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统计指标按照作用和质量指标的表现形式是的不同分类并根据所给的条件计算统计指标

2010年《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考试重点_微文学
2010年《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考试重点
作者:匿名
统计基础知识
1.(1)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亦称统计总体 (2)总体单位: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称总体单位。
2、指标与标志
(1).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指标还可以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具体数量。都能用数值表示。如:GDP、人口数等。 (2).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可分为:品质标志,不能用数值表示,如性别、民族等;数量标志,可以数值表示,如年龄、工资等。指标与标志的区别:1、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2、标志可以分为不能用数值表示的品质标志与能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两种;而指标都是用数值表示的,没有不能用数值表示的指标。联系:1、有许多指标的数值是从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2、指标与数量标志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 总体单位基本特征: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 3.统计的工作过程划分为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四个阶段。
4.统计的认识过程是:从定性认识(统计设计)到定量认识(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再到定量认识与定性认识相结合(统计分析)。这种质一量一质的认识过程是统计的完整过程,虽然每个阶段有各自的独立性,但他们又是相互连接的统计过程,缺点哪个环节都会出现偏差。
1.统计调查是按照预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客观实际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原始资料指向调查单位搜集的尚待汇总整理的个体资料,这些个体资料需要通过汇总、整理,形成反映总体特征的综合资料。它是统计活动所取得的初级统计资料,是原始的统计信息。次级资料是已经经过加工整理的资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总体现象。是经过加工整理的二手资料。
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准确性、及时性、以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
2.明确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调查对象是根据调查目的、任务确定的调查的范围,即所要调查的总体,它是由某些性质上相同的许多调查单位所组成的。调查单位是所要调查的现象总体中的个体,即调查对象中的一个一个具体单位,它是调查中要调查登记的各个调查项目的承担着。报告单位是负责向统计调查机关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
3.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或时期内的现象的总量。是一次性的,全面性的,周期性的。普查比任何其他调查方式所搜集的资料都更全面、更系统,但普查工作牵涉面广,工作量大,所需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
4.普查的组织方式:一是组织专门的普查机构;二是由被调查单位填报。
5.抽样调查是从研究的总体中按随机原则抽取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研究,并根据这部分单位的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以达到认识总体的一种统计调查方法。
6. 特点:按照随机原则抽取样本;根据样本的资料推断总体的数值。
7.初级资料搜集方法: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面谈访问法、邮寄访问法、电话访问法和互联网访问法(CATI)。8.面谈访问法分入户访问法和街上拦截访问法。 9.统计调查误差,是指调查所得的统计数据与调查总体真值的差别。统计调查误差分为登记误差和代表性误差。登记误差是由于调查过程中各个有关环节上的工作不准确而产生的误差。代表性误差,是指用部分总体单位的指标估计总体指标时,估计结果同总体实际指标之间的差别。
1.统计整理是统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根据统计研究的任务与要求,对调查所取得的各种原始资料,进行审核、分组、汇总,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从而得到反映总体特征的综合资料的过程。
2.对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重
叠起来进行分组,叫复合分组,多个复合分组组成的分组体系就是复合分组体系。 3. “上限不在组内”。
