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崇拜月亮上过月亮不

中国人为什么比全世界的人更喜欢月亮:月亮是中国的
中国人为什么比全世界的人更喜欢月亮
月亮是中国的
中国人的月亮情缘和情结
1、中国的月亮
从科学意义上讲并不存在“一个中国的月亮”,但正如华严经教义所谓“月印万川”,天上的月亮只有一轮,而映照在不同的山川河流就反映出不同的波光月影,因而在中国文化里,月亮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星体,它伴随着神话的世界飘然而至,负载着深刻而深沉的文化内容,从而有了文化属性上的“中国月亮”。
&在月光世界里“中国人那根极轻妙,极高雅而又极为敏感的心弦,每每被温润晶莹流光迷离的月色轻轻拨响。一切的烦恼郁闷,一切的欢欣愉快,一切的人世忧患,一切的生死别离,仿佛往往是被月亮无端地招惹出来的,而人们种种飘渺幽约的心境,不但能够假月相证,而且能够在温婉宜人的月光世界中有响斯应”
淡淡的月光世界不仅仅反映出中国人的审美境界和意趣,也反映出中国文人的心象构成。“天上月色能够移世界”,其实,月色在移动世界之际,首先移动的是人们的心灵世界。
&月在动,心亦在动,月随心动。李渔《闲情偶寄》中论述“中秋赏月”一折说:“同一月也,出于牛氏之口者,言之欢悦。出于伯喈之口者,字字凄凉”,究其原因“所言者月,所寓者心”。
&同是一轮明月,在李白笔下是“明月出关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月亮象征着雄心勃勃,生命盎然的盛唐气度;
& &而在杜甫那里则成为“江月光于水,高楼思杀人。天边长作客,老去一沾巾”(《江月》),显得那么苍老而疲惫。
& 见到明月,范仲淹的感觉是“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思泪”,反映的是相思难耐怕见清辉的忧苦心境;王安石则抒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希冀着皓月当空,乘舟返乡的理想,洋溢着理想境界中的欣喜之情。
& 即使是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里对月亮也有不同的理解,李白《古朗月行》谓:“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拟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将月比做“白玉盘”“瑶台镜”都是形象而贴切的比喻,不能说是不识月,只是此时诗人对月的理解已不是孩提时代的天真烂漫,在经历了人世的种种磨砺之后,此时他感受到的已是“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了,这种现象用欧阳修的诗说就是:“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这里很明白,动的是人之心境,与风月无关。
2、月亮是百姓的和谐和团圆,月亮是文人的精神家园
&在古典诗词里常常表现出望月思乡的主题,旧梦重温的情思,月亮是昭然于天际凝然不动的乡愁,诗人怀念家园、父母的情思,常寄托于明月的传递。例如: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第》)、卢纶:“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明月。”(《晚次鄂州》)、陈后山:“不应明白发,似欲劝人归。”(《十五夜月》)、徐祯卿:“故园今夜月,-迢递向人明。”(《月》)
当孤臣浪子云游天涯之际总是把明月与故乡联系在一起,明月成为启动乡愁、寄托相思返归家园的神秘相似物。这不正标志着在人们意识的深层,月亮总是母亲社会温馨与和谐的象征,因而每当人们浪迹天涯心灵孤寂之时,月亮便成为家园的精神寄托;月亮牵系着相思的心灵,缩短着时空的距离,这样又引发了亘古一月两地相思的主题。谢庄《月赋》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望月怀远》中“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白居易“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八月十五夜禁中寓直寄元四稹》)、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表层结构上看这些诗无非是“我寄愁心与明月”的情怀,而其深层结构里月亮不正是和谐、温馨的体现吗?
