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大橙子睡眠训练法法到底要不要用

宝宝睡眠训练方法大解析——抱起放下法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抱起放下法      在安排作息方面,最为我们熟知的,也是最多妈妈在用的就是Tracy Hogg在《实用程序育儿法》之中创立的EASY程序。她在这本书里着重提到了一个被认为是温和派的睡眠训练方法——抱起放下法。她认为孩子既不能完全依赖父母或者某种道具来入睡,也不能完全被父母“不管不顾”,因此抱起放下法相对来说是一种温和地教会孩子自己入睡的方法。  在实施抱起放下法之前,Tracy提出了建立良好的作息,形成3/4小时一个EASY程序的循环,以及4S程序(《实用程序育儿法》,P178)。    4S程序包括:  布置环境(Setting the stage)  裹襁褓(Swaddling)  安静坐着(Sitting)把宝宝包裹好之后,要抱着他静坐约5分钟,让他保持身体垂直的姿势,因为他的脸埋进了你的颈部或肩部,从而挡住了任何视觉上的刺激。不要摇晃不要走动。。  嘘拍法 (Shush-pat method)边在耳边发出“嘘,嘘,嘘”的声音,边轻拍背部。对于小于3个月的宝宝来说,无法进行多线程任务,所以当你嘘拍的时候,他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嘘拍上,就会停止哭闹。如果嘘拍法不能使宝宝平静下来,你就抱起来他,让他的头放在你的肩膀上,用稳定、有节奏的动作拍他的后背中部。当感觉到呼吸变沉了,身体开始放松了,就轻轻地放下他,让他的身体侧躺,这样还是可以拍到他的背;或者一个手放在胸前,另外一个手轻拍背。如果房间不够暗,还需要遮挡眼睛(不接触)。一旦宝宝进入小床后,要用嘘拍法让他待在床里,除非他开始哭。  什么情况下使用抱起放下法?  教依赖道具的婴儿如何自己入睡  对大月龄宝宝建立常规程序,或者当父母脱离程序时重新建立  帮助婴儿实现从3小时EASY程序到4小时EASY程序的过渡  当婴儿早上醒的过早是因为父母的干预,而不是婴儿自然的生物钟时,鼓励婴儿早上睡得更久  怎么使用抱起放下法?(《实用程序育儿法》,P218)  当宝宝哭的时候,你走进他的房间:  1. 先试着用语言安抚他(也可以唱一首歌);  2. 把手放在他的背上。如果宝宝小于6个月,可以采用嘘拍法,如果是大月龄宝宝,只需要把手放在孩子背上,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存在就可以了(因为对于大孩子来说,嘘拍法,特别是声音,实际上可能会干扰睡眠)。  3. 如果你在宝宝还是不停地哭泣,那么你可以  4. 把他抱起来。他一旦停止哭泣,就对他说你惯用的睡前用语(例如,现在是宝宝睡觉的时间了哦),然后把他放回小床里,并将手放在他的背上,用语言继续安抚。如果他再次哭,就再次抱起来,重复上述过程。直到宝宝进入深睡眠后,你在把你的手从他的背上移走,并且离开房间。渐渐地你可以在他入睡之后就把手拿走,避免手变成了新的睡眠联想。  抱起放下法的注意事项:  1. 如果孩子哭时头往后仰,就应该立刻把他放下。  2. 哪怕他一离开你的肩头就哭,或者在你把他放到婴儿床的过程中就哭,你还是要把他放到床上。然后重新从头开启安抚过程  3. 如果孩子被放到床上之后,他并没有哭而是到处翻滚,那么就用语言安抚,或者是轻拍他的背帮助他平静下来,不要立即抱起。  4. 抱起放下法不能预防孩子哭,不过可以让孩子减少恐惧感,让孩子知道哭的时候你在陪着他,安慰他。  5. 抱起放下法平均需要20分钟,但也可能需要1小时或者更多的时间。所以体力很重要,尽量找人一起配合。  6. 一致性非常重要。在实施过程中保持冷静,要使用温柔但坚定的语调。  7. 在实施过程中,减少眼神对视、对宝宝微笑、逗玩或者是做其他可能分散宝宝注意力的事。  8. 必要时使用安抚奶嘴。在实施抱起放下法时,不可以还沿用奶睡和抱睡的入睡方式。  9. racy建议语言安抚和肢体接触同时进行。