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篇里的公用gta4eflc设置公用在哪啊!急急急!最好有图啊!

在美篇里可以改图片大小吗?_百度知道
在美篇里可以改图片大小吗?
在美篇里可以改图片大小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美篇没用过,简称ps,网上可以下载安装使用改图片大小,一般图片处理软件都可以做到!最强大的图片处理软件是photodhop,建议网上搜教程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记住这一天 - 美篇
/&&&&记住这一天
扫码分享到微信
记住这一天
阅读 27583
向39年前参加中越边境对越作战作的老兵战友们致敬!
岁月轮回,时间的脚步又一次走进难以忘怀2月,当人们还沉浸在春节的喜庆之中,可是谁又想到2月17这一个普通的日子,大多数国人已经忘记,官方媒体已不再提起,但我们每到这个时刻都依然牵动参战老兵的心,融进老兵的情感,2月仿佛是一本笔记,它记下了参战老兵的每一个白天和黑夜,2月仿佛是一本相册,留住了参战老兵永远的怀念。
1979年,那是一个用青春和热血谱写英雄的年代,那是一个令所有参战老兵难以忘怀的年代。日凌晨,在祖国南疆1300公里的边防线上,隆隆的炮弹划过黎明前的黑暗,一场震惊世界的"对越自卫还击战"打响了,轰鸣的炮声是复仇的怒吼,手中的钢枪是保卫祖国的誓言,冲锋的脚步是奉献祖国的忠诚,血染的战旗是胜利的召唤,年轻的军人甘用热血铸起了南疆边关界碑。短短二十八天,在历史长河不过是弹指一挥间,无数年轻的士兵把宝贵的生命、灿烂的青春留在南疆红土地里,在你们倒下的瞬间还仍然是那样勇敢顽强,在你们倒下的瞬间还设法把战斗任务托付给战友,在你们倒下的瞬间还牵挂着亲爹亲娘,你们倒在了血泊里,永远地离开了战友,永远离开了亲人,永远地离开了缤纷的人间,将绚丽的青春定格在18、19、20岁。你们走了,还来不及看看自己的军功章,还来不及给深爱的姑娘写一封回信,你们走了,走在灿烂的年华里,走在血染的青春里,你们用生命释怀了人生的豪壮,你们用热血诠释了保卫南疆的铮铮誓言。
岁月悠悠,光阴荏苒。三十九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当年龙腾虎跃的青年战士,如今是苍颜皓首,两鬓已斑。尽管如此,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拼搏过,我们奋斗过,我们奉献过!我们曾经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部队,奉献过了军营,奉献给了中华民族的国防事业!我们无愧于养育我们的人民,无愧于我们伟大的祖国!虽然已过三十九年,回首往事,我们怎能忘记那如火如荼的峥嵘岁月,怎能忘记那煅石成金的革命熔炉?怎能忘记在部队朝夕相处、苦乐与共的朝朝暮暮?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廉颇老矣,犹记当时。尽管我们已经退役,我们依然珍视当兵的历史,二月十七日只有我们这些中越战争参战幸存的老兵才知道这一天的所深含的意义,即使有的人根本不知道二月十七日这一天是什么日子,我可以大声的告诉你,这是我们参战的日子,我们参战老兵决不会忘记那流血的日日夜夜,因为这是我们的荣幸,这是我们为之而骄傲的一天,因为有了二月十七日,我们才有了报效祖国,保卫人民维护世界和平的机会,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英勇奋战、血染沙场,为国为民做出了很大的奉献,但我们今生无悔,我们无愧于共和国的卫士,无愧于时代的中国军人,我们铸就了军魂,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旗帜上和八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上有我们血染的风采。
