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文史派西·史派西体重

您的赞赏,是对我创作的最大鼓励。|赞赏
收藏已收藏 | 0赞 | 0
分享到微信扫码分享到微信
产品、运营、技术啥都懂点。
4914篇作品13.8m阅读总量
热门问题12345678910The World Economy’s ShiftingChallenges
&&&&&&&&&&
NEW YORK – As 2013comes to a close, efforts to revive growth in the world’s most influentialeconomies –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eurozone – are having a beneficial effectworldwide. All of the looming problems for the global economy are political incharacter.
After25 years of stagnation, Japan is attempting to reinvigorate its economy byengaging in quantitative easing on an unprecedented scale. It is a riskyexperiment: faster growth could drive up interest rates, making debt-servicingcosts unsustainable. But Prime Minister Shinzo Abe would rather take that riskthan condemn Japan to a slow death. And, judging from the public’s enthusiasticsupport, so would ordinary Japanese.
Bycontrast, the European Union is heading toward the type of long-lastingstagnation from which Japan is desperate to escape. The stakes are high:Nation-states can survive a but the EU, an incompleteassociation of nation-states, could easily be destroyed by it.
Theeuro’s design – which was modeled on the Deutsche Mark – has a fatal flaw.Creating a common central bank without a common treasury means that governmentdebts are denominated in a currency that no single member country controls,making them subject to the risk of default. As a consequence of the crash of2008, several member countries became over indebted, and risk premia made theeurozone’s division into creditor and debtor countries permanent.
Thisdefect could have been corrected by replacing individual countries’ bonds withEurobonds. Unfortunately, German Chancellor Angela Merkel, reflecting theradical change that Germans’ attitudes toward European integration haveundergone, ruled that out. Prior to reunification, Germany was the main now, weighed down by reunification’s costs, German taxpayersare determined to avoid becoming European debtors’ deep pocket.
Afterthe crash of 2008, Merkel insisted that each country should look after its own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government debts should be paid in full. Withoutrealizing it, Germany is repeating the tragic error of the French after WorldWar I. Prime Minister Aristide Briand’s insistence on reparations led to therise of H Angela Merkel’s policies are giving rise to extremist movementsin the rest of Europe.
Thecurrent arrangements governing the euro are here to stay, because Germany willalways do the bare minimum to preserve the common currency – and because themarkets and the European authorities would punish any other country thatchallenged these arrangements. Nonetheless, the acute phase of the financialcrisis is now over. The European financial authorities have tacitly recognizedthat austerity is counterproductive and have stopped imposing additional fiscalconstraints. This has given the debtor countries some breathing room, and, evenin the absence of any growth prospects, financial markets have stabilized.
Futurecrises will be political in origin. Indeed, this is already apparent, becausethe EU has become so inward-looking that it cannot adequately respond toexternal threats, be they in Syria or Ukraine. But the outlook the revival of a threat from Russia may reverse the prevailing trendtoward European disintegration.
Asa result, the crisis has transformed the EU from the “fantastic object” thatinspired enthusiasm into something radically different. What was meant to be avoluntary association of equal states that sacrificed part of their sovereigntyfor the common good – the embodiment of the principles of an open society – hasnow been transformed by the euro crisis into a relationship between creditorand debtor countries that is neither voluntary nor equal. Indeed, the eurocould destroy the EU altogether.
Incontrast to Europe, the United States is emerging as the developed world’sstrongest economy. Shale energy has given the US an important competitiveadvantage in manufacturing in general and in petrochemicals in particular. Thebanking and household sectors have made some progress in deleveraging.Quantitative easing has boosted asset values. And the housing market hasimproved, with construction lowering unemployment. The fiscal drag exerted bysequestration is also about to expire.
Moresurprising, the polarization of American politics shows signs of reversing. Thetwo-party system worked reasonably well for two centuries, because both partieshad to compete for the middle ground in general elections. Then the RepublicanParty was captured by a coalition of religious and market fundamentalists,later reinforced by neo-conservatives, that moved it to a far-right extreme.The Democrats tried to catch up in order to capture the middle ground, and bothparties colluded in gerrymandering Congressional districts. As a consequence,activist-dominated party primaries took precedence over general elections.
Thatcompleted the polarization of American politics. Eventually, the RepublicanParty’s Tea Party wing overplayed its hand. After the recent debacle of thegovernment shutdown, what remains of the Republican establishment has begunfighting back, and this should lead to a revival of the two-party system.
Themajor uncertainty facing the world today is not the euro but the futuredirection of China. The growth model responsible for its rapid rise has run outof steam.
Thatmodel depended on financial repression of the household sector, in order todrive the growth of exports and investments. As a result, the household sectorhas now shrunk to 35% of GDP, and its forced savings are no longer sufficientto finance the current growth model. This has led to an exponential rise in theuse of various forms of debt financing.
Thereare some eerie resemblances with the financial conditions that prevailed in theUS in the years preceding the crash of 2008. But there is a significantdifference, too. In the US, financial markets tend
in China,the state owns the banks and the bulk of the economy, and the Communist Partycontrols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wareof the dangers,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took steps starting in 2012 to cu but when the slowdown started to cause real distress in theeconomy, the Party asserted its supremacy. In July 2013, the leadership orderedthe steel industry to restart the furnaces and the PBOC to ease credit. Theeconomy turned around on a dime. In November, the Third Plenum of the 18thCentral Committee announced far-reaching reforms. These developments arelargely responsible for the recent improvement in the global outlook.
TheChinese leadership was right to give precedence to economic growth overstructural reforms, because structural reforms, when combined with fiscalausterity, push economies into a deflationary tailspin. But there is anunresolved self-contradiction in China’s current policies: restarting thefurnaces also reignites exponential debt growth, which cannot be sustained formuch longer than a couple of years.
Howand when this contradiction will be resolved will have profound consequencesfor China and the world. A successful transition in China will most likelyentail political as well as economic reforms, while failure would underminestill-widespread trust in the country’s political leadership, resulting inrepression at home and military confrontation abroad.
Theother great unresolved problem is the absence of proper global governance. Thelack of agreement among the 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s five permanentmembers is exacerbating humanitarian catastrophes in countries like Syria – notto mention allowing global warming to proceed largely unhindered. But, incontrast to the Chinese conundrum, which will come to a head in the next fewyears, the absence of global governance may continue indefinitely.
