宁夏惠安堡的中国地形地貌图文

  4月4日上午,贺兰县国土资源局近20名执法人员,依法对习岗镇红旗村宁夏金泰龙投资有限公司建设的活动板房、金贵镇汉佐村1社赵某建设的仓库、金贵镇银河村5社张某已建成的仓库共3宗违法用地上的1000多平方米违法建筑进行了强制拆除。  近期以来,金贵镇银河村、汉佐村少数村民非法占用耕地违法违规建设现象屡禁不绝,贺兰县国土资源局执法监察大队多次下发停工通知书要求当事人停止违法行为,并要求限期拆除违法建筑无果的情况下,开展了此次强制拆除行动。  今年,贺兰县国土资源局将结合“国土资源执法年”活动,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要求,对其它乡镇存在的违法违规建筑开展集中强制拆除行动,严厉...&
  2月19日,宁夏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局组织吴忠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支队和盐池县国土资源局,现场查封了位于盐池县惠安堡镇林记扣子村中石化下属的华烨公司金泉油田正在开采生产的8口油井, 执法人员对抽油机用钢丝绳予以捆绑固定封存,贴上封条,现场向当事人下达了《执法监察通知书》,并要求到盐池县国土资源局接受调查处理。  经查,华烨公司取得的在盐池县惠安堡镇林记扣子村境内的石油《试采批准证书》,于日到期。到期后,宁 夏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局和盐池县国土资源局分别给该公司下达了《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但该公司仍在开采,其行为违反了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属无证开采违法行为。  今年是自治区国土...&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承办: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备案序号:京ICP备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盐池县_百度百科
盐池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东部,为银南地区辖县,著名集中产区。历史上中国农耕民族与的交界地带。县府驻。县境由东南至西北为广阔的干草原和,以盛产“咸盐、皮毛、甜甘草”著称。驰名中外的宁夏滩羊是盐池主要经济来源。县城北、东、西南分布着大小20余个天然盐湖,因此得名“盐池”。日,盐池县被列为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1]
盐池县历史沿革
夏、商、周时,为少数民族游牧地,史称“戎狄居地”。
战国时秦在今盐池县置昫衍县,与乌氏县同为宁夏地区有行政设置之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昫衍属。汉初设县,名昫衍。[2]
三国时,盐池曾先后属前赵、后赵、、后秦。
公元407年铁费部赫连勃勃建立夏国,盐池为其腹地。
北魏统一北方后,置,盐池属其管辖。
西魏改西安州为盐州。
盐池县哈巴湖旅游区
北周时,盐池大部属盐州五原郡。隋废五原郡,改置盐川郡,盐池属其管辖。唐代,改盐川郡为盐州,此期间于神龙年间(公元705年或706年)在今盐池县西南部堡置温池县,先后属灵州、威州。
公元553年隋称盐川郡,唐复改为盐州,北宋时期为西夏国22州之一,1443年置花马池营,1913年置盐池县。[2]
元代,盐州并入环州。明朝正统八年(1443年)在今盐池置,成化年间再筑花马(今盐池县城),弘治六年(1493年)改置为花马池守御千户所,正德二年(1507年)又改为宁夏后卫。
清雍正时,废卫所改称州县,宁夏后卫改为灵州花马池分州,属甘肃省朔方道(亦称宁夏道)。
中华民国建立后于民国二年(1913年)将花马池分州改置为盐池县。此时亦将原属灵州管辖的惠安、盐积、隰宁、萌城四堡划归盐池县管辖。
1929年宁夏省建立,盐池县属其管辖。
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解放了盐池,建立了工农政权(亦称)后改为,属陕甘宁边区三边分区。此时国民党宁夏省在惠安堡建立盐池县政府,管辖当时已被红军解放不久后撤退放弃的惠安堡、萌城堡等地,形成两个盐池县并存的局面。
1947年,国民党部进攻陕甘宁边区,宁夏部出兵配合,侵占了盐池县的大部分地区。因此,陕甘宁边区盐池县政府迁至县境李塬畔时,国民党宁夏省盐池县政府迁至盐池县城。
1949年8月,陕甘宁边区收复盐池(此前在1947年7月曾恢复过一次,时仅月余又撤退)。盐池县政府由山区返回县城。
1949年9月,宁夏全省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陕甘宁边区撤销,并存13年之久的两个盐池县的局面结束。 1951年,宁夏省撤销并入甘肃省,盐池县属甘肃省河东回族自治区。
1955年河东回族自治区改为回族自治州,盐池县属该州。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盐池县直属自治区。
1972年银南地区成立,盐池县属银南地区。
1998年银南地区改为地级。
盐池县行政区划
盐池县区划沿革
盐池置县后,共辖10堡。后将10堡改设为4个区,第一区辖西水堡、铁柱泉堡;第二区辖边三堡、外属堡;第三区辖堡、里三堡(以上为旧六堡);第四区辖惠安、盐积、隰宁、萌城。第四区的四个堡俗称新四堡。
1936年后,两个盐池县的行政区划不同。陕甘宁边区盐池县,下设区、乡、村。开始为4个区22乡,即城区、北区、各辖5乡,西区辖7个乡。
1937年夏,定边县将红军解放时原属盐池辖地划归定边县第二区管辖的井沟、二道沟、红井子、大水坑、苏堡子、李塬畔等地划归盐池,盐池县组建了第五区,辖5乡;同时将原4个区改称第一、二、三、四区,各区的驻地也有所变动。
1942年秋,将第二区的第一、二乡划归第一区,合并为第一区第六乡;将第三区的第四、七乡划归第二区为第二区第一、二乡;第三区第六乡改为第三区第四乡。原5个区27乡调整为5个区26乡。
1947年,马鸿逵部侵占盐池县城后,盐池县政府转移到县境南部山区(第五区境内)。1948年第五区增置第六、七乡2乡。
国民党盐池县1936年到1940年间,辖2乡7保。一乡驻惠安堡,辖4个保,一保惠安堡,二保盐积堡,三保、四保均在隰宁堡;二乡驻萌城,辖3个保,一保萌城,二保牛皮沟,三保高窑子。
1940年,将的下马关、韦州、红城水划归盐池县,这时增设3乡8保:三乡驻韦州(辖3保),四乡驻红城水(辖2保),五乡驻下马关(辖3保)。
1943年将金积县的红奇堡划归盐池,置为六乡(驻关口湾,辖2保)。至此,共辖7乡17保。1949年,宁夏解放,两个盐池县的局面结束,韦州、下马关、红城水复归同心县。
