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题怎样二年级填上合适的词语单位?

相关内容:
2016三年级上册英语单词分类总结(最新冀教版)单词分类汇总1.颜色类 red yellow blue green orange brown white black身体器官类body hand head arm leg foot feet复数脚 hair eye ear mouth ear nose face stomach& shoulder& finger& knee2.家庭成员类family father mother brother sister son daughter3.教室物品文具类school book chair desk windowpencil pen ruler crayon pencil box4.数字类one two three four fivesix seven eight nine ten5.人物类teacher boy girl friend studentdoctor worker bus driver police man6.感觉类及反义词 sad happy cold hot cool warm tiredleft right young old tall short this that7.其他china canada birthday party cake gift& 重点句型 0. hello! hi!&&&&&&&&&&&&&&& 1.how are you?fine 或 fine, thank you! 或i’m fine, thanks.2. nice to meet you!& nice to meet you, too.3. what’s this?& it’s a book.4. how many books do you have?i have five books 或five books或five5. what’s your name?& my name is jenny. i am a teacher.6. what’s her name?& her name is jenny. she is a girl.7. what’s his name?& his name is liming. he is a boy.8. how do you feel?i feel happy 或 i am happy.9. i feel happy, do you feel happy?yes, i feel happy, too.10. are you ok?& && yes, i am. no, my head hurts.&& 11. what’s the matter?&& my head hurts.& i feel sick. let’s see a doctor. ok!12. what colour is it? it is red.13. what colour is the marker?&it is yellow.&14. how old are you?& i am nine years old.15. happy birthday to you!&& thank you.16. this gift is for you.&& thank you.17. thank you.& && you are welcome.18. clap your hands. stamp your foot.&& touch your head.show me the book./left hand/ right foot.19. open the window. close the window&& open the door. close the door20. open/close your window/door/book/ pencil-box21. this is my friend. her name is jenny.&his name is liming.22. this is my father.或mother/brother/sister/me.he is a worker.teacher/worker/doctor/policeman/bus driverhe is tall.或short/old/young23. we live in china/canada.&& i love my family24.26个大小写字母大a箭头指上方,小a系辫好模样;apple大b耳朵右边长,小b食指指向上;book大c吃饭把嘴张,小c大c一个样;cat大d肚子圆又胖,小d五线谱里藏;door大e将山竖着放,小e像鱼肉真香;egg大f像旗杆上绑,小f像个小拐杖;fish大g让c挂条棍,小g大辫真正长;girl大h工字放倒写,小h椅子侧着放;hand大i工字中间长,& 小i像人跪地上;ice cream大j长得多像“厂”,小j子弹射出枪;juice大k伸臂又踢腿,小k稍息把事想;kite大l指针三点过,小l像根火腿肠;lake大m山峰尖又尖, 小m鼻孔出气长;mouth大n闪电实在怕,小n单门墙上装;nose大o鸡蛋喷喷香,小o蛋小人人抢;orange大p圆旗高飘扬,小p旗小英姿爽;pencil大q西瓜连藤摘, 小q和9很相似;queen 大r和p右踢腿,小r路灯明又亮;ruler大s弯弯溪流淌, 小s像8没合上;school大t铁锤当当响, 小t像个大写七;tea大u陷阱在下方, 小u将n倒着放;umbrella大v竖起两手指, 小v长个尖下巴;vegetable大w是m朝天躺,小w将v弄成双;window大x像叉画本上,小x剪刀裁衣忙;x-ray大y弹弓没皮筋,小y比v多尾巴;yellow大z和2最相像,& 小z呼噜声最响. zoo
相关内容:
2016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备课教案第一单元& 倍数与因数一、单元教学目标1、& 使学生经历探索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认识自然数,认识倍数与因数,能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在100以内的全部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知道什么是质数、合数,使学生经历2、5、3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索过程,知道的其特征,知道奇数和偶数。2、& 使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在探索过程中,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3、& 在探索活动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猜想、验证等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二、单元教学重点因数与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三、单元教学难点在探索过程中,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关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发现数的特征。四、课时安排&数的世界教学内容认识自然数和整数,倍数和因数。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自然数和整数,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初步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数的所有倍数。2、学生经历探索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能对生活中有关的数字作出合理的解释。在教师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地归纳与类比,发展合情推理能力。3、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教学重点探究倍数和因数教学难点倍数和因数的关系的理解教学过程一、结合“水果店”情境图,认识自然数和整数。1、谈话引入。2、出示水果店情境图。(1)学生活动:找一找。仔细观察图中有哪些数?我能找到几个?全班进行交流。(2)教师提示:还有要补充的吗?(目的是让学生找出图中隐含的数字,比如0,1/2等。(3)学生活动:分一分。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学生单独活动,教师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全班再进行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出分类的标准和分类的结果。教师要适当地进行引导,为下面教学自然数和整数做准备。(4)根据学生的分类情况,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揭示什么样的数是自然数,什么样的数是整数?并让学生举出例子来进一步说明和巩固。二、利用整数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1、解决:买5千克梨需要多少钱?5×4=20(元)2、利用算式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1)说明含义。20是4和5的倍数;4和5是20的因数(需进一步使学生明确,20是4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4是20的因数,5也是20的因数)关于倍数和因数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学生第一次接触,教师要让学生多说一说,并通过一定的例证进一步说明。(2)举例说明。举出一个乘法算式,说出其中的因数和倍数关系。(3)练习:说一说。第3页“说一说”先自己试说,同桌之间交流后,再进行全班交流。3、说明研究倍数和因数的范围。教师根据课堂生成,相机给出“只在自然数(零除外)的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这个规定。三、练习巩固,加深理解。1、第3页:找一找。学生独立理解题意后,先自己找出7的倍数,小组内交流自己找的方法。全班交流时让学生在比较后得出用乘法算式的方法来找一个数的倍数比较方便快捷。同时使学生领悟到:这个数是7的倍数,那么7同时也是这个数的因数。通过试一试:你还能找出7的其它倍数吗?使学生体会到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2、同桌练习:你写我说。在学生弄懂题目意思后,再开展活动。活动后让中后生进行全班交流。3、比一比:看谁找的快。(1)自己找,比比谁找的快。要求作出各自的符号。(2)组织交流,比比谁的方法好,比比谁找的对。(3)归纳。说说哪几个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为学习公倍数作准备。4、独立练习。写出100以内全部6的倍数。交流时,体会怎样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进一步明确方法。5、讨论:根据除法算式如何说倍数和因数。例如:15÷3=5.四、全课小结。五、板书设计:倍数与因数&&&&&&&&&&&&&&& 像0,1,2,3,4,5,6,…这样的数是自然数。&&&&&&&&&&&&&&& 像-3,-2,-1,0,1,2,3,…这样的数是整数。