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字竹子头下面一个均卒

匆念是什么意思
匆cōng 部首:勹 部外笔画:3 总笔画:5基本字义1.急促:忙.促.猝(亦作“匆卒”).遽.行色~.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您(@)目前可用积分:3242720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微信扫一扫
分享此帖文
[原创]破译甲骨文字之另法(10)
3398 次点击
13:07:16 发布在
接上回……&&&&&&15、甲骨文“雨字头”也是一种洞穴符&&&&“京”有三种写法即&& 、&& 、&&,其中第一种就是后世的京字的来源;第三种与“高”相同,说明二者同字;中间的那个写法是&&的里面加了一横作&&,&&即&&,三者均为洞穴符无别。由此可知2823&& “其”2815&&中间添上一横道,还应该是“其”字。更重要的问题在于“京”下的&& ,分明是雨字头即1180“雨”&&的上面部分&& ,说明雨字头不过是后世利用&&这个洞穴符重新指义的了。这个&& 在甲骨文中不仅可见于“京”下,更有横写于2449“我”&& 等文之中,它们(横书、竖妫┒际嵌医鼋鍪嵌囱ǚ选&&&&16、“郭”、“獭焙汀c”的关系不是“奇谈怪论”&&&&“郭”&&、&& 是两个互相颠倒甚至四个颠倒相连的“”组字。在我看来,甲骨文同后世字有着完全不同的构字方法,它的文字元素符号并不按照数量的多少来决定字义,也就是说,一个符号是这个意思,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符号依旧是这个意思。所以,“郭”还和“”、“京”、“高”是同一个意思。“融”&&之金文作&& ,其“冶具”均非“鬲”,分别为“土”与“郭”。&&&&2593“獭&&、&& ,《说文》谓为“所以惊人也。读若瓠”者。诸家训蹋晕蠼裰诸硇危肯低纳濉U飧鑫淖址潘钩芍丛幼稚醵啵中伪浠步洗螅朴&&、&&、&&、&&、&&、&&、&&、&&等等。其中2597之&&,居然与“高字头”之属2008&&&&完全一致。由此可知“獭奔础肮保羌确鞘裁词诸恚膊皇浅枪摹跋笮巍薄2604“獭敝荩ㄏ咛酰┗&&者,又把此文与被诸家隶之为“c”之2571&& 、&& 等联系了起来。也就是说,“c”并不是刺的象形,不过是线条化了的“郭”;后者又是肥化了的前者。而且,古往今来都以为是箭的象形之2544“矢”&&,很可能是线条化了的“高”或“京”而已。&&&&所有这些,如果使用现代文字的理论来看,简直是耸人听闻的怪论奇谈了,但是却都是从甲骨文字形的联系之中归纳出来的。可惜我还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把厚厚的《甲骨卜辞》通读一遍,奈何?但愿有志同道合者在对照卜辞的时候从中找到相应的证据为祷!&&&&17、“厚”、“高”等几个文字“骇人听听闻”的变化&&&&2734“厚”&& 、&& 就是倒写的“高”&& ;2775“n”&&可变形为2789“豆”&&,再加棒杆符&&成2797“浴&&,都是冶具。“n”是曲线化了的&& ,二者同字。类似现象还有“且” 字&&是“土”&&的另写,“酉” 和“且”、 ;“皿”&&和“鬲”&&又互为倒书。“辛” 、&&、&& 的倒书却是“土”&&、“立” (?)、“王” 。所发生的这些变化对于习惯于后世造字方法的人说来,简直有点骇人听闻。&&&&必然寓于偶然之中,这么多的偶然充分说明上述被我说成的洞穴符确确实实是一些表示洞穴的文字符号,诸家所隶、释的都是后甲骨文时代的东西而不属于甲骨文字的那个时代,以之破译甲骨文(即传统诸家的主要方法),其结果只能是错误的。&&&&从此出发,我把甲骨文分成人符(包括人手)、棒杆符、洞穴符、船符、帆符、航道符、动符、水符、风符、动物符号等。事要一件一件去做,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甲骨文文字符号时,不可能一下子就什么问题都得到解决。在这里只准备比较详细的介绍人符、棒杆符和洞穴符等几种类型的文字符号。&&&&二、棒杆符&&&&18、“棒杆符”、(“筮策符”、“桅符”、)“格隔符”及相互关系&&&&人们在敷设陷阱的时候,必须把它伪装起来,不引起野兽警觉而使之入陷。即在坑穴口架设的交叉放置的树木枝条和枝叶,再盖上沙土作伪装,陷阱就做好了。我又专门给交叉的树木枝条以及类似的结构起了个名叫做格隔符,意为交叉成网格状―格,目的为阻隔伪装用的泥沙不至于下漏―隔到陷阱中去之意;还把表示树木枝条的文字符号叫做棒杆符。其实在具体使用的时候格隔符就是棒杆符,它们之间并没有根本的区别。棒杆符包括各种草木茎杆,小到卜算用的筮策(即“筮策符”),大到船上的桅杆(即“桅符”),以及冶金用的燃料等。“田”字框围囗里面的+、丰、#等,“日”字里面的-以及“衣”、“西”等文字框围以内的符号就都是这种棒杆符或格隔符。&&&&19、在甲骨文字中格隔符“井”已作洞穴符使用&&&&棒杆符和洞穴符一样,是甲骨文字中一种数量大、应用广泛的重要符号。在作为文字的组成部分的时候,棒杆符和格隔符的运用并无严格的区别,因为二者本来就是同一种符号的不同称谓。例如“困”里的“木”是一种棒杆符,但在这里却是用为格隔符。有的格隔符如2859 “井”#本来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表示许多纵横交错形成网格状、用来隔断陷阱上伪装用的泥沙枝叶不使落下的树木茎杆符号。早在甲骨文时代就已经把它当作洞穴符之用了。&&&&20、数量不拘的棒杆符“屮”、“木”、“禾” 意义无别&&&&1303“莫”&&、&&、&&、&&、&&、&&、&&、&&和1403&&等文字中的筮策符计有1390“屮” 、1402“木” 、1482“禾” ,而且各诸文字元素符号在数量上可以有一个、两个、四个不等之别。它揭示了两个甲骨文的秘密:第一,“屮”、“木”、“禾”是字义完全相同的同一种文字符号,即棒杆符,屮、木、禾全部都是它们的后世字义,换句话说就是那个时代并没有表示这草、木、禾的文字;第二,作为一个文字的组成部分时,这些文字符号数量多少并不影响全字之字义,它们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或四个。