3、月亮是古代诗人骚客的孤独与寂寞&慰籍与解脱
& 李商隐《无题》诗中有“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诗句,“夜吟应觉月光寒”并不是月光真有冷暖之分,而是月亮构成了孤独与失意者的苦苦心理。因为月宫里还保存着女性遭到驱逐的凄凉忧伤的记忆,因此失意者站在月光下总是把月写成寒月、孤月、冷月。
& & 李白有诗谓“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李商隐“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嫦娥应断肠”,置身于月光下,遥想广寒宫中失意的嫦娥,自然与诗人宦海沉浮、仕途坎坷、人生失意的感慨相切合。《古诗十九首》有:“明月何皎皎,照我床罗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正因为月亮反映的孤独失意的意象,它才牵系着诗人嗟时伤悲的情怀,阮籍于月下“忧思独伤心”、杜甫在“秋月仍圆夜”而感叹“江村独老身”、连豪放旷达的苏东坡也写出了“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一弯残月,满怀孤寂,月下彷徨,忧苦之情不可遏止。最富有典型意义的是白居易的《中秋月》:“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生别离。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月亮带着它凄冷忧戚的月光,对于失意者来说只能是“添愁益恨”,凄苦的月亮意象映照着凄苦彷徨者的心灵。
4、月亮是飘逸
& & 李白《月下独酌》诗:“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月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此刻的月亮已不是一种纯然的客观事物,而是诗人自身飘逸风采、潇洒气度的人格化身,诗人在摆脱了异化的束缚之后成为月的知己、月的伙伴。
&中国人的人生观并不是一种科学的人生观,而是一种艺术的人生观,月亮作为一种物我两忘契合天机的神秘启示物,也参与了中国士大夫的人格塑造。“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是中国人神往的艺术境界。“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当士大夫经历了人生波折顿悟了人生禅机,便自然地走向那澄彻晶莹的月光世界里了,希冀着“抱明月而长终”,吟风啸月成为士大夫的努力追求的人格化身。
& & 唐人刘禹锡诗谓:“扬州从事夜相寻,无限新诗月下吟”,中国文学的“无限新诗”,之所以常吟于月下,正在于月亮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体现,月亮是中国文化的原始意象。当西方文化热恋着日神阿波罗时,我们的民族更钟情于朗朗明月。虽然我们的民族文化早期,也有过日神的崇拜,但随着后羿举起射日的神箭,也就射落了文化中的日神精神。月亮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显著地位,它启示着中国古老的哲学和艺术,即使在今天月亮意象仍然在艺术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一轮明月缺圆盈亏,历时邈远,汇聚着历史的烟尘,而中国人心灵中那轮艺术的明月却永远是月出皎兮。
5、中国人的月亮崇拜
问月之 民俗学解读
我们向来都有“月亮崇拜”
  “巴蜀鬼才”魏明伦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萧放认为,在人心日渐疏远的今天,中秋赏月仍然寄托着中国人“天上月团圆,地下人团圆”的情怀,“更重要的是,中秋节代表中国人生活的理想境界。”CCTV《走遍中国》总制片伊慧民也认为,尽管我们已经知道,月亮上没有嫦娥,不过是一个沉寂的星球。但今天的中国人一方面渴望凭借最新科技实现与月亮的零距离接触,而另一方面却还是要穿上汉服,举行古老的中秋拜月仪式。
  关于赏月,“巴蜀鬼才”魏明伦又是如何解读的呢?
  中国有两个节日尤为重要,一个是端午,一个中秋,都是家人团圆的节日。端午在白天,而中秋则在晚上,这就必然会涉及月亮,让文人们借着这半明半暗的、半遮半掩的月光,抒发一番情怀。我们向来都有“月亮崇拜”,从古至今,寄情于月亮,是所有文人的偏爱。没有明月的中秋,不叫中秋,正是因为我们对月亮不了解,它才更让人向往,遐想。古人看着月亮,总想知道它的背面是什么样子,越发对它充满了无限想像,这才有了琼楼玉宇,有了嫦娥奔月,有了诗词情感追寻着月亮。等到科技发展,人造卫星终于载着人们去一探究竟才发现,哦,原来月亮的背面、侧面都是一样的。
  文人不仅仅会写月亮,还要写太阳,写高山流水,所有美丽的大自然,都是中国文人寄情的对象。但古人的确是把月亮写绝了,是现代新诗无法超越的。
问月之 物理学解读
月光易触动人体的“传感器”
  著名电影编剧、制片人方励
  方励,专业为应用地球物理,他创建的劳雷工业公司在地球科学和海洋科学技术领域都获得极大的成功。同时,他又是著名的电影编剧、制片人,合作对象包括王超、娄烨、李玉,代表作品《苹果》《观音山》。在科学和艺术两个领域自在游走的方励,喜欢观察世界观察人,对事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科学的浪漫不亚于任何艺术”。
  我们为什么在月光下有那么多感觉?其实,从物理的解释来看,人体就是由很多个传感器组成的,眼球是光学传感器,耳朵是声学传感器,舌头和鼻子是化学传感器,皮肤和四肢是机械传感器。而这些所有的传感器中,光学传感是最容易带来情绪和感觉的。
  我们说月亮就是一种光源,它的光谱与日光是完全不同的,因为月光是日光的反射光,能量要弱得多,它是冷光,阴柔,不刺眼。月光和日光的区别,就好像烛光与白炽灯的区别,烛光会让人有很多情绪,所以我们会有烛光晚餐。在几千瓦的灯光下吃饭就完全没有感觉了。
