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记者”吗

  在“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职业记者如何安身立命,其责任使命与事业方向何在?在“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传统媒体如何自我定位,其渠道优势与价值导向何在?在“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社会公众如何自我传播和选择接收,其判断标准与道德底线何在?
新浪传媒盘点年度传媒事件,特别邀请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张志安做客《对话传媒人》微访谈,和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访谈内容(共150个问题,22个回复)
:微博时代,“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作为网民,我们的责任大于义务。“用事实说话”,对自己传播信息的真实性负责;不要传播虚假信息,对自己的表达负责。记者,首先应该是记录者,其次才是影响者。今天的微访谈结束啦,谢谢大家。请关注下期新浪传媒盘点年度传媒事件微访谈。下期主题:限娱令
:向 提问:张老师您好,您是怎么看待层出不穷的记者被打事件的,您觉得这种现象要如何才能得以改善呢?
【如何看待记者被打】1、打人的人,真够坏的,要得到应有处置和社会批判;2、被打的记者,必须要被报社好好照顾,平时买好保险,同时如果有行业协会设记者权益保护基金就更好了;3、记者协会和相关管理部门,你们不能真真正正拿出点有效有力的措施,别只顾着排排坐、吃果果,要真正发挥声援作用。
:貌似1个小时的时间快到了,感谢大家的积极提问,可惜实在来不及一一回答所有问题,期待下一次有机会再做交流。好在,微博时代沟通和交流实在方便,有些问题无法在微访谈中聊,也欢迎大家常到我的微博里做客。谢谢啦!
:向 提问:处于体制夹缝中的县级媒体,在有限资源和生存空间下,应该如何定位?
【县级媒体的生存】如果你在县级媒体,那么你必须接受无奈的现实有三:1、主要角色是宣传,为县委县政府领导服务,而非为老百姓服务;2、总体水准一般,毕竟在最基层,因此更要不断学习,虽在小地方、但有大事业;3、如果真想成为卓越记者,快跳槽吧,离开那里到最优秀的媒体去工作。
:向 提问:张教授,您好,现在越来越多的政府机关开设了“官方微博”。您觉得应该如何避免政府部门的微博,成为一个人人涌向的求助、申述场?政府部门对微博上的一些留言是会认真对待,还是看过即可?您觉得公务微博未来的发展前景会是怎样的呢?
【对政务微博怎么看】1、如果信息公开制度只是”规”、不是“法”,政务微博本质上只是传播形式的运用,而无法真正保证信息公开,甚至在某些部门和地方沦落为“政治口红”;2、政府部门能开微博本身值得鼓励,至于能否每条都看、每条都复,别抱太高期待;3、政府不会让微博变成信访平台,不会的。
:向 提问:问个轻松点吗的问题。张教授收研究生吗?需要什么条件?硬性的软性的都说说吧。
【是否收研究生】恩,我比较喜欢这样的研究生,两点:1、对新闻传播行业有浓厚的兴趣,而且看起来这种兴趣会比较持久。哪怕今后不从事这个领域的工作,但至少在校期间有学习兴趣;2、能认真的学,也能拼命地玩,不会因为做学问而搞地老气横秋、古板刻薄,是真正热爱生活、享受生命的人。
:向 提问:微博对于新闻业的贡献至少包括两种:1)人人皆记者(公民新闻),即让原来不是记者无处发声的普通人可以向大众传播消息;2)发言尺度更大,即本来就是记者或其他媒体从业者的人把正常渠道不能发布的信息通过微博发布。您认为哪个路径更有价值,或是否还有其他路径更为显著?
【微博对新闻业的贡献】我觉得主要贡献是前者,即公民的参与、围观和表达,使重大事件的传播可能速度更快、公共事件的网络舆论形成地更猛、网络舆论监督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可能。而至于记者发言的尺度,本质上没有改变,因为即便在微博上也有无处不在、无所不在的”监管”,何况这种监管正越来越强大。
:向 提问:张老师您好,在上半年微博大会与您有一面之缘,我想请问一个问题:在学生时代导师都一味强调让我们多读书,多思考,因此读了很多历史、社会方面的书籍,但出来找工作时用人单位却非常实际地只看重你会什么,这个时候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您如何看待这其中的鸿沟?