1949年8月,边区盐池县恢复了被占地区,将宁夏省盐池县的惠安堡、萌城等地解放,当即恢复原辖5个区及所属各乡人民政权,并将惠安堡、萌城等地建为第六区,驻安宁堡,辖4乡;至此,统一后的盐池县共辖6个区32乡。
1952年,在黄麻山设置第七区,其所辖地区大部分为第五区划出的;原辖32个乡调整为40乡。1955年,将7个区的乡作调整,减少为29个乡;城关乡撤销,改置为。
1958年人民公社化,在原7个区的基础是组建为五星、国庆、红星、奋勇、星火、先锋、跃进7个人民公社,区、乡建制撤销。不久,各公社以驻地更名为城郊、余、王乐井、侯家河、大水坑、惠安堡、麻黄山公社。城郊公社驻县城,辖城关、长城、李家沟沿、柳汤堡、陈家圈、八岔梁、王庄子7个大队;余庄子公社驻高沙窝,辖高沙窝、英雄堡、二步坑、苏步井、芨芨沟5个大队;王乐井公社驻何家墩,辖何家墩、石山子、牛毛井、孙记楼、官滩5个大队;侯家河公社驻侯家河,辖吴记油房、太平庙、侯家河、古峰庄、暴记春、四六庄6个大队;大水坑公社驻大水坑,辖大水坑、柳条井、圈湾子、场、红井子、、苏堡子7个大队;惠安堡公社驻惠安堡,辖惠安堡、叶儿庄、隰宁堡、狼步掌、萌城、盐积堡6个大队;麻黄山公社驻麻黄山,辖孙记水、史家湾、陈家洼子、沙崾岭、赵家湾、下高窑、麻黄山7个大队。
1960年冬,余庄子公社更名为高沙窝公社。1961年,从侯家河、惠安堡、大水坑3个公社各划出一部分地区,增设了马儿庄公社,驻马儿庄,辖马儿庄、老盐池、冯记沟、四六庄4个大队。1968年,侯家河公社更名为青山公社。
1976年,除青山公社未变动,其他7个公社均一分为二。由城郊公社分设柳杨堡公社,高沙窝公社分设苏步井公社,王乐井公社分设鸦儿沟公社,大水坑公社分设红井子公社,马儿庄公社分设冯记沟公社,惠安堡公社分设萌城公社,麻黄山公社分设后洼公社。盐池县辖15个公社。[3]
2000年,盐池县辖3个镇、13个乡。
2003年,盐池县行政区划调整由原来的13个乡、3个镇调整为4个乡、4个镇,即:撤并城关镇、城郊乡、柳杨堡乡和城西滩吊庄,成立花马池镇;撤并高沙窝乡和苏步井乡,成立高沙窝镇;撤并大水坑镇和红井子乡,成立新的大水坑镇;撤并惠安堡镇和萌城乡,成立新的惠安堡镇;撤并王乐井乡和鸦儿沟乡,成立新的王乐井乡;撤并冯记沟乡和马儿庄乡,成立新的冯记沟乡;撤并麻黄山乡和后洼乡,成立新的麻黄山乡;青山乡不变。把原马儿庄乡老划归新成立的惠安堡镇、原鸦儿沟乡的划归新成立的高沙窝镇、原苏步井乡的高利乌素村划归新成立的花马池镇、原后洼乡王兴庄村划归新成立的大水坑镇。
盐池县区划详情
盐池县辖4乡,4镇:,,,,,,,。共辖101个行政村。
盐池县人口
2013年末全县户籍人口总户数63335户,比上年增加1660户,总人口171002人。总人口中,按性别分,男性87515人,占总人口的51.18%,女性83478人,占总人口的48.82%,人口性别比为104.8(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按户口分,农业人口137131人,非农业人口33871人。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4094人,占总人口的2.39%,其中回族人口3604人,占总人口的2.1%。分乡镇看,花马池镇2人,大水坑镇人,惠安堡镇人,高沙窝镇人,王乐井乡人,冯记沟乡人,青山乡人,麻黄山乡人。[4]
盐池县地理环境
盐池县位置境域
盐池县地理位置
盐池县地处陕、甘、宁、蒙四省(区)交界地带,西与灵武市、同心县连接,北于内蒙古鄂托克前旗相临,东与陕西省定边县接壤,南与甘肃省环线毗邻,自古就有“西北门户 灵夏肘腋”之称,是宁夏交通的东大门,盐池县南北长110公里,东西宽66公里,县城距离自治区首府银川市131公里。[2]
盐池县地貌
盐池地势南高北低,北接毛乌素沙漠。属鄂尔多斯台地,南靠黄土高原属典型的过度地带。[2]
盐池县气候
盐池属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气温冬冷夏热,平均气温22.4摄氏度,晴天多,降雨少,光能丰富,日照充足温差大,冬夏两季气候迥异,平均温差28℃左右,秋冬交节之际,昼夜温差可达20℃。[2]
盐池县自然资源
盐池县土地资源
盐池县有可利用草原714万亩,耕地134万亩,是优质小杂粮集中产地。[2]
盐池县矿藏资源
地下蕴藏的矿产资源截至2012已发现有16种之多,其中已探明石油储量为4500万吨,煤炭储量81亿吨,石膏4.5亿立方米,白云岩3.2亿立方米,石灰石11亿立方米。[2]
盐池县经济概况
盐池县综述
2013年盐池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08837万元(现价),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2%,高于全区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7264万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268712万元,增长17.8%;第三产业增加值182861万元,增长7.5%。从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由2012年的5.4%、68.6%和26%变化为2013年的2.8%、75.5%和21.7%,第二产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从三次产业的构成看,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2012年的11.8:50.6:37.6调整为2013年的11.3:52.8:35.9,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下降0.5个和1.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提高了2.2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盐池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3873元。[4]
盐池县农业
2013年末盐池县实现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总产值 万元,同比增长2.7%,其中农、林、牧、渔产值分别为46303.5万元、9680万元、57964.5万元、76.1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6%、7.1%、0.9%、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6236.2万元,同比增长10.4 %。
2013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9636公顷,同比下降2.2%。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7167公顷,同比增长5.3%。其中玉米面积9970公顷,薯类面积11497公顷;油料作物面积6385公顷;蔬菜、瓜果面积4955公顷。实现粮食总产量96595吨,同比增长8.6%。
