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道德的道道德是什么意思思

华道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简称:华夏智道)是一家专门从事以、、拓展训练、管理咨询和公关传播为组合的智力密集型企业。公司依托优势社会资源和高效专业的行业平台,以及日臻完善的知识体系和管理体系,为企业客户提供“一站式”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时效性的企业整体化解决方案,助力企业变革与成长。同时,最大可能让企业在培训、咨询、推广过程中节约发展成本、享受到超值服务和有价值的回报。公司立足现实,全力打造客户全新认同的高标准培训咨询机构,致力于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服务平台。
华夏智道 -
&华夏智道公司实施“智力资本优先”的基本经营策略,构建以专业互补、背景多元、经验丰富、执行能力强的复合型团队。公司拥有创新的商业模式和全面的培训形式,拥有卓越的企业文化和先进的盈利模式。并建立起执行效果良好的监测、评测体系,以及人性化、系统化的服务管理体系,保障在为客户提供专业管理咨询、企业培训、员工、公关传播、品牌推广的执行效果和服务质量。 &&&& &&&&华夏智道,探索中国第三代管理咨询的发展,秉承“为客户创造价值,与客户共同成长”的理念,集中高端人才,创新咨询模型和方法,深度研究企业现状,建立长效沟通,提供具有系统化,实操性,而且效果显著的企业管理咨询服务。推动中国大中型企业进行战略转型、组织变革、机制创新、文化重塑等管理咨询。 & &&&&华夏智道,以整合营销的策划思想和强有力的公共关系执行为指导,深度挖掘客户所属行业特性与市场定位,运用传媒广告、公共关系、新闻舆论、事件行销、网络营销、体育营销以及与之相关的营销策略与咨询服务,打造传播品牌。通过专业、完整、高效、快捷的创意策划和执行效果,帮助客户提高知名度、增强美誉度、维护忠诚度,推动企业品牌快速健康成长,实现企业业务持续增长和持久发展。&&
华夏智道 -
北京华夏智道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简称:华夏智道)是一家拥有独特企业文化的专业化企业培训咨询机构。以“弟子规”为企业文化的基础,以仁爱、孝道为道德核心,培养员工的责任、正直、坚忍、明礼、诚信的素质。公司员工将以感恩之情、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位用户。以诚实守信,专业专注的精神,用心服务帮助每一个客户,助力中国企业变革和成长,共同感悟古老文明的人生哲理,品味源远流长的文化精髓。&&&&&公司不断完善企业发展规划体系、员工激励管理体系、项目监督管理体系、危机文化体系、执行文化体系、企业文娱活动体系等,使每位员工都能够在快乐、有序的工作节奏中高效工作和成长。在工作中展现自身价值,在服务中为客户创造价值!&& 公司愿景: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训咨询服务平台。&公司使命:助力中国企业变革和成长,做有社会价值的智力型公司。&& 价值观念:仁爱、诚信、责任、奉献; &&&&&&&&&&&合作、服务、创新、快乐!&& 经营理念:实现客户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完美统一。&&发展策略:以客户为中心、以人才为基础、以服务为理念,打造中国最具影响力企业品牌。&& 企业精神:诚信为本、学习创新、敢于挑战、快乐经营、人本管理、高效服务。&公司LOGO释义:
华夏智道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华夏智道&&&&& &五千年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广袤而璀璨,深邃而渊博;&&&&&&&鉴通古今灿烂文明,转识“智”与“道”,达济于天下。&&&&&& 徽标图案&&&&&& 徽标是有一条象征蓝天和河流的色带变化而成。整体呈现蓝色,具有理智、准确、深远的意向。并由字母“H”的字样(表示“华夏”)和河流图案字母“Z”(表示“智道”)组合而成。视觉效果明朗而流畅,表现出刚柔并济、悠远宛转、开合自如的感觉。&&&&&& 整体图案结合象征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集中而含蓄的表达着中国文化所包含哲理、思想和智慧。&&&&& &整体图案结合有着阶梯的感觉,寓意积极向上,勇攀高峰;彰显了公司放眼世界、达济天下、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 整体图案结表达了公司用灿烂的华夏文明和智慧更好地服务民众、用心回报社会的企业价值;展示了公司助力中国企业可持续成长发展的决心和勇气。
华夏智道 -
&&&&&& 拓展训练项目本着心理挑战最大,体能冒险最小的原则而定,可以使参加者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克服心理惰性,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启发想象力与创造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特定的环境中去思考、去发现、去感悟,对自己、对同仁、对团队重新认识、重新定位。参加者在训练过程中的体验及感受,为他们日后的工作及生活带来很大的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拉近了,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矛盾化解了,彼此间的信任更加增强了。   拓展训练是体验式培训的一种。所谓(Experiencial&Training),就是通过个人在活动中的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体验,然后在培训师指导下,团队成员共同交流,分享个人体验,提升认识的培训方式。项目涉及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整个团队共同完成任务。在这些活动中,团队成员必须相互合作支持,以面对极其艰巨的挑战,这就是建立更强凝聚力的团队的关键所在
通过拓展,个人可以获得: 1.&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改变自身形象; 2.&克服心里惰性,磨练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 3.&启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改善人际关系,更为融洽地与群体合作。&&通过拓展,企业则可以获得:& 1.&进一步明确和认同组织目标、文化,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2.&树立相互配合互相支持的团队精神和整体意识; 3.&改善人际关系,形成积极向上的组织氛围; 4.&使员工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更强的组织领导才能,使组织面对各种变革和挑战变得更为积极、迅捷。
华夏智道 -
&&&&& 北京华夏智道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资深培训顾问培训领域拥有多年经验,并在培训课程体系搭建,讲师甄选与评估,培训需求调研,培训评估和效果转化方面均有独到的研究和深刻观点。&&&&&&&华夏智道培训顾问团队的专业性和严格执行国际标准的工作流程使得团队在客户中树立的优质服务形象。在培训服务中,管理沟通是关键的环节,华夏智道培训顾问均对企业管理有着深刻的理解,并接受过专业的沟通技巧训练,有效的管理沟通保证了培训服务流程的高质量。&&&&&&&华夏智道作为专业的管理咨询公司,为企业开展内部培训是我们非常重视的执行手段,企业通过借助我们专业的各个种类、各个层次的培训课程,来实现自身改善是一个较为有效、非常便捷的方法。&&&&&&&而对于客户企业来说,培训的意义并不只是教给学员那些规则和技能,真正好的培训是一种呵护,能够使学员从中感受到——在自己所服务的机构里,充满着殷切的期望和厚重的关爱,培训是最好的福利。&“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北京华夏智道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全方位的企业内训+训练营+设计生动有效的拓展训练,是北京华夏智道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献给广大客户的超值服务。&&&&&&&华夏智道提供的专业培训课程:一方面,可以准确透视企业的问题所在,帮助企业找到完善管理的切入点,使企业的培训经费“花在刀刃上”;另一方面,能够因材施教,针对企业不同层次的工作人员提供适用的培训课程,融管理理论与实务为一体,既能传授知识、提高技能,又能启迪思想,激励士气,使培训收益最大化,帮助企业建设一支拥有高素质人才,良性循环、高绩效运转的团队!&&&&&&&当您的企业需要量身定制一套科学、高效的培训实施计划、需要对各级管理人员及员工进行省时见效的培训时,请联系我们——北京华夏智道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让专家和培训顾问来协助您完成一些列工作,让您释放压力,空出精力去做您更应该做的!我们非常乐意与追求快速持续成长的商业领袖坦诚交流,期待我们有缘合作!&&&&&&&&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5次
参与编辑人数:3位
最近更新时间: 21:13:26
贡献光荣榜中华道德院12: 国民价值观--中国三宝——爱 和 真--凤凰网博客
真诚必有感应!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中华道德院12: 国民价值观
