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玉米价格预测还会涨吗

玉米后期是否还有上涨机会?|玉米|玉米价格|附图_新浪新闻
11月9日晚间,USDA报告重磅发布,美玉米单产调高至175.4蒲(预测值172.3、上月171.8、上年174.6),收割面积8310万英亩(上月8310、去年8670),产量调高至145.78亿蒲(预测值143.23、上月142.80、上年151.48),期末24.87亿蒲(预期23.60、上月23.4、上年22.95)。美玉米单产、产量以及期末库存均远超市场人士的平均预期值,且美国农业部的单产数据创下历史最高纪录,令市场吃惊,给美玉米市场带来较大利空,美玉米价格应声下跌,11月9日当天,芝商所旗下的CBOT玉米主力12月期约(ZCZ7)盘中一度跌至期约低点340.75美元/蒲式耳,最后收于341.5美分/蒲式耳,跌至近一年以来的最低点。不过,由于投机基金已经在玉米期货及期权市场上建立了庞大的净空单,继续做空的力量在衰减,阻止玉米价格进一步深跌。同时,美国农业部月度报告亦上调了玉米需求预测数据,玉米的饲料用量和其它用量数据上调7500万蒲式耳至55.75亿蒲,出口数据上调7500万蒲式耳至19.25亿蒲式耳,因为美国玉米价格竞争力有望改善,乌克兰玉米出口预测减少,墨西哥的需求预期增加(因国内高粱产量急剧下滑)。此外,美国农户存惜售心态,令玉米下跌空间受到限制。就后期来看,美国自身的供应市场依旧庞大,在美国国内需求整体趋稳定的情况下,出口也就显得尤为重要。美玉米出口不畅,其主因多还是来自于黑海地区玉米出口强力竞争。美国农业部发布的出口检验周报显示,截至日的一周,美国玉米出口检验量为444,648吨,上周为547,417吨,上年同期为929,281吨。迄今为止,美国2017/18年度(始于9月1日)玉米出口检验总量为5,540,404吨,去年同期为10,177,385吨,同比减少45.6%,上周是同比减少45.2%,两周前同比减少45.9%。在2017年11月份供需报告里预测2017/18年度玉米出口值19.25亿蒲式耳,出口虽然较10月份上调,但仍比2016/17年度调高后的出口值22.93少3.68亿蒲式耳。同时,月份,南美玉米将进入收获期,在美国及全球供给依旧庞大的压力下,未来芝商所旗下CBOT玉米价格或将继续承压,延续弱势格局,底部缓慢下移,市场下一个支撑位在331美分附近。附图1:美玉米走势图从9月份中国进口玉米数量来看,9月份进口量降至吨,较8月减吨,环比降幅33.79%;其中,从美国进口吨,较8月增吨,环比增幅24.28%,较去年同期吨,同比增幅3439.9%。月进口总量2276059吨,较去年月3385吨,降幅23.61%。众所周知,一方面,2016年以来,在中国改革玉米政策的背景下,玉米现货价格开启断崖式下跌的行情,跌至近6以来的低点,使得近些年来让政府主管部门头疼的国内玉米价格远高于国际市场的问题,开始得到解决,自此玉米进口量已开始被遏制。另一方面,就是中国进口玉米是始终有配额的限制,目前虽然从当前进口美国玉米成本价来看,国内玉米仍高于进口玉米200-300元/吨,进口有利可图,可多数企业的2017年配额已使用,进口高峰期6-9月份已过,预计10月份进口玉米将继续减少,预估2017年玉米进口总量减少至250万吨,较降21%。附图2:年9月玉米进口数量分月度对比附图3:年玉米进口总量对比附图4:广东港国产玉米与美玉米到中国口岸成本价对比图再来回顾下近期中国国内玉米现货价格走势,自9月下旬,国内主产区新玉米由南向北收割入市以来,本应在季节性新玉米供给压力下,玉米价格将出现一波跌势,但今年由于恶劣天气、运输、政策等因素的支撑下,玉米并未如往年一般开启一波新陈玉米交替期的“断崖式”下跌,截止11月13日,国内玉米平均价格指数1677元/吨,较9月30日1685仅跌7元/吨。在不考虑临储玉米库存的情况下,今年玉米供需市场将逆转,基于今年国家继续大力度调减玉米种植面积,玉米总产量继续减少已成定局,而下游深加工产能扩增明显,玉米饲用需求也在缓慢恢复,就年度而言,玉米供需市场首现产不足需,据天下粮仓网(Cofeed)初步预估,2017年玉米总产量在20372万吨,较减800万吨,而2017年年度需求总量增至21120万吨,较2016年增1700万吨,2017年库存消费降至117.27%,较%减13.09个百分点。但由于政府还有大量的储备足以弥补本年度市场的供应缺口。附表:2017年10月份玉米供需平衡表此外,市场上关于玉米政策传闻也是绵延不断,国家粮食局出以下明确观点,就是玉米必须下跌到一定程度,深加工玉米补贴以及中储粮收购才能以预案方式出现。虽然今年补贴力度明显不如去年,但政策仍为玉米价格构筑了安全底线。但是,我们又要说了,当前华北黄淮产区由于前期受降雨影响,上量高峰迟迟未现,同时,11月中旬,东北产区迎来冷空气,气温持续下降,意味着东北玉米批量脱粒上市的“气候条件”即将成熟,当地烘干塔有望陆续启动,新一轮的玉米上量高峰期或来临,供给压力仍不容忽视,玉米价格也并不具备上涨的动能。