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湖南省农业厅网站有没有一个叫刘一平的人?

崔向君_百度百科
别署汉庐,1963年7月出生,祖籍。中国画系书法硕士研究生班毕业。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政协书画院副、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岳阳市书法家协会、湖南省艺术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南书画研究院特聘书画家。出版有《湖南十人书法篆刻作品集·崔向君卷》、《文象合缀·花家地日记》、《楚风写我·崔向君集》、《许我清风·崔向君书法作品展作品集》、《详解实临颜真卿祭侄文稿》。
崔向君获奖经历
1985年9月作品获湖南省首届湖湘书法大赛“一等奖”
1989年5月作品入展“标准草书社”首届中外草书作品大展
1994年10月作品入展全国第一届楹联书法作品大展
1998年5月作品获全国第四届书坛新人作品展“十优奖”
1999年7月作品获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奖”
1999年9月作品获湖南省庆祝建国50周年书法篆刻大展“精品奖”
1999年9月作品入展西泠印社第四届全国篆刻评展
1999年11月作品获第3回韩国国际书艺文人画大展“特选奖”
2001年3月作品获全国第一届风景名胜楹联书法大展“一等奖”
2001年5月作品入展首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展
2001年10月作品入展“经典与当代书风”海内外获奖提名展
2002年5月被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全国“”书法家称号
2002年7月作品入展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书法篆刻作品展
2003年7月作品入展第一届全中国代表作品展(日本巡回展)
2003年12月作品获第二届“流行书风?流行印风”大展铜奖
2005年6月作品入展第三届“流行书风?流行印风”提名展
2005年12月作品入展首届全国中青年名家百人艺术书法作品展
2006年9月《楚风写我——崔向君书法作品展》在湖南美术馆展出
地 址:(414000)湖南岳阳市金鹗中路花板湖小区5栋501室
崔向君徒步的崔向君(陶沙岸)
阔眉朗目,青颊赤唇,面方身正,英气岸然——此乃湖湘墨客崔向君是也。
与向君的相识相知一定程度上藉于其独有的眼神。向君生就一双异目,和善洋溢却不掩坚持,空灵清澈又沉稳可据。与其面对,须诚然坦然。[1]
他眼神里似包裹着一缕熟悉又陌生的光芒,隐约可现,令人讶异。其实,年少的向君那时早已将“湖南省首届湖湘书法大赛”一等奖揽入怀中,其书法作品已入展“标准草书社”首届中外草书作品大展、全国第一届楹联书法作品大展。跟他的交往中,一直是那么谦逊、低调、亲和。直至后来他的作品1998年获得全国第四届书坛新人作品展“十优奖”,1999年获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奖”,2002年被中国文联和中国书协评为全国“”书法家等等,亦未见他显山露水。[1]
同居古城巴陵,与向君却是少有促膝。2002年后久未谋面,兀知他已抛家北上,求艺中央美术学院,师从当代书法大家。于是乎,向君负笈前行的身影就印入眼帘;他眼神里那缕若隐若现、熟悉又陌生的光芒,顷刻直抵心房。而立之年,歇业断薪,别家弃子,再返校园,需要天涯孤旅的毅然决然,这就是行者的姿态!仅此,已料定向君他日的一路风景。[1]
时下,向君的艺术成就已积土成峰。面对源远流长,风光无限的中华书法,这方外之辈,本不敢妄言,然与向君相交日久,相知愈深,心有感觉,不忍堰塞。
向君其人,其貌堂堂,其品煌煌,其性洋洋。
向君气宇轩昂,自不待言;出门聚友,他必是令人盼顾。然他风花掩于雅口,雪月止于征衣。于是国画家扼腕长叹:有之才貌但无伯虎之花趣。向君闻之爽然大笑。[1]
与向君处,你会察觉他的素朴发乎骨髓,溢于言表。每及事理,他必朗目炯炯,直逼人心;茶余饭后,兄弟情结,则情牵冷暖,语意殷勤。近几年,向君声名日燊,索书求印、附庸风雅者不泛达官巨贾,身姿挺拔的他,从不摧眉折腰。而慈善义卖会上,他却不吝捐出上品佳作,扶贫助学。
平素,向君澄净泊定,多是寂寞案牍,心事浩渺;博书论道却一江春水,盎然勃然。如逢闲空,呼上三朋四友,“相逢意气为君饮”,[1]
兄来弟往,不时即已面红心热,语无伦次。此时正可豪情激越,睥睨江山。日前造访向君,知其才遇宿醉,恍惚间,被人送入家门,向君抬手别过,一副“醉欲眠君且去”的落拓恣意。不想上得卧榻,辗转难眠,索性伏案展纸,泼墨挥斥。此正应了蔡邕《笔论》中所言:“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一时间,向君真气填膺,不吐不快,壮志凝毫,才情漫纸。于是,就有了铺展在眼前的行草对联:“放怀楚水吴山外,得意唐诗晋帖间。”未事雕琢,如行云流水;浓疏有致,逞清远飘逸。[1]
王僧虔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纵观向君书作,无不透古今,吐才气,展性情,成自貌。
予观乎向君,无论篆隶草楷行书,还是其治印作画,蕴含其中的功底与灵动,总是如梁贯顶,云蒸霞蔚。他临籀法篆,工楷书,尤善行草,笃学穷艺,泼洒性情,渐成品格。
秉持“书为心画”(西汉语),向君的《楚风写我》,满目璀璨;《风雅颂》三人作品,真气毕现;而今 年出版的《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书法创作委员会委员作品集之崔向君卷》,已是突兀身家,独步书坛,渐行渐远。其行草,节录王国维《人间词话》,意蕴悠远;节临《散氏盘》,古法苍茫;意临颜真卿《祭侄稿》,神采肖然;行草,陶渊明《桃花源记》,结体精妙;行草,苏东坡《水龙吟》,藏巧于拙。[1]
更兼:行草,《江上》、《随园诗话》句录等近几年之作,越古穿今,笔力劲透;沐汉阳楚雨,得魏风晋骨;明修鲁公,暗度其昌;根古芽锐,干正影斜,枝料峭,叶纷披;清逸如唐诗朗朗,参差若宋词长短;大气旷然隽永,霸气肃然内敛,其品格业已耸然茁壮矣。[1]
既至于此,今与向君言书,他必目光如炬,令人动容。再次回望他一双异目,眼神里投射的那一缕熟悉又陌生的光芒,终是被破解。无疑,那是踽踽独行的旅人特有的、对远方坚定而充满憧憬的神色!
