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障碍的临床表现消除记忆 北京第六医院大学的技术 是否目前在临床 知情答 高分 .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在线记者 杨丹 毛逸
摄影报道)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今年的主题是“健康心理,良好睡眠”,今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唐向东作客名医讲堂,在为大家普及健康睡眠的同事,他透露,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共同合作发现在睡眠中消除恐惧记忆的新方法:未来,人们只需睡一觉,醒来后恐惧的记忆或许将不复存在。据悉,该方法在国际上尚属首次。
  重要发现:
  耗时两年 发现消退恐惧记忆新方法
  该方法今后或将用于创伤后遗症群体
  唐向东介绍,人在遭遇重大灾难性事件,如地震、车祸、失去至亲等,往往容易产生强烈的恐惧,由此可引起焦虑、抑郁,甚至出现自伤或自杀的行为,从而造成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问题或精神疾病,“这种类型的疾病容易反复发作,不易根除,而且危害极大。”
  “人的正常睡眠分为两个时相:快波睡眠和慢波睡眠,慢波睡眠是由脑电图判定得出的深睡眠,特征是频率慢、幅度高。”唐向东表示,一般而言,整个夜晚的前三分之一都属于慢波睡眠,慢波睡眠出现在入睡20至30分钟后。
  作为此项研究的主导者之一,唐向东通过耗时两年的实验研究,对四组共60余人实验后发现,在慢波睡眠时释放与恐惧记忆相关的声音,可以帮助受试者消退恐惧记忆。
  以车祸为例,如果在由车祸创伤的患者入睡后,在其慢波睡眠阶段播放车祸相关的声音5至10分钟,醒来后就有利于患者消退对车祸的恐惧记忆,从而达到消除的作用。“未来,这种方法或许将运用于有创伤后遗症的群里,在他们心理恢复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唐向东说道。
  睡眠科普:
  你知道吗 睡眠少也容易长胖
  一般而言 睡眠时间在7到7.5小时的人寿命最长
  肥胖一直是困扰不少女性的问题,在今天的名医讲堂中,唐向东透露,除了高热量的饮食,睡眠不足也是肥胖的原因之一,“人如果没有休息好,可能出现能量代谢方面的问题,从而导致肥胖。”有研究显示,睡眠不足7小时的人群更容易发胖。
  既然如此,那是不是睡得越多越好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唐向东表示,一般而言,每天睡眠时间在7到7.5小时的人类寿命是最长的。对于被很多人说道的“晚睡晚起”,唐向东也表示“晚睡晚起不是病。只要个人觉得身体并无特别不适就行。”
  失眠了怎么办?专家为你支招
  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不少年轻白领深受失眠的困扰,唐向东指出,失眠是睡眠疾病的一种,就类型而言分为适应性失眠、慢性睡眠、主观性睡眠等,对于失眠的人群,唐向东也想网友们介绍了一种简单的治疗失眠的方法,“如果你在准备入睡后30分钟仍然没办法入睡,就不要过于勉强自己,这时候可以起床,做点其他的事情,等有了睡意了再睡。”您好,欢迎来到名医汇!
&gt 详细介绍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三级甲等 公立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是集临床医疗、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公共卫生多项功能为一体的专业卫生机构,在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领域里处于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地位,是一所三级甲等专科医院。
  我院秉承“以科学精神,体现人文关怀”的理念,保持和发展“科研型教学医院”的特色。
  一、历史沿革  我院的前身是1942年成立于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的神经精神科。1951年北京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建立精神病院,1954年成立精神病学教研室。1966年整体迁入北京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为该院精神科。1980年3月独立为北京医学院精神卫生研究所。1992年新楼落成,加称北京医科大学第六医院。2000年4月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后更名为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和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2004年加称“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学院”。
  二、现况
  1、临床医疗 我院现有7个临床科室,床位240张,日平均门诊500人次以上。门诊医疗除普通门诊、专业门诊、专家门诊和特需门诊外,还设有多专家疑难病例会诊、司法精神病鉴定门诊等。住院医疗在病房设置上渐趋完备,设有专门收治急性、重症患者的普通男病房和普通女病房、儿童病房,老年病房,特需医疗病房,以及三个开放、自愿住院病房(特需病房和以收治轻症患者、各类神经症、酒药依赖病人为主的开放病房)。同时,在大兴区精神病院的农疗基地设有精神康复病房,为慢性精神障碍患者提供生活和劳动技能训练。我院的日间康复部定期举办精神卫生知识讲座,满足不同患者和家属的需求。40%以上的患者来自于北京以外的全国各地。我院还与各国使领馆及国际医院签署了协议,为在中国的外国人提供及时有效的精神卫生医疗服务。
  2.教学培训我院是北京大学精神病学和精神卫生教学基地,承担北京大学全部精神病学及相关的临床教学和实习,也是协和医科大学等兄弟医学院校的教学协作单位。目前教师总数61人。在职教师41人,其中副高职称以上29人。目前我院(所)共有博士生导师5名,硕士生导师13名,在读研究生68名。1979年—2005年累计统一招收硕士130人、博士102人。我院是卫生部“全国精神科医师重点培训点”和“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基地”,承担着全国范围内的精神科专科培训任务。自80年代以来,我院为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地区培养了一千多名进修生。自2001年以来,每年举办10个以上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一些项目成为国家继续医学教育品牌。我院有配备多媒体仪器设备的大型学术报告厅1个,容纳80人以上。教室1间,容纳60人(配备多媒体设备)。电教室1间。小型多动能教学和会议厅1间。6间病房教学示教室。我院有图书馆1个,馆藏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相关图书中文6996册,外文2285册,中文期刊2056本,外文期刊1973册。图书馆有科技文献检索室2间,和北京大学医学部联网。
