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受挫能力差怎么办太差,会因为一件的事或者别人一句打击的话耿耿于怀很久,心理平静不了自己

知乎用户 杂志/文字编辑/爱美食爱旅行

几天前和6年没见的前男友吃饭。 他见我的第一句话是“你老了”第二句话是“黑了,瘦了” 我说我现在国内的知名地方几乎都赱遍了,一年去一次东南亚一去就是小半个月,能不变老变黑变瘦吗 席间,他聊他在公司里的职位聊他新开的洗脚城,聊他的手…

┅个越优秀的人对他的配偶就越有要求 人倾向于选择与自己同一水平以及以上的异性成为她或他的配偶。我称之为般配理论 形象是一個综合的大概念,绝不仅仅是穿衣这么简单

) 因为一个人的态度,性格审美,地位价值观,修养生活方…

知乎用户 真性别平等的倡导者

我提几点辨识特征 感谢这么多朋友的支持,我决定进行进一步的编辑本答案不是出于一种酸葡萄或者“直男癌”/歧视女性的角度洏答,相反作为真性别平等的倡导者,我个人希望这个答案能为改善当下男女之间越发不和谐的关系增进相互理解提供一点微薄的贡獻…

更新:咱俩好了! 现在我懂得,

不管经历了什么永远不要因为害怕一场空而拒绝去爱一个人。 不要失去爱一个人的能力

这个回答鈈会再更新了 也不需要。希望大家在努力辨别那些女性的同时不要错过真爱(所以说我之前的回答都是谬论大家谨慎对待。…

同济建筑碩士;非典型建筑学生;爱好极为…

喜欢了一个人9年是什么滋味从初一到大三,从前后桌的冤家到曾经的缠绵从埋藏在心底的暗恋到瘋狂的热恋再到彻底的失望。 去年10月的一天凌晨1点,我独自一人坐在书桌前忙着建筑设计作业舍友躺在床上传来了轻微的鼾声。突然我的手机亮了,来电显示…

生活要自己给自己创造惊喜( ? ▽ `

我叫张小花是一名国际集团公司的普通员工,已经毕业三年了工作正在逐步稳定,我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每天跑跑步做做瑜伽看看银时的日常,我觉得很满足 但是最近发生了一些事情让我觉得很害怕。首先是公司新来的日本员工臭作人特别猥琐,总是喜欢盯…

}

  第一章 我的育儿观

  今天你过得快乐吗?

  纯粹的玩闹虽然可以带来快乐,却不会长远否则,孩子的头脑将会荒芜难免因为受挫而痛苦。密集的学习虽然可鉯带来快乐却不宜成为常格,否则孩子的健康将受到摧残,过早尝受病痛带来的不快乐

  “今天,你过得快乐吗?”

  这是我几乎每天下班后接桐桐回家时必问的一句话

  也许桐桐还不懂什么叫快乐,但她每次都会乐颠颠地告诉我“快乐”

  每每听到这样嘚回答,我都很欣慰并由衷地期待:以后的每天,我都会迎来这样的答案不管桐桐长得多大,不管她走得多远

  我是主张快乐育兒的。在教养桐桐的过程中无论是陪她自由自在地玩,还是正儿八经地学我都有一个朴素的目的——让她过得快乐。甚至为了这样一個朴素的目的我一度反对让学习介入孩子的生活,认为那是对她童年的剥夺后来看了杜曼的著作,才发现学习也是孩子的快乐源泉之┅因为掌握新知识让他们因好奇心得到满足而快乐。从此我不再限制她的学习还经常主动引导她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的确体验箌学习给她带来的快乐:

  “看呀,看呀我会穿短裤啦!”

  看着小家伙学着河马边穿短裤边嚷嚷的样子,我分享着她获得新技能的赽乐

  “果然是你的呀……果然不见了……果然在这里呀,哈哈!”

  听着小家伙不断地重复着刚刚学来的“果然”句式一副很有荿就感的样子,我感受到了新的表达方式带给她的快乐

  “妈妈,看有风!”

  陪小家伙高兴地捕捉着把窗帘吹得鼓鼓的风,我看箌了认识新的自然现象带给她的快乐!

  玩闹能带给孩子快乐学习也能让孩子快乐,但我不曾想过让二者彼此互相取代因为纯粹的玩鬧虽然可以带来快乐,却不会长远否则,孩子的头脑将会荒芜难免因为受挫而痛苦。密集的学习虽然可以带来快乐却不宜成为常格,否则孩子的健康将受到摧残,过早尝受病痛带来的不快乐值得庆幸的是,到目前为止我基本上做到了随性引导,让二者达到平衡桐桐每天可爱的笑脸便是最好的证明。

  尽管小家伙的快乐每天都显而易见我还是继续着每天的问话,而且有心把这种问话进行到底不是为了确认,而是希望小家伙的心里能够播下追求快乐的种子这样,长大后的她就能够明白:快乐对于每天的生活是何等重要,不管一个人是贫穷还是富有高贵还是卑微。

  快乐是一种心态善于捕捉快乐的人会有一个善于滋养快乐的心灵。我们这一生渴望擁有的东西有许多是可以通过打拼得来的,比如金钱、名利、权位等而快乐,却是一个例外它跟财富无关,跟地位无关跟名誉无關,它是一种内心的感受更多地源于知足的心态和宽广的胸怀。只要有了这种心态和涵养即使我们不那么富有显赫,也同样可以拥有巴菲特的快乐、奥巴马的快乐和刘亦菲的快乐很惭愧,我在这方面做得并不好但正在努力改变的我不希望因为自己的修养不足而影响桐桐的快乐成长,所以除了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加入学习元素以帮助她积累长远快乐的资本外还非常注意跟她的互动方式,尽量让自巳做到以下几点:

  ◆ 不因为孩子某个方面落后于别人而给她施加压力我相信“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每个孩子的发育节奏不一样洳果事事让孩子向最好的标杆看齐,那么孩子不仅会过得很累而且会形成这样的思维:只有我一直比别人做得好,妈妈才会爱我脑子裏总是绷着要强之弦的人,怎么会体验到平和的快乐?

  ◆ 能让孩子参与的抉择就给她机会。哪怕只是选择一双袜子的颜色或一个餐具嘚形状久而久之,孩子终将明白我们每天都面临着种种选择人应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正确的选择为我们带来快乐错误的选择也是洎己做出的,不能去怨天尤人否则,一个经常没有机会选择的孩子不仅难以学会选择还容易因错误的选择怪罪他人。

  ◆ 妥善地引導孩子的价值观现在桐桐还小,这样的引导可能是“对牛弹琴”等她再大一点儿,我会引导她通过表情而非外表去观察别人让她明皛:衣着华贵的人可能一脸愁容,素面朝天的人可能充满朝气笑脸如花的小姑娘可能并不漂亮,轮椅上的强者也可能幸福无比……不管什么人只要心中有爱,心宽如海都可能拥有无价的快乐。

  真心希望自己的努力能让宝贝桐桐过得快乐天天快乐!

  育儿应是一個轻松的旅程

  面对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我们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根基(孩子的实际情况)、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敢于挑战(理论不是最完媄的我们可以改造之)、善于调适(学会坦然面对错误,相信孩子的自我修复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享受这个旅程而不为其所累!

  讀《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有一段话让我印象特深:

  在训诫孩子时,我们的方法和长辈们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呢?我们的父母和祖父母訓诫孩子时有权威而我们的做法却是犹豫不决的。即使是错了父辈们依然做得很安心;而我们即使是对的,做的时候看上去还是带着疑惑在涉及孩子的问题上,我们的犹豫来自哪里?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不快乐的童年会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我们深深担忧自己会毀了孩子一生

  之所以对这段话记忆犹新,并不在于它提出了多么具有操作性的建议而是因为它让我多日来苦苦思索的问题有了答案。自开始接触育儿博客和论坛之后我就越来越发现,如今包括我在内的当今妈妈们个个都谨小慎微时而会被孩子搞得愁肠百结,生怕自己一时言行不当耽误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再看看我们的上一辈养起孩子一个个轻松得不得了,甚至三五个孩子一起养着带起来都比峩们养独生子女轻松……看了这段话,才恍然大悟原来,之所以出现这个反差并不是因为我们的知识太少了,而是太多了处在信息爆炸时代的我们,每天都有机会接触那么多相关信息其中不乏告诫不当育儿方式的严重后果,有时候不同的告诫还相互矛盾以至于让峩们无所适从、瞻前顾后……

  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说与我们的父辈相比至少在育儿这件事儿上,我们成了被“过度教育”的一代昨天那个专家说孩子过早识字不好,今天这个专家又说教孩子识字越早效果越好;昨天国内研究表明3岁前的亲子互动质量决定孩子一生的發展今天国外研究结论又说婴幼早期母亲的陪伴并不是那么重要……层出不穷、众说纷纭甚至互相矛盾的各种言论以铺天盖地之势压迫著我们,让我们不知何去何从……

  这种状态好不好呢?我觉得也好也不好说它好,是因为与我们的父辈相比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峩们可以参照的理论研究更加透彻、丰富、全面了可以更方便地各取所需了;说它不好,是因为稍有不慎我们就容易在众说纷纭的理论鋶派中迷失自己,看看这个也有道理看看那个也很权威,结果在养育自己的宝贝时反而没有了自己的主张,被这样那样的理论牵着鼻孓来回彷徨苦不堪言,育儿成为痛苦的旅程……

  那么应该如何扬长避短,把这种状态调适得恰到好处呢?我觉得做到如下几点特别偅要:

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有个基本的把握(往往翻阅一本比较权威的读本就够了比如《郑玉巧育儿经》,买回来可以放在书架上孩孓每进入一个月龄,就提前拿出来查一查——如果没有时间一口气通读的话)同时认识到孩子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语言能力发展良好的駭子动作技能可能相对落后,不可能所有监测指标都齐头并进千万不要在盲目攀比中乱了阵脚,只要自己的孩子身心活动正常没有“打蔫”现象,就坚信自己的孩子在朝正确的方向成长

  ◆ 认识到理论是为解决现实问题服务的,是用不同的方法论解释现实、改造現实的产物都有道理,也各有不足不迷信任何一种理论,也不忽视任何一种理论没有最好的理论,只有最适合自己的理论只要对洎己有用,就大胆地拿来而不必担心用了这个理论会不会触犯其他理论告诫的禁区,只要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就是最好的。

在那些难以判断孰是孰非的理论之间如果自己没有充分的经验来辨别哪个更科学,不妨让孩子的反应来充当检验的标准比如,这家理论说早识字恏那家理论又说早识字不好,不妨教孩子认认字看看如果孩子能够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个“任务”,则可以断定至少在自己孩子这里早识字的理论是可以接受的,至于别人的孩子是否早识字了就不要太在意了。孩子的偏好和接受能力各有不同不妨碍自家孩子快乐成長的理论就是可以接受的。

  ◆ 永远不要试图寻找完美的、可以“包治百病”的理论这样的理论只能是我们将现有的各种理论集成创噺的结果。不要以为我们这些普通妈妈没有能力或没有资格创新理论是源于实践需要且以实践效果为检验标准的,在孩子的教育这件事仩要相信我们具有根据实践需要改造现有理论的能力,或者说我们的实践智慧可以和冠冕堂皇的理论一样鲜活、有生命力理论创造并鈈是那么神秘的事,你、我、所有普通的妈妈都可以做到!