刘熙载《艺概-书概》中言:“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崔向君,一个从洞庭湖中的小岛上走出来的孩童,心思缜密,气势浩然;品性仁厚,意态古朴,有“贤豪遗风”,自觉背负着传承与激扬书林艺苑的使命。在这光怪陆离的世界里,他执意徒步跋涉在自己的崇山峻岭上。
是向君选择了书法,抑或是书法选择了向君?冥冥天意,成就了向君与书法的相熔;而难测的机缘,则使岳阳这座历史文化古城,终于拥有了一个值得期许的人物。[1]
岁次辛卯仲秋
与崔向君成为好朋友,好像是人生历程中早就设计好的一件事。相识之前,就特别关注他的书法作品,感觉他与湖南大多数书法家不太一样,他的作品让很享受。说实话,虽然只是一个圈外的票友,但的眼睛还是很挑剔的,能让记住的书法家并不多,而却深深地记住了向君。与他相识接触后,更是大有相见恨晚之心。他善良、真诚、豪爽的性格和对待艺术崇敬、严谨、执着的态度时时感染着,很快们便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而近几年来们之间在艺术上的探索、交流甚至碰撞,更加深了对向君书法艺术上的了解。[1]
向君的书法,有大家风范,如君子临庙堂之上,清气肃然。他的书法既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又有明确的个性特点。首先,他具有非常人能及的用笔能力,这当然源于他几十年坚守砚田的传统训练。看他的作品,能从用笔中清晰地读解到他与古代最优秀的书法前贤们的真诚对话,古代篆隶的高古遒劲,王右军的高雅清丽,颜鲁公的雄强浑朴,何道州的纵横奇逸,这些古法中精美淳厚的气息都会恰当、自然地根植于他的艺术土壤之中。多年以来,他一直非常重视对古代法书的研究临习,尤其是对于和颜真卿的重点学习。见过很多书法家临写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但能让真正从心底发出赞叹的,至少目 前在湖南只有向君一人。他在书法上的大智使得他很早就明白了“取法乎上”这句古训的真正分量,正因为如此,在学习书法的道路上,认为向君是为数很少没有走过弯路,也没有走捷径的书法家。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为其后来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向君的书法又具有强烈的现代气息和明确的个性特点。他的作品用笔古法森严,使转自如,外拓如弓;结字往往有奇趣但不怪诞,野逸但不粗鲁;布局又能随机应变,总在有意无意之间;用墨浓浓相间,气象万千。几年前,向君曾在中央美院书法研究生班学习,这次学习更催化了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成熟。、、、等一大批传统功力深厚,创作个性强烈的当代著名艺术家深深影响了他的艺术思维,具备优秀艺术潜质的他很快就融入到这个学术性极强的群体之中,并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迅速确定了自己独有的书法艺术创作符号,从而形成了一种笔力雄强、浑厚,结字宽博、简约,行气散淡、平和的个人艺术风格。他的艺术成就很快在省内乃至全国范围内产生了良好、深远的影响,凭借其创作实力在全国中青年书坛树立了自己稳固的地位。
数十年艰苦磨砺之后的向君,已经在书法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得过很多很多的奖,也成功地举办了个人书法展览,出版了多本书法作品集,但这些都没有改变他朴实无华的为人作风,他依然那么低调,依然那么沉稳,依然把名利看得可有可无,踏踏实实埋头做学问,依然是他最大的快乐。他很像一个一心念佛的苦苦修行者,看上去很执着,很难圆通,相信,以他的智慧,他一定会成佛的。[1]
刘一平(拙翁)[1]
己丑初夏于山水芙蓉寓所
崔向君我的书法启蒙(崔向君)
1977年,上初二。有一次,一篇作文在语文老师讲评时,被点名表扬并念诵了一些精彩的段落。当时心里那个美呀!甭提有多兴奋了。然而接下来老师语锋一转,说的钢笔字写得像鸡踹的!当头一棒,美滋滋在天空飘飞的心情一下子被重重地摔到了地上。接下来的事大家都能想到:立志、发奋,练好钢笔字。后来的作文受到表扬时,再没有紧跟着因钢笔字挨批评了。好象就在那年的暑假,应该是1977年8月的某一天,和几个同学在职工食堂后墙外面逮麻雀玩儿。走过一个窗口时,往里一瞄,看见一张大白纸上写满了一种从未见过的毛笔字体,趴在窗台上看了很久很久,漫漫地猜出了其中的几个字,再联系上下句一读,原来写的是毛主席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当时兴奋不已,而那种字体的古意和美感对来说,简直是一种震撼。很久以后,才知道那种字体是篆书。从那以后,那幅篆书毛主席诗就时常闪现在的脑海中。[1]
洞庭湖中间有一座几十平方公里的孤岛名叫赤山岛,相传范蠡偕曾隐居在孤岛的深密处。孤岛的西北角上有一座监狱叫湖南省第一监狱。父亲是这座监狱的干警,在监狱子弟学校上学。因为从小爱画画,1977年下半年,父亲让开始跟一个广州美院油画系毕业,犯法后在父亲手下服刑的犯人陈锦泉学习素描和色彩。断断续续学了一年半的时间,因为信息封闭,交通不畅,没能报考美术学院,那时特别崇拜和列宾。[1]
高二开始学理科,79年7月参加高考,分数离录取线差13分,叫名落孙山。高中毕业在家待业,闲得没事开始练毛笔字玩儿。没有字贴,就临摹《解放军文艺》、《人民文学》杂志上的小说、诗歌标题。当时特别佩服《解放军文艺》上题写文章标题的那个作者,但现 在已不记得那位书法家的名字了。9月的某一天,看到报纸上的一则征订启事,有一本名叫《书法》的杂志可以从邮局订阅。找父亲要了几块钱,跑到监狱的邮政所里对邮政员嚷着要订《书法》杂志。这时,一个看上去50多岁,身板挺直,有些文人气质的先生在旁边对说:“小鬼,《书法》杂志是从新华书店发行的,邮局没订的。”拿着登有征订启事的报纸有点得意地对他说:“喽,明年开始从邮局发行。”“噢,还不知道嘞。在武汉新华书店买过几本。你喜欢写毛笔字吗?那里还有好多字帖嘞,你要想看,吃过晚饭到家里来!”望着他愣了一下,真的么,你是谁呀!难道你懂书法么——心里暗暗在问。[1]
回到家,要父亲打听到,他叫王贤王圭,已60多岁了,单身一人,是75年监狱特赦的那批国民党战犯中的一个,少将文官,释放后没有回原籍,在监狱就业烧锅炉。因为他很有学问,大家都叫他王先生。原来如此呀,心中一喜,看来是天助也,学书法有门啦![1]
