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五周半,交上钱了学小孩子 跆拳道 gif,学了俩月不愿学了怎么

社会化媒体
了解更多>>
桂ICP备 号
阅读下一篇
自媒体运营攻略
行业经验交流
Hi,在你登录以后,就可以永久免费的收藏任何您感兴趣的内容,关注感兴趣的作者!
手机注册或邮箱注册
点击按钮进行验证
请输入正确的邮箱
已有帐号请点击
帐号创建成功!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验证邮件
请在48小时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验证邮箱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你输入的邮箱还未注册
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点击按钮进行验证
你输入的邮箱还未注册
又想起来了?
你已成功重置密码,请妥善保管,以后使用新密码登录
邮件发送成功!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邮件
请在5分钟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重置密码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对不起,你的帐号尚未验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意见与建议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 留下您正确的联系方式,以便工作人员尽快与你取得联系
转藏至我的藏点学跆拳道被打骨折 这些运动小宝宝并不适合|跆拳道|骨折|拔河_新浪育儿_新浪网
学跆拳道被打骨折 这些运动小宝宝并不适合
  核心提示:一名家长将孩子送到跆拳道培训班,孰料发生意外,小孩的手臂肿起来了,就医后才发现骨折。艺术学校之前的处理态度真是让人寒心!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家长不愿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早早地让孩子学习各种体育项目。但他们并不知道,像跆拳道、滑雪、街舞、拔河这些运动,孩子太小并不适合参与。儿童虽要多锻炼,但一定要选择适宜儿童锻炼的项目。
  7岁小孩学跆拳道被打骨折,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近日,一则儿童学跆拳道被打骨折的新闻引发网友关注,跆拳道的套路共有25套,另外还有擒拿、对拆自卫术及10余种基本功夫等,本意强身健体,结果却发生意外。据媒体报道,一名家长将孩子送到跆拳道培训班,孰料发生意外,小孩的手臂肿起来了,就医后才发现骨折。原来,该培训班把大孩子小孩子都放在一块教,让他们相互切磋,可孩子下手没轻没重,造成7岁小孩学跆拳道被打骨折。然而事故发生后培训班却没有承担起责任,连医疗费都没有支付,家长十分气愤,网友也纷纷给予谴责,认为校方太不负责任了。
7岁小孩学跆拳道被打骨折 高年级学生下重手(资料图)
  以“始于礼,终于礼”的武道精神为基础,学跆拳道被打骨折显然与武术精神相悖。据报道,事发去年12月,在接孩子放学后,夫妻发现孩子的手臂肿起,将孩子送往医院才得知,竟然是骨折。经过询问才得知,孩子骨折的原因竟是在学校被高年级的学生打了。  
  此后,夫妻两人来到学校讨要说法,学校方承认是在培训期间,孩子的手在学校内被同学推打过程中导致骨折。“校方口头上愿意承担责任,说会支付医药费,但到现在校方和打人家长也没有给我们家一个合理的说法,任何费用也未支付。”家长愤愤不平地表示。
  学跆拳道被打骨折,授课的董教练表示,孩子确实在学校培训过程中被同学推打导致骨折,但具体的后续情况则不是非常清楚,他表示会尽快将此事汇报给校方负责人,并给出解决方案。
  艺术学校之前的处理态度真是让人寒心!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家长不愿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早早地让孩子学习各种体育项目。但他们并不知道,像跆拳道、滑雪、街舞、拔河这些运动,孩子太小并不适合参与。儿童虽要多锻炼,但一定要选择适宜儿童锻炼的项目。
  01跆拳道
  五岁以上的孩子可以学习跆拳道的基本动作。
  七八岁的孩子,身体的柔韧性以及头脑的接受能力都不错,是学习跆拳道比较好的时候。
  02滑雪
  三四岁孩子可以在家长陪同下进行滑雪体验,主要是让孩子感受到在冰雪上玩耍的快乐。
  等到五岁,孩子可以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慢慢开始学习滑雪的基本动作。
  03轮滑
  轮滑是一项需要腿部和脚踝力量的运动。一般来讲,低于三周岁的幼儿腿部、脚部的力量太弱,无法借助轮滑鞋控制好身体的平衡。而且轮滑鞋有一定的重量,穿着轮滑鞋会大大增加幼儿的腿部负担,从而影响身体的发育。
  由于孩子的身体情况不完全相同,一般情况下,不建议四岁以下小孩学习轮滑。
  将来孩子四岁以上了,肌肉力量符合练习轮滑的条件了,家长最好为孩子找一个专业的教练。一个合格的教练会让孩子在练习前做足充分的热身准备,练习完成后也会做相应的放松训练,这样可以将运动损伤的概率大大降低。
  为了避免长时间运动给幼儿身体带来伤害,建议初练者滑5至10分钟就休息一会儿,熟练的孩子总滑行时间控制在30至40分钟左右。
  另外因为轮滑难免摔倒,不论是初学者还是轮滑高手,摔倒时膝盖着地几率最高,因此护具中以护膝最为重要。还有头盔也很重要,万一摔倒,头部是最需要保护的部位。
  孩子练习的是灵敏性和协调性
  一般的孩子参与各种运动,主要还是为了锻炼灵敏性、协调性和柔韧性。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的邹志勇博士建议,3至5岁的孩子:
  平衡和协调性训练,推荐游泳、跳绳等运动项目。拍球走训练也可以。
  锻炼孩子的灵敏性,推荐花样跑、投篮等。
  另外,根据孩子的发育特点,最好为孩子选择一些锻炼柔韧性的体育项目,像简单的舞蹈、折返跑、全家参与的慢跑等。
  注意这三个方面,就可以全面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
  这些运动孩子不宜过早参与
  1不宜拔河。
  拔河时,孩子身体或后仰,或前倾,或侧身,四肢用力维持在固定的位置上,特别是两队处于势均力敌时,往往要持续一定的时间。而孩子的骨骼和关节很娇嫩,容易受伤变形,在拔河这种强度大的运动下,孩子全身肌肉处于持续的紧张状态,不利于肌肉的正常发育。另外,拔河时常要持续性憋气,影响有节律的呼吸。因此,拔河并不是一项适合孩子的经常性运动。
  2不宜掰手腕。
  由掰手腕比手劲而引起软组织扭伤及肱骨骨折的事例屡见不鲜。孩子掰手腕前一般很少做准备运动,全身的肌肉从原来的松弛状态一下子变成紧张的收缩状态,因此,很容易造成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的扭伤。
  3不宜蛙跳。
  在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中有一种所谓的蛤蟆功,实际上是蛙跳运动,有的少年儿童学习练,这是不妥的。父母应加以阻止。因为,在进行蛙跳运动时,身体重心所承受的重量相当于自己体重的3倍。每跳一次,膝盖骨所承受的冲击力相当于自己身体体重的1/3,很容易造成韧带及半月板损伤。
  4不宜玩碰碰车。
  现在不少游乐场设有碰碰车,让少儿玩。其实,少儿不宜玩碰碰车。因为少年儿童的肌肉、韧带、骨质和结缔组织等均未发育成熟,受强烈震动容易造成扭伤或碰伤。学习跆拳道的好处
学习跆拳道的好处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跆拳道就是踢踢打打,对抗激烈,只适合青少年和成人练习。其实学习跆拳道的好处很多,尤其让儿童练习跆拳道好处更多。
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1.健体:跆拳道有很强的健体作用。在跆拳道的各种动作中,踢腿、手臂的下格、中格、上格等动作,可使幼儿的肌肉和力量得到增强,肌腱、韧带、肌肉的弹性得以提高,从而增强幼儿的体力和柔韧性并对骨骼产生一定的刺激,促进健康生长。  
2.启智:跆拳道促进大脑的发育,开启智力。练习过程不仅使骨骼肌肉收缩,而且使右脑能发挥空间感知、类型识别等作用,因此非常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形象思维和创造力。同时对协调性的严格要求促进左脑的发展,从而使左右脑同时得到了锻炼。  
3.知礼:跆拳道推崇“礼始礼终”的尚武精神,讲究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通过师生间的敬礼仪式、幼儿之间的相互礼让等,让幼儿理解了“礼”的含义,知道怎样做才是“礼”的表现。懂得以礼待人,尊敬师长,友爱同学。  
4.育心:在训练过程中,可以锻炼孩子们的意志,学会吃苦耐劳的精神,当他们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会主动想办法去克服,同时积极进取。& && && &
5.明道:跆拳道最重要的就是“道”,即做人的基本道理。练习跆拳道可以让小孩从小树立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 本帖最后由 宝贝计划 于
11:13 编辑 ].
幼小衔接,要注重营造家庭学习氛围
■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关注和指导
& && &作为家长要懂得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关注和指导,孩子才有可能战胜自己的弱点获得真正的提高。如何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帮孩子改善不良的学习习惯?
& && &首先,不管是查漏补缺,还是为了知识层次提高,家长必须明确地告知孩子目标,以避免孩子敷衍上课。
& && &其次,低龄孩子上课外辅导,应建立一个家校练习册,老师与家长互动。
& && &再次,家长要帮助孩子有规律的作息。督促孩子完成培训老师布置的作业,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英语学习:家长要帮助孩子创造语言环境
  家长在家里营造一些英文的氛围,对孩子的英语学习很有益处。
  首先,可以从自己家里开始,在家具上贴上英文标签,或者在钟表上贴一些有关时间观念的词汇,总之让孩子每天起床后,就能看到、用到或想到英文。
  第二,没有英语基础的孩子,刚开始学英语,除了在课堂上和老师同学交流之外,还需结合生活情境不断的练习,不断的使用。家长可以在家督促、帮助孩子多张口练习。
  少儿开始学习英语时,首先训练听的能力,听得多了,孩子才能够模仿。所以应让孩子多听英文歌、英文故事等,观看英文节目、卡通,还有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课,注意老师发音的口形,因为这是最为直接的沟通。
■才艺培训:与孩子分享成果
 & &让孩子去学习才艺是很有远见的,如果家长每天都能花点时间,抽空陪孩子一起练习、倾听孩子学习的心得、分享才艺学习的成果,会更好的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可能家长会觉得孩子太辛苦,但学艺没有每一天量的积累是不会达到质的飞跃。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孩子不想练习,家长也不要以打骂的方式对待,更不能放任不管。可以慢慢诱导孩子,比如每天练10~15分钟,然后逐渐延长练习时间。只要家长用心去陪伴孩子学习,久而久之,孩子就能体会到学习是他的责任,进而开始自发性的主动学习。
[ 本帖最后由 易达—宝贝计划 于
11:11 编辑 ].
家长如何与孩子良好沟通
一家长说:我儿子犯错误我说他时,他不但不接受,还总有抵触情绪,该怎么和孩子良好沟通呢?
