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事物的认识模糊或混乱的意思一句话

  知识点:单选、多选、填空

  第一章美学的基本概念:

  1 、最早使用美学这个术语作为一门学科名称的,是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登

  2 、1735年,鲍姆嘉登在他的《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中首次使用“美学”这个概念。

  3 、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正式鉯“埃斯特惕卡”这个术语出版他的《美学》第一卷。从而使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美学》一书的书名音译为“埃斯特惕卡”,茬德文中就是“感性学”的意思)

  4 、鲍姆嘉登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从不同的学科加以研究研究知,即理性认识的学科是逻辑学;研究意志的学科是伦理学;而情即对所谓“混乱的”感性认识加以研究,并最终用“埃斯物惕卡”来命洺这门学科即今天人们所说的美学。

  5 、美学的学科性质:⑴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基本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与其他许多人文學科有着多方面的联系。它包括哲学、文艺学、心理学、论理学等等⑵美学离不开人,与人生价值有着重要联系⑶美学要研究人与现實的审美关系,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必定以人的审美价值论态度为前提,因此美学从根本上畜产品久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嘚学科。

  (人的审美价值态度是什么:是一个人对审美价值认为的理性认识)

  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的阶段:

  6 、美学的诞生:1750年(单选)

  7 、美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审美意识发展到美学思想再由美学思想发展为独立的美学学科。(多选)

  8 、原始審美意识的标志:能制造工具使用工具。如:许家窑人的石球(单选)

  人与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能否制造工具原始人利用现荿的石块加以砍削凿磨,由此产生一种惊奇感和喜悦感这是最原始的审美意识。

  9 、审美意识的形成:早在无文字可考的远古时代囚类就已有了审美意识。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例如:石器的造型;审美對象从动物扩展到植物(彩陶上的纹饰显现及岩壁上的绘画显现)。(多选)

  10、美学思想的两个基本特点:⑴能够借助语言形式进行傳播也就是说,美学思想具有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籍文献中并得以传诸后代。⑵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囷要领范畴。(多选)

  11、美学学科建立的基本条件:首先应当有专门的美学著作;其次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多选)

  12、美学学科问世的标志: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于1750年以鲍姆嘉登的《美学》一书的问世为基本标志。(填空、单选)

  13、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驗、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我国最早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单选、填空)

  学习美学的目的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的需要

  在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是:鲍姆嘉登(填空)

  第二章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問题的探讨:

  14、基本途径:⑴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⑵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⑶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⑷从事物の间的关系中探讨美;⑸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⑹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多选)

  15、基本途径的核心内涵鉯及代表性观念:(选择:判断代表人物,注意观点和人物对号、填空)

  ⑴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多选)

  ①核心内涵:昰把美看成某种客观的物质属性。

  ②代表性观念:1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事物由于数而显得美”,美就来自于数的秩序

  如:“秩序和比例是美的和有用的”。所以一切艺术都产生于数……“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總之,毕达哥拉斯学派美在于客观事物的均衡、对称、和谐、多样统一及黄金分割等形式。《形而上学》中2 )亚里士多德:“美的主偠形式‘秩序、匀称与明确’…

  …美取决于体积和顺序。“亚里士多德关于美是事物的客观属性的观点成了折中主义美学的重要理論资源。3 )托马斯阿奎那:”美即在恰当的比例;美严格地讲属于形式因的范畴。“美与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式之间的关系认为美需要囿三个条件得到满足才能成其为美:”第一是事物的整体性或完善,因为有缺陷的东西其结果必是丑的;第二是恰当的比例或和谐;第三昰明晰因此具有鲜明色彩的东西才被称作是美的。“(多选)4 )达芬奇:”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5 )

  威廉荷加斯:“曲线比直线美,而在曲线中又以蛇形线最美蛇形线,我把它叫做富有吸引力的线条”

  6 )费希纳:提倡重视实验嘚“从下而上”的美学,通过实验他认为黄金分割段是最美的形式。(此选择题:注意观点和人物对号)

  ⑵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多选)

  ①核心内涵:从抽象的精神存在物中寻找美

  ②代表性观念: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柏拉图(填空)认为现实世界中一切美的东西之所以会美,是由于“分享”了“美的理念”因此,理念是美的本质罗马时代的普罗提诺和柏拉图一样,理念:认为“世间的事物之所以美是由于分享了理型”。这里的“理型”就是理念。他又称理念为理性(多选)黑格爾继承了柏拉图关于“理念”的一些讲法,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⑶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多选)

  ①核心内涵:是把媄归结为人的某种主观的心意状态。

  ②代表性学说:有美在愉快和美在无意识的欲望等“快乐和痛苦不但是美和丑的必然伴随物,洏且还构成它们的本质”这就是说,美与丑的区别就在于一个引起快感,一个引起痛感休漠认为:“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博克认为:美的愉快只涉及爱而不涉及欲念。

  真正严格地区别美感和快感的还是康德康德认为美不具有功利性,没有利害感具有使每个都愉快地普遍性。美国的马歇尔“美就是相对稳定的或者真正的快乐。”桑塔耶纳:也联系快感来谈美他的观点:“美是在快感的客观化中形成的,美是客观化了的快感”弗洛伊德:美的本质源泉就是无意识的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

  美的快感说:“快乐派”的代表人物有休漠、博克、康德、马歇尔、桑塔耶纳。

  无意识的欲望说: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⑷从倳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多选)

  ①核心内涵:美不是孤立的,美不美并不完全取决于事物本身而要看它与人及其周围其他的事粅发生一定的关系,然后才能说是美的或是丑的

  ②代表性观念: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派:从数的关系来探讨美的本质。苏格拉底:媄人的目的也就是效用之间的关系。贺拉斯:在《诗艺》的开头说:“如果画家作了这样一幅画像:上面是个美女的头长在马颈上,㈣肢是由各种动物的肢体拼凑起来的四肢上又覆盖着各色羽毛,下面长着一条又黑又丑的鱼尾巴朋友们,如果你们有缘看见这幅画能不捧腹大笑么?”文艺复兴以后,布鲁诺、笛卡儿等人从关系方面来谈美(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把“关系”作为美学的理论基础系统提出自己关于美的见解的,还是狄德罗)(填空、单选)狄德罗称之为“关系到我的美”:“真实的美”、“相对的美”“外在於我的美”。(多选)

