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博士英语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程

陈建博士教孩子快乐学英语---包头日报数字报刊平台---包头新闻网---包头日报社主办
第05版:教育
第Z1版 广告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时评
陈建博士教孩子快乐学英语
□记者 张海芳
&&&&&&&&7月7日,上海世博会英语培训师、剑桥大学“英语天才”陈建博士受小伦敦英语学校的邀请来到包头师范学院,为孩子们讲解学习英语的正确方法,传播快乐学习英语的真经。&&&&&&&&活动现场,陈建博士为孩子们讲授了高效学语音、轻松记单词的方法,让大家在短时间内掌握了拼读单词的诀窍。他还与孩子们亲切互动,让大家领悟到“一切皆有可能(A&pig&can&fly)”的道理,进一步增强了孩子们学习英语的信心。&&&&&&&&陈建博士告诉家长,不仅学习语音有方法,背单词、学语法都有高效的方法,在学习上选择正确的方法比努力更重要。&&&&&&&&据了解,陈建15岁就进入大学进行英语教育专业的学习和研究,19岁毕业时已取得双学士学位并顺利进入大学任教,后被英国剑桥大学录取,攻读语言教育硕士学位。回国后,他成为培训界公认的最年轻有为的教师,是各大出版社争相追捧的天才英语教材编写专家。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编写了《倒背如流新概念》、《一气呵成学语音》、《三步联网记单词》、《口若悬河秀语法》等一系列英语课程,被业界誉为英语语音教育“中国第一人”。
版权声明 @ 网站版权所有人人网 - 抱歉
哦,抱歉,好像看不到了
现在你可以:
看看其它好友写了什么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中西语言文化学术论坛系列讲座(九十五):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陈广兴博士主讲_科研工作_教学科研_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外国语学院
&&您的位置&& >>
文章标题:中西语言文化学术论坛系列讲座(九十五):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陈广兴博士主讲
应外国语学院院长董元兴教授邀请,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副研究员、《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编辑部主任陈广兴博士为我院广大师生作了一场题为“文学研究“的精彩讲座。
陈广兴博士首先指出外国文学研究工作的艰难与乐趣,接着根据自己多年的编辑工作和文学研究经验出发,就文学研究的方法与步骤进行了详细而生动的讲解,并给参加讲座的师生们提出诚恳而适用的建议。
从阅读文本开始,陈广兴博士结合多个实例,提醒大家养成慢阅读、细阅读的习惯,培养阅读时的敏感性;接着,陈广兴博士介绍如何使用各种文献资料。最后,陈广兴博士就文学研究过程中对材料的获取和消化、论文的设计、引用、标题和关键词以及摘要的拟定和撰写等方面给出独到的见解。在讨论环节,陈广兴博士就读书报告的撰写、时间的有效利用等问题给学生们指出简单有效的方法。
陈广兴博士的讲座风趣幽默,每条建议和见解都通过生动有趣的例子加以说明,并列举了论文撰写过程中常犯的错误。讲座结束之际,陈广兴博士用《诗经》中的一句话“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鼓励广大师生在文学研究的道路上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
责任编辑:sdg
下一篇:没有了!
?没有相关文章
?专题2信息无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Department of Chinese Studies (FASS)
Department of Chinese Studies 中文系
> 研究生 > 博士研究生
Ph.D. Students 博士研究生
Chen Jiajun陈家隽
教育背景:复旦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
研究兴趣:语用学;现代汉语语法学;
论文题目:
从理论语法到教学语法:隐喻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李子玲副教授、彭睿博士
认知隐喻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的应用还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这意味着我们在一些问题上的思考带有尝试、甚至是“试错”的性质。无论如何,我们希望,本课题可对于在现阶段的二语习得中应用隐喻理论作出一些有益的努力。
Cheng Yuyao程瑜瑶
我于2004年至2008年就读于四川大学中文基地班。2011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完成了硕士班的学业。
论文题目:
宋代士人与民间宗教
指导老师:苏瑞隆副教授
