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像和模拟图像的成像方式,存储媒介的区别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简析数字图像和模拟图像的区别,以及计算机中图像和图形的区别.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计算机在图象是以数字的方式存储与工作的,它把图像按行与列分割成m×n个网格,然后每个网格的图像表示为该网格的颜色平均值的一个像素,亦即用一个m×n的像素矩阵来表达一幅图像,m与n称为图像的分辨率.显然分辨率越高,图像失真越小.也是因为计算机中只能用有限长度的二进制位来表示颜色的缘故,每个像素点的颜色只能是所有可表达的颜色中的一种,这个过程称为图像颜色的离散化.颜色数越多,用以表示颜色的位数越长,图像颜色就越逼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数字图像处理浅析_职教论文_职教文章_学海网
您现在正在浏览:&>&&>&&>&数字图像处理浅析
数字图像处理浅析
一、何谓数字图像处理  
数字图像处理(Digital Image Processing),就是利用数字计算机或则其他数字硬件,对从图像信息转换而得到的电信号进行某些数学运算,以提高图像的实用性。例如从卫星图片中提取目标物的特征参数,三维立体断层图像的重建等。总的来说,数字图像处理包括点运算、几何处理、图像增强、图像复原、图像形态学处理、图像编码、图像重建、模式识别等。目前数字图像处理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经渗透到工业、医疗保健、航空航天、军事等各个领域,在国民经济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1.1 图像的概念  
图像是对客观对象的一种相似性的、生动性的描述或写真。或者说图像是客观对象的一种表示,它包含了被描述对象的有关信息。它是人们最主要的信息来源。据统计,一个人获取的信息大约有75%来自视觉。图像根据其形式或产生方法来分类。  
从人眼的视觉特点上可将图像分为可见图像和不可见图像。其中可见图像的一个子集为图片,它包括照片、用线条画的图和画;另一个子集为光图像,即用透镜、光栅和全息技术产生的图像。不可见的图像包括不可见光成像和不可见量,如温度、压力及人口密度等的分布图。  
按波段多少图像可分为但波段、多波段和超波段图像。但波段图像上每点只有一个亮度值;多波段图像上每点不只一个特性。例如红、绿、蓝三波段光谱图像或彩色图像上的每个点具有红、绿、蓝三个亮度值,这三个值表示在不同光波段上的强度,人眼看来就是不同的颜色。超波段图像上每个点具有几十或几百个特性。  
按图像空间坐标和明暗程度的连续性可分为模拟图像和数字图像。模拟图像指空间坐标和明暗程度都是连续变化的、计算机无法直接处理的图像。数字图像是一种空间坐标和灰度均不连续的、用离散的数字(一般用整数)表示的图像。这样的图像才能被计算机处理。  
1.2图像处理  
对图像进行一系列的操作,以达到预期的目的的技术称作图像处理。图像处理可分为模拟图像处理和数字图像处理两种方式。  
利用光学、照像和电子学方法对模拟图像的处理称为模拟图像处理。光学图像处理方法已有很长的历史,在激光全息技术出现后,它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尽管光学图像处理理论日臻完善,且处理速度快,信息容量大,分辨率高,又非常经济,但处理精度不高,稳定性差,设备笨重,操作不方便和工艺水平不高等原因限制了它的发展速度。从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图像处理获得了飞跃发展。  
所谓数字图像处理,就是利用计算机对数字图像进行系列操作,从而获得某种预期的结果的技术。数字图像处理离不开计算机,因此又称计算机图像处理。为了与模拟图像处理想区别,下文采用“数字图像处理”。  
二、 图像处理学的内容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2.1 图像处理学的内容  
至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由于数字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数字图像处理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基于计算机的图像处理学也就从信息处理、自动控制系统论、计算机科学、数据通信、电视技术等学科中脱颖而出,成为研究“图像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变换、显示、理解与综合利用”的一门崭新学科。  
图像处理学所包含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根据抽象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三个层次:狭义图像处理、图像分析和图像理解。  
狭义图像处理着重强调在图像之间进行的变换,主要是指对图像进行各种操作以改善图像的视觉效果,或对图像进行压缩编码以减少所需存储空间或传输时间、传输通路的要求。它是一个从图像到图像的过程。  
图像分析主要是对图像中感兴趣的目标进行检测和测量,从而建立对图像的描述。图像分析是一个从图像到数值或符号的过程。  
图像理解超出了目前的所学范围,则不加以讨论。  
2.2 图像处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图像处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从研究范围来看,它与计算机图形学、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图形学原本指用图形、图表、绘图等形式表达数据信息的科学。而计算机图形学研究的是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来产生这些形式。和图像分析对比,两者的处理对象和输出结果正好相反。计算机图形学试图从非图像形式的数据描述来生成图像。另一方面,模式识别与图像分析则比较相似,只是前者试图把图像抽象成符号描述的类别,它们有相同的输入,而不同的输出结果之间可较方便的进行转换。至于计算机视觉主要强调用计算机去实现人的视觉功能,其中涉及图像处理的许多技术,但目前的研究内容主要与图像理解相结合。  
由此看来,以上学科相互联系,相互交叉,它们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虽各有侧重但又相互补充。另外以上各学科都得到了人工智能、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模糊逻辑等新理论、新工具、新技术的支持,所以它们又都在近年得到了长足发展。  
三、数字图像处理的特点及其应用  
在计算机出现之前,模拟图像处理占主导地位。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数字图像处理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与人类对视觉机能着迷的历史相比,它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尽管目前一般采用顺序处理的计算机,对大数据量的图像处理速度不如光学方法快,但是其处理的精度高,实现多种功能的、高度复杂的运算求解非常灵活方便。在其短短的历史中,它却成功的应用于几乎所有与成像有关的领域,并正发挥相当重要的作用。  
3.1 数字图像处理的特点  
同模拟图像处理相比,数字图像处理有很多优点。主要表现在:  
1.精度高  
不管是对4bit还是8bit和其他比特图像的处理,对计算机程序来说几乎是一样的。即使处理图像变大,只需改变数组的参数,而处理方法不变。所以从原理上不管处理多高精度的图像都是可能的。而在模拟图像处理中,要想使精度提高一个数量级,就必须对处理装置进行大幅度改进。  
2.再现性好  
不管是什么图像,它们均用数组或集合表示。将它们输入到计算机内,用计算机容易处理的方式表示。在传送和复制图像时,只在计算机内部进行处理,这样数据就不会丢失或遭破坏,保持了完好的再现性。而在模拟图像处理中,就会因为各种干扰及设备故障而无法保持图像的再现性。  
3.通用性、灵活性高  
不管是可视图像还是X线照片、红外线热成像、超声波图像等不可见光成像,尽管这些图像成像体系中的设备规模和精度各不相同,但当把图像信号直接进行A/D变换,或记录成照片再数字化,对于计算机来说都能用二维数组表示,不管什么样的图像都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处理,这就是计算机处理的通用性。另外,对处理程序自由加以改变,可进行各种各样的处理。如上下滚动、漫游、拼图、合成、变换、放大、缩小和各种逻辑运算等,所以灵活性很高。  
3.2 数字图像处理的应用  
计算机图像处理和计算机、多媒体、智能机器人、专家系统等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近年来计算机识别、理解图像的技术发展很快,也就是图像处理的目的除了直接供人观看(如医学图像是为医生观看作诊断)外,还进一步发展了与计算机视觉有关的应用,如邮件自动分检,车辆自动驾驶等。下面仅罗列了一些典型应用实例,而实际应用更广。  
1.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主要包括显微图像处理;DNA显示分析;红、白血球分析计数;虫卵及组织切片的分析;癌细胞的识别;染色体分析等等。  
2.遥感航天中的应用  
军事侦察、定位、导航、指挥等应用;多光谱卫星图像分析;地形、地图、国土普查;地质、矿藏勘探;天文、太空星体的探测及分析等。  
3.工业应用  
CAD 和CAM技术用于模具、零件制造、服装、印染业;零件、产品无损检测,焊缝及内部缺陷检查;交通管制、机场监控;火车车皮识别等。  
4.军事公安领域中的应用  
巡航导弹地形识别;指纹自动识别;警戒系统及自动火炮控制;反伪装侦察;手迹、人像、印章的鉴定识别;过期档案文字的复原;集装箱的不开箱检查等。  
5.其他应用  
图像的远距离通信;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及应用;电视电话;服装试穿显示;理发发型预测显示;电视会议;办公自动化、现场视频管理等。  
四、数字图像处理的应用前景展望  
图像是人类获取和交换信息的主要来源,因此,图像处理的应用领域必然涉及到人类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领域也将随之不断扩大。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未来应用领域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1)航天航空技术方面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航天航空技术方面的应用,除JPL对月球、火星照片的处理之外,另一方面是在飞机遥感和卫星遥感技术中。图像在空中先处理(数字化,编码)成数字信号存入磁带中,在卫星经过地面站上空时,再高速传送下来,然后由处理中心分析判读。这些图像无沦是在成像、存储、传输过程中,还是在判读分析中,都必须采用很多数字图像处理方法。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利用各类卫星所获取的图像进行资源调查、灾害检测、资源勘察、农业规划、城市规划。在气象预报和对太空其它星球研究方面,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也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2)生物医学工程方面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生物医学工程方面的应用十分广泛,且很有成效。除了CT技术之外,还有一类是对医用显微图像的处理分析,如染色体分析、癌细胞识别等。此外,在x光肺部图像增晰、超声波图像处理、心电图分析、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等医学诊断方面都广泛地应用图像处理技术。  
(3)通信工程方面  
当前通信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声音、文字、图像和数据结合的流媒体通信。其中以图像通信最为复杂和困难,因图像的数据量十分巨大,如传送彩色电视信号的速率达100M/s以上。要将这样高速率的数据实时传送出去,必须采用编码技术来压缩信息的比特量。在一定意义上讲,编码压缩是这些技术成败的关键 。  
(4)工业工程方面  
在工业工程领域中图像处理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如自动装配线中质量检测,流体力学图片的阻力和升力分析,邮政信件的自动分拣,在一些恶性环境内识别工件及物体的形状和排列状态,先进设计和制造技术中采用工业视觉等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研制具备视觉、听觉和触觉功能的智能机器人,将会给工农业生产带来新的面貌,目前已在工业生产中的喷漆、焊接、装配中得到有效的利用。  
(5)军事公安方面  
在军事方面图像处理和识别主要用于导弹的精确制导,各种侦察照片的判读,具有图像传输、存储和显示的军事自动化指挥系统和模拟训练系统等;公安方面主要用于指纹识别、人脸鉴别、不完整图片的复原以及交通监控、事故分析等。目前已投入运行的高速公路不停车自动收费系统中的车辆和车牌的自动识别就是图像处理技术成功应用的例子 ”。  