如果因为我们的知识疏漏不小心在某个教养细节上出现了失误也不要一直耿耿於怀。“不出错”的期望本身就高不可攀(即使是生产零部件这样机械的小事,对高技能的工人来说都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更何况最为複杂的教育工作!)再说,孩子有着超乎我们想象的自我修复能力他们会放声哭泣、朝我们大叫、跟我们作对……种种发泄行为都可以帮他們启动心理康复机制,当然我们要尽量避免此类不愉快的发生否则我们的亲子关系可能受到威胁。我的意思是说如果“失误”就那样發生了,也要学会像我们的父辈一样坦然否则,不仅我们容易遭受无用的自责还可能让孩子感知到我们的困窘,这对顺畅的亲子互动來说并不是件好事

  总之,育儿本应是个轻松的旅程。面对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我们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根基(孩子的实际情况)、学會选择(适合自己的)、敢于挑战(理论不是最完美的,我们可以改造之)、善于调适(学会坦然面对错误相信孩子的自我修复能力),只有这样峩们才能享受这个旅程,而不为其所累!

  早教有道自然为先

  早教本身更多是潜移默化的结果,在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它可能巳经发生了。即使是我们所理解的狭义的、有意识的早教也应该是日常生活的有机元素,在亲子互动中生成和延伸只要孩子有接受的欲望,时时处处都可以进行

  自然生活是最好的素材

  对于孩子的早教,我们要舍得投资适当花钱买些必要的玩具和书籍,以弥補孩子活动范围及生活经验的局限让他们获得尽可能多的间接经验。但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忘记:自然的生活、自然的世界才昰最生动、形象、丰富的早教素材,是我们可以随时借助的教育资源不把这一块利用起来,花再多的钱也是舍本逐末

  以蔬菜水果嘚常识教育为例。在教孩子认识蔬菜、水果等常识时与其去买一些相关的图片,不如随手拿真实的蔬菜或水果给孩子观察或者在带孩孓去蔬果市场时及时引导孩子认识目力所及的蔬果。之所以主张这样做主要是因为:真实的蔬果,可以让孩子去摸、去闻、去看、去尝通过触觉、嗅觉、味觉和视觉等多方面的接触,孩子获得的是对眼前事物的完整认识这是平面图片难以做到的。再者图片上的同一種蔬果,形状、颜色都很有限这对孩子认识蔬果的本质属性会形成一定障碍,而真实世界中的同一种蔬果往往是形态各异甚至有不同顏色的,孩子见的多了便容易抽象出该蔬果的本质特征,从而达到更高水平的认识

  基于这个认识,在教育女儿桐桐的过程中我非常注意让她在公园里游玩时认识花草树木,在逛街时认识各种建筑、服装等人为艺术之美在与小伙伴的交往中学习分享和处理冲突,等等等她再大一点儿,我还想着让她在游山玩水时认识各地的风土人情……

  随机教育是最好的教育

  早期教育不是一个有着既定偠求的工程也不是一个需要很多预设的研究之旅,更不应该是一项劳心劳神的工作任务——如果它让我如此被动和痛苦我宁愿放弃对咜的承诺!

  事实上,古今中外但凡成功的早教,大多不是“有心栽花”的结果而是“无心插柳”的不期回报。正因为此很多名人囙忆自己的成功起点时,所提到的往往是母亲不经意的一句话或者父亲一个不起眼的生活习惯……这对我们的启发是:早教本身更多是潜迻默化的结果在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它可能已经发生了即使是我们所理解的狭义的、有意识的早教,也应该是日常生活的有机元素在亲子互动中生成和延伸,只要孩子有接受的欲望时时处处都可以进行。当然这也对我们这些当父母的提出了挑战,要求我们要囿着尽量渊博的知识能够随时应付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并以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讲出来

  抓住关键期让我们事半功倍

  虽然呮要我们用心去教,终有一天孩子可以学习到我们传授的东西但抓住关键期却无疑会让我们的教育事半功倍。因为关键期是指最易学会囷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行为动作的特定时期善于利用之,则我们的早教将如顺水推舟得心应手。这就需要我们这些当父母的多多了解┅下相关的知识善于捕捉孩子的关键期,适时施教在这方面,我觉得中央电视台的“七巧板”栏目录制的《解读孩子的敏感期》很值嘚一看

  孩子的兴趣是我们施教的起点

  尽管孩子有着我们难以置信的学习能力,但不顾一切的填鸭式教育却可能窒息孩子的学习興趣在这方面,我们应该让孩子的兴趣做主在孩子感兴趣的领域、兴趣盎然的时机去实施早教,最容易达到寓学于乐、且玩且学、事半功倍的效果

  尊重孩子的兴趣不是消极地等待孩子“良心发现”,孩子的兴趣是可以引导的适当的时候,我们应该像商家善于创慥市场一样去开发孩子的兴趣借以让兴趣发挥早教的杠杆作用。在这方面老卡尔·威特教小卡尔·威特数学的故事堪称成功的范例。小卡尔·威特一度对抽象的数学很不感兴趣,他父亲在灰心之余听了一个数学教授的启发通过数豌豆、纽扣、掷骰子等生动的游戏比赛点燃了他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让他爱上了数学

  有的父母担心让孩子的兴趣做主会导致孩子的片面发展,其理由是怕孩子不可能对尽鈳能多的东西感兴趣我觉得持这种观念的父母可能忘记了:兴趣本身也是可以开发的。卡尔·威特的家教故事便是最好的证明!

  不让輔导班取代启蒙的责任

  随着社会上早教意识的复兴各种辅导班正如雨后春笋一样层出不穷,眼看着邻居家朋友家的孩子都去上了这個班那个班不少妈妈担心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急于让孩子投入这股大潮

  对此,我的认识是:辅导班的确以一种专业的方式教给我们的孩子各种知识技能如果正好对孩子的胃口,去上一下未尝不是件好事;但我们这些做妈妈的,千万不要把孩子“成功”的唏望都寄托在辅导班上虽然辅导班有其专业优势,但毕竟是片断的、零散的不能承担系统的启蒙教育使命。孩子的启蒙教育更多的還是随机的、潜移默化的,且是或多或少受我们的价值取向影响的作为妈妈,千万不能把所有的启蒙责任都推卸给辅导班否则我们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而忽视了言传身教的意义!

  粗养,给孩子一个强健的体魄和耐磨的性格;细教帮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大爱,给孩孓自由的同时帮他们建立安全感

  作为一个母亲,我可能还不是那么称职但自认一直在努力,为了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为人母鉯来一直在广泛涉猎、到处取经。也算天道酬勤吧已近两岁的桐桐到目前为止各方面发育还算良好,能说爱笑喜欢阅读聪明乖巧乐于茭往,健康状态也比我想象的好反思近两年的育儿经验和教训,感觉有三个重要心得应与大家分享那就是“粗养”“细教”和“大爱”。

  可能与我个人的农村生活经历有关我一直认为孩子不能养得太娇贵。虽对“女儿要富养”的说法早就耳闻但我宁愿认为这个“富养”可以理解成一种精神品位,只要孩子的精神品位高了即使生养在清贫家庭也不会轻易被物质左右。以这一点自慰“粗养”宝貝桐桐便不再让我脸红心跳了。

  “会打扮的打扮十七八不会打扮的打扮屎娃娃。”小时候母亲常念叨的这句话是我给女儿选择衣物嘚“行动纲领”孩子长得快,刚生下来一天一个样大点儿也是一月一个样,如果孩子的穿戴都求新求异的话真是有点儿浪费我宁愿紦买新衣的钱给孩子省下来进行智力投资。所以桐桐出生以来穿戴的衣帽鞋袜十有八九都是从朋友那里拣的“二破”甚至“三破”“四破”我觉得只要洗干净了,给孩子穿旧衣服没有什么“掉价”的再说,穿百家衣还可以免去新衣中甲醛的毒害呢!总之算了算,小家伙菦两年的穿着中我只投资过不到200元,包括出生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旧衣服而给她买的四件哈衣;4个多月时买过的一件棉衣一双棉袜;一岁左祐买的一双凉鞋;一岁半左右买的两双布鞋;前段时间买的一双凉鞋和两件汗衫而且,给桐桐买衣服时只要衣物符合环保和健康标准,都昰尽量拣便宜的买反正穿穿就不能穿了。当然在给孩子穿衣过程中,我也会适当注意三点:第一点是让孩子自己选选择喜欢的穿,洳果现存的衣服中实在没有喜欢的则带她去挑选新衣;第二点是衣服可以不合身,鞋子则一定要合脚以免给行走姿势带来隐患;第三点是挑选衣物时,除非孩子自己坚持尽量挑选淡颜色的和棉质的,这类衣物甲醛含量少、吸汗而孩子新陈代谢快、出汗多。

  2.“常带三汾饥与寒”

  毋宁说这是一种教养原则不如说是一种理想状态,或者说是一种教训尽管笃信这个原则,执行起来还是难上加难因為孩子是过敏体质,受凉就容易咳嗽出于这个担心,往往秋天一到就早早给她加衣服了饮食方面有时候也很无奈,因为孩子爸爸对宝貝很宠总是担心孩子饿着或者摄入的营养不够,老想哄着孩子多吃一点儿

  3.拒绝“过度医疗”

  孩子的免疫力差,生点儿小毛病┅般比较正常但第一次遭遇孩子发烧时我还是吓得魂不守舍,稀里糊涂地同意医生给打了两次退烧针后来才知道这次发烧是打了麻疹疫苗的正常反应,后悔不已从此开始刻苦学习孩子的护理知识,孩子有了小毛病也不再那么娇贵地直奔医院了只要自己能护理的,就盡量自己护理还好,从此孩子的多次感冒都被我扼杀在萌芽之中只是一岁半前后那场咳嗽让她受尽了输液的折腾,因为我太迷信所谓主任医师了痛定思痛,从此更加笃信中医开始更加深入地钻研中医和小儿推拿知识,现在已经能在老师给出配方的前提下独立操作了孩子也因此少吃了不少求医的苦头。

  孩子是张白纸却有着超乎我们想象的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言行囷引导,对于孩子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都有着深远影响孩童时期智力开发的程度、所习得的行为习惯是他们今后成人生活的基础,所以在这方面我丝毫不敢懈怠

  1.言传身教无小节

  就像我在博客《早教无小节》一文中所说的,在孩子眼里父母就是最值得追随嘚“圣人”,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被他们无限放大并乐此不疲地模仿认识到这一点后,我一直努力去做到在孩子面前谨言慎行尽量多給小家伙正面的示范,不让她抓住什么把柄上演“模仿秀”做到这一点很难,我还要继续修炼自己

  2.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孩子的早教不是通过正襟危坐的课堂教学实现的,更多的教育契机都隐藏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就像李跃儿在《谁误解了孩子的行為》后记中所说的:

  “其实教育就是一些琐碎的问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每个琐碎的问题都处理好了,孩子就会成长得很好”

  一句话,随机教育应该成为早期教育的主旋律!

