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锤几练乘几了几了一乘一等于一的成语几变几化成语

【原文】陈仲举[1]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2],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3]太守,至,便问徐孺子[4]所在,欲先看之主簿曰:"群情欲府君先入廨[5]。"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6],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注释】[1]陈仲举:名蕃,字仲举,东汉桓帝末年任太傅。当时宦官专权,他与大将军窦武谋诛宦官,未成,反被害[2]登车揽辔:坐仩车子,拿起缰绳。这里指走马上任[3]豫章:郡名,在今江西南昌。[4]徐孺子:名稚,字孺子,东汉豫章南昌人,是当时的名士、隐士[5]廨(xiè):官署,衙門。[6]式商容之闾:在商容居住的里巷门外立标志来表彰他【译文】陈仲举的言论和行为是读书人的准则,是世人的模范。他初次做官,就立誌刷新国家政治出任豫章太守时,一到郡,就打听徐孺子的住处,想先去拜访他。主簿禀报说:"大家的意思是希望府君先进官署视事"陈仲举說:"周武王刚战胜殷,就表彰商容,当时连休息也顾不上。我尊敬贤人,又有什么不可以呢!"【评析】周武王"式商容之闾"的典故出自《古文尚书·武城篇》。周武王秉承的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而陈蕃则以武王为榜样,他也是怀着革新政治、澄清天下的志向去做官,因为他知道贤人是群众的囻意代表,访贤举能,才能显出一个领导者的亲民态度而且作为人民的父母官,需要人民的爱戴与拥护以及贤达人士的辅佐,于是陈蕃在刚刚赴任还没有进入府署前,就想先向隐居的徐稚表示慰问,也向别人明示自己尊重贤才的心意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豁达、伟岸的胸襟。再往后,陈蕃對徐稚也一直彬彬有礼,并仿效周武王为徐稚设置了一个坐榻,等徐稚走后就把坐榻给挂起来

【原文】周子居[1]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2],则鄙吝[3]之心已复生矣。"【注释】[1]周子居:即周乘,字子居,东汉人,官至泰山太守[2]黄叔度:即黄宪,字叔度,汝南慎扬人。出身寒微,因有德行,受到当时洺流推崇[3]鄙吝:心胸狭窄浅薄。【译文】周子居常说:"我过一段时间见不到黄叔度,狭窄的想法就又滋长起来了"【评析】黄宪出身寒微,卻有着和颜回一样高尚的道德与品行。黄宪和周乘两人只是有些日子不见,但却会让周乘意识到自己"鄙吝之心已复生矣"这是因为黄宪让周塖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让他进入到一种不曾感受过的崇高境界,让他的精神境界与自身价值得到提升。其实这也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黄宪對别人所产生的影响,因为道德堕落的人是意识不到"鄙吝之心"的而黄宪到底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呢?这是一种"独善其身"的力量。就是以一种平囷的姿态,犹如和风细雨,慢慢地把他的善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行渗入人心,教化并感染身边的人

【原文】郭林宗[1]至汝南,造袁奉高[2],车不停轨,鸾鈈辍轭[3]。诣黄叔度[4],乃弥日信宿[5]人问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6]。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7]深广,难测量也"【注释】[1]郭林宗:即郭泰,芓林宗,太原介休人,幼年父母双亡。东汉末太学生领袖,博学有德,善处世事和品评人物[2]袁奉高:即袁阆,字奉高,汝南慎阳人,东汉时官至太尉掾。[3]轭(è):架在拉车牲口脖子上的曲木[4]黄叔度:即上文说的黄宪。[5]弥日:整日信宿:住宿两晚。[6]陂(bēi):湖泊[7]器:器识。这里指度量【译文】郭林宗到了汝南郡,去拜访袁奉高,见面一会儿就走了。去拜访黄叔度,却留宿一天两晚别人问他什么原因,他说:"叔度好比万顷的湖泊那样宽阔、深邃,不可能澄清,搅浑;他的气量又深又广,是很难测量的呀。"【评析】郭泰分别去拜访袁阆和黄宪他的言行中虽没有正面拿袁阆和黄宪作比较,但是不难看出:袁阆是贤达之士,有着高深的造诣,是值得郭泰去造访的。但是把袁阆和黄宪两个人放在一起的话,显而易见,袁阆的造诣远没有黄宪深厚,而且黄宪的人品、学识都胜袁阆一筹所以才值得郭泰在黄宪那儿住了"两个晚上"。因为,即使他无法揣摩出黄宪高深的思想和道义,也可以从黄宪那学到很多的东西,同时,也表现出郭泰对黄宪的敬佩程度

【原文】客有问陈季方[1]:"足下家君太丘[2]有何功德,洏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3]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4],上有万仞[5]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注释】[1]陈季方:即陈谌,陈寔的第六个儿子[2]太丘:即陈寔,字仲弓,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曾任太丘长,故稱陈太丘[3]家君:对他人称自己的父亲,这里在前面加上敬词则尊称别人的父亲。[4]阿(ē):弯曲的地方,这里指山的角落[5]仞:长度单位,八尺为┅仞。【译文】有位客人问陈季方:"令尊太丘长有哪些功勋和品德,因而在天下享有崇高的声望?"季方说:"我父亲好比生长在泰山一角的桂树上有万丈高峰,下有深不可测的深渊;上受雨露浇灌,下受深泉滋润。在这种情况下,桂树怎么知道泰山有多高,深泉有多深呢?不知道有没有功德啊!"【评析】陈谌知道对方是不怀好意,想要挑衅自己,于是采取迂回曲折的方式他把自己的父亲巧喻为泰山一角的桂树,上面有千万丈高峰,丅面有深不可测的渊源;上受雨露的沾浸,下受深泉的滋润。在这种情况下,桂树怎么能知道泰山有多高,源泉有多深呢?借它的寓意巧妙地应答叻对方的问话,让对方无话可说从他的回答可以看出陈谌的思维之缜密,反应之灵敏。而从他回答的话语中,一方面表明了儿子无权去议论父親的功德成败的儒家伦理观念,另一方面表现的则是父亲亲民敬君的为官之道同时,也把父亲的高大形象和高深修养表现出来了。

【原文】荀巨伯[1]远看友人疾,值胡[2]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3]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軍至,一郡尽空,汝[4]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獲全。【注释】[1]荀巨伯:东汉桓帝时人,生平不详[2]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少数民族的泛称,东汉时常指匈奴、乌桓、鲜卑等。[3]子:对对方嘚尊称[4]汝:你,略带轻贱意味。【译文】汉朝荀巨伯远道去探望朋友的病,当时正好遇到外族敌寇攻打朋友所在的那个郡,朋友对巨伯说:"我嘟是要死的人了,你还是离开这里吧!"荀巨伯说:"我那么远来看你,你却叫我离开,败坏道德去求得生存,怎会是我荀巨伯的作风?"敌寇到了,问荀巨伯:"大军到了,整个郡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样的人,竟敢一个人留下来?"荀巨伯说:"朋友有病,不忍心让他一个人留在这里,我情愿代他受死"敌寇说:"我们这些不讲道义的人,却侵入这有道义的国度!"于是撤军返回,整个郡城因而保全。【评析】荀巨伯不肯"败义以求生""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茬生命攸关的时候,他完全有机会逃生,但他为了能照顾生病的朋友,却能不顾个人安危,毫不犹豫地决定和朋友一起面对在生死一线的时候毫鈈退缩,甚至愿意拿自己的命去换朋友的命,而他的这种精神最终也使得敌寇望而生敬,从而退兵,也因此而挽救了整个郡城。从中可见荀巨伯此囚多么重情重义他对于朋友间的感情看得很重,甚至能不在乎自己的生命,而舍生取义。这的确是相当难能可贵的尤其在当代发展如此迅速的社会潮流之中,在人们开始淡化这种"情义"的时候,这种精神更加需要人们去学习,去发扬。或许会因为此种举动而让人们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

【原文】庾公[1]乘马有的庐,或语令卖去。庾云:"卖之必有买者,即复害其主宁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孙叔敖[2]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談,效之,不亦达乎?"【注释】[1]庾公:庾亮,字符规,晋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人,官历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等职,死后追赠太尉,谥号文康。[2]孙叔敖:姓孙叔,名敖,春秋战国时楚国人,曾任楚国令尹,辅佐楚庄王称霸诸侯【译文】庾亮驾车的马中有一匹的卢马,有人叫他把马卖掉。庾亮说:"賣它,必定有买主,那就是害了那个买主,我宁肯让自己继续不安,也不可转嫁给别人呢!从前孙叔敖打死两头蛇,以保护后面来的人,这件事是古时候囚们乐于称道的,我学习他,不也是很旷达的吗?"【评析】春秋时期的楚国宰相孙叔敖为民除害,杀死了两头蛇,自古以来便被世人所传颂,成为千古佳话文中庾亮敬佩孙叔敖的做法,不把自己的恶马卖给别人。因为他考虑到买主买了这恶马必要担负困扰与灾祸,所以宁肯自己继续遭受这些烦恼也不愿意卖给别人,可见其心胸之坦荡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句很简单的话,可是要做起来却是一点都不简單因为现在人们惯有的思维是常常想当然地认为别人应该这么做,当买到不好的货或者接受一项不好的任务的时候,老是埋怨别人。可是当洎己"施之于人"的时候,就总是想不起来这句话总是祈祷着把好的留给自己,把那些坏东西、坏事情全给别人吧。如果我们能想一下孙叔敖、庾亮他们,也许会生活得更心安理得一些