年末羊只存栏 871412只,同比增长6.8%;生猪存栏 58204头,同比增长18.8%;家禽存栏 1663百羽,同比下降16.5%。2013年实现肉类总产量14828吨,同比下降10.1%,其中羊肉产量11614吨,同比下降4.7%。2013年畜牧业总产值达 57964.5万元,同比增长0.9%,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48.2%。
2013年完成造林面积7941公顷,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20444公顷。2013年新育苗木面积271公顷。园林水果面积为 4589公顷,水果总产量1109吨。[4]
盐池县工业
2013年盐池县实现工业总产值540214万元,同比增长33.6 %,实现增加值178965万元,同比增长19.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85445万元,同比增长38.6%,实现增加值161964万元,同比增长22.1%,占全
盐池县荞麦花
部工业增加值的90.5%。盐池县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5.2%,比上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在盐池县主要监测的工业产品中,风力发电量45920万千瓦时,增长77%,原煤460.7万吨,增长39.5%,鲜冷藏肉1452.3吨,增长42.2%,水泥120.16万吨,增长3.5%,天然毛皮服装13万件,增长13%。[4]
盐池县社会事业
盐池县基础设施
盐池县2013现有国道282公里、省道128公里、县道131公里、乡道581公里、村道601公里。[5]
盐池县教育
盐池县2013年有各级各类学校(园)58所,在校学生27648人。其中高级中学2所,招生数1102人,在校学生3158人,毕业生数850人。职业高中1所,招生数283人,在校学生1028人,毕业生228人。普通中学5所,招生数2154人,在校学生6530人,毕业生2535人。小学32所,招生数1932人,在校学生12619人,毕业生2320人。幼儿园18所,入园人数2139人(含学前班),在园幼儿4313人(含学前班)。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为100%,初中毛入学率114.8%,净入学率97.9%,初中升学率为83.2%,高中升学率为79.1%。盐池县专任教师 1886人(不含继续教育中心、教育局的专职人员),其中高级中学237人,职业中学37人,初级中学 551 人,小学 861人,幼儿园200人(含民办81人)。[4]
盐池县卫生
2013年末盐池县共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14个,其中县级医院1个,中医院1个、乡镇卫生院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所、妇幼保健所1所、卫生监督所1所、社区卫生服务站1所。共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62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24人,卫生机构现有病床数589张,每千人拥有床位数和医生分别为3.4张、1.15人。[4]
盐池县历史名人
1913年生于盐池县城西十七公里处的聂家梁村。1947年8月担任盐池县副县长, 1949年8月,担任盐池县县长。
男,汉族,1917年2月出生于陕西省清涧县, 1928年8月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清涧中二区赤卫军支队政委,清涧县共青团区委书记,清涧县革命委员会政治保卫局副局长,陕北团省委宣传干事。
男,汉族,1915年8月出生于盐池县鸦儿沟乡,初中文化,中共党员,原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工作。
男,汉族,生于1950年4月,高级工程师,现任宁夏飞马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盐池县文化馆副馆长,共产党员,群文馆员,大专学历。现任吴忠市音协副主席、县文联音协副主席。
盐池县旅游资源
古代的盐池地处北方边陲,战略地位重要,历代王朝为巩固边防,在这里修筑了多条长城。在我县的长城这边明显的共有四条。其中三条,分别建造化十年(1474年),明泓治十五年(1502年),明十年(1531年),总长度为186公里,另一条为隋长城,筑于隋开皇五年(585年)长30公里。在全国已十分罕觅,盐池这段显得尤为珍贵。四条长城呈夹角之势将盐池包围,因此,盐池有“”之誉。
盐池县城37公里,是佛道合一的寺庙。灵应寺依山而凿,13孔呈半圆形排列,各有庙号。
位于盐池县城南7公里红之巅,今属城郊佟记圈村。东
距胡家梁4公里,南至下潘圈3公里,西到黄家圈2公里,北至李家沟沿1.5公里。盐池—大水坑公路经此。无量殿原来建筑早年已毁,现仅存当年的建筑台基,为黄土夯筑。基底南北长16米,东西宽14.8米,残高6.8米,顶部平坦,南北长12.5米,东西宽11米。北侧原有建房基址,南北16.2米,东西宽15.2米。北侧有踏步台阶拾级而上可以登临,计有13级。
距盐池县城37公里的中部沙区。哈巴湖总面积16万公顷,旅游区的植被在区系上属欧亚草原区,亚州中部地区,中国黄土高原至内蒙古草原省过渡地带,保护区内已知各类植物507种,各种149种。植被覆盖率达到80%以上。
.凤凰网 [引用日期]
.盐池县人民政府
[引用日期]
冯茂.《宁夏现代政区变迁沿革》.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
.盐池县统计网[引用日期]
.盐池县人民政府网[引用日期]闲话惠安堡