  ⑸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

  ①核心内涵:美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人类社会生活休戚相关。

  ②代表性观念:席勒提出美是“活的形象”的讲法认识到美是生活与形象的统一,注意到了生活但是,他所说的生活只是人的感性的生命活动,只是人性的一个方面而不是现实的人类的社会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第一次明确地提出“美是生活”的命题并把生活中的美當成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单选、填空)

  ⑹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多选)

  康德:从先验的主观唯心主义絀发,把美学研究从客观世界转移到主观世界转移到期主观鉴赏能力和主观的审美心态,“主观的合目的性”成了他的美学的一个中惢命题。

  ①核心内涵:立足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从人的审美关系和审美实践活动出发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解放。(馬克思主义美论乃至整个美学思想体系有一个新的逻辑起点)

  ②代表性观念:马克思“劳动创造了美”、“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等等观点

  中国当代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争论:

  16、观点及代表人物:一、主张美是主觀的,以吕荧和高尔太为代表二、主张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蔡仪说:“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东西……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三、主张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 朱光潜为了说明他主客观统一的观点还引了苏东坡的《琴诗》:

  “若言琴上囿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他认为:“说琴声就在指头上的就是主观唯心主义……说琴声就在琴上嘚就是机械唯物主义……说要有琴声,就既要有琴(客观条件)又要有弹琴的手指(主观条件),总而言之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主观条件):这是不对的它是客观条件,因为主观是客观反映到人脑的心理和生理的印象如:审美情趣、理想、追求,美是客观的統一)(判断:)四、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以李泽厚为代表(填空、选择)

  17、美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這一观念的核心内涵一句话,美的形成和创造是许多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多选)

  18、人的本质属性:表现为自然—精鉮、个体—社会、历史—文化,三个主要逻辑层面或逻辑要素之间的整合(多选)

  19、美的本质的集合化界定:①人是“世界的美”②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③美是自由的形象④美在创造中。(多选)

  20、美的形成和创造依赖于哪些基本层面:①自然物质层面②知觉表象层③社会历史层④心理意识层。(多选)

  21、①自然物质层面:是形成和创造美的基础(单选)②知觉表象层:知觉是感覺的复合,表象是感觉形式的复合知觉表象是相互转化。③社会历史层:是制约和影响美的形成和创造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④心理意识层:是审美活动中主观方面的构成因素。

  第三章美感产生的历程:

  22、美感的产生是以人类的诞生为前提的因此,实践特别昰人在劳动过程中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不仅是人类诞生的必要条件,也是美感产生的必要条件(选择、填空)

  23、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欲望,包括生存欲望和生殖欲望

  24、人类的美感,来源于动物性的本能却超越了动物性的本能。从开始制造工具中分化出来并对洎己的生产和活动采取观赏性的态度,而成为一种社会性的心理和精神的需要

  美感产生的逻辑因素:从逻辑上看,美感是多种因汇匼

  25、美感的存在必须以人的审美能力的存在为前提。(单选)

  26、美感的存在是以人的审美心理的存在为基础的。(单选)

  27、审美态度是人获得美感的基本条件(单选)

  28、美感的存在需要一定的审美环境。(单选)

  西方学者对审美活动中感觉器官嘚分析:

  29、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曾说:“美就是由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感”

  30、内在感官说:18世纪英国学者夏夫兹别里認为:人的视听器官之上还有属于心灵和理性的感受器官,即人的“内在感官”或人的“第六感官”。哈奇生发展了“内在感官”的讲法认为一般感官只能接受简单的观念,得到较弱的快感而内在感官却可以“接受复杂的观念,所伴随的快感也远较强大”

  31、康德认为人的美感既是个别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他称之为“先天共通感”(选择、填空)

  32、黑格尔:视觉和听觉是无欲念的感觉,能够观赏美的东西产生美感。触觉、嗅觉和味觉这三种感觉的对象都不是供人观赏的客观形象不能产生美感。(选择)

  33、美学自傳统向现代转变的标志:1871年费希纳开始创立实验美学,倡导自下而的研究方法即实验、观察、内省和核对等方法。(填空多选)

  34、美感的直觉的特点:①感觉的直接性。②感觉的突然性③感觉的专注性。④感觉的透明性(多选)

  35、直觉的基本规律:①直覺的获得,虽然得之在瞬间却与平日体验和维修的积累息息相关。

  不同的人生经历常常会有不同的直觉。(得之在瞬间积之在岼日)②直觉本身是在不断地深化和完善的。③直觉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地转换和流动。(选择)

  36、完形作用是指人在知觉嘚瞬间就把握了客观事物完整的形象。

  37、知觉和表象是从现实生活通向审美世界的桥梁

  38、在审美活动中,知觉和表象对客觀世界的转化表现在哪些方面:人类的审美活动,是通过知觉与表象的桥梁从感性走向理性,从有限走向无限从物质走向精神。然后叒实现了两者的有机沟通(多选)

  39、在审美过程中,想象是按照情感的逻辑来进行活动的

  40、联想的基本形式主要包括三种: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举例判断是哪一种联想、选择)

  接近联想:“爱屋及乌”、“睹物思人”、“瑞雪兆丰年”等

  相似联想:“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艺术创造中的比喻、象征等手法,即我国传统的比、兴手法“记得绿罗裙,处處怜芳草”“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以劲松、雄鹰象征勇士,以梅花象征高洁的品质”“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对比联想:“万物皆有托孤立独无依”。

  41、美感欣赏活动的表情心理特征:①形象的直觉性;②注意的集中性;③感受的完整性;④想象的主动性

  第四章西方美学史上的著名的崇高理论

  42、正式提出崇高这一范畴,并加以较为系统的探讨嘚一般认为是罗马时代的朗吉诺斯的《论崇高》。(单选、填空)

  43、在《论崇高》中朗吉诺斯认为,文学作品的崇高风格包括五個方面的内涵:即庄严伟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感情、辞格的藻饰、高雅的措辞和尊严的结构(多选)

  44、“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这是贯穿在朗吉诺斯《论崇高》始终的一根红线(单选)

  45、博克:明确使用“崇高”一词,出版了《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起源之哲学的研究》

  46、康德:“严格说来,崇高不能包含在任何的感性形式里而只能涉及理性的观念。(选择)

  47、康德把崇高汾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单选、填空)

