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动力学模型系统模型包括哪些部分

基本信息一/汽车系统动力学
  作者:
林逸 [作译者介绍]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X
  上架时间:
  出版日期:2005 年9月
  开本:16开
  页码:324
  版次:1-1
内容简介一/汽车系统动力学
  汽车系统动力学是研究所有与汽车系统运动有关的学科,研究内容可按车辆运动方向分为纵向、垂向和侧向动力学三大部分。.
  本书除了介绍车辆动力学建模的基础理论、轮胎力学及基础之外,重点介绍了受汽车发动机、传动系统、制动系统影响的驱动动力学和制动动力学,以及行驶动力学和操纵动力学内容。本书运用系统方法及现代控制理论,结合实例分析,介绍了车辆动力学模型的建立、计算机仿真、动态性能分析和控制器设计的方法,同时也使读者对常用的车辆动力学分析软件有所了解。..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车辆工程专业研究生教学用书,也可作为车辆工程专业本科生的选修课教材,同时可供汽车设计和研究人员阅读参考
目录一/汽车系统动力学
  常用符号表
  绪篇 概论和基础理论
  第一章 车辆动力学概述
  第一节 历史回顾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范围
  第三节 车辆特性和设计方法
  第四节 术语、标准和法规
  第五节 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车辆动力学建模方法及基础理论
  第一节 动力学方程的建立方法
  第二节 动力学
  第三节 多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充气轮胎动力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轮胎的功能、结构及发展
  第三节 轮胎模型
  第四节 轮胎纵向力学特性
  .第五节 轮胎垂向力学特性
  第六节 轮胎侧向力学特性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空气的特性
  第三节 伯努利方程
  第四节 压力分布和
  第五节 实际气流特性概述
  第六节 空气动力学试验
  第七节 车辆空气阻力
  参考文献
  第一篇 纵向动力学
  第五章 纵向动力学性能分析
  第一节 动力的需求与供应
  第二节 动力性
  第三节 燃油经济性
  第四节 驱动与附着极限和驱动效率
  第五节 制动性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纵向动力学控制系统
  第一节 防抱死制动控制
  第二节 驱动力控制系统
  第三节
  参考文献
  第七节 动力传动系统的振动分析
  第一节 扭振系统的激振源
  第二节 扭振系统模型与分析
  第三节 动力传动系统的减振措施
  参考文献
  第二篇 行驶动力学
  第八章 路面输入及其模型第一节 路面测量技术及数据处理
  第二节 路面输入模型
  第三节 特殊路面输入
  参考文献
  第九章 与平顺性相关的部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弹簧
  第三节 减振器
  第四节 导向机构
  第五节 座椅
  参考文献
  第十章 人体对振动的反应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标准
  第三节 平顺性测量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行驶动力学模型
  第一节 模型推导的前提
  第二节 单轮车辆模型的推导
  第三节 半车模型的推导及分析
  第四节 整车模型的推导及分析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可控悬架系统
  第一节 车身高度调节系统
  第二节 自适应阻尼调节系统
  第三节 可切换阻尼系统
  第四节 全主动系统
  第五节 有限带宽主动系统
  第六节 连续可变阻尼的半主动系统
  第七节 各类悬架系统的性能比较
  第八节 主动悬架控制算法介绍
  参考文献
  第三篇 操纵动力学
  第十三章 基本操型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基本操纵模型假设
  第三节 运动方程的推导
  第四节 操纵特性分析
  第五节 对实际问题的考虑
  第六节 实例分析与比较
  参考文献 .