买5千克梨需要多少元?5×4=20(元)&&&&&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内容2,5倍数的特征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2,5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其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知道奇数、偶数的含义,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2、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在观察、猜测和讨论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3、有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体验,对自己得到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的把握和信心。经历观察、归纳、类比等学习数学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教学重点理解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难点对有关信息如何进行收集、分析、归纳发现数的特征教学过程一、提示课题这节课,老师要带领全体同学进行探索活动,探索的知识是“2,5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二、探索活动1、 5的倍数的特征⑴你知道哪些数是5的倍数吗?你能写几个5的倍数呢?(生凭借已有的感知认识写数,师板书)你能猜出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个位不是5就是0)⑵实践检验A、出示1~100的数字表格B、找出1~100以内所有5的倍数,师做记号。C、寻找5的倍数的特征。通过观察,很容易找到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字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⑶尝试判断①&&&& 出示数字:70、90、85、105、120②&&&& 学生运用乘法或除法计算,来验证判断结果。⑷归纳总结,并板书。2、 2的倍数⑴出示1~100数字表格⑵在表中找出2的倍数,并做上记号,说一说这些数有什么特征。⑶学生完成后,展示结果。⑷说一说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通过观察,很容易找到2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⑸尝试判断30、92、88、104、106⑹归纳总结,并板书。4、& 偶数和奇数⑴在学生理解2的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师说明偶数和奇数的含义,并板书: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⑵你说我答三、巩固练习1、& 按要求选数填圈独立完成。2、& 引导学生判断时,应根据2、5的倍数的特征说明判断。3、& 准备袋子和0~9数字卡片。游戏可以分层次进行:第一轮游戏可以先让学生任意摸一张数字卡片,与“5”组成的两位数后,再判断组成的数是不是2的倍数。在此基础上,开展第二轮游戏,要求学生在摸之前先说说“摸出几和5组成的两位数是2的倍数”,然后按照这一顺序:摸数、组数和判断。第三轮游戏,先讨论“摸出几和5组成的两位数是5的倍数”,再进行游戏,逐步让学生体会摸出任何数与5组成的两位数,都是5的倍数。&四、板书设计:2,5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字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2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内容&&&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其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2、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分析、比较、猜测、验证的能力。3、通过归纳、类比猜测等学习数学的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教学重点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难点探索活动中,发现规律,并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一:提出数学问题。(一)按要求组数。1. 用3,4,5三个数字按要求组成三位数。(1)组成2的倍数。(2)组成5的倍数。2.学生用语言描述2,5的倍数的特征。(二)提出问题。1. 能不能组成是3的倍数的三位数。2. 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教学活动二:探索数学问题。(一)对学生猜想问题的处理。1.& 进行猜想。(1)学生面对问题进行猜想。(2)教师根据学生的猜想进行适当的引导。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1)猜测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2)个位上能被3整除的数能被3整除。2.探索猜想。(1)学生用3,4,5三个数字组成是3的倍数的三位数。(2)学生举例子:比如453,543。(3)学生如果出现345或354等例子,教师可以写在黑板上,不用多加评论,作为后续的学习内容。(4)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得出猜想结论的成立,即: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3.验证猜想。(1)让学生举例子对猜想的结论进行验证。(2)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发现下面两种情况。①15是3的倍数,但是个位上的数字是5,不是3,6,9。②16个位上的数字是6,但是不是3的倍数。(3)猜想的结论不成立。(4)让学生对猜想的结论不成立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在讨论和交流中明白对于一个结论是否成立,只举一个正例是不够的,但是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就可以推翻一个结论。(二)在质疑中引导学生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1.问题冲突:那么多的数,我们怎么找呢?我们要聪明的找,从比较小的数开始找。2.请在下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教师出示100以内数表,学生人手一张,在学生活动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呈现学生已圈出3的倍数的100以内数表,如下图)3.观察3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与同桌交流一下。(1)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作为一个倾听着,听学生有什么发现,有什么困惑。(2)学生发现个位上的数字没有什么规律,十位上的数字也没有什么规律。4.教师引领。(1)斜着观察,你发现了什么?(2)在学生观察思考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新的思考点:将每个数的各个数字加起来试试看。5.得出结论。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6.验证结论。(1)利用100以内数表来验证。(2)延伸到三位数或更大的数。①回到我们课始的问题,用学生写出的345或354等例子进行验证,②写一个更大的数试试看。(3)完成课本第7页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第1题和第2题。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和交流。注意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指导和帮助。教学活动三:拓展与延伸(一)回顾与反思(1)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整节课的思考过程,一种学习方法的指导。(2)回顾学习的知识有哪些,再次进行整理与归纳。(二)完成实践活动1.猜想并验证9的倍数的特征。(1)学生阅读教材,按照教材上几个问题分层次展开研究。(2)个人独立思考,小组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交流。特别说明:这个学习过程可能在课内完成不了,可以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与研究,一定让学生经历涂、画等过程,使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板书设计:3的倍数的特征3的倍数的特征:把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的和正好是3的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内容同时是2和3的倍数,3和5的倍数,2、3和5的倍数的特征,及相应的补充练习。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同时是2和3的倍数,3和5的倍数,2、3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其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3的倍数,3和5的倍数,2、3和5的倍数。2、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习的自信心与积极性;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重点同时是2和3的倍数,3和5的倍数,2、3和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难点探索活动中,发现规律,并归纳同时是2和3的倍数,3和5的倍数,2、3和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过程一、旧知铺垫1、提问学生回答:⑴2的倍数的特征;⑵3的倍数的特征;⑶5的倍数的特征;⑷既是2的倍数,又是5有倍数的数的特征。2、让学生写一写。如:⑴2的倍数2、14、26……⑵3的倍数9、12、33……⑶5的倍数15、30、45……⑷既是2的倍数,又是5有倍数10、20、40……二、探索新知1、同时是2和3的倍数的特征⑴在1~100的表中分别用“△”和“○”标出2和3的倍数;⑵展示学生练习的结果;⑶分析既是2的倍数,又是3有倍数的数的特征。①选取出这些数字6,12,18,24,30,42,……②分析这些数字的特征生:这些数字一定是偶数生:这些数各个数字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③归纳特征让学生把这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说一说。只要内容正确,不要求语言表达的完整、统一。三、巩固练习第7页的试一试和练一练&&找因数教学内容找一个数(1~100的自然数)的所有因数的方法教学目标1、在用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的课堂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1~100的自然数)的所有因数的方法;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2、经历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活动,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初步形成主人与反思的意识。