就这两条而言,完全不符合后世六书系统所规定的成字规律,却完全符合甲骨文一般的成字规律,这就是古今文字形成之根本区别所在。&&&&21、甲文“甲”、“七”和“木”同用&&&&甲骨文2024“蒿”&&和&& 又把“木” 和“甲(或七)”+两种棒杆符联系了起来了,(只有在用作天干序数的时候,“甲”才用以为甲;“七”只有在用为数字时才为七)。使用类似的方法,还可以挖掘出一些其它形状的元素棒杆符来。上述诸文还告诉我们,洞穴符里面的格隔符虽然形状各异,实则无别。亦即&&、&&、&&、&&、&&是而且仅仅是格隔符而已,并无区别。&&&&22、“衣”的格隔符和洞穴内容物&&&&“衣”&&因为中间所加格隔符(构件)形状有&&、&&、&&、&&、&&等各式各样而变得异常复杂。诸家不了解所加符号的含义而误以为在衣上的“题识”(有那么复杂的题识吗?)。甲文“衣”并非后世表示衣服的衣字,其内所加的各种符号当然就不可能是“卒子”制服上的题识了。像“西”、“衣”等加有品类繁多的格隔符,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棒杆符系列。&&&&23、“文”、“禽”、“其”和“衣”的关系&&&&不难看出复合洞穴符“衣”&& 的上面部分就是3236“文” 、&&,只是其下添加了洞穴符&&而已。“衣”、“文”两个文字都是由洞穴符&&、&&和棒杆符 、&&组成,实为同字。“禽” 、&&是倒写的“文”;“网” 、&&、&&是方化了的“文”;2815“其” 又是倒写的“网”或方化了的“禽”。&&&&24、几位先哲前贤谓“示”、“工”、“巫”、“玉”、“戈”之使用无别&&&&在对于上述几个甲骨文棒杆符(即筮策符)之间的关系问题上,有几位先哲前贤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王国维、商承祚二位先生都指出,2905“工” 、2909“巫”&&、2395“戈” 同1118“示” 之使用无别;陈梦家先生又找到了那个3253“玉” ,谓实乃“示”字。所有这些,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甲骨文的棒杆符数量极多。如“日” 内的-,“田”内的+、“丰” (非玉)、“井”#;1099等“西”&&、&&、&&、&&、&&、&&等之&&、 、 、+、×、丨等;1949等“衣”&&、&&、&&、&&、&&、之&&、&&、&&、&&、 等等变化。2024“蒿”&&、&&,1393“莫”&&、&& 、&& 又把1380“屮” 、1402“木” 、1482“禾” 收入了格隔符(棒杆符)之列。在甲骨文字中,棒杆符就是格隔符,不但二者之使用无别。有些令人不解的是在表示捕兽陷阱的文字中并未标出这种符号,反而在表示矿井等洞穴时反而大量出现(恐怕那时矿井中还不一定架设支架),不知其中有何玄机?&&&&这些1380“屮”&&、1402“木”&&、1482“禾”&&、1507“来”&&在甲骨文字中并无草、木、禾、麦等义,也就是说这些甲骨文是相应隶字的古文。存在不存在甚么事物同有没有表现这些事物的文字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情。谁也没有说那时没有草、木、禾、麦这些东西,只是这些相应的文字符号在当时并无此意而已。在甲骨文字中,这些筮策符都不过只是表示棒杆的文字符号,也就是说“棒杆符”包括“筮策符”,它可以小到筮策,大到船的桅杆“弋” 。 这些甲骨文棒杆符都可表示筮策、桅杆或其它类型的草木茎杆。&&&&25、三种甲骨文“田”&&&&“十”、“丰”、“井”与“囗”组成了三种甲骨文“田”&&、&&、&& 。□加“井”的那个“田u臁&& 字可能就是后世猜测古代有“井田制”的原因,可惜的是“井”并不是水井的“象形字”。 但是,我们尊敬的传统诸家还在盯着这个用作洞穴符的格隔符去问它何形何象(多半以为像井韩),要是能够得出正确结果的话,那才真叫怪事呢。而前述的“因字系列”特别是其中的“囚”字也就可能是被人们理解为古人的刑法是划地为牢的原因。&&&&文字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井”&&本来也是由是一种交叉摆放棒杆的文字符号, 早在甲骨文的时代就已经把它当成了一种洞穴的符号来使用。这件事情给了我一个这样的启示,亦即类似的以格隔符(棒杆符)用作洞穴符的事情是否在其它地方仍有发生?例如,1594“莽”&&、&&是否能够看成“犬”在洞穴“林(?)”或洞穴“(?)”之中呢?&&&&26、同一格隔符在同一洞穴符中位置的变化&&&&“困”的“木”全部在“囗”中,是个陷阱;1384“封” 、&&和2197“甫”&&以及2196“邦”&&2953“ &&2968“|”&&、&& 等等一系列符号都是加了全露或半露在外面棒杆符的洞穴,也都是全包的“困” 。都不具备所列各该隶字的今义,完全没有必要考虑这些后世强加给它们的东西。之所以把它们举出来,就是想说明甲骨文的各个符号的放置,可以只考虑其组合,而不计其排列。而且,3095“聿” 中之&&就是“屮”,因为它们是不分正倒的。附带提一下,“封”、“ 薄案Α笔峭桓鲎郑嵌加邪舾朔板&&,区别仅仅在于洞穴符,分别作椭圆形、圆形、方形而已,“困”、“|”等亦然。甲骨文“屮”即是“木”,而且“木”在“囗”外和在“囗”内也没有任何区别。“莫” 、“束” 、“困” 都有洞穴符囗和棒杆符“木”,它们的区别只在两个符号的相对位置不同,“莫”字“木”在“囗”之上;“束”的“木”则贯穿“囗”而上下都出头;“困”字的“囗”全包围“木”。甲骨文的各种符号,只看组合,不管排列,所以它们是同一个字。&&&&27、“皿”和“凵”&&&&我们的甲研工作者完全没有必要被有些文字符号上的小零碎弄花了眼,比如说,诸家把2642&&隶“皿”,2643&&、&&、&&隶“血”,在他们看来2644“盟”&&、&&、&&、&&、&&、&&、&&的主体部分&& 似乎就并不表示“皿”了。实际上,“盟”就是“血”,都是洞穴符“皿”加上洞穴内容物&&、&&、&&等而已。