  第十四章 基本操纵模型的扩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考虑车身侧倾的三自由度操纵模型
  第三节 车轮转动效应
  第四节 转向系统的影响
  第五节 悬架运动学
  第六节 变形转向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操纵动力学性能及实例分析
  第一节 模型参数组的开发
  第二节 实例分析
  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 转向系统动力学及控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转向系统振动分析
  第三节 系统
  第四节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参考文献
  第四篇 车辆计算机建模与仿真
  第十七章 车辆动力学计算方法与软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面向目标设计的车辆仿真软件
  第三节 动力学分析软件
  第四节 程序工具箱
  第五节 各类方法的比较
  参考文献
  第十八章 matlab环境下的车辆系统建模、仿真与控制器设计实例
  第一节 matlab/simulink软件介绍
  第二节 实例1——制动系统建模、仿真及abs控制器设计
  第三节 实例2——行驶动力学计算机建模、仿真及主动悬架控制器设计
  第四节 实例3——操纵动力学计算机建模、分析及控制器设计
  参考文献
  第十九章 应用adams软件的多体动力学实例分析
  第一节 adams/car模块介绍
  第二节 轿车前悬架建模实例
  第三节 模型仿真分析
  参考文献
  名词索引...
基本信息二/汽车系统动力学
  书号:16895ISBN:X/U.829课作者:喻凡印次:1-3责编:尹法欣开本:16字数:0千字定价:29.0所属丛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装订:平出版日期:内容简介二  汽车系统动力学是研究所有与汽车系统运动有关的学科,研究内容可按车辆运动方向分为纵向、垂向和侧向动力学三大部分。 本书除了介绍车辆动力学建模的基础理论、轮胎力学及汽车空气动力学基础之外,重点介绍了受汽车发动机、传动系统、制动系统影响的驱动动力学和制动动力学,以及行驶动力学(垂向)和操纵动力学(侧向)内容。 本书运用系统方法及现代控制理论,结合实例分析,介绍了车辆动力学模型的建立、计算机仿真、动态性能分析和控制器设计的方法,同时也使读者对常用的车辆动力学分析软件有所了解。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车辆工程专业研究生教学用书,也可作为车辆工程专业本科生的选修课教材,同时可供汽车设计和研究人员阅读参考。目录二  前言
  常用符号表
  绪篇 概论和基础理论
  第一章 车辆动力学概述
  第一节 历史回顾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范围
  第三节 车辆特性和设计方法
  第四节 术语、标准和法规
  第五节 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车辆动力学建模方法及基础
  第一节 动力学方程的建立方法
  第二节 非完整系统动力学
  第三节 方法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充气轮胎动力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轮胎的功能、结构及发展
  第三节 轮胎模型
  第四节 轮胎纵向力学特性
  第五节 轮胎垂向力学特性
  第六节 轮胎侧向力学特性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空气动力学基础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空气的特性
  第三节 伯努利方程
  第四节 压力分布和压力系数
  第五节 实际气流特性概述
  第六节 空气动力学试验
  第七节 车辆空气阻力
  参考文献
  第—篇 纵向动力学
  第五章 纵向动力学性能分析
  第一节 动力的需求与供应
  第二节 动力性
  第三节 燃油经济性
  第四节 驱动与附着极限和驱动效率
