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把微信融入到家访工作计划中去

丽水市教育局办公室关于开展“我的家访故事”微信pk赛的通知
丽水市教育局
丽教办发〔2016〕84号
根据《关于开展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主题的丽水市首届网络文化活动季的通知》(丽宣〔2016〕38号)和《丽水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中小学教师进家入户携手育人万师访万家活动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推进各地各校大家访活动深入、持久进行,展示家访活动成果,决定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我的家访故事&微信PK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平台
&丽水教育&微信公众号、丽水教育网
二、参赛对象
三、时间安排
活动从2016年6月中旬开始,至2016年8月中旬结束。具体安排为:
(一)6月20日-6月25日,组织发动,启动活动项目;
(二)6月26日-7月25日,舆论造势,作品征集;
(三)8月1日-8月10日,网络投票,专家评审;
(四)8月中旬-8月底,总结阶段,集中宣传展示。
四、活动形式和奖励
(一)活动形式
本次pk赛各县(市、区)教育局推荐5篇、市直学校各推荐2篇原创微信。
(二)评奖方式
根据&丽水市教育局官方微信& 网络平台投票(40%)和专家评审(60%),以县(市、区)教育局和市直属学校为类别,分别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及组织奖若干名,市教育局将予以通报表彰、颁发证书。
五、参赛要求
(一)政治方向,传递正能量。作品必须围绕&我的家访故事&这个主题,坚持&立德树人&这条主线。与主题不符的作品不予采用。
(二)作品提倡以小见大,以讲故事的形式,增强趣味性和可读性,适合网络传播,图文并茂,语言生动活泼。
(三)文体、体裁不限,字数控制在800-2500字。每篇作品须提供3张以上照片,照片要求与文章主题和内容相符,形成完整word文档,H5作品不在此次参赛范围内。作品于7月25日前发邮箱:。联系人:张老师;联系电话:。
(四)作品必须原创,有关作品的著作权、照片版权及肖像权等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行承担。若发现剽窃、抄袭现象,取消参赛资格。
(五)主办方对入围作品有使用权,用于外宣、网络宣传、公益宣传等其他用途。
&&&&&&&&&&&&&&&&&&& &&&&&&&丽水市教育局办公室
&&&&&&&&&&&&&&&&&&&& &&&&&&&2016年6月20日
(此件公开发布)
主办单位:丽水市教育局&&&Copyright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地址:浙江省丽水市囿山路12号&(323000)评:微信联系取代不了登门家访-中新网
评:微信联系取代不了登门家访
日 14:31 来源:燕赵晚报  
  □刘昌海
  新型社交关系的出现,让传统实地走访的家访形式逐渐淡出,取而代之的是“隔空”的沟通与交流。家校、师生、家长之间联络方式的快速改变,是否让以感情沟通为纽带的师生亲密关系变得疏远?微信、QQ联系更高效便捷,传统家访更深入更利于感情沟通,到底哪一种师生家长联系方式更合适?(9月10日《南方日报》)
  现代通信技术水平再先进,也难以完全取代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交流。比如开会,现在完全可以做到远程实时互动,事实上,电视电话会议乃至网络多媒体会议已经普及。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即便是科技最发达的国家,很多重要会议也都是选择传统的方式进行。
  对于家访来讲也是如此。电话、短信、QQ、微信等沟通方式,无疑大大方便了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联系,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说传统的上门家访已经过时,甚至放弃这一方式。其实传统的家访,有着其他手段难以替代的作用。
  一是可以了解学生最真实的另一面。打个比方说,一个小学生经常上学迟到、上课打瞌睡,老师可能会认为他学习态度有问题。但如果去他家看一看,可能会发现他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这个十来岁的孩子每天要伺候卧病在床的爷爷奶奶,此时,老师就会做出另一种判断。而学生真实的家庭情况,可能出于种种原因不向学校透露,老师不通过家访,难以得到第一手资料,当然也就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二是可以交流得更充分。我们打电话经常有这样的感受,挂断了才发现想说的话并没有完全表达出来。微信交流也是如此,不论怎样选择措词,总是感觉词不达意。因为很多时候,人与人交流不仅仅是简单声音信息的传递,更有表情、肢体语言、情绪等复杂地结合,表达出一些语言之外的含义。这显然是现代通信手段的弱项。
  身为一名教师,我深深体验到了现代通信手段带来的便利,但同时也知道,这些手段有着其特有的弊端。极端一点说,在QQ群里,你根本不知道屏幕后面接收和发送信息的那个人是不是家长本人。而同时作为一名高中生的家长,我也特别期待能够有机会和孩子的老师面对面进行交流,因为有太多的话,有太多的问题,似乎通过文字或电话都表达不充分。
  当然,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一个成本效率比。家访再好,老师也不可能做到每次和家长交流都上门拜访。但个人以为,老师们在享受现代通信技术带来的便捷的同时,千万不要放弃传统的家访手段。尤其对于学生一些个性化的问题来讲,更是如此。毕竟,一次促膝长谈,胜过无数条微信。
【编辑:陈明】
>生活新闻精选: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我用微信来家访 新青年教师成长营
新青年教师成长营
为二七区建新街小学一帮尺码相同、热衷成长的教师搭建一个交流、分享的空间。
(3737)(8)(1)最新文章 我放了新的69个月前文章作者: 紫色的秋时间:
13:05:34分类: &
| 圈子: 访问脚印(最新55个)
点赞暂无点赞记录- 或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
有了微信还要家访吗?
