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东部地区陆地蛙叫什么蛙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爬天淘宝:
爬天商城: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0002|回复: 17
国内部分蛙类品种介绍(野生+宠物蛙)已经上图,大家快...
本帖最后由 小小布 于
17:03 编辑
&&老号因为电脑问题不能上了,先注册一个新号一展身手!
中华大蟾蜍
中华蟾蜍指名亚种(学名:Bufo gargarizans gargarizans),Cantor于1842年命名。分布于台湾本岛以及中国大陆的河北、山西、黑龙江、辽宁、吉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等地,常见于阴湿的草丛中、土洞里以及砖石下等。其生存的海拔上限为 150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浙江舟山群岛。中华蟾蜍华西亚种(学名:Bufo gargarizans andrewsi),Schmidt于1925年命名,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甘肃、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地,主要生活于草丛间或石下。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 750至 270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
中华蟾蜍饲养方法
在云南丽江。中华蟾蜍岷山亚种(学名:Bufo gargarizans minshanicus),Stejneger于1926年命名,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四川、甘肃、宁夏、青海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甘肃卓尼、四川岷山。
环境设置原理
水是细菌的温床 不管多勤劳维护环境 也无法避免水里的细菌伤害你的蛙
蛙类需要水 但环境并不需要整个布满水
水 可以装在水盆里 其馀的地方都是干燥的东西
环境乾溼分离 一样可以让你的蛙类泡到水 且它能自由选择想栖息的地方
整个环境要保持干燥以免滋生细菌
但蟾除会排洩 水盆里的水会溢出来 这些都会造成环境的潮湿
只要注意一些小细节 就能永保干燥的环境
要做到环境中唯一有水的地方 只有水盆 并一直保持 这样才算永保干燥
要做到永保干燥
再来是几项不可或缺的器材:[ 躲藏处 ] [ 水盆 ] [ 灯罩 ] [ 餵食盆 ] [ 木板走道 ]
这几样东西各有它的学问 下面会一一说明
蛙类靠身体喝水 所以水对他来说很重要
但 一个水盆就够了 ~
除了能让蟾除泡水以外 蟾除还很喜欢在水盆里排泄 !
这可省去清理部份排泄物的麻烦 [ 排泄入内机率 60 % ]
水盆的大小需依照蟾蜍的大小选择
选一个高度浅\ 容易换水 蟾除容易爬出来的即可
水盆的位置最好与平面同高 这样蟾除才可以轻松出入
因此需要木板走道这种整体设施架高水盆 让水盆与上方的木板同高
蟾蜍出入时可能会贱出水花 因此必须再水盆的底部铺上一条毛巾吸水
在水盆的四周也塞上一点毛巾 吸纳溢出来的水份
可以架构出箱内的设施大概轮廓
它能包办躲藏处及第二层空间的设施 因此是相当重要的
可先选好饲养箱 再依饲养箱急水盆的大小订做里面的木板
在角落设置一个食物盆 里面放置面包虫
蟾除会自己来盆子里取食 非常之方便 不用自己动手餵蟋蟀 因此我取名做狗盆
狗盆设置注意事项 ~ 可以再盆前加个垫子 或是让盆口与底材同高
再来是最重要的设备 ~ 灯 !
上面用个灯罩 里面装 100w 的普通黄光灯炮即可
这灯的作用是 ~ 烘乾 !
[ 水盆里溢出来的水 ] [ 蟾除在任何地方的排泄物 ] [ 木板的干燥 ] [ 土的干燥 ]
这几样都要靠这盏灯来烘乾 !
在这100w 的热度下 [ 约与地面40公分的距离 ]
这盏灯可以烘乾饲养箱内的任何东西
因此只要灯开著 就能彻底保持这饲养箱内的永远乾溼分离 !