(6)文化艺术方面的应用  
目前这类应用有电视画面的数字编辑、动画的制作、电子图像游戏、纺织工艺品设计、服装设计与制作、发型设计、文物资料照片的复制和修复、运动员动作分析和评分等等。目前正在形成-I’1新的艺术——计算机美术。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航空航天、工业生产、医疗诊断、资源环境、气象及交通监测、文化教育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创造了巨额社会价值;同时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自身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有很多新的方面要探索。它必将向更深入、更完美的方向发展:处理算法更优化,处理速度更快,实现图像的智能生成、处理、识别和理解。数字图像处理的研究现状、内容和发展方向,数字图像处理论文_学术堂
| [ 学术堂-专业的论文学习平台 ]
您当前的位置: >
数字图像处理的研究现状、内容和发展方向
时间: 来源:学术堂 所属分类:
  1 引言
  图像(Image)是客观对象的一种表示,是人类社会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信息载体,也是人们获取信息、表达信息和传递信息最主要的手段。据统计,一个人获取的信息大约有 75%来自视觉所接受的图像信息。图像根据图像记录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 :模拟图像和数字图像。模拟图像可以通过某种物理量(如光、电等)的强弱变化来记录图像亮度信息,例如模拟电视图像 ;而数字图像则是用计算机存储的数据来记录图像上各点的亮度信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性能的提高,在不同领域中,对所获得的图像,需要利用图像处理技术来提取图像中的有效信息,对图像进行修复、复原及噪音处理等,以改善图像质量并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预测。图像处理可以应用光学方法和数字方法,光学图像处理其操作不如数字灵活,且容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数字图像处理的特点是再现性和通用性好,精度和灵活性高,能弥补光学图像处理的不足。21 世纪是一个充满信息的时代,数字图像处理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也越来越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当中。本文针对数字图像处理的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基本技术及未来发展方向做了阐述。
  2 数字图像处理的研究现状
  数字图像处理,即使用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处理,是指经过空间采样和幅值量化后将图像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的过程,又称为计算机图像处理。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源于 20 世纪 20 年代,当时通过海底电缆从英国伦敦传输了一幅照片到美国纽约,其中采用了数字压缩技术。数字图像处理作为一门学科大约形成于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早期图像处理的目的是改善图像的质量,它以人为对象,以改善人的视觉效果为目标。首次获得巨大成功的是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PL),他们对航天探测器徘徊者 7 号在 1964 年发回的几千张月球照片使用了图像处理技术,并由计算机成功地绘制出月球表面地图,随后又对探测飞船发回的近十万张照片进行更为复杂的图像处理,获得了月球的地形图、彩色图及全景镶嵌图等,为人类登月创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以后的宇航空间技术,如对火星、土星等星球的探测研究中,数字图像处理技术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972 年,利用图像重建,根据人的头部截面的投影,经计算机处理来重建截面图像的用于头颅诊断的 X 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即 CT(Computer Tomograph), 由 英 国 EMI公 司 工 程 师 Housfield 发 明。1975 年EMI 公司又成功研制出全身用的 CT 装置,获得了人体各个部位鲜明清晰的断层图像。1979 年,这项无损伤诊断技术获得了诺贝尔奖。 随着图像处理技术的深入发展,从 70 年代中期开始,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思维科学研究的迅速发展,数字图像处理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近年来,人们已开始研究如何用计算机系统解释图像,实现类似人类视觉系统理解外部世界,这被称为图像理解或计算机视觉。图像理解虽然在理论方法研究上已取得不小的进展,但它本身是一个比较难的研究领域,存在不少困难,由于人类本身对自己的视觉过程还了解较少,因此计算机视觉是一个有待人们进一步探索的新领域。
  3 数字图像处理的研究内容
  从系统整体研究的角度来看,数字图像处理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图像的获取、图像的表示与描述、图像增强与图像复原、图像分割等。
  3.1 图像的获取
  图像的获取(capturing)是指从现实世界中获得数字图像的过程,所使用的设备通称为图像获取设备。例如对印刷品、照片或照相底片等进行扫描输入,用数字相机或数字摄像机对选定的景物进行拍摄。图像获取的过程实质上是模拟信号的数字化过程,它的处理步骤大体分为四步 :扫描&分色&取样&量化。如图 1 所示。通过上述方法所获取的数字图像称为取样图像(Sampled Image),它是静止 图 像(Still Image) 的数字化表示形式,通常简称为&图像&(Image)。
  3.2 图像的表示与描述
  图像的表示是指图像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和存储方式。作为最简单的二值图像,可采用其几何特性描述物体的特性,一般图像的描述方法采用二维形状描述,它有边界描述和区域描述两类方法,对于特殊的纹理图像可采用二维纹理特征描述。随着图像处理研究的深入发展,已经开始进行三维物体描述的研究,提出了体积描述、表面描述、广义圆柱体描述等方法。图像的表示与描述在整个数字图像处理过程中的作用如图 2 所示。
  3.3 图像增强与图像复原
  图像增强与复原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图像的质量,如去除噪声,提高图像的清晰度等。图像增强不考虑图像降质的原因,突出图像中所感兴趣的部分。例如强化图像高频分量,可使图像中物体轮廓清晰,细节明显 ;而强化低频分量则可减少图像中噪声影响。图像复原要求对图像降质的原因有一定的了解,一般来说应根据降质过程建立&降质模型&,再采用某种滤波方法,恢复或重建原来的图像。
  扩展对比度是最常用的图像增强技术之一。假设有一幅图像,成像时光照不足,使得整幅图像偏暗,或者成像时光照过强,使得整幅图像偏亮,这些情况就称为低对比度,即颜色都挤在一起没有拉开。采用对比度增强的方法,把感兴趣的颜色范围拉开,使得该范围内的像素亮的越亮,暗的越暗,从而使图像的颜色更符合人的需要。当设置不同的对比度及亮度时,会有不用的显示效果,如图 3、图 4所示。
  3.4 图像分割
  图像分割是数字图像处理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图像分割是将图像中有意义的特征部分,如图像中的边缘、区域等提取出来,这是进一步进行图像识别、分析和理解的基础。虽然目前已研究出不少边缘提取、区域分割的方法,但还没有一种普遍适用于各种图像的有效方法。因此,对图像分割的研究还在不断深入之中,是目前图像处理中研究的热点之一。
  4 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技术
  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技术主要包括图像质量改善、图像分析、图像重建和图像数据压缩等。
  4.1 图像质量改善
  图像质量改善是尽量把图像上的畸变及噪声信息去掉,使图像更清晰,以便准确目视判读和解释图像信息。具体技术措施大致包括四类 :(1)锐化技术,是突出图像上的各类边缘处的灰度处理,增大对比度使图像轮廓纹理更清晰 ;(2)平滑技术,是一种抑制噪声而达到改善图像质量的措施 ;(3)复原技术,是根据引起图像质量下降的原因而采取的一种恢复图像本来面目的处理措施;(4)校正技术,采取几何校正措施,去掉图像上的几何失真。
  4.2 图像分析
  图像分析一般是指利用数学模型并结合图像处理的技术来分析底层特征和上层结构,从而提取具有一定智能性的信息。图像分析的目的是提取图像中的有用信息,常用技术有边缘与线条的检测、图像区域分割、形状特征提取与测量、图像纹理分析、图像匹配与融合等。图像分析研究的领域一般包括 :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人脸识别、表情识别、光学字符识别、手写体识别、医学图像分析、视频对象提取等。
  4.3 图像重建
  图像重建是成熟的实用图像处理技术,是指根据场景的投影数据获取场景中物质分布的信息。普遍应用于医学领域中,它主要包括 CT 中投影图像的三维重建,和应用于测量左、右视图图像,生成立体图像的技术。
  4.4 图像数据压缩
  图像数据压缩是针对图像经数字化后所产生的图像数据信息量非常大的特点,尤其彩色动态图像的数据量更是大得惊人,为了对这些图像进行传输和预览,需要减少图像的存储容量,以便节省图像传输、处理时间和减少所占用的存储器容量。压缩可以在不失真的前提下获得,也可以在允许失真的条件下进行。常用的有静态图像的有损压缩和无损压缩技术,如WinZip、WinRAR、各种图像格式转换等 ;也有动态图像的压缩处理技术,如 MPEG、H.264、AVS、网络流媒体技术等。编码是压缩技术中最重要的方法,它在图像处理技术中是发展最早且比较成熟的技术。
  5 数字图像处理的发展方向
  当前,数字图像处理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新的处理方法,构造新的处理系统,开拓更广泛的应用领域。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未来发展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1) 图 像 处 理 的 发 展 将 围 绕HDTV(高清晰度电视)的研制,开展实时图像处理的理论及技术研究,向高速、高分辨率、立体化、多媒体化、智能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
  (2)图像、图形相结合,朝着三维成像或多维成像的方向发展。
  (3)硬件芯片研究,把图像处理的众多功能固化在芯片上,使之更便于应用。
  (4)新理论与新算法研究,在图像处理领域,近几年来,引入了一些新的理论并提出了一些新的算法,如小波分析(Wavelet)、分形几何(Frac-tal)、形态学(Morphology)、遗传算法(GA,Genetic Algorithms)、人工神经网 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等。这些理论及建立在其上的算法,将会成为今后图像处理理论与技术的研究热点。数字图像处理经过初创期、发展期、普及期及广泛应用几个阶段,如今已是各个学科竞相研究并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的一门科学。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类需求的不断增长,图像处理科学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均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6 小结
  图像是人类获取和交换信息的主要来源,图像处理的应用领域必然涉及到人类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已经广泛深入地应用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各个领域。本文主要探讨了数字图像处理的研究现状、研究内容、所使用的基本技术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于数字图像处理的一些棘手的问题,例如优化处理算法、提高处理速度等,以实现图形图像的智能生成、识别和处理,将是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弘.数字图像处理与分析[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 贺东霞,李竹林,王静.浅谈数字图像处理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J].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8-21.
