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榄球运动员有什么名言

频道推荐文章
频道本月排行
随机推荐文章
Copyright (C) 2006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关于运动的名言警句
关于运动的名言警句
  1、生命在于运动。&&伏尔泰
  2、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达&芬奇
  3、只有运动才可以除去各种各样的疑虑。&&歌德
  4、生命就是运动,人的生命就是运动。&&列夫&托尔斯泰
  5、生命在于矛盾,在于运动,一旦矛盾消除,运动停止,生命也就结束了。 &&歌德
  6、努力发展体育事业,把我们的国民锻炼成为身体健康精神愉快的人。&&朱德
  7、一个民族,老当益壮的人多,那个民族一定强;一个民族,未老先衰的人多,那个民族一定弱。&&皮埃尔&顾拜旦
  8、运动的作用可以代替药物,但所有的药物都不能替代运动。&&法国医学家蒂素
  9、身体虚弱,它将永远不全培养有活力的灵魂和智慧。&&德国诗人卢梭
  10、人生的本质就在于运动,安谧宁静就是死亡。 &&帕斯卡
  11、我生平喜欢步行,运动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爱因斯坦
  12、世上没有比结实的肌肉和新鲜的皮肤更美丽的衣裳。&&马雅可夫斯基
  13、静止便是死亡,只有运动才能敲开永生的大门。 &&泰戈尔
  14、身体的健康因静止不动而破坏,因运动练习而长期保持。 &&苏格拉底
  15、运动太多和太少,同样的损伤体力;饮食过多与过少,同样的损伤健康;唯有适度可以产生、增进、保持体力和健康。 &&亚里士多德
  16、锻炼身体要经常,要坚持,人和机器一样,经常运动才不能生锈。 &&朱德
  17、走路是极好的运动,人应该养成走长路的习惯。
  18、生命在于运动,也在于静养。养生宜动,养心宜静,动静适当,形神共养,培元固本,才能使身心健康。
  19、运动的好处除了强身之外,更是使一个人精神保持清新的最佳途径。
  20、运动的要义不在趣味而在继续持久,养成习惯。
更多警句:
下页更精彩:1
本文已影响人
关于运动的名言警句相关推荐
[关于运动的名言警句]网友评论
<div class="ds-thread" data-thread-key="567370" data-title="关于运动的名言警句" data-image="">有关运动的名言
摘要:健康是幸福的主要因素锻炼是健康的重要保证,长跑绝对丰富了我的生活提高了我的生活质量,蒋长秀勤劳的人生活好懒惰的人生活苦,胡顺华今年种下一粒豆来年吃穿不用愁,成功的果实要用智慧的双手栽种勤劳的汗水浇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3篇最新有关运动的名言范文,欢迎参阅!
有关运动的名言 11:47:26 |
生命在于运动。 ――伏尔泰(法国启蒙思想家)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毛泽东
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 ――居里夫人(波兰科学家)
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 ――――达.芬奇
聪明人治病靠锻炼。――德莱顿
健康是幸福的主要因素,锻炼是健康的重要保证。――汤姆逊
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 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古希腊格言运动的作用可以代替药物,但所有的药物都不能替代运动。
――蒂素(法国医学家) 世上没有比结实的肌肉和新鲜的皮肤更美丽的衣裳。
――马雅可夫斯基(俄国诗人)
运动太多和太少,同样的损伤体力;饮食过多与过少,同样的损伤健康;唯有适度可以 产生、增进、保持体力和健康。 ――亚里士多德
我生平喜欢步行,运动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爱因斯坦
静止便是死亡,只有运动才能敲开永生的大门。――泰戈尔
生活多美好啊,体育锻炼乐趣无穷。――普希金
练出一身汗,小病不用看。
饭后三百步,不用上药铺。
长跑绝对丰富了我的生活,提高了我的 生活质量。它是我生命中一道亮丽的彩虹,我从长跑中得到的远远多于我的付出。――露丝安德森
一个民族,老当益壮的人多,那个民族一定强;一个民族,未老先衰的人多,那个民族一定弱。 --------皮埃尔?顾拜旦
有关爱劳动的名言警句 11:46:27 |
有关爱劳动的名言警句
●劳动是义务,是成功的源泉。――唐海
●劳动产生灵感。――蒋秋芳
●劳动使人树立信心。――卢冬莲
●劳动得来欢乐,劳动解脱苦境。――唐莉
●劳动的果实需要我们自己用双手培育才能获得。――蒋长秀 ●勤劳的人生活好,懒惰的人生活苦。――杨鹏 ●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得累累果实。――李碑林 ●春天一堆粪,秋天满地黄。――李柏霖
●春天深锄一寸土,秋天多打一担粮。――胡顺华 ●今年种下一粒豆,来年吃穿不用愁。――刘红娟 ●不怕家里穷,只怕出懒虫。――李友文
●男人勤,田头地角出黄金;女人勤,猪栏旁边有白银。●劳动是一条甘甜而又清澈的小溪,它可以洗去人们的懒惰。●成功的果实要用智慧的双手栽种,勤劳的汗水浇灌。 ●劳动光荣,懒惰可耻,想要光荣,就是劳动。――李燕 ●劳动是革命的本钱。――李晓慧
