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镜花缘看理想社会的人工授精必备的条件条件

从《镜花缘》看李汝珍的理想
《镜花缘》书如其名,作者以其独特变幻的奇思妙想为我们创造了一个镜花水月般的神奇故事。故事里有许多奇奇怪怪的国度,里面活跃着各色各样的奇人,发生着一系列非同一般的事。在作者生花妙笔的虚构之中,我可以感受到他着力于把幻想与现实巧妙地融合,他描述的许多域外异国风情往往体现着他对现实社会的折视和超越,寄寓着他对美好人性、和谐社会的理想追求。且看李汝珍文学世界里的不寻常国度。无肠国是一个神奇的国度。该国国人肚内无肠,十分有趣,“他们未成吃物,先找大解之处。若吃过再去大解,就如饮酒太过一般,登时下面就要还席”,他们才吃食物下去,腹中并不停留,一面吃了随即一直通过。读者疑惑了,为什么他们这样子竟然不会肚子饿呢?原来,“他们所吃之物,虽不停留,只要腹中略路一过,就如我们吃饭一般,也就饱了”。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粮食生产很大程度上依赖天气气候,所以粮食欠收的情况难免发生。无肠国的构想也许是作者对人民能够过上粮食充足,温饱可保,不必忍饥挨饿的日子的期盼。劳民国的人面如黑墨,身子都是摇摆而行的,让唐敖等人煞是奇怪。而其他那些并不行路的,无论坐立,身子也是摇摇摆摆,无片刻之停。唐敖的问话其实带出了作者想要说明的问题——长寿。他说:他们中日忙忙碌碌,举止不安,如此操劳,不知寿相如何?多九公道出了玄机:劳民永寿,智佳短年。劳民国的人忙碌劳动,但不操心,而且“本地不产五谷,都以果木为食,煎炒烹调之物从不入口,因此莫不长寿”。可见,长寿之道在于强身健体而不操劳心,并且注意饮食养生。作者塑造的劳民国其实可以名为“长寿国”,体现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长生不老的孜孜以求和对长寿秘诀的探究。与“长寿”主题有关而与劳民国有可比之处的还有聂耳国。唐敖道:小弟闻得相书言:两耳垂肩,必主大寿。他这聂耳国一定都是长寿了。多九公则修正道:老夫当日见他这个长耳,也曾打听,谁知道此国自古以来,从无寿享古稀之人。为什么呢?借多九公之口,作者道出了儒家的理念“过犹不及”啊!可见,在作者的理想世界里还不乏紧贴现实生活的规则的。君子国是个好让不争的国家。唐敖等人走近城门就可见“惟善为宝”四个大字,可见儒家的“善”在此被奉为处世宝典。然而,这里的人却不以为意,见“唐敖见言语克通,因向一位老翁问其何以好让不争之故。谁知老翁听了,一毫不懂。又问国一君子为名是何缘故,老翁亦回不知。一脸问了几个,都是如此”。大概是把“善”习以为常,就变得“其实没什么特别的”,故多九公言“据老夫看来,他这国名以及‘好让不争’四字,大约都是邻邦替他取的,所以他们都回不知……”。君子国的人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士庶人等无论富贵贫贱,举止言谈,莫不恭而有礼,真不愧“君子”二字。至于经商买卖,君子国的人并非如常人一般的“漫天要价,就地还钱”,而是卖者按照自己的货色要价,绝不挂羊头卖狗肉,欺骗消费者,买者则丝毫不想占卖方的便宜,宁愿付高价而不昧心而为。修行至此,社会难道还不太平和谐么?.cn与君子国相类似的还有大人国。该国的人天生就是云雾护足,非后天人力所能改变的,而且“云之颜色既以五彩为贵,黑色为卑”,“云之颜色虽有高下,至于或登彩云,或登黑云,其色全由心生,总在行为善恶,不在富贵贫贱。如果胸襟光明正大,足下自现彩云;倘或满腔奸私暗昧,足下自生黑云。云由足生,色随心变……国人皆以黑云为耻,遇见恶事都是藏身退后,遇见膳食,莫不踊跃争先,毫无小人习气”,因此邻邦的人都以“大人国”称赞他们。君子国、大人国的构想体现了作者对人性“至善”一面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补偿了他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求得“至善”的缺憾。毛民国的人一身长毛,这名字的来由实在不可思议。多九公如此解释道:原来他们当日也同常人一样,后来因他生性鄙吝,一毛不拔,死后冥官投其所好,所以给他一身长毛。那知久而久之,别处凡有鄙吝一毛不拔的也托生此地……哈哈,有趣有趣,实在佩服作者的构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谁一毛不拔就给他一身长毛,以补救补救他前生过于鄙吝之不足。无继国的人男女不分,从不生育,因而并无子嗣。虽然如此,但因为该国人死后其尸体不朽,过了一百二十年仍旧活转。于是,彼人活了又死,死了又活,从不少见。这个国家的人在我看来颇受老庄的“无为”思想影响,他们虽知道死后还能重生,素于名利心肠,倒是雪淡,“因人生在世,终有一死,纵使争名夺利,富贵极顶,及至无偿一道,如同一梦,全化乌有……”因此他们国中,凡是有人死了,叫做睡觉;那活在世上的,叫作做梦。细细想来,虽说这种想法有点不太积极,但对唐敖、李汝珍这类怀才不遇,仕途不顺的文人来说,这种思想倒可以抚慰一下他们在仕途官场上所受的精神创伤,给他们一条人生的退路。可见,无继国体现着作者对人生之路的另一种构设。.cn从温饱问题到人性、人生问题,从生存状态到生活状态,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李汝珍构设的国度还有很多很多。作者用幽默而诙谐的文字为人们描绘了一个个奇异的国度,于想象和虚构之中批判了现实社会的种种弊端,表达了自己所憧憬的种种理想状态。善良而求索的理想人性,平等而文明的和谐社会共同建构了李汝珍意念中的理想世界。《镜花缘》中的人物以女性为主,她们有别于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她们大多是“知识型”女性,她们身怀绝技各有神通。这些女子反映出作者对女性解放、女性人格独立的倡导,反映出他对女性教育的重视,对女性才能的赞赏。作者对女性崛起的理想自然而然诉诸笔端,这对文学和社会而言都有积极的意义。中国历史上从来都男性皇帝当政,但李汝珍偏偏让故事发生在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当政的时代,这不能不说是别有匠心。李汝珍给予众女子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接受教育和参与政事的权利,在《镜花缘》中他写了一百名才女的活动从家庭到社会,涉及方方面面,考试、社交、游艺、武功,处处彰显女子不让须眉。《镜花缘》中的女儿国与现实中男尊女卑的传统恰恰相反:男子反穿衣裙,作为妇人,以治内事,女子反穿靴帽,作为男人,以治外事。男女虽亦配偶,内外之分,却与别处不同。而且他们最喜欢缠足,无论大家小户,都以小脚为贵。