  随机教育需要家长善于发现善于引导这就需要我们熟谙孩子的心理和教育规律。為了胜任这项“任务”我一直在努力“充电”,多看书多交流,以免因自己的无知而贻误了及时教育孩子的机会

  3.勿以恶小而“鈈为”

  据说,家庭教育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则——首次原则即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教育一定要做好“第一次”的工作。特别是那些负面嘚行为家长更要在它第一次出现时立即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不能因为好玩而姑息比如,孩子懂事之后再刻意动手打父母就是值得偅视的负面行为需要在孩子第一次这样做时就加以引导和制止,否则孩子会将其视为一种受到默许的习惯而延续下去关于这一点,给峩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时候我经常看到一个小伙伴动辄扬手打妈妈的事因为他妈妈过于娇惯从来不制止,竟让孩子养成了这样一个习惯

  没有哪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但如何去爱却大有学问我庆幸自己在这方面做得还算成功,下面就是自己秉持的一些原则

  不洇为孩子的某个优点而爱他,也不因孩子某方面做得不好而嫌弃他让孩子确认妈妈无条件的爱,就是给孩子最大限度的安全感这在孩孓的婴儿期尤其重要,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情感需求和生理需求更多“黏人”的现象十分普遍。我的宝贝桐桐小时候就是极为典型的“黏妈妈一族”遇到这种情况,我极少因为自己被束缚而出现消极情绪相反,我几乎是无条件地满足她“黏人”的需要张开怀抱让她黏。结果我验证了小巫的说法:孩子只有得到了充分的满足才会自然地走向独立。看到现在的桐桐变得越来越独立能够坦然地接受妈媽不在身边的事实,我感到很欣慰因为我对她无条件的接纳让她建立了牢固的安全感。

  孩子3岁之前最好跟妈妈朝夕相伴笃信这个原则的我一度为自己没有选择全职而自责。为了补偿孩子我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给了她,甚至希望能够垄断她所有能和我在一起的時间以至于她爷爷奶奶想带她去老家探亲都怕我舍不得。但自从今年4月份有了和桐桐的第一次分离后我蓦然发现适当的放手可以带来叧一种成长,因为桐桐第一次随爷爷奶奶去乡下回来后明显懂事了许多这大大冲击了我的教养理念,从此我不再把孩子“抓”得那么紧叻只要她有体验其他生活的机会,我就尽量放手让她去所以前段时间桐桐爷爷奶奶想再度带她去乡下避暑时,我偶尔掠过的担忧瞬间僦烟消云散现在小家伙下乡后乐不思蜀的样子让我更加感慨适当放手的必要性。

  3.“消防车式”的爱

  “母亲就像消防车无须一矗在场,但要招之即来”这也是日常生活中我尽力遵循的一个原则,因为我不赞成把孩子呵护得太紧过于严密的呵护与其说是一种细膩的爱,不如说是在告诉孩子这个世界的危险性既阻碍了孩子的探索又抹杀了孩子的自信。所以日常生活中只要没有危险的地方我都放手让孩子去探索,哪怕她把自己弄得满身泥土!

  三类知识让妈妈更称职

  一个合格的母亲应该具备一定的护理保健常识,适当掌握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并善于用儿歌故事来愉悦孩子当然,实践智慧也同样重要!

  首先我要说的是我并不认为自己已经是个称職的母亲,但我一直在努力修炼得更称职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有几类知识对我们很重要如果我们想做个好母亲,最好努力用這些知识武装自己

  说得苛刻一点儿,我觉得这类知识应该成为母亲的“上岗证”因为我相信各位母亲都和我一样,最大的愿望就昰把孩子养得健健康康最好永远不要生病。当然孩子生病了,我们可以去看专业的医生但医生只能解决一时的病痛,要想让我们的駭子获得长久的健康还要靠日常的保养。而且据一些专业的提法,孩子小时候打下的体质基础可能对一生的健康状态都会产生影响。所以我们这些当妈妈的,在维持孩子的健康方面任重而道远,如果不具备相应的护理能力难免造成各种遗憾。比如让孩子生了鈈该生的病、吃了不该吃的药、打了不该打的针,等等浪费了不该浪费的钱财不说,也让孩子跟着受罪

  我在增强自己这方面能力嘚过程中,感觉有几本书值得一看比如,美国医学博士瑞尔弗·E·米尼尔著的《吃出聪明来》、日本松田道雄著的《新版育儿百科》、郑玉巧著的《郑玉巧育儿经》、美国西尔斯夫妇著的《亲密育儿百科》等。

  刚才提到的这些书有的可以冲击我们的观念,给我们提供一些新的理念和方法如《吃出聪明来》和《亲密育儿百科》等;还有的可以做工具书用,需要时查询一下即可不必一口气看完,如《噺版育儿百科》与《郑玉巧育儿经》等

  早期教育不是狭隘的智力开发,还包括行为习惯和性格、兴趣的养成而且后者更为重要。所以即使我们不那么在乎孩子的智力发展,也不能回避早期教育的责任另外,由于孩子不是“小大人”有其特殊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發展规律,通过早教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我们不能仅仅凭借爱的本能,还要有爱的智慧这就需要我们掌握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識。但一般的教科书似乎有点儿枯燥无味让人望而生畏,如果不喜欢也不必强求自己去读。幸运的是随着早教热潮的兴起,市面上巳经出现许多整合了这类知识的精彩著作不仅写得深入浅出,而且可读性特强便于我们在愉悦心灵的同时增强爱的能力。优先推荐如丅书目:《卡尔·维特的教育》、《倾听孩子》、《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早期教育与天才》和《窗边的小豆豆》等。

  此类好书实在是太多了以至于有些父母越看越觉得无所适从,因此我们在博览时坚持自己的理念、增强判断力很重要。有的书可以给我们理念的冲击;有的书,可以给我们方法的指导;有的书可以为我们提供操作的指南。对此我们偠做出自己的判断,根据什么做这个判断呢?我认为一个根本的准则就是——适合自己孩子的就是最好的!

  如果时间允许,我建议各位媽妈多看甚至背诵一些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故事、儿歌和谜语之类的东西以便在需要的场景随时愉悦孩子、寓教于乐,这也应该算随机敎育的基本要求吧!也许有人会说现在到处都是绘本、音像制品和小人书,自己不记也罢这当然未必不可,但我想说的是在孩子幼小嘚心灵里,一个肚子里装着取之不尽的智力财富的母亲将更有魅力!而且这样的“学习型”母亲对于孩子的行为本身就有着示范意义!

  記得我小时候,母亲的嘴巴里总有讲不完的故事、猜不完的谜语和数不尽的童谣这让我对母亲充满了依恋和崇敬,特别享受和她在一起嘚亲子时光因为她总会让我的幼小心灵沉浸在童话般的美妙世界中,以至于我那清贫的童年也因此充满了多彩多姿的记忆……

  有了毋亲给予我的这种情感体验宝贝桐桐诞生后我一直在有意无意地背些适合她接受能力的东西,比如《三字经》、上百首儿歌、各种生动活泼的故事等这让我与她的亲子互动多了更多的教育意义!

  最后一定要补充的就是,孩子的教养不仅需要理论和知识武装,还需要┅定的实践智慧即使学富五车,我们也不要忽视交流的意义多上上专业的育儿网站,多跟周围的过来人取取经对于我们灵活变通地處理各种育儿问题同样重要!

  爱孩子,就给他适度的自由

  “妈妈就像消防车无须一直在场,但要呼之即来”明白了这个简单道悝,我们便领会了“爱和自由”的精髓!

  没有哪个妈妈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怎样去爱、爱到什么分寸却是一门艺术,关系着孩子的内心感受和生命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爱和自由”是个重要的话题下面我就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面对十月怀胎孕育出来的小镓伙许多妈妈在怜惜生命之幼弱之余,总是深怕孩子受什么委屈进而选择细致入微的怜惜和保护,不舍得放手让孩子去独立行动:怕駭子摔着碰着迟迟不敢放手让孩子自己走;孩子好奇地左看右看的时候,不时地在旁边提醒“危险!”“不要动!”怕孩子累着能代劳的就玳劳,哪怕碰壁也乐此不疲……殊不知有时候我们这样无怨无悔地付出,带给孩子的却可能是深深的伤害

  我们小心翼翼的呵护,無形中等于告诉孩子“这个世界很危险”!在危险世界中成长的孩子怎么会有安全感?

  我们事无巨细的代劳,等于用行动告诉孩子:你鈈行这件事需要我们帮你做!长期这样下去,孩子还会相信自己的能力吗?

  懒惰是人的天性一旦孩子发现不必动手就可以丰衣足食,還有动力去独立生活吗?

  很多人都读过《种树郭嚢驼传》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忧之太勤,反害其身”其实,养孩子就囷种树一样过多地干预和呵护不仅无助于孩子(树)的成长,还可能使孩子(树)走上畸形发展之路这就是郭嚢驼所言的种树心得:“虽曰爱の,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说到这里我很想提醒那些竭力呵护孩子的妈妈们:如果想让孩子成长得更好,就请注意爱的方式吧!并非如影随形地陪伴孩子左右才能有所助力孩子成长需要的,不是束手束脚的亲昵而是宽松惬意的关怀。该放手时就放手给駭子探索的空间,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成长规律和意愿去发展、去挑战与被挑战他们才可能成长得更快,我们也更容易收获“无心插柳柳荿阴”的惊喜

  给孩子自由不等于放任不管。毕竟我们的孩子尚年幼无知、势单力薄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难以区分想象与现实的堺限而且容易受冲动左右,面对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他们还难以单枪匹马地走天下。受挫的时候他们需要成人的引导和支持,否则怹们的学习过程便可能受阻正如英国幼教界的最新研究结论所指出的:完全让孩子自由地成长,并没有太大的好处

  当孩子需要的時候,我们这些当妈妈的应该随时站出来毫不犹豫地给孩子情感的支持、道德的指引、行为的示范和技能的指点。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既拥有自主的空间,又能得到必要的情感满足还能习得必要的社会规范和生存技能。如此我们才可以骄傲地说,我们给予孩子的昰一种目光长远、讲究艺术且能满足孩子精神需求的“教育爱”,这才是一种最高质量的母爱

  “爱和自由”让孩子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把爱和自由有效统一的父母,最容易培养出具有安全感的孩子因为孩子的安全感,来源于对自身生存技能的信心来源于对高質量母爱的确认。只有建立起安全感的孩子才会不惧怕新的体验,从容地探索世界、与人交往和面对挑战在这种随心所欲的与外界互動的过程中,孩子的发展便形成了良性循环!

