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角色是现代社会理论基础的什么基础

建设“现代大民政” 夯实社会建设基础
本站由中国社会新闻出版总社负责内容组织和审核
当前位置: >
建设“现代大民政” 夯实社会建设基础
  ——访浙江省民政厅厅长尚清
  新华社记者 柴骥程 叶军
  “新的历史阶段,民政应成为社会建设的骨干力量。具体来说,就是要成为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的主力军、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牵头人、弘扬和传播现代民政文化的引领者。”浙江省民政厅厅长尚清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这样概括民政的定位和发展目标。
  为呼应全社会对民政工作的新期待,浙江省民政厅立足实际,提出建设“ 现代大民政”的理念,并沿着“贴心民政”、“阳光民政”、“法治民政”和“数字民政”为内容的改革路径付诸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民政是最基础的社会建设、最基本的民生保障、最基层的社会管理,发展‘ 现代大民政’就是要在‘三基’方面作一些制度上的实践与探索。”尚清表示。
  从服务特殊群体到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体制
  记者: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了新的历史阶段,尤其十八大召开以来“民生”工作被摆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浙江民政工作如何看待并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
  尚清:传统民政主要是服务特殊群体——困难群众、老年人、残疾人、孤儿和优抚对象,职能是主管专项社会行政事务。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浙江的民政发展正面临着四大新的任务和挑战。
  第一是人口老龄化,目前全省有860 多万60 岁以上老年人,人口占比达17.87%,高于全国4个百分点,已经是十分典型的老龄化社会;第二是城乡社区建设和基层社会管理,城市人口快速集聚,外来人口规模超过了总人口的40%,对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第三是完善社会服务,城乡居民对提高社会服务的愿望更加迫切,面临着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与满足不同群体个性化需求的双重压力;第四是有序引导公民参与社会管理服务,浙江人的公民意识较强,“富”了口袋以后,参与政治、参与社会管理的愿望更加强烈,培育发展并发挥好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任务、新挑战。应对上述挑战和任务,必须要有新的思维、新的办法、新的抓手,重点是要创新公民参与社会管理、参与社会事务的协同机制和管理体制,加快完善服务网络,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现代大民政”引领浙江民政创新发展
  记者:去年以来,浙江民政提出的“现代大民政”理念在省内和全国民政系统产生了广泛影响。
  前不久你本人还受邀在全国民政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阐述“现代大民政”。“现代大民政”的提出,主要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尚清:现阶段,民政的服务范围和职能定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服务对象已从特定群体向全体城乡居民覆盖,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变化也体现了这个趋势,从过去的补缺型、救助式向适度普惠型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民政的功能正在从兜底保障向改善发展型转变,管理服务方式从临时应急向整体性制度安排转变,规范化、标准化、人性化的服务要求更高。浙江作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先行地区,理应在观念认识更超前一些,探索实践更深入一些。
  建设“ 现代大民政”,就是力求在呼应民之所需上更主动,响应创新发展上更积极,拓展服务上更贴心。去年3 月,国务院召开了五年一次的全国第十三次民政会议,会议明确了民政的新定位——“ 民政要发挥在社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5 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第十七次民政会议,正式确立了“ 现代大民政”的战略。这就是我们“现代大民政”提出的背景。
  夯实“为民”基石方能拓展创新
  记者:“现代大民政”可以说是应运而生,那么,如何认识并建设“现代大民政”?
  尚清:建设“现代大民政”,既要汲取并升华民政为民的优良禀赋,更要顺应新时代的社会发展理想,核心是“ 为民、创新、拓展”。“ 为民”是根本,“ 创新”是途径,“拓展”是空间,分别代表了民政事业的高度、深度和广度。
  “ 为民”,是民政始终不变的标签,要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为民服务、为民解困的宗旨不动摇。
  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追求,做到“ 困有所助”、“ 老有所养”、“孤有所抚”、“善有所为”,持续增进全省人民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和幸福感。
  “创新”,创新是永恒的,要不断强化时代意识,强化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施政理念,催发创新思路,聚合创新元素,设计创新路径,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机制,破解制约民政发展的瓶颈。
  “ 拓展”,就是要充分发挥民政在社会服务中的支撑作用,搭建覆盖城乡的民生服务平台,拓展服务领域、拓展服务人群,实现民政资源、民政服务、民政职能的全覆盖、广吸纳、优服务。
  建设“现代大民政”有四个行动载体,分别是“贴心民政”,这是民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又是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准;“法治民政”,是实现民政履职方式根本转变的关键,也是建设“现代大民政”的重要标志;“阳光民政”,是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促廉洁,加强能力和文化建设,打造廉洁、高效的民政干部队伍,打造民政的阳光气质;“数字民政”,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打造全方位、高效率、人性化的信息化系统。这些载体融合了“现代大民政”的基本理念和目标任务,都有工作方案和行动计划,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三方面角色体现民政社会管理创新基础作用
  记者:“现代大民政”确立了浙江民政的战略导向,要实现这个战略意图,浙江的民政人又是如何部署并实施,真正发挥好民政的社会建设骨干作用的?
