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谁是"汉语拼音之父方案之父

“汉语拼音之父”110岁周有光的三大长寿秘诀
&&&&来源:&&&&
&&&&&&字号
原标题:“汉语拼音之父”110岁周有光的三大长寿秘诀
  1月13日是我国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110岁生日,周老的外甥女毛晓园女士向记者透露,“生日当天,舅舅老家常州那边来了好几个人来看望舅舅。中午,我们做了舅舅爱吃的菜,算是给他简单过个生日。舅舅对祝寿的形式不在意的,生日当天,见到老家的人,吃到家人给他做的饭菜,他就很高兴的。”
  去年,周老过得比较辛苦,因为健康原因住院治疗,9、10月份才慢慢好转,说想吃烤鸭。从10月到现在,周老吃了三次烤鸭,几次大闸蟹,还有葱油海参,胃口好了脸色也红润起来,身体也胖了些。特别神奇的是,他的头上长了好多黑头发出来,大家都说这是返老还童了。
  周老为何如此长寿,让我们来学习一下周老的养生秘诀。
  喜欢和妻子一起喝茶
  妻子张允和在世时,上午下午周老都会和她一起都喝茶,有时喝清茶,有时喝英国红茶,有时喝咖啡。周老喜欢喝咖啡,妻子喜欢喝好的清茶,“举杯齐眉”。喝茶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
  周老曾说,“夫妇生活不仅要有爱,还要有敬。古代夫妇‘举案齐眉’,我们今天没有案了,就‘举杯齐眉’。喝咖啡时大家举杯,这个小动作多少年,是一个小事情,很有用处,增加家庭生活的趣味,增加家庭生活的稳定。这是古代传下来的,很有道理,朋友来了,我们也宣传这个道理”。
  到了老年有“三不”
  周老一直坚持他的“三不主义”:一不立遗嘱,二不过生日,三不过年节。日常生活越来越简单,生活需要也越来越少。
  饮食上,很多荤菜不能吃,不吃油煎肉类,主要吃鸡蛋、青菜、牛奶、豆腐四样。但是牛奶和鸡蛋都不能多吃,鸡蛋一天一个。上下午各喝一杯红茶。穿衣服也简单,别人送的漂亮衣服没有机会穿,因为不怎么会出门,穿出来也觉得不自由。喜欢小房间,有利于听觉。
  睡觉、吃饭、看书、写文章就是周老现在的简单生活。
  遇什么事情都不生气
  周老曾说,“我们对财产都看得很淡,觉得是身外之物。许多人都问,你们度量为什么那么大?有人说,你们所以那么大气,因为你们娘家、祖先都是有钱,钱看惯了就不新鲜了,我想也有道理。”佛教里有一句话,你对身外之物看得太重,你的精神就痛苦了。
  周老过去有很多年的失眠症,不容易睡着。后来“文革”时期被下放到农村,失眠症反而却治好了,一直到现在周老都不再失眠。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周老也常常以此为例子劝诫大家,遇到不顺利的事情,不要失望。不要让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要能够“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综合自健康时报、华西都市报、新京报)
(责编:任志慧、王丽)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热门资讯|图说中国
热点栏目|环球博览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站内搜索:
 特别推荐:
?& 09:59&&
?& 09:50&&
?& 09:53&&
?& 09:54&&
?& 09:51&&
?& 09:44&&
 当前位置:&&&&&&&&&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辞世:上帝把那束光收走了
  中国新闻网  
字体大小:小 中 大
  1月14日,在过完虚岁112岁生日的第二天,中国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驾鹤西去。
  2012年9月,哲学家李泽厚拜访周有光。彼时,这位睿智豁达的老人说:“上帝太忙了,把我忘了。”
  现在,上帝把这束光收走了。
  在北京东城区后拐棒胡同的一幢普通居民小区,周有光人生最后三四十年就住在这里。小区从居委会干部到杂货店老板、理发店师傅都知道这位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的老爷子。