今天的纪念永远是我们心中的圣台,向保卫祖国而英勇牺牲的烈士们敬礼!祝祖国繁荣昌盛!为祖国而献身的烈士们永垂不朽
广州军区原第55军164师简史
4师接中央军委前指命令,进入一级战备状态,人员战备物资归集,战前动员,做好向中越边境开进准备。12月21日向广西宁明地区实施摩托化开进。行程七日共1540公里,于31日全部到达指定地点广西宁明。1979年1月参战部队使用战时代号,师直为53564部队。日凌晨6点25分,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打响。我部牺牲229人,伤663人。日始全师从休整地域开始班师凯旋返回广东汕头驻地。师代号恢复53508部队。其中有部分战友留在了广西边防三师。
战斗英雄勋章
164师490团5连排长羊才良同志,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称号。参加了全国英模大会和国庆观礼。
军人的风釆
文/张凤岭我
一个曾经的军人多少年来军号一直在耳边迴响握过钢枪的手还是那么滚烫早已脱下军装前进的步伐依旧昂首挺着胸膛军人的血液依然在血管里流淌军营啊为我熔铸了钢铁的臂膀现在仍然铮铮闪亮在困难面前依然是祖国的脊梁军营啊为我树起坚定的信念妖雾迷漫
五彩缤纷也逃不过我犀利的眼光决不辜负信仰的期望军营啊是我绵绵不断的乡愁是我心灵的故乡当袓国再次召唤我会毫不犹猭的奔赴硝烟弥漫的战场
日解放军报
164师政委李际璟,副师长林瑞忠陪同许世友司令员视察164师
55军首长在指挥战斗
164师在自卫反击战中共歼敌2437人,其中击毙2370人,俘虏67人。
164师在55军的三个师中位置相对独立,作战正面最宽,进攻距离最长,一路都是艰难的山地攻坚。独自拿下了谅山外围四大制高点中的扣考山和巴外山。491团3营最先突入谅山市区,荣膺&攻占谅山先锋营&称号并荣立集体一等功,营长潘志保荣立一等功,烈士张海洲和肖移成被广州军区追授&战斗英雄&。
战后164师庆功大会
战后中央慰问演出团
林瑞忠副师长、赵盛昌副政委、保卫科干事杨振芬,卫生所长黄允胜等随部队师前指到达越南谅山。
164师师长翟元祯,政委李际璟,副政委宫明堂,副师长彭友仁,副师长林瑞忠等前指首长在前线指挥部合影。
164师 师首长和警卫连战士在友谊关合影。
凯旋归来的164师副师长林瑞忠,副政委宫明堂,492团团长王甲雨(左起一)师作训科参谋付道义,491团参谋长叶爱群和战友们共祝胜利的喜悦。
宫副政委,肖副师长
164师副政委宫明堂
164师副政委宫明堂在友谊关
宫明堂副政委,保卫科杨振芬,吴礼良战后在庆功会前留影。
师文化科高书良,左一保卫科干事吴礼良我们师战时照片大多是他和王惠林的作品。
时间就是生命
凯旋在子夜
164师 李际璟政委.林瑞忠副师长.刘江亭副师长和警卫连合影
164师 师政委李际璟在坑道里和战士们在交谈。
师政委李际璟和师首长接见陆总医疗队
《地雷战》教我战地雷
文/李卫南1977年10月,我从师作训科调任492团4连连长,连队当时在汕头潮阳河溪牛田洋基地执行军农生产任务。1979年初,我和政指潘灼、副连长张宗贵、副政指刘继斌带领连队参加了自卫还击作战。2月17日清晨,全连及加强兵力共约180人紧随3营穿插突击实施巩固扩大突破口之任务,分别进占了前方2、4、5、6号高地。18日凌晨4时,奉营指挥所命令以部分兵力回防408高地。408高地位于广西凭祥东侧的边境线上,由东、西2个小山头组成,正面宽约200米,南北纵深长100米左右。该高地战前曾被敌军侵占并在北侧及周边接合部地区埋设了大量的防步兵地雷。天亮之前,连指带1、4排和配属的重机枪、无座力炮班与6连完成了阵地交接。6连刘连长特别交代,一定要告诫所有人员,千万不能在已开辟好的小路范围外随意走动,以免不幸触雷造成不必要的伤亡。刘连长的特别告诫是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的,他们连在昨天早上占领该高地的过程中,连续触雷伤亡了16名战士。而在此之前,我连2排也在该高地北侧2次触雷,致使4班战士易建成、常胜分别负伤。