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禅画观音是怎样画的呢

> 杂文当前位置:& > 杂文
寓禅于艺―― 竹禅和尚的书画艺术浅析
作者:克观
  竹禅(),清末著名书画家,俗姓王,法名熹,自号竹禅,又号主善、六八门人等,四川梁山县仁贤乡(今重庆市梁平县)人。少年出家于梁山报国寺,受戒于双桂堂。一生云游大江南北,于书画、篆刻、古琴、诗词无所不及,艺术造诣深厚。晚年回归故里梁山,为双桂堂第十代方丈。其书画作品收入《海上墨林》、《韬养斋笔》、《益州书画录》等书中,著有《画家三昧》6卷传世。其名载入《中国美术家名人辞典》、《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等。
  竹禅长期参访名山大川,游走北京、上海、武汉等地以卖画为生,寓居普陀、九华、五台等寺院广结佛缘,常以卖画所得赈灾济贫,影响卓著,一生数次回梁山。咸丰六年(1856)前后,赠双桂堂贝叶经、舍利子等珍稀佛教文物,双桂堂为此修建一座舍利塔,至今犹存。贝叶经、舍利子和竹禅晚年携回的破山禅师书法并称为双桂堂“佛、法、僧三宝”。光绪二十四年(1898)汇银1000两给双桂堂,以解燃眉之急。次年双桂堂派人到上海请竹禅回梁山主事,他欣然应允。光绪二十六年(1900)夏,76岁高龄的竹禅带着他一生积存的银两和数箱字画,回梁山双桂堂,接任方丈,于年底圆寂。时人以“携大笔一支纵横天下,与破山齐名脍炙人间”的墓联,对他高度评价,为他盖棺论定。
  一、 以画说法的写意禅画
  (一)佛即是人,人即是佛
  在竹禅和尚的艺术贡献中,以其写意画最为世人所乐道。商务印务馆在1921年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介绍他说:“水墨人物,山水竹石,人谓别成一派。”《益州书画录》亦介绍他“善画水墨人物,老树怪石、松竹等,笔力遒劲。”[1]竹禅绘画的艺术风格与徐渭、八大山人和扬州画派相类,作品重意境、重主观感受和个人气质的表现。他的作品多取材竹石花鸟和山水人物,再融入自己禅法的理解和多年参学的阅历,他的作品不拘泥于一事一物的具体形貌,充分展现着自我的本性,可谓借绘画而达“本来面目”,被后人誉为“画坛怪杰”。
  中国的画僧除去出于对佛教的崇拜而绘制佛像外,在佛教长达两千多年的发展中也广泛地吸收着传统绘画技艺。更重要的是,他们把自己对佛法的体悟融入到绘画的艺术中去。由此,在他们笔下一幅幅或闲逸自在、或机锋暗藏、或众生和谐的作品应运而生。在中国绘画的历史上,曾涌现出不少著名的僧人画家,如:善导、贯休、巨然、法常、惠崇、朱耷、石涛等。清代时期,僧人画家的创作整体出现衰落。这既是佛教本身在中国的鼎盛时期已远去的表现,也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整体走向衰落的结果。但是,正如佛教衰落的清末仍不乏高僧出现的道理一样,这一期间僧人画家亦有出现,也不乏优秀的作品问世。清初,有闻名后世的“四僧”,他们代表了明末清初文人画的高峰。然而众所周知,“四僧”皆系前明的皇族,因国破家亡而避祸佛门,以书画宣泄内心的悲伤。与之相比,竹禅和尚却是一个纯粹的僧人,他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自辟门径,成为清末时期画僧中的代表人物。
