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利筋针疗法法选择针刺位置好难,肌肉肌腱看不见摸不着,有马位大神给予指点

        软组织运动障碍性疾病骨骼肌竖横针剌法简称竖横针刺法。1987年通过专家组鉴定并与同年9月获江苏省卫生厅甲级科学技术进步奖。

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是对世界医学的重要贡献。中国针灸博大精深,绝对不能只是按传统经络、穴位、古典经书去沿袭、继承,而要多视角多学科地深层次地理解挖掘,这样中国针灸才能被世界医学所接受,才能成为世界医学的无与轮比的瑰宝,中国针灸也是世界的,被世界认同与接受。

竖横针剌法其强大生命力与独突的临床疗效就是从多视角多学科地深层次地理解挖掘针灸理论,发现针刺与肌肉纤维之间,针刺与软组织、神经、血管、骨骼之间的奥妙,并用现代医学中运动生物力学、解剖学、肌肉学、神经学等理论去探讨去研究竖横针刺法的治疗机理,从生理到病理,再通过临床运用使之病理到生理。

所以,竖横针刺法是传统针灸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治疗方法。竖横针刺法打破传统循经取穴等针灸理论,并在传统针灸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充实传统针灸理论。竖横针刺法的推广与运用必将得到现代医学的认同。       

 竖横针刺法用针极少,减小患者针刺畏惧感与针刺的剌痛; 竖横针刺法疗效快,能治疗一些难以治疗的的疾病,不仅是软组织运动障碍性疾病极其有效,而且对一些内科疾病极其有效;  竖横针刺法针刺治疗疾病时因不取穴位,就大大扩大针剌部位与面积,避免长期在一个点(穴位)上用针而产生穴位的疲劳与皮肤损害;竖横针刺法中有许多固定针法,只要诊断明确则运用固定针法必速效,复制性强并疗效可靠。竖横针刺法治病法则是生理到病理,由病理到生理,是取肌肉,所以只要有现代医学理论就能驾驭,不需记背许多穴位。

竖横针刺法临床应用至今二十五年,其理论与治疗不段丰富与成熟。为了让中国针灸,让竖横针刺法更好更广泛地为人类解疾祛病,为体育运动康复医学作出贡献,为把竖横针刺法这一科研成果得到更广泛的社会效益,将《中国竖横针刺法》一书奉献给社会,奉献给针灸医者、针灸爱好者,奉献给世界。

       竖横针刺法形成初期受到针灸界前辈的关怀与指导,这里衷心感谢邱茂良、杨长森、肖少卿、盛灿若、杨兆明、朱复林、李忠仁等老师。

第一节   竖横针刺法的作用和适应症

人体因受外因、内因或不内外因产生局部肢体或大部肢体活动受艰,生理活动功能产生障碍,我们称为:运动障碍性疾病。现代医学又把运动的定义为:骨骼肌在神经系统支配下牵动关节产生运动。其实这个运动的定义还不完整,只是人们作日常生活、工作、活动的外部运动,或叫做动作,人体内部如胃的运功、肠的运动等,如果产生运动障碍则也会产生相应的运动障碍性疾病。然而无沦是传统医学还是现代医学都认为人体的肌肉(筋经)是运动的主体,是运动的动力。现代医学认为肌肉有收缩、放松生理功能,竖横针刺法认为肌肉不仅有收缩、放松生理功能,而且有延展功能,延展功能是在肌肉放松功能基础上才能产生。当我们的肌肉或者叫骨骼肌其生理某一功能产生障碍或不协调时就会产生运动障碍。

        人体骨骼肌产生一个运动其实是多块多束肌肉产生协调运动的结果,有的肌肉束(群)要产生收缩,有的肌肉束(群)要放松,有的肌肉束(群)要延展,协调性差或不协调则也会导致运动障碍。

       肌肉产生动力的基础是肌纤维。每块肌肉由很多肌束集合而成,每一肌束肉又由无数肌纤维组成。值得注意的是,肌肉力量大小与肌纤维粗细有关,切不可随意把肌纤维割断,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和每束肌纤维总量有关。(肌肉插图略)

       竖横针刺法在长期的临床实践,结合现代医学,进行了动物试验证,从而挖掘出古老针刺法这小小银针具有现代医学和现代医学不能替代的特殊作用,从而形成中国针灸之中又一理论体系——通过不同的刺式可调节、恢复肌肉收缩功能、放松功能、延展功能。这针刺法叫“竖横针刺法”。

       竖刺式:在临床使用时为竖剌法。顺着肌肉纤维走向进针的针法叫竖刺式。竖刺法有调节、恢复肌肉收缩功能的作用。(插图略)

       横刺式:在临床使用时为横剌法。截断肌肉纤维走向进针的针法叫横刺式。横剌法有调节、恢复肌肉放松功能的作用。(插图略)

软组织运动障碍性疾病是临床常见多发的疾病,名目繁多,治疗难度较大,就以疼痛而言,就有牵涉痛、放射痛、本部位损伤(劳损)痛等;就疼痛的性质来讲,有神经性疼痛、血管疼痛性、肌肉疼痛性、韧带肌懂疼痛性、关节性疼痛等;就疼痛的病机来讲,有内因,有外因,有不内外因,有主动肌为主病,有协同肌为主病等;从病种来讲,形形式式,复杂多变,往往不是一个单纯的单一的病变放在医者面前给你治疗。

大道易简,万变不离其中。任何软组织运动障碍性疾病所致的疼痛大多表现为肌肉的酸、麻、胀、重;任何肌肉的疼痛都不外其收缩功能失调或放松功能失调或延展功能失调;任何伤及骨(关节)病,伤骨必伤筋,伤筋不一定伤骨,伤筋(肌腱韧带)必伤肌;任何运动神经性的疾病,最终表现形式为所支配的运动肌群疾病,痛症如此,无痛症亦是如此。

       竖横针刺法最大特点是能较迅速地调节恢复肌肉收缩、放松、延展功能,使形形式式,复杂多变运动障碍性疾病从病理调节恢复到生理。其过程有的放矢,并包涵着现代医学的解剖学、神经学、肌肉力学、运动生物力学等理论。

       从竖横针刺法冶法特点临床应用比较广泛,首先是对运动障碍性疾病疼痛型与无痛型有较好的治疗或辅助治疗作用,另外内科肠胃疾病也能有较好的治疗或辅助治疗作用,比如胃痉挛、胃动力差消化不良、肠动力差便秘等。

    竖横针刺法是中国针灸。竖横针刺法针具即中国针灸针具。

    由于竖横针刺法需要针刺肌肉深层,所以所用针具相应粗些与长些。

    临床一般选用市售26、28、30号毫针。其中1寸针以30号为宜,在运用竖横针刺法治疗疾病中很少用1寸针;2寸、3寸针以29号为宜,以上二型号针为常用针;5寸针以26号为宜。(针具照片略)

    在竖横针刺法中进针方向是决定疗效的先决条件,进针方向错了,不仅影响疗效,甚则没有一点疗效或能起反作用,疼痛加重,这好象热症用热药治疗,寒症用寒药治疗一样。

    竖剌法——顺肌肉束纤维的走向进针,即进针方向与肌纤维走向呈平行方向为进针方向。一般由近端刺向远端,如果病灶在近端或关节下方,亦可由远端剌向近近端。(近心脏为近端,远离心脏部位为远端。)

    横刺法——截断肌肉束纤的走向进针,予进针方向与肌纤雏走向呈90度夹角刺入,肌肉束左右两方均可进针。

    进针点的选择一般选病灶部位所在的肌肉束(群)。换一句话来讲,进针点选择一般是选择要调节恢复的肌肉束(群)。

    进针点选择决定要调节恢复的肌肉束(群)长与短;要调节恢复的肌肉束(群)多与少、薄与厚;决定于疾病的特点和达到治疗的目的,决定于医者用针长短等来选择进针点。

第四节  针刺角度与深度

    斜刺,针身与皮肤呈25——30度夹角刺入,适用于治疗深层肌肉束(群)或皮下脂肪厚者。(图略)

    平刺,针身与皮肤呈10——25度夹角刺入,适用于治疗浅层肌肉束(群)或皮下脂肪薄者。(图略)

    临床中斜刺与平刺并不是绝对的,如用5寸针治疗疾病时,为了使针尖与针身完全产生治疗效果时,如针刺股四头肌则需平刺方能达到治疗目的。

《素问.刺要论》:“病有沉浮,刺有深浅,各至其理,无过其道”。就是要根据不同的病情的需要及组织的深浅来决定针刺的深浅。竖横针刺法针剌深浅仍遵循“病有沉浮,刺有深浅”古训,但因针刺法的不同也有所异。古训中“沉浮”,是讲疾病的虚实、表里,竖横针刺法中“沉浮”,则指病灶部位深浅,肌肉的长短、宽窄、薄厚,而定刺之深浅。深层肌肉束(群)之疾,刺之浅,则不能调节恢复其生理功能,反之,浅层肌肉束(群)之疾,刺之深,亦不能调节恢复其生理功能。