在这样活生生的背景情况和血淋淋的战斗环境中,再加上没有一个人真正接受过排雷训练,现实的恐惧感在阵地上悄无声息地蔓延着。作为连队指挥员,我和老潘的心理压力自是不言而喻和心照不宣。令我们最担心的是在这样的环境和心理条件下,一旦遭受到敌军的突然袭扰,由于顾忌地雷的威胁,而导致兵力无法有效展开,人员无法快速移动,因此极有可能造成很大的混乱和更大的损失。我和老潘在简短交流后形成一致意见:危难关头干部一定要挺身而出,当前尤要以破除地雷危险为首要任务,从而达到巩固阵地和提振士气的目的。随即,他负责稳定部队情绪,我负责组织侦雷排雷。我挑选出7名战士,编成侦雷、排雷、辟路3个小组,从上午8点多开始行动,一路路地搜,一片片地清,不断开辟新的通道和扩展阵地范围。可是过了一个多小时,我们竟然没有搜排到一颗地雷。其实在那个时候,我们8个人谁也不知道该怎样侦排雷,除了用眼睛看外,手中的工具就只有通条和小锹。在那个莫名其妙的时刻,身边的7双眼睛都望向了我,而我能做的就是在脑子里反复&过电影&。在相当长时间里,我们的单兵训练就是练的射击、投弹、刺杀、爆破和土工作业等5大技术,埋雷排雷基本没沾边。但在整个70年代,军事教学片《地雷战》却是看过了无数遍,很多情景早已深植脑海。危急与困惑之中,《地雷战》中的压发雷、松发雷、绊发雷和跳雷,连环雷、诡计雷、变形雷、化学雷,甚至那个臭烘烘的粑粑雷都跳跃在了我的眼前,究竟是在哪个环节上出现了疏漏呢?我将担任组长的1班副陈毅彬和3班副林美慧叫过来作了分析,共同认为很可能是地雷的伪装未被我们识破。有了新的视角,疑惑很快就被突破了,首先是林美慧说:连长你看,有一些草的颜色不一样。我顺他所指看去,果然发现山坡上有几处偏黄的小草丛,再一低头思索,不经意间发现左脚外侧约10厘米处就有一丛枯黄的草皮,随手一拔没费力就提了起来,一颗地雷赫然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散开!退后!卧倒!我一连下了3道命令,气氛骤然紧张起来。先前是明知有雷却找不到雷,大家万分紧张;现在是找到雷了却没人会排除,令我紧张万分。此时此刻,身为指挥员的我已是没有了退路。眼前,埋在地下的地雷只露出白色引信的一小截头部,虽然我毫无犹豫地担当起了第一位排雷手,但勇气并不会教我怎么下手排雷啊。此时,《地雷战》中从青岛来的排雷专家竟成了我的模拟教练。我先用通条在地雷周边插探了一圈,确认没有连环装置;接着用小锹将地雷四周的泥土挖开,判明这是一颗木壳雷;为防范雷下挂雷的诡计装置,又把雷底的泥土掏空之后,才小心翼翼地把雷端了出来。被发现的第一颗雷是取出来了,但危险并未解除,因为那个白色的引信还在上头,我知道必须将它与雷体分离才算排雷成功,可《地雷战》里是怎么教的呢?我一边回想一边翻看着手中的木壳雷。突然,那个白色引信从翻倒过来的雷体中掉了出来,当时还惊了我一下,可瞬间就明白过来:我成功了!事后明白,其实这些个过程完全是外行人的自弄玄虚,但在当时的认知能力下,还是小心才能赢。一鼓作气,我们按现场总结的排雷法(一观黄草、二提草皮、三拔引信、四挖雷体)临时调整了编组,除留2人担任警戒掩护外,其余人员2人一组实施排雷,其中拔引信这一步统一由我来做。此后的进展十分顺利,到中午时已将408高地清扫了一遍。下午,我们扩大范围继续搜排,同时也在阵地上进行了火线培训。当天,排雷小组在408高地的既设与预设阵地上共排除防步兵地雷17颗。记得当时我们每挖出一颗地雷都会引来一阵喝彩。最搞笑的是,当傍晚收兵我憋忍不住就地撒尿时,急促的尿液竟将路边一颗压发雷的伪装草给冲开了。当晚,上级通令给我和林美慧各记三等功1次。19日,部队士气大振,就连火器分队的战士都能侦排雷了,60炮班长宋永吉独自排除了1颗绊发雷;重机枪班报告遇到可疑碎石堆,我担心会遇上松发雷,干脆放一个&320&爆破的大炸药包将其一爆了事。时光流逝,战火中的这一幕转眼过去了36年。可是当我第一次以文字形式记录下这一段惊险历练时,还是感受到了一种心灵的震撼。这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这是一种血性的传承!这是一种军人的骄傲!