  但老爷子生前却一直反对“汉语拼音之父”这一称呼。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苏培成是周有光的学生。苏培成告诉中新社记者,周先生的拒绝有他的道理。上世纪50年代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是国家行为、集体项目,但周先生对参加制订汉语拼音方案、积极推广汉语拼音体系,作出了独特贡献。是他推荐使用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是他首先提出要拼写以北京话语音为基础的普通话。
  “1979年他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会议,让‘汉语拼音方案’成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在上世纪80年代,他就高瞻远瞩地提出让拼音输入成为中文信息处理的主流。甚至日本在遇到日语电脑输入的问题时也来向他请教。”苏培成说。
  出生于1935年的苏培成比周有光小近30岁,但两人在几十年亦师亦友的交往中,结下了深厚情谊。俩人前后通信100多封,“都是谈语言文字,很少谈个人,也很少谈别人。”苏培成说,有不同看法时他会直接跟老师提出来,老师也会予以恳切回复,这些信后来结集出版,成为研究周有光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
  实际上,研究汉语拼音只是周有光百余年人生长河里三分之一的工作。被称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葩”的他,身上充满了传奇色彩:50岁之前,他是金融学家和经济学家;从50岁到85岁,他是语言文字学家;85岁之后,他又是思想家。他被连襟沈从文称为“周百科”。
  有人统计过,周有光出版的著作中,有一半左右是在退休以后完成的。他在百岁之后,仍笔耕不辍,100岁时出版《百岁新稿》,104岁时出版《朝闻道集》,105岁时出版《拾贝集》,以后又陆续有《从世界看中国:周有光百岁文萃》《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等问世。
  一个多世纪的人生不可能没有挫折和起伏。他的一生经过了晚清、北洋、民国和新中国四个时代,有人戏称他是“四朝元老”,更有人将他看做百年中国从传统过渡到现代的一个缩影。除了与整个民族共同经历的那些苦难,还有个人的悲伤。抗战期间,6岁女儿去世;2002年,老伴张允和去世;2015年,唯一的儿子猝然离世。
  “她忽然离我而去,使我如临霹雳,不知所措。有一天,我偶尔想起,青年时代读书,有一位哲学家说,个体的死亡是群体进化的必要条件。我豁然开朗,这就是自然规律。”谈及夫人张允和的离世,周有光曾说,“想不通的时候,你拐个弯就通了啊。”
  乐观豁达、坚持思考也是他长寿的秘诀。逢年过节居委会干部都会到家里慰问这位高寿老人。“地上还是几十年前的地板革、白墙、木家具,比普通人家里都简单。但老先生人很好,待人和气,还给我签名拍照。”一位于姓居委会干部告诉记者。
  生活简朴是周有光给学生们一直的印象。苏培成说,无论是原来住的沙滩后街,还是后拐棒胡同,他的住处都很简洁,生活也很简单,很少有人知道他还资助了一些有困难的学生读书。
  2016年新年伊始,面对前来看望他的出版社编辑叶芳,周有光说了一句带有人生总结意味的话:“我是认真思考了这个世界的。”
  2018年是汉语拼音方案颁布60周年,老先生看不到了,但他留给人间的那束语言和思想启蒙之光长存。
【打印】 【关闭】 【推荐给好友
&&延伸阅读
 010-603049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Copyright(c)
版权所有: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昨日去世 享年112岁 
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作者: 
  ■5年前,周有光107岁,仍在工作中。 CFP供图
据人民网电 1月14日,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经济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享年112岁。周有光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早年专攻经济,50岁时转行,参与设计汉语拼音方案。就在去世前一天,他刚刚过了112岁生日。
经历:被戏称“四朝元老”