首组开口组的下限=首组上限—邻组组距 末组开口的上限=末组下限+邻组组距
首组开口组的组中值=首组上限—邻组组距÷2
末组开口组的组中值=末组上限+邻组组距÷2
4、频数,是指分配数列中各组的单位数,也称次数。频数实际上是各组标志值的加权,用以衡量各组作用的大小。频率是将各组的单位数(频数)与总体单位数相比,求得的用百分比表示的相对数,也称比重或比率。 5.图示法形式:直方图、折线图、曲线图、饼图。
6.统计表的构成从形式上看,统计表由总标题、横行标题、纵栏标题和指标数值四部分构成。从统计表的内容上看,可以分为两个组成部分:一部分是统计表所要说明的总体及其分组的名称,这一部分习惯上称为主词;另一部分则是说明总体的统计指标,包括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这一部分习惯上称为宾词。
1.统计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基本概念及其具体数值的总称。
2.统计指标包含的三个要素,即:指标名称、计量单位、计算方法。还包括了时间限制、空间限制和指标数值等另外三个要素。 3.统计指标的种类:按统计指标说明的总体现象内容的不同,可分为数量指标(外延指标)和质量(内涵指标)指标。数量指标是说明总体外延规模的指标,反映总体绝对数量的多少,它用绝对数的形式表示,并有计量单位。数量指标又称为总量指标,可表现为总体单位总量,也可表现为总体标志总量。质量指标是说明总体内部数量关系和总体单位水平的指标,它通过以相对数和平均数的形式来表示。
4.统计指标按作用和表现形式的不同,可分为
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标志变异指标
四类,分别反映 的规模、水平、结构、比例、集中分散程度等数量特征。
总量指标是反映总体规模的统计指标,表明现象总体发展的结果。
相对指标是两个有联系的总量指标相比较的结果。
平均指标是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一般水平的统计指标。
标志变异指标是表明总体各个单位标志值的差异程度(离散程度)的指标。
5.按指标的时间标准不同可分为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
6.时期指标是反映总体在某一段时期内累计规模的总量指标。时点指标是反映总体在某一时刻状态上规模的总量指标。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区别在于: (1)时期指标数值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成正比,时间越长,时期指标数值越大,反之则越小;时点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时点间的间隔长短无直接关系。
(2)时期指标的各期数值可以相加表示现象在更长时期内发生的总量;时点指标的数值不能相加,因为相加的数值没有实际意义。
7.强度相对指标是不属于同一总体的两个性质不同但相互但相互间有联系的总量指标对比的比值,是用来反映现象的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利用程度的综合指标。
8.平均指标的概念及特点:平均指标是将一个总体内各个单位在某个数量标志上的差异抽象化,以反映总体的一般水平的综合指标。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它是一个代表性的指标,代表总体各个单位某一数量标志的一般水平。它代表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集中趋势。二是它把总体各个单位某一标志数值的差异抵消掉,而反映总体的综合特征。
8.加权算术平均数:概念:是在总体经过分组形成变量数列(包括单项数列和组据数列),有变量值和次数的情况下,将各组变量值分别与其次数相乘后加总求得标志总量,再除以总体单位数
(即次数总和)而求得的数值。 计算公式:加权算术平均数=
9. 标准差是总体各单位变量值与其平均数的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平方根。
标准差计算公式: 根据未分组资料求标准差,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xi为变量值; 为标准差; 为平均数;
较标准的时期内的数值的比数。指数是表明经济现象变动的程度。
总指数是反映多种项目或变量综合变动的相对数。
总指数的计算方法有两种:综合指数法、平均指数法
综合指数是由两个总量指标对比而形成的指数。综合指数是总指数的表现形式。
= ————————————— 术平均指数、加权调和平均指数两种。 X100% 指数体系:从狭义上讲,指数体系是指经济上具
∑(基期销售量X基期单价) 有一定联系,且具有一定的数量对等关系的三个编制原则:应将质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或三个以上的指数所构成的一个整体。 素,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 指数体系的作用:1、可以进行指数间的互
(2)商品零售价指数为: 相推算。2、可以测定各因素的变动对总变动的∑(报告期单价X报告期销售量) 影响,进行因素分析
= —————————————— 抽样调查:是从研究的总体中按随机原则抽n为总体单位数;k为分组数;fi为组的频数或权数。
10.标准差愈大说明标志变动程序愈大,因而平均数代表性就愈小;反之标准差愈小说明标志变动程度愈小,平均数代表性就愈大。
1.保证时间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具有可比性是编制时间数列应遵受的基本原则。原则是a.指标数值所属的时期长短或时间间隔应该一致;b.指标数值所属的总体范围应该一致;c.指标的经济涵义应该相同;d.指标数值的计算方法、计算价格和计量单位应该一致。
