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核中能java读取系统环境变量的环境变量吗

u-boot 3月资料收集(3)
uboot 与系统内核中MTD分区的关系:
分区只是内核的概念,就是说A~B地址放内核,C~D地址放文件系统,(也就是规定哪个地址区间放内核或者文件系统)等等。
1:在内核MTD中可以定义分区A~B,C~D。。。。。。并予以绝对的地址赋值给每个分区。我们可以来看看在内核中是怎样来对MTD进行分区的:arch/arm/plat-s3c24xx/common-smdk.c
static struct mtd_partition smdk_default_nand_part[] = {
&&.name&= &Boot&,
&&.size&= SZ_16K,
&&.offset&= 0,
&&.name&= &S3C2410 flash partition 1&,
&&.offset = 0,
&&.size&= SZ_2M,
&&.name&= &S3C2410 flash partition 2&,
&&.offset = SZ_4M,
&&.size&= SZ_4M,
&&.name&= &S3C2410 flash partition 3&,
&&.offset&= SZ_8M,
&&.size&= SZ_2M,
&&.name&= &S3C2410 flash partition 4&,
&&.offset = SZ_1M * 10,
&&.size&= SZ_4M,
一般我们只需要分3-4个区,第一个为boot区,一个为boot参数区(传递给内核的参数),一个为内核区,一个为文件系统区。
而对于bootloader中只要能将内核下载到A~B区的A地址开始处就可以,C~D区的C起始地址下载文件系统。。。这些起始地址在MTD的分区信息中能找到。所以bootloader对分区的概念不重要,只要它能把内核烧到A位置,把文件系统烧到C位置。
所以,在bootloader对Flash进行操作时,哪块区域放什么是以内核为主。
而为了方便操作,bootloader类似也引入分区的概念,如,可以使用“nand write 0x3000000 kernel 200000”命令将uImage烧到kernel分区,而不必写那么长:nand write 3000000 A 200000,也就是用分区名来代替具体的地址。
这要对bootloader对内核重新分区:这需要重新设置一下bootloader环境参数,就可以同步更新内核分区信息
setenv bootargs 'noinitrd console=ttySAC0 root=/dev/mtdblock3 rootfstype=jffs2
&&&&&&&&&&&&&&&&&&&&&&&&&&&mtdparts=nand_flash:128k(u-boot)ro,64k(u-boot envs),3m(kernel),30m(root.jffs2),30m(root.yaffs)'
内核配置时选上Device Drivers& ---& Memory Technology Device (MTD) support& ---& Command line partition table parsing
在设置了mtdparts变量之后,就可以在nand read/write/erase命令中直接使用分区的名字而不必指定分区的偏移位置.而这需要内核MTD最好没有规划分区。
如果你是通过uboot的内核命令行给MTD层传递MTD分区信息,这种情况下,内核读取到的分区信息始终和u-boot中的保持一致(推荐的做法)
如果你是把分区信息写在内核源代码MTD里定义好的方法,那最好保证它和u-boot中的保持一致,即同步修改uboot及内核的相关部分。
内核通过bootargs找到文件系统,bootargs中的mtdblockx即代表分区,block1,2,3代表哪个分区。
事实上,bootargs中的&root=/dev/mtdblockx&只是告诉内核,root fs从第x个(x=0,1,2...)MTD分区挂载,mtdblock0对应第一个分区,mtdblock1对应第二个分区,以此类推.
3:分区方法
1) MTD层的分区
2) 通过U-boot传递给内核的命令行中的mtdparts=...