国王大臣都由女子担任,男子只是附庸,只能做嫔妃、妻妾。更精彩的是三十回写林之洋被女儿国的国王看中,被迫封为王妃,在宫中被宫娥们按住穿耳缠足,“话说林之洋两只‘金莲’被众宫人今日也缠,明日也缠,并用药水熏洗,未及半日,已将脚面弯曲折作两段;十趾俱已腐烂,日日鲜血淋漓……及至将足吊起身子悬空,只觉眼中金星乱冒,满头昏晕,登时疼得冷汗直流,两腿酸麻。只得咬牙忍痛,闭口合眼,只等早早断气身亡,就可免了零碎吃苦”。林之洋堂堂男儿亲身经受穿耳缠足之苦,更能让世上众男子反思这种恶俗给女子带来的折磨。“缠足”在中国的文化体系里可谓是一个象征着女性备受压迫限制的文化符号,李汝珍笔下的女儿国里反其道而行之——要男儿缠足,意味着女性的反叛和解放,象征着女性对平等的追求。虽然男儿缠足也是不人道的做法,但在文学世界里,这种反叛还暗含着对人道主义的呼吁。这都是作者在看透了现实社会后所萌生的理想。《镜花缘》体现出“女性追求人格独立”的理想外,还体现作者“女子应受教育”的理想。中国文人“学而优则仕”的观念由来已久,科举制度成为布衣百姓步人上层社会的重要途径。李汝珍是深受科举迫害的文人,同时他怀着复杂的感情,所以他在《镜花缘》里憧憬了一种开明的科举制度,让有志之士施展才华,实现抱负。如何才算“开明科举”,其最大创新就是开女试。这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是一种创造性的设想,为天下女子赢得了一个被肯定才智的机会,扩大了受教育的群体。这一创举,李汝珍安排给了拥有最高地位的女性代言人——武则天。书中第四十二回写到武则天的才女恩诏“……朕准天地英华,原不择人而异,帝王辅翼,何妨破格而求。…… 况今日:灵秀不钟于男子,贞吉久属于坤元……于圣历三年,命礼部诸臣特开女试。”又列出规例十二条,规定了考试细则及荣誉奖励。闻此消息,天下女子莫不为之欢呼雀跃,纷纷用功读书准备参加考试。黑齿国中“凡生女之家,到了四五岁,无论贫富,莫不送塾读书,以备赴试”;每到十余年,国母即有观风盛典。凡有能闻处女,俱准赴试,以文之优劣,定以等第,或赐才女匾额,或赐冠带荣身,或封其父母,或荣及翁姑,乃国家盛事。李汝珍在海外淑士国中让读者见识到了更为开明的科举。在淑士国每个人都要读书学习,都要通过考试,凡是庶民没有通过考试的,谓之“游民”,此等人身充贱役。考试范围很广泛,涉及生活方方面面,并不局限于经史子集,或以通经,或以明史,或以词赋,或以诗文,或以策论,或以书启,或以乐律,或以音韵,或以刑法,或以历算,或以书画,或以医卜。只要精通其一,皆可取得一顶头巾,一领青衫,不在游民之内。这样的考试制度扩大了招生范围,使每个人都能有机会学习,有所专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社会也因此获得了多方面的人才,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拔人才,任用人才,而不是众多只会读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李汝珍所处的是一个表面上繁华竞逐,骨子里却日益腐朽的时代。作为一个科举不第的文人,李汝珍对社会的不满,对理想的憧憬,只能含蓄地表达在被称为稗官野史的小说中,而且还要加上“镜花”这样的字眼做掩饰。当然作者还没有认识到社会弊端的根源,作品中也包含着不少因果佛道之说,但李汝珍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表达了自己对人性和社会的独特见解,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理想世界的画卷。这是一个平等开明、心怀善念、人尽其才的世界,尽管不过是镜花水月,却吸引着人们去追慕去怅惘。
上拍指数:0件拍品
交易指数:0件成交作品
艺术家拍卖排行
艺术家搜索指导
李汝珍快速通道
| (C)2009 版权所有·搜艺搜此内容是搜艺搜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的结果,不代表搜艺搜赞成被搜索网站的内容或立场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镜花缘读后感
镜花缘读后感
作者/编辑:
  []全书一百回,唐敖随妻弟林之洋出海游历是《镜花缘》一书的精彩部分,作品对两面国,无肠国、翼民国等虚幻国度的描绘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黑暗现象和种种恶俗的不满与憎恶。作者通过对五光十色的海外世界的描写,特别是对&君子国&、&大人国&的描写,表现了封建社会末世中先进的人们试图向海外寻求出路的思想。在关于&君子国&的描写里,李汝珍展示了一个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的蓝图:在这里,人们诚实无欺,好让不争,把&漫天要价,就地还钱&的买卖原则来了一个完全颠倒,这里不仅有和谐的社会制度,良好的社会风气,而且有勤谨俭朴的官吏和开明礼贤的国君。在关于&大人国&的描写里,李汝珍虚构了&胸襟光明正大&的人&脚下登彩云&而&满腔奸私暗昧&的人&足下自生黑云&的奇特情节,并且宜称:&所以富贵之人,往往竟登黑云;贫贱之人,反登彩云。&这就是说,人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他的身份的高低,而是取决于他的如质的好坏。这种以人的品质而不是从财富地位来衡量人的观点,是与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相抵牾的,是一种新的价值观念。这些情节,都闪烁着民主思想的光彩。有一定的进步思想.此外《镜花缘》的进步思想倾向还表现在对妇女的尊重和反对男尊女卑上。在作者所描写的&女儿国&中,&男子反穿衣裙,作为妇人,以治内事,女子反穿靴帽,作为男人,以治外事&,同情妇女、尊重女权的思想感情溢于言表,作者笔下的一百个女子都是巾帼英雄,她们或才情敏捷,或侠肠义胆,或深通医理,或长于数字,…对她们的热情歌颂是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论的否定。在写作上,由于作者采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方法,运用奇异的幻想和大胆的夸张进行创作,因而形成《镜花缘》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作者的语言流畅老练,显示出深厚的功力[1]&&
  镜花缘读后感所属栏目:〖〗
  〖〗链接地址:
  读后感提供的镜花缘读后感由网友原创或转发,若镜花缘读后感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本站联系,谢谢!
