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和浙江传媒数字媒体艺术一样吗

什么是新媒体?
很多人眼中的新媒体都不一样, 有些人觉的新媒体就是网站,app。那网站app,就是新媒体了吗?因为很多网站和app做的都是传统媒体的事情,如果只是一个载体就能是新媒体吗?对此我很迷惑
按时间排序
因为最近有很多小伙伴通过微信的方式找到先生,和菜头先生一起探讨新媒体运营的方式和方法。讨论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因为涉及到职业发展的问题,所以我准备在这篇文章中集中的说一下的。第一、眼界需要开阔,不能一叶障目  其实在菜头先生看来新媒体运营是被我归类到产品运营的一个大概念当中的。其涉及的范畴有很多,并且需要掌握的知识也是很多的。菜头先生在交谈的过程中,有的小伙伴在实际工作中认为新媒体只有微信公众号,微博。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对于新媒体这个概念,肯定是相对于旧的传统媒体而言的。现在的新媒体而言可以做的平台有很多,比如微信、今日头条、搜狐公众平台等等。所以如果说你只知道微信,那么就真的需要好好看看了。不同的平台可能对于工作的要求是不同的。微信的话是内容建设和推广都需要并行的,而今日头条和搜狐则需要你不断产出更好的内容的。第二、做新媒体运营不能太局限于一隅  菜头先生在交谈中,小伙伴都会说文笔好,排版好等等。这个在微信运营中确实是很重要的。但是如果跳出微信这个圈子的话,可能这些并不是优先级最高的。不能因为一个排版而把自己的时间全部浪费在上面。同时一篇文章的好与坏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其带来的流量也不能完全体现它的价值。其实我们更多需要关注的是转化。产品运营的任何手段都是为了转化,都是为了盈利的。如果你站在老板的角度上,需要看的是结果。同时对于新媒体运营更在乎的不但是文案,更多的还有数据分析、创意策划等等。建议多尝试几个平台,看看每一个平台到底有哪些特点。不过这还不够,更牛逼的是在研究的过程中,能够和其他工作相结合。比如SEO、PM、PR等等。第三、做体系化的内容更具生命力  我看了很多小伙伴自己的运营的公众号,说实话有很多确实定位不清晰,并且有的说实话还是非常屌丝的。我们一直强调的是,每个公众号在最开始的额时候都需要有一个定位,同时在内容建设上面不能太屌丝。虽然很多屌丝文化确实能够博人眼球,但是那只是暂时的。如果需要长期运营,还是需要分享一些有用的东西给大家,并且能够做到连贯性。  通过谈论,菜头先生真切的想说,运营新媒体真心的不是天天刷着微博,为着公众号那虚无缥缈的阅读量而耗费我们全部精力的。而应该有个产品观念,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产品,多维度的去理解它和爱护它。同时需要跳出圈子看问题,这样不但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还是对公司产品的大格局都是有好处的。如果您有关于方面的知识需要和菜头先生讨论,欢迎微信搜索caitoultt哦。,一个神奇的运营萝卜!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2016大数据时代新媒体营销我们应该做神魔?物以类聚,人与群分这个自古流传的成语,很大程度的印证了社群营销的客观存在及其价值。无论对于谁来说,只有当你的客户变成用户,用户变成粉丝,粉丝变成朋友的时候,才算得上是社群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消费理念的变迁随之而来,有过去的产品功能性进化到用户渴望参与到产品中来。也就是有参与度才能提高用户兴趣。  一 什么是社群?  社群营销就是基于相同或相似的兴趣爱好,通过某种载体聚集人气,通过产品或服务满足群体需求而产生的商业形态。社群营销的载体不局限于微信,各种平台,甚至线下的平台和社区都可以做社群营销。  做社群营销的关键是有一个意见领袖,也就是某一领域的专家或者权威,这样比较树立信任感和传递价值。通过社群营销可以提供实体的产品满足社群个体的需求,也可以提供某种服务。各种自媒体最普遍的是提供服务。比如招收会员,得到某种服务,或者进某个群得到某种专家提供的咨询服务等。  社群是任何时代、所有商业都在追求的终极目标,但只有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有了微信这样的高效率工具以后,社群才是可能的。社群也是有着共同关注点的一群人在一起找到了解决痛点的方案。这中间的差别是,一个有社群的品牌和没有社群的品牌,其竞争力是完全不同的。  二 如何做社群营销  先看一张社群的生命周期图:  由此可见任何一个社群都是有生命周期的,那么怎么维护和增长社群的生命周期,就需要有下列方法,但是社群走向衰亡期这是必然的,因为:  第一:两年内群的运营给社群群友带来的新鲜红利也会消失殆尽。  第二:是因为一个群在两年的生命周期内一般而言已经完成商业价值的转换。
即便是死忠品牌粉,你的产品又不断升级换代,那么在两年内,从商业上讲,该挖掘的商业价值也挖掘得差不多了,继续维护成本会超过回报。  导致社群走向沉寂的,要么是群主的目的未达成而不再维护,要么是群员的需求未满足而不再活跃。所以社群运营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社群有限的生命中期里让他发挥应有的价值  1.社群的中心内容  开始要有稳定的内容输出。内容是要能解决需求的内容,而不是空中楼阁一样的文章。  放轻松,在碎片化的经营的现在,用户最不缺乏的就是信息,那么在内容上就能使紧张的,而是要轻松而愉悦的。社群并非一朝一夕,社群讲究的是一个团体的共赢,社群成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性判断,而不会盲目的跟从。  2.建立社群的目的  满足人的某种需求而建立。比如:交友,学习,生活,商业等。也就是社群定位。  3.社群的模式  去中心化,人人都是自媒体。目前社会,每个人都是一个主体,都渴望成功,渴望被认可。有这么一种情况:如果一个社群规模太小,大家不愿意加入,如果一个社群规模太大,大家又因为缺乏存在感觉得无趣。因此社群一定得满足成员被尊重,被关注的需求。  4.互动运营  拥有社群成员后得打造一个引导社群用户进行自运营、自传播、自组织。否则,新鲜感一过,新建立的社群便会销声匿迹。