& & &国民价值观
目 录 一、中国 3 & & 二、国民价值观 3 & & 三、公平与信用 7 & & & &孔子说公平 8 & & & &老子说信用 21 & & &大公社会 25 & & & & & & & & &
一、中国 中国,又名中华,又名华夏,又名神州。西昆仑,东泰山,中间定都为长安,文明历史上万年。中国是人类文明古国,引领人类文明整体复兴。中国的复兴是世界的复兴,因此中国的崛起是世界的希望。世界上有这样一个民族,她勤劳善良,热爱和平,她的文化源自和谐,她的信仰就是真诚。母亲怎样告诉她的子女做人,这个民族就怎样告诉她的成员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因为“中正”而有“华光”,所以被世人称作“中华”。中华民族的特性就是勤劳善良,中华民族的特征就是正大光明。世界上有这样一个国家,他以仁爱为国土,以忠孝为制度,以礼仪为衣服。他的国民彬彬有礼,最崇尚的是圣人的风度。此国之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沐浴自然雨露。此民之国,公平讲信,道义值千金,人谓是君子之国。因为他行“中道”而自成“一国”,所以被世人称作“中国”。中国的道路就是不偏不倚,中国的道德就是不离不弃。
二、国民价值观 开国难,建国难,立国更难。开国之难难在开拓,要从荒地里种庄稼;建国之难难在建设,要把天平放置在倾斜的地方;立国之难难在立下规矩,从此照原则办事,照契约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国家与人民立下的契约,体现了立国原则,是国民价值观的出处。因中华全民为一体,又称核心价值观。(以下节选自《中国核心价值观》)最基本的做人理念,我们叫他核心价值观。这是不能动的底线,一动人就没了。中国人讲真诚,讲和谐,讲仁爱。仁爱即良知,不要良知不叫人。和谐即和气,和气生财。真诚即诚实,诚实君子交往不累。仁爱(良知)、和谐(和气)、真诚(诚实)是全体中国人共同的做人理念,是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即中国核心价值观,国民价值观。不要说这太平实,平实才好。不要说这太普通,行出来就不普通了。大家都认可的并不多,都认可的唯有人性中的善,好比暖阳照寒冰。我们要扬起共同信念,挺进破冰之旅。国民价值观使人与国家相连,因为国家是人做的。国家机器为人服务。国家机器不是国家的全部,真正的国家包括三要素:国家信仰(即国家精神、国家文化),国家机器(即党政军、公检法、工商税务与各种监督部门),国民(全众)。国家靠国家信仰支撑并引导,国无信仰不立。国家靠国家机器维持并管理,国无明君不行。国家三要素中国民最重要,国家的一切为人服务,为具体的老百姓服务。《左传》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主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用孟子术语讲,叫“保民而王”。把民保住,江山就保住了。得民心者得天下。信仰是民心工程。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保民思想、民贵思想(“民为贵、君次之、社稷为轻”)值得大力弘扬。“国家是人做的”,意思是说国家不能没人性。国家不等于机器,国家等于人。执法要和谐,因为立法本来就是和谐的。和谐是宪法精神。国家的最高精神价值体现在宪法中,宪法诞生在人民中。宪法引导我们以人为本,而不是走向非人。宪法连接了国家信仰、国家机器与国民,是国家三要素的共同体现,国家三要素在宪法中得到完好的统摄。宪法之所以叫宪法,就因为他是国家精神的至高点。十五亿中国人民不能“无极限”,必须有样东西封顶,“盖得住”,作为最高规范。宪法就是这个最高规范。他不仅是国家最高法律,从“封顶”的意义讲,宪法就是国家最高信仰的体现。作为文本的宪法由人制定,作为精神理念的宪法是自定义。法自身在说话。宪法不完美,依然是最高价值的体现。宪法可以修正,但国家不能没有宪法。我们说的宪法是什么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里面规定了什么是中国,什么是中国核心价值观。中国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国家机器自身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都有明确规定。宪法是国家基本法,也是国家最高法。宪法是神圣法典,规定了精神范畴,界定了价值标准。宪法就是信仰说明书:即指出了是,也指出了非;即指出了善,也指出了恶;指出了法,也指出了非法,同时指出了非非法;宪法告诉我们动因必有结果,作为国民,起心动念很重要,告诉国民要守法。宪法同时告诫国家要为人民服务,否则违背了立宪、立国、立党的精神。宪法为国家规定了上上下下的规范与游戏规则。他之所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不仅因为是人民授权,更是因为历史授权。在现代意义的宪法诞生前,中国的宪法是《春秋》。孔子宪章文武,祖法三代,因周礼而制宪法。孔子是制宪者,孔子是立法者。“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春秋·哀公十三年》,即《春秋》最后一卷,孔子记载:“夏。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讲周敬王三十八年,鲁哀公十三年,鲁哀公因周命,以周礼,与“晋定公”及“吴王夫差”会盟于黄池。当时郑宋、楚陈、吴越等国交战,鲁晋吴三国这次著名的黄池之会是一次和平的会盟,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最值得注意的是孔子的“春秋笔法”。在经文中,孔子称鲁哀公为“公”,称晋定公为“侯”,称吴王夫差为“子”,这是恪守周礼,记录各国诸侯的爵位品阶,申明国家制度。周礼以公、侯、伯、子、男为爵位,可以调,但不可以乱。当时吴子夫差势力强盛,称“吴王”;晋定侯也自称“公”,这都是不合周礼的。除了周天子,没有王。孔子对僭越者不客气,纷纷将他们打回原形。史笔不茍,维护了国家制度的尊严,彰显了礼法的神圣,捍卫了中国最基本的、讲尊卑、讲秩序、谋共存的价值观,确保传承不断代。《春秋》作为古代中国的宪法,确立的是“敬天法祖、崇德尊王”的国家精神范式,这一精神范式产生的巨大作用有目共睹,维护了五千年文明,故为全民自觉遵守,历代法典以之为准则,是圣君贤相的依靠,是国家生存的保证。《春秋》精神体现在今之宪法中,一脉相传,其核心无有更改。中国宪法是中国价值观的体现,是中国人信仰的说明。今天,我们在这里重申中国价值观,以宪法为依据,不能有丝毫背离。这是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中国的国民价值观是什么?是仁爱,和谐,真诚,即中国人的信仰。这是五千年以来中国人在生产劳动与精神生活中形成的全民观念,全民理念,全民信仰,是神圣不可动摇的立身之本,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精神指南。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宪法精神的保护下,国家与人民经受住了“文革”的冲击与改革开放大潮的考验,如今中国人的信仰得到复兴,中国国民价值观得到凝聚,重新面向世界,开始说话,开始讲述中国故事,表达中国理念,述说中国与世界人民共同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这一切都在宪法中。宪法保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确立中国国民价值观。我们来看宪法,就知道国民价值观是如何确立。任何人都无权树立国民价值观,因为这就是国家价值观,必须由宪法来确立,以宪法为依据,以宪法为仲裁。“中国核心价值观——国民价值观”价值链(统称“中国价值观”)的提出人是宪法精神的阐述者。我们以理解宪法为智慧,以服从宪法为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庄严神圣的法典,严格、清晰、明确。严格指规定严格,必须遵守。清晰指性质清晰,没有歧义。明确指功能明确,适用性强。宪法是全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道德自律的呈现,是中国价值观的经典表述。宪法里的中国价值观:仁爱。仁爱是宪法最高精神,也是最高原则。我们本着仁爱的原则制定宪法。宪法的作用是保护人,宪法的作用是不毁灭人。宪法是道德保障与信仰捍卫者。宪法第一章第二十四条:“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这条说明宪法有爱,宪法保护道德。宪法第二章第二十三条:“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第二章第三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这两条说明宪法保护人的权利。宪法还特别保护人的休息权,充分体现了仁爱精神。第二章第四十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宪法特别尊重人的劳动成果,第一章第十四条:“国家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宪法对人的关心细微到身体,充分体现了仁爱精神。宪法第一章第二十条:“保护人民健康”、“增强人民体质。”宪法不忘本。最让人感动的是宪法对母亲的保护,这是最基本的保护,也是最高的保护,是人性本身在说话。宪法第二章第四十条:“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这说明了母亲是国家之本,儿童是国家未来。以上各条是宪法对人的保护,着眼于具体公民,以下是国家对文化、对历史、对各民族、对各阶层的保护,无不体现仁爱精神。宪法第一章第二十二条:“国家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这说明了国家在硬件、软件上传承文明。