    竖横针刺法中针刺之深浅,必须对所针治的疾病进行详尽的被动试验,临床试验来鉴别诊断;竖横针刺法中针刺之深浅,就要求医者有目的地行针进行治疗,有目的地有方向地调节恢复其生理功能,做到有的放矢,以达用一枚针当百针。

    竖刺法与横刺法的针刺手法均采用传统针剌手法。因竖横针剌法临床使用的毫针一般偏长,再者针刺治疗时是有目的的,所以一般进针后采用插法将针身送入需要调节恢复的肌肉束部位,然后再进行捻转等法,以免肌纤维缠于针身。

    竖横针刺法在冶疗疾病时,一般单独使用。但竖璜针剌法讲究的“针至病所”、“气至病所”,进针得“气”后可徐徐把针退到皮下,病人立即作被动试验,是否针至病减或针至病退,其优点在于,病者针至病减或针至病退可减少病痛,也可增加治疗疾病信心,其次可告诉医者针刺目的对与不对,或者对疾病的鉴别诊断对还是错,以便改进,一切从最快疗效出发,再之可减少复进针之痛。

    在治疗胃肠疾病时,除运用竖横针刺法还可佐以传统针灸循经取穴治疗方法。如胃疾,易可取足三里等穴位佐之;又如肠疾,可取下合穴等佐之。

    竖刺法和横刺法二法临床治疗各司其职,各有所长,具体临床运用时前提在正确的鉴别诊断,分辨是收缩功能失调,还是放松功能或延展功能失调。在一个疾病而言有时该松则以松治之,该收则以收治之,所以竖横针刺法在冶疗疾病时,根据疾病的治疗需要可单用一法,也可二法同用,一切为了疗效。

    在筋守筋其实是那儿痛治那里,针刺那里,这经文也是阿是穴产生理论基础之一,临床大多沿袭在用,往往也能取得疗效,但对临床中牵涉痛和放射痛就不能达到理想效果。竖横针刺法“在筋守筋”治疗原则是:局部单一劳损或损伤时则在筋守筋;进行临床被动试验,分清是放松功能失调,还是收缩功能失调,还是延展功能失调,鉴别诊断后方能施法治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散者收之,损者益之”。竖横针刺法则用可恢复调节收缩功能的专一针法——竖刺法治疗“不收则痛”,达到“以收冶痛”的目的。对于痿证,肌无力等,皆因肌肉收缩功能失调而至,故仍“以收治痿”,竖刺法调节恢复肌肉收缩功能,同时也是增加肌肉张力的过程。

    《素问.至真要大论》:“急者缓之”,“结者散之”。人们经常也说,不通则痛,通则不痛。如何缓,如何散,如何通?没有好的方法。竖横针刺法则用可恢复调节放松功能的专一针法——横刺法治疗因挛急,因结节,因拘挛、转筋不通而“不松则痛”之病症,达到“以松治痛,松则不痛”。

一.“竖横针刺法”中传统针灸理论解析

  一 ) 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灵枢.九针十二原》 

 在所有针灸教材之中只有“得气”这个概念,在临床治疗中只“得气”还不够,还必须“气至”。气至,至何处?古训为“气至病所”,只有气至病所,治疗才有效果。通俗地说,只有针感——得气,只是针刺治疗的第一步,治病有无效,刺之道完成否,还得“气至病所”来定, 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这是临床行针者易混淆的二个概念,或易忽视的,或难以掌握针刺之道。

 我们只要用针灸针刺入肌肉,捻针后都有不同程度的酸、胀感,这是因为肌肉受刺激后,即能产生化学能的变化,就有酸,或胀的感觉。古人觉得只有这种“得气”现象还不行,还不能得到治疗疾病的最佳效果,还必须使这个“气”达到病所——疾病的病灶部位和疾病产生的相应部位,所以古训要求“气至病所”刺之道方能毕矣;气不至病所,刺之道不能有效,或是说不能圆满完成。这一古训对针灸临床有其深远的指导意义。比如在针刺“内关”穴治疗胃心胸之疾,当刺入“内关”穴后,酸胀得气之感应向臂向胸部方向传导,“气至”胃心胸之疾速效。往往刺入后一不小心就到中指,如触电样,如火烧样,这不是“得气”,更不是“气至”,这是刺中了正中神经,如果刺激量大,正中神经会受伤害,手麻痛数日才会恢复。再如治疗腰腿痛之疾,传统针刺法“环跳”穴必用,使针者都觉得刺入后有酸麻放射到腿为之“得气”,既然得气了,就针毕。其实这是一种“粗守形”,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金针赋》中讲:“欲气上行......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运气至疼痛之所。”古代有“运气”、“调气”、“提气”、“纳气”、“催气”等接气通经,通关过节之法,主要目的就是使气至病所。

     “竖横针刺法”冶疗疾病为什么有特效?就是循遵古训“气至病所”,故有特效。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主征是一侧或双侧的腰腿痛,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于是在传统针刺法中取穴从腰部始,直到腿,到脚,一路扎下来十余枚针,常用穴位: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秩边、环跳、承扶、殷门、委中、阳陵泉、承山、飞扬、昆仑、太溪等,那怕用针者针针“得气”,也不是“气至病所”。

临床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肢(腿部)疼痛(酸麻)部位各有不同,常见的有三条线路:1)压迫坐骨神经主干(钱氏定为:坐骨神经主干压迫型):由臀部沿股后缘,顺小腿后缘,达足底。按经络学术来讲完全是循足太阳膀胱经;2)压迫腓浅神经为主(钱氏定为:腓浅神经压迫型):由臀部沿股偏外后缘,顺小腿外后缘,再从外踝后达四、五足趾面与底部;3)压迫腓深神经为主(钱氏定为:腓深神经压迫型):由臀部沿股外后缘,顺小腿前缘,达足面。当然神经被压迫不是那么解其人意,以人的意志所压,那么规规矩矩的,有时也会有混合路线压迫的(钱氏定为:混合压迫型),尽管如此也会感觉到以那条线路的轻与重。

       而这些压迫从腰神经根,骶丛部位就开始,坐骨神经在臀部开始才成一束,似电缆一样,上面压迫到什么神经,下面就传导到这些神经所支配的部位产生酸麻,或胀痛等症状。

     “竖横针刺法”用“椎间针”这一固定针法治疗时就循古训“气至病所”,绝不犯方向、路线错误,有效的行针行“气”,效之信,若风吹之云。

临床上“颈肌综合症——颈肌型”多见。在疼痛部位上,可见一侧或双侧单纯性颈部酸痛,或一侧或双侧颈部与肩部酸痛,或一侧或双侧颈部与背胛部酸痛;在运动受障碍上,可见颈部不能转动,或低头受限,或仰头受限等,在运用“颈肌针”法一针就可“气至病所”,就可以减轻疼痛,就可使颈部活动度增加。

    以上就是“竖横针刺法”中的“气至病所”的临床价值。

在其病所生者,此语出自《终始篇》:“病生于头者头重,生于手者臂重,生于足者足重,治病者先刺其病所生者也。”虽古人对一些病因不解,但己难能可贵。从“治病者先刺其病所生者也”此语来看,与气至病所相辅相承,有非常辨证的治疗法则。“竖横针刺法”理论认为:治病者先刺其病所生者也,必得气。此语似乎难以理解,还是举病例比例易懂,易理解。

比如“肱骨外上髁炎”,即通俗病名“网球肘症”,症见肱骨外上髁处压痛,网球肘试验阳性,钱氏网球肘被动试验阳性。“网球肘症”看起来是病在肱骨外上髁,实际上是拇指伸肌、食指伸肌、中指伸肌劳损(挛急)造成,即“其病所生者”,因此,当我们用“竖横针刺法”进行治疗时,就必须在病所生之肌腹以松而治,施“网球肘针法”必得气,得气后,必牵至肱骨外上髁上,肱骨外上髁上压痛即减,甚至消失。

        为了让大家更了解“竖横针刺法”理论,所诠释古训,再举“竖横针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

 腰3、4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常见,可与腰4、5,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所产生的压迫路线不同。 腰3、4椎间盘突出症除腰部疼痛外,以髋关节、腹股沟部 、股面、膝关节上方为主,甚则会下行小腿内侧,达足底酸麻。临床上行针者往往不问或不管这些,总以腰腿痛治法治之,或以痛为腧治之,就是偶有治愈 ,大多治疗很长时间,通过休息自身调节,或加以其它冶疗方法逐步康复。