  不管哪个年龄段的孩子,我们都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错,如果孩子的成绩不如别的孩子,父母说他&真笨&,就真可能使孩子变笨了。因为孩子通常不会因&真笨&的刺激而奋发图强,力争不&笨&。相反,他会把&真笨&二字当做标签贴在自己的身上,把自己定位于&真笨&,并潜意识地做出符合&真笨&的行为。
  所以,当孩子的画画得不够好时,不要说&你画坏了&,而要说&你想想,是不是还能改进些&。当孩子的功课做错了时,你最好别说&你错了&,要很委婉地讲&你检查一下,有没有照老师指导的方法去做&。孩子放学很晚才回家,你最好说&这么晚回来,是不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了&,而别说&外面那么好,还回来干啥&。
  永远别伤害孩子的自尊。
  家长要用正面思考的方式对待孩子,欣赏和鼓励是孩子获得信心和取得成功的保证。即使在孩子犯错时,也应和风细雨,和颜悦色,急话缓说,循循善诱,这样才能取得好效果。.
专家解答超常儿童教育的问题
记者:超常教育的概念是什么?
& &李彩云:澄清超常教育的概念是十分必要的。有些人认为超常教育就是将孩子培养成超常儿童的教育,这是一种误解。简单的说,超常教育就是&为超常儿童(也有人称&天才儿童&)提供的教育&,它属于教育领域中&特殊教育&的范畴。我们承认儿童的智能发展存在个体差异。大部分儿童之间的差异不很明显,对其正常的学习影响不大,正常的学校课程主要是依据这部分儿童的水平和特点的设计。但由于种种原因(其中有些至今还不为人知),有些儿童智能发展表现出明显的迟缓或落后,学习一般的课程很困难;还有一些则显示出超群的优异智能,在某些领域的学习中(如数学、语言、艺术等),超速进展,水平显著超出一般儿童,这些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超常儿童&。他们在学习正常的课程内容时,会时时处于&吃不饱&或&吃不好&的状况。
& &对于前者,我们通常会采用经过调整和改变的课程内容和评估体系,即实施特殊教育,否则他们将在教育中没有&立足之地&;而后者--超常儿童,也同样需要有针对性的课程调整。这种调整不仅是加快学习的速度或加深程度,而是要对课程的整体结构做出改变,涉及到具体目标、学习内容、教学方法、评估、师资等等各方面,才能使之成为适合超常儿童发展特点的教育,从而达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增长儿童才能的教育目标。
& &可见,&超常教育&首先是适应儿童自身差异的教育,而不是&制造差异&的教育。也就是说,首先有了超常儿童的&与众不同&,然后才有&超常教育&;而不是由于有了&超常教育&,儿童就可以&出类拔萃&。任何宣称可以将&每个儿童培养成天才&的方法,都并不能真的在每一个儿童身上成功。
& &记者:对于家长而言,如何判断自己的孩子是否适合接受超常教育?
& &李彩云:家长首先要确认自己的孩子是&超常儿童&,这可以咨询专业人员;其次,家长要了解你的孩子可能进入的&超常教育&的具体情况。&超常教育&的实施有多种模式和多种途径、手段。特殊班(如&少儿实验班&等)、跳级、课外学习等,都可以是实施超常教育的方式,每一种方式适合不同的孩子和家庭,家长应全面考虑,慎重选择。
& &记者:具有超常潜质的儿童是否一定得接受超常教育?
& &李彩云:是,但这种超常教育应以最适合孩子和家庭的方式实施。
& &记者:超常教育培养的结果是孩子十四、五岁就可以考上大学,很多人担心这些孩子的心理素质、处事能力却未必同步适应,此种担忧有无道理?
& &李彩云:超常教育有不同的形式,提前上大学只是其中之一,并不是儿童期超常教育的唯一&出路&。对于那些提前上大学的孩子,这种担心是十分合理和必要的,它提醒有关的家长和教师关注少年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和学校适应问题。但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只是方法因人而异:有些孩子适应力很强,智力发展与社会性发展也比较平衡,他们无须太多的帮助,也不会出大问题。较多的孩子需要不同程度的外界帮助,包括中学阶段的社会性活动与交往的经验、入学后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的调整、家长、学校的相关指导、以及专业的心理咨询与辅导等。大多数学生可以最终适应,在大学发展顺利,但也有的孩子自己适应困难,也得不到适当的帮助,就会很痛苦,甚至后悔走了一条不同于他人的道路。
& &记者:国外对于超常儿童如何进行教育?
& &李彩云:世界范围内超常教育的系统研究与实践大约起于一个世纪前。目前超常教育最为普及、研究和从教人员力量最大的国家当数美国,但美国的超常教育通常是融合在普通学校中,以个别教育计划的方式实施的,没有公立的特殊学校或特殊班。美国有立法规定超常儿童有权利得到适合他的教育服务,所以公立学校系统十分重视天才儿童的甄别与特殊教育。
& &记者:我国目前尝试的超常教育体系还存在哪些问题?我们该为这一体系的健康发展做出哪些努力?
& &李彩云:第一,我国目前的超常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得到&法定&的地位,超常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没有被教育系统充分关注,这就使得那些试图为超常儿童提供特殊教育的努力,得不到稳定的来自政府的人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只能以&实验项目&的方式谋求进展,能够覆盖的儿童数是很有限的。按照智能发展水平的正态分布规律推测,天才儿童应占儿童总数的3%左右,他们中的大多数还没有得到相应的特殊教育服务。
& &第二,社会对超常儿童和超常教育的理解还存在偏差,需要进行这方面的&科普&。
& &第三,事实上,天才儿童有各种类型,每个人也有自己的优势与弱势,而且,和所有的儿童一样,他们也要经过从身、心的不成熟逐渐向成熟发展的过程,因此,他们成长的也需要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帮助,而特殊教育就是其中的一种帮助。天才儿童接受特殊教育,是因为他们无法在普通教育中获得合适的资源,而不是因为他们必然做出社会所需要的成绩。人的成就水平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些因素是难以控制的),天才并不能一定成材,但即使是&不成材&的天才儿童,也有权利得到适合其发展水平和特点的教育。.
如何培养孩子合群的性格
如何培养孩子合群的性格
  要培养孩子合群的性格,父母应该主动进行教育,而不应等到孩子不合群后才被动进行纠正:
  1.父母要挤出时间亲近孩子,每天有一定的时间跟孩子在一起交谈。
  节假日带孩子去公园或亲朋好友家走走,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与小伙伴一起玩耍。开始时父母可陪伴在旁与他们一起做游戏,当熟悉之后可让他们自己玩。每次游戏后父母都应比较夸张地表扬孩子玩得好、玩得有趣,使孩子在玩乐中感受到小伙伴的可爱以及集体的欢快。
  2.父母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
  父母可以交给孩子一些单独一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鼓励孩子与别人合作完成,或向父母求援完成,增加他与别人交往的机会。教孩子懂得一个人的力量很小,有些事情办不到,而大家一起做事情就好办了。
  3.让孩子学会交朋友。
  心理健康的孩子都有自己要好的朋友,在孩子与小朋友的交往中,父母要教育孩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互相信赖,彼此尊重,以培养孩子团结合作的精神。对于爱捣乱、爱逞能、惹是生非的孩子,父母要纠正他们的行为,慢慢地孩子就会融入集体之中。
  4.鼓励孩子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体育是一种直接与人正面接触和竞争的群体活动。不论是棋类还是球类,不论是田赛还是径赛,它总是要有两个以上的人参与才有意义。更重要的是,体育活动不但需要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胆量。这胆量,正是人际交往所必需的一种要素。鼓励孩子经常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既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有利于培养兴趣,也有利于提高交际能力。孩子一旦爱上体育,就会主动寻找对手,这种寻找,就是交际;合适的对手,往往就是友谊的伙伴。
  5.利用节假日与孩子一起走出家门外出旅游、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可以增长见识,陶冶性情,也可以培养兴趣、开放胸襟。
  旅游是一种开放性活动,交际也是开放性的,两者是相通的。交际需要坦露自己,需要主动和热情,一个沉默寡言、性格内向,不爱活动、自我封闭的人,怎么会有很强的交际能力呢?在旅游中,有的要买车票、住旅馆、进饭店、购门票,假如父母有意识地要孩子去做这些事,那么,孩子就可以直接接触到一些新的对象,了解新的交际内容,旅游结束,见识广了、谈资多了,这又给以后的交际增加了话题。
  6.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有意识地要他们进行小件物品的购买活动。
  年龄较小的,八九岁的,可以叫他们买油盐酱醋;年纪稍大的,十四五岁,可以叫他们买鱼、肉、米、煤等,也可要他们买自己穿用的鞋、袜、手套之类。家中有什么旧报纸、旧衣服、空酒瓶等,可以叫他们去收购站卖。商品交易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特例。在交易中,它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有利于丰富交际对象和加深对人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孩子由于缺乏经验,在初次交易中可能会吃亏或出现差错,对此,父母不要过多指责,以免影响他们交际的信心。
  7.有意识地要孩子独自做客待客。
  到同学或邻居家去串门,到亲戚家去做客,让孩子独自去,这都是缎炼孩子交际能力的机会。串门做客,需要寒暄和问候,也需要交谈和有关礼物的收送。与父母一道去,孩子是附带的,不用应付,没有压力,应酬的主角是父母。让孩子一个人去,自己成了主角,与对方的一切接触都得由自己来应酬,这无疑把孩子推到了前线,促使其考虑如何交际,家里来了客人,有时不妨让孩子去接待,特别是与孩子年龄相仿的客人或朋友,父母千万不要包办代替。
  8.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说话能力。
  有人说,口语是社会生活的入场券,这话是很有道理的。交际能力的核心是说话能力,因为交际的最直接形式是说,不会说,说不好,怎么交际?会说,说得巧,答得妙,其交际成功的可能性自然就大。父母可时常出些模棱两可的辩论题与孩子辩辩;也可故意提出一些不正确或片面的观点,让孩子据理反驳;对孩子平时话语中的差错,父母也可作必要的挑剔。帮助其认识。平时,也要鼓励孩子参加演讲赛,鼓励孩子上课或开会时积极发言。
  9.对于能力低下的孩子,父母和老师更要将特意为其安排交往的环境,需要手把手地教他和其他小朋友交流的方法,用什么样的动作来参加活动,千万不能因他“不会”或“不懂”而将其弃之一边。.