展望后市,东北产区大风降温天气,利于玉米储藏、脱粒,新玉米上量即将迎来高峰期,华北产区天气原因售粮进度较往年偏慢,玉米供给市场仍十分宽松。而下游企业需求虽增量,但增速较为缓慢,在新玉米集中上市压力下,短期内玉米价格仍将大概率仍将弱势震荡。不过,考虑到今年黄淮、江淮等地玉米品质堪忧,霉变偏高,而近日国家三部委联合下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局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2017年秋粮收购工作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或将主要针对差粮收购难的问题,将对华北玉米形成一定的底部支撑。远期来看,今年在玉米市场年度供需格局逆转,基层种植户惜售,贸易商囤粮待涨、以及政策托底的共同作用下,中长线玉米价格仍可谨慎乐观,这也会对当前的玉米行情下跌起到缓冲作用,玉米价格下跌的空间也不会太大。操作上建议,下游用粮企业在价格跌至低点后可适时适量补库。附图5:国内玉米价格走势图作者:XXX;来源:天下粮仓;农产品期货网转载本文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并不表示本网认可文中作者观点。若转载文章作者有认为本网有不妥之处,请致电本网010-联系,本网将立即与您磋商并解决相关事宜。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就像被缩骨伞夹住脑袋一样不痛快。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没有石油的生活,可能比如今这种依赖石油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2018年玉米价格多少钱一斤?玉米价格还会涨吗? - 养兔123网
当前位置: >
2018年玉米价格多少钱一斤?玉米价格还会涨吗?
2018年已经进入第二个季度,(1740, -3.00, -0.17%)价格始终在人们的关注中下跌,这已经成为定局。在随之而来的三个季度,上涨空间不大,但或许会回温,在目前的价格水平上有所回调有所上涨。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仅供参考:
一、中美贸易战的打响,势必造成玉米价格回调。我国每年进口玉米近千万吨,其中三分之一是从美国进口。由于美国疯子“特朗普”的“美国利益”的壁垒政策,致使我国对进口美国玉米、(, 0.13%)加征25%的关税作以回应。这就使得玉米价格有上涨机会。
二、养殖行业的不景气,但出现了回暖的趋势。养殖行业可谓是全面下跌,特别是生猪养殖领域,可谓行情一泻千里,生猪价格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养殖户叫苦连天。这一切经过这一段时间市场消化,出现了生猪价格上涨,尽管上涨不大,可也预示着回暖的迹象。这也会驱使着饲料滞销的情景结束,慢慢的需求量增大,致使玉米价格上涨出现了可能性。因为饲料的主要成分是玉米。
三、国家在销售玉米储备粮,以旧换新,确保玉米储备粮的储存期和质量。对于国家这次开仓拍卖陈粮700万吨,已经投放市场,加上东北玉米种植户的玉米积压,差不多在2亿吨,这需要一段时间的市场消化,所以近期玉米价格是不会上涨,秋后基本能回调。
总之,玉米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玉米价格过度上涨或者下跌都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稳定,所以在玉米价格问题上国家会宏观调控,确保玉米价格在合适的区间波动。加上今年储备库换粮,国家会在秋后有最低保护价格收购玉米,势必导致玉米上涨成为了可能。临储拍卖首拍成交情况及溢价情况基本符合市场预期,贸易商报价心态暂稳。饲料企业仍保持一定观望心理,同时部分中小企业存在补库需求,询价增多也对当前价格形成一定支撑。
目前东北和华北产区基层余粮不足两成,在抛储压力之下基层农户和贸易商继续囤货风险加大,惜售情绪出现明显的松动,出货较为积极,而市场看空情绪浓厚,大多数深加工企业和饲料企业玉米库存都处于安全水平,继续收购心态相对谨慎,短期供过于需现货价格将继续走弱,但因优质玉米余粮相对有限,投放初期的玉米品质不佳,饲用刚性需求依然偏强,预计现货价格断崖式下跌的概率不大。从中长期来看,新玉米产量下降,随着饲料养殖需求的不断回暖,深加工产能的扩增提振,玉米的需求量也将因此继续增长,预计后期玉米的价格总体震荡上行几率非常高。
··········2016年玉米价格预测,玉米价格还会涨吗? - 玉米信息网
欢迎来到中国鸡蛋网查看每日,希望我们的鸡蛋行情信息对您有用!