(也就是提升用户粘度)互动营销也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最低标准,让消费者满意。至少,给消费者带来的价值,要能克服消费者参与的尴尬。  尴尬感有时候不可避免,因为  (1)本来就会是个让人尴尬的产品(比如成人用品);  (2)产品价值感实在不高;  (3)迫于外界压力必须做个尴尬活动。营销的最低原则就是,不要加深这种尴尬,当然最好是能扭转这种尴尬。  另外,互动营销的机制能简单就简单。我一直特别佩服那些“把简单事情复杂化、复杂事情更复杂化”的同仁们,这简直就是谋杀与自杀行为——在谋杀完消费者和乙方丙方的同时,还不忘记谋杀自己的精力,值得么?  生意增长不是仅靠一两个营销活动,而是方方面面诸多因素,得系统性考虑。有些工作属于重要且紧急的,有些工作属于紧急但不重要的,有些工作是重要但不紧急的,需要区别对待。  中间标准,让品牌方也满意。至少,要能给品牌带来中间收益(比如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最好能带来终极收益(帮助生意增长)。  现实情况是,一个营销活动往往很难达成多重目的,这是需要多种营销活动互相配合才能实现的。我见过有甲方拼命Push乙方去做一个既能增加知名度、又能提升美誉度,还能促进购买和分享的营销活动,这非常不合理,也不尊重常识。将心比心的换位思考,You Can You Up!  所以,品牌方首先要自己想清楚,每个营销活动达成的目的是什么?目标要分层次,分主次,且要和每个人都明白的沟通清楚,以防止活动进行过程中、或者结尾时,有人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乱嚷嚷:“这个活动虽然挺有影响力,但没促进销量啊?”这时,就可以明白的回复他/她,咱本来就没指望这活动赚钱。  最高标准,让所有操作这个营销活动的人满意(创意公司、执行公司、各级分销商、客户等)。  也就说,让每个人都能获得价值、或者至少不太折腾别人。“折腾”本身是个很主观的词,有时活儿虽然重,但人不觉得折腾;有时活儿很轻,但大家就是觉得备受折磨,归根结底取决于领导力水平、以及各方人马的配合程度。  这个标准非常难到达,没有其他捷径可走——只能靠人品积累。只有当你已经做成功几个案子后,才可能获得多方信任。如果你是第一次做,无论你在之前的公司多牛掰,在新公司都不可能四方都摆平。这时候,只能隐忍、沟通沟通再沟通,尽量争取最高领导的理解和支持,然后拼了老命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如此才能积累信任。  5.社群的情感营销  打造情感的认同。情:微信朋友圈举例,腾讯对朋友圈的定义是“连接一切”,意思就是促进朋友与朋友的情感连接。一个成功的社群核心最终必定是情感,类似信仰。你可以看看大家都在朋友圈做什么?晒工作、晒生活、晒个性、晒兴趣爱好,让远在他乡的朋友也能了解自己的动态,拉近彼此的关系。所以推广人首先要摆正一个观念,要把社群真正看成朋友圈。凡在圈中,皆是朋友,要沟通、交流、关心、点赞、评论、解答,建立你和朋友的情感连接。  小结:不能只想着做产品,而要切身处地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做服务才是最终成功的必经之路,很多推广人把社群(朋友圈)看成单纯的营销平台,天天在朋友圈发布广告,推销自家的产品,也有天天刷群推广,但是他们只是考虑到产品的推广,却忽视了产品的品质、用户的体验,这是大错特错的。只有保证你产品或服务的品质,让人可信任,基于此建立的社群才会是一个有情感、有温度、持久的、不断壮大朋友圈关系,
你的推广才能得到发展和扩展。千万别说你的产品面向所有人,没有准确用户定位的产品要么本身太平庸没有卖点,要么就是市场竞争大利润所剩无几的大众产品。  所以每个推广人都应该对自己的产品做一个细致的用户分析,确定自己应该跟谁玩。这个分析跟线下开店的市场调研类似,就是要了解目标客户的地域分布、消费习惯、工作收入、年龄范围、兴趣爱好及生活场景等等。  三 做一个性感动人的社群:“小而美“  虽然社群的最终目的是产品或者品牌的树立,但是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一个社群意味着在闲暇时间解决了自身需求的同时又接受了好的产品,那么解决自身需求就成了在接受产品之前,而一个社群真正想要做起来就需要大家在此能解决共同的问题。小圈子亚文化传播,部落化生存,这是有原始情结的。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就是,500人的群活跃度会越来越低,而20人的小的社群活跃度会明显高于大的社群。反映到自媒体上,追求大而全的粉丝群体对于一个细分领域的社群,完全没有意。并不是人来了就可以开始了,也不是越大越好。当今是个大众媒体的时代,将社群营销做成社群媒体会是大势所趋内容主要是偏娱乐属性,因为需要覆盖最多的人群,而人群最大的共性就是娱乐属性。而在社群媒体时代,因为覆盖的人群是自己的目标人群,那么内容的核心是教育属性,要形成知识的落差、势能,才能够吸引目标人群。运营的目的是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秩序,在这种情况下,才可能要求用户参与内容的生产和传播,如果没有这种良好的秩序,大家就只是灌水、闲聊,甚至攻击、谩骂、炸群等等,这样的社群,可以说一文不值。在这个基础上,再来谈经销甚至商业变现,比如品牌如何传播,产品如何推广等等,才有价值。但最重要的是要将群成员做为传播的种子。建立社群与运营社群相当于“道”,而其中运营的过程与运营中与用户的博弈相当于“术”。在道与术中寻求长远的发展,建立有效的用户机制,秩序。  笔者接触网路营销仅仅数月余,观互联网发展从线下走向线上,从PC端走向移动端,又从移动端走向大数据,时代的迭代往往伴随着的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惨烈,当我们并没有准备好迎接一个时代的时候下个时代有悄然接近,尴尬与悲剧的是在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又盲目的跟从进入,导致无论是新媒体营销还是移动营销到社群营销都有一大批人成为了互联时代的小白鼠,虽接触不长但也坐下来静静反思,现下网红也好,直播也好,做的无非是自己垂直细分下的圈子,那么最终都会走向社群模式,将有共同需求的人组进自己得小圈子,目标用户精准而人数不在多的社群会逐渐取代盲从建立,只做广告的大群小而美,道与术,在运营博弈中这何尝又不是一种乐趣,为用户解决需求的同时也满足自身的认同感与商业价值,社群营销,社群媒体自有他的魅力所在,未来当属于社群。  四汐缘原创整理