冬天到了 还能维持箱内温度达到保暖作用 ~
12[1].jpg (70.36 KB, 下载次数: 732)
16:56 上传
虎纹蛙(田鸡)
它属于水栖蛙类,常生活于丘陵地带海拔900米以下的水田、沟渠、水库、池塘、沼泽地等处,以及附近的草丛中。白天多藏匿于深浅、大小不一的各种石洞和泥洞中,仅将头部伸出洞口,如有食物活动,则迅速捕食之,若遇敌害则隐入洞中。雄性还占有一定的领域,即使在密度较大的地方彼此间也有10米以上的距离。当它们发现其他同类在领域中活动时,便很快跳过去将入侵者赶走。
虎纹蛙的食物种类很多,其中主要以鞘翅目昆虫为食,约占食物量的36%,其他包括半翅目、鳞翅目、双翅目、膜翅目、同翅目的昆虫、蜘蛛、蚯蚓、多足类、虾、蟹、泥鳅,以及动物尸体等。令人难以致信的是它还吃泽蛙、黑斑蛙等蛙类和小家鼠,而且它们在虎纹蛙的食物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看来它不仅长了一身虎纹,也的确是蛙类中名不虚传的“猛虎”。
由于眼睛的结构,一般蛙类只能看到运动的物体,故只能捕食活动的食物。但虎纹蛙与一般蛙类不同,不仅能捕食活动的食物,而且可以直接发现和摄取静止的食物,如死鱼、死螺等有泥腥味的水生生物的尸体。它对静止食物的选择不但凭借视觉,而且还凭借嗅觉和味觉。虎纹蛙主要在晚上出来活动和觅食,白天较少。&&虎纹蛙
它的舌根生在下颌前端,舌尖分叉,捕食时粘滑的舌头迅速翻转,射出口外将昆虫捕获,卷入口中。它还有另一种与其他蛙类不同的捕食方式,当发现猎物时,便向猎物跳过去,举头后仰并张开下颌,迅速伸出舌头一挥,扫出一个180度的弧线,在完成摆动前就准确地触到猎物,这个长而柔软的舌头便会将其包住,接着迅速地缩回舌头,把猎物带进口中,再吞到胃里,这个过程只需一瞬间即可完成。此外,还具有在浅水区域捕获水中昆虫、鱼类等的能力,这时它用下颌捕捉猎物,用嘴咬住之后吞食。
虎纹蛙是冷血的变温动物,没有恒定的体温,不仅体温低,而且常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在阴雨天温度下降较多时,它会暂时停止摄食活动,生长速度变慢甚至停止。它以冬眠的方式渡过寒冷的冬天,在进入冬眠前,往往有一个积极取食的越冬前期,此时它大量地捕食,为越冬贮存养料。
虎纹蛙(5张)虎纹蛙的繁殖期为5—8月,冬眠苏醒后,立即进行繁殖活动。它在水中进行体外受精,卵孵化后成为蝌蚪,具有一系列适应水中生活的幼体特征,而且随着发育阶段的不同,形态特征也随之而变化,蝌蚪经过变态发育为蛙,然后再转移到陆地生活,所以它的生活史包括卵、蝌蚪和蛙三个阶段。
cefc1e178a82b9019bfac4da738da[1].jpg (48.86 KB, 下载次数: 733)
16:42 上传
花狭口蛙(学名:Kaloula pulchra)为姬蛙科狭口蛙属的两栖动物。
花狭口蛙是狭口蛙家族里的巨无霸,体长平均7公分。皮肤厚,光滑,但有一些圆形颗粒。背部棕色,有一个深棕色大三角形斑,看起来很像一个花瓶。指(趾)端方形平切状,膨大成吸盘,因此会爬树,藏身于树洞中。也善于挖掘,利用足部挖洞,仅需数秒钟即可将身体埋入土中。