惠安堡,位于宁夏盐池县西南一隅,虽只是一个居民仅有几千人的乡级小镇,却是一个历经沧桑闻名于世的古堡。说起惠安堡的历史,比今日之盐池县城还要古老,就连“盐池”这个称谓,也是由惠安堡一地移到盐池县城的。&&& 北魏人郦道元著《水经注》中记载:“山东有三水县……县东有温泉……温泉东有盐池。”这里所说“山东”是指罗山的东边,“三水县” 近年有人考证其址在今同心县红城水古城,“县东有温泉”指的是惠安堡西南约十余里处的暖泉。“温泉东有盐池”指的就是惠安堡的盐池。这则史料即表明,惠安堡这个地方在汉代时属于三水县,也表明惠安堡的盐池在北魏时已闻名于世了。&&& 到了唐代神龙元年(公元705年)的时候,在这里设置了温池县。之所以称温池县,是因为那时已将这里的盐湖称之为“温泉盐池”,且这个名字已叫得很响了,所以才将县名定为“温池”。《旧唐书?地理志》卷三十八中记载:“温池,神龙元年置……燕山州,在温池县界,亦九姓所处……烛龙州,在温池界,亦九姓所处。”这段史料又告诉我们,唐代不仅在这里设了温池县,而且燕山州、烛龙州两个州的治所都在这里(因两州辖地多为外族侵占,而建制未撤,故寄治于温池县)。还告诉我们,燕山州、烛龙州都是“九姓所处”。“九姓”是当年对西北一些少数民族的一种称谓,就是说那时这一带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 温池县属灵州(治今吴忠),唐宣宗大中四年(公元850年)时,曾一度将温池县划归威州(即今同心县韦州镇,原址在今韦州镇附近)管辖,后来又隶属灵州。温池县在历史上存在近二百年,到五代时才被废弃了。&&& 当年温池县城的旧址在哪里呢?如今已很难说清。因历史久远,旧城可能因被沙压水淹而搬迁变动,至宋代时此地又为西夏腹地,而西夏的历史资料又很少,关于温池县的资料更不可得,这就使温池县中断了历史的记忆,只能推测是在今天的惠安堡盐池周边一带。至今惠安堡盐池周边一带有“西破城子”“北破城子”“小盐池城(即今老盐池)”等几座古城遗迹,已不知它们是什么年代所筑的城池,其中之一可能就是古代温池县的古城址,也可能这几座旧城址都是温池县几经迁徙留下的遗址。&&& 惠安堡在历史上最兴盛的时期是在明代。明王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有26个亲生子,其中有9个儿子封在东北到西北的边境为藩王,自东往西数过来依次是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秦王、庆王、肃王。其中庆王为朱元璋第16子朱栴,封国宁夏。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15岁的朱栴奉命西来“之国”,来到西北塞上的宁夏,先住离惠安堡仅三十余里的韦州修建庆王府,并居之9年。明王朝为防御中国北部境内一些游牧部族贵族的侵扰,在北方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设立了辽东、蓟州、宣府(宣化)、大同、太原、延绥(今榆林)、宁夏(今银川)、固原、甘肃(今兰州)9个边防军事重镇,合称“九边”,分别派大将统兵守御。惠安堡虽不是九边重镇,但地处太原、延绥、宁夏、固原、甘肃等几个重要边镇的交通枢纽之上,且惠安堡的盐业赋税是朝廷供边防买马、用作军饷的重要财政来源,所以很受国家重视。明代宁夏兵备道佥事孟霦曾说:“宁夏小盐池,乃天生自然之利,资穷边军需之用。”这里所说的小盐池,就是今天的盐池惠安堡。明代还有许多诗人赋诗作词,对这里大加称赞。如宁夏都御史冯清有诗《盐池道中》曰:“南薰摇宪节,暑雨袖生凉。绝寒烽烟净,新恩雨露霶。双明随野色,一碧湛天光。景象呈佳丽,诗成兴未央。”又有诗《盐池》曰:“盐池几方许,经始不知年。天地自然利,军民无种田。征输宜减薄,奸弊贵穷研。调鼎仍凭藉,谁云祗实边。”&&& 因盐之重要,官方自然要在产盐的地方设立管理机构。在盐池北边十余里的地方有一座城堡(即指今老盐池),那时就叫盐池城。又因惠安堡盐池那时称小盐池,所以这座城也称小盐池城。这里明代时隶属灵州,为灵州盐池千户所,并是交通驿站,故又称盐池驿。盐池千户所设灵州盐课司、巡检司等盐业管理机构。&&& 那时的盐池城虽临近盐湖,但毕竟离盐湖还有十几里路程,不在盐湖边上,总有管理之不便。后来官方就将这些盐业管理机构设置在盐湖东岸的居民点。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宁夏都御史翟鹏向朝廷上奏,在这个地方筑起了一座新城堡。明代的新城堡一般都以堡长或当地屯兵长官的名字命名,或许当时这座新筑城堡的堡长名叫“惠安”,或许是当时当地屯兵的长官叫“惠安”,于是这个城堡就被命名为“惠安堡”。这就是说,惠安堡这个古堡至今也有约五百年的历史了。《嘉靖宁夏新志》中就明白地记述:“初无城郭,今有之,名惠安堡。二司(指灵州盐课司、巡检司)皆在于内。清代宁夏设有盐捕厅,在惠安堡驻宁夏府盐捕通判,司盐务。”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宁夏巡抚黄嘉善主持将惠安堡“甃以砖石固之”,就是在城墙外又砌上了一层砖,使之更加坚固。&&& 堡指四周有城墙的村庄或镇子。史料记载惠安堡“城周二里四分”,这和今天我们能看到的惠安堡城遗址是相符合的。《嘉庆灵州志迹》对于惠安堡城堡有这样的记载:“门二道,门楼二座,南北敌台三座。”据当地年老人忆述,城堡有南、北二门,北门有瓮城。旧时,在南、北城门楼上都建有庙宇。北门约三丈高的城门洞上方建有“玉皇阁”,门洞西侧砌有28级石台阶,留有正门和转折门。转折门用砖砌成,上坎镌刻着“云霄门”3个大字。玉皇阁为上下两层殿阁,下层殿阁为娘娘殿,上层殿阁为玉皇大帝殿。南门城门楼上为“火神庙”,城南有“关帝庙”(财神庙),城西有“盐神庙”,其他各处还有城隍庙、文庙、文昌阁、魁星楼等众多庙宇。&&& 到了民国初年,袁世凯国民政府下令撤州置县。1913年,将原灵州花马池分州改置盐池县,县治设于花马池城,并将原花马池城改称盐池城,还将原属灵州管辖的小盐池划归盐池县。“盐池”这一地名称谓,也就由小盐池(即今惠安堡)移到了花马池。当地人习惯将旧的、原来的事物称作“老”,于是将原来的“盐池”这一地名改称为“老盐池”,一直沿用至今。&&& 1936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西征解放了盐池县大部分地区,建立了工农红色政权——盐池县苏维埃政府,成为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属陕甘宁边区三边分区。但盐池县还有惠安堡、萌城一带没有解放,仍为国民党统治。国民党宁夏省主席马鸿逵本来就觉得自己统治的宁夏省地盘太小,县份太少,不甘心丢掉一个县。于是,他又在惠安堡、萌城一带地区又设立了一个“盐池县”,国民党的盐池县政府就设在惠安堡的财神庙内,与苏维埃盐县政府对峙。这样一来,在盐池县这一块地盘上就有了两个“盐池县”,一个共产党领导的红色盐池县,一个国民党统治的白色盐池县。群众称之为“一个是红区,一个是白区”。惠安堡虽然成为了国民党盐池县政府所在地,但这个“县”实在太小。1940年,马鸿逵又决定将同心县的下马关、韦州、红城水、罗山西坡的关口湾和金积县的红寺堡划归国民党盐池县管辖。&&& 惠安堡镇位于宁夏盐池县西南部,地处鄂尔多斯台地向黄土高原过渡地段,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辖境东北靠本县大水坑镇,东南邻本县麻黄山乡,南依甘肃环县甜水堡镇,西接宁夏同心县韦州镇,北连本县马儿庄乡境,南北长六十余公里,东西宽三十余公里。惠安堡古城自1527年筑成,历经了四百多年的沧桑岁月一路走来。1948年8月人民解放军解放了惠安堡,成为盐池县六区政府所在地。1958年公社化时,一部分划归马儿庄公社,其余地域构成惠安堡人民公社。1963年,公社驻地搬迁到隰宁堡,改称隰宁堡公社。“文化大革命”中的1967年,改称红星公社。1969年,公社机关搬回惠安堡,复名惠安堡公社。1976年,公社规模调整,将一部分地域划出成立了萌城公社。1983年年底体制改革,将惠安堡公社管理委员会改为惠安堡乡人民政府。1993年9月撤乡设镇。2005年合并乡镇,又将萌城乡并入惠安堡镇。惠安堡镇是一个以农业人口为主的乡级建制镇。全镇地域面积1393平方公里,辖13个村委会共110个村民小组,一个社区。据2006年统计数字,总人口5593户、20904人,其中回族人口550户、1181人。回汉民族杂居,世代友好相处,早已传为佳话。如今,惠安堡是宁夏盐池县惠安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