2.发展速度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发展程度的相对指标,它是根据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对比求得,说明报告期水平是基期水平的几倍或百分之几,常用倍数或百分数来表示。由于所采用的基期不同,发展速度又可分为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
①定基发展速度是指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时期水平(通常是最初水平)之比,表明这种社会经济现象在较长时期内总的发展速度,因此也叫“总速度”。②环比发展速度是指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之比,表明这种社会经济现象逐期的发展速度。如果计算的单位时期为一年,那么这个指标也称为“年速度”。③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将相邻时期的定基发展相除,即可求得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公式:
3.水平法着重考虑最后一年所达到的发展水平;而累计法着重考虑整个时期累计发展的总量
六、统计指数(一)概念P88
统计指数可简称指数。是指某一经济现象在某一时期内的数值和同一现象在另一个作为比
分类:1、个体指数和总指数。个体指数是反映某一项目或变量变动的相对数。总指数是反映多种项目或变量综合变动的相对数。2、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数量指标指数用于测定数量指标的变动,反映现象总规模或总水平的变动程度。质量指标指数用于测定质量指标的变动,反映现象的相对水平、平均水平或工作质量的变动程度。3、动态指数(时间性指数)是反映现象数量方面在时间上的变动程度。动态指数又是分为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静态指数(区域性指数)是反映同类现象的数量在相同时间内不同空间(地方和单位等)的差异程度。
(二)统计指数的作用P89-90 1、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变动方向和变动程度。
2、分析经济发展变化中各种因素的影响方向和程度。
3、研究现象的长期变动趋势。
4、对经济现象进行综合评价和测定。 (三)编制综合指数(计算)P90- 综合指数是总指数的一种形式,在所研究的总量指标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将其中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因素指标固定下来,仅考察其中一个因素的变动,这样编制出来的总指数叫综合指数。分两种:1、指数化指标是编制综合指数所要测定的因素。
同度量因素是指媒介因素。借助媒介因素,可把不能直接加总或直接对比的因素过度到可以加总和对比。
公式为:(1)销售量指数为:
∑(报告期销售量X基期单价)
X100% ∑(基期期单价X报告期销售量) 编制原则:应将数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同度量因素固定在报告期。 (3)总成本指数为: ∑(报告期单位成本X报告期产量) = ———————————————— X100% ∑(基期单位成本X基期产量) 绝对差价=∑(报告期单位成本X报告期产量)-∑(基期单位成本X基期产量) (4) 成本总指数为: ∑(报告期单位成本X报告期产量) =————————————— X100% ∑(基期单位成本X报告产量) 绝对差额=∑(报告期单位成本X报告期产量)-∑(基期单位成本X报告期产量) (5)产量总指数为: ∑(报告期产量X基期单位成本) =————————————— X100% ∑(基期产量X基期单位成本) 绝对差额=∑(报告期产量X基期单位
成本)-∑(基期产量X基期单位成本)
(6).: K=
平均指数:是编制总指数的另一种常用
的形式,它是以个体指数为基础,通过对个
体指数加权平均计算的总指数。分为加权算
取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研究,并根据这部
分单位的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以达到认识总体的一种统计调查方法。抽样调查又称为概率抽样或称为随机抽样。
抽样调查的特点: 1、按照随机原则抽取样本,这个原则要求总体中每个单位都有同等抽样的机会,这牙膏就能保持样本的结构近似于总体的结构,使样本对
于总体具有代表性。 2、根据样本的资料推断总体的数值。这种
推断虽然存在一定的抽样误差,但误差的范围是
可以计算和加以控制的,使推断结果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3、费用低。普查需要对总体的所有单元进行调查,因而所需的费用很大,而采用抽样调查,
对于单位数较多的总体来说,可以利用单位数相对较少的样本来获得所需的总体的重要信息,从而可以节省大量的调查经费。
4、时效性强,通常情况下,需要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完成数据收集,处理和结果发布。比如,电视节目收视率调查,时效性要求高,不可能采 用普查的方法,而只能采用抽样调查。
5、抽样调查有时是唯一的选择。对一些产
品进行破坏试验以检验总体的性能时,只能用抽
样调查的方式,比如检验一批灯泡的寿命,需进
行破坏性试验,这时不可能将所有的灯泡都拿下来进行试验,而只能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检验。 概率抽样:在抽取样本时不带有任何倾向性,它通过从总体中随机抽选单位来避免这种偏差,因而对总体的推断更具代表性。 常用的抽样组织方式:
1、简单随机抽样 4、整群随机抽样 可能性原则。 2、系统随机抽样 5、对阶抽样 3.概率抽样在抽取样本时不带有任何倾向性, 3、分层随机抽样6、与大小成比例的抽样 它通过从总体中随机抽选单位来避免这种偏方式。
