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种植花卉大棚利润高吗芦荟几年可以见效益

2017年大棚蔬菜种植前景如何
2017年大棚蔬菜种植前景如何
学习啦【种植】 编辑:曹欣
  在2017年里,大棚蔬菜在方面有什么好的前景呢?今天学习啦小编就来给大家分析一下2016年大棚蔬菜种植前景。
  2016年大棚蔬菜种植发展现况
  西屏乡柏林村位于江油市城西12公里处,距绵阳市不到30公里车程,区域优势明显。盘江新河穿村而过,属盘江二级阶地,水利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辖6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456户,1559口人,基本农田900余亩。地震前有种植大户1户,种植面积200余亩,现有蔬菜大棚10棚,养殖大户3户。2009年,村民耕地亩产值约1000元,而蔬菜亩产值约4800元,约为耕地亩产值的5位。现阶段我村大棚特点是菜棚建筑质量低,防寒能力弱,种植环境差,冬季不易生产。
  2016年大棚蔬菜种植存在的问题
  大棚蔬菜种植经历了近3年的发展壮大,已成为我村产业开发的重头戏,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取得的成绩让人鼓舞,可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集中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棚种植缺乏专业技术支撑,经济效益低下,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集中反映在:
  1、农民缺少蔬菜生产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知识,蔬菜技术人员数量不能满足需要,且缺乏在田间地头的实地指导。
  2、农户对引进特优品种力度不够,主要还是以往的西红柿、茄子、黄瓜、辣椒等大众化品种,没有依据本村资源特色形成&一村一品&的规模化种植。
  3、一些种植户一遇到蔬菜产品及农药化肥种子市场价格波动,就会迅速减少种植面积,有的甚至放弃,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到村里大棚蔬菜发展的良好氛围,不利于大棚蔬菜的稳定协调发展。
  4、5.12大地震后,大棚蔬菜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基础设施受损严重,地震时期蔬菜卖不出去,再加上唐家山堰塞湖泄洪,蔬菜不能采摘,很多种植户资金积压,大棚种植面积大量减少,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
  二是基于传统农耕思想观念较重,村民认识不到位,限制了大棚蔬菜发展。
  由于农民程度不高,不少农户对发展大棚的认识不够,种棚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不能将种植大棚当作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新途径。严重束缚了思想解放。绝大部分农民思想观念陈旧,接受新事物意识淡薄,种植停留在传统的农作物上;还有部分村民缺乏种植技术,别人种啥他种啥,别人干啥他干啥,边种植边摸索,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也有一部分农民形成了&以土为本&过分依附土地的思想;还有部分村民存在&小富即安&的现象,易满足于现状,不能把结余投入扩大再生产,无法获得更多更大的结余,缺乏改变现状的冲动和欲望;另外,绝大多数农民缺乏开放意识、商品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在生产过程中害怕失败,怕担风险,缺乏战略性和前瞻性眼光。此外,抱有种地不如打工思想的人很多,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靠种植生活的村民很少,种地的积极性不高。
  三是销售渠道不畅,受外地蔬菜市场冲击,抑制菜农种植大棚的积极性。
  我村的蔬菜种植总体上讲,由于数量少,技术含量低,种植成本大,在市场上竞争能力太弱,大部分菜农是自种自销。再加上外地蔬菜的调入,影响了大棚种植菜农的销售和种菜的积极性。
  2016年大棚蔬菜种植前景方向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大量的农业人口流向城市,接近两亿农民成为了农民工,城市化进程加快。在农业人口的劳动力不断升值的同时,原来城市周边的菜田又变成了高楼大厦,农村人口也改变了吃菜靠田间地头自给自足的方式。社会逐渐进入到专业分工的时代。