君不见2651“M”&&、&&、&&的第三文之下并非“皿”而是“凵”,可见甲骨文“皿”并不一定就表示器皿,它只是一个可以表示器皿的洞穴符。&&&&通过进一步研究可知,所谓明、朝等等也都是该文之后世字义而已。而且“日” 、“濉 、“田”等诸字符只不过是洞穴符号的不同写法,并无后世之太阳、窗户、田地、眼睛或臣子等指义。“日”、“田”内部的-、十都是格隔符;“濉&&的内部是一种水符“亘”&&(三个);“目”&&则是“C(石)”&&、&&以及“土”&&迭加的复合洞穴符。&&&&我们已经见识了这么多的甲骨文洞穴符和棒杆符,它们又可以用各种方式组合起来或者再加上各式各样的洞穴内容物(所谓洞穴内容物除了诸注::之外,还可以是几个相同的洞穴符如□、○、“田”、&&等)组成更加复杂的洞穴符。我们这些可敬的祖先为什么要这样做,也许是一个永远也无法破解的永世之谜。现在但问题是他们已经在那个时候就已经这么做了,谁也没有办法改变。这样一来,尽管看起来甲骨文字符号的数量极其庞大,但其字义即所负载的信息量却极为有限,并不像人们所预期的那样无所不包。须知这种s史上的文字是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这就是甲骨文,它有着他自己的规律,是它不同于后世字之所在,也就正是其魅力之所在。&&&&28、“牢”、“冬”、“竹”&&&&《说文》有一个表示牛栏的“象形字”&&,可从牢&&、泉&&以及冬&&等后世字见其踪影。甲骨文也有相应符号,如1548“牢”&&、2153“泉”&&,但却无从此之冬,诸家以为3100“冬”&&、&& 即终。但《说文》从冖之冥,在甲文却也从此作&& 、&&、&&。而且后面一文“牛栏”却变成了“入”&&。由此可知后世之所谓牛栏的“象形”只不过也同样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洞穴符号而已(结合前述之“皿”变成“凵”)。被隶“冬”释“终”之&&究竟又是个什么文字符号呢?它不是诸家想象的一根绳子两端打结以表终结,只是洞穴符“入”&&同洞穴内容物(两个)&&组字。与此相类似的还有3097“竹” ,它当然并无后世竹子的意思,而且就连它与后世竹字究竟有无关联都属于有待考证问题之属(不像“屮”、“木” 、“禾”、“来” 与各该后世字有关)可能为后世选⒋顾尽K健爸瘛辈还窃诙囱ǚ&&上加二棒杆符&&而已。类似现象我们曾经在系列字组0054“因”&&见过。它的外廓是洞穴符“口”上加上两个棒杆符“屮”&&,这个符号&&就是方化了的“竹”的倒文。&&&&三、人符&&&&29、人符&&&&人为万物之灵,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那一天开始,人就逐步成为这个世界的主宰。在甲骨文字中,表示人的符号当然是各种符号中的重中之重。人符除了0001“人” 和0197“大” 这两种基本符号以外,还包括被诸家误释为刀的2476“刀”&&一系列符号。唐兰先生在其《导论》有一则“古文字中‘人’每每误为‘刀’”的论断,极为正确且非常有用,它不仅适用于古代文字,甚至可以扩大到许多含刀的后世字。&&&&30、手符和人手合符&&&&此外还有各种(正和倒、左向和右向)人手的符号0905“又” 、0906“左” 、0956“爪”&&、3682“九” 、3688“丑”&&、1022“廾” 、1024“友” 等,单手双手同义。以及人、手的合符0136&&、0192&&、0272、&&0276&& 、0299&&、0304“巴”&&、0379“M” 等。以“璞”系列字而言,“璞”用“又”或“廾”;“对”用“又”或“丑”;“仆”则用“M”。&&&&所有这些人符、人手符以及人和手的合符似均只表示人在执行某种工作。&&&&31、后世人符的变化―尸、勹和儿&&&&到了汉代,我国文字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就以表示人的文字而言,其“大”已经不再具有人的含义,变成了大小的职大字。刀字永远从“人”字之中分离了出来,不再具有人的含义。仍具有表示人含义的文字,除了人字外,又分裂成为尸、勹、儿等新字。如果我们对照甲金文就能知道,这几个字除“勹”还能找得到一点点影子外,古代都没有,全都是“汉代制造”。&&&&“尸”字是由位于整个文字左上方的人字变化而来的;“勹”字是处于文字上方的人字变成的;“儿”则是处于整个文字下方的人字。汉儒居然把这些刚出笼的、还冒着热气的东西说成“仓颉制造”。既然就连甲、金文里面都找不到,那么他们所说的那位“仓颉”就必须是汉代的人。&&&&就以汉儒“从勹”的文字而言,其见于金文的“勹”,除了“薄百椤薄稗洹钡壬偈父鐾猓溆唷霸取薄把薄薄百辍钡热际谴印柏ā弊直浠础 后者与上述的各种人符根本没有任何关系。&&&&这种变化使得我国文字更加丰富多彩,但却增加了破译古文字的难度。我们的传统诸家对于这些极其明显的东西熟视无睹,公然想从甲骨文中去寻找“尸”、“勹”、“儿”,除了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外,不会有任何收获。他们从甲骨文字中抠出一个0003“尸”&&硬派作尸,该目《按语》谓“甲骨文、金文‘人’与‘尸’有别。尸亦用为‘夷’,尸象蹲踞之形。卜辞‘尸’为方国名”云云。这个甲骨文明明是“人”“水” 合符,哪里像甚么蹲踞之形?这也就罢了,又怎么能够用为夷呢?岂非太随便、太草率了?最可气的是,好容易“破译”出来一个古文字,却成了“方国名”,是不是有点奢侈?而诸家的“方国”多得不得了,则又涉嫌浪费矣!&&&&四、动符&&&&32、动符及其运用&&&&0800“止” 是一个由人足符号发展而来、但已不再表示人足、却表示物体运动的专门符号。李孝定先生说:“古文从‘濉纸宰&&,象倒‘止’形,意与‘止’同,均所以示行动。”非常正确。“止”是甲骨文字符号中唯一的从人足符号提出来表示某物在运动的专门符号,我把它叫做动符。《诂林》按语谓该文“仍然表示人足”,非是。动符“止”不仅表示某事物在运动,还可以直接代表那个运动的事物。甚至兼表该事物运动的方向,那只“脚”的“趾”的方向就是该事物运动的方向,这是由于人行进方向u脚趾之指向的缘故。&&&&33、后世字止、h、舛&&&&到了后世,这个由人足发展而成的动符,似乎已有了左右之分。