5.扩大极限误差的范围。可以提高抽样推断的可靠程度。这个可靠程度在统计中称为概或百分比表示的分数形式,即通过计算相关指标
之间的相对比值,来揭示和对比不同规模、不同性质事物的水平和效益的还坏,或分析部分和整1.抽样调查是从研究的总体中按随机原则抽取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研究,并根据这部分单位的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以达到认识总体的一种统计调查方法。抽样调查又称为概率抽样或称为随机抽样。 2.随机原则是在抽取调查单位时,完全排除人为的主观因素影响,保证每一个调查单位都有相等的中选可能的原则。就概率意义而言,又称为等统计实务 1.根据调查项目的不同,统计报表制度分为国家统计报表制度、部门统计报表制度和地方统计报表制度三大类 国家统计报表制度是各级政府统计部门实施国家统计调查项目的业务工作方案,由国家统计局制定,或者由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制定。 现行国家统计报表制度分为周期性普查制度,经常性调查制度和非经常性调查制度 周期性普查制度:是国家统计报表制度的一个类型,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状况,由国务院组织,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普查的统计调查制度 调整后的朴昌项目包括经济普查、农业普查和人口普查三个项目 经济普查每10年进行两次,分别逢3、8的年份实施。农业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在逢6的年份实施。人口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在逢0的年份实施。 经常性调查制度:是国家统计报表制度的一个类型,是由国家统计局制定,或由国家统计局与国务院其他部门共同制定,进行年度和定期(半年、季度、月度等)经常性统计的统计调查制度。 现行性的国际统计调查报表制度共30项。 非经常性调查制度:是国家统计报表制度的一个类型,是由国家统计局制定,或由国家统计局与国务院其他部门共同制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实施或一次性实施的专项调查、试点调查等临
差,因而对总体的推断更具代表性。基本准则:一.样本单位是随机抽取的;二.调查总体中的每个单位都有一个非零的入样概率。常用的抽样组织方式分为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比例抽样、多阶抽样、与大小成比例的抽样。 4.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a.样本单位数目;b.总体标志变动程度;c.抽样方法d.抽样组织
时性统计调查制度。
在其中一定时期内持续开展并相对稳定的非经常性调查制度主要有《中国农村贫困检测统计调查制度》等。
政府综合统计机构统一管理和协调国家统计调查制度、部门统计调查制度和地方统计调查制度。 国家统计局负责管理和协调国家统计调查制度和部门统计调查制度。 统计调查报表的法定标识:1、表号 2、制
表机关 3、批准机关/备案机关4、批准文号/备案文号 5、有效期截止时间 《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编制规则》其目的是使国家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社会团体
等组织机构均获得一个唯一的、始终不变的法定代码,以适应对各类单位实现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的需要,单位代码是一个无关标识代码,由八位无属性的数字和一位校验码组成,其本身没有任何含义,不反映单位的行业类别、隶属关系等任何标识。单位代码由
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登记主管机构赋予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社会团体,并颁发由技术监督部门制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 行政区划代码,用六位阿拉伯数字分层
次代表我国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市、州、盟)、县(区、市、旗)的名称。规定了表示乡、镇(街道办事处)一级行政区域划分的三位代码。国家统计局又补充了三位表率,它对应的数值是概率度,用t 表示。 1.统计分析的特点:数据性、目的性、时效性
2.常用的统计分析包括:对比分析法、比例分析法、速度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弹性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相关分析法、模型分析法、综合评价分析法等
3.比例分析法:又名“比率分析法”,是用倍数示居委会、村委会的代码。我国从省、地、县、乡一直到居委会和村委会都有了统一的代码,一共由12位数字组成。
行业分类是依据经济活动的同质性原则,对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和个体从业人员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或其他社会经济活动的类别进行的标准分类。
划分原则,行业分类最理想的基本单位是产业活动单位,但由于统计目的和核算对象的不同,行业分类的基本单位也可以采用法人单位。行业分类标准共分为20个门类、95个大类、396个中类、913个小类
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三个门类合并,就是我国习惯上所称的工业。
三次产业的范围是:
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水的生产和供应,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以我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登记注册的实际类型为基础,将全部企业划分为各大类,16各中类,部分中类下又设若干小类。
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具体划分以下几种:内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
《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暂行)》以法人企业划分规模的对象,以从业人
体之间比例关系的分析方法。
4.统计分析报告写作的特点:a.明确的目的性;b.文体的特殊性;c.明显的综合性;d.鲜明的实践性
5.统计分析报告写作的原则:a.主题要突出;b.结构要严谨;c.观点和材料要统一;d.语言要力求准确、简洁、通俗易懂;e.要有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
员数销售额和资产总额三项指标为划分大中小型企业的依据。
基本单位:是指我国境内除住户以外拥有一定活动场所并从事一定生产活动的社会经济单位。
我国的基本单位按其作用和性质的不同划分为两种,一种叫法人单位,另一种叫产业活动单位。
法人单位条件:1、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2、独立拥有和使用(或授权使用)资产、承担负债,有权与其他单位签订合同3、会计上独立核算,能够编制资产负债表。
产业活动的单位的条件:1、在一个场所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社会经济活动
1、相对独立组织生产经营业务活动3、能够掌握收入和支出等业务核算资料法人单位:由产业活动单位组成,一个法人单位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产业活动单位。
并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经济活动,这类法人单位本身就是一个产业活动单位,即单产业法人单位。这种两个或两个以上产业活动单位组成的法人单位称为多产业法人单位
在经济普查年份,基本单位统计的调查方法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在非经济普查年份,国家统计局对调查方法为做统一规定,一般采用重点调查的方法。
增加值:也称追加价值,是所有常住单位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
价值之和,即追加到中间投入上的价值。国民经1、以实际到达本单位 2、经过验收、 交通运输工具用能是指在厂区内、外进品 5.盘点中的账外产品
济各行业的增加值之和就是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标。增加值可以按生产法计算,也可以按收入法计算。
生产法增加值:是从生产角度计算的增加值公式生产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农林牧渔总产出一般采用“产品”进行计算 工业总产出包括:成品生产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产品期初末差额价值。 工业总产出一般采用:工厂法计算
批发和零售业总产出:指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单位一定时期内从事商品的购进、保管、整理、包装、及销售等服务活动总量的价值。它表现为通过商品购销活动追加到商品上的价值,也就是商品销售收入减去商品进价所得的差额(即毛利)。需要扣除外购的运费和装卸运费(这部分是运输业活动)
批发零售业购进、销售与库存价值量统计的主要指标为商品购进额、商品销售额、商品库存额。
商品库存额包括:a.存放在本单位(入门市部、批发部、采购站、经营处)的仓库、货场、货柜和货架中的商品;b.挑选、整理、包装中的商品;c.已记入购进而尚未运到本单位的是商品,即发货单或银行承兑凭证已到而货未到时的商品;d.寄放他处的商品,如因购货方拒绝付款而暂时存放在购货方的商品;e.委托其他单位代销(未作销售或调出)尚未售出的商品;f.代其他单位购进尚未交付的商品
能源统计指标按其不同的属性和计量单位分为价值量指标和实物量指标。目前能源统计指标以实物量指标为主。
能源经销企业能源购进量:指能源经销企业在报告期内购入的、用于销售的各种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能源使用企业能源购进量:指能源使用单位在报告期内外购的、用于本企业消费的各种一次性能源和二次能源。能源使用企业能源购进量由能源使用企业填报。
计算购进量的能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检验 3、办理完入库手续
下述情况不能计算在购进量内
1、供货单位已发货,但尚未运到本单位,即使已经付款。
2、货已运到本单位,但尚未办理验收、入库手续的
3、经验收发现的亏吨(按验收后的实际数量计算购进量)
4、借入的,自产自用的,车间、工地上年领用今年退回的,以及加工来料(作价的除外) 能源消费量是指能源使用单位在报告期内实际消费的一次能源或二次能源的数量。 能源消费量统计的原则是:
1.谁消费、谁统计 2.何时投入使用,何时计算消费量 3.消费量只能计算一次
4消耗工质(水、氧气、压缩空气等)不论是外购的还是自产自用的,均不统计在能源消费中,(计算单位产品能耗时应根据具体的指标规定将某些耗能工质包括在内)
工业企业能源消耗量:工业企业的能源消耗量包括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作为燃料、动力、原料、辅助材料使用的能源以及工艺用能源、非生产用能源。 具体包括:
1、用于本企业产品生产、工业性作业和其他生产型活动的能源
2、用于技更新改造措施、新技术研究和新产品试剂以及科学实验等方面的能源