W].jpg (56.25 KB, 下载次数: 722)
16:43 上传
北方狭口蛙
物种名称:北方狭口蛙
拉丁学名:Kaloula borealis
北方狭口蛙(学名:Kaloula borealis)为姬蛙科狭口蛙属的两栖动物。分布于亚洲东北部,包括朝鲜半岛,韩国济州岛,和中国大陆,河北、山西、山东、黑龙江、辽宁、吉林、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陕西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辽宁丹东。
栖息于水坑或房屋附近的草丛中,土穴内或石下,夜间活动,吞食白蚁和小型昆虫,对消灭白蚁起一定作用。平时很难见到它的踪迹。夏季大雨时,可以听到“姆阿-姆阿……”低沉的鸣叫声。雄蛙发出低沉的连续鸣叫,一般在雨后第1 天傍晚、夜间至第2 天早晨数量最多。遇暴雨或大雨,气温在20~25 ℃。水温在20 ℃左右,水的pH 值为6. 5 ~7,水泡及水沟积水深100 ~ 500 mm,是北方狭口蛙出现的最佳时机。
体细长而扁,后肢长,吸盘大,指、趾间有发达的蹼。末端两指(趾)骨节间有介间软骨(科征),与树栖
大泛树蛙(6张)生活相适应。栖息在潮湿的阔叶林区及其边缘地带。体背多为绿色或随环境而异。繁殖习性反映了树栖的生活方式,多数种类在伸向水塘上空的枝叶上产卵。雄雌拥抱着爬到树上,选择垂向水池的枝叶产卵,雌性产卵时先排出液体,借左右胫跗关节相互搅拌,形成泡沫状,卵即产于泡沫内;雄性排出精液,使卵受精。如此反复,历时2~3小时。产卵后,雄性随即离开,雌性以后肢将卵泡用叶片包卷起来之后才离去。卵泡乳白色。孵化前后泡沫液化。小蝌蚪通过运动或被雨水冲刷,到达树下水池,在此继续生长发育、完成变
饲养环境环境不要太复杂,复杂的环境不好管理。食盘加水盘就行了,连底材都不用,它会自己去泡水。饿了会去食盘吃,要保证饲养箱内干燥不要潮湿,潮湿的环境气味大,细菌多,直接危害它的健康
92[1].jpg (85.82 KB, 下载次数: 734)
16:43 上传
朝鲜铃蛙(红腹铃蟾)
中 文 名 红腹铃蟾
地理分布 在欧洲和亚洲东部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从寒温带至热带北缘,呈断裂分布。多栖息于山溪、沼泽及其附近。在繁殖季节进入水塘或泥坑。成蟾行动迟缓,多爬行。当受惊扰或遇敌害攻击时,将头和四肢向背面翘起,显露出醒目的橘红和黑色斑块,作假死状。2~3分钟后恢复原态逃逸。
体形特征 肩带弧胸型;有3对短肋;椎体后凹型。舌呈圆盘状。蝌蚪口部周围有唇乳突,有角质齿,每排由2~3行小齿组成,出水孔位于腹中部;属于有角齿腹孔型。背面皮肤极粗糙。吻端圆而高,瞳孔心形或圆形。整个腹面颜色极为醒目,橘红或橘黄与黑色相间,掌、跖部橘红色。
f4dbf4fa5fefcb27b68f31e1[1].jpg (59.78 KB, 下载次数: 735)
16:57 上传
别名上树怀、竹王、桑王、雨蛙,属雨蛙科