  用物理来解释人类的情绪、感觉,用科学来解释整个过程,是一件极其浪漫的事。倒影、阴影在黑暗中,这些都容易使孤独的人感到悲伤。而为什么情人都要吃烛光晚餐?因为在朦胧的烛光下,人的面目会变得更加漂亮,因为鼻梁、眼眶等地方都有了阴影,就像我们拍电影,打灯,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情人在月下尤其有相爱的感觉。
  其实,并非中国人对月亮情有独钟。但确实中国的文学中关于月亮的诗词流传得特别多,特别广。人类的情绪肯定是共通的,但中国却以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把对月亮的追问延续到了现在。所以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嫦娥奔月的传说。
问月之 文学解读 风月本无情
文人强说“愁”
  四川省杜甫学会副会长许世荣
  中国人对月亮有着延绵的情结,文人墨客更是对月亮情有独钟。中国文学史从诗经就歌颂月亮,“打开中国文学史,每一页都有仰望月亮的目光。”这当中,有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浪漫、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深沉、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豪迈。而且这种浪漫、深沉和豪迈的情怀,一直延续至今,并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现代人的精神生活。
  四川省杜甫学会副会长许世荣是研究杜甫的专家,他从文学和文化的角度为我们解读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月亮”一词的含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被中国人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含义,它是圆月、满月,而不是遥远的月球。早在南朝时期,文学家谢庄就写过《月赋》,谢庄在443个字中,直接点出“月”字的,虽然仅有六次,但每一次都是那么恰到好处。风月、山水本无情,它本身并没有喜怒哀乐,是文人借“月”抒情。
  古人还常常在诗词中,用“美人”和“明月”呼应,寄托对两者的向往和喜爱。《西厢记》里的崔莺莺,《三国演义》的貂蝉,小说中都有这些美女拜月的情节。而在古诗人当中,对月亮最为热爱的,还要数李白和杜甫,除了家喻户晓的“举头望明月”,还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都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浸染其中。
  到了今天的中秋节,人们仍然不忘拜月,也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一种愿望,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延续。相比较而言,西方更加务实,更多的是从科学角度来探索月亮的奥秘。
问月之 中西对比解读
老外不喜月 只因曾狩猎?
  科学松鼠会瘦驼老师
  欧洲也有很多节日,但没有类似中秋节的节日。古希腊崇拜太阳,有日神,并且持续影响着欧洲人的精神。中国不仅有后羿射日的神话;还有嫦娥奔月的美丽故事。有阴有阳,才构成中国人眼中的和谐。为什么东西方看月亮会有这么大的差异?科学松鼠会的瘦驼老师说,这是因为西方人以前以狩猎为生……
  中国人坚持中秋赏月,这可能跟月相有关吧,满月的晶莹剔透格外醒目,吸引人去欣赏。而满月对于西方人来说,却是另一番感觉。在西方的很多传说中,满月有时会给人带来未知的恐惧。哪怕是在现代词汇中,用满月来比喻的对象,也不像东方人眼中的那样饱含柔情,而是或中性,或负面。
  为何同是满月,在东西方会有如此这般相反的感情?据我不完全考证,西方人自古以狩猎为生,常年在野外奔跑。而夜晚的森林草丛间,漆黑一片,自然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满月悬挂高空,不仅不能照明,反而给每个一闪而过的身影蒙上恐惧的想像。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皓月高悬,光皎如水。古往今来,天上那时亏时盈的月亮,引发人们浮想联翩,在中国,也出现了蔚为大观的月亮文化。例如唐代诗人"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中国人与月亮
2013年12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13篇
  皓月高悬,光皎如水。古往今来,天上那时亏时盈的月亮,引发人们浮想联翩,在中国,也出现了蔚为大观的月亮文化。例如唐代诗人李白自称“月奴”,写下了“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的名句。随着人类登上月球,明月已经不再“高不可攀”。但月亮与人依依不舍、左右常随的情景,依然令人感到无比亲切。 中国论文网 /8/view-4814209.htm  月亮崇拜与中秋祭月   自然崇拜属于人类早期的宗教形式。在自然界中,日月星辰最为人们看重。在古代由于科技水平的局限,人们更是把它们神秘化。太阳和月亮分别作为白昼和夜间发光的最明亮天体,便被赋予了神的力量,成为人们崇拜的日神和月神。月神在古希腊神话中为狄安娜、阿耳忒弥斯,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则为常羲、嫦娥和西王母。   