“竖横针刺法”治疗腰3、4椎间盘突出症 “在其病所生者”腰3、4,部与腰4、5部用放松针法各刺一枚3寸针,必得气,针感直达股面,治毕,痛逝一半。这就是固定针法之“腰3、4椎间针法”。这就是针灸治疗的效应,而不是病人病治好了,不知是你针灸治好,还是吃药打针治好,还是外敷药物治好。

二 )凡病有沉浮,刺分深淺。《灵枢.官针篇》

    在传统针灸理论中,对病的沉浮一般是指:脏腑与经络相对关系,病在脏腑为“沉”,在经络为“浮”,然在经络之中也有沉与浮之相对,就是中医辨证高明之处;正气与邪气相对关系,正气虚,邪气盛则病较“深”,但此“深”中也有

“浅”,就看病的正、邪之气相搏胜负而定。《小针解》有语曰:“针太深,则邪气反沉者,言浅浮之病,不欲深刺也,深则邪气从之入,故曰反沉也。”我们先不谈古人有否科学性,但病有沉浮,刺必分深浅已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指导着千百年来针灸临床治疗。

    运动障碍性疾病大部分是与神经、血管、肌肉、韧带、关节、骨等密切联系。祖国医学多指“痹证”、“筋”之疾等,在刺法中有刺骨、刺肉、刺筋、刺关节等之分,这些均不在本文中论述,在“竖横针刺法”基理论述中将有具体详尽论述。

在长期临床中,我们发现有人腰痛,前弯时开始痛,再弯下去反而疼痛减轻;有的则开始不痛,而弯到一定程度时会痛。“竖横针刺法”对软组织有调节恢复功能奇突功能,弯腰之病临床各有不同,原因则在“病有沉浮”,而这里所指“病有沉浮”,又赋于新的内涵,知其病之“沉浮”,运用“竖横针刺法”则针到痛减,疾除。

   病有沉浮,损伤的软组织在深,为沉;在浅,为浮。

   病有沉浮,病灶(病因)为沉,牵涉、放射,、并发症为浮

在传统针灸学中,一般针刺穴位深浅实质上是按穴位所在部位肌肉丰厚程度来的。比如臀部肌肉丰厚,标明针刺深度就深,“环跳”穴可直刺2——3寸;常用“合谷”穴在手上,合谷肌不如臀部肌肉来得丰厚,只能直刺0.5___1寸;面部“颧醪(醪,应“骨”为傍)”穴 ,只有直刺0.3__0.5寸,就连背部俞穴大多在0.5___1寸之间。因此对“病有沉浮,刺分深浅”古训在某种意义上讲是难以做到的,不能显示其真髓,也不能取得预期效果。

    “竖横针刺法”精髓就是调节与恢复软组织的放松、收缩、延展功能,使之达到平衡。要达此目的,就必须知“病有沉浮”再“刺之深浅”,疾病可针到病减,针到病除。

    中医叫“筋出槽”的“梨状肌综合症”,梨状肌挛急病生。梨状肌在臀部深层,“竖横针刺法”其刺法的针尖必达梨状肌肌腹部位,针灸针在治病时,最有效部位在针尖和针身前2/3部位,这点,用针者谨记之。从而方能使出槽的梨状肌恢复放松功能,回位了,就不压迫坐骨神经。此症,刺之浅,无效。再如腰痛,我们一般认为腰肌是一块肌肉,腰肌劳损,或急性扭伤,取腰上的穴位,针刺深浅度肥人深些,瘦人浅些,肌肉厚的人深些,腰肌差的浅些,刺入有酸胀就行。这是不负责任的态度,或者对疾病治疗默守陈规,好多临床腰痛病人病难治就在于此。腰痛,也要分腰肌浅层肌肉,还是深部肌肉劳损;是腰部上、中、下段以那段腰肌劳损为主等,都要分清,医者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如何分清,做到心中有数呢?就必须认真对其病作“被动运动检查试验 ” ,从中进行分析、判断,得出正确的病之“沉”与“浮”。 此论亦合《素问.刺齐论》所云:“刺骨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脉,刺脉者无伤皮;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

    3 )病有沉浮,病灶(病因)为沉,牵涉、放射,、并发症为浮

在临床上,行针者最爱“以痛为腧”进行治疗,认为“痛点”是病。“以痛为腧”进行治疗不是不可,有时也能取得出其不意的最佳效果,“痛点”不一定是病。如果行针者都“以痛为腧”进行治疗,那么,针灸则无学术可讲,所有人都可操其针,做医生。再者,许多疾病可用“痛点”来作为诊断依据,反之,不能成立,“痛点”不一定是病。

    “竖横针刺法”的理论是长期临床验证与疗效优劣取舍的结晶。

    病有沉浮,病灶(病因)为沉,牵涉、放射,、并发症为浮。在“竖横针刺法”中只要紧抓此论,刺之沉,浮则消,则逝。

“颈肌综合症”此病名是钱氏根据临床治疗结合现代医学首先提出,并用“颈肌针法”这一固定针法非常有效地解决临床“颈肌综合症”中“颈肌型”、“臂丛神经压迫型”、“颈动脉压迫型”、“枕大、小神经压迫型”、“交感神经压迫型”、“综合型”等各型的病症;并能有效地治疗有“颈肌综合症”所导致的耳鸣、一过性耳聋、吞咽肌麻痹等症。

在“颈肌综合症”中“颈动脉压迫型”主症见:头晕,甚则旋晕,呕吐,视物模糊。但不知“颈肌综合症”中“颈动脉压迫型”临床中还有最大特点——痛点明显。其痛点在胸锁乳突肌上段、枕骨下缘、后枕部、颞部,太阳穴部、或在头顶部。以上“阿是”、“天应”故有效,那只是病之“浮”,也可讲此病之“标”;颈动脉被压迫是病之“沉”,也可讲为“本”。我们只要用“颈肌针”中治疗“颈肌综合症”之“颈动脉压迫型”固定针法(如右图所示),则能从根本上解决晕之疾。

    再如“颈肌综合症”中“颈肌型”,往往牵肩、胛、背部疼痛,或酸胀,或紧重,其实所牵肩、胛、背部疼痛,或酸胀,或紧重都是牵涉痛,均为其病之“浮”,只是一种浮在上面的症状,病人主诉,也往往是表面的症状。浮在上面的,最明显;沉在下面的,不知道。

    病有沉浮,病灶(病因)为沉,牵涉、放射,、并发症为浮的理论对临床治疗多么重要,了解并理解,悟其道,疗效快捷,二枚“颈肌针”就可。如果按传统针刺法难能得到立竿见影效果,加之用针多,病人受针之刺痛苦也多点,在胸背部针刺还得脱上衣,也许因刺之不当造成不必要的医疗事故。

    “竖横针刺法”对“凡病有沉浮,刺分深淺”古训的诠释,为传统针刺法理论注入新鲜血液,越来越显示其临床价值。

三 ) 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灵枢.九针十二原》

    现代人读此段经文,因语不惊人,未必去细读、细品、深悟。“竖横针刺法”则有全新诠释,极大丰富“竖横针刺法”理论,并作为临床治疗基理。

    在一千多年前古人不知什么地方的肌肉是什么名称,什么筋腱是什么名称,但能告诉后人“皮肉筋脉各有所处”;

    古人虽不明现代医学那么多病名,但告诉后人治疗疾病“各有所宜”,治疗疾病应辨证,辨病论治,不可千篇一律,形而上学,各种疾病都有一定的发病机制,与病征,治病必各有所宜的治疗方法,治之方有效;

    那时古人虽不详解剖,但明明白白告诉后人,“皮肉筋脉各不同形”,并有各自的岗位,各自系统,各自任务,这叫“各以任其所宜”。

 古人在一千多年前对人体解剖没有那么明白,就知道“皮肉筋脉各有所处”,并且用十二经络、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组成人体网络,运动系统,揭示人体生理与病理;古人又用阴阳学术将人体的正面为“阴”,背为“阳”,“阳主动”,“阴主静”。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绝对不会乱的,是非常有规律的、协调的、相互制约的。

    我们常常认为背肩胛的毛病是“颈椎病”,当我们理解“皮肉筋脉各有所处”古训就知道背肩胛的毛病不一定是“颈椎病”,或者完全不是“颈椎病”。这就是“竖横针刺法”对古训的全新诠释,并指导临床,取得当其它疗法没疗效的,“颈肌针法”就能治,并取得疗效。