把鸡蛋价格网设为首页 | 收藏中国蛋鸡信息网
当前位置: &
& 2016年玉米价格预测,玉米价格还会涨吗?
2016年玉米价格预测,玉米价格还会涨吗?
& & & & & &(资料图片)& & 多位玉米深加工企业负责人这样说,政策托高,造成企业原料成本提高,导致企业产品没有竞争力,生产有了亏损,国家就应该补贴。而最终实践中形成这样一个现象:保护农民利益——提高玉米价格——给深加工企业补贴,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玉米价格严重脱离市场,而玉米深加工企业也必须依赖政策补贴才能生存。  “国家应该采取措施让生产归生产,市场归市场,更注重发挥市场在价格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价格信号引导生产、调节供求。”中储粮分公司购销计划处处长宋海河表示。  “农产品和玉米深加工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患上了‘补贴依赖症’,必须实施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破解玉米及部分农产品的两难局面。”刘笑然说。由于国家库存高,用粮企业依赖性增强,原来企业库存保持3至4个月,玉米深加工企业库存保持5至6个月,而现在加工用量状态被打破,饲料企业随买随加,贸易企业纷纷退市,不再存粮,深加工企业也仅有一周的加工量。  据中新网报道,全国秋收已近收官。作为秋收主要作物,今年玉米的产量将再度提升,但迎来丰收的主产区农户们却高兴不起来。《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吉林等省采访获悉,目前玉米收购价格明显低于往年,严重挫伤粮农种粮积极性,甚至有土地流转种粮大户开始毁约弃租。同时,玉米库存持续高企,不断蚕食深加工行业的利润。多位专家指出,玉米等几大主粮目前在价格形成机制上存在诸多积弊,需要加速完善和改革当前的临储政策,用市场之手来解决问题。  玉米量增价跌伤农心  “现在价格太低了,想等一等再卖。”河北省成安县辛义乡东霍村农户李庆说,今年玉米价格太低,压缩了他大部分的利润,“赔本倒是赔不了,但是利润没了。”  眼下河北的秋粮大部分收获完毕,秋种工作正有序进行。记者在河北采访了解到,农户反映今年玉米长势良好,产量稳中有升,但价格却节节走低。以新玉米为例,价格从刚上市的1.1元/斤左右已经下降到目前的0.8元/斤左右,价格明显低于往年,也低于农民预期,农户出现惜售情况。基层农户还反映,种粮比较效益本来就低,又遇今年粮价大跌,农户利益受损严重。这导致种粮大户不得不调整种植结构,缩减种植面积,种粮积极性降到冰点。  还有一些种粮大户说,玉米价格低迷,但是并没有企业趁机收购。因为在企业看来,玉米价格还将继续走低,目前有价无市,买的不愿买,卖的不愿卖。  邯郸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分析称,按照目前的价格行情,农户一亩地一年纯收入在300元,大户由于存在规模效应,收入在500元至600元,种粮比较效益本来就低,今年低迷的玉米价格还将导致农民收入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遭到打压。  对于后市价格,多位种粮大户表示不乐观,价格有可能持续偏弱,种粮大户有减少大田作物种植面积的打算。  邯郸种粮大户李波流转土地5000亩,他说,今年玉米价格偏低,刨除各种成本,仅仅保本,本来有扩大流转土地面积的打算,面对现在的价格行情,不得不放弃这个想法。此外,为维持运转,他打算扩大蔬菜种植面积,目前流转的土地中有百分之二十种植蔬菜,明年打算将这一比例提高到百分之三十。  业内人士分析称,由于流转大户种植成本居高不下,每年的租金压力普遍较大,加之缺少贷款抵押物,目前大户的资金链普遍吃紧,已经出现毁约弃租现象。普通农户看到种粮效益低,更不愿意种地,农民不收种,大户退租退不了。  成安县农业局副局长张书廷说,今年玉米价格如此低,近年来少见,种粮比较效益本来就低,又遇粮贱伤农年景,各方需要慎重考虑如何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政策性粮食大量积压仓库爆满  此前国家发改委、粮食局、财政部、农发行联合发文,公布本年度玉米收储价格。其中挂牌收购价1元/市斤,比去年平均价1.12元/市斤下降10.7%,这一决定的宣布导致玉米期货市场价格也应声而落。  据悉,从2008年开始,国家在东北地区推行玉米临时储备政策。在当年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临储政策对于保护农民种植积极性,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由于过去我国临储玉米价格只涨不跌,该政策的负面影响愈来愈显著,粮食库存问题逐渐激化。  据测算,截至目前我国临储玉米结余量在1.5亿吨水平,由于、、杂粮等种植区域向玉米转移愈发明显,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我国新季玉米产量有望达到2.32亿吨,再创历史新高。