我建议先使用语言安抚,如果不行在进行肢体接触的安抚(拍背),如果还是哭闹不止,再抱起来。  10. 一定不要抱到完全睡着再放下,要确保放下时宝宝处在迷糊但是未睡着的状态。  11. 一旦放下之后,再次抱起就要缩短时间。  12. 抱起如何安抚很重要,所以需要先练习好安抚的基本功。  不同月龄的抱起放下法:  4-6个月:4个月时,可以抱起来4-5分钟,6个月时每次抱起的时间为2-3分钟,不宜过长  6-8个月:如果当你抱起宝宝时,宝宝哭得更凶,那就不要一哭就抱起,而是在哭的时候先和孩子拉拉手,等他回应你的时候再把他抱起来。抱起来之后采用水平姿势,同时采用语言安抚,然后就把孩子再放回小床。当把孩子放回小床后,你最好可以离开小床一些,避免孩子看到你会更加哭闹。  8-12个月:这个月龄的孩子通常不在你怀里的时候可以睡得更好,因此尽量不要抱起来,除非孩子哭闹特别严重。当孩子站起来、或者坐起来之后,轻柔地告诉孩子躺下,并且把他放倒。当他可以持续躺在床上的时候,你再使用言语安抚并且把手放在孩子的背上。  抱起放下法的适用:  抱起放下法并不适用所有婴儿。对于某些孩子来说,抱起放下法反而是一种过度刺激,他们会怀疑为什么妈妈抱起来我但是不完全把我哄睡着,因此会哭闹更多。  抱起放下法并不适用所有父母。一些父母更愿意与孩子一起呆在房间里,但另一些父母重复的抱起孩子无数次后,挫折感急剧上升,会影响继续操作的勇气。  抱起放下法不适用4个月以下婴儿,也不适用于大月龄的宝宝,最佳的实施时间是4-6个月。  一般实施抱起放下法需要2周时间。如果马上要去旅游,或者孩子准备接种疫苗,时机可能都不合适。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阅读下一篇
网易通行证/邮箱用户可以直接登录:官方微信宝宝2岁上海市我家宝宝四个月以前夜醒无数,白天小睡时间短,不吃奶无法入睡。经过睡眠引导,现在已经从晚上九点睡到早上八点。白天小睡有很大改善,睡眠对婴幼儿来说尤其重要,影响宝宝大脑和身体发育。你们的宝宝是抱睡,拍睡还是奶睡?有没有宝宝睡眠时间短,睡眠周期不规律?有或没有都希望宝妈休息,尽早解决,不要因为几次得疏忽养成宝宝不良睡眠习惯,进而恶性循环.……
欢迎各位宝妈来和我一起交流宝宝的睡眠情况!回复 17:19:33来自
宝宝2岁上海市求方法 17:43:43来自
|宝宝2岁上海市回复
求方法...你宝宝是奶睡还是抱睡? 17:50:28来自
|宝宝2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求方法 19:35:27来自
|宝宝2岁北京市求方法 19:38:27来自
|宝宝2岁重庆市求方法 19:39:47来自
|宝宝2岁通辽市求方法 19:41:54来自
|宝宝2岁眉山市我的是奶睡,睡不踏实 19:43:30来自
|宝宝2岁宜春市我宝宝就喜欢奶睡,而且容易惊醒,睡眠时间不长
有好方法分享一下啊 19:43:47来自
|宝宝2岁西安市求方法 20:05:28来自
|宝宝2岁常州市回复
我宝宝就喜欢奶睡,而且容易惊醒,睡眠时间不长
有好方法分享一下啊...我的跟你一样呢 20:13:08来自
|宝宝2岁广州市求方法 20:19:43来自
|宝宝2岁天津市求方法 20:30:43来自
|宝宝2岁东莞市睡眠时间短,白天一放下就醒了,晚上只能一觉睡两个小时,傍晚老哭,求方法 20:38:29来自
|宝宝2岁淮北市求方法? 20:47:30来自
访问手机版:
生活兴趣 &
&客户端下载关于我们友情链接视频暂时不能查看
下载好看APP扫一扫 下载吧
您所浏览的视频已不在
《好看》依托百度技术,精准推荐优质短视频内容,懂你所好,量身打造最适合你的短视频客户端!千万不要给婴儿睡眠训练!否则将奠定孩子一生灰暗|李雪|婴儿|睡眠_新浪育儿_新浪网
千万不要给婴儿睡眠训练!否则将奠定孩子一生灰暗
  [爸妈营说]
  本文是爸妈营[睡眠健康专题]的一篇好文
  这篇文中的“睡眠训练”是有特定指代的
  尤其指以往有个网上流传的延迟满足训练法
  很多专家都给以过辟谣
  那么实际到底该如何照料新生婴儿?