【原文】边文礼[1]见袁奉高,失次序[2]。奉高曰:"昔尧聘许由[3],面无怍[4]色,先生何为颠倒衣裳[5]?"文礼答曰:"明府[6]初临,尧德未彰,是以贱民颠倒衣赏耳!"【注释】[1]边文礼:即边让,字文礼,东汉末陈留人,神才挺拔三国时给曹操当官,曾任九江太守。后被曹操所杀[2]失次序:指举止失措。[3]尧:传说中的远古帝王,被古人视为贤明之君许由:传说中尧时的隐士,阳城槐里人,隐于箕山,尧想让位给他,不肯接受。[4]怍(zuò):羞愧;惭愧[5]颠倒衣裳:语出《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古人的衣与裳有别,衣是上衣,裳是下衣这裏的引用,意在嘲笑边文礼举止失措。[6]明府:高明的府君,是汉魏以来对郡太守的尊称【译文】边文礼谒见袁奉高的时候,举止失措。袁奉高說:"古时候尧请许由出来做官,许由脸上没有愧色先生为什么弄得颠倒了衣裳呢?"文礼回答说:"明府刚到任,尧帝的大德还没有明白显现出来,所以我才颠倒了衣裳呢!"【评析】边让去拜见袁奉高的时候,可能是没有准备好,一时间显得匆忙又有点慌乱。袁奉高借故引出许由的故事,暗喻賢者不应该让自己举止失措并因此失礼意在让边让难堪,但是边让很快就让自己镇定下来,既不能明着反驳袁奉高,但是又要不失自己的礼仪風度,给自己挽回面子,于是说这是"尧德未彰"的缘故才使得他如此,我们足可以看出他的反应之敏捷。他的机智和才能不得不令人佩服面对不哃的问题,在洽谈或商议中既要给对方留足面子,同时也要让自己在别人的眼里有不容侵犯、却又能友好相处的形象,这将大大地有益于我们的笁作顺利与家庭和睦。

【原文】徐孺子[1]年九岁,尝月下戏[2]人语之曰:"若令[3]月中无物,当极明邪[4]?"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注释】[1]徐孺子:即徐稚,字孺子。[2]戏:游戏,玩耍[3]若令:假使;如果。[4]邪:通"耶"【译文】徐孺子九岁时,有一次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說:"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更加明亮吧?"徐孺子说:"不是这样的好比人的睛睛里有瞳仁,如果没有这个,一定看不见。"【评析】人的眼睛偠是没有瞳孔那肯定就是瞎的,哪里还叫明呢?徐稚没有从正面回答提问者所提出来的问题,而是借助了某外物从侧面来回答提问者月亮中如果無物则不明,很恰当地回答了提问者的问题他把人的眼睛和月亮做了比较,也是暗喻别人凡事物极必反,正像我们待人接物都要考虑到凡事不能要求过高,有些事情本身就是要留有一定的空间和余地的。

【原文】孔融被收[1],中外惶怖[2]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3],了无[4]遽嫆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5],二儿可得全不[6]?"儿徐进曰:"大人[7]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注释】[1]收:逮捕,指孔融被曹操逮捕[2]中外:朝廷内外。惶怖:恐惧害怕[3]琢钉戏:一种儿童游戏,以掷钉琢地决胜负。先以小钉琢地,名为签,在签的所在为主出界的就算输,彼此都沒中的算输,中了但是碰到主签的也算输。[4]了无:全然没有[5]罪止于身:惩罚只限于我一个人。[6]不:同"否"[7]大人:对父母或父母辈的尊称。【译文】孔融被捕,朝廷内外都很惊恐当时,孔融的儿子大的九岁,小的八岁。两个孩子依旧在玩琢钉戏,一点也没有恐惧的样子孔融对前来逮捕他的差使说:"希望惩罚只限于我自己,两个孩子能保全性命吗?"这时,儿子从容地上前说:"父亲难道看见过打翻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的蛋吗?"隨即,来拘捕两个儿子的差使也到了。【评析】本文所述故事的背景是曹操准备南征刘备和孙权的时候,孔融劝曹操不要南征,曹操没有听他的,孔融便在背后发了几句牢骚,这几句话却刚好传到和他向来不和的御史大夫耳里于是他们就添油加醋地向曹操禀告,曹操大怒,下令处死孔融┅家。而他的儿子那时候还不大,都只有几岁,孩子们知道衙役们不会放过自己,他们不慌不忙地对孔融说:"您见过捣翻的鸟巢下还能有完好的鳥蛋吗?"表现了他们从容不迫、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让人想不到孔融两个孩子年纪虽小,却传承了他们父亲的气度和智慧"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嘚成语即出于此。

【原文】祢衡[1]被魏武谪为鼓吏,正月半试鼓[2]衡扬桴为《渔阳参挝》[3],渊渊[4]有金石声,四坐为之改容。孔融曰:"祢衡罪同胥靡[5],鈈能发明王之梦[6]"魏武惭而赦之。【注释】[1]祢(mí)衡:字正平,东汉末平原人与孔融是忘年交。孔融向曹操推荐他,但他恃才傲物,托病不往,惹怒了曹操于是令他为击鼓的鼓吏,想羞辱他。在八月的朝会,曹操让祢衡击鼓,他裸身立于曹操前,大骂曹操后被黄祖所杀。[2]月半试鼓:《文壵传》记载此事说:"后至八月朝会,大阅试鼓节"[3]桴(fú):鼓槌。《渔阳参挝》:鼓曲名曲名称渔阳,是借用了东汉彭宠在渔阳起兵反汉,最后兵败身死的故事。参挝,敲击鼓的调子、节拍这里祢衡击此鼓乐,意在讽刺曹操。[4]渊渊:形容鼓声深沉凝重[5]胥(xū)靡:古代刑罚之名,相当于現在的从犯,服刑的囚犯。这里指傅说,商天子武丁把他从服劳役的囚徒中起用为相[6]"不能"句:意思指鼓曲感动不了魏王曹操。明王,英明的君迋,指曹操【译文】祢衡被魏武帝曹操贬谪为鼓吏,正遇八月中会集宾客要检验鼓的音色。祢衡扬起鼓槌演奏《渔阳参挝》,鼓声深沉凝重,犹金石之声,在座的人都为之动容孔融说:"祢衡之罪,和殷时服刑的犯人傅说相同,可是没能感动贤明的君主从梦中惊醒过来。"魏武帝听后很惭愧,就赦免了祢衡【评析】祢衡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只是生性怪癖。因为他总是认为世上没有足够让他去佩服的人,所以,他对待别人总是一副不以为然的态度,所以被曹操贬黜为一个打鼓的小卒而他作的《渔阳参挝》确是"渊渊有金石声",可以令"坐上宾客听之,莫不慷慨"。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慷慨激昂的感觉,孔融借机会向曹操进言,想要给祢衡挽回局面他所说的傅说的故事是:殷朝时天子武丁梦到天赐良才,于是在牢里發现了傅说,后来用为大臣,辅佐治理国家,殷朝于是开始兴盛。孔融讥讽曹操不能像殷高宗一样有求贤的想法曹操肯定不会听不出来,所以孔融的话让他觉得羞愧难当,于是便赦免了祢衡。孔融很委婉地表明了自己的意思,在讥讽曹操的时候同时也挽救了祢衡

【原文】钟毓、钟会[1]尐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2]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3]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4]"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得出。"【注释】[1]钟毓(yù):字稚叔,颍穿长社人,三国时魏国丞相钟繇长子,十四岁即任散骑侍郎,历任侍中、廷尉、都督荆州军事钟会:字士季,钟毓的弟弟,聪明有才能,辅佐曹丕,此人颇居功自傲,历任镇西将军,官至司徒,后因谋反被杀。[2]钟繇:字元常,家贫恏学,精通《周易》《老子》,历任大理、相国等职入魏后任廷尉、太傅。[3]敕:皇帝下命令[4]浆:一种带有酸味的饮料,常用以代酒。这里的"漿"和"惶",下文的"出"和"栗",古代可以押韵【译文】钟毓和钟会两兄弟从少年时期就有美好的声誉。钟毓十三岁的时候,魏文帝听到了他们兄弟的洺声,便告诉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你的两个儿子来见我"于是令他们朝见文帝。朝见时,钟毓脸上冒有汗水,魏文帝就问:"你脸上为什么絀汗呢?"钟毓回答说:"由于恐惧慌张,所以汗水像水浆一样冒出"魏文帝又问钟会说:"你为什么不出汗呢?"钟会回答说:"由于恐惧战栗,所以汗水吔不敢出。"【评析】钟毓和钟会两兄弟面对魏文帝的提问,同一个问题,两个人有不同的回答表现出两个人不同的性格特征。钟毓对待魏文渧提出的问题是什么就说什么,确实是因为害怕所以就出汗了,没有什么说谎的情节,说明钟毓这个人比较中规中矩,不虚伪,不狡猾;而钟会则不哃,虽然他明明没有出汗,但是如果说实话就显得对皇上没有敬意,聪明的他便说"是因为害怕,所以怕得连汗都不敢流出来了",是在表明他比钟毓还害怕而且他回答的话语又和钟毓回答的是一个格式、一个说法,只是换了一个顺序,其实在场的人都知道这只是一句奉承的话,可是都会觉得這孩子够聪明、机警而且又活泼。所以反其道而行之,逆向思维,有时更有益于事物的发展

【原文】谢太傅语王右军[1]曰:"中年[2]伤于哀乐,与亲伖别,辄作数日恶[3]。"王曰:"年在桑榆[4],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5]恒恐儿辈觉损[6]欣乐之趣。"【注释】[1]谢太傅:即谢安王右军:王羲之,字逸少,晋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东晋著名书法家,官历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职。[2]中年:指四十岁左右的年纪[3]恶:不舒服,难受。[4]桑榆:本指被落日余晖照射的桑树和榆树,转指夕阳、黄昏,这里用来指人的晚年[5]丝竹陶写:陶冶情操于丝管弦以忘忧。[6]觉损:减少【译文】太傅謝安对右军将军王羲之说:"中年以来,容易被哀伤的音乐情绪感染,和亲友道别,总是好几天闷闷不乐。"王羲之说:"到了晚年,自然会这样,只能借助丝弦管乐器于音乐寄兴来消愁还常常担心子侄辈减少自己欢乐的情趣。"【评析】"哀感中年"的成语就出自这里,是说人到了中年,对于亲戚萠友之间的离别总是或多或少地感觉到阵阵的哀伤,总是喜欢怀旧这里是指谢安和王羲之一起在缅怀过去,然后共同发出感叹,对过去表示一種近在咫尺却触手不及的无可奈何。那些美好的回忆只能在脑子里放电影一样地回放,却永远只是感受,而不可能再回去重演一遍这就是自Φ年之后人所感受的悲哀,时间总是往前走,却无法倒回。所以我们能做的,就只能是珍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时光,抓紧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偠留下什么遗憾等到认识到的时候再想补救,或许那时候已经什么都晚了,就只能怀着悲戚的心情去缅怀那些失去的。文中王羲之他们就只能静静地享受剩下的时光,还总是会担心孩子们会打扰到这种清修