国内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国外分布于印度北部、缅甸东部、泰国、越南北部等地。[1]
编辑本段形态特征
华西雨蛙(5张)体形小,雄蛙体长34-38毫米,雌蛙39-43毫米。吻宽圆而高,吻棱明显。颊部垂直;鼓膜圆。舌较圆厚,后端微有缺刻。犁骨齿两小团。指端有吸盘和马蹄形横沟;趾端形态同指。背面皮肤光滑,腹面遍布扁平疣。生活时背面绿色,头侧有紫灰及金黄条纹。股前后方及跗庶内侧具黑色斑点,1-5枚不等。腹面乳白色。
栖息于海拔750-2400米稻田地区。常在树叶上铺匐匐着,或白天隐避在树洞或草丛中。下雨夜晚大批外出活动有时百蛙齐鸣。繁殖季节在4-6月,卵小,成团,产于小坑塘内。蝌蚪体高而肥笨。
bdaecf25d].jpg (198.45 KB, 下载次数: 714)
16:58 上传
中国雨蛙 Hyla chinensis 英文名:Chinese Tree Toad
雨蛙(Hylidae)
两栖纲,无尾目的 1科,肩带弧胸型,椎体为前凹型。37属630余种,其中,雨蛙属(Hyla)种类最多约250种,分布最广。雨蛙科与树蛙科一样,适于树栖,指、趾末端多膨大成吸盘,末两骨节间有 1间介软骨,是趋同演化的一个例子。在美洲种类最多;欧洲、亚洲、北非古北界种类少则只有雨蛙属。在亚洲大部分热带地区没有雨蛙大洋洲的所谓雨蛙属称为雨浜蛙Litoria,被另列一科)。中国的雨蛙又称华雨蛙,目前仅有9种,除山东、山西、宁夏、新疆、青海、西藏外,其他各省(区)均有分布。中国的雨蛙体形较小。背面皮肤光滑,绿色(如华西雨蛙);多生活在灌丛、芦苇、高秆作物上,或塘边、稻田及其附近的杂草上。白天匍匐在叶片上,黄昏或黎明频繁活动。以蝽象、金龟子、叶甲虫、象鼻虫、蚁类等为食。常常1只雨蛙先叫几声,然后众蛙齐鸣,声音响亮,特别是在下雨以后。3月下旬或4月初出蛰。4~6月在静水域内产卵。卵径1~1.5毫米。数十粒或数百粒卵成为1团,粘附在水草上。蝌蚪尾鳍高而薄,上尾鳍一般自体背中部开始;5月下旬有的即已完成变态;9~10月开始冬眠。
e1bf3a35a80f42[1].jpg (71.99 KB, 下载次数: 750)
16:58 上传
崇安髭蟾,别名坑鹅、角怪。分布于福建、浙江、江西,贵州梵净山,目前在四川也有发现,我国特有的珍稀蟾类。体长68-90毫米左右。头扁平,头宽大于头长。吻宽圆,吻棱明显。颊部略凹;瞳孔纵置;鼓膜隐蔽;上颌有齿,无犁骨齿;舌宽大,后端缺刻深。背部皮肤上的小痣粒构成细肤棱,交织成网状;腹面及体侧布满浅色小痣。生活时头和体背棕褐色,有许多不规则的黑细斑。上唇缘每侧有1枚雄性黑色锥状刺,而雌性的相应部位为橘红点。眼球上半浅绿色,下半均棕褐色。栖息于海拔800-100米林木繁茂的溪流及其附近。
_o___h___155[1].jpg (85.28 KB, 下载次数: 722)
16:39 上传
&&棘胸蛙(图1)[1]