  第五节 制动性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纵向动力学控制系统
  第一节 防抱死制动控制
  第二节 驱动力控制系统
  第三节 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动力传动系统的振动分析
  第一节 扭振系统的激振源
  第二节 扭振系统模型与分析
  第三节 动力传动系统的减振措施
  参考文献
  第二篇 行驶动力学
  第八章 路面输入及其模型
  第一节 路面测量技术及数据处理
  第二节 路面输入模型
  第三节 特殊路面输入
  参考文献
  第九章 与平顺性相关的部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弹簧
  第三节 减振器
  第四节 导向机构
  第五节 座椅
  参考文献
  第十章 人体对振动的反应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标准
  第三节 平顺性测量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行驶动力学模型
  第一节 模型推导的前提
  第二节 单轮车辆模型的推导
  第三节 半车模型的推导及分析
  第四节 整车模型的推导及分析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可控悬架系统
  第一节 车身高度调节系统
  第二节 自适应阻尼调节系统
  第三节 可切换阻尼系统
  第四节 全主动系统
  第五节 有限带宽主动系统
  第六节 连续可变阻尼的半主动系统
  第七节 各类悬架系统的性能比较
  第八节 主动悬架控制算法介绍
  参考文献
  第三篇 操纵动力学
  第十三章 基本操纵模型
  第—节 概述
  第二节 基本操纵模型假设
  第三节 运动方程的推导
  第四节 操纵特性分析
  第五节 对实际问题的考虑
  第六节 实例分析与比较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基本操纵模型的扩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考虑车身侧倾的三自由度操纵模型
  第三节 车轮转动效应
  第四节 转向系统的影响
  第五节 悬架运动学
  第六节 变形转向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操纵动力学性能及实例分析
  第—节 模型参数组的开发
  第二节 实例分析
  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 转向系统动力学及控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转向系统振动分析
  第三节 四轮转向系统
  第四节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参考文献
  第四篇 车辆计算机建模与仿真
  第十七章 车辆动力学计算方法与软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面向目标设计的车辆仿真软件
  第三节 多体系统动力学分析软件
  第四节 程序工具箱
  第五节 各类方法的比较
  参考文献
  第十八章 MATLAB环境下的车辆系统建模、仿真与控制器设计实例
  第一节 MATLAB/Simulink软件介绍
  第二节 实例1——制动系统建模、仿真及ABS控制器设计
  第三节 实例2——行驶动力学计算机建模、仿真及主动悬架控制器设计
  第四节 实例3——操纵动力学计算机建模、分析及4WS控制器设计
  参考文献
  第十九章 应用ADAMS软件的多体动力学实例分析
  第一节 ADAMS/Car模块介绍
  第二节 轿车前悬架建模实例
  第三节 模型仿真分析
  参考文献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3次
参与编辑人数:3位
最近更新时间: 14:37:05
贡献光荣榜热销排行榜
1.2.3.4.5.6.7.8.9.10.
最近浏览的其他商品
浏览更多同类商品
【 】??????????
机车车辆动力学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读者对象:
¥77.80&&&
