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孑所患则亡矣中的亡孑的读音音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3+X高考冲刺(语文)
阅读文言文
博陵李文博,性贞介鲠直,好学不倦。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开皇(隋文帝年号)中,为羽骑尉,特为吏部侍郎薛道衡所知,恒令在听事帷中披捡书史,并察己行事。若遇治政善事,即抄撰记录,如选用疏谬,即委之臧否。道衡每得其语,莫不欣然从之。后直秘书内省,典校坟籍,守道居贫,晏如也,虽衣食乏绝,而清操逾厉。不妄通宾客,恒以礼法自处,侪辈莫不敬惮焉。道衡知其贫,每延于家,给以资费。文博商略古今治政得失如指诸掌,然无吏干。稍迁校书郎,后出为县丞,遂得下考,数岁不调。道衡为司吏大夫,遇之于东都尚书省,甚嗟悯之,遂奏为从事。在洛下,曾诣房玄龄,相送子衢路。玄龄谓之曰:“公生平志尚,唯在正直,今既得为从事,故应有会素心。比来激浊扬清,所为多少?”文博遂奋臂厉声曰:“夫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正其末者须端其本。今治源混乱,虽日免十贪郡守,亦何所益!”其瞽直疾恶,不知忌讳,皆此类也。于时朝政浸坏,人多赃贿,唯文博不改其操,论者以此贵之。(《隋书·李文博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特为吏部侍郎薛道衡所知知:了解。
B.后直秘书内省,典校坟籍典:经典。
C.道衡知其贫,每延于家延:邀请。
D.后出为县丞,遂得下考下考:指下等的考核。
(2)比较下列各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开皇中,为羽骑尉
②特为吏部侍郎薛道衡所知
③道衡为司吏大夫
④比来激浊扬清,所为多少
A.①句和③句相同,②句和④句相同
B.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不同
C.①句和③名相同,②句和④句不同
D.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相同
(3)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恒”字相同,两个“虽”字也相同
B.两个“恒”字不同,两个“虽”字相同
C.两个“恒”字相同,两个“虽”字不同
D.两个“恒”字不同,两个“虽”字也不同
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4)公生平志尚,唯在正直,今既得为从事,故应有会素心。
A.薛公(道衡)生平有高尚的志向,只做正直之事,现在您既然当上了从事,就应该有聚会的朴素心意。
B.薛公(道衡)生平有高尚的志向,只做正直之事,现在您已经当上了从事,所以应该合乎平素的心愿了。
C.您生平有高尚的志向,只做正直之事,现在您已经当上了从事,所以应该合乎平素的心愿了。
D.您生平有高尚的志向,只做正直之事,现在您既然当上了从事,就应该有聚会的朴素心意。
(5)①委之臧否
②清操逾厉
A.①托付他来评论②保持清高的操守更加勉励
B.①任命他来评论②保持清高的操守更加勉励
C.①托付他来评论②保持清高的操守更加严厉
D.①任命他来评论②保持清高的操守更加严厉
(6)①如指诸掌
②朝政浸坏
A.①如同手指在手掌上②朝政渐渐败坏
B.①如同在手掌上指出它们②朝政渐渐败坏
C.①如同手指在手掌上②朝政全被坏人把持
D.①如同在手掌上指出它们②朝政全被坏人把持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文博“性贞介鲠直”的一组是
①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
②守道居贫,晏如也。
③商略古今治政得失,如指诸掌。
④遇之于东都尚书省,甚嗟悯之。
⑤瞽直疾恶,不知忌讳。
⑥唯文博不改其操。
A.①③⑤B.②④⑥
C.②③④D.②⑤⑥
(8)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吏部侍郎薛道衡让李文博在听事帷中披检书史,以此观察李文博如何做事,由于李文博善于政事,薛道衡对他的话欣然从之。
B.李文博能保守清高的操守,不胡乱地交往宾客,自己又能用礼法处治坏人,所以人们都很敬畏他。
C.李文博虽明了古今治政得失,然而朝廷中没有官吏可干,调出做县丞,几年不升迁,后薛道衡遇到他,才让他做了从事。
D.房玄龄的话引起了李文博的强烈感慨,并尖锐地指出朝廷混乱的现实,认为应当从根本上治理朝政。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3+X高考冲刺(语文)
阅读文言文