  竹禅曾在宁波、上海一带暂驻作画。清末的上海,因列强的枪炮而被迫打开国门,成为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众多的文人云集上海,上海亦吸纳着各地文化的精华,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海派文化”。竹禅在“海上画派”雏形之期就来到上海。海派画家们长期往来于上海商界之中,甚至在《申报》各自刊登广告售画,一改传统文人的“气节”。竹禅初至上海,亦曾卖画,并将其所得用于建寺。但竹禅毕竟是个僧人,亦不似弃官出家的虚谷。即使是在上海和画家们交往之际亦挂单于龙华寺、福田庵、潮音寺等地。在充满商业气氛的上海,少了名流间的交往,少了权贵前的展现,自然难以增加自己的影响力。竹禅没有参与到海派众家为跻身名家的竞争中去,一面安于僧人的本份,一面会融众家之长,潜心自修。或源于此,他在后来画坛中的名声远不及同时期的胡公寿、任伯年、虚谷、吴昌硕这些人响亮。而世人“长期以来,对海派书画的艺术评价并不是很高,对海派书画的历史地位也没有到位。即使对于海派书画在当时是全国书画的领军与中心这个不争的事实,在近代艺术史评述中也没有得到承认和肯定。”[2]也就难怪,竹禅和尚的作品尚未得到世人足够的重视。但是作为海上画派的早期奠基者,他的法号仍被其收入《海上墨林》、《韬养斋笔》等书中,并有后人误称其为“上海竹禅”。
  竹禅和尚以其写意禅画闻名于世。禅画起源于唐末,五代至宋广为流传,是融合禅宗的思想和水墨技法一笔挥之悟道境界的画。周叔迦先生在《漫谈佛画》中指出:佛画包括了“供人欣赏的画家写意之作”一类,“画在手卷、册页、屏风中的各种题材的佛画,不拘于佛教的形式,不拘于佛教的法则,可以由画家任意逞现其技巧以供人的欣赏。”竹禅的画即属于此。竹禅的罗汉像是其禅画里最有特色的。罗汉画为形象各异的僧人,与佛、菩萨相比,他们少有神性,更多的是以普通人的形象,以笔墨阐释了禅宗“佛即是人,人即是佛”的思想,因此更显生气。
  在早期僧人绘罗汉中以唐代贯休最为擅长,他采取夸张的形式,大多庞眉深目,画法奇古,一直作为后世的范本。竹禅在参学过程中得见唐末著名画僧贯休画的十六罗汉石刻拓片,如获至宝,数年中,乃潜心摹绘了十几堂,送各丛林供奉。其中,送新都龙藏寺的一堂,由雪堂和尚木刻拓印传世,现新都宝光寺藏馆还残存两幅。竹禅画罗汉不墨守陈规,敢于对前人的成果提出质疑,竹禅对贯休的罗汉画经过琢磨分析,细阅佛典,指出了贯休画中的不如法处,并根据经典所述,重绘了别具一格的十六罗汉像,后又绘制十八罗汉像。他所画罗汉,形态殊异,神光迸露;罗汉或倚怪石,或威猛若狮虎,或狡捷如鹰隼。
  竹禅一生所画罗汉像现在全国尚有多处遗存,尤以十八罗汉为主,并多题有偈语。宝光寺藏有一堂罗汉像,是竹禅在光绪十五年(1889)秋,由湖北武昌寄回蜀中的。武汉归元寺亦藏有竹禅绘制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谱,并在大殿东西两侧依画龛刻十八罗汉。浙江宁波天童寺罗汉堂存1918年刻制的十八罗汉石刻像,画像即竹禅和尚所绘,这组画像,笔力雄健,形象逼真,唤之欲出。此组石刻像后又由江苏宝应县圆通寺拓制,供奉于大殿两侧。双桂堂现存竹禅和尚所绘十八罗汉一堂,然有残缺,所存不足十八。另藏有单独的罗汉立轴。双桂堂罗汉堂内塑有十六尊者,即以竹禅所绘为原型。在民间,还有部分竹禅所绘的罗汉像,近几年亦偶见于拍卖市场。