  [3] 李颖.数字图像处理中 Matlab的应用 [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60-62.
  [4] 郭文强,侯勇严.数字图像处理 [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5] 陈炳权,刘宏立,孟凡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63-70.
您可能感兴趣的论文
一、前言 当前,图像采集和处理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它和计算机技术一起,在很..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大范围流场测量方法进行了广泛研究。20世纪 90年代,随着..
一、引言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以其快捷、方便等优势,在痕迹图像后期处理方面,..
0 引 言 随着铁路运输的不断发展和我国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战略的实施,铁路运..
近年来,数字射线成像检测技术发展迅速,它具有成像速度快、检测效率高的突出优点..
数字图像处处理(Digital Image Processing)是将图像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利用..
数字图像处理论文标签
返回上级栏目:成像控制方法和采用该方法的成像装置及适用该方法的存储媒体的制作方法
专利名称成像控制方法和采用该方法的成像装置及适用该方法的存储媒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通过在适用于数字复制机、复印机、传真装置等的可自由拆装的可移式存储媒体中,同图像及文本数据一起记录与其管理和处理有关的规定信息,以脱机方式自动高效地实施图像及文本数据的输出的技术。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对数字复制机高速化及多功能化的要求,已经出现了在复制机中附加传真功能和复印功能等的所谓数字复合机。以下参照附图对现有的数字复制机作以说明。
图17为现有的数字复制机中的图像信号流向示意框图。
如图17所示,图像传感器71对原稿进行搜索,将来自原稿的反射光切换为电信号。来自图像传感器71的模拟图像信号在模/数转换器72中被切换为数字图像信号。转换后的数字图像信号在图像处理电路73中被实施边缘强化、修整、中间色调处理等图像处理和编辑处理。从图像处理电路73输出的图像信号在缓冲存储器74中进行速度调整缓冲处理,然后输出到激光器驱动器78内。该激光器驱动器78驱动半导体激光器79,通过由半导体激光器79输出的激光束形成静电潜像。
数字复制机还包括通过CPU总线83相互连接的CPU85、LAN控制器80、页存储器84、并行接口81、CCU(通信与控制单元)82和缩扩电路86。
CPU85配有RAM和ROM,用于数字复制机整体控制。页存储器84具有至少能存储一页图像数据的存储容量,与缓冲存储器74连接。在页存储器84中存储的图像数据通过缓冲存储器74被输出到激光器驱动器78中,并被记录到记录纸上。
LAN控制器80用于通过局域网(LAN)与外部机器进行通信。在把数字复制机作为遥控复印机用的场合下,计算机等的外部机器通过LAN把复印控制指令和图像数据传送到数字复制机上。CPU85使通过LAN接收的图像数据基于所接收的复印控制指令在页存储器内展开。
利用并行接口81,也可以把数字复制机与外部装置一对一地连接起来。在把数字复制机作为外部装置复印机用时,外部机器通过数字复制机的并行接口81把复印控制指令和图像数据传送到数字复制机内。在外部机器采用数字复制机所具有的图像扫描功能的场合下,外部装置通过并行接口81把原稿读取控制指令传送到数字复制机上,使所读取的原稿图像数据由数字复制机传送到外部装置上。
CCU82利用调制解调器87并通过共用电路与外部传真装置进行通信。传真接收的图像数据在缩扩电路86中扩展,被传送到页存储器84中,并输出到复印机上。此外,为传真传送所读入的原稿图像数据被存入页存储器84内,然后在缩扩电路86中被压缩,通过CCU82及调制解调器87被传送到外部传真装置中。
接下来,对现有的图像读取装置作以说明。
图18为现有的图像读取装置中的图像信号流向示意框图。
在图18中,图像传感器171对原稿进行搜索,将来自原稿的反射光切换为电信号。由图像传感器171输出的模拟图像信号在模/数转换器172中被切换为数字图像信号,然后被输入到图像处理电路173中。在图像处理电路173中对数字图像信号实施边缘强化、修整、中间色调处理、像素密度转换、灰度数转换等图像处理和编辑处理。从图像处理电路173输出的图像数据在缓冲存储器174中进行缓冲处理。
为实施对图像读取装置整体的控制,设置了配有RAM和ROM的CPU185。通过CPU总线183将CPU185、图像处理电路173、缓冲存储器174、DMA控制器180及SCSI控制器181相互连接起来。
DMA控制器180把存储在缓冲存储器174内的图像数据以DMA方式传送到SCSI控制器180内。计算机等外部机器通过SCSI控制器180把图像读取装置的控制指令传送到图像读取装置中,并接收来自图像读取装置的图像数据。CPU185根据图像读取控制指令设定边缘强化量、图像数据灰度数、读取浓度等。
一般来说,具有每分钟数十张以上的复制能力的高速数字PPC大多设置在复制室及走廊等共用场所中。在把由个人计算机等制成的文本复制为多份的场合下,用户需要通过设在附近的复印机打出原稿,再拿着该原稿前往设置有数字复制机的地方,利用数字复制机上的分类装置等复制出多份。特别在用户所使用的个人计算机没有与LAN联网的场合下,由于不能使用数字复制机所配有的遥控复印功能,所以不得不采用上述方法。在这种场合下,由于需要把原稿图像一次性输出到纸张上,然后再复制,所以不可避免图像的劣化。
在用户的个人计算机通过LAN与数字复制机连接的场合下,用户可以利用数字复制机所配有的遥控复印功能。因此,用户可以在自己的个人计算机上直接利用数字复制机所配有的分类等功能。但是,尽管可以直接利用数字复制机的遥控复印功能进行复制,但作为其结果,用户为取回所复印出的材料,还是需要前往远处的数字复制机的设置场所。此外,在采用遥控复印功能进行大量复印的场合下,发生复印纸用罄及塞纸等故障的可能性极高。为消除这种故障,用户还是不得不前往数字复制机的设置场所。这样,高速数字复制机所具有的遥控(在线)复印功能将可能成为一种其利用价值并不很高的功能。
在图17所示的在用户的个人计算机上通过并行接口81和LAN在线利用数字复制机的图像扫描功能的场合下,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即用户为在数字复制机的图像扫描部安放需要读取的原稿,有必要前往远处的数字复制机的设置场所。因此,在数字复制机与用户的个人计算机相隔较远的场合下,在线利用数字复制机的图像扫描功能并没有价值。
此外,上述的图像读取装置采用SCSI等接口,与个人计算机等外部机器一对一连接。因此,图像读取装置由所连接的个人计算机用户独自使用。在其它作用者要使用该图像读取装置时,有必要借用与该图像读取装置连接的个人计算机,或者把自己的个人计算机与图像读取装置重新连接。
此外在把个人计算机带往出差地等,并在出差地进行复印的场合下,由于必须与出差地的LAN联网,所以很不方便。在有些场合下,出于保密原因,有时也可能禁止所携带的个人计算机与出差地的LAN联网。如果出差地和便民店的复印机和扫描仪具有脱机功能,则可以通过存储插件方便地使复印数据的复印及纸面数据实现电子化。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人曾提出过通过在容易适用于数字复制机、图像读取装置(扫描仪)、成像装置(复印机)、传真装置、便携电话、电视接收机等的可自由拆装的可移式存储媒体中记录与图像及文本数据的管理和处理有关的规定信息,以脱机方式自动高效地实施图像与文本数据的输入输出的配有可移式记录媒体(存储插件)、记录装置(存储插件写入器)、存储插件读出器的图像输出装置等。
利用配有所提出的存储插件、存储插件写入器、存储插件读出器的图像输出装置,把由便携电话机接收的电子邮件和文本文件存入在配有存储插件写入器的便携电话中安装的存储插件内后,把该存储插件插入配有存储插件读出器的传真装置和复印机等具有复印功能的机器内,便可以实现脱机复印功能。
对于可接收数据广播的电视接收机也同样,把存储插件安装到配有存储插件写入器的电视接收机内,把数据广播的数据存入存储插件后,把该存储插件插入配有存储插件读出器的传真装置和复印机等具有复印功能的机器内后,便可以实现脱机复印功能。
此外,在把由配有存储插件写入器的计算机生成的幻灯片图像数据存入存储插件内,并把该存储插件插入配有存储插件读出器的液晶投影仪等具有显示功能的机器内后,便可以不通过计算机使其显示出来。
但是,在通过配有上述存储插件读出器的复印机等复印文件内容时,有时从保护复印数据著作权的观点出发,对再生次数有限制。在这种场合下,在许可的再生次数下,即使发生塞纸及调色剂、墨汁、纸张等不足之类的复印故障,也必须可靠地提供用户许可的再生次数的复印,这是一个问题。
此外,在超过用户许可的再生次数等复印场合下,从保护复印数据的著作权观点出发,必须对复印作以限制,这也是一个问题。
