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拔5000米高度高反还能登山吗

  青藏高原为我国的第一阶梯,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左右。在这样的高原环境中,一个不可避免的高海拔致命伤害就是高原反应!"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海拔的致命伤 高反生存法则
2013年6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青藏高原为我国的第一阶梯,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左右。在这样的高原环境中,一个不可避免的高海拔致命伤害就是高原反应!除非你有足够的心理、身体以及装备的储备,否则贸然上高原,一旦发生高反会非常可怕。那么,应对高反有哪些我们必须要知道的生存法则呢? 中国论文网 /1/view-5313444.htm  户外危险事件回放   日,《新民晚报》发出一条上海女孩穿越新藏线,因高原反应殒命西藏的报道。   死者金玲,于10月7日在新疆喀什的青年旅社结识了三名驴友,四人结伴同游新藏线。刚开始金玲的身体状况相当不错,并无异样。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出发10天后,当到达扎达县时,金玲表示身体不适,并开始剧烈咳嗽并发烧,同行同伴执意送她去当地医院,打了退烧针,配了药。医生希望金玲能留院观察,然而金铃执意说自己已经好些了,从医院返回了旅店。19日,四人再次启程上路。这时,金玲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需要不断吸氧。车刚开过普兰一处边防站不久,金玲就在车上晕厥了过去,并口吐白沫,无论同伴怎么呼唤,她都没有醒来。司机赶紧掉头向普兰边防站救助,战士们用有限的医疗资源进行了急救,谁知,这里还是成了金玲生命的终结。   像金玲这种命损高原病的悲剧已不是新闻。追其原因,都是户外爱好者缺乏对高原环境所致急性高山疾病的起码认知,以及对高原反应的正确预防和危机处理办法能力不足所致!   急性高山病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是指人到达一定的海拔高度后,身体为适应因海拔高度而造成的空气含氧量减少、体内缺氧等变化,而产生的自然生理反应。   人体内环境的恒定,包括温度、酸碱度、渗透压、血氧浓度等,是高等动物(包括人类)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当人们离开海拔较低的日常生活环境,到海拔较高的地区活动,比如高原旅行、登山、远足、旅差等活动时,因海拔升高,导致气压降低和空气中氧含量减少,低氧的环境将很快影响人体内环境的恒定变化,产生不适应。比如在西藏拉萨(海拔3650米),处于这个高度空气中含氧量比海平面降低1/3,像金玲遇难的地点普兰,海拔高度约5000米,气压已经接近降低1/2,或者说人所能享受到的氧气已经接近到了海平面的一半水平。   大多数人在超过2500米的海拔高度后,就会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极少数人在到达1500米,偶尔也会有轻微的高反症状。当到达3500米以上的海拔高度时,通常会发生较为强烈的高反疾病。通常认定在海拔3000米上下是一个比较容易导致高原反应的临界点。   高原反应因人而异,有些人基本不受高原反应的影响,有些人对于高原反应适应很快,有些人则恢复缓慢,少部分则基本难以适应高原反应。高原病非常可怕,如不及时救治,极有可能危及生命。有些人,高原病发作没有任何征兆。   海拔高度的划分标准   ―米为高海拔,在这个高度,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大多数人都可以适应。   ―米为超高海拔,在这个高度,个体的差异决定能否适应。   ―5500米以上为极高海拔,在这个高度,人体机能会严重下降,有些损害是不可逆的。没有人能在这个高度呆上一年。即使藏民和夏尔巴人,一般也都生活在5500米以下的区域。   哪些因素影响   高原反应   一般来说,影响高原反应的轻重程度、发病率的因素主要有:   1、海拔高度   进入的海拔越高,高原反应越强烈,患各种高山病的概率也越大。有报道说,3500米以下的发病率占37%~51%,3600米~5000米的发病率达50%。   2、进入方式   进入高海拔的上升速度和幅度,直接影响到高原反应的强弱。海拔急速升高,比循序渐进的“阶梯升高”反应要强,高山病患病率高。   有报道说,3日内从平原抵海拔4200米处,急性高山病发病率为83.5%;而由2261米经阶梯适应在7~15天内抵4200米处时,发病率仅为52.7%。   3、区域和季节   不同的地区,即使同样甚至更高的海拔高度,植被茂密的地区就比植被稀少的地区反应轻些;同样,在同一区域,空气流通的地方就比流通慢的地方(如山谷)强,白天比晚上好些。   从季节来说,冬季进入高海拔地区比其他季节患病率高。这是因为严冬时气温降低,大气压随之降低,含氧量进一步减少。而且寒冷会刺激新陈代谢,增加人体耗氧量,并且容易并发呼吸道感染。   4、个体素质   人对缺氧的适应性,多半依靠一种个体先天素质。涉及个体素质的因素较多,包括种族、居住地、健康状况、性别、年龄、体态、精神状态等。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藏胞,或者夏尔巴人,由于世代遗传具有独特身体素质,对低氧环境具有先天的适应优势,属于生物性适应。他们对高海拔地区的适应能力,比平原地区的人群更强,就是这个生物适应性的主要原因。另外,有过高海拔经历,尤其相隔时间较近的人,高原适应能力也较强,高反一般会轻些。   高原病危机处理   办法   高原病分为急性登山疾病(AMSC)、高山肺水肿(HAPE)、高山脑水肿(HACE)。所有普通或严重的高原反应的基本救治措施,都是尽快返回到海拔较低的地方,且越低越有效。   在高原,最要命的当属高山肺水肿和高山脑水肿疾病,这两种高山病发病快,死亡率较高,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警惕。   对付高山肺水肿和脑水肿,遵循“积极预防,注意观察,尽早识别,及时治疗,迅速下撤”20字基本处理原则。   高山肺水肿疾病   通常发生在快速上升至3000米以上后24~96小时。重要诱因是寒冷、劳累、抵抗力下降造成呼吸道感染,导致肺部积水。肺中的液体阻碍了有效的氧气交换,血液中含氧量降低,从而引发全身组织缺氧,严重时,因大脑缺氧导致逐渐神志不清、昏迷,甚至死亡。
  主要症状为:开始时有些像急性高原反应,运动能力下降,疲倦乏力,静止休息也觉得呼吸困难,头痛、胸闷、心慌、干咳。随着病情发展,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口唇、颜面青紫,胸痛,难以平卧,不断咳嗽,咳出稀薄的泡沫痰,开始为白色或淡黄色,后即变成粉红色。如果将耳朵贴近患者胸壁,可听到肺部水泡样呼吸声(医学称“湿罗音”)。病人会烦躁不安,严重者逐渐神志不清,如不采取措施,数小时内病人会昏迷、死亡。   高山脑水肿疾病   高原性脑水肿,多发生于急速上升至海拔4300米以上。主要原因是由于缺氧导致脑血流量增加,颅内压升高和脑水肿,以及脑容积增加,造成脑组织受压迫,脑细胞代谢障碍,功能紊乱,进而发生昏迷及死亡。其特点是:多发在夜间,发病急;发病率低,但死亡率高。   主要症状为:初期表现神情恍惚,萎靡不振,疲倦乏力,行为协调能力下降(直观识别:患者步履蹒跚,走路不直,有些醉酒症状;发展到一定程度,系鞋带、拿放小物品都困难,不能用手指准确指点自己的五官位置);随着病情发展,会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反应迟钝,智力降低(直观识别:简单的算术题都出错),失忆,嗜睡,渐渐神志模糊、昏迷,个别病人出现抽搐。