  &&&&&&&&&&&&&&&&&&&&&&&&&&& 古 今 通 衢
&&& 惠安堡虽然只是祖国大西北的一个边塞小镇,但古往今来却一直是大西北的一处四通八达的重要交通枢纽。&&& 远在商代,西北诸少数民族就与中原王朝有着许多联系,开辟了边塞通往内地的道路。进入汉代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力的强盛,汉王朝疆土扩展到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区。这样一来,中原与西域、中亚诸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使节、商旅往来不断,中原经河西走廊入西域、中亚的交通干线“丝绸之路”形成。与之同时,北方的匈奴民族逐步强大后,不断联络西部羌人,在河西走廊一带劫掠丝绸之路上的使臣、商客,造成时有“丝路不通,使者不前,商旅不行”的现象。于是人们便另辟蹊径,打通其他的通途,这就使得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通道,而是有多条分支,主要有南、中、北三条干线。惠安堡这个地方,就处在丝绸北路的要冲之地。据鲁人勇先生在《唐末五代至北宋的“丝路”主线》一文中考证,从灵州南至长安,早有大道存在,唐代一般叫灵州道,宋代《武经总要》一书中称灵武路。罗丰先生在《五代、宋初灵州与丝绸之路》一文中指出:“灵环道在通往中原的3条道路中……最为重要。”这里说的灵州道、灵武路、灵环道,是指同一条道,即由今吴忠经石沟驿、惠安堡、环县一线去往西安的一条大道。沿途经环州(今甘肃环县)、庆州(今甘肃庆阳)、宁州(今甘肃宁县)、邠州(今陕西彬县)及咸阳而到达长安。&&& 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唐太宗李世民曾驾临灵州(今吴忠)接见十一姓少数民族部落首领,举行盛大的民族同盟盛会。唐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唐肃宗李亨灵州登基,使灵州一度成为国家的政治中心。这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使灵州的地位变得更加重要,成为了西北重镇。由是,长安与灵州之间,使节往来不断,商旅频繁,使得这条丝绸古道变得更加繁华。处在长安通往灵州的这条古道上的惠安堡一地,正好是必经的一站。&&& 站,就是驿站,是行程中途暂停休息住宿之处,元代时称之为“站”,明代时称之为“驿”。古代出行交通工具落后,或车马或步行,每日行程仅为几十里,就需要停下来歇息食宿,所以在一些主要道路途中都有供行人歇息食宿的驿站。行人每一日之行程称为“一站”,但一日之行程有多有少,所以“一站”就有大有小。“大站八十里,小站六十里”,就是说两处大站之间相距80里,两处小站之间相距60里。灵环道上一般都是大站,从灵州(今吴忠)到石沟驿80里,从石沟驿到盐池驿(今老盐池)80里……由此可以看出,惠安堡不仅处交通要道之上,而且还是重要驿站。我们还可以推测,无论是唐太宗李世民驾临灵州后返回长安,还是唐肃宗李亨灵州登基后再返长安,走的可能都是灵环道,也可能都曾驻跸惠安堡一地。往来于长安与灵州之间的使节及文臣武将、商旅墨客,在惠安堡这个地方换马歇脚那就更是司空见惯地事了。直到今天,灵环道这条千年古道仍不失为一条重要的交通干线,已不再是昔日坑坑洼洼的黄土大道,而是平展展柏油路面的211国道,承载着中原大地和辽阔大西北的贯通。&&& 惠安堡一地不仅是交通要冲,更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211国道纵贯南北,盐兴公路横穿东西,惠平(惠安堡至平凉)路、惠大(惠安堡至大水坑)路东接西连,四面八方皆为通衢大道,条条大路辐射四面八方。由这里向西、向北,近至吴忠、灵武、银川等宁夏的重要城市,远达青海、新疆等西北省区;由这里向东北,近至盐池县城,远去内蒙古鄂托克前旗、陕西省定边等地;由这里向东,近至本县大水坑等地,远至陕北榆林、延安各地乃至山西太原、大同;由这里东南,近至本县南部山区麻黄山等地,远达甘肃环县、庆阳乃至陕西咸阳、西安等地;由这里向南,近至本县萌城,远通往甘肃庆阳一线乃至乃至陕西咸阳、西安;由这里向西南,近往同心县太阳山、韦州、下马关、豫旺堡一线,又可通往红寺堡、同心城、中宁、中卫一线,远去则可达兰州、宝鸡等西部重要城市……正在修建的“中太”(中卫至太原)铁路和“盐宁”(盐池至中宁)高速公路,分别从镇区南北穿过,设计建有火车站和高速公路进出口,将使物流、人流十分便捷。
  &&&&&&&&&&&&&&&&&&&&&&&&&&&&&&&&&&&& 千 年 盐 湖
&&& 宁夏盐池县以盛产池盐而得名,古代在不同时代曾属灵州、盐州、盐川郡等,历史上又有温池、花马池等称谓,皆与县境内多盐湖有关。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地理区划的演变,所属盐湖有的划归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有的划归陕西省定边县,而盐池县只剩下惠安堡一处盐湖了。令人遗憾的是,今日这一处仅有的盐湖,也因地质、气候的变迁和人为的不正当开采等诸多原因,逐渐变得产量低微,质量低劣,终于2000年8月被盐池县政府批准“改制”而关闭,给书写了两千多年的“盐文化”篇章极不情愿地画上了一个蹩脚的句号。&&& 盐湖,又称盐池,即产池盐的湖泊。惠安堡盐池,是宁夏盐池县惠安堡镇西不足两公里处城滩地上的一所盐湖。该地古名凤凰台,传说曾有凤凰在此落过之后便成为湖泊,故民间又将这座盐池称为“凤池”。该盐池由南、中、北3个咸水湖相连而成,南北长约五公里,东西宽约四公里,总面积约二十平方公里。湖东岸靠惠安堡镇,南接荒漠,西边和北边均靠沙边子(即沙漠的边沿地带)。&&& 惠安堡盐池历史悠久。在古籍《汉书?地理志》和《水经注》中,就已有了关于这座盐湖的记载。盐业在中国古代是国家重要赋税来源,所以备受朝廷重视。从汉代开始,就实行“盐铁官营”的制度,即盐和铁这两样东西必须由国家来管理经营,可见盐和铁在古代的重要地位。《汉书?食货志》中记载,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时,朝廷就在这里“置盐官,主盐税”,说明那时朝廷已对这里的盐业相当重视。&&& 《元和郡县图志》卷第四“回乐县”条下记载:“温泉盐池,在县南(指回乐县)一百八十三里,周回三十一里。”回乐县即唐代灵州所在地,即今宁夏吴忠。而温泉盐池,即今天的惠安堡盐池。