那天吃过晚饭后,拿了几张临摹的“标题书法”,按王先生说的位置去找他。一进门,惊呆了,这个房子不就是两年前看到篆书毛主席诗的那一间吗?太巧了吧!经过交谈,终于知道那幅篆书就是王先生的作品,这让感到太神奇了。当即决定拜他做老师学书法。[1]
崔向君胸中云梦 笔底湖山
——书法家崔向君印象(叶梦)
丙戍春,巴陵古城,子夜。与、国画家、词人蔡世平、书法家崔向君相聚于一茶楼。与谋面不多,但彼此心气相通;的中国画关注已久,也非常喜欢;词人蔡世平,新相识,是一个敦厚之人。崔向君生得面相大气方正,开阔的眉眼间颇有一种豪放的气势。
这是与崔向君第二次见面,头次见面是在岳阳南湖宾馆,是2004年12月,参加省文联的“洞庭湖笔会”。那次,他送《文象合缀·花家地日记》。当即认真拜读。这年头。要让人认真看完一本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花家地日记》是精彩的艺术随笔,崔向君把自己在北京中央美院工作室书法研究生班学习的那些日子,用图文日记的形式真实地记下来。既是对于艺术学习过程的记录,也是一种思考学习。过程本身就是艺术。阅读日记,还感觉崔向君的语言感觉与驾驭文字的能力非常了得。对于艺术过程的记录,没有拿起架势做文章,让感觉走入了中央美院书法研究生班,融入了他们的学习生活。日记看似写得随意,对读者有吸引力还真不容易,读罢感觉收获远远不止文字的阅读快感,让开了眼界,闻到了研究生班的墨香,也间接地得到了关于书法鉴赏的知识。读这本书,也就部分熟悉了崔向君,感知了他对于艺术执着追求的精神。[1]
问崔向君:为什么会对于书法发生兴趣的?
崔向君在洞庭湖里的孤岛赤山岛上长大,父母均供职于赤山监狱,在监狱子弟学校上学的他所接触的外界很有限,高墙外面有限的人群除了父母的同事,就是刑满就地就业人员。
他在读小学的时候,几乎没有见过真正的书法作品。就在他12岁那年,他路过一个小房子的窗口,隔着玻璃窗户看见了房子里一幅用篆书书写的毛主席诗词“红军不怕远征难……”,大为惊讶,他被文字的形式美感吓着了,一个孩子不知道世界还有这么好看的毛笔字。篆书对于一个从来没有见过书法作品的孩子来说简直是一种震撼,也是一种机缘。这是后来崔向君与书法结缘并且在篆书上达到一个高峰的原因。[1]
1979年夏季的某一天,冥冥中有一只上帝之手在暗中推动。刚刚对书法萌发一点兴趣的中学生崔向君到岛上的邮局为自己订一份书法杂志,就在这个时刻,同样在邮局订杂志的一位老者注意到了这个孩子,也注意到他要订的是书法杂志。老人就主动和崔向君攀谈起来,他是一个监狱刑满就业人员,叫王贤珪。是1975那批特赦的是国民党少将文官,他被特赦后没有回到老家,在监狱就业烧锅炉。这次的见面对于王贤珪与崔向君来说都是一个机缘,王贤珪在书法上有相当的造诣,由于一些原因,他在被关押26年后没能回老家,一个孤独的老人,关心一个爱好书法的青年并且为他辅导。从此,崔向君就成为王贤珪的学生。也就在这时,他才知道几年前给予他心灵震撼的篆书毛主席诗词的作者就是王贤珪老师,多年的悬念终于有了着落!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崔向君每周有两三个晚上将书法作业送到王贤珪老师家里评点,师生一谈就是四、五个小时。老人是饱学之士,有很深的国学修养,崔向君得到的不仅仅是书法的熏陶,更多的是审美品位的建立。[1]
在一个孤岛上,崔向君从此有了自己在书法上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在文化与艺术被漠视的年代,有了一个全心全意教他的良师,有了一个学习的环境,实在难得!当年的孤岛买不到书籍,崔向君的书法碑帖和艺术书籍几乎都是邮购的。崔向君开始走向书法艺术的第一步。[1]
作为王贤珪来说,辅导青年崔向君的书法学习也成为他生命中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想:要是王贤珪还在世,知道崔向君今天的在书法上的成就,他会感到欣慰的。
崔向君后来到了常德求学与工作,常德也是一个洞庭湖湖滨城市,也是一个书法人才集结的地方。善于学习的崔向君得到杨为、、先生的指点,夯实了根基。再后来在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学就读三年,得益于著名画家先生的指导,笔墨的格调得到进一步提升。2002年秋进入中央美院深造,使他的书法艺术创作渐入佳境。
今天在湖南美术馆看崔向君的书法展览,是第三次见到崔向君,也是第一次看他的作品展览。扫描偌大的展览大厅,有一种云飞浪涌、惊涛裂岸的感觉,视觉冲击很大。有的字 怀疑是不是用大扫把写的?好大的胆子啊!大幅的作品占据了展览厅的四壁。其中篆书对联受到同行的一致称赞。[1]
崔向君的书法有一种磅礴的气势、个性突出,同时又有一种深远的意境。有一幅联在看来是神品,挂在展厅东墙中段的一幅写在红色宣纸上的对联:“云林山景多平远,开府文章自丽新。”特别是“多平远”3个字,圆润平和随意,非常地养眼,好像在太阳底下曝晒后突然进入清凉高旷的古建筑庙堂,有一种舒心彻骨的爽气。
很喜欢这幅联,仔细一看,原来已经有人定购了。展览刚刚开幕,就有人下手了,动作好快啊!真是非常遗憾。想:这样的佳联是不可以复制的,需要一种心境与偶然的创造力,不可再得之物。在百般无奈之下,只好把这副佳联让眼睛“吃”进去,才感觉与崔向君书法作品深邃的禅意世界接轨了。好的作品就这样让人不舍,所谓艺术与心灵发生碰撞,机缘就在此刻。[1]
不太懂书法,对于真草隶篆没有研究,看书法就看一种生命的真气,一种生命的向力,一种去掉火气,修炼到圆转活脱的自由的精神。书法是抽象艺术,最方便表达自己的精神长处,也难掩盖自己精神的短处。在中国书法艺术宝库里寻找乞讨经典来粉饰自己苍白的心灵的搞法,不甚欣赏。表面看上去很美的东西不一定就是属于书法家自己,书法是最难掩盖自己心境与精神的真实,临帖临名家之作怕就怕迷失了自己,以至于陷落在传统里,感到一种莫大的自卑,这可能要仰仗自己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来拒绝迷失。[1]
崔向君的书法,就像一个农村的孩子,[1]
在夏日的阳光里赤裸着身体在荒地里奔跑,在水里畅快地游泳,一种不受法度制约的放肆!让人体会到书家那一种自由放达的精神。
崔向君的书法又使想起洞庭湖的泽国里生命力旺盛的芦苇,一种顽强的生长,一种恣意的表达。在 一块肥沃的 土地上疯狂地生长的植物。
