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收缩是什么意思感觉有时在跳,跟打坐有关系吗

第三章  受念处的修习

第一节  受念处(一)(马)

  如实找到苦因,才能出离苦海

“受念处”在四念处中是相当重要的一个过程、阶段。前面的几天,我们是以着重开发“身念处”为主,因为这是整个四念处非常重要的基础。你的“身念处”如果没有去开发,后面的“受念处”就不容易觉察到,因为它是有次第——由浅入深、由粗入细的。“受念处”刚好是“身”和“心”之间一个很重要的桥梁。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都是心里的觉受,它们在你的肉体会呈现出苦、乐的感受。问题是一般人往往对苦受、乐受这些觉受很少认真的去感受,也就是说对于苦谛——苦的觉受很少认真去体会。

  我们等一下再来具体地解析,我们先看一段经文。在《中阿含》的《念处经》里,是把这个受念处的“受”翻译为“觉”;但《杂阿含》都是把它翻译为“受”——觉受的“受”。我们一般都是讲“身、受、心、法”,所以我想《中阿含》里的这个“觉”,我们就把它改为“受”,这样就完全一样了。

  云何观受如受念处?比丘者,觉乐受时,便知觉乐受;觉苦受时,便知觉苦受;觉不苦不乐受时,便知觉不苦不乐受……(其他都以此类推)如是比丘观内受如受,观外受如受,立念在受,有知有见,有明有达……

  这是《念处经》里有关于“受念处”的一段经文,其中最主要是提到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苦受”就是会让你产生忧悲恼苦、嗔恨、生气;

  “乐受”就是会让你产生喜乐,产生贪爱、粘着、抓取。

  所以,“苦受”会长养你的嗔心,“乐受”会长养你的欲贪心。一般众生不是在欲求、欲贪的世界里追、抓取,不然就是在得不到自己所要的时候,跳到另一端起嗔。或是在不知不觉中,与别人结恶缘,播种恶因,但是自己不知道,等到恶果产生,苦受产生的时候,众生又很难去找出真正的原因,而是不断地在怪别人或起嗔。像这样,都没办法找到真正苦的原因在哪里。所以,一般众生常常是白吃苦、白受苦。

  众生之所以在六道里浮浮沉沉、轮回,是因为很多苦受、很多逆境本来是要帮助大家成长、成熟,但是大家不知道。如果你真的有明觉、有智慧眼,你会从各种逆境、各种境界里学习到很多珍贵的经验,你会觉醒,你会找出我们痛苦的原因在哪里?我们失败的原因在哪里?你会从自己身上去找出原因,从此你就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失败、挫折、痛苦。所以,本来苦——苦谛、苦受与逆境都是天使,是要协助大家成长,它们是逆耳的忠言。逆境是在帮助大家成长,帮助大家校正;挫折、失败也都是在帮助大家校正,减少以后的失败。问题是一般人遇到逆境、遇到苦受,都是习性地反应——起嗔、逃避,不断在逃、逃、逃……

  当你逃避逆境、逃避苦谛的时候,你能从中找出原因吗?没办法的。当你遇到逆境、遇到苦受的时候,你又在怪别人,觉得都是别人不对,都是外境不好,我生不逢时,我生在五浊恶世,我很倒霉,我业障深重……

  你讲这些,能帮助你找到真正苦的原因吗?不能的。众生之所以会在六道里一直轮回,往往都是因为没有开发明觉,没有真正去体悟苦受、乐受,没有真正去感觉、感受,没有去拥抱苦。所以,对于“四圣谛”的第一个“苦谛”,众生就是一直在逃避。

  只要你在逃避,你就没办法找出第二个阶段的“集谛”——苦、集、灭、道的“集”。只要你没有真正去拥抱苦,去体验苦,去找出苦因,如实面对自己,第二个阶段你就上不去。你的所有修行,如果没有帮你找出“集谛”,没有找出“苦因”在哪里,那都是停留在世间法、方便法上。你的修行是走在“世间法”上,还是走在“出世间法”上?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分水岭。

  我再强调一遍:你认为再高的修行法门,再殊胜的修行法门,如果这些修行法门没有帮助你找出你痛苦、忧悲恼苦的原因在哪里,没有帮助你找出“苦谛”的原因——“集谛”、苦因在哪里,那都还只是在世间法上面修。如果你没有真正认真的如实回来面对“苦谛”,你就找不到苦的原因在哪里,找不到病因在哪里。你找不到病因,怎么能到达解脱自在的涅槃彼岸呢?你怎么开启智慧呢?没办法的。

  “四圣谛”都是有次第的,你修的法,到底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是“方便法”还是“究竟法”?要看它能否帮我们找出“苦谛”的原因——“集谛”、苦因,这就是很重要的检验。

  佛陀在“八正道”里有很明显的提醒:如果你所用的方法,包括四念处、七觉支或其他的修行方法都一样,如果没有让你好好地深入“四圣谛”——苦、集、灭、道,没有与四圣谛契合的话,那统统都称为“世间法”。因为你再怎么修这些法,你还是在苦海里浮沉啊,只是练就一身很强的功夫而已。比如,你原来在播种恶因,与别人结恶缘,但是你不知道原因在哪里,你已经在对方的心中累积嗔心、嗔恨了,当对方有一天报复,或是展现出逆境的时候,你找不到原因是出在我们这里,反而认为别人是要陷害你、攻击你、批判你。所以,这时候你会想:好!你欺负我!那我去练就一身更高的功夫、更厉害的神通,我要设法把你打倒……世间法就是这样。

  当你练功夫练到有一天,也许你的功夫真的比别人厉害,这时候你是可以报复,问题是,对方呢?他的一代一代接下去,会累积更多的嗔心。因为对他们而言,他们也认为自己是受害者。针对第一次所受的伤害,后来他们虽然有一些报复回来了,但是接下来又受了更严重的第二次伤害……所以,这一种没完没了的恩怨就会继续结下去。

  如果一般众生找不到原因出在自己这里,总是在怪别人,就会继续在苦海、六道里浮浮沉沉。不管你功夫多厉害,只要你所修的法门没有帮助你回来找到自己苦的根本原因,那你还是在苦海里浮沉。因为在很多情况下,你无意中一直在播种恶因,结恶缘,而你却不知不觉、不以为然。然而,并不因为你不知道就没有因果。因为在你播种恶因、恶缘的当下,恶的果实一样会陆续地呈现出来,所以你就会继续在苦的世界里浮沉。

  大家学解脱道,真的要掌握到那个核心。不要只是学表层,不要只是学一些伎俩、技巧,那些都只是助缘,叫做方便法。那些助缘、方便法是要帮助我们真的身心宁静、沉淀,然后回来反观我们自己,净化我们自己。核心就在于,我们随时找出我们自己有哪些颠倒梦想的地方,有哪些错误的观念、知见,有哪些会引起众生痛苦的观念、知见,我们要找出来,然后把它们净化,这就要配合“四正勤”的应用。

  明觉的开发会帮助你觉受的提升,但如果你前面的观念、知见不正确,你也很难真正深入深层里面去感觉我们自己。因为要体会深层里面那个觉受,你必须是如实回来面对自己,但一般众生通常都不愿意如实面对自己。有些学习解脱道的人,在一开始会感到很法喜,但是学到一半之后,他就离开了,他就脱逃了,因为接下来进一步是要面对我们自己。

  要如实面对自己不容易呀!那真得是要有大丈夫的气魄。所谓的大雄、大丈夫,那真的是敢于如实回来面对自己——面对自己的丑陋、面对自己的不足。讲“面对自己”,事实上就是要把“自我”所构建的梦幻世界粉碎掉。但如果你的苦吃得不够,要进入到深层,要把那个自我所构筑的梦幻世界粉碎掉的时候,它是用生命在和你抵抗的,它真的是用生命在和你抵抗。这很深,我们以后再协助大家去体悟,再慢慢跟大家分享。

  大家来修行,不要只是修表层,要真正深入到里面去解剖我们自己、净化我们自己。但这不是否定我们的生命。正因为我们有很多无明的遮障、错误的观念,才把我们的人生经营得一团糟,充满着很多的苦和不安,所以我们才需要深入到里面去解剖与净化。我们本身有很多不正确的观念、知见,就像我们的身体里面有很多的病毒。我们要怎样把这些错误的观念、知见净化?要怎样把身体里的这些毒素净化?怎样把电脑里的毒素净化呢?这就需要如实面对自己。所以,四圣谛中的“苦”和“集”,那都是要如实来面对我们自己,找出我们真正的病因所在。

  一般人常常处在不知不觉的情况,比如有的人很喜欢抽烟,因为他的烟瘾重,对烟方面他已经渐渐迟钝、麻痹了,所以他对烟味、对尼古丁的感受、觉受都不那么灵敏,要有相当多的刺激量,他才能感受到有那个作用。有的人每天要抽一两包烟,那就是因为他的神经越来越迟钝,越来越麻痹,他需要更多的刺激量,更多的兴奋剂,才能维持他兴奋的情况。这都是代表他的神经越来越麻痹;越来越迟钝,他心灵的污染度越来越严重。真正在心灵净化的人,他很自然的不会去抽烟,因为他觉得那根本就是一些污染,会令人不好受。

  对于一个喜欢抽烟的人来说,假如要达到百分之三十的刺激量,他才会感受到烟味、尼古丁的存在;而一个不抽烟的人,也许只要有百分之三的烟味,他就可以感受到烟的存在。如果十分钟前有一个人在这个禅堂内抽了一根烟,而后面这十分钟内没有人在这里抽烟,但是这里面还会有很淡薄的一些烟味。虽然门窗打开了,但是这十分钟内还存有百分之三的烟味。

  如果让一个烟瘾重的人,过十分钟后进来这里,他会不会闻到这里有烟味?他闻不到,也感受不到,他会觉得:这里没有烟味啊!即使我们给他讲:之前有人在这里抽烟,这里的确还有烟味。他依然会感觉闻不到什么烟味。

  如果换成一个不抽烟的人十分钟后来这里,虽然只有百分之三的很淡薄的味道,但因为他是明觉、敏锐的,他的感受力很强,一进来,他可以感受到之前有人在这里抽烟。这就是因为每个人觉受、明觉的程度不同。

  所谓的不知不觉就是这样,对一个有很重烟瘾的人来说,有百分之二十烟味的浓度,也许他还是感受不到,只有当刺激量很强的时候,他才会感受得到。就像有的人喜欢吃辣椒,如果在一道菜里,厨房的主厨掺杂一些胡椒或是辣椒进去,有些事实上都是隐形的辣椒,并没有红色,你根本不容易看出其中有辣味。如果他加得不是很重,有的学员吃起来就会觉得这道菜好像没有加胡椒,没有加辣椒,因为他觉得没什么辣味。如果换成一向不吃辣的人,他只要一吃这道菜,第一口就可以感受到里面有辣椒、胡椒,就会知道这里面有辣味。喜欢吃辣的人也许就会讲:这里面明明没有辣椒嘛!因为我吃起来一点感觉都没有……

  这时候可能就会有一些见诤。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这个平时不吃辣的人就会纳闷了:我明明吃起来有辣椒,但是为什么别人吃起来却说没有辣味呢?

