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之前的工作经验一定要工作经验吗

教授讲述亲身经历:我们为何要读研究生_新浪教育_新浪网
不支持Flash
教授讲述亲身经历:我们为何要读研究生
  我们今天为何读研究生--张汝伦教授在复旦大学的讲演
  我们中国人向来不只是从个人角度考虑问题,我们总是将个人的努力与家国天下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奋斗,现在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而最近世界上发生的种种事情,也让我们看到,人类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重大选择关头。人类迫切需要新的思想,新的文化,中国也同样需要新的思想,新的文化。她甚至更加需要,而人类又希望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民族能像过去一样,为现代人类面临的危机提供新的智慧。然而,我们似乎还沉浸在能发财的喜悦中而未能自拔。我们似乎没有看到世界需要我们提供的不是越来越多追求无限物质消费的消费者,而是对人类命运有担当的创造者。
  读研究生热似乎是近些年的一个时髦。现在有许多人读研究生是出于生计或其他非学问的考虑;我的讲演不是对这些人,而是对那些为了追求学问而读研究生的人讲的。人为什么要追求学问?那就要先问:什么是学问?我认为学问不仅仅是知识,它还包括思想、价值和见识,一句话,它包括人类精神文明最核心的一些东西。古人云:学之为言,觉也;觉其所未知也。追究学问也是这样。追究学问不仅仅是追求纯粹的知识,也是在追求人生的觉悟,所以古人才会将学问放在一个非常崇高的地位。另一方面,学问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追求学问就是试图掌握这份宝贵的遗产。学问之宝贵,不仅仅像古董那样在于古老和珍稀,而在于能给世世代代的人提供不竭的智慧。
  一、读书重在“明理”
  那么,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读研究生?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通过读研来追求学问?刚才我讲的“学问”概念似乎已经做了回答;其实还很不够。根据我自己的经历和体会,一个人之所以要读书求学问,首先不是因为要找个饭碗或谋生,因为事实上没学问的人可以在谋生上非常成功,谋生不一定需要学问。人之所以要读书求学问,是因为他有惑,有种种的惑。也就是孔子讲的“困而学之”的那个“困”。人是一个充满困惑又不甘困惑的动物,他总是试图要摆脱困惑。古诗云:“人生不满百,长怀千岁忧。”为何人明明知道人生不满百,却偏要长怀千岁忧?“千岁忧”,“忧”什么?显然不仅仅是一己的生死祸福,而是超越自身利害关系的人类之忧。不但忧自己的人生意义,也忧家国天下的兴衰,忧人类文明的前途。文明将如何传承?如何发展?发展的方向何在?这些都是读书人要忧的。以前读书人之所以被人尊重和尊敬,就是因为他们身无半文,心忧天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就是他能忧,他关心自己和子孙万代的前途。
  今天,一定会有许多同学说,我没有那么多“宏大的”想法,我只想多读点书,多掌握些知识。这样的想法当然不错,但却不免糊涂的成分。读书也好,掌握知识也好,不是全然中性的事。我们总是以一定的态度来读书和求学问的。为读书而读书,为知识而知识,听上去似乎很纯洁,很高尚,其实难免糊涂。因为那样的话你就会不知道一些非常需要的基本区别,这就是读什么书?求什么知识?你如果是在无目的地读书和求知识,那结果一定不太妙。最起码你在求学路上不会太坚定,一有别的诱惑就会掉头它去。
  古人总是把读书与明理联系在一起。明什么“理”?明真理。读书若只是为读书,而不是为求真理,那么读书未见得是一件好事。我这里说的真理,不是与善和美相区分的真理。我始终认为,真善美实际上是无法分开的。区分真、善、美是现代性思维的产物,未必有道理,因时间关系,我们在此暂且不论。古人读书欲明之“理”,乃这样意义上的真理。而现代人却往往将这样的真理与所谓知识分开,这样,知识常常成了人类作恶的工具。奥姆真理教的一些骨干分子就是一个例子。而今天流行的那些为读书而读书、为求学问而求学问的想法,是与没有这样的真理概念密切相关的。由于没有这样的真理概念,我们的同学求学可能缺乏真正的动力和热情,不能忘我地投入。在古人看来,求学就是求道,朝闻道,夕死可矣,求学求道乃生命之事,非关稻粱之谋。