4师医院参战人员集体合影,医疗二所,集体二等功,医疗三所,集体三等功。
164师医院院长袁子才荣获二等功
164师医院副院长唐义顺荣立二等功
164师医院长兰宗贵荣获三等功
唐建荣(三等功)周明英医生夫妇俩在不同的医院上了战场,
164师是我徐殿举的人生永恒记忆,离开学校1969元旦过后,一月六日我同七医大的15名同学从55军招待所到164师490团。当年7月28日经受了强台风的考验,牺牲的指战员和在部队锻炼的地方院校的学生500多人。我们18人都平安。79年我和老伴张秀玲一起经历了对越还击作战都立三等功。1986年一月回到沈阳市。164师和战友们是我永远的记忆。
我们夫妻一同上了战场,先生赵建国荣立了战功〈二等功〉
唐义顺.兰宗贵.谢乐榜.覃啟秋等院部成员
164师医院,院长兰宗贵.教导员谢乐榜
兰宗贵.谢乐榜.刘昌盛
164师医院二所,所长吴付记
陈静医生战时从广州军区陆军总医院主动请缨上了前线。
陈静医生在救治伤员
门诊所长黄允胜
战时医疗三所荣获集体三等功。"战斗英雄羊才良是三所抢救的第一个伤员"
医院三所,前排陈惜木,xx,程书华,唐和平,魏建华。后排王淑媛,xx,陈安怀,唐建荣,xx,张秀玲。
候宜昌.唐和平.陈安怀.林亚伦.程书华.陈惜木.邓先炳指导员.唐建荣
医院三所女兵:蔺护士长.王淑媛.陈静、霍琳、王越、齐艳、张秀玲。
陈静医生.X?钟抗美.邓先炳指导员.蔺护士长
我是周明英1966年8月从柳州一中初中毕业应征入伍到广州军区卫校第181护训队,经过两年的学习,毕以后被分配到湖南醴陵第一六七医院当了一名护士,我们医院是广州军区唯一一个专收结核病院,虽说结核病有传染性,但医院严格消毒制度,每天上下班都用酒精浸泡双手,工作量也不大,加之当时年轻,医院伙食也好,在那工作了十年(其中除了出差,上军校学习),我们被分配的五个人没有一个被传染该病。时间到了1968年,广州军区要求19分部组织一个援越抗美医疗队,以167组织人员,以医生为主,配有一名护士,一名护士长,一名指导员,当时援越抗美战争已接近尾声在休整,我们一行有十一人,副院长崔纪和任队长,有徐立本主任,黄计主任,有苏殿军主任,还有四个刚从军医大毕业的医生,景家江,孙书领,壬忠勇,蒋胜,护士长张齐荣,指导员欧阳厚珍和我三个女同志,我们是到铁道兵一支队一个团卫生队,当时条件很艰苦,住的是茅草房,用四根棍子支起放一块木板即是床了,每天上班查房治疗,还要下去巡诊,虽然工作平凡锁碎,条件艰苦,长年没有青菜吃,吃肉都是罐头肉,但全队一直坚持下来半年,园满完成任务,于69年3月班师回国,深受部队好评,每人还有一份由越南总理范文同签暑的国际主义证书。虽没有战争硝烟,但时不时有飞机在上空盘旋,这次任务就这样完成了。期间也有些有趣而害怕的事,因我们住三坡一个草屋,每天听到屋顶蟀蟀螺螺的响声,后来部队帮我们翻新房屋,原来是有三条大蛇与我们共伍了不知多久,我们三个女兵吓得够呛,搬到另一处去住了,另有,我们所在的部队全是男兵,三个女兵到来生活极不方便,好在部队官兵对我们极好,专门搭建了洗澡房,厕所,大家生活融洽,彼此间建立的友谊永恒!