棘胸蛙形似黑斑蛙,但比黑斑蛙粗 壮肉肥。全身披灰黑色,皮肤粗糙,背部有许多疣状物,多成行排列而不规则。雄蛙背部有成行的长疣和小型园疣,雌蛙胸部无刺,背部散布小型园疣,腹部光滑有黑点。棘胸蛙雄大雌小,雄蛙体长约8至12厘米,体重可达250~750克,头、躯干、四肢的背面及体侧布满小圆疣,疣上还有分散的小黑棘,以体侧最明显。头扁而宽,吻端圆,吻棱不显;鼻孔位于吻与眼之间;眼间距小于鼻间距;两眼后端有横置的肤沟,颞褶极显着;背部涂棕色,两眼间有一黑横纹,上下唇边缘有黑纵纹。雄蛙有一对咽侧内声囊。胸部满布分散的大刺疣;刺疣中央有角质黑刺。前肢粗壮,指端膨大成圆球形,指侧有厚缘膜;关节下瘤及掌突均发达,第一指基部粗大,内侧三指均有黑刺。棘胸蛙后肢肥硕,胫趾关节前伸可达眼部,跗褶明显;趾间全蹼,第一、五趾的游离缘有膜;关节下瘤发达;内耳突发达,无外耳突。[2]
编辑本段生存习性棘胸蛙常喜栖息于深山老林的山涧和溪沟的源流处,尤喜栖居在悬岩底的清水潭以及有瀑水倾泻而下的小水潭,&&棘胸蛙(图2)[1]
或有水流动、清晰见底的山间溪流中。棘胸蛙畏光怕声,后肢粗壮,跳跃能力很强,弹跳高度可达1米。傍晚时爬出洞穴,在山溪两岸或山坡的灌木草丛中觅食、嬉戏,异常活跃。但其活动范围不大,多在洞穴周围20—30米,夜深时,返回洞穴。白天一般伏在洞口,或潜伏在草丛、砂砾和石头空隙间,伺机捕捉附近的食物。一旦遇蛇、鼠等敌害或人,迅速退回洞内,或潜入水底。棘胸蛙对气温、水温环境变化非常敏感。在闷热、干躁、气压较低的夜晚,或是暴风雨来临之前,纷纷出洞,向较高的岩石或山坡跳跃,并且伴有低沉而雄壮的鸣叫声。棘胸蛙的活动强弱与其外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水温变化对其影响尤为明显。水温18-28℃活动、摄食正常。水温超过30℃则会出现夏眠,水温超过36℃则活动异常,甚至出现死亡。秋末水温低于15℃,开始冬眠,不动不食,双目紧闭,藏于洞内。以避不良环境。冬眠时,主要靠体内贮存的养分来进行极为微弱的新陈代谢。据观察,一般在霜降后开始冬眠,惊蛰前后水温(在15℃以上)陆续复苏,冬眠期约100多天。冬眠期间,若天气睛暖,水温高于15℃时,也有部分蛙伏在洞口或跳出洞穴活动。冬眠时,棘胸蛙喜栖居于山溪的深水潭内或溪边穴中。[3]
编辑本段繁育状况棘胸蛙雌雄很易从外形上区分:雄蛙个体较大,前肢粗壮,胸部有大黑刺,内掌突有婚垫及大黑刺,有咽侧声&&繁殖中的棘胸蛙
囊孔;雌蛙个体较小,前肢较细,胸部无大黑刺,无婚垫,无咽侧声囊孔,繁殖季节腹部饱满、柔软,其性成熟为2龄。繁殖季节为4-9月,5-7月为繁殖盛期。棘胸蛙为1年多次产卵类型。群体产卵一年分三批,第一批在4月下旬;第二批为5月底至6月初;第三批为7月上旬至8月。其产卵量与个体大小、水温及性腺发育状况而有差异。棘胸蛙的交配一般在晚上进行,交配前,雄蛙发出“呱呱”的求偶声吸引雌蛙。雌蛙听到叫声则在水中徘徊,有时发出“卡”的应和声,寻求拥抱。抱对时,雄蛙骑伏在雌蛙背上,并用其前肢紧抱,精、卵同时产出体外行体外授精。
[1].jpg (72.33 KB, 下载次数: 686)
16:40 上传
介绍爬虫知识,宣传爬虫文化,保护野生动物!!欢迎加入爬行天下
介绍爬虫知识,宣传爬虫文化,保护野生动物!!欢迎加入爬行天下
学习了 真给力 楼主辛苦了
介绍爬虫知识,宣传爬虫文化,保护野生动物!!欢迎加入爬行天下
很好学到了!