古人之所以把这座盐湖称“温泉盐池”,可能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古人为事物命名多以就近的显著特征,这座盐湖附近有一处温泉(又称暖泉),于是就以“温泉”给盐湖命名;二是湖水因含矿物质而冰点低,冬季不易结冰,科学不发达时代的人们误以为这是湖水本身的“水温高”,直呼其为温泉盐池了。&&& 《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唐有盐池十八……盐州有乌池、白池、瓦池、细项池,灵州有温泉池……”可见在唐代时,惠安堡盐池(“灵州有温泉池”)已是驰名天下了。据《唐会要》一书中记载:温泉池“置榷税使一员、推官两员、巡官两员、胥吏三十九、防池官健及池户百六十五户”。从这一记载的数据可以推测,“池户” (又称盐户,中国旧时制盐的民户)165户,采盐工当不少于300人,产盐量会在15万石(音dàn,计量粮食等物的容量单位,1石为10斗,1斗为10升,1升为10合(音gé)等。每石粮食重量约500市斤)左右。&&& 五代十国时废温池县,但温泉盐池的名称仍在沿用。北宋建立不久,党项族割据今宁夏、陕北地区及内蒙古和甘肃部分地区,建立了西夏国,与宋朝对峙近二百年。这一时期惠安堡所在的地方沦为了西夏之地,这里的盐池就为西夏国所控制了。人们可能已认识到盐湖之水并非“温泉”,不再称“温泉盐池”,而是直呼其为“盐池”了。就连修筑在盐湖北边约十五里处的一座城堡(今老盐池城),也被称作“盐池城”。&&& 西夏国所占据的今宁夏、陕西北部及内蒙古部分地区有多处盐湖,故产盐甚为丰富。但北宋对西夏采取经济封锁,禁止西夏盐运入宋地经销,敕令关陇(陕西关中、甘肃陇东)一带的民众都食用山西解盐,即山西省运城县东南的解池出产的食盐。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宋夏议和,根据双方签订的条约,宋每年“赐”给西夏大量的物资,西夏对宋称“臣”。西夏国提出要每年输往宋地食盐10万石,但宋朝仍不予允准。然而,关陇一带民众因解盐运输路程远而售价必高,所以多有不顾禁令而暗中购买食用西夏之盐者。这样一来,惠安堡一地所产食盐就大量销往了今陕西关中、甘肃陇东等地。直到元朝统一中国后,朝廷下令“以黄河为界听民用之”,即黄河以东民众可食用解池盐,黄河以西的陕西、庆环(甘肃庆阳、环县等地)一带民众均可食用温泉池等地池盐,此举深得民众拥护。&&& 明、清两代是惠安堡盐池最昌盛的时期。明朝廷以这一地区的盐税收入为西北军事费用的主要支柱,故无论朝廷还是地方,对于盐业生产十分重视。清代虽不以北部边防为重,但盐税作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方面,仍受到官方的极为重视。&&& 从明初开始,惠安堡一地的盐池被称作“小盐池”或“花马小池”,这里所产的盐亦被称作“小池盐”。&&& 其所以称“小盐池”或“花马小池”,是为了和花马池加以区别。位于今天宁夏盐池县和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交界处有座北大池,古代叫作花马池,是一座较大的盐湖。花马池附近的一座城堡,也就叫花马池城了。花马池城是一座重要边关城堡,但因在长城之外,没有安全保障。明代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将该城由长城外迁到长城之内今天的盐池县城这个地方,仍叫花马池城。这样一来,就把原来的花马池盐湖叫作了“北大池”,而将位于今天盐池城和定边城之间的盐场堡盐湖改叫作“花马池”或“花马大池”。为了不和惠安堡的盐池混淆,就给惠安堡盐池前加了一个“小”字,称为“小盐池”或“花马小池”了。&&&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在小盐池城设立灵州盐课司,主要管理花马大池、花马小池,并代管漳县、西和(俱在今甘肃境内)两处井盐。据《明史?食货志》记载,该盐课司从成立到弘治年间,每年盐课(即盐税。政府对食盐的产、制、运、销所征收的捐税)额为三百五十多万斤,其中西和、漳县井盐仅六十多万斤,而大、小花马盐池池盐多达二百八十多万斤,占总数的81%。&&& 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宁夏巡抚王珣为了加强军事防御,将小盐池旧城拓展修筑,驻兵防守并设驿递(旧时传递信件、消息的机构,相当于邮政机构)。到了明嘉靖年间,为了加强和方便盐务管理,特在盐湖东畔修筑了一座新的城堡,将盐课司移驻新城堡之内,这就是惠安堡城了。&&& 到明万历年间,灵州盐课司岁办盐课由原来的三百五十多万斤增加到了一千二百五十多万斤,所增加九百多万斤基本上都是大、小盐池增产。按明代盐法,盐课以引(宋及以后历代政府给予商人凭以运销食盐的专利凭证,相当于分配指标)为计算单位。商贩购盐须先领取引目(引的数量),然后拿着引目到盐池购盐。无引之盐则被视为“私盐”。当时还在距盐池城南90里处的萌城驿专门设立“批验盐引所”,因萌城正位于小盐池通往关陇的交通要道上。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以前规定每引为400斤,俗称大引;以后改为每引200斤,俗称小引。但旧时盐业交易很“大方”,并不“斤斤计较”,所以古代盐业交易中往往不是以重量论而是以体积论,即不是论“斤”买卖而是论“升”、论“斗”买卖。&&& 升是容器,是用来计量体积的。一般用以计量粮食的多少,每升米谷重约五斤。因盐的比重大于米谷,故每升盐的重量则大于5斤。又有“平升粮食尖升盐”之说,即用升来计量粮食时,将粮食盛入叫做“升”的容器,以与升口齐平为一升而计量食盐时,则不仅将升盛满,还可尽量凸出升口“堆尖”,直到无法再堆放为准,所以1升盐名为5斤,其实远多于5斤。10升为1斗,10斗为1石。每引可购盐1石,即10斗,有时多至1.5石。这就远远超过了“每引200斤”或“每引400斤”,足见盐业交易中的“大方”。据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统计,小盐池盐课为33150引(当年新增30000引),到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小盐池又增盐课22417引,产量比明初增加20多倍。惠安堡盐业生产在明代时的繁荣景象可见一斑。&&& 明代大、小盐池之盐税收入多用作边费开支,购买军马、当年的军饷、修筑长城、防秋(即秋季防御。古代中国北方的匈奴、突厥、鞑靼等少数民族,往往在秋高马肥,草长粮熟的季节大举南犯,以掳掠牛羊及粮食。故朝廷每年秋天都要采取一些防范少数民族入侵的措施,称之为防秋)等项军费开支,多取于盐税。例如《皇明世法录》记载:“(嘉靖)十四年,题准灵州小盐池额盐3105引,专供花马池一带修边支用”,“嘉靖三十四年奏准,(小盐池)收贮银两,于年终解送花马池粮衙门交收,专备防秋用”。从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小盐池对明朝财政的贡献是很大的。明庆王府长史周澄曾写了一首题为《盐池》的五言诗赞美小盐池,诗曰:“凝华兼积润,一望夕阳中。素影摇银海,寒光炫碧空。调和偏有味,生产自无穷。若使移南国,黄金价可同。”