    背肩胛部酸痛,或胀痛,或紧累等症,均表现在背肩胛部所处的肌肉。这些肌肉大部分表现在以现代解剖学中“背浅肌”为主。我们以“斜方肌”为例,在“背浅肌”中又以“斜方肌”复盖部位最大,功能最多。“斜方肌”所处枕外隆凸,上项线及合部胸椎棘突,抵止锁骨外1/3,肩峰及肩胛冈。当我们低头、转头(颈)、仰头(颈)、提肩、降肩,或做扩胸动作,手臂部一切动作,手拿重物等等均需斜方肌参与工作。还别忘记,睡觉无论仰睡,还是侧卧都需要斜方肌做功。所以,处在如此重要位置,多功能,多负担的斜方肌极易疲劳,疲劳了,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个部位酸累;积劳成疾,这个部位则痛,其生理功能就降低,或受限了。仅从斜方肌本身生理功能降低或受限,就认为是颈椎所致,就说是“颈椎病”,是无科学道理的,是“拉郎配”。如此治疗此疾,病难以治愈。

    在“竖横针刺法”理论与治疗体系中,对所处任何部位的肌肉、神经、关节、韧带等病变,都是从其特定位置生理到病理去认识,去分析,去判断,然后通过特定针法进行调节,恢复其所处位置的生理功能。这样治疗疾病只有在“竖横针剌法”中表现淋漓尽致。

    “病各有所宜”,疾病都有一定的发病基理,都有一定的临床特征,治疗时则要选择适宜的对症治疗。 古人虽不明现代医学那么多病名,但告诉后人治疗疾病“各有所宜”,治疗疾病应辨证,辨病论治,不可千篇一律,形而上学,各种疾病都有一定的发病机制,与病征,治病必各有所宜的治疗方法,治之方有效;通过对疾病辨证,辨病论治,选择对症,适宜的治疗方法,治有效,有速效。

    临床上许多对病不宜的治疗。不宜者,安慰式治疗,可有可无;不宜者,有副作用的治疗,或有害而无益的治疗。

    “竖横针刺法”循古训,按疾病的病理,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法,达到治病各有所宜的目的。

    当软组织放松功能失调时,我们采取恢复放松功能的剌式,以松治痛,松则不痛;

    当软组织收缩功能失调时,我们采取恢复收缩功能的刺式,以收治痛,收则不痛;

    当软组织产生不平衡时,我们采取平衡针法,促使软组织平衡,平衡则病安。

    “通则不痛,不通则痛”。这是民间都知道的中医理念,也成为人们对痛症认识的口头禅。说这活根本不费劲,上下嘴唇一碰就出来了,但具体如何通,这是临床长期追求的课题,也是医者梦寐以求的事。

    “竖横针刺法”循病各有所宜所悟,用针刺这古老的方法,结合现代医学就很好地解决一个“通”字。通,以收治痛,收则不痛;通,以收治痛,收则不痛;通,平衡则病安。

    在多变的临床中,对某一具体病例来说,表现出来的形式、症状、特征大多相同。如膝副韧带损伤,膝关节痛,上下台阶痛,尤以下台阶为甚,膝关节屈伸欠利或受限,下蹲痛而受限,有时表现膝关节肿胀,膝后缘痛。再如网球肘症,表现为用手拿物因肘痛而受限,拇指、食指、中指背伸试验(钱氏试验)阳性,肱骨外上髁上压痛,甚者会肿胀,肘关节屈伸欠利或受限。又如腰4/5、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主症有四个分型(钱氏分型):坐骨神经主干压迫型、腓浅神经压迫型、腓深神经压迫型、混合型。当我们对病症,找出它们共同点,治病就更有针对性,更能创造出疗效十分显著,同针又少的固定针法来。这就好象开锁一样,什么钥匙开什么锁。我们配钥匙时就会看见师傅磨了又磨,用锉子锉了又锉,差一点,锁都开不了,或者开得不灵活,不爽。锁都开不了,或者开得不灵活,不爽,钥匙就是不适不宜这把锁。治病的方法,也是如此之理。

    竖横针刺法”中的固定针法,为针灸临床治疗带来科学化的临床路径,给临床教学带来形象化、简易化,给科研开辟了新路。

    在现代解剖学中,我们知道肌肉的形状分长肌、阔肌、轮匝肌。另外还有肌肉的辅助装置,什么筋膜、滑膜囊、腱鞘等。除肌肉外,把血管、神经等组织分得一清二楚。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人就通过“其死可解剖而视之”(《灵枢.经水》)直视方法,告诉后人皮肉筋脉各不同形,名以其所宜。皮肉筋脉有各自岗位,各自系统,各自的任务,并且互补,相互依存,又对立,又协调统一

    “竖横针刺法”根据“ 各不同形,各以其所宜 ”, 皮肉筋脉有各自岗位,各自系统,各自的任务,并且互补,相互依存,又对立,又协调统一的理念,把临床各种复杂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分为痛型与无痛型二大类型。

    痛型:就是指痛症,也就是一切产生各种疼痛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临床多见不作例举。

    无痛型:就是此类运动障碍性疾病是没有疼痛,大多是运动神经方面的病症,如中风后遗症、截瘫、脑瘫、面瘫、桡(尺)神经麻痹症、腓总神经麻痹症、肌萎缩、肌无力等等。

“竖横针刺法”在治疗痛症时,把皮肉筋脉有各自岗位,各自系统,各自的任务,并且互补,相互依存,又对立,又协调统一的理念溶入从问诊到治疗的整个过程中。如“颈肌综合症”中“臂丛神经压迫型”,问诊必须问清手臂麻痛的走向,虽说统称“臂丛神经压迫型”,但是压迫的是桡神经,还是尺神经,还是腋神经必须问清,各种神经有各自任务,治疗时运用“颈肌针”方法也不相同。除问诊清楚外还得作临床检查,再检查清楚疼痛或麻痛部位,因为在肌肉劳损或损伤时,肌肉并不可以象书本所描述的那样单纯,更不能由治疗者按自已的想法去设计。肌肉的运动是互补的,协调的。

    从理论到临床实践,再由临床实践到理论。“竖横针刺法”把“颈肌综合症”中“臂丛神经压迫型”又分为四型:桡神经压迫型、尺神经压迫型、腋(正中)神经压迫型、混合型。分型明确,治疗明确。

    “竖横针刺法”在治疗无痛型病症时,强调一个调,调动神经、肌肉在自已的岗位执行各自任务的能力,恢复其运动功能,整体出发,各个击破。如治疗中风后遗症,首先注重下肢的恢复,生活自理,行动自如是关键,下肢的康复对整体康复,增加患者自身调节、功能锻练与增强体质、增强抵抗疾病信心大有帮助。在下肢治疗中,则首先要解决踝关节内翻与能抬腿屈膝问题,这是行走的前提,是走稳路不跌倒的关键。治疗上肢必从伸屈肌群相互依存,又对立,又协调统一理念出发,以治疗伸肌的瘫痪为主。只有伸肌功能恢复,才能肩上举,肘可伸,指不紧,屈伸自如。

四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灵枢.官能》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此古训是告诉用针者,当经脉病、脏腑病是虚证时,用针应用补法,正气虚时应用补法,或平补平泻之法;当经脉病、脏腑病是实证时,用针应用泻法,邪气盛时应用泻法,泄其邪。

    在运动障碍性疾病治疗中“竖横针刺法”所诠释的“虚”与“实”,“满”与“泄”赋于全新含义,注入新鲜内容。对临床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虚,指肌无力,肌萎缩,肌肉收缩功能失调;实,通过“竖横针刺法”特定治疗,增加肌张力,调节、恢复肌肉的收缩功能。

    满,指肌挛急,转筋,筋急,肌肉放松、延展功能失调;泄,通过“竖横针刺法”特定治疗,达到调节、恢复肌肉的放松、延展功能。

    通过这样的诠释就一目了然,简单而易理解,是临床冶疗之准则。

    1 ) 虚,指肌无力,肌萎缩,肌肉收缩功能失调;实,通过“竖横针刺法”特定治疗,增加肌张力,调节、恢复肌肉的收缩功能。

    肌无力,肌萎缩,肌肉收缩功能失调而减弱或丧失,按现代医学理论则是肌肉的肌张力减弱,或丧失。肌无力,肌萎缩,肌张力减弱,或丧失,本质上就是一个字:“虚”。

    在“竖横针刺法”特定刺式,能增加肌张力,调节、恢复肌肉的收缩功能,此时则“实”。从另一角度来说,“实”之,“收”也。收,则不虚;收,则不萎。

    收,则不虚;收,则不萎。这是“竖横针刺法”对传统针灸理论注入新鲜内容,指导临床验之,则“捷法最奇”者哉。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症,中医名,面瘫、囗眼歪斜。此症就是面部瘫痪的一侧或双侧表情肌收缩功能失调,产生运动障碍。“竖横针刺法”治疗此症,收而治之。通过收,就能进行分型,钱氏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症共分三型:失神经支配型、不失神经支配型、不完全失神经支配型;通过收,就能较准确地告诉患者治愈的疗程与预后。特别在不完全失神经支配型和失神经支配型二型的治疗中,运用以“收”治面瘫其疗效比任何治疗方法更快,更有把握,而且能够避免,或减少产生后遗症。