有湖南书法界的老前辈说,在四十出头传统功底较深的年轻书家中,崔向君是更加突出的一个。但从崔向君的书法作品里看到的不是对于传统的全盘承袭,而是将传统中丰富的营养充分吸收,不着痕迹地增强自己的艺术体魄。他的作品的有一种新鲜的活力,也就是生拙的原生态力量,或者说是无法模仿的状态。这一 切表现的都是他自己心游万仞的踪迹。[1]
一个在洞庭湖里孤岛上长大的孩子,又在环洞庭湖周边城市学习工作生活,后来选择到洞庭湖边的岳阳古城栖息的书法艺术家崔向君,他所在的场是一个博大的具有湖湘文化精髓的气场。洞庭湖和长江边的岳阳,从人文地理上来又是别处不可以替代的风水宝地。[1]
崔向君始终没有离开洞庭湖,洞庭湖是他书法作品的创作背景,将他的作品集里的一副对联:“胸中云梦,眼底湖山”改为“胸中云梦,笔底湖山”作为本文的题目。[1]
崔向君在反复中超越
向君仁兄自1985年湖湘书法大赛中崭露头角以来,倏忽20余年过去,其书道之精及书名之盛与日俱进,令人艳羡。[1]
余以为向君书法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以汉碑大篆为师、名家行草为友,走深入传统之路,奠定了既广博又专深的根基。1999年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大展他以金文线质加缶翁笔势、楚帛文字造型之篆书作品而勇夺“全国奖”。此作富有雅静古穆之气,主体布局疏朗,匀净安娴。四行二百多字的行书长款字小而密,与主体相反相成。且对联与长款文词隽永,款字也写得古雅有趣,令人赏心悦目。此作似可为向君书法艺术前后期之界碑。[1]
俟后,向君便将主要精力集中在行草书风格探索上。其行草取法甚广,屡经磨砺,面目上与各家各派既有联系而又不能确指某家某派,于行笔布墨之际已初成自家风范。先生评其行草书云:“若不经意而变化天成,屈折老重而从容中道。[1]
”观其所书《韩愈送董邵南序》等可证斯言不谬。点线于古篆汉隶中化出,朴厚清淳,无宋元后书作之浑浊气。线构字型则将章草之紧结出以疏朗,辅以连贯之势。章法上大胆参差,不循常规,而内有章程,于繁复跌宕之中时出心机,空处神清,密处神聚,阴阳变化,意存笔后,因势生发,非着意安排者可比。
综观向君之书艺,余以为其功夫与境界在当今中青年书家中应居上乘。而“功夫不是盲目的时间加数量,而是准确的重复以达到熟练。”(语)向君认为书法艺术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反复的“从平正到险绝,又从险绝到平正”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平正的极至到险绝的极至之间正是书法发展的广阔天地。而如何做到极至呢?用的话来说就是“准确的重复”[1]
,用老子的话来说就是“反者,道之功”。在重复和反复中扬弃,在重复和反复中超越。什么是反复?平正是静,险绝是动,静到极处便是动。沿着一个方向,由动至静,静极生动, 这便是反复。道的奥妙之所以被窥见,乃是因为道的运行是有规律的,反复就是探寻与掌握规律的重要手段。世界在反复之中前行。向君深知“技进于道”的关键在于不断锤炼。不必说向君刻了多少石头、写了多少纸墨,不必说他临了多少古印与碑帖,也不必说他请教了多少名家硕彦,单说他2002年至2003年这一年“花家地”生涯,就令人敬佩。40岁的人了,离职离家远赴京城问道于中央美院诸先生,一笔一笔又从临古帖开始,[1]
一天一天沉浸在书画篆刻之中。这要有尘埋过去日沐新生的勇气,这是一种反复攀登的决绝。向君就是这样,他的目标是攀登心目中最高的山峰。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崔向君是一个执着的书法艺术朝拜者,相信,没有他攀不上的山峰。
崔向君奇古生拙 飘逸简率
——崔向君书法篆刻浅识
与向君兄有过两次谋面,都在甲申这一年,第一次在暑期南国的深圳,的作品应邀在“青春中华”文化周上展览。向君与几个同道在的展位前驻足,语言的交流并不多。第二次则是以宜昌文联副主席的身份带队参加由岳阳主办的“首届长江流域歌手大奖赛”,接站的是岳阳市文联一个叫欧阳峰的先生,当问及崔向君时,他说是朋友,说可以告诉他到了岳阳的消息吗?欧阳说给向君电话,让他来找你——因为人生地不熟不便找向君的缘故。在比赛结束的那个晚上,临近午夜时分,驻地的房门被敲响,意识到肯定是向君来了,正欲起身,同住的歌手宇京率先起床把门开了。 “德聪!”“向君!”两人深情地一个拥抱。第二次见面的亲切感使很快转向书法的话题,他送给《花家地日记》及《北京湖南艺术书法展作品集》,共同京城游学的经历与对书法的挚爱,令两颗火热的心贴得更近。天南地北一阵寒暄之后,不觉已近次日凌晨,依稀听得见不远处的几声鸡鸣。向君为尽地主之谊,邀一起到宾馆的夜间餐厅小聚,难却盛情,便将两位歌手黄鸾女士和陈宇京先生约上,一行四人来到南湖宾馆的夜吧,此时的餐厅,已很寂静,几位服务小姐热情而轻盈地将领到厅中的小方桌前就座。湖北与湖南交界,一个辣不怕,一个怕不辣,因此,所点的菜肴很合口味,几盅“湘泉”酒下肚,共话衷肠,不觉晕晕乎乎,平生仅此一次算得上畅饮。四点多,东方欲晓,向君欲回,被硬是留下,住在了的房间……
这样的两次见面,无论是对向君本人还是对其书法都不敢说有深入的了解,但是向君在书坛的骄人业绩早令印象深刻,更兼席间小酌与开怀畅谈,酒后真言所凸显出的性情已使渐渐认识到向君作为一个艺术家的执着与坦荡。
《花家地日记》是他2002年9月—2003年7月在中央美术学院工作室进修学习时所记录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除有日记之外,还有教学活动和生活照片以及向君的书作、画作与印作,因此又名之曰《文象合缀·花家地日记》。为了对向君的书法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细读了这本《文象合缀·花家地日记》,一个立体的向君形象便站立在的面前——