  看看本文也许对新手爸妈们有所帮助
  作者:李雪,知名心理学家
  微信号:lixuexinlixue
  我赞成给予婴儿睡眠帮助,
  不赞成对婴儿进行睡眠训练
  我认真阅读了一些关于睡眠引导训练的文章,我非常赞同文中提到的一些方法,比如:觉察宝宝犯困的信号,不要在宝宝犯困的时候给予过多刺激,不要过多摇晃阻止哭泣,仔细检查容易导致孩子睡眠不良的生理原因(比如腹痛长牙等),留意是不是环境变动(比如换保姆、搬家)给孩子造成不安,睡前一步步地创造舒适安宁、适合入睡的环境氛围。这些观点都很好——只要是改善环境,和提升家长自身觉察力的方法,我都赞成。
  我所反对的,是认为“婴儿有问题,婴儿需要被改正”的出发点——睡眠训练,错误的是心。
  生命渴望的是“被看见”,
  而非“被改正”
  当一个生命,带着极大的爱和信任投胎到一个家庭中,它最渴望的是被看见,是真实的自己直接被父母看到,而不是透过一堆所谓的“正确”数据来被评价和被矫正。所以当我看到睡眠训练文章中列举的一堆睡眠和喂奶的时间表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恐惧——如果妈妈满脑子都是这些“正确”的数据,那她还怎么看见真实的孩子呢?
  我们学习、参考一些科学统计数据,这本身并没有错,就像我作为心理医生,一样会学习健康的心理表现是怎样,病态的心理表现是怎样,也有一系列的评价标准。可是当一个活生生的来访者坐到我面前,我所全部关注的,就是他本人,他当下最真实的样子、最原始的感受,而不是他的观点感受是否符合教科书上的标准,我该怎么“矫正”他。
  当我脑袋里充斥着为了对方好而要“改正”他的念头时,我已经看不到他了,我看到的只是自己头脑的妄想,不会对来访者真的有帮助。有数个来访者对广州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师说:“请不要评价我,甚至连建议都不要提。我只渴望你听到我,看到我,陪着我,我就感受到温暖在内心产生。于是,我慢慢有力量面对外部世界。”来访者在不断地教会我们,放下头脑的自恋,活在当下,真地去看见。
  婴儿在生命的最初,一离开和自己一体的子宫,就被父母透过“正确”数据比较;其许多自发地哭泣和吃奶的渴望,被评判为“过于频繁的”,“不必要的”,甚至是“要被训练改掉的”——
  这是件多么凄凉的事情:从生命一开始,父母就看不到你!
  母亲焦虑会影响婴儿入睡,
  使用冷漠的“哭声免疫法”则令婴儿绝望
  养育一个生命,对童年幸福的女人来说,很多困难可以自然而然地克服;辛苦是必然的,但她却不会觉得自己做出了巨大牺牲,她享受亲密的幸福感远大于付出的辛苦感。
  但若一位妈妈自己的童年很不幸,那么孩子的出生则会引起她极大地焦虑。而一位焦虑的、无法临在的妈妈,必然会使得婴儿也无法安然入睡,频繁夜哭。一生跟踪研究过6万对母婴关系的客体关系心理学大师温尼科特说过:“不存在‘婴儿’,只存在‘母婴”,因为婴儿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无法单独存活。所以婴儿的状态无时无刻不在精准反映母婴关系的质量。(爸妈营微信号:bamaying)
  婴儿哭泣,母亲若能平和地、身心临在地陪伴安抚,婴儿就会很快平静下来;若母亲自身的焦虑也被促发,则其会想尽各种办法希望婴儿赶快停止哭泣,比如过度摇晃,转移注意力等,这反而会让婴儿哭泣地越来越频繁。
  最严重的,就是使用“哭泣控制法”、“哭声免疫法”,不断在婴儿哭泣时转身离去,导致婴儿在绝望中陷入死寂的平静,不再对外发出信号,将婴儿对这个世界的信任与激情掐灭在了摇篮中。但可悲的是,我们很多人认为这样的婴儿是“懂事”的“乖宝宝”,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其实已经给婴儿书写了一生孤寂灰暗的生命底色。
  事实证明亲密育儿优于所谓“科学训练”,
  即使做不到亲密育儿也不要训练孩子
  我的来访者、我的微博评论上,有几十个关于睡眠训练结果的分享。这些妈妈本来顺着母性本能亲密育儿,后来看了各种睡眠训练的“科学主义育儿法”文章,开始恐惧自己的本能是错的,在头脑上相信夜奶“危害”婴儿发育,给婴儿建立正确的睡眠规律才“科学”,然后对孩子进行睡眠训练,训练时间从一星期到半年不等。