韩休,京兆长安人。休工文辞,举贤良。玄宗在东宫,令条对国政,与校书郎赵冬曦并中乙科,擢左补阀,判主爵员外郎。进至礼部侍郎,知制诰。出为虢州刺史。虢于东、西京为近州,乘舆所至,常税厩刍,休请均赋他郡。中书令张说曰:“免虢而与他州,此守臣为私惠耳。”休复执论,吏白恐忤宰相意,休曰:“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讫如休请。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部侍郎,知制诰。迁尚书右丞。侍中裴光庭卒,帝敕萧嵩举所以代者,嵩称休志行,遂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休直方不务进趋,既为相,天下翕然宜之。万年尉李美玉有罪,帝将放岭南。休曰:“尉小官,犯非大恶。今朝廷有大奸,请得先治。金吾大将军程伯献恃恩且贪,室宅舆马僭法度,臣请先伯献,后美玉。”,帝不许。休因争曰:“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改奉诏。”帝不能夺。大率坚正类此。初,嵩以休柔易,故荐之。休临事或折正嵩,嵩不能平,宋璟闻之曰:“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嵩宽博多可,休峭鲠,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帝尝猎苑中,或大张乐,稍过差,必视左右曰:“韩休知否?”已而疏辄至。(《新唐书·韩休传》)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吏曰恐忤宰相意忤:违反。
B.嵩称休志行称:推荐。
C.室宅舆马僭法度僭:触犯。
D.不意休能尔意:意图。
(2)比较下列两组加粗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或”字不同。
B.两个“以”字不同,两个“或”字也不同。
C.两个“以”字不同,两个“或”字相同。
D.两个“以”字相同,两个“或”字也相同。
(3)为“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这一复句的译文加上关联词语,应当是
A.只要……就……B.如果……那么……
C.因为……所以……D.既然……那么……
下列(4)─(6)题的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4)①休复执论
②犯非大恶
A.①韩休又提出自己的见解
②犯了过错很恶劣
B.①韩休反复坚持争论
②犯了过错很恶劣
C.①韩休反复坚持争论
②犯的不是大罪恶
D.①韩休又提出自己的见解
②犯的不是大罪恶
(5)免虢而与他州,此守臣为私惠耳。
A.免了虢州的税赋而把税赋给别的州,这是地方官谋求个人对百姓的恩惠罢了。
B.免了虢州的税赋而跟别的州一样,这是地方官谋求个人对百姓的恩惠罢了。
C.免了虢州的税赋而跟别的州一样,这是地方官为了个人得到好处罢了。
D.免了虢州的税赋而把税赋给别的州,这是地方官为了个人得到好处罢了。
(6)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
A.刺史很幸运知道了百姓的困苦又不救助,怎么治理政事呢?
B.刺史幸好了解了百姓的困苦却不救助,怎么治理政事呢?
C.刺史幸好了解了百姓的困苦却不救助,难道为了政事吗?
D.刺史很幸运知道了百姓的困苦又不救助,难道为了政事吗?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韩休刚正不阿的一组是
①休请均赋他郡。
②帝敕嵩举所以代者。
③万年尉李美玉有罪,帝将放岭南。
④臣请先伯献,后美玉。
⑤休临事或折正嵩。
⑥已而疏辄至。
A.①③⑥B.②③⑤
C.②④⑥D.①④⑤
(8)下列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韩休出为虢州刺史,向宰相张说提出均赋他郡的请求,终于得罪了宰相而免去官职。
B.萧嵩举荐韩休为相,后韩休认为大将军程伯献使李美玉犯罪,应先惩伯献后美玉。
C.萧嵩因在政事上受到韩休反驳纠正而不满,宋璟得知后称赞韩休这样做是仁者之勇。
D.皇帝曾在苑中打猎,总是大设音乐,可是稍微超过限度,就会有韩休上奏议劝止。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一课3练  高三(全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练习。
  人是什么
  不同的人,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迥然不同的。即便是同一个人,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答案。比如,19世纪法国大作家雨果的回答有时候就非常忧郁,特别暗淡。雨果说,我们都是罪人;我们都被判了死刑,但是都有一个不定期的缓刑期;我们只有一个短暂的期间,然后我们所呆的这块地方就不再会有我们了。
  后来,雨果这个充满悲观主义色彩的回答,竟有意无意地成了20世纪40年代法国存在主义思潮的先声之一。因为加缪也把人看成是古希腊神话中终生服苦役的西西弗斯,他命中注定要永远推一块巨石上山,当石块靠近山顶时又滚下来,于是重新再推,如此循环不息。
  然而,歌德在论及西西弗斯的时候,几乎是另一种调子。因为诗人的一生实在是富有伟大创造力、为人类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的一生。日,风烛残年的歌德在同爱克曼交谈的时候,回顾了自己的一生:
  人们通常把我看成是一个最幸运的人,我自己也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对我这一生所经历的路程也并不挑剔。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我可以说,我活了七十五岁,没有哪一个月过的是真正舒服的生活。就好像推一块石头上山,石头不停地滚下来又推上去。我的年表将是这番话的清楚说明。
  ——读者,这就是人哪!