Read more at&
王岐山推荐过的三本书和一部美剧 新华网
[打印本页]
  这两年,领导人自己的书和领导人推荐过的书,一直是个很热的话题。话题有多热,其影响面有多大,看看榜单就知道了。从《沉思录》到《国富论》,从《旧制度与大革命》到《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些被领导人推荐过的书,长期停留在榜单上并一再加印,由此可见一斑。
王岐山推荐
  最近,关于王岐山推荐的书,再次见诸报端与多家网站。上一次,他推荐《旧制度与大革命》后,立即令这一小众的学术著作变身畅销书。这一次,话题再次被热炒,又会产生怎样的连锁反应呢?书评君综合各媒体信息,总结了近年以来王岐山推荐过的三本书和一部美剧。
  《旧制度与大革命》
  作者:&[法]&托克维尔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原作名: L'ancien r&gime et la r&volution
  译者:&冯棠&/&桂裕芳&/&张芝联
  出版年: 2012-8
  最早被热炒王岐山推荐的书是《旧制度与大革命》。这一“传言”也带动了该书的热销。无论是学界还是民间,都掀起了一股重读历史的风气。
  《旧制度与大革命》是托克维尔晚期作品,他试图阐明,是什么造就了一场突然、彻底,又充满矛盾的革命,为何人们喊着崭新的口号,一番腥风血雨之后,却只是利用旧政府的专制大厦建起了另一座新的专制大厦。他曾言此书仅到达革命的大堂门口,另有下部待著成,届时他将从研究原因转向研究革命本身,并评判革命所产生的社会,可惜天寿不永,书未完成。
  也正是因缺下半部,对《旧制度与大革命》的理解分析是开放的。托克维尔止于如下感慨:历史是一座充满着复制品的画廊,却缺乏原作。一旦以资治通鉴之心阅读此书,不同的人用不同的社会经验与逻辑,推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有人看出革命之后的废墟承载不了社会希望,有人试图测量改革与革命之间的距离,有人在此书中寻求平稳的民主改革之道,如此等等。
  《大清相国》
  作者:&王跃文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12-7
  最近,一篇关于王岐山的报道引发外界关注,其中提到,王岐山曾在2007年向下属推荐阅读《大清相国》。如今,这本以清代名臣陈廷敬为主角的著作在一些网购平台上已然售罄断货。
  《大清相国》写的是陈廷敬在特定的历史境遇中在官场上所作的人格、道德和行为的艰难选择。“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本书作者王跃文这样评价陈廷敬。
  王跃文表示,他也知道书中陈廷敬的形象已经影响到不少公职人员。“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在王跃文看来,历史有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比如,康熙初年,金融秩序很混乱,康熙任命陈廷敬&督理钱法&,用今天的话就是整顿金融秩序、理顺货币关系。再比如,后人所称的&康乾盛世&,在康熙中叶后,国家逐渐富裕起来,社会的奢靡之风开始盛行,陈廷敬就提出整顿礼仪制度的建议,得到皇帝赞誉。”
  《公正》
  作者:&[美]&迈克尔&桑德尔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副标题:&该如何做是好
  译者:&朱慧玲
  出版年: 2011-1
  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公正》是王岐山正在看的书,“现在高层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两难的问题,他现在读这本书的意思,就是要在两难之间找一个选择点”。
  《公正》的作者是著名政治学家、作家迈克尔&桑德尔,现任教于哈佛大学。桑德尔30多年来一直在哈佛大学讲授一门名为“公正”的课程,这是哈佛历史上累计听课学生人数最多的课程之一,是哈佛有史以来单学段参与人数最多的课程。
  这本书讲述的内容是,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思潮、我们的正义观,正陷入尴尬的两难选择当中。我们甚至怀疑是否是公正的,因为法律无法回避个人的道德判断,无法做到中立性。桑德尔试图寻找的,正是我们期待的有关公正的第三条路径:培养我们每个人的德性,做出有道德的选择。
  《纸牌屋》
  导演:&大卫&芬奇&/&詹姆斯&弗雷&/&卡尔&弗兰克林&/&乔&舒马赫&/&艾伦&考特勒&/查尔斯&麦克道格尔
  编剧:&鲍尔&威利蒙&/&迈克尔&多布斯
  主演:&凯文&史派西&/&罗宾&怀特&/&凯特&玛拉&/&迈克尔&凯利/&克里斯汀&康奈利等
  类型:&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王岐山曾向纪检干部们提到今年的一部政治剧《纸牌屋》。本片根据Michael Dobbs的同名政治小说改编,描述众议院和华盛顿的权力角逐。片中,经过数轮激烈角逐,新一届美国总统加勒特&沃克诞生,自称水管工的众议院多数党党鞭弗兰西斯&安德伍德在其背后功不可没。然而高傲自大的政客弗兰西斯并未如愿当上国务卿,他为此恼怒不已,发誓要将背叛了自己的沃克拉下宝座。“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在弗兰西斯身上得到最佳体现。
  消息称,王岐山在提及这部美剧时,非常重视剧中“党鞭”这一政治角色。“党鞭”(Whip)一词源于,指议会内的代表其政党的领袖人物,负责督导同党议员,并维持议会党团纪律,多为党内权威人士。政党的“党鞭”可能是一人,也可能是多人。&
&王岐山推荐过的三本书和一部美剧
[打印本页]
  这两年,领导人自己的书和领导人推荐过的书,一直是个很热的话题。话题有多热,其影响面有多大,看看榜单就知道了。从《沉思录》到《国富论》,从《旧制度与大革命》到《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些被领导人推荐过的书,长期停留在榜单上并一再加印,由此可见一斑。
王岐山推荐
  最近,关于王岐山推荐的书,再次见诸报端与多家网站。上一次,他推荐《旧制度与大革命》后,立即令这一小众的学术著作变身畅销书。这一次,话题再次被热炒,又会产生怎样的连锁反应呢?书评君综合各媒体信息,总结了近年以来王岐山推荐过的三本书和一部美剧。
  《旧制度与大革命》
  作者:&[法]&托克维尔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原作名: L'ancien r&gime et la r&volution
  译者:&冯棠&/&桂裕芳&/&张芝联
  出版年: 2012-8
  最早被热炒王岐山推荐的书是《旧制度与大革命》。这一“传言”也带动了该书的热销。无论是学界还是民间,都掀起了一股重读历史的风气。
  《旧制度与大革命》是托克维尔晚期作品,他试图阐明,是什么造就了一场突然、彻底,又充满矛盾的革命,为何人们喊着崭新的口号,一番腥风血雨之后,却只是利用旧政府的专制大厦建起了另一座新的专制大厦。他曾言此书仅到达革命的大堂门口,另有下部待著成,届时他将从研究原因转向研究革命本身,并评判革命所产生的社会,可惜天寿不永,书未完成。
  也正是因缺下半部,对《旧制度与大革命》的理解分析是开放的。托克维尔止于如下感慨:历史是一座充满着复制品的画廊,却缺乏原作。一旦以资治通鉴之心阅读此书,不同的人用不同的社会经验与逻辑,推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有人看出革命之后的废墟承载不了社会希望,有人试图测量改革与革命之间的距离,有人在此书中寻求平稳的民主改革之道,如此等等。
  《大清相国》
  作者:&王跃文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12-7
  最近,一篇关于王岐山的报道引发外界关注,其中提到,王岐山曾在2007年向下属推荐阅读《大清相国》。如今,这本以清代名臣陈廷敬为主角的著作在一些网购平台上已然售罄断货。
  《大清相国》写的是陈廷敬在特定的历史境遇中在官场上所作的人格、道德和行为的艰难选择。“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本书作者王跃文这样评价陈廷敬。
  王跃文表示,他也知道书中陈廷敬的形象已经影响到不少公职人员。“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在王跃文看来,历史有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比如,康熙初年,金融秩序很混乱,康熙任命陈廷敬&督理钱法&,用今天的话就是整顿金融秩序、理顺货币关系。再比如,后人所称的&康乾盛世&,在康熙中叶后,国家逐渐富裕起来,社会的奢靡之风开始盛行,陈廷敬就提出整顿礼仪制度的建议,得到皇帝赞誉。”
  《公正》
  作者:&[美]&迈克尔&桑德尔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副标题:&该如何做是好
  译者:&朱慧玲
  出版年: 2011-1
  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公正》是王岐山正在看的书,“现在高层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两难的问题,他现在读这本书的意思,就是要在两难之间找一个选择点”。
  《公正》的作者是著名政治学家、作家迈克尔&桑德尔,现任教于哈佛大学。桑德尔30多年来一直在哈佛大学讲授一门名为“公正”的课程,这是哈佛历史上累计听课学生人数最多的课程之一,是哈佛有史以来单学段参与人数最多的课程。