上一篇读后感范文: 下一篇读后感范文:
镜花缘读后感相关读后感范文
没有相关读后感范文《镜花缘》读后感1000字作文
《镜花缘》读后感1000字作文
  导语:《镜花缘》是清代一部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整理的优秀,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镜花缘读后感【1】
  《镜花缘》问世以后,以多种版本流行于世。据学者统计,仅清代就有20余种版本 。但是,在众多的《镜花缘》版本中,以道光十年(1830)芥子园刻巾箱本最为著名。王韬在《绘图镜花缘序》中称:&首册所绘图像工巧绝伦,反覆细际,疑系出粤东剞劂手,非芥子园新镌本也。后虽有翻板者,远弗能逮。& 王韬所论甚确。广东芥子园所刊绣像本长期居于《镜花缘》传播的主导地位,主要得益于绘工的精心构图。芥子园本《镜花缘》由于插图的存在,图像与文本交互作用,使《镜花缘》产生文本增殖,而这正是插图本的独特魅力所在。绘工与像赞作者由《镜花缘》插图,流露出其对文本的接受态度。笔者即以芥子园本《镜花缘》为例,探讨插图之与文本传播的关系。
  一、广东芥子园《镜花缘》绣像插图源起
  现存《镜花缘》最早的插图本即道光十年(1830)问世的广东芥子园本《镜花缘绣像》,《古本小说集成》收道光十二年(1832)本即据此翻刻。该本白口单黑鱼尾,左右双边,正文半叶十行二十字,前有许乔林、洪棣元、麦大鹏、谢叶梅所作序言以及讱斋孙吉昌等人所作的十四家题词,文本内含蔬庵、菊如等人的眉批、回评,封面题为&镜花缘绣像芥子园藏板&,上端椭圆图案中镌有&有志竟成&四字。扉页有芭蕉叶形状的牌记,署为:&道光十二年岁次壬辰春王新摹;四会谢叶梅灵山氏画像、顺德麦大鹏抟云子书赞。&插图排版在目录前。芥子园《镜花缘绣像》全书共一百回,有插图二百一十六幅,均为大幅整页竖版,其中包括一百零八幅人物绣像插图,一百零八幅花鸟器物图。人物绣像除百花仙子之外,还有武则天、女魁星、麻姑、风姨、月姊、唐以亭(敖)、多九公、林之洋等八人 。该本插图原绘工谢叶梅以及像赞作者麦大鹏,生平事迹均不详。惟《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云:&清嘉庆、道光()时人,善画。李汝珍撰《镜花缘》,插图为其所绘。十二年(1832)广东有重刻本。& 根据麦大鹏序云:&先生固会邑之端人也,少时癖嗜画学,人物最工。& 可知谢叶梅是广东四会人,擅长画人物。而牌记云&王新摹&,当为王新临摹谢本而成。王新,生平事迹亦不详。麦大鹏与谢叶梅在序言中交代的《镜花缘》绘像的经过,麦大鹏序云:
  李子松石《镜花缘》一书,耳其尽善,三载于兹矣。戊子(1828)清和偶过张子燮亭书塾,得窥全豹,不胜舞蹈。复闻芥子园新雕告竣,遂购一函,如获异宝。玩味之馀,忠孝节烈,文词典雅,百戏九流,聪明颖悟,闺秀团聚,谈笑诙谐,足见一斑。虽事涉荒唐,不啻却有其人其事,如在目前也。翻若弗克,身历其境。睹兹彬彬,文盛济济,同时为恨。适上林谢先生过访,因共赏鉴,累日评阅不倦。先生固会邑之端人也,少时癖嗜画学,人物最工,故相与赞扬而乐为之像。神存意想,而挹其丰姿,得一百八人。晤对之下,性情欲活,恍聆啸语一堂,披其图而如见其人,岂非千古快事乎! 先生尚友古人,于其间意兴所至,慕之爱之,而不得见,即执笔图之,不必求其肖也。是图一成,渴怀顿释,吾知先生之风由是千古矣。 己丑(九年1829)嘉平月既望抟云麦大鹏谨志其巅末。
  其中透露出两个重要信息,一是麦大鹏所透露出来的《镜花缘》早期发行情况。麦氏多年关注《镜花缘》一书,但直至&戊子&年始&得窥全豹&,逆推三年,麦大鹏当在道光五年(1825)前后&耳其尽善&,此时,《镜花缘》的刻本见文献记载的仅有三种:江宁桃红镇之坊刻本(1817)、苏州原刻本(1818)以及道光元年(1821)刻本 ;道光八年(1828)麦大鹏在&张子燮亭书塾,得窥全豹&究竟是哪一种版本,难以推测。&复闻芥子园新雕告竣&当指1828年的广州芥子园本,该书坊与南京芥子园之关系待考。但可以肯定地说,这四种版本均无插图。二是麦大鹏与谢叶梅绘图作赞的缘由。麦氏序言感慨&翻若弗克身历其境,睹兹彬彬,文盛济济,同时为恨&,因此怂恿谢叶梅为《镜花缘》绘图。由于麦氏生平不详,序言也看不出其是基于市场利益考虑。但是两年后,谢、麦二氏绘图与像赞为芥子园所采纳,并由王新临摹而刊刻。这一过程颇耐人寻味。谢叶梅序文不长,为论述方便,于此亦全文引出:
  原夫日丽风和,气清天朗,益友扳谈,奇文共赏。既遘锦心,亟宜绣像,神游幻化之间,品在羲皇以上,洵可乐也。道光己丑(1829)葭月长至日抟云麦子以《镜花缘》示予。其中忠孝节义、诗赋品艺、闺阁风流、咸归于正。翻阅之下,令人起敬起爱,实传奇之大观也。嘱予拟像一百八人,于是神凝梦想,略摹梗概,而巾帼尽见于其间,不啻萃古人于一时,如亲聆其声咳也。敢谓笔法无讹,聊以应酬,是亦物聚于所好耳。或诮予师心自用,予惟顺受而已。古者见尧于羹,见舜于墙,后人岂尝亲炙之哉?要其精神所注,结而成像,遂有旷百世而相遇者。予之绘此,亦若是而已矣。后之览是集者,翰墨同缘,可为百花一助云尔。时道光十年,岁在上章摄提格清和月朔灵山谢叶梅摹像并序。
  麦、谢二君&共赏鉴,累日评阅不倦&,应该说对《镜花缘》颇下了一番功夫研读,也达成了某些共识。麦、谢二氏均谈及《镜花缘》之读后感,麦氏云:&玩味之馀,忠孝节烈,文词典雅,百戏九流,聪明颖悟,闺秀团聚,谈笑诙谐,足见一斑。&谢氏也说:&其中忠孝节义、诗赋品艺、闺阁风流、咸归于正。&均肯定《镜花缘》的&忠孝节义&、&百戏九流&、&闺阁风流&等。谢君进而&神存意想,而挹其丰姿&、&神凝梦想,略摹梗概&,由揣摩《镜花缘》文本,发之为图像,&其精神所注,结而成像&,并在插图中展示了对《镜花缘》文本的认识。
  二、以古器皿、游戏图案张扬《镜花缘》之才学
  众所周知,《镜花缘》是一部典型的才学小说,诚如二十三回借林之洋之口说:&这部《少子》乃圣朝太平之世出的,是俺天朝读书人做的,这人就是老子后裔。老子做的是《道德经》,讲的都是元虚奥妙;他这《少子》虽以游戏为事,却暗寓劝善之意,不外风人之旨,上面载著诸子百家,人物花鸟,书画琴棋,医卜星相,音韵算法,无一不备;还有各样灯谜,诸般酒令,以及双陆、马吊、射鹄、蹴球、斗草、投壶,各种百戏之类,件件都可解得睡魔,也可令人喷饭。& 也就是说,李汝珍之本意是以百科知识见长,以游戏而&暗寓劝善之意&。谢、麦二君均充分意识到该书&百戏九流、诗赋品艺&见长的特点,&师心自用&,以诉诸于感官的插图强化了文本的这一特点。
  《镜花缘》才学化的插图与文本&才学小说&的特质相得益彰。约略统计,全书的216幅插图中除了108人物像外,尚有108幅用来装饰像赞的古玩与花草,其中50余幅是标明名称的上古器具,包括盉、象尊、方明、觵、站、甗、黄琮、鐎斗、敦、铏、蜼彝、觚、斝、虎节、侈耳区鼎、杯、瓿、簠、敦、伯盏颒盘、龙节、觯、簋、珪、壶、彝、组琮、鍑、盦、鬲、盆、锭、尊、罍、温壶、铺、虎符、大官铜炼、乌彝、癸举、匜、鬵、携瓶、卣、镫、舟、匜盘、釜、罂、杆等,尚有一些没有标出名称的古器物。谢叶梅乐此不彼地描绘出这么多的古代器皿,绝非仅仅用来装饰图赞,而正是以自己&师心独具&的方式与小说文本发生共鸣。如图1分别为用来装饰像赞的&盉、象尊、方明、觵&四种器皿,其中&盉&是古代盛酒器,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用水来调和酒味的浓淡;&象尊&也是古代的一种酒器,其形如象或凤凰,一说以象牙饰尊;&方明&则是上下四方神明之象,古代诸侯朝见天子、会盟或天子祭祀时所置;&觵&是盛酒或饮酒器,古代用兽角制,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前期。诸如此类的器皿,不仅今人难得一见,即在清代中叶也罕见熟悉其形制者。但麦、谢二君以50余种上古器皿装饰像赞,其意与李汝珍《镜花缘》文本一样,皆以文艺为学术耳。麦、谢二君试图穷尽上古器皿,借以与《镜花缘》文本相唱和,实即强化了文本的学术特色,并且也丰富了《镜花缘》文本的百科知识。
  图1,李汝珍《镜花缘》第26、30、 32、34页插图,摘自《古本小说集成》第2辑第119册。
  除了如此众多的上古器皿外,谢叶梅还直接描绘&诗赋品艺&、&百戏九流&等图案,以此强化文本的游戏科目。如前所述,《镜花缘》文本中百戏、酒令、算法、灯谜无处不见,其中尤以苏蕙兰织锦回文璇玑图最为著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本特意将此图彩页印出。麦大鹏、谢叶梅也充分意识到《镜花缘》文本的游戏娱乐特色,但二君没有简单地将文本游戏内容图绘出来,而是以自己的游戏方式增补了文本的内容,如图2。谢叶梅、麦大鹏
  图2,李汝珍《镜花缘》第82页洛红蕖像赞、第94页尹红萸像赞、第182页米兰芬像赞,摘自《古本小说集成》第2辑第119册。
  将像赞文字排列成图案形式,让读者自己寻求解读的方式。其中,洛红蕖像赞以正常顺序可以读出:&除虎卫乡闾,志同周处;为亲图报复,孝以杨香。&但是阅读尹红萸像赞,笔者倒颇费了一份功夫;而米兰芬像赞则涉及到篆文知识,个别字迹辨认也需篆书功底。也就是说,谢、麦二人将《镜花缘》文本中的游戏延伸至读者的阅读过程中,读者不再是图像被动的接受者,图像调动读者积极参与游戏,这无疑刺激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再如,纪沉鱼的像赞以&连环印纽&图案、风姨的像赞以神话中的&飞廉&以装饰 ,分别涉及&巧解九连环&以及上古神话,同样是文本不曾描述到的。