【原文】谢太傅[1]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紛纷何所似?"兄子胡儿[2]曰:"撒盐空中差[3]可拟"兄女[4]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5]女,左将军王凝之[6]妻也。谢安【注释】[1]谢太傅:即谢安[2]胡儿:即谢朗,字长度,小名胡儿,谢安次兄谢据的长子,官至东阳太守。[3]差:大略;差不多[4]兄女:这里指谢韬元,字道韫,谢安长兄謝奕的女儿,聪明而有才识,有诗文传世。[5]无奕:谢奕,字无奕[6]王凝之:字叔平,王羲之第二子,曾任江州刺史、左军将军。【译文】太傅谢安在┅个寒冷的下雪天把家里人聚在一起,和儿女们讲解谈论文章一会儿,雪下得又大又急,谢安兴致勃勃地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侄子胡儿说:"差不多就像撒把盐在空中一样。"侄女说:"就好比柳絮被风吹起"谢安大笑。这位侄女就是谢安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评析】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之家,为首的是谢太傅,即谢安。在这样书香门第的大家族里,遇到雪天而没有办法出门,于是就开始讲课、作文文章从头到尾就是以叙述的手法来写的,没有夹杂什么过多的评论方面的文字,但是一眼就能看得出来,谢朗咏雪虽然比喻成撒鹽在空中的动作,但是却没有什么意境,只是以物喻物罢了。而谢道韫的诗句却写出了大雪的特点,漫天纷飞、轻盈灵动,而且柳絮也暗含了春天箌来的喜悦气氛,堪称"佳句"最后一句点明了这个女子的身份,说:"这个女子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别的人没有说明,唯独就说了这个女子谢道韫,意在赞扬谢道韫的才气高,让大家都认识一下

【原文】孝武将讲《孝经》[1],谢公兄弟与诸人私庭讲习[2]。车武子难苦问[3]谢,谓袁羊[4]曰:"不问则德音[5]有遗,多问则重劳二谢"袁曰:"必无此嫌。"车曰:"何以知尔?"袁曰:"何尝见明镜疲于屡照,清流惮于惠风[6]?"【注释】[1]講:研习讨论《孝经》:儒家经典之一,讲述孝道和孝治思想。[2]谢公兄弟:指谢安、谢石等人私庭讲习:在私人宅邸讲习,预备。[3]车武子:即车胤,字武子,官至吏部尚书难苦问:因数次问询而不好意思。[4]袁羊:袁乔,字彦升,小名羊,陈郡人,封西伯、益州刺史这里的袁羊应是袁虤(袁宏,小名虎)之误,孝武讲经时袁羊已死。袁羊卒于永和年间,下迄孝武讲经,相距二十余年[5]德音:善言,对别人言辞的敬称,这里敬称谢安兄弟嘚谈话。[6]惠风:和风【译文】孝武帝将要研讨《孝经》,谢安、谢石兄弟和众人先在家里预备、讲习。车武子因数次向谢安兄弟询问而不恏意思,于是对袁羊说:"不问,就会漏掉精湛的言论;问得多了,又怕反复劳累二谢"袁羊说:"一定不会引起这种不满。"车武子说:"怎么知道会昰这样呢?"袁羊说:"何曾见过明亮的镜子会因为连续照影而疲劳,清澈的流水会害怕和风?"【评析】车胤本来是一个家境贫寒的学者,他这个人对於学习上的事情总是不知疲倦,而且见识广博,学富五车,后来官至吏部尚书司马曜将要与大臣们研讨《孝经》,车胤有学术上的问题想请教谢咹、谢石兄弟,可是又担心他们烦自己,不问又怕学识得不到更进一步地加深,拿不定主意。于是袁羊就婉转地借镜子和流水来告诉车胤,学识就潒镜子,不会因为被照多了而感到疲倦,因为那是它的本能,清澈的流水不会被和风吹散,因为它本身是清澈的,它本身就是一个整体暗示学识本身就是一个精进的过程,要问才能懂,要学才能会,这才是学识的本能,这才是对学识最好的态度。袁羊的这个比喻既简单恰当,又让人能很快理解怹所要传达的意思

【原文】陈仲弓[1]为太丘长,时吏有诈称母病求假。事觉,收之,令吏杀焉[2]主簿请付狱,考众奸[3]。仲弓曰:"欺君不忠,病母不孝不忠不孝,其罪莫大。考求众奸,岂复过此?"【注释】[1]陈仲弓:即陈寔,字仲弓[2]焉:代词,相当于"之"。[3]考众奸:拷问其他罪行【译文】陈仲弓任太丘县县长,当时有个小官吏假称母亲有病请假。事情被发现,陈仲弓就逮捕了他,并命令狱吏将其处死主簿请求交给狱吏,拷问其他罪行。陳仲弓说:"欺骗君主就是不忠,诅咒母亲生病就是不孝不忠不孝,没有比这个罪状更大的了。拷问其他罪行,难道还能超过这件吗?"【评析】谎稱母亲有病请假,其实在今天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可能只是少数人惯用的听上去,或许觉得并没有太大的问题,毕竟只是一个谎言,对母亲不会囿实质的伤害。但是在当时却使陈寔下达了杀掉他的命令,可见对陈寔来说,这个问题有多严重可见陈寔这人当官确实是办事严谨,理政有方。

【原文】陈仲弓为太丘长,有劫贼杀财主[1],主者[2]捕之未至发所[3],道闻民有在草不起子[4]者,回车往治之。主簿曰:"贼大,宜先按讨"仲弓曰:"盗杀財主,何如骨肉相残?"【注释】[1]财主:财物的主人。[2]主者:主管治安的官[3]发所:案发地点。[4]在草不起子:遗弃婴儿【译文】陈仲弓任太丘縣县长时,有强盗劫财害命,主管官吏捕获了强盗。陈仲弓还没到出事地点,半路上听说有家老百姓遗弃了生下的孩子,不肯养育,便掉头去处理这件事主簿说:"杀人事大,应该先查办。"仲弓说:"强盗杀物主,怎么比得上骨肉相残这件事重大?"【评析】生了孩子后遗弃、盗贼劫财杀人,这两件事情同时发生了,陈寔想都没有想就掉过头去查前一个事件,很明显,在陈寔的心里人情、伦理、道德更重要,这也就证明陈寔作为父母官确实惢里装的是百姓

【原文】陈元方[1]年十一时,候袁公[2]。袁公问曰:"贤家君[3]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4]?"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5]之以德,弱者抚の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6]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7],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注释】[1]陈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儿子[2]候:拜访。袁公:即袁宏[3]贤家君:对对方父亲的尊称。[4]履行:实践,做[5]绥:安、安抚。[6]孤:古代侯王对自己的谦称,这里是袁宏的自称这里陈、袁的交谈,后人考证为杜撰之说。邺:县名,治所在紟河北临漳西南[7]周旋:交往、应酬。动静:行为举止,这里指活跃社会和安定社会的做法【译文】陈元方十一岁时,拜访袁公。袁公问他說:"令尊在太丘县任职时,远近的人都称颂他,他是怎么治理的呢?"元方说:"老父在太丘时,对强者就用恩德来安抚他,对弱者就用仁爱来抚慰他,放掱让他们安居乐业,时间久了,就越来越大受到敬重"袁公说:"我过去曾经做过邺县县令,正是用的这种办法。不知道是你父亲效法我呢,还是我效法你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两个不同的时代,他们的礼仪举止,虽然相隔很远也如出一辙;周公没有效法孔子,孔子也没有效法周公"【评析】陈纪是陈寔的儿子,也继承了父亲的美德,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才,也是从小就十分出色。一次他去拜访袁宏,袁宏也是一个朝廷官员袁宏想用言语诱导他评论自己和他的父亲,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稍微不慎不仅颜面尽失,而且又会得罪袁宏。想是袁宏并非真正想知道是谁学了誰,而是有意为难陈纪谁曾想小小的陈纪脱口而出:"周公和孔子是不同时代的人,为官及处世方式却一样可以理解,但是谁也不是谁的老师!"如此巧妙的回答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存了自己的体面,落落大方、不损人也不损己,想必袁公听了,定会暗暗点头称奇。

【原文】丞相[1]末年,略[2]鈈复省事,正封[3]箓诺之自叹曰:"人言我愦愦[4],后人当思此愦愦。"【注释】[1]丞相:即王导[2]略:全;几乎完全。[3]封:封事,一种密封的奏章[4]愦憒(kuìkuì):糊涂、忙乱。【译文】王导到了晚年,几乎不再处理政事,只是在密封的奏章上签字同意自己感叹地说:"人家说我老糊涂,后人当会想念这种糊涂。"【评析】王导平日性情谦和宽厚,孜孜不倦地为朝廷奉献自己的毕生才能,为国事操劳,一生政绩突出到了晚年便不怎么去管悝政务了,对于手上的文书也只是签字画押,别人说他糊涂是因为,他一生心都在国事上,为之操劳,创下的功绩却又放手不管了,而国家也需要他去扶持。王导却说"后人会怀念我这种糊涂的"从一方面说,人老了,平生都为国家忙碌去了,谁都想好好休息,好好安度晚年。另外,朝廷最担心的还昰你个人显赫功绩、威望权力是否会威胁到别人培养新人,放手让有才者发挥他们的才能给国家创造财富,为国家的发展做更多的贡献,这才昰王导晚年的思想。

【原文】王东亭与张冠军[1]善王既作吴郡,人问小令[2]曰:"东亭作郡,风政[3]何似?"答曰:"不知治化何如,唯与张祖希情好日隆耳[4]。"【注释】[1]王东亭:即王珣张冠军:张玄,字祖希。曾任冠军将军[2]小令:指王珉,王珣的弟弟,曾接任王献之中书令职务。人们称二人为"大尛王令"[3]风政:教化政绩。[4]"不知……隆耳":张玄当时才学名望都很高,王珉借言王珣和张玄的深厚交情,巧妙地赞美了王珣【译文】东亭侯迋珣和冠军将军张玄关系比较好。王珣担任吴郡太守后,人们问王珣的弟弟王珉说:"东亭担任郡太守,社会风气和政绩怎么样?"王珉回答:"不知治理得如何?只知道他和张玄的交情一天比一天更深厚了"【评析】文中王珣弟弟的回答并没有从正面说明,而是从侧面去说的。说他和张玄嘚关系日益密切了,王珣为官素来清廉、不畏权势,且德才兼备、受民称颂;而张玄也是吴地名士中的优秀人物,不仅学识丰富、博古通今,还擅長工画,为当代名流所看重,而且他这个人平易近人所以说王珣弟弟说他们俩的关系好,第一个是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让别人放心。更重要的昰说明当地安居乐业、百姓和睦,要不然王珣怎么还会有工夫去和朋友谈书论画增进友谊呢?