我的研究兴趣在于宋代的历史与宗教,博士论文的题目也与这两个领域有关,希望可以试图探讨宋代士人与各个宗教及民间信仰的关系。
Chin Hsuen Wei陈雪薇
教育背景:
国立台湾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威斯康辛大学
研究兴趣:
华语语系研究;中国现代医疗科技/社会文化史
论文题目:
构建“马华文学”——马来西亚华语语系文学重探
指导老师:容世诚副教授、徐兰君博士
关于“马华文学”,一般言其起于中国新文化运动与五四新文学之于南洋华人本土化历程使然。然而,回顾华人在英属马来亚与种族政治联邦的生根历程,如此细节缺席的历史叙述不禁显得可疑。本研究将尝试重审多种“马华文学”之言说,探讨其多元生成。
Ding Han丁涵
我曾就讀于南京大學,學習了包括文學、歷史和哲學的交叉課程,並取得了該校的文科學士和碩士學位。
论文题目:
宋代紀行賦
指导老师:苏瑞隆副教授
今度研究主要將檢視在與著重於想象成分的西漢紀行題材賦形成鮮明對比下之宋代描摹真實行旅的紀行賦。
Fan Rui范瑞
200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主修中国近现代史(兼及帝制晚期的历史),副修殖民时期新马华人史,研究兴趣包括疾病、医疗与卫生史,消费史,商业史。
论文题目:
科学、身体观与消费文化:中西“药人”之于现代中医药的形成()
指导老师:黄贤强副教授、王昌伟副教授
“药人”,来自于英文medicine men一词,意即“成药”推销商,“成药”在西方,与处方药相对,指不需要经过医生处方,由商家靠广告直接贩售的药,而在前近代的中国,则是从制剂上,与中药汤剂相区别的膏、丸、丹、散等不需要煎煮,可以直接服食的药。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的舞台上,中西“成药”经历2次的“汇通”与“分流”。同时,就本论文的研究时段而言,中西“成药”是并行于世的。本论文以兴起于帝制晚期,且在近现代中国持续繁荣的中成药商与其背后的商业网络,和在西方跨国药品企业的催生下,以上海为中心,遍及全国,并以香港为枢纽,连接南中国与东南亚的西(成)药商为研究对象,试图对为何在西医药似乎不可逆转地占据全球霸权的同时,中医药在中国却可以进入“科学”的界内,并获得享受国际声誉与受众群体的政府支持,做出新的诠释。
Fan Xue范雪
2002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06年毕业后在北大中文系当代文学专业读研究生,2009年毕业,2010年到新加坡国立大学读博士学位至今。
论文题目:
书写延安:年关于延安的写作和出版
指导老师:徐兰君博士
博士论文讨论抗战期间关于延安的写作和出版,试图回答在不同类型、不同主体的文化实践中,延安是否有多种不同理解维度?文化活动与延安发生关联的逻辑是什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讨论延安与文化活动的关系时强烈突出革命政权对作家、文学和文化机构的一体化管理,论文对此有不同看法。首先文化实践有其内在的动力和传统,并不完全能以政治影响概括;其次,共产党政治是文化实践的问题之一,但更广泛的社会和意识形态氛围同样重要,是文化主体和中共共同的语境;第三抗战期间作家与延安的亲疏远近不同,并不是紧密投身中共的作家才有详细解读的价值,论文试图勾勒出不同关系层次背后的发生机制;最后,中共在处理党与文化的关系时有不同的审时度势的态度,策略也不一,论文虽不是讨论延安时期共产党问题的历史学科论文,但在涉及中共领袖特别是毛泽东时,将对党的意见在文化生产中发挥作用的逻辑做详细分析。
Han Chengzhong韩诚忠
韩诚忠,中文系语言学方向博士生。导师彭睿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接触引发的语言变化。教育背景:南开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北京大学语言学硕士、波士顿大学教育学硕士。来国大之前,在北京和波士顿从事过十几年的大学语言教学工作。
论文题目:
“是……的”结构的历时研究 (暂定)
指导老师:彭睿博士
既往研究似乎没有澄清“是……的”结构的由来。本研究试图探讨该结构何时出现、可能分担了“了”的哪些功能、如何发展成目前的形式和功能。
Han Xin韩鑫
大家好!我来自中国的中原腹地河南省。2009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获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获硕士学位。在研究生阶段,由于对汉语语言的深入学习以及相关对外汉语教学经验,越来越让我觉得汉语是种充满奥秘的语言,于是决定读博,现在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攻读博士学位。我的研究领域主要是语法化、认知语言学以及二语习得。
论文题目:
汉语动介兼类词的语法化过程与习得过程考察
指导老师:石毓智副教授
动介兼类词在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主要分析动介兼类词的语法化过程,以及动介兼类词的各个意义和用法之间的二语习得顺序或者是倾向性的顺序。在此基础上讨论语法化对二语学习者习得情况的影响,并就动介兼类词的教学和教材语言点的编排方面提出建议。
He Yanran贺晏然