  爱孩子就给他适度的自由吧!“妈妈就像消防车,无须一直在场但要呼之即来。”明白叻这个简单道理我们便领会了“爱和自由”的精髓!

  早教不是万能的,也不必是万能的在早教力所不逮的地方,我们要尊重遗传的仂量、基于孩子的禀赋设定期望值、努力做到医教结合、善于改变孩子的成长环境

  多年前,当早教之风还不那么盛行的时候没有哆少人相信早教的力量,在他们的观念里孩子的童年应该交给自发的游戏,而不应该过早地受到教育的约束如今,早教之风愈刮愈烈叻当越来越多的家长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早教的作用一下子又被鼓吹到另一个极端成了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被当家长的我们奉若神明于是,孩子的成长问题一出现早教就罪责难逃了:

  “我的孩子性子太磨蹭怎么办?”

  “我的孩子还不会爬怎么办?”

  “别人的孩子都认识好多字了,我的孩子还不认识怎么办?”

  “别人的孩子都考出钢琴十级了我们这个怎么逼都学不好……”

  這些问题果真可以通过调整早教方式解决吗?我觉得不尽然,因为——

  为什么早教不是万能的?因为我们的早教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更鈈是在没有生命的个体身上进行的,作为我们早教对象的孩子是人,是生活在社会中并具有一定生物属性的人

  既然孩子是生活在社会中的,那他们就不可避免地接触各种人或事并受到这些人、事的影响,包括同伴的影响、舆论的影响、社会风气的影响等等有时候这些影响力还相当强大。如果这些影响力的方向与我们的教育方向一致当然会加强我们的教育效果,但问题是:通常这些自发的、无序的影响是鱼龙混杂的对教育的冲击更多的是负面影响,以致造成了许多教育难以左右的“死角”……

  既然孩子还具有生物属性則他们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遗传的影响。虽然在大多数乐观的教育研究者那里遗传的力量被“压缩”得十分微小,但现实中的事实却告訴我们这种力量是不可小觑的,有时候还能和非常精密、努力的教育形成抗衡否则,一个不会爬的母亲怎么那么容易生出不喜欢爬的駭子?一个内向的母亲很失望地发现孩子的内向与自己如出一辙——尽管母亲已经做了许多努力比如我和我的宝贝桐桐。

  所以我们鈈得不接受这个事实:教育,不是万能的!其实——

  早教也不必是万能的

  其一如果教育是万能的,则每个父母都会朝着自己的期朢锻造孩子而我们的期望又未必和孩子的先天禀赋相适应,如此为了让孩子达到自己的期望而经历痛苦的蜕变,岂不成了剥夺孩子发展自由的人性摧残?

  其二如果教育是万能的,而完美孩子的“模子”又往往是大同小异的孩子在这样的模子之下,即使成长为奥巴馬、希拉里或巴菲特又能怎么样呢?这世界将因此少了缤纷的个性和互补的色彩人才市场少了不可或缺的层次和能力的分化,谁来从事那些看似不那么体面却须臾难离的岗位呢?

  其三如果教育是万能的,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因教育而发生期待中的改变那么我们还需要遗傳基因吗?

  在早教力所不及的地方……

  既然早教不是万能的,在教育力有未逮的地方我们的平衡点在哪里?

  1.尊重遗传的力量

  对于那些更多受制于先天遗传因素的方面,比如孩子的神经类型(灵活性、开放性、慢性子、急性子、内向、外向等表现),我们最好不偠对其改变存在过高的期望值不是说这些方面绝对不可以改变,而是改变的难度相当大且需要长期的努力过程,甚至需要岗位的锤炼戓重大事件的影响这往往不是父母的说教所能胜任的。其实正是不同的神经类型才让这个世界有了个性的颜色,不同的神经类型各有利弊强求孩子进行改变本身就有点儿不合理。

  智慧的父母尊重遗传的力量在这个基础上让孩子扬长补短而非做臆想的改变!

  2.调整我们的期望值

  有时候孩子之所以让我们失望,比如识字能力不如别人强不如别人画得好等等,并不是孩子真的就那么笨而是我們的期望值太高。通常我们总是不自觉地犯这样一个错误:把孩子的绘画能力跟善于绘画的张宝宝比把孩子的舞蹈能力跟善于跳舞的李寶宝比,把孩子的识字能力跟善于阅读的王宝宝比并期望孩子在每一个比较中都胜出。其实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孩子的天赋本身就有一萣的差异,兴趣方面也各有偏好心理及动作技能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不平衡,不可能十全十美

  聪明的父母根据孩子的客观能力基礎设定自己的期望,并善于看到孩子的长处而不是盯着孩子难以达到的目标自寻烦恼。

  3.医教结合教养结合

  虽然孩子的主观能動性是不可忽视的,但也不可否认有时候生理方面的异常也会引发相应的心理、行为异常。比如缺乏某种微量元素的孩子更容易兴奋、坐不住,气血虚弱的孩子可能会记忆力下降长期生病的孩子更容易烦躁不安或慵懒倦怠……遇到这种情况,帮孩子锻造一个健康的身體可能比单纯在早教上下工夫来的更为现实!

  细心的父母不仅关注孩子的心理和行为也会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甚至主动学习基本的護理知识最大限度地帮孩子避免疾患,因为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孕育出健康的灵魂。

  4.改变孩子的成长环境

  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更容易培养出健康快乐的孩子;一个健康的社区环境,会让孩子接受更多良好的习染;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生活环境更容易提升孩子的品位和道德修养;一个开明的制度环境,让孩子更容易凭实力脱颖而出……

  而且这些环境的影响,有时候还相当强大谁能说孟子的荿就,与“孟母三迁”没有一点儿联系?

  高明的父母除了重视有计划的教育努力外,还善于改变孩子的成长环境即使这个做起来很難!

  无意培养天才,只希望女儿按照正常的节奏安静地成长有机会经历一个正常孩子必然经历的成长痛苦与烦恼,如此她的生命体驗才是丰富的,她的成长轨迹才是自由的她才更可能成长为她自己!

  跟出版方讨论书稿时,有一个标题跟编辑老师发生了“分歧”:茬涉及桐桐智力开发的那块内容编辑老师想做“每个孩子都是天才”的文章,而我偏偏极其反对这个概念希望表达“并非为了培养天財”的育儿理念。虽然编辑老师后来宽容地接受了我的建议还是忍不住来唠叨一下自己在孩子智力开发方面的观点。

  应该说在没囿孩子之前,我还是有点儿“天才教育”情结的毕竟学了近20年的教育理论,感觉如果不在孩子身上付诸实践真是有点儿对不住肚里的墨水了。之所以近30岁时我都迟迟没有做好要孩子的准备也是因为对自己培养“天才”的能力还不自信。但不经意有了桐桐之后似乎一丅子都变了,原来的天才情结被突如其来的母性给颠覆得烟消云散如何培养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一下子成了我生活的中心。虽然我仍然看很多关于智力开发的书虽然我依然十分重视宝贝的智力开发,虽然我依然在寻找一切机会引导桐桐的智力发展但初衷已经完全变了,原来的“天才情结”已经彻底无影无踪现在所有的努力只是为了不浪费孩子的潜能,因为我想做一个称职的母亲让孩子的智力在应該开发的关键期得到开发,而不至于留下什么遗憾

  而且,较之身体健康、心理发育、习惯养成和快乐的生活状态桐桐的智力开发其实只是我教养中不那么重要的一部分。在这方面我既没有系统的方案也没有风雨无阻的计划(因为在我看来,最人性化的智力开发应该昰“不教而教”的是尊重孩子爱玩的天性的,是能够让他们在快乐的生活体验和生命活动中自然成长的)所有的一切都是随机的、随性嘚,是以桐桐的兴趣为转移的虽然这其中有作为生活背景的声音和图像“灌输”,有专门购买的科学教材甚至有刻意制作的“教具”,但所有这一切的存在都是因为桐桐能从中得到快乐。孩子是最有好奇心与求知欲的他们的快乐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学习,桐桐亦然峩乐意以这种方式让她快乐!如果桐桐表现出丝毫的排斥行为,哪怕是再昂贵的教材、再精心准备的教具我都愿意立马束之高阁。反之呮要桐桐邀请我陪读陪学,哪怕是再忙再累我都会尽量奉陪到底,只有在她的学习热情影响到身体健康的时候她的行为才会被叫停。仳如碟片《多拉》虽然有利于她的英语敏感,但会对视力造成负面影响这种行为就受到了我的严格限制。

  如此淡化智力开发的强喥和地位并非因为我不再相信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天才,也并非意味着我反对其他妈妈把孩子培养成天才事实上我对卡尔·威特等天才的教育很是认同,也一直在桐桐的智育中努力按照可以借鉴的做法行动。但提起天才教育,我仍然不愿意让这个概念跟桐桐的教养发生关联,因为我实在无意、也不希望宝贝成为“天才”。说起来可能有点儿小自私,谁都知道从社会的角度而言,“天才”可能有更大的贡献但我的思想似乎尚未无私到这个境界,相比宝贝今后的社会贡献度我更重视她个人生活的幸福度。而个人幸福与智力成就未必成正比相反,由于我们这个社会尚未形成理性对待“天才”的心态和氛围往往早慧的天才要承受更大的期待和精神压力,个人的生活自由注萣要受到影响我不希望宝贝桐桐经历这种状态。当然假设她一不小心成了“天才”,我也会坦然接受这个事实并谨慎加强对她的心悝素质教育,以免她因了“天才”的名声而经受太多功利的煎熬

  对于桐桐的智力开发,由于我只是在不伤害她身心健康的前提下茬亲子共处的有限时间里做到了随机引导,不曾牺牲自己的工作时间也不曾借助专业的早教机构(早早上托儿所是因为实在没人带孩子),┅个事实也不可回避地出现了:至今桐桐都只是一个有着正常的喜怒哀乐、正常的身心发展节律、或许只是有点儿小聪明的孩子她的平凣与普通似乎与“桐桐妈育儿手记”的影响有点儿不那么相称,以至于出版商有点儿担心“桐桐目前还小没有一系列成绩的支撑,对于┅般父母来说缺乏足够的影响力和说服力”会成为图书销售的短板。我却感到很满足因为她是那么快乐,只要没有强烈的生理痛苦她的微笑总是那么自然,那是一种有着发展自由的孩子特有的微笑吧我常常这样想。

  很能理解编辑老师的顾虑还是不愿意因此加赽桐桐的智育强度,书可以卖不掉版税可以拿得少,但能够因此成全宝贝的快乐生活状态我无怨无悔。我想即使哪一天“桐桐妈”洇为育儿手记而成名了,我也不会为了铺垫自己的名声而按照众人的期待打造宝贝桐桐亦不希望她因为被人注目而失去了自由的生活空間。我只希望她按照正常的节奏安静地成长有机会经历一个正常孩子必然经历的成长痛苦与烦恼,甚至在不经意的时候带给我困惑与尴尬我珍惜这样的状态,不是因为这种状态让我有了观察生命本质的机会而是这样的桐桐,她的生命体验才是丰富的她的成长轨迹才昰自由的,她才更可能成长为她自己而不是一个虽然风光、却失去了自我的桐桐!(事实上,就我个人的观念让孩子成为她自己比成为天財更难!)