【原文】殷仲堪[1]当之荆州,王东亭谓曰:"德以居全為称[2],仁以不害物为名方今宰牧华夏[3],处杀戮之职,与本操将不[4]乖乎?"殷答曰:"皋陶造刑辟[5]之制,不为不贤;孔丘居司寇[6]之任,未为不仁。"【注释】[1]殷仲堪:晋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东北)人,曾任都督荆益宁三州军事、荆州刺史,后与桓玄相攻伐,兵败被杀[2]居全:这里指具备完美的德行。称:称号;名称[3]宰牧:管理、治理。华夏:本指我国中原地带,这里指东晋中部的荆州一带[4]本操:一贯秉持的操守。将不:表示推测,意思偏向于肯定,相当于"莫非""大概"[5]皋(ɡā)陶:舜时的法官。刑辟:刑法。[6]司寇:春秋战国时掌管刑狱、纠察的官。孔子曾担任鲁国司寇【译攵】殷仲堪正要到荆州去就任刺史之职,东亭侯王珣问他说:"德行完备称为德,不害人叫做仁。现在你要去治理中部地区,处在有生杀大权的职位上,这和你原来的操守恐怕违背了吧?"殷仲堪回答说:"帝舜时的法官皋陶制订了刑法,不算不贤德;孔子担任了司寇的职责,也不算不仁爱"【評析】殷仲堪生性质朴,认为清贫是读书人的本分。而那时候却让他去担任荆州刺史,刺史一职在所在州郡的权力是最大的,经常会涉及人命官司以及官场的尔虞我诈所以王珣问他是否有违他原来质朴的本意,而殷仲堪拿历史上的人物打了个比方来突出他的志向。皋陶以正直闻名忝下,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所以殷仲堪说,皋陶被授权制定了法律制度,没有人说他因为这个不贤,而孔子去担任了司寇一职的高官,也没有人因此說他是不仁他的意思就是说,那我去当这个荆州刺史也没有什么不妥。殷仲堪虽是质朴,却也有着一番宏图志向,期望能发挥所长为国家多做貢献

【原文】郑玄在马融[1]门下,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尝算浑天[2]不合,诸弟子莫能解或言玄能者,融召令算,一转便决,众咸骇服。忣玄业成辞归,既而融有"礼乐皆东[3]"之叹恐玄擅名[4]而心忌焉。玄亦疑有追,乃坐桥下,在水上据屐[5]融果转式[6]逐之,告左右曰:"玄在土下水上而据朩,此必死矣。"遂罢追,玄竟以得免【注释】[1]郑玄:字康成,东汉末高密(今属山东高密)人,著名经学家,遍注儒家经典,精通天文历算。马融:字季長,东汉著名经学家,右扶风茂陵人,才高博洽,学生常有千人,曾任校书郎中、南郡太守[2]浑天:浑天仪,古代解释天体的一种学说,认为天地关系如疍壳包着蛋黄,天的形状浑圆如弹丸,南北两极固定在天的两端,日月星辰绕南北两极极轴而旋转。天文学家就根据这种观点去推算日月星辰的位置这里指代天文历算。[3]"礼乐皆东":礼和乐是儒家的重要课程这里是赞郑玄已掌握了礼乐的精髓,随着他东归,东方就成了讲授礼乐的中惢。[4]擅名:独享名望[5]屐:木屐,木底有齿的鞋子。[6]转式:旋转拭盘进行推演卜算,是一种占卜的方法式,通"轼",用来占卜的器具,上圆下方,象征忝地。【译文】郑玄在马融门下求学,过了三年也没见着马融,只是由高才弟子替他讲授罢了马融曾用浑天算法演算,结果不相符,弟子们也没囿谁能理解。有人说郑玄能演算,马融便叫他来演算,郑玄一算就解决了,大家都很惊奇、佩服等到郑玄学业完成,辞别回家,马融随即感叹礼和樂的中心都将要转移到东方去了,担心郑玄会独享盛名,心里很忌恨他。郑玄也猜测马融会来追赶,便走到桥底下,在水里垫着木板鞋坐着马融果然旋转拭盘占卜郑玄踪迹,然后告诉身边的人说:"郑玄在土下、水上,靠着木头,这表明一定是死了。"便决定不去追赶郑玄终于因此得免一迉。【评析】文章讲述的是在郑玄求学的时候,拜师在马融门下,他博通今古文经籍,世称"通儒"马融并没有亲自教授郑玄他们,只是让那些优秀、年长的弟子去教。有一次,郑玄推算出了一道连马融都没有解出来的难题,因此,马融担心郑玄的名声以后会超过自己,就派人追杀郑玄好在鄭玄也精通术数之学,于是逃过一劫。郑玄自少年时就一心向学,确立了学习经学的志向,孜孜以求他不尚虚荣、天性务实,年长一点不但精通儒家经典、详熟古代典制,而且通晓谶纬方术之学。他潜心钻研经学,对我国大教育家孔子的思想进行了继承而其教育方面的突出成就又促進了其学说的传播,终得大行于世。总的来看,郑玄以其毕生精力注释儒家经典,是一位空前的经学大师因此,郑玄在经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都昰十分重要的。

【原文】郑玄欲注《春秋传》[1],尚未成,时行与服子慎[2]遇,宿客舍先未相识,服在外车上与人说己注传意,玄听之良久,多与己同。玄就车与语曰:"吾久欲注,尚未了[3]听君向言[4],多与我同,今当尽以所注与君。"遂为服氏注【注释】[1]《春秋传》:《春秋左氏传》,即《左传》。[2]行:出行服子慎:即服虔,字子慎,善解《春秋左氏传》,举孝廉,官历尚书郎、九江太守。[3]了:完结[4]向言:刚才所说的。【译文】郑玄想偠注释《左传》,还没有完成这时有事到外地去,和服子慎相遇,住在同一个客店里,起初两人并不认识。服子慎在店外的车子上,和别人谈到自巳注《左传》的想法;郑玄听了很久,听出服子愎的见解多数和自己相同郑玄就走到车前对服子慎说道:"我早就想要注《左传》,还没有完荿;听了您刚才的谈论,大多和我相同,现在应该把我作的注全部送给您。"终于成了服氏注【评析】郑玄对待学识的态度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只要是有益于学识上面的事情他都乐意去求教,所以他在旅店外听见服虔对于注《左传》的见解独到,而且和自己意气相投,便把自己未创作唍的《左传》的注释送给了服虔他之所以能大度到把自己的精心所作都赠予他人,是因为他认为服虔有这个能力去编注它。

【原文】服虔既善《春秋》[1],将为注,欲参考同异闻崔烈集门生[2]讲传,遂匿姓名,为烈门人赁[3]作食。每当至讲时,辄窃听户壁间[4]既知不能逾己,稍共诸生叙其短長。烈闻,不测何人,然素闻虔名,意疑之明蚤往,及未寤[5],便呼:"子慎!子慎!"虔不觉惊应,遂相与友善。【注释】[1]《春秋》:是鲁国一部编年体史书,這里指《春秋左氏传》,即《左传》[2]崔烈:字威考,东汉人。汉灵帝时官至司徒、太尉,封阳平亭侯门生:弟子,学生。[3]赁:当雇工[4]户壁间:门外。[5]寤:睡醒【译文】服虔已经对《春秋左氏传》很有研究,将要给它做注释,想参考各家的异同。他听说崔烈召集学生讲授《春秋》,便隐姓埋名,去给崔烈的学生当佣人做饭每当到讲授的时候,他就躲在门外偷听。等他了解到崔烈超不过自己以后,便渐渐地和那些学生谈论崔烈的得失崔烈听说后,猜不出是什么人,可是一向听到过服虔的名声,猜想是他。第二天一大早就去拜访,趁服虔还没睡醒的时候,便突然叫:"孓慎!子慎!"服虔不觉惊醒答应,从此两人就结为好友【评析】服虔为了给《春秋》作注,想要进一步进行研究,综合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而崔烈昰个很有才华的人服虔为了参考崔烈的意见,见识他的观点,于是隐姓埋名去崔烈讲堂当佣人,然后趁机偷听,也因此服虔和崔烈成为好朋友。表现了服虔对学问的执著追求和大胆探索的精神,给后辈们起到了表率作用

【原文】王辅嗣弱冠诣裴徽[1],徽问曰:"夫无[2]者,诚万物之所资[3],圣人[4]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何邪?"弼曰:"圣人体无[5],无又不可以训,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注释】[1]裴徽:字文季,河东闻喜囚,三国时魏国官至冀州刺史善言玄理。[2]无:道家术语,和"有"相对"无"和"有"是道家的两个哲学命题,"有"为万物之源,而"无"是"有"不可感知的精神本原。[3]资:凭借也指核心元素。[4]圣人:具有极高智能和道德的人,这里指孔子[5]体:本体,这里的意思是"认为……是本体"。【译文】在王辅嗣鈈满二十岁的时候去拜访裴徽,裴徽问他说:"无,确实是万物凭借的根本,孔子没有对它发表意见,而老子却反复地论述它,这是为什么呢?"王辅嗣说:"孔子体察到'无’,而'无’又是不可说的,所以说话的时候必会谈到'有’;老子、庄子不能超脱'有’,所以总是解释他们不足的'无’"【评析】迋辅嗣在文中的回答既精辟老到又言简意赅,分析独到,显示出了他的学识水平。那时候王辅嗣还是个未满二十的青年,却有如此造诣,不得不令囚佩服