立刻节省:¥30.20
所属分类:
《机车车辆动力学》可作为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及车辆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教学用书,也可作为铁道机车车辆动力学科研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用书。
  内& 容简介本书紧紧围绕机车车辆动力学的关键知识点和学科研究热点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在内容编排上充分考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第一章介绍机车车辆动力学模型建立、求解及分析时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第二章阐述经典的轮轨滚动接触理论及其适用范围,并针对目前轮轨三维弹塑性滚动接触理论亟待解决的问题,描述了新的求解思路和方法,此外,还针对轮轨滚动接触疲劳及磨耗问题提出摩擦综合管理的方法;第三章结合工程实例介绍机车车辆垂向动力学性能分析和评价方法;第四章系统介绍机车车辆横向运行稳定性分析方法,基于非线性的混沌和分岔理论,论述高速列车蛇行运动的极限环分岔形式,从理论分析与工程实践应用相结合的角度,探讨高速列车横向运行稳定性新的评价方法;第五章围绕机车车辆的稳态及瞬态曲线通过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价方法的介绍,并介绍径向转向架和独立车轮转向架在提高机车车辆曲线通过能力时的优势;第六章从理论分析、仿真计算和试验研究的角度论述机车车辆脱轨安全性的最新研究成果;第七章论述机车车辆动力学试验技术,为设计、生产与试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可供借鉴的技术资料;第八章对国内外机车车辆动力学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进行综述和展望。
“轨道交通科技攻关学术著作系列”序序前言第一章 机车车辆动力学基本理论和方法 1.1 机车车辆动力学研究对象  1.1.1 机车车辆的基本特点及组成  1.1.2 轨道线路的基本特点及轨道不平顺 1.2 机车车辆动力学分析思路及流程 1.3 机车车辆多刚体动力学模型建立方法  1.3.1 多刚体动力学基础知识  1.3.2 牛顿一欧拉法  1.3.3 达朗贝尔原理  1.3.4 虚功原理及动能和势能  1.3.5 拉格朗日分析力学  1.3.6 哈密顿正则方程 1.4 机车车辆动力学求解方法  1.4.1 凯恩方法  1.4.2 振型叠加法  1.4.3 直接积分法  1.4.4 辛数学方法 1.5 理论模型的系统分析方法  1.5.1 阻尼对振动衰减的影响  1.5.2 幅频特性分析  1.5.3 频谱分析 1.6 机车车辆非线性动力学相关理论  1.6.1 非线性动力学的几个历史性突破  1.6.2 非线性振动与分岔理论  1.6.3 混沌 参考文献第二章 轮轨滚动接触理论 2.1 轮轨滚动接触理论体系和架构 2.2 轮轨接触几何关系  2.2.1 轮轨基本特征及轮轨接触参数  2.2.2 轮轨接触几何求解方法  2.2.3 轮轨三维接触几何求解方法 2.3 轮轨蠕滑理论  2.3.1 黏着及蠕滑现象  2.3.2 蠕滑率的求解 2.4 轮轨法向接触理论  2.4.1 Hertz接触理论的适用条件  2.4.2 椭圆接触斑的确定  2.4.3 Hertz接触条件下的法向力计算  2.4.4 non-Hertz接触条件下的法向力计算 2.5 轮轨滚动接触经典理论  2.5.1 轮轨滚动接触理论发展历程  2.5.2 Kalker线性蠕滑率/力模型  2.5.3 Johnson―Vermeulen无自旋三维滚动接触模型  2.5.4 Kalker的FASTSIM算法  2.5.5 Polach非线性滚动接触理论  2.5.6 经验公式 2.6 三维滚动接触问题求解方法  2.6.1 经典滚动接触理论的局限性  2.6.2 基于有限元法的轮轨接触力学  2.6.3 基于有限元参数二次规划法的接触理论  2.6.4 非稳态滚动接触力学 2.7 考虑接触表面特性的轮轨接触问题分析方法  2.7.1 表面温度对摩擦系数的影响问题  2.7.2 表面粗糙度对蠕滑力的影响研究  2.7.3 微观水平下的轮轨接触力分析方法 2.8 轮轨滚动接触摩擦管理思路和方法  