3、能积极参与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的合理性。教学重点找因数的方法教学难点找因数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师:同学们喜欢做拼图的游戏吗?请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在你们的小组里用你们准备的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也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拼摆或涂画的方式独立操作,边摆边做好记录.然后,把你拼摆的过程和你的伙伴说说。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自由拼(画)长方形 (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问题的学生,搜集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师:刚才老师在观察同学们学习时,发现了很多同学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下面,把我们的学习成果在小组里交流一下,看看其他同学的学习成果,总结一下能拼出几种长方形?参与小组活动,指导学生总结学法.师:你是怎样拼的,说说好吗?学生代表一边汇报,一边将所拼的图在黑板上进行演示注意让学生指图说明。2、思考:请同学们在合作交流中总结出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基本方法全班交流。师:我发现同学们真的很聪明,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每个小组由一名代表在全班汇报思考的过程,再次体会“想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同学们用12个小正方形摆出了各种各样的长方形,你能用算式表示出你一共摆了多少个吗?学生回答,老师同时板演:1×12=12&&& 2×6=12&&& 12×1=12&&& 6×2=12& 3×4=12&&&& 4×3=12 师:看得出来,同学们很用心思考,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黑板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吗?这6个算式最少能用几种算式表示出来?(3种,算式一样的可选择其中的一种说出来。)及时板书:1×12=12&&& 2×6=12&&& 3×4=12&& 或:12=1×12=2×6= 3×4师:由黑板上整理出的算式可见,12的因数有哪些呢?引导思考:找一个数的因数怎样做到即不重复又不遗漏呢?(通过以上的拼、画、小组交流,学生已经有所发现。)学生可能的答案:(1)我发现积是12的乘法算式中,它们的因数都是12的因数。(2)我发现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一对对的找12的因数。师:谁能按顺序说出来?(1、2、3、4、6、12)3、小结: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用乘法依次一对一对的找。这样有顺序的给一个倍数找因数,好处就是不重复、不漏找。(本环节自我注意:这里不应该是单一的巡视。教师要参与学生的活动。在活动中了解情况。在这个过程中也会积累生成的素材。在课堂中要力求精彩。这个精彩源于教学中的生成问题。而生成的问题就在你参与学生活动中寻找。教师要学会延迟评价,不要急于主观解决问题。记得,学生能解决的教师务必不要代替。你给学生多大的空间,学生可能就会有多大的收获。而且调控难度与学生解决问题过程,很可能就会有精彩的过程出现。)三、巩固练习1、独立完成第8页“试一试”,注意关注学生是否注意有序思考。9的因数:1、3、9&&&&&&& 15的因数:1、3、5、15)2、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现在看看谁找得快,请同学们做课本第9页的练一练的第1、2题。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第2小题小竞赛:看谁找的快3、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拼长方形找因数,现在能不能在小方格中画出长方形找因数呢?请做第9页的第3题。(1×16=16     2×8=16    4×4=16)(16=1×16=2×8=4×4)(16的因数:1、2、4、16)4、下面的数,各有几个因数&&&& 1&&&&& 19&&&& 4&&&&& 32&&&& 115、板书:48名学生排队,要求每行的人数相同,可以排成几行?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一下。师:谁能介绍不同的排队情况a每行8人可以排成6行,也可以每行6人排成8行。b每行12人可以排成4行,也可以每行4人排成12行。c每行24人可以排成2行,也可以每行2人排成24行。d每行48人可以排成1行,每行1人排成48行。e还有一种,每行16人可以排成3行,也可以每行3人排成16行。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排法呢?指导学生用表格说明问题,巩固有序思考的习惯。每排人数(人) 1 2 3 4 6 8 12 16 24 48 需站几排(排) 48 24 16 12 8 6 2 3 2 1 师:同学们想一想,一共有几种排法呢?这种排队法有什么窍门?一共10种排法。a每种不同排法的数都是48的因数。b每种排队的方法和拼长方形一样,都是利用了找因数的方法。c有顺序的表示一个数的因数……总结: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利用找因数的方法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四、总结与评价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用学到的方法我们都可以做些什么?(拼图形的方法找因数;用找因数的方法设计图形;用找因数的方法解决问题。……)师: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找因数的方法,并能利用找因数的方法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如排队、植树、排桌子、分小组等等。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很多数学奥秘,就看我们能不能发现,并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 五.作业:&在课余时间同学们多观察,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找质数一、教学目标1.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3.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二、教学重、难点:理解质数与合数的意义,正确区分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的关系。三、教学设计:(一)游戏引入新课师: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拼图游戏,你们愿意吗?下面我先说一说游戏的要求是:每个小组都有一袋大小相等的正方形,但是每个小组小正方形的个数都不一样,请你将袋中所有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稍微大一点的正方形。比比哪个组设计的方案最多,请把你们的设计方案记录下来。(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纠正错误。)学生汇报,教师进行板书。学生汇报的内容可能如下:&&&&&&&&&&&&&&&&&& 1 × 9&&&&&&&&&&&&&&&&&&&&&&&&&&&&&& 9&&&&&&&&&&&&&&&&&& 3 × 3&1 × 24&&&&&&&&&&&&&&&&&&& 2 × 12&&&&&&&&&&&&&&&&&&& 3 × 8&&&& 24&&&&&&&&&&&&&&&&&&& 4 × 6师:那这个组就是咱们今天拼图比赛的设计冠军。你们同意吗?为什么?(有11块小正方形的小组不同意,因为只有一种设计方案。教师板书:&&&& 1 × 11 11)师:还是这11块小正方形,大家帮助他们想想还有其他设计方案吗?师:哪个组也遇到了与他们组同样的困难?(板书:29、7、13、17。)师:为什么它们只有一种设计方案呀?(它们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板书:29、7、13、17的因数。师:指合数说,为什么它们不是一种设计方案?(它们都有两个以上约数)师:如果重新比赛,让你们自己选择小正方形的个数,你们肯定不会选择哪些数?为什么不选择11、29、7、13、17呢?(因为它们只有两个因数)师:看来你们选择的标准是根据数的因数的个数,我这还有几袋小正方形,(出示信封1-12),请你马上写下它们的因数。板书可能的情况:1:1&&&&&&&&&&&&&&& 2:1,2&&&&&&&&&&&&&&& 3:1,3&&&&&&&&&&&&&&& ·······&&&&&&&&&&&&&&& 12:1,2;2,6;3,4;师:请你仔细观察每个数因数的特点,并把这些数分类。(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后学生汇报的情况是:①按数自身奇偶性分类 ②按因数个数的奇偶性分类 ③按因数的个数分类 。)师:根据第③种分类的方法,移动1~12这些数,将出现下面的分类。板书: 1&&& 2&&&&&&&&&&&&& 4&&&&&&&&&& &&&&&&&&&&& 3&&&&&&&&&&&&& 6&&&&&&&&&&& 5&&&&&&&&&&&&& 8&&&&&&&&&&& 7&&&&&&&&&&&&& 9&&&&&&&&&&& 11&&&&&&&&&&&& 10&&&&&&&&&&&&&&&&&&&&&&&&&& 12师:你能给这两类数取个名字吗?(学生起名,师提出质数与合数并板书)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质数、合数?师:你们按因数的个数可以把这些数分成质数与合数,“1”怎么办呢?板书:“1”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师:你现在能迅速判断出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了吗?(媒体出示一组数据)师:组内商量商量,你们组喜欢挑质数就把质数挑出来,喜欢挑合数就把合数挑出来。看哪个组挑的又快又准。(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如下:质数: 2、3、23、31、37、41、47;合数:25、33、49、51、63、74、36、70;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的:1)师:你们为什么都不挑1呀?师:(拿着1)1放在这边行吗?(指质数)放在这边行吗?(指合数)怎么办?为什么?师:刚才我发现有的组在选择合数时判断得非常快,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经验吗?生:一个数的因数除了1和它本身,再找到第三个因数就可以判断出这个数是合数。