  尚清:“ 现代大民政”是贯彻落实国务院第十三次民政会议提出的“ 一统四分”新定位的探索,是建设“ 两富”现代化浙江的题中之义。建设“ 现代大民政”,其目标就是加快实现浙江民政事业城乡一体化,以优良的民政服务,完善的民政设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重点是扮演好三个方面的角色:
  一要成为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的主力军。推动浙江基本民生从“ 兜底型、保底型”向“ 改善型、发展型”转变。要进一步完善依法公平的新型的社会救助体系,对所有因各类原因陷入基本生活困境的群众给予救助。浙江还是全国首个制订社会福利专项规划的省份,要加快健全适度普惠的社会福利体系,构建以居家、社区和机构融为一体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全民参与的公益慈善体系等。
  二要成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牵头人。社会管理的范围很广,民政的定位是务必担当好基层社会管理牵头人角色。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要求,推动基层社会管理从传统管控型向创新服务型转变,充分发挥好各类社会组织、城乡基层社区以及社会工作者的重要作用。
  三要成为弘扬和传播现代民政文化的引领者。围绕践行省委、省政府提出“ 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浙江人共同价值观,我们在民政的多元文化基础上,概括提炼了以“ 贴心为民、仁爱向善、共建共享”为主要内容的浙江民政文化。“贴心为民”,是民政文化的核心;“仁爱向善”,体现民政的职业操守,弘扬并倡导参与公益、和谐向善的社会文化;“共建共享”,就是要组织引领全社会共同参与,健全民政事业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机制。
  “ 民生与社会管理并存互通,民生就是社会管理,社会管理包含民生。‘ 现代大民政’要做的,就是要通过体制机制上的探索,让民政在‘ 民生时代’充分发挥社会建设的骨干作用。”尚清说。
【相关报道】
ICP备案编号: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147号
版权所有、主办:中国社会新闻出版总社
邮编:100721 总机:(010)重庆旅游职业学院
评估文件&&&&您现在的位置: >
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关于到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制度,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现就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把握方向 适应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赋予职业教育新使命。“十二五”时期国家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要求职业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提升服务能力,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新使命。
  2.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任务。“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迫切需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系统培养数以亿计的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3.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内涵。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做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为形成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基础,要求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面向人人、服务区域、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功能和独特优势,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
  4.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要求。当前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不强,与加强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教育规划纲要明确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这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迫切需要更新观念、明确定位、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二、协调发展 奠定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
  5.以科学定位为立足点,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要求;必须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坚持学校教育与各类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必须树立系统培养的理念,坚持就业导向,明确人才培养规格、梯次和结构;必须明确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定位,在各自层面上办出特色、提高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完善高端技能型人才通过应用本科教育对口培养的制度,积极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专业硕士培养制度。
  6.以对接产业为切入点,强化职业教育办学特色。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产教结合,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统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重点与节奏,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强化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
  7.以内涵建设为着力点,整体提升职业学校办学水平。现阶段中等职业教育要以保证规模、加强建设和提高质量作为工作重点,拓展办学思路,整合办学资源,深化专业与课程改革,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提高质量、创新体制和办出特色为重点,优化结构,强化内涵,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
  三、实施衔接 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8.适应区域产业需求,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定位对不同层次、类型人才的需求,合理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注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形成适应区域经济结构布局和产业升级需要,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职业教育格局。
  9.紧贴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和不同职业对技能型人才成长的特定要求,研究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修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做好专业设置的衔接,逐步编制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教学基本规范。推动各地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信息发布平台与专业设置预警机制建设,优化专业的布局、类型和层次结构。
  10.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和教材。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既要满足学生的就业要求,又要为学生职业发展和继续学习打好基础。初中后五年制和主要招收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要围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明确各自的教学重点,制定课程标准,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完善教学管理与评价,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的有机衔接。
  11.强化学生素质培养,改进教育教学过程。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实践教学、项目教学和团队学习;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研究借鉴优秀企业文化,培育具有职业学校特点的校园文化;强化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促进职业学校学生人人成才。
  12.改造提升传统教学,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化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大力开发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管理平台,提升学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13.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拓宽人才成长途径。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和继续学习制度,推广“知识+技能”的考试考查方式。探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确定优先发展的区域、学校和专业,规范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制定在实践岗位有突出贡献的技能型人才直接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办法。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为职业教育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提供条件。
  14.坚持以能力为核心,推进评价模式改革。以能力为核心,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有效衔接。推行“双证书”制度,积极组织和参与技能竞赛活动,探索中职与高职学生技能水平评价的互通互认;吸收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形成相互衔接的多元评价机制。
  1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师培养培训。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注重为教师发展提供空间,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高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务(职称)评聘、表彰与奖励继续纳入高等教育系列;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务(职称)制度改革。完善职业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在企业建立一批专业教师实践基地,通过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与执教水平。鼓励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教师联合开展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等服务活动。各地要建立职业学校教师准入制度,新进专业教师应具有一定年限的行业企业实践经历。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制度,制定完善企业和社会专业技术人员到校担任兼职教师措施。
  16.推进产教合作对接,强化行业指导作用。支持和鼓励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开展本行业各级各类技能型人才需求预测,参与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建设,指导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促进课程内容和职业资格标准融通;推动和督促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建教学与生产合一的开放式实训基地,合作开展兼职教师选聘;组织指导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学生实习、就业推荐等工作。
  17.发挥职教集团作用,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引导和鼓励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以专业和产业为纽带,与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建立紧密联系,创新集团化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切实发挥职业教育集团的资源整合优化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形成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的融合体。积极发挥职业教育集团的平台作用,建立校企合作双赢机制,以合作办学促发展,以合作育人促就业,实现不同区域、不同层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四、加强保障 营造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政策环境
  18.强化政府责任,加强统筹规划管理。省级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区域内职业教育的统筹,支持和督促市(地)、县级政府履行职责,促进职业教育区域协作和优质资源共享。地方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把握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定位,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合理规划职业教育规模、结构和布局,改善办学条件,提高行业企业和社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支持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19.加大投入力度,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各地要加快制定和落实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学生人均经费基本标准和学生人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认真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的规定。高等职业学校逐步实现生均预算内拨款标准达到本地区同等类型普通本科院校的生均预算内经费标准。中等职业学校按编制足额拨付经费。对举办有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高等职业学校,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其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资助和免学费政策。进一步提高新增教育经费中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基本形成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经费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健全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机制,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形成有利于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政策合力。
  20.重视分类指导,促进学校多样化发展。切实加强三年基本学制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基本建设,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充实办学资源,加强规范管理;增加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的比例,优选招生专业,重视综合素质培养;探索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对未升学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实施一年制中等职业教育,强化技能培养。全面提高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的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加强专业技能训练;规范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依据区域产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参照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分批确定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专业,加强课程整体设计。大力发展各类非全日制职业教育,切实根据生源特点制定培养方案,注重因材施教。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需要,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可申请适当延长或缩短基本修业年限,毕业证书应对生源、学制、学习渠道、培养地点等给予写实性描述。
  21.推进普职渗透,丰富学生发展途径。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适当增加职业教育课程,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提供职业教育。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为普通高中在校生转入学习提供渠道;职业学校要为本科院校学生技能培训提供方便。结合地区实际,鼓励中小学加强劳动技术、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等职业学校要为其提供教师、场地、资源等方面的支持,鼓励普通高中、初级中学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对于希望升入职业学校或较早开始职业生涯的初三学生,初级中学可以通过开设职业教育班或与职业学校合作等方式,开展职业教育。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课程衔接、教师协作、资源共享等方面的组织协调工作。
  22.完善制度建设,优化协调发展环境。根据本地实际,制定促进本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促进校企合作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进一步明确和落实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的法律责任和权利,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健全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机制,以督查经费投入、办学条件达标和教学质量为主,加强督政、督学,把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纳入政府工作绩效考核。积极开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研究,吸收企业等参加教育质量评估,探索建立职业教育第三方质量评价制度。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全面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二○一一年八月三十日  角色即身份。
  一个刚刚走上岗位的校长,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往往就是:我是谁?