从本科开始,我就对明代历史产生了兴趣。在硕士阶段,我选择明代灶神的祭祀作为题目。同时,我希望将研究的范围扩展到明代妇女史。
学士:南京大学,大阪大学
硕士:牛津大学
论文题目:
从家庭祭坛到泰山朝香
指导老师:李焯然副教授
论文追寻一个存在于家庭祭坛、乡村祠庙和泰山的土地神角色,希望重现一个明朝妇女在不同的地点与神灵的互动。并从中发现女性在家庭、社区和社会中的真实生活和地位,以及她们被解读的情况。
Hou Zhitao侯志涛
北方人氏,山西晋阳。昔在燕京,现居南洋。本科四年,英文浅尝。后入译林,始知己妄。困而知学,诚恐诚惶。博问思辨 笃行不忘。
论文题目:
先秦人称指示语研究
指导老师:李子玲副教授
指示语是语用学--即研究语言使用规律之学科之术语。本借自希腊文。以称具指示功能之语言形式,句法研究所称之人称代词即是所谓人称指示语。而交际中对官职,身份,地位,亲属关系的称谓,则是语用学中的“社交指示语”。先秦典籍中所见人称指示语,形态繁复,如“朕我予余台吾” 之通第一人称代词“我”;“而尔乃汝”之通第二人称代词“你”。至于各词用法是否有差异,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加之社交指示语的功能,与人称指示语多有重叠,此两类指示语的互动不能忽略不计。本人感于各家,多从语言自身内部去探寻,只得真实之一端,而拟从语言使用角度,还置其于语境当中,从交际之功能角度,力求提供一家之言。本人研究之异于众家之处,大体约在二处,其一即是前述之研究角度和方法。乃顾及语言真实,不使其脱离使用环境。此环境既包括直接语言环境(上下文),亦包括言者听者所共有之于话题于彼此于当时世界之知识” ;其二在于语料之取得。先秦语料皆文字形式,但仍将有所区别。比如“叙述”与“语录”,“铭文”与“史书”记载之区别;又如人称代词出现于与韵文与散文中之情况等。
Ji Ling吉凌
揚州人,與甲子年臘梅同生。本科畢業於南京大學匡亞明學院文科強化班(原基礎學科強化部文科強化班)。碩士就讀於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師從張宏生、葛曉音教授。少狂放不羈,行爲怪誕,馬列不奉,佛道未染。如此蹉跎歲月十餘載。後經歷挫折,方知世事艱辛:眼疾之故,多遭譏諷,彷徨失意;又,體弱多病,遠離父母,孤寂難耐;内憂外患,學業荒廢,一無所獲。當此萬念俱灰之際,機緣巧合,偶讀《檀經》,獲益頗深,印證良多,遂篤信我佛,用心做事,老實念經,再無他念。平日好聽京崐,尤喜硯秋、美缇。性平淡,不求聞達,但願自在。
论文题目:
中国山水诗中的天台山形象
指导老师:萧驰副教授
本文是对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研究,对象主要为自东晋至清末中国古典诗文中与天台山[ 繁体亦作“台”,并非“台”,读音tāi ,阴平。]相关的全部作品。目前中国境内名为“天台”之山共十四座。本文研究范围为浙江省今天台县境内之“天台山”。被命名之前,天台山仅仅是一实际存在的有限空间:位于台州市天台县东北,介于今天台县与临海县之间,占地187.1平方公里,东北——西南走向,主峰华顶海拔1098米公尺。天台山地处东南,相对中原地区较为偏僻,但知名较早。相比于庐山、衡山、泰山、终南山等名胜,天台山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并不特别突出;但其他名胜所具备的地方特性:山水景观优美、宗教思想深厚、历史文化悠久等,天台山同样拥有。同时,天台山也具备自身的特殊性,如奇崛独特的地形地貌、佛道共存的宗教环境等。以此山为研究目标,一方面希望凸显其在中国山水诗中与众不同的个性形象;另一方面,旨在尽量削弱考察对象的特殊性,以期在讨论形象建构的过程中,获得更加一般性的,适用于整个中国山水诗的结论。
Lai Yuju賴郁如
客家人,來自台灣。在來此念書之前,一直是個小學老師,擔任過教育部客家語分級教材南四縣腔工作小組委員,編寫和對譯客語教材。碩士畢業於高雄師範大學,研究興趣是客家文化和東南亞華人生活。
论文题目:
新加坡閩客家庭生活變遷
指导老师:黃賢強副教授
綜觀1945年至今天,新加坡社會受到快速的都市化影響和不斷地接受西方文化的灌輸,導致閩客華人的家庭生活產生巨變。這些人的家庭生活不斷受到外在環境的刺激而被迫改變,本文希望透過微觀的方式,分析在直接範式的影響前提下,閩客華人的家庭生活是如何變化。這是一個貫時性也是同時性的研究,呈現出二次大戰之後至現今閩客華人的家庭生活面貌的轉變(貫時性);選擇閩客華人來比較(同時性),前者佔華人人口數量的極大部分,後者則為極小部分,可以顧及現象的代表性,並且顯示出華人組成的多元性。
Lee Chih Horng李气虹
马来西亚柔佛州出生,现为新加坡公民。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学士(1990)、国立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中国大陆研究硕士(1998),硕士论文题目《后冷战时期中共的民族认同》。从事新闻工作二十年,曾任新加坡《联合早报》驻台北、香港、广州特派员。
论文题目:
全球化背景下台湾国家民族认同的建构
指导老师:郑永年教授、傅朗博士
在台湾学习生活和工作五年的经验,使我对台湾历史社会政治文化、两岸关系等相关课题一直保持关注和浓厚兴趣,论文范围暂订“全球化背景下台湾国家民族认同的建构”。
Lee Siew Peng李秀萍
马来西亚吉隆坡人,在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获得学士及硕士学位。曾先后担任研究助理及在学院和中学任教。目前的研究范围为民间信仰,主要集中于粤东移民(潮州及客家社群)在新加坡及马来西亚传播的情况。