而国家交易中心今年拍卖情况显示,本年度至今累计拍卖成交玉米量仅为586万吨,远低于市场预期的2000万至3000万吨规模。  中储粮吉林分公司购销计划处处长宋海河告诉记者,目前分公司辖区各种性质粮食严重超负荷。“泄库泄不下去,深加工能力严重开工不足,饲料用粮也大幅减少,再加上低成本的替代品增多,造成粮食库存主要是玉米的仓库爆满。”  据了解,虽然今年吉林省出台了针对粮食加工企业的扶持补贴政策(企业每加工一吨玉米中央财政补贴100元/吨,地方财政再补贴50元/吨),但由于价差远远超过补贴幅度,政策成效不明显,竞价拍卖成交量低,市场购买力严重不足。  自5月上旬开始,国家已经连续12周向吉林省投放临储玉米拍卖指标,虽然今年国家将临储拍卖时间较上年提前近两周左右,但总成交量仅为135.44万吨,比去年同期减少75%以上。“成交量低直接反映出当前市场需求疲软,享受补贴后的企业仍然亏损,很难有拍卖的兴趣。”中国粮食协会玉米分会副秘书长刘笑然说。  从吉林省情况看,饲料、深加工企业严重亏损,酒精加工企业亏损600元至800元/吨,淀粉加工企业亏损100元至300元/吨,多数企业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  不仅消费不足,今年以来国家一直没有安排跨省移库,导致腾仓倒库一直没有渠道,出现了库存爆满,销不动、调不出、储不下现象。“估计今年玉米产量至少3000万吨,目前分公司和地方国有粮食企业已经没有空余仓容,加上租库收购人员有限、委托收购风险隐患多,大量积压的粮食将出现管不了、管不好的问题。”宋海河说。  宋海河告诉记者,目前中储粮吉林分公司库存量大,点多面广,有2430万吨粮食露天储存,露天货位多达4万余个,特别是有的库点利用非标准仓储粮,缺少机械通风、电子检温等功能,缺乏储粮经验,极易出现粮堆发热、结露、生虫、生霉甚至坏粮情况,还有的企业消防、防雷设施不符合要求,存在一定的安全生产隐患。  玉米深加工企业患“补贴依赖症”  吉林省粮食局科技产业处处长张长城告诉记者,受到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产品需求不旺、原料成本持续上升等不利因素影响,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企业陷入困境,连续出现全行业亏损。  除了库存高企,深加工产业的损失惨重也是这一轮玉米价格下跌带来的一个较大的负面效应。据介绍,截至7月底,长春市出厂价在2900元至3000元/吨,生产一吨淀粉要亏损200元/吨,换算成加工玉米,长春市玉米深加工企业每加工一吨玉米亏损169元/吨。而加工酒精的亏损更为严重。  实际上,玉米深加工产业的亏损并非今年才出现。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玉米大量积压,国家储粮难和农民卖粮难的矛盾较为突出,吉林省率先在全国大力发展玉米深加工产业,较大程度缓解了玉米收储难题,同时对促进农民增收起到重要作用。但是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吉林省各地粮食深加工产业遭遇成本高企、售价下滑、需求不旺,加之“同质化”竞争及产品结构趋同等原因,出现严重产业危机。多数企业亏损停产,市场萎缩,尽管国家采取措施给予补贴“输血”,但依然颓势难改,亟须采取措施破解当前玉米深加工行业困境。  记者在吉林省松原市、榆树市、四平市等地了解到,当地玉米深加工企业“亏损并生产着”,由于停工将面临设备老化、市场丢失等问题,部分实力较强的企业“咬牙”生产,都在停产、半停产边缘徘徊。  嘉吉生化有限公司总经理肖非说,2014年企业亏损2800万美元,原因就是原料成本高失去竞争优势。“省内很多加工企业都已停产。”嘉吉生化、中粮生化是坚持生产的两家企业之一,而吉林省粮食局调控处处长王涛告诉记者,位于榆树市的中粮生化已准备停产,因为已经承受不了每月近千万的损失。  据张长城介绍,2014年,全省玉米深加工企业实际加工玉米998.37万吨,同比减少117.34万吨,利润总额-10.54亿元。虽然国家对吉林玉米深加工企业实施竞购临储玉米中央财政补贴政策,但补贴水平低,无法弥补企业亏损,无力调动企业积极性。  多位玉米深加工企业负责人这样说,政策托高玉米价格,造成企业原料成本提高,导致企业产品没有竞争力,生产有了亏损,国家就应该补贴。而最终实践中形成这样一个现象:保护农民利益——提高玉米价格——给深加工企业补贴,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玉米价格严重脱离市场,而玉米深加工企业也必须依赖政策补贴才能生存。  “国家应该采取措施让生产归生产,市场归市场,更注重发挥市场在价格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价格信号引导生产、调节供求。”宋海河说。  “农产品和玉米深加工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患上了‘补贴依赖症’,必须实施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破解玉米及部分农产品的两难局面。”刘笑然说。由于国家库存高,用粮企业依赖性增强,原来饲料企业库存保持3至4个月,玉米深加工企业库存保持5至6个月,而现在加工用量状态被打破,饲料企业随买随加,贸易企业纷纷退市,不再存粮,深加工企业也仅有一周的加工量。  玉米临储政策亟待完善  多位专家认为,自国家在东北地区实施临储政策以来,当地玉米价格在政策推动下,不断水涨船高,“政策市”在保护农民利益的同时,严重干扰了玉米市场价格,导致农民对最低价收购政策产生依赖性。  宋海河认为,必须让临储价格回归市场,“以玉米为例,市场也就是八毛钱,非要人为地提高到1.1元,导致加工企业无法开工、饲料企业找替代的恶性循环。”临储政策在当时和现在看是对的,在一段时期内保护农民利益、鼓励农民种粮积极性是对的,但定价环节太随意了。  以玉米来说,2008年临储定价为0.75元/斤,2009年也是0.75元/斤却没有收上来,2010年和2011年提高到0.99元/斤,也没有收多少临储粮,2012年达到1.05元/斤,2013年的1.12元/斤。“这个价格不是根据市场来的,都是人为定的,正常的最低保护价,现在变成最高价了。”宋海河说。  记者了解到,针对目前国内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政府已经决定在“十三五”期间有所行动。具体而言,确定将用“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的方式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对不同品种实行差别化支持政策。其中,改进并继续执行、的最低收购价政策;按照价补分离的方针,继续实施棉花、大豆两个品种的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价格信号引导生产,调节供求,并完善补贴发放办法;针对目前结余量巨大的玉米,将改革完善其收储政策,也要启动价格市场化改革。  多位专家分析称,多年来国内粮价因为受到托市收购和临储收购价的支撑,长期维持高位,进口农产品价格倒挂现象严重。我国南方玉米进口完税价格低于国内玉米800元/吨以上,特别是高粱、大麦、木薯没有关税配额限制,进口数量激增。据有关部门预测,今年全国高粱、大麦、木薯及玉米等替代品进口量超过3000万吨,可替代国内玉米数量在3100万吨以上,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内玉米消费。  吉林省粮食局调控处处长王涛认为,深加工及饲料需求疲软,进口玉米及其替代品持续到港等多重利空因素,再加上新季玉米临储政策尚不明朗,市场不看好后市玉米价格,更为吉林省消化库存带来巨大压力。“国家应该在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基础上调整政策。”  针对当前粮食库存爆满、消费需求不旺、跨省移库不畅、新粮上市增压等问题,有关人士认为,到新粮上市仅有3个多月的时间,加上铁路货运运力的限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破解当前高库存压力,同时还要兼顾长远,避免政策扭曲市场价格的现象持续发酵。业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应对。  一是完善玉米临储政策,让临储价格在保护农民利益、兼顾中央财政承受力的基础上,尽量接近市场价格。本着“托市收购、合理定价、适度补贴、省长负责”的原则,按照农民种粮成本每斤0.75元、保证成本收益率不低于30%测算,对农民采取价差补贴的政策,保护农民利益不受损。同时为防止农民出现惜售观望心理,应尽早明确有关农民补贴政策,避免农民惜售带来大面积坏粮问题。  二是给予加工企业适度补贴,扩大粮食消费。尽管目前国家和省财政对加工企业有所补贴,但补贴水平较低,无法弥补企业亏损,应提高补贴标准,实现企业盈亏平衡。同时扩大燃料乙醇消费,实质性消化国内库存压力,减轻财政负担。同时在政策性粮食收购启动期间,按照深加工企业生产用粮情况,给予一定额度补贴,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市场收购。此外,对于露天储粮和生霉粒超标的临储玉米,采取定向销售的政策,加大对粮食加工企业补贴力度,尽快消化库存。  三是适度控制进口。由于国家对进口玉米实行配额限制,进口总量不大,虽然今年出现了东北产区深加工企业进口玉米的罕见现象,但相对可控。而高粱、大麦、木薯等品种不在关税保护范围,价格低于国内,导致大量进口,抵消国内玉米消费数量。国家应采取相应政策和措施控制进口,打击走私。  四是调整玉米种植结构,从单纯追求玉米数量增长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进一步明确玉米主体功能区定位,加大政策扶持,减少非功能区玉米种植面积,缓解国内玉米阶段性供大于求的压力。登录没有账号?