如h字,作左右二足正常地分置左右站立待发,表示u将迈步之意,应为发本字,故发、登从之;又如舛字,作左右二足不正常地右左反置,u“从濉⒖纾ǚ澹保蚀俗钟形ケ场⒉畲怼⒐造逯猓志凸至阶忝话诤梦恢酶值摹5翘杩刹灰,美就美在双足非常态之乖戾,故舞字从舛。然《说文》与汉儒已不知其溯,谓舛为“对卧”(反而不如后世义),谓h为“足剌h”,更谓止为“下基也,象艹木有趾。故以止为足”。全乱套了。好在我这个人不苛求古人,哪怕是他们留下的是一些精髓尽失的空躯#故前阉阕鞔婀庞泄Α&&&&34、甲骨文没有表示人的头和五官的文字符号&&&&不仅如此,被诸家隶为“目”、“耳”、“自”、“口”以及“首”之0601&&、0680&&、0700&&、0717&&以及1086&&都不是所隶之字义。也就是说,所有这些字符并无所隶之意,全部都是后人利用各该古代文字符号重新指义的。至于诸家把1095“白”说成人头的象形,或用以作为三等爵位“伯”,就更为无稽了。&&&&前面曾提到甲骨文“各”字系列,都是由开型洞穴符“口”、以及“凵”、“宀”、“冖”、“穴”等加上倒写或正写的“止”字。对于“各”&&系列字,因为有与之相对的“出”&&系列字的存在,其趾尖方向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向。洞穴都是不会动的,能够动的应该是代表那个能运动的物体“止”相对于静物洞穴的运动。“出”表示物体从洞穴中出来,意为出;“各”则表示物体陷入或落入洞穴,意为入,应该有指示动作方向的作用。&&&&五、水符&&&&35、水符“乙”及其变化&&&&如果有人问水的基本符号是什么,可能百分之百的人都会回答说非1305“水”&&莫属,可惜的是这个答案是错误的。下面,我准备同大家一同研究这个问题,并顺势较为详尽的介绍甲骨文字中的各种水符及其变化。&&&&甲骨文“水”的基本的符号是1210“乙”&&是一弯流水的水道,不像古埃及人、苏美尔人用水的波浪来表示。“乙” (除了用作天干序号字外)表示水道、水以及融化的金液等一切可以流动的东西。水符“乙”还可以重复构成1306“w”&&、1310“巛”&&,1330“灾”&&、&&,这就如同“木”可以构成“林”、“森”、一样。但是,甲文和后世字不一样,它的“森”、“林”还是“木”,“w”、“巛”就是“乙(畎)”,并不以文字元素符号之数量多寡改变文字的含义。“灾”也只是水符,什么“江水横流成灾”之说,都是因诸家坚信“卜”的目的是想让祖先的亡灵告知某事之吉凶休咎而臆想出来的。&&&&水符“乙”还可以交叉作,如3091“V” 和2915&& 以及2914&&&&等字形。《诂林》和诸家将“V”与3230“×” 混为一谈,是极端错误的。“V”为相交之水符,“×”却是两根棒杆符,不容相混。甲骨文文字符号不计数量多少和文字符号是否相交,“乙”、“川”、“灾”、“V”都表示水,非川、灾、割草等今义。3092“” ,为“又”操桅符“屮”(之倒书)&&在水“V”中,殆航行类字。后世字肃不见古文有载,然肃下之渊,或即从甲文1348“渊”&&以及&&变化而来。“尸” 是上&&下&&的合符。&&&&36、“申”也是水符&&&&甲骨文表“水”的文字符号远不止这些。我们前面介绍过,诸“雷”的“标准字”只有中间作“申” 的三种。1209“畴”&&、&&除了中间作“申” 的外,还可以作&&。幸亏所具录之于省吾先生本人、孙海波、李孝定等先生 “雷”的释文补充了好几种字型&&、&&、&&。使我们知道&&以及&&、&& 是同类符号。这就把“乙” 、&& 和“申”联系了起来。从3298等两个“良”字&&、&&的关系中,又能得出&&即&&的相同结论(先把两个“良”字中间的囗忽略而上下相连接,就会发现一个成了“申”,另一个成了“水” 。)而3215“弟”&&、&&又将3684“己”&&和基本水符1210“乙”&&联系了起来。&&&&37、水符的方化、圆化、角化、歧化、半化和“己”、“黹”、“申”、“亘”、&&&&“乙” 可以圆化为&& ,方化为“己”&&,锐角化为“黹”&&,歧化为“申”&&,而“亘”&&又是方化了的“黹” 的一半等等。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得出水符的可以相互方化、圆化、椭圆化、歧化等变化的重要结论了。所有这些,都是从甲骨文自身变化之中得出来的。然而我2288“黹” 、&& 是锐角化了的水符,2285“亘”&&是方化了的“黹”之半,二者都是水符的结论,则并无甲骨文对比之实例可资左证,纯系从前述的变化趋势启发下所作出的合理推论。在我的考释工作中,这两种形式经常交替使用。前面所说的“濉&&内的三个水符&&就是方化了的“黹”之半&&之圆化。它们就像○是圆化了的□,□是方化了的○,而“土”△、O又是锐角化、椭圆化了的□和○一。&&&&38、水符的直线化&&&&不仅如此,同用曲线写成的洞穴符、船符都可以改写成直线一样,弯弯曲曲的水符在有的时候还可以拉直成一根直线,我把这种变化叫做水符的直线化。这一现象可见于1316&&、&&、&&之第三文即此。2490“契字头”&&之“N”、0828&& 之水符均如此作。但不知0024“亟”&&、2908“亘”&&二文上下之=即《说文》所从“地之数也”之“二”是否乃横写水符之拉直者?&&&&39、“水”不是基本水符&&&&“雷”就不会是后世之雷电字了。“雷”中间的水符两旁的洞穴符 □、“田”、 、 、&&等就可以看成洞穴内的物质“土”、“石”了。“雷”字还有作&& 者,其注 :: 也是代表土石的符号。知3329“小”&& 3330“少”&& 都是洞穴内容物。它们并没有今之“大小”、“多少”之意。1209“畴”之“口” 也可视为洞穴内容物。&&&&回过头来看我们最常见的“水”1305&&&&是水符和洞穴内容物组成的复合文字, 旁边的::就是这种土石。“水” 字和“雷”、 “畴”、“良”类似,谁都不会把“雷”等说成“申” 等的基本符号,那么“水”&&也就不能是“乙”即水的基本符号了。但由于这个符号使用的时间太久,与各种水符已通用不别,甚至还可以用这些小点::代替水符之用呢。(类“井”。)&&&&40、“云”、“旬”是由“亘”变来,亘与亘是来s、意义完全不同的字&&&&前面例子所述的所有文字符号都代表水,与它们后世的字义或某些人所理解的东西毫无关系。例如“黹”并不是针线活之义,“申”也并非那种美丽的闪电形状。