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世界最严谨语言的语言是哪国语言

【图文】公文语言的简练与严谨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公文语言的简练与严谨
上传于||文档简介
&&公​文​语​言
大小:499.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为什么说汉语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语言之一(下)
为什么说汉语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语言之一(下)
上篇在此:/blog/5383284
七、强劲的抗噪能力
前面讲到,英语依靠大量的单音节词才能够接近汉语的信息传递效率。但这不是没有代价的。构造大量的单音节词,就需要在词汇中使用大量的辅音。辅音分为两种。一种属于响音,就是能够持续发音的,诸如m、n、ng(除这类辅音外,所有的元音也都是响音),一类叫做阻碍音。阻碍音本身发音短促、强度低、音高也很低。只有当阻碍音与元音结合,才能发出强度比较大的音。汉语普通话中,所有阻碍音都是与元音结合的。而英语以及欧洲所有拼音语言,都大量使用了不与元音结合的阻碍音。事实上,古汉语中不与元音结合的阻碍音是极度常见的,音节结构比现代汉语的诸多方言都复杂。但是后来这种辅音用法就基本淘汰了。具体上古汉语的发音案例,大家可以自行搜索“《關雎》上古漢語朗讀”。虽然学界对上古汉语的具体发音还有很多争议,但古汉语音节的复杂度在那个朗读中体现得很好。消灭独立的阻碍音,首先加快了发音速度,第二保证所有音都具有很高的强度。但是其代价就是大大缩小了单音节词库。不过在上面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代价是值得的。汉语的信息传递效率仍然非常高。那么我们继续一个前面提到的话题,是不是音调越多越好呢?有一个搞笑论调是这么说的,"我们的普通话叫“mandarin”,什么意思啊?满大人,满族人清朝入关之后,说不出我们的口语,他就把很多调去掉了,把入声去掉了,说的发音越来越简单了。然后逼着全国人都这么说。所以我们现在的口语比粤语要简单得多。"&这是一个非常愚昧的论调。首先,Mandarin这个英语单词来自于葡萄牙语mandarim,葡萄牙语这个词又来源于马来语m?nt?ri,马来语这个词来源于梵语mantrin,而梵语这个词的意思是官员。换句话说,mandarin的愿意是“官话”。而且Mandarin这个词能查找到的最早的记录出现于1589年。大家可以查查那时候“满大人”在哪里呢。&很多人以为粤语是正宗的汉语发音。这话对,也不对。粤语具备一些中古汉语的发音特征。但是它也是在中古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语音还是有相当大的差异。有人认为北方官话/中原官话的形成,是因为蛮族入侵“污染”了汉语。这个说法同样,对,也不对。北方官话之所以在中古汉语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就是因为战争与征服,北方汉民与语言不通的外族加深的了交流,多种族的融合,教育,逐渐把一些发音变得更加容易。举一个例子,粤语里白菜的白是Baak6,普通话是Bai2。粤语里尾部的这个k是一个不发音的舌头动作。这个动作略微改变了原来Baa的发音。但是这个音,如果不费力就很难造成Baa明显的变化。相比之下,Bai本身就容易发,双元音ai的发音是通过舌头跟随下颚动作完成的。我们知道咀嚼肌的力量比舌头大,运动也快。依靠下颚完成的ai音显然比依靠舌头完成的aak音要容易发。当然这不是一个公平的比较,相比之下普通话Liu、Lang的发音难度与粤语Baak相近,但是这两个音的尾部都是响音,不需要费力就能发得很清楚。与这个不发音的k类似的,还有粤语中p和t结尾。这种发音方式正式名称叫做不除阻的塞音尾。在亚洲很多国家和方言里都有。这应该是古汉语流传下来的特点。这种塞音尾既不抗噪也不省力。在交流更广泛、更频繁的北方方言里是很难见到的,应该是已经演化成其他发音了。粤语依具体方言不同,有6-10个声调。其音高变化模式并不超出普通话的四个音调。之所以多出来这么多音调,是因为粤语还引入了不同基准音高。