严重昏迷者,多并发脑出血并危及生命。   对待疑似的高山肺水肿、脑水肿患者,危机处理的黄金准则是   1、及早发现,及早处理,避免恶化危及生命。   2、在高海拔地区出现的任何病症,都应先假定是高山病,直到证明是其他疾病为主。   3、绝对不要带着急性高原反应症状患者继续上升高度。   4、如果症状正在恶化,立即紧急下撤到低海拔地区。   5、绝对不要将患有急性高山病的人单独留下。   6、发现疑似的高山肺水肿、脑水肿患者,危机处理办法就是:下撤!下撤!再下撤!   7、如果是在不具备医疗条件的地方,作为非专业人士,对于两种高山病的处理方式是一样的,就是立刻做三件事:高流量输氧,口服两片“速尿”(情况严重者同时静脉注射地塞米松),以最快速度下撤。对于脑水肿患者,可以同时冷敷额头,降低颅内压。   8、千万不要拖延,更不要在原地等待救援。立即下撤600~1200米是最重要、最有效的治疗手段――越快越好,越低越好。撤下后立即到医院去,千万记住,延迟一秒,患者生存的机会就少一分。   哪些人不适宜上   高海拔   1、一般来说,凡有明显心、肺、脑、肝、肾等疾病,严重贫血、高血压病和视网膜疾病患者,以及孕妇,均不宜进入高海拔地区。   2、正患上呼吸道感染并发烧,体温在38°C以上,或者虽在38°C以下,但呼吸道及全身症状明显者,应暂缓进入高原。   3、儿童正处于身体发育期,综合抵抗能力较差,对高原低氧环境十分敏感,缺氧后比成人更容易引发高原病,而且后果较为严重、持久。根据有关研究和经验,建议尽量别带10岁以下孩子去高海拔。比较安全的年龄一般在14岁以上较好。   4、年龄过大且身体状况不佳的老人,也同样不适合到高海拔。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全面退化,免疫力和应对特殊环境的能力下降,容易感冒或患上肠胃病,更容易发生急性高原病。   高原反应的预防与主动适应原则:   1、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了解高反是人体内环境的恒定与外部环境变化的不适应。所造成的生理反应的正常现象。不要大惊小怪,积极勇敢面对,主动去适应和克服之。   2、初上高原,一定要做好体格健康检查,特别是通过检查,发现身体上隐匿性疾病。   如隐匿性冠心病平常是看不出任何症状的,但在高原环境下,因劳累和不适,容易引发冠心病发作及心律失常,导致意外猝死等。隐匿性哮喘可能会因大运动量(高原消耗比重较平原大)、环境含氧量急剧改变,或者“感冒”服用药物等诱发,导致死亡。临界高血压人群,虽然血压值在正常高限范围,但是因为高原环境或疲劳等原因,造成血压异常增高诱发脑溢血死亡。隐匿性先天性的颅内动脉瘤,平常也看不出任何异常,不少人因为不适应高原,动脉瘤破裂突然死亡;肺发育不良的人或肺功能较差的人,平常肺功能正常,到高原地区哪怕是很小的运动状态下,肺功能代偿能力差,容易诱发肺功能衰竭死亡。所以初上高原,细致全面的健康检查,是不   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3、避免大运动量体力运动和脑力过度疲劳。   刚到高原,在身体内环境还没有适应环境的变化的情况下,勿见到雪山、庙宇、不同风俗同胞就急不可待到处上下奔蹿,心潮澎湃、激动万分,导致过激。建议采取轻松的在周边如六、七十岁老人家般慢慢散步式的方式适应,也不要搬动太重的物体,总之,一切都要“慢下来”。   4、注意增减衣物及时保暖。   身处高原环境,早晚温差变大,小气候变化频繁,从艳阳高照数10分钟内,可演变为一场雪雨或冰雨;预防感冒非常重要。因为感冒,在高海拔地区非常容易诱发高山肺水肿、脑水肿等并发性疾病发生。建议可适当冲服板蓝根冲剂饮用预防感冒,身边什么时候都带备一件冲锋衣之类防水保暖衣物以备不时之需。   5、大量饮水,以及以清淡的高碳水化合物食物为主。   海拔升高,空气中含氧量降低,血液的黏稠度增加,这样的会进一步降低血液的流动速率,影响血液中红血球的运氧效能。大量饮水,可以稀释血液的黏稠度,促进血液流动和人体内微循环的顺畅进行。同时,大量喝水,可以增加尿液的排量的次数,辅助减轻体力压力让人体更舒适。清淡的碳水化合物,可以加速食物营养与能量的转换效能,同时相对比油腻的脂肪食物,可以减少食物消化时对氧气的需求量耗能。适应高原环境时,人体消化器官因氧含量的肠胃功能器官效能将变得更减弱,脂肪食物不利于消化,增加肠胃不适感。建议采取少量多餐原则,并且以流质饮食为佳。   6、勿喝酒,少抽烟,避免咖啡、浓茶等刺激神经饮品。