●劳动光荣,热爱劳动,劳动第一。――刘小云 ●热爱劳动,农民以劳动为荣。――喻桥
●我们应热爱劳动,搞劳动能强身健体。――罗逢胜 ●以热爱劳动不荣。――唐祖旺
●以热爱劳动光荣,我们应热爱劳动。――唐群
●热爱劳动,人人有责。――周海萍
●其实,劳动只会给人带来快乐而不是烦恼。――谭宁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饭,只有劳动,才有收获。――唐林 ●劳动出成果,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唐蒲英
●生活从劳动开始。――陈素萍
●只有流下劳动的汗水,才会有辛勤的果实。――蒋素梅 ●劳动是人的本能,懒惰是人的本质。――唐良云 ●劳动光荣,懒惰可耻。――刘奇林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蒋建国
●劳动使人变得高尚,懒惰使人变得无耻。――杨玉辉 ●劳动出勤奋。――苏鑫
●勤劳者汗水多,懒惰者口水多。――唐延南
●劳动实践学技术,轻松就业有门路。――唐天津 ●劳动美丽人生。――莫茜
●财富的源泉是劳动。――马宽友
●爱劳动,熟劳动,事业在成。――蒋名清
●劳动是自身能力发展的基矗――蒋扬
●劳动最美丽。――曾能荣
●劳动能创造财富。――郁玉莲
●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手段。――蒋贤勋
●知识来源于劳动。――蒋梅生
●世上最光荣的事是热爱劳动。――蒋名佳
有关运动的语言理解的知觉模拟 11:47:01 |
心理科学进展):605~612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有关运动的语言理解的知觉模拟*
伍丽梅莫雷王瑞明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广州 510631)
摘要针对阅读理解是建构抽象命题网络的传统理论,知觉符号理论提出:阅读加工是建构语言所述事件的知觉模拟,并由此推论:有关运动的语言理解包括动态的知觉模拟。该动态模拟假设得到一些实证研究的支持。行为学上的研究证明了语言理解中动态知觉模拟的存在,还对这种模拟的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该假设也得到一些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支持。作为一种新兴的观点,动态模拟假设还需要深入的检验,以进一步充实知觉符号理论的语言理解模拟观。
关键词语言理解,知觉模拟,知觉符号理论,命题符号理论。 分类号B842
1974年,一个经典实验中,被试观看两车相撞的交通事故短片后评估汽车的行驶速度,结果发现,使用不同的动词进行提问得到不同的速度评估,如“汽车冲撞前面的货车”比“汽车碰到前面的货车”带来更快的速度评估。该实验往往用作质疑目击证词的可靠性,同时,结果似乎也暗示了:语言理解可能影响运动事件的视觉表征。但是,这种隐含的可能性一直没有得到研究者的关注。直到20世纪初,随着新的表征理论的提出,运动语言的理解的知觉模拟性才得到理论上的论述,而该假设也引发广大语言理解研究者的兴趣。
主流理论。在“命题是认知的构成材料并形成命题网络”的核心框架下[2],命题符号理论对语言理解有两个基本假设:语言输入转换为命题;这些命题与长时记忆中的命题整合成一个连贯的网络。在该理论背景下,研究者把阅读理解视为以命题为构件的知识表征建构过程,即理解过程实质上就是读者在头脑中建构有关课文内容、层次及主题的表征系统的过程,阅读理解的最终结果或情境模型就是一组相关命题。这种命题表征结构具有层次性,最典型的是Kintsch提出的情境模型理论。
随着语言理解研究的发展,研究者开始采取不同的行为测量方法(如呈现图像刺激)检验阅读加工活动的本质,并尝试采用功能磁共振(fMRI)和事件相关电位(ERP)等认知神经科学技术,对阅读的脑机制进行探讨。阅读研究的重点也逐步从阅读中的记忆表征特征转移到阅读中信息加工活动的过程上。在认知实验心理学的行为研究范式扩展到认知神经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后,有关语言理解的研究发现了些新现象[3],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第一,词语所激活的脑区与知觉词语指代物或对指代物做出行为所激活的脑区十分接近,甚至重合,选择性语义脑区的病变影响相关的知觉表征;第二,理解词语与句子的过程中,通常即时激活有关物体形状或运动趋向的视觉表征,视觉空间信息启动句子加工并影响句子理解;第三,文本所提供的信息中,读者对当前情境的信息比非当前情境的信息更熟悉;第四,阅读过程中,人们眼部或手部动作与语言所述情境的知觉及行为一致。总的来说,
2 动态模拟假设的理论基础
从20世纪20年代西方语言理解的认知研究开始以来,研究者们逐渐达成这么一个共识:理解的实质就是读者在头脑中建构起关于文本内容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其中,对于有关文本内容心理表征实质的认识,一直在发展着。从任意的命题网络到类似的仿真器,表征实质的争议使语言理解的模拟性在理论上成为可能。 2.1 传统的命题网络表征
20世纪中期以前,命题符号理论是知识表征的
收稿日期:
*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资助项目(05JZD0003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6年度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团队项目()
通讯作者:莫雷,E-mail:
伍丽梅,E-mail:
-606- 心理科学进展2016年
这些发现均没有涉及抽象的命题或命题网络。研究者也逐渐怀疑:命题结构的文本表征是否足以说明语言理解的本质? 2.2 新兴的知觉模拟表征
20世纪末,鉴于命题符号理论不仅在语言理解领域,在其他领域也不断地受到挑战[4],Barsalou提出新的知识表征理论――知觉符号理论(perceptual symbol system)[5,6],其核心假设是:知觉符号是认知的构成材料。具体来说,外界刺激引起选择性意识经验的知觉状态和无意识的神经表征,这些痕迹通过选择性注意被抽取出来并储存在长时记忆中。长时记忆里储存着由具有模式性(multimodal)、类似性(analogical)的知觉符号所构成的仿真器(simulators)。在以后的激活中,这种知觉记忆作为代表外界事物的符号进入符号操作过程。大量知觉符号集中起来就组成了认知表征。因此,认知本质上是知觉性的,它与知觉在神经水平上享有共同的系统。对刺激的心理表征就是知觉经验的遗留物。根据知觉符号理论的核心假设,其支持者提出有关语言理解的基本假设:语言理解就是建构所述事件的知觉模拟。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语言刺激中一系列复杂的提示来建构所描述事件状态的经验表征。换言之,根据语言中一系列的提示,读者建构所述情境的经验性模拟,读者是一位所述情境的经验者,理解则是对所述情境的各种体验[3,7]。
由此可见,从理论上来说,两种知识表征理论最重要的差异在于对内在符号与外在刺激原型的关系的不同描述上。命题符号理论认为两者的关系具有任意性(arbitrary)、如语言学模式般(linguistic- like);而知觉符号理论则认为两者的关系具有类似性(analogue)、是知觉的(perceptual)。具体来说,命题符号理论认为符号和原物的关系随意产生,而一旦产生就具有如“功能附着性”般的相对固定性,如命题“桌子”,代表我们称之为桌子的物体,表征与命题的关系是任意的,不管倒置的还是站立的桌子都称为“桌子”。知觉符号理论认为符号和原物的关系是类似的,如知觉符号“桌子”,它的表征不是任意的,只有那些有一个平面和四只脚的物体才是“桌子”,由于对“桌子”的知觉表征是由一系列有关指代物的各种组成部分(如高度、颜色、形状、方位等)的知觉符号组合而成,其中某个因素的改变就会引起表征的改变,如改变方位,倒置的桌子和站立的桌子就引发不同的知觉符号,即原有物体
所发生的任何转换都会引起表征的相关转换。在此基础上,两种理论对阅读理解提出不同的看法。正如前文所述,命题符号理论认为:阅读理解的产物就是命题网络,建构命题网络的加工具有层次性。即输入的文本信息转换为命题,相关的命题通过主项重叠形成课文基础表征,再通过推理加工整合为情境模型――连贯的命题网络。知觉符号理论则认为:语言理解就是建构语言所述事件的经验模拟。即文本信息是建构情境模型的线索,由此跨越课文基础表征,直接把语言符号与情境模型联系起来,虽然大脑可能保持一个非解释性的语言信息的输入记录,但一旦建立了经验性的参照表征,即建构了以知觉符号为构件的模拟情境模型,这种语言符号的记录就不是关键的[8]。 2.3 动态模拟假设的提出
随着知识表征理论的发展,一些研究者们认为语言理解所形成的表征不是任意的命题网络,而是一种模拟的知觉经验。在新兴的知觉符号理论看来,理解就是语言输入激活相应的生活经验轨迹并引起经验重演,那么,有关运动语言的理解就包含动态的知觉模拟。具体来说,心理表征是知觉痕迹,这些痕迹是激活的时间模式,并储存在相应的知觉经验中,但不因时间而叠合,即有关运动的语言理解产生动态的知觉模拟。
动态模拟假设的提出,可以较好地解释一些命题网络假设难以解释的现象。如前言所述的例子:看录像后进行“汽车冲撞前面的货车”与“汽车碰到前面的货车”的速度评估。根据传统的语言理解理论,语义网络是一个多重命题表征的压缩体系,言语理解中的信息表征是一种命题符号表征,那么语言理解就是通过对相关命题的操作形成命题网络的过程,是一个独立于知觉过程的高水平加工。因此,该理论预期速度评估是不会受到动词的影响,因为需要评估的是录像中汽车的速度,而看录像所形成的视知觉记忆与随后理解问题所形成的命题网络是相互独立,互不影响――两者在加工对象与层次上泾渭分明。但是,知觉符号理论认为,认知表征本质上是知觉性的[5],认知表征和知觉、运动在认知和神经水平上享有共同的系统。语言表征中包含知觉运动特征。动词的知觉符号聚合了许多具体的知觉与运动经验,这些经验的共同性在动词的表征中也得到反映,由于知觉符号具有模式性和类似性,一旦某动词得到激活,与之相关的所有知觉信
第15卷第4期有关运动的语言理解的知觉模拟-607-
息(如方向、强度、位置等)也会得到自动激活。由此可以预期,语义理解任务与视知觉任务存在交互作用,即问题表述是诱发动态知觉模拟的线索,而激活的知觉模拟影响目标事件的记忆,从而对速度评估产生影响,虽然所看的录像是相同的;而且,在知觉符号理论看来,语言理解产生一种替代性经验,阅读问题“汽车冲撞前面的货车”后,读者会根据语言线索激活相应的知觉符号并结合自身经验建构一个模拟的情境模型,相对于高速度的“冲撞”,谓语动词“碰到”使读者产生较慢的速度表征,由于语言理解的动态表征干扰甚至混淆最初的速度视觉记忆表征,被试使用模拟而非最初的记忆进行速度评估,因此,“冲撞”所得的评估速度评估比“碰到”的快。
3 动态模拟假设的经验实证