转眼间到了1979年,中越边界局势突变,越南突然向我国进行挑衅,烧毁房屋,驱赶大批华侨,人民日报发表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文章,中央军委决定还越南一个颜色,向全军将士发出对越自卫还击战。悍卫祖国的尊严和祖国的领土完整。战争又一次降临我院,当时我已经从一军医大学毕业,成了一名军医。这时广州军区再次要19分部组建支野战医唍即5O2野战医院,又由167抽调人员参与,接到任务,大家纷纷表决心,再次参加战斗。当时时间紧任务重,我们组织了几十个人的医务人员,用三天时间整装待发。我们是78年底接到任务,几十个人坐闷罐车开往前线,谁知到广西扶绥就停住了,原来我们是军区一所专门收治从前线下来的传染病人,有急性黄疸肝炎,痢疾,伤寒,疟疾,还有登革热,钩端螺旋体病,这些病我们在书上见到过,并无多少临床经验,而且战时条件极差,病房就是用木棍支起架上床板,地上的杂草还没除净呢,最主要的是环境特别差,我们用水是营区旁边的一条小河沟,主要的消毒水当初是来苏水,新洁尔灭等,领导下令不准喝生水,不准吃生食,一律在食堂吃饭。当时我们只有几个医生和十几个护士,在完成医疗任务的同时还要自己站岗,女同志每两人一班一小时,男同志一人一班一小时。我们虽然没有到第一线,但我们住的地方是民房,没有围墙,没有人保护我们,就这样在那特殊年代里在那艰苦的环境下,我们夜以继日,收治了几千例传染病,全部治愈岀院,我们医务人员也没有一例发生传染病,由于成绩显著,得到上级嘉奖!在这次战争中,我们夫妻俩双双上了前线,而且均不知各在何方(因需保密),我那两岁的儿子即送回柳州寄宿在外婆家,当第一阶段战事结束后,我得知我丈夫在宁明,便向领导请假一周到前线看看,谁知我上午到宁明,我的公公和我的毌亲带着我们的儿子也到了宁明前线,一家人在宁明团聚了,当时真高兴,就象电影里一样,可我的家人看到部队住的是帳蓬,吃的是咸菜馒头,罐头蔬菜,很是不安,住了几天看到都平安就打府回家了,以后就时不时寄给我们煮好的猪肉头菜,豆豉小鱼干给我们改善伙食,在此我们包括医院的战友都非常感动两家家人对我们的关爱。如今这事己过去了三十八周年,每当想起这段经历,那一幕幕,一点一滴都浮现在眼前,我时常告诫儿子,战争是残酷的,是无数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不希望战争,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珍惜生命!
霍琳荣立三等功
郭尚峰荣立三等功
"39年前的那个春天......"。
1978年夏我在21分部护训队学习结束后,9月份被分配到广州军区陆总实习半年。12月初开始陆续有一部分同学习的战友返回部队。一天在科室里听老师们说要和越南打仗了。我当时一头雾水,怎么没有人通知我?当即去陆总政治处找到花主任(花叔叔是我老爸在四野的老战友),请求返回部队参战。花叔叔说你们部队没有通知,你学习没结束可以不去的。再说打仗是很危险、很残酷的事,你可要想好了。我说我想好了,当兵就是为了保卫祖国和平,不上战场不叫好兵!花叔叔当即给我爸爸打电话征求意见,我爸答复说,穿上军装就要有一份责任,让她去吧,人生什么都要去经历一次(后来才知道弟弟也上了前线)。父亲是一名老军人,曾经随部队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岛。他表面上很淡定,心里一定也是不平静的。临行前花叔叔按照东北人的习惯用午餐肉包了顿饺子(那个年代猪肉是要票的)为我送行,告诉我说打完仗可以回来继续学习。临行前向一起学习的战友们告别,其中一位大姐是铁道兵部队的,曽参加过援越抗美,积累了丰富的战场救护常识。她教我回部队多准备一些S形的铁勾和绳子,再准备一些小儿用的头皮针头,这些在战场上很有用。