远古的太阳崇拜和月亮崇拜都与农牧业的形成有关,19世纪西方太阳神话学派认为,太阳崇拜早于月亮崇拜,但对于许多原始民族来说,月亮才是丰收的赐予者。在原始人类看来,有一种比人所具有的任何力量都要强烈的威力存在,它就隐藏于月亮之中,没有月亮,植物与种子就不会生长,动物和女人就不可能怀孕生子。月相的周期性变化,使人们认为它支配着所有生命的变化。   在中国,月亮崇拜的历史可追溯至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其相关器物上遗存的月神徽铭表明,这片土地上曾存在过世界上最古老的月亮崇拜仪轨。甲骨文中有“东母西母若”的句子,这“东母”与“西母”相对,分别指日神和月神。甲骨文中又有“帝于东方曰析”,“析”就是东方太阳神羲(伏羲),即东母,后来称东王公。“西母”则应是神话中闻名于世的西王母本名。据各种古书揭示,月神是天上的光明神之一,是原始信仰中母性生育的代表,同时又是掌握死亡的阴性天神。她与太阳神相配,相反太阳神主宰东方、白天、光明、春天、生长,她则主宰西方、夜晚、黑暗、秋天、生育和死亡,她因此是丰产、丰收的女神,又是凶神、刑神和死神。   我国古代文献《礼记·祭义》中记载了上古社会祭日配月的宗教仪式:“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夏后氏祭其暗,殷人祭其阳,周人祭日,以朝及暗。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别内外,以端其位。”这就是说,古人在春分时节的早晨于东方祭日,在秋分时节的傍晚于西方祭月。在高坛上祭日,而在坑穴中祭月。之所以在秋分时节“祭月”,是因为此时太阳的生命力开始弱化,“阴气”开始兴盛起来,气温由暖转寒,植物开始衰枯死亡,月亮作为“太阴之精”,正是“阴气”的象征。《周礼·春官》载有“中秋,夜迎寒”的习俗,“寒”即“阴”,即被称为“广寒宫”、“太阴之精”的月亮,“夜迎寒”就是在中秋之夜、在此“阳衰阴盛”的转换之际举行祭月仪式。这也正是后世延续至今的中秋拜月赏月风俗的起源。   我国古代拜月的方式很多,人们把木雕月姑等月神像供在月出的方向,设起供案,摆上月饼等供品,焚烧月光纸;月亮升起后妇女们要燃起香火,对着月亮跪拜。晚上老年人还要给儿童们讲“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有关月亮的故事。吃月饼更是不可少的,是取其“团圆”之意。男人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子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天各一方的亲人则愿阖家团圆,共度良宵。   各民族的拜月习俗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许多少数民族中也盛行拜月、祭月的风俗。如苗族的“跳月”,每逢中秋之夜,月光洒满山寨,村民们在全家团聚之后便都要到山村空地上载歌载舞,举行“跳月”仪式,青年男女在“跳月”中相互寻找倾慕的伙伴,倾吐爱慕之情,永结百年之好。   我国彝族阿细人过中秋的传统习俗也是“跳月”。中秋之夜,从各个村寨聚集到山村中的开阔地,批纱的姑娘跳起来了,肩负大三弦的小伙子跳起来了。然而,尤为撩人的还是那种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对歌,仿佛月亮也听到为之动情。   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敌人,赢得了乡亲的爱戴。他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每逢中秋这天,小伙子们一清早便带上火药枪上山猎取野味;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老阿妈则忙着舂米,做各种的食物。四只脚桌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升起来,全家大小开始“拜月”。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挂的时候,山头寨尾不时传来悠扬动听的葫芦笙之声,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槟榔、送茶订下婚约。   生活在广西西部的壮族同胞有“祭月请神”的习俗。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整个活动分为四个阶段: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这种活动保存了最古老的月亮神话元素。   湖南侗乡的中秋之夜,流行着一种有趣的“偷月亮菜”风俗。相传中秋之夜月宫里的仙女要降临下界,把甘露洒遍人间。仙女的甘露是无私的,因此人们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洒有甘露的瓜果蔬菜。在中秋之夜,侗家姑娘们打着花伞,选取自己心爱后生的园圃,去采摘瓜菜,而不会被人看成是“偷盗”。她们还要有意地高声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来,她们这是借助月宫仙女传递红线呢。如果能摘到一个并蒂的瓜果,就表示她们能有幸福的爱情。因此,成双生长的豆角便成了她们采摘的对象。已婚妇女们这夜也同样到别家园圃里去“偷月亮菜”,不过她们希望能摘到一个最肥的瓜或是一把青翠的毛豆,因为这象征着小孩的肥壮,毛头(毛豆的谐音,指小孩)的健康。小伙子们也“偷月亮菜”,因为他们也希望月宫仙女赐给他们幸福。不过,他们只能在野地里煮了吃,不能带回家。“偷月亮菜”使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一丝神奇色彩。