  回答“人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康德哲学体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晚年,他甚至断言,全部哲学事业都可以归结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75岁的时候,康德不是用话语而是用他一生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用他在哲学这块精神园地上辛勤的耕耘作出了如下的回答:人是借助于令人惊异的能力——想像力——创造文化的生物。“在生活中达到了(绝对)满意——这本身就是一个征候,它表明这是一种无所事事的安谧,一切动机都已停止,感觉以及与此相关的活动也迟钝了。但是,这样一种状态就像心脏在动物机体中停止了工作一样,是与人的精神生活格格不入的。”在康德看来,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爱因斯坦逝世前不久,他对友人说:“只要有一天你得到了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从此你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有点奇异的色彩。”
  的确,爱因斯坦一生之所以能朝气蓬勃,光霁日明,都是因为他总是在做一件件合理的事惰。对于他,生与死的区别仅仅在于是不是在研究物理学问题,是不是在思索大自然的统一结构,是不是在不断地接近“他”,即接近斯宾诺莎的上帝——自然。
  歌德、康德和爱因斯坦像西西弗斯那样劳碌一生,自然使我想起了孔子同他弟子的一段对话:
  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
  东、西方哲学家竟有如此一致的见解,的确给了我极深刻的印象。在我们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的时代,不妨赋予“生无所息”这句格言以崭新的含义,写在我们的旗帜上。
  对往事的追忆,有好几层意义。
  在一些触景生情的场合,往事历历,那风雨不蚀的记忆,实在是人性一种根深蒂固的表现,那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心理冲力,就像春天来了,种子破土发芽不可抗拒一样。
  当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有时感到孤独、寂寞的时候,他就会从一些甜美的回忆中得到某种难以言传的慰藉和快乐;这快乐恐怕不下于历史学家和地质学家追溯某个王朝的兴衰史和自然界的演化史所得到的乐趣。因为这些科学家崇奉这样一句格言:“使已死的东西复活,其愉快不下于创造。”
  况且,“使已死的东西复活”还有另一层更重大的意义:串起记忆中那早已散落的明珠,是为了借助于昔日这面反射镜来照亮当前人生的道路,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回忆无疑是许多杰出文学艺术作品的创造心理动机之一,同时也构成了它们的一大内容。可以说,没有回忆,文学艺术就会失去光彩,干瘪得不成样子。
  没有回忆的人是残缺的人,干巴巴的人;人类和个人从本质上说都是历史的。人类的历史意识给人类以智慧,使人类意识到自身在当前的处境,有利于瞻望未来。回忆就是个人的历史意识活动。没有这种活动的人,甚至无法欣赏许多文学艺术作品,更谈不上去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比如,有些成年人居然这样评价《城南旧事》这部影片:“小孩片,没劲!”说这种话的人,自己就是一个孩子。因为孩子是不会有多少回忆的。
  唐诗宋词的创作心理背景之一,也是对往事的追忆: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追忆往事就其本质来说,也是一种幻想,一种“白日梦”。它们的功用往往是用幻想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弗洛伊德说,夜梦是愿望的满足;白日梦即幻想,也是愿望的实现。诗歌创作和梦(夜梦和白日梦)往往是一回事。唐诗宋词不乏写梦之作。苏东坡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最能说明弗洛伊德学说的这一论点: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写尽生离死别的伉俪之情的词作,从词人创作动机到内容,都是梦和词的交织(词人原是醒着做梦的人)。由此可见,对往事的追忆,在人性中是多么根深蒂固!