本发明考虑到了上述问题点,其目的是提供在再生次数有限制的场合下,预先防范复印时的故障,在用户许可的再生次数范围内可对复印对象数据可靠地实施复印,同时,即使在超出再生次数的场合下,也能对应的成像控制方法和采用此方法的成像装置及适用于该方法的存储媒体。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第1成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可以选择正常再生复印对象数据的性能优先模式和可比上述性能优先模式更为可靠地实施所要求的再生的安全优先模式。
在该第1方法中,在正常复印时选择性能优先模式,在有必要保护著作权的场合下,切换为能准确地检测出复印中的故障并能预先防范的安全优先模式,从而可以可靠地实施复印。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第2成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正常再生复印对象数据的性能优先模式和可比上述性能优先模式更为可靠地实施所要求的再生的安全优先模式,在对上述复印对象数据的再生次数有限制的场合下,从上述性能优先模式切换为上述安全优先模式。
在该第2方法下,在由于著作权保护等原因对复印对象数据的再生次数有限制的场合下,切换为能准确地检测出复印中的故障并能预先防范的安全优先模式,从而可以可靠地实施复印。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第3成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正常再生复印对象数据的性能优先模式和可比上述性能优先模式更为可靠地实施所要求的再生的安全优先模式,基于根据上述复印对象数据所附加的复印管理信息,选择上述性能优先模式和上述安全优先模式之一。
在该第3方法下,在复印对象数据中附加的复印管理信息要求可靠地实施再生的场合下,通过自动选择安全优先复印模式,可以可靠地实现复印对象数据的复印。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第4成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正常再生复印对象数据的性能优先模式和可比上述性能优先模式更为可靠地实施所要求的再生的安全优先模式,在对上述复印对象数据的再生次数有限制的场合下,基于根据上述复印对象数据所附加的复印管理信息,从上述性能优先模式切换为上述安全优先模式。
在上述第4方法下,在对复印对象数据的再生次数有限制,根据复印对象数据所附加的复印管理信息要求可靠地实施再生的场合下,通过从性能优先模式切换为安全优先模式,可以可靠地实现复印对象数据的复印。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第5成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正常再生复印对象数据的性能优先模式和可比上述性能优先模式更为可靠地实施所要求的再生的安全优先模式,在对上述复印对象数据的再生次数有限制的场合下,从上述性能优先模式切换为上述安全优先模式,将上述复印对象数据的复印次数作为复印履历管理,基于上述复印对象数据的再生次数和所管理的上述复印履历,对上述复印对象的数据复印进行控制。
在该第5方法下,在对复印对象数据的再生次数有限制的场合下,通过基于被限制的该再生次数和复印履历对复印对象数据的复印进行控制,可实现与复印文件的再生次数相一致的复印。
在该第5方法中,最好能对上述数据复印的记录媒体的输出进行检测,响应上述记录媒体输出的检测,接收用于逐一递减上述复印对象数据再生次数的复印结束信息,基于上述复印结束信息对上述复印履历进行更新。
这样,通过对数据复印的记录媒体的输出检测的应答,逐一递减复印对象数据的再生次数,可实现对复印履历的再生次数的管理。这样,可实现与复印文件再生次数一致的复印。
上述第1成像控制方法中,在切换为可比上述性能优先模式更为可靠地实施的安全优先模式时,最好设定记录媒体传送控制精度比设定上述性能优先模式的第1条件更高的第2条件。
这样,通过使安全优先模式下记录媒体的传送控制精度比性能优先模式更高,可以可靠地检测出塞纸及记录用纸重复传送等,可以可靠地实现复印对象数据的复印。
此外在该场合下,在上述复印对象数据中附加有表示是否限制再生次数的复印管理信息,在参照该信息判断出对上述再生次数有限制的场合下,最好切换为记录媒体传送控制精度比设定上述性能优先模式的第1条件更高的设定上述安全优先模式的第2条件。
这样,在对复印对象数据的再生次数有限制的场合下,通过切换为记录媒体传送控制精度比设定正常再生复印对象数据的性能优先模式的第1条件更高的设定安全优先模式的第2条件,可以更准确地检测出不能正常复印的现象,由于误检测场合不作为再生次数计数,所以可以避免正常再生次数不能达到所限定的再生次数的缺陷,可以向用户提供与复印对象数据的再生次数相一致的次数的复印。
此外上述第1及第2条件分别包含检测上述记录媒体传送状态的第1及第2时间间隔,上述第2时间间隔最好比上述第1时间间隔短。这样,可提高记录媒体的传送误差检测精度,可以向用户提供与复印对象数据再生次数相一致的次数的复印。
此外上述第1及第2条件分别包含上述记录媒体间的第1传送间隔和第2传送间隔,上述第2传送间隔最好比上述第1传送间隔长。这样,即使发生记录媒体的传送误差,在下一次记录媒体传送中,传送误差误检测的发生可能性将进一步降低,可以确保复印对象数据的再生质量,进而向用户提供与再生次数相一致的复印。
此外上述第1及第2条件分别包含上述记录媒体传送误差检测的第1时间余量及第2时间余量,上述第2时间余量最好比上述第1时间余量短。这样,可以更准确地检测出记录媒体的重复传送与倾斜等,可以确保复印对象数据的再生质量,进而可向用户提供与再生次数相一致的复印。
在上述第1成像控制方法中,在切换为可比上述性能优先模式更为可靠地实施的安全优先模式时,把用于向记录媒体复印数据的标识剂剩余量限度值从第1设定值切换为比其更多的第2设定值,根据上述记录媒体剩余量的检测结果,如果判断出处于上述第2设定值以下,则最好实施禁止进行上述数据复印的控制。
这样,在安全优先模式下,基于比性能优先模式下的第1设定值更多的第2设定值对标识剂剩余量限度值进行更严格的管理,当标识剂剩余量低于第2设定值时,不进行数据复印,由此可以向用户提供确保复印对象数据的再生质量的复印。
此外在上述第3成像控制方法中,上述复印管理信息包含表示对上述复印对象数据的再生次数是否限制的信息,如果参照该信息判断出对上述再生次数有限制,则把用于向记录媒体复印数据的标识剂剩余量限定值从第1设定值切换为比其多的第2设定值,根据上述记录媒体剩余量的检测结果,如果判断出处于上述第2设定值以下,则最好实施禁止进行上述数据复印的控制。
这样,对复印对象数据再生次数有限制的场合下,基于比第1设定值更多的第2设定值对标识剂剩余量限度值进行更严格的管理,当标识剂剩余量低于第2设定值时,不进行数据复印,由此可以向用户提供确保复印对象数据的再生质量并与再生次数相一致的复印。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第6成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对实施数据复印的记录媒体剩余量的检测结果,如果判断出上述记录媒体的剩余量处于规定的限度值以下,则实施禁止进行上述数据复印的控制。
在该第6方法下,可以可靠地防止在复印中利用其它规格的记录媒体代替规定规格的记录媒体的不足,从而可以向用户提供向本来规格的记录媒体上的复印。
此外在对复印对象数据再生次数有限制的场合下,特别是最好根据实施上述数据复印的记录媒体剩余量的检测结果实施禁止进行上述数据复印的控制。这样,可以向用户提供与再生次数一致的在本来规格的记录媒体上的复印。
此外上述第1成像控制方法中,在切换为可比上述性能优先模式更可靠地实施的安全优先模式时,把进行数据复印的记录媒体的剩余量限度值从第1设定值切换为比其多的第2设定值,根据上述记录媒体剩余量的检测结果,如果判断出处于上述第2设定值以下,则最好实施禁止进行上述数据复印的控制。
这样,在安全优先模式下,基于比性能优先模式下的第1设定值更多的第2设定值对记录媒体剩余量限度值进行更严格的管理,当记录媒体剩余量低于第2设定值时,不进行数据复印,以此可以可靠地防止利用其它规格的记录媒体代替规定规格的记录媒体的不足的复印。从而可以向用户提供在规定规格的记录媒体上的复印。
此外在上述第3成像控制方法中,上述复印管理信息中包含表示对上述复印对象数据的再生次数是否有限制的信息,如果参照该信息判断出对上述再生次数有限制,则把进行数据复印的记录媒体剩余量限度值从第1设定值切换为比其多的第2设定值,根据上述记录媒体剩余量的检测结果,如果判断出处于上述第2设定值以下,则最好实施禁止进行上述数据复印的控制。
这样,在对复印对象数据再生次数有限制的场合下,基于比性能优先模式下的第1设定值更多的第2设定值对记录媒体剩余量限度值进行更严格的管理,当记录媒体剩余量低于第2设定值时,不进行数据复印,以此可以可靠地防止利用其它规格的记录媒体代替规定规格的记录媒体的不足的复印。从而可以向用户提供与再生次数一致的在规定规格的记录媒体上的复印。
此外,上述第1成像控制方法中,在切换为可比上述性能优先模式更为可靠地实施的安全优先模式并有必要对数据加工后实施复印的场合下,最好向用户确认是否实施上述数据复印。
这样在安全优先模式下,通过在数据复印实施前向用户确认是否对数据进行加工后复印,可以防止向用户错误地提供由于数据加工而造成质量劣化的数据复印。这样,用户就可以选择是由不需数据加工的其它复印机等来实施原质量的向记录媒体的复印,或是尽管质量不好但仍然在该复印机实施复印。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第7成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对复印对象数据的再生次数有限制,且有必要对数据加工后进行复印场合下,向用户确认是否实施上述数据复印。