  3.科学研究我院(所)设有社会精神病学与行为医学、生物精神病学、儿童精神病学、临床精神病学(下设老年精神病学、临床治疗、司法精神病学、中西医结合治疗等六个研究组)、临床药理、电生理等六个研究室。1993年我院(所)组建了卫生部唯一的精神卫生学重点实验室,并于1996年纳入“211工程” 重点建设项目。历年来我院(所)共发表学术论文680篇,其中SCI收录90篇,获国家及省部级学术奖励13项。根据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学科国际发展趋势和需要,我院(所)制定了科研中长期发展规划,组成生物精神病学、社会精神病学、疾病治疗学和儿童精神病学四个稳定的重点研究方向。我院(所)还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定的精神科药物临床实验基地,自1997年以来,共完成了50余种精神科药物的新药临床验证。
  4.学术交流1982年我所被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命名为“世界卫生组织/北京精神卫生研究和培训协作中心”,至今已连续五届。1980年建所以来,先后与WPRO、NIMH、UNICEF、WPA、IPA、CINP国际组织,以及美国、日本、德国等10多个国家的科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双边或多边协作往来与科研协作。我所举办国际讲习班80余次,邀请外宾作专题学术报告300余场,近年来几乎每个月都有外宾学术报告。24年来我所研究人员、医护人员400余人次赴美、英、日、德、法、瑞典、丹麦、挪威、意大利、瑞士、菲律宾、希腊、澳大利亚等国家和香港特区进行研修、考察、参观访问及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国外专家到所参观访问人次达6697人次。根据全国精神卫生工作的需要,从解决当前精神卫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我所于1995年、1997年、1999年、2003年先后组织举办了国际森田疗法大会、WPA、IPA、CINP四次大型国际会议,均取得国内外一致好评。
  5、公共卫生2002年6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CDC)精神卫生中心在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正式挂牌。中心主任由黄悦勤教授兼任,马弘任常务副主任。精神卫生中心的主要职责是为国家制定与精神障碍预防控制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咨询;指导建立国家精神障碍监测系统;组织制定常见精神疾病的防治方案,对实施进行质量监控和效果评估;负责组织管理与实施精神卫生领域的国内外合作项目及相关的交流活动;对精神障碍的发生、流行和突发事件进行调查处理,为救灾防病提供技术支持;开展精神卫生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6、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挂靠我院。1987年2月创刊时为双月刊,2002年起改为月刊。该杂志主管单位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是R74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B84心理学双核心期刊。现任社长田成华博士。
  7、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2002年2月由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心理学系及医学心理学教研室联合成立“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中心办公室设在我院。我院崔玉华教授任主任、北京大学心理学系钱铭怡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心理教研室胡佩城教授、我院丛中教授任副主任。
  8、现任领导院(所)长: 于欣,负责全面工作。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委员。党委书记兼副院(所)长:黄悦勤,主管党委、人事、科研。教授、博士生导师,兼我院社会精神病学与行为医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主任,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预防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美国精神病学会国际会员。副院(所)长:王向群,主管医疗。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秘书长,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委员兼秘书,《中华精神科杂志》常务编委。副院(所)长:范肖冬,主管行政、后勤及经营,兼党办院办主任。医学博士,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会员。副院(所)长:唐宏宇,主管教学与培训,兼教学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9.院士 沈渔邨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卫生部重点实验室主任,WHO/北京精神卫生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挪威科学文学院国外院士。美国精神病学会国外通讯研究员。作为精神病学科带头人,她在精神病学各领域主持了多项国家和国际合作重大研究课题,在国内外期刊发表170余篇学术论文,SCI收录19篇。多次获国家和部委级奖励。
擅长:情绪障碍,焦虑抑郁,神经症,精神分裂症,睡眠障碍
欢迎提出建议
您可以留下E-mail、QQ或电话号码,方便我们与您进一步沟通(可以不填写)
扫码下载APP
使用第三方登录平台
①创建账号
②完善信息
(此手机号码将用作登录网站、接收短信验证码及预约挂号等服务通知,请务必填写正确)
*图形验证码
短信验证码已经发送到您的手机,请注意查收! 温馨小Tips:验证码10分钟内有效,短信到达可能会有延时,请耐心等待;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经营性-
CopyRight广州诚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
快速起效抗抑郁药进入临床试验&抹去伤痛记忆渐成真
日16:32&&来源:
原标题:快速起效抗抑郁药进入临床试验 抹去伤痛记忆渐成真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陆林
一种像止痛药一样,服下后很快见效的抗抑郁药研究,日前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已经进入临床试验。
“抑郁症患者目前使用的药物,要在服药后一周、甚至两周之后才能起到效用,患者情绪才能逐渐平稳。但是很多症状严重的患者吃了药,还没等到药物起效,就自杀了。我们研究的这种药在患者服用后一两个小时内即可起效,将起到挽救更多生命的作用。”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陆林,4月19日在接受中国网记者专访时说,“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中国有9000万抑郁症患者,全世界有3亿,这项研究成果有望拯救成千上万的人!”