  进入九十年代,我国的蔬菜产业迎来了他的一次新的革命。光能利用率高,越冬能力强,作物病虫害减轻。通过嫁接,作物根系发达,产量成倍提高,极大的丰富了城市居民的菜篮子,同时又鼓起了菜农的钱袋子。
  但是,一家一户零、小、散、乱的生产模式,很难保证蔬菜的品质,近几年出现的农药残留超标,严重的威胁到消费者的身体。同时,一家一户的生产,对市场规律缺乏预见性,难以保证市场供应的同时,又很难规避市场风险。在这样的形势下,国家倡导公司化的蔬菜基地,农业合作社,却是恰逢其时。
  进入新世纪,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的意识深入人心。生产绿色有机蔬菜,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成为广大菜农的共识。品牌意识,精品意识,优质优价的意识,成为广大菜农改进生产设施,改进生产技术,由此而来的就是产品更优质,回报更丰厚。最近几年,国家积极引导,菜农的水平不断高,我国的蔬菜生产正在逐步走向世界。温室大棚节水灌溉技术应运而生,以下是河北润田节水就大棚温室节水灌溉的滴灌带技术的一些看法。
  大棚蔬菜种植技术
相关文章:
[2017年大棚蔬菜种植前景如何]相关的文章
【种植】图文推荐大棚后墙是个宝 立体种菜效益高
第01版:头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大棚后墙是个宝 立体种菜效益高
  “蔬菜墙”立体种植省空间,还缩短了蔬菜生长周期。 刘鑫 摄 JJ030
&&本报讯(记者赵语涵 通讯员刘鑫)利用温室大棚的后墙体种植蔬菜,既节省空间还能更好地利用热能。怀柔区北房镇圣竹种植园园主琢磨出“蔬菜墙”这种立体式种植的巧办法,不仅增加了收入,还让这面背靠墙体搭起的“蔬菜墙”成了大棚里的一景。&&昨天,记者在圣竹种植园的18号大棚里看到,成百上千棵生菜整齐地挂在墙上。种植园负责人于新国告诉记者,这一发明是在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技术支持下,琢磨出来的巧办法。“大棚后墙体在阳光照射下,是整个大棚温度最高的地方,在墙上种植蔬菜,能够充分利用墙体释放的热能,促进蔬菜生长,一定程度地缩短蔬菜成熟周期。”于新国介绍说。据了解,本次试种的大棚后墙一共是50平方米,共搭建了5层蔬菜“阁楼”,每一层50米,种植了1000余棵生菜,仅一茬生菜就能增收1000多元。&&除了利用热能,这种立体式种植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让每栋大棚增长15%的种植面积。“可别小看这多出来的15%,一年下来,相当于收回大棚的塑料膜、草帘子等投入成本呢!”于新国说。&&目前,圣竹种植园的18号大棚已成功立体式种植,园主告诉记者,他们打算在整个园区的38栋大棚中推广这种立体式的种植模式,进一步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发挥蔬菜的最大生产潜力。JJ030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技术支持:>> 浏览文章
潘英娟:大棚种植特种蔬菜和芦荟年入千万(2)
日 来源:cctv7中央七套官网 作者:致富经 &
内容摘要:曾经潘英娟被说成是“一根筋”,连卖瓜子都赔钱,家人认定她做不成生意,只能做饭,但她却不服气,偏要自己做买卖。七年之后,她成为江苏省内赫赫有名的芦荟大王。事业蒸蒸日上,却突遭变故,积累九年的财富一夜归零。别人的一次嘲笑,再次激发她的斗志,从此开辟另一个赚钱的领域,把嘲笑她的人变成了她的忠实客户,也实现了年销售额翻了将近二十倍的财富计划。
游客3:会经营会搞策略,你这个周围的环境又好,那自己会吸引更多的人来。
不仅游客,就连当地很多很会做生意的人,也都被潘英娟的这个地方所吸引。
企业总经理朱南燕:市场零售买不着,你只有定她的礼品包装。
企业总经理金玉:她坏的,很聪明。她把我们都拿住了,每年要做她好多生意。因为我感觉她就是她的企业,因为给我们感觉就是花样特别多,动作特别多,她过一阵子就有一个新花样。而且别人都没有的,都是比较新的路线。
在外人眼中,这个叫潘英娟的女人绝非等闲之辈。她下岗之后白手起家,13年的时间,实现了财富的三次飞跃,每一次都让人刮目相看。
现在,潘英娟因为会做生意,已经扬名在外。可当初,她当过洗碗工,连帮丈夫卖瓜子都赚不到钱,只能在家做饭,干家务。十三年的时间,潘英娟的生活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她又是如何创造财富的呢?
1993年,潘英娟从常州市国棉二厂下岗。她初中学历,也没有一技之长,起初只找了个在酒店刷盘子的活。可潘英娟发现,就连盘子也不是那么好刷的。
厨师长巢梁:架在这个水池里面,然后一半先洗,然后调一面,然后再洗。所以很难洗的这个盘子。一摔半年工资就没了。一个盘子4200多元。
记者:以前赔过吗?