比方说在一些方言里,粤语的第1、3、6声都是保持音高,但是这三个声调各自保持的音调高度不同。再比如粤语第2、5声,都是音高由低到高变化,但起始音高不同。粤语总共有四种不同的基准音高,分别是do、re、mi和sol。类似的情况在很多南方方言里都存在。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南方方言听起来有些像唱歌。大概也就是为什么吴侬软语听起来很好听。然而粤语音调最大的问题就是,每一个人音调高低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说话音调高,有的人音调低。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甚至同一个人说话的时候,在低沉、平静、激动时,音调高低也是不同的。因此,与一个不熟悉的人说话,出现单独的一个音高或两个音高,都很难分辨出到底是哪一声。必须要三到四个基准音高都繁出现,才能判断准确对方的音高究竟属于哪一声。而这些基准音高是否会频繁出现,这就是比较看人品的了。当然,就汉语的冗余度而言,一部分音高判断不准是没有太大关系的。但这就让粤语发音多变的优势大大削弱了。此外,粤语的7、8、9声都是短促音,其音高和音高变化模式与1、3、6声没有区别。短促音抗噪能力不如普通音长的发音,但它们的发音速度更快。不过在现今人类口语交流中,瓶颈是大脑的思维速度,发音速度太快并没有明显的好处。有人问到底多少个声调最合适。我觉得这很不好说。现在没有客观的评估。但是无论如何有声调的汉语(及其方言)总是要比没有声调的外语强。。那么汉语的抗噪性能有没有什么证明呢?有的。出了国,尤其是到了欧美的人,就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说英语,相比于当地人来说,总有点含混不清。外语老师总是要求中国人说英语的时候嘴巴要张大、舌头的运动要有力,甚至要求用牙齿咬住一根铅笔来训练唇舌运动。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人已经习惯了唇舌微微运动的发音过程。首先汉语发音具有很高的信号强度。而且由于舍弃了所有单独发音的辅音,所以一个音节里的元音就能保持更长的时间(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一般觉得汉语说话比英语慢的缘故)。我们知道长时间保持一个信号,也有利于对抗随机噪声。发音强度大、元音维持时间长,这就导致,同等发音强度时,汉语的抗噪能力更加强大。换句话说就是,同等噪音条件下,汉语所需要的音量更小。因此汉语使用者发音不必费力,唇舌运动幅度比英语之类明显小。&
八、口语的速度说到口语的速度,我们先来看这篇论文:http://ldc.upenn.edu/myl/llog/icslp06_final.pdf其中图1显示,根据一些谈话样本,当去掉沉默与噪音占据的时间后,英语会话者每分钟一般能够说160-280个词。汉语会话者大致是250至400词(这里不是字)。这差不多是普通人不受思绪影响的最高语速。所以可以看出,汉语的理论最高信息传递能力是远远高于英语的。但实际上受限于思维速度,两者的速度差距并不大。以下这篇论文研究了在不同语速下听众正确听得每个字的概率。/science/article/pii/S1581一般广播节目的语速在4.3字每秒左右。也就是每分钟260字上下。高于这个数字,就可能会听众接收语音时听错。从上文可以看出,年轻人在对方语速达到约650字每分钟时(即吐字时间缩短60%)仍然能保持90%以上的正确接收率。但是老年人就会降低到约70%。可以看出这个速度实际是受限于大脑的处理速度。中国好声音的华少,是47秒说350个字,也就是速度达到了446.8字每分钟。这个速度上能说得字字清晰,这是很厉害的。英文新闻播音一般在150-180词每分钟(当然,也取决于词的长度)。根据10个小时的法庭录音的数据结果(),可以看出美国大众90%的情况下说话速度低于200词每分钟,99.75%的情况下低于250词每分钟。平均水平差不多是160-170词每分钟。(因为仅靠10小时庭审记录统计,所以不会特别准确,这里就是看个大概。)所以,按照平均每词1.4音节计算,基本上英文新闻播音一般每分钟210-252个音节左右。这与庭审记录中平均一分钟226个音节接近。英文播音平均每分钟210-252个音节与汉语播音平均每分钟240-260字没有显著区别。 可以说,人类接受语音的速度,现在是受到了人脑处理能力的限制。上面的播音速度,都不是播音员最快的说话速度,而是为了保证观众正常收听才控制的速度。随着交流的日益深入,人类说话的速度实际上在加快。40年前美国一般语速是145词每分钟。如今是160-170词每分钟。中国60年代播音185字每分钟,如今是240-260字每分钟。这也许是信息的丰富让人脑的处理能力上升的缘故。&