  这本书讲述的内容是,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思潮、我们的正义观,正陷入尴尬的两难选择当中。我们甚至怀疑是否是公正的,因为法律无法回避个人的道德判断,无法做到中立性。桑德尔试图寻找的,正是我们期待的有关公正的第三条路径:培养我们每个人的德性,做出有道德的选择。
  《纸牌屋》
  导演:&大卫&芬奇&/&詹姆斯&弗雷&/&卡尔&弗兰克林&/&乔&舒马赫&/&艾伦&考特勒&/查尔斯&麦克道格尔
  编剧:&鲍尔&威利蒙&/&迈克尔&多布斯
  主演:&凯文&史派西&/&罗宾&怀特&/&凯特&玛拉&/&迈克尔&凯利/&克里斯汀&康奈利等
  类型:&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王岐山曾向纪检干部们提到今年的一部政治剧《纸牌屋》。本片根据Michael Dobbs的同名政治小说改编,描述众议院和华盛顿的权力角逐。片中,经过数轮激烈角逐,新一届美国总统加勒特&沃克诞生,自称水管工的众议院多数党党鞭弗兰西斯&安德伍德在其背后功不可没。然而高傲自大的政客弗兰西斯并未如愿当上国务卿,他为此恼怒不已,发誓要将背叛了自己的沃克拉下宝座。“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在弗兰西斯身上得到最佳体现。
  消息称,王岐山在提及这部美剧时,非常重视剧中“党鞭”这一政治角色。“党鞭”(Whip)一词源于,指议会内的代表其政党的领袖人物,负责督导同党议员,并维持议会党团纪律,多为党内权威人士。政党的“党鞭”可能是一人,也可能是多人。&
创业是否能成功,靠谱的团队靠谱的人最关健。&方向有大小,时机有早晚,但只要人靠谱,坚持走下去,终究会走向成功。
我发现&“如何找到靠谱的设计师”&这个话题在我的朋友圈是个刚需。
作为小米联合创始人,我是一个设计师出身,而身边多数互联网创业公司的创始人团队都是技术或市场背景,极少有做设计的,所以经常有朋友让我推荐设计师,包括找我聊如何面试设计师。
设计师的真靠谱和不靠谱,其实就是真牛逼和吹牛逼的区别。我面试设计师的方式比较简单粗暴,一般就是&“一看二问三推敲”。
一看,看Ta穿什么,就是以“貌”取人了,看是否有范。
所说这个“貌”不是说外表的美女帅哥,是指气场和气质;这个“范”也不是一定非得留长发蓄须。看看他穿的衣服鞋帽,往往就能体现设计师的审美能力和搭配能力,能让你感知到他的个性和生活品质。
更直白说,设计师的工作是包装和美化,能设计出好作品的,大多数都得有意识和习惯先包装设计好自己。
二问,问Ta玩什么,问Ta看什么。
问玩什么,就是判断他是否见了足够多的好设计,工作和生活的。
做设计某个角度讲就是再设计,把各类设计元素重新组合。见过足够多的好设计,对做设计的效率是有帮助的,同时身边的好设计,等于建立了一个参考坐标,有时候也决定了设计师做设计的高度,这些好设计就是他的天花板。
可以从生活日常设计聊起,比如一个B&O Play Beolit的小音箱或无印良品的香薰加湿器……好的设计师这时眼中自然会发光,第一次如果看到实物甚至会充满好奇的就立刻把玩下。
好奇心还真的是稀缺品。如同幽默是智慧富余的表现,好奇心是勇气和想象力的外在展示。好奇心不断,才有持续的学习欲望和能力。好的设计师会不断把自己放空,不断对外探索,再不断充实自己。这样,新的创意、优秀的作品才能不断出现。
往下聊肯定聊聊工作这个领域的设计。
在找MIUI的界面设计师时,我会问他手机常玩的APPs是哪些,甚至让他把手机桌面滑动我看看到底装了多少。
对自身所在领域如果没有持续的尝鲜冲动,没有研究和玩的热情,我不相信能成长出优秀的设计师。我记得10多年前我一线做界面设计时,别人玩游戏我玩软件,碰到做金山毒霸杀毒软件的项目,我的电脑装了不下8款杀毒软件,杀毒软件基本都在后台运行,把我电脑都拖到慢如拖拉机。
问看什么,主要看他是否有深度阅读习惯。如何判断设计师的境界?可以问问他有没有保持深度阅读的习惯。
我一直建议设计师们在做了3-5年后,去深度了解自己所专注的一项设计体系,或者欣赏的某个专家体系的设计。譬如喜欢无印良品,就去深度研究无印良品的整合产品展或背后的设计大师原研哉,深泽直人等。在当下数字媒体时代,设计师如果只要找一些设计元素、资料,搜索一下就能得到,太方便了。
但是,这些碎片化的图形、元素和某个作品本身,只能提供一些气质和灵感,但没法给予系统性的知识。
我早些年时,在一线做了很多项目后,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把我之前喜爱推崇的设计师的作品,全都按照纵轴线完全地重新阅读审视了一遍。
那真是非常美妙的感受。比如香港设计业的代表人物“靳、刘”(靳埭强和刘小康,他们的代表作有中国银行的VI体系和屈臣氏蒸馏水的瓶身),海报圈日本的福田繁雄、德国的冈特&兰堡,观察他们作品体系中的设计哲学和表达逻辑,是对自己认识的重新碰撞、印证和沉淀。
真牛逼是建立在吹牛逼基础上的。基本经过“一看二问”都感觉不错的,至少这个设计师具备了吹牛逼的基础,那下来就要挑战下是否真牛逼了。
三推敲,推敲Ta做设计的作品细节,推敲Ta做设计的风格稳定性,最后推敲Ta做设计的态度。
看设计师作品的一些细节,能看出设计的基本功和基本修养。这些细节就是比如说一个图标icon里的一些阴影的深浅和距离,一个网页里用了多少种字体,如果一个网页用了超过3种字体我都基本略过。
对于从业超过5年资深设计师,会挑战他的风格稳定性。有些设计师偏小清新也有偏质感。但这两年的作品是否风格一致。
做设计的态度就是是否愿意继续一线做设计,还有是否愿意死磕做设计。我曾经在《设计管理三板斧》这篇阿黎笔记,提到好设计就是要坚持死磕!
上面就是我自己面试设计师“一看二问三推敲”的思路。当然,如果你本身是懂设计的老板,其实最有效更简单的就是看作品就可以了。前面所说&“一看二问三推敲”你都可以忽略跳过。
在好作品面前在真正牛逼的设计师面前,很多规则是无效的。比如所说的气场,比如所说的专业出身。
小米现在有四位资深设计师唐沐、梁师傅、任恬、斗爷。比如斗爷,内部被称为“米兔之父”。他很厉害,但实际招他进小米时,还有别的合伙人大犯了一番嘀咕——因为他看着“太不设计师”了,外形随意得就像路边黑暗料理界小饭馆老板。他也经常自我调侃自己是设计组跑龙套的。
扫描二维码,关注阿黎笔记微信公众帐号(aleenote):
WE大会简介:
WE——为未来而来,发挥群体智能,协作创新。致力于探索和分享互联网和科技界最前沿的思想和技术,是中国连接世界的跨界创新平台。首届WE大会于日在中国深圳举行,并联合W3C 首次中国年会同期举行,汇聚了全球多位互联网思想家及前沿创新项目研发者,分享和解读了互联网和科技界的创新思想和技术,探索未来的多种可能性。&
&&&&&& 11月10日下午,腾讯公司举办的“WE大会”在深圳举行。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在会上发表演讲时指出,以前很多企业觉的互联网是新经济、虚拟经济,与传统行业没有关系,现在互联网已经是主体经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实体、个人和设备都连接在一起。
在演讲中,他分享了一些自己对互联网未来的思考,称为“通向互联网未来的七个路标”。
第一个路标:连接一切
&&&&&&&马化腾称,近两年,手机成为人的一个电子器官的延伸这个特征越来越明显,它有摄像头、有感应器,而且通过互联网连在一起了。“不仅是人和人之间连接,我们现在未来也看到人和设备、设备和设备之间,甚至人和服务之间都有可能产生连接。”
&&&&&&&“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甚至是物联网,都是不同阶段、不同侧面的看法,最终的走向是一个很大、很全、可以全面联系的一个网络实体,而这也是未来谈论一切变化的基础。”
第二个路标:“互联网+”创新涌现
&&&&&&&互联网可以“+通信”、“+媒体”、“+娱乐”等,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不敢轻视互联网了。但马化腾认为,传统行业在每一个细分领域的力量仍然是无比强大的,互联网仍然是一个工具,““所有的传统行业不用怕,就跟过去没有电一样,只不过是有电可以电子化,有互联网也“会衍生出很多新的机会。”
第三个路标:开放的协作
&&&&&&&马化腾表示,现在大公司的形态一定要转型,要聚焦在核心模块,把其他的模块和社会上更有效率的中小企业分享合作。
第四个路标:消费者参与决策
&&&&&&&“马化腾认为,这个趋势反映出“互联网把传统渠道不必要的环节拿掉了”,让服务商和消费者、让生产制造商和消费者直接对接,让厂商和服务商近距离接触消费者。
第五个路标:数据成为资源
&&&&&&&马化腾称,数据成为企业竞争力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以电商为例,为什么电商的数据可以转向金融?这些都是大数据在背后起作用。
第六个路标:顺应潮流的勇气
&&&&&&&马化腾以诺基亚和黑莓为例:“一年半前你想象不到诺基亚为什么倒得这么快,但这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血淋淋的案例。我们很怕,稍微没有跟上形势可能会倒下。”
&&&&&&&马化腾表示,企业一定要深思这个行业怎么发展,现在拿到所谓的船票、门票,虽然能不能走到终点不一定,但还是要多多思考。
第七个路标:连接一切的风险&&&&&&&马化腾表示,互联网很强大,可以被坏人利用。此外,经常用手机、移动互联网,对健康、人际关系都有影响。
以下为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演讲实录:
&&&&&&&大家下午好!能坚持到现在应该非常辛苦,但我和在座的所有朋友一样,整个下午都非常兴奋。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很多前沿的科学思想和最新技术,还有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即便刚才我在后台候场时,也不愿意失去哪怕一个片断。
&&&&&&&这次论坛没有谈及商业或者公司之间的竞争,这与我过去参加很多的论坛非常不一样。我们谈的是未来如何用科技改变人类生活,如何解决我们可能现在想不到的未来的很多问题。在这里,我看到了很多激情。我非常欢迎所有的朋友能够来到“WE2013”这个大会,谢谢大家!