   腰痛,临床常见弯腰痛,但也有弯腰不痛,后仰痛。后仰痛,平卧腰部有空感,此症实为腰肌收缩功能失调,减弱。在治疗中用“虚则实之”,收,则不虚,收,则后仰不痛,“有缘遇针刺病除,其病皆随手而愈矣”(《针灸大成》语)。

抬腿乏力,或直立乏力、无力,这些症状多见中风后遗症、小儿脑瘫、各种原因截瘫、格林巴氏综合症后遗症、股四头肌炎等等疾病。这些疾病都表现主动肌乏力或无力,中医属萎证范畴,现代医学则是收缩功能失调或丧失,临床治疗此类萎症要比挛急型的病症还难。“竖横针刺法”则用“以收治萎”,收,则肌有力而不虚,收,则不萎。“以收治萎”是“竖横针刺法”对传统针灸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在指导临床治疗真谓《针灸大成》所云“洞造玄微而尽其精妙”,“得之者,若科之及第,而悦于心,用之者,如射之发中,而进于目”。

    2 ) 满,指肌挛急,转筋,筋急,肌肉放松、延展功能失调;泄,通过“竖横针刺法”特定治疗,达到调节、恢复肌肉的放松、延展功能。

    满则泄之,古人用非常形象的语言,表述疾病的病症和用针之法。好象水满为患时,就要泄之洪,要放水。语言虽形象,治疗却难。“满”,对于病来说看不见;“泄”,如何泄,难得泄之效。“竖横针刺法”则恰到好处地解决这个问题,以特定针法则可以松治满,松则满泄,达到调节、恢复肌肉放松、延展功能的目的。

    临床多见四肢、颈、腰等部位的运动损伤、急慢性劳损,或各种因素产生的肌肉、韧带挛急性酸痛、麻痛、胀痛、刺痛等等疼痛,都可通过“竖横针刺法”特定治疗,达到调节、恢复肌肉的放松、延展功能。颈、腰部之疾在前面章节已例举,本节讲述临床“小”病来解析泄满,这此小病往往其它疗法无从治之的,棘手的病。

    足踝外伤性疼痛,多见运动损伤。或转筋、筋急。按现在临床治疗先欲摄片,视其有否伤骨,冷敷处理,而决不可作其它治疗。“竖横针刺法”打破这一清规戒律,可以作针灸治疗,并伴以恰到好处的“钱氏一指禅推拿”。临床治疗时对受伤的踝关节进行背屈、背伸、内旋、外旋试验,当明确转筋或挛急的肌肉或肌腱部位则可以松治痛。这种治疗方法不仅可立即减轻疼痛,缩短恢复所需时间,而且可鉴别诊断有否伤骨。

    临床中还有许多莫名其妙的疼痛,比如手指或足趾用力不均或碰撞后产生运动受限,都可通过“竖横针刺法”进行以松治痛,调节、恢复其功能。这是任何一种治疗方法都不能达到的治疗目的和快速的疗效。“竖横针刺法不仅能治“大”病,而且能治别的疗法不能冶,或难以治疗的“小”病。

    3 )“竖横针刺法”在“满则泄之”指导下的临床运用溶入了“阴阳”学术理论

    “竖横针刺法”在“满则泄之”指导下的临床运用溶入了“阴阳”学术理论。祖国医学理论是以阴阳为主轴,无论人体结构,五脏六腑,气血津液这些生理的,还是病理的都离不开阴与阳。阳长阴消,阴阳对立、依存、转化贯穿于中医理论的生理、病理、诊断与冶疗之中。中医阴阳理论体系是世界上伟大的哲学思想体系。

    “竖横针刺法”中特定针法之一“反针法”就是阴阳理论的运用。何谓“反针法”?当阴侧有挛急、转筋,放松功能失调时,我们取阳侧进行治疗,阳长阴消,阳长,阴满则泄。

    一般在下肢后缘,或上肢内侧产生肌肉、韧带紧急、挛急痛,我们都可在下肢的前部,或上肢外侧进行“反针法”治疗。

    进行“反针法”治疗比直接进行放松治疗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坐骨神经疼痛产生腿后缘肌肉挛急、半膜肌半腱肌挛急、腓肠肌挛急、跟腱紧痛、手肘部屈肌挛急等等病症都是“反针法”适应症。

    “竖横针刺法”中“反针法”的运用实际上也是祖国医学阴阳学术与现代医学肌肉力学有机结合。

五 )关于“补”与“泻”

    粗守形者,守剌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气血有余不足,可补泻也。《灵枢.小针解》

1)补泻,是针灸的灵魂

传统针灸理论归纳起来,其灵魂就是在“补”与“泻”二个字上。理论总要施付于临床。传统针灸理论其经络理论施付于临床,就是剌法。刺法,只是形。传统针灸理论历代医家为刺法的研究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宝贵的理论和临床经验与论著。而现在有宣传什么“飞针”根本谈不上“刺法”,只是一种进针的方法而已。因此,古人告诫行针者切不可守其“形”,“粗守形者,守刺法也。”守刺法,只是一般行针者水平,是不能达到,或者不能完全达到针刺应有的灵验疗效的。必须做个“上守神者”,照现代语言来讲就是做精通针灸技术,高级的,有疗效的针灸医生。上守神者,就必须“守人之气血有余不足,可补泻也。”针灸理论中补泻的问题是历代医家呕心沥血探讨的问题,是重中之重的探讨问题,也是现代针灸研究的重要课题。

    现将对后世有影响的历代针灸医家理论中有关“补泻”的论述选择于后,让大家略知一斑。

    《内经》:“盛则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补泻法归纳约有:迎随补泻法、开合补泻法、徐疾补泻法、呼吸补泻法等。

    《难经》:其论补泻主要解释《内经》中补泻论述。并提出:补泻注重营卫。《难经.七十二难》云:“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来往也,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此中也含有深浅之意,营卫之气卫浅而营深。在《难经.七十八难》中又对手法补泻作了注释“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是说着重于针刺要促使“气”来,得气后,用向下按纳的手法为补;用向上提引的手法为泻。

    《流注指微赋》:补法宜浅刺,采用1——5分的深度;泻法宜深刺,采用6——10分的深度。

    《针经指南》:“手指补泻十四法”成为后世“子午补泻法”理论基础之一。

    《神应经》:首先提出“平补平泻”一词,后人认为“平补平泻”是刺激量较轻的补泻。

    《针灸大全.金针赋》:提出补泻八法___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子午捣臼、进气、留气、抽添,八法。从此,补泻手法有复式与单式手法之分。

    《针灸大成》:对针刺补泻原理进行阐述,并提出:补泻分大小,有“平补平泻”,也有“大补大泻”。

    传统针灸理论中谈补泻,实质上也是一种手法,或者说根据疾病的辨证,除需一定的针刺法外,必须施行的一种针刺手法。

    针灸,必竟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手段,方法,而不是安慰剂。既然是治疗疾病的手段,方法,就不能凭用数枚,或数十枚针灸针按照穴位刺入皮下就成,而是讲的针刺法,针刺手法,讲的是治疗效果(疗效),近期疗效与远期疗效。

    突显疗效,就在于“补泻”;“补泻”,就是针灸灵魂。任何一种针刺法如果脱离“补泻”,或不讲“补泻”,也就谈不上针刺之法。

    “竖横针刺法”的本身也是一种针灸刺法。古代有:五刺、九刺、十二刺,还有历代医家们的刺法,如龙虎升腾、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等等,都是刺法。

   * 传统针灸刺法指导理论是以经络理论为主体的中医理论;“竖横针刺法”指导理论是以经络理论为主体的中医理论,并溶入了了以解剖学、肌肉生物力学等为主体的现代医学。

   * 传统针灸刺法只是专门治疗一个病种,或针对某一种疾病,或单纯的一种刺法;“竖横针刺法”是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治疗病种广泛,对一些其它针法、冶法不能治疗的疾病也能取得很好疗效,并且对一些内科疾病也可以施以治疗。

   * 传统针灸刺法中一些刺法的学习比较难;“竖横针刺法”里固定针法易复制。

   * 传统针灸刺法中一些针法就是专门治疗一个病种,或针对某一种疾病其疗效不一定明显,古今人和自然等各方面都有很大差异是其重要因素之一;“竖横针刺法”疗效更为明显,用针少,极大地减少现代人对针刺的畏惧。

    粗守形,守刺法。运用“竖横针刺法”也不能守刺法,必须“上守神”,讲“补泻”。

    《灵枢.百病始生》中曰:“察其所痛,以知其应,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是谓至治。”是“竖横针刺法”补与泻理论的基础之一。