  校长只有十分清晰地认识和把握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才能尽快地进入角色,适应角色,在学校舞台上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同时,对校长角色的认知水平提高的过程,实际上也正是一个角色学习、修养的过程。
  准确地把握校长职业的角色定位,可以说是校长工作的起点。
  一、对校长角色的基本定位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校长是什么?对校长职业如何定位,却是一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话题。并且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在这个问题上,人们或多或少的还存在着不少认识的误区。
  曾经看过一则报道:有位校长为改善学校极为简陋的办学条件,带领大家背石头、挖土、拉土……使学校面貌大为改观。乍一听,着实让人感动不已。诚然,这种苦干、实干精神的确值得人们学习,这种行为本身也会对其它教师、学生乃至社会产生很大的教育感化作用,对增强学校内聚力和改变学校面貌功不可没。但是,我认为这种举动不应成为教育宣传的主流,也不能成为大家效仿的榜样。因为办教育、育人才是校长的根本职责,改善办学条件仅是校长职责的一方面,而且是次要方面(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地方政府在教育投入上的不足)。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身为校长,主要精力要投入到领导全体教师积极从事教育科研上,搞内涵式发展上,从而促进学体——学生的发展。如果鼓励校长都这么去干,还不如雇些农民工去干好了,让搞教育的干了工人或匠人的活,这就是教育角色的错位。
  现在有一种倾向,就是很多校长一门心思热衷于搞硬件建设,如果不投资搞这些,就觉得无事可做(实质上是已无力去做更深层次的教育工作,不是不愿,而是无能为力),或者根本不知道该干什么,更不知道如何干。教育内部深层次的一系列矛盾既发现不了,也无力解决,只能空谈高调,完全丧失了“校长”的自我。
  另外,还有一些校长沉溺于关系学,成天热衷于搞关系或钻营向上爬。我国中小学校长过去一直按行政级别管理,享受相应待遇,这种挂靠行政机关级别的做法,不知不觉间强化了校长的“官本位”意识。由于“官本位”思想作祟,校长常常偏离教育的目标定位,向着官僚的方向发展,不能矢志于教育,献身于学生,民主地对待教师与学生,缺少作为教育者应当具备的平常心态。因此,要成为一位卓有成就的成功校长,就必须彻底廓清人们在校长角色定位上的种种认识误区。
  结合对校长这一职业的长期实践和思考,笔者对校长职业的基本角色定位是——教育管理专家。校长如果不懂得教育教学规律,不具备先进的教育观念,就无法办好学校,但是如果不具备管理能力,不善于领导、指挥和协调,就无法把先进的教育管理落实到每一项工作中。作为学校核心人物的校长,必须既是一个教育的专家,又是一个管理的内行,两者缺一不可。教育管理专家是中小学校长的基本角色定位。教育管理专家是优秀的教育者和成功的管理者的结合,是一类复合型的人才。
  二、从素质能力方面定位校长角色
  教育管理专家,是我们对校长最为概括、最为简单、最为基本的社会定位。其实在现代社会,校长角色有着远为复杂的内涵。社会内容和教育结构的复杂性,需要校长适应多种多样的社会角色。校长不是作为一个单一的社会角色出现的,而是一个“角色丛”或“角色集”。如果我们从校长的素质构成的角度来研究校长的角色定位,我们发现,作为校长,至少具有以下四种身份:
  首先、校长是博学多识的教育行家。
  作为校长,首先必须是知识丰富、具有过硬业务本领的教育行家;作为一名有成就的成功校长,应该是熟谙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有先进教育思想,对教育教学问题有独到见解的教育家。
  我在这里把“教育行家”和“教育家”稍微做了一下区分。按照《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教育家是在教育思想、理论或实践上,有创见、有贡献、有影响的杰出人物。也有人指出,当代教育家应有三个标准:一是必须是科研型教育工作者,而不能是“老黄牛”似的教书匠,真正的教育家需要在教育实践、教育理论上有重大建树,为建立我们国家的教育科学做出贡献;二是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实绩卓著,有成功的教育经历和社会民众认可的教育口碑;三是教育家必须师德高尚、教艺高超,知识渊博。与此相关的教育行家,不言而喻,是比教育家要低一个层次的优秀教育专家,具体说,是指那些懂业务,懂得教育教学规律,有正确的教育思想,能作为教师的导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取得显著成绩的人。教育行家从覆盖的范围来说,要比教育家大得多,从数量上看不是少数人而是一批人。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校长都成为有自己独立思考能力、有超越世俗的高远追求、有富于创见的教育思想、有百科全书式的学识素养的教育家,那是太高的要求,是我们校长芸芸众生孜孜追求的目标。但作为“学校的灵魂”、“教师的教师”的校长,却必须首先是一个教育行家、教育专家,这是对校长职业的最基本的要求。
  现在大多数校长是教师出身,走上校长岗位后,整日陷在行政事务中不能自拔。校长不能仅仅满足于当个行政管理人员或是好教师,他必须通过教育实践及其反思,进行教育理论探讨和研究,从而掌握教育教学的管理规律。作为校长要对教育新趋势、世界大气候、社会发展等有敏感性,很好地了解国家新推出的教育政策,同时立足于本校的教学改革的实践,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进而办出本学校的特色。
  校长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职业。所谓职业,简言之,就是“职位+行业”。校长作为一种职业,与社会上其他职业最大的区别就是其教育性,它的行业特征最明显,也最突出。校长这一职务最不像“官”,也不是“官”,不像其他行政干部那样只要抓住人权、财权、处理好上下左右的关系就完事大吉。校长首先是一个言传身教的教育者,是学校、教师发展的引领者,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而不是行政的领导。校长只有成为教育行家,才能在工作中不违背教育规律,才能履行好自己所肩负的职责。一个不懂教育规律的校长,正如盲人摸象,只能随着时代潮流、随着舆论口舌而随波逐流,得过且过。这样的校长不是在干事业开拓发展,只能是勉强维持局面,力保位子,因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事是根本不可能的。
  在人类众多的实践活动中,恐怕再没有比教育的意义更为复杂、更为重要了。说它重要,是因为它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夸美纽斯语),是人类再生产的过程;说它复杂,是因为“教育上从来就没有无所谓的小事情”(杜威语),是“人”的发展过程。作为一校之长的校长,其责任之重要当不言而喻。校长的责任的确神圣而崇高。一个校长,如果不能全身心地研究教育,研究教学,研究学生,如果没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人生境界,孜孜于功名,刻意于利禄,就根本不可能负起自己担承的责任。校长首先是一个教育行家,这不该有丝毫的疑义。完全可以这样讲,不是教育行家的校长,很难说是一个合格的校长,也不会是一个好校长,他的工作行为只能是“误人子弟”。在世人给予教育者的诸多评语中,说得最重的当是“误人子弟”这四个字。一个校长如果被斥为“误人子弟”,这当是他工作生涯中犯下的最大错误,最大的失败,最大的耻辱,也是最可悲的事。因此,努力成为教育行家进而成为教育家,是一个校长首要的人生目标,舍此无它。
  翻开中外教育史册,不论是中国古代首位私立学校校长孔子,三任齐国国立大学校长的荀子,掌教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的院长朱熹,还是近现代的北大校长蔡元培、晓庄师范的创办者陶行知、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省吾中学校长陈鹤琴、盘锦市实验中学校长魏书生,上海的书生校长程红兵和另类校长郑杰……,他们都既是卓有成就的优秀校长,本身又都是教育的行家,都是熟谙教育规律,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善于提出自己的教育思想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从1970年去世至今已30余年了,这期间如沧海桑田,世事巨变,包括苏联解体这样大的历史事件的发生,但苏霍姆林斯基的影响并没有被时间的流逝所冲淡,反而日久弥深,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学习他,崇拜他。其实苏霍姆林斯基生前只是一所普通乡村学校的校长,但历史记住苏霍姆林斯基的,是《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青年校长的谈话》、《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帕夫雷什中学》等40余部教育论著、600余篇论文、1200余个童话故事,是他彪炳人类教育史册的和谐民主的教育思想。作为一名校长,就应当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深谙教书育人之道,甘为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奉献自己毕生的精力,为国家、民族培养一代又一代合格的公民、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后世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才是一个校长的人生目标定位。