  我国东北赫哲族聚居地有“祭月”的传统,每逢中秋佳节,人们要采葡萄祭月,相传是为了纪念一个聪明、勤劳的赫哲族媳妇。她因为受不了婆婆的虐待,跑到江边向月亮求救,最后终于奔到了月亮上。   鄂伦春人祭月时在露天空地放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叩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收到清水盆中,然后人们不停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   中秋之夜,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天西方。彪悍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就“追月”不止。   我国西藏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则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孩子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游览,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我国南北各地的汉族人民也有各具特色的月亮文化。   山东农家在八月十五会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有的地区除了祭月外,还得上坟祭祖;在即墨县,中秋节还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山西的农家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在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陕西农家的中秋夜,女子安排佳宴,有吹鼓手沿门鼓吹讨赏钱。   江南一带的民间中秋节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除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也叫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在狮子山下筑朝月楼,供人赏月。在无锡,中秋夜人们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   在江西吉安,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农历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婺源过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座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在塔内外都点上灯烛。   在安徽绩溪,中秋节儿童要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其发出响声。另外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稻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吃鸭肉、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在福建,浦城县的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饼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似是源于元代末年时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在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等地,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俗语。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设案当空祷拜,桌上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语:“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   在宝岛台湾,每到中秋月圆之夜,女人们要设香案、奉瓜果拜祭月亮。祭祀过后,女人们会将祭拜过月亮的柚子皮剥下来擦脸。在她们的眼中,月亮其实是青春之神——嫦娥。嫦娥偷吃了长生不老药到了月宫之后,虽然过着寂寞的生活,可美丽与青春却保住了,所以台湾女人相信嫦娥会将自己的美丽和青春之灵气散发到祭品上。   月亮的“性别”   说起月亮的形象,除了太阳,在天上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天体能够呈现月亮表面这样丰富的结构了。在中国历史中,流传着嫦娥奔月、吴刚伐树、玉兔捣药、蟾蜍蚀月、月下老人等神话故事。那么在民间传说中,月亮到底是男人还是女人呢?   其实,国外文化中也有许多有趣的传说都显示月亮是女人。南美洲波哥大的Muyscas人说月亮名为Huythaca,原是太阳不规矩的儿媳,后被丈夫放逐到空中作了月亮。   此外马来人不仅将日月都看作是女人,而且对日出月息,日落月出的现象用很别致的神话故事来解释。传说太阳和月亮各自孕育着很多的孩子,就是星星。每天早晚,她们与孩子们一起散发光和热。可是人类开始承受不了,每天都有人被晒死。善良的太阳和月亮不忍心,于是约定将各自的孩子吃净。太阳按照约定吃掉了所有的孩子,月亮却在这时改变了主意。她不忍心将自己的孩子吃掉,偷偷地将自己的孩子藏了起来。