  竹禅的佛教绘画中除了罗汉画,还有观音菩萨、济公等作品。还有其他具有佛教特色的人物画。他说:“人物于画以写意为高。画谱行世者,工笔多而写意绝少。盖楮幅大不盈尺,写意难于缩小故也。[3]”他于写意人物“罔有师承,一味凭魄力之沉毅致笔法之粗疏,久久渐近自然,自成一派。”[4]他的人物画喜作大品,虽是宽大的纸幅,但还嫌不能挥洒自如。晚年有诗云:“老僧年迈七十七,终日手中不释笔;纸长丈二犹嫌短,信手拈来涂粉壁”。双桂堂存有竹禅和尚六尺水墨彩绘画观音一幅,菩萨造像造型典雅,样貌端庄,庄严中不失宁静,给人以美的享受。观音坐于莲形石座之上,杨枝净瓶置左侧奇石上,菩萨身后又有修竹数株。整幅画构思巧妙,意境悠长,并集竹禅所长竹、石、人物于画中,为他毕生创作中的佳品。现存新都宝光寺文物馆的《捧沙献佛图》,是竹禅73岁时候在上海应雪堂和尚所请而作。这幅画高6米,宽5米,按宝光寺法堂壁的尺寸大小而作,曾长期悬挂于法堂右壁。如此大品,世所罕见。画中描述了《贤愚因缘经》里的一则故事:阿育王前世为孩童时候,游玩之际遇佛陀乞食,顿生布施心,以沙土虔诚供养佛陀。这幅巨画,松干挺拔,竹节秀劲,佛祖面目慈祥,儿童行为天真,是一幅形神兼备之佳作。竹禅和尚还有一幅《济公》,现存于杭州灵隐寺“云林藏室”,此画绝妙之处,观者站在画前,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如同见到济公正注视着你而投来慈祥的目光。后来有许多画家都临摹这幅作品,都未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灵隐寺为济公活佛示现显圣之地,竹禅和尚所绘济公珍藏于此,亦足见对其艺术成就的认可。
  (二)竹有观音韵,石具罗汉神
  禅画并非专一佛教肖像,用水墨笔法,欲以虔诚之心感受恒道意境的画都是禅画。竹禅除了佛教题材的人物画,还精通其他题材。九华山所藏竹禅《以画说法》册页,即有梅兰竹菊共11页;峨眉山藏《狮子峰怪石图》;宝光寺和双桂堂各藏其所画大幅《墨狮》一幅。这些作品中,以他的竹、石画最具代表性。他画中的怪石,则又孤寒若钓叟,或俊俏如美人,其意味无穷。竹禅平生爱竹,又是一位禅僧,故自号竹禅。竹禅画竹,曾参考清初画家郑板桥。但他又重写生,在蜀地时专习画竹。后来又以十年为期,练习画竹。他学习宋人文同画墨竹之法,认为“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若“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则没有了竹的生气。竹禅云:画竹需“上而尖顶,下而笋根,使全身透露,影现檀栾,庶几风晨月夕,恍惚遇之。”因此,竹禅所画的竹,姿态万千,颇有神韵。他常有创作通景竹屏,一堂四幅,以拟人手法,题为吟风、烘晴、醉雨、承露,用浓淡不同的墨色再现了竹子在风、晴、雨、露中的各种神态。