  第二,校长是严谨务实的管理专家。
  学校工作纷繁复杂,管理内容千头万绪,要求校长必须具有管理专家的管理能力,因为这直接影响到学校管理工作的效率、效能和效果。
  校长的管理能力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的必要条件。校长的工作,不论是日常工作还是对特殊问题的处理,绝大部分精力都是用在贯彻落实教育政策法规上。校长对教育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是否到位,工作是否取得成效,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就是看校长的宣传发动的能力如何,组织群众的实施能力如何,遇到矛盾处理问题的能力如何。校长有能力,有本事,就会创造性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不断赢得工作的每一步进展。反之,若校长的组织管理能力不强,本事不大,再好的政策法规,也无法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产生工作效益。校长的管理能力,是提高学校工作效能的保证。一所学校好比是校长的一部作品,是描写得精致还是粗糙,是写成杰作还是次品,完全要看校长管理能力的发挥。我们经常发现,在同一个地区,办学条件也基本相同,有的学校办得生机勃勃,成绩显著,有的学校却办得稀松平常,每况愈下,出现这种现象,其归因只能说明校长的管理水平不同,有的是能人,有的是常人,有的是庸人。由此可见,提高校长的管理能力,对办好一所学校是多么关键!
  校长的管理能力,是校长有效地开展学校管理工作必备的实际工作技能,它是在领导和管理学校的过程中展示出的一种力量形态。校长的管理能力按其表现方式,可分为一般管理能力和特殊管理能力。一般管理能力是不同行业的领导所共同具有的基本管理能力,包括分析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改革创新能力,知人善任能力等。特殊管理能力是指校长在管理学校的过程中独有的专业管理能力,如教学管理能力、德育管理能力、新课改指导能力等。
  现代校长要提倡科学管理,要用当代最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学校,建立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引入合理的竞争机制,讲求民主和效率,实现学校内部结构及育人过程的优化。现代校长要努力改进学校管理手段,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与方法进行教育决策和学校管理,善于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到管理领域中来,增强学校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高效性和及时性。现代校长要致力于学校办学条件的现代化。办学条件是学校实现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是衡量一所学校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办学条件现代化的重点是与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质量直接相关的技术和装备条件,校长要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体能训练器械、艺术教育手段、科学实验及劳动技术设备来装备学校,努力达到一流的装备、一流的管理,产生一流的教育教学效益。
  第三,校长是纵横捭阖的社会活动家。
  学校是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系统中的其它小系统息息相关。学校虽然是一块净土,但它决不是一个真空。尤其是在现代社会,教育社会化的程度将愈来愈高。因此,校长不能关门办学,不能满足内部管理的有条不紊,不能以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思路来管理市场经济条件下充满剧烈竞争的学校。计划经济把教育当作纯社会公益事业来办,视教育为公共福利或公共消费,因此校长的角色仅仅是公益事业的管理者,校长可以不求别人,不屑与社会来往。因为在那个时代,学校从教师到生源,从设施到福利,一切都由政府安排。而在当今时代,校长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活动能力,创造和充分利用方方面面的关系,必须协调好与社会各系统的关系,必须重视学校与社会的沟通,以达到依靠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依靠和动员社会与家长的力量来建设学校,并配合学校开展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因此,校长有无社会活动家的才干,是检测一个校长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
  成功的学校管理离不开良好的内部环境和社会外部环境。作为校长首先要积极争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经常主动听取上级领导的意见,主动接受他们的指导,经常把自己的办学思路、改革想法、取得成绩和存在问题向领导汇报,通过交流和沟通,争取上级的理解与支持。没有上级领导的政策支持和工作支持,学校工作是很难搞好的。第二是处理好与社会的关系。校长是学校的主要对外联络员。作为学校的法人代表,校长要维护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就不能不与外界部门和各色各样的人打交道。校长要着力塑造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良好的学校形象的基础是学校较高的办学水平,但是,在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里,校长应该善于推销自己,将学校的办学成果有目的、有组织地向社会推介,让社会及时地了解学校,从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校长要大力加强教育现代化宣传,介绍学校现状,展示学校的发展前景,宣传教育在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促使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关心,对学校建设的热心支持,拓宽办学经费渠道。多组织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密切同家长的联系,提高家长素质及家庭教育水平。第三要处理好与其它学校的关系。学校之间既是竞争对手,更是朋友兄弟。竞争并不妨碍合作,而是在竞争基础上的合作,在合作基础上的竞争。兄弟学校之间要定期进行管理上和教学经验上的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共同提升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走共同发展的道路。在宣传自己的学校时,要客观实际,不拔高、不渲染,特别是不贬低、不妨害兄弟学校的形象和利益。在招生上,不搞无原则、不正当的竞争,要靠严格的管理和优秀的质量吸引学生,而不是挖空心思的去抢、拉生源。想尽办法去兄弟学校“挖”生源,这是一种对自己的办学能力缺乏自信的恐惧心理表现。
  在各种社交活动中,校长应显示出较好的公关能力。与人接触,要热情大方,坦诚无私,头脑冷静,思维清晰敏捷;要外显谦和内隐韬略,既坚持原则又机动灵活;语言要清晰流畅,委婉得体,说服力强,有鼓动性,并善于用情感与智慧打动对方。在任何情况下,现代校长都要表现得不卑不亢,有理有节,不失教师尊严,不损校长风度。
  第四,校长是人格高尚的道德家。