向君在书法这条寂寞之路上的摸爬滚打,已经使他由一个虔诚的爱好者步入到全国有一定影响的中青年书法家行列。中国书协主办的新人展也好,全国展也罢,他均获大奖。而在“流行书风”全国征评展中他亦获奖。这些成果的取得,以为是他向传统之井深掘的结果。如果说在2002年之前的所有临摹都处在感性阶段的话,那么,到了中央美院,这种感性便自觉地转化为一种理性的认识,他在传统的经典中撷取最具代表性的名作,反复摩挲、废寝忘食,《秦诏版》之率意、《散氏盘》之散宕、《楚简》之放逸、《砖铭》之急就、《张迁》之古拙、二王之旖旎、敦煌残纸之野趣、鲁公之雄浑、东坡之书卷气皆在他的摹习中砥砺整合。从而形成他书风的奇古与生拙,飘逸与简率。在他的各类作品中,篆隶笔意与行草笔情合二为一,从而使其线条透射出一种盎然的古意,简率用笔的抒情写意令他的篆隶放逸生奇,蚕头雁尾的篆隶用笔又使他的行草顿生拙朴与生辣,颇具雄厚之气。表面看来,他的这种书风与当今正在流行的书写样式相一致,但细加品味,向君的这种追求,却从传统中一路走来,又与今天的审美时尚相融合,从而形成他区别时人与凸显个性的书法本色。
向君的篆刻,秦玺汉印多有涉猎,同时又伴随他对古文字的深研,如此他的印文皆有出处,刀法、章法亦皆从传统中来,到传统中去,再走出传统,脱离实用之后的方寸布局向着更有观赏性的方向发展。无论是印文的奇正疏密,还是刀法的冲切绞转,都服务于章法的计白当黑,布局谋篇。他很注意边栏的粗细与残破对印面带来的特殊效果,或整或缺、或直或曲,匠心深寓其中。前人有书从印入,印从书出之说,观向君书印之美,确是互渗后达到的妙境。使刀如笔的率意,结字与印面的奇古,都可以使人观其书,有金石之内质;赏其印,有书法之内蕴,真可谓书印合壁、参同妙契。
在《文象合缀·花家地日记》中,有不少山水画,大多是仿明清的,看得出他对董玄宰的情有独钟,许多临仿之作几可乱真,这与向君的综合修养密不可分。人们常说“书画同源”、“书中有画、画中有书”等等,除了其笔墨语言的相似性外,更由于他们在哲学精神层面的一致性。对于书法来说,它不需要任何的物象,仅凭线条之起伏变化,就足以表示吾人之深心变化 ,以及倏忽之间不可名状的情感。而这一切,正是由笔法来达成的。换言之,它体现了生命的节奏。在吾人之美学中,真正的绘画就成为通晓宇宙人生的秘密,揭示万象真谛的一种形式;而它也同书法一样,得以集中映照于其内核的精神,即它摈弃了当初作为指写自然时刻意的形似,不迷惑于物象表面的华丽,以抉其更为内在的本质,进而捕捉寄寓其间的精神意义,并给予尽致的表现的,依然是笔法。可以说笔法是绘画与书法的共同标识。无论是绘画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还是书法的八法标准及线形线质线构线律,都统摄在所谓的笔情墨趣之中。向君深谙之,因此他在从事艺术创作的时候,敢于在有限的生命时限里,广博地游艺的、书法的、绘画的、篆刻的、哲学的海洋,吮吸所需的营养,以滋润他为道日损的心田。
一向认为,艺术是人的精神映照的结晶,在一切堪称艺术的作品中,一定有一个不朽的精灵——“人”的存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书如其人、画如其人、文如其人、印如其人的言说。崔向君对艺术的致美言说亦如它的艺术对他的本真诠释!
乙酉新正于抱一斋
崔向君意象丰富 丘壑纵横
—— 评崔向君的书法篆刻艺术
崔向君,字汉庐,年届不惑,其书法艺术已臻妙境。他在书法界已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尤其在湖湘书坛更是位风云人物,解读和评价这样一位卓有成就和创造性的书法家及其书法艺术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
推源溯流,振叶寻根。书法家作为书法艺术的创作主体,其审美观、个性特点、艺术素养和艺术心理定势等决定着书法作品的风格与品位。向君秉承了洞庭湖地域人格特征:思维活跃、条理清楚、稳重谦和、与人为善,具有很强的荣誉感和敬业精神。表现在书法学习和创作上也极为稳健理性、严谨缜密,其作品体现了既厚重又清逸的独特韵味和风格。
向君刚参加工作是在湖南常德,常德历来为湘北人文荟萃之地,在书法艺术界也不乏德艺双馨的前辈,向君受他们的指受和熏染,打下了十分扎实的书法基础。1985年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办首届湖湘书法大赛,刚满二十二岁的他即获得一等奖,可见其书法功底和艺术才华是十分突出的。
为了找到更加合适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向君举家迁到湘北门户岳阳。他曾在岳阳市开了一个很有影响的书画用品专店“楚风堂”,经营的书法、篆刻和美术用品及相关书籍品位较高,为书法家和爱好者进行书法创作提供了理想的工具、材料和最前沿的信息。益人亦惠己,向君不仅在书法方面聚集了一大群志同道合的书友,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大量的学习机会和创作时间,为自己的书法创作迎来了第一个高峰期。1998年他的作品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第四届书坛新人作品展,获得“十优奖”;1999年参加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获“全国奖”。2002年荣获中国文联和中国书协评选的全国“”书法家称号。
向君卓越的艺术才情和在书法艺术方面取得的娇人成绩,同时陶染和激励着他周围热爱书法的年轻朋友们。尤其,随后成立的书法艺术沙龙——“永和书社”,朋友们在一起定期进行书法临摹、创作、展览和学术研讨活动,同道们的书法水平明显提高,使得岳阳市近几年在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性书法展览中均有人入展甚至获奖,“永和书社”也因此在全省乃至全国声名鹊起。
向君是一个永不自满的人。2003年他又毅然放弃“楚风堂”的经营到中央美术学院参加先生主持的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班的学习,对自己的书法、篆刻、绘画和艺术理论都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疏理和提高,并著有一本颇有新意和影响的《文象合缀·花家地日记》,记载自己在美院的学习心得,对创作也进行了阶段性的总结。回到岳阳后,进行了一个短期的调整,现 在终于正式调入岳阳市文化局群众艺术馆工作,为专心从事艺术创作创造了一个稳定安心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相信复杂而又多样的人生历练,可以砥砺人的意志、丰富人生阅历、拓展知识领域、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向君书法篆刻艺术可谓意象丰富,丘壑纵横。他在书法篆刻方面的修养全面,功力深厚,这主要得益于他踏实的临摹功夫。他深谙:“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之玄妙,仔细地观察法帖的笔法、结构、章法和墨法,特别强调体会其神采、意境,从整体到局部、从形质到精神,尽可能临象、临熟并强化记忆,这既利于训练眼手,又真正把握和继承了传统,“用最大的功夫打进去”,站在前代宗师的肩膀上,取法高古,来路纯正,为创作奠定了厚实的根基。