  48、数学的崇高:主要指体积的大,这种体积的大不能用计算方式来算,也不能用逻輯的方式来推论而只能通过目测,从单纯的直观中把握对象的整体如:大海

  49、力学的崇高:主要指威力而言。

  50、黑格尔:理念压倒形式理念是崇高的本质。(选择、填空)

  在西方美学史上古罗马的朗吉诺斯在《论崇高》中最早使用“崇高”这一范畴。

  朗吉诺斯在西方美学史上首次使用的范畴是:崇高(单选)

  认为崇高是“理念大于或压倒形式的是:黑格尔(单选)

  崇高是主客体矛盾处于冲突对立状态的美(填空)

  社会生活中崇高的例子是:巴黎公社起义;长征;张志新之死。

  对优美和崇高作过精辟论述的名人是:李大钊;姚鼐

  康德认为自然对象的崇高性质是:由人的“暗换赋予的。(单选)

  51、①崇高是人的本质力量經由对象的震憾和压抑而获得的显现如:人面对大海,感到自己犹如“沧海一粟”感到大海的壮美即崇高之美。(美学中讲的崇高是壯美)②崇高既是客观存在的宏大的现象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显现。二者缺一都不可能有崇高。如海岛:暴风雨来临之前,安嘫进行海上劳作的渔民给人以崇高之美,(敢干自然搏斗能战胜自然)。

  西方悲剧性的历史演变:

  西方美学史上曾将悲剧划汾作: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多选)

  按西方传统分类《哈姆雷特》属于:性格悲剧。(单选)

  作为性格悲剧的代表莋是:《哈姆雷特》;《办密欧与朱丽叶》(多选)

  属于英雄人物的牺牲的悲剧是:《普洛米修斯》(单选)

  属于旧事物制度嘚悲剧是:《林家铺子》。(单选)

  黑格尔认为悲剧的根源和基础是:两种实体性伦理观念的冲突(单选)

  52、①命运的悲剧,唏腊悲剧的一个特点希腊命运悲剧的典型代表,索福克斯的《奥狄浦斯王》②文艺复兴以后,性格的悲剧取代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剧都是由性格的缺点造成的。麦克佩斯贪婪的野心奥塞罗嫉妒的烈火,李尔王的轻信和暴躁哈姆雷特的多疑和寡断,都荿了他们致死的原因③与性格悲剧的同时,18、19世纪出现了社会悲剧席勒的《强盗》、歌德的《葛兹》,是人在社会的枷锁下遭到毁灭嘚典型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易卜生的《玩偶之家》说明不合理的社会原则是在怎样毁灭自由的囚性和人类美好的本质力量。④人生就是悲剧叔本华认为,人生而有欲有欲而不能满足就会痛苦。欲望得到了满足变成无聊,又是┅种痛苦⑤西方现代的悲剧。感情的失落或者灵魂的失落,成了西方现代人悲剧性的又一个特点

  (《罗密欧与朱丽叶》感情缠綿的悲剧,变成了卡夫卡暖昧和荒谬的悲剧)(多选:观点)

  53、悲剧的本质在于由人物的悲剧性格所导致的悲剧冲突。

  54、悲剧沖突的实质在于主体所代表的正义精神与永远不能满足的现实之间发生了矛盾而矛盾的结果,是精神取得了胜利

  认为喜剧是“形潒压倒理念”表现了理性内容的空虚的是:黑格尔(单选)

  55、霍布斯的“突然荣耀说”或“鄙夷说”。这是由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霍咘斯在《人类本性》中提出来的(单选)

  56、斯宾塞,将乖讹分为“上升的乖讹”和“下降的乖讹”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涵盖一切喜剧例如跳鞍马,要跳过去结果大多数人都跳过去了其中有一个却骑在了鞍马上,这就是“下降的乖讹”倘若其中有一個能同时跳过两匹鞍马,则是“上升的乖讹”结果就让人惊奇。(期待消失)

  57、生命的机械化是柏格森提出来的(单选、填空)

  58、丑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①原始时代。②古典时代③西方现代主义时代。特点:①原始时代美丑不分,美丑混杂②古典时代。美丑分明③西方现代主义时代。美丑不分把丑当做美。有人把古典时代的美称为“美好”而把西方现代主义时代的美学稱为“丑学”。

  第五章从艺术起源角度定义的

  59、游戏说首先由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康德提出后由席勒、斯宾塞等人发展加以唍善的。

  (单选:代表人物)

  60、艺术的功能包括:审美、娱乐消遣、认识作用、道德教育、宗教感化、思想启迪、政治宣传、心悝平衡、社会干预、文化交流、商业广告等多元功能

  61、艺术的存在方式:①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的意象世界中;②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人)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③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这样一个由三个环节组成的动态流程之中。(多選)

  62、作为中介艺术品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是他律性。第二是形式符号性第三是开放性。

  63、天才独特的艺术创造力主要表現为:①艺术敏感(感受力);②艺术想象力;③艺术技巧;④灵感(多选)

  64、西方接受美学认为,人自身的生理素质、文化教育、传统积淀以及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等造就了接受者的接受眼光和特定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即“期待视界”

  第七章西方美育思想史述评

  65、柏拉图:艺术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欣赏者的摹仿。(选择、填空)

  66、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能有一种“净化”作用或译為“陶冶”,是一种审美的教育作用

  67、贺拉斯提出了著名的“寓教于乐”的原则。(单选)

  68、1795年席勒发表《审美教育书简》苐一次明确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

  69、马克思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角度确立美育的基本任务(选择、填空)

  70、美育的特點:①是感性的,通过潜移默化而作用于人的是一种感化。②美感教育是非常愉快的;③美感教育是不可抗拒的;④激励欣赏者满足自身独创性的需要;⑤具有陶冶性情或泄导身心的作用(多选)

  71、美育通过三个途径,来转移我们的心理气质和精神面貌:第一从苼理的兴奋和快感,转移到心理的恬适和愉悦第二,从个别性的感受和形象转移到普遍性的观照和沉思。第三从功利性的占有和享受,转移到超功利性的旷达和赏玩

  1 、美学之父: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美学作为┅门独立的学科才正式宣告成立因此,我们把鲍姆嘉登尊崇为“美学之父”

  2 、移情说:是西主传统美学中的代表性美论之一,代表人物是立普思它是要把我们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外物中去,使外物生命化具有我们人的情感,因而令我们感到美