这个秘密最终还是被太阳发现了,太阳勃然大怒要杀死月亮。月亮只得领着孩子向西方逃去。太阳紧紧在后追赶着,至今还在追逐不息。   在中国的历史上,月神从一开始就以女性的姿态登场亮相。西王母、嫦娥、女娲等等都是月神的不同形象,其祖型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中的西母。《山海经·大荒南经》说,“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大荒西经》说,“帝俊妻常羲生月十二”。   羲和、常羲其实是由太阳神羲的名号读音分化出来的,虽然这里改成是另一太阳神帝俊的妻子,但月神的身份并没有变化。作为母性大神,日、月俱为其所出,显现了月神强盛的生育力。   我国神话故事里著名的女娲,就是一位手中拥有黄土、芦灰和五色石而身兼地母的准月神(太阳神伏羲之妻),她在“天地开辟,未有人民”时“抟黄土作人”,这样月神通过其大地母亲的身份,成为了人类的创造者。
  中国的月亮女神诸如人们熟知的西王母、羲和、常羲、女娲,或者嫘祖、华胥、附宝、纤阿、女魃等等,可以举出一大串,她们同质而异形、同体而异事,或缘于神话起源的不同,或出自不同的部族文化,蔚成中国远古月亮女神信仰中一道神秘的光彩。   至于为什么月亮会被认为是女人?这主要是受到了母系社会的影响。   在母系社会中,女性居支配地位,很自然地人们会将主宰白天和黑夜的太阳与月亮想象为女性。在父系社会初期,日月为女性的观念也不会立即改变。至上神观念产生之后,人们又把太阳和月亮视为至上神的两个妻子。如前述殷商时期的东母和西母,都是上帝的妻子。   历史上,太阳和月亮神的性别也会随着民族与社会的发展发生着变化。有说日月是姐妹的,也有说日是夫月是妻,总之是众说纷纭。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用神话故事解释不能解释的事物。直至今天,神话故事还能给我们带来畅想的空间。   月亮文化的哲学底蕴   中国月亮文化的思想渊源之一便是道家哲学,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最鲜明的特征是崇阴贵柔,强调虚静、守弱、无为,这正是中国月亮文化中蕴含着的哲学精神。《道德经》作为道家哲学经典,在其短短五千言中有多处表现老子贵阴重柔的思想。如“守弱曰强”,“致虚静,守静笃”……老子贵阴重柔的思想与月亮文化的阴性特征无疑是正相吻合的,从中我们可以品味月亮文化中的道家哲学底蕴。   中国很早就产生了阴阳的观念。《易传》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阳”的本意是指太阳或光亮、开放的状态,“阴”的本意则是指月亮或昏暗、闭塞的状态。“阳”从“日”,“阴”则从“月”;“太阳”为日,“太阴”为月。   《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月者,阴之宗也”。许慎《说文解字》指出月为“太阴之精”,这些代表了东汉前人们对月亮的哲学认识。至《隋书·天文志》“月者,阴之精也”、《宋史·天文志》“月为太阴之精”,到元人问“太阴在何重天”,直到清人《幼学琼林》时还说“月乃太阴之象”。月亮在古代被称作太阴,是人们一种普遍的共识。   现在我们知道,月亮其实不会出现所谓缺陷,只是由于地球、月亮、太阳之间位置发生变化的关系,导致地球上观月者看到月亮的圆缺变化。但正是由于这种“月亏月圆”,使富于哲学思维的人们悟到了人生当中的盈亏哲理。   自汉代始,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而儒家思想中的“中庸”思想更是为人处世的金针。《尚书·大禹谟》中所谓的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便是《中庸》的精髓,不偏不倚,追求中和,《周易》的“亢龙有悔”、孔子的“过犹不及”,都是“中庸”思想的注脚。而月亮的圆缺现象正好可以被借用来诠释“中庸”思想,满得过度就会开始亏损,所以“满招损”,因此要戒盈、戒满、戒骄。提倡谦虚、谦和、适度,凡事不过度,在分寸中行事,谨守谦逊的品格,做人做事才能圆满。因月亮而启发的哲理成为许多人尊奉的人生智慧。   在远古人的眼中,月亮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无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万物既然都有灵魂,那么月亮就同样有生命。而且月亮的生命被赋予了神的力量,成为月神。月亮的生命虽然也会短暂地“死去”,但这种死亡同时就意味着再生,月亮生命不同于人的生命的地方就在于这种奇异的再生,在于这“缺”与“圆”的永恒交替,在于这死与生的无限轮回。难怪屈原在《天问》中感叹道“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夜光”即指月光、月亮。   在现代自然科学看来,月亮虽然可以“死则又育”,但它终究“犹有竟时”。同人的个体生命一样都是有始必有终的有限性的存在,不可能达到永恒和不朽。而在神话、宗教和传说里,月亮的不朽其实是指月亮神的不朽,即月亮被古人赋予了神性而成为不朽的象征。从远古的自然崇拜,到月亮的女性象征,以及丰富的哲学底蕴,随着民族历史的演进,月亮文化的内涵也在不断加深。   今天,天文学使人们普遍接受了“月亮是一个天体”的科学概念,然而正是这一有数十亿年演化史和丰富文化积淀的天体,在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和生活。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月亮,是许多人的精神家园,也是我们灵魂的安栖之地。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火车上的中国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