  有趣的是,所有反馈结果都一致,那就是:进行睡眠训练后,婴儿确实“乖”了,但是自发笑容和与人的眼神互动大量减少,对妈妈不再像训练之前那样有很多自发的肢体亲密互动,令这些妈妈感觉到婴儿原本热火火的心逐渐冰冷下去。这让妈妈们觉得不对劲,自己内心也觉得痛苦,于是放弃训练,开始大量亲密互动,及时呼应婴儿,来弥补训练造成的创伤。好消息是,大部分已经弥补成功,母婴链接恢复得跟训练之前一样好。
  来找我的新妈妈来访者,基本都是此类问题:照顾婴儿让自己精疲力竭,甚至精神崩溃。然而,令人感到庆幸的是,痛苦的另一面,就是疗愈的契机。如果妈妈能在这个过程中,坚持向内看,觉知内心感受,那么自己当年遭受的创伤,也会被疗愈。爱孩子,就是疗愈自己内在的小孩;亲密育儿,受益最大的人,其实是妈妈。
  一些妈妈,自己在婴儿期被很多冷漠对待,成年后精神状态会经常退行到婴儿期,像小婴儿一样需要大量睡眠,不能承担压力责任。这种状态的妈妈被要求夜奶,确实会让妈妈精神崩溃。当妈妈的精神压力如此之大时,首先需要照顾好自己,及时请求帮助,比如获得家人的帮助,保姆的分担,心理医生的陪伴等。
  妈妈不需要也不可能做到完美,夜奶坚持不了可以暂停,让家人保姆去喂孩子,只要孩子被及时回应,就不会造成大问题。
  妈妈做不到的,只需简单地承认自己的确目前做不到即可,而不要“合理化”成“孩子有问题,孩子的需求不合理、不必要,孩子应该被矫正”。
  放下睡眠控制,
  满足婴儿全能自恋,建立婴儿的安全感
  有关睡眠训练的文章中列出了一堆吃奶和入睡的“科学”时间表,其理论解释是:“让孩子感受到大人控制着一切,会让孩子有安全感”——其实这完全是头脑妄想的产物。稍微学过点客体关系心理学基础的人都知道,婴儿一出生就处在“全能自恋期”,认为世界围着我转,我对世界有掌控感,呼“奶”唤“抱”,无所不能,世界与我一体。
  父母满足婴儿的自恋,才是婴儿最重要的安全感来源,也是婴儿从自恋中走出的基础。而那些从很小就要被大人掌控,按照大人的节奏来生存的孩子,成年后却非常容易进入“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中,并且难以忍受别人和自己想象中的不一样,给各种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制造大量冲突痛苦。最极端的,如变态杀人狂,则是在“全能自恋”期间遭受重创,继而在成年后追求绝对地控制——而只有死人才能被绝对控制。
  面对哭泣的婴儿,对内心破碎、焦虑的家长来说,是极大的挑战。我们很容易做出的反应是:解决掉引起我们焦虑的外部事件。比如过度摇晃,夸张地哄孩子,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总之就是阻止婴儿哭泣,不让婴儿内心的情绪能量顺畅流动。哭泣是婴儿表达内心情绪感受的自然方式,它不应该被阻止,而是需要被陪伴呵护,被充分地允许。
  不妨最简单地换位思考一下:当你惊恐哭泣时,是希望老公告诉你“不要哭!”,或者在你哭的时候转身离开;还是希望老公陪着你,全然地看见你,允许你充分表达?
  如果连你自己都是渴望被陪伴,那又为何认为比你更弱小的婴儿需要被训练,还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
  陪伴孩子,也疗愈自己
  婴儿是极其细腻敏感的存在,它像镜子一样反映着家长的内心世界。夜哭夜闹的婴儿,一部分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如果过多,很可能反映的是大人内心的焦虑。
  如果真地为孩子好,那么就不需要按着表格喂奶和哄睡,也不需要纠正婴儿的吃奶和睡眠习惯,而是需要回到自己的中心,在孩子夜醒哭泣的时候,陪在孩子身边,既不逃跑也不评判,觉察自己身体和心灵的感受,让自己的感受流动,等自己内心安静和规律起来,孩子自然会在安全的能量场中,回归内在的睡眠规律。这个过程就是心理治疗,对母亲是巨大的疗愈,同时这也确实不容易,因为面对内心的痛苦,我们很容易逃跑,或者想着去解决引起我们痛苦的人。
  然而,真正的勇士,却也正是直面痛苦、向内看的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爸妈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法伯睡眠训练法详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