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是否有在同济大学教授任教授的

同济大学校史馆解说词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同济大学校史馆解说词
上传于|0|0|文档简介
&&同济大学校史馆解说词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5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6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蒋昌俊任东华大学校长 此前任职同济大学(图)_网易新闻
蒋昌俊任东华大学校长 此前任职同济大学(图)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中新网3月16日电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3月16日,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杜占元在东华大学宣布了中共教育部党组的任免决定,蒋昌俊担任东华大学校长;免去徐明稚的东华大学校长职务。教育部有关司局、上海市委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出席宣布大会。蒋昌俊,男,1962年生于安徽省安庆市,籍贯安徽省安庆市,中共党员。1986年山东科技大学(原山东矿业学院)计算数学专业本科毕业、1991年获山东科技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1995年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获控制理论与工程博士,1997年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完成博士后工作。1986年至1998年于山东科技大学工作,1992年和1995年破格晋升副教授和教授,1998年任山东科技大学校长助理。1997年聘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7年-1998年期间在香港城市大学任客座研究员。1999年任同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至今先后担任同济大学计算机系系主任、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院长、同济大学校长助理,2008年12月任同济大学副校长,分管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被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专家、国家信息产业部十一五规划专家、中科院信息技术预见专家、教育部教指委委员、专业认证专家组成员、上海市技术预见专家、上海市计算机领域专家、IEEE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Petri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等。
长期从事并发理论、形式化方法与大规模信息服务的工程应用研究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计划、重点、面上)、973计划、863计划和国际重点合作项目等50余项,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已获授权2项),获软件著作权2项。在《中国科学》、《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 & Automation》、《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Part A》、《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Part B》和《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Part C》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80篇,SCI和EI收录80余次,他人引用100余次,出版学术专著4部(中科院科学出版基金等支持);1997 年获得DEDS领域何潘清漪奖1项,2008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1位)等其它省部级科技成果奖6项,2009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第1 位)。先后获得全国首届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999年)、高校青年教师奖(2001年)。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1年)、教育部优秀创新团队负责人(2007年)、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2001年)、上海市领军人才计划(2009年)、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2004年)、上海市曙光计划(2000年)及其跟踪计划(2008年)等。(原标题:蒋昌俊任东华大学校长 此前任职同济大学(图/简历))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尹学峰--上海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
年月生,工学博士,上海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光电子工程系,同年进入浙江省光纤通信联合公司任研发工程师,年在杭州摩托罗拉移动系统公司任系统工程师,年于丹麦奥尔堡()大学通信系获数字通信专业工学硕士学位,年于丹麦奥尔堡大学通信系获无线通信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丹麦奥尔堡大学电子系统学院任助理教授,年至今在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任副教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把你最喜欢的栏目添加到这里来哦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曾经有多牛?章士钊、冯至都曾任教
09:22 来源:澎湃新闻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2008年至2016年办公所在地。以土木工程、建筑学称雄国内高校,这素来是外界习惯加冕于同济的大学形象,事实上,早在1940年代,同济就创办了文、法学院,成为为数不多的涵盖理、工、医、文、法等五大学科门类的国立综合性大学。从1946年到2016年,已经整整70年。5月15日,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也将举办70周年院庆庆典。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的这70年的历史真是跌宕起伏,险象环生。现在,我们说说同济人文学院那些年、那些人的事儿。 1946年,上海第一个国立大学的文学院在同济大学创立,当时的文学院聚集了一批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人文学者,如熊伟、郭绍虞、杨一之、陈铨、章士钊、冯契、冯至等。1949年8月,同济文、法两院合并为文法学院,1949年9月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陈毅亲自签署批准同济大学文法学院各系合并于复旦大学,那时候,同济的人文资源可以说是复旦文学院的顶梁柱了。同济中文系教员名单。同济哲学系创建于1946年,由杨一之先生任系主任,陈康、熊伟、冯契等著名学者曾先后任教于同济哲学系。杨一之于1929年赴欧留学,在巴黎大学及柏林大学攻读哲学。1936年回国后,先后在北平大学、中法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任教。