&&&&&&&今天的主题是谈互联网,尤其是未来互联网会走向何方,有什么发展。作为一名从业者、作为一个企业家,我想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这方面的感受。
&&&&&&&在谈之前,我想说,这个会议的环境把我从一个成为企业家的IT男又抓回我以前的梦想。很多IT男都有一个成为科学家的梦想。我不知道其他IT男怎么想,我很小的时候很喜欢科学,希望成为一个天文学家。但是很可惜,这样一个梦想没有实现,我现在搞计算机、搞网络、经营企业。
&&&&&&&前几年,有一个事情挺打动我的,公司还没有上市的时候,我跟我们很少数的一些创业伙伴在一起,当时团队里面也有一些喜欢天文的同事,我就梦想说,我们现在没有时间观测星空,而且周围光污染特别严重,要找一个地方看到星星很难,能不能找到一个地方安装一个望远镜自动的连接到网络上,随时在电脑或者手机上可以观测天文,甚至可以分享给全部网络上的用户和同好,那该多好。当时觉得这是天方夜谭畅谈一番而已,没想到过了几年,我们的创始团队中有同样喜欢天文的,有一天他告诉我,他实现了。他们跑到云南丽江雪山上面买下一个民居,在那边搭建了一个天文台,联了网,可以远程控制,远程自动打开观测传回图片。我觉得这个很神奇。
&&&&&&&你们在座的人会说,为什么他就能够随随便便买一个房子呢?当然他是腾讯的创始员工。我这个小故事是说,我们虽然在做企业,但是我们没有磨灭了我们的梦想,我们还是追求我们的科技、追求我们的IT,如何能实现一些很酷的事情,做一些没有这些技术以前根本做不到的事情,我始终是抱有这样的一种热情。
&&&&&&&下面转入正题,四十多年前,计算机第一次连接以来,互联网迅猛地发展,全世界所有的计算机连接了起来,这个诞生了很多的新现象。我们面对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很多企业家觉得互联网是新经济、虚拟经济,跟自己所在的传统行业没有关系。但我想借助一些案例来说明,现在越来越多的实体、个人、设备都连接在一起,互联网已经不再是虚拟经济了,以后会是主体经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大趋势。
&&&&&&&我接下来希望和大家分享我的看法。这些观点也不一定正确。我是工程师出身,不会讲语录,也不是导师,不会说心灵鸡汤。最近在微信上看到“哪六种人不交往”的心灵鸡汤,一看就知道假的,不是我说的。我只是想跟大家分享我自己一些朴素的感受。
&&&&&&&第一,连接一切。前面很多演讲者说了很多连接的东西。我们的感受是,智能手机是人的器官的一个延伸,这两年这个特征越来越明显。它有摄像头、有感应器,几乎人的器官都延伸增强了,而且通过互联网连在一起了,这是前所未有的。
&&&&&&&不仅是人和人之间连接,我们也看到人和设备、设备和设备,甚至人和服务之间都有可能产生连接,微信的公众号是人和服务连接的一个尝试。所以,PC互联网、无线互联网,物联网等,这些都是互联网在不同阶段、不同侧面的一种提法,它最终是很大、很全面联系的一个网络实体,这也是我们谈论未来一切变化的一个基础。
&&&&&&&第二、“互联网+”。互联网加的是什么?加的是传统的各行各业。过去十几年,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很清楚地显示了这一点。加通信是最直接的;加媒体产生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影响很大;加娱乐产生网络游戏,已经把以前的游戏颠覆了;加零售产生电子商务,过去认为电商的份额很小,但现在已经不可逆转地走向颠覆实体的零售行业。还有,最近互联网金融非常热,讨论很多。越来越多传统企业已经不敢轻视互联网这个话题了。
&&&&&&&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去分析,为什么会这样?互联网一定要加上你所在的行业吗,是改良还是颠覆?你所在的传统行业不管怎么做,都永远不可能打造成互联网企业吗?我的观点是,传统行业的每一个细分领域的力量仍然是无比强大的,互联网仍然只是一个工具。
&&&&&&&比如,我们看过去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18、19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明了蒸汽机的技术,19、20世纪有了电力的技术。从那时候起,我们看到很多的行业发生了变化。很有趣的是,蒸汽机发明之后,蒸汽机的动力可以大大加速印刷的量,书籍大量地产生,造成知识的大范围传播,培养了大量有知识的人。这跟你现在看到的互联网的传播、通信的特征很接近。
&&&&&&&再看电的产生,电力产生了很多的东西,除了灯泡,收音机、电视机、电话都有利于资讯的传播和沟通。我们现在看到,互联网也有这方面明显的特征。互联网是不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或者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呢,我想这是很值得思考的。
&&&&&&&所以,有这样的推演之后,所有的传统行业不用怕。过去没有电的时候,金融也可以做,各个银行之间也可以记账,交易所里通过经纪人叫价也可以成交。只不过,有了电之后,这些都可以电子化了。所以,“互联网+“不是一个神奇的东西,而是理所当然的。我相信,互联网会衍生出很多新的机会。
&&&&&&&第三,开放的协作。《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本书里面提到,未来的大企业的组织架构会走向分散合作的模式,有人说,中小企业是不是更有效率,大企业应该不存在了吧,就像现在网购有了平台之后,很多小的电商就可以做到很多事情?我认为大企业还会存在,但是形态一定要转型,他会聚焦在他的核心模块,把其他模块和社会上更有效率的中小企业分享合作。
&&&&&&&前不久在上海搞的“三马论坛”,平安的马明哲提到一个观点,我挺认同。他说,未来五到十年现金和信用卡会消失一半,未来十到二十年,银行或者大部分银行的营业点的前台会消失,后台也消失,只保留中台,就是服务。服务的核心是中台,因为前后都可以外包出去。他觉得,这是一个大方向。
&&&&&&&第四,消费者参与与决策。这个也非常有意思,互联网把传统渠道的不必要环节、损耗效率的环节拿掉了,让服务商和消费者、让生产制造商和消费者更加直接地对接在一块。厂商和服务商可以如此之近地接触消费者,这是前所未有的,消费者的喜好、反馈可以很快速地通过网络来反映。
&&&&&&&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精神,是追求极致的产品体验,极致的用户口碑,这种精神也会出现在厂商和服务商身上。市场上已经开始出现了这样的企业,苹果不用说了,国内的小米手机、雕爷牛腩也是好案例,它们的产品种数不多,但是很精,有大量的用户反馈,有自己的粉丝,讲究的是产品体验。这给我们带来反思,越来越多公司意识到,消费者参与决策竞争力是如此重要。
&&&&&&&第五,数据成为资源。大家现在谈大数据和云计算非常多,因为我们连接多了,传感器很多,服务很多,像搜索引擎、电子商务,社交网络,都聚合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成为了企业竞争力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电商现在非常热,为什么电商可以转向金融,借助用户和商家的信用提供信贷,都是大数据在背后起作用。