九、汉字:伟大的基础
汉语一开始也是一种综合语。大量使用词根、词缀。但是从文字角度,汉字为汉语成为分析语提供了非常关键的基础结构。汉字导致词形变化无法记录在纸上。最后词形变化就只能用额外的汉字来标记了。而这个增加的汉字就变成了一个通用的逻辑规则,也就与修饰的特定词失去了必然关系。这样汉语就逐渐变成分析语了。而正是由于汉字将读音与书写割裂,使得汉语的语音能够相对自由地发展。因此在汉语语音在几千年中变化了如此之大,而我们的文化却没有多少割裂。
更进一步地,由于汉字并不受限于读音,因此可以创造出大量同音异形字,帮助汉语降低平均音节长度、提高组词的逻辑性。而且,虽然在口语上,汉语的同音异形词和英语的多义词都属于“同一发音可能包含不同含义”的情况,但写到纸面上,同音异形词就比多义词更容易辨识,减少歧义的可能。有人可能会问,汉语口语交流,并没有多少歧义的问题。那为什么文字中会需要额外的消除歧义的能力呢?这是因为一般情况下口语交流是一种双向交流,如果发现有可能有歧义,可以向对方询问,主动消除歧义。而文字往往是一种单向交流(不包括网上文字聊天……),一旦出现歧义,就很难消除。因此文字里的歧义一般需要比口语更小。所以我们的文字、我们的语音以及我们整个语言整体,都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推崇汉字的拼音化或拉丁语话,都是没有看清这种密切联系。因此盲目把文字拼音化的韩国就会出那种把防水材料搞成吸水材料的笑话(韩语里“防水”和“放水”读音一致,结果建筑公司错误理解了图纸)。另外,由于汉字不需要空格,所以相比于类似字号的英文单词,同一个词要高而窄。这在排版上有很大的优势(行距要占用额外的空间,高而窄可以减少行数)。加上汉语本身信息密度高。所以一般我们看到的中文版的书面文件都比外文版的页数少。&
十、阅读速度的比较和语音一样,阅读速度同样受到大脑处理速度的制约。所以各个主要语言区别不大。在《ReadingChinese Script: A Cognitive Analysis》这本书里有一个章节《Eye Movements in Reading Chinese andEnglish Text》专门讲阅读中英文时的眼球移动。这是中科院和悉尼大学的两位学者写的。这其中发现。熟练的中文阅读者能够每分钟阅读386个中文词汇(580个汉字),而熟练的英文阅读者可以每分钟阅读382个英文词汇。一般人可能会低100词左右。具体速度还取决于文章的复杂程度,文章简单的话阅读速度就更快。汉语使用者眼睛每次凝视可以阅读1.71个词(2.57个汉字),每次凝视平均257毫秒。英文阅读者每次凝视可以阅读1.75个词,每次凝视平均265毫秒。总体上说,两者阅读速度不相伯仲。在同一个章节中,作者提到,如果通过连续在同一位置显示不同的词(RSVP法),就能免去眼睛的运动。这样,最高可以提升中文阅读速度约33%(从640字每分钟提升至853)。英文最高提升也基本上是33%上下(见)。&
十一、双线并行读取能力:更稳定经过长期的研究,人们发现不同语言使用者在阅读时使用的大脑区域是不同的。一下这篇文章提供了部分综述:http://www.pitt.edu/~perfetti/PDF/Brain activ process Chinese char and words- Tan et al..pdf阅读自己母语时,阅读汉语的人脑部激活范围比阅读英语的人大。英语阅读者在阅读时主要激活左脑的一些部分。而汉语阅读者同时激活左右脑。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因为,时序信号(语音就是个时序信号)的处理区域一般在左脑,图像、空间信息的处理区域一般在右脑。所以,很多人认为,汉语阅读者的阅读实际上有两个处理通道。就是说在阅读汉语时,我们总是一边通过图像来直接识别文字含义,一边通过图像转换为读音然后来识别文字含义。而表音语言只有一条显著的处理通道。为了确认这个结果。