  酒在肠胃内消化和排泄,需要消化大量水分,摄入酒精、咖啡因、茶碱等,会增加心血管系统的负荷,也会对神经系统产生过度刺激等不良作用,非常不利于对高海拔环境的适应过程;抽烟会让呼吸系统摄氧量进一步减弱,不利于对高原外环境的适应。总之要避免使用含有酒精、咖啡因、麻醉剂的止痛药,以及安眠药,这些药品容易导致脱水,并损害呼吸系统,非常不利于高反的主动适应。   7、多交流,勿早睡。   刚抵达高海拔地区,在人体内环境恒定适应外环境的变化过程中,比较容易导致高原反应,让人意志力不集中,昏昏欲睡,本来空气中含氧量就减少,还早睡,呼吸系统摄氧量进一步降低,对高原的适应非常不利。加上早早睡觉,很多人通常凌晨时分就早早醒来不能再入睡,导致第二天因睡眠时间不足精神进一步不集中,不利于对高反的主动适应。笔者曾多次领队高海拔地区的登山远足活动,通常晚餐后,都会主动召集队员围坐在一起聊天谈心和喝水,一般都要到晚上11点左右才休息,都取得比较好的适应效果。   8、采取逐渐上升海拔高度的方式,给身体一个适应的时间和高反是适应过程。   在海拔米区域,每天上升海拔高度勿超过700米,等待适应一个高度后再上升到另外一个新高度。在海拔5000米以上区域,每天最好只上升海拔300米。控制升高速。如有条件,遵循“攀上高处,睡在低处”的原则。在5300米以上这个高度,原则上是没有居民,在这个高度以上活动的人,也就是一些采矿的工人和登山的运动员,连游牧民族在这以上也没有居住点。最高人类居住点是5330多米,在南美的菠西维亚。它是一个矿区,矿区工人居住点为5400米左右,矿点在5700多米,但是他们无法在5700米居住,每天从5330米到5700米地方去工作,然后返回来休息。   《骑行风尚》=BF 李伟=李   BF:作为一名户外教练,你是否遭遇过队员发生高原病的经历呢?你能就具体案例分析一下吗?   李:2005年10月,我参加从四川黑水县八家寨攀越海拔4500米的九华山垭口,到达米亚罗的远足活动。团队共有16名队员,从四川成都(海拔500米左右)抵达八家寨(海拔3500米左右)时,已经有部分队员出现高原反应症状,主要表现为脸色苍白、呕吐、疲劳、食欲不振、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同行一名体格较胖的男队员,他的高原反应与其他的队员略有不同,除了上面的基本症状外,脸色发紫发绀,经常性要张开嘴巴大口大口不规则深呼吸。当上升到海拔4200米时,笔者发现该名队员走路恍惚,脸色变得更紫黑如猪肝色般,并且休息的次数和时间越来越多又长,建议他不要再上行了,但该名队员不听,执意坚持继续上行,但到达海拔接近4300米时,该名队员突然昏倒在地,肌肉不受控制地拼命发抖,并且口水鼻涕一起不受控制流了出来。幸好当时在场的协助都是八家寨的藏民,平常就是生活在3700米处生活和劳动,体能超强,当即用绳索轮流背起该昏迷队员快速下撤;下到海拔4000米处,该队员还是没有苏醒过来,还是不停发抖,于是我脱下羽绒衣给患者穿上保暖,避免进一步失温,继续配同紧急下撤;下撤到3700米出,昏迷患者终于有一点点知觉意识,并且有尿意,但就是排不出来,经过服用利尿片和适量饮水后,到3600米,开始小量排尿,继续紧急下撤村里,用汽车运送到医院救治,终于保住性命,但醒来后感觉记忆力减退很多.很多过往的事情都记忆不起来了。这是我亲身经历的第一次高反昏迷事故,得益于队伍里当时有强悍体能的藏族同胞全力协助,以及及时从高原区域下撤才得以全身而退。   BF:经历过这几次高反救助,你给准备去高原地区进行户外活动的爱好者的建议是?   