如何给胆小儿“壮胆”
日前, 某网站亲子论坛上一则名为《与胆小儿斗争到底》的帖子引起众多家长的关注——小严严跟妈妈去逛商场,在商场门口,有个叔叔背着一个大型充气玩偶招揽生意,严严被这个大玩偶吸引住了,她很想跟它合影,可又不敢上前去说。最终,在妈妈的多次鼓励与诱导下,小严严才鼓起勇气向那位叔叔提出自己的要求。
  生活中,家长也常抱怨孩子胆小,比如不敢跟陌生人打交道;怕黑,不敢独自睡觉。“孩子胆小大多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广州市皓艺亲子心理咨询中心的佟梅梅老师指出,只要家长多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孩子胆小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现象分析
  怕生:不愿与别人交往
  “豪豪非常胆小,不愿跟陌生人打交道,真怕他去学校受欺负。”方女士担忧地说道,从半年前开始,她就发现儿子胆小怕生。有一次,几个好友相约带孩子去郊外游玩,其他几个小朋友很快就玩得热火朝天,可小豪豪只是拉着妈妈的衣角看小朋友玩,自己却不肯加入。
  专家把脉:多给孩子信息量
  孩子怕生很大程度上与家长的养育方式有关,有些家长本身比较内向、不善与人交往,带孩子去外面的机会也少,孩子大多数时间都待在家里自己玩,一旦碰到生人,也不知如何应对。
  佟老师建议家长尽量给孩子更多的信息量,比如,带孩子到朋友家拜访或参加一些社团活动,以增加孩子与他人交往的机会,或者在小区的邻居中帮孩子找个外向的玩伴,让他们经常一起玩。
  怕黑:不敢独自睡觉
  彤彤6岁了,上小学一年级,一直以来,她都是跟随奶奶一起睡的,今年春节后,奶奶回老家了,彤彤妈也想借机训练彤彤自己睡觉。“彤彤,你已经长大了,要自己睡觉。”“好的,妈妈。”彤彤欢快地答应道,可一到晚上,彤彤却光着脚丫子跑到他们房间。“妈妈,我害怕,黑暗里有很多怪物,我不敢一个人睡。”彤彤睁大眼睛说道。彤彤妈心疼女儿,只好让她跟自己睡。
  专家把脉:睡前讲一些快乐的事情
  在黑暗中,由于看不见任何东西,孩子容易产生很多联想,尤其是一些鬼怪的故事。“平时家长给孩子讲故事或让孩子看动画片时要有一定的选择性,尽量选择哪些积极向上的。”佟老师建议,在培养孩子独自睡觉习惯时,家长要分阶段进行,睡前给孩子讲一些快乐的事情,陪他一起入睡,等孩子睡熟再离开,一段时间后再鼓励孩子单独睡。
  怕物:不敢接触新鲜事物
  子函是个5岁的小男孩,在妈妈眼里,他总缺少男子汉的勇敢气概。有一次,很多小朋友在玩滑梯,他却不敢上去,妈妈再三鼓励,他才慢吞吞地爬上去,谁知坐在上面却又不敢往下滑。对于那些新鲜的游玩项目,子函也总是不敢自己尝试。
  专家把脉:多参与户外活动
  出现这种情况,家长不要指责孩子,而是要多给他一些鼓励。“孩子不敢玩新鲜的游戏是缺乏自信的表现,家长在平时的教育中要鼓励孩子多动手,多尝试。”佟老师谈道,可以让孩子多参与一些户外活动,对于活动中发生的磕磕碰碰,家长不必大惊小怪,孩子往往在探索中才能学到东西,获得自信。
  应对手册
  怎样才能使孩子克服胆小,变得勇敢呢?皓艺亲子心理咨询中心的佟梅梅老师提出四点应对措施。
  不要总对孩子说“不”
  有些家长对孩子限制过多,比如当孩子拿茶杯时,他就会嚷道:“别动,小心摔碎了。”当孩子摸扫帚时他又会喊道:“小心弄脏衣服,快放下。”两三岁的孩子,对新生事物处于信任和怀疑的阶段,如果家长过多使用限制性语言,孩子就会对周围的一切产生怀疑,也不敢再去尝试其他东西,胆子变得越来越小。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尽量给孩子多些鼓励,少些限制。
  少些责骂和恐吓
  当孩子做错事时,很多家长会忍不住发火责骂孩子,有的家长甚至吓唬孩子说:“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在家长看来这只是一句责骂的话语,可对孩子来说却感觉整个世界坍塌下来,因为父母是他的一切。还有些家长用恐吓的语气给孩子灌输“安全教育”,比如“千万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否则坏人会将你带走的”。当这些意识在孩子心中落地生根时,他便会不自觉地变得胆小。
  找出闪光点、多鼓励孩子
  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即使再胆小的孩子,偶尔也会有大胆的行动,虽然在别人看来只是微不足道,但是做父母的要努力抓住这些“亮点”,及时表扬鼓励。
  多请小朋友到家里做客
  扩大孩子的生活范围,带孩子多与大自然接触,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开拓他们的眼界。鼓励孩子与同龄伙伴多接触,有意识的要求小朋友来家做客,让孩子做小主人,全方位得到锻炼。
  家长应该说的5句话
  1。相信自己,你一定行的。
  2。再试一次,就能成功。
  3。孩子,你真棒。
  4。别担心,爸爸相信你能做好。
  5。这次表现不错,下次继续努力。.
美国妈妈如何“教训”孩子
有一位“中国妈妈”到美国后,亲身接触到“美国妈妈”教训孩子的事例。这位“中国妈妈”写下了几件小事,从这些小事中我们可以看看“美国妈妈”是如何教育孩子的。伊丽莎白有个天真浪漫的儿子泰勒,每天早上泰勒醒了,伊丽莎白把早餐往桌上一放,就自顾自地忙去了。而泰勒呢,也会自己爬到凳子上去,动手吃饭,吃完饭后会自己穿衣打扮。有时候泰勒会把裤子穿反了,伊丽莎白就让泰勒自己改正。
& && &有一次,泰勒在吃晚饭的时候发脾气,把饭到在地上。伊丽莎白没有用拳头“教训”儿子,而是跟他说,今天你什么东西也不能吃。当天伊丽莎白领着泰勒到“中国妈妈”家做客,泰勒见到“中国妈妈”后说,我饿了,想吃中国面。中国妈妈很快做好了面,泰勒欢天喜地地坐下,正准备开始吃,伊丽莎白走过来,拿走了饭碗,并对泰勒说,我不是和你说过吗?今天不可以吃饭。泰勒哭喊着说,我饿,我要吃面。虽然嘴上这样说,但没有妈妈的批准,泰勒只能盯着饭碗,却不敢出手。临走时,“中国妈妈”将面打包让泰勒带走,泰勒很宝贝地捧着面,闻了又闻,轻声问妈妈,回到家我可以吃吗?妈妈的回答很坚定,不。泰勒只好再度退让,说那明天可以吃吗?妈妈回答说,可以。泰勒一听就笑了。
& && & 很多父母为了让年幼的孩子吃饭想尽一切办法,哄着、喂着、惯着,父母为了能让孩子吃下饭,当孙子的劲都有。我的故事中的小主人公泰勒,大部分时间吃饭都很积极,他不想因为罢吃而错过食物。尤其是经过妈妈那次“禁吃”的惩罚以后,最起码泰勒再扔饭碗时要想一想,饿肚子的经历可是不好受的。
一天,泰勒在客厅打翻一盆水,还踩着玩。“中国妈妈”找出拖把准备拖地,伊丽莎白从她手里抢过拖把交给泰勒,对他说,把地拖干,把湿衣服脱下自己洗干净。泰勒不干,伊丽莎白就把他关了禁闭,而泰勒则是以超分贝的大哭来表示抗议。
& && & 过了一会,泰勒从房间走出来,脸上挂着两行眼泪,他拿起比他高一倍的拖把,一下一下地拖地。拖完地,脱下裤子,拎在手里,光着小屁股走近洗手间,稀里哗啦地洗起衣服来。
孩子都会淘气,打翻一盆水可谓是最普通不过的淘气表现。很多人遇到这种情形的第一反应是赶紧把孩子抱起来,为他换衣服、洗净身体,然后大人把地上的水清理干净。伊丽莎白的做法没什么新奇,只不过是让孩子了解作一件事的后果,而这种后果是要自己承担的。但在不少家庭,如果妈妈要用这种方式教育孩子,大人间恐怕就会先上演一场“世界大战”,爷爷护、奶奶拦,夫妻吵架,全家上下鸡飞狗跳。
& && & 伊丽莎白带泰勒到公园玩,泰勒和两个小女孩在吊床上玩耍的不亦乐乎。突然,泰勒走下吊床,把吊床翻了个底朝天,两个小女孩摔倒在草地上哇哇大哭起来。只见伊丽莎白一声不吭地走向泰勒,把他抱上吊床,然后一下子把吊床翻了过去,泰勒摔倒草地上,摸着屁股大哭。伊丽莎白问泰勒,痛吗?下次还做吗?泰勒一边哭一边把头摇得象拨浪鼓似的。
& && & 孩子有时会无意识学坏,父母应该怎么办。在涉及到社会公德的行为上,伊丽莎巴没有采用父母最常见的教训方式,把孩子拉过来打一顿以示警戒,她是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有时孩子的行为会有把自己的快乐加在别的孩童痛苦之上的情形,如果他同时也能体会到这种痛苦,相信孩子的心灵之中会树立起这样一种观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是父母对子女权威式教育的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有一个两极的现象值得关注,一是娇生惯养式,父母对孩子极度溺爱,孩子成了家中的小皇帝。二是粗暴式,孩子不听话,父母不是打就是骂。这两种方式皆为权威式教育的变种,父母在女子面前都体现着某种权威,或是可以提供舒适的生活或是体现老子拳头比你大。
& && & 权威式教育,人们可能会理解为是严格管教,其实严格管教只是权威式教育的一个方面。而把粗暴式教育作为权威性教育的内涵则更是大错特错。为什么在权威式育儿方法中,有的母亲成功,有的育儿成绩则令母亲失望.原因何在?
在子女教育上获得成功的父母,他们的权威性教育大多表现为对子女管教严厉但富有爱心并能够做到宽容、为子女制定出有导向的规则同时给与子女子女的自治权。在这种教育方式中,青少年更易于参与社会活动、富有合作精神、在道德上也会关注到他人的利益。而采用粗暴式教育的父母,一旦孩子做错了事往往会对子女在肉体上采取惩罚的方式、言语上漫骂或凶狠、缺少合理的引导性规则。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青少年易出现过激的行为以及难以教育的现象。
& && & 父母对子女权威式教育能够成功的关键是父母与子女建立起相互尊重的关系,在这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父母才有可能将子女的成功、追求与社会对青少年的期盼有机的结合起来。一般情况下,父母会把子女当成自己家庭的“私有财产”,而忽略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社会环境和因素。
& && &&&因此,父母持续性和有区别地使用给予子女自治权、支持但又严格管教子女的方式,是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的。父母对子女的行为要设定高标准,同时让孩子展现出自我管理、克制和成熟的风貌。从心理学的角度观察,成功的孩子们大都具有相类似的心理素质,那就是对生活满意度高,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
& && & 研究显示,母亲严格但有爱心地管教儿童时,孩子的情绪、社交表现较好,日后学习也更好。这种管教方式就是妈妈要求较严格,但在爱心环境下管教,给孩子解释行为规矩的原因、在适合孩子发育的情况下允许他们一定限度的自治。相形之下,“粗暴型权威式”教育就是只强调规矩,没有解释事情的原因,并在表达时确少爱心与耐心。
& && &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那些采用解释和爱心表达的妈妈,培养出的孩子会很优秀。如果孩子没有遵守规矩,妈妈可以惩罚,但惩罚时如果解释,这些规矩对你很重要,妈妈很爱你,但你必须遵守。孩子虽然当时会不满,但事后会没有怨恨地记住这些规矩。从心理学的角度观察,孩子的情绪和社交表现对学习成绩影响很大。在子女教育上,妈妈如果没掌握好尺寸,过分注重严厉或过分放纵孩子,都无法做到最佳的育儿结果。.