宪法序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十分强调帮助。宪法第一章第四条:“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求,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这两条说明了国家关爱所有民族。在此基础上,关爱一切阶层。宪法序言:“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必须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宪法中的关键字眼“团结”、“保护”,有助于我们理解宪法仁爱精神。宪法之所以是严厉的,正因为他是仁爱的。严厉见仁爱,爱是管教。因此宪法第一章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条是大纲,整体说明了宪法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权利,保护人性,保护良知,提倡中华民族仁爱价值观。这条是基础的基础,关键的关键,核心的核心。宪法讲仁爱,宪法讲人性,不明白这一点,将在执法中犯下致命错误。和谐。和谐是宪法的指向,是社会发展的目标,本身就是制度文明的体现。和谐不是时代精神,而是一贯精神。孔子的弟子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和谐是礼的应用。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国家一直朝和谐的目标进发,建设和谐世界的步伐不曾停止。和谐是中国精神,体现文明古国应有的精神风貌、应有的文化特色与应有的思维高度。和谐是生存智慧,宪法是和谐法典,整部宪法都体现了和谐精神,和谐价值观。宪法指导我们天人关系要和谐,第一章第九条:“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宪法规定了国家与人关系的和谐,第一章第二十七条:“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关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宪法还特别规定了经济建设与财富分配的原则性和谐,这条对当前的反腐败、干群关系建设、维护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有极大帮助。宪法第一章第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宪法这条关于经济关系和谐的经典条文,指导国家恪守公有制,直接指导我们在当下如何解决因贫富差距越拉越大、极少数人控制极多财产,因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带来的社会问题。宪法保证国家与人经济关系和谐,重点是还利于民。宪法规定了民族关系的和谐,信仰的和谐与文化权利的和谐。宪法第一章第四条:“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宪法通过三重关系的界定:天人关系和谐、国家与人关系和谐,人与人关系和谐,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建设提供了价值依据。同时我们要知道,和谐不是规定(意思是:和谐不是凭规定就能实现的),和谐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惟有全民素质(主要是道德素质)提高了,和谐才能实现。宪法通过法律的方式促进道德提高,促进社会和谐。宪法体现和谐价值观。我们在和谐中领悟宪法精髓,就知道了宪法向我们表述了和谐的愿景。真诚。真诚是宪法本身合法性的说明。我们的宪法是真诚的宪法,有多少说多少,不是浮夸。在表述愿景的同时注重实际,让和谐世界的建设具有可行性。在自身真诚的基础上,宪法以真诚的理念,表述了真诚的内容,作了方方面面真诚的规定。宪法当然是“动真格的”,当然是“真实的”。宪法的制定与执行,以及条文本身,体现了中国人的真诚价值观。真诚源于创造,源于传承。宪法序言之始,即整部宪法的第一句话是:“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这条很真诚。宪法一开始就向我们坦露了真诚,明白无误告诉我们真诚是制宪原则,宪法所讲的内容都是真诚的规定。首先,宪法提到了创造,明确说文化是人共同创造。第二,宪法提到了创造的历史,说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之一”,这明确地表述了我们的多元理念。第三,宪法提到了革命,充满有克制力的变革精神。宪法第一句就讲历史、讲文化、讲传统,连起来就是讲历史文化传统,表明了传承的自觉性,展示了希望与现实,展示了真诚。真诚是宪法的合法性说明,也是宪法魅力所在。宪法以身作则,是中国人真诚价值观的形象说明。宪法是中国形象大使,本着真诚出现在世界上,通过约束自身造就世界。宪法向世人讲述了仁爱、和谐、真诚的重要性,表达了仁爱、和谐、真诚的愿景,制定了仁爱、和谐、真诚的规定,使仁爱、和谐、真诚成为国家的原则与个人生活准则,使人融入国家生活中,成为受国家保护的人。在此基础上进行传承与创造,使中华文明发射出久远光芒。宪法确立仁爱、和谐、真诚是中国核心价值观,就是确立了中国人的生命保证。没有仁爱、和谐、真诚,人与国家就会消失。爱和真是中国三宝,宪法是有三宝的生命宝典。人活天地中,人在世界上,人在社会里,人在国家统治下,必须以宪法的原则为原则,以宪法的规定为规定,以宪法的修养为修养,以宪法的精神为精神,这样生命才有保证。国家信仰不容置疑,国家尊严不可触犯,因为这是人自身需要确立的国家。宪法体现国家价值观,即中国人的价值观,国民价值观。在价值观里人与国家合一,人为国人,国为人国。宪法的目标是打造人的国度。宪法确立仁爱、和谐、真诚,是对人的保护。中国的国民价值观是什么?是仁爱、和谐、真诚。我们用仁爱、和谐、真诚的原则制定了宪法,宪法又向我们作了仁爱、和谐、真诚的规定。在立法与执法过程中,国家不偏离核心价值观的人性取向。在守法的生活中,人享受核心价值观带来的幸福。
三、公平与信用 & &公平与信用是圣人最大的言教,是中国立国之本,是中国人生命的保证。公平是孔子思想的主题,信用是老子道德的主题。信用是公平的必需条件,公平是信用的运作方式。“公平”与“信用”合称“公信”,是打造大公社会的入口。 &
孔子说公平 & (原名《孔子眼中的中国》) (一)孔子眼中的中国是公平的中国。如果此刻您在家中,眼前的桌子上有一个空碗,您会想到什么?对,盛饭,渴了的时候也可以用它来盛一碗水。端水的时候您会怎样做?对,您会努力的把一碗水端平,小心翼翼的走路,可别把金贵的水白白的洒在地上,那太可惜了。若我们不能像一位家庭主妇一样珍惜一碗水,把水端平,就不是一位好的家庭成员;若我们不能以公平之心、正直之举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人,认真的去做每一件事,就不是一个好员工,好市民,好公民。公平不仅是社会公德,也是劳动纪律,是中国社会长期发展自然形成的全民观念。当今中国老百姓最盼望的是什么呢?是公平。这是人类天生的诉求。一件事“不公平”,势必引起反对,矛盾一旦公开,迟早要摊牌。中华历史因公平而兴国,因不公平而亡国。中国老百姓日夜盼青天,望白云,公平值千金,正义换人心。“公平”二字是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关键。今天我们为中国“解码”,就知道国家没那么复杂,一切问题都是努力达成公平的问题。公平的意思是人生下来就是平等的,谁也没有特权,谁假想自己有特权就反对他 ,谁耍特权就推倒他,这就是大众心理,当为治国者鉴。四川农村把公平打比为“一碗水端平”,这是很有道理的。治民如治水,要顺势牵引,逆向整治,顺逆之间保持平衡。水是地球天然的恒温箱,也是天然的衡量器,所以叫“水平”,意思是达到既定水位,像水一样平。像水一样平叫“水平”,像公家一样平叫“公平”。水不平静人不能喝,公家不平等人不能活。像太古一样平叫“太平”。欲求太平世,先修太平人。衡水之器名为柱,衡物之器名为钧,平衡人心的叫法律。公平是法治的产物,不公平是法治缺失的后果。治当有法,所以叫法治。治当有度,所以叫法度(制度)。水的刻度是人的命运,治水之人当依度而行。天自有度,人自有性,把握刻度就是把握命运,掌握和谐就是掌握生存。人因秉性而生,国因法治而存。这种法治是治人事天的法治,不是治人事人的法治。天道中国,以天良为法律;圣人孔子,中国人良心的捍卫者,为我们划定了思想与行为的红线。这条红线就是中国人的生命线,也就是中国人的供给线。当今中国内部事务,是以致公平——打造公平社会为第一要务,因为只有良知、只有法治、只有公平才能挽救这个已经出现倾斜,甚至可能面临倾覆的社会。国不可乱,人不可分。混乱的社会被称为乱民社会,乱民社会再进一步发展就成为暴民社会。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可能有的人认为中国社会是一个刁民社会,他为什么刁?缺教育。但老百姓不这么看,从老百姓的角度看,可能有的人认为中国社会是一个贪官社会,所谓“无官不贪”,肯定是夸大之词,但也说明了这确实是一个现象。他为什么贪?还是因为缺教育。因为上上下下都缺教育,所以在有的地方刁民对贪官,贪官治刁民。官有多贪,民就有多刁,这是必然的,我们不能指望贪污腐败能够培养出守法的公民。官民争利,暴力者胜。这样下去肯定是不行的,为此我们必须要拿出教育的方案来,使公平不仅是一种呼吁,而必须是一种操作手段,要在政策的层面推行之。中国社会的不公由来久矣,制度的不公源自于人性的不足。贪婪导致掠夺,掠夺导致失衡。我们的教育肯定是人性教育,肯定是思想启蒙教育,把握民族性才有建设社会的可能,回归人性才能把国家拽回到正常的轨道来。中国社会的不公,大致包括不公平、不公正、不公开三个方面,这都是因为不讲公德(个人层面)、教化缺失(国家层面)所导致的必然现象。我们相信,孔子思想可以帮助中国解决社会问题,他有这个功能,基于性善论的儒家思想可以引导中国向公平、公正迈进。不公平是中国社会的一个顽疾,很奇怪,正因为有顽疾,反而维持了国家的生存。正如人的身体一样,人人都有病,没病的人是不存在的。病没了,人也死了,原来人的身体靠疾病来维持。