在该第7方法下,在对复印对象数据的再生次数有限制的场合下,通过在数据复印实施前向用户确认是否对数据进行加工后复印,可以防止向用户错误地提供由于数据加工而造成质量劣化的数据复印。这样,用户就可以选择是由不需数据加工的其它复印机等来实施与再生次数一致的原质量的向记录媒体的复印,或是尽管质量不好但仍在该复印机实施与再生次数一致的复印。
此外,上述第3成像控制方法中,上述复印管理信息中包含表示对上述复印对象数据的再生次数是否有限制的信息,如果参照该信息判断出对上述再生次数有限制,且有必要对数据加工后进行复印,则最好向用户确认是否实施上述数据复印。
这样,在对复印对象数据的再生次数有限制的场合下,通过在数据复印实施前向用户确认是否对数据进行加工后复印,可以防止向用户错误地提供由于数据加工而造成的质量劣化的数据复印。这样,用户就可以选择是否由不需数据加工的其它复印机等来实施与再生次数一致的原质量的向记录媒体的复印,或是尽管质量不好但仍在该复印机实施与再生次数一致的复印。
此外,上述第1成像控制方法中,在切换为可比上述性能优先模式更为可靠地实施的安全优先模式并有必要对数据加工后实施复印的场合下,最好禁止实施上述数据复印。
这样在安全优先模式下,在判断出有必要对数据加工后实施复印的场合下,通过禁止实施复印数据,可以防止向用户错误地提供由于数据加工而造成的质量劣化的数据复印。这样,可以向用户提供由不需数据加工的其它复印机等来实施原质量的向记录媒体的复印。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第8成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对复印对象数据的再生次数有限制,且有必要对数据加工后进行复印场合下,禁止实施上述数据复印。
在该第8方法中,在对复印对象数据的再生次数有限制,而且判断出有必要对数据加工后实施复印的场合下,通过禁止实施复印数据,可以防止向用户错误地提供由于数据加工而造成的质量劣化的数据复印。这样,可以向用户提供由不需数据加工的其它复印机等来实施与再生次数一致的原质量的向记录媒体的复印。
此外,在上述第3成像控制方法中,上述复印管理信息中包括表示对上述复印对象数据的再生次数是否有限制的信息,如果参照该信息判断出对上述再生次数有限制,且有必要对数据加工后进行复印,则最好禁止实施上述数据复印。
这样,在判断出对复印对象数据的再生次数有限制,且有必要对数据加工后进行复印的场合下,通过禁止实施复印数据,可以防止向用户错误地提供由于数据加工而造成的质量劣化的数据复印。这样,就可以向用户提供由不需数据加工的其它复印机等来实施与再生次数一致的原质量的向记录媒体的复印。
此外,是否有必要对上述数据加工后进行复印的判断基准是在上述数据复印中是否需要进行分辨率转换。这样,在复印装置的打字分辨率低于原数据的场合下,就可以防止放大图像向与原来不同的记录媒体的复印。
此外,是否有必要对上述数据加工后进行复印的判断基准是在上述数据复印中是否需要进行彩色/黑白转换。这样,在原数据为彩色而复印装置为黑白对应的场合下,可以防止违背用户意志的黑白复印。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第9成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对复印对象数据的再生次数有限制,通过反复再生上述数据使再生次数的剩余变为零的场合下,降低图像质量实施上述数据复印。
在该第9方法下,通过在损失图像质量的前题下复印,可以实现简单的著作权保护。
上述第5成像控制方法中,在上述复印履历再生次数的剩余变为零的场合下,最好切换为设定降低图像质量实施上述数据复印的第3模式的第3条件。此外,上述第3条件中包含用于加工使上述复印对象数据图像劣化的设定或者用于加工使上述复印对象数据为原样读出的数据的图像劣化的设定。
这样,通过在损失图像质量的前题下复印,可以实现简单的著作权保护。
此外,上述第5成像控制方法中,在上述复印履历的再生次数的剩余变为零的场合下,最好禁止实施上述数据复印。
这样,可以实现完全的著作权保护。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第10成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对复印对象数据再生次数有限制,通过反复再生上述数据使再生次数的剩余变为零的场合下,禁止实施上述数据复印。
在该第10方法下,可以实现完全的著作权保护。
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采用了上述第1成像控制方法。
利用该装置,对复印对象数据的再生次数进行管理,简单实现著作权保护,此外在再生次数有限制的场合下,可以避免复印中的故障,实现适宜的复印。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第1存储媒体,其特征在于应用了上述第1成像控制方法、存储了上述复印对象数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第2存储媒体,其特征在于应用了上述第3成像控制方法、存储了上述复印对象数据及上述复印管理信息。
此外,上述第1及第2存储媒体最好为可移动式存储媒体。
图1为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数字复制机结构的剖面图。
图2为表示图1的数字复制机中的信号流的框图。
图3为图1的存储插件124中的数据记录目录及文件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文本管理文件DOCUMENT.PTM的文件结构示意图。
图5A为追加文本数据文件之前的文本管理文件及对象文本文件的模式示意图。
图5B为追加文本数据文件之后的文本管理文件及对象文本文件的模式示意图。
图6为图3的多页面图像管理文件DOCUMENT.RIM的文件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3的作业文件DOCUMENT.JOB的文件结构示意图。
图8为用于用户选择脱机复印机的示例图。
图9为用于用户设定脱机复印机属性的对话框示例图。
图10为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成像控制方法处理工序的流程图。
图11A为表示正常模式下纸张传送序列的定时图。
图11B为表示可靠模式下纸张传送序列的定时图。
图12为确认是否将彩色数据进行黑白转换然后复印的图面示例图。
图13为确认是否可能将“A4”同倍复印变更为“A3”放大复印的图面示例图。
图14为在复印对象数据的再生次数变为零的场合下,确认能否到设定份数为止降低图像质量复印的图面示例图。
图15为确认能否在复印作业结束后同时删除复印数据和复印作业信息的图面示例图。
图16为确认能否在复印作业结束后只删除复印作业信息的图面示例图。
图17为表示现有的数字复制机中的信号流的框图。
图18为表示现有的图像读取装置中的信号流的框图。
实施方式以下参照图面具体说明本发明所适用的实施方式。
图1为大致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作为成像装置的数字复制机的内部结构的剖面图。
在图1中,数字复制机配有设置在原稿台1上的ADF(自动文件输送器)50、设置在原稿台1下面的图像扫描部100、独立设置在图像扫描部100下面的激光复印部200、设置在原稿台1旁边的操作部300。在操作部300上设有用于插入作为可移式存储媒体的存储插件124的存储插件插槽89。
此外在操作部300上配有控制盘301,控制盘301包括配有触摸盘的液晶显示器302、用于复印等的启动按钮303、停止按钮304、暂停按钮305以及数码键等输入按钮306(参照图2)。
图像扫描部100配有曝光灯101、第1反光镜102、等速单元103、第2反光镜104、第3反光镜105、半速单元106、透镜107、图像传感器108。
激光复印部200包括以下单元激光扫描器单元201、反光镜202、感光鼓203、主带电器204、显像器205、复制带电器206、清扫器207、除电灯208、传送带209、定影器210、导板211、出纸辊212、进纸辊213、、214、215、导板216、定时辊217、记录纸盒218、219、220、分类器221。激光扫描器单元201包括半导体激光器、多角电机、多面反光镜、激光光学系统。
显像器205配有用于检测调色剂剩余量的调色剂剩余量传感器2006。此外记录纸盒218、219、220分别配有进纸传感器、2003,以及用于检测记录纸剩余量的纸张余量传感器、2009。此外,在从导板216输出的记录纸传送经路途中设有通过传感器2004,在定影器210与出纸辊212之间,配有出纸传感器2005。
如此结构的数字复制机的基本动作如下所示。
ADF50上承载的多张原稿在透明玻璃板原稿台1上在ADF作用下逐张向下传送。曝光灯101使原稿曝光时,来自原稿的反射光在第1反光镜102的作用下向第2反光镜104的方向反射。由曝光灯101和第1反光镜102组成的等速单元103在箭头P的方向上以一定速度移动,对原稿进行搜索。由第2反光镜104和第3反光镜105组成的半速单元106对来自第1反光镜102的反射光作进一步反射,同时在与等速单元103相同的方向上以相当于等速单元103一半的速度移动。来自原稿的反射光通过半速单元106由透镜107集光,在图像传感器108上形成一个焦点。