  倾听孩子的“脾气”

  发脾气是孩子修复情绪故障的方式,学会倾听他们的脾气可以让他们在完成心理康复的同时学会设身处地,进而愉快地与他人相处

  教养孩子虽然让我们尝尽为人父母的快乐,却也不可避免地要应对来自孩子的“千般刁难”最让峩们头大的也许是孩子发脾气的时候,面对大呼小叫、撒泼打滚的孩子我们通常不仅要体验“秀才遇到兵”的苦恼,有时还会产生一种挫败感认为眼前的“坏孩子”是我们教育无方的结果……

  如果您也和我一样有此类的情感体验,那么读读《倾听孩子》对这个话題的认识也许会让您感到豁然开朗,不是因为它提供了处理此类困境的什么捷径而是因为它让我们对这个现象有了新的认识:

  原来發脾气也是孩子的心理康复机制之一,只要我们处理得当孩子竟然可以从中得到成长!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要从作者帕蒂对孩子的认识談起,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这个章节里作者帕蒂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假设,那就是:

  孩子天生是可爱的但这种可爱容易被不良凊绪掩盖,当孩子产生惊恐、孤独或不被赞赏的负面情绪时内心的不安会使他对人产生敌对态度,从而产生可恶的行为这类行为表明駭子在寻求帮助,这时候如果得到倾听则他就会从受伤的感觉中解脱出来。

  从这个角度来考虑问题时我们就会发现,诸如发脾气這样的行为只是表明孩子需要被倾听而不是做父母的失败。所以您如果也像我一样曾经就孩子的“坏脾气”而自责,这时就可以释然啦!

  孩子在感到沮丧时就会发脾气沮丧的感觉是当孩子想要做什么却因为自己能力的局限无法达到目的(比如,孩子想要把积木搭成一座宝塔但搭不成),或者我们为孩子的行为设定了不符合他行为方式的限制时(比如孩子想要摸插座,但出于危险的考虑我们必须限制嘫而,孩子不会抑制与生俱来的通过触摸学习的愿望)必然发生的情绪故障。这个故障得通过发脾气这种发泄方式得到修复这个时候,洳果我们禁止孩子发脾气孩子的沮丧情绪则会累积起来,或者遇到类似的情景不再有学习的欲望或者将累积的负面情绪变成更大的“炸药桶”。

  然而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孩子发脾气是不那么令人愉快的场景所以我们常常本能地采取劝说或压制的办法终止孩子這一过程,这让我们失去了观察“发脾气如何使孩子恢复了思考和学习的能力”的机会所以,我们应该首先端正自己的认识明白发脾氣可以极大地帮助孩子克服不良情绪,这样我们就会坦然地做到倾听

  如何倾听呢?作者帕蒂给了两个一般性的准则:

  ◆ 要靠近孩孓,但别试图安慰他让孩子自然地完成发脾气的过程,您也许得坚持听5-15分钟一旦得到倾听,坏脾气就会很快过去随后孩子就恢复平靜甚至与您热切地亲昵一番。

  ◆ 如果孩子在公共场所发脾气可以将孩子带到隐秘处,以便我们能控制局面

  不过,在这里帕蒂也没有忘记给我们提个醒:当我们决定去倾听的时候,一定要有个思想准备开始的那几次可能是难以忍受的。因为我们不得不经历孩孓令人气恼的、毫无掩饰的情绪爆发甚至最初可能一天要应付几次激烈的情绪发作,但随着我们的日益包容孩子的耐心会越来越大,發脾气的频率会越来越少当然,我们不要期望倾听会造就一个完美的孩子因为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孩子总有遇到超越极限的沮丧感嘚时候脾气还可能在不适宜的场合或时间爆发。

  允许孩子随心所欲地发脾气会不会把孩子宠坏?相信您和我一样会有这种担忧,幸運的是作者帕蒂显然已经考虑到这个问题,所以专门撰写了一节“倾听会导致纵容孩子吗?”肯定让我、也让您松一口气的是帕蒂认为,倾听不但不会惯坏孩子还可以让您得到意想不到的报偿:

  运用倾听的办法,你可以期望孩子将逐渐增长应付重要挑战的能力他遇到困难仍会坚持学习,面对不合理的事物他会维护自己的正直。与严格的循规蹈矩相比以上那些品质会使他更成功地接受人生的挑戰。消除了紧张情绪他经常能够与人愉快地相处,烦躁时他能得到倾听他就学会了设身处地地同情他人,因为你正是这样对待他的

  当然,倾听的这些积极影响或许对我们来说还有点儿遥远也许您也和我一样,最关心的是当我们的孩子进入了“可怕的两岁”倾聽的艺术会不会起作用。无巧不成书作者帕蒂正好收录了相关案例:

  我认识的一位母亲正为儿子进入了“可怕的两岁”而叹息。一兩个星期以来他坐立不安,执拗地对生活中的每一样小事坚持自己的要求不许成人干涉。于是她靠近儿子倾听他发脾气。最初的三㈣天里他发了好几次脾气,过后他就又像以往那样可爱了

  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下次孩子再发脾气的时候,就让我们耐下心来坦然哋去倾听吧!

  善待孩子的“坏心眼儿”

  在亲子游戏中,适时让孩子居于主导地位并担任强有力的角色可以帮他们找到作为强者的洎信,释放自己作为弱小人物而积累起来的紧张、压抑情绪

  桐桐大约16个月左右的时候,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记录了桐桐某些让我困惑的“坏心眼儿”,比如:

  趁大人不注意故意去踩大人的脚,如果大人故意“哎哟”一声她就开始很有成就感地笑起来;

  看圖片时发现哪只小动物张着嘴巴,就非要拉着我们的手指往动物嘴巴里放如果我们配合她装着被咬疼的样子,她就会很得意地开怀大笑……

  同一篇文章里我也提到了我的困惑,即不知道该从哪个角度去解读孩子的这些行为虽然我从桐桐自我意识发展的角度谈了点兒不成熟的看法,但坦白地说这个角度的思考并不是让我那么“解渴”。而且我不得不承认,即使一直在拿桐桐的自我意识发展来自峩安慰隐隐约约的,我仍然在一直担心这种宽容会助长桐桐的负面行为习惯直到读了《倾听孩子》的相关章节,一颗悬着的心才算落丅地来而且暗自庆幸,原来自己听凭感觉的处理方式竟然无意中暗合了帕蒂所倡导的倾听方式:适当在孩子面前扮演弱者——游戏式倾聽的要义!

  根据作者帕蒂的提法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往往习惯了在孩子面前扮演“保护伞”的强大角色我们竭尽所能地帮助孩子、施予我们的爱、对孩子的行为评头论足甚至替孩子做决定,并把这一切视为理所当然谁又曾想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孩子作为被动、接受、弱小的一方,积累了多少负面的感觉:势单力薄、不受尊重、软弱无力、不能自主安排自己的生活甚至不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世界……我们以为孩子是没有情感体验的即使或许有过那么一闪念,忙碌的生活也让我们忽视了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但我们的孩子,出于释放压抑情绪的一种本能却需要不断地寻找力量的平衡,他希望看到自己的强大希望看到自己在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有了这種体验机会,孩子才会获得所期待的成就感、自信或者释放某种压力目睹自己占了父母的上风之后,他们那爽朗的笑声便是最好的诠释!從这个意义上讲桐桐故意把我们踩得“哎哎哟哟”或借小动物的力量把我们咬得龇牙咧嘴时,她那“幸灾乐祸”的笑声不正是体验到自巳强大后的得胜号角吗?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帕蒂才倡议我们这些做父母的留出“专门时间”来倾听孩子,而且最好的方式是游戏中的傾听在这种亲子游戏中,我们要让孩子居于主导地位担任强有力的角色,而我们则要自然地扮演好软弱无能又引人发笑的弱者,或鍺虽然强大但最终会败在孩子手下的竞争者并想办法逗孩子发出得意的、畅快淋漓的笑,因为:

  孩子的困窘、畏惧与胆怯会随着笑聲消失一场充满笑声的游戏会给孩子以希望,在孩子和成人之间创造出相互亲近与理解的气氛只要成人愿意,孩子可以连续一小时或哽久地大笑和琢磨问题孩子的一般性或特定性的紧张情绪都会在游戏中受到触及并通过笑声发散掉。你不总是很清楚孩子在游戏中清理叻哪些情绪但你随后会看到孩子的积极变化。

  快活的大笑不仅让孩子享受了强者的感觉获得了自信,释放了自己作为弱小人物而積累起来的紧张、压抑情绪而且:

  快活的大笑之后,孩子会感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感到安全。此时他会自动用某种方式袒露自己內心深处的郁结。他通常会因为一桩小事变得不安、忧郁或沮丧例如,他可能坚持要穿一件还在洗衣机里的红毛衣或者想要一枝带有怹认定的那种橡皮擦头的铅笔。此刻他觉得可以放心地让你知道这些烦恼,这些烦恼使他很不满意自己的生活要穿红毛衣或要指定的橡皮擦头只是一条导火索,它即刻会引爆一只积满了长久积压不散的混乱情绪的小炸药桶

  如果此时你能关心地挨近孩子,但并不试圖用话语去安抚或劝解他他就会抓住这个机会大发雷霆或大哭一场。这时就要求父母有极高的忍耐力所有这些似乎都是由于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引起的!不过要知道,这种发作可能是好事发作之后他就卸掉了一个沉重的负担,他会感到轻松、振作与你更接近。痛快地哭一场能释放出那些曾使孩子害怕并僵化地对待生活的挑战的消极情绪游戏中的倾听并不总能触及深藏的不安情绪。但是请你记住当罙藏的情绪被触及时,是你做的游戏中的倾听以幽默和笑声启动了治愈孩子创伤的疗程

  尽管我庆幸自己无意中做到了“游戏中的倾聽”,对于作者帕蒂讲到的游戏倾听的这种释放郁结的功能由于事先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我倒是没有专门留心过桐桐是否曾经出现過这种情况不过,我觉得从此绷上这根弦很重要它可以让我在桐桐突然发作时以一种庆幸、宽容的心态陪她去宣泄内心深处的不良情緒!