【大学时候学啥?】1、一辈子可能只有大学阶段才会定下心好好读书,所以千万别浪费大学时光,必须要多阅读、深思考;2、认真读书,不代表不学技术。目前大学新闻专业教育正在越来越强调实践导向和课程使用价值,好好学、掌握基本功,尤其通过实习实践来强化;3、永远别怀疑自己,如果你真有才。
:向 提问:怎么样才能使我写的东西有感染力?
【文字的感染力来自哪里】据我的观察,主要有两个来源:1、狂热的阅读、大量的阅读,从模仿起步再根据个人风格和报道题材进行创新,不爱读好作品的往往写不出好作品;2、细致的调查、深入的观察,用眼睛、用心灵去捕捉事实的戏剧性和人物的内心世界,真读懂人心才能传达人性力量。
:向 提问:张教授您好,我是新闻专业的一名在校学生。前段时间我的新闻伦理学的老师曾给我们一个辩题:隐性采访是否妨碍公众隐私权?想请问您对此辩题的看法。
【隐性采访的伦理边界】西方对隐私权有比较明确的界定和保护,但公众人物(官员+明星等)的隐私保护范围会比较有限,目的是为了保护言论自由。隐性采访尽管在国内调查报道中被经常使用,但一般也需要遵循:1、报道内容跟公共利益有关;2、别无它法,只能靠暗访;3、不要诱导,以致改变事实。等。
:向 提问:另外作为新闻专业的准毕业生,想请教您有什么对即将踏入新闻行业的毕业生们的建议。
【给准毕业生的建议】1、要保持理想,但更要有平常心,不要对这个行业期望值太高,包括对名和利的期望;2、要忍受庸常,很多时候工作就是工作,甚至只是饭碗而已,心里要当事业甚至追求,但嘴上不要天天用理想来烦扰内心;3、要不断反思和学习,你不会有多NB,除非你干到40岁或50岁,那时候再说。
:向 提问:现在很多记者没有记者证,如果采访受阻,就不是无冕之王了,怎么保证采访顺利完稿?
【没记者证,如何采访】1、我们没必要常把“无冕之王”挂嘴边,因为实际上很长时间,我们的记者是宣传者,或者没有保障的监督者,很多调查记者都无力感和焦虑感;2、没有记者证,至少要有单位的采访证,采访受阻的时候只能靠个人周旋的智慧,或尽量不要激烈对抗。保证顺利采访,有时候不得不用暗访。
:向 提问:张老师,您怎么看待我国网络新闻的发展?就目前来说,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融合程度如何?网络新闻的前景会怎样?
【中国新旧媒体融合的特征】1、不做新媒体貌似在等死,做了新媒体未必不会死,多数都抱着“有胜于无”的心态在做尝试;2、形式上进行编辑部的整合比较容易,但要改变从业者的惯性思维和工作方式很难;3、在内容生产层面进行转型并不是最难,难的是盈利模式的探索;4、技术容易解决,机制最难改革。
:向 提问:自媒体时代,新媒体如何发挥自己的特点凸显优势?人人都是记者的话,消息的可靠性如何甄别?
【识别网络消息的可靠性】建议:1、判断有无消息来源。如果没说哪家媒体报道或者哪个渠道透露的,基本不可信;2、信赖主流媒体的声音。比如一些八卦小报关于明星的传闻有时候不可全信;3、通过网络检索去验证。最管用的办法是“新闻”搜索,看是否有公开报道;4、看评论中有无群众指出其不实。
提问:张教授您好,我是学新闻的,我每天都会来微访谈问问题,主要是想借此平台来锻炼一下自己,对现在快速的信息网络,对以后我们的就业是很大的挑战,对我们这些新闻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很想听听您的一些建议,谢谢
【给新闻学子的建议】我有时候在想,未来新闻人需要具备哪些素质?1、独立人格和反思精神,具有公共关怀和社会责任;2、懂得如何处理、消化和生产信息,创造性地生产媒介内容产品;3、好的外语能力、计算机水平、远程办公能力等,掌握必要的技术;4、富有个性、坚韧、好奇心,不轻易放弃。
提问:老师您好。从2004年到现在,网民群体进入了成熟阶段,网民开始试图通过互联网进行意见交换,于是网络舆论出现。随之而来的是网络传播过程中不能避免地出现信息对称等问题。那么如何对网络舆论进行监管和引导呢?