感光鼓203按箭头R的方向以一定速度回转。主带电器204使感光鼓203带上相同的电荷。由激光扫描器单元201输出的激光束通过反射镜202反射,在感光鼓203上形成静电潜像。显像器205通过调色剂使静电潜像显像,在感光鼓203上形成调色像。
在该正常成像时(性能优先模式),基于来自显像器205中设置的调色剂剩余量传感器2006的信号,在调色剂剩余量限度值处于第1设定值以下的场合下,只有“调色剂不足”警告信息显示在操作部300的液晶显示器302上,或者通过其它方法向用户提示,虽然仍能在记录纸上复制,但质量可能下降。
另一方面,在不通过原稿读取产生成像,而是相对插入存储插件插槽89内的存储插件124中存储的数据产生成像时,如果是一种对该数据的再生次数有限制的著作权保护对象数据,则在相对该著作权保护对象数据产生成像时(安全优先模式),要求在再生次数以内可靠地产生成像。在这种场合下,基于来自调色剂剩余量传感器2006的信号,在调色剂剩余量限度值处于多于第1设定值的第2设定值以下的场合下,禁止实施成像。
纸盒218、219、220是可以拆装的,纸张规格及方向组合各不相同的各种类型纸张分别存放在不同的纸盒内。进纸辊213、214、215将纸盒内的纸张逐张送出。进纸传感器或2003通过进纸辊213、214或215检测进纸定时。导板216用于对输进的纸张进行引导,向定时辊217引导。此时,通过传感器2004对纸张的通过进行检测。定时辊217进行旨在使输入的纸张与感光鼓203上的调色像吻合的记录,调整进纸定时。感光鼓203上的调色像通过复制带电器206所产生的电场被复制到纸上。传送带209按箭头Q的方向运动,把纸张传送到定影器210上。定影器210在热的作用下使调色剂在纸张上定影。
从定影器210输出的纸张由导板211引导,通过出纸传感器2005进行出纸定时检测,通过出纸辊212被引导到分类器221内。分类器221配有多个出纸架(纸仓),在以份数为单位复制时进行归类处理(分类)。此外分类器221还具有装订功能和打孔功能。清扫器207将感光鼓203上残存的调色剂从感光鼓203上清除。除电灯208通过使感光鼓203曝光,消除感光体上的电荷。
以下根据图2中的框图对本实施方式下的数字复制机的信号流向作以说明。
在图2中,对原稿搜索后所得到的来自原稿的反射光通过图像传感器71被转换成电信号,在模/数转换器72中切换为数字图像信号。该数字图像信号在图像处理电路73中被实施边缘强化、修整、中间色调处理等图像处理及编辑处理。来自图像处理电路73的图像信号在缓冲存储器74中被实施缓冲处理,以进行速度调整,从而向激光驱动器78输出。激光驱动器78对半导体激光器79进行驱动,通过由半导体激光器79输出的激光束在感光鼓上形成静电潜像。
缓冲存储器74与页存储器84相接。此外页存储器84、CPU85、LAN控制器80、并行接口81、CCU(通信控制单元)82、缩扩电路86及存储插件控制器88通过CPU总线83互相连接。
CPU85配有RAM和ROM,对数字复制机整体进行控制。页存储器84具有至少能存储一页图像数据的存储容量,在页存储器84中存储的图像数据通过缓冲存储器74被输出到激光器驱动器78中,并被记录到记录纸上。
LAN控制器80用于通过局域网(LAN)与外部机器进行通信。在把数字复制机作为传真输送服务器用的场合下,计算机等外部机器通过LAN把传送方电话号码和图像数据传送到数字复制机上。CPU85在必要时使通过LAN从外部机器上接收的图像数据在缩扩电路86内压缩。
CCU82通过调制解调器87和共用电路把在缩扩电路86中进行MH压缩的图像数据传送到外部传真装置上。
此外利用并行接口81,也可以把数字复制机与外部机器一对一地连接起来。在该场合下,也可以通过附近的计算机对数字复制机进行控制。通过运行与数字复制机连接的计算机上的专用数字复制机控制软件,可以实施比如复制张数及份数、纸张规格、复印浓度、放大率、双面复制、分类方法等复制方式的设定。此外,可以利用计算机显示器及鼠标进行边框消除及修整范围的设定、负/正反转及范围设定等复杂的编辑设定。
通过传真接收的图像数据在缩扩电路86中被扩展,并被传送到页存储器84中,然后向复印机输出。此外用于传真传送的所读入的原稿图像数据在被存储到页存储器84中后,在缩扩电路86中被压缩,通过CCU82和调制解调器87向外部传真装置输送。
存储插件控制器88用于控制CPU85对安装在存储插件插槽89内的存储插件124的访问。如果安装在存储插件插槽89内的存储插件124中存有复印对象数据文件,则该数字复制机将实施对复印对象数据文件内的数据的复印。
此外,由于本实施方式下的数字复制机为黑白颜色,所以如果CPU85判断出存储插件124中存储的复印对象数据是彩色图像数据,则由存储插件124读出的彩色图像数据在被存入页存储器84内后,将通过彩色/黑白转换电路90被转换成黑白图像数据。接下来,在操作部300的控制盘301的触摸盘式液晶显示器302上显示出让用户确认是否同意将原彩色图像数据复印成黑白数据的信息,然后让用户确认原图像数据是彩色图像数据这一事实,当用户输入即使是黑白图像也复印的“OK”指令后,便开始实施黑白图像数据的黑白色复印。另一方面,如果用户输入取消复印的“Cancel”指令,便不实施复印。此时触摸盘式液晶显示器302上将显示出如图12所示的画面示例。
或者如果CPU85判断出存储插件124内存储的复印对象数据为彩色图像数据,在复印时需要进行黑白转换,或基于后述的管理信息(有无对象文件的再生限制
)判断出该彩色图像数据的再生次数有限制,则禁止实施复印。
在上述的CPU85对存储插件124中存储的图像数据是彩色还是黑白的判断中,虽然可以对所有页面上的图像数据进行扫描,然后根据是否存在彩色图像数据页面进行判断,但也可以如后文所述,如果在存储插件124中存有作为管理文件的与复印对象图像数据有关的图像管理信息,通过从该管理文件中查找表示复印对象图像数据中是否包括彩色页面的管理信息(图像数据的彩色空间),也可很容易地进行彩色与黑白判断。
此外,如果CPU85判断出存储插件124中存储的复印对象数据的分辨率(比如1200dpi)高于数字复制机的打字分解能力(600dpi),不能在用户所需的A4规格记录纸上实施同倍复印,有必要在A3规格的记录纸上放大复印,则可以利用图2中的放大/缩小电路91的图像放大功能(变焦),在A3规格的记录纸上放大复印,在该场合下,向用户显示出画质劣化的提示(参照图13),当用户输入同意复印的“OK”指令后,便开始实施放大复印,当输入取消复印的“Cancel”指令后,不实施复印。
或者如果CPU85判断出由于存储插件124内存储的复印对象数据的分辨率低于数字复制机的打字分解能力,因而需要采用图像放大功能,或基于后述的管理信息(有无对象文件的再生限制)判断出该彩色图像数据的再生次数有限制,则禁止实施复印。
接下来参照图3至图7对存储插件124中存储的文件结构作以说明。
图3为存储插件124中的记录数据的目录及文件结构示意图。
在图3中,在根目录(ROOT)下有目录文件DOCUMENT,在该目录文件下设有与本实施方式有关的所有文件。在目录文件DOCUMENT下有文本数据文件用目录(TEXT)、多页面图像数据文件用目录(RASTER)及作业文件用目录(JOB)。
在文本数据文件用目录(TEXT)中包括多个文本数据文件TXT00001.TXT.TXT00002.TXT......,还包括用于对上述各文件进行管理的一个文本管理文件DOCUMENT.PTM(Plain Text Manager普通文本管理器)。此外数据文件名称的数字部分为文件序号。
图4所示为文本管理文件DOCUMENT.PTM的文件结构。
在图4中,文本管理文件DOCUMENT.PTM包括必须设置的具有固定规格的文头部和可任意增加或删除的各固定规格的多个文本管理信息块#1~#n(#1~#n表示块序号)。
文头部包括以下信息·文本管理文件中存有的文本管理信息块数·其中正在使用中的文本管理信息块数·表示最初使用中的文本管理信息块的第1使用块序号此外,各文本管理信息块中包括以下信息·与是否存在作为文本管理信息对象的文本数据文件相对应,表示是否处于使用状态的文本管理信息块使用识别信息·与文本管理信息的格式有关的版本信息·在文本数据文件内使用的文字数据的第1文字码类别信息·在文本管理信息块内使用的文字数据的第2文字码类别信息·作为对象的文本数据文件的文件序号·发送邮件、接收邮件及地址薄等数据源·关于文本数据文件的备注·将文本数据文件置换为上述的TXTxxxxx.TXT(xxxxx表示文件序号)之前的原文件名·该原文件名的制成日期·扩展用预留区域·上一个使用中的文本管理信息块序号(如果没有上一个文本管理信息块则为0)·下一个使用中的文本管理信息块序号(如果没有下一个文本管理信息块则为0)·有无作为对象的文本数据文件的再生限制·作为对象的文本数据文件的再生次数在具有上述结构的文本管理文件中,通过利用文头部分中包括的第1使用块序号、各文本管理信息块#1至#n中包括的文本管理信息块使用识别信息、上一个使用中的块序号及下一个使用中的块序号,可以有效地存储文本数据文件及与此对应的文本管理信息。以下参照图5对于比如追加文本数据文件的场合作以说明。
图5A及图5B分别为以模式方式表示追加文本数据文件前、后的文本管理文件及对象文本文件的示意图。此外图5中,在有的文本管理信息块中,下一个使用中的文本管理信息块序号以实线箭头方向表示,前一个使用中的文本管理信息块序号以虚线箭头方向表示。
如图5A所示,首先由于文头部中的第1使用块序号由#1表示,所以通过参照文本管理信息块#1中下一个使用中的块序号#3,便可以知道文本管理信息块#1与#3之间的文本管理信息块#2未被使用。
接下来,如图5B所示,在文本管理信息块#2中,使用识别信息由“未使用”切换为“使用中”,把前一个使用中的块序号设为“#3”,把下一个使用中的块序号设为“#0”。然后在文本管理信息块#3中把下一个使用中的块序号从“#0”变更为“#2”。