在创作方面,他首先在篆书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形成了浑厚生辣、宽博古雅的风格。其篆书作品章法一般以对联为主,偶有中堂和横幅。比较隆重的场合,一般还在对联两侧落上他擅长的行书长款。其篆书一般以大篆为主,取法很广,尤其受散氏般和诅楚文等影响最大。结体丰满,且以踝扁为基调,同时在线形、线向、线长及字内空间方面极具变化,显得结实灵动、宽博整饬,如秦汉石雕沉厚安稳、苍劲幽远。用笔浑厚苍茫,行笔疾涩得宜、张弛有度、富有韵律感;主干笔画粗细变化较小,小笔画灵动多姿、情趣盎然;笔画如千年枯藤,起收自然而又严谨干彻、线条生辣而不板滞。用墨一般以浓墨为主,偶用淡墨亦妙趣横生,润泽华滋、将浓渐枯,称得上“润含春雨,干裂秋风。”(语)其隶书用笔和墨法也深受篆书的影响,其临作也称得上大气可观,但其隶书创作目 前还“藏在深闺人未识”,很少示人,相信一旦风格独具,定会一鸣惊人。
人们一般是从向君的篆书开始了解其书法艺术的,其实就风格和境界而言,认为他的行草书更胜一筹。他的行草作品给人的整体印象,可以用刘勰的“酌奇而不失其贞,玩华而不坠其实”来形容。从墨法上看,其行草已突破古人之牢笼,充分吸收山水花鸟画经常运用的涨墨、浓墨、淡墨、枯笔和渴笔等技巧,还善于用磨墨、宿墨,边蘸墨边蘸水等方法,使作品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其润笔不觉雍肿,骨力俨然;枯笔若柑蔗渣,虽状似毛涩干燥而仍能挤出水分一样,墨韵华滋而有趣味。正如所言:“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行草用笔起收自然灵动,起收形态和角度富于变化,尖起不虚,没有固定程式;线条中段沉厚遒劲、通篇粗细变化明显。笔画做到了变化中求统一,统一中求变化。行笔辗转翻侧,节奏感极强,所谓:“留不常迟,遣不恒疾”,“乍显乍晦,若显若藏;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孙过庭《书谱》语)结构上其行草书以“”为根底,但又吸收了明清及民国书家的结字特点,字内字间的空间对比强烈夸张,单字奇正相生、大小极尽变化,犹如一个庞大的演员群体,男女老少或刚强英武,或阿娜多姿,或笑逐颜开,或愁肠百结,情态各异,妙趣横生。他十分注重字间、行间虚白的变化;字间呼应手段多端,有连绵、形断意连、情态顾盼,中轴线重叠、交接、平行,潜在中轴线利用,分组连接、边线连接等等;尤其左侧或右侧边廓基本上在一条较完整的边线的组合方式运用较多,在秩序中求变化,产生了极为迭宕起伏的效果。从一行来看,其章法不断变化、过渡,几行则极尽对比与变化,整幅作品块面对比与呼应十分强烈。虽变化多端,又和谐统一,可谓:“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语)就幅式而言,其行草样式最为丰富,一般有条幅、斗方、对联、中堂、扇面等等。
看向君的行草书,从用笔、用墨到结构和章法,给人感觉变幻而不狂怪、独特而又不失典雅,既充分体现了一种中和之美,又有很强的形式感,称得上是:纵横曲直藏丘壑,方圆黑白涌云烟。
向君深知书体互通的重要性,浸淫篆隶等古字以溯渊源,增加古意;涉猎行草书,悟其通达,增进灵动与神采;在楷书方面亦下过不少功夫,其大楷从颜体入手,骨力强劲、体态雍容;小楷则取法魏晋,用笔率意而又考究,结体严谨而又潇散自然,用墨淡雅华丽,幅式一般以手卷为主。对于各种字体的探索与学习,表面看似乎分散了精力,然而实际效果则是事半功倍。只有陶钧诸体,才能臻于妙境,向君成功地处理好了博涉与专精的关系。
向君在篆刻方面也投入了不少精力。在方寸之地不吝耕耘,转益多师,神思妙想,匠心独运,故亦才情隽逸、多有创获,作品曾入选中国书协和西泠印社主办的全国性展览多次。正是由于他的篆刻水平突出,所以在钤印与书法作品的有机配合方面也是独具慧眼。
当然,书法作为一种表现型艺术,其本质特征和内容就是表情达性,显示作者的思想意趣和精神气质,而其艺术语言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外化作者的心灵和志趣。站在这样的立场,也许人们会对向君的作品提出更高的期待:宁可少一些理性,牺牲一些形式感,多一些激情与张狂,进入物两忘的境界。毫无疑问,向君的书法篆刻功力和技巧是十分深厚和娴熟的。但仅凭功夫和技巧是无法达到化境的,还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基石,所以他在书史、书论、古文字学等方面也多有涉猎,在书法批评和鉴赏方面亦颇具洞察力,具有较完备的哲学、美学、文学、绘画等方面的知识和素养。同时,创新精神也是一个成熟必不可少的素质,创新就是要在继承和借鉴古人和他人的艺术成就的同时,在艺术语言和风格方面有所丰富和突破,就是要尽前人未尽之意、达他人未达之境,就是要用更为丰富的艺术语言激活传统,并诉诸当代,产生令人震撼的效果,引起强烈的共鸣。可以说,崔向君正是一位由技入道的、具有丰富学养和创新精神的青年。
崔向君创作中的一件小事
06年12月15日上午,在石家庄东方美术学院完成为期三天的讲学任务,返湘候机时,接到《青少年书法》社释诠兄的电话,告诉《青少年书法报》明 年第一期增加一张副刊,需要一些文章,嘱写一篇。问:“写点啥呢?”释诠兄说:“与书法篆刻有关的都行。最好能让读者看了觉得有趣的。”写什么能有趣点呢?想来想去,决定把第七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时,获奖作品创作中的一件小事记录下来,看能否博读者们一粲。