  校长不仅是教师和学生的管理者,而且是教师与学生的教育者。一位成功的校长,往往是学生和教师敬仰、崇拜的对象,校长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对全校师生起着示范、榜样的作用。有什么样的校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校,校长的个人品德修养影响和塑造着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校长的高尚的人格,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一种凝聚人心的力量,一种加强管理的力量。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这就是人格的力量,道德的力量。
  校长应当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他不仅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修养,而且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校长一要公道正派,秉公办事,诚实正直,光明磊落,品行端正,表里如一,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二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廉洁自律,奉公守法,艰苦奋斗,甘于奉献,不以权谋私;三要关心师生,团结同志,赤诚相待,助人为乐,急师生之所急,想师生之所想;四要有容有量,为人大度,心胸开阔,得理让人,失理道歉;五要谦虚谨慎,务实肯干,不夸夸其谈,不吹嘘炫耀;六要作风民主,平等待人,勇于自我批评,敢于承担责任。校长只有做到上面的“六要”,才能有感召力,才能有威信,才能更有效的治校。(本文作者草根校长闫广超)
楼主发言:8次 发图:0张 | 更多
  三、从工作行为上定位校长角色
  学校管理千头万绪,校长工作纷繁复杂。我国一般小学工作岗位就有校长、教导主任、总务主任、少先队辅导员、教研组长、班主任、任课教师、图书阅览室管理员、实验员等20多个,中学工作岗位设置就更多了,校长、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副校长、教导主任、教务主任、总务主任、团委书记、教研组长、年级组长、会计出纳、生活管理员,班主任、各科教师、理化生实验员、医务人员等等,大约有四、五十个。这众多的角色都需要校长的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否则,学校的教育活动就无法顺利地进行。学校的工作性质和内容决定着校长需要具有领导者、管理者、教育者、经营者、协调者、服务者等多重角色。
  第一,校长是学校的领导者。
  校长是学校的行政首长,由上级教育行政机关任命或聘任,受党和人民的委托,对学校行政工作全面负责。在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上,校长处于主导地位;在学校各项决策上,校长处于核心地位;在校风教风建设中,校长处于引领地位。校长是是学校的领袖和灵魂。校长位不在高,事在做大。
  校长是学校的领导者,所谓“领”,就是带领、指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全体教职员工组织起来,率领他们积极工作;所谓“导”就是引导教师学习、研究,为教师指明前进的方向。毛泽东同志曾指出: “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的就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这里的“出主意”就是指校长要站得高,超前把握学校发展态势,对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理念进行谋划、调整,使之更加合理化,更具有前瞻性,使学校的办学目标明确、办学思路清晰,这样才能把学校引上正确的航向。这里的“用干部”是指学校发展方向和规划制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校长应立足对干部的严格要求与关怀培养,让下属干部各自独挡一面,而不是大事小事,事必躬亲。校长要统揽全局,慧眼识人,放手用人。
  校长领导的重点是“教育思想的领导”,校长需要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指导教师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并将其转化为有效的实践活动,最大限度的开发每一个教师的潜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带领师生在竞争中开拓,在开拓中创新,在创新中超越。
  第二,校长是学校的管理者。
  校长不仅是学校的领导者,也是学校的管理者,他既要把握决策方向,又要具体组织实施。如果说领导是侧重在战略方面,那么管理则偏重于战术方面。校长是学校集体的组织者,一所学校无论大小,它的所有资源
——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必须由一个人来统一组织调配,使其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去实现集体的发展目标,发挥最大的效益,校长必须担负起这一角色。学校工作运转的正常与有效首先取决于校长的管理能力。校长管理学校应依法而管,管而有度,要讲情理,理而有节。要把主要精力用在管好课程、教学和评价方面,同时兼顾德智体美劳。
  校长管理要抓好计划、实施、督导、总结四个环节。计划是整个管理过程的起点,主要是制定目标和选择工作方案;实施是管理过程的中心环节,重点是组织、指挥,合理运作资源;督导是对工作进展情况的检查和指导,需及时进行反馈调节;总结是对整个工作过程和结果的全面分析和评价,重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一个目标实现前要有对下一个目标的构想,上一个目标实现之日就是下一个目标开始之时,使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不断进行着良性循环和滚动提高。同时,校长的管理过程中还要抓好规章制度的建设、凝聚人心的工程、奖惩和评价等方面的工作。
  第三,校长是师生的教育者。
  有什么样的校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校。一个学校的风气如何,就看这个学校的校长的作风如何。校长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对师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校长的教育者角色是由学校教育工作的性质、特点和任务决定的。
  校长对教师而言,是言传身教的示范者。原苏联和日本的学者都说:“校长是教师的教师。”校长的地位和职能决定了他必须比一般教师和一般学校干部更有思想,更博学多识,更业务过硬,更人格高尚。他的勤职敬业、严谨治学直接影响着学校良好的教风、学风的形成。校长应以自己先进的教育思想、广博的学识和强烈的创新精神,充分发挥对教师的领导和教育作用。
  校长不仅是教师的导师,也是全体学生的教育者。校长和教师在角色的扮演上具有同一性和相关性,共同担负着教书育人、培养一代社会主义新人的历史使命。但是校长作为教育者的任务又比任何一位教师更广泛更繁重,一位教师影响所及,仅仅是他教授的学生,其他的学生并不受其直接影响,而校长却是全体学生所景仰和模仿的对象。一个学生可能难以认识全校教师,但必然会认识一校之长。校长是全体学生的教育者,在学生心目中,校长是德才兼备、众望所归的理想形象。学生和教师距离较近,交往比较频繁,所以认识教师更加真切,学生不会把教师“理想化”,而对校长,由于距离较远,交往较少,学生往往容易凭自己的想象,把校长“神秘化”、“理想化”,把校长当作自己心目中所向往、所景仰的权威人物。
  学校的管理过程本身就是教育的过程,学校的管理过程与教育过程是一个统一整体的两个侧面,这两方面的不可分性决定了学校管理者同时又是教育者。管理育人,学校管理的目的是培养人,青少年学生既是校长的管理对象,又是教育对象;学校管理的内容是以教育教学作为中心,学校其他一切工作都应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学校管理的效果也体现在教育效益上,体现在提高青少年全面素质的基础上。因此校长的作为领导者、管理者、教育者的角色是相辅相成的。