&登录超时,稍后再试
免注册 快速登录
玉米价格未来继续上涨的概率较大
期货日报 乔林生
&& 近两个多月时间,国内粮油市场最令人关注的品种非莫属,其价格持续上涨,市场中各类传闻不断,时刻牵动着人们的神经。市场各方均想在价格上涨的盛宴中分得一杯羹。当前,高品质玉米供应偏紧引导国内玉米市场价格整体趋涨,下游需求良好与价格传导机制顺畅进一步支撑玉米价格保持强势。然而,随着玉米价格短期累计涨幅的日益增大,市场主体都开始担心接了价格上涨的“最后一棒”,各方的心态也都变得复杂起来。
  贸易商囤积的玉米被抢购
  在东北及内蒙古收购并囤积玉米数万吨的老韩近期成了圈内人追逐的对象,多年来不联系的“小兄弟”频频打来电话套近乎,主要原因是大家都想从老韩手中抢购一部分玉米。
  得益于去年新玉米上市前对市场走势的正确判断,加上自已在经营上胆子比较大,去年新玉米上市后老韩与几位生意伙伴共同筹资4000多万元,在东北三省一区的10多个粮食收储库点,委托有关机构替他们收购并囤积了数万吨玉米,讲好的条件是存放到今年春季,并约定交货时散粮汽车板价为元/吨,虽然这个价格比订合同时的市场价格高了70―90元/吨,但由于老韩坚信后期玉米价格将大幅上涨,他想尽办法做通了业务合作伙伴的工作。随后国内玉米市场行情果然如老韩所预期的那样一路高涨,很快老韩囤积的玉米每吨净利润接近了100元。
  “短期内一下子挣这么多,这是近年来做粮油生意很少遇到的,不知道该不该‘见好就收’呢。”老韩告诉日报记者,虽然玉米价格持续上涨的走势让他十分高兴,但他的内心时时刻刻都是忐忑不安的,总是担心一夜之间价格会掉下来,毕竟大家都讲玉米价格涨得太快,价格随时会因临储玉米出库等利空因素的出现而下滑。
  进入今年以后,国内玉米价格再度快速走高,短期内就上涨到了老韩的目标价位,老韩决定“见好就收”,很快,在短短的一周时间内,他的数万吨玉米被抢购一空,主要流向一是有关机构储备玉米轮入采购,二是中间贸易商经营采购,三是期货投资机构期套保采购,四是四川与重庆等地饲料企业原料采购。
  老韩告诉记者:“当前国内玉米市场各类传闻如雪花一样,这些真真假假的消息时刻牵动着市场各方的神经,加上囤积玉米挣钱多了令人眼红,不如趁机抛售完算了,把自已该挣的钱先落袋为安,做生意如吃甘蔗,谁都不可能从头吃到尾。”
  中储粮山西分公司竞价销售玉米“一石激起千层浪”
  在当前国内玉米价格持续上涨之际,受中储粮山西分公司委托,中储粮网电子商务平台定于今日组织玉米竞价销售专场,交易时间从上午10时开始,玉米生产年限为2014年,数量为26719吨,标的储存分布在山西大同市、长子县、黎城县、原平市、盂县、介休市、文水县、太谷县、寿阳县、洪洞县。
  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此次玉米竞价交易的价格为卖方散粮仓内提货价,数量、质量均以出库实物为准,不做升贴水。出库费用按此专场交易细则进行协商,整体不超过30元/吨。成交后,成交合同、买卖双方的粮款收付、交割、结算等所有与合同执行相关的行为必须通过中储粮网在线进行。此次玉米竞价专场成交合同的履约时间为自交易合同生效之日起,出库期暂定30天。货款实行先款后货原则,在出库期内按到款进度发货。
  针对今日中储粮山西分公司竞价销售玉米2.6万多吨市场反应强烈。有人据此认为,有关机构将大量出库玉米以平抑日渐上涨的玉米价格,甚至有市场人士认为临储玉米将提前抛售。大连玉米主力1805合约期价在昨日更是做出了较为强烈的反应,持续上涨的期价突然出现了较大幅度回落。
  仔细分析市场政策与形势可以发现,中储粮山西分公司竞价销售玉米2.6万多吨实属正常轮库行为。春节前后,在国内玉米市场价格进入传统的上涨季节之际,在当前国内高品质玉米价格因内地供应偏紧高涨之际,各级承担有政策性储备玉米任务的企业借机进行库存轮入轮出是常年来所进行的一种正常操作。分析人士认为,市场各方之所以对此十分关注,并给出不同的解读,完全是今年国内玉米市场形势出现了较大变化所致,也是市场各方站在自已的立场上发出的声音。
  有些出人意料的2017年玉米市场
  2017年产玉米上市以来市场价格的持续上涨,回过头来看,出乎很多人的预料。在临储玉米库存高达2亿吨左右、进口玉米及玉米替代品价格优势明显的情况下,市场各方均难以拿出充足的看涨理由。但是,市场还是低估了去年内地玉米收获季节出现的不良天气对市场所形成的深远影响。
  据了解,去年内地玉米收获期间,大部分地区出现了连阴雨天气,河南、河北、陕西、安徽、湖北、山东部分地区全遇到了连阴雨天气,导致内地玉米质量与产量双双下滑。去年国庆长假期间,记者在河南多地看到公路上堆放的玉米全被水浸泡着。当时部分农民告诉记者,“大部分玉米估计要瞎了”,早收的质量较好的玉米占比仅有五分之一。