投稿“七届全国展”的作品是一幅大篆对联。此联是在惠安净山寺时,以“净山”分别嵌入上下联中第二字所作而成。联曰:“自净其心,有若光风霁月;他山之石,厥为益友明师。”觉得大篆创作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首先是要选择比较合适的内容,如果是对联,其意境应该浑厚古朴,耐人寻味才好;其次是所选联语的文字要能查得到相应的古籀文字。然而即使是配齐了古籀文字,各字的结字特征和艺术风格又不见得统一。因此,大篆创作的确很难。看来创作好这幅大篆对联作品,还真得花大功夫才行。
经过反复思考和实践,决定以的线质为基调,揉和吴昌硕临猎碣文字的笔意,将查到的秦以前分属各国不同地区的古籀文字,用马王堆出土的《阴阳五行》甲篇篆隶帛书椭圆形踝扁状作为统一的外形,使其大体风格趋于协调进行创作。而这种办法又恰恰符合在书法创作中所持观点和采取的方法。于是,在创作草稿完成后,又查阅了相关的资料,为大篆对联的主体配写了近两百字的行书长款。款文是:“自净其心,有若光风霁月;他山之石,厥为益友明师。此联乃在惠安净山寺时以净山分嵌第二字所写之对联,联妙意深,耐人寻味。而以此联状其书法,亦甚为贴切。借西洋画图案之原则,用于书法。他在致友人信中曾说过‘朽人于写字时,皆依西洋画图案之原则,竭力配置调和纸上之形状,于常人所注意之字画笔法笔力结构神韵乃至某碑某帖某派皆一致摒除,决不用心揣摩,故朽人之字作一图案观之可矣’。晚年之书法更加平淡恬静。冲逸之致,有若光风霁月,涤荡俗念而宁静致远……”
在书写这幅对联时,是将四尺仿古洒银宣纸对裁后,每条写上5个字,然后再将其对应粘连而成的。粘好后感觉效果还不错,来不及细看,便乘兴将上面的长款分四条分别题写在上下联的两侧,最后钤上一朱一白两枚名号印章。至此,才将这幅作品创作完成。然而,当悬挂上墙,退后仔细品味的时候,发现一个问题出现了!在粘贴下联的上下两段时,未来得及仔细端详,下联第5字书写时位置略为偏上,加之笔画又少,因此与第6字之间的距离与其他字的间距相较明显偏大一些。由此,使得此二字之间的气脉有了空隙,不够连贯。由于左右两侧边款行书小字已经写好,因此不能裁开重接。怎么办?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此二字之间加盖一个印章以使其气脉连贯起来。然而转念一想,这样做不是欲盖弥彰,清楚地告诉评委们这个小小的失误吗?不行,得想别的招。
后来,想到了前人写字时不小心毛笔滴落纸上的“雅墨”。可否借鉴一下,主动地滴两点“雅墨”在二字之间呢。既让人感觉不到是一种有意行为,又可以弥补这个小小的失误。于是先在废宣纸上滴了两滴相连的墨滴,撕下来在二字之间反复调整摆放位置,确认放到最恰当的位置后,取走小纸片,真的将“雅墨”滴在作品上,果然弥补了因失误出现的小破绽,并获得大多数评委的认可,评奖时获得了较多的票数而摘取了“全国奖”。
“七届全国展”开幕式后,和一同观看获奖作品的一位书友看了的这件作品后,感慨地说:“向君,你胆子真大,滴了墨滴的作品也敢投全国展。”报之以神秘的一笑。
在返湘的火车上,打开“七届全国展”作品集,观赏获奖作品图录。当翻到自己的这一页时,定眼一开,不禁哑然失笑——好心的美术编辑排版时,还真的将有意滴下的两滴“雅墨”当做不小心滴落的墨点,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在电脑画面上给去掉了!
崔向君运动 气势 古拙
——崔向君的书法艺术浅读
崔向君将自己的住宅雅称为“楚风堂”。六 年前,向君被中国书协授予了“”艺术家的荣誉,和同事去采访他。进得门去,宽大的厅堂里,迎面一幅大写意的汉简,是“武威”和“居延”的形制,达于天棚,抵于地脚,由南向北一面儿排开。那是向君在装修剩下的木板上挥洒的成果。文字内容已无复记忆,但那一块一块谷黄的、粗砺的条形原木,一行一行枯湿浓淡、间或如衣袂飘飘的墨迹,和几颗朱砂里透着明黄的印章,却构成了一幅黄沙漫漫、旌旗猎猎、马鸣萧萧的场景,一直留在的脑子里。时序日新,这种被称作“文化墙”的装饰,几年来亦所见不希,但如向君这般将几段废置的材料“文而化之”,却不可多得——此常言所谓“化腐朽为神奇”者欤?只是,当时私心存一疑窦:这煌煌汉简张之于以“楚风”命名的厅堂里,是否有点“文不对题”?当然,自知这是一个非常低级的问题,没有当面向向君提及。
后来,读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似乎为自己找到了答案。李先生在 “楚汉浪漫主义”一节里,较详尽地叙述了楚汉文化艺术一脉相承的关系和其不可分性。要言之,在政治、经济、法律制度方面,“汉承秦制”;而在意识形态尤其是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那“蕴藏着原始活力的传统浪漫幻想”,乃是“楚汉艺术的灵魂”, “这一点不仅表现在‘琳琅满目的世界’的主题内容上,而且也表现在运动、气势和古拙的艺术风格上。”
感谢李先生的大著,不仅让知道楚风堂里的布置,“良有以也”,也让联想到,楚风堂里的向君别署“汉庐主人”,确乎其来有自。这里,不妨借李先生概括楚汉艺术风格而拈出的“运动、气势、古拙”六个字为题来诠释向君的书法艺术。
书写是笔墨在宣纸上的运动,但运动本身不是目的,运动所形成的轨迹——书法线条,才是书家们孜孜不懈、缱绻难舍、日夕以求的“梦中情人”。力量,速度,时间,方向,距离……共同决定了笔墨挥运的质量与形态。向君是很懂得掌控这诸多因素的,他能在笔墨运动中随时照顾到这种种因素的方方面面,而很少顾此失彼。作为书法艺术的笔墨运动,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的物理运动,以为最大的特征,乃在其对“内在艺术节奏”的有机把握——这似乎也是衡量书者艺术高下的一把有效尺度。
向君的行草条幅《节录〈兰亭序〉》,就通篇弥满了节奏的魅力和快意。你尽可以称道它的不激不励、自在优游,你也尽可以喜爱它的天真烂漫、稚气逗人,但更愿意以“运动”之眼激赏其节奏之美。书法的节奏关乎徐疾、轻重、疏密、虚实,亦关乎墨色。试看其墨色的变化吧。五行书迹,浓而淡,湿而干,润而枯,错落其间,颇得“润含春雨,干裂秋风”之妙,亦使人仿佛置身楚风堂里,看向君时而饱醮浓墨,淋漓酣畅地挥运,时而又枯毫涩进,起承转合,抑扬顿挫,节奏鲜明。《老子》有言:“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于此,难道不可以于恍惚之间,感受列坐其次的东晋诸贤们那萦回于流觞曲水之畔的深深浅浅的服色,浓浓淡淡的墨香,和一声声高高低低的诗酒吟唱,一双双隐隐约约的醉眼朦胧吗?