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了一个夹杂表意和表音文字的语言——日语。在阅读日语时,左脑在阅读平假名/片假名有优势,而右脑在阅读汉字时有优势。有意思的是,中国人在读英语、日语时脑部活动与英美人士读英语是不一样的。显示出中国人长期阅读中文后,养成的图形、读音双路识别的习惯。不过快速阅读英文时右脑活跃度不高,可见此时主要依赖读音识别。具体内容可见下面这篇文章http://www.pitt.edu/~perfetti/PDF/Brain activ process Chinese char and words- Tan et al..pdf这些研究同时意味着,汉语的两大处理途径只有同时失效才会造成阅读能力低下。这个结论受到近年来的研究支持。如下面这两个报道:/observations//its-all-chinese-to-me-dyslexia-has-big-differences-in-english-and-chinese//releases/.htm学者研究了具有发展性阅读障碍(失读症)的中国儿童,他们大脑的处理语音的部分和处理图像的部分活跃度都比较差。而英文失读症的患儿,则不见得有图像处理问题。事实上,有一种疗法就是把英文发音用汉字表示,然后让患儿阅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体可见1971年的这篇论文。http://www.eric.ed.gov/ERICWebPortal/search/detailmini.jsp?_nfpb=true&_&ERICExtSearch_SearchValue_0=EJ037129&ERICExtSearch_SearchType_0=no&accno=EJ037129患阅读障碍的儿童比例也说明了中国儿童不易得阅读障碍。http://www.guardian.co.uk/education/2004/sep/23/research.highereducation2根据上面这篇报道,英语区阅读障碍者比例约为5-6%,而汉语区约为1.5%。百度的数据不知道哪里来的,居然说中国失读症患者和美国相当。我看到的英文文献没有一个说两者相当的。都是中国比英美低。可能由于标准不同,还有另一组数据:中国7%,美国17%。实在是没有见到哪里有说两者相当的。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汉语阅读与英语阅读使用不同的大脑区域,病变区域也不同。所以具体的致病机理仍然在研究中。目前只能通过患者的行为现象来论证。也有人怀疑,正是由于汉语造成更大的脑部活动,所以在教育水平普遍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情况下,中国平均智商仍然高于欧美。关于全球各国平均智商,有两位作者写了很多本书。这些书的综述可见这里:http://en.wikipedia.org/wiki/Nations_and_intelligence不过以上这个智商研究的准确性受到了诸多质疑。所以大家看看就是了,不必太认真。
十二、不够严谨?
有人说汉语的劣势就是不够严谨。这其实可以说是分析语和综合语的差异。分析语对于词的具体含义需要通过上下文确定。如果上下文给予信息不足,就有可能出现歧义。而很多时候,上下文只能表明这个词更可能是什么意思,而不能完全否定其他理解。这虽然在交流中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在那些防止别人钻空子的文件里就可能造成问题。我们举个例子:“中国绝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这句话有三种解释:<font color="#、在敌方没有使用核武器之前,中国不会使用核武器。<font color="#、中国在使用常规武器之前不会使用核武器。<font color="#、中国不会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核武器的国家。很显然理解应该是1,但是并无法否定2和3的可能性。因此,很多人认为汉语的这种不严谨性会妨碍法律条文和合同。但是英文难道就很严谨么?He ran into a girl with an umbrella. 带伞的是男的还是女的?I saw a car with a big flag, which looked really evil. 