  绘工系统图绘上古器皿与游戏图案作为插图,旨在《镜花缘》文本之外,增加、丰富小说的才学与游戏内容,进而强化《镜花缘》的&才学小说&特质。
  三、绣像图赞与《镜花缘》的文本接受
  学术史上最先关注《镜花缘》文本中的女性群体者,当推谢叶梅、麦大鹏。其插图首次将百花仙子以女性群体形式集体亮相,大力渲染李汝珍《镜花缘》中的才女形象,从而引起后来学者的持续关注。《镜花缘》问世之初,苏州原刻本(1818)只有六家题词,道光十年本已经增至十四家题词 ,然在诸家题词中,只有少数只言片语涉及到《镜花缘》中的女性,如朱枚女士题词:&万言洒洒笔无痕,都是伶俜倩女魂。&休宁女士金若兰者香云:&&&才笔描成百美图&&才女抽思笔墨灵。&陈瑜评云:&最爱挑灯深夜读,卷中常对美人魂。&对《镜花缘》做过深入评点的许祥龄,偶有评点文字涉及《镜花缘》中的女性,其题词云:&石破天惊秋雨滴,居然女榜试闺才。& 回评亦有称:&旧闻施耐庵著《水浒传》,先将一百八人图其形象,然后揣其性情,故一言一动,无不肖其口吻神情;此书写百名才女必效此法,细细白描,定是龙面粉本。& 许祥龄的回评论及人物白描与文学形象之间的关系,可能给谢、麦二人以诸多启示。至道光十年(1818),谢、麦二君始系统将《镜花缘》中人物绘图并予以像赞。从对《镜花缘》中女性人物的评论与接受来看,麦、谢二人超越了以往任何评点者。仅字数而言,麦大鹏的人物像赞总字数超过七千字,呈现出系统化、模式化之趋势,实则开启了后世《镜花缘》女性研究之先河。
  《镜花缘》像赞首次对小说人物事迹进行了系统梳理与评论。芥子园藏版牌记与麦大鹏之《〈镜花缘〉序》均交代了像赞作者为麦大鹏,号抟云子,广东顺德人。将麦氏《镜花缘》人物像赞罗列,即可发现其模式化的写作程式。像赞一般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写在人物绣像图上,一是写在器物等装饰图上。如五色笔纪沉鱼的像赞是:&河北道高阳郡人,济北龙头,临湘凤翼,貌美才华,名成鼎足。&此部分文字直接写在纪沉鱼的绣像上;而写在连环印纽上的像赞则为:&凝神惊绝技,妙笔喜深思。& 绣像图上的像赞先介绍人物籍贯,继之以评论;而镌在器物上的像赞一般为诗歌或对仗的联句。这种布局模式,既系统整理了百花仙子以及小说其他主要人物的生平事迹,又对其学识与品行进行评论,实际建构了《镜花缘》人物论的基本框架。
  像赞即借图像以称颂人物,其中必然寄托麦大鹏的见解。众所周知,由于《镜花缘》以才学见长,小说关注的重点是学术,对故事情节之经营远逊于对才艺的描绘,因此小说的才学特色往往给读者留下极深印象,而对于小说人物的生平事迹,读者可能不甚了解。麦大鹏的人物像赞则系统归纳了小说人物之籍贯、生平大略,如骆红蕖形象,尽管《镜花缘》文本有颇多描述;但&骆龙之孙,宾王之女,中原人,祖孙逃居东口山莲花庵,猛虎逐兽压倒住房,致母身毙,立誓尽除此害,后果连杀四虎,方回岭南。配唐以亭之子唐小峰为妻&的,言简意赅,不仅交代了骆红蕖的家世、籍贯、且对其主要事迹也予以简要介绍,毫无疑问深化了文本。对于小说文本着墨不多的人物,如仁风扇谭蕙芳,读者对其事迹可能不甚了解,毕竟她只是作者书写才艺的一个符号,但麦大鹏的像赞则云:&江南人,河东节度使章更二小姐,许与翰林院谭老爷公子谭太为妻,熏香摘艳,茹古涵今。&这种介绍,可以促使读者从繁琐的才艺描述中超脱出来,帮助读者梳理小说中的人物关系。诸如风姨、麻姑、月姊等诸神,李汝珍的文本压根没有交代其姓氏及职掌等,但麦氏的像赞对诸神作了详细介绍,如麻姑:&长指仙,麻姑。姓黎字琼仙,尝与方平降蔡经家,姑取米数升掷于地,米尽成珠。禀性敦睦,为人排难解纷,大能和事。&这无异于为《镜花缘》文本作注释,可以深化读者对于文本的理解。
  麦大鹏的像赞也反映了其对小说女性的看法。对《镜花缘》中&女榜试闺才&情节构思,历来存在&屠门大嚼&或高扬女权的不同评论,但论者都承认其&石破天惊&,&无一处落前人窠臼&的艺术构思。麦大鹏的像赞充分赞扬了《镜花缘》中女性的才学、道德与美貌。即以百花才女前书名而言,蠹书虫史幽探的像赞为:&江南道京兆郡人,贯穿经传,驰骋古今,将璇玑图五彩标出,分而为六,合而为一,尽发奥妙,固女科之殿元,亦苏氏之功臣也。笔原扛鼎重,词拟冠军雄。&万斛愁哀萃芳像赞为:&淮南人,龙腾学海,鹤翥文场,细绎织锦回文,将史氏六图之外,复又分出一图,足证心灵,殿试亚元。曲绪抽思巧,旋图琢句工。&蝌蚪书言锦心像赞为:&河东道汝南郡人,精理为文,秀气成采。公春秋之褒贬,通篆镏于古今。&麦大鹏对女榜中式前四名--史幽探、哀萃芳、纪沉鱼、言锦心的像赞,可视作其《镜花缘》女性态度的缩影,即肯定女性才华,无论&贯穿经传&、&旋图琢句&、&通篆镏于古今&,举凡一技之长,皆可肯定,这与文本所主张的的分科考试也是一致的。纵观百花仙女的像赞,诸如&名高七彦,才擅六奇&(陈淑媛)、&才高柳絮,颂拟椒花&(国瑞徵)、&天姿颖悟,谈笑诙谐&(孟紫芝)此类的赞语随处可见。