  于是大家就请主厨的人出来问他:你这里面到底有没有加胡椒、辣味啊?因为有没有加这些,主厨他心里很清楚,所以他会坦白地给大家讲:有啊,我有加一些进去。

这就是为什么要开发明觉,开发觉受的原因。一般人就是常常处在觉性、觉察力都相当迟钝的情况,对生命都是囫囵吞枣,对于苦受、乐受也囫囵吞枣,连吃饭都没有吃出它的味道,都没有吃出它的觉受。一般众生常常处在不知不觉的情况,所以他的生命就会白吃苦、白受苦!

  我们来学习四念处的开发,就是要开发我们的明觉,让我们从原来觉知很迟钝,领悟力、觉悟力也比较迟钝的情况下,逐渐地开启觉性,逐渐地提升上来。从“不知不觉”慢慢提升上来,来到“后知后觉”,然后再净化、提升上来,能够来到“明觉”。

不要小看这个关键的过程,觉受、明觉的开发有两个益处:第一、可以找出我们自己的苦因,找出我们的病因,让我们从病根来治疗;第二、它会帮助我们逐渐开启智慧眼。以前你处在不知不觉——无明的情况,就是你的智慧眼没有打开。你要来到明心的阶段,觉受一定是要逐渐开发的。你的心,它的起作用是透过这个觉受。如果你觉受迟钝,你的心根本都是处在无明的情况,你的潜意识根本都是处在无明的情况。所以,觉受是很重要的一个过程、阶段,它可以帮助你深入地去开发明心,可以帮助你真正来到清净的心。

  当你的明觉、觉受真正开发出来之后,你会逐渐地开启明心。这时候你来看万事万物,和以前那种用染污心在看就不一样。以前看不到的,你现在终于看到了它的奥妙。以前感觉不以为然的,你现在终于看到法界的奥妙、法界的真理实相。当你觉受开发、明觉开发,你处处都会越来越法喜,越来越喜悦,你的生命天天都是非常的新鲜。因为你处处都在开悟,处处都在见法。所以,要好好地下功夫去开发觉受。

  我们要怎样具体的开发我们的觉受呢?

  首先,从比较粗糙的动态中的经行来讲。我们前面讲“身念处”的经行时,是要大家在做动作前,心里先有口令——“提、移、落、触”,那是为了帮助大家摄心,然后也帮助大家开发明觉,把你的心和你的身稳定地结合在一起,活在当下。如果你没有活在当下,你就看不到你身体的觉受。所以,要身心结合,然后开发明觉。

  经行的下一步就是要去感受,去觉受。那怎样去觉受呢?现在就不用下达口令了,你仍然是慢慢地“提、移、落、触”,但你要去感受:当你的右脚从原来完全都踏在地上不提,不动,到开始要提起的时候,你去感受我们这只右脚大概有多重?算十公斤好了!你要提起这只十公斤重的右脚,在提起来的时候你要去感受:我们身体的腹部、胸部整个肌肉的牵连,包括还有哪些肌肉都要受到牵连?就像吊车要吊起一样东西,那个绳索整个要牵动到哪些?哪些绳索牵动之后,才能把这个东西吊起来?

  大家要去感受:你的脚要抬起来、要举起来的时候,哪些肌肉受到牵连,它才会起来?不只是腿部,包括我们的腹部、胸部,甚至整个身体都会受到牵连。你要实际去感受:什么叫做“牵一发而动全身”?你要进入实际的感受、觉受。在提、移、落、触的每个阶段,你的身体有什么变化,你要去觉受。接着,在重心要移到右脚的时候,你的身体又有什么变化?现在不用再去下达口令,你只要保持一个清醒明觉,感受身体的变化与觉受。现在的经行是身念处的稳定,然后要加入觉受的开发,去感受它有什么变化。

  如果你是在做静坐中的动中禅,也是一样,去练习感受你的手臂要举起来的时候,它要牵连、牵动哪些肌肉?哪些部分会受到它的牵连?也就是说哪些部分要起动作之后,手才会起作用,才会举起来?你去实际的感受:一个举手的动作就像千斤重的东西要吊起来那样,会有哪些机器、哪些零件要跟着一起动,它才会动?左右手都是一样,要认真、清楚地去感受、觉受。接下来,进入更深的觉受,你的手掌放着不动,只动其中一根手指。如果你感觉不明显,可以将幅度变大一点,然后去感受:动一根手指,它要牵连到哪些部分?这都是受念处的开发。

  然后,你再进一步去看我们的呼吸,去觉受呼吸的进与出,此时,你的身体——鼻腔、胸腔、腹部有什么变化?你保持客观、如实观就好。鼻腔、胸腔、腹部有什么变化?在吸气与呼气的时候,有什么变化?你也可以去观察吸气的时候,你的全身有什么变化?这时你不用刻意用力。当然,如果你觉受得不清楚,你也可以刻意深呼吸几次。

  当你比较稳定的时候,你就放松,让呼吸自然,因为你要看的是自然的变化,而且你越放松你才越能够感受到:吸气时身体有什么变化,呼气时身体有什么变化。如果你用力或去数息,你就不容易觉察到。如果你用意念在引导,你也不容易客观、如实地觉察到。你现在就是保持一个客观的明觉,做一个客观的觉察者,去看它怎样在变化,去感受它。这个“看”讲的是用你的心去看、去感觉,感觉它有什么变化。在吸气与呼气的时候,你的鼻腔、鼻头、人中这里温度有什么不同?一样,你都可以感受得出来。

  再来,还要更进一步地去体会:当你想说话的时候你有什么觉受。当然,这需要你必须能静得下来。如果你静不下来,后面的这些你就没办法对比、体验得出来。你若能静得下来,放松,那你去体验,当你起个念头要说话的时候,你内心与身体的变化。如果在禅堂或是在禅修的时候,你不用正式讲出来,只是你在心里起那个念头,做出想说话的那种情景出来,然后你去感受:你的内心有什么变化?你的腹部、胸部、脑海里有什么变化?你还要去感受:当你想到痛苦、悲哀事情的时候,你的内心、你的身体有什么变化?当你快乐的时候,你的身体有什么变化?你也要去体验到:你想生气、想骂人的时候,你的身体会有什么变化?

  你如果能够如实面对自己,又有觉性开发出来的话,当你在起贪、起嗔,在勾心斗角、嫉妒别人的时候,你会感受到你的心是在纠缠、纠结,你的气在上冲,气在凝聚,你都可以感受得出来。

  当你在骂别人、嗔恨别人、嫉妒别人的时候,你本身第一个就在伤害你自己。你在骂别人,事实上是在骂自己;你在嗔恨、嫉妒别人,事实上你第一个就是在伤害自己。但是一般众生不知道,所以,越喜欢生气的人,他的身体就会有越多的病痛。越会操心东、操心西的人,越怕死的人,他就越痛苦啊!

  我们要如实地回来面对自己,觉察自己,苦受、乐受都要认真去感觉、去开发。当你真的去练习、去观察到之后,以后在历缘对境中,当你想生气、骂人的时候,你就能觉察到:喔!我现在内心里面又有什么变化了。

  如果你真的感受到:当我们要生气、要骂人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是在伤害我们自己,真的会很累、很累。如果你真的感受到这些,你会觉得:为什么要生气,要骂人?那都是多余的啊!起嗔很累,不要起嗔了!要慈悲善待,要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你不但不会真的起嗔伤害别人,而且也不会伤害自己。所以,开发觉受之后,当你有苦因要流露的时候,当下你就能觉察得到。觉察得到,你就能大化小、小化无。

  另外,希望大家也实际地去感受:我们的身体有它自己的语言,身体的语言不是写文字给你看,而是透过信号传达出来之后,我们的身体会有一些觉受的变化。比如酸、胀、痛、麻,大家都知道这几个名词,但是具体的“酸”与“胀”有什么不一样?你要实际地去感受啊!当你盘腿打坐,坐到后来腿胀胀的、麻麻的,会痛,你要实际去感受它。胀,到底胀的情况是怎样?去感受它。什么是痛?不要只是把它当做一个名词、名相,你要实际地去感受它。没有那个名词、名相都没关系,你要实际地去感受:什么叫做痛?什么叫做酸?什么叫做胀?什么叫做麻?

  当你实际地去感受之后,你再进一步去感受:什么叫做心灵的纠结——“心有千千结”?那个结缚到底有多么不好受?你要去看到它。当你看到那个结缚是不好受的时候,你才不会继续要打结。不但不会想要打结,而且只要有看到,你就会想要把那些结化开。那些结缚就是你心里的石头、包袱啊!要回来如实面对自己,看到我们哪里有打结。

  当然,在这个阶段,如果你能去看到内心里面在打结,这已经是逐渐又深入到“心念处”、“法念处”了。法念处就是处处在看我们自己有没有打结啊,那都是进入到更深的层里面。但是,对于比较表层的那个觉受,你一定要先去看到,你才能看到更深层的心灵有没有结缚。

  因为你的觉受越开发之后,你就越敏锐。但敏锐不是变成一般的神经兮兮,绝对不是那一种。大家要如实地去感受酸、胀、痛、麻,还有要生气,或者生闷气的时候,你的身心会有什么变化?你的感受又是怎么样的?喜乐或郁闷,都如实去体验,一般人都是囫囵吞枣。如果你也是囫囵吞枣的,你的生命就会继续处在“无明”的世界里。

  因此,与大家勉励:我们不要去自找苦吃,不要去自找麻烦;但是如果有苦谛、苦受,有逆境现前的时候,我们要如实去面对,我们要找出原因在哪里,我们要去拥抱苦。你要去拥抱苦,进入苦谛之中去觉受,不要再逃避。如果你一直在逃避,你就找不出苦因。你要去拥抱苦,接受逆境、接受苦境的出现,然后从中去体会苦真的很不好受。

  首先,你能够真的体验到苦不好受,你就会将心比心,不希望带给任何人痛苦,你才会流露出真正的爱心。其次,你真的体验到苦谛不好受,你才会勉励自己,希望将来不要再有这些苦果的产生。你要避免苦果的产生,你就会如实回来找出苦因在哪里。

  所以,面对逆境、面对苦,不要再逃避。如果你逃避,不管你怎么逃避,你的苦因都不会消失的。因为你会继续带着无明播种苦因、苦果而不知道。

  这一条解脱之路,佛陀给我们讲的很重要的核心就是体验、体悟“三法印”与“四圣谛”。 整个佛教教理、教义的核心就在“三法印”与“四圣谛”,其他都是助缘。四念处的修行也是一种方法、助缘,归根结底,四念处的修行也是要帮助大家体验宇宙的真理实相、运转法则——三法印,还有我们背道而驰的原因在哪里——苦、集、灭、道(四圣谛)。要好好、如实地深入去体验。

  当我们能够如实面对自己,我们才会真的将心比心,才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真正能拥抱苦,你才会生起真正的慈悲心、真正的悲悯之心。

  再给大家勉励的就是:苦谛是天使,逆境是天使。会对我们讲出逆耳忠言的人,是我们的菩萨,是我们的恩人;会对我们讲出逆耳忠言的人,是真正在关心我们,真正在帮助我们的人,都是在协助我们成长。一般人是习惯听那些很好听的话,美美的话,一听到逆耳忠言,马上就起嗔、不高兴,或是认为别人在批判自己,别人在攻击自己,别人对自己有成见,或是别人的看法、知见不正确……

  不要再被自己的习气、习性牵引着走。真的要改变自己,你的生命要脱胎换骨、成长,就是改变我们习以为常的知见、判断。

  如果你一直喜欢听那些美美的话,那是代表你还喜欢活在被催眠的世界之中。因为“真言不美”啊!一个人如果常常喜欢对你讲那些你爱听的、美美的话,这个人讲话不真啊!因为“美言不真”!