  无论是我们的古人还是西洋古人,都认为个人是小宇宙,这个小宇宙与那个大宇宙归根结底是一体的,人这个微观宇宙与宏观宇宙之间对应一致。宇宙和人类社会存在着一种精心设计的等级秩序,它与人体各部分的有机结合相对应,是人类在宇宙中的投影。虽然从物理学的时间意义上来说,每个人的一生在无垠的宇宙时间中只不过沧海一粟,但人类文明却正是由无数这样在物理时间意义上微不足道的有限生命来薪火相传的。如果你在这样的薪火相传中也接了一棒,也跑了几步,那么,你也就可以与天地参。当我们接触到所谓学问,即人类文明的成果时,等于是前人将那个接力棒交到了你手里,你可以接棒继续跑下去,也可以扔了这棒或乱跑一气。不想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自己贡献的人,等于是扔了文明的接力棒。而歪曲和糟蹋人类文明的人,则是接了棒乱跑一气。
  也许有人会说,我只是为了自己解惑而读书求学问,没有能力也没有野心要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可是,当你想要用人类文明的成果来为自己解惑时,这已经超出你自身了,你已经将自己置身于人类文明的语境中,你的取舍选择代表了你对文明的态度。事实上,文明的命运正是取决于人们对它的态度。轴心时代的世界文明和现在消费时代文明的巨大反差,不正由于人们对文明的不同理解和态度吗?只要我们生活在人类文明中,就无法摆脱对它的责任。并非只有文化巨人才对文明有贡献,每个普通人对文明的理解和态度都影响着文明的未来。我始终认为,人类文明是由巨人和普通人共同造成的。所以当我们选择以学术为志业时,我们就为文明的未来承担了责任。
  熊十力先生当年在复性书院的开讲词中说,现今学校教育,唯重知识技能,不重器识的培养,但知能所以善其用者,在于人之器识。他对器识的解释是:能受而不匮之谓器,知本而不蔽之谓识。我的理解是,一个有器识的人就是一个能尽量接受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又不蔽于自己的私欲俗见者。
  当然,今天许多人读研,并不是为了将来从事学术工作,而是为了给将来从事实际工作做准备。这也无可厚非。在任何时代,从事学术工作的总是少数人。但这不等于说,从事实际工作的人可以不文明和不知人文为何物。正相反,因为实际工作会直接影响社会,所以准备将来从事实际工作的人,更应该利用读研的宝贵时间,努力掌握人类文明的精髓。中国人往往把没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人叫“草包”。“草包”就是肚子里没货的人。没“货”者,不懂人类文明、没有必要的知识之谓也。不能以将来要从事实际工作而只学一些技能和实用性知识,而拒绝了解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和追求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一个只懂技术而不知文化修养为何物的人,是可怕的。这样的人主持实际工作往往是以物为本,而不能以人为本,因为他不知人文为何物。做实际工作的人要对人文(人类文明)有基本的了解,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人文意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这样才能高瞻远瞩,有想象力,能对自己的工作有创造性的把握和开展。而要做到这些,不认真读书是不成的。
  立志从事学术工作就更不用说了。本科教育基本是通才教育,研究生才是通向学术工作的第一步。在这个阶段,主要还是进德修业,为未来的学术事业打基础。进德,不用多说,主要是敦品励行,求真服善,养成人文素养。修业,则是指求学问道。首先要对与自己所学专业有关的一切有广泛了解,当然最好不要囿于自己的专业,对人文科学的一切领域最好都有所涉猎,这不仅是扩大所谓的知识面,而且是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所必须。要知道,我们的实际生活和思想其实是不分专业的;而现在所谓的专业,直接或间接都与我们的生活和思想有关,硬生生地划分专业,虽然也有它的道理,但终究是无法让研究者对研究对象有深刻的认识。各专业的大家,大都博洽多闻,很少是只通专业的专家,就是这个道理。那些在各自领域开风气的大师,就更不用说了。研究生当然离大家和大师尚远,但知识基础必须开阔。就像挖地一样,要想挖得深,口子要开得大。拿哲学来说,只有文史哲的书一起读,才能对哲学有真正的理解。除了哲学,其他人文知识几无所知的人,肯定成不了哲学家。打基础当然也包括基本技能的掌握:外语、古文、工具书的使用,等等。研究生阶段还有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其中包括培养不可动摇的学术兴趣。
&&& 更多信息请访问: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点击进入查看更多 、、、、的精彩内容
电话:010-
不支持Flash
更多关于&&的新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读南开大学在职研究生必须得有工作经验吗?