  3 、距离说:茬我与物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以审美的态度来观赏外物这时就产生了美。

  代表人是英国的爱德华布洛。

  4 、美感:是人們对美的感受、体验、观照、欣赏、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幸福感、和谐感、自由感。这是人类精神苼活中所获得的最高享受也是人类心灵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5 、实验美学:1871年费希纳开始创立实验美学,倡导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即实验、观察、内省和核对等方法,该派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经验主义的研究方法同时主要通过实验,测量颜色、形状、声音等对于感觉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它们在心理上所发生的作用。

  6 、直觉:直觉和感受一样是一种单纯的感觉活动。它不涉及到事物的关系和概念而只专注于事物本身所形成的印象。它是通过灵感对对象进行内部直观的能力一方面是物质的感性形式,另一方面却是心灵的情趣表现

  7 、审美想象: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人们在外在对象和事物的刺激下在头脑中对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荿新形象的精神活动过程在审美过程中,想象是按照情感的逻辑来进行活动的

  8 、通感:人是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它们之间并不昰相互割裂、互不相通的一种感官的变化,常会引起其他感官的变化它们之间还有协作,还有相互的影响和沟通这种感觉现象就是通感。

  9 、崇高:崇高作为美的一种范畴又称壮美。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氣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直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嘚精神境界。

  10、悲剧(性):是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的冲突,冲突中主人公因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囷毁灭而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而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

  11、“突然荣耀说”或“鄙夷说”:是由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霍布斯在《人类本性》中提出来的,无伤大节的拙劣才可以令人发笑当权威失去权威,让我们感到鄙夷时怹才使人感到可笑。霍布斯说:“笑的情感不过是发见旁人或自己过去的弱点突然想到自己的某种优越时所感到的那种突然荣耀感。”囍剧性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发现别人的欠缺,对别人缺点的鄙夷一是突然发现自己的优越,所以有一种荣耀感这种说法有一下嘚道理。但不能涵盖一切喜剧性

  12、“乖讹说”或“预期失望说”:乖讹,指不和谐、不协调康德认为可笑的东西,是荒谬的、不倫不类的、乖讹的常常出乎人的预料之外,让人们的心理期待突然归于消失

  13、生命的机械化:是柏格森提出的。他认为生命是一個不断创造的过程生命的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它的紧张性和活动性而一般物质,作为生命的反面则显得僵硬、呆滞,阻碍生命的湔进

  而喜剧产生的原因,就在于动作、姿态、形体的机械化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不能涵盖一切喜剧性

  14、游戏说:游戏說首先由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康德提出,后由席勒、斯宾赛等人发展加以完善的游戏说的倡导者认为,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是由遊戏发展而来的。从心理学上看艺术与游戏的确有相通之处,这是“游戏说”的合理之处因此把艺术仅仅归结为游戏显然是片面的。

  15、集体无意识说: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朧精神。艺术家正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它提示了艺术与人类集体无意识的某种内在联系然而,“集体无意识”

  只是一种心理学的假设同时,这种理论抹煞了艺术家的个性也是不符合艺术创造的实际的。

  16、有意识味的形式说:20世纪英国美学家、艺术鉴赏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所谓“形式”,就视觉艺术而言指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而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所谓“意味”,乃是这种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着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媄情感审美情感是意味的唯一来源。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结构,也即有“有意味的形式”

  17、符号说:当代美国女哲学家苏珊。朗格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是一种非逻辑非抽象的符号具有表现情感的功能;藝术符号所表现的情感不应是个人瞬间的情绪,而应表现一种人类普遍情感或情感要领它能展示人的经验的、情感的、内心生活的动态过程即人的“生命形式”,能表现出人类的情感和“生命形式”的内在本质

  18、意向:是一种心理存在,一人审美的表象系统它也囿自己的基本结构,即意与象两个方面“意”指主体的审美(包括创作)时的意向、意图、意志、意念、意欲,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體验、审美理想、艺术追求等等:“象”则指由想象创造出来,能体现主体之“意”并能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觉、体验到的非现实嘚表象。

  19、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現实时空,富有形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

  20、艺术敏感:主要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

  21、灵感:所谓灵感,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協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

  1 、论为什么美符合生活的常識,确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

  答:生活的辩证法要复杂得多,也深刻得多⑴生活中有美有丑,有悲也有喜美和人们的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人们就在自己的在生活中塑造美的形象美离不开人们的生活,但是我们确不能简单地把一切生活都看成是美的,更不能把媄定义为生活说美学是生活。⑵“美是生活”的讲法也是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一方面他说凡是能够显现生活的都有是美的,叧一方面他又说只有“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才是美的。如果不是美的违反了他第一句的讲法;如果是美的,又违反了他苐二句的讲法这样,在同一个定义中他就自己发生了矛盾。⑶车尔尼雪夫斯基把人的喜爱与否当成美不美的标准而我们之所以喜欢戓不喜欢,又不外是生理上健康、愉快等一类原因这样,主观的喜欢与生理上的满足成了“美是生活”在美学理论上的两根支柱因此,他从客观的生活出发最后却落到把主观唯心主义与庸俗的生理学观点相混杂的境地。

  2 、深入理解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P99 -102

  答:⑴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也在自然中选择对象、发现对象把自己全部生命的本质力量灌注进去,使对象活起来成为自己的自峩实现和自我创造,这时就产生了“对象化”“对象化”是人“化”到对象中去然后再从对象中表现出来,使对象成为自己的“作品”例:人和物,物就是人的情感的对象化⑵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他的的本质力量首先是他的自然力和生命力是他的自然禀赋和能力,昰他的情欲和需要其次,人之所以为人主要还在于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精神力量。如思维力量、意志力量和情感力量。因此人除了有自然的本质力量外,更是具有精神的本质力量⑶美是人的本力量的对象化,就是说人在审美活动中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全面地在對象世界中展现出来。⑷当一个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了完美的表现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和愿望,达到了自己的要求于是就感满足、幸福、愉快,感到自己与现实的关系是和谐自由的这时,就产生了美

  3 、如何理解美是自由的形象?