李:我在此呼吁,到高海拔地区旅行,登山远足,一定要提前做好计划与准备。必要的装备物资必不可少!特别是保命的紧急药物和保暖装备一定要随身携带!提前认真了解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并做好系统的风险管理计划,不能光顾美好的一面而忽略大自然危险的一面。那些无知者无畏、没有储备适当户外知识的爱好者不适合出现在高原活动中。这些都是我们不愿意接受的。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作者热门文章
阅读 97,435 次
阅读 105,165 次
阅读 94,301 次
阅读 149,207 次
阅读 77,624 次
一个致力于传播主流科学信息、揭露伪科学骗局、推广理性科学精神的科普平台。当前位置:
哪些人不适宜上高海拔
哪些人不适宜上高海拔
天上西藏官方
导读:到西藏来旅游,一定要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所了解,知道什么样的人群不适合去高原,充分做好准备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更舒适地游玩。一、什么是高海拔&& &&& & & &按照国际通行的海拔划分标准:米为高海拔,在这个高度,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大多数人都可以适应;米为超高海拔,在这个高度,个体的差异决定能否适应;5500米以上为极高海拔,在这个高度,人体机能会严重下降,有些损害是不可逆的。没有人能在这个高度呆上一年。即使藏民和夏尔巴人,一般也都生活在5500米以下的区域。&& & & &从实际情况看,生活在低海拔的人一般在海拔2400米以下感觉基本正常,没有明显反应;超过2400米,如果有合理的海拔阶梯和足够的时间,还是能够逐步适应;超过5500米后,无论花多少时间都无法完全适应。&& &&二、什么是高原反应&& &&& & & &高原反应是指人到达一定海拔高度后,身体为适应因海拔高度带来的气压差、含氧量少、空气干燥等变化,而产生的一系列自然生理反应。 高原反应症状普遍出现在超过海拔2700米以后。快速(如乘飞机)到达3000米以上时,更容易发生高原反应。高原反应一般发生在到达高海拔6-12小时后,少数在1-3天后发生,一般3-7天内恢复,情况严重的恢复时间可达2周以上。&& & & &高原反应较为普遍的表现有:胸闷、气短、干咳、头痛、头昏、乏力、厌食、恶心、呕吐、嗜睡、失眠、微烧等;多数人会因缺氧而嘴唇和指甲根发紫,有的人还会因空气干燥而出现皮肤粗糙、嘴唇干裂、鼻孔出血等;严重者会出现感觉迟钝、情绪不宁、精神亢奋、思考力、记忆力减退、听、视、嗅、味觉异常、产生幻觉等,也可能发生浮肿、休克或痉挛等现象。&& & & &高原反应视个体情况不同,症状和程度会有所差异。有的只出现上述单个或少数几个症状,有的则多一些;有的反映敏感、强烈,有的则较轻,甚至几乎没有。我曾见过比较敏感的人在1700米就出现轻度高原反应,也接触过攀登6000米级别的雪山却高山反应很弱的人,很是感慨人与人之间差别怎会那么大。&&&三、哪些因素影响高原反应&& &&& & & &海拔高度:进入的海拔越高,高原反应越强烈,患各种高山病的概率也越大。有报道说,3500米以下的发病率占37%-51%,3600米-5000米的发病率达50%。&& & & & &&进入方式:进入高海拔的上升速度和幅度,直接影响到高原反应的强弱。海拔急速升高,比循序渐进的“阶梯升高”反应要强,高山病患病率高。有报道说,3日内从平原抵海拔4200米处,急性高山病发病率为83.5%;而由2261米经阶梯适应在7-15天内抵4200米处时,发病率仅为52.7%。&& & & & &&区域和季节:不同的地区,即使同样甚至更高的海拔高度,植被茂密的地区就比植被稀少的地区反应轻些;同样,在同一区域,空气交换好的地方就比流通慢的地方(如山谷)强,白天比晚上好些。