2.8.1 轮轨黏着  2.8.2 轮轨磨耗  2.8.3 摩擦管理 参考文献第三章 机车车辆垂向动力学 3.1 机车车辆自由振动  3.1.1 机车车辆简化的单自由度垂向振动模型  3.1.2 机车车辆简化的两自由度垂向振动模型 3.2 机车车辆强迫振动  3.2.1 机车车辆简化的单自由度强迫振动模型  3.2.2 机车车辆简化的两自由度强迫振动模型 3.3 机车车辆随机振动  3.3.1 随机振动基础  3.3.2 机车车辆的垂向随机振动分析模型 3.4 高速客车垂向振动响应的数值求解方法 3.5 车辆垂向振动对轨道结构动力性能的影响  3.5.1 车辆垂向振动影响轨道结构动力性能评定标准  3.5.2 轮轨动态作用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第四章 机车车辆的横向运行稳定性 4.1 车辆蛇行运动与自激振动机理  4.1.1 机车车辆的蛇行运动  4.1.2 机车车辆的自激振动机理 4.2 车辆横向运行稳定性仿真分析方法  4.2.1 车辆横向运行稳定性线性分析方法  4.2.2 车辆横向运行稳定性非线性分析方法 4.3 车辆的蛇行失稳极限环分岔形式  4.3.1 机车车辆系统常微分方程的分岔  4.3.2 机车车辆Hopf分岔形式及影响因素 4.4 高速车辆横向运行稳定性评价方法  4.4.1 高速车辆稳定性评价方法案例比较分析  4.4.2 高速车辆稳定性评价方法的新建议 4.5 提高机车车辆横向运行稳定性的方法  4.5.1 合理的轴箱定位刚度  4.5.2 设置抗蛇行减振器和横向减振器  4.5.3 选择合理的车轮踏面斜率  4.5.4 其他方法 参考文献第五章 机车车辆曲线通过分析方法 5.1 蠕滑力导向机理  5.1.1 轮对通过曲线时的纯滚线  5.1.2 曲线通过时作用在轮对上的蠕滑力  5.1.3 蠕滑力导向机理 5.2 车辆稳态曲线通过分析方法  5.2.1 线性稳态曲线通过  5.2.2 非线性稳态曲线通过 5.3 车辆动态曲线通过分析方法  5.3.1 轨道模型  5.3.2 蠕滑力一蠕滑率模型  5.3.3 轮对动态曲线通过的运动方程  5.3.4 转向架及车体动态曲线通过的运动方程 5.4 径向转向架  5.4.1 自导向径向转向架  5.4.2 迫导向径向转向架  5.4.3 动力学特性分析模型及运动方程 5.5 独立轮对  5.5.1 独立轮对的结构及特点  5.5.2 自调节独立轮对的导向原理 5.6 车辆曲线通过性能评价方法  5.6.1 轮对与轨道间的横向力  5.6.2 脱轨系数  5.6.3 离心加速度  5.6.4 冲角  5.6.5 磨耗数和磨耗指数 参考文献第六章 机车车辆脱轨安全性 6.1 脱轨类型及原因分析  6.1.1 脱轨的过程及其分类  6.1.2 脱轨原因及影响因素 6.2 脱轨仿真研究  6.2.1 对准静态爬轨过程的仿真研究  6.2.2 高频轮重变化对脱轨影响的仿真研究  6.2.3 对蛇行失稳导致脱轨过程的仿真研究  6.2.4 动态脱轨过程的仿真研究 6.3 脱轨试验研究  6.3.1 脱轨试验简介  6.3.2 日本狩胜试验线上的货车脱轨试验  6.3.3 中国的货物列车脱轨试验  6.3.4 意大利实心车轴单轮对脱轨试验 6.4 现行脱轨评价方法  6.4.1 车辆爬轨脱轨准则  6.4.2 JNR以及EMD的脱轨系数持续时间指标  6.4.3 由轨距扩大或钢轨翻转引起的脱轨的评价准则 6.5 脱轨评价新方法  6.5.1 根据车轮抬升量评判车辆脱轨的方法与准则  6.5.2 车辆脱轨安全评判的动态限度  6.5.3 列车脱轨能量随机分析理论  6.5.4 三维准静态脱轨准则的研究  6.5.5 高速列车动态脱轨评价方法 6.6 脱轨预防措施  6.6.1 车辆设计方面  6.6.2 轨道设计方面  6.6.3 运用维护方面 参考文献第七章 机车车辆动力学性能试验技术 7.1 试验方案设计  7.1.1 试验的必要性  7.1.2 试验方案选择  7.1.3 试验条件  7.1.4 试验线路的选定  7.1.5 试验主要参数 7.2 试验方案实施  7.2.1 一般方法及原理  7.2.2 测试用传感器  7.2.3 测点布置  7.2.4 测试设备  7.2.5 测试流程 7.3 试验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  7.3.1 数据采集  7.3.2 数据检验  7.3.3 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 7.4 试验结果评判标准  7.4.1 