诗中说小盐池之食盐若运到南方,价比黄金。这当然是诗文夸张的手法了,但夸张也正是为了说明盐的价值之高。清代扬州盐商富可敌国,就很能说明食盐在“南国”获利之重。&&& 清代前期,花马小池的盐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嘉庆灵州志迹》中对这里盐池的记载也更为具体,说:“宁夏盐捕厅灵州花马小池,产盐地方周围36里零。池设有壕墙,按年疏筑,限隔内外。”这里所说的“壕墙”,是一道沿着盐湖东岸修筑的堤埂,南北长约七里,址厚约五丈,高约一丈,顶宽约五尺。堤埂用沙蒿柴和泥土混合筑成,工程量大,每年都要进行检修,其用途是防御暴发的山洪淹毁盐田。壕墙的中间建有砖石砌成的门洞一处,俗称“盐门洞子”,高约三丈,是专门防止食盐走私而设,规定所有运盐的“脚户”都必须经盐门洞子出入,验票放行。盐池壕墙至今尚在,而盐门洞子于民国年间已倒塌,今天我们只能看到有一土丘。&&& 《嘉庆灵州志迹》较详细地记载了花马小池的产盐及税收情况:“旧盐井200眼,额坝夫200名,征纸价银522两3钱4分,工食银2457两6钱。捞盐61440石,引61440张。征课银1分。又于雍正六年,在‘盐井增添’案内查出新井202眼,共402眼,额坝夫402名。”&&& 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起,朝廷在惠安堡设盐捕厅,衙门在西城,设置盐捕通判,正六品(比县官高一品),管理民事与盐务。&&& 盐业的发展带来经济的繁荣。清朝前期的惠安堡城内,街道齐整,人烟稠密,商贾云集,市场繁华,一派升平景象。到了同治年间(公元年),西北爆发了回民起义,朝廷调大军镇压,到处都是血与火的战场。惠安堡地处交通要道,首当其冲饱受战争的摧残。800多户盐民死的死,逃的逃,十室九空,盐业生产全部陷于停顿。到了清光绪年间(公元年),逃亡的人口开始陆续返回。光绪末年,惠安堡全堡又有了居民246户、1233人,但盐民不过四五十户。《光绪灵州志》记载:“因人烟无多,销售不广,且盐务既不归州,又无商人承办,刻下尤能销引若干,征课若干,州中无案可考。” 可见这时惠安堡盐业萧条之景象。&&& 民国初年,惠安堡共有居民近二百户,其中有盐民六七十户,经营者都是汉民,年产盐约三千吨。盐民世代以捞盐为生,有的兼搞农业及卖柴、卖水等副业,一般都能维持生活。其时,惠安堡盐池的名称渐渐代替了花马小池的称谓。&&& 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宁夏省成立,当年12月成立宁夏榷(专利、专卖)运局,管辖烂泥池、苟池、北大池、定边、惠安堡、中卫、红盐池(在阿左旗)、同湖池(在阿左旗)、叶盛9个盐税分局。&&& 1933年马鸿逵任宁夏省主席之后,为了加大盐税征收力度,在花马池(今盐池县城)设一等盐务分局一处,管辖定边、北大池、苟池、烂泥池4个三等盐税分局和倭波池一个运放分卡;在惠安堡设二等盐税分局。当年统计,惠安堡局收盐34324担(每担100市斤),销盐27257担零40斤。据民国《宁夏资源志》记载:惠安池产盐地88平方里,年产量为25000担,即1250吨。&&& 1936年,红军西征解放了盐池县大部分地区,所辖盐池遂归***领导下的陕甘宁省(后为陕甘宁边区)管辖,只有惠安堡盐池仍归国民党宁夏省惨淡经营。由于历经年久,多数盐井倒塌沙压,中、北湖几乎全无盐井,仅南湖尚有二十多眼残缺不全的盐井。捞盐也只能在中湖和南湖两处。&&& 1949年8月惠安堡解放,盐湖回归人民政府,遂成立了惠安堡盐务支局,直属宁夏省盐务局管辖。1953年,经中央人民政府和西北局批准,将宁夏三边盐务分局所辖的盐场堡(花马大池)、烂泥池、莲花池等均交定边县管理,从此盐池县仅剩下惠安堡一处盐池。&&& 1956年合作化以后,惠安堡盐池归当地社队集体开采。1959年,盐池县在惠安堡建立国营盐场,将社队经营的盐井、盐田均收归盐场。盐场有职工84人,当年产盐1035吨。1970年产盐1106吨,上缴税金10.44万元,成为当时全县主要的纳税大户。1980年产盐达到3622吨,上缴税金11.11万元。&&& 1981年,惠安堡农民(原盐民)要求返还原属集体的盐田、盐井。县政府批准将52.5亩盐田划归当地农民就近经营,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签订合同,集体承包。产盐计划由盐场下达,所产原盐由盐场一并统计、上报和销售,生产队照章纳税。另外的25亩新盐田,仍由盐场经营。&&& 1986年,盐场进行“全面技术改造”,将盐田面积由95亩扩展到1000亩,计划年产量达到2.5万吨。但由于改造脱离了客观实际,改造后的盐田含硝量大,水的问题也达不到预期效果,仅有40亩左右能勉强生产,且产量不高。当年,盐场又根据内引外联的政策,引进河南省偃师市化工厂“技术和人才”,联营新建年产200吨的化工染料厂。1988年11月,化工厂竣工投产,但因产品技术不过硬,销售不畅,1991年被迫停产,1994年彻底破产。&&& 由于自然气候条件的变化、论证不充分盲目乱上项目等多种原因,使得惠安堡盐场后期亏损严重,负债累累,经营艰难。日,盐池县经贸局正式上报了《关于盐池县盐场破产的请示报告》,当年12月盐场“破产工作”办理结束。在历史舞台上演了近两千年的惠安堡盐文化,带着几分无奈悄无声息地谢幕了。  &&&&&&&&&&&&&&&&&&&&&&&&&&&&& 话说“种盐” &&& 惠安堡盐池生产的食盐俗称“惠盐”或“小盐”(颗粒较小)。惠盐虽为池盐,但传统的生产方式却与其他盐池有所不同。&&& 盐池、定边、内蒙古鄂托克前旗等诸盐池生产池盐的经过大都是:“春间开始坝畦,引水溉灌,风起波生,自然凝盐。”这些盐池的盐业生产比较容易,只要整好盐田灌上水,经风吹日晒,过几天水上就会白花花结成一层池盐,供人们去打捞了。然而惠安堡池则不同,这里的盐不是自然生成的,竟然是人工“种”出来的。清代杨承宪在《小池盐》一诗中就写道:“饴盐谁种出云塍,回乐池头用不胜。”回乐池,即惠安堡盐池。因古代灵州治在回乐(今吴忠),惠安堡在历史上隶属灵州,故将隶属灵州的盐池称之“回乐池”。&&& “种盐”,在民国《盐池县志》中有这样的记载:“惠安堡池制盐须相天时。先将井水汲出,再加宿水、淡水溉于町畦之中,俟盐花将起未起之时,略洒以卤水。卤水者井水也;宿水即隔年收贮之雨水;淡水即现时所收之甘雨。经此作用,土人名曰‘种盐’。隔日复益以水。如值风和日丽,四五日内即可凝结成盐。设遇霪风暴风,则所费手续即归无效。故每个盐户均有盐井一二口,盐坝若干畦,又有水壕两道,一盛雨水,一贮井内卤水,以为之备。”&&& 盐湖本身是个大面积低洼的盐碱滩地,土壤中含有大量的盐矿物质,因雨水囤积而形成湖泊。其成盐的原理,为水的浸泡使土壤中盐的成分溶入水中,成为盐水溶液(盐水),盐水经风吹日晒水分蒸发后,便会析出盐的结晶,这便是可供人们食用的食盐。食盐生产的过程,就是让盐水最大限度地结出盐晶来,供人们打捞。&&& 惠安堡盐池的土壤中不仅含有盐的成分,而且还有硝的成分。天然形成的盐量也很少,难以形成规模型的打捞生产,而且是盐硝混杂,不能食用。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当地勤劳聪慧的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了成套的生产程序,即使池中能结成大量盐晶供人们进行成规模型的打捞生产,又使盐中尽可能少含硝的成分,可供食用。