人的一生是从这种病到那种病的一个发展过程,后病接前病,小病生大病,环环相扣,形成合力,维持人体机能(气)之运转。或云:“贪污腐败是国家机器的润滑剂,没‘油水’机器就会卡住。关键在于要有‘度’”。此说可供参考。我们来看,人是怎样死的?很多都是治病治死的,不是生病生死的。我们已经在很多地方讲过了:一定要尊重疾病,与疾病相和谐,人体才能生存。别说“治病”,要说“养病”,把病“养”起来就“好”了。《黄帝内经》讲正气与邪气可以转换,关键是要把握平衡。国家也是这样,它如同人的身体,需要与疾病和谐。尊重疾病,了解危机的需求,把矛盾当成合力,把障碍当成阶梯,在困难中前进,在忧患中生存。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这个道理。这样看来,不公平虽然是中国社会最大的问题,但它并不可怕。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面对它,接受它,和它做朋友。是的,世界上没有不公平,只有不平衡。只要把握了平衡的刻度,任何事情都是公平的、正确的,都可以大胆的去做。没有对与不对,只有做与不做。不公平并不是一个时代病,而是任何时代的通病。正因为是通病,它才可以通行无阻,这是很奇妙的。医生们说的很对,人类不过是一个宿主。孔子深知中国的民族性有着善恶两面,是善恶共存的命运共同体。好人与坏人都是一个妈生出来的,好制度与坏制度都是一个国家自己的选择。那么,儒家的工作就是“避恶就善”,引导人心向善,在国家教化中解决社会问题,在吸引人们寻求归宿的过程中自动瓦解人各自的问题。不要为了治理而治理,要在建设中使治理得以实现。请把问题轻轻放一边,对烦恼说再见。你就大胆地“搁置”吧,自有合理解决的方案。连我们的钓鱼岛都可以先搁置,世上还有什么问题不能搁置?智慧都是“搁”出来的,好东西一定要先放一放。邓公“搁置论”对当今中国公务员办事来说是一个有着哲学高度的精神指导。邓公说“可以先搁置”,孔子说“欲速则不达”,自然之道成就自然之功。有的事情它是自然就有的,顺带去做比专门去做还好。这其中有技巧。儒家治理社会的技巧就是只管去建设善,而不必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治理恶上。他是“避恶就善”,而不是“治恶扬善”。“治恶扬善”势必会制造矛盾,扩大差异,引发冲突,分裂社会,不是明智之举。儒家眼中只有善,凡事不必比较,如果一个人做到善,那么不善就消失了。世上没有恶,只有不善。不善是什么呢?是未善。这样看来,世上只有未善之心,没有不善之人。未善即是向善之意。这是儒家治理社会的方法论。他告诉我们,公平是內心的感受,而不是客观的事实,同样一件事,有的人认为很公平,有的人认为不公平,所以公平其实是一个心态问题。儒释道文明提倡激发人的信念,发善心,做善人,行善道,入善城。不公平是自找的麻烦,公平是修来的福报。请把社会问题还原成个人问题,提倡每一个人讲公德,这样才能彻底解决社会公平问题。 (二)孔子眼中的中国是公平的中国。孔子名言:“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说:但有教育,不分种类,对所有族群的人实施必要的国家教化,文化促进道德,经济保障生存,通过强有力的手段将所有人纳入天地人合一的信仰体系中。天道所演,无有逸物;人道所致,无有逸民。“有教无类”是我们打造大公社会的原则性表述,他合乎“人人生而平等”、“天赋人权”的文明理念,是东西方共同认可的、并为国际社会推行的人类价值观念。公民社会的真实诉求是公平社会。“有教无类”的观念有益于大众,是我们开展思想启蒙的人道基础,是上升到国家层面的公民思想,是公民对国家的请求,是国家对公民的教育。信念交汇产生信仰。在信仰的平台上,公民可以和国家对话,人类可以和天地交谈,认识自然生活的美好,原来就在心甘情愿的接受中。“有教无类”这话是孔子说的,孔子这句话说的好不好?当然好。同时我们要知道,我们不是因为他是孔子才信他,也就是说,不是因为孔子说过什么就信他,重要的是要看说这话的人是否做到了自己所说的话。那么孔子本人是否做到了“有教无类”呢?孔子的教化是公平、公正、公开的吗?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一个智慧的人,但我更愿意说,孔子是一个坦荡的人、诚实的人。只有从人性的层面上才能认识到我们的夫子,他的仁爱源自他的真诚,他的真诚挥发出他的仁爱,思想家与他的思想是和谐的。从历史记载来看,他做到了“有教无类”,他的教化是公平、公正、公开的,他有资格说这话,我们可以相信他,参照他的观点,运用独立自主的思考去做、去行、去沟通。何以见得孔子做到了“有教无类?”《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弟子中有贵族,如鲁国贵族南宫敬叔;也有平民,如颜渊;有专业的外交官,如子贡;也有纯粹的学者,如子夏;子路是武士,公冶长是囚徒。孔子的弟子来自五湖四海,来自四面八方,有很多当时的草根、蚁族、“北漂”“南漂”“中间漂”,当然也有“白领”“金领”“钻石领”。中国外国,庙堂民间,孔子的教育无所不在,以德使才,以才养德,对人类施以博爱,予以教化;对世界各国施加影响,加强沟通。孔子的私学是大公无私的私学,孔子做的是思想启蒙的工作,为国家培养人才,为民族传承文化,为世界输送思想,为人类缔造和平。在此福荫下,孔子的传人高度提炼中国核心价值观为仁爱、和谐、真诚。我们乐观地认为,全社会可以达成共识,因为这其实不过是恢复原有共识。有了共识就可以办公事,把公共利益最大化,维护中华民族集团化生存,维持人类日常运转。圣教无私,圣心无违,君子德参天地,呵护地球众生,给出生命的意义,激发每一个生命体自主创造生命的价值,使之不至于沦落到虚空的境地,如此方可在地球上建立性乐园,道乐土。性道不灭,道性不空,人方为人。史称孔子门下“贤人七十二”,应是贵贱一体,贵族与贱民共享人格尊严;“弟子三千”,应是三千民众,是以生产为主的教育单位。从精神上讲,孔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贵族(指文明人);从实效上讲,孔子的教育目标是打造以拥有人格尊严的平民为主体的、包括了所有族群的、人人平等的公平社会。孔子不允许别人把他称为圣人,他认为自己和别人完全一样,只是一个学习做人、向君子看齐的人。放下身段才有公平,高高在上势必不公。儒家仁爱思想体现了公平与公正,这缘自于儒家自由平等的觉悟性高,行动力强,观察力好,亲和力佳。任何时代的开启都必须导之以思想启蒙,当今中国要进行思想启蒙,何以为之?请让孔子思想来担此重任。因为孔子思想里面本来就包含了人类启蒙所必需的三个点:自由、平等、博爱。在此基础上,孔子思想还能够帮助我们界定这三点,确保他们在中国社会可以推行:自由必须是法治下的自由,平等必须是分配下的平等,博爱必须是教化下的博爱。教你爱你才知道什么是爱,教你爱你才知道怎样去爱。爱是教出来的,不教就没有爱,这是我们爱的教育。一教就会叫做人;教都教不会叫做石头。虽然教不会,但也可以生存,为什么呢?他有人管,这个“人”就叫国家;不用教、自己会是天才。“人”,“石头”,“天才”,这三种人是人类基本构成,虽成因复杂,但都诉求简单。“人”要的不过是一碗饭,“石头”要的不过是一片山,“天才”要的不过是一方天。了解其诉求,就可以在大教化中引导他共同生存。儒教在国家框架下保证了人的整体生存,人类思想启蒙运动待孔子而后行!孔子的国家学说是有益的国家学说,有益于国家与人民,并有益于本国与外国。在礼法的规范中,实现了仁道,这叫以礼践仁。孔子以来,儒家所做的工作正是思想启蒙的工作。什么叫教化?教化就是思想启蒙,在教育中归化。归化到哪里?归化到核心理念中,形成一个整体,中华民族作集团化生存。在此基础上,国家建设与社会治理才有可能。孔子有道有术,非常讲究方法。孔子是怎样做到“有教无类”的呢?方法很神奇,其实很简单。我们现在已经普遍接受这种做法,但在当时那可是经过多次失败、多次容错、反复设想、反复试验得来的宝贵经验,此经验可贵,今日当继续推行之。怎样才能做到“有教无类”?换句话说,怎样治理社会上所有的人?方法就是办学校(政府职能是办学兴教),寓教(职业教育)于乐(乐业)。一定要收学费(一边给利,一边收费,形成交换),才能培养他,教育他。这样做的原理是通过有偿教育(与之对等的是有偿劳动)迫使他进入国家与人民的契约关系中,从而纳入制度化管理。孔子名言:“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这话意思是,“只要交了一束肉干作学费以求上进的人,我没有不教诲的。”就是这种说明。公平“靠”教育,公民“靠”国家。前一个“靠”指依靠,后一个“靠”指信靠。收费的教育才是公平的教育,纳税的社会才是公平的社会。金钱是交换的凭证,契约是生存的保证。公平源自交换,所以需要配合与理解。它当然不是购买出来的,金钱买不到平等,但一定是要在契约之中才能建立对等的关系,保障人的权利,实现人的自由。国家是立约的机构,政府是践约的机构。政府带领人民守约,这叫建设。 (三)孔子眼中的中国是公平的中国。公平的中国是大家都生活富足、整体文明中实现了个体文明的文明社会。《论语·子路》记载孔子到卫国去办事,冉有做他的仆从。孔子说:“好多人啊”,意思是说:“好繁华啊”。冉有趁机请教治国之道,问:“已经人口众多,又该怎么做?”孔子回答说:“让他富裕”。意思是:搞经济,促繁荣。冉有追问:“已经富裕了,又该怎么做?”孔子用肯定的语气告诉他:“教育他们。”孔子的意思是说:光有富裕是不够的,还必须开展行之有效的国家教化,富裕才有保证,才有真正的富裕。孔子指出:“富而教之”是富强之道,“富而不教”不可能产生富强的国家。“富而不教”比“不富”还糟糕。国家“不富”,可以变富;“富而不教”会怎样?会使一个国家丧失战斗力,丧失生存权,直接被地球之手抹掉。“富而不教”导致国家面临三种危机,三种国家危机:财富外流掏空国家;社会内部贫富分化,引发民怨,形成冲击波;教化的缺失使政府职能消减乃至消失。这三种危机是中国的国家危机,是当前面临的大问题。这三种危机最终会叠加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危机,如果不采取办法,可能会在某一天拉垮中国社会。其过程大概是:首先,看不见的财富外流日益严重,大盗千手,国家一空,渐渐从个人盗取国家财富发展为群体盗取国家财富,也就是全民财富。在盗取国家财富的“竞技”过程中,形成“行业”,培养了大量的“高手”,并使“竞技”行为成为“潮流”。在如此“潮流”的高度腐蚀之下,国家机器不再是铁板一块。这种盗窃民富的行为最终会公开化,因为尝到甜头,并且无人制约,权势与财富的拥有者纷纷撕去往昔温情脉脉的面纱,从盗国到卖国只需一步。