新媒体主要是指一些新兴的社交软件,通过这些软件来进行营销推广;最为显著的就是微信营销,其它的还包括:微信公众平台、新浪微博、知乎、陌陌、百度贴吧、百度知道、QQ、今日头条、淘宝等等。。。
要了解新媒体,首先“新”是什么意思。新,代表着新兴,意味由互联网带不同的信息传递渠道。大家都认为从微信公众平台于日正式上线,才标志着中国新媒体正式拉开了帷幕。其实早在1996年新浪旗下论坛金庸客栈就已经开始了中国互联网上的一轮信息传播。2年之后的西祠胡同更是成为华语地区第一个大型信息交流网站,借着BBS火热,新媒体由此开始了萌芽。微信公众号的红海,大家才真正了解到新媒体,新媒体也在互联网上到处开花。新媒体的形式也逐渐在发展,从最初的少林修女、和菜头等文字形式到天才小熊猫、使徒子等图像形式直至现在papi酱、暴走漫画流媒体形式。可以发现新媒体的形式越来越不拘一格,也开始往斗鱼、映客这类直播平台上发展。
所以新媒体其实就是在互联网上信息传播的同时能得到受众者的及时反馈跟交流的一种媒介。但是很多新媒体人员只想着哪个网络平台火爆就往哪个平台钻,忽略了做媒体自身的内容才是立足之点
关于新媒体的论文标题该怎么写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新媒体首先是平台,支持信息传播,交流,互动,提高用户的体验。作为新媒体运营人员,就是通过各个新媒体平台,找到自己的粉丝,提高互动,提高曝光,从而提高转化。
与新工业、新农业、新科技的“新”一样,新媒体的“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实在没有必要讨论和纠结于什么是新媒体,只要知道媒体是信息传播的媒介就可以了。从语言、文字、印刷术、广播、电视到互联网,信息传播依托的媒介不断发展,新媒体也就不断变化。不同时代的”新媒体“就有当时那个时代的特征。曾经的新媒体今天也都变成了旧社媒体,今天的新媒体也会变成明天的旧媒体。在门户时代,
新浪、搜狐、网易就代表了新媒体,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门户网站已成为旧媒体。如今大家公认的新媒体,如微博、微信等等,也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旧媒体。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以及未来不可知的时代,技术创新会催生出新的媒介形态,从而使得新媒体不断演进。
相比于“新”,“媒体”更能体现“新媒体”的属性。相信很多人都已经感觉到,依托于微信的新媒体内容生产和消费已经达到了巅峰。再下去,出现的一定会是场零和游戏——我流失的用户就是你新增的流量,因为用户数的增长已经无法支持拓荒般的跑马圈地。狂欢过后,新媒体的“新”渐渐褪去,“媒体”的属性开始发挥作用。正如Steve Jobs曾经对Dropbox的评价,我觉得相对垂直且没有自有分发渠道的新媒体其实很难单独成为一个product,而更适合作为一个大产品或服务下的feature存在。所以,对于现在寻求除了不稳定的广告费之外的变现渠道的CP,会发现自己是feature looking for product——换言之,也是solution looking for problem吧。
没接触新媒体之前,我也是一头雾水,搜到其他网页上的解释往往都是长篇大论,看完眼花缭乱,一头懵。慢慢接触到之后,我对新媒体有了一些了解。首先我要从传统媒体来解释,传统媒体就是我们接触到的平面广告啊,报刊亭外的杂志啊,或者是家里的电视啊这些都是传统的传播媒介,但是新媒体不同于这些我们能看得见的媒介,新媒体是依赖于互联网的,也就是说是线上的媒介,消息通过互联网传达到我们的计算机或者手机上让我们看到,浏览,更新非常快也非常及时,这样的传播方式就属性新媒体的属性,现在很多公司都在通过微信来营销,微信在我们中间已经普及开来,它成为一种非常好的传播中介,终端直达被传播对象,对于商业界来说很有价值,所以很多商家都瞄准了微信这一领域,最近的papi酱就很能说明这一点。wemedia新媒体集团也在通过自有账号和自媒体合作来进行营销。他们自己养着很多大号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一些90后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火拼,创业,弄得还可以。目测今年还要上市。新媒体外的小伙伴可以看看他们怎么做的,做个参考。搜索wemedia就能到达他们的网站。
新媒体的形式有很多种吧,我是一名理工科的学生,即将毕业,尝试着自己运行了一个微信公众平台,个人觉得就是利用现在所有的信息渠道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我就转一张图:
啥是新媒体?门户算不算新媒体?个人也好组织也好,搭建个自家的网站,算不算新媒体?微信公众帐号,算不算新媒体?我的看法是:都不是新媒体。门户就不用说了,很多人都已经把它归为传统媒体了。微信公号也不算新媒体?是的。整个公号平台是新媒体平台,但单独的号,尤指订阅号,根本不算新媒体。不就是写篇东西,往上一发,然后订户们在那里看。商业模式是:有时候底下贴个膏药广告,有时候写篇软文。那么,和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与之有什么区别?我想那应该就是内容运营。这不是内容生产本身,虽然似乎也在生产什么东西,比如起个标题啥的——但其实,是在做内容运营。这是一个全新的工种,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时代里,是不重要的,甚至压根不需要做的。在古老的前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是内容渠道合一。生产出来的内容,根本不需要做什么推广,受众们自然会看。这个古老的前互联网时代的重大特点是:在信息市场上,信息供小于求。供给方比较牛,自然不用弯下身来推销自己。信息供给方们,也就是传统媒体们,每年在推广的时候,主要是年底做征订的时候。只要这个工作完成,后续的内容触达受众,是不用太操心的。互联网时代到来以后,信息一下子爆炸出来,尤其是web2.0之后,是个人都在那里生产信息。当然供大于求。供大于求了之后,供给方一定要弯下身来了,因为它需要推销自己。不推销自己,就没人看你。这个道理是很简单的,商业公司做推销自己的事的,有广告,有公关,有商务拓展,反正职位种类很多,但都是推销自己。