&& &&& & & &从季节来说,冬季进入高海拔地区比其他季节患病率高。这是因为严冬时气温降低,大气压随之降低,含氧量进一步减少;而且寒冷会刺激新陈代谢,增加人体耗氧量,并且容易并发呼吸道感染。&&& & & &&个体素质:人对缺氧的适应性,多半依靠一种个体先天素质。涉及个体素质的因素较多,包括种族、居住地、健康状况、性别、年龄、体态、精神状态等。&在个体素质方面,除了种族、居住地差异,高原反应有“欺男不欺女、欺胖不欺瘦、欺高不欺矮、欺动不欺静”之说,尽管不是绝对,从实际情况看有一定根据。究其原因,应该同个体之间红细胞比容、需氧量和耗氧量的差异有关。个人的精神状态也很重要。乐观者往往反应较轻。有的人对高原环境不了解,又听了一些不恰当的宣传,心理压力过大,稍有不适,就紧张甚至恐惧,结果反应加重。另外,有过高海拔经历,尤其相隔时间较近的人,高原反应一般轻些。&& &&四、哪些人不适宜上高海拔&& &&& & & &在打算上高海拔之前,一定要对自身状况有全面、准确的认识了解,不要盲目自信。尤其是第一次上高原者,最好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的体检,根据检查结果和医生建议决定自己是否成行。&& &&& & & &一般来说,凡有明显心、肺、脑、肝、肾等疾病,严重贫血、高血压病和视网膜疾病患者,以及孕妇,均不宜进入高海拔地区。&& &&& & & &正患上呼吸道感染并发烧,体温在38度以上,或者虽在38度以下,但呼吸道及全身症状明显者,应暂缓进入高原。&&& && & & &儿童正处于身体发育期,综合抵抗能力较差,对高原低氧环境十分敏感,缺氧后比成人更容易引发高原病,而且后果较为严重、持久。根据有关研究和经验,建议尽量别带10岁以下孩子去高海拔。比较安全的年龄是在十几岁以上,本人一般按照14岁左右的标准掌握。&& &&& & & &年龄过大且身体状况不佳的老人也同样不适合到高海拔。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全面退化,免疫力和应对特殊环境的能力下降,容易感冒或患上肠胃病,更容易发生急性高原病。 & &&五、上高海拔前的准备 & & &&心理准备:实践证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克服和战胜高原反应的重要法宝。对于高原反应,要在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不要一说去高海拔,就背上思想包袱,好像要上战场一样悲壮、沉重。&& & && & & & 首先应当知道,高原反应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人通过调整都能够适应高海拔,克服高原反应。每年去高海拔的人多了,男女老幼,不都平平安安、顺顺利利的回来了。&& & && & & &其次,不要把高原反应的痛苦过分夸大。前面所说高原反应的症状,并不是一个人出现那么多症状,每个人的感觉和程度都有区别,而且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明显高反。如果线路、海拔阶梯设计好,个体适应能力强,可以很小,甚至没有。即使有一些反应,也在一般人可忍受范围,采取有效措施就会适应、缓解或消失。&& && & & &&生理准备:在去高海拔之前,一定要把自己的身体调整到较佳状态。体检非常必要,在前面已经说了。如果有不适宜上高原的疾病,一定不要勉强,不要盲目自信。毕竟,比起其他,健康和生命还是第一位的。如果有些小的疾病,尽量在启程之前抓紧治疗。&& &&& & & &如果去高原是进行登山、穿越等大强度运动,提前、系统的训练必不可少。要保证你的体能满足运动需要并有足够的盈余。很多人在去高原之前提前服用肌苷、红景天、西洋参等一些抗缺氧、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保健药物,还是有一定辅助效果的。但此类药物不建议多种同时服用。 & &&&& && & & &&知识准备:提前了解掌握高海拔生活、运动、医疗、气候、习俗等相关知识,对于一个旅行者,尤其是领队非常重要。这些不用多说了吧。需要强调的是,上高海拔前,充分了解掌握高原适应、高山病等相关方面的知识,无论对于团队还是每个旅行者都是非常必要,而且是必需的。&&& & & &物资准备:高海拔运动,可根据徒步、骑车、自驾等方式的不同做好相应而充分的物资准备。不管你是驾车还是徒步,不管是团队还是个人,建议涉及到基本生存、救急的物资尽可能多带些,用于小资、FB的东西,以及可带可不带的物资还是丢在家里吧。&& &&六、高海拔活动注意事项&& && & & &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良好的心态、乐观的情绪、坚强的自信心,对于减弱高原反应带来的身心不适十分重要。要有一副平常心,既不要过于紧张,也不要过于兴奋。 & & &&足量饮水:之所以把“饮水”提在这个位臵,目的是要大家认识到在它高原适应中的重要性。不少朋友在高原对饮水并不太在意,特别是有的女士,因怕旅途麻烦努力控制饮水。这对保持健康、克服高反是十分有害的。 & & &&注意防寒保暖 & & &高原天气特点是:气温低,一般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5-6℃;早晚、昼夜温差大,有些地区早晚温差可达15-20℃;天气变化快,刚刚还艳阳高照,很快就可能狂风大作,雷雨冰雹。因此,在高原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谨防感冒。&& & & &合理膳食:在高原缺氧环境,人体新陈代谢受到影响,因而胃、肠、肝、胆等消化系统功能较平原地区减弱,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降低。& & & &如果你能适应酥油茶的味道,可以多喝一些,对缓解高原反应也有一定的作用。“入乡随俗不生病”自有它的道理。 & & & &&晚睡,通风:高原的夜晚往往比白天更难过,睡觉也成了件不舒服的事。从环境来说,夜晚气压较低,同时因植物光合作用减弱,空气中含氧量进一步降低;从人体自身来说,白天清醒时,可以通过主动调整呼吸来缓解缺氧状况,但夜晚一旦入眠,由于副交感神经作用,呼吸会逐渐降到接近平原的频率,导致缺氧,影响睡眠质量。在做好防寒保暖的前提下,房间或帐篷一定要保证良好的通风。房间可以适当开窗,帐篷注意通气口完全打开,必要时拉锁留缝。高原的空气本来就稀薄,如果再处于封闭环境中,循环呼吸固定体积的空气,更容易导致头疼和其他不适。 & & &&紫外线防护:高原紫外线强度大,极易损伤皮肤和眼睛,特别是在雪地。必须采取防护措施,避免伤害。 在光线较强时,要尽量减少裸露的皮肤面积。太阳帽(环檐的丛林帽挺不错)、太阳镜是必需的。 & & 暴露的皮肤就需要涂防晒霜,包括面部、耳区、后颈、手、臂等处。防晒霜SPF倍数大一些好这样能够减少补抹次数。& & & &等你真正走进西部,走进高原,面对雄伟的雪山、辽阔的草地、秀美的海子,你会着魔地迷上那里的蓝天白云、山川草木,会发现自己的灵魂找到了快乐家园。相对如此丰厚的精神回报,你会觉得,付出高原反应的代价实在微不足道。&& & && & & &从此,你的心可能会多一份牵挂,你会爱上高原、思念高原,会一次次重返那块让你魂牵梦绕的圣土。到那份上,高海拔对你来说还算得了什么?&责任编辑:郭洋波
您还没有登录,请先或注册,再进行评论!
天上西藏介绍
身体健康准备
如何缓解高原反应
出行的防护与安全
风俗与禁忌
骑行注意事项
自驾准备事项
& Company 2014 – Copyright by &藏ICP备号
我们倾听你的声音
在天上西藏,你可以结识朋友
分享游记&攻略
获得权威的官方指南
领略最全面的西藏文化
还没有注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拔5000米 大气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