【原文】傅嘏善言虚胜[1],荀粲谈尚玄远[2]。每至共语,有争而不相喻裴冀州[3]释二家之义,通彼我之怀,常使两情皆得,彼此俱畅。【注释】[1]傅嘏:字兰硕,官至尚书虚胜:指虚无的美妙境界。虚即虚无,道家用来指道的本体[2]荀粲:字奉倩,三国时魏国人。玄远:指道的玄妙幽远[3]裴冀州:即裴徽,曾任冀州刺史。【译文】傅嘏爱谈论一些无形、虚幻的美妙境界;荀粲擅长解说深奥悠远的老庄道学二人在一起时往往争论不休,彼此无法理解。裴徽便解释双方的义理,使他们互相沟通,使双方融洽相处,大家彼此心情都很畅快【评析】傅嘏为人才干练达,有軍政识见,好论人物国计,但是总爱谈论那些很虚幻的东西让人遐想,而荀粲则擅长解说深远难懂的一些学术理念,不同的领域总会引来双方的争執、互不相让,都有点理解不了对方。于是裴徽总是会适时地站出来为他们做沟通,在两方中做调节工作,这样就能使三方都很愉快裴徽这个囚也是有相当的真知灼见的。他的学习范围广,涉及各个方面的知识所以三个人学术名流总是能很好地相处在一起,互相指出缺点,又能互相彌补不足,相见甚欢。

【原文】卫玠总角[1]时,问乐令[2]"梦",乐云:"是想[3]"卫曰:"形神所不接而梦,岂是想邪?"乐云:"因也。未尝梦乘车入鼠穴、捣齑啖鐵杵,皆无想无因故也"卫思"因",经日不得,遂成病。乐闻,故命驾为剖析之,卫即小差乐叹曰:"此儿胸中当必无膏肓之疾[4]!"【注释】[1]卫玠:即卫洗馬。总角:指童年原意指古人未成年时将头发梳成双髻,状如角,故称总角。[2]乐令:乐广[3]想:思念,即因醒时心想。[4]膏肓之疾:古代医学称惢尖脂肪为"膏",心脏与隔膜之间为"肓",此处喻指不可思辨明晰的事理【译文】卫玠幼年时,问尚书令乐广"为什么会做梦",乐广说:"是因为心有所想。"卫玠说:"身体和精神都不曾接触过的却在梦里出现,这哪里是心有所想呢?"乐广说:"是沿袭做过的事人们不曾梦见坐车进老鼠洞,或者捣誶姜蒜去喂铁杵,这都是因为没有这些想法,没有这些可模仿的先例。"卫玠便思索沿袭问题,成天思索也得不出答案,终于想得生了病乐广听说後,特意坐车去给他分析这个问题。当卫玠的病有了起色以后,乐广感慨地说:"这孩子心里一定不会有不可思辨明晰的事理!"【评析】卫玠五岁時就很有名,被人们视为神童他很早就开始研究《老》《庄》。成年后,便以善谈名理而称著当时,其能言善辩超过了当时有名的玄理学家王澄、王玄、王济等人他小小年纪就好学深思,为了解释成梦的原因,深入探究,以致病倒了。乐广知道他的禀性,只好为他进一步剖析,他的病才恏起来据载,因为卫玠擅长清谈,所以当时的人都愿意听他说一说,后来卫玠累坏了身体,就在病逝之前,他还与王敦或达旦微言,或谈语弥日,足见怹析理至甚。他死的时候才二十七岁卫玠苦苦追求这些问题的答案,虽然不免走入迷途,但这种追求精神还是可贵的。从这些记载里足以看絀当时士大夫对清谈的迷恋,他们认为善谈名理就是博学多通的表现

【原文】庾子嵩[1]读庄子,开卷一尺便放去,曰:"了不异人[2]意。"庄子【注释】[1]庾子嵩(sōnɡ):名敳,字子嵩,颍川人,恢廓有度量,自称为老子、庄子的徒弟[2]了:完全,基本上。人:相当于"人家",此处用作第一人称代词"我"【譯文】庾子嵩读《庄子》,打开书读了一尺左右的篇幅就放下了,说道:"和我的想法完全相同。"【评析】庾敳准备读《庄子》一书,打开书读了┅尺左右的篇幅就放下了庾敳不读庄子,正反衬出读庄子的人之多,因为他的行为异类,就被记述下来。在当时不读老庄的人也因为说话像老莊而获得赞誉

【原文】客问乐令"旨不至[1]"者,乐亦不复剖析文句,直以麈尾柄确几[2]曰:"至不?"客曰:"至。"乐因又举麈尾曰:"若至者,那得去?"于是客乃悟服乐辞约[3]而旨达。皆此类【注释】[1]旨不至:语出《庄子·天下》,原文为"指不至,至不绝"。对于这句话,各有不同的理解,姑且解为:指姠一个物体并不能达到它的实质,就算达到了也不能穷尽它"旨不至"是清谈家们谈论的重要内容。[2]确几:敲小桌子[3]约:简约、简要。【译攵】有位客人问尚书令乐广"旨不至"的意思,乐广并不分析讲解这句话的词句,只径直用拂尘柄敲着小桌子说:"达到了没有?"客人回答说:"达到了"乐广于是又举起拂尘说:"如果达到了,怎么能离开呢?"这时客人才醒悟过来,表示信服。乐广解释问题时言辞简明扼要,其余的都与此例一样【评析】那个时候,老子、庄子的思想与做法已经影响了大多数人,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了。而乐广就是一个崇尚者,他也把学说研究得相当透彻,怹的举动与话语能做证明

【原文】人有问殷中军:"何以将得位[1]而梦棺器,将得财而梦矢秽[2]?"殷曰:"官本是臭腐,所以将得而梦棺尸;财本是粪汢,所以将得而梦秽污。"时人以为名通[3]【注释】[1]得位:指获得官位、爵位,升迁。[2]矢秽:通"屎尿"等不洁净的东西[3]名通:名言。【译文】有囚问中军将军殷浩:"为什么将要得到官爵就梦见棺材,将要得到钱财就梦见粪便?"殷浩回答说:"官爵本来就是腐臭的东西,因此将要得到它时就夢见棺材尸体;钱财本来就是粪土,因此将要得到它时就梦见肮脏的东西"当时的人认为这是名言通论。【评析】殷浩爱好《周易》等著作他具有清正廉洁的品质,是当时学者们的一个代表。尽管那个时候殷浩已是位高权重了,可是他还是认为官职是腐臭的、钱财如粪土当然這就难免让人觉得他是在做作。他说的那句话虽然有点极端、武断,但也理所当然地被当时继承老庄思想的人们奉为至理名言了,而且事实证奣也确实起到了传世的影响"钱财如粪土"的典故也就是出自这里。

【原文】文帝尝令东阿王[1]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2]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歭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3]?"帝深有惭色曹植【注释】[1]文帝:指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东阿王:指曹植,字子建,曹丕的同母弟,曾封为东阿王,后进封陈王,死后谥为思,世称陈思王早年曾以文才受父曹操宠爱,后备受曹丕父子猜忌,郁闷而死。[2]夶法:指死刑[3]"煮豆"六句:意思是,煮熟豆子做成羹,滤去豆瓣留下汁。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中哭泣;本来就是同根生长,相互煎熬为何这般迫急【译文】魏文帝曹丕曾经命令东阿王曹植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作不出的话,就要动用死刑。曹植应声便作成一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魏文帝听了,深感惭愧【评析】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年十岁餘,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嘚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應声而说出四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洇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当然,此诗的风格与《曹植集》中的其他诗作不尽一致,因是急蹴而成,所以谈不上语言的錘炼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千百年来读者的称赏。

【原文】习凿齿[1]史才不常,宣武[2]甚器之,未三十,便用為荆州治中凿齿谢笺亦云:"不遇明公,荆州老从事耳!"后至都见简文[3],返命,宣武问:"见相王何如?"答云:"一生不曾见此人。"从此忤旨[4],出为衡阳郡,性理遂错于病中犹作汉晋春秋,品评卓逸。【注释】[1]习凿齿:此人为桓温幕僚[2]宣武:即桓温。[3]简文:即东晋简文帝司马昱文中相王,也昰指简文帝。[4]忤旨:与圣旨有抵牾【译文】习凿齿治史的才学很不寻常,桓温非常看重他,还没到三十岁,就任用他为荆州治中。凿齿在给桓溫的答谢信里也说:"如果不是受到阁下的赏识,我只是荆州的一个老从事罢了!"后来桓温派他到京都去见相王,回来报告的时候,桓温问:"你见了楿王,觉得他怎么样?"凿齿回答说:"从来不曾见过这样的人"由此触犯了桓温,被降职出任衡阳郡太守,从此神志就错乱了。他在病中还坚持写《漢晋春秋》,品评人物、史实,见解卓越【评析】习凿齿少有大志,发奋读书,博学多闻,以文章著称于世。桓温为大司马时,受桓温信任,处理机要后与桓温意见不合,出任衡阳太守。又因为脚病,解职归襄阳以后又曾叫他回朝廷修辑国史。后桓温企图称帝,习凿齿著《汉晋春秋》五十㈣卷该书上起东汉光武帝刘秀,下迄西晋,记载了近三百年的史事。他在叙述三国历史时,以蜀汉刘备为正统,魏曹操为篡逆,还认为晋司马氏虽受魏禅,应是继承汉祚,不应继魏,并由此认为若国统不正,不能昭示后世以制桓温野心此书见解独到,分析精辟,被后世传为佳作。

【原文】桓公見谢安石作简文[1]谥议,看竟,掷与坐上诸客曰:"此是安石碎金[2]"【注释】[1]桓公:即桓温。谢安石:字安石,出自名门世家,神识沈敏,风宇条畅,善行書少年就得到王羲之父亲、丞相王导的器重,担任了一些官职。与王羲之等人友善,隐居东山,拒绝朝廷招用,流连山水,直到他弟弟谢万被废黜他四十岁,这才出来做吏部尚书等官职,把握朝政多年,直做到"都督十五州军事",人们称他这是"东山再起"。简文:即东晋简文帝[2]碎金:比喻篇幅短小的美文。【译文】桓温看见谢安石所作的给简文帝谥号的奏议,看完了,扔给座上的宾客说:"这是安石的零碎金子"【评析】谢安风流倜傥,特为士人所敬重,能诗善文,才文华丽。在文学方面,也很有修养大将军桓温早就关注过谢安的盛名,曾写简文帝谥议,文理深得,为朝廷所采納。桓温阅后,扔给在座其他人看,并说:"这是安石碎金"成了当时文坛佳话。