如何让一年级新生养成自己记作业的好习惯
一年级新生的家庭作业量与学前班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语数外基本上天天有作业,而且同一门课程同一日布置的作业还有可能是多样化的,比如描红、阅读课文和看图说话同时布置。每天学校通过校讯通发给家长的作业短信,都有三至六条。为此,小格每天都要在放学后与格妈电话沟通,确定当天要写的作业。经过开学第一周的实践,格妈发现,小格基本上是记不全老师布置的作业的。为此,格妈特地请教了一位当小学老师的朋友,对于培养一年级新生自己记作业的习惯这位老师提出了以下建议:
第一、给孩子准备一个专门登记作业的小本子。现在文具店里有一种专门记作业的小本出售,上面有日期及语数外的项目,孩子只要按提示登记就不会遗忘。
第二、要求孩子每天都把老师布置的作业记录在小本上,无论会不会写字,都要求孩子用自己的办法记录下来。
第三、家长每天一定要核对孩子的记录和老师通过校讯通发送的短信,如有遗漏的,必须要求孩子按照老师的布置将遗漏部分补登记在小本上。这一步是很关键的,目的是要让孩子通过核对,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遗漏,并及时改正。如果孩子记录正确,也需要加以表扬以再接再励。
第四、一定让孩子认识到,完成家庭作业是自己的事情,独立地记录老师布置的作业是顺利完成家庭作业的第一步。
& & 听这位老师说,很多孩子一年级时没能养成独立记作业的习惯,到了四五年级还要信赖父母。遇上父母出差不能及时传达短信上的作业,或是怕父母责怪没有记好作业,有的孩子就会不询问父母而直接打电话问同学,也有的索性跟同学约好第二天一大早去学校直接抄。所以老师建议,这个好习惯一定要在一年级养成。
& & 格妈觉得这位老师的建议非常有帮助,今天就准备去给小格买一个小本来专门登记作业,希望小格在这方面能够早日独立!.
心理专家:六招让孩子吐露心里话
一、慎用批评 不管是不是孩子的错,如果你想要孩子把发生的事告诉你,攻击和批评不是办法。
  此外,不要过早地下结论,要等待她把事情全部说完。听完了她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诱使她们自己发现问题的答案或者解决办法。随着孩子的不断成熟,家长应越来越走到幕后,给孩子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
  二、创造机会 要想多了解孩子的生活,就要多创造一些对他们没有压力、和你一起活动的机会。
  当你真的需要问问题的时候,也要少用“为什么”,这个词往往会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孩子,让我们来谈谈!”如果你们的谈话是这样开始的,结果往往是说话的只有你一个人。然而,在你们一起打完篮球,开车回家的路上,或周末一起洗衣服时,往往是孩子滔滔不绝、喋喋不休的时候。
  三、控制反应 比如,尽管当儿子告诉你他没有被校足球队选中时,你和他一样很失望,也不能让这种情绪表现出来。
  否则,会造成以后他只报喜不报忧的后果。
& & 四、选择时间 吃完晚饭的7点钟正是孩子想告诉你很多事的时候,你也许有一大堆的碗要刷,但你最好留在餐桌前,耐心地倾听。大人们总计划着下一步,而孩子们只注重现在,要遵守他们的时间表。
  五、替他保密 想象一下,你最好的朋友把你告诉她的最隐秘的事传给了其他人,你的感受会怎样?孩子们也是一样,这可能是你失去信任最快的途径。
  六、及时弥补 不管我们怎样注意,总有犯错误的时候,既是弥补就显得极为重要。要肯放下架子,向孩子承认错误。.
孩子入小学前如何做好生活教养
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就是一步步走向独立的过程。在幼儿期他们十分依赖父母,自立的步子比较缓慢。到了入小学前后,自立的步子就得加快,“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需要父母助他们一把力,利用孩子入小学前的一年这个重要的人生转折点,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生活教养和自立教育。如果您认为:
  ★入学前的准备只是早一点学习拼音、多认几个字、多做会几道数学题;
  ★孩子最好不做或者少做家务,以免影响学习;
  ★用功就是坐在书桌前读书做功课;
  ★生活教养和孩子的学习能力无关。
  那么,请您抽空读一读下面的文字——
  父母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正常的,也是天经地义的。可是,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用包办代替来表现自己的疼爱。各种专业的社会调查,再有我们平时对周围邻居朋友的观察都发现:现在绝大多数的孩子在家里都不做家务,甚至连自己的个人杂务也由父母包办。
  做家务只是家庭中的每一分子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倒一次垃圾,收拾一下饭桌,洗几只碗,并不需要占用太多的时间,也谈不上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孩子不为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父母,包括为自己承担一点家务呢?
  孩子的回答是:爸爸妈妈只要我好好读书就是了。
  一、学习潜能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升学的竞争、就业的竞争,无处不在的竞争,使得父母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和学习成绩过分关注,对孩子的学业怀有深深的紧张和焦虑。“只要好好读书就可以了”,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孩子把知识学习当成了生活的主要内容,学习成绩的好坏成了他快乐或者忧愁的主要根源。可是,这样就是健康的人生吗?这样就能获得好成绩吗?事实上,一个对周围的人事缺乏关心和沟通的孩子,一个因此而缺乏责任感的孩子,他一定难以发现,人的生命中蕴含着丰富多采的情感体验和思考空间,他也无法享受到责任感给自己带来的尊严和自信,更难体会到关心他人给自己带来的愉悦和充实。他甚至会因此缺少学习的动力、兴趣和勇气,从早到晚趴在书桌上,成绩就是上不去。
  一个孩子能否学习得好,关键在于他是否具有学习能力,即学习潜能。
  二、学习潜能的培养就从孩子学做家务和学会生活自理开始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系教授李季湄女士作为主要研究人员之一,曾经参加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国家教育部的合作课题《幼小衔接》的研究,前后长达5年,对2000多个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进行了严格的测试。科研证明:孩子在幼儿园阶段表现出来的任务意识以及主动性和独立性,对他今后的语文和数学成绩的影响是突出、明显的。
  李季湄教授在接受采访时不无遗憾地说,我们的父母在孩子入学前很重视写字技能和计算技能的训练,总是让自己的孩子多做一些习题,多写几个字,而不注意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独立性。这样的教育是不全面的,也是不正确的。一个孩子如果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能表现出主动性和独立性,遇事有积极想办法的能力,那么他的这些个性和智力品质,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一定会表现出来,化为一种学习的能力。
  日本儿童教育学家岸本裕史认为,一个能主动而妥善地处理好自己身边的事务,能与周围亲人和朋友愉快相处的孩子,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上也一定具备了比较强的主动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一种“潜在学力”,它是促进孩子学习进步的原动力。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里不重视培养孩子的“潜在学力”,那么他的“显在学力”也难以发展。而对一个一年级小学生的“潜在学力”,即学习潜能的培养就是从他的生活教养——学做日常的家务和生活自理开始的。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上学前的“清晨大战”几乎家家发生,为了赶时间,父母催得浑身冒火,“快起床、快穿衣、快吃饭”,孩子被逼得心慌意乱、情绪低落,这还不算,他们还丧失了所有的主动性。反过来,教会孩子自己使用闹钟主动起床(当然也学会了辨别长短针,学会了认识时间),在前一天自己拨好闹钟,孩子就拥有了精神和行为上的主动性。睡眠不足,他会体会到早上爬不起来的难过滋味,起得太晚,赶不上时间,他会体会到迟到的尴尬,自然而然就会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成为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的孩子。更为重要的是这孩子开始拥有了可贵的主动性。
  对孩子来说,能独立处理某件事情,会让他们觉得十分高兴和满足。经常亲身体验这种感觉,则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
  2。被动的生活会让孩子产生“我一个人不行”的想法,不仅有碍孩子的自立,还会影响他的学习。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多数父母的心态。可是,有的孩子在幼儿园就已经输了。别人自己会系鞋带,他不会;别人会动作麻利地穿衣叠被,他却要老师的帮忙;更糟的是,他连学习也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小朋友们兴奋地学拍皮球,他却不知所措地哭了起来,直到老师手把手地教他,才停止哭。这是个从早到晚都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照顾的孩子,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要做什么,或者自己应该做什么。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克服依赖性,培养自立、好学精神的第一步。
  3。终日无所事事的孩子容易变得头脑呆板,缺乏表现力。
  无所事事的生活,其实就是一种平淡乏味的日子,会使人无精打采,孩子也一样。对正处在心理和智力发育时期的孩子来说,长期处于这种状态,日后就可能变得经常发呆,缺少喜怒哀乐,既不容易受到感动,也缺乏表现能力。学习能力自然也会受影响。比如,小学生写作文,除了文字能力,关键还要有把生活中的各种体验与感觉表达出来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而这些能力是靠生活的丰富体验慢慢培养出来的。孩子在家里经常和大人聊天、沟通,自动处理自己的事和帮助做家务,每天过着丰富多变、活力充沛、感觉良好的生活,大脑的功能自然会得到开发和提高。“潜在学力”能帮助孩子在漫长的学习生涯中,有充分的自制能力和主动性,能较为自如地对付各种困难。缺乏“潜在学力”的死读书,不但得不到学习的乐趣,而且最终也难以获得真正的好成绩。
  4。做家务能提高孩子学习能力。
  孩子开始学习后,首先碰到的难题是什么?那就是用橡皮擦掉写错的字。不把纸擦破而能把字擦掉,对6~7的孩子实在是一项挑战。但是,如果在家里经常干家务的孩子,手会变得相当灵巧,橡皮的使用就不会成问题。
  即使孩子做家务不够能干、灵巧,只要养成遇事全力以赴的习惯,也能对孩子的性格产生积极影响,使他今后能够锲而不舍地克服各种困难。做一件家务并不难,难的是坚持。分配给孩子属于他“自己的工作”,一定要督促他切实完成,这是培养孩子进取心的好办法。一个孩子能做到持之以恒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他就会获得毅力,在学习上也能努力不懈。分担家务,拥有“自己的工作”,持之以恒地完成,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还能培养他的耐心和毅力,使他在学习上也努力不懈。做家务经常需要计划,分段实施,这可以培养孩子的计划能力。一个孩子若有做事按顺序的观念,懂得计划,今后的学习效率自然能提高。
  让孩子学做家务,学着从自己身边开始自立,培养他的责任感和爱心,懂得关心他人,这才是父母为孩子长大后获得幸福人生而留下的最大本钱。被填满了课堂知识的大脑,自私自利、缺少情趣的乏味生活,这不会是父母为孩子设计的“光明前程”吧?