介绍爬虫知识,宣传爬虫文化,保护野生动物!!欢迎加入爬行天下
虎纹蛙,华西雨蛙,棘腹蛙图片有误;虎纹蛙的图片是某泽蛙,华西雨蛙的应该是树蛙属某种,而棘腹蛙的照片才是真正的虎纹蛙。
棘胸蛙不是一种而是多个物种的统称。另外“石蛙”是棘胸蛙属多种的俗称,不算是中文正名。
搜索来的资料整理后再发表吧,不然很多图片有误,且内容前后对不上。。。。
介绍爬虫知识,宣传爬虫文化,保护野生动物!!欢迎加入爬行天下
了解了解。
介绍爬虫知识,宣传爬虫文化,保护野生动物!!欢迎加入爬行天下
本帖最后由 小小布 于
16:55 编辑
中文名东北林蛙,英文名Rana chensinensis,又称雪蛤,哈什蚂(哈氏蟆)。
&&林蛙(Rana sylvatica)
东北林蛙,是中国东北山区,包括长白山脉,小兴安岭大部,张广才岭腹地,纯野生动物,亦被称为哈什蚂(哈士蟆)。其与蛤蟆和田鸡完全是不同原动物。唯中国仅有,被列为易危(v)物种。是集药用、食补、美容功能于一体的珍稀两栖类动物。东北林蛙以其特有的药用价值与营养价值日益被人们所重视,成为蛙类中经济价值最高的一种。在各地所产的林蛙中,以东北地区的林蛙体格大、产油率高、体制健壮、繁殖率高而成为林蛙中的极品。
Rana Boulenger Guenther
“棘腹蛙”是一种土著大型蛙&&
类。俗名:简棒,石坑,山蚂拐,石板蛙,石板蛙,石鸡,石蛙,梆梆鱼,石蹦。
地位: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
分布:西南武陵山地区和贵州省、四川、广西、云南、陕西个别地区,武隆仙女山、白马山、贾角山、桐梓山等有着广泛分布。
棘腹蛙(石蛙)(5张)体大而肥壮。体长97-110毫米,雄蛙稍大。皮肤较粗糙,背面有若干成行排列的窄长疣,趾间全蹼。雄性前肢特别粗壮,胸腹部满布大小黑刺疣。成体背面多为土棕色或浅酱色。上下颌有显著的深棕色或黑色纵纹。两眼间常有一黑横纹。背部有不规则的黑斑。四肢背面有黑色横纹。咽喉部棕色花斑较多。瞳孔菱形,深酱色。
编辑本段分布棘腹蛙(学名:Rana boulengeri)为蛙科蛙属的两栖动物,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山西、湖北、湖南、江西、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主要生活于多石块的山溪以及水塘内。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700至190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宜昌。
81815[1].jpg (77.87 KB, 下载次数: 738)
16:45 上传
石蛙栖息的洞穴一般为自然石洞或土洞,于繁殖季节时居石洞者较多。洞穴多在溪流岸边靠近水面,或者洞口有一半在水面之下。这些洞口一般不大,较光滑,进出洞时不易擦伤体表。洞深一般为20~25厘米。洞底略低于洞口。
20666[1].jpg (59.56 KB, 下载次数: 733)
16:46 上传
拉丁名:Odorrana margaratae
英文名:Green Odorous Frog
分类地位:动物界 & 脊索动物门 & 两栖纲 &无尾目 & 蛙科 & 臭蛙属。
分布:四川,甘肃,贵州,湖北,湖南,广西,广东。
编辑本段识别特征雄性体长81mm,雌性103mm左右。头部扁平,头长略大于头宽,吻端钝圆,幢孔横椭圆形,眼间距与上眼睑等宽;鼓膜小,约为眼径之半;犁骨齿2斜列。背面皮肤光滑,无背侧裙,体侧皮肤有小痣粒。指、趾具吸盘,纵径大于横径,腹侧向均显著,第三指吸盘宽度不大于其下方指节的2倍;后肢长,胫跗关节前伸达吻端,趾间全蹼,无跗褶。体背面绿色,两眼间有1个白色小点,体后端棕色散有酱色斑点,四肢背面绿色或棕色有酱色横纹,股后酱色大花斑或碎斑极显。