同时,两极分化导致社会分裂,民分九层,官分五种,民怨民、民怨官,官怨民、官怨官,官怨与民怨交织在一起,成为国怨,其中有国冤。官怨表现为自挖墙脚,孔子把这称为“祸起萧墙”;民怨连通“萧墙”内外,可能会因小事情爆发大动乱,民怨的突破口、爆发点往往是针对社会的不公。最后,政府的不作为(无法作为)使中国社会的崩溃就从中国政府内部的崩溃开始。以上是中国社会崩溃三步骤模式的推演,简单说就是:财富外流,两极分化,政府不作为,这种连环崩溃在历史上多次发生,今天我们把这种模式列出来,意在警戒、预防,为此必须开展教化工作,从公家到公民进行相同内容的公平教育,才可以防止上述事情的发生。儒家虽爱人,但并不倾向于百姓;儒家虽行教化,但并不倾向于政府。他是公正的,只在国家的整体概念下做事,是政府与百姓的桥梁。儒家因为是中国价值观的传承者与捍卫者,理所当然是中国社会风俗的仲裁者与审判者。有时仲裁即可,有时当行审判,视情况而定。总的来说,以价值观作生存纽带的十五亿中国人不能没有生活的判断者,不能没有战斗的指导员。儒家不事生产(指不从事物质生产,劳心不劳力),他在最艰苦的劳动——思想劳动中为民族谋出路,为国家谋发展,因为他忠贞的信念就连自己也不能动摇,故可自立、立人,自达、达人。国家的分配权是天然的,乃历史赋予,先人交托,所以能赢得上天信任,下民信赖。以敬天为标志的儒家引导国家分配是公正的,因为他自身没有贪污腐败的功能,所以无法进行贪污腐败。为什么说他身上没有贪污腐败的功能?这是说一个真正的儒家身上只有单一功能,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功能,他不干别的活。齐家的“齐”正是分配公正的意思,平天下的“平”是平衡天下的意思。所以,天下的财富交给“只爱美德,不爱钱财”的人来分配,这样天下人放心。世上真有“只爱美德,不爱钱财”的人吗?有。那他怎样生存?一条鱼怎样在大海里生存,他就怎样在人民中生存。天地供养,清贫是福。愿向众生乞雨笠,转身施与田中人。他奉献自己,并意识到这是最大的幸福。在分配过程中,把难处与苦处自己摆平,只展示光明。儒家把官、民两边拉在同一个平台上,做出对等的公开交换,各自的利益看得见,中间“匀”出一部分作为公共基金,公家的资本,其实他是把自己所有的产业都投在了里面,他是一个赤贫的富翁,裸捐的婴儿。存粮的地方叫粮仓,存良的地方叫人心,儒家为世人保存了真善种子。公平教育的意思是机会均等,解决就业,积极消费,合理分配,这应该是公家与公民的共识,其中合理分配是关键,国富民贫不如民富国均(均衡)。国家有那么多钱,对于公民来说,改革开放的红利体现在哪里呢?最佳的“分红”方式是让公家来投资教育与解决住房。分配是国家生命线。从生产到消费,其中必须由分配来主导。中国目前已经整体实现了“生产幸福”(指合理有效的生产),并且已经懂得了“消费幸福”(指积极有效的消费),但中间最重要的环节“分配幸福”(指公正合理的分配)还没有建立起来,这就是中国社会两头翘、两头怨的原因,老百姓埋怨政府不公,政府埋怨老百姓不明(“我已经很公正了呀”),这也就是中国人还没有真正感受到幸福的原因所在。儒家学说对于分配问题有精准把握,孔子对此作出了深刻论断。任何社会、任何时代分配是要害,幸福是分出来的。不分则不明,所以叫“分明”。我们看到,很多的生产劳动都是重复劳动,人们在做无用功,根本就没有进入分配的计划中,也没在交换的市场中,那他在哪里?他在盲目的寻求中,自生自灭,没有关怀,一生过得艰辛。现实情况是:极少的人占据了极多的资源,只有进入那道“窄门”,才能分配到幸福。这就是当今的大学毕业生渴望进入政府机关与国企单位的原因所在。我们认为,“富强中国”不能是“富豪中国”,不允许任何利益集团操纵中国。因为被操纵久了,中国老百姓有个潜意识:公家才有幸福,小民没有出路。这是可悲的。孔子告诉我们必须打破权利的操纵与资源的垄断,建设出机会均等的公平社会。这是中华民族的出路。人人都有幸福的权利,不可以自我放弃分配的名额。一人一票,一人一投。这是民主吗?这是民主。民主的真谛是要回分配权。在过去的集体时代,一个生产队的分配权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分配不公造成了中国农村家庭的普遍不幸。如今,分配权利也有失控的危险。我们看到:越是辛苦的工作报酬越低,劳动者没能得到应有的尊重。下岗职工问题以及深藏其中的制度问题、农民问题以及他们的土地问题、伪中产阶级问题以及他们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三题并出,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三个难题,他们都与分配制度有关,其中存有巨大的金融隐患,涉及国际债务危机与国家内部信誉危机。现有分配制度扼住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咽喉,不公正的分配扼杀了中国经济的希望,浪费了人民群众生产劳动的天才与激情。设计好分配制度,置换一下分配者,重新分配,这是国家发展的需求。 (四)孔子眼中的中国是公平的中国。孔子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意思是:我听说有国有家的人不担心东西少(不会有短缺),只担心分配不均;不担心穷(不会穷),只担心不安定。概言之,只要分配公正,就没人受穷;只要互济互助,就不会缺少;只要人心安定,国家就不会“翻车”。如果这样(就大有作为),那么,远方的人不信服本国政策的话,就通过修养文明美德把他吸引过来。他既然来了,就让他安居乐业。孔子所讲“既来之,则安之”是针对归化者的安置政策。外来者归化,这是对国内社会治理有效的必然反应。如何治理国内社会?千条万条,孔子归为一条,那就是分配公正。我再强调一下儒家的观点:幸福是分配出来的,社会财富的分配者需要再学习。这不是平均主义,而是公平主义。这不是吃大锅饭,而是让大锅小灶、锅盆碗盏各得其所。邓小平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话管用三十年,适合改革开放初期,如今中国因为“先富”引发“先腐”、“先富即先腐”的严峻现状。“先富论”已经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可以不再提倡,因为人的觉悟虽然是分先后的,但人的权利是平等的。大家有饭吃才好。关于引导,共分三种:导正,导误,导正与导误之间是导平(平衡)。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世界在运动,事物在发展,有的导正具有时效性,再进一步就会出现错误,当初用来导正的工具与理论自身也需要适时矫正。富裕理论需要推陈出新,怎么发展也要有原则。在富裕过程中,最大的原则是要有德。古语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以德养财是真财富,以财养德是伪道德。道德不能谈条件,失德不能讲借口,人得自己修,事得自己练,修炼过程中不能迷失自己。现在我们希望像上海自贸区这种“新生事物”不要再成为“新富新腐”或“先富先腐”、“未富先腐”、“谁富谁腐”、“共富共腐”、“公富公腐”的试验田,这种试验我们已经做不起了,代价太大。不能把国家的命运赌在某一些人,或者某一个地方身上,总要为中华民族保留几分自留地才好。希望上海自贸区要成为“共富而不共腐”的自留地。那么,我们现在应该提倡什么呢?只能是提倡“共富”,即共同富裕,合理分配。并且我们相信,富裕并不就等于腐败,如果遵照孔子“富而教之”的国家大战略开展建设,那么富就是强,并且可以消除仇富心理带来的隐患。怎样才能彻底解决腐败问题?“富而不教”必然腐败,“富而教之”可以避免腐败,这就是孔子为帮助我们解决当下问题提供的答案。如果说“先富论”管用三十年,那么“共富论”至少要管用一百年,中国才能确保生存。共产共富,共富共产。共产党是“共富党”,不是“先富党”。中国的执政者中国共产党是共富理论的积极实践者与推行者,国家教化(包括计划与规划)下的共同富裕是全民目标。共富理论是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建设中国社会的一个共同着力点。现在要让大家明白,从国家层面讲,富裕是公富,不是私富;从个人层面讲,当然允许私富,“私”有财产权是“公”民的基础,但个人的私富不能妨害全民的公富;小康社会是共同奔小康。对人类整体而言,个人的幸福建立在大众的幸福中,“鹤立鸡群”是没有意义的,“鹤立鸡群”固然美,恐怕要招来“焚琴煮鹤”!在一个出现贫富悬殊的社会中,“小康家庭”是不存在的。千万不能搞一枝独秀的“小康社区”,那很假,并且很危险。眼下需凝聚全民共识,树立全民目标。共同富裕是公民利益与国家利益的交汇点与大集合,用它可以夯实民意基础,重新整合资源,推动经济改革,重要的是把改革开放的红利落实在每个人头上,造福包括所有家庭在内的中国社会。何谓社会?社会即“因社而会”,这是一个传统观念,指人们为解决生存问题在土地神的神庙“社”中聚会,所以叫“社”“会”,其原始形式是傩社(傩戏),见载于《论语·乡党》。人们在社中商量事情,探讨办法,划分秩序,做出行动。“因社而会”的活动标志是祭神,祭神必有散福(分享祭品),人们的聚会以宴饮为高潮,在古时成为风俗,流传至今。“社会”这个概念本身就寓含了合理的分配,祭神散福这种天然公正的分配是民主的起源。从功能设置上,也是从人类根性上讲,社会是没有问题的,国家也是没有问题的,这是人类至今存在的原因。因为众力扶持,人类良心的天平经得起风雨,经得住考验。公家怎么有问题呢?原来他不公正就不能称公家。那么,大家扶住他回到公正的天平线上,那不就公正了吗? (五)孔子眼中的中国是公平的中国。公平的科学定义是选择性公平。也就是说,公平是积极选择的结果。你选择怎样去做,就是选择了怎样的结果。同一件事,因不同选择就呈现了不同的面貌、过程与结果。你选择了公平,那么就是公平的,反之则否。孔子对此打比方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论语·里仁》)并且强调说:“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出处同上)前一句,孔子是说邻里相处之道是讲仁爱的公德,和谐相处,邻里友爱是美事。如果选择与不讲公德的人做邻居,怎能称得上有智慧?意思是做人如同选择邻居,不要没原则;做事要先选择,不要自己给自己设陷阱。选择公平事,做个公道人。政府、企业、个人选择公平的道路,公家的幸福与私人的幸福都可以实现。