  三、入学前的一年是培养孩子从身边开始自立的好时机
  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就是一步步走向独立的过程。在幼儿期他们十分依赖父母,自立的步子比较缓慢。到了入小学前后,自立的步子就得加快,“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需要父母助他们一把力,利用孩子入小学前的一年这个重要的人生转折点,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生活教养和自立教育。
  1。所谓自立,目标有三个:
  (1)身边的自立,也就是能妥善料理自己身边的事务。例如,对6~7岁的孩子来说,自己起床,自动叠被子,不需要父母的吩咐,然后洗脸、刷牙、吃早饭等等,这样的孩子就已做到了身边的自立。
  (2)精神的自立,虽主要表现在青春期,但在6~7岁这个阶段,则表现为努力做到遇事不依赖、不纠缠父母,不乱发脾气,开始摸索自己的生活方式。
  (3)经济的自立,指日常生活的花费不再依赖父母。这要到18岁成年算起,那才真正称之为成人。
  要成为精神和经济都能独立的人,首先要从“身边的自立”开始,这正是6~7岁孩子不可缺少的家庭教育内容,也是其他教育所无法代替的。让孩子独立完成一件家务或者自己的事情,会让他们感到满足,有助于建立他们的自信和自尊。
  2。花一年的时间训练孩子学会这些“身边的自立”
  ★设定闹钟;
  ★听到闹钟铃自己起床;
  ★自己穿好隔天晚上准备好的衣服,但父母可帮助检查鞋带是否系紧、衣服裤子是否穿反;
  ★知道起床后立即洗脸刷牙,并且照镜子检查洗刷得是否干净;
  ★养成早餐后上厕所的习惯;
  ★检查书包和其他应该携带的物品(父母若要确认,最好别让孩子知道,以免影响他的主动性);
  ★出门前和家人道别,回家后和家人打招呼;
  ★鞋子、书包和其他物品会放在固定的位置;
  ★知道家门钥匙的重要性,会小心保管,产生责任感;
  ★用洗手液或者肥皂洗干净自己的手,包括指甲;
  ★知道脏衣服脱下后应该放在固定的地方;
  ★吃饭姿势端正,会自如运用筷子,不挑食;
  ★会说“我吃完了,请慢用”。
  四、家务能力表
  日本儿童教育家岸本裕史曾为6~7岁的日本孩子制定了这样一张《家务能力表》,我们的孩子能不能做到呢?也许爸爸妈妈们该花一些时间(可能就是我们所说的需要花一年的时间),来训练培养孩子的家务能力。
  1。家务能力初级标准:
  ★大人晒收衣服时帮忙拿衣服,能叠简单的衣物;
  ★饭前摆碗筷;
  ★擦拭桌椅;
  ★整理门口的鞋子;
  ★能礼貌地接听电话,并通知大人;
  ★取信报。
  2。家务能力中级标准:
  ★在家附近购买不需找零的单件物品;
  ★倒垃圾;
  ★端盛有食物的碗盆;
  ★饭后收拾碗筷;
  ★扫地;
  ★自己洗手帕。
  3。家务能力高级标准:
  ★能在附近的超市购买一两件物品;
  ★盛饭;
  ★帮家人擦皮鞋;
  ★会叠好洗晒后的衣物,并放在固定的地方;
  ★有电话和访客时,能应对自如,并且会转达留言;
  五、给父母的建议
  ★给孩子专用的物品和工具,标上名字或记号,可以提高孩子的自尊和工作积极性;
  ★多多鼓励,不要责骂和埋怨;
  ★不能让孩子半途而废,除了生病,没有其他理由不完成他应该做的家务。必要时只能狠狠心,否则很难长久持续;
  ★教孩子购物,得先有意识地让他们熟悉商店和物品位置。注意选择不用过马路的商店;
  ★父母自己首先要把家务事做好,给孩子留下“干净、整齐”的印象;
  ★有些家务可以和孩子一起做,边做边聊,孩子既能学习模仿,又可觉得亲切愉快。
  六、测试一下孩子的“生活技能”
  ★纸张的折叠——能否将一张纸的四角对齐、整齐地折叠?
  ★打结——能否正确地系鞋带?
  ★使用剪刀——能否沿着线整齐地剪裁?
  ★写字——能否正确地握笔?写字的速度是否太慢?
  ★拧干小毛巾——能否以正确的姿势拧干小毛巾和较薄的抹布?
  ★使用筷子——能否正确地握筷,并且能夹起较小的食物?.
有效学习三十六计之英语歌 要常听
有效学习三十六计之英语歌 要常听
学习源自一种兴趣和爱好的时候,那么便会生出无穷的趣味来,而且事半功倍的效果更是不在话下。今天就来说说能让英语学习变得有趣和有效率的一种方法那就是要多听英文歌曲,也即是有效学习三十六计之第十二计--英语歌要常听。
  选择自己喜欢的英文歌曲,经常来听听,对于学习有如下的作用:
  1、增加学习英语的兴趣。
  下载一些英文歌曲,尤其是电影的主题曲。背背英文歌曲的单词,学好歌曲怎么唱的过程中,增加了学习英语的机会,而且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英语的成绩。
  2、英文听力水平的提高。
  英语听力,可能是很多学生比较头痛的问题,原因何在还是我们接触的太少,如果你身处一个英语的国度里面,那么口语和听力提高是非常神速的。那么没有这样的学习环境该怎么办呢,我们自己来创造。常听英文歌曲相信是个不错的选择。
  多听多读多练习,听听&正宗的英语&发音,借机纠正自己的发音,跟着多练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哦。
  3、英语语感的增强。
  英语语感的提高和多多阅读是分不开的,而经常听英文歌曲,看英文歌曲对于语感的提高也是有帮助的,背诵英文歌曲歌词不仅能学到很多规范的英语知识还可以学到一些俚语之类的英语知识,何乐不为。
  4、发音水平的掌握。
  听英文歌曲,对于发音的帮助时不言而喻的,在听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跟唱,学习地道的英语发音,当然英语歌曲毕竟是歌曲,会有一些语法方面的不规范的地方,大家要多注意,有过考证之后再学习会效果更佳。.
隔代家庭教育的弊端
(1)思想观念陈旧。
隔代家庭中祖辈家长受教育年限,明显低于核心家庭父辈家长的受教育年限,且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在“人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这个问题上,有83%的沮辈家长同意这个观点。他们认为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他们命中的安排,显然,祖辈家长容易静止地、片面地看待问题。而核心家庭中的父辈家长同意此观点的只有21%,差异非常明显。
95%以上的家长没有学习过如何教育子女这门学问,其中,隔代家长的这个比例接近100%。祖辈的世界观形成于几十年之前,当时他们受教育的程度低,知识面窄,他们中不少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几十年前。在与孩子的亲密接触之中,他们的观念无意中会传播给孩子,还有一些祖辈家长因文化低、思想旧,无意识地给孩子传授不少封建迷信的东西,无形中增加了孩子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的难度。
(2)容易忽略孩子的成长需求。
隔代家庭中的祖辈家长大多数是退(离)休人员,且年事已高。他们有自己的消遣方式,或做家务或看书读报,或从事第二职业,或娱乐等。祖辈家长休闲时与孩子在一起玩耍活动的时间少,对孩子的了解不及父辈。不了解孩子年龄、生理特点,不鼓励孩子在户外尽情奔、跑、跳跃、尽情玩耍。调查中发现,祖辈家长中有62.5%在空闲时间里只顾自己消遣,而把孩子交给保姆管,与孩子一块玩耍活动的祖辈家长只有27%,而父辈占55%。在“孩子的缺点,错误是您自己发现的吗”问题上,不能经常发现孩子缺点的祖辈家长有33%,父辈只有3%。显然,隔代家庭中的祖辈家长对孩子的了解、观察不及父辈细心、深入,对幼儿的发展有不利影响。
在“您是否鼓励孩子在户外奔、跑、跳跃,尽情玩耍”的问题上,隔代家庭祖辈与核心家庭父辈差异较大 。不鼓励孩子的祖辈有39.4%,父辈只有3%,经常鼓励孩子家庭的祖辈只有12%,而父辈却有55%。隔代家庭祖辈家长不是怕孩子摔了,碰了,就是怕孩子在玩中出问题,思想上比较保守。认为只要孩子不磕不碰就好,不了解孩子的爱玩、爱动的天性,不了解孩子年龄、生理的特点,阻碍了孩子的正常运动、发展。
(3)容易对孩子形成溺爱。
多数祖辈家长常有一种因自己年轻时生活和工作条件所限没有给予子女很好的照顾,而把更多的爱补偿到孙辈身上的想法。这种想法往往导致产生“隔代惯”的现象。主要表现在:
(1)一切依着孩子。“凡是孩子要的,哪怕是孩子的要求极其不合常理,我都会想方设法满足他们”,祖辈家长同意此观点的比率高达73%,而父辈家长仅仅为26%;
(2)一切包办代替。隔代家庭的祖辈家长即使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都不要孩子动手,哪怕是劳动强度很低的家务活。相比之下,核心家庭中的父辈没有祖辈溺爱严重。在学习方面,如果核子不肯学,祖辈家长近八成认为孩子还小,不肯学习就算了,以下次再要求等搪塞,父辈家长对此的态度截然不同。
银行职员汪文韵(化名)抱怨说:“我的女儿从小就和外公外婆住在一起,到目前为止,女儿仍然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后’般的生活。”“女儿快7岁了,连系鞋带这类简单的事情都不会做。外公外婆事事处处顺着她,使她任性霸道,与其他小朋友很难融洽相处。”
女儿4岁的鲍妈妈说:“从孩子小时候起,我就让她自己吃饭,但自从去年婆婆帮我带女儿之后,她吃饭要人喂、见到好玩的就要买,而且还懂得了看人脸色,只要婆婆在,她就会提要求、撒娇。我批评她,婆婆就护着,说‘孩子小嘛,干嘛发脾气’。去年回老家过年,女儿趁机要我喂饭,我让她自己吃,婆婆却说‘你不喂,我喂’。” 鲍妈妈的侄子、侄女都是由她公婆带的,非常娇气调皮。侄子3岁时,有一次婆婆追着给他喂饭,他就爬到桌子上乱蹦乱跳,结果一不小心从4楼窗口掉下去,大腿骨折了。而那次之后,婆婆反而更宠他了,喂饭一直到他上小学三年级。