  三、从工作行为上定位校长角色  学校管理千头万绪,校长工作纷繁复杂。我国一般小学工作岗位就有校长、教导主任、总务主任、少先队辅导员、教研组长、班主任、任课教师、图书阅览室管理员、实验员等20多个,中学工作岗位设置就更多了,校长、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副校长、教导主任、教务主任、总务主任、团委书记、教研组长、年级组长、会计出纳、生活管理员,班主任、各科教师、理化生实验员、医务人员等等,大约有四、五十个。这众多的角色都需要校长的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否则,学校的教育活动就无法顺利地进行。学校的工作性质和内容决定着校长需要具有领导者、管理者、教育者、经营者、协调者、服务者等多重角色。  第一,校长是学校的领导者。  校长是学校的行政首长,由上级教育行政机关任命或聘任,受党和人民的委托,对学校行政工作全面负责。在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上,校长处于主导地位;在学校各项决策上,校长处于核心地位;在校风教风建设中,校长处于引领地位。校长是是学校的领袖和灵魂。校长位不在高,事在做大。  校长是学校的领导者,所谓“领”,就是带领、指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全体教职员工组织起来,率领他们积极工作;所谓“导”就是引导教师学习、研究,为教师指明前进的方向。毛泽东同志曾指出: “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的就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这里的“出主意”就是指校长要站得高,超前把握学校发展态势,对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理念进行谋划、调整,使之更加合理化,更具有前瞻性,使学校的办学目标明确、办学思路清晰,这样才能把学校引上正确的航向。这里的“用干部”是指学校发展方向和规划制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校长应立足对干部的严格要求与关怀培养,让下属干部各自独挡一面,而不是大事小事,事必躬亲。校长要统揽全局,慧眼识人,放手用人。  校长领导的重点是“教育思想的领导”,校长需要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指导教师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并将其转化为有效的实践活动,最大限度的开发每一个教师的潜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带领师生在竞争中开拓,在开拓中创新,在创新中超越。  第二,校长是学校的管理者。  校长不仅是学校的领导者,也是学校的管理者,他既要把握决策方向,又要具体组织实施。如果说领导是侧重在战略方面,那么管理则偏重于战术方面。校长是学校集体的组织者,一所学校无论大小,它的所有资源
——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必须由一个人来统一组织调配,使其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去实现集体的发展目标,发挥最大的效益,校长必须担负起这一角色。学校工作运转的正常与有效首先取决于校长的管理能力。校长管理学校应依法而管,管而有度,要讲情理,理而有节。要把主要精力用在管好课程、教学和评价方面,同时兼顾德智体美劳。  校长管理要抓好计划、实施、督导、总结四个环节。计划是整个管理过程的起点,主要是制定目标和选择工作方案;实施是管理过程的中心环节,重点是组织、指挥,合理运作资源;督导是对工作进展情况的检查和指导,需及时进行反馈调节;总结是对整个工作过程和结果的全面分析和评价,重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一个目标实现前要有对下一个目标的构想,上一个目标实现之日就是下一个目标开始之时,使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不断进行着良性循环和滚动提高。同时,校长的管理过程中还要抓好规章制度的建设、凝聚人心的工程、奖惩和评价等方面的工作。  第三,校长是师生的教育者。  有什么样的校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校。一个学校的风气如何,就看这个学校的校长的作风如何。校长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对师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校长的教育者角色是由学校教育工作的性质、特点和任务决定的。  校长对教师而言,是言传身教的示范者。原苏联和日本的学者都说:“校长是教师的教师。”校长的地位和职能决定了他必须比一般教师和一般学校干部更有思想,更博学多识,更业务过硬,更人格高尚。他的勤职敬业、严谨治学直接影响着学校良好的教风、学风的形成。校长应以自己先进的教育思想、广博的学识和强烈的创新精神,充分发挥对教师的领导和教育作用。  校长不仅是教师的导师,也是全体学生的教育者。校长和教师在角色的扮演上具有同一性和相关性,共同担负着教书育人、培养一代社会主义新人的历史使命。但是校长作为教育者的任务又比任何一位教师更广泛更繁重,一位教师影响所及,仅仅是他教授的学生,其他的学生并不受其直接影响,而校长却是全体学生所景仰和模仿的对象。一个学生可能难以认识全校教师,但必然会认识一校之长。校长是全体学生的教育者,在学生心目中,校长是德才兼备、众望所归的理想形象。学生和教师距离较近,交往比较频繁,所以认识教师更加真切,学生不会把教师“理想化”,而对校长,由于距离较远,交往较少,学生往往容易凭自己的想象,把校长“神秘化”、“理想化”,把校长当作自己心目中所向往、所景仰的权威人物。  学校的管理过程本身就是教育的过程,学校的管理过程与教育过程是一个统一整体的两个侧面,这两方面的不可分性决定了学校管理者同时又是教育者。管理育人,学校管理的目的是培养人,青少年学生既是校长的管理对象,又是教育对象;学校管理的内容是以教育教学作为中心,学校其他一切工作都应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学校管理的效果也体现在教育效益上,体现在提高青少年全面素质的基础上。因此校长的作为领导者、管理者、教育者的角色是相辅相成的。
  第四,校长是学校的经营者。  经营是企业家的理念。企业家最注重团队意识、市场意识、效益意识、竞争意识和品牌意识。现代校长应该学习和借鉴企业家的经营理念,提高经营管理意识,这是迎接急剧变化的社会挑战、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是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需要。当然学校经营不同于企业经营,它有自身的特点。江苏省知名校长万小平说得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必然要求校长由单纯的行政型管理转变为经营型管理,校长要学会经营学校。校长学会经营不是说要把学校当作企业来办,以获取利润为目的。学校不以赢利为目的,这是办学原则。校长学会经营,应是要借鉴市场营销、成本效益、资本运营等企业运作的理念和策略来办好学校。”  校长作为经营者究竟经营什么?  首先,校长不仅要管好学校,更要发展学校,把学校做强做大。校长不当维持会长,校长要有学校发展的通盘规划,不断开拓进取。校长要加强学校的软硬件建设,要加强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建设,要实现教育设施设备的现代化,让学校始终处在日新月异的变化发展之中。  第二,校长要以人为本,树立团队意识。在一个优秀的企业家的思维中,他总是认为企业的管理最终是员工的管理,如果没有员工的积极主动,企业就不会有效率。管理者关键是要关注员工的价值,充分挖掘员工的各方面的潜力。校长应像企业家那样,总是把“人”放在管理的首位,以人为本,把学校的员工组建成一个团结进取的高效团队。  第三,在学校管理中要引进竞争意识,实施量化管理。彻底抛弃“大锅饭”思想,干好干坏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让员工在竞争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实现教育的价值,同时也实现管理者自身的价值。  第四,校长要像企业家那样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学校品牌,制作教育精品,满足人民大众对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实现优质教育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是校长必须去苦心经营的目标。经营学校的品牌靠的是对学校的全面质量管理和办学品位的追求。  第五,校长要重视经营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学校教育目标和评价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革。教学的三大基石:读、写、算方式发生了变革,教室、课堂、教学、考试、评卷的方式也发生了变革,学校将告别黑板加粉笔的年代,全面走向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校园网教学,学校应该成为信息化、电子化、数字化的校园。  