3) 其他可以让内核知道分区信息的任何办法,(内核默认的命令参数)
下面说到mtdparts,及它的用法:
mtdparts=fc000000.nor_flash:1920k(linux),128k(fdt),20M(ramdisk),4M(jffs2),38272k(user),256k(env),384k(uboot)
要想这个参数起作用,内核中的mtd驱动必须要支持,即内核配置时需要选上Device Drivers&
---& Memory Technology Device (MTD) support& ---& Command line partition table parsing
mtdparts的格式如下:
mtdparts=&mtddef&[;&mtddef]
&mtddef&& := &mtd-id&:&partdef&[,&partdef&]
&&partdef& := &size&[@offset][&name&][ro]
&&mtd-id&& := unique id used in mapping driver/device
&size&&&& := standard linux memsize OR &-& to denote all remaining space
&name&&& &:= (NAME)
因此你在使用的时候需要按照下面的格式来设置:
mtdparts=mtd-id:&size1&@&offset1&(&name1&),&size2&@&offset2&(&name2&)
这里面有几个必须要注意的:
mtd-id 必须要跟你当前平台的flash的mtd-id一致,不然整个mtdparts会失效
怎样获取到当前平台的flash的mtd-id?
在bootargs参数列表中可以指定当前flash的mtd-id,如指定
mtdids:nand0=gen_nand.1,前面的nand0则表示第一个flash
b.& size在设置的时候可以为实际的size(xxM,xxk,xx),也可以为'-'这表示剩余的所有空间。
相关信息可以查看drivers/mtd/cmdlinepart.c中的注释找到相关描述。
的环境变量值得注意的有两个:和。
前面有说过是自动启动时默认执行的一些命令,因此你可以在当前环境中定义各种不同配置,不同环境的参数设置,然后设置为你经常使用的那种参数。
是环境变量中的重中之重,甚至可以说整个环境变量都是围绕着来设置的。的种类非常非常的多,我们平常只是使用了几种而已,感兴趣的可以看看这篇文章说的很全:。非常的灵活,内核和文件系统的不同搭配就会有不同的设置方法,甚至你也可以不设置而直接将其写到内核中去(在配置内核的选项中可以进行这样的设置),正是这些原因导致了使用上的困难。
下面介绍一下常用参数,的种类非常的多,而且随着的发展会出现一些新的参数,使得设置会更加灵活多样。
用来指定的位置,常见的情况有
请注意上面的这两种设置情况是通用的,我做过测试甚至和也是可以的,网上有人说在某些情况下是不通用的,即必须设置成或者,但是目前还没有遇到,还需要进一步确认,遇到不行的时候可以逐一尝试。
上面的这几个在一定情况下是通用的,当然这要看你当前的系统是否支持,不过是字符设备,而是块设备,有时候你的挨个的试到底当前的系统支持上面那种情况下,不过比较通用。此外,如果直接指定设备名可以的话,那么使用此设备的设备号也是可以的。
在文件系统为基于的文件系统的时候使用。当然指定之后,还需要指定,即指明文件系统存在那个主机的那个目录下面。
这个选项需要跟一起配合使用,一般如果根文件系统是的话,有没有这个选项是无所谓的,但是如果是等文件系统的话,就需要指明文件系统的类型,不然会无法挂载根分区
console=tty&n&&
使用虚拟串口终端设备 &n&.
console=ttyS&n&[,options]
使用特定的串口&n&,options可以是这样的形式bbbbpnx,这里bbbb是指串口的波特率,p是奇偶校验位,n是指的bits。
console=ttySAC&n&[,options]
看你当前的环境,有时用,有时用,网上有人说,这是跟内核的版本有关,2.4用,2.6用,但实际情况是官方文档中也是使用,所以应该是跟内核版本没有关联的。可以查看找到相关描述。
指定内存的大小,不是必须的
上面这两个都可以告诉驱动,创建的的,默认情况下是(s390默认),你可以查看找到相关的描述,不过在新版的内核都已经没有提了,不推荐使用。
当你没有使用启动系统的时候,你需要使用这个参数,但是如果使用了的话,就需要指定表示在内存中的位置,表示的大小。
指定的是内核启起来后,进入系统中运行的第一个脚本,一般或者,的内容一般是创建设备节点,运行程序,挂载一些文件系统等等操作。请注意,很多初学者以为是固定写法,其实不然,指的是目录下面的脚本,一般是一个连接罢了。
指定系统启动之后网卡的地址,如果你使用基于的文件系统,那么必须要有这个参数,其他的情况下就看你自己的喜好了。设置有两种方法:
这两种方法可以用,不过很明显第二种要详细很多,请注意第二种中是指开发板上的网卡,而不是主机上的网卡。