(4)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影响。
从诸多儿童心理咨询个案中发现,隔代抚养方式可能导致孩子心理变异,产生某些心理问题,如心理老年化、社交恐惧症、性格怪异化、心理脆弱化等。
①心理老年化。孩子长期处于老年人的生活空间和氛围中,耳濡目染老年人的语言和行为,这对于模仿力极强的孩子来说,极有可能加速孩子的成人化,更严重的还会造成孩子心理老年化。
②社交恐惧症。由于老年人大都喜欢安静而不喜欢运动与外出,又顾忌孩子户外活动的安全问题,而易使孩子的成长环境囿于狭小的家庭空间,缺乏应有的社会交往,不利于养成孩子开阔的胸怀,热情、宽容的性格。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容易心胸狭窄,不善与人交际,甚或产生社交恐惧症。
③性格怪异化。人老后,思想很容易固定化,行为模式化,往往表现出固执、偏激、怪异的想法与言行。这极不利于孩子的性格培养,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怪异的心理和行为、人格的偏离、暴力倾向加剧等等。
④心理脆弱化。老年人抚养孩子,常常是过分的关心和溺爱,包办孩子的一切事情,使孩子没有独立思考与活动的机会。长期下去,会使孩子缺乏独立性、自信心和果断力,产生依赖心理和受挫力差的毛病。而父母抚养往往可以克服这些不足。
调查表明,隔代家庭的孩子与父辈照管的孩子相比,主动性较差。隔代家庭中的孩子主动找到别的小朋友玩耍的只有9%,父辈照管的孩子为24%,遇到问题就要他人帮助的有52%是祖辈照管的孩子;祖辈照管的孩子兴趣持久性短暂,一下就过的有33%,而父辈照管的孩子只有3%等等。
(5)容易造成孩子与父母的感情隔阂。
孩子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之间缺少应有的沟通和交流,那么空间和时间的距离也会致使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拉越远。对于孩子而言,父母的角色缺位,在他们心中仅存的就是两个空洞的代名词—“爸爸”和“妈妈”,但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他们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抚,无法像其他的孩子一样享受父母的悉心照料;对于孩子的父母而言,他们尽管为了孩子,为了整个家庭付出了很多艰辛。但他们长期在外,根本无法真正的了解孩子想法和需求,而往往简单地以充足的物质来补偿对孩子的愧疚。然而,金钱弥补不了感情的缝隙,亲子关系逐渐淡化。
有个4岁的男孩,已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了两年,这期间妈妈回来一次,在家呆了一个月。他妈妈回来时给他买了很多衣服、玩具,还有许许多多的零食,可无论妈妈怎样哄他,爷爷奶奶怎么教他,他就是不靠近妈妈,不和她讲话,也不叫她。经过一个月的相处,他妈妈走的那天才勉强叫了一声“妈妈”。他妈妈走后他没有丝毫的想念,而且当老人问他为什么不叫“妈妈”时,孩子说:“她又不管我,我为什么要叫她啊?”。
有些父母与孩子长期分离使得亲情变得疏远,当孩子不能完全顺遂父母的意愿时,由于缺少朝夕相处的那种亲情为之缓冲,由于亲子之间的性格差异没有得到较好充分的磨合,再加上外界的压力如孩子学习成绩下降等,这些亲生父母就可能象“继父、后母”那样缺少足够的思想准备和耐心,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近乎苛刻,对孩子的处罚演变成了施虐或折磨,甚至将孩子逼上死路的并不鲜见。这种折磨同那种亲子共同成长中的责打孩子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打一个极不恰当的比喻,那就是由自己从小养大的宠物如猫、狗等,主人偶尔也会在生气时踢上几脚;可面对跑进自己家园里吠叫的猫、狗,即使是极爱宠物的人也可能给它一顿棒打,尽管这猫这狗也是别人家的宠物!
(6)增加祖辈负担和压力。
从生命周期和学习能力来讲,祖辈与孙辈是朝阳与夕阳的关系。祖辈如挂在西边的夕阳,虽有光亮,但不免有落下去的危险;孙辈就如初升的太阳,越升越高。祖辈抚养孙辈时,刚开始孩子的需求不多时,或许还可以满足他的需求,但随着孙辈年龄的增长,知识面的扩展,探索能力的提高和自主性的增强,他的需求越来越多,心理变化会越来越复杂。要解决这些问题,这对于身体机能逐渐下降的祖辈来说是强人所难或难以为继的。同时,这也给祖辈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如果将孙辈照顾的很好,能使其健健康康的成长,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但如果在其监管的过程中,孙辈出现了什么问题,他们是难以向子女交代的。而且,这又会引发许多新的矛盾和冲突。.
这是一篇家长知道越早,孩子受益越好的文章
1、铅笔盒:选简单实用型的,防止孩子上课和作业时分心。
2、铅笔:每天至少准备好5支,2H,质量较好的可选中华牌,有一种德国合资产的最好,稍贵一点儿。六角型为好,不要用圆型的,原因在于:在脱离握笔器后,六个棱面可让他更容易地找到握笔器的感觉。
3、橡皮:选简单实用型的。
4、书包:结实耐用,重量轻为佳。
5、握笔器:一定要购买! 千万记住, 可以让孩子养成良好的握笔姿势, 错误的握笔姿势是形成近视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可以多买几个,备用。
握笔器在一般的超市或文具店里都有售,有两种,一种放在下面的,一种放在上面的,5元钱以内。使用要点是:要注意让孩子按图片上的正确姿势,不然我行我素,还是没用的。
几个关键点是:首先将笔杆放在食指和手掌连接点处,落在虎口处是完全错误的。 最好要放在这个点和食指第二关节点的中间处。第二,大拇指和食指千万不要相碰、相交或相盖,让大拇指放在比食指略后些的位置。总之,请参考握笔器图片上的样子,教孩子进行握笔。通过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可以脱离握笔器进行书写。
为了说明握笔姿势的重要性,特选一段文章供大家参考:
握笔姿势成近视主因
  看书写字一直都注意保持标准姿势,可是近视度数还是不断攀升,记者调查发现,许多看近视的青少年都有这样的疑惑。卫生部近视眼重点实验室主任褚仁远教授、博导表示,该实验室日前对近视眼青少年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发现,近视眼的最大成因并不在于传统所认为的眼睛离书本太近,而是错误的握笔姿势。
  褚仁远告诉记者,不仅近视的发病与采用不同的握笔姿势有关,屈光度的加深与错误的握笔姿势也相关。传统观点认为,正确的握笔姿势的要点在于眼睛距离书本1市尺,胸口距离桌沿1拳宽,握笔处距离笔尖2cm,但这种标准姿势的推广并未能真正遏止近视发病的不断增长。他们调查了300名正视学生和300名近视学生的握笔姿势,发现正视儿童较多采取拇指与食指不相碰的姿势,而近视学生喜欢拇指与食指对捏或交叉,度数越深,采取错误姿势的比率越高。
  原因是当儿童保持标准坐姿时,如果握笔的拇指与食指对捏或交叉,手指就会遮挡视线,使他看不清笔尖,被迫低头或头部向左歪,从而拉近眼睛与书本的距离,增加近视的发病,加快近视的发展。相反,如果采取拇指与食指不相碰的姿势,不仅书写时用力更科学,也不会遮挡住正常视物的目光,从而保证孩子用眼的科学。
  褚仁远表示,根据统计,近视学生中95%左右的学生都存在对捏或交叉握笔现象,但教育界普遍关注坐姿对儿童视力的影响,握笔姿势的正确与否却长期遭到忽视。他呼吁,从幼儿园教育开始,老师就要不断纠正学生错误的握笔姿势,从源头上控制本市近视少年的增长。
6、坐姿提醒器: 形状如小海豚型,挂在耳朵上,内部有个精密水平仪,一旦孩子不自觉地低头,马上发出很轻的音乐声,提醒孩子保持正确的坐姿,几个月后即可形成良好的写字姿势,不买后悔。
在网上也有售,大家可以参考购买,不过这个东西有点儿象三无产品,10元以内,质量还可以。估计如果是正规产品至少要二、三十元以上。
现在说它的效果,可以说非常好,咱家小姑娘后来都形成非常强烈的条件反射,她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一低头,耳边就响起音乐声,当然实际上坐姿器此时并没有挂在她的耳朵上。她现在可是坐得笔直的。
坐姿器的精度只针对上下水平,只要你低头,它就唱,所以不足就是:它对左右无能为力,即孩子歪头的情况,它没反应。
这个东西是一位下岗的孩子妈妈发明的,这种东西为什么总是非专业的人发明呢? 象有一种坐姿“神笔”,也是一位爸爸发明的。
7、饭盒:不要购买金属材质的,因为冬天的时候热量散得快。
8、跳绳:可以准备一付,冬天时是主要的锻炼工具。
9、水彩:两套,一套是水笔,一套是油画棒,12色即可。
10、削笔器:买一个质量好的削笔器,不用买那种小刨刀,孩子在头天晚上自己用削笔器将笔削好,养成好的习惯。
11、水壶: 夏天和秋天问题不大,可任意选购,冬天时如果学校有热水供应,问题也不大,如无,或取用不便,则需要准备用保温杯,要求质量好,不能从边缘处渗漏。
12、护眼灯:台灯是必买的东西,建议购买无频闪(大概是这个词)的护眼灯,名牌产品有 孩视宝,价格不菲,至少在150元以上,但是,物有所值。
13、小钟:放一台孩子自选的小钟在床头、桌边,用处我就不说了。
14、小剪刀:孩子在美术课上会用到,选用轻巧型,适合孩子的手型,以便于使用。
[ 本帖最后由 宝贝计划 于
17:36 编辑 ].