  竹禅和尚在其《画家三昧?引》中说:“画之为道,包乎万有。举凡天地间,形形色色,离奇谲诡,至难穷诘之事,不能笔之于书者,当不可图之于画。画岂可以浅常视外。”他认为,绘画和文字的作用一样,皆为表诠真谛,认知世间的一种方式。故此,常用“以画说法”的方式,向大众结缘。他的写意人物画“于规矩准绳之外,得纵横变化”;他就画竹提出“画竹本无法,无法法亦法,悟得画三昧,何用种种法”。画顽石“不必有成见,但就落笔之形势,随方取圆,可留者留之,可去者去之,久之熟习,灵巧自生”。竹禅和尚的这些独到的见解成就了他绘画艺术上的特性:竹有观音韵,石具罗汉神。他在作画时,每于禅修静坐,在气定神闲的当刻,奋笔挥毫,一气呵成,古奥朴茂,气韵嶙峋,形神兼备,犹如神来之笔。以此形成了他承接前人,却又独具一格的禅意画风。
  竹禅和尚未留有语录、传记,但流传了很多书画作品于全国各地。他还无私的把自己一生学画的经验用浅显的方式介绍出来,编纂成《画家三昧》一书教授后人绘画。“三昧”原本指将心定于一处的一种安定状态,“善心一处住不动”的一切禅定。竹禅和尚将此套用,来形容妙处、极致、蕴奥、诀窍,意指绘画的诀要和精意。云:“昔怀素观夏云随风,顿悟笔意,自谓得草书三昧。禅于此画法亦仿佛近之。其写意耶,其易象耶,其无诤三昧耶。倘所谓用志不纷,乃凝于神耶。”此书收其技法画谱三种,手法示意图五百二十七幅,分门别类地介绍了人物、竹、石从下笔到完成全貌的基本画法。《画家三昧》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学习中国画技法的入门书,自面世后多次出版:光绪十年(1884)安禅堂初刻八卷本;光绪十八年(1892)安禅堂再刻;1983年中国书店影印光绪十八年本首版出版;1997年中国书店再版;1999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民国十五年(1926),中华新教育出版社还从《画家三昧》中辑出人物类画法,另编《人物画范》两册,作为绘画教科书流通。
  竹禅一生未曾收徒,除了新都龙藏寺星寿以侍者身份从其学画,另有梁平县方炳南[5]多有亲近于他。方炳南得竹禅亲自教授,成为晚清著名的民间画家,其名载入《益州书画录》和《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
  基于在绘画上的造诣,竹禅和尚把绘画艺术融入到民间的工艺制作中。他和学生方炳南一起创造了梁平地区著名的“竹帘画”工艺品。川渝地区盛产竹木,即可用于编制生活用品,也可制作工艺品。梁平竹帘工艺制作历史已逾千年。史料记载:早在北宋年间,就被列为皇家贡品,饮誉天下,素有“天下第一帘”之称。《辞海》记载:“竹帘画,在细竹丝编织的帘子上加上画的工艺品,产于重庆梁平。”竹帘系将竹片划为发丝一般的细丝,再编织成为织轿帘、灯帘、堂帘,各色俱备,极其精巧。竹禅和尚将其绘画作品作于传统的竹帘之上,竹帘画的绘制与在宣纸上画国画不同。由于竹帘是由一根根竹丝编织而成,不吸水分,所以掌握好毛笔的含水量至关重要。竹禅在对竹帘绘画进行研究后,大胆创作,终于开创了竹帘画。竹禅圆寂后,他的学生方炳南在竹禅的基础上改革绘制方法,在竹帘上涂上白色或红色底彩,然后设色绘画。“梁山竹帘画”成为重庆地区的一大特色艺术品,至今仍传播于海内外。
  二、出神入化的书法、篆刻艺术
  清代的姚孟起在其《字学臆参》中认为,佛法与书法是相通的。佛教让人不执着于外相,而学古人的书法也应不停留其形态上,而要把握作者的心理。佛教讲“非有非无”的双谴,书法亦应“非法”,非法而又有法,故为“非非法”。历代在书法上成就卓著的高僧很多,南朝的智永,唐代的怀素、亚栖、怀仁等等都是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大书法家。而以禅为底蕴的“尚意”的书风自宋代以来渗入中国书法,书法家们通过自己对禅的见、修,体现于作品之中,表露着自我的情感。禅宗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书法家们固有的观念,解放了他们的创造力,他们不再拘泥固定的式样和传统,开始凭借自我的性情而创作出带有自己真实心性的作品。