论文题目:
族群、社会、信仰:三山国王信仰从粤东到新马的传播
指导老师:李志贤副教授
本研究的探讨对象为粤东的移民
潮州及客家两大社群,对于三山国王信仰传播的情况。论文将探讨此信仰如何从中国的原乡传播到海外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同时考察两者之间对于信仰的组织和仪式的差异与地方社会的关系等议题。
Li Hengjun李恒俊
我出生在江苏镇江——一个历史上曾被称作“京口”的小城,但迄今为止,人生中最重要的八年却是在南京度过的。在南京师范大学和南京大学取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后,我选择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作为我人生的下一站,探索新的知识领域,接受同样严格的学术训练。同时,我也希望新加坡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在开放多元的文化环境中获得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生命体验。
论文题目:
民国城市卫生运动中的社会动员与国家重建——以宁沪两地为中心的考察()
指导老师:黄贤强副教授
在我的研究中,我试图选取年间上海、南京两地的卫生运动为对象,一方面用足够多的篇幅,对卫生运动中的宣传方式、动员手段及社会的真实反应作细致的观察,尽可能真实地还原历史场景。另一方面,我想用我的研究,探讨在国民政府“黄金十年”建设的大背景下,卫生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在卫生运动的叙事逻辑中,国民卫生建设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存亡,也是民族复新和国家重建的关键。
Li Shufei李叔飞
生于中国黄河边上的李叔飞承袭了几分“她”血液里的激情与坚持。高中阶段的他沉浸于经济、管理方面的谈论与理想,本科却“一不小心”主修了对外汉语专业,但对生活与社会的思考却又最终“诱使”他攻读了社会文化人类学硕士学位。而现今,人生又将他送到新加坡国大进行中国研究博士课程的学习。兴趣广泛的他不但在老挝(寮国)教中文时期晨起体验僧侣行街化缘的生活世界,而且在北京NGO工作期间更乐于走入转型中国为弱势人群贡献点滴的民间“小人物”们的喜怒哀乐。这样独特体验的李叔飞喜欢和不同背景的朋友讨论语言、哲学、政治、社会等多个领域的话题,并乐于在交流中去感受思想的快乐。现阶段的他集中的研究方向是:中国与东南亚的民族主义和国家建设,新制度主义和国家社会关系。
论文题目:
新加坡《南洋商报》、华文教育与国家建设:新制度主义的研究路径()
指导老师:杨丽君博士
本研究采用新制度主义的路径检视新加坡国家建设中华文报纸(以南洋商报为例)和华文教育的制度化变迁过程,探讨行动者、制度变迁与文化观念间的互动和竞争关系。
Lü Shuang吕双
我来自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先后在厦门大学历史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完成我的本科与硕士学位。我对中国的历史很感兴趣,现在主要关注于东南亚海外华人宗亲社团及其网络的研究。
论文题目:
跨域网络、信仰认同与策略变迁:闽南宗族在东南亚的实践
指导老师:许齐雄副教授
本研究计划的主题旨于关注19世纪移民浪潮后逐渐形成的以信仰认同为联系纽带的闽南跨国宗族在建构东南亚社会文化建构、适应的历时性的演变过程及原因。该研究将讨论不同时间、空间下这一跨国网络的动态变化,探究闽南宗族移民东南亚文化建构的不同模式,涉及跨域移民及共同认同的维系、纵向时空背景下的不同选择及原因、以及新时代下祖籍地宗族不同的境况对海外宗亲文化建构及族群整合等的影响与互动。
Ma Ming马鸣
2004毕业于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2006年于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07年至今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攻读翻译研究方向博士课程。目前对晚清翻译小说译入语言的文体演变情况比较感兴趣。
论文题目:
文言与白话:中国早期翻译小说译入语言的考察
指导老师:田映春博士
中国早期翻译小说在语言上最显著的特点是四种不同语体的运用:文言、浅近文言、欧化白话和白话,并且经历了一个由“雅”到“俗”,也就是不断的由文言趋向白话的演变过程。也就是说这一时期中国对外国小说的译介还没有固定的翻译文体,近代翻译家在翻译语言上还处于“变”的动态中。虽然翻译小说的语言没有固定文体,但总的趋势是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发展,即白话取代文言。然而白话取代文言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事。事实上,士大夫推崇的传统文言与普罗大众青睐的浅显白话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处于此消彼长的斗争状态。以文言翻译的外国小说贯穿了清末民初小说翻译的进程,只是在这一进程的不同阶段它与白话所处的地位不同而已。白话运动也没能树立起白话的统治地位,白话自身的不成熟甚至使得相当多的译者使用欧化白话来进行小说翻译。白话作为小说译入语取代文言是一个长久、艰难、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受到了译者文化心态、读者文体期待、社会文化与政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项研究的主要从译者的文化心态角度来探讨早期翻译小说译入语演变这一问题。