一年级新生过拼音关的攻略及其它
家长:最近很困惑,儿子今年8月30号刚六岁,9月开学上一年级。上了一个星期问题很多,通过老师了解的情况。担心的事情在儿子身上都出现了,上课注意力不行,爱走神,爱做小动作。别的小朋友给他说话一句也不拉下。一开始我感觉太小,现在后悔该让他再上一年大班。拼音感觉很吃力。老师的进度也不慢,上学前从没有让他接触过拼音之类的。我现在怎么办,该从哪方面入手,我感觉上课认真听讲是最主要的。他从小对识字也不是很敏感。晚上回到家光教他得两个多小时,感觉孩子很累。
--------------------------------------------------------------------------------
孩子幼小衔接的确是一个不太容易过的坎儿,对大人也一样。我自己的体会是,首先我们大人自己需拿稳了。
全语言学派的创始人古德曼先生曾如此惊叹:孩子们一旦上学之后,便从语言天才变成了迟钝而艰难的学生了。其原因是传统的学校教学常常会将活生生的语言抽离出来,变成分割的片断,让学生靠枯燥的记忆来学习。比方说回我们身边,拼音对于汉语的运用有多重要?——只要看看我们大人自己就知道了:显然有一定帮助,但并不太重要,至少不是必要的关键部分。可是孩子们一旦进入学校学习语言,就必须如此艰难地开始,而凡是跟不上的便是“笨蛋”,如果以此为标准,如今在大街上走的成年人们大部分都可被称为“笨蛋”了(不信让他们跟一年级下学期的孩子去比试一下拼音,呵呵)。
但说实在的,拼音对于眼下一年级的孩子又很重要。重要在哪里?(这就是我说需要“拿稳”的关键所在)——其重要性仅在于对拼音的学习会影响孩子的信心和情绪——所以,如果我们能明白这一点,就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非常愉快也比较快捷地帮助孩子学会拼音;一种是无论孩子是否能那么快学会拼音,我们也可以仍然帮助他树立信心,且保持快乐的情绪,因为这才是孩子生活幸福并保证持续高效学习的基础。拼音本身并不重要。所以,如果你确实感觉难以愉快且快捷地教会孩子学拼音,那就干脆专注于第二种选择吧。否则,状况只会越来越糟。
记得曾遇到台湾的一位小学老师(也正在念读儿童文学博士),她说她带一年级新生,第一个月基本上都不上所谓的正课,主要就是给她的学生读图画书,并配合着各种各样的游戏。我当时很惊讶,问那最后怎么完成教学任务呢?她说,其实呢,当她给孩子们读了一段时间特别好玩的书后,孩子们都会特别特别喜欢她的,也都愿意倾听老师的话,非常积极地配合。所以后来再开始正式教学时,就教什么有什么了。
如果老师们都愿意这样与新生们开始学习之旅,那些孩子既愿意倾听,也会很愉快,自然呢,也通常会相当的自信了。不是吗?——可是,我相信,眼下指望老师们这么做很困难,大多数老师更期望孩子们自己都是好好的,最好都在幼儿园就把什么拼音和基础的识字都完成了(这样教学任务也好办了),所以学得快的孩子,老师就拼命表扬,表扬到没准自信心过于膨胀了;而学得慢的孩子,则不断向孩子和家长施加压力,直到家长对孩子的信心、孩子对自己的信心不断下滑,下滑到终于明白“原来是自己笨而不是老师不行”这样的程度,也算有了交待。——当然,即使是这样的老师,自己也可能感觉是好心的,因为她们也实际上常常要顶着非常不公平的压力。
那怎么办呢?还有一句话我常常引用:一位好父亲顶一百个好校长。还是那句话,如果我们自己拿得稳的话,那就按着正常的教育规律、成长规律去帮助孩子,摆正学校和家的关系。学校可以对孩子带来不小的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家庭。一个孩子自信或不自信,主要是受家庭的影响;孩子是否愿意倾听,当别人对他说话(也包括上课吧)时注意力是否集中,主要是受家庭的影响。比如,要看在家庭中,孩子听到的鼓励、赞扬、恰当的评价、积极的肯定更多,还是听到的批评、催促、消极的否定更多。还有,为孩子大声读书,特别是读孩子特别喜欢的,让孩子常常能处于快乐情绪的书,对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帮助很大。说具体一些,比方说,当我们已经能安排两个小时出来帮助辅导孩子学拼音,那么就不妨把这两个小时拆开来,专注于学拼音的时间缩减到半个小时,另外用半个小时和孩子分享让人开心的书,用半个小时去进行游戏或运动,用半个小时去户外散步谈心。你或许会发现,这半个小时学拼音的效果一点也不亚于两个小时,说不定还会更大。
记得我女儿刚上学的时候,第一个星期的情绪也很不好,她还告诉我,上学第一天她还偷偷地在教室哭了一场。后来有一天也很不开心,也不愿意跟我说具体为什么。我突然想起当时正在帮朋友审读的一本图画书,非常开心的一本书。于是我对她说,你是不是觉得今天很倒霉?她点点头。我说,我给你讲个故事,故事里面的那一位肯定比你更倒霉,你信不信?她当然很好奇,于是我就给她读那本书,书里的故事讲的是春光明媚的一天,鼹鼠正打算出洞来透口气,结果一坨嗯嗯正好落在他头上,可怜他还是个近视眼,竟然也没瞧见那是谁!于是故事开始了……有那么几天,我们天天都读那本《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每天都哈哈大笑,并且庆幸自己终究没有那么的倒霉。至于女儿那一段时间,到底为什么那么的不开心?我也懒得再去问了。
我把家看作孩子的堡垒,在这个堡垒里,她能充分享受到爱,百分之百的安全,百分之百的信任。至于在堡垒之外,她是否“优秀”,那是她自己的事情,我相信她终究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但无论她是否“优秀”,只要回到这个堡垒来,她依然会享受到爱、百分之百的安全、百分之百的信任。我要对此堡垒的坚固性负责。家,不作学校。
--------------------------------------------------------------------------------
补充一点尾巴:对于快要进入幼小衔接状态的孩子,如果准备进入通常的学校体系开始学习的,我觉得家长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先帮助孩子熟悉一下拼音,在丰富而且愉快的亲子阅读过程中,适当加入一些识字的活动也不错。这主要还是为了避免孩子在刚上学时遭遇这类信心上的不必要的打击,因为眼下多数学校的老师都假设孩子在上学之前已经开始拼音和识字的学习,于是在最初的教学进度上设计得较快。不过如果孩子和家长的心理素质足够好的话,倒也无所谓,本来这也不过是一件无所谓的事情:).
有一种“陪读”值得提倡
有一种“陪读”值得提倡
作者:钟景凯  来源:家庭教育时报  
&&“陪读”现象,史上早已有之,梁祝的故事足以证之。不知从何时开始,陪读现象又盛行起来,且愈演愈烈,甚至已经发展到了父母不陪子女读书似乎就丧失了应有的责任、子女没人陪读似乎就显得十分可怜的地步。
  其实,人之成才并非陪读造就,而是勤奋、自励、自强的结果。
  然而,我曾接触过不少“陪读”的家长,他们表示:“目前社会竞争激烈,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们除了‘陪读’还能干什么呢?”于是,无奈的家长只能“舍命”陪孩子共渡难关……渐渐地,“陪读”就形成了家庭教育一道特有的“风景线”。
  笔者认为,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努力依靠自己不断积累知识,并且做到触类旁通、活学活用,才能不断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长的“陪读”是于事无补的。当然,家长的另一种“陪读”方式还是值得倡导的,那就是陪读者公开向孩子表明:“我对你的学业已经没有辅导能力了,但我仍会陪你读书。你每天把老师讲的东西先教我一遍,让我也学习一下,然后我们再一起共同讨论!”
  当孩子担当起小教师而向家长认真施教时,家长一定要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解释;当孩子解释不清时,家长可提示孩子第二天到学校请教老师。如此这般,孩子的学业必然会有很大长进。不用多久,家长也会愉快地结束“陪读”的使命。.
11位儿童教育专家的提醒
11位儿童教育专家的提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位国际儿童专家专门为年轻的妈妈们做了最实用,最科学的育儿经验总结。只要你记牢并坚持照着这些经验去做,你的孩子不仅可以快乐地成长,他们还会真心感谢你所提供给他的这一片最为健康的天空。
  1、让小鹰慢慢张开翅膀现在的孩子成熟得太快,这并不是一件好事。
  要让孩子羽翼丰满起来,应该给他们以倒金字塔――即V形的关爱,在他很小的时候,要限制他的自由和他自作主张的权力。当他们逐渐成熟,显现出有足够的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时,再一步步让他走向独立。
  这一点是为了提醒年轻的父母们不要对孩子撒手太早,否则他们会感到被纵容,习惯犯一些不必要的错误。进入学校以后,在因缺乏必要的判断力而不得不需要父母帮助时,他们也会感到不习惯,以致沮丧,甚至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而这无疑会增加父母与孩子沟通的难度。
       ――韩维晶,博士,家庭行为研究项目负责人
  2、不要在饭桌上争吵家长所选择的食物,挑食的孩子不一定都能接受。教你采用诱导法:选好可爱的食物,然后坐下来跟你的孩子愉快地边吃边谈。一定要让气氛保持轻松活泼,不要指责他的吃饭习惯。这样孩子就会渐渐地喜欢上许多不同种类的饭食。千万记住:进餐是与孩子共处的大好时机,要好好享受它,不要在饭桌上挑起战争。
     ――ELLYNSATTER 美国儿童及成人不良饮食习惯专家
  3、下班后尽量多和孩子在一起。工作忙碌的父母习惯用买上一大堆的礼物的方式来表达对孩子的歉意,可其实这并不是孩子最需要的。为什么不放下电话,关上电视,一起来放松一下呢?做游戏,讲讲白天发生的故事和笑话,多问问学校运动会的事情,别忘了告诉孩子,和他在一起是你最快乐的时刻。
  有了足够的时间交流,即使你的工作会偶尔打断你们的交流,孩子也会体谅你的。
       ――李翰君儿童护理学博士
4、不要把孩子逼入死角给孩子贴标签,取绰号或拿他和别人比较是很危险的,这只会使他朝着受批评的方向更进一步。你应该把每个孩子都看成是正在不断进步的个体。其实他们的成长就像竹子一样;在花园里栽种下之后,4年间你辛辛苦苦地坚持给他浇水,他只长了几厘米;到第5年,不经意之间他却一下子窜高了将近1米!每个孩子的成熟速度也是不一样的。但是一定要耐心,要给他们时间。
  ――SEAN COVEY,美国,著有《怎样培养行动能力强的孩子》一书
  5、逐渐向他灌输对学习的热爱,这会影响他的一生。如果能把“这世界是怎么存在的”弄清楚,孩子肯定会感到分外激动。告诉孩子学习就是探险,他自然会充满热情。和在学校的学习相区别,父母在家里主要是从艺术创造力上来引导孩子,以及做智力测验题、科学小试验和脑盘急转弯等。组建一个亲子图书角吧,和孩子一起来验学习的乐趣。
――陈逸梅,儿童教育学博士
  6、纪律并不是多余的,要明确你对他的要求。只有知道了做每件事的限度,孩子才会保证安全。把你对孩子的要求明白地告诉他们,这样他就会懂得在什么时候应该适可而止,而不至于浑然不觉地走过安全与危险之间的界限。虽然有时候孩子可能不愿听从,但只要你态度坚决,对他所做的要求又是合乎情理的,那么他最终肯定会乖乖地听从你的约束。
     ――马丽 著有《家庭:教育的前沿》一书
  7、要勇敢地坚持自己的意见,这是最重要的一条;告诉孩子,有时候大多数人的意见反而是错误的。要敢于坚持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要因为害怕与众不同而发表违心的意见。
     ――霍林儿童心理学教授
  8、制定目标,而不是惩罚方法。或许你有制定工作计划和财政预算的习惯,这种客观的态度也同样适用于教育儿童。应该在撒谎没有发生之前就了孩子一起讨论诚实的重要性。孩子上了小学,就可以逐步向他解释“性”是怎么回事了,免得让他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听到别人对这件事的不正确的议论时,不能正确地看待它。
  用惩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是最不可取的。不要忘了这么一个道理:教育就像治水,在于疏导,而不是堵截。
     ――李艾教授 著有《教给孩子正确的价值观》一书
  9、打骂是在教孩子使用暴力。如果被打骂过的孩子果然变老实了,那是因为他们小小的心里充满了恐惧,而不是真正地理解了自己的错误所在。这丝毫不能帮助儿童确立正确的正误观念,只会教会他暴力是一种很好的控制别人的办法。要想让孩子变成什么样子,就需要你自己先做出表率。不要低估了孩子的模仿能力,要处处向他显示有礼貌,有教养的举止是多么值得骄傲。
     ――陈砚,博士 著有《少年儿童健康心理的调适》一书
  10、担当起家长的责任。有了孩子,我们就要为这个小小的生命来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了:工作尽量不要占用生活的时间,正确使用育子的假期,提高家庭的生活质量等等。作为一个妈妈,你所要出席的社交场合也不再只限于为了工作。孩子的毕业典礼和家长会上,你都应该有积极的表现。
     ――汪亚茹著有《我们能为明天做些什么》
  11、给孩子以闲聊的乐趣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孩子能放松地讲出他心里所有的喜悦和困惑、恐惧、失望、学校、压力……鼓励他说出自己所有的想法,甚至包括对你的不满。这会帮助他把你当成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还能培养他自我表达的能力――这可是最重要的一项生活能力啊!