哪个看起来很邪恶,车还是旗子?China will not be the first to use a nuclear weapon. 这应该是上面的解释1还是3?想要做到严谨,都需要考虑到其他人阅读时的想法,然后用其他语句来消除歧义。(顺便推荐搞笑英语书籍《Anguished English: AnAnthology of Accidental Assaults Upon Our Language》,里面收录了很多爆笑的歧义句,比如If you have not got any fresh vegetables, you may get canned.)所以,汉语要想说的严谨,也是没有问题,只不过要比一般多一些口舌而已。分析语本身的表意效率就很高。多花一些笔墨,达到严谨的效果,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所以这方面如果有差距的话,差距也不大。
十三、劣势:难以学习
毋庸置疑,虽然汉字承载着汉语的诸多优势,但是汉字本身最大的劣势却是不可回避的。那就是不利于学习。&我在背英语单词的时候,发现最好的记忆方法是把意思和读音结合起来,然后通过读音记忆拼写。(完美的表音文字,应该是读音与拼写的直接对应。英语由于受到其他语言影响太多所以这方面相对较差,不过这种规律还是相通的。)&相对与文字,人对读音的记忆速度更快。而表音文字,一旦掌握了拼写和读音之间的规律,就很容易记住文字。&而汉语在这方面是很差的。字和字之间缺乏联系,字和读音之间很少有联系,而且由于几千年语音的变化,经常看着是个形声字,读音却与想象的相差甚远。这是我们文字的劣势。当然,如前面所说,这也有使用上的优势。我们可以看到,几千年来文字的发展历程。它总是首先于两个因素:表意的需要,学习和书写的难度。&一开始我们的老祖宗试图用一个字代表一个特定含义。这是很自然的思路。但是后来随着需要表达的意思成几何级数增长。汉字逐渐就不够用了。或者说,这样的话,同音字实在太多,不利于传播了。于是多个字组成的词才出现。在此之后,一大批原来造出来的字都被抛弃了。&比方说骓、骊、骒这种专门为表示特定种类的马的字。还有璇、玑等等一大堆带王字旁(斜玉旁)表示特定种类的玉器的字。后者毕竟意思还不错,还在名字里用一用。有一些人对汉字的简化持有非常大的非议。我觉得大可不必。汉字的简化是必要的。越复杂的字形,越难以学习。汉字几千年的发展,使得字形与含义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复杂的字形在表音、表意方面并无优势。进与進、从与從、后与後,都没看出来繁体字在表意方面有何优势,而简体在学习的简便性上优势倒是很明显。每次看到“憂鬱的烏龜”,我自己都快忧郁了。&当然,汉字简化还将一些意思完全不同的字合成了一个字。有个著名的繁体字爱好者嘲笑简体字的段子是“我女朋友下面给我吃”有歧义。而繁体字版,因为能区分面和麵,是没有歧义的。当然现实生活里是没有人这样说话的。一般对于“下麵”,我们不是说“下面条”就是说“下点面”。而且,拜托,我们是分析语好吗?拜托有一点分析语的自觉好不好?你觉得专门找一段孤立的话,有什么价值么?如果找个综合语,能用词形变化把“(男性)我”和“(女性)我”分开,更可以轻易嘲笑汉语造成歧义。分析语本身就要求有上下文提供必要的信息,因为分析语借助逻辑关系省略了大量的信息才实现了更高效率的信息传递。这点小小的歧义在现实生活中是不会造成什么影响。你要问为什么,这很简单,因为汉字简化都不是几十年前那些人坐在那里拍脑袋写出来的,而是之前至少上百年就有人大规模使用的。如果频繁造成歧义,早就没有人那样用了。&当语法发展完全,使用充分之后,维持庞大而复杂的常用文字库只能不利于学习。适当的简化是必要的。汉字本身的优越性并不高,但是它为汉语的优越性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支持。没有汉字就没有汉语,但是汉字本身也是需要时不时进行改革的。毕竟学习的难度在目前条件下还是显著高于其他语言。如果能在不伤害对汉语的支撑能力的情况下使得汉字更好学习,这无疑是一件好事。另外,有人认为汉语的检索非常困难。但是现在都是计算机和智能设备了。有几个人近年来还翻过字典呢?有几个人还跑到图书馆里去查索引呢?连英文都不这么做了。直接计算机一查,你要的东西在哪个位置就显示出来了。&
十四、汉语与拼音文字的起源对比