  所以,大家要把这些观念、习性改变过来,能够重视那些真正讲真言的人。真言虽然是不美,但讲真言的人是真诚真心,他是真正为我们好。要知道:逆耳忠言是良师在协助我们,逆境是天使在协助我们,帮助我们照见我们错误的地方,帮助我们校正我们走偏颇的地方。不要白吃苦,开发出明觉,开发出我们的觉受,让我们的生命不断在净化、成长。现在需要的是:改变我们过去的习性与认知,感恩苦谛天使的示现,感恩各种逆境协助我们成长。能够如此,你生命的整个品质真的会大大提升,会完全脱胎换骨。

第二节 受念处(二)(双)

  区别几种“心”的概念

  在讲“受念处”之前,先回答学员所提出的问题。

  有学员问:什么是明觉之心?明觉心与六意识心的区别是什么?

  师父:我们的心、真正纯净的心,我们称之为“佛心”。真正明觉又没有贪、嗔、痴,清净的心就是佛心。在我们讲解脱道的课程里有解析“心、意、识”,心在最里层,意在中间,识在最外层。这时候的“心”就是代表清净的本心。清净的本心,它会起波动,当它由“体”起“用”的时候,它会产生作用出来,这些作用就是——意根、意念、意向。所以,意识心是意根、意念、意向,已经来到第二层。这时候,如果你的六根没有守护好,你的心没有真正的清净,就会产生后面很多的虚妄分别心。虚妄分别心就会产生很多的颠倒梦想。以假为真、以真为假,在那里计较人我是非,构筑很多的忧悲恼苦,这就是虚妄分别心。

  有一句话讲:我们需要“转识成智”。那个“识”就是指意识心、虚妄分别心。你要把这些虚妄分别心转换过来,也就是要透过净化——“自净其意”之后,我们会恢复到我们本来就有的清净的本心,这个本心就是佛心、佛性。你的本心、本性它本身就是空、明、觉。所以,开发明觉的心就是开发出我们本来就有的清净的佛心。当你恢复到这个清净佛心的时候,它是没有那些虚妄分别心,没有那些贪、嗔、痴、我慢的。当你真正清醒明觉、活在当下的时候,是没有贪心、没有嗔心的。而且在我们清醒明觉、活在当下的时候,是没有“无明”,也就是没有“痴”。所以,恢复清净的本心就是恢复我们的佛心。

  这个佛心、这个清净的本心,如果你没有恢复出来,你就是用虚妄分别心在运作,你把你真正清净的本心掩藏在里面,你把它用厚厚的贪、嗔、痴的污垢盖住,结果你清净的本心不容易显露出来。如果你是用那些虚妄分别心来运作,就会因为很多的观念、知见与实相背道而驰而构筑出“苦海”。所以,诸佛菩萨一再叮咛我们:修行的核心就在于“自净其意”。也就是把那些贪、嗔、痴的污垢,把那些乌云拨开、拨掉。

  “四念处”的修法就是让大家把那些乌云慢慢地拨开,乌云就是指那些不好的习气、习性,那些错误的观念、知见,把那些拨开,慢慢地净化,让你养成良好的习性,让你开发出你原来的清净本心。具体而言就是开发明觉。

  你说:心在哪里?心的具体展现是什么?如果只是要找这个心,你找不到心在哪里,但是它会起作用,起作用具体的展现是什么?就是明觉的心、慈悲的心、爱心,没有那些贪、嗔、痴、我慢,清净的本心。

  学员问:四念处所讲的身、受、心、法中的“心”是代表什么?也就是这个心是什么心?这个心与自净其意有什么区别?

  这和前面所回答的问题有雷同。四念处所讲的身、受、心、法的心,是含有贪、嗔、痴、我慢污垢的这一种心。因为你还有贪、嗔、痴、我慢种种污垢、结缚,所以才需要修行。如果你这一颗心是一个清清净净的本心、佛心的流露的话,那你完全不需要修行。所以,“四念处”所讲的心是指一般众生的凡夫心,含有“贪、嗔、痴、我慢”等污垢、心量狭窄的心。

  我们要如实观——如实去看到:我们现在的心是属于什么样的心?我们的心态是怎样的?你如实看到之后,才能够净化。净化之后,你的心才会真正恢复到清净的本心、佛心,你才能进一步去看到“法”。所以,自净其意的“意”也就是四念处所讲的“心”,二者是一样的,这是指的需要净化的凡夫心,当你清净之后,来到真正的佛心流露,那就是不需要修行的——无修、无为、无学。

  觉受中拥抱痛苦,找出苦因

  四念处是由浅入深,有次第、有步骤的。前面三天给大家介绍的是偏重在“身念处”的开发,呼吸的深入也都属于“身念处”的开发。现在给大家分享第二阶段——“受念处”的开发。“受念处” 归纳起来包含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当一般众生遇到“苦受”的时候,会设法脱逃、抗拒、排斥、打压,所以会起嗔;当遇到“乐受”的时候,就会去设法追逐,想要拥有、占据,希望要得更多,所以就会起贪。 “苦”容易让众生起嗔;“乐”容易让众生起贪。

  一般众生遇到“苦”,总是想要设法脱逃,总是不希望看到它,所以很容易起嗔。遇到“不苦不乐受”会怎么样呢?因为处在不上不下、不苦不乐的情况,如果你没有开发明觉,很容易增长“痴”——愚痴的痴,生活就会茫茫然,没有目标,没有目的,也不知道生活的意义在哪里,只是盲盲目目地过一生。

  一般众生在遇到各种“受”的时候,往往都很少真正深入地去体验。一般众生遇到各种受往往都是囫囵吞枣。遇到“乐受”是囫囵吞枣地吃,希望拥有更多;遇到“苦受”就是赶快设法脱逃、逃避、闪开。但一般人很难体会到“苦受”、“乐受”都是天使,尤其是“苦受”,那是天使在帮助我们!如果你的观念、知见不正确,你遇到“苦受”就会总是怪东怪西,怪别人不对,怪别人不应该,或是怪自己业障深重。遇到“苦受”,一般人很少真正静下来去面对它、拥抱它。

  佛陀一再提醒我们:你真的要迈向解脱,一定要好好去经历,去体验,去体悟“四圣谛”——苦、集、灭、道。而一般人把这只当做一个名词、名相,认为:有种种苦,我知道啊!我读过,我都会背了……但是当“苦”的现象产生的时候,他不是设法脱逃,就是责怪别人。

  如果你像这样没办法坐下来、静下来,如实去探讨——“苦谛”到底是什么?“苦谛”的原因在哪里?如果你没有如实去面对“苦”,那你怎么去找出苦因呢?如果你没有去拥抱痛苦,你就很难从痛苦中脱逃出来,升华出来,你就会继续在苦海里浮沉、轮回。所以,佛陀勉励我们要去了解种种苦,要去如实面对种种苦。唯有你如实去面对,去拥抱痛苦,你才会知道:我不要再苦了!我也希望不要再带给别人痛苦了!

  给大家勉励的就是:你要好好地去拥抱痛苦!这绝对不是去自找麻烦哦!如果你是自找苦吃,那又是另一回事。有的人一谈到修行就认为:我们要吃苦啊。所以会刻意去找很多苦来磨炼自己。事实上,那些无益的、自找麻烦的苦行是没办法开智慧的。我们所讲的“苦”就是你在历缘对境之中,对于过去、现在所呈现出来的种种痛苦去如实体会。一般人对此是采取逃避的心态,但如果你逃避,你就没办法从中开启智慧,事实上很多天使都是要帮助我们成长,我们会因为逃避而错失掉很多成长的机会。

  “苦谛”、“苦受”就是天使在告诉我们:我们的身行、口行、意行之中哪里有问题,我们有哪些不正确的观念、知见、行为。我们因为有不正确的观念、知见、行为带给众生痛苦,所以众生回馈给我们的也是痛苦。

  这些在产生苦的众生,他们是在告诉我们:我们有错误的对待,我们有错误的心态。所以,“苦境”是一个境界、一面镜子,它们在告诉我们:我们身、口、意的展现一定有问题。本来它们都是天使,它们是要帮助我们去反观,帮助我们去矫正。但是身为一般人,如果你没有深入去闻思,没有建立起正知、正见,往往都把这些逆境、苦境当做是别人的错、别人的不应该。如果别人生气,骂我们,我们也都在责怪别人不对,责怪别人故意要找我们的麻烦,责怪别人在对我们起嗔,责怪别人心量狭窄……但是很少去看到:事实上,别人对我们的不满是因为在此之前我们自己有不妥当的身、口、意的展现。所以,你来学习解脱道,来听经闻法,来参加禅修,就是要去开发明觉。

明觉开发出来了,在历缘对境的时候,我们要随时去反观。众生对我们起嗔的时候,我们以前是习惯性的责怪别人,而现在不一样了,现在要回来反观我们哪里出了问题,我们一定有做得不妥当的地方,才会引起众生的痛苦、生气。包括在家庭里,夫妻之间的相处,亲子之间的相处也是如此。你明明很爱对方,但是为什么对方所反应出来的却常常让你感到很痛苦、很失望?你也很爱子女,但是为什么子女呈现出来的却是反弹、反感与反叛?这都是在告诉我们:我们有很多错误的行为,有很多错误的爱,但我们不知道,这就是处在“无明”的情况。

  如果你处在“无明”的情况,你会用你自以为是的方式去对待众生,但带给众生的却是痛苦。如果你没有从境界之中去反观、反省、检讨,你怎么能够找出苦的原因呢?你怎么能够去改善那些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呢?你怎么能够去改善你与同事之间的冲突呢?所以,正知正见非常重要!明觉非常重要!真正的正法,真正的正知、正见,那是帮助你在遇到境界,遇到苦境的时候,可以懂得回来反观,找出你自己哪里有问题,并加以净化。