潘英娟:赔过,当然赔过。一开始不懂,光有傻力气没有用,要有技巧。家庭妇女什么都不懂的。
这里是常州市武进区的凌家塘批发市场。1999年,潘英娟的丈夫在这做起了瓜子批发生意。潘英娟也辞掉了饭店的工作,和嫂子一起帮着丈夫卖瓜子。可卖了几次,丈夫就发现,她还是光有傻力气,脑袋不会拐弯。
老公孟金林:打个比方吧,大家成本价是三块钱呗,或者是两块九毛多,最低我说不能低于三块卖,她就三块卖。
嫂子帅小英:她可能在经销那块儿是有点经销是有点欠缺嘛,就是没有人家会啊,站到那个门面上卖东西,肯定就咬不住价。人家能挣个一万,你就挣个三千。
辛辛苦苦批发来的一车瓜子,原本能赚钱的,但到了潘英娟手里就赔钱,这把家里人气得够呛,干脆就让她在家专职做饭,再也不让她插手瓜子生意了。
嫂子帅小英:就不是这块儿料子知道吧,生意两年做下来就知道了。
老公:脑子拐不过弯来,不像是做生意的料啊。
瓜子经销商郭玉九:卖瓜子她是真没有他俩人精明,说实在的。
大伙一致认定,潘英娟根本就不是挣钱的料子,在家数数钱择择菜还行。可出人意料的是,不会做生意的潘英娟,竟然要去自己做买卖,她还自认为发现了一个大商机。
潘英娟:看到有个广告就是,在播放这个芦荟,又有食用药用美容,我看这个东西倒挺好的。
潘英娟看上的竟然是芦荟。1999年的时候,常州市还没有人规模化种植芦荟,究竟怎么种,市场又在哪儿,潘英娟都一无所知。丈夫觉得这个想法简直就是瞎胡闹。
然而,趁着丈夫到内蒙古进瓜子的半个月,潘英娟在邹区镇租了两分地,又托人从上海买了110棵芦荟种在地里。等丈夫回到家,她已经把生米煮成了熟饭。
潘英娟:真的很得以的你们反对吧,我弄好了。看着它长,长好了卖点钱啊。卖完钱了,我看你们骂不骂我。
老公:犟不过她。说她也没用啊,犟驴嘛她是。
丈夫犟不过潘英娟,只能由她去了。可潘英娟对芦荟一窍不通,下过一场雨后,芦荟全都烂在了地里。
一次偶然,潘英娟得知,上海交大有个叫顾文祥的教授,是世界芦荟协会的负责人。她用了3天时间,硬是在人生地不熟的上海找到了顾教授。也找到了赚钱的法宝。
回家之后,潘英娟按照顾教授的指导,解决了芦荟腐烂的问题,质量明显提高。
潘英娟:就是这个胶的难度,拉的越长的越好。就是这个黏度,黏的不得了。
记者:这说明这是好的。嗯。
潘英娟:这是最简单,最实惠,检测芦荟质量的方法。这就是顾文祥教授教我的。
到了2001年,潘英娟已经把芦荟种植面积扩大到50亩。更重要的是,她还明白了一个道理:想要赚一个行业的钱,就要充分了解这个行业的知识。从此,潘英娟经常在芦荟地里转悠,了解芦荟的各种作用。
潘英娟:你这个就可以吃,你削削皮就可以吃。就这个黄的,大黄素。你大胆一点用舌头舔一舔,比十滴水还要苦。
记者:那是好还是不好啊?是苦的。
潘英娟:是苦的,它这个大黄素就是起到消炎的作用。我呢不管好跟坏,就时不时地试一试尝一尝。
潘英娟了解到,芦荟有食用、药用、美容的作用,浑身是宝。可当地还没有消费芦荟的习惯,那如何打开市场呢?2001年春节,电视里播放了一个广告,就是这条广告,让潘英娟迅速抓住了机会。
潘英娟:也不知道这个形式会这么好,后来我就见一个人,我就说一个人,我说中央电视台这个广告,是相当于跟我做的,我说我也没办法谢他。我谢了他也不知道。
老公:看到电视台的广告,就是说净化空气、抗甲醛。
这里是夏溪苗木市场,是全国十大花卉苗木市场之一,就在潘英娟的芦荟种植基地旁边。她利用这个地理优势,把芦荟摆到市场出售,火爆程度超出了她的预期。
花卉经销商卢顺华:她以前来拿多少卖多少都卖光了。反正人家装修房子,一定买芦荟。
老公:人家整车的拉,我一个,人家不要几车,就没了,后来就是自己赶快再种因为不够供应了。
到了2006年,潘英娟把芦荟种植面积又扩大到200亩。芦荟的成熟期在三到五年,成熟芦荟叶片更利于加工。潘英娟通过网络,联系到山东和苏州等地的一些制作芦荟饮料的加工企业,靠着提供原材料和盆栽,年销售额超过了100万。
记者:今天采了多少啊?