最后讲个小问题。现在拼音文字大行其道。有的人认为这意味着拼音文字是更先进的文字,所以拼音文字战胜了表意/意音文字。事实上,单从两者的发展历史,是得不到这个结论的。&文字,从一开始就是记录信息用的。所有文明的最原始的文字,如果是自然生成的话,都是象形文字。这个原因并不难理解。一开始大家可能只要记录今天是什么日子、我有几头牛之类。显然是画个东西上去最简单。中国、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玛雅,一开始使用的都是象形文字。从象形文字出发,一个文明可以发展出很多种不同的字形。但是随着需要表达的意思迅速增加,就需要不断添加新的字形。这时比较简单的办法就是让一个字型一部分表音一部分表意。中国汉字在扩展时主要采用形声字策略。用形旁和声旁组合成一个汉字。而埃及的圣书体也与此类似,圣书体的一个单词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用象形符号表音,一部分用象形符号表意。而欧洲现在主要语言都起源于拉丁文,拉丁文又起源于希腊语。希腊人的字母表是腓内基人教的。而腓内基人的字母又是从埃及人那里来的。与此同时,还发现了一种可能是拼音文字的“前西奈字母”文字。这种文字与腓内基文字类似,也与圣书体有相似之处。有学者认为,腓内基文字就起源于“前西奈字母”,而“前西奈字母”则是圣书文的一种拼音简化体。这类似于拼音文和汉字的区别。所以说白了,从腓内基开始,一直到现在欧洲诸国。其拼音文字的起源,大概都由埃及的圣书体中的表音部分演化而来。&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口语先于文字出现,当一个民族还没有自己文字的时候,接触到外来文明,就容易用外来文明的字符体系来构建自己的文字。对于这些民族而言,最简单的就是用先进文明的字母体系来直接表达自己语言的发音。因此,自腓内基而后的欧洲的次生文明自然纷纷使用字母来记录自己的语言。再比如,日本尽管很早就引进了汉字,但是汉字与其原有的语言(当时还没有文字)并不兼容。而汉语里根本就没有简单的拼音符号。但是日本为了能够真实记录自己的语言,最终衍生出了平假名、片假名为汉字注音(这个音是日语里同义词的音,不是汉字本身的音)。后来这些就变成了日语的基本符号。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当次生文明在没有发展出自己的象形文字体系就被原生文明文化入侵时。无论他们先接触到的是什么样的原生文明语言,最终都会走上使用拼音文字的道路。这样的拼音文字,同时也很适合直接囫囵吞枣地引进外语的词汇,方便向先进文明学习。这种特点一直流传到今天。比如日文“计算机”就是Personal Computer的音译(实际上是PersoCom的音译)。而英文的各种疾病的名字基本都可以追溯到希腊语,比如肾炎Nephritis,就是从希腊语的肾炎经过拉丁文倒买倒卖而来的。顺便,看到有人质疑希腊是次生文明的这个说法,不得不解释一句。希腊是埃及和两河流域的次生文明,正是因为它同时受到了两大原生文明的哺育,才在古代具有高度发达的文化。但这改变不了希腊是次生文明的现实。这也就是为什么各国论述古文明的书籍中,希腊文明总比古埃及、两河、中国等原生文明低一个等级。曾经看到有人用希腊来否定中国在古文明中的地位,这是很可笑的。那么为什么这世界上的表意文字这么少呢?很显然,这世界上的原生文明本来就那么几个,而次生文明却要多几个数量级。历史大潮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原生文明也有可能被次生文明所征服。在征服之后,语言也就有可能会逐渐消亡了。& 所以,拼音文字广泛使用,这并不说明拼音文字就优秀。只能说这世界上的原生文明实在太少。&
后记还是那句话,这文章里的数据不要太认真,因为采样的样本都很小,换一批人可能就是另一种结果了。但是通过这些数据的证明,我希望大家至少可以明白汉语从来就不是一种落后的语言。
发表评论:
馆藏&45476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为什么说法语是世界上最严谨的语言? | 问答 | 问答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为什么说法语是世界上最严谨的语言?
我只知道法语的词都分阴性阳性,然后时态也较之英语更复杂。那么更具体的呢?严谨体现在哪里?