“乙”、“己”只有作为干支字的序号时才各司其职。有3573“雍己” 也者,并不是甚么“商王的祖先”而是水符和洞穴内容物组成的普通文字。同“水”、“良”、“雷”、1141“昔”&&&&&&等并无二致。1175“云” 、 和1178“旬” 都是由“亘”的变化来的,“云”非云彩,“旬”没有十天的意思。“亘”是由&&变化而成,是后世字桓、垣等右边的声部,非“亘” ;亘(应该是)古的亘字中间部分应该作月,后世字恒(恒)的声部才是它,二者的来s完全不同。总之,现在很多东西都被搅乱了。&&&&41、甲骨文字符号的重复设置&&&&甲骨文文字符号有时候可以重复设置,其意与单个的符号无别,几个同样的符号甚至还写成交叉的形状。如棒杆符就可以写作“十”+、“×”×、“巫”&&、“癸”&&甚至1777&& 等形状;水符亦然,3091“V”&&就是这种交叉书写的水符(它的“撇”、“捺”都是水符,(不同于交叉的棒杆符3230“×”×,《诂林》误以为同字),这种交叉水符还有&& 、&& 等异形符号,理应与单个符号同意。&&&&42、水符的应用&&&&水符既表示水道,又表示水,还表示各种液体,如融化了的金属液体。“乙”、“己”等都是同一种文字符号的不同写法,虽然增加了我们破译的难度,却给后世文字预留了广阔的发展余地。不知道这一点,就等于不知道丰富多彩的甲骨文,因而也就无法正确地破译这种古代文字。&&&&43、后世几个从弓字之弓均系水符&&&&甲文“弟”的中间是一根桅杆“弋” ,或简化为丨;另外的部分就是《说文》之“从古文之象”,诸家则以为“从弓”。那种被人们误认为弓的文字符号&&,其实是一个水符。“吊”的中间是一个“人”。人在水中同桅杆在水中,其意不言自明。&&&&“尸” ,诸家以为“亦用为夷”&&也是一个人&&水&&合符(上人下水),与“吊”(人水交错)同构。无巧不成书,后世字夷与“吊”之构字极为类似,不同处仅仅在于以另一人符“大”置换“人”而已。有2580“夷”&&者,字中是“交(矢)”非“大”,然“交”乃是加有洞穴符○之“大”,故此字确实为“夷”。1780&&,左“夷”右“隹”,是碰上行船的顺风。(非射鸟。)&&&&六、火符&&&&44、甲骨文“火”与“山”&&&&火的发现和使用,是古代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件至关紧要的大事,可用于狩猎和烹煮熟食。到了甲骨文时代亦即青铜时代,更是冶金事业之不可或缺。1218~9“山、火”&&、&&以及&& ,都是古代的火字。《诂林》所说有关“山”与“火”的区别的判定方法就有点涉嫌主观武断,许多古文字工作者都认为古代并没有山字,以为最早的山字出现在《克鼎》(还有待考证)。&&&&45、“业”和“阜”&&&&诸家可能因为看到2122“璞” ,并以为把下面的“宀”拉成―不就成了“山”?甲文确实有这种做法,但是拉直了的符号却有一个变化,那就是其上面的&&也就同时变成诸注?,全字变成“业”或“j”。或旋转90度成1273“阜” 、&&,仍然是洞穴符而非火。我们不能因为《说文》把山、阜均释山而照葫芦画瓢,而误“火”为“山”(持此说者碰到许多具体问题时往往不能自圆其说。诸家之中唯见李孝定先生有类似说法)。&&&&七、风符&&&&46、“L”和叶玉森先生的重大贡献&&&&甲骨文1769“L”&&、&& 、&& 、&& 。第一文鸟(“隹”)头上加“辛”;第二文“L”头上的“辛”换成了“Q”,并且加了一个“凡”;第三个用了一个&&&&来代替“凡”&& ;第四个鸟左为&&&&。对于这一组甲骨文,诸家都认为读“L”释“风”,又在大搞其实在不敢苟同的“同音假借”了。&&&&在这个问题上,唯独叶玉森先生作了两大贡献。第一,他说,鸟“奋翼一飞,风象自见”,说明了以鸟为风的道理;第二,他指出: “疑舟帆之形(‘凡’或帆之古文)”准确无误地破译了“凡”这一人们已长久不知其意之符号为帆符。风无形无相,古人借鸟飞振翅生风之意以鸟符作为风符,何等巧妙!叶先生能看出这一点则诚可谓独具卓识矣!而由风联系到风帆(可知“L”之加“凡”为古人点睛之笔),必须贴近生活以及独具巧妙的联想思维。先生不仅给了大家以丰硕的研究成果,还传授了巧妙的研究古文字方法。&&&&“L”不是唯一的风字,它除了其鸟形部分表示风以外,另外部分还表示一些其它的意思。鸟头上的“L冠”辛、Q不是L冠,表示的却是采矿事。采矿需要通风,不知那时是否已经有这种设备。但冶金可离不开风,采冶一体,或古不别。第二文加帆符的意义则很明显,就无需多说了(不是以凡为声)。第三文所加上“口” 下“卩”&&可能也是有关航行的事情(见下文释“卩”)。第四文所加上“口” 下“川”&&非“而”(落而胡),可能是冶具中的金液溢流之意。&&&&47、风符“隹”和后世字风&&&&必须强调的是,不仅是“L”,所有的“隹”都可以用作风符。诸家把甲骨文“隹”用作唯一的“唯”,毫无道理的“同音假借”是这种做法的唯一根据。还要附带提一句,“‘虫入L中飞去鸟’的风”这个后世字,也L涵着一定的道理。因为“虫”&&并不是虫,而是矿石或金属&&,它拖着的尾巴&&,却是流淌着的金液呢!冶炼时是需要风的。有些后世创制的字,也可能包含着一些汉儒及其继承者传统诸家已不知道的玄机,正等着我们去挖掘。&&&&48、另一个风符“不”&&&&《说文》的篆字之中,脱胎于“鸟”的还真不少,与甲骨文有关的就有两个。一个是被说成“鸟飞上翔不下来也”的2516“不” 、&&;一个是被说成“鸟飞从高下至地也”的2542“至” 。诸家可能因为“至”上是“矢”非鸟,遂以为“不”亦非鸟。就去紧紧盯着这个字,去研究它究竟是“何形何象”,多数人以为象“花]”,搞的还是离不开毫无可取的形声字和同音假借这一套。依我看“不” 还真有可能是飞鸟的文字符号,其&& 是上面加了个“辛”,如“L”之加“辛”、“Q”然。&&&&八、航道符和行动符&&&&49、航道符“行”及其来s&&&&2289“行”&& 从何时开始用之于行走,已无从稽考。诸家都以为字“象通衢大道之形”,我却以为它是“航道”的文字符号。“行”是因为航道之可以航行而具有了航行即“行”意。这就有如“入”本洞穴,因其可入而具有“入”意的情况一样,所以“行”字就可以用来代替航。南方方言行走之行也读如“航”,以前我对于人们送客的客套话“你慢行呀”很不理解,甚至以为是一种慢节奏的恶俗。现在才知道“慢行”就是“慢航”,江湖上风波险恶,航道上多急流险滩,安g能行万里船呀。