另外个人卫生用品也尽量准备充足些,在前线买不到。带着亲人的和战友的嘱托,在部队开拔前赶回了部队。医院正在紧张准备各种所需物资,我当即告诉蔺护士长铁道兵战友提醒我准备的几样东西,护士长说,小郭学习回来就是不一样。后来证明这几样小物品在战场救护非常实用。12月21日整装出发,坐着大卡车行程7日1540公里到达广西宁明县靠近板宙的一个小山村安营扎寨。刚开始住在农民家里,可能是要打仗了吧,老百姓都搬出去了,偶尔回来拿点东西,其实老百姓家很穷除了几件衣服,食物就是地瓜。到达前线后白天开始战前训练,止血、包扎、分类、搬运伤员,还练习射击、投弹、战场喊话等,反正什么都要学,晚上需要我们自己警戒站岗,每人佩发了一只手枪十发子弹,女兵两人一班岗,在静静的黑夜里还真有点害怕。我悄悄把子弹上了膛,关上保险以防万一。远方偶有枪声,后来才知道常有枪走火打死个猪什么的。就这样我们在这个小村庄里过了个年,大年初一的早上忽然传来侦察科刘稳岩科长踩雷牺牲的消息,大家都很悲痛。这就是战争的残酷,他夺走了我们的单纯和天真,它更夺走了我们曾经并肩作战的好兄弟和好战友。年后通知向北山边界前移10公里,三所和二所分别在不同方向建立救护所,我分在二所抗休克组,到了寨安乡北山脚下一个小溪边新开出的一片空地,搭起了三顶帐篷,分别为手术帐蓬,抗休克组帐蓬,还有一个休息帐蓬。小溪里的水很浑浊,日常生活和工作用水只能用战时配发的净水剂,放入搅拌清澈后煮开再用,但没有人嫌弃。2月17日凌晨,吴付记所长传达上级命令,我军准备6时25分开始炮击,让我们先躲在防空洞里。炮击开始的那一刻火光冲天、地动山摇,我们都忍不住跑岀防空洞看热闹。从小在军营听前辈们的战斗故事和军号声长大,第一次看到真正的战斗开始了!师医院是所有野战医院位置最靠前的第一线的救护所,两个救护所共有13个女兵。三所的陈静医生是临战前主动请缨从军区总医院调到前线参战的。二所还有两个战友刚结婚不久,上了前线才发现怀孕了,但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一直坚持在前线。在我们师,夫妻、兄弟、姐妹一起上战场还有很多,她们都是好样的!18号的晚上收到第一位伤员,受伤后开放性血气胸,手术室为他进行了手术治疗,还有唐和平战友为他献了280毫升血,准备后送。我为他擦干身上的血迹,整理服装。他说话困难,用感激的眼神看着我。这样的眼神我永远忘不了。后来每天都有成批的伤员送下来,在我们这个小小的救护所里,抢救后送了几百个伤员。有一天为一个只有17岁的小战士包扎完伤口准备后送时,他拉着我的手对我说:我可以叫你一声姐姐吗?看到你我真的不痛了!当时我感动得眼泪流了出来,把口袋里唯一一块糖送给了这位小兄弟。战斗打到第二个阶段,伤员成批的送下来,有一天早晨我看到从边界山口下来一个担架队,立即去迎。走近时民工说前线条件太差,伤口的不到即时处理,路上也不好走,他们都已经牺牲了。那一刻我泪奔了,真正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我默默地为他们擦洗干净,换上新军装,盖上白布,让逝者走的有点儿尊严。夜晚救护所使用的照明是落后的汽灯和马灯,在抗休克组帐篷里没有床铺,所有伤员都在铺着稻草的地上,我每次为他们治疗时只好跪着,膝盖磨破了,腿也肿了,但是看到伤员一批又一批送过来,还有他们痛苦的表情,我也就一直坚持下来了。战时我们一线医院没有血库,为因失血脱水而生命体征危重的伤员及时补充代血浆和平衡液,急需用血时,都是战友和民工献血。我们二所团队精神特别强,创下了连续68个小时不休息,抢救了上百个伤员的记录,战后立了集体二等功。本人也获师后勤部嘉奖,给自己写了一份合格的毕业总结,战后才回广州军区陆军总医院领回迟到的毕业证书。回忆这段往事,其中有点痛苦的感觉,但又觉得实在是难以忘怀的事情。在战友们的鼓励下,写出39年前那个春天里的故事,借以缅怀为国牺牲的烈士们!