1946年后,任上海同济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他的学术研究跨度大,就德国哲学和法国哲学而言,他不仅熟知古典著作,而且通晓现代各派思想。新中国成立后转入复旦大学。1956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译有《物理认识之途径》、《福格特先生》、《大逻辑》等,与王树人合编有《黑格尔逻辑研究》。年同济哲学系教员名单。熊伟是继沈有鼎后第二个师从海德格尔的中国人。1933年11月,还是一个青年学生的熊伟到达了弗莱堡。当时他对海德格尔一无所知,甚至连海德格尔的名字也没听说过。他去弗莱堡的理由非常简单:之前他被告知,在弗莱堡的生活远比其他德国城市便宜。但是,到弗莱堡不久,他就意识到,马丁·海德格尔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当海德格尔讲课时,教室里总是人满为患。熊伟出于好奇也去听海德格尔的授课。开始他根本听不懂海德格尔在说什么。课后他问其他德国学生,海德格尔在讲什么?他得到的回答是:我们也听不懂。“但是,为什么你们还来听他的课呢?”熊伟问。这位学生答道:“就是因为听不懂!”熊伟被海德格尔“发人思考”的“魅力”和“优雅风度”所吸引,师从海德格尔学习哲学。熊伟。1937年熊伟在波恩大学任中文教师,年任柏林大学中文教师,1941年回国,任中央大学哲学教授,1944年任中央大学哲学系主任,1948年任同济大学哲学系主任和人文系主任,全国解放之后任北京大学哲学教授直到1994年去世,他是中国现象学的宗师。陈铨(右)与哲学家贺麟(中)、史学家张荫麟合影。冯契,中国著名哲学家与哲学史家。他于1935年以“榜眼”名次进入清华大学哲学系,他去拜会冯友兰,冯友兰说清华的传统是逻辑学和逻辑分析。于是,冯契大一就选了金岳霖的逻辑学课程。三年后,经历了奔赴延安的热血激情后,冯契在西南联大复学。1942年,他考入清华研究生院哲学部,师从金岳霖,金岳霖决定为他一个人开课,每周六在家中为他讲休谟,后来是布拉德雷。陈铨。1980年代末,冯契将恩师金岳霖的“知识论”延续创新为广义认识论,他也称之为“智慧说”。从1946年起,冯契先后在云南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纺织工学院任教,并在复旦大学和大夏大学兼课。华东师范大学成立后,于1952年正式受聘,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直至1995年去世。期间,还先后兼任过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所长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冯契。章士钊,1946年在同济大学法学院任教并任同济大学哲学系特约教授。同年11月当选为制宪国民大会代表。晚年最为期盼的是祖国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为此,不顾92岁高龄只身前往香港为恢复同台湾的联系而奔忙,最终在香港病故,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大业作出最后的贡献。在京举行追悼会时,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均到会行礼致哀。章士钊。1949年哲学系被停办。一直到2003年,孙周兴教授主持创办同济大学德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次年恢复哲学系建制。如今,同济哲学系继承并发展了前辈们的工作,人文学院院长孙周兴,熊伟先生的学生之一,他以海德格尔研究、尼采研究和艺术哲学为重点。文法学院及哲学与社会学系部分领导合影。左起为:邵龙宝(哲学与社会学系副主任)、章仁彪(文法学院院长)、孙周兴(哲学与社会学系主任)、陈家琪(哲学与社会学系教授委员会主任)、刘日明(哲学与社会学系主任助理)。同济大学有着悠久的文学传统,1946年学校设立文学院中国文学系,教师中有郭绍虞、穆木天、牟润孙、潘伯鹰、蒋大沂、张长弓、王善业、蒋天格、徐中玉、曹融南等先生,皆为一时俊彦。如美学家宗白华、诗人冯至、戏剧家杨晦等均曾在此学习或任教。1949年8月,师生中绝大部分被并入复旦大学中文系。郭绍虞。 郭绍虞,中国语言学家、文学家、文学批评史家。20年代初,与茅盾、叶圣陶等创立文学研究会。1946年任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主任,首任文学院院长。1949年起,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复旦大学首批博士生导师之一。先后兼任中文系主任、图书馆馆长、文学研究室主任等职。还担任过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兼书记处书记、上海文学研究所所长、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职务。对于治学,郭绍虞认为要有两性:一是记性,一是悟性。记性帮助学,悟性帮助思。只学不思,是“死读书”,学而能思,是活读书。冯至,现代著名诗人,著有诗集《十四行集》等,鲁迅曾称赞他是中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年任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兼附设高级中学主任。在同济任教期间,冯至翻译了德语诗歌界巅峰诗人里尔克的《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这本小书译笔优美,语言精妙,思想幽深,成为了一代代文艺青年必读的经典。穆木天。穆木天,中国现代诗人、翻译家。1921年参加创造社,1931年在上海参加左联,负责左联诗歌组工作,并参与成立中国诗歌会。后来,全面内战爆发,国民党在桂林的反动统治日益加强,进步人士纷纷被迫离去。穆木天、彭慧(从事文学创作和翻译)伉俪也多次收到特务的恐吓信,他们一家于1947年初不得不离开桂林去上海。穆木天于1947年任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那两年里,彭慧主要靠翻译写作为生,穆木天在同济大学兼点课,经济相当桔据。每月发薪时用布口袋提回一兜钞票,却买不了几斤米。穆木天在《我好像到了一个鬼世界》的诗中曾写道:“付饭钱的票子堆起来,比一盘炒饭还高。我觉得好像把一把票子硬塞进肚子里。结果还是饿。”2014年5月徐中玉先生为中文系题写系名。徐中玉,作家与文艺理论家,江苏江阴人,1947年任沪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任同济大学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徐先生仍然健在,已是百岁老人。徐先生一生多舛,早年大学期间投身“民族解放先锋队”抗日救亡,抗战胜利后参加学生的反饥饿反内战运动,被当时的教育部从大学解聘,与姚雪垠合办《报告》杂志、发表《彻底破产的教育部》而遭查禁。解放后因主张“教授治校”被划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派,降职到图书馆整理书卡。“文革”期间与许杰、施蛰存一起被投入监改。从“右派”到摘帽“右派”,又过了20年。在先生的事业期,参与和卷入的政治运动此起彼伏。就像先生说的,“中国知识分子,打不走、骂不走,还是留恋这块热土,还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藏有一种留恋之情。”先生遭遇的坎坷,是因为他对国家、民族的忧患意识。先生挺直的脊梁,也是出于此。人文学院年办公所在地。多年以来,重建同济文科一直是海内外同济人的夙愿,1993年1月,同济大学恢复了文法学院建制,并且设立文化艺术系,重新开始文学教育,2003年同济恢复了中国语言文学系并开始招生。2006年7月,同济大学在原文法学院基础上重组人文学院和法政学院。复院十年来,人文学院以文、史、哲三大传统学科为基础,辅以文化创意产业、心理学等应用和新兴学科。
责任编辑:梁佳澎湃新闻报料:9 &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同济大学
评论(25)
澎湃新闻APP下载
/newsDetail_forward_}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同济大学教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