第五,校长是学校的学术带头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成为一位好校长,那么首先就得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我们也经常听说一句话:校长是教师的首席。校长在学校不仅管理水平要高,更应该是一位善于教学的优秀教师和学术造诣较深、教研水平较高的专家。  校长的知识学问既要有一定的广度,也要有相当的深度。没有一定的广度,不足以了解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不足以掌握学校教育的整体结构,不足以平衡、协调学科教学的轻重得失,也就无法正确决策。而没有相当的深度,就不可能了解学科研究的前沿,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不可能在某个专业领域取得话语权,找到立身之地,也就无法对教师进行引领和指导。  校长要有高度的专业敏感,洞悉国内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时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经验和成果,丰富自己的理论,始终保持理论上的高姿态。能带领教师开展文化、业务学习,用最新教育教学理论武装教师,用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充实教育教学内容,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永远反映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  现代社会教育发展与教育科研的关系越来越重要,教育改革已经离不开教育科研。学校成功必须走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道路。不重视科研的校长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校长。一个优秀的校长必须是教师成长的的引领者,是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学术带头人,他需要指导教师学习、进修、探索、研究,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帮助教师专业成长,指导教师管理班级(如怎样观察学生、研究学情、提出工作思路和方法、如何与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家长进行默契的配合)等。  经验证明,没有一个专家学者型的校长,是不会带出名师、办出一流学校的。  第六、校长是师生的服务者。  所谓服务,其本义是“为他人做有益的事”,或者说是为集体或他人的利益工作。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集中表现。校长就其岗位职务来说,是领导者,而就领导者的价值本质来说,则是公仆,服务是校长职业的最为本质的属性。“领导就是服务”,这句话在校长身上体现得最为典型,也最为充分。  因此,校长一定要尊重师生的主体地位,把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家长、服务于社区作为唯一的宗旨,绝不能高居于群众之上,指手划脚,颐指气使,要诚恳的接受群众监督,为学校的发展竭尽全力。校长要尽心尽力的为教师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让师生更好的体验到被领导关注和爱护的温暖,更好的领悟到工作和学习的快乐。  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发挥巨大的正效益的同时,也有其天然的负效应,易使人滋生利己主义思想,对集体主义思想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构成冲击。当前就有许多教师、干部在不同程度地受到这种“负效应”的腐蚀。因此,现代校长务必珍惜党和人民交给的权力,努力为广大师生和人民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正确对待苦与乐、得与失、荣与辱、生与死,把自己融进为学校无私奉献和为师生谋幸福之中,努力树立好一个不谋私利、甘于奉献的公仆形象。
  第七,校长是学校内外关系的协调者。  市场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学校也要面向社会、走向社会,形成开放格局。闭门造车、画地为牢是无法办好学校的。作为一校之长,我们不能只习惯于办公桌前的思考、满足于校园的内部管理。我们只有立足于学校,主动走出去,广交朋友,放开办学视野,协调好校内外各种关系,充分调动和利用一切有利的因素,以形成集体的合力,才能使学校不断进步,并立于不败之地。  美国教育家戴尔?卡耐尔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而百分之八十五的却要靠他的人际关系和做人处世的能力。学校是一个充满人际关系的场所。学校管理关系包括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在工作中,校长不但要处理学校内部各部门、各方面的关系,而且要处理好学校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处理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关系。  一句话,作为一校之长必须善于“处事”——善于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网络中理顺自我和学校、自我与外界方方面面的关系,努力成为学校内外关系的成功协调者。  第八,校长是学校法人的代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明确规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是一种组织,这是它和自然人(公民)的根本区别。我国大部分学校是符合法人条件,具备法人资格的。第一,它是依照法定程序成立的;第二,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第三,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第四,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即能以自己的名义参与民事活动和诉讼活动,享受权利,承担义务。校长作为学校行政负责人,代表学校行使职权,理所当然是学校法人的代表。  但是,学校法人与企业法人是不同的,根本区别在于学校是以培养人为目的的组织,而不是以生产盈利为目的的。为此,校长必须增强法制观念,提高对依法治校意义的认识,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学校,依法维护学校和师生的合法权益,办好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学校教育  当然在当前学校管理体制下,我国暂时还有部分农村地区的小学及教学点不具备法人资格,它们没有独立的财权,也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他们直接由乡镇的教育办公室统辖。乡镇教育办公室应该是一级教育行政机构,其主任(或称校长)可以代表全乡镇小学对外行使职权,具备法人代表资格。这和法国小学现行的管理体制很相似。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学区建设工作的开展,学区建设打破乡镇行政区划界限,推行学校标准化建设,扩大中小学的办学规模,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撤销乡镇教育办公室这一级机构,各农村小学开始直属县(市、区)教育局管理,农村小学也正逐步获得独立、完整的法人资格。  综上所述,现代校长的角色具有多重性。角色的多重性,就形成校长形象的多样性。从现代教育具有开放性、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以及教育自身增值的角度,校长具有经营者形象;从学校发展战略角度,校长具有领导者、管理者角色;从有效的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沟通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角度,校长具有协调者、公关者的形象;从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科研兴校的角度,校长应具有教育者、科研带头人的形象;从校长为师生员工服务,为教育教学提供保障角度,校长又要具有服务者的形象;从建构学校文化特色,营造校园文化的氛围,校长又具有文化人的形象。  