车辆安全性评判标准  7.4.2 轨道疲劳  7.4.3 平稳性(舒适性)评判标准 参考文献第八章 机车车辆动力学新发展 8.1 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  8.1.1 机车车辆刚柔耦合系统建模方法  8.1.2 机车车辆刚柔体系统动力学应用实例 8.2 主动及半主动控制技术  8.2.1 主动及半主动控制技术的控制原理  8.2.2 主动及半主动控制技术在机车车辆性能优化中的应用 8.3 机车车辆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技术  8.3.1 机车车辆监测诊断技术的发展趋势  8.3.2 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方法  8.3.3 机车车辆故障诊断技术应用实例 8.4 高速铁路大系统耦合研究体系及其系统建模  8.4.1 高速列车耦合大系统的基本构成  8.4.2 高速列车耦合大系统的功能  8.4.3 高速列车耦合大系统服役模拟研究 8.5 优化技术在机车车辆中的应用  8.5.1 车轮型面优化的研究进展  8.5.2 遗传算法在机车车辆动力学性能优化中的应用参考文献
客服专线:010- 客服邮箱:
Copyright & 北发图书网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北发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地面车辆动力学_百度百科
地面车辆动力学
《地面车辆动力学》介绍了包括道路车辆、轨道车辆和磁悬浮列车在内的地面车辆系统动力学建模和分析的共性理论与方法。主要从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出发,内容涵盖地面车辆系统的力学与数学建模,铁轨与道路不平度的数学描述,以及整车—导轨系统的模块化建模,并总结了线性和非线性车辆动力学问题的计算方法;对车辆操纵稳定性、行驶平顺性和耐久性等性能的评价指标也进行了阐述。此外,还涉及车辆机电一体化部件控制设计的多变量最优控制理论等。
地面车辆动力学作者简介
西冷(Werller Schiehlen),教授,于1966年获工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卫星动力学。在工作10年、期间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马歇尔空间飞行中心工作1年之后,他被斯图加特大学聘为力学专业全职正教授,2002年起任斯图加特大学名誉退休教授。西冷教授在应用与计算动力学领域发表学术论文350余篇,出版著作7部、且大多数被译为外文。自1997年起,他担任国际杂志“多体系统动力学”的主编。此外,西冷曾任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IUTAM)的主席兼秘书长。年间,西冷被IUTAM会员大会推选为终身会员。
地面车辆动力学编辑推荐
该书以方法论为基础,从统一的视角介绍地面车辆系统动力学的共性问题,包括路面车辆、轨道车辆和磁悬浮列车的动力学建模和分析方法。。《地面车辆动力学》取材新颖、内容丰富、体系完整,是一部反映本领域基础理论与最新研究成果的著作。该书可作为汽车和轨道车辆工程及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的选修教材以及研究生的专业课教材,也可供上述专业的科技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对于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培养和地面车辆系统开发核心关键技术的掌握具有重要的作用。
地面车辆动力学图书目录