Ooi Su Ling黄淑玲
我是淑玲,出生于马来西亚槟城。自北海钟灵中学毕业之后,我先后赴台湾国立高雄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士学位)以及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硕士学位)就读。在攻读博士学位之前,我除了分别在马来西亚及新加坡执教,也曾经在新加坡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司担任华文课程规划员。2004年7月,单篇论文《南洋时报的创办与历史沿革—兼论其政治背景和文字案的发生》发表于《海华与东南亚研究》第4卷第3期。
论文题目:
新加坡、马来西亚与台湾三地客家会馆之比较(暂定)
指导老师:黄贤强副教授
台湾的客家会馆与后来同乡会的设立,见证了台湾政权的更替。新马的客家会馆也伴随着客家移民走过百年的沧桑移民史。三地的会馆或同乡会有着相同的功能,但也存有不少的歧异。本研究希望就新加坡、马来西亚与台湾三地客家会馆或同乡会一一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它们的异同之处。
Pang Nianyin彭念莹
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98年)
国立台湾大学文学士学位(1995年)
研究兴趣:
中国现当代文学
论文题目:
民族主义魅影——马来亚华文小报文化与文学生产()
指导老师:苏瑞隆副教授 / 容世诚副教授
我的研究范围是‘战前新马的华文小报’,从我翻阅过的50多份华文小报中,我发现一个和我们一般对小报的认知很不同的特质——它们非常严肃,绝大部分的战前小报都是严肃性的。一般我们提到小报所联想到的游戏、休闲与娱乐,在战前的华文小报中其实并不明显。究竟是什么造成了战前新马华文小报的严肃特质?这些应该是受到中国小报启迪而创刊的新马华文小报,为什么相对来说缺乏娱乐的元素?我想了解的是:什么时候开始严肃?为什么严肃?如何严肃?
Phoon Yuen Ming潘婉明
我出生在馬來西亞。不過,一直到一九九四年負笈台灣留學時,我才意識到自己是「馬來西亞人」。我畢業於台灣的政治大學歷史系、國立暨南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題目為《一個新村,一種華人──重建馬來(西)亞華人新村的集體記憶》,已於二○○四年在吉隆坡出版。到新加坡國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之前,我在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擔任研究助理。
论文题目:
森林的日常生活──馬共女性的社會史(暫定)
指导老师:黃賢強副教授
女性通常給人傳統、軟弱的印象,她們受困於「家」。但是,一群「離家」並在森林裡戰鬥的女性馬共提供了相反的路線。我們要如何理解這些女性?是甚麼因素促使她們成為女戰士?我的論文有一個初步假設:「家」是女性生命追求的終極目標,即使在森林中戰鬥的女性馬共,「家」的概念仍根植在她們的心靈裡,並以各自的方式展現其意義。
She Wai Ting佘慧婷
大家好!我是來自香港的學生,早年於香港大學讀書。研究興趣是宋元明朝歷史,包括文化史、社會史、史學史和香港歷史。
论文题目:
宋代皇位繼承與皇權轉移
指导老师:王昌伟副教授
宋代享國三百多年源自“家法嚴密”、“國體順”、“制世定俗”,朝廷內外嚴守法度,沒有專權干政的后妃,也沒有權傾朝野、為所欲為的大臣。究竟是宋代君臣鑑前代之失而謹言慎行,還是宋代皇帝制度,特別是皇位授受方面遠較前代嚴密,因而在皇權轉移過程中杜絕了野心家的謀事?考諸宋代史事,皇位傳承與皇權的轉移表面上看似風平浪靜,但是在不少帝位授受背後,存在著風起雲湧的政治角力,例如宋仁宗以子繼統尚且被母后竊奪皇權,其餘在朝政不穩,政爭熾烈時被推上寶座者更可想而知。因此,是項研究會分析君主、后妃、大臣,以至嗣君的角色和影響,並比較北宋和南宋之間的差異。
Shi Yan施彦
我在安徽省芜湖市出生长大。在北京师范大学获得历史学学士和中国近现代史硕士学位后,我来到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攻读博士学位。我没有很多兴趣,课余时间最喜欢的事是睡觉,此外喜欢看小说、听音乐、看连续剧等一切带我远离真实世界的事情,不过我很喜欢尝试新的东西,特别是食物。我的理想很老套,就是有钱了以后环游世界,去埃及看木乃伊,去罗马看竞技场,去尼尼微访古迹,我希望能够亲眼看到书本上所讲的每个地方。
论文题目:
现代中国的生理学专家:林可胜研究
指导老师:黄贤强副教授