[1].jpg (68.63 KB, 下载次数: 716)
16:51 上传
个体较大,雄蟾体长平均63毫米,雌蟾为96毫米。头部吻至上眼硷内缘有黑色骨质脊棱。皮肤权粗糙,除头顶部无疣,其它部位满布大小不等的疣粒。耳后腺较大,长椭圆形。腹面密布小疣柱。所有疣上有黑棕色角刺。体色一般为黄棕色,有不规则的棕红色花斑。腹面胸腹部的乳黄色上有深灰色花斑。
黑眶蟾蜍最大的外观特征就是自吻部开始有黑色骨质脊棱,一直沿眼鼻腺延伸至上眼睑并直达鼓膜上方,形成一个黑色的眼眶,故命名。体型中等至大型,显现明显的两性异形 , 雄性平均体长50至60 mm 、 雌性则可达90 mm或以上。有多样不同的体色,背部多为黄棕色或灰黑色等,上面布满黑褐色的杂色花斑,腹部则为乳、黄色, 皮肤粗糙。吻端钝圆,头略宽,上下颔附近均有黑色线,单咽下内藏声囊 。眼后有香肠状的耳后腺 ,鼓膜显著,除头部外全身均布满大小不一的疣粒或小瘤,疣粒及小瘤均有黑色角质刺。在受惊吓时除耳后腺会分泌出白色毒液外,全身疣粒亦会分泌出毒液以自卫。前肢较细长,后肢则较粗短,均呈圆形,仅有半蹼,指尖亦呈黑色。[2]
编辑本段生态习性习性
黑眶蟾蜍的适应性强,能在不同环境下生存。主要栖身于阔叶林 、河边草丛及农林等地,亦会出没在人类活动的地区,如庭院及沟渠等 。全球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此外在香港 、 台湾及东南亚等地均有发现。 夜行性 ,日间主要躲藏在土洞及墙缝中休息,至晚间才外出寻找昆虫为食,偶尔也吃蚯蚓等。少跳跃,多以爬行形式活动。在香港除了红脖游蛇及眼镜蛇因不受其毒液影响外,其它蛇类一般不选择捕食黑眶蟾蜍。
殖季节相当长,但多是以春夏两季为主(2-6月)。每到繁殖季节便成群聚集在较开阔的河边交配 ,雄性发出高昂的「咯咯咯咯……」声以吸引异性 。常发生群交现象,一群雄性围抱着少数雌性,并进行体外受精 。 雌蟾多于流水或静水中产卵 ,每次可达数千颗,成串念珠状,黑色卵子则在透明胶质长串中,一般可达8 米以上。卵子在水中发育成黄棕色蝌蚪,蝌蚪亦有毒性,体色渐深并慢慢长出四肢及脊棱。
产卵季节随地区不同而异,在爪哇终年产卵,广州于2-3月间产卵,云南西双版纳在4-5月产卵,在海南岛11-12月产卵于深水坑内。卵带内有卵两行、受精后三日孵出。皮肤腺和耳后腺上的分泌物能制成蟾酥、药用。
15477[1].jpg (31.25 KB, 下载次数: 690)
16:49 上传
花背蟾蜍,两栖纲,蟾蜍科。体长6-7cm。雄蟾蜍背面橄榄黄色,皮肤粗糙,密布大小瘰疣,上有许多小白刺。雌蟾蜍背面浅绿色,有深褐色或酱黑色花斑,瘰疣稀疏,皮肤较光滑。腹面乳白色,满布扁平小疣。口后有大疣。耳后腺大而扁平。雄性皮肤粗糙,头部、上眼睑及背面密布不等大的疣粒,雌性疣粒较少,耳后腺大而扁;四肢及腹部较平滑。
花背蟾蜍的适应性强。&&花背蟾蜍
雄性背面多呈橄榄黄色,有不规则的花斑,疣粒上有红点;雌性背面浅绿色,花斑酱色,疣粒上也有红点;头后背正中常有浅绿色脊线,上颌缘及四肢有深棕色纹。两性腹面均为乳白色,一般无斑点,少数有黑色分散的小斑点。皮肤较粗,前肢粗壮,内侧三指基部有黑色婚垫,有单咽下内声囊。
编辑本段生活习性白天栖于洞内,黄昏外出觅食。冬季集群在沙土中冬眠。
编辑本段生活环境白昼多匿居于草石下或土洞内。冬季成群穴居在沙土中。
编辑本段分布范围在海拔600—2700米间均有分布,栖息活动于半荒漠,黄土高原的断层处,林间草地,树根下,石缝间等各种生境。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和山东等地。
342[1].jpg (89.78 KB, 下载次数: 716)
16:52 上传
广泛分布于日本和东南亚地区。在中国分布于秦岭以南的平原和丘陵地区。海拔2000米的山区也有分布。最习见,数量多。&&