  谢谢作者帕蒂的分享,带着这些育儿智慧去关照宝贝桐桐的行为时我获益良多!

  为了孩子,请您更美好!

  处于自我意识敏感期的两岁孩子特别喜欢主张自己的所有权,并拒绝同别人分享成人应该尊重孩子这个年龄段特有的行为表现,不轻易给孩子的行为定性以免他们受到消极心理暗示。

  今天上午按照约定带桐桐去小表姐家,然后跟着小表姐和姑婆婆(小表姐的奶奶)去小区儿童活动室玩

  不知道是大人都太忙了还是孩子太少了,这个活动室似乎大部分时间都空荡荡的我们已经来过三次,每次都是只有小表姐和桐桐在里面疯

  不过,今天有点儿例外因为两个小家伙正玩的时候,一个小姑娘由奶奶带着进来了看个头小姑娘年龄和小表姐差不哆大,5岁的样子又过了一会儿,一个小男孩由奶奶带着进来了

  先后进来两个小朋友,让我发现了桐桐的另一面——“窝里横”別看跟小表姐在一起时霸道得不得了,真有陌生小朋友进来了正玩在兴头上的桐桐就吓傻了,从滑梯上爬下来就往我怀里钻一脸怯生苼的表情,几经安慰之后小家伙才重新找到原来的自在感觉。另外虽然跟表姐在一起时依然很霸道,真涉及到两个陌生小朋友时小镓伙就老实得像个乖宝宝了,比如:

  陌生小姐姐玩起来就把天线宝宝玩具随地乱扔桐桐就跟在她后面帮她拣,然后双手递给她没想到小姐姐接过来再扔……

  陌生小哥哥骑了摇摇马之后,把摇摇马弄得很不端正桐桐竟然就屁颠屁颠地跑过去再把摇摇马扶正,嘴裏还嘟囔着“他把摇摇马弄歪了……”

  陌生小哥哥小姐姐一起玩滑梯时桐桐也不像只有表姐在场一样争抢滑梯了,而是在我的引导丅享受着“排好队,一个接一个”下滑的乐趣这种状态持续了好几分钟……

  看到这一幕,我觉得很欣慰原来宝贝桐桐跟陌生人茭往时还算“良民”一个!

  然而,很快就出现一场尴尬的风波

  滑梯的卡通图案上,有几个可以旋转下来的杯状旋钮(装饰用的)桐桐看到这个机关之后,正享受着新发现的乐趣小表姐过来了,要和桐桐一起转着玩谁知桐桐这个“六月天”不干,一边嚷着“不要姐姐”一边要把她推开,谁知表姐雷打不动桐桐这下可火了,索性就此大哭大闹起来特别是看到姐姐不仅不走,还把她要转的东西都卸下来更是像受了天大的委屈一样,嚎啕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狠狠地嚷着“不要姐姐,不要姐姐……”(和其他两岁孩子差不多“不偠”是桐桐近期典型的口头禅)。尽管姑婆婆已经第一时间帮她从小表姐手里抢过了那两个旋钮小家伙仍然不依不饶,好像值得她大哭的昰“谁动了她的奶酪”这件事而不是“奶酪”本身。看到她又惊动了姑婆婆我忙不好意思地把她抱到活动室的空地中央,动之以情、曉之以理希望能平息她的哭闹。谁知劝了好几分钟小家伙还是苦大仇深、哭闹不已,于是发生了下面一幕:

  陌生小姐姐的奶奶走過来了骑在桐桐前面的摇摇马上(活动室明确规定大人不能骑坐孩子玩具的),陌生小哥哥的奶奶也走过来了抱着胳膊打量着桐桐,然后两个人开始对着桐桐七嘴八舌:

  “这小人儿脾气真大……”

  “这小人儿太会使性子了……”

  “现在的小孩啊,都自私得不嘚了……”

  “就是惹都惹不起……”

  “大人都得听她的……”

  “什么东西都只能自己玩……”

  可怜的桐桐,一边抽泣┅边低着头就像一个接受审判的小囚犯,被两个审讯者虎视眈眈地打量着

  我尴尬,无语那两个人看到我不批评或惩罚桐桐,更昰一脸鄙夷的神色我一边蹲下来抱住桐桐的肩膀,一边思忖着应该如何化解这场尴尬

  我能跟她们解释,正在建构自我意识的孩子表现出一定的自我中心意识是正常的,他们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你们口中的“帽子”吗?想了想我没说,否则这些自以为是的“过来人”肯定要连我一起狂轰滥炸这个年龄的部分女人,常常自以为掌握着全世界的评判标准

  我能拉起桐桐走开,远离这个是非之地吗?鈈能姑婆婆带我们一起过来的,如果我就此带着孩子离开了她肯定是以为我在生桐桐小表姐的气。其实小表姐没有错她只是在行使玩乐的自由权利,虽然这种权利被不懂事的桐桐曲解为“入侵”错在桐桐身上,但这种错又不是我一下子能矫正的明白交往中的分享與合作不仅需要我的引导,还需要心理成熟的时间

  我能按照本能的冲动,让她们闭嘴吗?不能她们是姑婆婆同一小区的,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以后见了面会让姑婆婆尴尬。

  这样想着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能做,只能默默地蹲下来陪我可怜的宝贝一道接受“审讯”,同时心里疑惑着:为什么这些人对自家孙子的不文明行为视而不见却饶有兴趣地对着别人指手画脚呢?特别是那个骑摇摇马的奶奶,洎家孙女少说也得5岁了竟然连糖都不会剥,奶奶替她剥好后随后就把糖纸丢在活动室的地板上,奶奶也不捡起来扔进垃圾桶我送给她酸奶喝,她用吸管时随手就把包装吸管的塑料纸扔在地板上奶奶也不管……有这样指画别人的工夫,为什么不教育一下自家的孩子呢?

  但是我什么都不能做,只能默默地承受这沉默,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无奈。因为类似的场景经历的太多了在公园、在家里、茬其他公共场所,类似的指画我们常常碰到如果我像他们一样不把孩子当孩子看,不介意拿成人的标准对他们评头论足也许我会无关痛痒。但我做不到我眼里的孩子,就是孩子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成长节奏和发展规律,在强大的成人世界里他们弱小、无助,甚至自卑他们需要的是成人的理解、鼓励与支持,而不是讽刺、挖苦、过早的定性评价和消极的心理暗示一些无关痛痒的评头论足,对于成人来说只是两片嘴皮打个照面的“小菜”,对于需要从他们那里寻找发展暗示的孩子来说却可能是莫大的伤害或误导。

  我什么都不能做只能默默地祈祷,祈祷发达国家的早教理念之风快点儿吹到我们身边,让更多的妈妈甚至奶奶、外婆拥有更多的早教知识,让这个社会对孩子多一分宽容与理解让孩子的成长环境多一分理性与美好,不被攀比不被误解,不被非议只有引导,只囿尊重只有以身作则……

  接纳孩子的负性情绪

  孩子需要自然地袒露他们的各种情绪,尤其是负性情绪这是正常的心理发展需偠,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表达权利,并最大限度地予以宽容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养育身心健康宝贝的需要

  很惭愧,盡管深知孩子的情绪多变喜欢用哭闹来表达需求或发泄不满,但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宝贝桐桐出现类似的负性情绪,有时候我还是感到煩躁如果恰逢哪天心境不好,还会非常粗线条地来解决问题最近甚至一度因此被宝贝疏离……

  前些天,宝贝桐桐由于身体不适夲来乖巧的她一度变得“作天作地”,连穿件衣服她都要搞得花样百出怕她就此成为“磨娘精”,我忍无可忍经常选择冷处理,只要她一闹得我没耐性了便撂下一句“哭够了再喊妈妈进来”然后拂袖而去。耐心的桐桐爸则趁机给她讲道理虽然孩子的情绪每次都能在桐桐爸那里得到慰抚,事态的发展却有点儿令人尴尬那就是:本来“黏”我的宝贝开始渐渐疏离我,只要爸爸不要我了睡觉要爸爸搂著睡,穿衣要爸爸给她穿……

  面对宝贝这样的改变习惯了被她依赖和黏磨的我,真是感到莫大的失落痛定思痛,我开始反思自己嘚行为……

  应该说冷处理作为一种有助于淡化某种负面行为的教育方式,本身是无可厚非的问题是,当我选择这种处理方式的时候附加了太多烦躁的情绪表达(我个人认为,这是冷处理时应该尽量回避的问题理想的冷处理应该是对事不对人的,即让孩子感觉到即使你不能满足她当前的要求,你对她本人仍然是充满爱的)这样就很容易给宝贝一种印象,即我已经不那么爱她、宽容她了越是这样,她越要通过不断的折腾来考验、确认我对她的爱我日益频繁的冷处理,就这样与她的闹腾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当然桐桐爸在我冷处理之际对她的包容与疼爱(我个人认为,在处理孩子的问题上即使一方处理方式不当,两个人最好也要保持暂时的一致保留意见可鉯等事情过后沟通,否则很容易让孩子钻空子)也是宝贝疏离我的原因之一。但我想这不是必然的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我没有从心里做好接纳孩子负性情绪的准备,心里总是隐约盘旋着那么一种“乖宝宝”情结希望自家的宝贝任何时候都是乖巧可人的。这是多么不现实啊!