  佛陀特别强调四圣谛——苦、集、灭、道的重要。你要如实去接受苦受、苦谛,并从中去反观、去检讨:我们“苦”的原因在哪里?我们带给众生痛苦的原因在哪里?你要找出原因。找出原因,找出苦因之后,你才会真正脚踏实地去反观、去净化,你才会走在正确的修行——走在“八正道”上。如果你真正用对了方法,你的观念、知见正确,也如实回来自净其意,走在正确的八正道上,你自然会来到“苦的消失、止息”,也就是“灭谛”的呈现。

“灭谛”不是讲什么都“空”,修到最后什么都没有了,不是那种意思,那是“断灭空”;“灭谛”是讲“苦海”的消失、止息,也就是真正净土、极乐世界的现前。

  你的内心没有苦,就是来到解脱自在啊!你要来到解脱自在,没有苦,是要透过我们敢如实回来面对自己,敢去拥抱痛苦,敢去如实找出我们痛苦的真正原因。你千万不要认为:这个很容易!这个很简单!我听过之后就会了……没有那么容易!我告诉各位,修行非常不容易突破的一个关卡就是:你要敢去拥抱痛苦,敢如实回来找出我们苦的原因在哪里。这是很不容易突破的一个关卡。所谓的“非将相所能为”讲的就是:你能不能真正征服自己?所谓的“大雄”也就是“调御丈夫”——能够真正征服自己、调御自己的人称为“大雄”。能不能真正征服、调御自己,其关卡就在于:你敢不敢如实去面对自己的问题?你敢不敢真的去品尝痛苦,拥抱痛苦,并从中找出我们自己的原因?

  “苦受”很重要,那是天使在唤醒我们!“苦受”是在帮助我们成长,帮助我们矫正。“受念处”就是让我们如实去感受,如实去觉察:我们身、口、意的展现向外投射,同时,外境也在和我们交流。我们投射什么出去,外境也会投射什么回来。在我们个人的五蕴身心上,在众生的五蕴身心上,你都可以反观、觉察到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的存在,内身、外身、内外身,你都可以觉察到。但如果你的“明觉”没有开发出来,你就是继续浑浑噩噩地过日子。所以,“觉性”的开发非常重要。“四念处”的第二个阶段就是让我们要如实去面对,如实去品尝各种觉受的升起——苦受、乐受与不苦不乐受。

  所谓的“亲证”就是你要真正亲自去品尝。你说双灵泉的泉水多么的甘醇,多么的美妙,多么的好……但是,任你讲得再多,这些都是一个抽象的观念、概念、知见而已,你要实际地去喝。这是咱们双灵泉的泉水——甘露水,在冰天雪地的情况之下,观世音菩萨还是一样大慈大悲,不断地给我们甘露水啊!我昨天还走路到那边去看,真的,那里都一直地流出甘露水。附近的其他水都已经结了厚厚的冰,但那些泉水却依然不断地流出来。至于那些水是冷、是暖?味道是不是甘醇?你必须要去品尝。这个“品尝”就是你要用“明觉”去感受。受念处地开发,就是要用你“明觉”的心去感受。

  将心比心,心净佛土净

  当你能够开发“受念处”的时候,你才会渐渐来到真的“将心比心”。当你体会到:别人在怒骂我们的时候,我们的感受是怎样的?当别人在骂我们的时候,当别人的意思食、主宰欲在主宰我们的时候,我们的感受又是如何的?你能体会到这些,你才不会这样去对待别人。作为一般人,如果你没有好好地去体会、开发受念处,当你面对别人的辱骂,你的反应就会是:我感到很不舒服,所以我一定要设法报复回去!如果他骂我一句,我要骂他两句!我不能够损失!我一定要赚回来……这一种心态会让你继续在“苦海”中轮回——以牙还牙,报复来报复去。从表面看,似乎谁也没吃亏,但是谁也没有占到便宜,只是继续在那里伤害来、伤害去,这就是在“苦海”中轮回。

  今天,大家来开发明觉,有了正知正见之后,你会去感受到:当别人用意思食、主宰欲骂我、攻击我、批评我的时候,我的感受是如何的?你要用你清净的心去感受,这时候你才会体会到:真的!我不舒服,我很难受!你也会体会到:真的!我需要将心比心!我过去也是用意思食、主宰欲在主宰家人,主宰另一半,主宰小孩,主宰别人,同样的,我也是会带给别人痛苦!

  当别人以柔软心、慈悲心、爱心对待我们,充分地尊重我们的时候,我们的感受又是如何呢?一定会很舒服、很舒畅,觉得受到了别人的尊重。这时候,你会真的将心比心,然后恍然大悟: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很自然地,你会不断矫正你很多的习气、习性。

  同样的,当你体会到别人散发这一种磁场给我们的时候,我们感受到被尊重,我们感受到爱心、慈悲心,温暖、温馨,这时候你就会明白“己所欲,施与众生”——你希望得到什么样尊重,你希望得到怎样的世界,同样的,你也要回向给众生这样的心灵世界。

  所以,很自然地,你的贪、嗔会逐渐淡薄。那些对众生有害的,会带给众生痛苦的,你自然就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会明白:如果你还像以前那样无明冲动,任由无明习气的运作,别人骂你一句,你就以牙还牙,那会落入没完没了的冤冤相报。如果别人让你受伤,你也让别人受伤,那么,别人也不会对你好到哪里,大家就会一直让彼此都痛苦,到后来是两败俱伤,谁也没有获益。

  今天,你来听经闻法,建立起正知正见,开发了智慧之后,你的心态慢慢会来到:希望我从现在开始,我的所作所为能够带给众生安详、慈悲、快乐;我们不要去带给众生嗔恨、痛苦,忧悲恼苦。

  从你这里就会很自然地流露出慈悲、祥和的气氛、磁场,从你这里开始——你就是你世界的源头、源流!我讲的“世界”不是现在一般人所泛称的整个世界,不是指这种世界。我讲的“世界”,就是在《阿含经》里面佛陀所讲的那个“世界”,那是指你的“六根”与“六尘”所接触的范围,那是你的“世界”。

  所谓的“世界”,所谓的“苦海”讲的就是你的“六根”与“六尘”所接触的范围!你的“六根”接触不到的范围,那就不在你的“苦海”里,因为你觉察不到的就不在你的苦海里。真正的“苦海”就是你的“六根”与“六尘”所接触到的范围。

  因此,要知道每个人都是他世界的源头、源流!你就是你世界的源头、源流!我们是我们世界的源头、源流!你要有正确的认识,你才会为你的生命、为你的作为负起责任。你的世界、你的苦海,它的源头、源流是来自于你。当你有正确的观念、知见之后,你就会知道:原来我应该负起责任,因为我就是源头、源流。

  如果从你这里散发出去的是一个冲动、嗔恨、愤怒的磁场,你散发给世界的就是这些冲动、嗔恨与愤怒,你怎么会得到净土呢?你怎么会拥有和谐、祥和的气氛呢?如果你的个性脾气急躁、暴躁,你怎么会拥有一个和谐的家庭呢?

  我们要了解,我们每个人都是我们世界的源头、源流,从我们这里散发出去的是什么,我们就会回收到同样的磁场。这就是“回向”啊!如果从我们这里散发出去的是清净的心,是爱心、祥和、慈悲的磁场,法界回向过来的就是我们所散发出去的清净、祥和、慈悲的磁场。在家庭里,如果你真正从你自己改变起,只要你改变了,整个家庭的气氛就会改变;你净化了,你的周遭就会跟着净化。不管你是在道场、在家庭或是在单位都一样,你是一个源头、源流。当你能够了解到这方面的核心,你就会为自己的身、口、意负起责任,因为你知道“苦海“是怎么形成的?净土是怎么来的?原来所谓的“心净佛土净”就在这里!

  当我们自净其意之后,我们的心灵真正清净了,我们所流露、散发出的就是光明的心、慈悲的心、爱心、祥和的心。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会散发出这样一种慈悲、祥和、爱心,你随时随地都会处在这样的世界中。你散发出去的是这样的心,大自然、外境回向过来的也是这样的一个祥和、慈悲的磁场。当你的心中没有任何对立,没有任何嗔恨,没有任何敌人,你到哪里都是净土,都是天堂,都是极乐世界!这就是真正“心净佛土净”的具体展现。

  学佛,修行不是虚假的,因为这些都是很实际、很实用的。只要你的观念、知见正确了,你去做了,你就会获益。

  我们要怎样进一步来开发我们的觉受呢?以前,我们对于很多情况都觉察不到,因为我们的“明觉”没有开发出来。现在,在禅修期间就是要再进一步深入地开发我们的觉受,逐渐地开发明觉。我们的明觉度越高,我们就越能够觉察到更微细的觉受。

  我们在打坐的时候,我们身体里面会产生酸、涨、痛、麻、痒……这些都是觉受。以前,当我们遇到痛的时候,我们只是觉得:哦,这个是痛。而现在,我们要用“心灵”去感受。我们不要随便贴一个“痛”的标签,而是要用心灵去感受:什么叫做“痛”?什么叫做“酸”?现在,我们就是要超越“意根”的那种理解,不是用解析,不是用头脑去贴上标签,不是在这样的层次。我们现在要进入真正去感受:酸,到底什么是酸?涨,到底什么是涨?痛,到底什么是痛?要超越语言名相,进入“实相”里面去实际地体验、品尝。

  就像,我们要知道什么叫做双灵泉泉水的甘醇?就要实际地去喝,去品尝,而不是用头脑去解析,这就是真正地进入“受”的领域,去觉受。

  包括对于什么是“苦受”?什么叫做“心胸闷”?什么叫做气郁闷、郁结?你都要进入里面去品尝、去感受。当你真正进入里面去感受,你才会来到用你的“心灵”在生活,用你的“心灵”在品尝!这时候,已经不是用大脑、意根在运作了。当你能够真正去体验各种“受”的时候,你会体验到:哦!原来我这里还会郁闷。郁闷的原因在哪里呢?原来一个月前我老伴骂我一句话,那一句话我现在还搁在心里面,还没有消化!一个月来还在伤害自己……

  气结血就瘀呀!气结,是因为你没有让它流通过,你没有消化它。气结、血瘀就会生病啊!你现在要回来如实去感觉、觉察:你哪里还有郁闷,哪里还有不舒服?你能够这样,你也可以慢慢地把身体里面的一些郁结打通。