林家塘芦荟销售商周小平:800斤左右。常州市没有的,就她独家。
芦荟加工企业董事长高红:在我们江苏省内的话,潘总这边,是做得最好最大的,我们业内人都称她芦荟大王。
花卉经销商卢顺华:应该算大王了,第一位了。
曾经那个被认定做不成生意的潘英娟,2006年在江苏省芦荟行业中已经首屈一指。
潘英娟改变了别人眼中做不成生意的看法。不仅如此,接下来发生的事,更是让人刮目相看。
2006年,潘英娟遭遇了一场尴尬,正是那次让她终生难忘的尴尬,竟然促使她在另外一个领域里赚得了千万财富。
这张照片是潘英娟参加常州市妇联举办的总裁班。虽然潘英娟在芦荟行业里已经有了名气,但她的初中学历和她平时的举动,在那个精英班里却显得格格不入。一天,一个同学当着全班的面,突然对潘英娟说了这样一句话。
潘英娟:他就很礼貌很客气地来问我,他说潘总,这个课你听得懂吗?当时我脑子里就咯噔一下。
企业总经理朱南燕:当时她很尴尬地笑吧。那个同学说出来这话,我们也很为难,实际上大家心知肚明的事,干吗要讲出来啊。
在同学眼里,潘英娟的企业规模最小,受教育程度最低,穿着打扮也土里土气,都对她有几分瞧不起。
朱南燕:包括我在内,都有一部分想法,就是说来结交一部分,因为我们,比我们更高层次的,比我们更大的一些朋友,企业家。你说,跟她聊,那我不是往下走了嘛。
潘英娟:你为什么说我不好?我哪比你差了?那我就做给你看看,我就这样倔强。
倔强的潘英娟憋着一股劲。论学历和实力,她确实有差距,但她心里也很清楚,那些瞧不起她的老总们将是她最有价值的潜在客户。潘英娟并没有因此就与他们疏远,反而经常发短信给他们,因为她有了一个更大的财富设想,她要开辟另一个赚钱的领域。
学习结束之后,潘英娟就四处搜罗一些奇怪的种子种在地里。按她的计划,这些种子一旦结果,那她的财富将会几十倍地增长。
记者:一亩地肯定要一万以上?
潘英娟:不止,最高的瞎算算八九万的。
原文: > :潘英娟:大棚种植特种蔬菜和芦荟年入千万(2)
网址:/shucaizhongzhi/.html
扩展阅读:
(栏目:)  马伟国15岁就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学。但他在自己21岁的时候,突然辞去月薪上万的工作,还卖掉生意红火的啤酒代理公司,回到农村,在自家后院里挖起了七个一百米长的大坑搞地下蔬菜大棚种植,不到四年时间就创造出了销售额上千万的财富,还主动去银行借钱,再免息借给村民。...
(栏目:)  与普通大白菜相比,迷你白菜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株型小巧,单株净菜重1千克左右,去净后500克左右。方便市民购买、搬运。二是品质好,心叶淡黄色,口感柔嫩、风味浓。近年来北方保护地栽培迅速发展,迷你白菜可以利用保护设施进行越冬栽培,北方种植户对于怎样种好“迷你”白菜还不是十分了解。在本期的节目当中...
(栏目:)  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有一个叫潘英娟的人,她下岗之后当过洗碗工,后来帮丈夫卖瓜子,可她一卖就赔钱,被人说成“脑袋不会拐弯”、“不是做生意的料”等。可就是这个潘英娟,非要自己做生意,而且还就在十三年的时间里实现了财富的三次飞跃,成了当地的创业典型。她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图片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种植花卉大棚利润高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