  (一)独具特色的九分禅字
  竹禅和尚的单独的书法作品没有其绘画多,但是在他所作绘画中多有其题的草书或行书禅诗、偈语。而他在书法上最为称道的是创造出“九分禅字”。所谓九分禅字,是就“八分书”基础上的一个独特的创意。八分是隶书的一体,也称“分书”。字体似隶而多波磔。清代刘熙载以为魏晋时因楷书亦称隶书,为示区别故称有波磔之隶书为“八分”。相传八分书为东汉上谷人王次仲创。竹禅在八分书的基础上,新创九分书,自言“所加一分即禅味矣”。他还说:“禅字亦与字禅,不有损益即不足以成其禅也。”[6]这种字体字迹似铁笔勾勒,自首至尾,刚劲沉着,风格淳厚。体现出篆、隶兼美的艺术风格,然又似篆非篆,似隶非隶,不为法脱,而又不为法缚。竹禅的书法承袭着尚意的创作方式,结构稳如石,灵秀动似竹,充分体现了“竹有观音韵,石具罗汉神”的禅意,可谓意境深蕴。已故的当代高僧昌明法师曾言自己“五岁开始学书,颜、柳、欧、赵都学过,最后学的是清朝佛门书画家竹禅的书艺”[7]。即是仿效竹禅和尚的九分书,且“尤宗清人佛门书画巨匠竹禅技艺,尽得其书法真谛”[8]。昌明法师依此创作出大量禅字佳作流传于世。
  现存四川新都宝光寺文物馆的《华严经序》是竹禅和尚九分书的代表作,为竹禅晚年所书。这幅《华严经序》曾附于法堂左壁上,全幅共1002个字,每个字高1.5厘米,整幅作品面积33平方米,与对面壁上的《捧沙献佛图》大小相同、左右对称。序文后,有行书跋语:“如是之字体,从古未有也,曾经五十余年写成。如是,更其名曰九分禅字,与八分隶书而为筹。待时在光绪二十有二年小阳月,书于上海客次。九八加一老衲衣人竹禅。”另外,双桂堂藏有竹禅九分书《心经》一堂,共三幅。除其九分书外,五台山显通寺藏珍楼还藏着他一帧条幅,橙黄底纹,金色镶边,朱墨小篆,十分典雅。上书:“心地未容一念杂,话头常得六时清。”这帧条幅,是竹禅禅师用其舌尖醮着朱墨写的,超凡脱俗,古今罕见。九华山藏有竹禅的《篆书小品》册页一匣,内藏篆书小品十三页。
  (二)形神兼备的篆刻艺术
  竹禅和尚除了在书画上的造诣,还有深厚的印学功底,他的治印作品不拘一格,风采万象,刀刀皆得意之妙笔,笔笔均信手而拈来。时人评其画曰“体格高强”,或曰“别有一派”。他的印谱现留有《游戏三昧》一套传世。该谱共四册,皆系竹禅辑自刻印成。黑粗细格,首册录《朱子家训》文印,40页;二册录《般若心经》文印,38页;三册录《福寿图章》,37页;四册录《阴骘文》印,40页。其每页钤一印,下注释文,总见156印。系光绪元年(1875)钤印。四册印谱中,尤以《心经》一册最为独特。该谱内页书牌和版心书名处和其余三册一样,版刻墨印“游戏三昧”四字。全卷《心经》共用28方印,开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即以观音菩萨像为印面,以像代言。一般而言,在治印中造像或用于边款或是单独成造像印面,这种融合造像和印文于印面的并不多见。另有一枚,“度一切苦厄”用版画线描手法镌刻成接引众生的舟船样式,又有的镌刻成宝函样式,有的为经幡式等等。这些图画印依印写行,线条简练,神态栩栩,图案流动,惟妙惟肖。总之,整本《心经》印集图文结合,富有装饰,这在历史上的钤印佛经中实属罕有。表现出了超凡脱俗,化画为印,以画说法的形式。他这种用图画来诠释经文,并附以金石篆刻的作品,在佛教艺术宝库中也难得一见。可谓:弘般若真谛在金石,寓佛心禅意于画中。