来源:&&&&
发布时间:
  南开大学是我国名列前茅的院校,从而开设的在职研究生课程班很受在职人士的欢迎,那么读必须得有工作经验吗?下面是院校招生老师的介绍。
  据招生老师介绍,南开大学目前是通过同等学力申硕进行报考,没工作经验的也是可以报考的。
  五月同等学力申硕入学门槛比较低,大专以上学历即可免试入学,在研修班开班之前学员需要填写报名申请表,提交报考资料,其中包括工作证明这一项。但是学院对该证明的要求并不严格,学员按照规定走完报考流程即可。只是申硕的时候要求考生是本科学士学位满三年或三年以上,如果是大专学历考生参加的话只能获得结业证。所以考生在报名时要先清楚这一点。
  同等学力申硕是在职研究生报考方式中最受欢迎的,入学条件低,申硕考试简单。
  综上所述,读南开大学在职研究生课程班是免试入学的,不需要工作经验,但是申硕也是需要三年的工作经验才能参加申硕考试。通过以上的介绍还有疑惑或者是想了解在职研究生更多信息可以咨询在线招生老师。
  推荐阅读:
在职研究生优势
李晓兵,法学博士,南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台港澳法研究中心
申进忠,副教授,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理事,日本名古屋大学法学院访考研还是工作_央广网
日,一年一度的“考研大战”拉开帷幕。据教育部发布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今年报名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考生有172万,比去年减少了4万人,这也是五年来考研热遭遇的首次寒流。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选择考研还是工作,一直困扰着大学生以及初入职场的年轻人。一方面想早一步进入社会,为家里分担解忧,离开象牙塔,一方面又被招聘单位的高要求望而却步,不甘心目前的定位。如今大多数选择考研的学生早已不是单纯做学问的心态,而是各种性格、价值观、人生态度交织在一起产生的综合反映。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讲,考研还是就业,成为一个现实的两难问题。
&&&&从工作角度考虑,两年工作经验要比2年硕士经历更为重要,更靠得住。当然,前提是你很努力,认真去做工作了。至于很多人说,就是因为找不到工作才去考研的。这…
&&&&对于大多数学科来讲,本科毕业后还是先考研比较好。因为目前国内在本科阶段的教育实际上还是与之前的高中教育一样,是属于知识普及型的,目的在于向学生传授特…
亲历者说:在读研究生吴宜聪--不要让读研成为逃避的借口
我今年研三,再一次成为应届毕业生求职大军中的一员,走着原本三年前就可以走的路――准备国考。一切与三年前没有差别,只是手中多了一张硕士文凭,而它的作用,在六百多取一的国考竞争中,实在是微乎其微。
这样的状况让人失望,却是事实。所以,如今在图书馆看到很多学弟学妹满怀憧憬地为考研奋斗时,我就想奉劝他们“悬崖勒马”。如果不是真的有潜心学术的追求、老僧入定的恒心以及耐得住寂寞的毅力,如果只是自顾自地以为有硕士文凭就会有好工作,那么,请不要让考研成为自己逃避就业的借口,该面对的迟早要面对。
当然,这不是在否定考研,只是希望加入考研大军的同学能客观分析自己的情况,合理取舍。可以坦言,我绝不是潜心学术的人,只是因为不想过早工作而选择考研,我用三年的时间读了自己喜欢的书,做了自己想做的事,这值得庆幸。
亲历者说:在读研究生常萍--挑战与机遇并存
作为研究生,我和我的同学经常讨论读研究竟有没有价值。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面临就业、买房、为父母养老等很多压力,这使得许多人虽然考上了研究生,但很难把更多时间用在学习上,而是奔波于各种各样的人才招聘市场,课余搞个兼职也只为所谓的“锻炼能力”,积累工作经验,以免在以后的求职过程中被无情淘汰。
这完全违背了国家培养研究生的初衷。有不少人读研后后悔,认为浪费了三年的宝贵时光,这三年,同龄人已就业或创业,等我们研究生毕业,他们多数已经成家,有了一定的积蓄。而我们,一如三年前,除了一纸文凭,一无所有。这样看来,读研岂不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这种想法其实有些片面。我也曾经为自己当初考研的选择后悔,但在纠结与挣扎之后,我想明白了,其实读研有价值还是没价值,荒废还是充分利用,都取决于我们自己。为什么不能利用好这几年,沉潜下去,学一些经世致用的真知识呢?学到了真知识,锻炼出真本领,这样一来,读研岂不就有助于就业吗?