说完常见的几种,那么我们来讨论平常我经常使用的几种组合:
假设文件系统是,且直接就在内存中,的设置应该如下:
init=/linuxrc’
假设文件系统是,且在中,的设置应该如下:
mem=32M console=ttyS0,115200 root=/dev/ram rw init=/linuxrc’
注意这种情况下你应该要在命令中指定在中的地址,如
假设文件系统是类型的,且在中,的设置应该如下
mem=32M console=ttyS0,115200 noinitrd root=/dev/mtdblock2 rw
rootfstype=jffs2 init=/linuxrc’
假设文件系统是基于的,的设置应该如下
‘noinitrd mem=64M console=ttySAC0 root=/dev/nfs nfsroot=192.168.0.3:/nfs ip=192.168.0.5:192.168.0.3:192.168.0.3:255.255.255.0::eth0:off’
‘noinitrd mem=64M console=ttySAC0 root=/dev/nfs nfsroot=192.168.0.3:/nfs ip=192.168.0.5’
参考知识库
* 以上用户言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CSDN网站的观点或立场
访问:357059次
积分:4859
积分:4859
排名:第4330名
原创:109篇
转载:196篇
评论:30条
(1)(5)(4)(3)(6)(3)(6)(7)(2)(4)(2)(1)(2)(5)(1)(6)(7)(8)(10)(4)(16)(18)(15)(24)(26)(1)(1)(5)(10)(14)(4)(34)(52)linux/unix(688)
计算机OS(57)
C/C++(555)
计算机网络(131)
计算机基础(578)
1.Linux内核在各种不同的文件系统格式之上做了一个抽象层,使得文件、目录、读写访问等概念成为抽象层的概念,因此各种文件系统看起来用起来都一样,这个抽象层称为虚拟文件系统(VFS,Virtual Filesystem)。Linux支持的文件系统格式,如ext2、ext3、reiserfs、FAT、NTFS、iso9660等等,不同的磁盘分区、光盘或其它存储设备都有不同的文件系统格式,然而这些文件系统都可以mount到某个目录下,使我们看到一个统一的目录树,各种文件系统上的目录和文件我们用ls命令看起来是一样的,读写操作用起来也都是一样的。
2.每个进程在PCB(Process Control Block)中都保存着一份文件描述符表,文件描述符就是这个表的索引,每个表项都有一个指向已打开文件的指针。已打开的文件在内核中用file结构体表示,文件描述符表中的指针指向file结构体。
3.按照惯例,环境变量字符串都是name=value这样的形式,大多数name由大写字母加下划线组成,一般把name的部分叫做环境变量,value的部分则是环境变量的值。环境变量定义了进程的运行环境,一些比较重要的环境变量的含义如下:
PATH_:可执行文件的搜索路径。
SHELL_:当前Shell,它的值通常是/bin/bash。
TERM_:当前终端类型,在图形界面终端下它的值通常是xterm,终端类型决定了一些程序的输出显示方式,比如图形界面终端可以显示汉字,而字符终端一般不行。
LANG_:语言和locale,决定了字符编码以及时间、货币等信息的显示格式。
HOME_:当前用户主目录的路径,很多程序需要在主目录下保存配置文件,使得每个用户在运行该程序时都有自己的一套配置。
4.一个进程在终止时会关闭所有文件描述符,释放在用户空间分配的内存,但它的PCB还保留着,内核在其中保存了一些信息:如果是正常终止则保存着退出状态,如果是异常终止则保存着导致该进程终止的信号是哪个。
5.每个进程各自有不同的用户地址空间,任何一个进程的全局变量在另一个进程中都看不到,所以进程之间要交换数据必须通过内核,在内核中开辟一块缓冲区,进程1把数据从用户空间拷到内核缓冲区,进程2再从内核缓冲区把数据读走,内核提供的这种机制称为进程间通信(IPC,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
管道+消息队列+共享内存+信号量+套接口
参考知识库
* 以上用户言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CSDN网站的观点或立场
访问:181027次
积分:3847
积分:3847
排名:第6203名
原创:86篇
转载:843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php 读取系统环境变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