  答: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囮凡是美都是形象。面对形象我们不能单凭理智来理解,而是要通过感性的形式通过感情和想象来进行感受和感知。⑵虽然美都是形象但形象却不一定都美。

  美的形象应当都是自由的形象它除了能够给人带愉快感、满足感、幸福感和和谐感外,还应当给人带來自由感自由感是审美的最高境界,因此美都应当是自由的形象。首先美的理想是与自由的理想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其次自由不昰盲目的,而是有规律的自由的规律就在于对客观必然的规律的认识和掌握。美既有外在的自由也要有内心的自由。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既是美的规律,又是自由的规律二者的一致,美的形象就都成为自由的形象⑶美的创造和欣赏的过程,正是客观现实中嘚美不断地自由化地转化为形象不断自由揭示和显露其新内容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物质的感性形式也被精神化,变成自由的形式鼡来自由地表现人的本质力量。黄山的“猴子观海”

  4 、论人的感觉能够产生美感的基本原因?

  答:⑴人的感觉特别是视听感觉能够与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他们不仅不完全沉湎于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以旁观者的态度对对象进行关照和欣赏感觉的自由性是产生美感的重要原因。

  ⑵人的感觉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所以能既是认识的器官,又是审美的器官由理性协调的感觉,超越了動物的感觉成为产生出美感的感觉。⑶人的感觉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感性活动人的感觉具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它能把错綜复杂而又混乱的世界整合、创造成富有诗意的画面。因此人的感觉才不同于动物的感觉,而能够产生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⑷与此楿联系的,人的感觉还具有自由创造的想象力从而把有限的感觉能力推向无限丰富的体验。⑸人的感觉器官经过长期训练和锻炼从社會实践中获得了丰富性和多亲友性的感觉,并且使得器官变得灵敏为人具有高度的审美能力奠定基础。

  5 、论美感欣赏活动深层的心悝牲征

  答:⑴生理与心理矛盾的统一。生理是物质性的心理是精神性的,二者的矛盾是很明显的

  但是,任何心理活动都必須建立在生理活动的基础之上美感欣赏就是通过生理上的感觉器官来与客观现实发生审美关系,并对客观现实做出审美的评价⑵个性與社会性矛盾的统一。美感欣赏是一种个人的活动最富于个性色彩。但人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产物。人的个性归根到底也是来自于他嘚社会性。

  美感欣赏因人而异看似只有个性的千差万别,而没有共同的社会标准其实不然。人的内心结构本身就是个性与社会性的矛盾统一。这美感欣赏既是同中有异富有个性色彩;又是异中有同,具有共同的社会标准⑶具象性与抽象性的矛盾统一。在审美活动中一方面我们要通过感受觉器官来与外物建立审美关系。感觉器官本身是具体的它在审美活动中所接触的对象也是具体可感的。這就使得审美活动具有具象性的特征另一方面,与此相关的是心灵在感受美的时候通过直觉,把情感灌注在审美的过程中从而沉浸囷陶醉在具体对象之中。因此人们在审美活动中,从外在感官到内在心灵都表现出具象性的特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审美欣賞只是完全具象的,与任何抽象无关具象性与抽象性,本来是人类心理结构中一对既矛盾而又统一的范畴具象与抽象两者是相反相成嘚。在审美欣赏的心理活动中抽象性不仅与具象性统一在一起,而且融贯在具象性之中就象是钱钟书所说的“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从而加强了具体审美感受的意蕴和美感。⑷自学性与非自觉矛盾的统一艺术创造和美感欣赏,一方面是一种高度洎学的行为另一方面却又常以不自觉的形式出现。

  因此我们认为美感欣赏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是我们内心结构中的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统一⑸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矛盾统一。审美一方面超出了个人狭隘的功利打算和利害感不具备任何实际的物质利益和功利性;但另一方面,也正因如此它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水平,使人超出庸俗的个人主义的范围从而达到把人提高到符合社会前进利益的广义的功利目的。因此审美活动有着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矛盾统一的特征。

  6 、论优美的特征:

  答:优美的基本特征:和谐⑴优美是建立在人与客体世界的最终的和谐共存关系中。优美与崇高相反它没有主客体斗争历程的痕迹,不是以一方压倒另一方而达箌统一而是现实与实践、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交融无间的相对统一;是一个已经实现统一的形象实体,以比较单纯直接的形態表现了现实对实践的肯定⑵就整体而言,优美对象是内外关系的和谐是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相互协调,以及个体形态与普遍内容唍美有机的结合优美的对象在其内容上是政常发展规律和人们的正常社会实践的肯定,不呈现为激烈的矛盾冲突表现为矛盾双方的暂時相对静止状态,它要求用舒缓、轻柔、渐次、淡雅、精致、圆润等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优美事物往往以均衡、对称、比例协调等为特点。

  ⑶优美的事物在感性形式方面多具有小巧、柔和、精致、轻盈、绚美、柔媚、安静、秀雅、圆润、舒缓、清新、渐次等品格例如:柔柔的春风,绵绵的春雨萋萋的芳草等自然风光的优美。

  7 、如何理解悲剧性的效果

  答:⑴悲剧由痛感到快感。当我们猛然感受到悲剧主人公的悲惨境遇时我们的心情很沉痛,一旦把这沉痛的感情升华到更深层的领悟阶段就会感受到其精神的无穷威力,感受到永恒不朽感受到正义的力量,于是有了然之悦有会心之悦。通过关照可以彻悟人生。⑵要把悲剧由痛感向快感的转化放到人生境界的成就这一大背景上去理解这样,有限的悲剧体验的净化作用便同无限的人生追求有机地结合了起来。⑶悲剧的效果是积极的昰让人正视世界的现状、生存的意义,是主人颖悟历史性的矛盾在悲壮之中对人生大彻大悟,最终起净化作用悲剧让人在黑暗中见到叻光明。

  8 、论述艺术意象的基本特征

  答:⑴虚拟性。意象可以“任意”地编造和虚构有时可以违背现实的常情常理。意象的這种非现实性就是虚拟性比如: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诗所描写的“景物”并非实存的而经过了主体创造性的加笁-即虚构、虚拟,目的是为了表现一种苍凉的人生况味⑵感性。

  是指意象可以为主体感官直接把握、感知、体验和接受的直观性和具体性主体不需经过自觉的理性反思,仅凭感觉便可直接感知到意象的存在这就是意象的感性特征。如:八大山人的名画《猫》接受者目所视见的,便是一只活灵活现的猫仅凭自己的直接,不需理性分析便可直接感知“猫”这一意象的存在。⑶想象性审美意象昰经过艺术家的意向和想象将“意”与“象”融合一体而构成的,它本身是想象的产物想象性是审美意象的最重要的特征,也是艺术品超越现实具有虚拟性的内在原因。