  竹禅的印谱印形各异,有方形、长方形、圆形、不规则形。印文或作篆文,或作钟鼎金文,有玉箸朱文,有朱白相间。印文布局上,字长短不同、高低错落、疏密得体,有挪让、有呼应,配合极为自然。他这种集经、书、画、印一体的艺术手法在篆刻艺术上是不多见的,既不离古法又不失创新,“方寸之间,气象万千”。赋予了传统篆刻艺术以崭新的形式和意境。然而竹禅的印谱钤印有限,尤其到如今更是少见,因此很少受到后人的关注。除此面世的印谱外,五台山显通寺还藏竹禅金石篆刻《心经》一卷,四幅,每幅用印4块,共16块,篆刻刀法纯熟,字体古朴典雅。九华山藏有竹禅和尚图章册页一匣,每页篆刻印花10枚,计印章花120枚。
  竹禅作为晚清时代的一代名僧,借助高超的艺术造诣,将佛学思想的“禅”,充分融入到诗书画印的创作之中,其独特的“竹风禅韵”至今传世逾百年,得到海内外的一致公认,成为双桂堂继破山祖师之后的又一大师。作品多为名刹典藏,藏家争藏,市场价格节节攀升。从破山祖师开山立堂到竹禅时期,仅两百多年历史的西南祖庭梁平双桂堂,就出现了两位名震遐迩的集佛学思想、艺术造诣于一体的大师,不得不说,双桂堂创造和延续了一个奇迹。
  (作者为重庆梁平双桂堂法师)
  【注 释】
  [1] 成都崇礼堂校镌:《益州书画录》,民国卅四年版,第51页。
  [2] 王琪森:《海派书画――百年辉煌背后的人文精神和经济形态》,文汇出版社,2007年8月版,第1页。
  [3] [4]《画家三昧?画人物类弁言》。
  [5] 方炳南,又名绍廉,自号种菊轩主。1841年生,梁平县金带乡人。历任梁山县中学堂图画教师,县迁善所及劝工局负责人。1911年病逝,终年70岁。
  [6] 新都龙藏寺藏竹禅“墨宝传家”碑文。
  [7]《书透禅幽――昌明大师书艺佳话》,楚荆网《楚天都市报》,日昌明法师专访。
  [8] 《高僧缘何上书周总理》,三峡日报,日昌明法师专访。选择分类:
选择分类:
选择分类:
选择分类:
选择分类:
选择分类:
选择分类:
选择分类:
选择分类:
选择分类:
选择分类:
热门搜索:
当前位置:
竹禅 人物画 && 筛选条件更多
价格范围:-所在地城市省份
藏品描述:纸本墨笔。挂轴179×52厘米。画芯97x41厘米。 【本店承诺】本店所有商品绝无印刷品、水印品,保证作品与图片一致!
藏品描述:纸本墨笔 已裱挂轴171×53.5厘米 画芯83.5x40厘米 【本店承诺】本店所有商品绝无印刷品、水印品,保证作品与图片一致!
藏品描述:清朝僧人,俗姓王氏,号熹公,清朝梁山县仁贤镇(今重庆市粱平县)人,住锡上海龙华寺。擅长书画、金石雕刻,绘画自成一格。其水墨人物、山水、竹石,人谓别成一派,题画诗亦佳。光绪(一八七五―一九o八)间返蜀示
藏品描述:纸本墨笔。未裱画芯96x49厘米. 【本店承诺】本店所有商品绝无印刷品、水印品,保证作品与图片一致!
藏品描述:纸本墨笔 , 挂轴177×71.5厘米。画芯114x59厘米. 【本店承诺】本店所有商品绝无印刷品、水印品,保证作品与图片一致!