3、用于经营维修、建筑及设备大修理、机电设备和交通运输工具等方面的能源 4、用于劳动保护的能源
5、生产交通运输工具的企业(如造船厂、汽车制造厂)向成品轮船、汽车添加动力用油,应算作企业的能源消费,但不作为工业生产消费,应作为非工业生产消费和交通运输工具消费
6、其他生产消费能源
工业生产能源消费是指工业企业为进行工业生产活动所消费的能源。
行交通运输活动的交通运输工具所消费的能源。
如果工业企业所属的车队是独立核算的企业,气消费的能源既不能包括在“工业企业能源消费”中,业不能包括在“交通运输工具用能”中,他的消费应为交通运输业企业消费。
能源加工、转换:是指为了特定的用途,将一种能源(一般为一次能源),经过一定的工艺,加工或转换成为另外一种能源(二次能源)。能源的加工与转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能源加工:是能源物理形态的变化,能源转换,是能量形态以及物质化学形态的变化。
综合能源消费量:指报告期内工业企业在工业生产活动中实际消费的各种能源的综合净值。
根据生产活动的性质,综合能源消费量在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综合能源消费量=工业生产消费的能源合计-加工转换产出能源合计-回收利用能源合计
能源库存量:他是企业在报告期的某时间点所拥有的各种能源数量。
能源库存量的核算原则是:
1、时点性原则 2、实际数量原则 3、库存量的核算4、能源生产企业产成品库存和能源经销企业(批发、零售企业)用于经营销售的库存按照能源的所有权原则统计。能源使用企业用于消费的库存按照能源的使用权原则统计。(建筑业能源库存按照“谁管理、谁统计”的原则统计)。
批发零售企业用于经营销售的库存主要包括:1、购进的、经验收办理完入库手续的商品 2.寄存在外单位的商品 3.已销售、但按提货制度要求还没有办理完货款结算手续,按送货制要求还没有办理完承运手续的商品 4.设在外地的仓库和中转仓库中的商
企业财务统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企业资产负债财务统计。主要反映企业拥有的资产、承担的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状况,是进行国民经济核算和编制资产负债表的基础资料。
2、企业损益财务统计。这样反映企业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及分配情况,是考核企业经济效益和计算企业增加值的基础资料。
3、工资、福利、增值税财务统计
主要反映企业从业人员收入和增值税缴纳情况,是企业损益及分配的补充指标,为计算企业增加值提供相应的基础资料。
企业资产负债财务统计反映了企业在月末、年末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方面的状况,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资产总计: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
资产按其流动性(即资产的变现能力和支付能力)可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其他资产和递延资产。
流动资产:是指企业可以在一年内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使用期限超过一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无形资产: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无形资产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
可辨认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 不可辨认无形资产:指商誉
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实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1、负债合计:指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将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按偿还期长短
可认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2、流动负债:指企业债务的偿还期在一年内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的短期借款,应付和预收款项、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付股利、应付税金等。
3、长期负债:是指企业债务的偿还期在一年以上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
4.实收资本:指投资者按照企业章程或合同、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包括货币、实物、无形资产等各种形式的投入。
2、实收资本按投资主体分为国家资本、集体资本、法人资本、个人资本、港澳台资本和外商资本
增值税:是以法定增值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计税依据是纳税人销售货物的销售额和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应税劳务的营业额,税率分为4%、6%、13%、17%
6.财政拨款是指单位本年度实际收到的上级财政拨款,含一般预算拨款和基金预算拨款。
7.收支结余是指行政(事业)结余和经营收支结余的合计项。行政(事业)结余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年度各项事业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经营收支结余是指事业单位年度各项经营收入和支出相抵后的余额。