有家有业,有车有房。在“坑”里怎么公平?只能大家踩、大家掐;只有走在大路上,公平才是可能的。现在,请让有爱心、有本事的人拉大家一把,请不要拒绝这只伤痕累累但分外有力的农夫的手。后一句,孔子是说,人犯错误各自因为他所处的群体,个人犯错是群体犯错的投射,社会各群体都应该有反思之德,审视错误,就知道仁爱(团结友爱)是必要的。理解他人感受,才有自身幸福。既然公平是选择的结果,当有界定,孔子为我们划出了公平的范畴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指出社会正义与社会公德(义)是公平的前提。先有公正再有公平,公平是矫正出来的。公平需要主持人,这个主持人必须是公正的,手持公正原则,帮助追逐私欲的人提高做人境界。人道立极,自有规范;君子所为,合乎上天。孔子向弟子曾子解释自己内心的感受:“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意思是:“曾参啊,你可明白,我的道是一以贯之的,从不改变”。曾子对此很有认同感,能够理解孔子作为一个办事人的内心感受。公心合公道,公道在人心。上有天道,下有人心,天道人心是夫子所感,公平正直是君子所为。孔子提倡做人走直道,公平之事出自正直之人。要想打造公平的中国,就必须提倡做正直的中国人。当今中国人防范心理重,还没把自己交托给所信仰者,所以中国人觉得累。人不相信人,有时候甚至不相信自己,同行但不同信,这是危险的。老人摔倒在路上不敢扶,怕被讹诈;孩童落水很难有人救,怕说不清;有的男不尊女,有的女不服男。人性扭曲,人心变异,当以准绳正之。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颜渊》)意思是把直的放在弯的上面,可以矫正,让弯的变直。“或曰:‘以德报怨,如何?’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这段话很著名,包含多重意蕴,其中有一个意思,那就是:以直道为人,始有公平之心。公平来自正直,正直来自博爱,表现为博施。“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意思是人与人相处要谦恭,办事情要敬业,结交朋友要忠诚,恭、敬、忠是做人做事的通行原则,人在原则就在,不会因环境而改变,即使到了另一个文化环境,也不能抛弃做人的原则。孔子所说的仁爱是博爱吗?不错,是博爱。是讲原则的爱,当然不是滥爱。爱心泛滥成灾是没有用的,爱心必须落到点上才有用。坚持原则是做人的前提,没有原则事情就像打水漂。小孩可以打水漂,国家可以打水漂吗? (六)孔子眼中的中国是公平的中国。怎样才能公平?进步之中出现差距,带动之下出现公平。起点有高有低,终点却是一致。在路上取经的人是公平的,取到真经回来后更是公平的,因为他们的初发心就是众生平等啊。有众生平等的观念才会为大众谋福利,有大众之福才有一己之福。好雨从天上落下来,所有人都可以盆满钵满。不必争,大家有。天赐福分多,就怕够不上。其实哪里是够不上?是配不上啊。一个“配”字最伤人,阳光底下默默行。公平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要在运动中分配,不要在静止中划分。有共需才有工作,有共识才有公平。没有共识就没有公平。到目前为止,我们所发现的最大的社会共识是:所有人都在求生存,求发展。这就需要提倡普遍的反省精神与互助精神。“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意思是看见社会贤达之士,就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马上想到自身也有类似的问题,积极审视自己。如果面临两难选择(这是修养身心的日课),请选择“消极”状态,先求生存。宁可不进步,也不能弄来退无可退。“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宁固。’(《论语·述而》)就是说:人一旦拥有财富,就可能因为奢侈放纵而为人不逊;过于节俭呢,也有可能变成老顽固。与其不谦逊,还不如做一个“老顽固”比较无害。国家也好,个人也好,有些原则是不能“开放”的,总要“保守”才好,“保留”才好,“顽固”才好。激进的时代需要保守者,高歌猛进的时代需要沉默者。“顽固者”的工作态度是审慎多思,勤手多问。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乡党》)讲孔子在太庙中办事,每件事都虚心问,把办事当成学习,做一件学一件,学一件通一件,通一件成一件,成一件分一件(分享)。幸福的人产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在工作乐趣里。他方方面面都看到了,办事情才可能是公平的。公平以博大为归依,博大视公平为必然。这样的“问”,就问出了道,行出了法,成就了自然。孔子身处众人之中,他会怎么做呢?“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论语·乡党》)原来,孔子很喜欢和大家在一起。主持聚会结束,请老人家先走。看来公平的人是要保持“落后”的姿态啊。这不是落后,也不是落(音腊)后,是殿后,是压轴。如果没有一个秤砣压在那里,一杆秤怎么能公平呢?我们看一群人走路怎么看?看一头一尾就可以了。走在前面的是汉子,走在中间的是君子,走在后面的是老夫子。汉语有一个词汇很有意思,那就是“后头”,意思是说殿后的才是头,前面的貌似头,其实不是头。这是经验之谈。居下游,控上游,凭的是循环的力量。设置答案,控制流程,秩序在其中。这种做法是合理有效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孝悌之行出自公平之心,视长辈、视平辈、视晚辈,皆为上苍子民。一视同仁,即为孝道。孔子真谛:孝道并非真有尊卑,而是在尊卑的必要形式下平等对待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人。平等是孝道的前提,尊重是孝道的核心。无平等则无尊重,有平等就有孝敬。不是因为他对我好我才孝敬他,而是因为他和我一样我才会对他好,肯定是这样的,这时根本不知道也不必提这是“孝敬”。孝敬是自然状态下的反应,而不是强迫情况下的作伪。平等是建设家庭的法宝,公平是建设社会的基石。怎样带领大家搞建设?前面孔子为我们讲述了公平三修养:恭(谦恭),敬(敬虔),忠(忠诚讲信);这里,孔子为我们画出了公平三方案:养民、使民、惠民。孔子关于养民的经典论述是:“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孔子借评价郑国贤相子产表达了君子之道,公平三修养包含在其中,说君子之道共有四样,分别是:自己的行为谦恭,服从上级很敬虔,养民有恩惠,使民用公义。其中关键是要把实惠落到人的头上。使民必先养民,养民是使民的保障。你不把他养起来,怎么能使用呢?养民如养生,养生是养性。“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养民亦如是。经过教化的人有大用处,是大资源。教化与培养,合称“教养”。一个有教养的民族是靠君子之道(文武之道,礼乐之道)锻造出来的。孔子关于使民的经典论述是:“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意思是引导中等诸侯国,其政事要有敬、有信。敬者信也,信者敬也,合称敬信。让尊重人、做事讲信用成为普遍原则,其中讲信用是立人、立国的根本。中国凭什么叫中国?中国是公平之国。公平是中国作为劳动集体的第一特性。没有公平就没有中国,因为有公平,所以叫中国。中国的“中”是个动词,中分也,公正也。人与人在劳动过程中组建家庭,劳动规模扩大发展为家族,劳动集体联产劳动通过立约事先设计好分配,这叫国家。国家因为分配的公正性,被称为公家。中国是信用之国。信用之国凭信用来进行管理,立约进行保障,把利益锁定在契约中。“多劳多得,按德分配”,这是中国传统分配。所谓“德”,放在劳动中就是讲信用,守劳动纪律,不做害群之马。所谓“按德分配”,简单说,就是看你守没守规矩,凡守规矩者,视为有德者,予以分配,反之则否。规矩乃天定,王法乃天规,王法天规是天良。良心一点,进入地土中,良心化为粮食。在建设过程中要节约用度,节约才能把握步骤,所以叫“节奏”。踩着节奏进发并能转寰,这样劳作成舞蹈,工作是享受。由己及人,需要照顾社会各群体,孔子说“节用而爱人”,这句话包含一个意思:请把节约下来的东西均分给大家,好东西如光明,越分越多。珍惜光明叫惜阴,珍惜粮食叫惜福。使用百姓应以天时为度,意思是要有节制,要有节奏,不滥使用,不“颠倒众生”。《礼记·月令》就此做出了详细说明,如春不能行夏令,夏不能行秋令,秋不能行冬令,冬不能行春令。各自守时,天人相安无事。天与人立约叫做道,人与人立约叫做德,道德是契约,合道即有德。如果说天道看不见,那遵守人德就可以了,效果是一样的。德中有道,叫德道;道中有德,叫道德。自然界的天气变化人没法跟,想跟也跟不上,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天变我不变,以静制动。在合乎自然的背景下,大胆的按自己的规划走。孔子关于惠民的经典论述是有一次与子贡的对话中引出来的。“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讲“博施于民”的惠民政策是国家的崇高目标,即使是尧舜这样有道德的统治能手,也很难做到,他们各有其缺陷。究夫子之义,是说,政府本身的功能就是造福于民,惠民政策不只是一个手段,它压根就是政府的目标。怎样判断一个政府是不是真正的服务于人民?检验办法很简单,那就是看老百姓是否享受到了他政策的好处。以实惠论政府,以公平论国家。惠民、富民的政府是好政府,反之则否。让老百姓受惠,这是每一届政府、每一条政令的终极目标。除此外,政府不存在任何目标。以上就是孔子讲的在政府主导下的公平三方案:养民,使民,惠民,是治理三宝,是国家之道,是王道的具体说明。其中有个“术”,是孔子在不经意间透露出来的,可谓心传。“子曰:‘吾闻之也:君子周急而不继富。”(《论语·雍也》)这句话的道理不深奥,效果却很明显,欲有作为者必当推行之。夫子讲:君子的公平原则是周全与救急最重要,不必要让富的更富。也就是说,国家政策必须倾向于弱势群体,消除贫富差距,打造公平社会,这是国家进行管理的第一法宝,也是执政者合法性的唯一证明。这是信用问题。政府不要忘记他立下的约,人民才会想起来有这么一个人。