+ 加入我的果篮
数学/化学爱好者
一个语言的“严谨”是指什么呢。。先解释清楚“严谨”的含义,才能回答这个问题。语言的用处是用来交流,如果一个人说出来的话,能被对方完整正确地理解,那这语言的目的就达到了;如果理解过程中出现了差错,排除说话人表达和潜台词一类的问题,那么就是语言本身有歧义,比如分词断句之类的问题。中文分词是比较困难,我感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中文没有空格。。还有中文里同音字/词多,而字母语言里多音节单词基本没有同音词。但也不能说中文不严谨,因为可以适当地加入标点副词和改变词语顺序来达到消除歧义的目的。所以归根结底,问题不在于一个语言是否严谨,而是说话人说话是否严谨。只要合理选词、合理排序、意群之间合理停顿,任何语言都可以很严谨;反过来,如果说话人故意模糊语义,使用各种指代不明的代词,任何语言都可以有歧义。比如说这句法语句子:“j'aurai d? le faire”,可以解释为“我应该去做的(但是我没做)”,也可以解释为“我好像做了,但我不确定”。而这句句子“Il viole sa fille le jour de son anniversaire.”,是说一个父亲在女儿生日的时候强奸女儿,但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父亲在自己生日的时候强奸女儿。 【为什么会找到这种奇怪的例子啊喂然后说说法语。法语里有这么几个特点:1 动词变位,不同的主语对应不同的动词2 时态和语态丰富,分别有不同的变位形式,说明动词是否发生和发生的时间3 词语的阴阳性和搭配,形容词、动词的分词形式与名词的阴阳性搭配这几个特点让法语句子里的单词前后有呼应,词与词之间联系比其他一些语言,比如说中文,更加紧密。但这几个特点不仅限于法语,所以也不能说法语“最严谨”。
语言爱好者
我觉得是自夸吧。德语笑而不语……
Mathematica玩家
我觉得才是世界上最严谨的语言……这门语言没有复杂的词形变化,却真的没有歧义……
还是C语言最严谨,错一点就会编译失败的。
法语德语什么的,和英语相比显得很冗余,词性,变位,过多的时态显的没有必要,完全可以从上下文得到关系。所谓的严谨,其实是降低了预言的活力,同时也抬高了新加入者的门槛。
估计是多义词,多音字,方言少?干杯,和干妹子,英语大概是 cheers...fuck a girl... 咱大汉字 都是一个字 干。干旱的那天,干杯了以后,干了个妹子。干什么都没精神。干嘛一句话里有这么多干呢?你这个过程,使用汉语书写出来,表意上就给人不和谐,不安全的感觉啊。。你说呐。
语言文化教学硕士、半专业对外汉、考据狂
没有什么东西是完美的,法语也说不上是世界上最严谨的语言。至今没搞清楚这种说法是从哪里来的,个人感觉主要是法语在旧大陆的历史上有一段时间的影响力比较大,很多法律条文最初是用法语,或者,当不同语种翻译有分歧的时候大多采信法语版本的原因让人们觉得法语严谨吧。从语法的角度来看,我只能说法语只是继承了拉丁语的某些条条框框,而且语法研究的历史比较长,从某种程度上可能保证了语言的严谨性。不过,个人以为语法的复杂程度和研究传统不一定是严谨性的唯一保障,要不然如楼上所说德语岂不是更加严谨?更加复杂的还有拉丁语希伯来语或者有七个格的捷克语或者神马其他小语种岂不是严谨爆了?况且,说起某个语言是否复杂……这个本身就是个主观判断。外国人还觉得中文难爆表了呢,这么来说中文岂不是更严谨?(唔,好像歪楼了?)
专注声学第五年
法语有这个称号,和地缘政治也有关系。德国统一得晚,后来又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战败,也不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所以德语很少作为国际条约的工作语言。反观法国一直是旧大陆上影响力很大的国家。而联合国五常国家的语言中,法语可以说是相对最严谨的。
只是学过物理
对啊,不是德语么,词性的划分很严格,每个人称都会有相应的词性变化,句法也很麻烦,说一句话要把每个词都思考清楚~
什么叫语言严谨——如果没有严格定义的话,讨论本问题本身就不严谨。
语言爱好者
听到这话,德语要哭了~
后回答问题,你也可以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C)2016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举报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严谨的语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