  除了才华,麦大鹏还肯定了《镜花缘》中的女性道德,诸如&道德橐伦,仁义陶钧&(谢文锦)、&蕴义怀仁,澄波万顷&(郦锦春)、&戴仁而行,抱义而处&(邺芳春)对于女性道德的赞誉也随处可见。值得注意的是,麦大鹏对女性&道德仁义&之赞语多泛泛而谈,并没有超出儒家伦理范围。麦大鹏的唐敖像赞有&不藉文章朝圣主,全凭忠孝学神仙&之句,但对文本中,&为了功名,唐敖居然令唐小山改其名而应考,既要功名,又要忠义,岂非俗话所谓&既要做妹子又要立牌坊&?& 麦大鹏采取了悬置与逃避态度,即屏蔽了这一矛盾,其唐闺臣像赞云:&岭南人,唐以亭之女,原名小山,产时异香满室,三日不散。仙根夙种,佛果前生,美貌端庄,天姿聪俊。性至孝,二次寻亲小蓬莱,亲录玉碑,后与颜紫绡偕隐焉。红光眩耀镜花台,此日登临眼界开。严命岂灵前度约,寻亲两到小蓬莱。&像赞突出了唐小山的&聪俊&与&至孝&,对李汝珍文本流露出的&才学与忠节&矛盾,更多采取了回避态度。再如,像赞称花再芳:&百香衢乡宦之女,受业于唐敏,资忠履信,直干千寻。&称将秋辉:&礼为教本,信在行先。&也都是从传统儒家礼义忠信的伦理道德角度肯定女性。至于玉无瑕林书香、百炼霜阳墨香以及小嫦娥禇月芳姊妹等,麦大鹏也特别强调其&仍用夫家之姓&,应该说,距离女性个体意识的觉醒还相距遥远。
  对于女性美貌,麦大鹏像赞或直接借用《镜花缘》文本,或予以补充强化。如天孙锦蒋春辉的像赞:&河北道平原郡人氏,吏部考功员外郎蒋进大小姐,丽品疑仙,颖思入慧。&这段文字直接摘自文本&原来这蒋进乃河北道广平郡人氏,现任吏部考动员外郎。夫人赵氏,膝下一子四女:子名蒋绩,尚在年幼,长女名唤蒋春辉、次蒋秋辉;三蒋星辉、四蒋月辉。还有寡嫂跟前两个侄女,一名蒋素辉、一名蒋丽辉。姊妹六人,都生得丽品疑仙,颖思入慧。& 但是麦大鹏评蒋星辉语:&胸涵圭璧,口唾珠玑。&评蒋月辉:&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则是由文本而展开延伸,对文本作补充。又如麦大鹏评掌红珠:&河东道太原郡人氏,祠部员外郎掌仲大小姐。神凝静水,光照琪花。&此段文字也基本沿袭文本:&这掌仲乃河东道太原郡人氏,现任祠部员外郎。夫人朱氏,三胎生育二子四女:二子俱幼,大女名叫掌红珠、次掌乘珠、三掌骊珠、四掌浦珠。姊妹四个,都生得神凝镜水,光照琪花。& 但是,对于掌乘珠&眸凝秋水,指露春葱&以及掌骊珠&花能解语,玉能生香&等评语,则是麦大鹏自己由文本而作的发挥。总体而言,相对于李汝珍原作中女性外貌描写的缺失而言,麦大鹏的像赞有所补充。
  麦氏像赞受《史记》纪传体&列传&风格影响,述评结合,首次突出了《镜花缘》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强化了读者对文本的接受;同时,麦大鹏像赞充分赞扬了百花仙女的才华,并以儒家伦理肯定女性的道德,并对文本中缺失的女性外貌予以补充。凡此,均反映了《镜花缘》问世之初读者对于文本的接受。
  四、&不雅&绣像与《镜花缘》女性之张扬
  谢叶梅所绘《镜花缘》一百零八幅人物绣像,包括武则天、女魁星、麻姑、风姨、月姊、唐敖、多九公、林之洋以及百花仙子,麦大鹏对其人物绣像赞不绝口:&是图一成,渴怀顿释,吾知先生之风由是千古矣。& 而王韬在半个世纪后(1888)也称:&首册所绘图像工巧绝伦,反覆细际,疑系出粤东剞劂手,非芥子园新镌本也。后虽有翻板者,远弗能逮。& 可见谢叶梅绘本的持久影响力。
  如前所述,李汝珍《镜花缘》重在才学而略于叙事,其笔下的百位才女虽&个个花能蕴藉,玉有精神,于那娉婷妩媚之中,无不带着一团书卷秀气& ,但个性不甚鲜明,读者也很难分辨出每一位才女的独特之处。谢叶梅所绘小说人物,重在&师心自用&、&要其精神所注,结而成像&、&不必求其肖也&, 在小说《镜花缘》中谢叶梅以自己的方式解读《镜花缘》人物,有力强化了人物的个性。纵观百八人物绣像图,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标准绣像;一类是闲适绣像。前者如武则天、麻姑、风姨、月姊、唐敖、多九公、林之洋、史幽探、哀萃芳、纪沉鱼、言锦心等,画面严肃而沉重;后者如掌骊珠、董珠钿、姜丽楼、潘丽春、吕瑞蓂、董翠钿等,画面轻松而闲适,如图3所示。