另外一个同样令人振奋的消息是,一种可以“抹去”患者成瘾记忆的药物和心理疗法已经试验成功!以往只有在科幻电影中才能实现的梦想,正在逐渐成为现实。
日,JAMA Psychiatry(《美国医学会杂志 精神病学》)杂志发表了陆林教授课题组“关于消除烟瘾新方法”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成功实现了从动物研究到临床试验的成果转化。国际社会称此举是“向治疗吸烟成瘾及其他物质成瘾迈出的标志性一步”。
抽烟时带来的愉悦体验会产生一种吸烟记忆,这种记忆一直储存在大脑里,甚至维持终生。陆林教授领导的科研团队研究的就是:怎样在烟瘾记忆激活后的一段时间内,还没有被再次储存的时候将其消除掉。这样一来,即使你手里拿着香烟也不会有吸的欲望,时间久了,烟瘾自然就戒掉了。
沿着这个思路,他的研究团队在动物尼古丁成瘾记忆模型中发现,采用小剂量尼古丁作为非条件性刺激唤起成瘾记忆后,在再巩固时间窗内给予口服药物普萘洛尔(心得安)可有效消除动物的尼古丁成瘾记忆。
研究团队在吸烟成瘾人群中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一记忆操纵模式对人类同样有效。在不损伤正常记忆力的情况下,吸烟者通过这种方法,能够轻松阻断大脑中的烟瘾记忆,从而远离烟草对身体的毒害,过上更加愉快健康的生活。
更令人惊喜的是,陆林教授课题组这一开创性研究成果,不仅为难以戒烟的人群带来了福音,同时也为攻克创伤性事件造成的病理性记忆相关精神心理疾病带来了希望。
陆林院长告诉记者,“我们研究发现,在经历地震、车祸、亲人去世、女性被强暴等创伤性生活事件后,遭受这些巨大伤痛的人会经常做噩梦,大脑中不停地闪现那些画面,患者痛苦得想自杀。今后我们可以采用这种‘操纵成瘾记忆’的办法,将药物与心理治疗相结合,帮助患者忘掉这些痛苦的记忆,淡化其痛苦体验。”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不久前收治了这样一个病例:
一位来自广州的患者,在深圳大运会举办期间,因前边车主开车占道,他情急之下按喇叭催促,不料被三五个人强拉下车,遭到暴力殴打,牙都被打掉了。从那以后,这名患者就被恶梦缠绕,即使在白天,被群殴的可怕情景也会不断地在眼前脑中闪现,以至无法正常工作生活。家人带他四处就医、吃药都没有效果,患者异常痛苦。
陆林院长说,“后来,这名患者来到北大六院,我们采用药物普萘洛尔,帮助他抹除了这段痛苦的记忆。再结合心理治疗方法,患者很快就痊愈出院了。”
我国精神疾病患病率达17.5% 呈上升态势
尽管精神心理疾病治疗取得了重大突破,近年来,我国国民心理卫生健康的总体情况仍不容乐观。
4月7日世界卫生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了一组数字:调查显示,我国精神心理疾病患病率达17.5%,其中抑郁障碍患病率为3.59%,焦虑障碍为4.98%,总体呈上升趋势。截至2016年底,我国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达到540万例,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数约占在册患者总数的3/4。
虽然我国精神疾病患病率总体上升,但是与世界平均发病率相比,这个数字在国际上仍是偏低的。
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副局长王斌介绍,我国国民精神疾病的患病率低于美国、法国、乌克兰,相对金砖国家来说,低于巴西、南非等,也低于澳大利亚等这样一些发达国家。
据陆林院长介绍,美国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病率达到总人口的1/3,仅抑郁症这一种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就达到17%,患者总数近7000万。 根据相关年度报告,美国一般人群中有10%一生需要接受精神科医生的治疗。
四类人群易患心理疾病
抑郁症、焦虑症等四大精神疾病高发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和工作节奏显著加快,公众心理压力普遍加大的同时,患精神疾病的风险也随之增加。据陆林院长介绍,在我国,四类人群的心理疾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青少年心理问题。我国现在的青少年多是独生子女,不少父母以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孩子成长过程中不仅需要同伴的互动、父母的关心,还需要周围环境适当的刺激和保护。但现在学校和父母为了孩子的学习成绩,过多的剥夺了孩子玩耍和休息的时间,使孩子缺乏玩伴和分享体验,往往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等他们长大进入社会后,就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老年人心理问题。现在很多老年人退休在家,而孩子们为了工作各奔东西,长时间缺乏情感支持,就会导致抑郁发生。近年来,我国老年人孤独、焦虑导致的自杀事件明显增多。