第1章系统定义和建模   第2章车辆模型   2.1多体系统元件   2.2运动学   2.2.1车辆运动学参考坐标系   2.2.2惯性坐标系中的刚体运动学   2.2.3移动参考坐标系中的刚体运动   2.2.4多体系统运动学   2.3动力学   2.3.1惯性特性   2.3.2Newton—Euler方程   2.3.3d’Alembelt和Jourdain原理   2.3.4能量考虑及Lagrange方程   2.4多体系统的运动方程   2.5多体系统程式   2.5.1非递归法   2.5.2递归程式   第3章支撑与导向系统模型   3.1被动弹簧与阻尼系统模型   3.2力作动器模型   3.2.1磁作动器模型   3.2.2力作动器的通用线性模型   3.3被动元件与主动元件的比较   3.4车轮和导轨之间的接触力   3.4.1刚性和可变形车轮的滚动   3.4.2刚体滑移的定义   3.4.3弹性车轮在弹性轨道上的接触力   3.4.4刚性路面上弹性轮胎的接触力   第4章导轨模型   4.1弹性轨道模型   4.1.1周期性柱支粱模型   4.1.2弯曲振动时梁结构的模态分析   4.1.3连续支撑梁模型   4.2刚性导轨的扰动模型   4.2.1随机过程的数学描述   4.2.2平度轮廓模型   4.2.3车辆激励过程模型   第5章车辆—导轨系统模型   5.1子系统的状态方程   5.2整车系统的状态方程   第6章评价指标   6.1行驶稳定性   6.2乘坐舒适性   6.2.1确定性激励   6.2.2遗机激励   6.2.3人体感知的整形滤波器   6.2.4人体承受全身振动的修订标准   6.3行驶安全性   6.4零部件耐久性   第7章计算方法   7.1数值仿真   7.1.1车辆垂向运动仿真   7.2线性系统   7.2.1稳定性   7.2.2频率响应分析   7.2.3随机振动   7.3非线性系统   7.3.1谐波线性化   7.3.2统计线性化   7.3.3线性化系统研究   7.4最优化问题   第8章纵向运动   8.1弹性车轮   8.2整车   8.3空气阻力和力矩   8.4驱动和制动力矩   8.5动力性   第9章侧向运动   9.1路面车辆的操纵性   9.1.1弹性车轮   9.1.2车辆模型   9.1.3稳态回转   9.1.4行驶稳定性   9.1.5实验研究   9.2轨道车辆的行驶稳定性   9.2.1轨道车辆轮对的运动方程   9.2.2自由轮对的稳定性   第10章垂向运动   10.1车辆悬架的基本原理   10.2双轴车辆的随机振动   10.3复杂车辆模型   10.4磁悬浮列车   附录多变量系统的最优控制   A.1数学模型   A.2控制任务的制定和结构问题   A.3控制器的结构和特性   A.4控制器设计   A.4.1通过极点配置法设计控制器   A.4.2基于二次型积分准则的最优控制器   A.4.3极点和加权矩阵的选择   A.5观测器的结构和特性   A.6观测器设计   A.6.1极点配置观测器设计   A.6.2基于二次型积分准则的最优观测器   A.7(最优)受控多变量系统的结构   关键字   中文—英文   英文—中文   参考文献[1]
Karl Popp, Werner Schiehlen.地面车辆动力学:人民交通出版社,2012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SAE-Chin...
提供资源类型:内容车辆动力学及其控制(喻凡)【电子书籍下载 epub txt pdf doc 】
书籍作者:
书籍出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
书籍页数:
书籍ISBN:
书籍人气:
推荐指数:
车辆动力学及其控制《车辆动力学及其控制》作为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选定的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核心教材之一,系统地介绍了车辆动力学及其控制的理论和方法。全书由地面车辆和轨道车辆两大部分组成,其中地面车辆部分首先对汽车的纵向、侧向和垂向动力学及其控制系统分别给予介绍,此外还包括了汽车的空气动力学、侧翻以及履带车辆动力学的内容;轨道车辆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轮轨关系及基本理论、蛇行运动与稳定性、随机响应理论、曲线导向理论、轨道车辆的纵向动力学以及轨道车辆的运行安全性等。在内容安排上充分考虑了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注重实例分析,使读者在了解车辆动力学基本内容的同时,通过几个完整的实例学会运用系统方法及现代控制理论进行动力学建模、仿真分析和控制系统设计的方法,同时也掌握相关系统动力学分析软件的使用方法。   《车辆动力学及其控制》可作为高等院校车辆工程专业的工程硕士教材,也可用作本科和工学硕士的教学用书和企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教材,对从事车辆工程研究的技术人员也有参考价值。