周有光于日生于江苏常州,一生经过了晚清、北洋、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时代,有人戏称他是“四朝元老”,更有人将他看做百年中国从传统过渡到现代的一个缩影。50岁前,他是金融学家和经济学教授。改行从事语言文字学之后,他花费3年时间,用26个拉丁字母作为注音基础,主持编写了今天通用的汉语拼音方案。58岁以后,他将关注的目光从语言文字学扩大到世界史、文化学和人类历史演化规律等问题的探索和研究上。这位中国语言学家、文字学家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
百岁后,他仍然笔耕不辍。2005年,100岁的周有光出版了《百岁新稿》,2010年又出版了《朝闻道集》,2011年,他出版了《拾贝集》。
命运:人生一直都在“错位”
周有光的人生,其实是一个“错位”的人生。大学毕业,本可以和其他同学一样去当外交官,他却选择了学经济;作为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的毕业生,本可以到美国留学,可他因为经济原因不得不去了日本;本想到日本京都大学跟著名经济学家河上肇学经济,河上肇却被捕了,他只好专攻日语;本来可以在海外享受优裕的生活,他却毅然选择了回国;本来研究经济已经有了不小的成就,他却被指定去研究语言;他从小接受的是“传统”教育,却研究了大半生“现代”的知识。面对这样的“错位”人生,周有光先生却很坦然,他说:“人生很难按照你的计划进行,因为历史的浪潮把你的计划几乎都打破了。”
爱情:相识8年仅恋爱两年
周有光祖上为常州望族,他的太太是“张家四姐妹”中的老二张允和。张家四姐妹,个个兰心蕙质,大姐张元和的夫君是昆曲名家顾传玠,老三张兆和是沈从文的夫人,老四张充和嫁给了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叶圣陶曾讲过一句话:“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周有光回忆他和张允和相爱的经历时说道:“我和她从认识到结婚的8年时间,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很普通的往来,主要在苏州;第二个阶段,到了上海开始交朋友,但是还不算是恋爱;第三个阶段,当时我的一个老师在浙江杭州创办新式学院,要我去教书,我大概教了两年。而她本来在上海大学读书,正好赶上浙江军阀与江苏军阀打仗,苏州到上海的交通瘫痪了。于是她就到杭州的之江大学借读,我当时在杭州教书。在杭州的一段时间,就是恋爱阶段。”
周有光谈拼音: 使孩子走进 中国文化宝库
在周有光看来,自己50岁之后的主要工作“意义很重要”。“上世纪50年代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现代年轻人都学了。这个拼音方案,用字母表示‘音’,用处很大。首先,使得中国的小孩子、中国的文盲能够利用这个工具认字,走进中国的文化宝库;其次,方便外国人学习中国的文化。所以,汉语拼音一方面是从没有文化到有文化之间的‘桥梁’,另一方面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在“世纪老人”周有光眼中,中国的“语言现代化”让如今的普通话成为了中国人共同的语言。“(上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部领导普及普通话做得很好。设想,一个大的国家,广东人讲粤语,上海人讲上海话,香港人到北京旅游还要找翻译,国人在本国找翻译岂不是笑话?”编辑:李禹
对《“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昨日去世 享年112岁 》表态
对《“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昨日去世 享年112岁 》发表评论
·····
·····
·····
全国两会 百名企业家建言2016两会
机器人秘书读两会 中超揭幕战
供给侧改革 史上最萌美人鱼
奥斯卡颁奖典礼 小李夺奥斯卡奖
·&&·&&· &&··
· ···· ··· ··
··········
·····“汉语拼音之父”走了,曾称被上帝忘记_网易新闻
“汉语拼音之父”走了,曾称被上帝忘记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汉语拼音之父”走了,曾称被上帝忘记)