对于绘工谢叶梅来言,其特别注重以细节强化人物特征,图3中的廉锦枫绣像,因文本述其&父死家贫,母病需参,习熟水性,竟能入海一日之久,母食即愈&,麦氏即绘其游水图以强化她的性格特征;洛红蕖绘像则突出其&连杀四虎&之义行。即使林婉如绣像,画家谢叶梅抓住了其雅号&赛钟繇&及善写隶书的细节,描绘了林婉如写字的一瞬间。但是,《镜花缘》文本中尚有诸多参与才学游艺而没有具体义行孝节之人物,谢叶梅则无受拘束,大胆描绘了众多的女子休闲绣像,如图3所示。画面中人物穿着宽松,或躺或卧,与正统端庄之淑女迥异。笔者以为,此类女子休闲图呈现出反传统的色彩,与李汝珍《镜花缘》文本高扬女性才华正相呼应。在《镜花缘》文本中,李汝珍常常采用男女换位思维以突出女性地位;在绣像中,谢叶梅继承了这一模式,以种种女性不雅姿势入图以抗衡男性中心地位,意味着女性也可以拥有与男性一样的地位。相对于李汝珍《镜花缘》文本不敢或不屑描写女性娇态、闲逸之态,谢叶梅《镜花缘》大量图绘女性&不雅&绣像,意味着同时期的广东人对于女性独立自主的要求更为强烈。
  图3,《镜花缘》卷首第79、81、159、165、179、185、197、199页人物绣像图,摘自《古本小说集成》第2辑第119册。
  值得注意的是,谢叶梅所绘女性休闲图虽具有反传统之色彩,但是这些女性无一不是三寸金莲。文本三十三、三十四回中,李汝珍描述了林之洋在女儿国被迫缠脚的痛苦,而在十六回却流露出对女性小脚的欣赏心理,唐敖等人在黑齿国见到女学生红红和亭亭,两人&弯弯两道朱眉,盈盈一双秀目,再衬著万缕青丝,樱桃小口,底下露出三寸金莲&,唐敖等人的评价是&倒也不俗& ,文本反映出李汝珍的复杂心态。无独有偶,谢叶梅以女性不雅姿势反抗传统时,恰恰也流露出对女性小脚的艳羡之情。笔者以为,李汝珍、谢叶梅等人对于女性平等的思考与嘉庆、道光时文人的历史局限密不可分。诚如陈东原所评:&李汝珍破坏方面的主张,并不能超过在他六百年以前的袁采和与他同时的俞正燮。&&他比袁、俞,也有特到的地方,便是他承认男女平等和女子参政的主张。&&因为在他当时和稍前曾出了许多女诗人,清代妇女才学底发达,是二千余年来所未有的。& 李汝珍、谢叶梅推崇女性的才学,同情女性命运,也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道光十年(1830)的《镜花缘绣像》在广州的出现绝非偶然。清代自乾隆起,出版中心开始南移,金陵、苏州等地书坊多聘请广东刻工雕版,再将书版运回印刷。著名文人袁枚曾写信给他在广东做官的弟弟说:&又闻广东刻字甚便宜,不过不好耳,然刻《子不语》,原不必好也,弟为留意一问。& 可见,广东刻工的低廉已经引起了袁枚的关注。而郑振铎在《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称,清代中后期期(嘉庆到清末),&因地方经济的繁荣,广州派的木刻画也开始问鼎中原了&,&最早的广州派木刻画可以追溯到道光四年(1824)梁廷枏的《小四梦》的插图。& 在众多的粤版插图本中,《镜花缘绣像》不仅刊刻精美,绘工与像赞别具用心,&后虽有翻板者,远弗能逮。&可以称得上粤版插图之代表,长期以来占据《镜花缘》传播的主导地位。
  镜花缘读后感【2】
  《镜花缘》是清代著名的神魔小说,自嘉庆二十三年出版问世以来,一直备受到各方的关注。鲁迅、郑振铎、胡适、林语堂等大家都给予了它很高的评价。国外一些学者也致力于此书的研究工作,苏联女汉学家费施曼说该书是&熔幻想小说、历史小说、讽刺小说和游记小说于一炉的杰作。&目前《镜花缘》已经被译成英、俄、德、日等
  多国文字。
  《镜花缘》是作者在海属地区采拾地方风物、乡土俚语及古迹史乘,&消磨三十多年层层心血&而写成的,是古海州地区直接产生的一部古典名著。该书征引浩博,学问涉及琴、棋、书、画、医、卜、星相、灯谜等多个方面。
  《镜花缘》共计一百回,故事以百花仙子为首的一百位花神因奉武则天诏令在寒冬使百花开放,违犯天条,被贬下尘世为开端。其中百花仙子托生为秀才唐敖之女唐小山。小说前半部分主要写唐敖、林之洋、多九公三人游历海外三十余国的奇异经历,后半部分主要写由诸花神所托生的一百名才女参加武则天所设的女试,及考取后在一起饮酒游戏、赋诗谈笑的情景。同时,又自始至终贯穿着维护李氏正统、反对武则天篡政的线索。《镜花缘》由于包含了新颖的思想和新奇的想象,带有较多的社会批判意识,有时且不乏深刻之处,所以尽管成就有限,但在小说史上占据一定的地位。