师: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质数和合数,接下来利用刚学过的知识做一个游戏,高兴吗?(二)游戏活动1、猜电话号码师:下面我们搞一个猜电话号码的活动,每个同学先听清楚要求,根据老师提示的要求从左到右写数,并认真做好记录。下面活动开始:⑴10以内最大的既是偶数又是合数。&&& ⑵10以内最小的既是质数又是奇数。&&& ⑶10以内最小的质数。&&& ⑷10以内最大的质数。&&& ⑸10以内最小的合数。&&& ⑹这个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⑺10以内最大的偶数。⑻10以内最大的既是奇数又是合数。(学生汇报:电话号码是)2、自我介绍师:下面做的活动是自我介绍。根据自己的学号说说这个数的特性,能说多少就说多少?如:我是1号,1是奇数,它既不是奇数又不是合数;我是9号,它是自然数,整数,是奇数,又是合数。(学生开展小组内的自我介绍,然后安排班内的交流)我是20号。它是偶数,也是合数,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三)小结与质疑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要问的?(四)动脑筋出教室师:请最特殊的数出教室(1号)请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出教室;请质数出教室;请既是偶数又是合数的出教室。&&&&数的奇偶性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学期14——15页。教学目标:1、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2、经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的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教学活动:情境一: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一定去过笔架山吧!今年夏天,老师也去了一次笔架山,可不巧,海水淹没了天桥,我只好坐船上山了,这些船从北岸到笔架山,在从笔架山回到北岸,不断往返,老师选了一条船,买了往返船票(边说边在黑板上画简图),老师在回来时,想正好到达山下时,船也正好到山下,船摆渡10次后,还是11次后,我赶到山下,能正好坐上船啊?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和小组交流一些,说出你的道理。小组交流,汇报。师:你不仅帮助了老师,还从中发现了一条规律,你们是怎样发现这条规律的?学生汇报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解决问题。情境二师:同学们玩过有奖游戏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有奖游戏,游戏规则是:掷色子,掷到几,就从转盘上的数下一格向前走几,走到有奖的格子奖品就归你了。&&&&&&&&& (图略)师:谁想第一个来试一试?师:在游戏中,你们发现了什么?生:刚才这几位同学得到的都是糖,为什么得不到学习用品呢?师:问题提的真好,有思考价值。为什么他们拿到的奖品都是糖,得不到有实用价值的奖品?你们可以互相交流一下,看看为什么这样?学生交流,汇报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师:你还能举些例子来证明你们的发现是正确的吗?(学生举例子证明)师:你们能修改一下规则,让这个游戏一定能等到学习用品吗?引导学生发现:奇数+偶数=奇数。三、 解决问题:小华买了一支铅笔,两块橡皮,付了两角钱,售货员阿姨找给他3角钱,小华知道橡皮、铅笔单价都是整角,而且铅笔是4角钱一支,他马上对售货员说:“阿姨,你把账算错了。”你知道,小华怎么这么快就知道了吗?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小组合作中你的表现如何?自我评价一下。
相关内容:
2016三年级英语上册第一单元复习提纲一.复习目标:&1.&&&&&& 按要求完成单词表中单词的听.说.认读。&2.&&&&&& 能听懂会说句型hello! / hi! i’m … what’s your name? my name is … goodbye ! /bye !&3.&&&&&& 能够按顺序说出26个字母。&4.&&&&&& 渗透爱惜文具,热爱学习的情感教育。&二.复习内容及要点:&1.&&&&&& 单词。单词是英语的基础。&2.&&&&&& 句子。句子是学习英语的重点,也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和难点。&a.&&&&&& 指导学生在语境中复习句子。&b.&&&&&& 指导学生在表演中运用句子,这样的复习课也不缺趣味性。&三.复习具体措施:&1.&&&&&& 单词复习:听单词. 读单词. 译单词。&2.&&&&&& 句子是英语学习的重点,通过各种方法帮助学生梳理学过的句子。&3.&&&&&& 注意因材施教,采用分层教育,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提高和收获。对基&础差的学生,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复习上,对于一些尖子生,重点放在能力的培养和综&合指数的运用上。&四.复习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复习第一单元的重点单词和对话。&第二课时&&& 测试第一单元测试卷。
相关内容:
2016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第一单元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相同加数连加,乘法的初步认识(包括有关1和0的乘法的认识)。教材编排的主要特点:1、选取了充满童趣的素材。本单元以儿童非常喜欢的“魔术”为背景,创设多种魔术表演的“情境串”,呈现了多彩的舞台场景。素材的选取为学生提供了熟悉的、有趣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2、体现知识的形式与建构过程。本单元乘法意义的引入,建立在学生经历了大量的求多个相同加数和的计算的基础上,使学生充分的体验用加法计算解决这类问题的繁琐,充分感受乘法产生的必要性和简捷性。3、体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教材通过三个不同的魔术表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在“数一数、摆一摆、算一算”的活动中积累丰富的表象,经历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2、经历数与算的过程,体会乘法产生的必要性以及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乘法计算的简捷性,初步有符号感。3、体验惩罚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个性化学习及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形成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有关0的乘法。教学策略:1、重视经验的积累,感受乘法产生的必要性。教学时,教师要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进行相同加数求和的计算,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相同加数连加的问题,感受这种方法的繁琐性和乘法学习的必要性。2、重视直观操作与体验,逐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教材提供了很多活动形式,如“摆一摆”、“算一算”、“数一数”等。教师组织学生充分活动起来,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同时要引导学生在积累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经历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乘法的过程,逐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教学课时数:5课时&一、看魔术&&&&&&&&&&&&&&&&&&&&& ——乘法的初步认识信息窗1——变花一.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的内容.二.教学目标1.通过看魔术,引入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计算.2.通过感受生活中的通数求和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3.培养学生多方位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意识.三.重点难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列出的加法算式不同.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魔术.五.教学过程(一).“看魔术”话题引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看魔术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同学们喜欢看的魔术,要仔细看魔术师都变了那些魔术.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投影出示.(二).探究新知师:看了魔术表演后,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1.一共变出了多少朵花?4个鱼缸里一共有多少条鱼?生2.一共有多少个灯笼?一共有多少个灯泡?......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一共变出了多少朵花?你是怎么知道的,同位说一说.(同位活动)学生交流:生1.一个一个地数出来的,1、2、3......生2.还可以2个2个地数,2、4、6......生3.魔术师每次变2朵花,变了3次,可以用2+2+2=6来计算.......师:同学们的办法真多!运用这几种方法都能变出了6朵花.你知道2+2+2=6是几个2相加吗?生:3个2相加.师:请同学们接着看屏幕.(屏幕显示:魔术师继续2朵2朵地往外变化)我们一起来帮魔术师数,看他一共变出了几个2朵?师:7个2朵一共是几朵?生:2+2+2+2+2+2+2=14(朵)师:刚才我们提出的其他问题你会解决吗?自己试试看.......(本段教学,重点意图在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上,引出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然后重点认识几个几。引导学生充分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合作解决其他问题.集体交流.(三).课堂作业设计1.&& (&& )+(&& )=(&& )2.&& (&& )+ (&& )+(&& )=(&&& )&&&& (&& )个(&&& )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掌握不错。2、有个别同学不明白同数连加指什么,教师必须解释清楚。&
相关内容:
2016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四单元教案整理第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一、单元教学目标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计算,加强估算,加法和减法都是先估算在精确计算。体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例如:加减法的法则归纳不在给出先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讨论得出。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能力进行计算。1、让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2、使学生能结合情境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 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4、通过结合情境、小组合作交流等方法体验三位数加、减三位数。5、从实际问题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产生解决计算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积极思想。二、单元教学重点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和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的计算。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三、单元教学难点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和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的计算。 四、单元教学内容1、加法........ 3课时2、减法........3课时3、加减法的验算.......2课时4、 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一、加法&&&&&&&&&&&&&&&&&&&&&&&&&& 第1课时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教学内容:教材第36、37页例1、例2、做一做及练习八1、3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能用竖式计算和在1000以内进位和不进位的三位数加法。2、使学生比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3、让学生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4、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能应用加法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和不进位的加法题。教学难点:理解笔算加法的算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一、复习铺垫1、口算下面各题。71+45 24+43 35+4752+20 32+59 53+282、笔算430+260 570+380提问:笔算时要注意什么?3、引入新课谈话:通过练习,我们知道不管口算还是笔算,在计算时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可以相加,满十要进一,这节课我们将要根据这个规律开始学习三位数和两、三位数相加的不进位、进位加法。(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出示教材第36页的图片以及“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统计表。让学生说一说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2、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教学例1)(1)提问:我们湿地的鸟类动物有多少种?爬行类动物有多少种?要求他们一共有多少种应该怎么列算式?(2)板书:271+122(3)探索算法。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究计算方法,可能有口算和竖式笔算两种,口算有点难度,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让学生想一想:竖式应该怎么写?学生尝试写竖式,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板书:&&&&&&&&&&&&&&&&&&&&&&&&&&& 2 7 1&&&&&&&&&&&&&&&&&&& +&&&& 1 2 2 &&&&&&&&&&&&&&&&&&&&&& (&&&&&&& )提问:从哪位开始加起?个位上写几?十位上写几?百位上写几?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时需要注意哪些地方?3、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教学例2)(1)提问:根据表中的信息,求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多少种怎么列算式?(2)板书:271+31 (3)提问:这是一道三位数加两位数的算式,怎么计算呢? &&&&&&&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板书:&&&&&&&&&&&&&&&&&&&&&&&&&&&&&&&&&&&&&&& 2 7 1&&&&&&&&&&&&&&&&&&&&&&&&&&&&&&&& +&&&&&& 3 1&&&&&&&&&&&&&&&&&&&&&&&&&&&&&&&&&&& (&&&&&&&& ) 师:个位上写几?(1+1=2,写2)师:十位上相加是多少?(7+3=10)十位上怎样写?(十位上相加是10,在十位上写0,同时满十向百位进1。)师:百位上是多少?(2+1=3)为什么要加上1?(4)想一想:271+903,怎样计算?师:与例2的算式相比,这是一道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式,请同学们根据我们掌握的加法法则尝试笔算。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板书:&&& 2 7 1+ 9 0 3( )7 4 提问:个位和十位上的数比较好写,大家都做得很对!可是百位上的数怎么写呢?2+9=11,相加满十怎么办?生:向百位的上一位(千位)进一,百位上写1,千位上写1.3、小组讨论: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1)数位对齐。(2)从个位加起。 (3)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37页“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做题,指名板演。然后校对订正,注意在竖式计算时容易出错的地方。2、完成“练习八”第1题。 在竖式中相应的位置写下结果,然后集体订正。3、完成“练习八”第3题。先计算出每两片树叶上的和,然后与得数相等的花朵相连,学生独立做题,连一连。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合作的非常好,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学生。下面同桌说一说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笔算加法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板书设计: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271+122 = 393 271+31= 302 271+903=1174271 271 271+ 122 + 31 + 903393 302 1174课后反思:从实际问题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产生解决计算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积极思想。&&&&&&&&&&&&&&&&&&& &&&&&&&&&&&&&&&&&&&&& 第2课时&&&&& 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教学内容:教材第38页例3、做一做及练习八1、3、9题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 2、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过程,掌握计算方法。3、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思想,帮助学生形成认真细心地进行计算的习惯。教学重点: 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教学难点: 掌握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一、复习导入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76+84 指名说一说它的计算方法。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二、探究新知教学例3.1、列算式。 提问: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怎么列算式?板书:445+298= 比较:445+298与复习题76+84有什么不同?小结:前者是三位数加三位数的加法,后者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谈话:前面一节课我们已经学过了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进位和不进位加法,这节课也同样学习的是三位数加三位数,那么,两者之间又有什么不同呢?事实上,今天所学得内容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教学连续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板书课题)你觉得它的竖式计算方法会是怎样?(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2、口算。 提问:在用竖式进行计算之前,请同学们尝试口算一下结果应该是多少?同位讨论并全班交流。 汇报过程:298接近300,可以看作300来口算。先计算445+300=745,再计算745-2=743。追问:如果是445+243,你还能用刚刚的方法进行口算吗?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选择这种方法进行口算? 3、笔算。 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板书:&&& 4 4 5+ 2 9 8 (&&&&&&&& )提问:(1)个位上相加是几?(5+8=13)个位上怎么写?(写3,向前一位进1,为了不遗漏进上的1,在十位上写一个小一点的“1”) (2)十位上相加是几?(4+9+1=14)为什么要加上1?十位上的数相加后也满十,该怎么办?(继续向百位进1,在百位上也写一个小一点的1)十位上应该写(4)(3)百位上写几?