&&&&有关航道符“行”字的来s已无可稽考。由1038“关”&&、&&之&& 或作“八”&&,类似“行”之上部;以及1962&& 之“衣”下分开作&&,类似“行”字之下部等情况看来,全字很可能是由洞穴符“衣”字变化而来作航道符之用。它不可能象“通衢之形”。&&&&50、行业&&&&航行是行业的一种,被提升为一切行业的统称。但是行业本应是“方业(航业)”,是航“方”而非“行”,所以“行业”本来应该是“方业”,所谓“鸠占鹊巢”是也,古往今来文字的变化就是这个样子。&&&&51、“行”的“简化字”&&&&行”在甲骨文中组字时,可以或只用其左边“彳”&&,或只用其右边“亍” ,甚至只用其上边“八” ,其意无别。但“彳”&&“亍”只在组字时才可以用,不能单独存在。《说文》把它们说成两个独立的字,并以为倒是它们组成了“行”字,实属本末倒置。还必须说明一点,那就是这里的“八”与卜卦的卦兆“八”,以及“公”、“ 谷”的“八”形同而实异,应引起注意。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52、行动符&&&&航道符“行”以及代表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加动符“止”(多少、指向不拘)本来表示的是航道之中的物体在行动中,后来这种组合发展成为表示一切物体、在一切场合的行动之意。只是还不知道甲骨文中是否已有这种用法。“彳”和“止”组成后世的“u”和“廴”。诸家把它们释为延并用其音读以之为是一种祭名,同样是毫无根据的。&&&&53、工具书中的标痔逅吹奈弈&&&&一百一十年以来先贤先哲给我们留下了各种各样的甲文类工具书,这就是我之所以能够顺利的进入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无法想象没有这个条件面对密密麻麻的曲里拐弯的甲骨文字,我会有研究这种文字的兴趣。各种工具书因编撰人各具特点,侧重点各不相同。囿于条件,我选择了于省吾先生的《甲骨文字诂林》,其它工具书均无缘拜读而不知其详。于书编撰的风格是每一条目下h有为数不多的“标准体”而非每字均,这做可收节省篇幅之效。问题是这种收录方法很可能漏掉了一些带有关键性的字型。&&&&例如我之所以能够破译“因”字系列,正是因为在此目下具录的夏渌先生释文之中有该系列之各种字型,其中有“人”两旁带点的“刑”等点睛之笔得到启示,联系到《说文》的k字,推而广之再及“介(实为‘V’)”、“亦”、“分”的。有的时候标准的东西并不一定标准,设或我们的创字没有用形声字创做标准字,而是用“k”或“V”;或者《诂林》选用了带点的“刑”或“因”的话,结果可能就会好一些。在夏先生所具录的“因”系列字之框围性符号另外有作&& 、&& 等,这就把&&、&&两个符号同&&、&&等同起来了,对于了解这类符号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在“标准字”中就没有。&&&&54、古文字研究是一门创新的科学&&&&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过程,绝对不能抱残守缺,如果死死的坚持那些不符合这种文字规律的陈规陋习,必然一事无成。比如猛然一看,甲骨文有那么多的文字符号,而且又杂乱无章,容易产生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但当我发现了同种文字符号之间可以互相方化、圆化、椭圆化、锐角化等变化且其字意不变的这一规律之后,许多问题就开始明朗起来,很多“难题”也就不再难了。&&
第二章&&陷阱与矿冶&&&&众所周知,甲骨文时代也是我国青铜制造业的高度发展时代。但是真正关注隐藏在甲骨卜辞中的这类问题的似乎只有叶玉森、唐兰等有数的几个人而已。研究甲骨文的方法、找出有关矿冶、航运、卜、以及一些古今文字关系等多年没有解决的问题,一直要等我这个学非所用的门外汉来解决。是我之大幸,却是围绕甲文研究的人才培养、研究机制等某些环节上之大不幸。&&&&一百一十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间,但在突飞猛进的今日却可以办很多事情。在许许多多的浪费之中,人才的浪费是最为严重的,而我国在古文字研究方面的人才浪费却业已持续了一百多年。在这个创新的时代,搞古文字研究及其主管部门不能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该及早猛醒了。&&&&一、设置陷阱捕获野兽之法&&&&1、和法&&&&敷设陷阱捕捉野兽是古人获取食物的一种重要方法。《说文》有“”字,金文亦多有载,字左为“水”,右上“D”为野兽,右下“去”之上“大”为人,“口”为洞穴即陷阱。高明的猎人都知道,饮水对于野兽来说是维持生命所必须,它们从栖息地到饮水处“水”多次往返踩出了条条兽道,在其必经之兽道上设陷最为理想。这就是“陷”和“”之所以大都标有一个水符的原因了。地方选好之后,要根据野兽的大小量体挖陷阱坑“口”,于坑口架设交叉成网格状的树木枝条,加树叶杂草,上盖泥沙,以待野兽“D”落入陷阱而捕获之。1714“陷”&& 之构成与许篆“”类似。左亦为“水”,右上“麋”为野兽,右下“丹”为陷阱,唯独没有设陷之“大”(人在,野兽就不来了;“大”没了,许君的“去之”就不能成立。诸家之所以没有把此“陷”与“”视为同一字,原因也在此)。《说文》字或体法字就是省掉野兽“D”,保留水处“水”、人符“大”、陷阱“口”的“”字。&&&&2、方法&&&&“”和其简写“法”本来是敷设陷阱捕猎野兽以获取肉食的方法之一种,后来扩大为做各种事情的方法。再归纳为法则。至于法则、法律、刑法等概念则属于其再引申。“则”字未见于甲骨文,字右之刀亦应为人,全字意即人在卜卦。法则、准则之义即源于此矣(同第三章介绍的圭之来历)。&&&&3、各和格&&&&“各”系列字组看起来杂乱无章,却有一个共同之处u所有的动符“止”毫无例外地指向洞穴的方向,这表示它所代表的物体往洞穴运动,有进入洞穴之意。其实如果对照“出”系列字组的动符恰好是离开洞穴而去,在对比中出入之意就很明显了。这,如洞穴是陷阱,“各”就表示野兽入陷了。