动态模拟假设的提出不仅仅为了解释,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被证伪。如果理解是语言输入激活相应的生活经验轨迹并引起经验重演,那么,有关运动语言的理解就包含动态的知觉模拟。 3.1 动态表征的存在
动态模拟假设认为:理解有关运动的语言包含动态的知觉模拟。那么,从该假设至少可以在两个层面推论出精确的实验预期,以接受经验的检验。首先,在接收层面上,听到语音是否引发言语系统的共振。已有研究表明,语音材料激活被试的言语运动系统[9]。具体来说,听到某个音素,将激活那些与发出该音素有关的肌肉,如舌头肌肉。其次,在发生层面上,有关运动的语言理解是否在运动系统产生相关的表征。这是动态模拟假设的核心,因为这涉及理解的内涵――语言材料的意义。
首先,可以结合具体的动作执行来对运动语言的理解产生动态模拟的假设进行验证。既然有关运动语言的理解包括动态的知觉模拟,那么,可以预期执行具体的行为动作与相应的语言理解存在两方面的关系。一方面,动作的执行促进了相应行为描述的理解。Klatzky发现给被试练习相关的手势对理解描述相似行为的语言有启动作用[10]。如被试先做抓握手势,对短语“插钥匙”比“摘葡萄”的感受性判断更快。排除语义干扰后,Klatzky认为手势的认知/动作模拟产生了启动效应。实际的行为动作激活了手势的知觉符号,随后语言的经验模拟使用了该知觉符号。另一方面,语义理解影响了相应行为的执行。Glenberg设计了一个特殊的反应装置证明
了这点[11]。反应箱上有3个按键,3个按键的排列是逐步远离被试。每个刺激呈现前要求被试的手指放在中间的按键上,被试读句子后判断句子是否有意义,一半被试按接近的键表示肯定反应,按远离的键做否定反应,另外的被试则相反。结果发现,当句子描述的动作与反应的动作方向一致时,反应就快,如句子“John拉开抽屉”,表示同样的肯定反应,按接近的键比按远离的键快。Glenberg在第二个实验中使用抽象的句子材料也得到类似的结果。
此外,与其通过外显行为来推测内在的心理模拟过程,有些研究者尝试直接从内在的心理加工角度来探讨运动语言的理解与运动表征的关系。换言之,如果读者在有关运动的语言理解过程中进行了动态模拟,那么这种模拟不仅仅可以通过具体动作的外显执行来表现,也可以通过内隐的心理模拟加工来表现。Richardson(2001)通过调查首先发现动词理解中隐含了空间方向模拟[12]。研究者以具体动词(如“推开”和“举起”)和抽象动词(如“尊敬”和“辩论”)为材料,采取单项选择和画图两种任务。在单项选择任务条件下,要求被试从4个方向图中选取一个反映动词意义的最佳选项,图中分别以圆形和方块代表施事体和受事体,以上下左右不同指向的箭头连接两者。结果表明:2/3的被试对同一个动词作了相同的选择。这种一致性在具体动词和抽象动词之间不存在差异。为了量化动词的空间图式,研究者以水平方向为0°,垂直方向为90°的标准给每个动词赋予“构成角度”,得到3类动词的平均角度分别为:横向动词(如“推开”)18°,中性动词(如“展览”)42°,纵向动词(如“举起”)69°,由此表明被试有按照空间方向(纵向、横向和中性)对动词进行归类的倾向。为了避免单项选择任务的局限性,研究者提供开放的画图环境,要求被试通过画图来描述动词材料的意义。采取同样标准量化被试的反应,结果为:横向动词21°,中性动词36°,纵向动词45°。两个结果反映了被试对动词的表征中包含空间方向。但是,上述结果的出现很可能是由于任务的要求,而不是动词的空间方向模拟,即被试是为了完成实验任务才产生某个空间方向。
其后,Richardson进一步探讨动词实时理解中的空间方向表征问题[13]。研究者把动词划分为纵向(如“尊敬”)和横向(如“推开”),采用双任务范式,即要求被试听句子后辨别视觉刺激的形状。听力材
-608- 心理科学进展2016年
料是以纵向或横向动词为谓语的一般现在时简单句,动词包括具体和抽象动词;视觉刺激是方形或圆形,按照两维坐标系把屏幕分为上下左右四个区域,上下轴线构成纵向,左右轴线构成横向,视觉刺激随机出现四个区域之一。如果动词理解即时激活了其空间轴向元素从而进行模拟,则视知觉任务与语言理解任务存在交互作用,具体来说,纵向动词的理解抑制纵向刺激的辨认,横向动词的理解亦同理。结果表明具体和抽象动词的理解过程都激活了相应的空间方向表征,从而干扰了同方向的视觉辨认任务。换言之,被试对有关运动语言的理解过程进行了知觉模拟,至少在空间方向上进行了模拟。由此也说明动词的表征包含了空间方向元素,Richardson(2001)的实验结果不是被试的适应性反应造成的。当然,由于听力材料都是完整的句子,而一个完整的句子也可以形成情境模型,本实验的结果就无法排除句子表征的影响,进而不能进行精确归因,即所激活的空间方向元素既可能是源于理解动词,也可能是源于整个句子的情境表征。但是,不管是对动词还是对句子的加工激活了空间方向元素,它们都属于语言理解任务,即有关运动的语言理解任务包含了方向上的知觉模拟。
接着,在方向模拟的基础上,研究者进一步验证运动语言的理解所产生的知觉模拟是动态的。Zwaan等人采取类似的范式证实了模拟的动态性
。实验要求被试听句子后看相继呈现的两幅图并
判断两图的物体是否相同。图中的圆球有大、中、小三种尺寸,两幅图先后呈现500ms,其中间隔175ms屏蔽,第二幅图总是中等尺寸,第一幅图的尺寸或大或小,大-中的图序暗示球远离观察者,小-中的图序暗示球接近观察者。句子“投手把垒球掷向你”与接近图序构成匹配条件,与远离图序构成不匹配条件,句子“你把垒球掷向投手”则相反。结果发现,被试在图画次序与句子描述匹配条件下的反应比不匹配条件下的快。实验表明,描述球类运动的句子理解产生了类似的动态视觉模拟。但是,句子描述的球类运动与球视觉刺激的类似性是否易化了动态模拟的发生呢?