正是因为长久以来,传统媒体一统天下,向来没有推销内容的思维,所以,很多人都搞不清楚,内容生产和内容运营,究竟有什么区别。例如,知乎是一个新媒体,它是非常典型的大众式内容生产平台。知乎如果要内容人员,它要的就是内容运营人员。也就是把知乎上用户们生产出来的内容推销出去,获取更大的注意力。知乎日报,是典型的内容运营产品,不是内容生产产品。真正意义上的新媒体,内容运营人员的需求,比内容生产的,多得多。因为我对新媒体的定义是:用户能够深度卷入的以数字为主要形式的媒体——单个公众帐号这种东西,用户深度卷入个鬼。
喜马拉雅电台:用一杯茶的时间聊聊这有趣的世界,这里是“不聊茶事”电台。水已烧开,茶已泡好,又到了和各位聊天的时间,今天泡的是铁观音,聊的是新媒体。(这是电台节目,由于知乎不能插音频,各位可以去我们的公众号听第一时间的独家视角,公众号:茶也生活。)这期是“不聊茶事”电台的第一期。我在策划这档节目的时候,主打的是解读时事热点,比如说接下来的几期,忽悠的原理和技巧、什么造就了邪恶。定这个节目基调的时候,我自己心里就一直嘀咕,会不会太高大上了呢?毕竟这个“不聊茶事”电台初衷是以茶席的形式,和大家聊聊天。要做的符合大众口味点。互联网三次教育革命我合伙人大Z就跟我说,在经历了互联网三次教育革命后,不要小瞧了中国网民的知识积累和思考深度。这互联网三次教育革命可不是什么官方的定义,是我们自己的命名的词汇。说的是什么呢?说的是互联网教育国民的三个阶段。互联网的第一次教育革命是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中国人透过互联网看到了世界,信息的获取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快。正如韩寒五年前所说的,互联网对中国人起到了启蒙的作用。随后,互联网的副作用开始出现了。互联网它其实是一座信息的黑暗森林,黑森林理论就是《三体》这本书提出的概念,这个理论说的是,当很多猎人散落在黑暗森林里,里面有好人也有坏人,说不准谁会攻击我。一开始可能大家都相安无事,但是一旦有人开了第一枪,所有人立马就警觉起来,于是大家就会互相猜忌。在互联网这座信息的黑森林里,大家既不知道信息的来源,也不知道对方是否有敌意,人很容易被片面的信息所蒙蔽。就比如互联网的公知,因为互联网把他藏起来了,你也不知道这个公知是不是真的有道德、有学识。有一些恶意的分子,先是把自己包装成有知识的公知,然后故意散播一些反国家的言论。你问他为什么散播这些不失的信息,其实动机很简单嘛,刷存在感。因为这些恶意分子的存在,一颗屎坏了一锅汤,公知这个集体的信用就破产了。网民看到公知就一窝蜂地叫骂,有些好的公知就很莫名其妙,怎么无缘无故被人扣了屎盆子。经历种种的互联网事件,这才教育了网民去甄别信息。甄别信息就需要两点,一是信息的真伪,二是信息是否全面。我自己就总结了一套去辨别信息的方式,比如说判断信息是否真实,谣言其实是有一套行文的特征的,动不动就阴谋论的肯定是谣言。至于信息是否全面,这就靠平时在互联网中的积累,在微博上我会筛选出一批不同观念的人。互联网特别爱站队,那我就会去了解不同阵营的观念,来全面了解事件。我身边的很多朋友都有各种不同的方法来应对互联网这座信息的黑森林。这就是互联网的第二次教育,教育国民辨别信息。互联网的第二次教育革命仍然在继续,但是互联网的第三次教育革命却已经轰轰烈烈地兴起了,这就是新媒体。我不管什么自媒体、社群、社会化营销这些七七八八的概念,这里的新媒体是一个大的范畴,只要是基于互联网传播的新式媒体,都叫做新媒体。为什么新媒体是互联网的第三次教育革命呢?其实新媒体就是内容的新玩法。以前我们吸收内容就靠读书,读书是件很乏味的事情,坐在那里一天读不了一本书。新媒体就让你看一段有趣的视频或者听一个有趣的故事,再联系当下发生的时事热点,让你不知不觉地吸收了知识和观念。现在有许多人诟病互联网阅读,说互联网阅读是快餐式阅读,让我们的知识体系碎片化。这个观点一度是这个社会对互联网反思的主流观念,但茶猫认为这是是无稽之谈,无论说互联网阅读是快餐还是碎片化都站不住脚。首先,快餐在这里用做了贬义词,但茶猫认为快餐是个好东西,应该是褒义词。快餐是社会分工下的产物,本来每个人都要花很多时间在煮饭上,现在交给专门的餐厅,我们每个人的时间就解放出来了,就能花更多的时间在创造上,据说特斯拉的创始人elon mask就爱吃汉堡,而且吃的特别快,人家就是腾出时间来做事情。现在哪个上班族不都是每天吃快餐,只有周末为了增进生活情趣,会下厨煮点好东西。至于快餐会导致健康问题更是荒谬,那么多上班族吃快餐,他们有面黄肌瘦吗?其次是认为互联网阅读的碎片化。人的阅读本来就是由碎片化逐渐积累形成自己一套价值观体系,你就是认真读一本书,这本书带给你的知识也是碎片化的,你需要读一堆书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且互联网的信息碎片化其实是刺激了阅读,拿罗辑思维来说,他一期就一个小时,讲一个故事,算碎片吧?但他引起了听众的好奇,就会去买罗胖推荐的书,这不就刺激了深度阅读吗?所以你看罗辑思维卖书卖的特别好,一年能卖一个亿,还因为他的影响力,跟出版社合作,复活了很多好书,这不是功德一件吗?新媒体的意义经历了这三个阶段的互联网教育,现在的网民是能够接受更加深刻的话题的。这期主题我本来定的是新媒体的意义是什么?但是后来想想,我们不能单纯关注宏观层面的问题,我们也应该聊聊技术层面的问题,所以就改成“聊聊新媒体”。技术层面后面展开来说,我们先来说新媒体的意义是什么?新媒体的意义其实一句话就能概括,就是让普通人深刻地了解社会。这个回答展开之前,我想要回答另一个问题,普通人干嘛闲着没事要去深刻地了解社会?我们每天工作养家挺辛苦的,操这份心干嘛呢?互联网上有一篇讽刺的小说,说的是一个打工仔,来到北京当北漂,住地下室,但每天也不去找工作,天天就蹲在地下室里上网,逛各种国际新闻、军事论坛,就一个劲儿琢磨着国家要怎么做战略规划这种国家层面的问题。这篇小说说的很有道理,我自己也见过这样的人,每天正事不干,就在那神侃,国家要怎么着怎么着。尤其是福建到北京的那条火车线路上,你能听到很多人给国家献谋献策,其实他们懂吗?他们不懂。但我今天要说的跟这完全是两码事,我们深刻了解社会,是能够带给我们实实在在的好处的。为什么深刻了解社会是能够带给我们实在的好处的?我举罗辑思维的例子。罗辑思维的主要受众是谁呢?不是什么读书人、文化人,是有求知欲的商人!一档知识型脱口秀节目的主要受众居然不是读书人,是商人。这怎么解释呢?你想商人最基本的技能是什么?是发现商机,这就需要洞察、思考社会的能力。