&&&&后来,“各”的字义完全变了,变为“异词也”。遂将有可入性之洞穴符“入”&& 指义为出入之入了。甲骨文“入”究竟有没有进入之义还有待研究。“各”之所以变成今天的各,是由于所设陷阱根据蹄迹各不相同知兽,因兽设陷,落入陷阱的兽类种类、大小各不相同的缘故。在这层意思的基础上,《说文》“各,异词也”即据此以及“口” 训人之“所以食言也” 之故。&&&&谓“各”源于陷阱绝非空穴来风,“格”字金文已有之。“各”字加木,等于加了个格隔符“木”,意思还是“各”。所谓格物之初意,只不过是说得到了落入陷阱的野兽这个物,没有今天“格物致知”这么深奥、高雅。所谓格杀,只不过说使野兽落入陷阱而后杀之。而所谓格斗,应该是错会了格杀之意义的结果。今天,“各”之字义已被格、落、入等所取代了。&&&&4、“埋”是陷非埋&&&&有一组甲骨文系列字:1554&& 、1581&& 、1588&& 等被传统诸家隶“埋”。这些隶释者可能以为牲畜死了应该把它埋掉,虽说非常符合现在的讲卫生的观点,却不符合古代社会的情况。那时人们的物质数据并不丰富,这样做究竟舍不舍得呢?再说我国古代似无不食死牲的禁忌和习惯。《说文》没有埋字,借“风而雨土”的雨部“霾”为此字。霾讲的是类似现在的沙尘暴天气,是一个形声字,而且狸是个野猫而非家畜。埋掉一个野猫怎么也和去埋牛、羊、犬、豕等家畜沾不上边。1553&&&&等诸“沉”更是暴殄天物,不知道这些人是怎么想出来的。(痴信古书上记载的那些莫须有的“祭”?)&&&&可能这些夫子们会这样问,难道他们会设陷坑家畜吗?我说,当然可能。君不见甲骨文不但有1726“射鹿”&& ,而且还有1604“彘”&& ,此物绝非“后蹄废”之豕,而是中箭的野猪即“射猪”。野生的牛、羊、猪、狗今天也并没有绝迹,那个时候一定更多。它们并非家畜,既能射杀,为何不能坑陷之杀而食其肉呢?再者,甲骨文没有表示房屋的文字符号,洞穴即居所、即圈舍,难道那些家畜就不能“屈尊”被豢养于坑穴?注意到还有一组“牢”字系列1548&& 、1564&&&&、1631&&&&等等,也有可能是这种圈舍的意思(后世字义如此)。究竟是坑陷还是圈养,还有待研究。&&&&5、“禽”是设陷擒获野兽&&&&到了《说文》时代,人们早已不知“禽”字的来历,只好以“象形”来塞责。其实此禽字上的“今”为声部,中间部分“凶下加丨”亦即甲骨文2824“禽” 、&&,是一个洞穴符“凵”&&加上格隔符×、棒杆符+或丨。汉儒把其下之丨从文字中割裂开来拐了个弯成尾状&&,再加“九”&&即人手,凑成了个“b”&&字,释为“兽足蹂地也”的“象形”(天知道像甚么蹄迹?可知汉儒们所谓的“象形”是一些什么货色)。这就是汉儒们所杜撰的“仓颉见鸟兽蹄之迹,初造书契”的根据。不过话说回来,在实际上,敷设陷阱倒真是在蹄之迹多的地方设置的。也算是从积极方面来考虑这个问题吧!&&&&《说文》把“禽”释为“走兽总名”却是对的。过去看到这条释文总觉得不舒服,受禽字今义之影响,以为禽就是鸟,即所谓飞禽走兽也。但是在甲骨文中,设陷“禽”(擒)的只能是兽而不能是飞禽。“禽”是擒的本字,原来也是设陷阱以捕获野兽,后来把字义扩展成为“禽获”之意,又加了个提手作擒,变成了手部的动作。恐怕在此之前,谁也不知道“擒拿”、“格杀”这类词句却来源于设陷捕兽这种古老的谋生手段呢!&&&&6、“困”源于野兽被困于陷阱&&&&所有的人都以为困字是树木困于囗中,无法伸展、影响其生长之意,其实不然。甲骨文1416“困”&&原来也是一个陷阱,棒杆符“木”在此作格隔符之用。入陷之兽就是“困兽”(囗是陷阱不是牢笼),但人们仍然不能对它掉以轻心,别忘了“困兽犹斗”啊。现在才知道,“困难”的“困”初意讲的是那头入陷之兽,而不是树木、人或别的什么东西。&&&&7、“文”和“c”&&&&“文” 、&&,《说文》:“文,错画也,象交纹”。这就是许多古代文字工作者经常挂在嘴边的“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亢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可惜这个“文”字却是一个合体字,由洞穴符&& 格隔符&&、&&构成,后者即所谓“交文”、“文理”, 不过是一些纵横交错的树木枝条。这个设施确实是先看到兽蹄之迹,由蹄迹知兽而因兽设陷。诸家所说的之所以陷“鹿”的陷阱只和“鹿”有关,陷“麋”的只和“麋”有关,“从不相混”u此“分理”“兽蹄”“之可相别异”的道理。&&&&甲骨文有“上鹿下文”被隶为1719“c” 、1914“c” 的系列字,也是“陷”系列字的一种,也是为了猎获鹿这一“喜庆”事。陷阱“文”离大家理解的文字或文质彬彬的意思相距何啻十万八千里,第二文兽为“D” ,洞穴符(陷阱)为1934“心”&&,可知“心”与心肺字无涉。古人能够捕捉到野兽是一件很大的喜庆事,又何计鹿还是什么别的野兽(或“D”u“鹿”)?&&&&8、田猎和矿田&&&&“田” 和&&都是陷阱,1674&&、1677&& 都是“虎”落入陷阱之中。在这里,“兽中之王”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不过只是为人们“格杀”食肉之对象而已。常常听说人们把打猎叫做“田猎”,总以为是在田野里打猎的意思,通过对于“陷”、“”等文字的研究,才知道“田”是陷阱(洞穴)而非田地,田猎乃是设陷阱捕捉野兽之意。“煤田”、“油气田”的来历也与之类似,不是说石油、煤炭在田野里,却是处于地层深处的煤、油气等蕴藏。&&&&甲骨文中许多表示某种动物的文字符号并不十分明确,不可拘泥。但是诸家恨不得把一切动物都从这种文字中抠出来,他们把1655&&、1656&&&& 都分别隶之为“P”、“D”等这种莫须有的“动物”,“P”、“D”可能是关于羊、鹿之类野兽的另写。我们的甲骨文时代的老祖宗也绝对不可能相信那种“专门触不直者”的“神兽”。恐怕在他们眼中,“D”也不过只是一头可以用来果腹的一堆“肉”而已。&&&&二、采矿和冶金&&&&1、“璞”、“Α薄W”&&&&在甲骨文时代,我国的青铜制造业非常发达,理应在文字上有所反应。“璞”有2122&& 、2121&& 两种,2822“W”&&&&和0931“Α&& 也是与采矿事有关的同一类古文字。“璞”字上部的&&&& 由三个或四个“土”△ 加“宀”&&组成。可简化为&& ,下面的―就是矿穴“宀”,上面的诸丨丨表示的是矿石。