Kaschak等人采取双任务范式发现动态模拟也可以在抽象符号上进行[15]。实验要求被试看视觉刺激的同时进行语言加工任务(意义判断或语法判断)。被试注视屏幕上呈现黑白螺旋(做接近或远离运动)或黑白横条(做向上或向下运动)的同时,
听描述不同运动方向的句子:如接近句“汽车向你驶来”,远离句“汽车绝尘而去”,向上句“火箭一飞冲天”,向下句“落叶纷纷”。由此,句子描述的运动方向与图画的运动方向构成了匹配与不匹配条件。结果发现,不论是意义或是语法判断任务均出现了不匹配优势,即被试在句子描述的运动方向与图的实际运动方向不同的条件下反应快。由此表明,理解描述运动的句子形成运动方向的动态模拟,并对相应方向的视觉刺激的运动的知觉产生了影响。
此外,研究者还发现理解运动语言所产生的动态模拟还会参照情境的物理特征。如理解“老鼠接近篱笆”和“货车接近篱笆”,尽管两个情境中的目标相同,但物体不同,“接近”的模拟也不同,在被试表征中,前者两个物体的距离比后者短。同理,对于“货车接近篱笆”和“货车接近农潮,虽然物体相同,但目标不同,“接近”的模拟也不同,即货车与篱笆的距离短于货车与农场的。换言之,对“接近”的表征受到物体与目标的共同影响。Morrow与Clark的实验证实了这种模拟的情境差异[16]。
上述行为学研究主要采取语言理解与视知觉双重任务的实验范式,通过保持两种任务内容以及刺激材料的独立性,均发现这么一种趋势――有关运动的语言理解与视知觉任务相互影响。由于语言材料与视觉刺激本身以及实验任务没有直接的关联,因此,这些研究的结果不仅说明了有关运动语言的理解包含了知觉模拟表征――语言理解任务与视知觉判断任务产生交互作用,也初步反映了这种源于运动描述的模拟的动态性――句子理解引发了视觉刺激的模拟运动。有关运动描述理解的动态模拟假设也得到一些行为学研究的支持[17,18]。 3.2 动态表征的机制
运动语言理解产生相应的动态知觉模拟,那么,这种动态模拟发生机制是如何的呢?对该问题的探讨,至少要从3个方面进行回答:首先,理解某个运动的描述与知觉该运动两者之间是否包含相同的机制呢?其次,这种由语言理解所引发的动态模拟的时程如何,何时产生,何时结束?第三,运动语言理解所包含的动态知觉模拟神经生理基础如何呢?
对于第一个问题,理解某个运动事件与知觉该运动的加工机制是否相同,深入分析Richardson、Zwaan和Kaschak等的研究,可以发现,其结果除
第15卷第4期有关运动的语言理解的知觉模拟-609-
了表明运动语言理解产生动态知觉模拟,也涉及动态知觉模拟的机制问题。在这些双任务研究中,两种任务变量的不同水平之间可以构成匹配与不匹配条件,如Richardson的纵向动词与纵向出现的视觉刺激,Zwaan的“投手把垒球掷向你”句子与接近图序,均构成匹配条件;而Zwaan的“投手把垒球掷向你”句子与远离图序,Kaschak的接近句“汽车向你驶来”与远离运动的视觉刺激,均构成不匹配条件。如果理解某个运动描述与知觉该运动包含相同或相似的加工机制,那么运动语言理解将受到类似运动的视觉刺激干扰。结果发现,Richardson和Zwaan的研究均出现了匹配优势效应,即匹配条件的反应比不匹配条件的快;而 Kaschak得到了不匹配优势。必须指出的是,Kaschak的不匹配优势是在同时执行两种任务的条件下出现,而Richardson和Zwaan得到的匹配优势均在先后执行两种任务的条件下出现。同时执行两种任务所产生的不匹配优势很大程度上支持了运动语言理解中的动态模拟需要知觉机制的参与,知觉某个特定方向运动的刺激需要使用特异的神经,理解描述同方向运动的句子也需要相同神经,由此产生了同时进行视觉刺激加工与语言理解中模拟建构之间的资源冲突。而先后执行两种任务所产生的匹配优势也可以使用这种机制进行解释,理解运动语言所需的模拟激活了特定的神经机制,而这些神经机制是随后知觉相应视知觉运动所需要的,即理解任务对相应的视知觉任务有启动作用。这种视知觉和语言理解双任务加工中的选择性干扰,进一步支持了语言理解是基于知觉与行动的假设,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种机制是如何发生作用。
其次,运动语言的理解所产生的动态知觉模拟的实时过程如何,它何时产生,持续多久?该问题在前文也有涉及,如Richardson实验效应归因的疑问――动态知觉模拟的产生是源于动词还是源于整个句子。鉴于其研究使用的语义材料都是肯定句,即句子描述的事实或状态与动词本身表达的动作或状态是一致的,那么,既可能因为理解动词也可能因为整合句子的情境表征而产生相应的表征并激活有关的空间方向模拟,从而影响同方向的知觉任务加工。伍丽梅等人采取Richardson的实验范式,以否定句为语言材料进一步探讨动态表征产生的原因[19]。结果发现,否定句的理解任务与视知觉任务产生交互作用。由于否定句所描述的情境实质上并没有发
生,也不存在句中谓语动词所指代的动作,那么,这些影响视知觉任务的知觉表征就是源于对谓语动词的理解,而且这种表征的激活并没有受到句子情境的整合作用的影响,由此排除了句子情境的影响,并说明谓语动词的理解激活了相应的空间方向模拟。当然,该实验仅说明了动态模拟的产生来源,而没有涉及模拟的持续过程。
Zwaan创设了一套实验装置更为精细地探讨了动态模拟的时程问题[20]。语言材料是描述手旋动的句子,这些句子以移动窗形式呈现,移动窗口每次呈现1~3个词语,被试通过顺时针或逆时针旋动把手来控制文本窗口的出现,即把手每旋动5°则当前文本窗口消失新的文本窗口出现。如“为了解决/口渴,马拉松/运动员/急促/拧开/水瓶”(斜杠表示文本窗口的界限),结果发现,动词区出现匹配效应,即把手旋动方向与动词指称的动作旋动方向一致,则动词区阅读快,而这种匹配效应在其他区域,即使在紧跟动词之后的宾语区,也没有出现。由此说明,动态模拟可能表征是一种立即的短时效应,它的产生具有即时性与局部性。
第三,动态知觉模拟的神经物质基础如何呢,举例来说,描述手部和手指运动的句子所形成的模拟是否主要在计划手部和手指运动的运动皮层呢?神经生理学对猴子的研究发现可能为这种动态模拟提供了生理物质基矗研究者在猴子腹侧前运动皮层发现“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s)”。当猴子看到某种行为,而自身也具备执行该行为的能力,那么,它的腹侧前运动皮层单细胞有活动记录,这些神经元被称为“镜像神经元”[21]。同样,听到某种行为的声音,只要该行为也属于其运动系统可执行的,镜像神经元也会被激活[22]。需要指出的是,镜像神经元参与了行为目标的理解。知道隔板后面有食物,看到研究者的手伸向隔板,猴子的镜像神经元会产生相应的活动,尽管它并没有看到研究者的手在隔板背后的活动。镜像神经元此时的活动模式与没有隔板条件下的激活模式是相同的。相反,如果没有食物,不管隔板是否存在,镜像神经元都不会激活[23]。由此可见,对抓握行动的目标表征是镜像神经元激活的充要条件。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感觉信息与运动程序的关联是取决于前颞叶回间沟(superior temporal sulcus)的解剖联系[24]。STS负责视觉与听觉模拟,而PF与F5则从STS中获取刺激,由于STS下属神经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猴