(2+4+1=7)板书:&&&&&&& 4&& 4& 5+&&&&&& 2& 9&& 8 &&&&&&& 7& 4&& 3 4、思考: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需要注意什么?和不进位、进位加法有什么联系?5、验算。 师:你怎么知道自己是否算对了?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进行验证呢?(先让学生探究交流)生:用验算的方法。师:可以通过验算来检验得数是否正确。不同的题目有不同的验算方法。那么,加法该如何来验算呢?生: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 老师在黑板上演示验算的过程,提示学生注意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2 9 8+&&&&&& 4 4 5&&&&&&& 7 4 3 提问:你们这次计算的得数是多少?与刚才计算的得数相同吗?这说明什么?如果两次计算的得数不相同,又说明什么?应该怎么办?三、巩固练习1、完成“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后,选最后一题讲解计算过程。2、完成“练习八”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3、完成“练习八”第2题。先估计结果再列式计算。4、完成“练习八”第9题。 教师先给予学生知道,然后让他们独立完成后,再全班交流并订正。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五、作业布置练习八第3-8题.板书设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445+298=743 &&& 4 4 5+& 2 98&&& 7 4 3教学反思: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思想,帮助学生形成认真细心地进行计算的习惯。&&&&&&&&&&&&&&&&&&&&&&&&&&&&&&& 第三课时:连续退位减法练习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9~40页练习八的第5至9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小组合作讨论总结连续进位加法的方法,并通过训练实现熟练计算连续进位加法。 3、培养学生认真细心地进行万以内的计算,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进行万以内连续进位的加法。掌握加法的计算法则。教学难点:掌握加法的计算法则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测1、口算下面各题7+8+1 5+9+1 6+4+1 3+9+1 7+5+1 9+6+1 2、笔算下面各题649+273&&&&&&&& 786+245&&&&&&&&&&&& 392+508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做完后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二、课堂练习1、练习八的第3题。指导学生看图说图意,并指出已知条件和问题。(1)学生列式计算(2)集体订正2、练习八第4题,指名学生读题,出示本题的图示,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板演。 3、练习八的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板演。结合板演情况进行评议。4、 练习八的第6题,把算式和相应的得数连起来,提醒学生看清数字,认真计算。 5、练习八的第7题,找出这几题中的错误,指出该如何改正。说一说平时自己计算中常用的错误有哪些。 6、练习八的第8题,要求把和是1000的两个数连起来。学生独立完成后讨论: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前位凑9,后位凑10) 7、练习八的第9题。指名读题,理解题。说一说你的走法。通过计算,找出最近的路。让有余力的同学做选作题&&& 和思考题。三、课堂小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2、师总结。 四、板书设计:进位加法的练习课。教学反思:小组合作讨论总结连续进位加法的方法,并通过训练实现熟练计算连续进位加法。 培养学生认真细心地进行万以内的计算,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 2.减 法&&&&&&&&&&&&&&&&&&&&&&&&&&&&&&&& 第一课时:万以内的不退位减教学内容:教材P41的例题1。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减法计算法则,学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学会结合具体的试题进行估算。 2、通过实际问题引出减法,并从旧知识体验减法的计算方法,总结万以内连续退位的方法。3、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掌握万以内的连续退位的笔算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 连续退位的笔算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仔细观察主题图,说一说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2、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二、探求新知:1、咱们来解决2011年比2009年多生产多少部动画片?&&&&&&&&&&&&&&&&&&&&&&&&&&&&&&&&&&&&& 435-322= 2、2005年比2011年少生产多少部动画片?3、教学估算:(1)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大家能用估算的方法解决吗?(2)生汇报交流,师板书。(3)4人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两种估算的方法,你同意哪一种呢?(4)同学们说的两种方法,各有各的道理,等我们用笔算的方法得出准确答案后,再来比较这两种方法。 4、教学笔算: (1)小组合作,探究435-322计算方法。 (2)学生汇报交流后总结算法。 5、师生总结:计算中,你认为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注意呢?6、比较一下,两种估算结果中谁与计算的结果更接近呢?三、巩固练习1、435-86怎样解决? 2、小组讨论:计算万以内的减法要注意什么3、完成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订正四、课堂小结:说一说本节课你的收获五、板书设计:万以内不退位减法教学反思:、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减法计算法则,学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学会结合具体的试题进行估算。 通过实际问题引出减法,并从旧知识体验减法的计算方法,总结万以内连续退位的方法。&&&&&&&&&&&&&&&&&&&&&&&& 第二课时:被减数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教学内容:教材 P42例题3、做一做及练习九第1-3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被减数中间、末尾有零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计算时,鼓励学生用多种算法,渗透一些加法的简便算法。3、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积极动脑的好习惯。教学重点 理解被减数中间、末尾有零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掌握被减数中间、末尾有零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口算题、练习本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1、找朋友。 415-228 556-379 538-89 362-135 269-180 910-461 218-129 747-520 2、如果把 218-129改为208-129,计算上有什么不同?3、导入板书课题。二、探究体验 1、计算208-129 (1)指名板演,余生齐练。 (2)2人小组讨论:你是怎样计算的,计算时要注意什么?(3)请板演学生把计算过程叙述一遍。 (4)师生齐小结计算方法及要注意的问题。2、学习例3。(1)出示例3:403-158 (2)独立思考:怎样计算?(3)小组讨论:你是怎样计算的,各自的方法有什么不同?(4)全班汇报交流。(可以列竖式,也可以3、师生齐小结:被减数为0,且已被借时,一定要先从前一位退1,然后看作9再减。三、巩固练习1、小组比赛:完成42页做一做,看哪个小组做得又对又快。2、 独立完成44页第1题。3、完成44页第3题在练习本上。四、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五、板书设计 被减数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 403-158=245&&&&&&&&&&&&&&&&&&&&&&&&&&&&&&&&&&&&&&&&&&&&&&&&&& 4 0 3&&&&&&&&&&&&&&&&&&&&&&&&&&&&&&&&&&&&&&&&&&&&&&&&& -1 5 8&&&&&&&&&&&&&&&&&&&&&&&&&&&&&&&&&&&&&&&&&&&&&&&&&& 2 4 5教学反思:学生理解被减数中间、末尾有零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鼓励学生用多种算法,渗透一些加法的简便算法。&&&&&&&&&&&&&&&&&&&&&&&&&& 第三课时:连续退位减法练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P44~45练习九的第4至6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比较熟悉地进行被减数中间、末尾有零的退位减法计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2、通过先回忆总结前面学习的知识,再进行强化练习,来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3、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好习惯。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口算 56+18&&&&&&&& 80-64&&&&&&&&&&&&&& 340+70130-50&&&&&&&& 70-34&&&&&&&&&&&&& 780-300400+500&&&&& 320-90&&&&&&&&& 980-480&&&&&& 730-80&&&&&&&&& 二、计算135+893&&&&&& 437+959&&&&&&&&& 383+789&&&& 765+3438&&&&&& 850-392&&&&&&&& 841-554&&&&&&&&&& 910-345&&&&&& &&&&&&