  再来,最重要的是要解开你心灵里面的“结”啊!要知道,任何人都没办法为你解开心灵里面的这些“结”,解铃还需系铃人!你必须要如实去反观,去面对:我哪里有打结?别人可以告诉你方法,至于要不要解开,还要看你有没有如实去面对。当你开发“受念处”的时候,你就会深入去反观,去觉受,去感受:我有哪里不舒服?我有哪里不顺畅?我哪里还有苦闷、郁闷?都说心有千千结,到底我的“结”在哪里?你要去如实面对,并找出来。

  为什么我们要来静坐?有时候静坐就是为了让你去“浮现”——在你静坐的过程中,它会浮现出你很多过去的痛苦。你的心灵逐渐打开的时候,痛苦会浮现出来,当这些痛苦浮现出来的时候,可以让你有机会去反观。当这些几年来一直积压在心里的痛苦有机会浮现出来,你就有机会去把它们化解。如果你没有让它们浮现出来,它们会继续积压在里面,它们就成为你心灵里面的一些“结”。如果这些“结”没有打开,你就很难解脱自在,这些结缚就会继续把你打结、捆绑着。

  过去,不管我们与任何人有恩怨,不管是什么理由,从现在开始,不要去怪别人,从我们自己开始,由衷地和过去做一个化解,不要与任何众生结怨。我们也不用去追讨过去谁对、谁错,谁怎么样……

  要知道:只要我们心里还有“结”,这就是我们在继续折磨自己呀!何苦来哉?让这些“结”呈现出来,我们由衷地向对方道歉,慈悲回向,希望对方能够得到真正的安详,真正的快乐。这就是佛教所讲的修“慈悲观”。修“慈悲观”可以化解我们很多的“心结”、很多的恩怨。当我们在打坐、静坐的时候,我们的心越来越清楚、越明觉,我们就能感受到我们的心逐渐地打开,我们的绷紧越来越少。这时候,我们心灵里面的污垢慢慢就会呈现出来。

  “自净其意”这个“净”就包括了“打扫”的含义。在打扫的过程中,一些灰尘、一些污垢会浮现出来,这时候,更需要你用慈悲心、爱心来善待自己,爱护自己,也善待我们过去曾经伤害过的人;我们原谅自己,也原谅那些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自净其意”就是要深入到心灵里面,去把各种结缚一一地净化。“净化”不只是空口说白话啊!而是真正从我们的心灵里面去净化,去把这些“结”打开。在这净化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肮脏、污垢——过去的一些痛苦回忆可能都会浮现出来。就好像你没有打扫的时候,也许还不觉得灰尘很多;如果你开始打扫了,你就会觉得空气不好、灰尘很多。这是一个过程,当你真正在净化,真正开始如实面对自己的时候,你心灵里面的很多贪、嗔、痴的污垢都会逐渐地浮现出来。这时候,就需要你用爱心来包容它们。

  “慈悲”要从哪里开始做起?从善待自己做起!为什么说面对自己,战胜自己是一件“非帝王将相所能为”的事情?因为一般人就是不敢让自己的那些贪、嗔、痴、我慢呈现出来,不敢如实地面对自己,不敢接受自己。所以,要如实面对自己,接受自己,需要有“大丈夫”的气魄。而面对自己、接受自己,记得不是用嗔恨心!

  这里所说的“战胜”自己,不是用嗔恨心去打压它,而是用你的爱心去包容它。这个包容也不是放纵,是用你的爱心去包容它,接受它,感化它。过去,我们会起贪,会起嗔,那是有过去的因缘。过去,别人会伤害我们,也是有他的因缘。有很多情况是因为我们曾经伤害过对方,但我们自己并没有觉察到,才导致对方的恼怒、生气。所以,不要去责怪别人,而要从我们这里开始去慈悲善待,同时,我们也由衷地向众生道歉。如果你能够这样,你的心就会一直地打开、打开,污垢会逐渐减少、减少,你会渐渐地越来越轻松、越自在,你会心花朵朵开。所以,“受念处”接下去就会来到“心念处”。

  实际上,今天晚上我们已经讲到“心念处”了。“受”就是你潜伏心态里面的种种问题、心灵里面的种种结缚它们在身体上的呈现。所以,“受”——“感受”、“觉受”就是你的“身”和“心”之间的一个桥梁。你的“心”是无形无相的,它呈现出各种苦闷、结缚,就是要透过你的感受让你去觉察。当你通过“受念处”如实地回来反观、觉察、觉受,你就容易进入到潜意识里去看到深层的种种结缚。这时候,你就可以来到真正开发“心念处”的修行。

  我们在打坐的时候,要怎么开发“受念处”呢?

  本来,我们在观呼吸的时候就是开发明觉。现在要带入“受念处”的觉察,这时候你可以体会到你在吸气的时候,外面的空气接触到你的鼻头、人中、鼻腔,此时你的感觉。你去感觉那个温度、冷暖度,外面进来的空气是热的,是凉的,还是冰的?当它接触你皮肤的时候,你的感受是怎么样?冰冷的感受是怎么样?热空气的感受是怎么样?当你在呼气的时候,从体内呼出来的空气是温热的,你的感受是怎么样?当你吸气的时候,当你要生气、怒气、冲动的时候,你的气的粗糙,对于什么叫做粗糙,什么叫做急躁,你都要去感受到。当你要生气,要骂人的时候,你的内心、你的身体里面会起什么波动、变化,你要好好去觉察到。

  开发明觉之后,你才会体会到:原来我在骂别人的时候,事实上,第一个伤害的就是我自己啊!我在嗔恨别人、嫉妒别人的时候,我也是在伤害自己,我何苦这样与自己过不去?

不要以为你在骂别人,就是你赚到了,事实上你是亏大了!你在嗔恨、嫉妒、设计陷害别人,心量狭窄的时候,也不要洋洋得意,以为自己占到了便宜。表面上你好像占到便宜,事实上你是吃亏更大、更多!

  当你有了正知正见,开发明觉之后,你会逐渐的理解诸佛菩萨的那些提醒:过去的我们真的是活在“颠倒梦想”的世界。这时候,你才会真正体验到:什么叫做活在颠倒梦想的世界?我们过去有很多观念、知见,有很多心态真的是非常错误的,不但不利人,也不利己,常常是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但我们自己却不知道。这就是处在“无明”的世界啊!大家来听闻正法、开发明觉的可贵就在这里,可以让我们从过去“颠倒梦想”的世界里真的清醒过来,觉醒过来。

  当你真正清醒过来,觉醒过来,从你这里散发出去的就是慈悲心、爱心,而且是充满了智慧,流露出的就是“悲智双运”,利己又利人!所以,我们要好好地脚踏实地去开发我们的明觉。

  如果说“身念处”是开发初步的明觉,那么,“受念处”就是开发更微细的明觉、觉察、觉受。当你认真地去感受“受念处”,从那些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之中,你就可以找到很多的“苦因”并加以净化。你要感受到我们的种种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以及贪、嗔、痴种种郁结,记得:你所需要的就是如实地回来反观!让你的“身”、“心”做一个完整地结合,清醒明觉地活在当下;让你的身、心结合在一起,如实去感受、去觉察,如实回来反观。千万不要去怪别人,要去找产生种种“苦”的真正原因,如果你往别人身上去找,向外境去找,你就永远找不到真正的苦因。

  诸佛菩萨鼓励大家要“自净其意”,就是要回来面对自己,反观自己,净化自己。至于能不能真正地净化,就要看我们有没有开发明觉。当你的明觉有开发出来,你就能够真正实质地感受、觉受、觉察,找出真正的苦因而加以净化。这些都是功不唐捐,具体地可修、可证、可达,你有一天的用功,就会有一天的收获!

  孟子曾讲过一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那些逆境、苦境都是在成就你!你有正知正见,你有智慧,你就能从中捡到很多宝,开发出很多宝。所以,佛陀勉励我们要好好地去品尝“苦谛”,找出苦因。对于苦,我们不要去自找苦吃,不要去自找麻烦,但是,如果有“苦谛”产生,要知道“苦”是天使,要感恩天使协助我们成长!

  请大家把自己的座位调整好,等一下我们要进行观呼吸的深入。请大家尽量能够维持不动的端坐。现在给大家介绍观呼吸第五阶到第八阶。观呼吸总共有十六个次第、步骤,如果是一般的教学,可以从中间切入,但我们现在是要实修。实修就需要你从第一个步骤逐渐地深入,这样才能进入情况,才不会只停留在头脑中的观念、知见。

  现在,我们就从第一个阶段开始逐渐地进入。请大家放松、盘腿、端坐。全身扫描一下,身体的头部、颈部、肩膀、手、躯干、腿部……有没有哪里绷紧?如果有绷紧的,你就调整一下、放松。不要弯腰驼背,端坐、放松就比较容易入定。我们的观呼吸、打坐,目的不是为了深定。如果你开发定力,而没有止观双运,不管你的定力有多深,都只是在“世间定”上面下功夫而已。我们要的是“出世间法”的定,出世间法的定需要止观双运,也需要有定力的基础。如果你没有定力的基础,你只是散心杂乱的观想,或是用头脑去推理、理解而已。你要真正开智慧,就需要止观双运。所以,定力的基础很重要,只是我们不要停留、落入在“世间定”。

  现在,请大家端坐、放松,把你的注意力轻轻地放在鼻头、人中这个位置,清清楚楚地观察每一吸、每一呼,空气从鼻孔、人中的进出。吸气的时候,空气从外向内流入,你不用跟着跑,你只要守住一点就好,你只要当一位忠厚老实的守门人,就守住这一点。吸气,清清楚楚地知道空气正在进入;呼气,也清清楚楚地知道空气从鼻腔、人中呼出。你能好好守住这个门,你就能找到开启智慧之门。你能够好好守住这个门,你就能找到开启生命无尽宝藏之门。呼吸是粗,你就如实地观察它,知道现在呼吸很粗糙、很急促。呼吸如果很长,你也清楚知道我正在长长地吸气,长长地呼气。你只是当一位忠厚老实的守门人,不要去干扰呼吸的进出。

  第一个阶段:清楚知道你现在长呼吸的进出情况。不要用力,不要干扰,你只是很客观地觉察。如果注意力跑掉了,没关系,用爱心把它找回来。我们的心猿意马它已经是习惯了飘东飘西。你现在要让它改变这样浮躁的习气、习性,不是用谴责、用蛮力所能解决的。它需要你用爱心,用耐心,用包容的心来善待它。很多人修行、打坐不容易入定,就是因为用蛮力、用谴责的缘故。你如果能够用爱心、耐心来感化这一匹“心猿意马”,它就会在你的德泽、爱心的感召之下,慢慢地静下来。