藏品描述:简介: 金鼎商标;吴德盛紫砂陶器行”(亦称公 司或店),为吴汉文于民国五年( 1916 年)所设。店址选在宜兴县城蛟桥边堍。早期用印为“吴德盛”阳文籇书小方章,底盖并用。稍后用印为阳文籇书大方章“吴德盛制”。
藏品描述:藏品尺寸/规格:QQ电话 完整
¥ 协商价吉林
藏品描述:藏品尺寸/规格:QQ电话 完整
¥ 协商价吉林
藏品描述:藏品尺寸/规格:挂轴179×52厘米。画芯97x41厘米 竹禅;清朝僧人,俗姓王氏,号熹公,清朝梁山县仁贤镇(今重庆市粱平县)人,住锡上海龙华寺。擅长书画、金石雕刻,绘画自成一格。其水墨人物、山水、竹石,人谓别
藏品描述:藏品尺寸/规格:挂轴179×52厘米。画芯97x41厘米。 竹禅;清朝僧人,俗姓王氏,号熹公,清朝梁山县仁贤镇(今重庆市粱平县)人,住锡上海龙华寺。擅长书画、金石雕刻,绘画自成一格。其水墨人物、山水、竹石,人谓
藏品描述:藏品尺寸/规格:挂轴169×64厘米。画芯85x51厘米 竹禅;清朝僧人,俗姓王氏,号熹公,清朝梁山县仁贤镇(今重庆市粱平县)人,住锡上海龙华寺。擅长书画、金石雕刻,绘画自成一格。其水墨人物、山水、竹石,人谓别
藏品描述:藏品尺寸/规格:未裱画芯96x41厘米。 竹禅;清朝僧人,俗姓王氏,号熹公,清朝梁山县仁贤镇(今重庆市粱平县)人,住锡上海龙华寺。擅长书画、金石雕刻,绘画自成一格。其水墨人物、山水、竹石,人谓别成一派,题画
藏品描述:藏品尺寸/规格:未裱画芯86x50厘米 竹禅;清朝僧人,俗姓王氏,号熹公,清朝梁山县仁贤镇(今重庆市粱平县)人,住锡上海龙华寺。擅长书画、金石雕刻,绘画自成一格。其水墨人物、山水、竹石,人谓别成一派,题画诗
藏品描述:藏品尺寸/规格:未裱画芯96x49厘米 竹禅;清朝僧人,俗姓王氏,号熹公,清朝梁山县仁贤镇(今重庆市粱平县)人,住锡上海龙华寺。擅长书画、金石雕刻,绘画自成一格。其水墨人物、山水、竹石,人谓别成一派,题画诗
藏品描述:藏品尺寸/规格:画芯85x40厘米 竹禅;清朝僧人,俗姓王氏,号熹公,清朝梁山县仁贤镇(今重庆市粱平县)人,住锡上海龙华寺。擅长书画、金石雕刻,绘画自成一格。其水墨人物、山水、竹石,人谓别成一派,题画诗亦佳
藏品描述:藏品尺寸/规格:画芯85x40厘米 竹禅;清朝僧人,俗姓王氏,号熹公,清朝梁山县仁贤镇(今重庆市粱平县)人,住锡上海龙华寺。擅长书画、金石雕刻,绘画自成一格。其水墨人物、山水、竹石,人谓别成一派,题画诗亦佳
藏品描述:藏品尺寸/规格:画心长93cmx宽27cm 竹禅()清朝著名僧人,俗姓王氏,号熹公,清朝梁山县仁贤镇(今重庆市粱平县)人,曾住上海龙华寺。14岁出家于梁山报国寺,受戒于双桂堂,一生云游大江南北,晚年为
¥15,000海南
藏品描述:藏品尺寸/规格:挂轴146×63厘米。画芯94x50厘米 竹禅;清朝僧人,俗姓王氏,号熹公,清朝梁山县仁贤镇(今重庆市粱平县)人,住锡上海龙华寺。擅长书画、金石雕刻,绘画自成一格。其水墨人物、山水、竹石,人谓别
藏品描述:藏品尺寸/规格:挂轴177×71.5厘米。画芯114x59厘米 竹禅;清朝僧人,俗姓王氏,号熹公,清朝梁山县仁贤镇(今重庆市粱平县)人,住锡上海龙华寺。擅长书画、金石雕刻,绘画自成一格。其水墨人物、山水、竹石,人谓
¥1,580江苏
藏品描述:藏品尺寸/规格:挂轴176×63厘米。画芯94x50厘米 竹禅;清朝僧人,俗姓王氏,号熹公,清朝梁山县仁贤镇(今重庆市粱平县)人,住锡上海龙华寺。擅长书画、金石雕刻,绘画自成一格。其水墨人物、山水、竹石,人谓别
藏品描述:藏品尺寸/规格:画芯95x50厘米 竹禅;清朝僧人,俗姓王氏,号熹公,清朝梁山县仁贤镇(今重庆市粱平县)人,住锡上海龙华寺。擅长书画、金石雕刻,绘画自成一格。其水墨人物、山水、竹石,人谓别成一派,题画诗亦佳竹禅图册_百度百科清 僧人竹禅绘画作品
清 僧人竹禅绘画作品
发表评论:
馆藏&73121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竹禅和尚画竹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