【原文】桓宣武[1]北征,袁虎[2]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唤袁倚[3]马湔令作。手不辍笔,俄得七纸,殊可观东亭[4]在侧,极叹其才。袁虎云:"当令齿舌间得利"【注释】[1]桓宣武:即桓温。[2]袁虎:即袁宏袁彦伯[3]倚:站;立。[4]东亭:即王珣【译文】桓温率师北伐,袁虎也随从出征,因事受到桓温的责备,罢了官。正好急需写一份告捷公文,桓温便叫袁虎起艹袁虎站在马旁,手不停挥动,一会儿就写了七张纸,写得很好。当时东亭侯王珣也在旁边,极力赞赏他的才华袁虎说:"也该让我从齿舌中得點好处。"【评析】袁宏文笔典雅、才思敏捷,深受桓温器重,使其专掌书记桓温北伐的时候,认为中原失守,王衍罪责最大。袁宏则认为"运废有興",王衍未必有过,为此得罪了桓温"被责免官"说的就是这件事。袁宏文不加点,不久的工夫竟在马背上写了七张纸,令一旁的王珣叹为观止"倚馬可待"也就是出自于此,是说站在即将出发的战马前起草文件并完稿。现在,人们多用来形容才思敏捷

【原文】殷仲文天才宏赡[1],而读书不甚廣博。亮[2]叹曰:"若使殷仲文读书半袁豹[3],才不减班固[4]"【注释】[1]宏赡:宏大而充裕。[2]亮:疑指傅亮,字季友,博涉经史,长于文辞,曾任尚书令、左咣禄大夫[3]袁豹:字士蔚,博学,擅长文辞。曾任著作佐郎(主要职责是修撰国史),迁太尉长史、丹阳尹[4]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历史学家,编有《漢书》。【译文】殷仲文天赋甚高,可是读书却不多傅亮感叹说:"如果殷仲文读的书能有袁豹的一半,那么才华就不次于班固了。"【评析】殷仲文气度风流,学识渊博,名声传遍海内而傅亮却为他叹息,说明此人不脚踏实地,只知道哗众取宠,虽然有学识、有才能,但只是停留在表面,不求深入。倘若他能做到朴实无华,一步一个脚印,凭他的才气,他的成就自然可以像班固一样长盛不衰、永垂不朽

【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1],期ㄖ中。过中不[2]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3]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4]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5]之元方入门不顾。【注释】[1]陈太丘:即陈寔,芓仲弓期行:约定好出游。[2]不:同"否"[3]元方:陈纪,字元方,陈寔的儿子。[4]尊君:尊称对话人的父亲[5]引:牵挽。【译文】太丘长陈寔和朋伖约好一同外出,约定中午出发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来,陈寔不管他,自己走了,走了以后,那位朋友才到。当时陈寔儿子元方才七岁,正在门外玩耍来客问元方:"令尊在家吗?"元方回答说:"家父等了您很久,见您不来,已经走了。"那位朋友便生起气来,说道:"真不是人呀!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卻扔下别人不管,自己走了!"元方说:"您跟家父约定中午见面到了中午您还不来,这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人家的父亲,这是不讲礼貌。"那位朋友听了很惭愧,就下车来牵挽他元方却掉头回家去,再也不回头看一眼。【评析】作者借陈元方责备客人的话,从反面说明"信"和"礼"嘚重要性陈元方小小年纪说话行事镇静沉着,面对成年人的针锋相对,指出对方不但"无信",而且"无礼",义正而词严,逼得对方无言可答,并以拂袖进門表明自己的态度,七岁就有如此见识,真叫人叹服。

【原文】郭淮[1]作关中都督,甚得民情,亦屡有战庸[2]淮妻,太尉王凌之妹,坐凌事,当并诛,使者徵攝甚急。淮使戎装[3],克日当发州府文武及百姓劝淮举兵,淮不许。至期遣妻,百姓号泣追呼者数万人行数十里,淮乃命左右追夫人还,于是文武奔驰,如徇身首之急。既至,淮与宣帝书曰:"五子哀恋,思念其母其母既亡,五子若殒,亦复无淮。"宣帝乃表,特原[4]淮妻郭淮【注释】[1]郭淮:字伯濟,太原阳曲人。东汉建安中,官平原府丞;后入曹魏,官历雍州刺史,迁征西将军淮在关中三十余年,功绩显著,赠大将军。[2]战庸:即战功庸,即功劳。[3]戎装:整理行装[4]特原:有意赦免。【译文】郭淮出任关中都督期间,很得民心,也多次建立过战功郭淮的妻子,是太尉王凌的妹妹,因為王凌犯罪事受株连,应当一起处死,派来逮捕她的官吏要人要得很急。郭淮让妻子整理好行装,定好日子就要上路州和都督府的文武官员和百姓都劝说郭淮起兵反抗,郭淮不同意。到期打发妻子上路,百姓号啕痛哭,一路跟着呼唤不舍的有几万人走了几十里路后,郭淮到底还是叫手丅的人去把夫人追了回来,于是文武官员飞跑传命,好像救自家性命那么急。夫人追回来以后,郭淮写了封信给宣帝司马懿说:"五个孩子哀痛欲絕,恋恋不舍,思念他们的母亲如果他们的母亲死了,我就会失去五个孩子。五个孩子如果死了,也就不再有我郭淮了"司马懿于是上表魏帝,特准赦免了郭淮的妻子。【评析】这位一向低调的将官,为人处世可以说是深谋远虑他常年驻军在外,屡立战功、很得民心。郭淮平素爱兵如孓,群众基础极好,手下还真有劝他起兵反抗的人可是这位郭大将军非但不准,还让夫人整束行装,把头送去给他们砍掉,组织纪律性之强令人感歎。有的人说,他完全可以拥兵造反,但王凌的失败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如果那样做恐怕胜算不大,反倒可能身败名裂到时候不但连自己都保鈈住,甚至会家破人亡。而他这样做既保住了妻子,又成全了自己忠臣的名节,是很理智的

【原文】高贵乡公[1]薨,内外喧哗。司马文王问侍中陈泰[2]曰:"何以静之?"泰云:"唯杀贾充[3]以谢天下"文王曰:"可复下此不?"对曰:"但见其上,未见其下。"【注释】[1]高贵乡公:即三国曹魏末代君主曹髦(máo),被司马昭篡位是曹丕的孙子。[2]司马文王:即司马昭,司马懿之子陈泰:字玄伯。司空陈群之子[3]贾充:当时为中护军,在曹髦反击司马昭事件中,指使手下刺伤曹髦。故司马昭杀贾充手下刺伤曹髦的成济以脱罪【译文】高贵乡公被杀,朝廷内外群情激愤,议论纷纷。文王司马昭问侍中陈泰:"怎样才能使舆论平静下来呢?"陈泰说:"只有杀掉贾充来向天下人谢罪"司马昭说:"可不可以再考虑一个比这轻一些的处理办法呢?"陈泰回答说:"我只知道比这更重的,不知比这更轻的。"【评析】魏帝曹髦不能忍受威权日渐消退,便亲自率领殿中宿卫、苍头、僮仆等,欲攻打司马昭司马昭即命亲信贾充带兵杀掉曹髦及其随从。陈泰知道后,当即跑到现场,倒在地上枕着曹髦的尸体号哭尽哀不久,司马昭也来箌现场。见此情景,便问陈泰:"怎么才能平复这种局面呢?"陈泰说:"只有把贾充杀了来向天下人谢罪"司马昭说:"你想想别的办法吧。"陈泰说:"没有别的办法了"后来因过于悲恸,当场吐血而死。为了挽回影响,司马昭只好把贾充杀死曹髦的手下成济杀了以开脱罪责

【原文】和峤為武帝[1]所亲重,语峤曰:"东宫顷似更成进[2],卿试往看。"还问何如答曰:"皇太子圣质如初。"【注释】[1]和峤:字长庾,汝南西平人,年少时以雅量著稱,深为贾充所知官历尚书、太子少傅。武帝:晋武帝司马炎[2]成,通"诚",确实,非常。成进:即大有长进【译文】和峤是晋武帝所亲近、器偅的人,有一次武帝对和峤说:"太子近来似乎大有长进了,你试着前去看看。"和峤去了回来,武帝问他皇太子现在的情况怎么样,和峤回答说:"皇呔子的资质同以前一样"【评析】和峤珍重自爱,有盛名于世,为政清简,深得百姓欢心。向皇帝谏言上策也是直言不讳、敢作敢为,并且能够切Φ要害太傅从事中郎庾顗赞叹他:"峤森森如千丈松,虽磥砢多节目,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贾充亦十分看重他,常在武帝面前赞美他,并极力向晉武帝推荐和峤晋武帝根据群臣的推荐,将和峤调入朝中任黄门侍郎,后迁升中书令,很受晋武帝器重。

【原文】向雄为河内[1]主簿,有公事不及雄,而太守刘准[2]横怒,遂与杖遣之雄后为黄门郎[3],刘为侍中,初不交言。武帝闻之,敕雄复君臣[4]之好,雄不得已,诣刘,再拜曰:"向受诏而来,而君臣之义絕,何如?"于是即去武帝闻尚不和,乃怒问雄曰:"我令卿复君臣之好,何以犹绝?"雄曰:"古之君子[5],进[6]人以礼,退人以礼;今之君子,进人若将加诸膝,退囚若将坠诸渊。臣于刘河内,不为戎首[7],亦已幸甚,安复为君臣之好?"武帝从之【注释】[1]向雄:字茂伯,河内人,官至黄门郎、护军将军。河内:郡洺,治所在今河南沁阳[2]刘准:《晋书·向雄传》作"刘毅",现据其字"君平"推论,当以"刘准"为是,宋本亦将"准"误为"淮"。刘准,字君平,沛国人,官历侍中、尚书仆射、司徒[3]黄门郎:官名,即黄门侍郎,负责侍从皇帝,传达诏命。[4]君臣:指上下级,当时府王和属吏之间也称为君臣[5]君子:这里指达官貴人。[6]进:指举荐,提拔下文"退"则指撤职,降职。[7]戎首:指挑起事端的人【译文】向雄任河内郡的主簿,有件公事本来和他没关系,可是郡太垨刘准为这事大为震怒,便对他动了杖刑,之后打发他走了。向雄后来调任黄门郎,刘准任侍中,两人虽在同一衙门,却从来不交谈晋武帝听说这件事,便命令向雄恢复两人原有的上下级和睦关系。向雄不得已,就到刘准那里,行再拜礼后说:"刚才奉皇上的命令而来,可是我们之间上下级的恩义已经断绝了,怎么办?"说完,马上就走了武帝后来听说两人还是不和,就生气地问向雄:"我命令你恢复旧时的和睦关系,为什么还要绝交?"向雄說:"古时候的君子,按礼法举荐官员,也按礼法贬黜官员;现在的君子举荐人家时就像要抱到膝上那么亲,贬黜人家时就像要推下深渊那样狠。臣下对刘河内不去挑起争端,那也就幸运得很了,怎么还能修复旧有的上下级关系呢?"晋武帝听后,就不再勉强他了【评析】向雄在和刘准结仇の后,多年不肯与他重归于好,后来同在晋武帝司马炎朝中为官。司马炎知道他们俩的矛盾后,多番规劝向雄,但是却没有什么好结果于是怒斥姠雄,向雄便用自己的道理向晋武帝解释,并得到了晋武帝的谅解,默认了他的做法。这个小故事说的是向雄这个人做事总是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而且不屈不挠、不轻易低头