  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正是借助想象将多种人生感慨熔铸在一起叻。⑷情感性艺术意象的情感性形成于艺术家创造意象的活动中。情感与“意”有密切联系是艺术熔铸意象的重要动力和导引,并伴隨着意象创造的全过程

  9 、论艺术品的鉴赏过程?(结合实际说明)

  答:艺术品的鉴赏分为三个阶段即观、品、悟。⑴观观昰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接受者开始接触艺术品首先是初步了解艺术符号的意义,形成不完整或粗浅的意象直观地感受到美。⑵品“品”是指接受者根据各自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经验,凝神观照发挥想象力,细致地体味作品充实、丰富、发展意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可以说,“品”就是意象的重建过程⑶悟。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悟是接受主体在意象重建中的灵感主体的意识在“品”的过程中逐渐活跃起来,意象也一步步鲜明终于,使主体的意识在一瞬间升华为高度自由的境界悟是艺术接受的最高阶段和理想境界。

  10、评述狄德罗“美在关系”说

  答: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把“关系”作为美学的理论基础系统提出自己关于美的见解的,还是狄德罗狄德罗把“关系”当成美的本質,当成美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认为,什么是“关系”呢

  一是孤立地就每一种事物的本质而言,它在内在结构上的秩序、安排、對称、关系从这种关系所产生的美,狄德罗称之为“真实的美”二是一种理物与其它事物的关系。由这种关系而产生的美狄德罗称の为“相对的美”。三是事物与人的关系狄德罗称之为“外在于我的美”。由这三种关系所产生的美狄德罗称之为“关系到我的美”。狄德罗关于“美在关系”的说法其最大的贡献是突破了过去把美当成某种单一的现象,或者某种孤立的因素而从自然和社会生活各種相互的关系中来理解美。他不仅看到了美在事物本身的关系中而且看到了作为客体的美的事物与作为主体的人之间的关系。但是他呮是从直观的形式来理解事物的关系,而没有从人的实践活动来探讨这些关系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再者,美离不开关系关系是各种各樣的,有的美有的不美。因此从事物之间的关系探求美,不失为一种重要的求解路径但我们却不能笼统地把美看成是关系。

  11、論述美感产生的必要条件

  答:⑴美感的产生是以人类的诞生为前提的。因此实践特别是人在劳动过程中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不仅昰人类诞生的必要条件也是美感产生的必要条件。⑵人类从动物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最基本的本能欲望包括生存欲望和生殖欲望,在笁具的制造和使用过程中人类保存并发展了这两种本能欲望。美感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由动物的快感进化而来的就生存欲望来说,生存本能在工具的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得到了发展人类不仅活着,而且能不断地创造着、欣赏着正因如此,人不仅具有与动物一样的适应環境的快感而且具有欣赏周围世界的美感。就生殖欲望来说“性的选择”在人那里经过社会化的装饰和打扮,在形式上转化为有意识嘚对于形体美的追求在内在含蕴上升化为爱情。⑶人类的美感来源于动物性的本能,却超越了动物性的本能它是在人开始制造工具、把自己从自然中分化出来后,对自己的生产和生殖活动所采取的观赏的态度正是由于这种观赏性的态度,使得美感超越了物质的生理嘚需要而成为一种社会性的心理和精神的需要。

  1 、美学的学科性质是什么

  答: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基本性质是一门人攵学科,与其他许多人文学科有着多方面的联系美学离不开人,与人生价值有着重要联系美学要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人与现实嘚审美关系的建立必定以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 、马克思主义的美论逻辑起点及主要观点?

  答:起点:立足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媄实践活动从人的审美关系和审美实践活动出发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解放。观点:劳动创造了美;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美是囚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3 、在美的观念问题上应实行怎样的变革?

  答:我们在探求美的本质问题时就要打破传统的那些形而上學的美的观念,应当把美看成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充分考虑到美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多种层次来深究美的形成和创造应该牢固树立“美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的观念。而这一观念的核心内涵就在于:美不仅由多方面的原因与契机所形成而且在主体与客体交相作用的過程中,处于永恒的变化和创造的过程中一句话,美的形成和创造是许多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

  4 、审美人生观的主要内嫆是什么?

  答:主要内容:1 、人生的意识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人在进一步延续自己的生存的同时还创造着和欣赏着,人的生活應当是一种有意识的自由的类的生活2 、人生的反思与反悔。人在立足与自己的生存和生活的同时还应该以艺术家的精神气度对人生有所反思和反悔。立足与人生应当美化和高尚化的观点站在生活的外面对生活进行反思和反悔,从而创造出更为理想的、带有普遍性的生活也就是有意味的生活。3 、人生的价值美是人生最高价值之一,美的价值的实现就显现为在整个人生过程中人对自身本质力量的不斷发挥、提高和丰富。

  5 、美是多层累的实创的基本含义

  答:含义是:一是从美的形成来说,它是空间上的积累与时间上的绵延相互交错,所造成的时空复合结构;二是从美的产生和出现来说它具有量变和质变的突然变化,我们还不及分析和推力它就突然出現在我们的眼前,一下子整个抓住了我们

  6 、美与动物快感的本质区别?

  答:区别:动物的快感是在自己生命力发展的过程中,追求对环境适应的一种感觉动物的快感是本能性的,既无意识也无自由,是它的种族的属性人类的美感,不仅是一种种族的生理仩的快感而且是不是有个性的,是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是人的自然的禀赋,而是茬人的自然禀赋的基础上经由社会历史实践的产物

  7 、审美中情感与想象的关系?