&&&&&&&腾讯社交网络是非常大的一个平台,我们也在研究这些数据,比如,对于一个用户的信用能产生什么影响?这里有很多很有意思的设想,比如,我们不知道某个用户,但可不可以做一个算法,根据他的朋友的信用来算出他的信用?大家知道搜索引擎有一个算法是“Page Rank”,根据每一个页面的调度指向来算出这个页面的值,可以影响到它的排序。我们想象,人的社交属性是不是可以成为一个信用排序和算法迭代的思路呢?以后可能会出现一个“人品排名”,拼人品就出来了。你交的朋友人品比较好,你的“人品排名”就高。如果你的人品不好,你的朋友就不会跟你交友。这是我们的设想,是一个前瞻性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做出一些成绩。
&&&&&&&还有一个案例很有意思,深圳华大基因生物公司做的是基因测序。,当年测一个人的基因特别困难,现在科技发展了,成本已经大幅度降低了。他们用“BT+IT”,即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做的事情挺让人震憾。他们用大数据的方式,把每个人测出来的基因数据全部存出来,一个人的基因是6G的数据。它尽量多地测,测几十万、上百万、上千万人的数据。你和他长得单眼皮、双眼皮、性格怎么样,为什么有这种疾病,都可以通过基因来看。
&&&&&&&他用的大数据的算法,与以前的医学理论不一样。看一个人的疾病,只是看他得病的特征是哪种病吻合,推导出具体对哪个部位对症下药。到时,药可能是治基因的某一段。基因哪一段出问题,就拿相应的药去治。这个思路很开放,用了大数据,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第六,顺应潮流的勇气。很多人知道可以这么做,但事到临头又没有做。
&&&&&&&我们可以记起来的案例就很多,比如,柯达在胶卷市场的利润很高,它把数码相机雪藏起来,希望越晚发现越好,数码相机普及时,它没有抓住这个机会,最终失去了市场。
&&&&&&&最近一两年,我们的行业这样的案例也有不少,比如诺基亚和黑莓。一年半前,你想象不到诺基亚为什么倒得这么快,它的市场曾经高达2000亿欧元,最后以很低的价格卖掉手机部分。黑莓市场最高时超过600亿美元,现在40亿美元还卖不掉。
&&&&&&&这是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血淋淋的案例,它们是巨人时,我们还是小弟弟。我们看到,巨人稍有不慎,稍微没有跟上形势,就可能倒下。巨人倒下时,体温还是暖的。所以,我们自己市值高了,但也很怕。你一定要深思这个行业怎么发展,现在拿到所谓的船票、门票,能不能走到终点不一定,还是要多多思考。
&&&&&&&这其中,还需要有很大的勇气。我们过去做了很多,外部和内部都做了很多改革,能让我们初步地有这样一个基础能够符合未来的发展,但是我也希望和大家共同努力。
&&&&&&&最后我讲一个负面的就是风险,什么都连接了,有什么弊端呢?
&&&&&&&第一、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是什么问题呢?我们把几亿年以来的森林资源、地下所有的煤炭、石油,都在近几百年来挖出来烧掉。没有害吗?温室效应、环境污染,现在的空气、现在的水、现在的土壤,都需要我们后面还债的,这些都是很大的问题。
&&&&&&&高科技制造假的有毒的食物你都看不出来,这些都是过去的科技产生的问题,现在我们在承受它的痛苦。互联网一样有这个问题,互联网很强大,坏人太高兴了,拿来做坏事,现在的警察抓不着也没法抓,法律治不了我,因为还没有写进法规里,我们都遇到这个问题。&&&&&&&我们经常看手机,眼睛变花了,低头族的脖颈也不行了,对健康有影响,甚至人际关系也是,有了社交网络,大家见面、吃饭、开会全在玩手机,反而更冷漠了,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当然这个我只是抛出来,我没有答案,如果有好的建议,请通过我们的这次大会的微信公众号反馈给我,谢谢大家!
&如何给公司起名是让很多创业者头疼的一件事情。起不好名字叫不响不说,未来还可能会遭遇各种产权麻烦(如域名被注册)。下面,我们来看一下那些巨头科技公司是怎么起名字的。其中一些故事还颇为有趣,譬如google这个名字完全是因为打字失误才出现的;Yahoo的定义是“粗鲁,不通世故,粗俗”;Zynga就是其创始人宠物犬的名字。
1、阿里巴巴
&&&&&&&马云有一次在美国一家餐厅吃饭时,他突发奇想,找来了餐厅服务员,问他是否知道阿里巴巴这个名字。服务员回答说知道,并且还跟马云说阿里巴巴打开宝藏的咒语是“芝麻开门”。之后马云又在各地反复地询问他人,经过这个测试,马云发现阿里巴巴的故事被全世界的人所熟知,并且不论语种,发音也近乎一致。“从我外婆到我儿子,他们都读阿里巴巴。”就这样,一锤定音,马云将“阿里巴巴”确定为公司的名字。
&&&&&&&马云说:我取名字叫阿里巴巴不是为了中国,而是为了全球,我做淘宝,有一天也要打向全球。我们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创建一家全球化的、可以做102年的优秀公司。不过,“阿里巴巴”域名已被一个加拿大人买下了。马云认准了这个域名将来会流传全世界,他在当时的启动资金50万元中,拿出了1万美元从那个加拿大人手中买回了阿里巴巴的域名。2、腾讯
&&&&&&&马化腾给公司起名为腾讯,饱含着深长的意味。一方面,马化腾的名字里有个“腾”字,公司和自己密切相关;另一方面,“腾”也有腾飞、发达的意思。后缀为 “讯”,更多是因为老东家润讯对马化腾的影响。
至于英文命名Tencent,更多是参考著名的通讯公司朗讯(lucent)而起的。后来腾讯在香港上市,Tencent的英文名被香港人称为“十分钱”(ten cent),正好那时的腾讯至多是家SP(短信内容提供商)公司,用户所发的短信腾讯收费一毛钱一条,正好十分钱,起名很是贴切和形象。
&&&&&&&雷军介绍小米名字的由来,表示小米拼音是mi,首先是Mobile Internet,小米要做移动互联网公司;其次&是 mission impossible,小米要完成不能完成的任务;当然,我们希望用小米和步枪来征服世界。最后我们希望“小米”这个亲切可爱的名字成为大家的朋友。另外,小米全新的LOGO倒过来是一个心字,少一个点,意味着让用户省一点心。
&&&&&& PS:小编会告诉你他们起名字的时候在喝小米粥吗?你们懂的。。。&
&&&&&&&比较官方的说法是,乔布斯当年雄心勃勃,立志要把公司打造成神级大牛,所以一开始设计的标志是牛顿拿着一个苹果,因为牛顿被苹果砸出万有引力定律的传说已经家喻户晓。后来觉得太复杂了,就把牛顿删了,只留下苹果。
&&&&&&&还有一个说法是,因为乔布斯喜欢苹果,所以标志选了个苹果,但是设计好以后发现远远看去仿佛一个屁股,恐怕要被人嘲笑,所以就在苹果上咬一口,这样大家就知道这是一个苹果而绝不是一个屁股。
&&&&&&&另外一个离奇的说法是,乔布斯的偶像是阿兰&麦席森&图灵,也就是著名的数学家及计算机逻辑学家。图灵因同性恋被定罪。他被迫进行了荷尔蒙注射,并持续了一年。后来因为不堪诬陷,食用浸过氰化物溶液的苹果死亡。苹果还没有吃完,图灵就死了。乔布斯是为了表达对偶像的尊敬和爱慕,将苹果的LOGO弄成一个被咬一口的苹果。
&&&&&&&“googol”一词,指的是10的100次幂,写出的形式为数字1后跟100个零,可用来代表在互联网上可以获得的海量的资源。但想出此名字的是斯坦福大学学生肖恩&安德森,他在互联网域名注册数据库里面搜索时,把这个词打成了“”,他发现这个域名刚好可以使用。
&&&&&&&诺基亚(Nokia)指的是生活在芬兰的一种长着黑色长毛与利爪的野兽,这种野兽主要生活在芬兰境内一条河的两岸,因此,人们就以这个怪兽的名字来命名了这条河, 称之为诺基亚河(River Nokia)。1865年,当弗雷德里克-依德斯塔姆(Fredrik Idestam)准备开始创业的时候,选择了在诺基亚河的岸边设立它的公司。
7、Yahoo!