  尤其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的时候,如果他们感到说出实话时总是不能得到理解,他们就会很容易地走到危险的道路上去。.
游玩中教育孩子的窍门游玩中教育孩子的窍门
游玩中教育孩子的窍门游玩中教育孩子的窍门
家长带孩子去公园或动物园可以引导他们去观察各种事物。家长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观察应该有目的。
一次观察的对象不应过多,观察的时间不宜过长,到动物园一次可重点地引导孩子认识几种动物。
2、应该教给孩子观察的方法。
如观察一株花,要顺序地观察花朵、花茎、花叶。一只动物要顺序地从头到足地观察。从而养成孩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
3、观察时注意丰富孩子的词汇。
如“五颜六色的花朵”、“白茫茫的雪地”、“凶猛的野兽”,等等。使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逐渐提高。
4、教孩子的知识必须正确。
孩子缺乏辨别能力,好比一张白纸,画上什么都会留下深深的痕迹。
家长的引导应该是启发式的,不要生硬地灌输,这种引导只能是帮助智慧之花开放的催化剂,从而使孩子学会自己观察、探索。.
EQ训练从父母开始EQ训练从父母开始
EQ训练从父母开始EQ训练从父母开始
一个好的情绪教练,不仅能关注孩子的情绪,而且对孩子出现的那些不太愉快的情绪,比如因为失败而沮丧、因为害羞不敢在公众场合说话等负面情绪,也能呈现出开放的态度。先来做个测试,看看你是一个什么样的情绪教练。
好爸妈说:
要开放对待负面情绪&&
& && &&&一个好的情绪教练,不仅能关注孩子的情绪,而且对孩子出现的那些不太愉快的情绪,比如因为失败而沮丧、因为害羞不敢在公众场合说话等负面情绪,也能呈现出开放的态度。先来做个测试,看看你是一个什么样的情绪教练?
& && &&&幼儿园里举办了搭积木比赛,我的宝宝兴致勃勃地去参加,结果没有得到名次,回家后很沮丧,把积木扔得到处都是。遇到这种情况,我一般会怎么做?
1.对孩子说“开心点,来笑一个,妈妈去给你买最喜欢的巧克力冰淇淋!”
2.对孩子说:“有什么好难过的?搭积木算什么本事!快点把地上的积木收起来。”
3.走过去把积木收起来,相信孩子过会儿就好了。
4.走过去揽着孩子的肩膀,问孩子:“看起来很不开心哦?跟我说说吧。”
& && &&&如果你倾向于1:说明你实际上是一个害怕负面情绪的人,总觉得情绪不好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要赶紧把不好的情绪消灭掉。你的做法会导致孩子对自己的情绪形成内疚感:“我不应该有这样的情绪。我应该开心一点”,长此以往将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
& && &&&如果你倾向于2:你比选择1的人更加害怕表达负面情绪,采取的措施也更激烈。当孩子表现出不愉快时,你很可能在无意中会嘲笑、训诫他。这对孩子的情绪发展更加不利,孩子因此不善于识别情绪,也就无从有机会学习如何有效调节负面情绪。
& && &&&如果你倾向于3:你是一个表面看起来很Open的父母,但实际上你没有尽到情绪教育的责任。因为你对孩子表达出来的所有情绪都全盘接受,认为情绪应该得到释放而不是约束。你的孩子因此不能得到情绪“规矩”方面的训练,未来他在人际交往方面将遇到问题。
& && &&&如果你倾向于4:恭喜你,做得不错!你重视孩子的情绪表达,并且向他传达出希望倾听他的感受的信息。这对孩子培养对自己情绪的感受力,以及如何调节情绪打下了好基础。
好爸妈说:
把每一次情绪表达看成教育机会
& && &&&如果你已经开始尝试耐心倾听孩子的情绪表达,那么接下来,你还得拆开5个锦囊。
& && &&&锦囊1:别说“应该”、“不应该”之类的话。在情绪感受方面,根本谈不上什么应该或者不应该的。
& && &&&锦囊2:别老想着赶紧把这事儿给搞定,如果你现在没有时间来教育,就另外再找时间吧!因为追求工作效率的你,可能会很不耐烦地对待孩子的负面情绪——“道理讲了这么多,咋还这样不听话呢!”
& && &&&锦囊3:学着描述孩子的情绪。孩子对情绪的理解还处于很模糊的阶段,不懂得如何表达心情,这时候你就可以起到“澄清”情绪的作用,比如:“老师批评你了,你很害怕,害怕老师不喜欢你,小朋友也因此不理睬你了,对吗?”你描述得越精确,孩子就越希望和你分享。
& && &&&锦囊4:不妨讲讲自己的情绪经历,告诉孩子“我也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事情……”,让孩子得到安慰,原来爸爸/妈妈也有过这样的感受。你接下来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把好的调节方法传递到孩子的耳朵里。
& && &&&锦囊5:树立情绪调节规范。在耐心倾听和安抚之后,告诉孩子,“发生了这件事情,你发脾气是正常的,但是不能够乱发脾气,比如把积木扔得满地都是、向父母咆哮……你伤害了我们,需要向我们道歉。”在解决了道歉问题后,你就可以进行情绪调节方面的培训了——“下次再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你会怎么做?我们可以讨论几个解决的方法,你来看看哪种方法比较好?”而这样的训练目的就是要让孩子明白:情绪管理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培养小朋友理财能力的4个重点
培养小朋友理财能力的4个重点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蓝心导读:买股票、炒基金,这些过去只有少数人愿意玩的投资项目,居然在不知不觉间“火”了起来。不过,在家长们对“钱生钱”理论津津乐道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您的孩子也该从小学会最基本的理财之道?近期,美国杂志刊文列举了培养小朋友理财能力的4个重点
  别说“我们买不起”
  可不要小瞧了宝宝们的经济头脑,其实从3岁起,他就可以支配金钱了。《钱不是长在树上的》一书的作者尼尔·古德弗雷说,家长一定不要对孩子,在金钱问题上说谎。比如,你不想给孩子买他们想要的东西时,可以说“这个月我没为这样东西做预算”,或者直接告诉他“我不准备买这东西”,而不要用“我们买不起”作为搪塞的理由。 因为你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你在控制金钱,以帮助他树立起对金钱的健康态度。
  建议:孩子3岁时,你可以给些钱供其自由支配,让他明白应该如何用钱。每周给孩子1元零用钱(对于一个4岁大的孩子来说,可以每周给2元),并帮助他作个简单的计划:6角放进储钱罐;3角自由支配;1角捐给慈善机构。
  不要担心孩子没有领会如何省钱和花钱。“孩子们开始时通常不能理解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做,但是你得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对今后的人生至关重要。”古德弗雷说。
  把钱展示给孩子看
  当你不断从钱包中取出信用卡付账的时候,你的孩子肯定会对这种东西产生困惑,因为大部分7岁以下的孩子,都不会把信用卡和它里面的钱联系在一起,他们会认为信用卡有魔力,能买无穷无尽的东西。
  建议:当孩子和你在一起外出购物时,尽量都用现金消费。当然,你也不一定刻意不用信用卡,只是在你签消费单时,让孩子看清你是如何做的,让他知道,每次购物时,你是如何从原来的钱中减去了已经花掉的钱。 毕竟他们早晚要学会如何使用它。这种做法特别适合 7-9岁的孩子,因为这时的孩子很擅长做加减法。
  告诉孩子买每件东西花了多少钱
  杨百翰大学家庭金融学教授伊雷尔森博士提醒父母们,应该让孩子对日常生活用品的价格有个概念,不管买的是玩具,还是T 恤衫。而且,家庭经济状况是一个很好的聊天话题。
  建议:你可以在孩子面前算经济账,跟孩子聊聊自己挣了多少,打算做一个怎样的预算。然后告诉孩子,为买日用品和衣服,以及其他必需品一共花了多少钱。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谈论孩子身上所花的钱,比如“在你校服上的花费超过了预算”。
  对于年纪小的孩子来说,你可以采用更简单的方法来处理:只计算当天的账目,即将每天中的开销从预算中减去。
  告诉他为什么会买不在预算中的东西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本不在你预算的东西,会因为孩子的执意要求而临时列上购物单;或者你自己食言给自己买了双靴子,因为刚好赶上打折?事实上,这是人之常情,但关键在于你要给孩子解释自己消费的决策过程,让孩子看到你能够灵活地使用你所挣到的钱。美国家庭经济学专家吉奥廷博士说,不光要指导孩子如何做预算和省钱,还要知道如何聪明地花钱。.
培养出好孩子的5个关键点
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
  进入了21世纪,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任何岗位都要求培训、考核,但似乎只有生养、教育孩子不需要培训,好像自动就会上岗而且永远不会下岗,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每一个人在做父母之前都要学习相关的知识,关于怎样做父母的意识和知识准备得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 
  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
  优秀的父母,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费尽心思。有些人可能会说,有那么多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不也教育出好孩子了吗?其实,文盲并非不会教育,这些父母同样是教育孩子的高手。世界中学生奥数竞赛金牌获得者安金鹏的母亲初中都没毕业,但她却让孩子上小学之前就把四则运算做得滚瓜烂熟,仅此一点,又有几个大学毕业的父母能做到呢?
  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
  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是我们做父母的有意无意培养出来的。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教,以至于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在教,这就是“潜教育”,比“显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更本质的教育。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跆拳道对孩子的好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