接下来把文头部内使用中的文本管理信息块数加上1,然后把文本数据文件以TXT00002.TXT文件名保存。
这样,通过使各文本管理信息块中包括前一个使用中的块序号与下一个使用中的块序号,便可以构筑一个具有双向表格结构的文件结构,从而可以把文本数据文件及与此对应的文本管理信息有效地存入存储插件124内。
此外在图3所示的多页面图像数据文件用目录(RASTER)中包括多个多页面图像数据文件TIF00001.TIF.TIF00002.TIF......以及用于对其分别管理的一个图像管理文件DOCUMENT.RIM(Raster ImageManager光栅图像管理器)。此外采用常用的由阿多比(Adode)公司创建的TIFF(Tag Image File Format标志图像文件格式)作为多页面图像文件格式。
图6所示为图像管理文件DOCUMENT.RIM文件结构。
在图6中,图像管理文件DOCUMENT.RIM包括必须设置的具有固定规格的文头部和可任意增加或删除的各固定规格多个图像管理信息块#1~#n(#1~#n表示块序号)。
文头部包括以下信息·图像管理文件中存有的图像管理信息块数·其中正在使用中的图像管理信息块数·表示最初使用中的图像管理信息块的第1使用块序号此外,各图像管理信息块中包括以下信息·与是否存在作为图像管理信息对象的多页面图像数据文件相对应,表示是否处于使用状态的图像管理信息块使用识别信息·与图像管理信息的格式有关的版本信息·在多页面图像数据文件内使用的文字数据的第1文字码类别信息·在图像管理信息块内使用的文字数据的第2文字码类别信息·作为对象的多页面图像数据文件的文件序号·个人计算机、图像扫描仪、传真机等数据源·关于多页面图像数据文件的备注
·将多页面图像数据文件置换为上述的TIFxxxxx.TIF(xxxxx表示文件序号)之前的原文件名·该原文件名的制成日期·在多页面图像数据内使用的JPEG、JBIG、MH等的编码方式(由于有的场合下各页面的编码方式不同,所以可设定多种编码方式)。
·在多页面图像数据内所使用的YcBcr、LA*B*等颜色空间及彩色、黑白判断信息(由于有的场合下各页面的颜色空间不同,所以可设定多种颜色空间)·多页面图像数据的总页数·扩展用预留区域·上一个使用中的图像管理信息块序号(如果没有上一个图像管理信息块则为0)·下一个使用中的图像管理信息块序号(如果没有下一个图像管理信息块则为0)·有无作为对象的多页面图像数据文件的再生限制·作为对象的多页面图像数据文件的再生次数此外,图像管理文件中也有与文本管理文件相同的双向表格结构,所以具有同样的优点。
此外在图3所示的作业文件用目录(JOB)中,包括一个用于实施相对多个文本数据文件及多个多页面图像数据文件的显示、复印等处理的作业文件DOCUMENT.JOB。
图7所示为作业文件DOCUMENT.JOB文件结构。
在图7中,作业文件DOCUMENT.JOB包括必须设置的具有固定规格的文头部和可任意增加或删除的各固定规格多个作业信息块#1~#n(#1~#n表示块序号)。
作业文件的文头部中包括以下信息·作业文件中存有的作业信息块数·其中正在使用中的作业信息块数·表示最初使用中的作业信息块的第1使用块序号此外,各作业信息块中包括以下信息·表示作业信息块是否处于使用状态的作业信息块使用识别信息·与作业信息的格式有关的版本信息
·在作业文件内使用的文字数据的文字码类别信息·实施显示(Display)、复印(Print)等作业类型的作业类型信息·表示作为作业对象的是文本数据文件还是多页面图像数据文件的对象数据文件类型·作业对象数据文件的文件序号·表示在正常实施作业后,是否删除该作业信息的作业删除信息·表示在正常实施作业后,是否同时删除该作业信息及对象数据文件的作业/数据删除信息·表示是否利用上次复印作业中复印电子邮件等数据量较少的文本数据后的记录纸在此次复印作业中接着复印电子邮件等数据量较少的文本数据的继续复印信息·多份复印等作业实施次数·只对多页面图像数据文件有效的作业实施开始页和作业实施结束页·作业备注·该作业的制成日期·扩展用预留区域·上一个使用中的作业信息块序号(如果没有上一个作业信息块则为0)·下一个使用中的作业信息块序号(如果没有下一个作业信息块则为0)此外,作业文件中也有与文本及图像管理文件相同的双向表格结构,所以特别容易追加或删除作业。
以下结合下述步骤对某用户在具有上述文件结构的存储插件124内写入欲作为著作权保护对象的数据,并把该存储插件124提供给其它用户,得到该存储插件的用户在如图1所示的数字复制机上复印数据的示例作以说明。
(第1步骤)在存储插件124中写入著作权保护对象数据及管理信息某用户制成的文字数据通过配有比如存储插件写入器的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的存储插件用复印机驱动器被转换成图像数据,然后被写入存储插件124内。在实施该写入时,与通过图5说明的文本数据的场合相同,由于与图像数据对应的图像管理信息存储在图像管理文件DOCUMENT.RIM内,所以首先对未使用的图像管理信息块(假设是序号#2的块)检索,如图6所示,在图像管理信息块#2中存入图像管理信息,同时图像数据被作为图像数据文件TIF0002.TIF被存储。在该场合下,在图像管理信息块#2中,把“对象图像文件的文件序号”比如设定为“00002”,由于文字数据系著作权保护对象,所以在“有无对象文件的再生限制”中设定表示有再生限制的标志“1”,在“对象文件的再生次数”中,在比如允许用户再生十次的场合下,设定参数“10”。此外,从著作权保护观点出发,有关图像数据文件、有无再生、再生次数的信息按规定方法加密。
(第2步骤)在存储插件124中写入复印作业信息接下来,假设一种某用户通过数字复制机以脱机方式复印受著作权保护的图像数据的情形,制作好图像数据后的用户首先如图8所示通过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的用户接口在显示器上调出选择脱机复印驱动器的画面,从该画面上选择脱机复印。此外,对于复印范围,可选择“全页面”、“当前页面”或“指定页面”。在图8场合下,所选择的是标有●标记的“全页面”的复印。此外,复印份数设为“1”份。
接下来,用户选择脱机复印机的属性,在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的显示器上显示出用于设定数字复制机复印作业的对话框。
图9所示为脱机复印对话框的示例。以下对在图9中的对话框内的选择内容作以说明。在图9中,标有●标记的是所选择的复印内容。
1.纸张规格从“A5”、“ B5”、“A4”、“B4”、“A3”中选择记录纸2.复印方向从“纵”、“横”中选择3.分辨率从“200DPI”、“300DPI”、“600DPI”中选择(DPI每英寸点数)4.双面复印从“否定”、“肯定”中选择5.复印颜色对于图像数据从“黑白”、“彩色”中选择,在选择了“黑白”的场合下,从“MH”、“MR”、“MMR”、“JBIG”中选择编码方式,在选择了“彩色”场合下,从“高画质(低压缩)”、“普通”“高压缩(低画质)”中选择画质,从“YcBcr”、”LA*B*”中选择颜色空间(此外在选择了彩色的场合下,由于编码方式只有JBIG一种,所以没有关于编码方式的选项,根据画质的选择切换用于JPEG编码的量子化表格)6.复印后的处理从“作业、复印数据都删除”、“删除作业,保留复印数据”、“作业、复印数据都不删除”中选择7.著作权控制选择“肯定”、“否定”,在著作权控制项下选择“肯定”后,指定“可再生的次数”用户在结束了对话框中各项目的设定后,如果用鼠标点击OK键,则复印驱动器将根据对话框内的设定制作作业文件,并存入存储插件124内。这里假设所制作的是新作业文件,并存入图7所示的作业信息块#1内。以下对与图9中的对话框的设定对应的作业文件内容作以说明。
在作业文件的文头部内的“现有作业信息块数”中,由于无需追加作业信息块,所以设定为缺省值,在“使用中的作业信息块数”中,由于只采用作业信息块#1,所以设定为“1”,在“第1使用块序号”中设定为与所制成的作业信息的作业信息块#1对应的”1“。
此外在作业信息块#1中的“使用识别信息”中,设定为表示“使用中”的标志“1”。此外在下一个“版本信息”中,该作业写入装置所支持的存储插件规格序号在“文字码类别信息”中被设定为作业文件内所采用的ASCII码及移位JIS等文字码类别序号。
在接下来的“作业类型信息”中,设定为表示“复印”的标志“0”,在“对象数据文件类型”中,设定为表示“图像数据”的标志”1”,(在文本数据场合下设定为“0”),在“对象数据文件的文件序号”中设定为与作为作业对象的数据文件名TIF00002.TIF对应的“00002”。
在接下来的“作业删除信息”及“作业/数据删除信息”中,由于按照分别删除作业及复印数据的方式进行选择,所以设定为标志“0”及“1”。这里,在图9中的对话框中,在选择“删除作业,保留复印数据”的场合下,在“作业删除信息”及“作业/数据删除信息”中,分别设定为标志“1”及“0”,在选择“作业及复印数据都不删除”的场合下,在“作业删除信息”及“作业/数据删除信息”中,分别设定为标志”0”和“0”。
此外在“作业实施次数”中,由于在图8所示的“复印”图面上设定的由用户所选择的复印份数为“1”份,所以设定为参数“1”,在“作业实施开始页”及“作业实施结束页”中,由于用户所选择的是“全部页面”,所以分别设定为作为开始页面的“1”及制作后的多页面图像数据的结束页面序号,在“前一个使用中的块序号”及“下一个使用中的块序号”中,由于该作业信息是第1次存储,所以都设定为序号“0”。
(第3步骤)著作权保护对象数据的脱机复印图10所示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成像控制方法的处理工序流程图。以下根据图10流程图作以说明。