-610- 心理科学进展2016年
子能够把自身行为的听觉和视觉信息与运动程序联系起来,还可以把他人运动的见闻与自身的运动程序联系起来。人类脑成像的研究也得到类似证据
。当人们观察到某个面部运动,而且这个运动是自身能够执行的,则前运动皮层的血流量增加;如果所看到的运动自身不能执行,则只有视皮层被激活,前运动皮层没有被激活。人类的镜像系统比猴子的更灵活,因为人类对更广泛行动做出反应,包括无目标行为及多重行为[26]。
脑成像的研究还发现,理解有关运动的词语或句子激活相应的脑运动区,如前运动皮层区,有关口运动的语言材料就会激活该区中的负责口运动的部分,眼运动、手运动也如此[27]。进一步研究则表明所激活的区域受到行为对象的影响[28]。这些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初步揭示,运动语言的理解所形成的模拟不是简单的、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仿真的。
4 动态模拟研究的展望
动态模拟及其模拟机制的实证研究支持了有关运动的语言理解包含动态知觉模拟的假设,同时也部分检验了知觉符号理论有关语言理解是建构语言所述事件的知觉模拟的观点,说明了该观点的合适性和必要性。对比命题符号理论把语言理解看做是命题网络建构的传统观点,该观点确实具备些优势,如可以解释有关运动语言理解研究的结果,尤其是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现象;它能够提出命题符号理论所不能预期的可证伪假设。但是,这种在批驳命题建构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观点是否比传统观点为语言理解的加工过程提供一个更符合实际的解释,甚至可以取替传统观点呢?前路任重而道远。
首先,就有关运动的语言理解包含动态知觉模拟的假设本身来说,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检验。虽然行为学的研究发现这种由理解运动语言所产生的动态知觉模拟是存在的,并初步表明其产生的机制,但是,这些研究存在一定局限。第一,目前动态知觉模拟研究主要使用具体动词作为语言材料,而没有说明抽象动词的理解情况。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实验技术的问题。一般来说,具体动词指称的动作存在具体的发出者和接受对象,只要找到合适的载体就能在实验过程中仿真动作过程,从而对动词理解过程是否产生知觉模拟进行检验;但抽象动词指称的行为要么不存在具体的发出者要么缺乏具体的接受对象,实验程序中就无法模拟抽象行为的过程,虽然有研究者以动作方向为切入点[13],但仍难以精
确检验理解抽象动词的知觉模拟产生与否。另一方面,可能是抽象动词的理解不包含动态知觉模拟。抽象动词不具备具体的执行形式,难以用具体知觉经验进行表征,而只能由抽象命题概括说明,因此,抽象动词的理解不涉及较低层次的知觉经验,由此其理解不产生动态知觉模拟。第二,研究者主要在词句的语言材料中发现动态知觉模拟,而鲜有以篇章为单位做整体研究,那么,这种动态知觉模拟对语篇理解的作用如何呢?换言之,这种模拟的产生是否会受到语言情境整合作用的影响。更具体来说,某个动词的理解就形成动态知觉模拟,那么多个动词同时或连续出现,那么,读者是否可以使用有限的资源逐一进行动态知觉模拟。此外,动态知觉模拟的机制需要更多认知神经科学证据的充实。虽然研究初步发现理解有关运动的词语或句子激活相应的脑运动区,这似乎支持运动语言理解产生动态模拟的假设,但必须注意实验任务要求与自然阅读过程的差异,因此只能谨慎地说:运动与表象的脑区也参与了语言理解过程。
其次,即便是承认有关运动理解包含动态知觉模拟,也只是部分支持知觉符号理论有关语言理解的观点,即语言理解就是建构语言所述事件的知觉模拟的观点还需要大量的研究支持。第一,知觉符号理论强调外在刺激与内在符号的模拟关系,认为语言意义取决于它所在的情境,那么要实现这种具体性,大脑需要储存与组织无数的知觉符号,如上文提及的“掷向”,传统表征理论只用一个命题表示,而知觉符号理论却要建立各种具体的知觉表征,如球掷向你、球掷向别人等。这似乎有悖于认知经济原则。与此同时,阅读理解是快速的,读者如何从大脑所储存的众多知觉符号中快速而准确地提取相应的知觉符号呢?虽然实验表明理解过程运用了感觉运动信息,但这是否因为材料的原因呢?目前知觉模拟主要在以词或句为单位的局部研究中进行探讨,而很少以篇章为单位进行整体研究。要完整回答语言理解加工问题,是不可能忽视篇章阅读研究。第二,即使承认外在刺激与内在符号具有模拟关系,那么读者如何运用这些知觉表征来建构一个连贯的具有高分解度的情境模型呢?丰富的阅读心理表征包含时空框架、运动与情感等,而强调模拟建构的知觉模拟观必须进一步解释读者如何克服注意与工作记忆的限制,在语言加工的过程中同时激活并整合数以千计甚至难以枚举的变量来实现模型之间的
第15卷第4期有关运动的语言理解的知觉模拟-611-
整合。当然,这可能存在着一定的技术困难,因为目前的技术及实验范式无法实现将一个自然阅读的连续的心理操作过程进行有效分割并保证其生态性。
此外,虽然知觉表征模拟观是为了批驳命题网络建构观而提出,但实际上命题网络建构观是很难彻底批驳的。尽管命题建构的观点无法预期运动语言的理解包含动态知觉表征,也无法如动态模拟假设那般提出精确的具体的实验预期,但这并不代表它不能解释这些结果。理论上命题或命题操作的数目是没有限制的,那么命题网络可以通过对命题的操作次数的增加而不断增加,所以命题符号理论拥有极强的解释力。举例来说,对于Kaschak有关运动语言理解的知觉模拟是动态的研究结果,命题符号理论同样可以进行解释。根据命题符号理论,读者把当前文本中的语言信息转换成命题,通过建构命题网络来实现语言理解[8]。阅读句子“火箭一飞冲天”后,读者会形成命题:飞[火箭,天]。而由于语义网络中每个命题都连接相应的“空间方向”的命题,如概念“飞”与概念“上”相联系,因为“飞”通常是一种向上的行为。由此,理解概念“飞”的同时激活了概念“上”;与此同时,同方向的视觉刺激的知觉进入抽象命题水平,也激活概念“上”。那么,概念“飞”的理解与向上的视知觉刺激加工在语义网络上产生了交叠,在资源上产生了冲突,从而形成不匹配优势。换言之,尽管命题符号理论不能做出精确的事前预期,但它几乎可以解释一切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最近有研究表明,言语理解中既有知觉符号表征,也有命题符号表征,知觉符号表征只是信息表征的一种早期状态,人类头脑中最终的信息表征形式主要是命题符号表征