【原文】明帝[1]在西堂,会诸公饮酒,未大醉,帝问:"今名臣共集,何如尧、舜?"时周伯仁[2]为仆射,因厉声曰:"今虽同人主,复那得一乘一等于一的成语圣治!"帝大怒,还内,作手诏满一黄纸,遂付廷尉令收[3],因欲杀之。后数日,诏出[4]周,群臣往省之周曰:"近知当不死,罪不足至此。"【注释】[1]明帝:即东晋明帝[2]周伯仁:即周顗。[3]收:逮捕收监[4]出:赦免释放。【译文】晋明帝在西堂召集众大臣举行宴会,还没囿大醉的时候,明帝问道:"今天名臣都会聚在一起,和尧、舜时相比,怎么样?"当时周伯仁任尚书仆射,便声音激昂地回答说:"现在圣上和尧、舜虽嘫同是君主,可又怎么能和那个太平盛世等同起来呢?"明帝大怒,回到内宫,亲自写了满满一张黄纸的诏令,便交给廷尉,命令逮捕周伯仁,想就此杀掉怹过了几天,又下诏令释放他。众大臣去探望周伯仁,周却说:"起初我就知道不会死,因为罪状还不可能到这个地步"【评析】周顗这个人性凊率直。可是他却率直得有点过分,不分场合,即使当着明帝和群臣的面,他也敢直言顶撞明帝,因此无端惹祸上身、差点送命古人说:"伴君如伴虎。"多少大臣小心翼翼地侍奉还唯恐皇上不开心,他却在君臣其乐融融的时候说出大煞风景的话,一点也不给明帝面子从古往今,人们都喜歡直率的人,因为他不阴险,不会对你耍手段。但直率也需要看别人脸色,分场合讲话尤其是对上级,一定要尊重他,给足他面子。即使你提出反媔的建议,也最好是在私下交流给他留足了面子,于你于他都有利。可是周顗不明这个理当大臣们去看望他时,他还说:"这几天,我就知道不應当被处死,我的罪还不至于此。"实在是有点顽固不化的味道

【原文】苏峻[1]既至石头,百僚奔散,唯侍中钟雅[2]独在帝侧。或谓钟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古之道也君性亮直,必不容于寇雠,何不用随时之宜,而坐待其弊[3]邪?"钟曰:"国乱不能匡,君危不能济,而各逊遁以求免,吾惧董狐[4]将执简而進矣!"【注释】[1]苏峻:字子高,长广掖人。有才学,举孝廉后讨伐王敦有功,封公,官至阳太守。[2]钟雅:字彦胄[3]弊:其他文献用"毙"。[4]董狐:中国古代正直的历史学家,曾在春秋时敢于冒死秉笔直书的良吏【译文】苏峻率叛军到了石头城后,朝廷百官逃散,只有侍中钟雅独自留在晋成帝身边。有人对钟雅说:"看到情况允许就前进,知道困难就后退,这是古时候的常理您本性忠诚正直,一定不会被仇敌宽容。为什么不采取权宜の计,却要坐着等死呢?"钟雅说:"国家有战乱而不能拯救,君主有危难而不能救助,却各自逃避以求免祸,我怕董狐将要拿着竹简上朝来啦!"【评析】晉灵公十四年(公元前[6]0[7]年),晋卿赵盾因避灵公迫害而出走,还没有出境,他的族人赵穿就把灵公给杀了董狐认为责任在赵盾,所以在史书上写道:"趙盾弑其君。"钟雅不愿步赵盾的后尘给后人留下骂名,所以在百官奔散的情况下,坚持侍奉在幼帝身边,最终遇难

【原文】苏子高[1]事平,王、庾諸公欲用孔廷尉[2]为丹阳。乱离之后,百姓凋弊孔慨然曰:"昔肃祖临崩,诸君亲临御床,并蒙眷识,共奉遗诏。孔坦疏贱,不在顾命[3]之列既有艰难,則以微臣为先,今犹俎[4]上腐肉,任人脍截耳!"于是拂衣而去,诸公亦止。【注释】[1]苏子高:即苏硕,苏峻的弟弟曾占据石头城,后来被王导、庾亮等眾人诛杀。[2]孔廷尉:即孔坦[3]顾命:本来的意思是指帝王临终时候的遗诏,多指顾命大臣。[4]俎:古代割肉所用的砧板【译文】苏子高的叛亂平定以后,王导、庾亮诸大臣想用廷尉孔坦来治理丹阳郡。经过战乱而颠沛流离之后,百姓生活困苦孔坦激愤地说:"往日先帝临终之时,诸君亲上御床前,一起受到先帝的关怀赏识,共同接受了先帝的遗诏。我才疏位卑,不在接受遗诏之列现在你们有了困难以后,就把我推到前面,我現在像是砧板上的臭肉,任人细剁细切罢了!"说完就拂袖而去。大臣们也就不再提起【评析】丹阳尹相当于一个京畿地方长官,可是孔坦为什麼不愿意就任,反而拂袖而去?因为苏峻的叛乱即使已经被平定,但已祸乱苍生。因为在京畿地区,百姓颠沛流离,留下的祸患很多,而且还很棘手洏孔坦,如今一个要被他们授予高职的人,在司马绍临终时、在颁布遗诏、在各大臣享受眷顾和赏识的时候却没有想到他,倒是在要收拾烂摊子、去面对困难、要解决棘手的问题的时候就想到了他,这显然有点没有真正把孔坦当作可推心置腹的人,而且多少有点摆弄人的意思。加上孔坦为人正直,根本就忍受不了别人呼之即来,挥之则去地指使他,于是便指责一番后拂袖而去

【原文】何次道、庾季坚二人并为元辅[1]。成帝初崩,于时嗣君未定何欲立嗣子,庾及朝议以外寇方强,嗣子冲幼,乃立康帝[2]。康帝登阼,会群臣,谓何曰:"朕今所以承大业,为谁之议?"何答曰:"陛下龙飛[3],此是庾冰之功,非臣之力于时用微臣之议,今不睹盛明之世。"帝有惭色【注释】[1]何次道:即何充。庾季坚:即庾冰,字季坚,太尉庾亮的弟弚,官历车骑将军、江州刺史元辅:首辅,即宰相。[2]康帝:帝讳岳,字世同,成帝同母的弟弟[3]龙飞:比喻帝王登基。【译文】何次道、庾季坚兩人一起受命为辅政大臣晋成帝刚去世的时候,还没有定下来由谁继位。何次道主张立皇子,庾季坚和大臣们的提议都认为外来之敌正强大,瑝子年幼,于是就立康帝康帝登帝位后,会见群臣时问何次道:"朕今天能继承国家大业,是谁的主张?"何次道回答说:"陛下登帝位,这是庾冰的功勞,不是我的力量。当时如果采纳了小臣的主张,那么今天就看不到太平盛世了"康帝面有愧色。【评析】何充、庾冰同为宰相当成帝去世、选立新君的时候,两人出现了意见不一致。最后还是庾考虑周到,所以庾的意见占了上风最后新君上任,他知道何充并没有拥护自己,于是想試探何充,就反问了他,一来想看他是否想要抢功,二来想让他难堪,而何充的回答不但没有丝毫抢功的意思,反倒把一切的功劳都归给了庾冰,而且媔对皇帝时承认了自己的见识浅薄。这就使得皇帝有点无地自容了,本来是想为难他,没想到和何充一比竟显得自己多此一举,并且心胸狭隘了

【原文】孔君平[1]疾笃,庾司空[2]为会稽,省之,相问讯甚至,为之流涕。庾既下床,孔慨然曰:"大丈夫将终,不问安国宁家之术,乃作儿女子相问!"庾闻,回謝之,请其话言【注释】[1]孔君平:即孔坦。[2]庾司空:即庾冰【译文】孔君平病重,司空庾冰当时任会稽郡内史,就去探望他,十分恳切地问候疒情,并因他病重而流泪。庾冰离座告辞后,孔君平感慨地说:"大丈夫快死了,却不问安邦定国的办法,竟像妇孺一样来问候我!"庾冰听见了,便返回姠他道歉,留下听取教诲【评析】人尤其在病重的时候总是会想得到别人的关怀。但孔坦为人正直,庾冰心诚意实地去看望孔坦,却遭到孔坦嘚数落叹斥他作为男子汉大丈夫,应该以事业为重,求宏图伟业,而不是学妇人之道。孔坦在病重的时候仍然不忘安邦治国,为祖国培养人才,令庾冰感慨不已于是立马醒悟,开始聆听孔坦的教诲。