《说文》矿字作磺、“或字”作j,就是由这些矿石矿穴变来的。“宀”下面的左边有被隶为“玉”的格隔符&&(u后世璞字玉旁之由来),并不是玉,“玉”下是“甾”&& 是一个重符。我们还不能证实那个时代矿下有没有支架,可以认为“玉”和“甾”在全字中并不起作用,所以只能把它们算作冗符。经过这一精简,上述的“璞”就只剩下“绷耍褪侨耸帧稗谩&&在矿井业中采掘矿石&& 的文字符号。由此可知凡是可以变成“钡募坠俏模约昂&&&&的文字符号都是人们采矿于矿井。&&&&诸“璞”字之操作者即人手,多作两只手“廾”,则去掉冗符后之全字为“保孜牟患ヌ逍巫闯鱿郑灰灿凶鞯ナ帧坝帧闭撸俚袅闼楹螅O碌木尤怀闪恕Α薄@钚⒍ㄏ壬俪龊芏唷Α敝鹞模渲小n簋》作&& ,与后世对字相类似;《&&侯鼎》作&& ,居然“币印6渲腥耸址呕褂小妒ζ矶Α纷&& ,手变成了0379“M” 了。可知古文字“丑”、“又”、“廾”乃至人手合符“M”之用无别。尤为重要的是,它告诉我们,“Α奔础拌薄薄⒓础扒薄W”表示的都是开凿矿石。&&&&“W”&& 之矿石在左上方之作小点丨丨,其下之“其”&&是加有格隔×之洞穴。右边人和手即“M”表示在洞穴中操作,上部“言”为“辛”&&在洞穴&& 中。“辛”也是矿石,“口”&&在此为冗符。在甲骨文字中,人符与手符、人手合符之用无别。人后“尾状物似为“大”,也是一个冗符。“璞”之第二文&&u“宀”,“小”u丨丨丨,“斤”乃“辛”之变,全字亦“薄&&&&2、“辛”、“Q”和“&&&&如果我们把那些矿石丨丨丨移于“辛”的上面,就成了“Q”,加人手“廾”成“薄K浴拌薄薄W”、“Α蓖郑际恰扒 。到了《说文》时代,“币丫チ怂谋疽濉@缒静阕郑悖舅匾玻幽厩薄D鞘钡目笫驯唤谐伞闶保 恪钡奈醇庸ぶ狻K悄睦镏牢醇庸ぃㄒ绷 )的矿石不过只是“钡谋疽逯唬阌Ω谩按幽尽⒋忧 ,木为其物,取匆绷都庸ぶ濉N淖址⒄沟搅撕笫溃矶喽魅叩沽恕&&&&《说文》“虑病保褪欠斥囊馑肌T谀歉鐾虬憬韵缕返氖贝5氖Э味急荒课蟮琅悦哦蝗∠恕C康薄熬用恰笨醇切┾跛醯摹跋录笨蠊ぃ弧胺场辈殴帜亍!Α敝疽宓比徊换崾恰坝Χ晕薹健薄K彩且桓鲈俗诺目缶簿褪撬嫡摇岸浴绷恕⒂凶趴晒┛纱⒘康目蟛亍⒄诮锌傻目缶!端滴摹范宰肿笙麓邮炕虼涌冢涫勘痪勒痢P潦强笫凇⑼良纯缶赏ā5浣饨~对不是甚么“应对无方”。&&&&而且,李孝定先生所举金文“Α弊郑锻纷&& ,其人手所操物件径直成了“辛”。说明古文字“辛”就是“Q”了。有一位老先生把“L”说成“独体象形字”也就罢了;而把“Q”和“辛” 硬是看作“乃其头部之羽饰,所谓‘L头’者,非《说文》之Q字”。还硬性规定“独体象形字均不得其形体加以比傅”。气势虽然逼人,却显得底气不足。如果说古文字研究非得按照某些人规定的条条框框行事,这个工作还有法进行下去的必要吗?&&&&3、冗符的确定&&&&应该强调指出的是,我在释“璞” 、“W”、“Α笔彼的母龇攀侨叻陀凶乓恍┧嬉庑裕馐且蛭纠凑庵盅≡窬陀Ω檬撬嬉獾摹J汀拌薄敝园选坝瘛焙汀扮蕖彼党扇叻谋疽獠还乔褪O碌牟糠制创粘晌桓觥扒弊侄眩彩侵灰种杏兄胤鱿郑怂嬉獗A羝渲械囊桓鐾猓溆嗟亩际侨叻K裕谝桓霰冉细丛拥奈淖种校绻辛礁龌蛄礁鲆陨系南嗤诺氖焙颍梢员A羝渲械囊桓觯哑渌氖游叻涂梢粤恕&&&&4、“Q”和业&&&&“Q”&& 被《说文》误为“丛生草”形,然其“Q岳”意为“不经见者”似乎有点意思。“Α币逦安淮怼保叭范ú灰啤保敲床痪叩摹Q”是不是有错的意思呢?在古代人们地质知识缺乏,又无勘探设备,找矿全凭矿石之“露头”,很不保险,找α说姆浅!安痪保掖砹恕坝Χ晕薹健比春苷!N疑踔粱骋伞Q” 字就是错误的错字之原型呢。&&&&业字在汉字之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它的来源究竟是什么呢?《说文》的“业”字除从“Q” 外,其从“巾”、释为“大版”,俱不可信。其“从巾”还不如隶字之作木。“Q”就是业,所谓创业就是“k”“Q”。现在简化的业字作“业”,就是“j”、“业”、“Q”,真可谓无巧不成书了。&&&&&&&&&&&&&&&&&&&&&&&&&&&&&&&&&&&&&&&&&&&&&&&&&&&&未完,待续……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延伸阅读|最新热帖
[buaalemon]
[sunzhenpo]
[奥特曼怪兽]
[勿勿一过客]
[勿勿一过客]
[闭上双眼陶醉]
[感悟生活]
[Shenghuo123]
[皇城牧人]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3:20:05 &&
例如,1594“莽”、是否能够看成“犬”在洞穴“林(?
本版块主题总数:187553 / 帖子总数:1389943
今日论坛共发帖:25461 / 昨日发帖:28594 / 最高日发帖:75754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律师之窗&&├股市泛舟&&├会员阅读&&├舆情观察&&├史海钩沉╋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旅游时尚&&├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网络剧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猫兄鼠妹&&├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原创小说&&├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海口会馆&&├凯迪广州&&├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苏州会馆&&├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原创]破译甲骨文字之另法(10)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竹子头下面一个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