林可胜(-),出生于新加坡,祖籍福建。父亲林文庆,新加坡著名医生和社会活动家。林可胜的一生可以分成两部分,医学研究者、军医。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林可胜主要在中国从事医学教学工作,培养了大批人才,带动了中国生理学研究的巨大发展。抗日战争爆发后,林可胜组织中国红十字总会救护队展开卓绝的救护工作。抗日战争结束后林可胜改组国防医学院,继续培训中国军医人才。国共内战后期林可胜拒绝了蒋介石的任命和挽留,远赴美国,日在牙买加病逝。
Show Ying Ruo苏芸若
來自马来西亚柔佛州。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主修中国语言与文学。硕士就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主修汉学。研究兴趣包括:明清时期的中国民间宗教、女性宗教观、佛教哲学、东南亚华人史。
论文题目:
宗教思想与性別敘事——《宝卷》文献中的女性神祗论述
指导老师:苏瑞隆副教授
研究旨在通过《宝卷》文献探讨中国宗教思想的互涉。以女性神祗论述为主要脈絡,着重研究明清时期“三教”与民间宗教之话语內容。
Soong Lee Cheng宋丽娟
宋丽娟肆业自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于2001年获得荣誉学士学位,双主修中英语语言学专业,并于2005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主修英语专业。曾以自由工作形式从事商业翻译工作十三年,亦曾在博特拉大学讲授英语课程、比较语言学及汉语语言学;另外亦在马来亚大学教授双向翻译课程。现时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修博士课程,专研儿童语言习得。研究方向为广告翻译,第一及第二语言习得,及英、汉语语法。
论文题目:
混合输入模式及参数设定:大马华裔儿童之双宾结构习得
指导老师:金钟赫博士 (ELL)
本研究主要探讨混合输入模式对第一语言习得的影响。研究对象为生长于多汉语方言环境下的大马华裔儿童,研究目标为普通话与粤语的双宾结构;理论框架为普遍语法之原则参数框架。
Tan Chee Seng陈是呈
我来自马来西亚西马北方山明水秀的槟城。象牙塔本科及硕士的五年研究生涯皆在马来西亚槟城理科大学渡过。2003年获得荣誉文学士学位(主修历史,副修政治科学),并于2007年获得东南亚历史文硕士学位。我本着对学术知识的追求及中国历史的情感,毅然冲出国门南下到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攻读博士学位。研究兴趣为中国近代史及新马华人史。
论文题目:
中国内外:中日战争和国共内战时期的吴铁城与国民党中国
指导老师:黄贤强副教授
吴铁城(),原籍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县)平湖乡,生于江西九江。他在1911年武昌起义后至1930年代初期,分别在九江军政府、孙中山军政府、广东革命政府、香山县、广州市、广东省、国民政府、国民党等出任诸多党国要职。
1930年代至1949年期间,吴铁城的政治生涯和地位逐步攀上了高峰。他在不同时段里,先后在党国的市、省以至中央层级出掌当时举足轻重的要职。他在日任上海市市长兼淞沪警备司令(),接着在日被调任广东省政府主席兼民政厅厅长和保安司令()。广州被日军攻陷后,吴铁城在1939年春到港澳地区负责国民党党务,并指导闽粤两省抗战宣传工作。日便到重庆任国民党海外部部长()。接着,他在1941年出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他在1946年当选为制宪国民大会代表,也参加了政治协商会议(简称“政协会议”)。他在隔年的6月20日出任国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长(),日则在孙科内阁任行政院副院长兼外交部长(),直到1949年3月辞职。吴1953年在台北逝世,享年66岁。
Wang Feifei王菲菲
出生于中国内蒙古赤峰市,现居于湖南株洲。于2009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获硕士学位。
论文题目:
闽南寺院在地方的公益活动与社会变迁——以宋元明时期为中心
指导老师:王昌伟副教授
宋元明历史阶段内,由寺院的地方公益活动与整体社会的关系,进而探讨这一时段内,历经王朝之更迭,历史发展演进过程中究竟在哪些领域出现了历史的剧变或“断裂”,又有哪些领域的历史承继了此前的脉络而又有所发展,是本项研究的主要问题点。
Wang Xin王昕
我来自中国河南省,分别于2008年和2011年在河南大学获得了我的文学学士和语言学硕士学位。
论文题目:
汉语双宾构式的历时演化
指导老师:彭睿博士
近年来人们开始关注图式化构式(schematic construction)的语法化问题(如Traugott 2008a,b;Trousdale 2008;No?l 2007等)。目前此类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在构式演化的特征、性质、与语法化的关系等方面把还没有形成共识。本文关注的是完全图式化构式(即不包含任何实体性成分的构式,以下称“构式”)——汉语双宾构式(Double Object Construction)的演变。我们的研究是以语法化理论为理论背景以构式语法理论(主要是激进构式语法理论)为研究框架,从历时的角度来探讨双宾结构作为一个构式的历史演化过程。从而寻求构式的演化规律以及和语法化之间的关系。希望能对语法化理论和构式语法理论本身及其结合运用有所贡献。