  《镜花缘》一书的命名取意于&镜花水月&一词,蕴涵着对于人生空幻和哀悼女子不幸命运的意识。作者用漫画式的笔调,通过夸大和变形的手法写出了社会的丑恶和可笑,也写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但是由于故事发生的场所都是虚无缥缈之地而情节又是及其荒诞离奇的,所以作者借此来揭示的当时的现实生活,给读者的感受主要是滑稽可笑而不是严峻和可悲。在艺术风格上,作品的奇思异想体现了作者的丰富想象力,以及思想机的警和语言的幽默风趣。但是另一方面该作品其幻想性的虚构情节有些分散,人物形象显得单薄无力;后半部分大谈学问,比较累赘。但是这部作品从整体上来说,在我国文学史上还是有着重要的意义。
  千奇百怪的国家,千奇百怪的风土人情,千奇百怪的事情,都如一场梦一般。故事中的语言诙谐幽默,妙趣横生,时而语调激昂,似作者对未来的美好想象,时而语调低沉,似作者对人情世故的反思。作者独具匠心的通过对虚幻世界的描写,无情的讽刺的现实社会的黑暗虚伪,寄寓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在宁静的午后,手里捧一杯暖茶,静静翻开书本,细细品味清隽的文字,幸福,由书中来&&
  镜花缘读后感【3】
  《镜花缘》一百回,故事起于以百花仙子为首的一百位花神因奉武则天诏令在寒冬使百花开放,违犯天条,被贬下尘世。其中百花仙子托生为秀才唐敖之女唐小山。小说前半部分主要写唐敖、林之洋、多九公三人游历海外三十余国的奇异经历,后半部分主要写由诸花神所托生的一百名才女参加武则天所设的女试,及考取后在一起饮酒游戏、赋诗谈笑的情景。同时,又自始至终贯穿着维护李氏正统、反对武则天篡政的线索。
  《镜花缘》的写作动机和由此呈现的小说的旨趣是多方面的。书的命名取意于&镜花水月&,百名花仙在蓬莱的居处称为&薄命岩&、&红颜洞&,刻有她们各人所司花名及降生人间后姓名的石碑放在&泣红亭&内,这些地方都明显受到《红楼梦》的影响,蕴涵着人生空幻和哀悼女子不幸命运的意识。
  但在小说情节的展开过程中,这种意识并未得到有力的表现,百名花仙在人间考取女试后欢聚一堂、热闹非凡的场面,更无一点悲哀的气氛。所以说,作者在这方面的态度绝不像曹雪芹写《红楼梦》那样严肃。写唐敖等人海外游历的部分带有较多的社会批判意识,有时且不乏深刻之处。但由于故事发生的场所是虚无缥缈之地而情节又是荒诞离奇的,所以作者借此揭示的现实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给读者的感受主要是滑稽可笑而不是严峻和可悲。这和《儒林外史》的写实态度也不相同。此外,小说又以极大篇幅来显示作者的广博知识和辞章修养,尤其是百女会聚以后的部分,几乎是脱离了小说情节来作文字游戏,乃至一个酒令竟要占到十几回。综合以上几点来看,《镜花缘》是一部具有社会批判内容的游戏之作;作者既对现实的弊病具有高度的敏感,却又把他的不满化为谐趣,同时在卖弄博学的智力游戏中求得心理平衡。
  《镜花缘》最有价值的是前半部分写唐敖等人游历海外的三十多回。作者在描写这些海外国度时,虽多以《山海经》等古籍中的点滴记载为依据,但主要还是驰骋奇思异想,幻设情景,表现了丰富的想象力。而通过幻想性的虚构情节,作者表达了他对许多现实问题的看法。譬如主张男女平等是《镜花缘》的重要思想,百名花仙投生人间、各有作为的整个故事框架即与此有关,而在&女儿国&的故事中,这一思想得到更为生动的表现。作者把现实中的&男尊女卑&现象在&女儿国&中依样颠倒为&女尊男卑&,以此为女子鸣不平。故事中写林之洋被选为女王的&王妃&,遭受穿耳缠足之苦,实际是让男性从女性的立场来体会缠足等种种陋习的丑恶和非人道性质。此外如&两面国&中人之虚伪欺诈,&无肠国&中人之刻薄贪吝,&豕喙国&中人之撒谎成性,&跂踵国&中人之僵化刻板等等,都是现实生活景象的映照。这种描写都是漫画式的,通过夸大和变形写出了社会的丑恶和可笑,虽不够深刻,却有其尖锐和醒豁的长处。作者还用这种漫画式的笔调写他的理想社会,如&君子国&中礼让成风,买卖双方竟是卖方求低而买方求高,在谐趣中表现了他对所谓&古风&的向往。
  从小说艺术来看,《镜花缘》情节有些分散,人物形象显得单薄,后半部分大谈学问,更是累赘不堪。其长处主要在于思想的机警和语言的幽默风趣。
下页更精彩:1
本文已影响人
上一篇: 下一篇:
<div class="ds-thread" data-thread-key="55618" data-title="《镜花缘》读后感1000字作文" data-image="">
精彩抢先看New
最热文章榜Hot}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开婚庆公司必备的条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