  慢慢地,你会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呼吸会渐渐变得比较微细,呼吸会慢慢的微细而长,频率会逐渐缓慢下来。这是你的身体自然在调整,不是刻意去造作。当你的身心冲动逐渐减少的时候,需要的氧气量自然也会减少,所以身体会自然地调整呼吸的频率,呼吸的长度也会逐渐拉长,并逐渐变微细。你放下万缘,什么都不用想,什么都不用担心,让世间法、让世间因缘全部都放掉、放下,让世间因缘全部都死掉。现在,你的生命、你的宇宙就在这呼吸——眼前、当下的这一吸一呼。人的生命也只在这一吸一呼之间。你能够好好地观察这一吸一呼,你就能够掌握你的生命;你能够好好地观察这一吸一呼,你的生命就会活起来,你的生命就会重生。不要小看这一吸、一呼的力量,好好地安住,清醒明觉地活在当下这一吸一呼的觉察。

  再来,将你的注意力随着空气而移动,进入随的阶段。跟随着空气进出,注意力从鼻头、人中一点,现在是来到整条线的移动。从鼻头、鼻腔、咽喉、气管、腹部到丹田——吸气的时候你就这样移动,跟着空气把明觉从鼻头、人中移到丹田。呼气的时候,再从丹田移到胸腔、气管、咽喉、鼻腔、人中——这是一条线,你的注意力、明觉力,从一个点逐渐扩大到整条线的移动,你也都清楚觉察。

  再来,将你的注意力轻轻地放在腹部丹田的位置,不用跟着跑。你只需觉察吸气的时候,腹部丹田如同气球灌气一样膨胀、凸起来;呼气的时候,丹田如同消气的气球,向内凹缩,这是自然现象。有的人也许会觉得他在吸气的时候腹部向内凹,有这一种感觉,往往是因为他曾经练过逆式呼吸,那是有用力、用意识在操控,那不是自然的呼吸。并不是讲那样好或不好,而是我们现在要观察的是自自然然的呼吸。自然的韵律变化就是吸气的时候,腹部丹田充满空气而膨胀、凸起;呼气的时候,因为空气向外跑,腹部丹田自然地向内缩。

我们身体的实际情况是:吸气的时候空气进入到肺部、肺脏里,肺脏膨胀、膨大,所以把横膈膜向下压;横膈膜向下压,它就会带动让肠胃向下,所以小腹部自然会凸起。如果你觉察不到腹部的凸起、膨胀、收缩,那是因为你没有放松。只要你放松,你就会觉察到腹部随着呼吸在膨胀、收缩。如果你没有清楚地觉察到,你可以深深地吸气,深深地呼气。频率不要高、不要急,不要出声音,深深地吸、深深地呼,你就会感受到腹部很明显地膨胀、收缩。清楚觉察到之后,就回归自然,让它自然地起、伏。这就是观呼吸的第三个阶段——觉知全程的呼吸,觉知全身的呼吸,觉知一切的呼吸。

  如果你把注意力只是集中在鼻头、人中这一点,当你用力或是方法不当的时候,容易形成气血向上冲。所以,注意力可以在鼻头、人中、丹田来回移动,但最初都要固定在某个部位。你如果没有固定在某个部位,你的心还是会很散乱。一开始不要放空,你的心要能够安住在一个小点上,从这个小点逐渐扩大,觉察的范围也逐渐扩大。

  现在,再把你的觉察力、觉知放大到全身,把全身就当做一个丹田,把原来腹部的丹田扩大到全身。这时候全身就像一个大气球:吸气的时候,空气灌入气球里,你的身体会微微地膨胀,全身都会有微微地膨胀;呼气的时候,你的身体就像消气的气球,它会微微地收缩。当然是腹部丹田这个地方最明显,但是我们要把觉察力放宽到全身。只要你放松又保持明觉,你就可以感受到身体在波动。当你能够放松地觉察身体随着呼吸的起伏在收缩、膨胀,这时候你就可以感受到“乘风破浪”。

  这是第三阶段觉知全身的呼吸,觉知一切的呼吸。你越放松,越能够觉察到。当你能够放松,保持清醒明觉,觉知身体的自然变化,这时候身体才会逐渐地安定下来,之前的那些烦躁不安才会逐渐地安定下来,没有那些冲动,没有那些急躁,你逐渐会品尝到禅坐的喜悦,逐渐会体会到那一股安详的气氛、磁场。

  这时候,自然会进入第四个阶段——安息身行。你的身体安定下来、柔软下来,身体不急躁、不冲动,全身放松,觉察当下的呼吸、波动。如果你的觉察力更微细,你也可以感受到不止呼吸的频率在波动,身体还随着脉搏的跳动而脉动。只要你放松、保持明觉,你就可以感受到、体会到。安住在每一当下的呼吸,安住在身体的膨胀、收缩。越放松,越容易觉察到;越放松,你的打坐就越省力。

  掌握两个原则:放松、保持明觉。能把握这两个原则,你的身体很自然地会越来越安详,越来越快乐,能量逐渐会越来越多,所以你的身体逐渐会产生喜悦、喜乐、舒服、舒畅的感觉。这就是进入到第五阶段——喜觉支的产生。

  第五个阶段——觉知喜。喜悦、喜乐是自然产生的,不是用“求”求来的。一般人打坐不容易得力就在于:第一、因为用力,没有很好的放松;第二、因为有所求,有所求,你就会在那里比较,在那里期待,你的心就会绷紧。你的心越是绷紧,你想求得的境界就不会现前,所以,有所求反而得不到。当你真正能把握出入息的要领——放松、保持明觉、无所求,很自然地,喜觉支、乐觉支就会产生。当喜、乐觉支产生的时候,你就会体会到什么叫做“禅悦为食”。

  第六个阶段——觉知乐。“喜”与“乐”比起来,喜觉支的频率比较高,比较大。就像撞钟、扣钟,一开始撞击的时候,声音比较大,频率比较高,喜觉支就像如此。但是经过一段期间后,钟声会逐渐地缓慢、缓和下来,余音绕梁。乐觉支就像那钟声逐渐地缓和、缓慢下来,余音绕梁、余味犹存。那是进入到更微细的乐,那是较微细的频率。那些都是自然在演变,你不能刻意去操控它。你如果刻意操控它,如果用有为法去干扰、破坏,反而不容易产生喜、乐觉支。当你能放松、保持觉知,它会自然地进入。我们的心,本来它就喜欢安静、宁静,你只要不去干扰它,它自然会趋向安静、宁静,所以“喜”的频率会渐渐地缓和——缓慢、柔和。

  来到第七个阶段——觉知心行。当你的定力逐渐加强,身心柔软,冲动消失、止息了,没有冲动,心又宁静下来,这时候你的明觉度会逐渐提高、提升。当你的明觉度逐渐提升,你就可以看到第七个阶段——觉知心行,这时候你可以看到你的起心动念。第七阶段的“心行”就是你的起心动念。所谓的参话头,就是要去看你说话最初那个起心动念。如果你没有定力,没有明觉,你根本看不到起心动念那一刹那。当你透过观呼吸逐渐的宁静、沉淀下来的时候,你就可以看到你的起心动念。如果在打妄想,你也可以看到在打什么妄想。如果你没有定下来,没有静下来,如果你还在冲动,你根本看不到,也根本没办法进入到第七个阶段。

  当你能够放松、保持明觉,身体早就很安定、安详下来。保持明觉、放松,很自然地你会进入到第八个阶段——觉知心息。心的冲动止息下来了,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关键。前面第四个阶段是身的冲动止息下来,虽然身体不冲动,安详、安住下来,但是内心还会在那里嘀咕、妄念、冲动,内心的浮躁、躁动还会有。当你继续打坐、观呼吸,它就会逐渐地宁静、沉淀下来。如果你前面的第五、第六阶段——喜、乐觉支没有经历的话,你的心很难安详、舒服地定下来,它还是会躁动不安。当你掌握观出入息的要领——放松、保持明觉,它自然会经历喜觉支、乐觉支,当你又能够看到你的起心动念,你自然会很安详地安住每一个当下。这时候,第八个阶段就会自然地呈现。当你的心——心猿意马真的安定下来了,这就是来到所谓的“一心,舍念清净”。如果“一心”很稳定,这就是进入第四禅。

  现在,我们把“初禅”到“四禅”给大家分析一下。

  要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来到“初禅”呢?要具备五个条件——寻、伺、喜、乐、一心。前面,我们透过一些方便法让你的心安住在某个点上面,这就是在“寻、伺”的过程。找一个妥当、安全、可靠的目标为“所缘”,透过这些有为法,让你的心猿意马逐渐宁静下来,这就是“寻、伺”的阶段。当你的心安定在呼吸的出入上,按照次第逐步地深入,逐渐地呈现,“喜觉支”自然会产生。之后,“乐觉支”也自然会呈现,也会来到“一心”。

  当你具足寻、伺、喜、乐、一心,这表示你来到了初禅的境界。如果这五个条件没有具备,我们称它为“未到地定”。这五个条件都具备、经历过,我们称它为“初禅”。

  当你经历初禅,继续再沉淀,自然会来到“二禅”。“二禅”与“初禅”主要不同的就是:二禅没有寻、伺。因为在“初禅”的时候,你的心还比较散乱,需要透过用一切方便法、有为法,让你的心猿意马安定下来,所以初禅是有寻、伺的,透过寻、伺才产生后面的喜、乐、一心。当你能够产生“喜、乐、一心”,这时候你的身心已经逐渐稳定下来,你再继续沉淀,继续用功,自然会驾轻就熟,不需要再拉那一匹心猿意马,它已经逐渐安定下来,不需要去寻找,不需要用力去拉了。所以,自然会放下寻、伺的阶段,这时候越来越省力,越来越轻松,寻、伺都已经放下了,不必用力了,所以你的身体自然地剩下喜、乐、一心,这就是进入了第二禅的世界。

  二禅之后,你对于什么叫做“禅悦为食”,你会更清楚地体证到。当你继续安住当下,放轻松,保持明觉,你的心灵世界会越来越宁静、越沉淀,喜悦的频率自然会逐渐减少。所以,“喜觉支”也会被超越,然后放下,那是自然地在演变。当你超越“喜觉支”,只剩下很祥和、很微细的“乐”与“一心”,这时候就是进入了“三禅”的世界。三禅的世界就是“乐”与“一心”。

  你只要保持放松与明觉,你的心自然会沉淀、宁静,连乐觉支也会放下,也会超越。那是你的心灵自然地进入,自然地演变,它会来到只剩下“一心”。超越“乐觉支”进入“一心”,这就是第四禅的世界。“四禅”的世界就是“一心”的世界,就是“舍念清净”的世界,那是很安详、很祥和、很宁静的世界,那是没有世间的贪、嗔、痴,没有世间的我慢与自卑的世界。

  轻柔明觉,实修实证

  如果观呼吸能够来到第八个阶段——觉知心息,你的观出入息已经是成功了一大半,你的定力也逐渐培养出来了。这时候已经逐渐来到明心的阶段了。虽然还没有真正明心,但是已经准备要迈入明心的阶段。今天先介绍到这里,后面的阶段改天再介绍。希望大家好好地、一步一脚印地去练习。如果刚才所讲的进度你没有跟得上来,没关系,你需要一次一次地练习。方法、次第已经告诉大家了,你只要怀着耐心、爱心一次一次地练习,很快你就能够体验到。