学生解答,教师要给以评讲。并对个别题目,如进位和连续退位减法,挑选一、两道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提问,以巩固进位加和退位减的计算方法。三、教科书第44页练习九的第四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评讲。四、完成教科书第44页练习九的第5题。提问:这一道题目你想怎样完成?(先算出每一道算式的结果,再把相同结果的两个算式用线连接起来)五、完成教科书第44页练习九的第6题。 这一道题要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把小红的家、小明的家、以及学校这三个处所,在纸上画出他可能出现的几种位置?把可能性讨论清楚后,再独立解答“小明家到小红家有多远?”教学反思:通过先回忆总结前面学习的知识,再进行强化练习,来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整理复习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7页的整理和复习。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3、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小组交流、整理知识。 1、师:昨天同学们回家对万以内数的加减进行整理和复习,现在请同学们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小组长记录。(学生交流、教师巡视)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小组1:我们小组整理出本单元有这些内容:笔算加法、笔算减法。小组2:还有用数学、加减法的验算。 小组3:我们还知道“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师:同学们都整理得非常全面,有的小组补充的也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先针对笔算加减法用数学来进行复习。板书课题。 二、巩固练习1、尝试编题,抽象法则。 (1)师:谁能分别编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连续退位?(2)学生针对每种类型分别编题,教师板书:(3)让学生把编出的题目进行计算。 (4)订正提问: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减法呢?它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又是什么呢?在计算的时候,还有哪些特别要注意的地方? (5)生汇报交流。2、反馈测试,灵活掌握。 (1)考考你:做老师发给你的练习题第一题,做对一道,就可以从最上面圈一面小红旗。(33页第1题。学生计算、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反馈)师:得到8面小旗的请举手,真不愧是这节课的计算小冠军。(2)啄木鸟诊所:比比谁当小医生又快又好?集体订正,分别说说错 在哪? &&& 4 2 3&&&&&&& 5 0 1&&&&&&&&& 5 0 0&&&&&&&&&&&& 3 0 1&& +3 4 9&&&&&& +3 8 9&&&&&&&& -4 5 3&&&&&&&&&&&& - 8 4 &&& 7 6 2&&&&&&& 8 8 0&&&&&&&&& 1 5 7&&&&&&&&&&&& 2 2 7 三、巩固练习 1、生独立完成47页第3题。小结:解答题目时,要认真审题,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并能根据问题找出所需的条件,在进行认真解答。四、全课总结 1、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2、请大家对自己或自己小组的表现做一个简单的评价。五、板书设计: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学生整理知识,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了能力,合作精神也在学习过程中得以培养。
相关内容:
2016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一、单元教学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P47——P55二、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三、单元教学重难点重点: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以及乘法的估算。难点:估算时,正确处理因数估大估小的问题。四、单元教学安排三位数乘两位……………………………………………………15课时第1课时 笔算乘法一、教学内容: 笔算乘法(因数的中间和末尾没有0)P47例1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 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3. 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三、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授笔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45×12= 44×59= 63×52=这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笔算乘法(二)探索发现1、出示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 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板书教学内容补充:三位数乘两位数)145×12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指名回答)怎么计算出准确的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道题,自己试一试。(小组讨论并汇报)提问:(1)先算什么?(先算2乘145的积是290,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个位对齐)(2)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3)最后算什么?注意第二步个位上的0不写。板书: 145×12=17401 4 5× 1 22 9 01 4 5 1 7 4 0和45×12比较,你发现了什么相同点?小结:两位数乘法笔算的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两位数乘法,先用一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这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三)巩固发散1.P47 做一做134×12 176×47 425×36 237×82322×24 145×27 679×13 286×35(四)评价反馈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五)板书设计笔算乘法145×12=17401 4 5× 1 22 9 01 4 51 7 4 0教学反思:学生经历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第2课时 笔算乘法(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一、教学内容:笔算乘法(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P48例2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2. 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3. 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难点: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授1. 口算40×72= 600×300= 30×23= 53×30= 20×700= 40×22= 40×72= 40×72= 40×72= 20×20= 40×90= 502× 7= 608×5= 908× 4= 400×50= 2.笔算并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708×6= 790×8= 54×278=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教学内容:笔算乘法(二)探索发现1、出示例2怎样计算160×30=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自己试一试。学生独立进行计算。(1)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总结:可以用口算计算先算160×3=480,再在积的末尾再添1个0;或16×3=48,再在积的末尾添写2个0(2)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在本上完成。)小组讨论交流计算的过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计算的过程。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160×30=48001 6 0 1 6 0× 3 0 × 3 00 0 0 4 8 0 04 8 0 4 8 0 0 2、独立计算106×30= 学生反馈讨论:(1)竖式的简便写法,为什么不写成1 0 6 × 3 0(2)计算106×30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106×30=31801 0 6× 3 03 1 8 0小结: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三)巩固发散教材P48 做一做1、2 独立完成 指名板演(四)评价反馈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五)板书设计笔算乘法160×30==31801 6 0 1 0 6× 3 0 × 3 04 8 0 0 3 1 8 0教学反思:学生经历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第3课时 练习课一、教学内容: 练习八P49—P50二、教学目标:1、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能准确熟练地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习惯。三、教学重难点准确熟练地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P49——3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2、P49——6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3、P50——8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说一说错误的原因。4、P49——1 独立完成后指名板演订正(二)指导练习1、P49——5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教师指导:注意单位换算2、P50——9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教师指导:此题有两种思路,方法一:分别求每种3套的价钱再加起来;方法二:先求每种各买一套总共花多少元,再求买三套的总价。