毛主席的画像为什么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这分明是形象地画了一个押啊!他把自己“押”在那里,作为政府信用与人民信心的双重凭证。统治是抵押,管理是担保。 (七)孔子眼中的中国是公平的中国。公平是分配出来的,分配必须有秩序。秩序就是幸福。因此说到底,公平是秩序的产物。“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季氏》)秩序井然可以保证大家受益,如果纪律涣散,就会“大家没得吃”。当今中国最担心的事情是什么呢?是无序。因此,维护秩序就是维护利益,维护公共秩序就是维护公共利益,秩序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前提。一定是在稳定中才能讲公平,这是常识。公平的诉求不能成为动乱的借口,任何合理的要求不可能通过不合理的手段来实现。合情、合理、合法、合度,这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多沟通,少埋怨。里外有别,中间人最重要。孔子思想,儒家学说,又到帮助国家维护秩序的时候了。伦理纲常是经济秩序的保证,儒家思想能够稳定人心,安定社会。每一时代,孔子不曾缺席。伟大的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价值观本身就在推动中国的发展,孔子对此作出了规范,予以鉴定识别。孔子是鉴定师,孔子思想是衡量器。价值观推动国家发展,我们推动价值观建设。时代需要变革,国家需要孔子。像这种情况,上一次发生在350年前的清圣祖康熙年间。当时大清帝国开国也是60年了,各种思潮泛起,国际风云变幻莫测,开放的中国需要强有力的国家学说作为民族统合、社会治理的根基,否则开国等于没开国,统治等于无统治,一切未定,谈何幸福?幸运的是,积极汉化的清圣祖康熙大帝明智地选择了共同富裕的道路,颁布《圣谕十六条》推行教化,谕曰:“朕今欲效法古帝王,尚德缓刑,化民成俗。”其中第三条、第四条、第五条是:“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见《清圣祖实录》卷三四)这三条充分体现了国家的公平三原则:人人平等,共同富裕,珍惜劳动成果。如今的有识之士把康熙《圣谕十六条》全文登载于《紫禁城》2006年第4期,可以采信。作为国家领导人,康熙大帝保持谦虚,继踵前圣,恪守常道,不离常德,习我圣人之典,入我圣人之门,以孔子思想、儒家学说作为治世的利器,以一人一心,配以九学九道,乃有康熙盛世名载史册,光耀千秋!如今,复兴的中国寄希望于有担当的知识分子与政企精英,重新担起全民思想启蒙的责任,以身作则,教化众生,扭转世道人心,打造公平社会、大公社会,把新一代中国人培养为有道、有德、有忠、有孝(仁道、公德、忠信、孝悌)的“四有公民”,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过上有家、有业、有车、有房这幸福的“四有生活”而努力奋斗! & & & & &老子说信用(节选自《信用开启两岸联合倒计时》) 水是软物质,道德文化是软实力。国民道德素质体现国家实力。人的道德不能自动生成,它有赖于精神信念来提升。信仰的特征是信用,所以叫信仰,意思是“信”实的拯救让人“仰”望。中国人的《道德经》怎么读?《道德经》就是“信用经”,整部经书讲的就是信用生成世界,道有信,人有德,讲信之人有道德;国家靠信用与公平赢得生存权。讲信用才会公平,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皇帝的女儿称“公主”,贵族的子弟称“公子”,周礼汉制把国家称作“公家”,皇帝却称“予一人”,有私人身份的意味,为何公私对举?这是在说明:皇帝作为天子,是超越利益集团的审判者,是不受公众意志影响的独立执法人,用独立来保证公正信实。公理超越公众,公众才有公平。这是中国制度伟大的地方,以往尚无学者言及。作为皇帝,首先就不能维护皇室;作为天子,时时想着上天的子民。这是《周礼》、《礼记》等国家律法经典明文规定的天子规范。不这样就无法立信、立威。国家靠信心运转,政府靠信用维持。《道德经》开头讲信用,结尾讲信用,这就说明“信用”是《道德经》的关键词。《道德经》开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这三句话人人都熟悉,但其中往往忽略的重点是:老子强调了大道的特征是讲信用。正因为是讲信用的,才可以引导,才可以命名,才可以开始,才可以诞生。所以,《道德经》第一句是这样翻译:“信实的大道引导人类,但他不是人们常走的道路。”整部经书的理解与翻译应在“信用”的概念下进行,这是老子原意。《道德经》结尾:“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整部《道德经》以强调讲信用来结束,老子的用意明显,他在说:讲信用的话不好听,好听的话往往不可信。正如善良人不争辩,善辩的人不一定善良。智者不贪求博大,贪多的人不代表他就有智慧。圣人不会积存财货。他为人做事,自己越发拥有;他把自己的东西给人,自己越多。上天之道是有利而不相害的,圣人之道是在做事过程中以自然为主宰,不必争斗。这话重点是:天道与圣人之道是同一个讲信用的道,他不好听,也不辩解,不贪多,不积存。只要一点兑现,即可开启万民福祉。针对信用可能在人群中缺失,老子开示“信用十二条”。 & 第一条:“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讲信用的特征是沉默。君子行“不言之教”,在不说话中做事。没人敢小看一个默默做事的人。 & &第二条:“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讲信用是政治的前提。中国国家生活的内涵是磨合信用,中国制度文明的精华是自觉讲信用。老子以“言善信,政善治”连称,并以“言善信”置于“政善政”之前,可见信用在政治之前。 & &第三条:“信不足,有不信!”——讲信用要靠自省来建立。之所以不被信任,是因为自己身上有不足信的地方,仅此而已,岂有他哉。“不足”是个“气”的概念,“气不足”是因为“心不足”,“心不足”是因为“心未正”。正心诚意,信用自足。 & &第四条:“真冥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讲信用是真诚的表现。这个“表现”是表里如一的表现。老子把真实存在而深邃黑暗的宇宙称为“真冥”;把黑暗中的慧光称为“精”,意思是生命灵髓;指出智慧的特点是真实,命名为“真”。所以,智慧是有名字的,智慧的名字就叫“真”;真必有信。真理的名字叫“信”,就是有信用的意思。这样就合理地解释了宇宙的存因:宇宙是讲信用的宇宙,人类以理解真实为智慧。从一开始学着讲信用,到后来自己讲信用,这是信用会自己兑现的必然结果。他是可“信”的,希望你去“用”他,所以叫“信用”。《易经》有“兑”卦,专门讲信用兑现的问题。信用因人而至,人因信用而存。如果不是信用,人还有什么盼望呢?所以,信用就是拯救的别名。立约是《圣经》精髓,践约是《道德经》精神,赴约是孔子之志,守约是孟子之乐。天道人德,内仁外义,都是一个信。 & &第五条:“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王侯若能守,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讲信用的好处是能使万物和谐,因为这是万物期待。朴,原木,比喻天性纯朴、不知使诈的信实人。“王侯若能守,万物将自宾。”这是诗句格式,讲王侯若能守信,万物自动归顺他(自宾,自化),并可感应瑞祥,“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最重要的是,人人懂得公平:“人莫之令而自均”,不用去命令,无需监督,自己会公平分配。信用是公平的凭证,公平是信用的产物。 & &第六条:“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讲信用必然面临压力与反对。这是考验。信心因试探而坚,信用因考验而成。从程度上讲,考验分大考与小考,小考考运,大考考命;从性质上讲,考验分考生与考死。若有人问:你知道自己的死期吗?这是考死。答案是:天天是死期,天天能生存。老子认为,因为“生生之厚”(厚德),“善摄生者”“无死地。”“死而不亡者寿”。 & &第七条:“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讲信用是自己的事,有原则,没道理。无论面对什么人都要讲信用。不因对象的改变而改变,能够自己定下来,并且能使对方定下来,这就显出了信用的工作是“定”,“定”才会“信”,才能“知命”而行。越是变革的时代越需要信用来维持局势,越是合作的事情越需要信用来鼓舞人心。 & &第八条:“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此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不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勉’?故为天下贵。”——讲信用才能施行救赎。老子引用古语,说道的可贵在于讲信用,有求必应,罪得赦免。立天子是为了彰显天意,置三公是为了显明公道。邦国虽有大小,信用却是一致。大邦与小邦盟,信用表现为谦下;小邦与大邦亲,信用体现为自尊。总而言之,大道以善为特征,善必有信,所以叫“善信”。佛门信徒人谓是“善男信女”,也是此意。 & &第九条:“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讲信用靠践行。起誓都是咒语,若轻诺寡信必反殃其身。信用是因果,是有报应的。做人不能朝三暮四,做事不能心口不一。别人说过的话虽然他未必想得起,但自己说过的话一定要记得起。世事无难易,只有诚与不诚。 & &第十条:“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人,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多智。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讲信用比智慧更重要。老子说不能用智慧来治国,暗示我们要用信用来治国。开了民智而不去约束,势必天下大乱,不如不开民智。