前言第一章 车辆纵向动力学及其控制第一节 轮胎纵向力学特性一、轮胎的滚动阻力二、道路阻力三、轮胎侧偏阻力四、总的车轮滚动阻力五、轮胎纵向力与滑动率的关系第二节 汽车的动力与传动系统一、理想的动力传动特性二、动力传动系统的功能三、现代动力传动系统的种类和组成第三节 驱动动力学性能及分析一、车辆行驶阻力与功率需求二、驱动系统的特性场三、车辆动力与传动系统性能仿真四、建模工具介绍第四节 动力与传动系统的控制一、发动机燃油喷射及电子点火控制二、离合器控制三、自动变速器控制第五节 制动动力学及其控制一、概述二、直线制动动力学分析三、制动稳定性分析四、制动力控制系统五、车轮防抱死控制系统第二章 车辆操纵动力学及其控制第一节 轮胎侧偏特性与轮胎模型一、相关术语及定义二、轮胎模型三、轮胎的侧向力学特性四、整车建模中对轮胎模型的考虑第二节 基本操纵模型一、作用于车辆的外力与外力矩二、基本操纵模型假设三、运动方程的推导四、操纵动力学特性分析五、对实际问题的考虑第三节 基本操纵模型的扩展一、考虑车身侧倾的三自由度操纵模型二、车轮转动效应三、转向系统的影响四、悬架运动学五、变形转向第四节 转向系统的控制一、四轮转向系统二、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第三章 车辆行驶动力学及其控制第一节 路面输入模型一、路面测量技术及数据处理二、路面输入模型第二节 汽车舒适性评价标准一、标准二、平顺性测量第三节 行驶动力学模型一、模型推导的前提二、单轮车辆模型的推导三、半车模型的推导和结果分析四、整车模型的推导和结果分析第四节 可控悬架系统一、车身高度调节系统二、自适应系统三、可切换阻尼系统四、全主动系统五、有限带宽主动系统六、连续可变阻尼的半主动系统七、各类悬架系统的性能比较第四章 汽车空气动力学第一节 SAE汽车动力学坐标系及相关术语和定义第二节 气动阻力一、形状阻力二、摩擦阻力三、诱导阻力四、干扰阻力五、内部阻力第三节 气动升力第四节 气动力对汽车性能的影响一、概述二、发动机功率与车速的关系三、气动阻力与最高车速的关系四、气动阻力对加速度的影响五、气动阻力对燃油经济性的影响第五节 气动力对汽车操纵稳定陛的影响一、概述二、影响汽车操纵稳定性的气动力三、提高操纵稳定性的汽车造型措施四、侧倾力矩第六节 汽车空气动力学试验一、试验基本方法二、汽车风洞三、汽车风洞试验的准则四、风洞试验的测量方法第五章 汽车侧翻第一节 刚性汽车的准静态侧翻第二节 考虑悬架的准静态侧翻第三节 汽车的瞬态侧翻一、简单的侧翻模型二、横摆-侧翻模型三、绊倒侧翻第四节 侧翻事故过程第六章 履带式车辆动力学概述第一节 悬架系统一、弹性元件的发展二、减振器的发展第二节 履带车辆行驶动力学一、履带效应二、行驶动力学模型第三节 履带车辆转向动力学一、作用在履带车辆上的外力二、作用在履带车辆上的外力矩三、转向阻力系数四、转向所需牵引力和制动力第七章 轮轨关系及基本理论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轮轨接触几何关系第三节 蠕滑理论第四节 单轮对的仿真模拟第八章 蛇行运动与稳定性第一节 横向稳定性及车辆的临界速度第二节 单轮对横向稳定性第三节 H型构架式转向架横向稳定性第四节 整车横向稳定性第九章 轨道车辆的随机响应理论第一节 轨道的随机激励输入描述一、轨道高低不平顺二、轨道水平不平顺三、轨道方向不平顺四、轨道轨距不平顺第二节 车辆的随机响应计算第三节 地铁列车的随机响应第十章 曲线导向理论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单轮对的曲线通过数学模型一、单轮对的线性曲线通过模型二、单轮对的非线性曲线通过模型第三节 单转向架的曲线通过模型第四节 四轴车曲线通过模型第五节 独立轮及轮对的导向问题第十一章 轨道车辆的纵向动力学第一节 列车的纵向动力学第二节 纵向振动数学模型第三节 制动和牵引对列车纵向振动的影响一、紧急制动工况二、常用制动工况三、起动牵引工况第四节 列车碰撞动力学第十二章 轨道车辆的运行安全性第一节 脱轨的类型及机理第二节 基本的脱轨安全评价指标一、Nadal公式二、Marie公式三、Weinstock准则四、JNR的动态脱轨判断准则五、滑轨判断准则第三节 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一、影响因素二、防治措施参考文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系统动力学经典模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