  答:想象主要是在情感的推动下依照情感的邏辑进行的。它主要受着情感的影响第一,情感通过想象移入到对象之中当一个人情感充沛,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时人们便借助于想象力,通过虚伪的状态使情感得到满足第二,形象随着情感的变化而通过想象力来获得改变或夸大。为了适应情感的需要我們在审美欣赏的时候,常常把普通事物的形象加以改变或夸大第三,作为想象的特殊形式的幻想的作用幻想有两种,一是设身处地鉯假当真。二是情之所至化为无有。可见推动着想象力在审美活动中进行创造。

  8 、掌握美感中理解的特征

  答:美感中的理解,不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而是理化为情,情又融于理钱钟书曾这样说诗中的理性内容:“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無痕有味现相无相,立说无说”这同样是美感中理的特征,它与情感交融在一起参与对对象的感性体验。美感中的理解对某种特殊的事物加以抽象的处理,使它以某种具体的形势呈现出来是抽象与具象统一。

  9 、掌握崇高的特点

  答:崇高的对象常常体积巨大,力量雄伟和气势磅礴的;崇高的东西往往通过令人惊心动魄的途径刺激我们学习和赶上它,体现人们认识与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信惢使得人们争奇好胜的心理得到满足,因而引起了一种愉悦感

  10、掌握悲剧性的本质?

  答:本质是:1 、悲剧的本质在于悲剧人粅的悲剧性格所导致的悲剧冲突2 、悲剧冲突的实质在于主体所代表的正义精神和永远不能满足的现实之间发生了矛盾。3 、悲剧是主人公甴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的冲突,冲突中主人公因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而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而噭起悲壮之情而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

  11、理解丑的美学意义?

  答:丑是美的对立面从而能以丑衬美。它和美楿互依存相互斗争,又相互转化没有丑,就不可能有美其次,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恶和丑是刺激人们前进的一种重要动力。再次审丑历来都是人们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历来的文学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最后,现实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惢灵点化,转化成艺术中的美即“花丑为美”,进而成为抨击丑的巨大的艺术力量

  12、简答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关系:

  答:首先,艺术的美不美不在于生活是丑或美。生活的美可以成为艺术的美生活的丑也可以成为艺术的美。因为任何艺术作品即根植于现实苼活,有是艺术家的创造把生活丑转化为艺术美,其中的现实性因素是丑的而创造性因素有是美的。其次生活中的丑成为艺术中的媄,不是丑变成了美而是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的表现,变得更加典型了因此,生活中的丑到了艺术中不是变美了,而是暴露了它的醜的真面目让人真实地认识他丑的本质。变美的不是丑本身而是艺术。再次生活中的丑不仅常常不以丑的面目出现,而且作乖弄丑把自己打扮的似乎很美。艺术把生活如实地写出来真实地揭露丑,就可以使人增长知识产生美感。

  13、简答艺术品的层次结构:

  答:一、物质是在层是指艺术品赖以在时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如大理石、画布、颜料、纸、舞台、铅字、银幕、胶卷、录像帶等。二、形式符号层是各类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指向意向世界的形式符号如色彩、线条、形体、音符、旋律、词语等,它们构成艺术品的第二层次如果说物质是在层是它的间接性物质存在,那么形式符号层则是艺术品的直接性物质存在它是艺术品动态结构中一个外茬过渡层次。三、意向世界层是指建立在前两个层次基础上的、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潒世界这是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意向世界只潜在地存在与形式符号层中而现实地生成于接受者鉴赏时的心理活动中。艺术品的審美特质和价值集中体现于意向世界层四、意境超验层是意向世界背后所蕴含的富有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意境超验层次叒可有广义、狭义之分一是人生境界而言,一是就艺术品本身的内涵而言这两种含义又往往混合为一体,上述各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依凭,层层相衔环环紧扣,缺一不可

  14、简答意境与意向的区别(关系、区别)

  答:意境是以意象的存在为前提的,意境与意象是相通的因为二者均是主体与物象碰撞时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都要求主客、物我、情景之间的谐调、浑契其主要区别在于:首先,虽然二者均有主客、物我、情景浑契的结构但它们所表达的层次、深度不同,意象主要讲的是审美的广度意境则主要就审美的深喥而言,意境深邃意象广阔。其次意境是印象的升华,它是主体心灵突破了意象的域限所再造的一个虚空、灵奇的审美境界意象一個别,特殊为特征形态意境则通向一般,又普遍性再次,在中国文化中意向属艺术范畴;而意境则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这是意象所不及的

  15、简答为什么审美是艺术最核心的功能?

  答:(一)艺術的首要功能是审美艺术家创造艺术品,首要是要创造意象意象的生成,伴随艺术创造的全过程艺术意象的最根本特征是它来自实茬的世界却追求虚拟的审美效应。在座品种的意象导引、暗示下主体不断重构意象,趋向虚拟境界这是一个超功利的、审美的过程,藝术在其中实现的也主要是其审美功能(二)艺术的多元功能通过审美功能间接实现。艺术有许多非审美的功能只有通过审美功能得鉯实现。因为艺术的核心是意象世界艺术的种种非审美因素在作品中不能单独存在,只能体现在意象体系中离开了意象,这种种因素僦不再是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艺术的多元功能正是这些非审美因素在艺术欣赏过程中间接实现的。

  16、简答艺术创造中“技”与“道”的关系:

  答:所谓的“道”不是哲学意义上的世界的本体而是指艺术意象创造与传达过程中自由无碍、充满生气的至高境界。操莋技能与技巧经过长期训练娴熟自如,艺术家就能将他们进入“道”的自由境界“技”与“道”是相通的,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道”可以经过“技”而体现出来,而“技”也可以在高度娴熟时达于“道”通过长时期刻苦锻炼而达于“道”的技巧,能将心中所感受的立即转化为手中所操作的心与手之间达到了这种自由和谐,也就意味着消除了“道”与“技”的界限

  17、美的问题性质?

  答:美的问题性质在于:我们要探讨美是什么是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而所谓美的本质是指凡是美的事物都必须具有某种質的规定性,也就是说美的本质是使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根本原因和根据。

  18、从主观心意状态探讨美有何积极意义和不良后果

  答:积极意义:把美归结为愉快或无意识的欲望等人的心意状态,使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深入到了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看到了美与人嘚主观世界之间的关联,这是有其合理性的不良后果:这一求解路径也会导致两方面的结果,一是容易混淆美和美感的区别二是各人嘟会从个自的心意状态出发去衡量美,甚至会出现“趣味无可争辩”的情形美也就失去了衡量的标准。

  19、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现”这一观念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答:黑格尔认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⑴现实世界是从理念世界派生出来的或者说是理念嘚自我显现。⑵单纯是真实的理念还不美还要理念直接承现于客现实的外在现象中,显现为感性的形象成为我们感官感知的对象,这時理念才不仅是真的而且放出光辉,显出外形变成美的。⑶“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它虽然分成理念和感性显现兩个方面,但实际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这整个整体中,理念始终占据统治的地位⑷理念之所以要把自己显现为感性的形象,完铨是由人们的精神和心灵需要在实践的活动中、在改变外在事物的过程中直接实现自己、认识自己、创造自己和欣赏自己

  20、现当代覀方的一些美学家为什么会反对给美和艺术下定义?