  如果你的身心没有柔软下来,你就没办法进入到第八个阶段。因为那需要身心柔软、身心稳定。定力一般不容易养成,包括要体验到初禅,很多人修了一二十年,还是体验不到。主要就是因为观念、知见没有建立起来,正确的方向、方法没有建立起来,身心没有柔软下来,因为很多方面都是环环相扣的。

  现在大家在禅七期间,就是要放下万缘,动作要慢下来、柔软下来,收摄六根,动作不急不躁,越柔软越好,要“轻、柔、明、觉”。如果你能够这样逐渐酝酿,你的禅定力就会开发出来,你的明觉度就会开发出来。这一期禅修,只要你能够培养出“定力”与“明觉”,你就掌握了开启生命无尽宝藏的钥匙,你的生命就会大大改变、大大提升。要把佛法的知见变成为实修,实际体悟、体证到,有两个重要关键就是“明觉”与“定力”。“明觉”与“定力”都需要透过实修,实际去操练。

  即便你拥有再多的知见,拥有再多的佛法学问、知识,如果你没有实际去操练,就好像你拥有很多的游泳知识,但却没有实际跳下水去练习,你就永远都不会游泳。佛法的理论真的非常高深,但你要真正得到法宝,要真正体证到,就一定要透过实修。实修绝对不能马虎,也不是空谈,需要大家用耐心、用爱心,一步一脚印、扎扎实实地去练习,去做。这样,你才会从不会游泳到逐渐学会游泳,当你学会游泳,你就能出离苦海。当你能出离苦海,你才会具有真正的力量、真正的慈悲倒驾慈航来协助众生出离苦海。

  今天,大家再把观呼吸好好去练习,让你的身心更稳定、更宁静、更柔软。希望大家在禅堂内,要维持一个非常庄严的磁场、气氛,保持安静、宁静。越多人在这里共修,那种相扶持、相加持的力量、磁场就会越强。在大家一起共修的情况下,如果又可以保持安静、宁静,那种庄严就会真正显露出来。在庄严的道场、宁静的磁场中,大家的进步也就会更多、更快。希望大家一起来维护,让我们这个禅堂能够很安静、很宁静、很祥和。这个气氛、这个磁场需要大家一起来维护。你的用功、你的摄心就是给大家最好的回向,也会与大家结非常好的因缘。你的用功同时也是在帮助每一个人,大家也同样会回向好的磁场给你。所以,这需要大家一起来维护。你越精进用功,你的获益就越大。

  现在请大家端坐好,放松,我们要进行另一项练习。如果我现在讲话,音频很高亢,你们的心就静不下来。如果我们重播进度的时候,声音很大,你们的心也不容易静下来。所以,真的要用心、要宁静、要沉淀。为了要协助大家“明心”——让这一颗心能够越来越清楚、越明觉,现在我们有一个进度,希望大家好好去练习。这是透过一些方便法,让大家去具体、有效地开发觉受,开发深层的明觉,开发微细的明觉。

  我们要练习的是“名色分界智”。为什么要做这方面的练习?一般人的心常常躁动不安,不容易静下来,所以你的觉知也会比较迟钝,平时不是不知不觉,就是后知后觉。如果你的觉知迟钝,那么心灵品质也会比较粗糙,很多潜意识里面有问题的运作方式,很多会带给自己也带给众生痛苦的运作方式,你就不容易觉察到。

  为了能够更深入地去看到我们的潜意识,为了能真的明心,就需要透过一些方便法的练习,让你真的逐渐越来越明觉,观察越来越细腻、越深入。这时候,你才能看到我们的起心动念、我们的潜伏心态。

  现在,请大家端坐、放松,越放松越好。如果你绷紧,你神经的感觉就会比较迟钝。一定要放松。为什么佛门要禁止吃兴奋剂,甚至包括抽烟、喝酒都要禁止?因为那些兴奋剂会让你的神经感觉迟钝,会导致你对很多觉受都感觉不到。所以要放松,越放松越好。请大家端坐,将双手放在双腿上,手掌伸开,不要握拳。现在和以前练习静坐中动中禅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你不要下达口令,你也不只是心、手的结合而已,而是你要去看到你的手在动作之前的“意识之流”。

  现在,将你的右手慢慢地举起、举起,离腿差不多二十公分的时候,可以向前、向后、向左、向右慢慢地移动。这时候,你不要刻意去用力,不要刻意下达口令,你只是手在前、后、左、右地移动。你去感受,要用心灵去感受:在手动作之前,是不是你的意根有在下达口令?你不要刻意下达口令,你只是动作。但是在动作之前,都有一股意识之流在下达命令,引导手的动向。

  右手放下之后,再换左手举起,同样去练习、去感受:你的手掌、手肘要举起,然后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移动,是不是都有一股意识之流先传递讯息到手,手才会动?你千万不要随便认为:这个是因为有神经在传导,我都知道啊……那些知道都只是头脑的知见,现在,你要真正去体验到,真正去看到,真正去感受到。如果你没有去练习,你的“知道”只是头脑的知见。你有去练习,有真正去看到,你才会真的心领神会。

  动作不要快,要慢慢地进行,但是要有一些转换方向的变动。这样,你才比较容易看到:在要转向之前,你深层的意根都有在下达命令。虽然你表层的意识没有在下达口令,但是深层里面都有在指挥,有在下达命令,透过神经传导,肢体才动作。动作不要快,你要以看到意识之流为主。看不到的时候,可以再重复。

  事实上,在你动作之前,是有经历过几个阶段:你的意根有起意向作用——意念;意念本身有在波动,这时候,透过意识之流、神经传导,起心动念之后,它会传导到达肢体;肢体受到命令、讯息,它就跟着动作。医学解剖上可以证明,问题是你现在要来到亲证,而且要去看到那个很微细的意识之流在传导的过程。你的心要逐渐微细,你的明觉要逐渐深入,你才看得到。这也是受念住——觉受的加强开发,也是明觉的加强开发。千万不要只是停留在头脑知见。你如果只是停留在头脑知见,那你的动作很粗鲁,觉性很差,自己也不知道。

记得!要以清楚地感受到那一股意识之流为主。你要它提,它才会提;要它移动,它才会移动。向左、向右都是如此,你都有一股意识之流在流经、在传递,肢体才会跟着动作。你要经历过这个阶段的练习、觉察,你才能够清楚看到你深层的起心动念。

  现在,请大家把双手放在腿上,手掌伸开,不要握拳。手肘、手掌都不动,只动手指,左右手轮流交替来动。你先动右手五根手指的其中一只,然后再换左手动一只手指。左右两边不必对称的动,手指的动也不要按照次序,要左右手交替。至于要先动哪一根,你不用预设,不用按照次序,你可以任意动一根。然后在动作之前去觉察,是不是连动一根手指都有意识之流在流经、在传导?这样渐渐微细的动,你能不能清楚看到?能不能清楚明觉到?你要练习,你才能开发更深入、更微细的觉受、明觉。你要去看到,那个意识之流从哪里流出?你的起心动念从哪里流出?为什么要左右手交替?因为距离比较远,你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那一股意识之流,它是在左右两边跑来跑去。要认真地去练习,去觉察,你才会具体开发出微细的明觉,你才会真正逐渐地醒过来、醒过来。

  接下来,我们要练习另一种觉察。双手轻松地放着,现在将右手慢慢地离开右腿,慢慢地举起。你要去看到、去觉察到,你的手掌、手肘要举起的时候,要牵动多少肌肉?多少关节?是不是像起重机要吊东西起来,很多钢索都要牵连着动,这一只手才能够逐渐提起?它牵连到的肌肉范围到哪里?有用到力的肌肉牵连到哪里?你要具体去感受,然后放下。放下时,你要去感受到,那些牵连的肌肉放松的过程。然后再换左手,同样慢慢、慢慢地举起,然后去感受是不是像起重机要吊起很重的东西,要牵连到很多的肌肉、关节?这些和你胸部的肌肉有关系吗?和你腹部的肌肉有关系吗?你都要好好地去觉察,这是开发觉受,开发明觉。

  你在左右手交替练习的时候,要去感受到:什么叫做肌肉绷紧?什么叫做肌肉放松?什么叫做神经绷紧?什么叫做神经放松?你都要去练习,去体验。好好去体验,你要动、举起手掌与手肘,要牵连多少的因、缘?这也是要慢慢去体验、深观“缘起”。现在,你要好好地去觉受、去觉察,你要举起一只手,要牵连到多少肌肉?多少关节?你有没有感觉到很用力、很吃力?当你真正很放松的时候,你就可以感受到,你要举起一只手都要很用力。你要去体会,什么叫“牵一发而动全身”。

  现在,把手放在腿上,手肘、手掌不动,你只要动一根指头。前面的练习是要去看到意识之流,现在请你去观察:你要动一根指头,需要牵连多少肌肉?多少筋骨?多少关节?一根指头要动,它牵连到多少的范围?哪些肌肉都要连动?大家要认真地去练习。你的心如果没有静下来,你根本就看不到。看不到深层的觉受,看不到意识之流,那你怎能看到潜伏的心态?怎能看到起心动念呢?所以一般人常常处在不知不觉的世界里。

  “名色分界智”的练习,就是要让大家去看到:我们这个生命是由“名”与“色”,也就是“心”与“物质”组合而成。你要清楚地去看到:我们在讲话前,在做一些肢体动作前,是由“意根”在主导,你有起心动念,肢体才会跟着动作。所以,你要从外表、外相的肢体动作,去深入看到我们的潜意识,而且要去看到你的心是主角、主导、主帅。你要做你自己生命的主人,而不是成为境界的奴隶。

  现在,我们再做另一种练习,这又是要深入到更深层的宁静。肢体都不动,姿势也都不动。你现在越宁静、越寂静越好。你心里就只默念四个字,不要出声音,不要用嘴巴念,是用你的心灵在念,这四个字是——念……念……分……明……

  这四个字要一字、一字慢慢地念,每一个字你可以间隔两三秒。很放松,很放松、很宁静去感受:当你起心动念,念每一个字的时候,你的心湖有什么变化?你一定要去清楚感觉到,你每念一个字,每当一个念头起来,你的心湖有什么变化?是不是像在宁静的水面上、池塘中,丢下一颗石头的时候,向四周在起涟漪、波动?