。这说明在
实证上,知觉表征模拟的观点对命题网络建构的批驳仍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之内,知觉表征模拟观能否取代命题网络建构观,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将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由此可见,有关运动的语言理解包含动态知觉模拟假设的检验、知觉符号理论的语言理解观的完善以及其取代传统命题网络建构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研究者不仅有必要使用不同的行为测量范式来探讨语言理解加工的实质,还必须依靠神经生理技术如PET、fMRI等直接检验并定位大脑的激活模式,揭示运动描述的语言刺激对大脑的影响,从而
探测大脑有关运动描述的表征实质。可以预见,对有关运动的语言的理解问题的探讨对建构语言理解理论与模型有着重要意义,而究竟理解“有关运动的语言”是否也是“运动的”将成为未来语言理解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参考文献
[1] Loftus E F, Palmer J C. Reconstruction of automobile
destruction: An exampl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anguage and memory.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 Verbal Behavior, 5~589
[2] Pylyshyn Z W. The imagery debate: Analogue media versus
tacit knowledge. Psychological Review, ~45 [3] Zwaan R A. The immersed experiencer: Toward an embodied
theory of language comprehension.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62
[4] Glaser W R. Picture naming. Cognition, ~105 [5] Barasalou L W. Language comprehension: Archival memory
or preparation for situated action?Discourse Processes, ~80
[6] Barasalou L W. Perceptual symbol system.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 7~660
[7] Zwaan R A. Embodied cognition perceptual symbols and
situation models. Discourse Processes, ~88 [8] Zwaan R A, Kaup B, Stanfield R A, et al. Language
comprehension as guided experience. In: Degand L, Bestgen Y, Spooren W, et al. (eds.).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es to Discourse.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Uitgaven Stichting Neerlandistiek VU,
[9] Fadiga L, Craighero L, Buccino G, et al. Speech listening
specifically modulates the excitability of tongue muscles: a TMS study. 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9~402
[10] Klatzky R L, Pellegrino J W. Can you squeeze a tomato? The
role of motor representations in semantic sensibility judgments.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77
[11] Glenberg A M, Kaschak M P. Grounding language in action.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8~565 [12] Richardson D C, Spivey M J, Edelman S, et al. “Language is
spatial”: Experimental evidence for image schemas of concrete and abstract verbs. In: Proceedings of the 23rd annual meeting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 Mawhah, NJ: Erlbaum, 8
[13] Richardson D C, Spivey M J, Barsalou L W. Spatial
representations activated during real-time comprehension of verbs. Cognitive Science, 7~780
[14] Zwaan R A, Madden C J, Yaxley R H, et al. Moving words:
Dynamic mental representations in language comprehension. Cognitive Science, 1~619
-612- 心理科学进展2016年 [15] Kaschak M P, Madden C J. Perception of motion affects