讲信用是开民智的大前提。为什么老子讲需要“愚民”?其实他想说的是这个意思:先立其诚信,再开民智也不迟。 & &第十一条:“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讲信用才可以把握时间。庄稼以秋为信,国家以人为信。国家出现真正有道德的人,那么大家都知道,收获的季节到了。这个人是信号弹。“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收网”的人是举牌的人。人说过的每一句话、包括起过的每一个念头,都一一对应、一一不落地记在公平之板上。你忘了,别人却不会忘记,总有人提醒你。当一个人被别人提醒要践约的那一天,也许就是他必须要把自己交出去的那一天。这是公平的事。第十二条:“正言若反。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不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讲信用是经济民生的大前提。“有德司契”,“契”是契约,有德的人掌管契约;“无德司彻”,“彻”是税收,是国家的经济生活,无德的人只管要钱。我们推行老子之道,可见三民主义应是讲信主义;民族立信,民权讲信,民生守信。民族无信不立,民权无信难维,民生靠上上下下、各行各业的约定来维持,若失信必不能共同富裕。富裕从信用而来,繁荣是道德作用下的必然结果。各行各业,均以“信”字立身。各家各户,都靠“信”字安家。海有信,名曰潮汐;天有信,名曰昼夜。人有信,名曰道德之身。国有信,名曰社稷之臣。
大公社会(节选自《中国国家命运》)
&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 & 此为夫子闻名世界的大同理论,是面对世界作出的人类命运报告,也是面对本国人民作出的国家命运报告,告诉我们:国家的命运掌握在我们手中。 & &孔子作报告,感情真,寓意深。平实、平淡、平稳。“平实”指语言风格朴素;“平淡”指淡定从容,不是没激情,而是激情冷处理,在不温不火中“扇风点火”;“平稳”指语调平稳,四平八稳压住四方八面,铺开气场,撒下鱼网,收获的是听众,收获的是信徒。以上为“言语三平”,静态美,让思想自动呈现,是最高水平的言语,唯我夫子能之。言语有光芒,是因为思想有光芒。思想有光芒,是因为信仰有光芒。 & &“大道的流行,使天下成为公有,国家成为公器。”孔子告诉我们,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天下之所以公有,是因为大道流行。大道之所以流行,是因为不得不流行。“水善下、气善升、精善长、神善营”,无形无状、无始无终、永恒存在、先天而自有之道,本身特点就是运动。在道的运动中,无有高下。参与道的运动,人就成了道,国就成了德。此道为公道,此德为公德。 & &孔子作为公有制的鼻祖,告诉我们:人类的公正、公平、公有不是谁创造出来的,而是大道流行的自然结果,是本来的样子。道先天而生,人先天而富。“人”与“道”为二,又合为一,故称“仁”,即仁道。仁是先天之爱。先天有爱,后天有身。孔子冥想,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意思就是说,爱在一念间,大道本公有,可以通过真诚感知而获取。道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唯心中永恒之物,是唯物中不变之心。“道”这个概念,代表了中国人认知世界的最高水平。高在哪里?高在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这样讲述道的奥秘:不可触摸之爱,不可理解之善。圣人设教,贡献出一个“道”字,是要让人放心。告诉我们:不管如何,天地自有恒定,世界自有规律,国家自有纲常,人生自有归宿。“道”的出现使世界安稳。劳者得息,欢者得歌。中国人以“道”为依托。对一个人的最高称赞是说“这人有道”,意思是有道德,且有智慧。对一个国家的最高称赞是说“国家有道”,意思是国家走正路。 & &道的最大特征是公有。国家有道,等于说国家公有。道是中国人的信仰。什么是道?就是正确的道路。什么是正确的道路?坚实的道路是正确的道路。什么路坚实?干净的路坚实。怎样才干净?接受创造本来干净,接受洗礼自然干净,接受任务最终干净。奉献者明,无私者净。“三接受”使人成为光。白云依山,不留一翳。白鹤渡江,不留一声。那无声无息、无影无踪的光,竟为世人留下了爱,让人成全爱,让人成为爱,确是神恩。远古无有国家,无有官长,君子修身,与自然相亲,尧天舜日,乃有禹功。道之流行,德之流行。德之流行,爱之流行。若问“道”什么时候流行?回答是:“道”什么时候都流行。水流有声,气流有痕,道的流行无有痕迹。人有所需,即有所道;人有所道,即有所成,又何必苦恼?我见世上国家都陷入无名苦恼,彼此相攻,不得解脱,当来无欲之中国,可获有成之大道。中国有道,其道为仁。道本公有,人本不争。生生不息的是爱,超越爱的是爱的起源,最终接受爱的是爱的归宿,成为爱的是爱的真诚。这是我们的“爱的四堂课”,可以告诉世界人民,必有益于生命。人生虽有隐私,仁爱本是公有。 & &如何建设国家?用仁爱。用仁爱建设国家,好比牡丹花开在花园中,五谷收在粮仓里。用恰如其分的爱,满足恰如其分的需求,这叫“按需分配”。不可贪心,不可妄求。天道酬勤,也可以说,天道仇勤,意思是过分进取有伤天道,世上伤天害理之事都是求进步的人做出来的。没有人想灭亡,过份进取就成了自取灭亡。圣人之道是知足,国家之德是有常。成功有尺度,尺度就是成功。圣人云:“止于至善。”一己之私容易折,服务大众容易成,公众之力成就国家之雄心。古往今来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以公心成大业。需知中国并不是一个国家,而是天下,“天下为公”的“天下”。天下是公有,国家是公器。笔墨经人手,文章本天成。 & &对于人来说,国家是共同归宿。大丈夫生于世间,当以国旗覆盖全身为最高葬礼。古有马革裹尸还,今有红旗遮面去,何等浩然,岂能学世间小人,死守一己之私,追逐一己之利,如此狭隘,君子不为。 & &对于国家来说,人是公共财产。人以美德为产业,国家以人民为财产。国家的公有制,建立在对全民的保护中。“人”是最可宝贵的财产。千事万事,事事要靠人。千人万人,人人不争功。事为人服务,事不能伤人。人不能为事服务,人应该为国家服务。国家与人民交会在公共事务上,具体着力点是经营民生幸福,以道德生产力驱动进步。国家无小事,每件事都是大事。同时我们也应该知道,国家不是事堆起来的,国家也不是人堆起来的,金山银山也堆不成国家,国家是一杆秤,国家是一盏灯。国与人同体,人与国同心,国家就稳如盘石。国家固然是管人的机器,同时也是载人的机器,从根本上讲,国家是人创造的,永远服务于人民。政府以教化为职能,国家以服务为根本。 & &人民把人类间天然的共同感情投放在国家中。如果没有国家,人类的感情就没处寄托,没着落,作悬浮生存。国家不允许有化外之民。一名公务员如果看到路上有乞丐,街头有流莺,应该意识到这是国家的耻辱。人民期待国家关怀。尤其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离开国家没法活。然而可悲的是,社会底层的产生往往就是公民与国家关系不和谐造成的,这就需要国家反思,对所有阶层一视同仁。 & &现在中国的实情是,先富的不但没有带后富的,反而成了先富的挤兑后富的,后富的又以扳倒先富的为发展目标,中国蛋糕做不大,关键在于“竞富”带来结构失衡。富人竞赛,把国家搞空。富的更富,穷的更穷,贫富分化,尖锐对立,老百姓埋怨国家向着富人,老百姓的心理从“仇富”向“仇国家”发展。这是危险的,显然不利于稳定。儒家设计的大同社会,首要任务就是先拉平人心,再拉平经济收入。国家始终关爱人民,让人民感受到国家的温暖。民生工程就是良心工程,就是道德建设,而不应该是搞钱工程。国家不能爱钱,因为钱本来就是国家造的,国家必须爱人民,否则就丧失了存在的合法性。国家不能嫌贫爱富,政府不能趋炎附势。人有品格,国家有尊严。国家的尊严不体现在繁华的大都市,体现在落后的小山村:只有关怀到每一个角落,政府才是称职的。中国的老百姓多好,战争年代,老百姓上战场不怕牺牲;和平年代,一如既往服从党的领导。现在,国人的国家观念日益淡漠,酝酿无序,这就需要强势重申国家信仰,作积极的引导。 & &有智慧的人会明白,人的一生事业都在国家中,融入国家就是融入幸福,远离国家就是远离幸福。国家是国,旅途的保障;国家是家,归途的明灯。有国家就有联络,使人类成为整体,可以战胜孤独感。我们这样说:国家不能抵抗空虚黑暗,但是国家可以抵抗孤独感。除了国家,人类一无所有。 & &因此,孔子提醒我们应视国家为公有,是所有人的家。孔子赞成公有制,赞成有序,赞成教化,赞成教化中的法治,赞成设政府以教化万民,赞成优化国家,不赞成无底线变革,不赞成无政府主义,不赞成矮化政府或使政府职能缺失,不赞成无序,不赞成私有。孔子因良善所感,疾呼大同,最想解决的是社会公正问题。中国人经过数千年理性思考,全民接受了大同观念。 & &现在,中国人还把国家称为“公家”,崇尚公有,这是数千年大同思想的优秀传统。周公孔子及其传人设计、传承的周礼汉制,以天下公有为国家制度的标志,以分配公正为国家制度的准绳,可称“大公社会”,是大同社会的积极实践,在中国历史上取得了巨大成果。每一盛世,皆是大同之产物,皆是大公之实践。当今中国提倡大同,实践大公,必将开创应有之盛世,复兴本来之中国。 & “国家作为公家,运作方式是:选有德者领导,选有才者办事;教育上上下下讲信用,在积极修身中缔造和谐。”睦,和睦,和谐。孔子治国名言:“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强调了“讲信”是国家生活与国家生存的头等大事。 & &仁爱、和谐、真诚是国民价值观之“质”,公平、信用是国民价值观之“用”。国民价值观打造出来的不仅是“公民”——拥有公民权利的人;是“国民”——共享国家权利与国家福利的人。
有不一样的发现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拥有信仰,就是热爱母亲!
信仰,一定会得到有信仰的人关爱!
信仰是生活,真诚必有感应!
人有三宝:精气神;
天有三宝:日月星;
国有三宝:爱和真。
网络秘书:(智怀);
网络秘书:(王少农)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夏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