  河南省郑州市玉米贸易商邹邦善告诉记者,由于去年玉米收获前期主产区天气条件较好,预计玉米单产较高,总产也比较乐观,但进入收获期后大部分地区阴雨连绵,这令已收获的秋作物难以得到及时晾晒,加上很多地区农民几乎没有晾晒秋作物的场地与设施,很多已收获的玉米等全堆在了乡间公路上,阴雨天里农民也仅是扯个布盖一下,这让玉米的质量很难得到保障。
  据记者了解,当前河南、河北等地2017年产玉米尽管过了两遍色选机,但霉变粒仍偏多,大部分玉米不适合做饲料原料,更为重要的是,即使霉变粒不超标,色选后的玉米可以在霉变粒数量方面达到了饲用标准,而内在品质仍不达标,呕吐霉素等根本没有办法去除。
  在去年玉米收获上市季节,不良天气造成了内地玉米质量整体下降,当时国内市场高品质玉米供应还比较充足,陕西与东北等地2016年产玉米的市场流通量可观。随后随着2016年产玉米被消耗殆尽,市场上高品质玉米供应日趋紧张,玉米价格一日比一日高。与此同时,东北地区2017年玉米产量超预期减少的影响开始显现,加上临储玉米抛售暂停,最终在多种利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国内玉米价格持续走高。
  在玉米价格的上涨过程中,市场经历了一个从不认可到认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玉米收购商、贸易商、饲料加工企业、淀粉加工企业等由于犹豫不决而错过了上涨行情。
  去年11月初,有三个来自南方的玉米需求企业的采购员到东北采购玉米,到达东北玉米产区以后,由于当地玉米价格略高于计划采购的价格,他们就等等看,没想到很快玉米价格就快速走高,这三个业务员把情况向公司汇报后,公司决策层也犹豫不决,后来他们既不去到处转转看看市场,也不催着公司决策层拿主意,而是干等了一周的时间,最终三个业务员两手空空回去了。如今东北产玉米运到这家玉米需求企业所在地的价格已从1900元/吨左右涨到近2100元/吨。
  实际上,这三个来东北采购玉米的业务员和其公司决策层都不是“湖涂蛋”,主要原因是很多人对当时国内玉米价格的走势的判断都出现了偏差。就是现在仍有很多人认为,国内玉米价格很快就会出现回落,看跌价格的人随时都会拿出一大把理由来说服大家。那么当前国内玉米市场究竞是个什么发展态势呢?
  东北玉米为何能成领头羊
  纵观去年10月至今国内玉米价格走势可以发现,在国内玉米价格持续走高的过程中,东北玉米是国内市场价格上涨的领头羊。
  在2017年上半年及以前,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山西所产玉米除了供应当地饲料与淀粉加工企业以外,还远销湖南、湖北、重庆与广西等地,东北产玉米只有在价格优势较为明显的情况下才会大量涌入内地市场。与此同时,进口玉米、、高粱、大麦、酒糟蛋白饲料(DDGS)、木薯粉等在占据了南方市场以后,还通过长江进入运河北上,并通过沙河等分销到湖南、湖北与河南等地,加上当时临储玉米库存高达2.6亿吨,国内玉米价格特别是东北玉米价格很难见到上涨的曙光。
  不过,市场格局很快在2017年新玉米上市后发生了改变,一是种植面积大幅下调导致东北玉米减产幅度超过市场预期,二是内地玉米受不良天气影响质量整体下降,三是DDGS等由于进口政策调整而成本高企。最终,国内市场高品质玉米的需求主要依靠东北玉米来满足,东北产玉米价格自去年10月开始也就一路上涨至今,并引领了国内玉米价格的走势。
  从当前东北玉米市场态势来看,市场人士分析,农民与拥有烘干塔的收购商手中余粮并不比往年多,中间贸易商大部分采用边收边走的经营策略,饲料、淀粉、酒精等下游需求企业原料库存保持正常水平,来自内地的需求企业主要来抢购高品质玉米。基于此,市场人士认为,短期内东北地区玉米价格难以大幅度回落。
  站在东北当地玉米需求企业的角度分析,市场资源有限,在临储玉米不提前出库的情况下,集体降低收购价的概率很低,除非他们愿意把资源让给内地需求企业。
  从当前内地玉米市场态势来看,高品质玉米供应偏紧,加上进口玉米与替代品成本优势不高,如进口玉米与高粱等运到河南等地的成本与东北玉米差不多,内地市场对东北玉米的需求仍将有增无减。当前东北产饲用玉米运到河南北部的成本价已达元/吨,市场零售价在元/吨,对东北玉米价格将形成支撑作用。此外,内地低品质玉米供应充足,玉米淀粉、酒精加工等企业利润仍十分可观。
  站在内地玉米需求企业的角度分析,其抢购东北玉米的积极性仍较高,同时会用尽各种手段去筛选内地产玉米,并尽量去利用低成本市场资源,如果未来很多需求企业降低采购标准,那么会对东北玉米价格形成一定的遏制作用。
  从当前南方地区玉米市场态势来看,除了沿海地区部分拥有进口玉米及替代品的需求企业以外,其他相关企业不得不接受高企的玉米价格,四川等地玉米销售价已节节走高。
  市场心理战中谁将笑到最后
  目前,经过持续上涨之后,国内期现货玉米价格似乎均到了需要重新做出选择的时候,市场心理更是错综复杂,种粮农民、小商贩、贸易商、仓储企业、市场分析与研究人员等纷纷通过各种渠道发出不同的声音。那么在这场市场心理战中谁将笑到最后?