    泻法,就是泻其邪,通其气血。疼痛,不通则痛,其邪在不通,在气血不通。肌肉的挛急、转筋就会使气血堵塞,堵塞的地方会肿胀,现代医学认为均会发生血肿或水肿,肿胀了也会使周围的组织受累,比如血管、神经,压迫了血管,就增加了血管性疼痛,压迫了神经,就增加了神经痛,如果血管和神经都被压迫了,则会增加血管性与神经性的疼痛。

    在临床上“竖横针刺法”均以松治痛,松,则不痛。因此“竖横针刺法”认为:泻法就是以松治痛。能减轻和消除疼痛的“竖横针刺法”刺式都是泻法。

    泻法,不以针刺多少而论,一针能达其放松功能恢复,也叫用之泻法。

    “平泻”:在“竖横针刺法”中就是用以松治痛的刺式进行巩固治疗。任何疾病有一定的转归,而其转归因人不同,转归的方法与程度都不同,放松功能恢复了也必须进行巩固治疗,使其机能恢复到最佳状态。

    “大泻”:疾病有“沉浮”,有在深层,有在浅层,有轻,有重;体质有强,有弱。凡在深层、比较重的病症,体质较好的人,在“竖横针刺法”中用以松治痛的刺式可用较强的手法与方法。

    较强的以松治痛的手法与方法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泻法之大,之小,之平也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但有一点是绝对的,那就是用了泻法后,要有泻的效应。

    “虚则补之”。因肌无力而产生的运动障碍性疼痛,因萎而产生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均在“虚则补之”之列。在“竖横针刺法”中以收治痛,以收治萎。

    以收治萎,大家可以理解,但以收治痛,很多人不理解。在这里就重点讲一讲。

“竖横针刺法”认为一些运动障碍性疼痛是由于肌无力而产生,这种肌无力是由于肌肉纤维延展太过而产生收缩功能障碍。说明白些,就是肌肉本身无力,或无法自已恢复到原来的生理状态,当它要产生收缩,收缩不了,当然更不能放松,从形象讲就是呈松驰的状态,这种状态下运动产生障碍。这时就必须依靠,或借外力使之回收。“竖横针刺法”把这种运动障碍的治疗归纳为“以收治痛”。

    临床常见腰痛,如症见:前俯可,后仰疼痛受限,提臀试验时腰部产生疼痛而提不了臀,平卧时腰部有空感,欲用手或用小枕头等物垫在腰部方舒,或翻身受限、欠利等。这类腰痛均用“竖横针刺法”“以收治痛”则速见效。

    再举一例,临床往往见握拳而收肌产生疼痛,故而指不能握成拳。这类病症用“竖横针刺法”“以收治痛”当能收其效。这是任何针法与治疗方法都不可能达到的效果。

     补法,不以针刺多少而论,一针能达其收缩功能恢复,也叫用之补法。

    “平补”:在“竖横针刺法”中就是用以收痛的刺式进行巩固治疗;以收治萎恢复期的治疗。

    “大补”:在“竖横针刺法”中一般用于“以收治萎”治疗萎证的治疗。为了达到恢复其功能进行较强而有效的方法。

     较强的以收治痛、以收治萎的手法与方法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补法之大,之小,之平也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但有一点是绝对的,那就是用了补法后,要有补的效应。

    纵观传统针灸理论与现代有关补泻的理论和临床研究,基本脱离不了本经补泻,或表里经补泻,或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理论进行补泻。另外是从刺激量上,从刺之深浅上,从手法上去研究补泻。

    “竖横针刺法”在“反针法”的运用上独辟奇(蹊)径“补阳泻阴”。

阳,主动的,在肌肉力学中属主动肌;阴,主静,在肌肉力学属协同肌。主动肌与协同肌只不过是一种名称而己,使我们肢体平衡,在某一些动作中位置会互换的。比如我们的上肢外侧肌群属阳,一般是主动肌,即伸肌,内侧肌群叫屈肌,属阴;下肌股面肌群及小腿外侧肌群属阳,一般是主动肌,即伸肌,股后面肌群与小腿后缘肌群叫屈肌,属阴。

    “反针法”就是通过阴阳相互制约的中医理论和现在医学肌肉力学原理进行“补阳泻阴”的。

比如,握拳因屈肌挛急筋急筋紧而握拳时疼痛,攥拳不紧时,我们则用“反针法”,补阳,增加手臂部伸肌的肌张力,而达到泻其屈肌挛急筋急筋紧的目的;又如下肢后缘由于各种病变使之挛急筋急筋紧,我们则用“反针法”,补阳,增加股四头肌和胫外侧肌群的肌张力,从而达到泻其下肢后缘屈肌挛急筋急筋紧的目的。

    大量临床证明:“补阳泻阴”只有运用“竖横针刺法”的刺式才能达到目的;“补阳泻阴”要比直接用泻法缓解、恢复挛急筋急筋紧效果来得更快更好,可以说立竿见影,针后病解,阴平阳秘,阴阳平衡。

这是一个新的课题___针灸治疗仪中的补与泻。当写本节时国内外还没有人涉及此内容,不知使用针灸治疗仪里还有补与泻深奥道理。只知道使用了针灸治疗仪就是“电针”,使用“电针”又增加一个治疗程序,多麻烦,不如针刺入皮肤中就完成治疗方便。更无知的是有人还认为使用了针灸治疗仪就不是传统针灸了,就不是中国针灸了。

    针灸治疗仪使用临床是中国人发明的,是针灸的一大进步。

    钱氏“竖横针刺法”针灸治疗仪使用中的补与泻的理论,也是针灸理论的一大进展。

    电针,其基础是针灸,没有中国针灸的基础,用电,用治疗仪也不可能称之谓“电针”。

    可惜至今其理论和临床应用理论只是浮在水面上的几句话,只是作为一种针灸治疗方法的简单地介绍。

在《针灸学》中对电针的作用和适应范围这一节中这样叙述:“电针有调整人体生理功能,可止痛,镇静,促进气血循环,调整肌张力等作用。痛症、痹证,和心、胃、肠、胆、膀胱、子宫等器官的功能失调,以及癫狂和肌肉、韧带、关节的损伤性疾病等。”从这一节的论述,我们不难看出“电针”同样具备针灸理论,而且还有现代医学理论在于其中。

     针灸治疗仪中的补与泻主要是波型的选择,然后是刺激量的选择。

     “竖横针刺法”在三十多年临床结合针灸治疗仪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与临床应用理论,由于“竖横针刺法”是中国传统针灸与现代医学相溶的针剌法,在治疗仪的运用上更是相得益彰,如虎添翼。这也许是传统针刺加以运用治疗仪疗效也不那么明显,多数人弃之不用的主要原因之一。

     “竖横针刺法”治疗仪使用补与泻的理论和《针灸学》中所讲的一些理论截然不同。答案在于,《针灸学》中所讲的是各种波波形的物理作用,而没有结合针刺而谈,何况临床应用理论很少,所以有一定的局限性。

    《灵枢.百病始生》中曰:“察其所痛,以知其应,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是谓至治。”是“竖横针刺法”治疗仪使用补与泻的理论的基础之一。

    在《针灸学》中是这样叙述密波:先对感觉神经起抑制作用,接着对运动神经也产生抑制作用。常用于止痛,镇静,缓解肌肉和血管痉挛等。按《针灸学》所讲,治疗仪密波波形是放松的,是泻其挛急解痉的。

在“竖横针刺法”治疗仪临床应用理论中,治疗仪密波波形的使用是:补法。补肌肉的肌张力,增强或加大肌肉的收缩,补气血。一般用于痿证,现代医学中的中枢性,或周围性的神经障碍、麻痹的各种病症、临床所见肌无力型劳损症以收治痛,以收治萎,为补之。“大补”,刺激量较大;“小补”,刺激量较小。刺激量大小,还得因人因病而宜,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在《针灸学》中是这样叙述疏波:其刺激作用较强,能引起肌肉的收缩 ,提高肌肉、韧带的张力,对感觉和运动神经的抑制发生较慢,常用于治疗痿证和各种肌肉、关节、韧带、肌腱的损伤等。按《针灸学》所讲,治疗仪密波波形是能增加收缩功能 。

      在“竖横针刺法”治疗仪临床应用理论中,治疗仪疏波波形的使用是:泻法。能使挛急筋急转筋的肌肉、韧带、肌腱恢复其放松功能,泻其邪实,以松治挛、治急、治紧,治痛。以松治痛,为泻之。“大泻”,刺激量较大;“小泻”,刺激量较小。刺激量大小,还得因人因病而宜,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二.“ 竖横针刺法”中的运动生物力学

  运动生物力学是研究生物系统机械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是一门力学与生物学科相互结合和相互渗透的边缘科学,也是注重研究人体生理的科学。