总之,每位校长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现代社会已经对校长的职业提出比其它行业更高的要求。校长在工作中承担着多种角色,这些角色相互融为一体,如果把其中任何一种角色从框架中分离开来,都会使工作遭受损失。因此,作为学校的行政和业务首脑,校长必须按照社会的要求,正确认识角色的自我,明确角色的身份,从而履行角色的权利和义务,在不同的场合,扮演好不同的角色,以满足社会和学校的热切期待。  要想干好任何一项工作,首先必须有一个准确的角色定位。定位准确,工作就会轻松自如,而且会富有成效;定位不当,工作起来麻烦不断,就会出现误差,甚至会出现很大的失误。同样,我们的学校管理工作也逃不出这个规律,作为一个管理者要想提高管理效能,创造辉煌的办学业绩,首先必须选准自己的角色定位。  其实,校长对角色认识和把握的过程,就是校长角色学习的过程,就是校长在实践中素质、能力提高的过程。每一位校长都有角色学习的任务,青年校长需要角色学习,有经验的中老年校长仍需要角色学习。校长只有了解和掌握所扮演的角色的义务、权利、态度、情感和行为要求,懂得自身角色的本质,知道自身角色的价值,才能尽快进入角色、适应角色,塑造好角色,才能成为一名自觉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才能不偏离教育发展正确、科学的轨道,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需要。  分析和研究校长的角色形象,目的是帮助我们更好地职业定位。当我们希望把一件事做到最好时,这件事就变成了艺术;校长如能把治校想法变成现实,那就是校长职业的最高艺术享受。
  第七,校长是学校内外关系的协调者。  市场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学校也要面向社会、走向社会,形成开放格局。闭门造车、画地为牢是无法办好学校的。作为一校之长,我们不能只习惯于办公桌前的思考、满足于校园的内部管理。我们只有立足于学校,主动走出去,广交朋友,放开办学视野,协调好校内外各种关系,充分调动和利用一切有利的因素,以形成集体的合力,才能使学校不断进步,并立于不败之地。  美国教育家戴尔?卡耐尔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而百分之八十五的却要靠他的人际关系和做人处世的能力。学校是一个充满人际关系的场所。学校管理关系包括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在工作中,校长不但要处理学校内部各部门、各方面的关系,而且要处理好学校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处理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关系。  一句话,作为一校之长必须善于“处事”——善于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网络中理顺自我和学校、自我与外界方方面面的关系,努力成为学校内外关系的成功协调者。  第八,校长是学校法人的代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明确规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是一种组织,这是它和自然人(公民)的根本区别。我国大部分学校是符合法人条件,具备法人资格的。第一,它是依照法定程序成立的;第二,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第三,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第四,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即能以自己的名义参与民事活动和诉讼活动,享受权利,承担义务。校长作为学校行政负责人,代表学校行使职权,理所当然是学校法人的代表。  但是,学校法人与企业法人是不同的,根本区别在于学校是以培养人为目的的组织,而不是以生产盈利为目的的。为此,校长必须增强法制观念,提高对依法治校意义的认识,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学校,依法维护学校和师生的合法权益,办好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学校教育  当然在当前学校管理体制下,我国暂时还有部分农村地区的小学及教学点不具备法人资格,它们没有独立的财权,也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他们直接由乡镇的教育办公室统辖。乡镇教育办公室应该是一级教育行政机构,其主任(或称校长)可以代表全乡镇小学对外行使职权,具备法人代表资格。这和法国小学现行的管理体制很相似。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学区建设工作的开展,学区建设打破乡镇行政区划界限,推行学校标准化建设,扩大中小学的办学规模,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撤销乡镇教育办公室这一级机构,各农村小学开始直属县(市、区)教育局管理,农村小学也正逐步获得独立、完整的法人资格。  综上所述,现代校长的角色具有多重性。角色的多重性,就形成校长形象的多样性。从现代教育具有开放性、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以及教育自身增值的角度,校长具有经营者形象;从学校发展战略角度,校长具有领导者、管理者角色;从有效的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沟通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角度,校长具有协调者、公关者的形象;从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科研兴校的角度,校长应具有教育者、科研带头人的形象;从校长为师生员工服务,为教育教学提供保障角度,校长又要具有服务者的形象;从建构学校文化特色,营造校园文化的氛围,校长又具有文化人的形象。  总之,每位校长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现代社会已经对校长的职业提出比其它行业更高的要求。校长在工作中承担着多种角色,这些角色相互融为一体,如果把其中任何一种角色从框架中分离开来,都会使工作遭受损失。因此,作为学校的行政和业务首脑,校长必须按照社会的要求,正确认识角色的自我,明确角色的身份,从而履行角色的权利和义务,在不同的场合,扮演好不同的角色,以满足社会和学校的热切期待。  要想干好任何一项工作,首先必须有一个准确的角色定位。定位准确,工作就会轻松自如,而且会富有成效;定位不当,工作起来麻烦不断,就会出现误差,甚至会出现很大的失误。同样,我们的学校管理工作也逃不出这个规律,作为一个管理者要想提高管理效能,创造辉煌的办学业绩,首先必须选准自己的角色定位。  其实,校长对角色认识和把握的过程,就是校长角色学习的过程,就是校长在实践中素质、能力提高的过程。每一位校长都有角色学习的任务,青年校长需要角色学习,有经验的中老年校长仍需要角色学习。校长只有了解和掌握所扮演的角色的义务、权利、态度、情感和行为要求,懂得自身角色的本质,知道自身角色的价值,才能尽快进入角色、适应角色,塑造好角色,才能成为一名自觉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才能不偏离教育发展正确、科学的轨道,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需要。  分析和研究校长的角色形象,目的是帮助我们更好地职业定位。当我们希望把一件事做到最好时,这件事就变成了艺术;校长如能把治校想法变成现实,那就是校长职业的最高艺术享受。
  附录:  校长的十个“要像”   (1)要像圆规,找准立足点,将肩负任务圆满完成。  (2)要像天平,公正无私,先用公道衡量自己,再用公道衡量别人。  (3)要像表针,时刻画着同心圆,一点也不越轨。  (4)要像冰箱,铁面孔,冷心肠,一切为了保鲜、防腐。  (5)要像小溪,历经曲折,决不回头。  (6)要像绿叶,乐做花的陪衬,让蓓蕾迎风盛开。  (7)要像天地,胸怀宽广,自己忍辱负重,让高山脱颖而出。  (8)要像竹子,每前进一步做一次小结。  (9)要像蜗牛,每走一步都肩负着学校这个家。  (10)要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一片。
  校长像吸血虫,榨干我们老师的血与汗。校长对内欺压老师,对外愚弄家长。
  太高深。看来咱不是当校长的料。
  顶一下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代父母的角色定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