&&&&晨报记者 徐 颖  昨日凌晨3点半,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的周有光在北京去世,享年112岁。  而就在13日,周先生刚刚过了112岁生日。“上帝糊涂,把我忘了!”这曾是他最爱说的一句话。  周有光1906年出生,原名周耀平,1906年生于江苏常州,早年专攻经济,近50岁时“半路出家”,参与设计汉语拼音方案。对汉语拼音的贡献,让他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  一生做成一件事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张马力是周有光的外甥女,周有光妻子张允和待之如亲生女。昨日,她回忆舅舅最后的日子,前日里突然发病,很厉害,两个小保姆很焦急;他喝营养液,已经不说话了。“我原本打算春节后就去看他。但是人间寂寞,那个长寿的老人等不及了,已去天国与允和先生相会了。”  张马力回忆道,去年去看舅舅时,两人之间曾有一段对话,舅舅,你从国外回来到现在,有后悔吗?他说没有,我毕竟做成一件事。他说的就是汉语拼音。  张马力说,舅舅早在上世纪50年代之前就已开始研究汉语拼音,“舅舅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我的两个弟弟在上幼儿园,他就开始做实验,让弟弟学他的拼音,看看小孩子能不能接受。他说,我一定做成这件事。”  周有光的一生,50岁前是金融学家和经济学教授,85岁前是语言文字学家,85岁之后是关注时代变化和历史演进问题的文化学家。1951年,周有光调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拼音化研究室主任,参与拟定《汉语拼音方案》。他提出“三原则”和“三不是”,其中“三原则”指的是拉丁化、音素化和口语化。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许纪霖感慨:“新文化运动一百年了,最成功的就是白话文的普及。但是大家能够说、能够听得懂白话文,离不开拼音。如果没有拼音,它很难让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的人在讲汉语的时候用同样一种语言。”  与张允和“举杯齐眉”  在周有光漫长的一生中,最让人称羡的莫过于他的婚姻。他娶了著名的“张家四姐妹”中的二小姐允和。  相比大户人家张家,周有光不过是个家世清贫的读书人。他给张允和写信:“我很穷,恐怕没法给你幸福。”张允和倒是热烈坚定:“幸福要靠自己去争取!”一举打消了周有光的所有顾虑。  结婚七十多年,这对才子佳人始终琴瑟和鸣、情比金坚。有趣的是,两人还始终“举杯齐眉”。  周有光曾在书里这样写,“到了北京,一直到我老伴去世,我们每天上午10点钟喝茶,有的时候也喝咖啡,吃一点小点心。喝茶的时候,我们两个‘举杯齐眉’,这当然是有一点好玩,更是双方互相敬重的一种表达。下午三四点钟,我们又喝茶,又‘举杯齐眉’。有朋友来家里,特别是记者,看到我们‘举杯齐眉’,都觉得有趣得不得了。这就对家庭和谐起到作用。还有,我们相信外国哲学家的一句话:‘不要生气!’许多人问我们长寿之道,我们想不出什么道理,可是我们相信不要生气。”  沪上电视节目主持人曹可凡曾有幸在周有光106岁时采访过他,他说,“我和周老仅一面之缘,但他给我的人生启迪特别大。”曹可凡记忆中的周有光,耳聪目明,两个半小时的采访中,除了两个问题重复问了一下,其它所有问题都一遍过。“他对待人生的态度可谓举重若轻。我问他和爱因斯坦当年见面还记得哪些细节?他的回答是:都是些普通的相处,没什么价值,早就忘了。”  当天曹可凡还问起周有光关于长寿的秘密。“他说了三点:少吃多食素、少生气以及夫妻和睦。他说自己妻子是个急脾气,他是个慢脾气,挺互补。”  生活中像个天真的孩子  生活中,周有光是一个乐观宽厚的人,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张森根回忆,周有光先生年轻时身体很弱,一位算命先生说他只能活到35岁,但现在他活过了三个35岁都还长。周老曾幽默地说:不能怪算命先生,那是因为科学发达了,还有就是上帝把我忘记了。他从81岁开始,作为1岁,从头算起,他还要继续读书、思考和写作。  111岁时,他又说,我111岁了,等于1岁。像个天真烂漫的孩子,对这个世界依然有着幻想和好奇心。  在写作上,他始终笔耕不辍,100岁时出版《百岁新稿》,105岁出版《朝闻道集》。  他从来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大作为,“千千万万的人都是平凡的人,都是没有大作为的人,都是随波逐流的人,我就是其中的一个……”
(原标题:“汉语拼音之父”走了,曾称被上帝忘记)
本文来源:新闻晨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语拼音方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