&&&&&&&《格列佛游记》的作者Jonathan Swift发明了yaho这个单词。在小说里,它代表了一个在外表和行为举止上都令人厌恶的家伙,简直都不能算是一个人。David Filo和杨致远坚持选择这个名称的原因是他们喜欢字典里对Yahoo的定义“粗鲁,不通世故,粗俗”,觉得他们自己就是这种人。
8、Microsoft
&&&&&& BillGate起了这个名字,其首次出现于盖茨1975年给微软另一创始人保罗&艾伦的信中。表示公司将专注于MICROcomputerSOFT-ware(微型计算机软件),让人感觉这是混合“微型计算机”和“软件”而成的单词。原来叫做Mi-cro-Soft,后来把中间的“-”去掉了。
9、Facebook
&&&&&& Facebook究竟是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还是其他哈佛大学学生在几年前的创意曾多有争论。但毫无疑问,它是来自与百年前的一种花花游戏。
&&&&&&&百年前曾有一种画画游戏,即在“主人”的“脸谱集”(Face Book)中留下注解或画上图像;此外,在19世纪和20世纪,收藏留有访客或朋友写下的想法或笑话的留言本的做法也很常见。Facebook的名称即来源于此。
10、Twitter
&&&&&&&创始人Jack Dorsey在一次接受洛杉矶时报(LA Times)的采访中表示,曾为了选一个合适的名字而煞费苦心,想出了很多名字,希望能表达一种世界各地都在嘁嘁喳喳谈论的感觉,本想采用 “twitch(抽动)”一词,但它无法让人的脑中浮现出正确的图像。之后只得在字典中寻找相近的字词,“Twitter”是一种鸟叫声,创始人认为鸟叫 是短、频、快的,符合网站的内涵,因此选择了“Twitter”为网站名称。
(来源:topnews9)
&&&&作者:小米科技联合创始人黎万强&&&&&&&这周一,我们的合伙人会议上,我发了条微博,林斌和Hugo在会议桌上摊开了一张mini赛道,他们用手机或Pad遥控wifi赛车,跑起了场地赛。
&&&&&&&其实不必太奇怪,我们一直是这么玩起来的。当初我们定义“为发烧而生”这个Slogan的时候,理由其实很简单,我们想做的就是自己会喜欢玩的产品,因为我们喜欢玩电子产品,我们都是发烧友。
雷军的保险柜&
&&&&&&&雷总就是一个数码的发烧友。他办公室里有两个物件很特殊,一个是很大的保险柜,里面装的不是一堆现金——毕竟我们不从事煤矿开采业——里面装的都是他所有玩过的手机和数码产品。过去我在金山和他合作的时候,金山很多高管的最新手机数码产品都是雷总送的,他拉着大家一起玩手机;另外一组物件是电子秤和游标卡尺。有时候我们在做手机产品时追求握感,会认真到一毫米甚至更细的工艺。雷总是公司的产品经理,他一直在一线参与设计、改进产品,边琢磨边玩。
我的照相机&
&&&&&&&我是一个喜欢玩摄影的,拿什么拍不重要,还是要享受拍的过程,其中关键部分还有享受“败家”买器材的过程。从初中开始,我就喜欢摄影,开始玩摄影器材,像我们这些IT宅男,买最新的电子设备,有时候重点就在于把玩的感觉。
洪锋的机器人&
&&&&&&&洪锋是现在负责MIUI的合伙人。他当初是Google中国的产品经理,在美国还参与过Google地图的项目。他在刚加入小米的时候,因为工作地点的问题经常要在北京上海两地跑,一开始他有时无法参加高管的会,后来他花了几天时间,在办公区做了个机器人,代他开会。他当初在做Google地图街景的时候,也做过这样的机器人。底座用的是自动扫地机器人,头部就是显示屏+摄像头,他自己写了套控制程序,还用了Skype进行远程交流。他在上海遥控机器人参加会议,看大家是否在干活,偶尔机器人会跑到男厕所去。
唐杨林的遥控模型
&&&&&&&唐杨林是我们产品市场专员,也被称为小米最幸福的员工之一。他的工位上堆满了各类最新最潮的硬件设备。他有两个爱好,第一个爱好是会用手机玩各种蓝牙的设备,比如遥控车模、航模等。第二个爱好是他喜欢拍照,后来成了小米手机3的样片摄影师,尽管他并不是专业出身。他的工作基本就是游山玩水。米3发布的时候他和我说:“阿黎,我有个很好的想法,我要准备拿米3绑到飞机上做航拍,我已经和当地的武警联系好了,拍摄应该没有问题。”我说好啊,然后唐杨林说:“但是我要请假到西藏去两个星期。”
&&&&&&&他的本职工作是市场体系的,但是发自内心喜欢玩,玩的还很出色。在小米公司,我们喜欢爱玩,且会玩的员工,有这样的人在,我们做传播的时候就能够四两拨千斤——他们能准确找到用户需求痛点,并且用拿用户的语言去交流。
七个老男人的卖萌&&&&&&&小米手机青春版发布前,小米的联合创始人们就集体拍摄了一部很卖萌的视频。
&&&&&&&青春版手机自然要向青春致敬。所以我们这些合伙人利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在当时公司边上中央美院的宿舍里拍了这个片子。片后有不少花絮,其中可以看到每个合伙人都负责一块,雷总负责打游戏,我负责摄影,洪峰负责吐槽,KK负责约凤姐,林斌负责看《金瓶梅》,周光平博士在“打飞机”。&
&&&&&&&想向用户传达对青春的致敬,有什么比我们自己亲身表达更直接、更贴近的呢?我们不是单向度的灌输者,而是直接演绎者,我们身在用户中,与用户共鸣分享,才能让用户跟我们成为朋友。而且,注重场景化一直都是小米品牌设计最重要的原则。
&&&&&&&片子一出来,就有用户说要林斌手中的《金瓶梅》封皮的笔记本,立刻我们就做了商品并放到网上去卖,一共加印了5000本,在一个上午就卖光了。KK穿的“adiaos”的衣服我们做了一万件,也卖得很好,至今都是我们的畅销品。&
恶搞的盒子兄弟
&&&&&&&我们内部有一个工程师和一个策划,他俩共同组成了“盒子兄弟”,叠罗汉踩在小米产品的包装盒上。
&&&&&&&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其实想告诉大家小米这个产品的品质,包括我们做事的态度。大家知道互联网上公众情绪反对高大全,所以我们用了一种娱乐的方式。大家很难相信,我们会为了一个产品的包装盒花10块钱的成本(一般的产品包装盒的成本就是两块钱三块钱),所以能承受得起两个胖子的体重。后来到了红米也是这样。在小米手机2代盒子拍摄过程中,这两个胖子一开始非常兴奋,因为本身都是做幕后工作的,想这下自己该火了。一开始多高兴啊,后来拍了15分钟后状态也还不错,但拍了半小时后表情不一样了,上面那个哥们实在憋得不行,脸也红了,我一看觉得差不多,这足够好玩了。&&&&&&&这组好玩的图片公布出来后,米粉们很欢乐地展开了大量的PS创作,在各种场景下,“盒子兄弟”的表现都非常逗乐和谐。
一分钱的可口可乐&&&&&& 2011年8月,小米手机发布前夕,小米网第一次要面临电商角色的大考。在前期紧张的研发、学习、磨合之后,电商系统初步成型,但还要进行一次内部考察。
&&&&&&&怎样才能让大家主动积极参与压力测试,还要充分检验各运营环节呢?负责人海州的团队有人开玩笑“要不在公司里卖可乐?”