  至于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在本质上也是幻想,也是梦。
  18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说得好:上天赐给人两样东西——希望和梦——来减轻他的苦难遭遇。
  没有希望的人,就是绝望的人,就是死气沉沉、没有生气的人。人一天也不能没有希望。它在人性中所扎下的根,比回忆往事更深,更牢。它是精神的细胞,是精神的白血球和红血球;是一个人生命力旺盛的标志之一。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老人中,也有不乏充满希望的人。这是一些真正的人,永不衰老的人: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贝多芬就是在满脑子的创作计划中溘然长逝的。(他说他准备再写出几部大作品,然后就像一个老小孩那样同尘世告别。)
  希望就是理想,就是追求。
  18世纪德国著名思想家兼文学家莱辛说过,不断追求真理要比占有真理更高贵。这是爱因斯坦最喜欢引用的一句格言,他把它作为自己一生的座右铭,从中得到力量,得到慰藉。
  的确,使人真正感到幸福和满足的,是不断地追求,是追求的过程。充满希望的旅行(过程),要比到达目的地好。
  我以为,这是支配人类一切活动的一条最根本的心理学原理。
  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生活强者。毕加索也是这样一位大艺术家。他在60岁学版画技术,70岁学陶工,他那永不衰竭的追求艺术美的热情令人叹服。他说:“永远不会有这么一天……可以说‘我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工作’,‘明天是星期天’。一旦你的工作结束,便意味着你必须开始新的工作。……你永远都不能说‘结束’这两个字。”
  再让我们来谈谈构成人的最重要部分——对现实的把握吧!
  “现实”是什么?
  现代西方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家和操作主义物理学家都思索过这个问题。爱因斯坦也为这个问题伤透了脑筋。爱因斯坦认为,“现时”的经验是人所专有的东西,是同过去和将来在本质上都不同的东西,然而这种重大的差别在物理学中并不出现,也不可能出现。这种经验不能为科学所掌握,对他来说,似乎是一件痛苦但又无可奈何的事。
  对我们这些不是物理学家的人来说,自然没有必要去为“现时”的物理意义而坐立不安。我们只满足于对“现时”作日常经验的理解:“现时”的经验是每个人所专有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现时”,每个人对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持有不同的态度。
  至于笔者,则把现时(当前)看成是小学算术课本上的1,对未来的憧憬则看成是0。每个小学生都懂得:0的位置是很重要的。0只有在1的后面(而不是在1的前面)才能显示出它的价值和分量。1后面的0越多值越大。若用日常语言来说,就是:伟大志向造就伟大人物,但要以牢牢把握现时为必要的前提。
  只有珍惜、牢牢地把握现时当前每一分钟,以最有效的方式献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才是未来美景最可靠的保证。否则,就会在一个个五光十色的希望肥皂泡中蹉跎岁月,浪费自己的青春年华。
  可是,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把握不了现时的人是一个不成其为人的人,是一个丧失了自我的人。在人生和世界的激流中,他必然会像初冬从树上飘落下来的最后一片枯叶,在西风残照中孤零零地漫无目的地乱舞。
  至于回忆和希望的关系,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回忆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
  啊,人啊,多一点希望,多一点晨光……
一、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打扰(r3o)
游泳(y%ng)
伫(ch))立
光霁(j@)日明
B.质(zh@)朴
短暂(z4n)
安谧(m@)
迥(ji%ng)然不同
C.追溯(shu^)
伉(k4ng)俪
崇奉(f8ng)
溘(g4i)然长逝
D.崭(zh3n)新
憧(ch#ng)憬
寂(j0)寞
根深蒂(t@)固
二、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必竟  忧郁  挑剔  自强不息
B.干瘪  真挚  蓬勃  万古桓新
C.劳碌  慰藉  斜晖  循环不息
D.赡望  暮霭  衰竭  蹉跎岁月
三、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句是
A.他把它作为自己一生的座右铭,从中得到力量。
(写在坐位右边的,给人以激励、警戒的格言。)
B.至于笔者,则把现时(当前)看成是小学算术课本上的1,对未来的憧憬则看成是0。
(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C.人类的历史意识给人类以智慧,使人类意识到自身在当前的处境。
(人类对社会历史的总的看法和思考。)
D.在一些触景生情的场合,往事历历,那风雨不蚀的记忆,实在是人性一种根深蒂固的表现。
(时光岁月都不能使其受到损失。)
四、根据文意,下列对“人是什么”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缪和歌德都曾论及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但他们由此而引发的对“人是什么”的思考是迥然不同的。
B.康德是哲学家,爱因斯坦是物理学家。但他们对自己人生意义的思考,却有惊人的一致的见解。
C.“人是什么”既是一个古老而深奥的哲学命题,也是每个人一生中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D.雨果对“人是什么”的回答是忧郁和暗淡的,这使他必然地成了后来法国存在主义思潮的先驱。
五、从全文看,作者阐释“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总体思路是怎样的?