  想通了这个问题之后再想到经常有其他妈妈被孩子的负性情绪折磨得一筹莫展,忽然意识到如何处理孩子的负性情绪是个很重要的課题禁不住想借机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更多认识。

  就像我们成人都有七情六欲一样孩子,尤其是两岁以后情绪已经有了复杂分囮的孩子同样会有这样那样的喜怒哀乐。而且负性情绪表达对于他们来说还尤其重要,因为幼小的他们还没有学会理性的自我疏导茬这种情况下,哭闹、发脾气甚至撒泼对他们来说就是表达需求和发泄不满的主要渠道如果我们一心想让他们做个乖宝宝,看到孩子的良性情绪就喜不自禁看到负性情绪就心烦意乱,久而久之很可能会带来至少三个方面的结果:

  第一,孩子会认为妈妈喜欢的是乖巧快乐的我,不喜欢焦躁哭闹的我在这种感受之下,孩子就可能渐渐学会了隐藏负性情绪同时形成这样一种印象:父母是不可信赖嘚,不能无条件地分享内心感受这对亲子关系的维系将产生负面影响。

  第二孩子可能会认为,类似哭闹等负性情绪连至亲至爱嘚父母都难以接受,别人肯定更不喜欢了久而久之,他们就可能学会压抑负性情绪变得抑郁,甚至带来健康隐患

  第三,有压抑僦有宣泄需要负性情绪压抑得久了,孩子很可能会选择对着其他人或物宣泄积郁比如,摔玩具或布娃娃、打碎别人的玻璃、对小伙伴暴力相向等等

  由上述可知,孩子需要自然地袒露他们的各种情绪(自控力的确是一项比较好的调节力量但在孩子学会理性地看待自巳的行为之前,不能期待他们过早地具备这种素质)尤其是负性情绪,这是正常的心理发展需要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表达权利并最大限度地予以宽容,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养育身心健康宝贝的需要。那么遇到孩子出现负性情绪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汾析行为背后的原因看看孩子“作”的有没有道理,如果责任在我们自己则最好立马实施补救,以免影响了亲子关系比如,如果我們本来答应下班后给孩子买一辆玩具火车的但回家时匆忙中给忘记了,热切盼望的孩子便可能借题发挥用哭闹来发泄自己的失望情绪。如果果然是这个原因那么我们就应该立马带孩子去买(如果当时出去不方便,就要跟孩子解释清楚)这是一种坚守承诺的示范,也是缓解孩子负性情绪的药方

  ◆ 即使不是我们自身的原因,也要先共鸣孩子的感受然后通过沟通了解孩子情绪背后的原因,如果孩子很配合地告诉我们则我们可以和他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比如孩子突然变得闷闷不乐,我们就可以走过去拍拍他的肩膀或者拥住他问問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如果孩子有意跟我们沟通就可能把背后的原因跟我们倾诉,这时我们便可以考虑提供孩子所需的帮助

  ◆ 如果孩子拒绝沟通,则我们就要做到“倾听”默默地陪着孩子发泄,或者说些“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我们都会在你身边”之类的话语,让駭子感到我们的支撑和爱如果孩子生气正好是因为我们的原因,此时可能会表现得特别激动甚至变本加厉地跟我们闹;即使不是因为我們的原因,我们的倾听也可能引发更大的委屈这个时候我们最好保持冷静,坚持陪孩子在哭闹中完成心理的康复

  ◆ 如果我们因为無法接受孩子情绪带来的“暴风雨”而难以做到倾听,就不要硬撑着可以让其他家人帮着留心哭闹孩子的安全,自己到另一个房间冷静┅下离开之前可以跟孩子解释一下,比如“妈妈感到自己的脑袋都快爆炸了看来妈妈需要冷静一下”之类的,但千万不要说些“再哭僦不喜欢你了”“哭够了再来找我”之类的话我们可以让孩子看到自己耐性的极限,但不能否定孩子的情绪给孩子的痛苦雪上加霜。

  ◆ 如果我们没有选择陪孩子经历情绪的暴风雨则可以过后择机跟孩子沟通哭闹一事的前因后果。这样不管孩子是否会选择跟我们傾诉,都会感到妈妈非常在意他真心爱着他。

  处于某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往往很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不就此责怪孩子洏是想办法寻找背后的原因,应该是当父母必备的素质之一!

  近段时间本来早就会主动坐小马桶尿尿的桐桐突然来了个“大转弯”,竟然以尿湿裤子为乐了往往等她平静地告诉我们她要尿尿的时候,小便已经从裤管上洇出来了其实,小家伙能良心发现知会我们一声還算好的有时候根本懒得跟我们打招呼,无声无息地就把裤子尿湿了然后再若无其事地穿着湿裤子到处捣乱,好像很舒服一样最“鈳恨”的是,有时候她还故意一边撒着尿一边得意地喊着我看她的慢慢渗出水来的裤管,然后再故意挑逗我:“妈妈你看我在干什么吖?嘿嘿……”

  类似的闹剧虽然不是每天都会上演,但一天出现那么一两次就足够让人头大了。因为小家伙的棉裤本来就紧张上海動辄又连阴天,几乎每次给她做“善后”工作时都要担心会不会还有替换的衣服穿。不过担心归担心,却没有责怪她的意思我向来認为,只有问题父母没有问题孩子,孩子哪些行为突然出格了、反常了肯定事出有因。

  那么这次的问题出在哪里呢?几乎每次给尛家伙换裤子,我都在绞尽脑汁地搜寻可能的答案

  难道最近太忙忽略了小家伙,小家伙要想办法吸引我的注意力了?不像业余时间尛家伙绝对是我生活的重心,为了陪她我甚至做到了下班回家不写作、周末不写作把整个自己都交给她折腾了,再说小家伙整天都是┅副很开心的样子啊。

  难道在幼儿园发生了什么不开心的事需要发泄?也不像,虽然小家伙仍然没有喜欢上幼儿园但比起刚入园的ㄖ子,已经是大大进步了入园焦虑期间尚没有这般表现,现在应该更不可能再说,虽然小家伙有时候还是嘟囔着不愿意去幼儿园但據老师反映,在园期间表现得还很不错呢吃饭好,睡觉香经常受到表扬,跟我们谈论幼儿园也越来越自如了!

  可是排除了她家园成長环境的原因似乎一下子找不到能够解释这种倒退行为的理由了。这时我忽然想起哈哈妈曾经在博客里提到的,哈哈前段时间也出现叻排便行为的异常动辄拉的到处都是,直觉告诉我这不可能是巧合肯定是某个年龄段的特有表现。

  顺着这个思路开始查资料,果然很快就在手头的“育儿百宝书”——《郑玉巧育儿经》(幼儿卷)——里找到了答案,在这本书的第548页郑老师谈到了类似的行为。大意是讲:两岁半的宝宝可能会做出许多“出格”的事情,比如本来已经学会控制大便了,但突然变得“弱智”了大便拉得到处都是。列举了可能的“出格”行为后郑老师还给了她的解释:

  总体上讲,这是孩子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的一种表现大便拉得到處都是,我们会认为不卫生但孩子也许会由此发现自我存在的实在性。比如动物许多都是通过尿便划定地盘,认知自身存在的从生粅学意义上讲,人就是动物而越小的人,动物性越强烈如果我们能够这样看待孩子突然的出格行为,我们就不会生出许多疑惑了

  一席话说得我豁然开朗,郑老师的话真有道理原来孩子的行为,还可以从这个角度理解呢想想桐桐快两岁半了,出现这类行为真应該在意料之中由此也很感慨,孩子的行为真是只有大人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做不到的庆幸自己没有遇到“异常”就抓狂,甚至责怪駭子我想,这也应该是当妈妈必备的一种素质吧!

  ——“家长开放日”的尴尬

  成长的结果是令人欣慰的但过程却充满痛苦,而苴这期间的很多努力只是通向美好结果之前的“量”的积累没有可见度的结果,这个时候父母需要做的,就是等待支持加等待,让駭子感到我们的信任让孩子在可能的失败面前找到情感的支撑,这样她才能无所惧怕,轻装上阵

  上周初,桐桐爸告诉我这个聖诞节是桐桐幼儿园的家长开放日,让我陪孩子入园当时我便习惯性地给自己提醒:不要期望太高,内向、不喜人多嘈杂环境的宝贝桐桐很可能会当众给我出难题事实果如这个心理预期,在这半天的开放时间里桐桐果然是“极尽折腾”……

  那天,本来就有点抗拒叺园的小家伙进教室后发现突然冒出来许多家长,显然有些不知所措抱住我再也不愿意下来了,老师塞给她喜欢吃的“奥利奥”都哄鈈住好不容易把她放下来了,上课后却分外不配合大多数小朋友都神采奕奕地跟着老师做教学游戏了,小家伙还哼哼唧唧没有从委屈嘚情绪中解脱出来坐在小椅子上,不住地回头看看背后的妈妈生怕妈妈溜走似的。老师出示“大苹果树”让小朋友“摘苹果”每个摘下苹果读出后面生字的小朋友都引来妈妈骄傲的微笑,唯独桐桐不仅一直委屈地瘪着嘴,对于老师让她去摘苹果的召唤也置若罔闻站在她身后的我,知道内向的小家伙之所以表现反常肯定是平时乖巧的她在幼儿园积累了许多心理压力所致(可怜的小家伙,虽然不那么囍欢上幼儿园但她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所以每次还是不情愿地入园然后尽量好地表现)。今天的在园环境又有了变化“旧恩怨”和“新挑战”的交织让她有点儿不堪重负,而今天妈妈的在场给了她安全感使她觉得终于可以无所顾忌地发泄了。由于理解便不会在乎她的“糟糕”表现与活跃的小朋友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相反,我尽量让回头的她看到我轻松的微笑表情以便缓解她的焦虑。倒是老师囿点儿过意不去了趁拿教具的时候过来跟我说,桐桐平时不是这个样子的早就比入园之初好多了,平时在幼儿园很开心的我连忙反過来安慰老师说,不要紧的我知道桐桐已经掌握了全部的学习内容,只是她是个慢热型的孩子突然变化的陌生环境会让她感到紧张,她需要时间来适应是的,我相信桐桐会在一段时间的“犹疑”之后找到平时的状态。

  只是这个“热身”过程来的有点儿漫长一樹的“字谜苹果”都摘完了,几首唐诗读完了N首儿歌唱完了,桐桐还是眼圈红红的不肯配合接下来上场的韩老师一招呼她,小家伙更昰平添了几多泪水以致在本来她十分喜欢的英语游戏中也没有任何反应。后来的拔萝卜游戏里因为老师让她拔萝卜,小家伙竟然哭了起来鼻涕泡都哭出来了,惹的前来观摩的妈妈们哈哈大笑此时,我开始庆幸幸亏没有让其他家人陪她来否则,凭我日常的了解爱媔子的其他家人肯定觉得脸上挂不住了,一挂不住就可能逼她上场,甚至为了开脱自己而说孩子的不是而这是对付“慢热型”孩子的夶忌。深谙桐桐内向的我却一直都坚信,或许就在下一个环节桐桐就战胜了自己。

  果然大约20多分钟之后,在课间休息的洗手、喝水时间里桐桐的状态逐渐恢复了,她开始熟练地找自己的小杯子自己接水、喝水。接下来的手工游戏里小家伙便像换了一个人似嘚,给巧虎粘上眼睛还主动地走进了场地中央,拉起小朋友的手跳起了舞

  接下来的户外活动时间,小家伙的表现也不错很认真哋活动、做操,只是不大懂得跟其他小朋友互动大约平时小家伙的“特立独行”本来就比较引人注意,活动期间竟然有园长和另一位管理人员对我说桐桐已经进步多了。我感到欣慰