【网络舆论监管和引导】在当下中国传媒的整体环境中,公众拥有的表达渠道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表达空间不是太自由、而是太局限。因此,总体上我们需要倡导更多的网络表达自由,捍卫合法的表达内容和权利。而至于网络舆论的引导,归根结底靠两样:1、现实的改变;2、真相的传播。
:向 提问:关于我国的传统媒体,怎样理解“有可以不说的真话”这句呢?总觉得很多本不该说的真话媒体都说了出来(如,为了一条爆炸性新闻而忽略当事人的感受),本该说的真话传统媒体都噤若寒蝉没人说出来(……)。这点上,与微博相比,传统媒体如何获得更大突破?
【有可以不说的真话】这句话,是从业者面对严苛的新闻环境所能坚守的底线而已。其至少有这么两层内涵:1、有的真话无法直接说出来,但可以变相用“春秋笔法”来表达;2、有的真话尽管没说出来,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全部事实,使我们传播事实时有敬畏之心。因此,知道与否和传播与否还是有差别的。
:向 提问:张老师,你是如何看待微博中大量的垃圾信息的?如何在这样的情况快速获得自己想要的有价值的信息呢?
【如何筛选信息】微博的文本特征、传播机制和社交属性,使其传播的信息容易泛滥、碎片,作为个体如何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主要方法有:1、使用rss关注功能关注有价值的微博,不定期删除无效的、保留高质的;2、优先关注有价值的加V用户,相对来说发言内容更负责;3、不要沉迷微博,读书比上网更重要。
:向 提问: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新闻自由多了。但是在如何监管假新闻上有什么良策呢?
自媒体时代,“假新闻”不需要监管,更需倡导“鉴别”和“澄清”。防范假新闻主要靠三种力量:1、网民的网络素养。懂得如何批判性地接受信息,识别没有消息源、不确定的消息,不急于转发,而先根据评论等加以判断;2、微博的自纠错机制。一旦有假,会很快被识破;3、传统媒体的事实调查、逼近真相。
:向 提问:张教授好!当前很多职业记者将微博、博客视为私人言论渠道而发表不负责任的谩骂、指责甚至污言秽语,因其记者身份而使言论带来了相对于常人更大的社会影响。您如何看待微博的公共媒体属性?职业记者在微博上的言论是否需要受其职业道德的约束?
记者微博的私人属性、组织属性和公共属性如何区分呢?我觉得,如果你要充分自由的表达,甚至宣泄式的表达,你就不要透露你的记者身份,更不要进行加V认证。如果你做了V认证,即便你声明“言论与单位无关”,也是无法全部免责的——因为公众关注你,包含着对新闻人的期待。所以,一旦认证必须慎言。
粉丝235809人
粉丝2355969人
微访谈列表
申请微访谈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记者怎样实现角色转换_传媒_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记者怎样实现角色转换
原标题:记者怎样实现角色转换
第十五个中国记者节刚刚过去。每年这个时候,大家似乎都要&调侃+反思&。
当下媒体人的情绪可谓&五味杂陈&,工作压力大、收入增长缓慢、作息不规律&&再加上近两年行业技术变革加速、市场驱动力增强、自身素质遭遇考验,在转型与逃离、彷徨与坚守中,面对时代的激荡和业界的嬗变,站在十字路口的媒体人感到有些无所适从。
在&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在媒体融合的进程中,怎样做新闻,怎样构建行业信任,怎样实现角色的转换,成为众多媒体人思考的问题。
技术改变传播观念和行动
新的传媒业态对媒体提出了更大挑战。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在竭尽全力寻找更多、更新的渠道和工具,以顺应新的时代要求。
就在记者节当天,著名调查记者罗昌平宣布,正式作别传统媒体行列,成为一家移动互联网公司的CEO。其实,罗昌平只是一个缩影,在媒体变革的进程中,&转型&或&正在转型&的媒体人名单已经拉得很长。
诚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君超所指出的那样:今天,我们已迈入&自媒体时代&,媒体格局悄然改变,传统的&记者&概念拥有了&人人都是记者&的广阔外延。
然而,当&自媒体&&大数据&这些词汇频频出现于行业环境中时,媒体人不得不重新思考这样两个问题:与旧模式相比,新闻新环境的参与者在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出色?媒体人以何种角色参与其中才能尽数发挥才能?