Wang Ying王颖
我是天津人。本科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硕士及博士就读于新加坡国立大学。曾服务于本地教育及研究机构。现致力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材编写及研究工作。
论文题目:
新加坡《小学华文》真实性研究与发展
指导老师:李子玲副教授
当今时代,沟通式教学观已经在信息沟通技术革命的浪潮中对语言教学界影响深远,从而使真实文本及其使用成为了这一时代语言教育上的一大主题。本研究即是就真实性问题对新加坡《小学华文》进行分析和考察。我们将总结前人对于真实文本的定义和研究,发展一系列评量教材的方式,以期从各个方面全面发展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
Wu Yayun吴雅云
我来自中国湖南,本科和硕士均就读于位于中国武汉的华中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主要的研究方向将是语法化和认知语言学。闲暇时,我喜欢听音乐、看电影和旅行。
论文题目:
汉语个体量词的历时发展模式
指导老师:彭睿博士
汉语个体量词的认知方式和功能与度量衡量词、集体量词、种类量词等计数量词不尽相同,具有类型学的研究价值。本研究将从汉语个体量词的历时发展出发,通过结合其共时呈现,系统考察个体量词语法化的认知方式与规律,并总结其历时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还会深入考察汉语个体量词的语义类型、功能、及数量名短语的发展等问题。
Yang Lili杨黎黎
我来自中国武汉,是喝着汉江的水长大的湖北人。本科期间,我学的是汉语言文学,那时我便对博大精深的汉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硕士期间更以汉语语法为研究方向。这个历史悠久而又丰富多彩的语种,有许多语言现象等着我们去挖掘,去探讨。所以我选择了继续在这条语言研究之路上前行,攻读语言学的博士。
论文题目:
社会语言学中的言语社区理论和城市语言调查
指导老师:石毓智副教授
语言是社会的语言,社会性是语言的重要属性。社会环境对语言有重要的影响,而言语社区理论就是语言社会环境的重要内容。社会语言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就是言语社区理论。讲话人的语言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是一个适应的系统。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就恰恰是一个一个讲话人的系统及其与语法语义语音的相互之间的界面作用。言语社区就是一个讲话人的系统,是社会与语言的关系,是一个实体。语言变异理论、言语互动理论和语言接触理论的综合,以及语言选择和语言认同的微观和宏观机制的统一,就形成了言语社区理论。该理论将语言变异、言语互动和语言接触都提升到社区层面来讨论,并放到城市社区的语言生活中去检验。“怎样确定一个言语社区”的问题;在对有关文献进行分析之后,发现这是一个社会语言学理论中没有解决的问题。虽然社会语言学家都应用“言语社区”这个概念,但该概念缺乏明确、统一的定义。那么到底如何确定一个言语社区呢?这就需要进行具体的调查研究,提供一个实证性的回答。本文通过对武汉市青山区武钢的居民的语言使用状况、语言本体的描写以及语言态度的考察,得出了一个结论:青山区武钢形成了一个新的语言社区。而且这个言语社区经过了几代人的语言变化发展才形成,是一个历时发展的过程,在第三代移民中发展成熟,形成了带有东北味道的武汉话,就是青山话。
Yang Yan杨妍
教育背景:
新加坡国立大学荣誉学位
新加坡国立大学硕士学位
研究兴趣:
近现代中国、东南亚与中国、东南亚华人
论文题目:
权诱利争:论二十世纪新加坡华资银行之生存发展
指导老师:李志贤副教授
新加坡华人银行发展多元化,其发展历程复杂,体现出在新加坡这个殖民地势力、本土力量和海外华人交集的地方,国家政治和经济利益相互作用,推动各个华资银行谋求自身发展的不同策略。华人银行和华资银行如何在政治与经济中合纵连横寻求最佳界点,在上世纪波橘云诡的政治经济形势中壮大发展并竞争获胜。
Yang Zhiqiang杨志强
我出生于中国福建,在福建师范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目前我市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的博士生,我的研究兴趣是华侨与中国现代经济的关系。
论文题目:
汽车与现代化: 汽车公路公司与闽南侨乡社会()
指导老师:黄贤强副教授
本课题将研究和探讨中国最重要侨乡之一的福建南部地区的现代公路汽车运输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并以年期间主要为华侨投资的汽车公路公司作为研究的切入点。
研究将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考察该时期这些侨办汽车路公司的发展历程,公司内部的经营管理,与官营运输公司的关系,各种势力是如何争夺控制这些华侨企业;另一方面分析华侨为何积极参与投资侨乡的近代交通,如何把汽车运输引入闽南侨乡并逐步替代旧式的交通工具,进而探讨汽车路公司与闽南侨乡近代经济的关系、对侨乡城市化的影响、对侨乡城镇乡村经济腹地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及其对侨乡人的思想观念等多方面的影响。