六、请概括作者个人对“人是什么”的回答。
七、文中对“回忆”有一个定义,把它写出来。作者认为追忆往事有哪几层意义?把这几层意义概括地写出来。
八、作者认为“追忆往事”和“憧憬未来”有什么本质上的共同点?作者这种认识是基于什么角度?
九、作者认为,回忆、希望和现时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和人有什么关系?
科目:高中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练习。
  人是什么
  不同的人,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迥然不同的。即便是同一个人,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答案。比如,19世纪法国大作家雨果的回答有时候就非常忧郁,特别暗淡。雨果说,我们都是罪人;我们都被判了死刑,但是都有一个不定期的缓刑期;我们只有一个短暂的期间,然后我们所呆的这块地方就不再会有我们了。
  后来,雨果这个充满悲观主义色彩的回答,竟有意无意地成了20世纪40年代法国存在主义思潮的先声之一。因为加缪也把人看成是古希腊神话中终生服苦役的西西弗斯,他命中注定要永远推一块巨石上山,当石块靠近山顶时又滚下来,于是重新再推,如此循环不息。
  然而,歌德在论及西西弗斯的时候,几乎是另一种调子。因为诗人的一生实在是富有伟大创造力、为人类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的一生。日,风烛残年的歌德在同爱克曼交谈的时候,回顾了自己的一生:
  人们通常把我看成是一个最幸运的人,我自己也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对我这一生所经历的路程也并不挑剔。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我可以说,我活了七十五岁,没有哪一个月过的是真正舒服的生活。就好像推一块石头上山,石头不停地滚下来又推上去。我的年表将是这番话的清楚说明。
  ——读者,这就是人哪!
  回答“人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康德哲学体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晚年,他甚至断言,全部哲学事业都可以归结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75岁的时候,康德不是用话语而是用他一生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用他在哲学这块精神园地上辛勤的耕耘作出了如下的回答:人是借助于令人惊异的能力——想像力——创造文化的生物。“在生活中达到了(绝对)满意——这本身就是一个征候,它表明这是一种无所事事的安谧,一切动机都已停止,感觉以及与此相关的活动也迟钝了。但是,这样一种状态就像心脏在动物机体中停止了工作一样,是与人的精神生活格格不入的。”在康德看来,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爱因斯坦逝世前不久,他对友人说:“只要有一天你得到了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从此你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有点奇异的色彩。”
  的确,爱因斯坦一生之所以能朝气蓬勃,光霁日明,都是因为他总是在做一件件合理的事惰。对于他,生与死的区别仅仅在于是不是在研究物理学问题,是不是在思索大自然的统一结构,是不是在不断地接近“他”,即接近斯宾诺莎的上帝——自然。
  歌德、康德和爱因斯坦像西西弗斯那样劳碌一生,自然使我想起了孔子同他弟子的一段对话:
  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
  东、西方哲学家竟有如此一致的见解,的确给了我极深刻的印象。在我们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的时代,不妨赋予“生无所息”这句格言以崭新的含义,写在我们的旗帜上。
  对往事的追忆,有好几层意义。