许多的企业家是既能说也能写,他们的思考能力是很强的。就比如说万通的冯仑,写了好几本书,最近我也在读他的《野蛮生长》,这本书提供了企业家看待事物的视角,我读后也有所收获。那罗辑思维提供的精神食粮是什么呢?是经济学,比如罗胖推荐的《一课经济学》;是历史带来的启发,比如德国为什么崛起这期;是历史人物带来的为人处世的哲学,比如《成大事者不纠结》。最重要的是是挖掘事物背后的真正规律。这些东西,都是一个有格调的商人想要去求知的,经济学就不用说,商人做的就是生意。讲历史呢,有句古话是这么说的,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嘛。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在经历发达国家经历过的阶段,这时候你去了解一点美国的发展历史,远的不说,就说曾经发生在美国的互联网泡沫,和我们现在所处的互联网阶段是不是有一点相似呢?这就可以借鉴啊,商人、创业者就可以比较历史来做出判断。那历史人物呢?是学他们身上为人处世的技巧、原则。我认识的很多商人都是曾国藩或者左宗棠粉丝。当人有能力去深刻了解社会某一行、某一领域背后运行的规律后,他就会琢磨我能不能利用它,能不能优化它?如果恰好我有这个能力,哦~我就想能不能靠这个赚点钱?所以深刻地了解社会,它带给你的好处是,当你深刻了解社会后,是不是有机会去创造一种新的东西优化它,在这个过程中,又获得自己直接的财富回报呢?商人之所以是商人,是因为他们有这种思考并执行的特质。我一商人朋友,文化水平不高,不爱看书,一看书就头晕,但却是罗辑思维的铁杆粉丝,因为他不喜欢读书,但喜欢听书呀。你看罗辑思维一期节目就一小时左右,但能把一个事件、道理或者一本书给你理清了,这就好比一本书的简介,你先看看罗胖说的好不好,觉得好再买他的书,很通情达理嘛。在听了这么多期罗辑思维,我这位朋友好像聪明花开了一般,经常发问经常思考,思考什么呢?思考能不能挣钱,这些道理、原则能不能用在我的管理里面。你看这新媒体的意义大不大?居然充当了人们离开学校后的课堂教育,还很可能比学校学习还要高效,而且还免费。我也在创业。进入到创业圈有个感受,就是创业者更加关注社会,不同的创业者会关注社会层面上不同的问题,会转动脑筋,想方设法解决社会生产力的问题,于是诞生了形形色色的创业项目。当你对社会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你就会琢磨着怎么解决一个问题或者优化社会效率,进而想着解决这些问题能给你带来什么的财富回报。所以创业圈是一个热烈探讨社会发展、深挖社会现象的群体。说了这么多,简单地说,深刻认识社会就是多看多想,就会遇到比普通人更多的机遇。马云如果当年去美国看到互联网后,不去深入思考互联网的价值,他会回到中国办中国黄页吗?但话又说回来了,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对社会进行了深刻思考后,也要抓住机遇去执行。新媒体的新在何处新媒体的宏观意义我们就讲到这,再讲下去估计会有听众觉得太轻飘飘了不落地。那我们接着讲讲技术层面,新媒体的新在何处?新媒体的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深入浅出地说人话。我又要举罗辑思维了。罗辑思维的核心在于说人话,把深奥的道理浅显的讲出来。深入浅出这四个字做到可不容易呀,这得是高手中的高手,你不仅肚子里墨汁得多,还得融会贯通到日常的柴米油盐。这是高手的一个境界。大前阵子看到一篇文章《陈凯歌和李安之间隔着什么?》,孕峰写的,写的很漂亮。孕峰也是自媒体,是科技自媒体早期起来的那一批,他的文章不多,但质量高,读起来赏心悦目。这篇文章说人有三境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听起来是不是很有江湖诗意,甚至还透着点禅意呢?其实也没那么高深,我给大家解读下这三重境界。见自己,说的是发现自己,观照自己的内心,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见天地呢,就是把自己的东西表达给大家看,你看我这文采如何,我这胸怀怎么样。见众生,这讲起来就略微复杂点,就需要听众们自己去品味。见众生,是从众生的视角里,看待大道理,大道至简、以小见大。这境界就高了,不是有句古话叫作“大隐隐于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篇文章就是说陈凯歌为什么少年得志,很早就拍出了霸王别姬这种载入史册的电影,如今这几年尽拍出一些烂片呢。这篇文章就给出了答案,天才往往很早就能观望自己的内心,进而把自己的内心表达出来,就是见自己,见天地。但往往败在见众生这一道坎,没有融入到众生之中去看待问题,没有大道至简。这里就不展开说了,有兴趣自己去网上搜这篇文章。这么高的境界显然我是做不到的。但是,这有个取巧的办法,就是我本来就是众生,没经历过高手的境界,但我可以一开始就说人话,深入浅出做不到,那咱们就先做到浅出吧,然后再接受批评,和各位听众一同成长,这也是一种好的自媒体形式呀。这也正好契合我们“不聊茶事”电台的宗旨啊,我希望通过这个电台,和大家聊聊,交个朋友,而不是像一个老师一样,对听众们循循善诱、悉心教导。这个电台的本身的形式是茶会,既然是茶会,就是要交流,希望听众们能参与到茶也的电台里。不离题了。我们回到主题上。刚刚说了新媒体的二大特色,一、多采用视频、音频、动画等形式,二、深入浅出说人话不单单是罗辑思维,像我平常关注的新媒体还有果壳网、大象公会、壹读、飞碟说,以及跟罗辑思维形式差不多的吴晓波频道,都采用了能吸引人眼球的传播方式。那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我们用他们各自的slogan来分析下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果壳网——科技有意思。不用说,这是一个科普网站。大象公会——知识、见识、见闻,这个可能要解释一下,其实大象公会主要做的是社会科学的解读,比如说最近大象公会推的一篇文章,为什么中国人选择了红烧牛肉和老坛酸菜,这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大象公会会去刨根问底,从社会、历史、人类学的角度去解读我们人类自身,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这个社会背后的运作原理和规律。壹读——轻幽默、有情趣,这个slogan是对壹读风格的解释。