     当人体运动失衡或者运动产生障碍时,人体机械运动规律就被打破。打破这种规律,一是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的生理过制约,二是肌肉本身生理功能与关节生理功能的制约。规律打破,规律乱;规律乱,无秩序,运动障碍。

    竖横针刺法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的指导思想就是让针刺这一古老治疗手段发挥更奇特的治疗效果,达到被打破的规律得以恢复正常秩序,恢复与调节人体机械运动。

    人体运动发生变化的原动力——骨骼肌,这是运动生物力学中最具有吸引力及最有挑战性的问题。肌肉力学是研究人体机械运动规律的重要基础。竖横针刺法就是骨骼肌竖横针刺法,是从恢复、调节肌肉功能,治疗运动障疾病的中国针灸全新针刺方法。

   的运动有时看起来非常简单,很自如,比如拿笔写字、吃饭的动作、行走、起卧、活动等等一系列生理动作。这是因为你无任何运动障碍,一切都处于生理之中,一切的运动、动作非常有秩序而又非常有规律运行,可以说“为所欲为”,随心所欲。

     在运动生物力学中对肌肉的收缩研究一般是从功能方面的研究,竖横针刺法研究其生理运用到临床病理变化中,并去化解、调节,使病理恢复到生理,达到人体自由机械运动。

. 肌肉在运动时,就要进行一定的收缩。如在打羽毛球动作不正确就有可能造成“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症)”,这是因为在打球时要用手,要用腕。在挥球拍时肘部伸肌群要有一个强大的离心收缩力,并以拇指伸肌、食指伸肌、中指伸肌、指总伸肌离心收缩力最大,这些肌群的起始点都附着在肱骨外上髁上。从肌肉力学观点来看,当以上伸肌在强烈收缩时肱骨外上髁上承受拉力最大,就易受伤,受伤了,就会产生压痛。竖横针刺法中有个非常实用并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的试验,钱氏定名为“分指背伸试验”。其方法是屈肘五指自然平放,医者用手指分别指压患者五指,同时令患者分别背伸各指,看那一指在背伸时牵肱骨外上髁部疼痛,一般以拇、食、中指伸肌劳损(损伤)为主,我们在握物用力时实质上也是以拇、食、中指的肌力为主。这个试验通过肌肉力学原理明确而又精确地告诉医者是什么伸肌放松功能失调,则可用竖横针刺法中“网球肘针法”有的放矢地调节其功能失调的肌肉,使之从病理恢复到生理,一般第一枚针刺入后(只需二枚2寸针),肱骨外上髁部压痛立减,甚至消逝。“分指背伸试验”比“mills试验”更能准确地反应其病理。

.人体四肢肌肉有伸肌与屈肌,在中医理论中伸肌为阳,阳主动,屈肌为阴,伸屈相对平衡,相互制约,阴阳相对平衡。竖横针刺法中有个非常实用的固定针法“反针法”就是用伸、屈肌的相互制约的原理,比如在膝副韧带损伤的病例中往往会出现膝后紧痛,膝关节不能伸直的症状,一般是由于半腱肌、半膜肌肌张力太强,挛急造成。“反针法”就从伸膝肌群股四头肌、胫前肌的收缩,从而使后部肌群达到放松,恢复其放松功能。其理渗透着“被拉长的肌肉,其张力有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的特征,这一特征称为:肌肉松驰。”运动生物力学的道理。

     临床运用渗透着运动生物力学的“反针法”适应病症非常广泛,不仅下肢可用,上肢适应病症也可用,每用则灵验,疗速迅速。这一灵感来源于祖国传统针刺法中的“正治与反治”之法,但有本质的区别。这里就不作讨论。

.人的躯干中间是脊柱(椎),二侧的肌肉产生的动态平衡运动是受到运动生物力学制约的,当然也受到所支配的神经制约,它保持着人的椎体稳定性,功能的正常。当受外因或在运动过程中损伤,或长期劳损等因素会导致二侧肌肉张力极度不平衡,以致脊椎侧弯。竖横针刺法治疗脊椎侧弯则运用典型的竖横针刺式“平衡针法”,将肌张力太过的一侧进行放松,另一侧用具有收缩功能的刺式,借助针灸治疗仪加其“载荷”,使脊柱移正。有意思的是当载荷达到一定量时,患者就感到脊柱向一侧拉。“平衡针法”中交融着肌肉力学的原理。

    4 .我们发现当所支配肌肉的神经麻痹时,肌肉松驰而瘫痪,肌肉无力,这与运动生物力学中“肌肉松驰”的定义完全不同,前者是病理性,后者为生理性。在学习中绝对不要只见表面文字生吞活剥,要研求实质与内涵。

     竖横针刺法在治疗肌肉松驰与肌无力型病症则用增强肌肉张力的刺法,刺激松驰或无力的肌肉明显地增加其收缩力,并能逐涉恢复其收缩功能。在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额纹消逝和重症肌无力上眼帘下垂时就用收缩额肌与眼轮匝肌的“抬眉针法”,提高肌张力,达到恢复生理功能。

.增加肌肉收缩功能,临床上要求我们考虑是增加肌肉的“向心收缩”功能,还是“离心收缩”功能。在运动生物学中的向心收缩与离心收缩是指肌肉收缩的方向,是向心,还是离心。临床治疗时,我们认为一定要掌握肌肉用力做功的方向才能有效地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肌肉收缩的方向与用力做功的方向是二回事,二个概念。所以在竖横针刺法中不仅要了解运动生物学中肌肉收缩的方向,而且必须清楚肌肉用力做功的方向。只有恢复其肌肉能做功,方能恢复肌肉收缩,这就是竖横针刺法中又一核心理论之一。

     “例如,把一杯水从桌子端起,举向嘴边时,肱二头肌便发生向心收缩。在这个情况下,阻力是前臂,杯子和水的重量。”这里所讲的肱二头肌向心收缩,收缩的方向是向上(向心)。但是,实质上肱二头肌肌纤维用力的方向是向下(离心),才能拉动肘关节拿起水杯产生喝水动作。当我们用竖横针刺法增加肱二头肌肌力拿起水杯时就必须用“离心刺式”,加针灸治疗仪进行被动收缩,就可以看到肘关节自行被动收缩;在进行“向心刺式”时,牵动的就不是肘关节了,而是肩关节。

     竖横针刺法对于运用“向心刺法”还是“离心刺法”必认真根据病症进行鉴别,直接关系疗效。在针灸理论中有句名言“不懂经络,动针便错”;竖横针刺法中也有句话:不知用力方向,动针则错。

     由于竖横针刺法中蕴含运动生物力学,所以在竖横针刺法中除以上介绍的固定针法外,还有许多临床行之有效的固定针法,这对患者来说减少用针多的针刺之痛苦,又能迅速治愈疾病,用其它治疗疗效不行的,竖横针刺法可以得到疗效,竖横针刺法可以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对学习者来说,方法简易,但要动脑。这是其它针法无法相比的。

2.2.竖横针刺法是通过肌肉功能原理达到人体自由机械运动

 横针刺法的基理是通过特殊的针刺方法调节肌肉的平衡,恢复肌肉的功能,由病理转为生理。从设计竖横针刺法科研初期宗旨来讲,就是看到运动障碍性疾病无不牵涉肌肉功能失调,那怕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膝关节病变等关节病,只要对僵硬的有关肌肉群(束)进行恢复放松功能的治疗,其病症也会减轻,运动功能也会增加,人也会舒服些。

.肌肉功能有收缩功能、放松功能与延展功能。肌肉所有功能除本体生理功能外还受到运动神经系统控制和调节,所以在病理上,当某一运动神经(系统)受压、受损时,它所支配运动的骨骼肌运动受限,肌肉本身的功能性降低,或外因、或不内外因也可造成运动受限。同时也受到关节功能的制约,与关节病变的制约。在这里还要重复说明的是关节功能产生病变也会影响到周围的软组织(肌肉、韧带),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病变也会影响关节;软组织、神经、血管、关节在运动障碍性疾病中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运动生物力学认为:几乎任何动作的产生都是由于大量肌群收缩的结果,作用力是所有参与工作肌群共同激活的总和,并且肌肉的张力在牵拉滑扛杆产生位置变化时,关节角度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竖横针刺法认识到当人的运动产生障碍时,一个动作的主动肌或协同肌当中只要有一块肌肉束(群)“怠工”,运动则受障碍。同时我们认为,在一个动作中,主动肌与协同肌必须有的是主收缩,有的必须主放松,或延展方能完成这个动作。如果全部进行收缩,那么则会产生运动不协调,肌肉共济失调的本身就会产生运动障碍。比如小儿脑瘫由于全身肌肉肌张力升高,用手摸之肌肉收缩得发硬,这时走路动作就不能协调,导致运动受限。当我写到这里时,我要告诉广大读者与临床医生,读书、做学问研究要通过自已脑去过滤,去分析,绝不可盲从之。