  记者综合市场各类信息发现,要想对后期国内玉米市场发展态势做出准确判断,首先要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东北玉米不同于内地玉米,两者的市场格局与供需双方是存在差异的。
  二是东北玉米深加工企业与内地深加工企业不存在原料之争,但与内地饲料企业存在原料之争,而内地饲料企业对高价玉米的承受力更强。
  三是东北玉米的饲用功能将持续得到彰显,如果春节前后内地饲用玉米零售价格涨到2200元/吨甚至更高,东北玉米也会得到提振。
  四是与小麦、稻谷等价格相比,国内玉米价格仍处在历史低位,玉米、玉米淀粉、玉米淀粉等替代小麦及其制品、白糖等的现象将长期存在,如啤酒的提价以及玉米淀粉在造纸、混泥土等领域的广泛应用等将促使玉米价格回升,国内玉米价格整体回升到2000元/吨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
  五是临储玉米库存虽然很高,但要看这些玉米可做什么原料使用,其提供给市场的有效供应量有多大。据了解,当前临储玉米库存主要由2014年与2015年产玉米构成。业内人士告诉期货日报记者,由于2014年与2015年部分产区玉米收获时天气不好,为了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当年收购标准放的比较宽,2015年更是有很多内地产玉米倒流东北进入临储仓库。
  临储提前抛售的担忧或是多余的
  玉米价格上涨之后,囤积玉米的市场主体及将要计划大批量采购玉米的需求企业最为担心的事情就是临储玉米提前入市。尽管临储玉米质量高低不等,但毕竟数量庞大,市场主体谁都担心接了价格上涨的“最后一棒”。
  从有关机构已公布的政策及各类市场信息分析,市场人士认为,即使全国玉米价格整体回到2000元/吨,有关机构决定提前进行临储玉米抛售的概率也不大。一方面是自2017年新产玉米上市以来,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不断发挥作用,农民增收、地方与中央财政减负、价格传导机制等运转畅通、市场交易活跃,良好的市场格局形成,此时市场出现“有形之手”的概率较低;另一方面是东北玉米种植面积在去年调减较多,适度放缓一下步伐让市场稳定发展更好。此外,玉米价格的上涨更有利于未来加大去库存化的力度,同时还可以大幅减亏。
  新季玉米市场有望面积增价格稳
  从今年有关机构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与玉米市场化改革的趋势分析,市场人士认为,保护农民利益,推进市场化仍是主流,政府不会轻易由于玉米价格出现正常的市场波动而去调控。
  从当前东北地区玉米与市场态势分析,玉米成了抢手货与大豆备受冷落形成鲜明对比,这将导致今年东北地区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提高。市场人士预计,今年东北地区玉米种植面积下调的速度会降下来,部分地区玉米种植面积还将出现增加。与此同时,内地花生等种植面积有望下降,玉米种植面积会有所恢复。
  不过,远水难解近渴,今年新产玉米上市最早也在9月底。从市场需求变动趋势分析,东北产玉米就地消化量今年将得到再度提高,新建淀粉加工、酒精加工,特别是燃料乙醇加工项目建成投产将大量消耗当地玉米。而从国内饲料养殖及玉米制品的需求情况分析,生猪养殖等蓬勃发展,玉米制品销售顺畅,玉米市场整体需求较强。
  基于此,市场人士预计,在今年新产玉米上市前,国内市场高品质玉米供应紧张的局面不会得到有效改善,市场价格预期稳中有升,大连玉米主力1805合约期价会在1850元/吨价位振荡整理后上冲1950元/吨关口。
(责任编辑:邵一迪 HF116)
和讯网今天刊登了《玉米价格未来继续上涨的概率较大 》一文,关于此事的更多报道,请在和讯财经客户端上阅读。
提 交还可输入500字
你可能会喜欢
热门新闻排行榜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传真:010- 邮箱:yhts@staff.hexun.com 本站郑重声明:和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系政府批准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ZX0005]。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7年6月玉米价格预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