老年痴呆的患病率也呈上升趋势。研究结果显示,在65岁及以上人群中,老年痴呆患病率为5.56%,高于我国1987年以来的部分地区调查结果。
此外,农村留守儿童、残疾人、同性恋、吸毒等特殊人群的心理问题都呈上升趋势,需要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据统计,目前医学界已研究发现精神疾病400多种,在我国,抑郁症、焦虑症、酒精依赖和老年性痴呆的患病率位居前四位,均呈上升趋势。
家庭亲情和社会组织保障体系
可有效减少心理疾病
陆林院长说,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一部分,精神健康也是公民素质的一部分,需要有良好的家庭关系和社会联系来保障。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压力逐渐增大,家庭纽带的作用却日益淡化,导致人们心理健康问题增多。
此外,单位工会、团委等社会组织与个人的沟通联系可以很好地促进和保障个人心理健康。但现在,这些社会组织的保障作用在减弱,人们缺乏归属感,导致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因此,陆林院长建议,如果家里有人患了精神疾病,家人亲友的关心就至关重要。如果父母孩子没有条件生活在一起,要经常探望或电话联系,保持良好的沟通。
在国家层面,国家卫生计生委去年年底出台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健全心理健康服务网络,组建跨专业、跨部门心理健康服务的专家组,为各地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政府、企业要强化工会、共青团等社会组织的作用,还要积极引导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慈善组织等机构,建立起一个有效的社会互助体系。这样,当人们遇到灾难、感到痛苦绝望的时候,才可以及时的、多渠道的给予他们帮助。”陆林说。
“精神疾病”不等于“精神病”
可预防、有诀窍
许多人对心理健康知识了解不多、认识不足,认为心理健康问题不是问题,不当回事;还有人们的错误观念导致的社会歧视,认为有心理问题的人就是精神病,使有心理问题的人过分忌讳,不愿意说出来,也不愿意找医生,这些都会加重人们的心理问题。进一步做好我国公民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知识的科普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
陆林院长说,“精神疾病不是精神病,可预防、可治疗。”
“比如,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患抑郁症的概率显著降低;退休的老年人,多进行下棋、打牌、读书等动脑活动,可以有效预防老年性痴呆;
从人口优生选择来说,早生育可以显著降低后代患孤独症的概率。研究结果显示,父母生育年龄越大,特别是随着父亲年龄的增大,孩子得孤独症的概率增加。这些重要的知识要大范围的进行科普,以及时引起人们的关注。”(记者 苏向东)
(责编:左瑞、邓楠)
我们有态度&&|&&&&|&&&&|&&&&|&&&&|&&&&|&&&&|&&&&|&&&&|&&&&|&&&&|&&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发现消除病理性记忆新模式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教授陆林课题组在非条件性刺激唤起―消退模式领域产生了新成果,这一全新的心理学范式能够广泛、彻底地抹除药物成瘾等病理性情绪记忆。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自然―通讯》。
  人类在遭遇灾难性事件或吸食成瘾性物质后会产生强烈、持久的病理性情绪记忆,这种病理性记忆异常顽固,可能伴随终生,给人们造成极大痛苦,并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精神心理疾病。目前临床上对此类疾病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亟须开发新型有效的治疗手段。
  陆林课题组在前期运用条件性线索唤起―消退心理学范式、有效地消除成瘾动物和成瘾者对药物的心理渴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出非条件性刺激唤起―消退模式,该模式可更加彻底、有效地抹除所有相关的病理性记忆,且对于久远的病理性记忆具有同样显著的抑制作用。通过探究其背后的神经机制,研究人员发现非条件性刺激诱导的神经生物学作用过程是通过调控杏仁核脑区的离子型谷氨酸受体内吞而实现的。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京ICP备号,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临床记忆量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