  如果你的心没有静下来,你就看不到,觉察不到。如果你的心有宁静下来,明觉有开发出来,你就能够清楚地觉察到你每起一个念头、一个声波出来,心湖就会起变化,就会“念、念、分、明”。你要好好地去练习,才能够真正来到心念处的开发、觉察,才能够看到我们的起心动念。当你真的能够觉察到你的起心动念,能够看到自己的潜伏意识、潜伏心态,你会逐渐来到明心的阶段。当你能够看到我们的起心动念,看到我们的潜伏心态,你很自然的就会逐渐减少播种恶因、恶缘,因为你终于逐渐看到深层的问题。

  以前看不到,所以在播种恶因、结恶缘而不知道。当你明觉开发出来,当你能看到自己的潜伏心态,这时候你会知道该怎样去减少恶缘,并且多播种善因、善缘。所以,一定要开发明觉,开发觉受,开发心念处,让你的心越来越清明。明心就能见法,明心就能逐渐从“无明”的世界转为“明行”的世界。你想要远离颠倒梦想,想要真的出离苦海,你必须来到明觉、明心的阶段。如果你没有开发明觉,没有开发明心,你还会继续在无明的世界中冲动、运作。

  打坐的时候,我们可以透过“观呼吸”入定,开发明觉;也可以透过“动中禅”去开发明觉,开发深层的觉受。在走路经行的时候,你要去看到你的脚要提、移、落、触之前,是不是都有意识之流在引导?在下达命令?你不用刻意下达口令,你要去看到那一股意识之流在引导。还要去觉察你的腿、你的脚要抬起,要举起,需要牵动到多少肌肉?这些动作和你的腹部、胸部、脊椎、腰椎有关联吗?你要清楚去觉察。

  明觉的开发,任何人都替代不了你,必须你自己一步一脚印地去练习。这就像吃饭和睡觉,没有人能够替代你,再慈悲的佛菩萨,也没办法替代你吃饭,没办法替代你睡觉、消除疲劳。佛菩萨、善知识能告诉我们方法,但是做的时候,还是要我们自己去做。“明觉”也是一样,你一定要脚踏实地去练习,千万不要存着投机取巧的心。别人没办法替代你修行,佛菩萨再怎么慈悲,也只能告诉你方法,给你环境,但没办法替代你开发明觉。

  你的心要“明”或是“无明”,那要看你怎么去选择。如果你真的要从无明的世界来到清醒、明觉的世界,一定要一步一脚印去开发。只要你掌握正确的观念、方法,认真地去练习,你一天的用功,就会有一天的效果,一小时的用功,就会有一个小时的效果,绝对功不唐捐。但是,要靠你自己有魄力、有决心,脚踏实地去练习。你能够开发明觉,你就能开启生命中无尽的宝藏。你能够真正地开发明觉——明心,你的心就会逐渐清净,你就会体证到什么叫做“心净佛土净”。

  保持禁语,收摄六根

  要保持禁语,收摄六根,精进用功,但不要绷紧,要放松。放松,但不是放纵。放松,同时也要好好地精进用功。你越宁静、越沉淀,你得到的宝就会越多。有人提到我在禅修时讲解声音比较小,他听不到。是这样的,禅修的时候和平常讲经说法时的声音,它们音频、音调是不一样的。平常讲经说法时,声音会比较大,比较激昂,比较高亢。如果平常讲课的声音很沉稳,很多人就会昏昏欲睡。所以,平常讲经说法时有讲经说法的声音、音调,在禅修的时候,有禅修的声音、音调。

  包括在禅修前期、中期、后期,声音、音频、音调都不会一样。因为禅修时需要心灵的宁静、沉淀,如果在禅修期间,我讲话的声音还很大,很高亢,或是波动比较大,那参加禅修的人心灵就不容易宁静下来。如果带领禅修的人的声音能够宁静、沉淀、柔和,你就会带给整个禅修安定、宁静、祥和的气氛、磁场,大家也比较容易入定,容易真正宁静下来,因为这种声音有利于身心的稳定、沉淀、宁静。要知道我们的声音、音频,它是影响非常大的。所以,要讲经说法容易,而真正带禅修不容易。

  如果你的心没有真正静下来,你带不了禅修的,即使让你带,你也只是带一个形式,或是练一些技巧、技术而已。而声音、音频的宁静也不是装出来的,你要装,你也装不出来。这种声音是平常就要慢慢地练习,有高亢,也有沉稳。如果你的心静不下来,你的声音就静不下来。如果你的心是浮动的,你的声音也会是浮动的。如果你的心是粗鲁的,你的声音也会是粗鲁的。所以,要带禅修不容易。因为这需要心灵的宁静、沉淀、净化。

  声音的影响真的很大。为什么我们希望大家要禁语?因为你的散心杂话会影响到大家的宁静品质。如果心没有宁静下来,你只是用六根中的“意根”在运作而已,你没办法深入到心灵层次里面。而真正要开悟,一定都是用你清净、宁静的心去心领神会。你要心领神会,一定要来到宁静、清净、寂静。为什么一直给大家强调要收摄六根?为什么一直强调要宁静下来、沉淀下来?因为,如果你们没有静下来,我后面所讲得比较深的心灵之语,你们就会听不到,也听不懂,只是用头脑知见在推理而已。如果这样,禅修的意义就大打折扣了。

  因此,希望大家一定要配合。你的心要宁静下来,身要柔软、宁静、沉淀,你的心灵觉受才会真的开发出来。当你这样在用功,你的心灵会进入到不同的层次,你会用心灵来聆听,用心灵来感受。这时候,你就听得懂灵山的声音,这会是一种心领神会,你就可以体悟、体证到。这时候,这一种深度是深入到你的心灵、骨髓之中,你的体悟就不一样,因为这不是用大脑在思维的层次而已。

第五节   静坐中的动中禅(双)

  大家放松,盘腿端坐,现在要跟大家分享的是静坐中的动中禅。为什么要做这个课程的训练?主要就是帮助大家加强定力的练习,一般众生容易成为境界的奴隶,主要就是因为没有定力,没有明觉。所以遇到境界现前,就常常成为境界的奴隶。等境界过后,又常常后悔、懊恼。定力、明觉的开发非常重要。你要醒过来,你要明心见性,关键就在于定力跟明觉。

  现在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静坐中的动中禅,一方面能够帮助大家定力的加强,一方面帮助大家开发微细的明觉。明觉是有粗有细、有浅}


道家打坐养生功法历史悠久,功效卓著。

打坐是道家养生的一种方法,它也称静坐、盘坐,据有关资料介绍,活了101岁的少帅张学良在年轻时就时常打坐,但是,并不是两腿一盘就可以称之为打坐,打坐是有很大学问的,下面我们来看看道家打坐的正确方法。

1.静坐最好能另觅静室,假使条件不许可,那末可就在卧室中。窗门宜开,使空气流通,但有风吹到处不宜坐,门能关闭更好,以免别人的骚扰。

2.坐时或另备坐凳或就在床上,但总以平坦为宜,座位上需铺被褥或垫子,务使软厚,以便于久坐。

3.在入坐之前,应宽松衣带,使筋肉不受拘束,气机不致阻滞。

以打坐姿势进行,(在这里最好不用睡式来炼以免昏沉入睡的现象)。

打坐的姿势,可分坐椅式、散盘式、单盘式与双盘式。一般最好用盘坐的姿势,确实没有盘坐条件时,也可用坐椅式(即坐在椅子上,双腿着地)。盘坐时,依自己的能力散、单、双盘均可,不必勉强坐双盘,道家不要求一定要双盘(当然能双盘更好)。

盘坐时要求注意以下几点:

1.臀部后半部,要求垫高一些,可垫棉垫或较薄的枕头。这样,可以使腰部自然伸直,避免打坐时因腰肌疲劳,慢慢弯腰曲背的弊病。

2.腰部要自然伸直,腰不直则任督二脉气不通畅,也容易形成昏沉瞌睡的毛病。

3.头正颈直、下颌微收。舌抵上腭。因为日常生活习惯,大多数人头总喜欢偏向一侧,或左或右,打坐时往往自己觉得头正了。实际上仍有偏斜。可以平时在坐好以后,在面前放一面镜子,看一看自己头是否保持在正直的状态,找到头正颈直的状态,找到头正颈直的正确感觉。这样可自动纠正体内的不平衡与气脉。

坐好以后,不要急着闭眼,先定心神,平呼吸,等心情安静下来,呼吸均匀下来后,再慢慢地将眼睛闭上(轻闭或微留一线之光)。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默数自己呼吸的遍数,身体虚弱之同志数吸,即一吸上记一个数,呼气不记数即一吸一呼为一个计数;身体健壮,平时火气大,脾气暴躁这类的人则数呼气,一呼气记一个数,不记吸。这样从一数到五,就从头再来,再从一数开始,如此反复不断地训练。

1.数息时,要注意的是在呼吸上,心里数呼吸,耳朵注意听着呼吸。全神贯注,心念集中,好像母鸡孵蛋一样。 如果数息过程中发生杂念则马上将意念收回来,从一重开始数起。

2.注意要将呼吸调到:深、长、匀、缓、柔。“深长”:呼吸不要短促,而要绵绵不断,慢慢将一呼一吸所用时间拉长;慢慢则会感到自己的呼吸深入体内,带动全身的气机;“匀”,不要时快时慢,要速度均匀;“缓”,呼吸宜慢不宜急,“柔”,柔和,若有意若无意,不要用力呼吸。

3.如果数息可以达到比较专注,心无杂念或入静的程度,可以将计数改为从一到十,慢慢可以过渡到从一到三十,基本上,如果可以做到从一数到三十,中间都没有杂念产生,则第一步修心止念的功夫已经达标,可以修第二步了。

4.在修炼过程中要注意防止以下三种情况:

打坐时昏昏沉沉,打瞌睡。昏沉容易被当作是入静,尤其注意。真正入静时,心神很明晰,身心轻爽豁然,不象昏沉,糊里糊涂,身心浊重无明。造成昏沉的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打坐前吃了过于油腻的东西,或吃得太饱。要少食油腻,不要吃得太撑;

有的同志坐着坐着,身体便走形了,慢慢头也低了,腰也弯了。头低腰弓的姿势,最易引起昏沉;

打坐前工作或做别的事情过于疲劳。身心疲倦。此时,最好先睡半个小时,恢复疲劳再炼。

心念散念,老是想东想西,数呼吸时走神。造成散乱的原因如下:

吃了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洋葱、大蒜等辛辣刺激性食物,容易引起散乱。要少吃辛辣;

之前参与了一些容易引起情绪激动的活动。如看惊险电影、看引起情绪激动的小说、杂志,与人激烈辩论或争吵…… 一般最好做一些不激烈的活动。如阅读一些道经,或做一些轻体力的家务活动。

如果不注意将呼吸调匀,有急促、不匀的现象,也易引起散乱。

锻炼之时出现任何现象,如眼前出现光、图像或自感身体出现酸、麻、胀、痛、沉、凉、蚁行、跳动、肌肉抖动等八种现象都是正常的。要对一切任其自然,不要老想着它。

加载中,请稍候......

}

骨肉筋皮,气血津液,神智,等等,打坐都在练。从事这一项活动就能够练习一切。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肌肉收缩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