  在一些触景生情的场合,往事历历,那风雨不蚀的记忆,实在是人性一种根深蒂固的表现,那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心理冲力,就像春天来了,种子破土发芽不可抗拒一样。
  当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有时感到孤独、寂寞的时候,他就会从一些甜美的回忆中得到某种难以言传的慰藉和快乐;这快乐恐怕不下于历史学家和地质学家追溯某个王朝的兴衰史和自然界的演化史所得到的乐趣。因为这些科学家崇奉这样一句格言:“使已死的东西复活,其愉快不下于创造。”
  况且,“使已死的东西复活”还有另一层更重大的意义:串起记忆中那早已散落的明珠,是为了借助于昔日这面反射镜来照亮当前人生的道路,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回忆无疑是许多杰出文学艺术作品的创造心理动机之一,同时也构成了它们的一大内容。可以说,没有回忆,文学艺术就会失去光彩,干瘪得不成样子。
  没有回忆的人是残缺的人,干巴巴的人;人类和个人从本质上说都是历史的。人类的历史意识给人类以智慧,使人类意识到自身在当前的处境,有利于瞻望未来。回忆就是个人的历史意识活动。没有这种活动的人,甚至无法欣赏许多文学艺术作品,更谈不上去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比如,有些成年人居然这样评价《城南旧事》这部影片:“小孩片,没劲!”说这种话的人,自己就是一个孩子。因为孩子是不会有多少回忆的。
  唐诗宋词的创作心理背景之一,也是对往事的追忆: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追忆往事就其本质来说,也是一种幻想,一种“白日梦”。它们的功用往往是用幻想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弗洛伊德说,夜梦是愿望的满足;白日梦即幻想,也是愿望的实现。诗歌创作和梦(夜梦和白日梦)往往是一回事。唐诗宋词不乏写梦之作。苏东坡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最能说明弗洛伊德学说的这一论点: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写尽生离死别的伉俪之情的词作,从词人创作动机到内容,都是梦和词的交织(词人原是醒着做梦的人)。由此可见,对往事的追忆,在人性中是多么根深蒂固!
  至于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在本质上也是幻想,也是梦。
  18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说得好:上天赐给人两样东西——希望和梦——来减轻他的苦难遭遇。
  没有希望的人,就是绝望的人,就是死气沉沉、没有生气的人。人一天也不能没有希望。它在人性中所扎下的根,比回忆往事更深,更牢。它是精神的细胞,是精神的白血球和红血球;是一个人生命力旺盛的标志之一。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老人中,也有不乏充满希望的人。这是一些真正的人,永不衰老的人: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贝多芬就是在满脑子的创作计划中溘然长逝的。(他说他准备再写出几部大作品,然后就像一个老小孩那样同尘世告别。)
  希望就是理想,就是追求。
  18世纪德国著名思想家兼文学家莱辛说过,不断追求真理要比占有真理更高贵。这是爱因斯坦最喜欢引用的一句格言,他把它作为自己一生的座右铭,从中得到力量,得到慰藉。
  的确,使人真正感到幸福和满足的,是不断地追求,是追求的过程。充满希望的旅行(过程),要比到达目的地好。
  我以为,这是支配人类一切活动的一条最根本的心理学原理。
  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生活强者。毕加索也是这样一位大艺术家。他在60岁学版画技术,70岁学陶工,他那永不衰竭的追求艺术美的热情令人叹服。他说:“永远不会有这么一天……可以说‘我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工作’,‘明天是星期天’。一旦你的工作结束,便意味着你必须开始新的工作。……你永远都不能说‘结束’这两个字。”
  再让我们来谈谈构成人的最重要部分——对现实的把握吧!
  “现实”是什么?