壹读和大象公会都是做社会科学的,但有什么不一样呢。壹读看起来比较有情趣,做的话题比较广泛,也比较浅。比如壹读对一个社会现象的解读有可能并不是那么的正确,我有时候看还能看到一些低级错误,把12%的数据多加了一个零120%。壹读还采用了电台、动画等种种形式,丰富多样,像一本杂志一样。那大象公会呢,就比较严肃,他们的创作过程较为严谨,所以产量也比较小。壹读和大象公会,一个生动但是浅显,一个严谨但是也相对枯燥,就看你怎么选了。那飞碟说呢,他们的slogan我特别喜欢,叫做知识从未如此性感。我估计大象公会,壹读都很想用这个slogan,可惜被飞碟说想到了。飞碟说的视频也确实很性感,看起来比较有意思,就是没多大深度,就只能当做浏览。罗辑思维呢?有种、有趣、有料。节目属于知识型脱口秀,就罗振宇一个人在镜头前巴拉巴拉讲。罗辑思维和这些新媒体都不同的一个点是什么呢?是罗胖这个人。我可不是说罗胖这人多有才,他确实有才,有才到一手缔造了新媒体老大哥地位。但今天讨论的维度不是在才华。要比较起才华没完没了,果壳网、壹读、大象公会有才的人也一堆一堆的,而且才华是各种不同的维度,没法儿比较。今天要说一说的是,罗胖这个人的品牌塑造。我有一个观点,认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情感传达的方式和渠道互联网化了,我们接受到情感信号的那个回路,变成了互联网的回路。这怎么说呢?其实很简单。微博上有个段子,说,在互联网上没有表情包简直没法儿聊天。你想,人与人本来的情感传达靠的是面对面交流,语气的轻重、面部表情的微妙变化,这都是情感传达的信息符号。互联网消除了距离的限制,人们沟通不再需要面对面,只能靠我们敲出来的文字。对于人类丰富的情感来说,文字略显苍白,而且不是人人有良好的文字表达,于是催生了颜文字、流行网络词汇,还有一堆的表情包来表达人复杂的情感。当然,这个也存在一个问题。互联网是否让人们更加生疏了呢?确实我们能看到,朋友相聚吃饭的时候,都各自抱着手机这种情况。这个议题经常进入英语作文啊高考作文里。今天主要的议题不在这里,就不展开说,但我表个态。还记得以前网吧刚冒出来的时候,网瘾就紧接着冒出来。社会对网瘾问题的看法演变是很有意思的,一开始呢以为是电脑游戏、互联网的问题,后来以为是孩子有问题,再后来在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的努力下,才知道是父母出了问题。所以问题不在互联网,在人。再来看罗辑思维是怎么塑造罗胖和我们这些网民的情感连接呢?为打造一个“魅力人格体”,深谙互联网思维与营销之道的罗振宇构建了一个近乎“全媒体、全平台、全方位”的产品体系。视频放在优酷、电台放在喜马拉雅、微信公众号还有微博放文章,在中国的所有主流互联网传播渠道,都有罗胖的音容相貌。这个人就好比你所熟知的邻家大叔啊,博学有趣,娓娓道来。这情感连接不就建立了吗?那我们对这个新媒体不就感觉更加地亲切了吗?这就是罗辑思维超越其他新媒体的地方。我听说大象公会的创始人黄章晋也开始做了谈话视频,这或许就是借鉴了一点罗辑思维。那吴晓波频道也是如此。但是他们也有区别,他们细微的技术层面上的不同,造就了他们如今影响力的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切入的群体不同,罗辑思维刚刚说了,主流受众是有求知欲的商人,有钱有情怀。那吴晓波频道呢,做财经主题的节目,应该也是商人啊,你得看看他的节目的调性。比如最近一期,讲到阿里巴巴,花了时间特意介绍了阿里巴巴,如果是一个经常拥抱互联网的人,是不需要介绍一个互联网的巨头的。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吴晓波的受众更多的是不大懂互联网、中年、中产阶级,我说了三个条件,不大懂互联网、中年、中产阶级,这些人你需要跟他讲讲互联网的来龙去脉。你还别说,这样的人其实特别多,在城市里,我们上一辈的四五十岁长辈,大多数是如此的。所以罗辑思维和吴晓波频道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吴晓波的粉丝没有罗辑思维的那么狂热,好像看起来影响力没罗辑思维那么高。回到互联网情感传达这个点上。互联网的情感传达不单单局限在新媒体上,实际上大多数的互联网品牌甚至传统品牌都要去遵循这个原则。把一个品牌赋予人格,让消费者的情感传达有的放矢,有目标、有对象。远的有麦当劳和肯德基两位大叔,代表了整个品牌形象,近的呢,有可爱的三只松鼠。所以现在越来越多品牌塑造人格化的品牌形象。好了,技术层面的成功就说这两点,一点是新媒体的特征,深入浅出说人话。第二点就是品牌人格化。但是最后还别忘了一句话,时势造英雄。这些新媒体的集体爆发是离不开互联网的推动的,简单来说就是借东风,风口吹起来了嘛。罗辑思维借了什么风呢?借了视频、网络电台、微信公众号起来的这股力量。这些外在的条件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外在世界的潮流和趋势,是人没办法决定的,但是内在功力的修养,是人可以努力做到的。罗振宇今天在镜头的样子,和曾经在央视里的罗振宇,是一样的,他十年如一日地磨练自己,当时机到了,就会一飞冲天。社会价值的走向新媒体的技术层面说到这里。节目最后我还想探讨一个话题,是什么呢?是这个社会价值的走向。我也有一点做媒体的经历。在大学的时候做过两年的电台编辑。当我在大一的时候,那时候校园最火的是一档情感类节目,每天聊心情。像我这神经大条的人就特别不能理解风花雪月、多愁善感。到大二呢,情感类节目就没人听了,反而知识类节目,甚至新闻播报啊,听得人多了。再后来,电台都互联网化了,而且知识型的新媒体越来越多,同学们也越来越喜欢讨论社会、知识、观念和历史。现在还有人写一篇空洞的情感类文章,是没人看的。福建的、90后朋友一定会记得一档电台节目叫做醉想听你唱。那时候特别火,很多人打电话进这个电台唱歌,后来高三那会儿就给停掉了。我大学有幸当面问了醉想听你唱的节目主持人李想,问,这档节目当时那么火,怎么就给停掉了呢?他说,节目没问题,台里也很支持,就是做了好几年,他和另一个主持人陈醉觉得有点累了,想换一换别的节目,两人一合计,那就撤吧,不是因为节目不受欢迎。我见李想的那会儿,他其实已经开始策划复活这档节目,借着互联网电台的形式来复活,就在考拉FM上。但做的不温不火,已经没有那时候受关注了。这种变化是为什么呢?这种转变其实是社会理性价值的回归。最近看了罗永浩锤子的新品发布会,他说,“偏执” 愈发变得像一个褒义词,而我要说的是,“文艺”这个词愈发地变成一个贬义词。这是一个社会价值观的转变。社会价值越来越从感性思维转变到理性思维上。我们需要的是强有力的观念和知识。你看罗胖一个文科生,做的是知识型脱口秀,节目里透着都是理性思维的光辉。我可不是说这些文艺啊文学不好,新媒体中也有文艺范的呀,比如一条,好几千万的粉丝呢。我想表达的是,一个时代的文艺、文学都是时代的装饰品,它的骨干必须是理性的结构,在此之上,我们再去谈文学,谈文艺,谈美学。我策划这篇的时候,就在想,社会价值的转变,这是不是标志着我们社会越来越向理性发展,人们素质越来越高呢?那素质越来越高的原因是什么?是互联网吗?互联网是否教育了我们?我想是的。人类社会越来越发达,就越来越复杂,去理解这个世界就需要更多的知识和智慧,互联网把我们都连接起来了,在不知不觉中给我们输送新知识和观念,而正是这些新媒体,给了我们免费的课堂。还记得我们中学课本说我们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什么施行这样的制度?因为人民的素质普遍不高。或许这些新媒体,这些无形的课堂,给中国上了进阶的一堂课。