来源:珠海特区报作者:刘雅玲
家访等传统家校沟通方式逐渐淡出,取而代之的是微信、QQ等交流方式?
新型社交关系的出现,让传统家访形式逐渐淡出,取而代之的是微信、QQ等交流方式。那么,家校、师生之间联络方式快速改变,是否让以感情沟通为纽带的师生亲密关系变得疏远?近日,本报发起微调查显示,大多数家长认为,传统家访更深入更利于感情沟通。不过,专家则认为两者各有利弊,应该相互结合。
家长:定期家访 平时微信
本次调查中,不少受访家长表示更加认可传统家访的形式。梁女士是一名小学女生的家长,她称,自己更希望通过传统家访的形式和老师交流,这样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小孩的情况,和老师的感情也更深些。不过,考虑到老师不可能有精力兼顾到家访每个学生,梁女士表示也能接受电话、微信、QQ等交流方式,“新方式中我更喜欢电话交流,因为互动更及时。”
“儿子从幼儿园到初中,老师只家访过一次,但一直以来老师对我家的情况了如指掌。”曹先生介绍,儿子班上建了个QQ群,老师和家长随时沟通,例如学校有什么活动,需要家长、学生准备些什么,老师都会在群里公布。
而即将成为学生家长的唐女士则表示,考虑到老师的工作压力,家访可以定期进行,半个学期或一个月家访一次,平时电话、短信、网上交流即可。
老师:因人而异 用心交流
记者了解到,年长些的老师对传统家访深有感触,年轻一代的老师则更倾向于通过微信、QQ了解学生情况。崔老师是一位退休教师,她介绍,当年老师家访是家常便饭,这样能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交流学生当下的学习、思想上的变化等,“这确实是一种加深感情的方式,如今退休多年,和当年的学生依旧感情深厚。”
而作为一位80后的教师,来自拱北小学的李老师认为,以前是通信不便,但如今建一个微信群、QQ群就能够解决的事情,也没必要非得上门去了解,而且家长也不一定愿意老师成天往家里跑。不过,李老师介绍,现在老师培训多、工作任务多,兼顾不了家访每个学生,但针对个别学生也会有家访。
来自珠海某中学的宋老师则认为,如今人们在生活、工作、学习上各自忙碌,沟通方式也应因人而异。她说,例如本校外来工子女较多,很多学生家长工作很忙,传统家访对他们来说并不是最好的方式,“隔空沟通也不失为一种便捷的渠道,关键是要用心交流。”
专家:各有利弊 相互结合
珠海团委市12355青少年服务中心心理督导曹泽能分析,传统家访让人觉得温暖,交流会更深入,但成本高,效率低;且现代人思想发生变化,家长更加注重隐私,学生的自我意识也逐步加强,有时候并不希望向老师敞开个人空间,这个时候需要互相尊重。
曹泽能认为,新形势下出现的微信、QQ交流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加高效便捷,无论大家是否接受,这都是一种进步。家访和微信交流的终极目标都是了解学生,达到“家校沟通”的目的,并不是为家访而家访。因此,新时代下的老师、家长、学生都需要适应这种变化。
“两者各有利弊,最好互相结合。”曹泽能建议,作为教师,要牢记自己的职责,在利用新沟通方式便利的同时,不要流于形式,最好是点面结合。例如,将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做传统家访,其他进行微信交流。老师还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哪些家长和学生愿意接受传统家访,哪些希望网上交流,既让家长和学生有了选择权,同时也能提高老师的工作效率。
欢迎关注“南方新闻网”公众号(微信上长按二维码识别 )
编辑:胡净栋
请文明发言,还可以输入140字
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请等候审核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新闻关键词
为进一步推动广东省大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广东省委宣传部、南方网决定在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中开展"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知识竞赛"活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家访工作计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