迟到的毕业证书,时间定格在1979年2月日期空白,我自己填上了17日,永远记住这一天。
55军141医院战友王素芳,我们一起在21分部护训队学习,一同上了前线。
陈静大姐、霍琳、郭琳瑛,姐妹们并肩战斗在前线
中央慰问团到前线演岀
药局雷杰荣立三等功
164师医院药局帅哥们打仗不忘锻炼身体,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他们是:林进齐(主任)彭友昌(司药)龚家富.赵之光(荣获三等功)徐尧平.刘应合.雷杰
2016年2月,37年后部分战友在广州相聚,受到叶爱群副司令员的接见。
日,164师医院部分参战战友合影
重走参战路三十八年前赴南疆保家卫国,三十八年后上北山缅怀英烈。每一个战友对亲历的这场战争早己镌刻在脑海,清晰如昨。战地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泥泞的盘山公路,隐蔽在竹林里的貓耳洞,前线救护帐蓬里彻夜不灭的灯光......魂牵梦萦,一幕幕悲壮的场景无不在心中掀起万丈波澜。战后,战友们各奔东西,从事着不同的工作,但军旅生涯,却常驻心头。反击战血与火的经历,使我们一生中最宝贵的年华熠熠生辉,青春无悔,在人生旅途上获得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多少年了,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重走参战路,再去凭吊那块曾经洒下热血的土地,缅怀和祭奠那些为捍卫祖国的主权和尊严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烈,寻找我们在硝烟弥漫的战场救死扶伤的足迹。
原55军164师医院战友于日至14日,来到中越边界,重走参战路,祭拜英烈。祖国和平崛起,人民幸福安康,永远不忘为国捐躯的烈士。英雄永垂不朽!
日,我们来到了广西宁明烈士陵园扫墓。
日上午8点半,原55军164师医院部分参战老兵一行23人,来到了广西凭祥匠止烈士陵园,或许时间还早的缘故烈士陵园内只有管理员一个人在,我们请了花圈等祭奠品,由张凤岭院长亲自写了挽联。在匠止墓园内有原164师侦察科长刘稳岩烈士、491团战斗英雄张海洲、肖移成烈士、491团游祥烈士(一等功)等。
张凤岭院长亲自动手写挽联
怀着激动而又沉重的心情踏上了重走参战路的旅程,这一路与亲密战友回忆着过去的点滴,多么难忘的记忆,多么深刻的经历。回忆起牺牲的战友不禁肃然泪下,他们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换回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一把花、一支烟、一杯酒不足以代表我们此次的心情,愿你们安息。
英烈们永垂不朽!
164师侦察科长刘稳岩烈士是我师第一位牺牲也是职务最高的一位烈士。永垂不朽!(开战前我在师司令部卫生所,永远忘不掉刘科长临行前打了个招呼,那一个转身再也没有回来)。有去广西扫墓的战友去看看我们师的侦察英雄刘稳岩
照片里穿绿色衣服的年轻人是原55军军二代,也是匠止烈士陵园守墓老兵的儿子,父亲去世了儿子接班,继续守护着这片神圣的地方。
《北山碑》
寨安乡村委会背后,是当年我们医疗二所的临时救护所,附近目前有一个边防连驻扎守卫着边疆。
我们在北山,找到了当年二所的战时救护所营地
拐过弯处就是当时医院的救护所。当年(这图片)西南方向山上是107火箭炮11连的炮阵地。一个中越边境小村庄,当年一场血与火的自卫反击战在这里打响,只有老兵们去回忆当年青春岁月的悲壮战斗故事。
这图片的地方在日下午15:20时有三顶帐篷,挂有红十字标誌。我们师医院救护二所就搭建这小溪边,我们平时喝的水就取自於流经帐蓬旁的小溪,水很浑浊,用桶打上来,放入一包战场用的净水剂一搅,清澈后再煮开,无人嫌弃。我们所张所长说救护所团队精神很强,创造了连续抢救伤员一百多人68个小时不休息的记录,战后医疗二所荣立集体二等功。
越语战场喊话十句
战时每位战士都配发有三角巾急救包,受伤时先学会自救。
战后慰问品,每人一枚纪念章,一个杯子,一条枕巾,还有一支圆珠笔。
79年战后烈士的妹妹走入军营接过兄长的枪保卫祖国
说明:本美篇史料和图片,来自战友们的大力支持,其中特别感谢叶爱群副司令员和陈静大姐、张凤岭院长、唐建荣和周明英医生、战斗英雄羊才良的夫人黄雪梅女士、军二代宫文希以及唐小红等。
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设置公用网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