用户将存有多页面图像数据文件TIF00002.TIF和记录与此对应的图像管理信息的管理文件及记录对象图像数据的复印作业信息的作业文件的存储插件124从用户的笔记本式个人计算机内取出,传给其它用户。接到存储插件124的用户将该存储插件124插入数字复制机的存储插件插槽89内。
数字复制机的CPU85(图2)通过存储插件控制器88对插入的存储插件124进行检测,并访问存储插件(步骤S100),对于存储插件124中是否存在记录复印作业信息的作业文件进行搜索(步骤S101)。如果存在作业文件,则CPU85对作业文件的复印作业信息进行解析,根据其内容在激光复印部200和分类部221的控制电路内实施必要的设定。在该场合下,设定为“A4”记录纸“纵向”“600DPI”方式“单面复印”“1份”(步骤S102)。
此外CPU85参照由作业文件内的复印作业信息指定的多页面图像数据文件名(TIF00002.TIF),从存储插件124读出多页面图像数据文件TIF00002.TIF,并存入页面存储器84内(步骤S103)。此时,CPU85通过步骤S104中的判断,在与多页面图像数据文件TIF00002.TIF对应的图像管理信息块#2的“有无对象文件的再生限制”上附加一个标志“1”,认作是“对象文件的再生次数(L)”被设定为“10”。
此外,如果根据步骤S104中的判断结果,“有无对象文件再生限制”的标志为“ 0”,则切换为正常模式(性能优先模式)(步骤S120),实施正常的复印处理工序(步骤S121)。
由于在图像管理信息块#2的“有无对象文件再生限制”中附加了标志“1”,因而CPU85将判断为多页面图像数据文件TIF00002.TIF的图像数据为著作权保护对象数据,复印模式将从实施正常原稿读取数据等的复印的正常模式(性能优先模式)切换为比正常模式更能可靠地实施对记录纸的复印的可靠模式(安全优先模式)(步骤S105)。
在该可靠模式下,实施下列所示内容的设定。
①通过调色剂剩余量传感器2006把调色剂剩余量限度值切换为比正常模式下的第1设定值更多的第2设定值(T2)(步骤S106),在调色剂剩余量少于第2设定值的场合下,禁止复印(步骤S110中的复印处理实施工序)②通过与“A4”规格记录纸盒218对应的纸张剩余量传感器2007把记录纸剩余量的限度值切换为比正常模式下的第1设定值(零)更多的第2设定值(P2)(步骤S107),如果纸张剩余量少于第2设定值,禁止复印(步骤S110中的复印处理实施工序)③基于与“A4”规格对应的进纸传感器2001、通过传感器2004、出纸传感器2005,使通过CPU85检测塞纸的时间间隔短于正常模式(J2)(步骤S108)④使纸张传送间隔大于正常模式(Tp2)(步骤S109)通过上述设定,可以在“10”次再生次数内防止由于调色剂的不足而造成的记录纸上印字浓度的下降,不会发生断纸现象,可以准确地检测出塞纸,而且即使在发生记录媒体传送误差的场合下,也能进行下一轮记录媒体传送,可进一步降低发生传送误差误检测的可能性。
此外图11A及图11B所示分别为正常模式时与可靠模式时的纸张传送序列的定时。在图11中,从对第1个记录媒体复印结束到第2个记录媒体进纸的时间间隔,即纸张传送时间间隔Tpi在可靠模式下的纸张传送时间间隔Tpi2被设定为正常模式下的纸张传送时间间隔Tpi1的2倍。
图11A中的Tjsm1为记录媒体经过通过传感器2004后的阻塞检测时间余量,Tjs2为复制、定影结束后记录媒体开始出纸的阻塞检测时间余量。图11B中的TjsmC1为记录媒体经过通过传感器2004后的可靠模式下的阻塞检测时间余量,TjsC2为复制、定影结束后记录媒体开始出纸的可靠模式下的阻塞检测时间余量。
可靠模式下的阻塞检测时间余量(TjsmC1、TjsmC2)设定为短于正常模式下的阻塞检测时间余量(Tjsm1、Tjsm2),其设定可以更为可靠地检测出记录媒体的重复传送及倾斜等。
此外在可靠模式下,CPU85对是否输出来自出纸传感器2005的出纸结束信号进行判断(出纸传感器ON?步骤S111),每当接收到出纸结束信号后,把作为在存储插件124内作为图像管理信息存储的参数的“对象文件的再生次数”从“10”开始减去一个,并对复印履历进行更新(步骤S112)。
此外在步骤S111中,在没有输出来自出纸传感器2005的出纸结束信号的场合下,通过将出纸传感器2001与通过传感器2004的ON时间间隔与规定时间间隔的比较,判断是否发生了塞纸(步骤S118)。如果根据在步骤S118中的判断结果,判断出没有发生塞纸,则返回步骤S111。如果在步骤S118中判断出发生了塞纸,通过步骤S119的塞纸处理工序,返回步骤S110。
接下来在步骤S113中,对再生次数L是否为零进行判断,如果再生次数尚未为零,则根据在步骤S114中的判断结果,在设定份数的复印尚未结束的场合下,重复步骤S110~S113。这样,通过根据复印履历对复印次数实施管理,可在再生次数限制值“10”次以内保证对记录纸数据复印的实施。
接下来,如果再生次数为零,即再生次数限制值“10”次以下的复印实施结束后,通过步骤S115的判断,如果希望复印次数超过再生次数限制值“10”,则转移到步骤S116的再生次数超过处理工序上。
在步骤S116的再生次数超过处理工序中,或者禁止实施复印,或者用另一方法,即如图14所示,在结束触摸盘液晶显示器302上显示的再生次数限制值(10)次以下的复印,需要追加复印的场合下,通过对存储插件124中存储的复印对象数据或由存储插件124读出的数据实施加工,实施简单的著作权保护,显示出用于用户确认是否实施降低画质的复印的画面。然后在用户输入可以复印的“OK”的指令的场合下,实施余下份数的复印,另一方面,在用户输入取消复印的“Cancel”指令时,结束复印作业。
如果作业文件中规定的复印输出全部结束,CPU85根据作业信息块#1内的“作业删除信息”及“作业/数据删除信息”的标志分别为“0”还是为“1”,显示出供用户确认是否即删除在存储插件124中存储的复印作业信息又删除作业对象图像数据文件的信息,只在用户输入可以删除的“OK”指令场合下,才能删除复印作业信息和作业对象图像数据文件这二者(复印结束作业处理工序步骤S117)。此时触摸盘液晶显示器302上显示出的画面一例如图15所示。这里,如图15所示,在开始实施作业之前,也可改变复印作业信息的参数设定。
此外在上例中,虽然有时可将“作业删除信息”及“作业/数据删除信息”的标志分别设为“0”和“1”,但在“作业删除信息”及“作业/数据删除信息”标志分别被设定为“1”及“0”的场合下,将显示出用于用户确认是否只删除复印作业信息的文字信息,只有在用户输入可以删除的“OK”指令场合下,才能只删除复印作业信息。此时的触摸盘302上显示的画面一例如图16所示。这里,如图16所示,在开始实施作业之前,也可改变复印作业信息的参数设定。
此外虽然在上述本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把由某个用户制成的著作权保护对象数据与管理信息及作业信息一道存入安装在用户的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内的存储插件124中后,取出存储插件124并把它提供给其它用户,其它用户在接到它后通过把存储插件124装入数字复制机内,把数字复制机作为脱机复印机使用的场合,但本发明并不仅局限于脱机复印机,也可以适用于通过互联网将著作权保护对象数据下载到用户的个人计算机上的并与该个人计算机连接的网络复印机等。
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下采用存储插件124作为可拆装的可移式存储媒体,但采用软盘、光盘、可移式硬盘等也可取得同样效果。
此外虽然上述所说明的是单色数字复制机的场合,但对于彩色复制机也同样。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下,在通过配有存储插件读出器的复印机等复印文件内容时,在从复印数据著作权保护的观点出发对再生次数有限制的场合下,在许可的再生次数内,即使发生塞纸、调色剂和墨汁及纸张不足等复印故障,仍然可以可靠地提供用户允许的再生次数的复印。
此外在超出用户允许的再生次数的复印等场合下,通过使复印对象文件的原数据劣化或者在原数据状态下复印时使数据劣化等处理的复印限制,可简单地保护复印数据的著作权。
另外,即使在网络复印机场合下,通过对复印机从网络接收的复印数据的复印控制,在再生次数有限制的场合下,即使发生复印故障,也可可靠地提供用户允许的再生次数的复印,此外,在超出用户允许的再生次数的复印等场合下,可以简单地保护复印数据的著作权。
1.一种成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对复印对象数据再生次数有限制,通过反复再生上述数据使再生次数的剩余变为零的场合下,使上述数据的复印不能进行。
2.一种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采用了权利要求1记载的成像控制方法。
提供在对于复印对象数据的再生次数有限制的场合下,即使在复印中发生故障,也能按用户允许的再生次数可靠地复印出复印对象数据的成像控制方法及装置。参照与复印对象数据对应的附加复印管理信息,在对复印对象数据的再生次数有限制的场合下,从正常再生复印对象数据的性能优先模式切换为可使所要求的再生比性能优先模式更可靠地实施的安全优先模式,将复印了复印对象数据的次数作为复印履历进行管理,并根据复印对象数据的再生次数和所管理的复印履历对复印对象数据的复印进行控制。
文档编号G06K15/00GK
公开日日 申请日期日 优先权日日
发明者高峰浩一, 村田和行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存储媒介处于禁止写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