Zhang Jing张静
生于云南,长于上海,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目前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中国思想史。性好历史与文学,又素喜厚古而薄今,故研究方向亦偏上古,集中于先秦至魏晋。
论文题目:
魏晋自然观研究
指导老师:劳悦强副教授
“自然”一词在中国思想文化中的指涉宽泛而多义,且有一演变和发展之历史。目前学界以“自然”为题的研究,提法颇多。如 “自然观”、“自然说”、“自然论”、“自然思想”、“自然主义”、“自然思潮”等等。而魏晋作为中国“自然”观念发展的重要时期,尤受关注。“自然”观念已成为观察汉魏转型的一个重要视角。本课题主要探讨的是“自然”这一观念在魏晋的演变发展,尝试厘清“自然”在魏晋这一历史阶段的概念内涵及发展脉络,并进而考察它在魏晋各文化领域的发展渗透。
Zhang Wan张琬
我来自中国江苏,于2010年在苏州大学取得文学学士学位,于2013年于上海师范大学取得语言学硕士学位。我的研究方向主要是现代汉语语法,语法化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理论。
论文题目:
从连动式到状中式的语法化研究
指导老师:石毓智副教授
连动式是汉语中十分重要的语法现象,它是许多语法形式的历时来源,如汉语中的时体标记“了”和动补结构。我的研究拟从连动式和动词性状语的关系入手,得出连动式是动词性状语主要的历时源头,分析其语法化过程,并从共时角度比较两种结构的差异,分析动词连用结构的归属及其认知上的动因,最后勾勒共时层面上连动式与状中式的连续统。
Zhao Zhenxing赵振兴
我来自于中国宁夏。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主修历史,辅修英文;从2007年起就读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师从萧驰博士攻读中国古典文学,09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现在是国大中文系的博士候选人,专攻明清小说和戏曲。
论文题目:
商业化的怪胎:论晚明文化的一个面向与《金瓶梅》的异类审美形态
指导老师:萧驰副教授
本研究计划试图突破文本边界的界限,建立起《金瓶梅》的美学品格与晚明文化,特别是晚明社会的商业文化以及文人的旨趣变化之间的联系,进而使得对《金瓶梅》的解读能够充分融入到晚明社会的社会价值观和历史文化语境之中。本计划初步认为,晚明商业文化的发展与《金瓶梅》中的特异审美形态之间有着某种关联,小说不仅以性与金钱关系为切入点,为我们展示了晚明那个时代最为荒唐和堕落的社会景象,直指大千世界中的人生万象所具有的复杂性质,而且“笑笑生”运用一种嘲谑的笔墨对世俗的可怜的欢欣施行自己的调侃,从而传达出晚明文化的气息,当时社会蔓延的淫靡风气以及社会的畸形发展和文人的审美恶趣,都与晚明畸形的商业社会中白银/金钱的神奇作用有关。
Zhou Yang周洋
论文题目:
现代汉语强调系统研究
指导老师:石毓智副教授
任何强调行为都可总结为:信息发出者采用专门手段以强化接受者对某一信息的心理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强调是语言表达的特殊手段,主要发挥凸显信息内容、提升信息接受者语义心理量级的作用。本文将在前人时贤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整合研究现代汉语强调手段并建立系统,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为主要目的:(一)界定现代汉语强调概念,明确其内涵与外延,同话题、焦点、感叹等临近概念相区分;(二)确立现代汉语强调系统及内部构成,按不同强调手段所涉及的语法形式和范畴加以考察研究;(三)耙梳位于同一层面和不同层面的强调手段的异同及内在联系;(四)考察现代汉语强调系统在广告、标语等文体中的应用价值;(五)探索汉语强调信息编码与译码的认知规律。
Zou Zhenzhen邹真珍
我来自海滨小城山东威海,到国大之前曾在山东大学度过了7年美好时光,分别于2007年和2010年获得哲学学士、硕士学位。自2010年起在国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及兴趣方向主要是明代思想、王阳明心学等。
论文题目:
良知视域下,儒家理想人格说之转型
指导老师:李焯然副教授
儒家理想人格学说在阳明时期的转型长久被学者忽视。许多学者认为最显著的转型出现于魏晋玄学时期,其实不然。希望能够在博士阶段,通过研究,在阐述理想人格这一问题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通过对阳明思想比较系统的分析研究,对儒家理想人格基于致良知理论基础上的重要转型以及这一转型的后续影响、自身矛盾等进行详细的分析阐述。同时,希望能从中获取对现代伦理道德教育的些许启示。
Last modified on October 9, 2015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博士前期课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