     竖横针刺法在剌法中规定临床治疗疾病前和在治疗过程中必须认真进行被动试验,也就是“临床被动试验”。临床被动试验实质就是运用运动生物力学中所讲的肌肉功能原理进行对疾病的检查,从而对疾病的病因、病灶、病情的严重程度作个较为明确的估价,是对有的放矢的治疗与调整治疗方案的辅垫。如在肩关节上举受限的疾病中,就有许多不是肩关节关节本身的病变所致,这一动作牵涉到斜方肌、冈上肌、三角肌、前锯肌、胸大肌......等一系列肌肉,而三角肌前缘、后缘与中部的功能又是随着肩关节上举运动时的部位、角度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除此之外,颈部的一些肌肉也会参与协同作用。这样一个简单动作,里面蕴含着复杂的肌肉功能,只有从临床被动试验中从复杂中找出最简单的关键所在,找出肩部上举受限是颈部肌肉功能失调,还是背胛部肌肉功能失调,还是肩部肌肉功能失调,还是其它原因造成肩不能上举。这用运动生物力学的述语来讲“从数学的观点而言,可以将其归结为一个在约束条件下能达到最理想目标的优化,或称为最佳化问题 ”。临床被动试验的结果就存在着合理的甚至是最佳的治疗方案与效果。

. 在运动生物力学中有个“输出冲击量极值”概念,这个概念所讲的是人的肌肉在生理状态下,在力量的训练中,给予载荷量,当载荷量变化时,人体完成动作的肌肉的输出冲量不同,且存在极值。简单通俗地说,人的肌肉由外部施加适宜刺激(适宜负荷),引起人体机能改变,使之能更好地承受刺激的负荷。经过较长时间反复对肌肉作这种性质的刺激,必然使肌肉功能朝着这个方向作适应的变化。

竖横针刺法的临床应用一些疾病时,实质上是用竖横针刺法中特殊的针刺手段 对肌肉内部的刺激,这种刺激内涵运动生物力学“输出冲击量极值”概念。例如我们在运用“反针法”中,开始用连续疏波,使肌肉能更好地承受刺激的负荷,然后再用密波,使屈肌被动拉伸,延展。经过一定时间的治疗,被动拉伸、延展的肌肉群动能达到恢复,肌肉功能朝着这个方向作适应的变化。

    运动障碍性疾病有本身肌肉生理功能失调所致,有神经因素所造成,还有其它种种因素产生运动障碍,但不管产生运动障碍的原因是什么,运动的动力却在于骨骼肌,在于软组织。竖横针刺法作为主要治疗手段,或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只要较好地运用“输出冲击量极值”就能改善,或治愈运动障碍。例如在治疗肺癌肿瘤细胞扩散胸、

    腰椎形成下肢截瘫,疼痛难忍的患者,在服用抑制肿瘤药物的用时,我运用竖横针刺法就能较快地止痛和能使患者双下肢抬起,最起码能增强患者与疾病斗争勇气与希望,同时也能提高生活素质。这种神奇的治疗效果连治疗其疾的肿瘤专家们也惊讶,叹为观止。

   “输出冲击量极值”在临床中的运用,不象在体育运动中的运用,也不象在自身健美中的运用 ,因为临床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是病理性质的。为什么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有些病人会产生面肌痉挛的后遗症呢?根本原因就是运用“输出冲击量极值”太过,从而使面部表情肌亢奋以致痉挛 。如果我们的临床医生不知道针灸针剌到人体肌肉中时,有个刺激,有“输出冲击量极值”这现代医学概念,再加上运用针灸治疗仪进行强刺激,或面部用针过多,或不知是那种神经类型的面瘫,就很有可能给患者留下遗憾。

2.3,.竖横针刺法治病之要是从动作结构的相互联系中辨病

     人体的机械运动是人体高级运动形式的一种外表现,人体运动是个看起来简单,实质是非常复杂,不仅是肌肉本身功能与能量的转换,而且有中枢神经、神经传导路、关节、血管等等参与、支配,这就是杂复的人体机构导致人体机械运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当产生一个运动障碍性疾病时,表现形式也是多样错综复杂的,这就要求我们临床医生不得不去从动作结构的相互联系中去辨病,这也是治病之要。

     竖横针刺法的理论来讲就是“生理——病理”,意思是说,从肌肉,从一个动作的生理状态去了解疾病的病理,病变的根源及原因。“搞不清病人,搞自己”,这是当你搞不清病者运动障碍的根源及原因,那么就从自己去做,去搞清运动障碍的机理,从生理上了解疾病的规律与性质。

     人体在生理运动过程中,既受到自身生物学和生物力学因素的制约又受到外部力学因素和运动规则等制约,所以当人的运动形成障碍时这种生理的制约因素就增加。我们治疗的目的就是要将目标优化治疗时有的放矢,方能将运动障碍得到康复,或减轻障碍的程度。比如说当腰痛的病人前弯受限时,首先要搞清制约腰肌运动的性质,制约运动的腰肌在上部,还是在中部,还是在腰骶部;另外是在深层肌肉损伤,还是在中层,还是浅层的肌肉,只有了解掌握才能有的方矢,才能一针见效。

     怎么办?人体动作结构为我们临床提供了了解疾病的金钥匙。竖横针刺法辨病之要内含这把金钥匙。我们还是以上面弯腰疼痛为例。

大多疼痛部位在腰3、4腰肌部,当弯度增大时疼痛部位也会向下移至腰骶部了;如果开始弯腰痛,则在肌肉浅层。开始不痛,弯低点痛,约在腰肌中层;弯到最低时疼痛,约在腰肌深层。部位与层次应综合分析,而不可单辨之。所以在治疗腰痛之疾,竖横针刺法有口诀:坐姿弯腰痛,先取上,后取下。

     为什么呢?从运动生物力学理论上来讲,“人体肌肉由许多肌肉结构力学模型混联在一起构成,模型的串联构成肌肉的长度,模型的并联构成肌肉的厚度。”初始弯腰时,由浅层的肌肉开始拉长,肌肉张力加大,当弯到一定低度时,中层与深层的肌肉逐步参与机械运动。这就是从人体动作结构之生理为竖横针刺法提供理论的金钥匙。

     也许还有一部分人还不理解上述的理论与原理,那么我们可做个形象而直观的试验来说明。你可用数十本作业本叠整齐后进行弯曲,开始弯时你可以看到最上面数本的弯度大,到后

来里面的逐涉弯曲。看到此,你也许完全可悟出弯腰的道理。

     在竖横针刺法治疗腰痛还有一个口诀:站姿弯腰痛,先取下,后取上。当你真正悟出坐姿弯腰的理论,那么站姿弯腰的解述就不赘叙了。

     总之,“坐姿弯腰痛,先取上,后取下;站姿弯腰痛,先取下,后取上”的口诀深深蕴藏着运动生物力学。

     在从生理——病理的了解过程,就是要求我们充分了解肌肉自然生理功能和相应的神经、关节、血管等关系。当你实在搞不清,弄不明白时,“搞不清病人,搞自己”不失是个最好的方法。搞自己,就是按病}

本商家商品保证正品行货,严格按照国家三包政策提供售后服务,因质量问题产生的退换货服务运费由本店承担。

亲爱的顾客,为保障您的权益,请您对配送商品查验确认合格后签收,如有问题,请及时与商家联系。如需退货,请将包装一并寄回哦。

本站商品信息均来自于苏宁云台商家,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发布者(商家)负责。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因厂家会在没有任何提前通知的情况下更改产品包装、产地或者一些附件,本站不能确保客户收到的货物与网站图片、产地、附件说明完全一致,网站商品的功能参数仅供参考,请以实物为准。若本站没有及时更新,请您谅解!

易购价:易购价为商品的销售价,是您最终决定是否购买商品的依据。

参考价:商品展示的参考价(或划横线价),可能是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或由品牌供应商提供的正品零售价(如厂商指导价、建议零售价等)或该商品在苏宁易购平台或销售商门店曾经展示过的挂牌价;由于地区、时间的差异性和市场行情波动,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销售商门店挂牌价等可能会与您购物时展示的不一致,该价格仅供您参考。

折扣:如无特殊说明,折扣指销售商在参考价或划横线价(如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厂商指导价、厂商建议零售价、销售商门店挂牌价)等某一价格基础上计算出的优惠比例或优惠金额;如有疑问,您可在购买前联系销售商进行咨询。

异常问题:商品促销信息以商品详情页“促销”信息为准;商品的具体售价以订单结算页价格为准;如您发现活动商品售价或促销信息有异常,建议购买前先联系销售商咨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点病针疗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