1.中原有个很有名的酒肆,叫“月半”。酿酒一绝,酒香方圆十里可辨。剑客们纷纷慕名而来,喝酒谈天交朋友。月半酒肆已经经营了好多年,名声在外,有一天,酒肆老板想出了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他开始想要让所有打上月半酒肆不仅仅是酒肆,而还可以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地方,一个真正交朋友地方。于是老板联合了周边城镇的其他所有酒肆老板开了一个会。“你们的酒卖得不够好,盈利不够高。酒,从我这里进货,全部成本价,而且我还送货上门。但有个前提,你们要听我的,并要承认月半是最核心的品牌,并在自己的招牌旁边也打上月半二字。盈利全部归你们,我分文不取。”月半酒享誉江湖,酒肆老板们自是愉悦万分。于是,以月半为核心的周边城镇范围内全部的酒肆都有了一个共同的大哥———月半酒肆。月半酒肆的老板制定了无数的条约,并教会了其他酒肆的老板如何去交朋友,通过交朋友让月半的名声更加响亮。月半酒卖得更好了。享誉全国。2.十年后,月半酒的销售已经登峰造极,连周边邻国都知道了月半酒。于是月半酒成了两国之间皇帝交流的枢纽,邻国之间的互通与交流从月半酒的相互贸易开始。而月半酒肆的名声并不仅仅限于酒好,也在于那里是个信息交互的平台。所有月半酒肆的合作伙伴都成了月半人,也越来越喜欢交朋友,开始各自和其他酒肆品牌进行交流,甚至把其他酒肆酿的酒拿到自家酒肆来卖,但是要收取一钱银子的宣传费。就这样,月半的名声越来越大。随着时代的发展,月半酒似乎越来越不对江湖人的口味。但不重要,这个时候的月半酒肆已经不再卖月半酒,而是其他酒肆酿出的更加香醇的酒,“月半”已经从一个卖酒的酒肆,蜕变为一个完全的信息交互平台,月半酒肆已经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而钱也越赚越多,因为月半名声太响了,所有专注酿酒的酒家都希望把自家的酒放到月半来卖,而月半收取的宣传费也越来高。月半老板很满意。但依然会偶尔头疼,毕竟平民,没有势力,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上打打杀杀太多,老摔坏桌子杯子。3.月半因为收益很好,所以缴纳税务很积极。皇帝一看,这GDP算起来不谈了,看这老板人也不错,还促进了邻国的交流,好事儿。“那这月半酒家,咱就给护了吧。”“皇上圣明”皇帝约见了月半的老板。“我可以护了你,但在月半酒家,你要作为我们的代言人,将我国政策和信息通过你的人,传达到每个人耳朵里,从精神层面维稳,并且给我的礼部每天报告国内发生的事情和人民的生活。”圣旨一下,月半酒家摇身一变成了国企。周边开始每天有衙门的人巡逻,江湖人就开始有了忌惮,大家都有了一个默契“打架斗殴,外面打,不要毁了店内的设施”然后老板乐得开心,新招了一大批人手,每天给礼部汇报酒肆所搜集到的信息。并且成立了一个月半信息铺,请了一群说书人变着法儿的说皇帝的政策和近期发生的新鲜事儿。而更多的江湖人也越来越愿意每天到月半来听听书。以避免信息闭塞。老板越来越开心,这敢情月半势头是要登峰造极。4.然而突然有一天,月半老板收到了一个信息。以前给自己运输月半酒给各酒家的马夫,因为长期偷喝月半酒,竟是喝出了高度,自己改进了月半酒的原配方,给这酒里加入了百种香料和不知道什么果子的果汁儿,酒一开坛,竟是让人垂涎欲滴,欲罢不能。月半老板虽然惊讶,但一想。由他去吧,反正我现在也不考卖月半酒为生。况且还有皇帝护着。谁知,这新月半酒的名声竟是一发不可收拾。整个江湖,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书有“三步不过岗”,城有“闻香便知月半来”。马夫几人倒也耿直,直接给酒取了个名字,叫“新月半酒”。马夫几人摇身一变也成了老板,还给自己取了个响亮的名字。叫“新月酒帮”。并且效仿了老月半酒家发家的模式,酒越卖越好,也开始尝试开很多分店,并且把新月半酒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包装。突然有天,皇帝听闻了此事儿。“有意思,这新月半酒较老月半酒,可有更加香醇?”“禀圣上,新月半酒臣等有偿,香醇更胜老月半,开坛酒香竟是百里可闻,入口感受千变万化,次次不同,实乃百年难遇之佳酿,新月酒帮,实乃人才。此等数人,还效仿老月半之法,已然成为更多江湖中人的新宠。”“有意思,无须打压。此子倒是可促我国酒业推陈出新,扶持一把吧。也派个小队去巡逻,莫让江湖争斗给毁了。”新圣旨一下。新月酒帮名声大噪。5.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满足于喝酒,酿酒,卖酒,运酒。他们都想成为下一个新月酒帮。于是行业开始混乱,全民酿酒。出现了很多“满月酒家”“半月酒肆”“缺月酒庄”“无月不饮”...等等等等一系列品牌。然而品质却出了问题,大家卖酒的方式各不相同。甚至有很多的酒家为了博取江湖人的眼球,找来了一群风月女子,每天穿着肚兜儿卖酒。酒客每买一壶酒就可以摸一下,买10壶,就睡一晚。这一下不得了,酒肆瞬间变成了妓院。更多人去酒肆已经是不是为了喝酒,因为酒肆叫来的风月女子姿色普遍比较好,所以又吸引了一大批嫖客常来消费。酒肆就变了味儿,有人说来喝酒酒不要钱,嫖要钱。也有人说,来喝酒酒要钱,嫖却不要钱。但不管怎么变,唯一没变的是老月半酒家的生意,一落千丈。6.看着这市场,月半老板无计可施。开始回头想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想了许久,终于想通———月半也需要有变化。但此时的月半老板已经多年未操刀酿酒,早已忘记了如何酿酒。