国外分布:孟加拉国; 文莱; 柬埔寨; 中国; 澳门;台湾;香港; 印度; 印尼; 日本(本州西部、四国和九州和冲绳,并被引入至対马岛和壹岐岛); 老挝; 马来西亚; 缅甸; 尼泊尔; 巴基斯坦; 菲律宾; 新加坡; 斯里兰卡;泰国; 越南;菲律宾;也可能产于不丹。
中国大陆的分布在河北、山东、西藏、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甘肃。
编辑本段形态特征外形似虎纹蛙而体形小,体长50~55毫米。趾间半蹼。吻部较尖,上下唇有6~8条黑纵纹;两眼间有“V”字形斑,肩部一般有“W”字形斑,有的还有宽窄不一的青绿色或浅黄色脊线纹。背面灰橄榄色、深灰色或棕褐色,有的杂以赭红、深绿色斑;无背侧褶,有许多分散排列、长短不一的纵肤棱。雄蛙有灰黑色单咽下外声囊,鸣声响亮,生活在稻田、沼泽、菜园附近。
dsc_].jpg (114.79 KB, 下载次数: 701)
16:55 上传
白颌大角蟾
中文名:白颌大角蟾
学名:Megophrys lateralis&&
英文名:White-maxilla Great Mogophrys
国内分布:四川、云南
习性:生活在海拔m中山阔叶林山溪中。雄蟾能发出宏亮的’咯-咯-’声。夜间静伏在溪旁石块上,跳跃能力极强。
保护: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编辑本段科学分类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两栖纲 Amphibia
目:无尾目 Anura
科:锄足蟾科 Pelobatidae
属:角蟾属 Megophrys
种:白颌大角蟾 M. lateralis
编辑本段外形体型大,雄蟾体长58-68mm,雌74-80mm。头宽略大于头长;吻部向前突出,显著超过下颌,其超越部分与鼻孔至唇部的距离相等;鼻孔位于吻棱下方吻眼之中点上;吻棱呈菱角状;颊部几垂直,颊区微凹入;松果体不显;眼大,眼径略短于吻长,为体长的 60-70% ;鼓膜椭圆;颞褶细,自鼓膜后缘开始向肩部弯曲,颞褶末端粗大成腺体状;犁骨齿2小团,间距大;舌宽圆,后端微缺。前肢强壮,指长呈棒状,端部略呈球状;第三指最长,第四指次长而又略长于第二指,第一、二指几等长;通体背面皮肤较光滑,散布有极小的痣粒,痣粒顶部有白色或黑色角质颗粒;背部的痣纹均为棕色;体侧腺疣多为鲜黄色,或前缘或后缘为棕黑色;肛下至股外侧下半部、胫外侧多呈云状斑纹,斑纹边缘界限清晰;附足底部为棕黑色。下颌缘有许多以浅色为核心、以灰黑色镶边的斑纹;咽喉部位、胸部、腹前部散布有灰黑色斑纹;后腹部、股腹面为肉红色,或为浅黄色。
5bafa40f4bfbfbed0af736afc31fb2[1].jpg (27.48 KB, 下载次数: 710)
16:55 上传
国产蛙还有很多,等待我们的探索,今天先到这里{:soso_e113:}
介绍爬虫知识,宣传爬虫文化,保护野生动物!!欢迎加入爬行天下
开始编辑图片
介绍爬虫知识,宣传爬虫文化,保护野生动物!!欢迎加入爬行天下
如果能配图就更好了
介绍爬虫知识,宣传爬虫文化,保护野生动物!!欢迎加入爬行天下
各位爬友,由于电脑太卡,图片配不上,请大家谅解!还请大家多多支持
介绍爬虫知识,宣传爬虫文化,保护野生动物!!欢迎加入爬行天下
坐等更新图....延边最常见的就是朝鲜铃蟾... 我也就认识这一种, 放到造景缸的苔藓上,很漂亮
介绍爬虫知识,宣传爬虫文化,保护野生动物!!欢迎加入爬行天下
{:soso_e100:}
介绍爬虫知识,宣传爬虫文化,保护野生动物!!欢迎加入爬行天下
介绍爬虫知识,宣传爬虫文化,保护野生动物!!欢迎加入爬行天下
介绍爬虫知识,宣传爬虫文化,保护野生动物!!欢迎加入爬行天下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陆地巡洋舰到底什么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