  现代西方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家和操作主义物理学家都思索过这个问题。爱因斯坦也为这个问题伤透了脑筋。爱因斯坦认为,“现时”的经验是人所专有的东西,是同过去和将来在本质上都不同的东西,然而这种重大的差别在物理学中并不出现,也不可能出现。这种经验不能为科学所掌握,对他来说,似乎是一件痛苦但又无可奈何的事。
  对我们这些不是物理学家的人来说,自然没有必要去为“现时”的物理意义而坐立不安。我们只满足于对“现时”作日常经验的理解:“现时”的经验是每个人所专有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现时”,每个人对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持有不同的态度。
  至于笔者,则把现时(当前)看成是小学算术课本上的1,对未来的憧憬则看成是0。每个小学生都懂得:0的位置是很重要的。0只有在1的后面(而不是在1的前面)才能显示出它的价值和分量。1后面的0越多值越大。若用日常语言来说,就是:伟大志向造就伟大人物,但要以牢牢把握现时为必要的前提。
  只有珍惜、牢牢地把握现时当前每一分钟,以最有效的方式献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才是未来美景最可靠的保证。否则,就会在一个个五光十色的希望肥皂泡中蹉跎岁月,浪费自己的青春年华。
  可是,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把握不了现时的人是一个不成其为人的人,是一个丧失了自我的人。在人生和世界的激流中,他必然会像初冬从树上飘落下来的最后一片枯叶,在西风残照中孤零零地漫无目的地乱舞。
  至于回忆和希望的关系,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回忆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
  啊,人啊,多一点希望,多一点晨光……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打扰(r3o)
游泳(y%ng)
伫(ch))立
光霁(j@)日明
B.质(zh@)朴
短暂(z4n)
安谧(m@)
迥(ji%ng)然不同
C.追溯(shu^)
伉(k4ng)俪
崇奉(f8ng)
溘(g4i)然长逝
D.崭(zh3n)新
憧(ch#ng)憬
寂(j0)寞
根深蒂(t@)固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必竟  忧郁  挑剔  自强不息
B.干瘪  真挚  蓬勃  万古桓新
C.劳碌  慰藉  斜晖  循环不息
D.赡望  暮霭  衰竭  蹉跎岁月
(3)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句是
A.他把它作为自己一生的座右铭,从中得到力量。
(写在坐位右边的,给人以激励、警戒的格言。)
B.至于笔者,则把现时(当前)看成是小学算术课本上的1,对未来的憧憬则看成是0。
(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C.人类的历史意识给人类以智慧,使人类意识到自身在当前的处境。
(人类对社会历史的总的看法和思考。)
D.在一些触景生情的场合,往事历历,那风雨不蚀的记忆,实在是人性一种根深蒂固的表现。
(时光岁月都不能使其受到损失。)
(4)根据文意,下列对“人是什么”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缪和歌德都曾论及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但他们由此而引发的对“人是什么”的思考是迥然不同的。
B.康德是哲学家,爱因斯坦是物理学家。但他们对自己人生意义的思考,却有惊人的一致的见解。
C.“人是什么”既是一个古老而深奥的哲学命题,也是每个人一生中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D.雨果对“人是什么”的回答是忧郁和暗淡的,这使他必然地成了后来法国存在主义思潮的先驱。
(5)从全文看,作者阐释“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总体思路是怎样的?
(6)请概括作者个人对“人是什么”的回答。
(7)文中对“回忆”有一个定义,把它写出来。作者认为追忆往事有哪几层意义?把这几层意义概括地写出来。
(8)作者认为“追忆往事”和“憧憬未来”有什么本质上的共同点?作者这种认识是基于什么角度?
(9)作者认为,回忆、希望和现时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和人有什么关系?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高中新教材同步导学(高一·下)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其(子厚)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节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诣:前往。
B.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下:居于……之下。
C.不自贵重顾藉顾:回头看。
D.故坐废退坐:由于……治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虽重得罪,死无恨
虽鸡狗不得宁焉。
B.士穷乃见节义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
古之学者必有师。
D.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3.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吾不忍梦得之穷。
②故卒死于穷裔。
③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自身。
④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4.下列句子加粗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且万无母子俱往理。
B.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
C。其文学辞章。
D.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
5.从句式的角度看,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
B.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
C.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
D.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
6.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无辞以白其大人--我无法报告母亲大人。
B.仅如毛发比--只像头发那样紧挨着。
C.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发誓不论生死都不背叛朋友,真是真诚可信啊!
D.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已经能够像他后来做司马、刺史时那样,自然也就不会遭到贬斥。
7.下列叙述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柳宗元对朋友极重情义,当他得知刘禹锡状况时,写了封奏疏呈给皇帝,情愿拿柳州换播州。
B.皇帝从柳宗元所递呈的奏疏中得知此事,于是刘禹锡被改任为连州刺史。
C.现在那些平居里巷的庸俗之人为柳宗元的高尚作风所感动,以至于内心抱愧了。
D.韩愈认为,如果柳宗元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他的文学事业一定会有所损失。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孑孓的读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