于是便开始到各大酒庄去买酒,然后放在自己的酒肆里卖。看起来似乎平衡了许多。然而部分酒家卖酒送嫖的事儿却传到了皇帝耳朵里。皇帝一听“这还得了!礼仪之邦,如此卖酒,有伤风化!”圣旨一下,立马叫停。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限制酒家的卖酒策略。这些动歪心思的酒家,突然没了生意线,无奈只能看着被查封。新月酒帮一行人专注酿酒,并未受到冲击,十分庆幸。但突然静下来开始思考,这新月酒,未来该如何发展?才是正道?7.新月酒帮开始沉淀下来,继续研究着江湖人的喜好,并再一次的尝试改进新月酒。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新月酒帮开发出了更多类型的新月酒。推出了可以给儿童喝的“新月果汁”。儿童到店,赠与糖人一个。专门供给妇女喝的“新月养生玉液”,妇女到店购酒,赠与漂亮的头钗一支。以及给江湖人喝的“新月陈酿”,到店消费的江湖人,每买一壶新月陈酿,就再送一壶烈酒“新月江湖”。甚至还有给皇帝喝的“皇家新月”... ...一大批全新的酒产品面世,大受好评。针对于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酒的类型,而这些产品大受欢迎。老月半酒家老板开始反过头来向新月酒帮,也推出了针对各类人群需求不同的月半酒。虽然有老顾客会因为怀旧而偶尔品尝,但越来越多的新江湖人都不再选择老月半。只是偶尔喝两口感受一下上一辈江湖人的生活。老月半老板怎么学都学不得要领。毕竟没有了当家的技术,忘了老本,而老月半酒越来越不受待见。8.新月半酒越卖越好,新月酒帮也开始谨慎的观察着酒客们的饮酒体验。并不断的进行改进。老月半酒已然没有了当年带头大哥的豪情万丈,但依旧在努力的改进着,等待着有一天能再回月半巅峰。——————————————————————————————【完】
其实新媒体这个概念现在众说纷纭到现在也没个定论。大体上来讲,所谓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比如在报纸的出现对于传统的印刷业就是新媒体,电影对于报纸又是新媒体,电视对于电影是新媒体等等.......但是,真正提出这个概念,并开始被人们所关注是在967年的时候,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P.Goldmark)率先提出的。所以在当下来讲,新媒体主要是指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的新型媒介形式,主要指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陈昌凤)。比如门户网站(这个现在已经有争议了),社交媒体,社区,论坛等等都算作新媒体。其主要的特性有开放性、互动性、平等性、社区性、跨时空性等特点。同时,随着新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体内传播之上又多了个网络传播的模式。而所谓的网络传播其实是除了体内传播的上述四种传播的一个集合。至于新媒体对我们的影响,在社会时间、社会空间、社会网络、社会权力关系、社会生活方式、社会分层等等都是及其巨大的,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陈昌凤的论文&新媒体与社会变迁&
实名反对所有答案!所有答案大多是术语或者什么乱七八糟,搞得像大学论文似的……很久很久以前:媒体就是报纸从前的从前:新媒体指的是电台等。从前之前不是很长时间:新媒体指电视等。再往后:新媒体就指四大门户网站和BBS了。对了,有一段时间分众传媒上市的时候楼宇框架也被称为新媒体。后来:社交媒体占据,比如博客、微博、豆瓣、QQ空间现在:微信、微博、客户端(包括视频客户端等)广义新媒体:数字化户外广告也算。干我们这行说的新媒体:微信公众账号、微博
新媒体有很多解释,对比来讲,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信息源。传统媒体的信息源就一个,主编。新媒体,支持多信息源。一个信息被新媒体获取后,会被多样性的新媒体族群二次加工,二次呈现,二次传播。新媒体的多信息源直接引发了受众行为的改变,原来靠个人的知识水平来判断选择处理信息,新媒体让受众可以群体性判断,群体性沟通,同时也容易造成群体性盲从。信息传达的节点从一个变成多个,【新媒体营销的有效性】不再单纯依赖于信息的投放量,信息本身的可解读,可传播,可评论,可启发,可学习成为信息能否大范围高质量传播的重要指标。靠垄断或拉高广告资源来开展市场竞争的有效性被降低。合理利用新媒体链接消费者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成为新的企业发展方式。新媒体改变了受众处理信息的行为,同时改变了市场竞争的格局,得新媒体者得受众,用新媒体者能竞争。通过新媒体呈现产品、品牌、企业的行为并引导消费者参与其中,能更有效的调用从供应链到渠道端的信息共享,供需资源,产品开发,数据应用;进而建立互为中心的,企业生态系统,而新媒体的应用是企业自建生态,良性发展的基础。
首先新媒体是基于传统媒体的一种延伸,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受益于人类技术,知识,需求等方面的高速进步,新媒体具备更多可能,主要体现在:表现形式多元化,传播渠道精准化,投放依据客观化,反馈效率及时化,营销费用合理化,受众群体可量化等依靠大数据平台特性带来的明显优势,另外传统媒体多数时候可以理解为"你说我听"的单向传播方式,而新媒体从技术层面可以达到"你说我听,听完我再说我自己的想法"的多维互动传播方式,当然~前提得是你找到一家有技术、有职业操守的新媒体营销团队。
新媒体的概念: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讯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脑和手机为终端,向用户(即受众)提供视频.文本.语音数据服务.远程教育等交互式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一种传播载体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浙江传媒网络与新媒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