&&&&&&&为什么不能呢?海州真去买了N箱可乐。就这样,1分钱一听的可乐成了小米网系统上跑过的第一款商品。开测日,小米网后台开始了日后惯见的疯狂抢购,打印机在堆满可乐的办公室里吱吱响个不停打出模拟快递单,一群志愿员工扮演快递员在不同办公区间来回奔忙。
&&&&&&&所有的环节都是真的,下单、支付、打单、配送,还有退货、退款,紧张、疲倦都在所难免,但大家喝着可乐,玩得很开心。一个多月后,1分钱可乐换成了1999元的小米手机。
&&&&&&&这样一群爱玩、会玩的人聚在一起,才有了小米各种“不按常理出牌“的创新品牌塑造方法。
&&&&&&&而且,在创业过程中,追求“玩”的过程和心态,还能获得更多红利,比如它能让我们艰难的奋斗中感觉轻松愉悦。
&&&&&&&这一路,我们就是这么敢想,敢做,敢玩着做过来的。
和用户一起玩&&&&&&&自己爱玩,会玩,然后我们还要帮用户找乐,和用户一起玩。
&&&&&&&爆米花的同城会是我们唯一做的线下活动,它实际上是玩家的见面会。我们官方的同城会每年会组织20多场,而民间的同城会,用户自发组织的同城会,每年会有300-400场,在一起分享交流、玩游戏。&&&&&&&&同城会的想法最初来源于车友会。我在10年前买第一辆车的时候亲身经历的。10年前我只有10万块钱,我买的第一辆车是富康。车友会就是大家为买车泡论坛,住在同一个城市里面买同样的车,通过社交工具大家周末聚在一起爬山吃农家菜等,在一致的认同感下分享简单的快乐。
&&&&&&&后来我们发现用户买小米手机的过程和买车的过程很相像,真一样会货比三家。他们会把所有的参数都拆开来比较:屏幕多大?到底是4.7的还是4.5的?CPU到底是双核还是四核?到底是1.5还是1.7?到底功耗怎样?电池容量到底是2000毫安还是3000毫安?他们对参数的比较远超很多人想象。
&&&&&&&像大家当初买车会去泡论坛,泡爱卡也好,泡搜狐也好,泡新浪也好,总是想选对最适合自己、性价比最好的车。在完成购买的过程中会认识很多的朋友,特别相信口碑的推荐。我当时买车的时候就是在金山楼下抽烟的时候听游戏部门的一位产品经理推荐,就决定购买了。我们很多用户买小米手机也是这样,他们其实是靠口碑推荐来做出最后的购买决定。我们很多典型用户是会推荐给他办公室同事来买小米手机,会推荐给他家人朋友来用小米手机,结果后来一家人都在用。比如,我们的红米手机中有1/3的用户都是买来送给他家里的老人小孩来用。
&&&&&& 2012年我们做了两个事情:一个是我们发布了小米手机2,另外一个是在那一年4月6日我们做了第一届“米粉节”。4月6日是小米公司成立的日子,因为我们和米粉关系非常近,我们认为在过去的日子里米粉—我们的用户对我们的帮助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把公司的周年庆定义为“米粉节”。
&&&&&&&“米粉节”实际上就是大家聚在一起玩游戏,它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产品发布会。日我们做了第二届米粉节。
&&&&&&&所以说,好的品牌并非扯着耳朵灌输,而是要在游戏中交流。
&&&&&&&上一次我讲到了参与感,实际上,我们和用户们一起玩,就是用户们能感受到最深的参与感。
&&&&&&&实际上,这也是我们跟以前很多传统品牌最大的不同:我们和用户一起玩,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每次产品发布的时候,我们都在想,怎样让用户参与进来。讲到用户参与感的话题,最通俗的说法就是有爱。怎样让员工有爱,让用户有爱。
&&&&&&&小米一路走来,今天建立起的品牌背后就两句话:自己爱玩,和用户一起玩!&&
新浪财经讯
&&&&“2013(第十二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于日—9日在北京举行。小米科技创始人兼CEO雷军先生在本次会议中做ted主题演讲,雷军认为最最重要的是自己遇到了一个“台风口”,这个“台风口”就是一头猪都能飞得起来的“台风口”。如果你的企业想获得成功,我觉得在这个能力的范围里面要寻找属于自己的“台风口”。
  以下为雷军发言实录:
  雷军:大家早晨好!感谢《中国企业家》给我这么一个机会来跟大家分享一些我们做企业的心得。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题目是什么呢?是做最肥的市场,为什么谈这个问题呢?可能跟绝大部分企业家不一样,我们出道比较早,我们80年代末期就开始做企业,做了二十四五年,看过整个企业界的起起伏伏,也反覆总结过为什么花了这么多年来做企业。所以,我自己最深的体会就是做最肥的市场。谈到这一点,我先跟大家汇报一下小米现在的情况,小米是我40岁以后创办的一家新的企业,我们在2010年10月份创办小米,我们的产品小米手机是两年前发布的,就是2011年10月底。去年是我们的第一个完整财年,去年我们做了126.5亿人民币,今年我们预计肯定会突破300亿,也许会在310亿上下。我还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其实就是这个月,我们预计会突破50亿,单月。
  所以,很多人就会觉得说,你们怎么这么厉害,其实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不是我们厉害,真的是我们运气好。当我每次这样讲的时候,很多人又会觉得是我谦虚,其实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什么?我们真的不是谦虚,也许我们的团队不错,产品不错,甚至营销也不错,服务业还可以。但是,我认为最最重要的是我们遇到了一个“台风口”,这个“台风口”就是一头猪都能飞得起来的“台风口”。如果你的企业想获得成功,我觉得在这个能力的范围里面要寻找属于你的“台风口”。
  那么,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什么呢?就是我是怎么找到这个“台风口”的?我是怎么开始做互联网手机的?这个话题可能要从十年前开始回忆起,因为我们做企业的出道比较早,金山软体1988年是创办的,我参与创办的第一家企业就是金山软体,90年代我们还挺火,1999年互联网大潮开始的时候,或者互联网这个“台风口”来的时候,当时我们忙着做WPS,忙着对抗微软,忙的不亦乐乎,根本无暇顾忌。当我们2003年环顾四周发现我们远远的落后了。在那一瞬间,我们自己其实压力非常大,作为金山的CEO我在那两三年里面几乎每天都在想什么地方出问题了?是我们的团队不够好,还是我们的技术不够好,还是我们自己不够努力?我深知在想,是不是我雷军有问题,是不是我能力不行,是不是我不够聪明,还是我不够勤奋?