&&& 惠盐生产的过程,首先要进行盐池建设。因盐湖的西边和北边是沙边子,雨水只能渗入沙土中而不会流入盐池中;南边地势较低,雨水也不会注入盐池;而东边却是黄土高地,雨水山洪会灌入盐池中,冲坏盐田,稀释湖水,破坏盐业生产。于是人们便沿着盐湖的东岸由南向北筑成了一道七里多长的堤坝,当地人称之为“壕墙”,将南、中、北三池都隔在壕墙的西侧。壕墙是用沙蒿柴和泥土混合夯筑而成,即每铺垫一层沙蒿柴,再压上厚厚的一层泥土,夯实后再铺柴压土,一层层夯筑起来。用这样方法夯筑起的堤坝,不仅坚固,且经盐碱水浸泡年久不坏。修筑壕墙的工程量大,且每年都要检查修补。用此堤坝将“外来”之雨水山洪和盐池隔开来,不致淹没盐池。没有了外来的积水,盐池本身就成了大片白花花的盐碱滩。该壕墙至今犹存,但倾圮严重。原壕墙的中间建有砖石砌成的 “盐门洞子”,是进入盐池内的唯一通道,为防止食盐走私而设,规定所有的“脚户” (又称脚夫,使用马、驴、骡、骆驼等牲畜驮运返卖货物者),必须由盐门洞子出入,验票放行。&&& 盐池的设施建设工程主要有挖掘盐井、修整盐田、挖修盐壕等几项。&&& 挖掘盐井,就是在盐碱滩地上挖掘出一眼深数丈至十余丈的水井来。为防止坍塌,盐井的内壁四周要用沙蒿柴平行拱劵,且每隔五尺左右还要用圆木做成“十字撑”以加固,以确保盐井“百年”不坏。修好井后,井口架设辘轳用来汲水。井中之水含盐浓度较低,称其为淡水。&&& 修整盐田,就是在盐井四周的盐碱滩上平整出一块块棋盘状的畦子,每畦面积约一百平方米,如同一块块稻田,俗称“盐坝子”。每一处盐井四周盐坝子数量不等,最多的有四十多块,最少仅有十多块,视地形而定。&&& 挖修盐水壕,就是在盐田边上挖掘一二条带状蓄水壕沟,用以积存井水和雨水。将井中淡水汲出灌入盐壕中,同时也让雨水流入其中。若井水不足,则更靠雨水来补充。因水在壕沟中停留时间较长,故称为宿水。壕沟中之宿水因长期浸泡底部及四壁的土壤,使土壤中的盐分充分溶于水中。因壕沟口面宽敞,风吹日晒水分蒸发一部分,剩余的水中含盐浓度提高,故又称为酽水。壕沟中水存放时间越长,其盐分越高。&&& 做好了上述准备工作之后,就可以进行食盐的生产了。&&& 每年产盐的季节在农历的3月至7月。在此季节,盐民用辘轳汲井水(即淡水)注入畦中,并给畦中注入一些盐壕中的宿水(即酽水),和淡水进行勾兑。淡水和酽水的比例,完全靠盐民凭着生产经验,分析淡水和酽水的实际浓度,根据需要来掌握各样水的用量。但要求并不是十分严格,只求其大概就可以了。&&& 灌好水的盐田经过风吹日晒蒸发,两三天后水面上泛起微小明亮的颗粒,俗称“盐花”。其实这是表明水中之盐已达饱和程度,开始有了结晶。这时再把少量的成品盐撒入畦中,这就叫作“种盐”。“种盐”所用成盐,一般是堆放成品盐的地方散落在地上杂入泥土的“脏盐”。将这样的“脏盐”撒入池中,令其重新溶解后再结晶,以除去杂质,并提高了池水中的盐浓度,促使其加速析出结晶。每一茬“种”下盐后,若喜遇南风,会把盐花吹落水底,与撒入的“盐种”结合,结晶成为颗粒,称之为续盐。以后每隔一天往畦中添加淡水和酽水,称续水。不断地续水就会不断地有续盐形成。经过5~7天(最多也有十多天的),续盐越积越多,就可以扒捞一茬成品盐了。打捞过后再续水,再“种盐”,周而复始地进行扒捞。成盐的天数、数量,都与天气、水的含盐浓度以及“种盐”的技术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其中水里含盐的浓度和天气状况是最重要的因素。水酽(水的含盐浓度高)而放的天数多,出的盐就多;水淡而放的天数少,出的盐就少。可如果把淡水放的天数太多,就会变成质量极差的硝盐。所以扒捞食盐时要看准、把握好“火候”。&&& 捞盐是用木耙将水中的盐结晶捞出,堆积在盐畦的边埂之上,然后用担挑往盐田边空地堆积存放,等待销售。而盐畦边埂上堆积成品盐的“底盘子”(近地面杂入泥土的“脏盐”)则不必挑出,收拢后留待下次“种盐”时再用作“盐种”。&&& 盐坝子有上等、下等之别。上等坝子水好,出盐多,一处有二三十块盐畦的盐坝子,一个盐季子(即一个产盐季节,即自农历三月至七月)能扒盐三百多担;下等坝子水差,出盐少,同样多的畦子只能扒盐一百来担。&&& 旧时惠安堡的销盐也很有特色。前清时代,盐课归于地丁,食盐自由贸易。至清末改为招商包运,民国初仍采用包商制。由于承运公司垄断把持,弊端百出,故于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又改为自由运销,以后长期不变。公家的盐务机构只管收税得利,盐户只管卖盐得钱,公私两利。民国年间,盐税奇重。每百斤盐价5元,而盐税竟高达3元。逢畅销期,一天可销二十吨左右,盐务局的盐税收入则可达一千多元。&&& 清代前期,惠安堡以打盐为生的盐民达808户,各有自己开发的盐井和盐田。盐民有自己的民间管理组织,叫作“三池公局”或“三池公所”,管理上、中、下“三池”共同的事宜。其负责人由盐民自己推选,掌握并召集盐民商议池务诸事。808户盐民每两户排为一个名号(因一户人家劳动力有限,不宜进行生产活动,需两户人家互助),共404个名号,每一个名号叫作一个“盐名子”。卖盐时,三池公所负责人按照在红布上排列的盐名子,依次发放卖盐条子,轮流卖盐,公平有序,自觉遵守。&&& 同治变乱以后盐民死的死逃的逃。至清末民初,外逃的盐民逐渐返回,但总共不过百户。户数减少,但盐名子未变,这样一来,一户盐民可占有十几个甚至三十多个盐名子。有的盐民在各池都有盐名子,无论轮到哪个池卖盐,他们都可以卖。&&& 盐的运输,旧时主要靠牲畜驮运,有骆驼、骡、马、驴,以驴居多,还有少量的盐车。盐商买盐来到惠安堡后,先由所住的旅店出票,再到三池公所去批条子。轮到哪个盐名子卖盐,就由“领驴子”领下湖去装盐。装上盐回到旅店,由盐务局来人收税后,方准许脚户将盐驮走。一个盐名子一轮可以卖多少盐,由盐务局以驮畜定额,一般是骆驼35峰、毛驴55头,小推车与毛驴相同。如果脚户看不上指定盐户的盐,嫌盐的质量不好,就再到公所另批条子,俗称“**板”。&&& “领驴子”,就是领着脚户连同牲畜下湖到指定盐户处装盐的人。因驮运的牲畜以毛驴居多,所以就叫领驴子。使用骆驼、骡马脚户当然也要领了,但还是叫领驴子。“领驴子”由盐民兼任,谁有空谁干,“油水”不小,不但可以赚脚户的“领驴子”钱,下湖再向盐主家要一斗、半斗盐转卖给脚户,回头给盐主家交钱时,再少交一些零头钱,这种办法人们称之为“三剥皮”。如果一天来的脚户多,“领驴子”的收入就相当可观。人称这是“早上栽树,晚上歇凉”的活计,意思是钱挣得快,挣得容易,当日见效。&&& 卖盐的钱,还分“官盐钱”与“另盐钱”,由旅店店主家充当中间人给算账清钱。每个盐名子不管卖钱多少,60%为官盐钱,交三池公所,余下的40%,由“领驴子”转交给卖盐的主家。&&& 自从惠安堡盐民实行了农业合作化和成立了国营盐场后,“盐名子”就变成了一个农业合作社或盐场。同时,运盐的工具也由毛驴换成了汽车,“领驴子”的职业也就随之消失了&
馆藏&13164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宁夏惠安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