language processing. Cognition, ): 79~89 [16] Morrow D G, Clark H H. Interpreting words in spatial
descriptions. 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 5~291
[17] Tucker M, Ellis R. Action priming by briefly presented
objects. Acta Psychologica, : 185~203
[18] Michael P K, Carol J M, David J T, et al. Perception of
Motion Affects Language Processing. Cognition, ): 79~89
[19] 伍丽梅,莫雷,王瑞明. 动词理解中空间表征的激活过程.
心理学报, ): 663~671
[20] Zwaan R A, Taylor L J. Seeing, Acting, Understanding:
Motor Resonance in Language Comprehens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 ~11 [21] Gallese V, Fadiga L, Rizzolatti G. Action recognition in the
premotor cortex. Brain, : 593~609
[22] Kohler E, Keysers C, Umiltà M A, et al. Hearing sounds
understanding actions: Action representation in mirror neurons. Science, : 846~848
[23] Umiltà M A, Kohler E, Gallese V, et al. “I know what you
are doing”: A neurophysiological study. Neuron, 2001, 32:
[24] Keysers C, Perrett D I. The neural correlates of social
perception: a Hebbian network perspective.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 501~507
[25] Buccino G, Canessa N, Patteri I, et al. Neural circuits
involved in the recognition of actions performed by non-conspecifics: an fMRI study.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4~126
[26] Grèzes J, Armony J L, Rowe J, et al. Activations related to
“mirror” and “canonical” neurons in the human brain: an fMRI study. Neuroimage, ): 928~927
[27] Hauk O, Johnsrude I, Pulvermüller F, Somatotopic
representation of action words in human motor and premotor cortex. Neuron, 1~307
[28] Tettamanti M, Buccino G, Saccuman M C, et al. Listening
to action related sentences activates fronto-parietal motor circuits.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 273~281
[29] 王瑞明, 莫雷, 李利, 王穗苹, 吴俊. 言语理解中的知觉
符号表征与命题符号表征. 心理学报, ):143~150
Dynamic Mental Simulations during Comprehension of Motion
Descriptions
Wu Limei,Mo Lei,Wang Ruiming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China)
Abstract: In contrast to traditional view that discourse comprehension is network-building, perceptual symbol theory proposes to view comprehension proceas to construct perceptual simulations of the state of affairs it denotes. On this view, understanding descriptions about motions activates dynamic mental simulations. There is not only behavioral but also neuroscience evidence for this assumption. It’s suggested that the processing mechanisms recruited to construct simulations during language comprehension are also used during corresponding motion process. But the definitiveneof this assumption must await further empirical investigations and the perceptual symbol theory remains to be validated in the domain of language comprehension.
Key words: comprehension, perceptual simulations, perceptual symbol theory, propositional symbol theory.
内容:回帖功能已关闭
相关帖子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橄榄球运动员肌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