3、P50——11 独立完成后先小组交流再汇报教师指导:此题有简便方法,因为15×200=3000,因此最后一款电话机15×210>3000不能购买,而200-128=72 200-108=92 200-198=2 因此只要再用多出来的钱分别乘15,即可求出还剩多少钱。4、P50——12 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方法再汇报教师指导:写出乘积最大算式的方法是:先确定两数的最高为5、4;然后依次确定下面的数字,把剩下的最大的数字放在被乘数上(从左数起第二个因数):3、2;剩下的0按题目要去放在乘数上(从左数起第一个因数);所以答案就是520×43=22360。思考:如果乘积最小,又该如何?教师指导:先找出两数的最高为2、3;然后依次确定下面的数字,把剩下的最小的数字放在被乘数上(从左数起第二个因数):0;剩下的4、5放在乘数上(从左数起第一个因数);所以答案就是345×20=6900。(三)检测评价1、P49——7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2、P49——2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3、P49——4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4、P50——10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四)板书设计练习课教学反思:巩固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通过练习,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使学生能准确熟练地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第4课时 积的变化规律一、教学内容: 积的变化规律P51例3二、教学目标:1.理解积的变化规律,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2.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归纳积变化规律的过程。3.在探索、归纳积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三、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授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6×2= 6×20= 6×200= (二)探索发现1、组织小组交流2、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3、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20×4= 10×4= 5×4= 4、组织小组交流引导概括: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5、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26×48= 17×12=26×24= 17×24=26×12= 17×36= 观察算式。 学生将发现的规律说给自己的同伴听。全班汇报交流发现的规律,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6、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三)巩固发散1、两个数的乘积是120,其中一个因数乘4,另一个因数不变,这时积应该是( ),如果另一个因数也乘4,这时的积应该是( )2、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除以5,要是积不变,另一个因数应该( )3、在一个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8后,积变成424,原来的积是( )4、P51 做一做第1题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5、P51 做一做第2题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教师指导:方法有两种,方法一:先求出长200÷8=25(米)再用25×24=600(平方米)方法二:因为宽扩大了3倍,在长不变的情况下,面积也扩大3倍,200×3=600(平方米)(四)评价反馈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五)板书设计积的变化规律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教学反思: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归纳积变化规律的过程。在探索、归纳积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第5课时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一、教学内容: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P52——P53例4、例5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2.认识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中各种不同数量的求法,会应用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难点: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授谈话:同学们,这有一些物品的价格信息,请你来做售货员,算一算要花多少钱?(出示教材P52 例4)(二)探索发现1、教学例4(1)篮球每个80元,买3个要多少钱?(2)鱼每千克10元,买4千克要多少钱?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指名汇报并板书。师:说一说,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什么的问题?总结:两道题都是讲的买商品的价钱问题,题中篮球每个80元、鱼每千克10元,这样的每一件商品的价钱是单价(板书:单价),买3个、买4千克这样买的件数是数量(板书:数量),求一共用的钱是总价(板书:总价)。师:找一找,数学书的单价是多少?你还知道哪些物品的单价。师:说一说第(1)题中篮球的单价、数量、总价各是多少,怎样求总价?(2)题呢?从上两题中你能发现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吗?生概括并板书想一想如果知道总价、数量怎样求单价呢?生汇报如果知道总价和单价又该怎样求数量呢?生汇报总结:我们在识记这一组数量关系时,只要记住“单价×数量=总价”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能想出“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2、教学例5出示例题,独立解答(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2)一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25米,10分钟行多少米?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指名汇报并板书。师:说一说,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什么的问题?总结:两道题都是讲的行程问题,题中每小时行70千米、每分钟行225米,这样的在一个单位时间里行的路程,是速度(板书:速度),所用的4小时、10分钟是行走的时间(板书:时间),求出的280千米、2250米,这样的一共行的路是路程(板书:路程)。师:说一说第(1)题中汽车的速度、时间、路程各是多少,怎样求路程?(2)题呢?从上两题中你能发现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吗?生概括并板书。想一想如果求速度,又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怎样列式?生汇报如果求时间,又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怎样列式?生汇报总结:我们在识记这一组数量关系时,只要记住“速度×时间=路程”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能想出“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三)巩固发散教材P52-P53 做一做,指名汇报(四)评价反馈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五)板书设计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 速度×时间=路程总价÷数量=单价 路程÷时间=速度总价÷单价=数量 路程÷速度=时间教学反思:学生初步认识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并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了这两组数量关系。第6课时 练习课一、教学内容: 练习九P54—P55二、教学目标:1、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以及积变化的规律。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能准确熟练地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并能熟练运用所学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习惯。三、教学重难点准确熟练地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P54——1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2、P54——3、5 独立思考后指名汇报。3、P54——4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4、P54——6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5、P54——7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对于判断错误较多的予以指导。(二)指导练习1、P55——8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教师指导:注意20×3=60(元),因此全选择第二种套餐显然不行。可以是两份第一种套餐,一份第二种套餐;可以是两份第二种套餐,一份第一种套餐;还可以是3份第一种套餐。2、P55——9 独立完成后指名交流教师指导:此题有两问,要先求路程,再用路程÷时间=速度(三)检测评价1、P54——2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2、P54——10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说出规律。
用百度搜索本站内容
用360搜索本站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口里填上合适的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