在腾讯新闻&全媒派&制作的《金牌全能记者速成手册》中,&高阶技能+殿堂装备&这种原本用于战术攻关的词汇赫然在列。正如一场攻关,随着全媒体传播时代的到来,作为一名媒体人,更要看清前方的&高能预警&,与时俱进地学习必备技能,用高科技&战衣&武装自己。
&今天我们所要谈的新闻专业主义,应该是在传播行动中达成和实现的。&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系主任师曾志教授指出,&新闻专业面临的这种困境,是技术带来的传播观念和行动的改变&&这在本质上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很多人已经出发和行动了。&
社会对记者的需求从未改变
在一些人眼中,为适应后工业时代,记者的职能有所&延展&,包括精准度、信息安全性、信息处理等。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以最正确的展现形式给特定群体讲故事,仍是记者行业的一贯要求&&换句话说,时代再变,不变的是讲好故事。
记者节当天,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全国新闻战线&好记者讲好故事&&&2014年中国记者节特别节目&。演播现场,10位好记者代表讲述了各自的采访经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不少观众流下了感动的热泪。
&我们感受到了作为记者的真正力量!&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大一学生张宏璟感慨道。&好的新闻工作者,要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这些动人的温情故事,传递出了正能量。&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评价说。
&不管时代怎么变,社会对记者的需求从未改变。&在北京大学举办的2014记者节公益论坛上,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坦言,自己经历着媒体的大变革时代,但是巨变之下,时代对人最核心的要求从来没有变过,那就是&有助于社会和人民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与20年前相比,今天做新闻有很多不一样,今后还会有更多的不一样。&新京报社总编辑王跃春指出,互联网时代不是新闻专业的末日&&&相反,它要求新闻更快、更深、更专业、更好看、更适合移动传播。但新闻的本质不会变,也没有捷径可达&。
&最可怕的事情不是被新技术替代,而是在眼花缭乱中的迷茫、浪费和放弃。当你没有那个1,你将永远都做不到100。&王跃春意味深长地说。
改变世界的同时提升自己
媒体人要想在新闻报道和媒体机构中彰显个人魅力,就需要树立一种责任意识,具备一定的素质和能力。
美联社交互新闻编辑室的一把手Shazna Nessa指出:&我们需要让年轻的记者明白他们可以改变现有的游戏规则,人们也对他们抱有这样的期望。&一份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报告也指出,记者应该具备&企业家精神&,即不论在什么专业领域,都应该以创新为目的进行反复试验。&我们必须记住,新闻工作是充满快感的创造,不是烦躁和无聊的重复。&
时代给新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十年媒体从业者如何做新闻?
&今年,我们看到了太多关于&我为什么离开XXX&的帖子,但新闻有变化吗?真相、真话和创意的传播依然是我们获得存在感的源泉。&王跃春断言:&做新闻,没有好时代与坏时代之分。&
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看来,未来十年,媒体面临的挑战将会有四对矛盾:新旧媒体之间的矛盾、跨界和坚守之间的矛盾、善与真之间的矛盾以及大与小之间的矛盾。至于如何选择道路,他的回答是:&大家需要&在纠结中前行&&&更重要的是,要在改变世界的同时,提升和改变我们自己。&
&如果把记者比喻成负轭的骏马,那么在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新时代中,不必有太多的自我悲情惯性,而应该选择奔放、奔跑。&时评人王石川说。
可见,如果善于分析环境和局势,主动出击而非被动遭受裹挟,那么对媒体人而言,眼下就是一个黄金时代。(光明网记者 张薇)
[责任编辑:靳永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媒体时代的新闻记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