  所以,其实现在大家把我誉为IT界的劳模,我说什么是劳模?就是无能,有本事就不用做劳模了。我今天想告诉大家,这些是没用的。我考虑了两三年的时间,在2006年我想明白了很重要的两点,第一点,成功靠勤奋是远远不够的,最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个大的市场,顺势而为,换句比较通俗的语言来表达,就是找一个最肥的市场,然后等待台风,就是我们讲的“台风口”。我觉得成功,尤其是大成跟这个是高度相关的。所以,大家有时候不要羡慕那些成功者,其实他们不过就是运气好,碰到了一次“台风口”而已。有了“台风口”以后才会靠本事,就是你怎么能飞着不掉下来,那是本事,但是要想飞起来最重要是“台风口”,没有台风的时候,无论怎么努力,你飞着试一试。很多人谈战略,什么是战略呢?战略就是在对的时间点做了对的事情,其实对于一般的企业家来说,做对的事情是很容易判断的,只要大家在这个行业里面有一定的经验,做对的事情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在对的时间点做对的事情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情。
  所以,这就是我思考了三年的第一个收获,就是“台风口”对业务的大成有决定性的作用,然后要顺势而为。可能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接着的问题是下一个“台风口”在哪儿?我考虑到互联网的各个角落,觉得其实挺难的,为什么呢?因为大家知道今天互联网巨头林立,在一个巨头林立的市场里头想找到自己的空间是很难很难的。当然,还是有一些企业杀出来了,这是他们很了不起的。所以,在这样的市场里面要找到一块自己的市场是很困难的。我就在想,互联网之后的下一个热点是什么?因为我自己是手机的发烧友,我在05、06年弄的,移动互联网是未来十年最大的机会。所以,我因为这个原因开始了移动互联网,想清楚移动互联网是未来十年最大的机会以后,想到这点不难,关键是想到怎么做。想到移动互联网,我自己就拿着手机去上网,首先浏览器很慢个,输个网址痛苦的要死,输完以后,等待上网的过程及其的痛苦。当时我就想,这个东西能用吗?然后我去市场问,谁在做,我自己用当年的手机用了一下觉得完全不可用,那谁在用?我就找一些新型的公司,其实我找的第一家就是3G门户,然后大家没谈妥,第二家,第三叫乐讯,我说就算我交学费,跟你们学学什么叫移动互联网。当我投进去之后,我终于明白是谁在用移动互联网,目前很热很热,它跟互联网正好相关,互联网是精英的平台,移动互联网是草根的平台,比如学生、军人、农民工是这样的人群在使用当年的移动互联网。所以,这次的浪潮很大的因素是因为草根人群希望用手机来接触这个世界。当我理解这个需求以后,我就投了一系列的银子往公司,当然07年我投了一家非常重要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就是UC Web,我也因此成为当年整个移动互联网最活跃的投资者,差不多我在当年应该是最活跃的投资者。这就是我怎么跨到移动互联网的行业。
  我觉得在这个经验里面,我觉得最重要的一个经验是什么?是你当看到一个大的趋势,你一定要立刻去做,我以前看到过很多的趋势,比如移动互联网我怎么会看不到呢?因为在年我们金山已经是最大的BBS网站了,我自己又是工程师,每天在网上,这个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可能问题是我们没有及时去做。在移动互联网这个浪潮来的时候,我认为我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我立刻去做,我不懂跟别人去学。当我做了这件事,我就进入移动互联网的行业,我进去以后又发生两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是iPhone在2007年1月份发布,2007年7月份上市。我觉得iPhone是个革命性的产品,大颠覆了我们所有对智能手机的定义。在iPhone发布之前,有一类智能手机,iPhone发布以后,大家说像iPhone才是智能手机。iPhone至少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所以iPhone发布了之后,我给我的朋友一人发了一部,我自己当年用iPhone比较痛苦,第一、没有中文输入法,第二、它没有中文发简讯的,于是我们全开始学英文,还有一个更痛苦的是它没有转发,所以我们也不能转发段子,我们后来就说我们也不转发段子了。
  所以,当年iPhone给我自己的震撼是极大的,我觉得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因为我自己在做移动互联网,所以,当这么大的企业开始的时候,给我的冲击是非常之大的,我觉得第二件事情给了我更大的震撼。就是2008年9月Android发布了,2008年10月第一步Android手机发布了,就是hTC的G1,我当时在香港高价买上,用完以后,我自己觉得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iPhone的确很好,有点像30年前的mac,在市场上有极高的平台,有极好的口碑,但是最后在PC时代的时候,在个人电脑时代,PC胜出了。我认为今天的苹果对Android可能就是30年前历史的重演。也就是说,在我看到Android的第一眼我就知道一个巨大的机会开始了,这个世界最终会属于Android。就像今天大家不怀疑这个结论。
  所以,08年10月份我用完G1的第一瞬间就是我要做Android手机了,为什么用互联网方式做Android手机。但是,我找了很多同行交流,但是,我觉得大家离这个概念差距很远很远,理解的很远。所以,在这样的一种压力下,要改变一个人的观念是很困难的,就是你要用互联网方式来做Android手机。所以,到09年年底,2010年年初,在我整整40岁的时候,我就在想,我可不可以再试一下。因为在互联网行业很少有40岁创业的,反正我压力挺大,最重要的压力是面子问题。大家经常被誉为创业导师,如果这个导师搞砸了会多没面子。所以,我其实挺烦“创业导师”这个头衔,然后我自己就想,我自然能克服这个心理障碍?然后我选择路径是极其极其的低调,很多人说小米是炒作,我说这是扯淡,我们真正第一次曝光已经到2011年7月,产品已经全部做好了。所以,初期的时候我们一次次非常保密的在推进之中。经过两年时间,今年300亿,我相信明年的成绩当然肯定会过500亿个,我觉得有99%的把握。
  大家可能问为什么?什么叫互联网模式?我在今年两周前在成都的一个会上跟大家分享的时候,我说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把小米模式总结成五个点,这五个点都是非常简单的五个点。我说第一个点就是用互联网思维来做硬体。用互联网思维做硬体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互联网思维包含很多的内容,最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怎么能够通过互联网让数百万人跟你一起干,我说特别像我党的群众路线,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相信群众,依赖群众。其实这点有点像十多年前网易的广告,叫网聚人的力量。我觉得把这个问题想透了,其实就是怎么通过互联网你能发动足够多的人大家一起帮你出主意,一起帮你推广,一起来做,我觉得这是第一点最关键的,就是互联网思想。
  我觉得第二点就是要做这种互联网手机,其实它是一个高度用户体验的产品。我们在用户体验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换代开发,其实Android中层和上层已经全部重写了,其实完善度非常之高,很多人说,你们这不是操作系统,你们为什么不离开Android自己做一个,我觉得离开Android自己做一个听上去很美,技术难度也不高,但是它的生态系统极难建设,你离开Android的操作系统基本活不下去。今天在手机上最好的生态系统就是iPhone、IOS、Android,WindowsPhone的压力都很大,不要谈其他的系统了。所以,我们基于Android深度定制了我们的系统。
  第三、我们做了高性能,高品质的硬体。可能有人说你们没什么,小米真的是一个两三年的公司,但是我跟大家分享的是,在小米之前有人采用最顶级的供应商,最贵或者最好的元器件,使用最好的工厂制造,至少在国产产品里面以前没有人这么做过。我们一上来买全世界最贵,速度最快的CPU,用了最贵的生产线,用了最贵的屏幕。以前我们的国产都是以便宜著称,用比较便宜的材料,比较便宜的供应商,做比较便宜的产品。我觉得小米是第一家旗帜鲜明的做最好产品的公司。
  第四、就是成本加零售,价钱超级便宜。可能在这一点上,大家就觉得很奇怪,你们怎么会做这么便宜呢?其实没有什么诀窍,我们因为使用了电商模式,全部直销,没有渠道,没有市场成本,没有销售成本,是这样我们做到了非常的通常。小米其实就这么简单,就是用互联网的方式做一个高品质的软硬体的产品,通过电子商务,成本加直销。
  这个月我们发布了一个小玩意儿,就是移动电源,移动电源是一个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但是每个人都需要。所以,后来我们设计了移动电源,就是用LG、三星的最好的电池,跟苹果用的工艺是一样的,就这么一个产品,10400毫安的电池,最后我们卖69块人民币。大家惊呆了,我说我们的目标就是做高品质的东西,卖的足够的便宜。这就是小米的模式。
  所以,我跟大家从十年前回顾了一下我是怎么看到这个机会,然后这个机会我们是怎么做的?所以,回顾一下过去二十四五年的创业历程,我觉得找到一个最肥的市场是非常关键的。还有一个小的案例,去年上市的YY(音译),原来是做一个游戏门户,我说这个东西最多值一亿美金,规模还是太小。在2008年又改做YY,去年上市,市值大概在25亿到30亿之间。其实可能很多人没有看看自己做这个事情到底有多大,一头扎进去,因为一头扎进去以后有时候会花很多时间,包括我投的UC Web,在我刚投的时候,他们在做中移动的项目,其实压力挺大,一个小公司花了巨大的代价,终于拿了中国移动10个省的订单,这是一个天大的事情对一般的创业者来说。最后他们说这个项目部之前,我说做中国移动的项目多了,我可以把这个钱一次性投给你,因为那个单子是有成本的,我说我把直接利润投给你,你就专业做UC Web。很多创业者认为做中国移动单子更大,更挣钱,实际上不是。
  所以,在不少的案子里面我都建议他们做大的市场,如果UC的创业者在07年他们坚持做中移动的项目,他们可能今天就是中移动众多的合作夥伴的一个,但是他们放弃了这个案子,全力以赴做UC,也产生了一家今天最具创新精神,而且发展速度非常快的手机浏览器。所以,有时候我觉得就是在你一念之间你选择了哪一个点,是往左走,还是往右走。所以,这解决我在过去的十年怎么考虑做互联网手机,怎么切进来,怎么一点一点做。今天也非常感谢中企给我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我过去几年的创业历程,谢谢大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凯文史派西舔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