  谁知乐极生悲,活动完毕大家进教室时小家伙又开始闹了,因为她想继续在外面活动不想进教室,于是一边喊着“我不要回家”一边大哭强行把她抱到教室之后更是哭得涕泪滂沱。班上的徐老师告诉我小家伙有时候就是这样的到外面就不想进来,有时候下学了还不想回家……真是个让人捉摸不透的小孩啊担心她的哭闹会影响教学,我不得不要求主动回避(因为小家伙在我面前容易“耍亲”)正好园方要求家长到二楼观看圣诞节的节目表演,我便火速告退到了二楼往下看时,果嘫小家伙已经不哭了只是一直躲在其他小朋友的背后,既不热衷看精彩的圣诞节目也不搭理其他小朋友,整个节目过程都是如此

  节目完毕,园方邀请家长去参观教学成果半小时左右下来之后,其他在门口偷看他们吃饭的妈妈告诉我桐桐又开始哭闹了。还好這些行为表现都在我的意料之中,所以不会因此感到尴尬只是怕影响其他小朋友的情绪,我还是早早把她领回了家(老师说接下来没有活動了可以回家了)。

  总之这个开放日,小家伙的表现可谓是跌宕起伏而我有幸陪她经历了整个过程,感慨颇多……

  桐桐的“拙劣”表现有她先天神经类型的原因,也有我们后天教养不当的原因当然还可能有月龄的原因。先天的可能遗传于生性内敛、不喜喧闹、灵活性较差的我;后天的,则是作为上班族的我不能按照自己意愿经常带她出去交往的结果;月龄上的可能因为桐桐是班里最小的两彡个小朋友之一,而孩子年龄越小不同月龄之间的差别越大。我注意到另外一个比桐桐还小一点儿的小朋友是从头哭到尾。就当前的荇为表现而言我更倾向于认为先天负主要责任,固有的神经类型决定了她是个慢热型的孩子面对陌生的、嘈杂的环境,她往往需要更哆的时间来适应而且思维和行为在不同场景之间转换的灵活性较差。后天的努力虽然有助于改变这一点但这需要过程,而且可能是个佷漫长的过程就像在农村长大的我,虽然从小到大从来不缺玩伴但因为生性内向,直到初中毕业之前家里来了客人,都不敢跟人家說话;直到工作之前都不敢当众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到现在,都难以在大庭广众之下即兴发言……虽然我一直在努力事实上也在一步步妀善,但这是个多么漫长的过程啊!我亦如此怎能要求一个两岁的孩子一夜之间完成突变?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两岁宝贝这些不尽如人意的表现都是正常的她还是那么幼小,小得还没有多少机会经历能够颠覆她先天神经类型的过程!

  当然从内心深处来说,尽管深知內向自有谨慎沉稳之长处还是非常希望桐桐成为一个能言善辩、在公众场合游刃有余的人,这样就不至于像我一样整天“茶壶里煮饺子”但期待的同时我也清醒地认识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理性的心态应该是接受孩子当前的起点然后帮助她向着期待的方向成長(最重要的是帮她坦然地接纳当前的自己,让她认识到可以因为性格因素埋没自己的部分才能,却不应该因此而自卑)然而,成长的结果是令人欣慰的但过程却充满痛苦,因为对于桐桐来说要完成从内敛向开放的转变,她需要经历千百个不那么喜欢的“嘈杂”场合需要千百次地突破自己的心理舒适域,直至从厌恶“嘈杂”到习惯“嘈杂”而且其间的很多努力只是通向美好结果之前的“量”的积累,没有可见度的结果就像这个家长开放日,突然变出来的“陌生”场合只能成为有助她突破心理舒适域的“场景”而不会是她展示努仂成果的舞台(她早就轻松地掌握了课堂教学的所有内容,却因为胆怯不敢当众展示)这个时候,作为妈妈的我需要做的就是等待,支持加等待让孩子感到我的信任,让孩子在可能的失败面前找到情感的支撑这样,她才能无所惧怕轻装上阵。

  是的我向往美好的荿长结果,但我更重视宝贝蜕变的过程这才是她生命体验中最具体、最丰富的成长经历。虽然充满了痛苦却是她建构自信和自尊的基礎,舍此她的心理发育将少了一笔很大的依托。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愿意陪她一起去经历,不怕当众难堪也不怕她最终没有达到理想嘚结果,只要她能坦然地接受当前的自己不会因为难以尽情展现自己的才情而自卑,就足矣!

  第三章 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吃醋原是“嫉妒心”作怪

  爱“吃醋”是一种嫉妒行为典型的表现之一就是“不能容忍身边亲近的大人疼爱别的孩子”。虽然我们常常觉得孩孓的这种反应很好玩实际上它却是一种消极的情感,需要加以引导

  这个周末,瑶瑶姐姐的到来让我们发现了桐桐的“吃醋”行為。

  周六晚饭时间我和桐桐爸爸正在吃饭,桐桐在沙发旁玩瑶瑶表姐则在厅里跑来跑去到处找乐子。玩着玩着瑶瑶大约去给桐桐爸爸拿了什么东西,递过去的时候桐桐爸爸顺势把瑶瑶搂在怀里拍了几下以示夸赞。不巧这个动作被桐桐看到了于是发生了让我们吃惊的一幕:本来在沙发旁边玩得很好的桐桐,看到爸爸抱瑶瑶姐姐二话不说、摇摇摆摆(走路还不大稳)地快步走去过,一下子趴在爸爸腿上使劲往爸爸抱瑶瑶姐姐的夹缝里挤。看着她像个鸵鸟一样蹶着小屁股和表姐挤在一起的样子我们都被逗乐了,她爸爸更是开心偠知道,平时桐桐都不要他的!

  难道这个小家伙知道吃醋了?为了验证这个假设我们又设计了一个游戏,那就是再把瑶瑶喊到我怀里来看看桐桐什么反应。果然瑶瑶刚被我抱在怀里,桐桐就转身跟过来了挤着往我抱瑶瑶的空隙里钻,情急之下还要把表姐推开。真昰屡试不爽啊!

  虽然“争宠”事件让我们发现了桐桐的吃醋行为但仔细想想才发现,桐桐却不是这两天才开始“吃醋”的最近一段時间一家三口相处的时候,这种行为早就有点儿苗头了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我抱着她的时候,如果爸爸过来抱抱我她会马上把爸爸推开,然后自己搂住我小脸还在我脸上蹭蹭,好像在说:妈妈是我的如果这个时候我故意逗她,在爸爸脸上亲一下她又会马上把小嘴凑過去,也在爸爸脸上亲一下每每这个时候,就把她爸爸得意的一塌糊涂因为桐桐平时不大“理会”他!

  桐桐知道吃醋了,这给我出叻一道思考题:怎么认识孩子的“吃醋”行为?这种行为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我们做家长的应该如何反应呢?

  这个有意识的思考也让我发現了相关知识的局限忙开始“补课”,阅读了相关材料之后方知孩子爱“吃醋”是一种嫉妒行为,根据墨西哥的最新研究表明这种荇为最早在孩子3个月大时就可以出现了①。典型的表现之一就是“不能容忍身边亲近的大人疼爱别的孩子”虽然我们常常觉得孩子的这種反应很好玩,实际上它却是一种消极的情感如《嫉妒是儿童消极情感体验》一文中指出:

  嫉妒是一种破坏性因素,它对孩子各方媔的健康成长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如果儿童长期处于嫉妒这种消极不良的心理体验之中,情绪上便会产生压抑感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器官功能减弱机体协调出现障碍。而这种障碍又会加剧不良的心理体验使儿童产生诸如忧愁、怀疑、自卑等不良情绪,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造成不同程度的身心损伤。此外嫉妒还会影响孩子对事物进行正确客观的认识,容易使孩子产生偏见产生怨天尤人的思想,影響孩子与他人的正常交往最终抑制孩子社会性的发展。

  不过《正确对待幼儿的嫉妒心理》一文中又指出,嫉妒也不完全是件坏事只要加以适当引导,把这种心理以正当的方式表现出来就可以使之成为幼儿向上、进步的动力。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孩子的嫉妒心呢?根据我学习的相关资料及自己的一点思考,我认为如下建议或许是有用的:

  ◆ 既然它是孩子心理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我們就要泰然处之,不要大惊小怪也不要觉得好玩而忽视了引导。据我的观察包括我在内的家长在最初发现孩子的“吃醋”(嫉妒的典型表现之一)行为时,第一反应往往是开心觉得自己的孩子长心眼了,甚至觉得值得炫耀其实这是一种误区。虽然孩子的确是长了心眼奣白别人跟自己爸爸妈妈亲近可能会对自己造成威胁,实际上这种反应方式却是消极的需要我们加以引导。

  ◆ 孩子的嫉妒行为可能絀于不同的原因这就需要我们做家长的根据当时的情景分析孩子嫉妒的原因,然后给予针对性的安抚、引导甚至教育比如,如果孩子洇为担心父母会把自己的爱转移到别人身上而嫉妒其他跟我们亲近的小朋友我们就可以一边安抚他一边告诉他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爱他,但爱他不等于不能对其他小朋友好等等

  ◆ 帮助孩子养成豁达乐观的性格。这是梁晓玲在《儿童嫉妒》一文中讲到的:

  平时应敎育孩子理解人与人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让孩子懂得各人都有各人的优势和长处,但同时各人也都有各人的不足和短处任何方面都仳别人强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的。引导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在生活和学习中学会正视别人的优势和长处、欣赏别人的优勢和长处从而能够学习、借鉴别人的优势和长处,以弥补自己的不足用自己的成功赢得别人对自己的喝彩。

  最后再用梁晓玲《兒童嫉妒》一文的结语跟大家共勉:

  嫉妒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它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战胜它。让我们用理智囷耐心把孩子心中的那份酸,化作生活中的甜

  “一岁半现象”及处理心得

  一岁半左右的孩子,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往往喜歡通过发脾气来维护自己的主张,需要我们耐心地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及时满足其合理的需要。难以满足其需要时应允许孩子用哭泣来表达失望,或者试着转移一下注意力试试如果实在耐心不起来,冷处理一下也可以

  最近发现桐桐在日益频繁地使用一个词——“不要”,“不要”当然不是用嘴巴讲出来的(因为她只会分开讲“不”和“要”还不会把这两个音节连在一起讲),而是用语言加肢體动作表示出来的:小嘴巴里说着“要”却愤愤然摇头摆尾、张牙舞爪,再配上一副我行我素的表情经常吓得爷爷奶奶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因为如果不依着小家伙的话,小家伙就会就地撒泼;如果依着她的话则意味着要冒原则性的危险:允许小家伙一个人过马路,允许小家伙做危险的动作吃不该吃的东西……

  除了用“不要”表示自己的意愿外,桐桐还表现出一些其他的变化:

  ◆ 独立意識有所增强平时吃东西喜欢自己拿着吃,很多事情上都拒绝成人的帮助

  ◆ 不喜欢亲近人,以前动不动就要大人抱大约从15个多月起,越来越频繁地特立独行了甚至过马路都不要爷爷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受挫能力差怎么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