亲历者说:大四学生骆伟华--考研等于好就业?
我是一名大四学生,看着身边的同学一个个加入考研大军,每天5点半起床占位自习,晚上10点拖着疲乏的身子回宿舍,十分敬佩她们的精神。
问她们为什么考研,答案几乎是一样的:为了好就业。可是研究生教育不是以提高学术能力为目标吗?如今,不少大学生考研,其实并没有什么学术理想,而只是希望将其作为就业的跳板或避风港。所以,尽管研究生培养质量屡遭质疑,却并不影响考研热逐年升温。
可是考研真的等于好就业?其实未必。现在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能力和综合素质。一些研究生学历提高了能力没上升,结果找工作时陷入了比本科生还难的尴尬境地。
我认为,就业难是相对的,无论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如果能以正确的心态面对,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及技能,那么找一份工作就不会太难。
过来人语 : 北京市张小玉--让我尴尬的“高学历”
作为一名2013届名牌大学硕士毕业生,在历经了所谓“史上最难就业季”后我感到身心俱疲。我怀疑研究生经历是否值得。
特别是得知昔日的初中同学成了公司老板,本科同学也大都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个温暖的家,而我如今揣着“高学历”,拿着与本科毕业生相差无几的工资,窝在北京一个偏远的山村,只是为了一个户口。
我的体会是,要不要考研、考哪个学校、考什么专业,这些问题一定要视自己的情况而定。做决定之前最好对自身需求、优劣势等进行分析,还可以对读研前后的就业形势进行评估,总之,三思而后定。
旁观者言:考研与就业,不同的人生选择
大学毕业后选择考研还是就业,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第一类人,为了人生更好的发展选择考研。考研不等于好就业,但也不能因此就否认考研的价值。读研究生,对一个人的知识积累、思维能力的培养,包括人生境界的开拓等,都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本科毕业后如果有这方面的需求,不管将来想不想搞学术,我觉得考研都是好的选择。
第二类人,追求合适的就业机会。在“就业难”的形势下,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确实不容易。建议想早一点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早做规划,甚至可以从初高中就开始,包括是不是考职业院校、大学上什么专业、研究生是不是读专业硕士等,都要有的放矢,好好考虑。只有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占据主动。要避免为了逃避就业压力盲目考研。
总之,无论选择考研还是就业,年青一代都要艰苦奋斗,敢打敢拼,才能闯出一片天地。
央广教育出品考人力资源专业的专业硕士一定要有工作经验吗?
我对这个问题困惑了好久,公共管理中人力资源方向的专业研究生是一定要求有工作经验的吗?好像很多都是招收本科毕业两三年的学生诶,求知情者解惑,谢谢!!
相关院校: 热点关注:
提问者:cmzy -
我来回答- 回答即可得2分
其他答案(4)
公共管理硕士都需要有一定工作经验才能报考的,教育部有明确的规定。
报名参加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旅游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工程硕士中的项目管理、教育硕士中的教育管理、体育硕士中的竞赛组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或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有5年或5年以上工作经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或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并有2年或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回答者:meegooo -
需要工作经验
回答者:bingwei_2004 -
考公共管理硕士是需要工作经验的。
回答者:tingyu -
不用困惑了,国家规定公共管理硕士是要有工作经验才可报考的。
回答者:Anna Little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研究生算不算工作经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