经营税金是指事业单位提供劳务或销售产品应负担的税金及附加,包括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和教育附加费等。
1.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
单位从业人员是指在各级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及企业、事业单位中工作并取得工资或其他形式的劳动报酬的全部人员。
单位从业人员包括在岗职工和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民办教师、以及在单位中工作的外方人员和港澳台方人员、借用的外单位人员、兼职人员和第二职业者。
单位从业人员统计中暂不包括人员:个体经营户、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参加单位生产劳动的军工和勤工俭学的在校学
生,以及大中专、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的实型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商品房建设公司及其习生。
他房地产开发法人单位和附属于其他法人单2.各单位在计算从业人员时,应按“谁支付劳位实际从事房地产开发或经营活动的投资。
动报酬谁统计”的原则进行统计.
计算公式:月平均人数=报告月每天实有人数之和/报告月日历日数
3.根据岗位职工使用期限的长短,将全部在岗职工分为(长期职工)和(临时职工) 长期职工是指用工期限在一年以上(含一年)的职工。包括原固定职工、合同制职工、长期临时工,以及原国有单位使用的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的人员和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原计划外用工。临时职工是指用工期限不足一年的在岗职工。
4.城镇失业率是指城镇失业人员数与城镇就业人数与城镇失业人数之和的百分比。公式
城镇失业率=城镇失业人员/(城镇就业人员+城镇失业人员)*100%
失业率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趋势的先行指标。发达国家把它与国家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并列为反映市场经济运行的三大指标。
5.平均实际工资是指扣除物价变动因素后平均的实际工资。
平均实际工资=报告期平均工资/报告期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平均货币工资与平均实际工资成正比,与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成正比。
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指标。 原则上应以市场交易的实际价格作为计算固定资产投资额的价格依据。
2.竣工房屋面积是指在报告期内房屋建筑按照设计要求已全部完工,达到住人和使用条件,经验收鉴定合格(或达到竣工验收标准),可正式移交使用的各栋房屋建筑面积的总和。竣工房屋价值:包括作为房屋建筑组成部分而列入房屋建筑工程预算内的设备(如电梯、通风设备等)的购置和安装费用。
3.房地产开发投资是指各种登记注册类
统计基础知识 1.(1)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亦称统计总体 (2)总体单位: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称总体单位。 2、指标与标志 (1).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指标还可以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
统计实务判断题:1、划分国民经济行业的原则是经济活动的同质性(√)2、一个法人单位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产业活动单位(√)3、各行业的增加值总和是国内生产总值GDP(√)4、盈利性服务业单位通常是指收支相抵还有盈余的单位(√)5、能源购进量核算的原则是“…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一)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P4 1、总体与总体单位 (1)总体:凡是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就是统计总体,简称总体。(2)总体单位: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称总体单位。 一个统计总体中所包括的单…
统计基础部分 第一章 总论 第一章 题量少,07、08年分值占3分左右,但是很重要。 本章学习概要: 需要掌握的内容: 1、 总体与总体单位(提示:判别,把握总体和总体单位的关系) 2、 指标和标志的概念(提示:判别)及两者区别 3、 总体的基本特征…
统计基础知识1.(1)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亦称统计总体(2)总体单位: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称总体单位。总体的基本特征: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 变量:数量变异标志称为变量。数量变异标志的表现形式是具体的…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概算指标的表现形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