运动抑或节奏,还追求一种“气势”的营造。气势之为美,重在得一“势”字。物理学有“势能”一说,是指系统内物体间因位置关系而产生的能量。空间错变化形成势能,弹性形变亦造成势能。借诸造型艺术,庶几互通。看东汉的不朽名作《马踏飞燕》,那匹正撒开四蹄飞奔的骏马,居然三足腾空;骏马的粗壮圆浑显示了它强大的力量,而其动作又如此轻盈,以致于人们似乎忘记了,它全身的重量都只放在一枚小小的飞燕身上;飞燕也似乎正在回望中惊愕于同奔马的不期而遇!诚然,与飞燕一同惊愕的,还有近2000年来每一位观赏者的心。
向君是颇具“造势”与“借势”之功的。看他气势逼人的巨幅榜书《惊涛裂岸》,就颇使人想起绿茵场上那些肤色各异、大汗涔涔、粗筋暴凸的勇士,时而纠集一团,难分难解;时而风流云散,夭矫出尘;时而当头一顶,如大柱撑梁;时而临门一脚,如蛟龙出海。再看他的大面积的行草作品,如行草八条屏《古诗八首》、草书长卷《将进酒》等,逶迤铺展,恣肆汪洋,又容易使人想起“各抱地势,勾心斗角”而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之宫。其线条内含的弹性和张力自不待言,单看位置的经营,或抱合以求团结,或交叉以作支撑,或缠绕而得亲密,或相离反生顾盼……然最使人心动者,乃以横斜歪倒、摇摇欲坠之笔造成的险峻之势、危殆之局,每每使人惊骇;但因空间设置、重心安排的恰到好处,又每每于惊骇震怖之余安然释怀。此番享受,在相当程度上,以为正与《马踏飞燕》之作用于内心者异曲同工。
向君在艺术风格上追求古拙之美,这几乎在他的所有作品中都有所呈现。古拙之为一审美范畴,常常同雄浑、凝重、生涩、淳厚、质朴等等词语相联系,而由这些词语共同体现的审美意蕴,在楚汉艺术里俯拾即是。那些看似粗重、简单、笨拙,造型不合常情,姿态不合比例的东西,却因其特有的稚情憨态而别具风味、在在诱人。以看来,向君的笔性和造型,是立基于《衡方》、《张迁》、《西狭》及《散盘》等简古、雄放、生拙一路篆隶方面的。在多年的寝馈与浸淫中,向君亦无疑在以二王、鲁公、东坡及至现代吴昌硕、、等为代表的众多大师那里广收博采,别有会心。但万源汇注之后,你很难说哪一滴是商周秦汉,哪一瓢是唐宋元明;波澜起伏之际,传统之流又总是在有意无意之间,经由一条旷远、深邃的楚汉艺术的河床而导入笔底。正因如此,“在他的各类作品中,篆隶笔意与行草笔情合二为一,从而使其线条透射出一种盎然的古意:简率用笔的抒情写意令他的篆隶放逸生奇,蚕头雁尾的篆隶用笔又使他的行草顿生拙朴与生辣,颇具雄厚之气”(语)。
曾多次披览向君出版于2002年的《楚志·墨·崔向君》和出版于2006年的《楚风写我》两本集子。的感受是,如果说,前者的一些作品还因探索中的苦心孤诣而微露造作之痕和单薄之相的话,那么,后者中的多数作品,则因其对楚风汉韵的深度熔铸而显得更其放意、老劲与苍茫。王镛先生评其为“若不经意而变化天成,屈折老重而从容中道”。
向君创作于1999年的大篆“自净他山”联,虽则使他荣获第七届国展“全国奖”,但就个人嗜好而言,对其创作于2004年、同样是大篆的“史传名文”联的行笔之率性更有兴味;同样地,相对于楚风堂里那件“文而化之”的大幅汉简,对其收入《楚风写我》的节临《汉简》、《砖铭》之作的线型与线质也更加倾心。想,此之“兴味”与“倾心”,盖源自楚汉以降生生不息、汩汩不绝的古拙之风与雄肆之涛的共同激荡!
向君喜书“胸中云梦,眼底湖山”一联,亦甚爱之,不独因字势之奇,也因文势之壮,并且一直认为,向君此联乃有感而发。不是吗,多少年来,洞庭湖平原的辽远荒忽,楚泽云梦的雪恶风高,湘资沅澧的苍烟落照、苇影渔声,无不冶融其性灵,恢廓其胸次,从而,使其书艺不仅脱离区区技法的拘囿,亦进入更为广阔的生命空间。而这,大抵正是向君书法与时下诸多脆弱、轻薄而了无内蕴之作的分际所在。
行文至此,复有后望与厚望之寄于向君者。概乎言之,即是:卷楚风,张汉帜,昂昂乎于文、史、哲、音、舞、美各处招兵买马,养其堂堂之阵,啸傲艺林。其时,再看向君于笔底调兵遣将,搬演一出新的“黄沙百战穿金甲”、“铁骑突出刀枪鸣”的威武大戏吧。
岁次戊子正月初十,成稿于积跬书屋
.凤凰[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湖南省农业厅谭建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