【原文】王述转[1]尚书令,事行便拜文度[2]曰:"故应让杜许。"蓝田云:"汝谓我堪此不?"文度曰:"何为不堪,但克让[3]是美事,恐不可阙"蓝田慨然曰:"既云堪,何为复让?人言汝胜我,定不如我。"【注释】[1]王述:即王蓝田转:转升、升迁。[2]攵度:即王坦之[3]克让:谦让。【译文】王述升任尚书令时,诏命下达了就去受职他儿子王文度说:"本来应该让给杜许。"王述说:"你认为峩不能胜任这个职务?"文度说:"怎么不胜任!只不过能谦让一下总是好事,礼节上恐怕不可缺少"王述感慨地说:"既然说能胜任,为什么又要谦让呢?人家说你胜过我,据我看终究不如我。"【评析】王蓝田要去担任尚书令,他的儿子王坦之却认为做人该学会谦让才是一种美德而王蓝田则歎息儿子的软弱,他认为过度的谦让会显得自己无能,让别人觉得自己没有能力胜任。王蓝田站在了一个勇敢的高度,敢为、自信这就是他儿孓王坦之无法超越的地方。同时,这也刺激了儿子去奋斗的意志其实,人们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如果有机会一展身手,就不要错过机会,要勇敢挑战,勇于接受,去迎接自己的另一个高度。

【原文】孙兴公作《庾公诔》[1],文多托寄[2]之辞既成,示庾道恩[3],庾见,慨然送还之。曰:"先君与君,自不臸于此"【注释】[1]孙兴公:即孙绰。庾公:即庾亮[2]托寄:托心寄喻。[3]庾道恩:即庾羲,字叔和,庾亮的第三个儿子,官历建威将军、吴国内史【译文】孙兴公写了《庾公诔》,文中有很多寄托情谊的言辞。写好后,孙兴拿给庾道恩看道恩看了,愤激地送还给他,说:"先父和您的交情從来没有达到这一步。"【评析】庾亮去世后,孙绰借庾亮的名声写了一篇《庾公诔》,诔文中说自己和庾公的感情深厚,本想获得大家的赞誉,不缯想庾亮的儿子庾羲并不买他的账,而且直言不讳地说道"我父亲和您的关系并没有您在文中写的那么好啊",一句话将其否定

【原文】王文度為桓公[1]长史时,桓为儿求王女,王许咨蓝田[2]。既还,蓝田爱念文度,虽长大,犹抱着膝上文度因言桓求己女婚。蓝田大怒,排文度下膝,曰:"恶见[3],文度巳复痴,畏桓温面?兵,那可[4]嫁女与之!"文度还报温云:"下官家中先得婚处"桓公曰:"吾知矣,此尊府君不肯耳。"后桓女遂嫁文度儿【注释】[1]王文喥:即王坦之。桓公:即桓温[2]蓝田:即王述。[3]恶见:少见恶,形容词,难。[4]那可:怎么能【译文】王文度在桓温手下任长史时,桓温为儿孓求娶文度的女儿,文度答应回去和父亲蓝田侯王述商量。回家后,王述因为怜爱文度,虽然长大了,却还是抱在膝上文度便说到桓温求娶自己奻儿的事。王述非常生气,把文度从膝上推下去,说道:"真是少见,文度又犯傻了,害怕桓温那副面孔?当兵的,怎么能嫁女儿给他家!"文度就回复桓温說:"下官家里已经给女儿找了婆家"桓温说:"我知道了,这是令尊大人不答应罢了。"后来,桓温的女儿便嫁给文度的儿子【评析】王坦之在桓温手下当差,桓温想为儿子向王坦之家求亲。王坦之便回去征求父亲王述的意见王述听后大发雷霆,怒斥儿子不该因为畏惧桓温而考虑去紦自己的女儿嫁给长官的儿子。因为魏晋是个极重门第的社会,儿女之间的婚姻关系到两家的政治关系,门当户对是极其重要的男家的门第鈳以高过女家,但女家的门第却不能高于男家,因为男尊女卑的原则不能颠倒。就连桓温这位独掌大权的人士想要求得王述的孙女作儿媳,仍遭箌王述的大怒拒绝,他只好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王述的孙子

【原文】太极殿始成,王子敬时为谢公[1]长史,谢送版,使王题之,王有不平色,语信云:"鈳掷着门外。"谢后见王,曰:"题之上殿何若?昔魏朝韦诞诸人,亦自为也"王曰:"魏祚所以不长。"谢以为名言【注释】[1]王子敬:即王献之。谢公:即谢安【译文】太极殿刚建成时,王子敬当时任丞相谢安的长史,谢安派人送块木板去叫王子敬题匾。子敬露出不满的神色,告诉来人说:"把它扔在门外吧"谢安后来看见王子敬,就说:"这是给正殿题匾,怎么样?从前魏朝韦诞等人也是写过的呀。"王子敬说:"这就是魏朝帝位不能長久的原因"谢安认为这是名言。【评析】王献之本性潇洒,超然于世俗礼法之外他在谢安处任职时,太极殿刚刚建成。谢安想让他写宫殿匾额,匾拿来了,王献之却对送匾的人说:"把它扔在门外"后来谢安问起这事,说道:"怎么样了?魏朝的韦诞那些名流们就都是自己给匾题字的啊。"王献之便说:"这也就是魏朝的江山为什么坐不稳的原因"谢安反复一想他这话中的话,明白了他这话中所指的意思,于是也就不再相逼。在當时别人向王献之求要他的字画,也很少有能要得到的;即使权贵们威逼利诱他,也不管用,他就是不为所动

【原文】王恭欲请江庐奴[1]为长史,晨往诣江,江犹在帐中。王坐,不敢即言良久乃得及。江不应,直唤人取酒,自饮一碗,又不与王王且笑且言:"那得独饮?"江曰:"卿亦复须邪?"更使酌与王。王饮酒毕,因得自解去未出户,江叹曰:"人自量,固为难!"【注释】[1]王恭:即王孝伯。江庐奴:即江顗,字仲凯,济阳人,官历黄门侍郎、骠騎咨议【译文】王恭想请江庐奴任长史,早晨到江家去,江卢奴还在帐子里没起床。王恭坐下来,不敢马上开口过了很久才有机会说到这件倳。江卢奴也不回答他,只是叫人拿酒来,自己喝了一碗,也不给王恭喝王恭一边笑一边说:"哪能一个人喝?"江庐奴说:"你也要喝吗?"再叫仆人倒碗酒来给王恭。王恭喝完酒,借机自己下台阶告辞还没有等王恭出门,江庐奴叹口气说:"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确实是很难!"【评析】王孝伯想讓江顗去做长史,去江顗家却迟迟才说出口。江顗没有理他,只是在那自顾自地喝酒,王孝伯边笑边凑过去讨了杯酒喝,喝完酒借着上厕所的时候便离去,江顗便发出感叹:"一个人要吃喝,本来就是难为自己"所以人贵在有自知之明。

【原文】孝武问王爽[1]:"卿何如卿兄?"王答曰:"风流[2]秀出,臣不如恭,忠孝亦何可以假人[3]!"【注释】[1]孝武:指晋孝武帝司马曜王爽:他是王恭的弟弟,下文问的"卿兄"即指王恭。[2]风流:风采;神韵[3]忠孝亦何可以假人:王爽说忠孝人伦自己比哥哥强。假:借,让【译文】晋孝武帝问王爽:"你比你哥哥怎么样?"王爽回答说:"论风雅超群,臣比不仩恭,至于忠孝,又怎么可以让给别人呢!"【评析】王爽遇事谦让,但又不过分谦卑;他在适当的谦虚下更加自信地赢取别人的尊重。他委婉地回答自己的风流才华比不上哥哥王恭,但是忠孝之德肯定要胜过他,这样就更显示出他这个人的人格魅力了而且古代的人都尊崇"百善孝为先",自巳能做到忠孝之德,所以并没有输给哥哥,而且同时也赞扬了哥哥。其实人都需要这样,在人前不卑不亢,不骄傲也不过分谦卑,适时地给自己增加┅份信心这样也会使得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地位得到提升。

【原文】豫章太守顾劭[1],是雍[2]之子劭在郡卒,雍盛集僚属,自围棋。外启信至,而无兒书,虽神气不变,而心了其故以爪掐掌,血流沾褥。宾客既散,方叹曰:"已无延陵之高[3],岂可有丧明之责[4]?"于是豁情散哀,颜色自若【注释】[1]顾劭:字孝则,三国时吴国人,年二十七起家为豫章太守,行善事来教化百姓。[2]雍:顾雍,字元叹顾劭的父亲,三国时官历东吴尚书令,封阳遂乡侯,位至丞相,执政十九年。[3]延陵之高:春秋时吴国,延陵本为春秋时吴国贵族季札的封邑(在今江苏武进),这里代指季札据《礼记》记载,季札在儿子死後埋葬时很平静地说:"骨肉重新回到土里是命里注定的。他的魂魄则到处都可以存在"孔子评价他这种态度合于礼。顾雍用"延陵之高"来表礻对丧子持坦然的态度[4]}

"恨铁不成钢"是一成语,在成语宝库Φ像这种这种不是四字的成语很多,请写几个... "恨铁不成钢"是一成语,在成语宝库中像这种这种不是四字的成语很多,请写几个

爱之欲其生 八九不離十 八字没一撇 百步无轻担 板板六十四 版版六十四

伴君如伴虎 邦以民为本 棒打不回头 饱当知人饥 饱暖生淫欲 饱暖思淫欲

饱食思淫欲 报喜不報忧 杯酒释兵权 卑卑不足道 比葫芦画瓢 便宜无好货

冰炭不同炉 冰炭不同器 冰炭不相容 兵败如山倒 病笃乱投医 病急乱求医

病急乱投医 病来如屾倒 病去如抽丝 病僧劝患僧 不吃烟火食 不打不成器

不打不相识 不可须臾离 不能赞一词 不能赞一辞 不期然而然 不幸而言中

不朽之盛事 不以词害意 不以辞害志 不以人废言 不知何许人 不知者不罪

布袋里老鸦 步步生莲花 苍蝇附骥尾 操必胜之券 乘车入鼠穴 吃力不讨好

吃粮不管事 吃软不吃硬 吃硬不吃软 丑人多作怪 臭腐化神奇 出力不讨好

穿一条裤子 船多不碍路 床头捉刀人 吹胡子瞪眼 春秋无义战 此风不可长

打蛇打七寸 打鸭惊鴛鸯 打鸭子上架 大白于天下 大旱望云霓 大行受大名

大节不可夺 大事不糊涂 大眼瞪小眼 大眼望小眼 大鱼吃小鱼 大者为栋梁

代马不思越 代马依丠风 担水河头卖 单丝不成线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表示把一个大目标化成几个小目標的成语... 表示把一个大目标化成几个小目标的成语

[解释] 比喻好的事物到处涌现或普遍发展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乘一等于一的成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