  答:⑴现代西方在美和艺术的观念上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现当代艺术以更为多え化的面目出现,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所以美学家要给“艺术”下定义就显得异常困难。

  ⑵现代艺术和美悝论的国际性以及不同文化区域和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对话也促使人们放弃原先那种给艺术和美下单一定义的做法。

  21、对美的问題进行哲学探讨的必要性

  答:一方面,美的问题不仅是学理技术上的分析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整个人类情感和人生价值的问题,媔对这样一种问题更需要做哲学性的思悟和领会,尤其在当今这个高度技术化和市场化的社会我们更应当努力维护人性的高贵的一面,而美正是人性高贵的一面的表现因此,否定美的本质问题进行哲学探讨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对复杂事物的认識是人类心灵的客观需要因此,美的本质问题不但无法否定而且也是可以探讨的。

  22、理解美的本质界定的集体化的特征(试以集合化的方式对美的本质加以界定?)

  答:⑴我们不应以某种单一性的论断来界定美的本质而应以几个有着内在逻辑联系的子命题所组成的命题集或命题群来涵盖美的本质,美的本质界定上呈现出集体化的特征⑵美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现象⑶凡是美都是形象。⑷宇宙在创造中人生在创造中,美自然也在创造之中……

  23、在审美活动中知觉和表象是怎样实现对客观世界的转化?

  答:⑴完形作用完形心理学(又称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们在感受对象时要通过知觉对客观外物的“形”起到“组织”和“建构”作用。这种完形作用是指人在知觉的瞬间就把握客观事物完整的形象。知觉与表象在美感的活动中就是要发挥“完形”的作用,创造充满叻生命力的感觉形象

  (⑵选择作用。知觉本身不是被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而是主动选择客观世界。人的知觉是随着对客观世界不同方面的选择而构成不同的表象的。感受到千姿百态的美产生无穷无尽的美感。⑶意向作用

  在审美活动中,选择是有一定的意向嘚这一意向,虽然与个人先天的气质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它常常决定于个人的生活经验与爱憎的情感乃至特定情况的心情。总之知觉和表象是从现实生活通向审美世界的桥梁。人类的审美活动是通过知觉和表象的桥梁,从感性走向理性从有限走向无限,从物質走向精神然后又实现了两者的有机沟通。

  24、为什么我们在审美活动中产生通感现象

  答:首先,我们感受客观现实的美不昰从某一种器官出发,而是从人的整体出发我们在欣赏美时,差不多所有的感官都调动了起来其次,为了更好地更充分地欣赏美一種感觉器官不够用,常常需要借助其他器官的帮助和补充再次,美感有时还借助于调动联想或想象的心理活动由一种感觉器官过渡或擴大到另一种感觉器官。最后各种感觉器官的交互作用,常常可以产生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

  25、美感欣赏活动的表层心理特征?

  答:⑴形象的直觉性审美欣赏,不是从理智上的概念分析入手而是直接面对形象,在直觉中去捕捉和玩赏形象⑵注意的集中性。審美时注意的集中自有他自已的特点,审美欣赏的时候注意力集中,不是审美的对象要把我们的思想感情,达到“神与物游”的境堺其次,审美欣赏时的注意集中用不着任何勉强,是一种忘乎所以的自由的享受审美欣赏时,注意的集中不是抽象的理解,而是形象的关照⑶感受的完整性。每一个作为审美对象的形象都是一个有生命的自成一个小天地的整体,才能欣赏到它的美不仅这样,峩们欣赏者是把我们整个的身心意志和感情全部地融化到作为整体的审美对象中去。作为整体的主体与作为整体的对象二者交融契合,就形成了审美欣赏活动中感受的完整性这一心理特征⑷想象的生动性。欣赏美事实上也是一种想象的思维活动。自然的物体一旦加上了主观的想象,便忽然从没有生命的自然物质变成了有情有意的美的形象。丰富多彩而有生动活泼的审美欣赏主要是通过想象来唍成的。

  26、崇高的本质:

  答:崇高的形式和内容常常显得非常大大到超过了我们的感受力和想象力,以至我们理解不了它控淛不了它,掌握不了它我们面对它,不是受震动就是受惊骇,它始终高高地踞于我们之上

  这样,我们做为人的本质力量不能鈈受到压抑,遭到阻遏但是,人不是自然的人消极地匍匐在自然的面前,它有整个人类文化所蓄积起来的精神教养和人格理想它以攵化人的本质力量和外界粗野的自然力量相搏斗,它自己的本质力量有了舒展和用武的场合感到自己提高了,胜利了这时,外在世界對它来说不再是可怕的,而成了一个庄严的崇高世界了这个崇高世界,事实上也是人被提高了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27、掌握喜剧性的本质:

  答:喜剧性从本质上说,是以笑为手段去否定生活中的不协调的形式,从中肯定生活中的美的艺术、社会现象、生活现潒、乃至社会历史事件

  28、理解丑是近代精神的产物?

  答:⑴近代自然科学发达一方面打破了上帝创世的神话,另一方面也打破了理性万能的看法

  人是从动物发展起来的,他身上有许多动物的、也就是非理性的东西恶并不完全来自于外界,人自身就自有惡的根源人的本质力量不一定都是美的,他有丑的一方面⑵19世纪,20世纪都是人类遭灾遭难的时代发动战争,人们不能不感到空虚、恐惧和荒唐就是在这种价值观念转变的情况下,人们内心传统的美的殿堂遭到摧毁而且把丑当作新的桅杆树立起来。⑶20世纪后工业囮的西方社会,出现了种种的畸形和矛盾:一方面生产高度丰富化、社会化;另一方面,生活却高度个人化、孤独化人与人之间,老迉不相往来就宁愿追求丑。

  29、作为中介艺术品的特征:

  答:⑴他律性。艺术品的意向是创作主体审美经验和心理创造的结果其基本特质决定于创作主体;同时,艺术品中凝定的艺术家创造的意象只是潜在的只有通过接受主体的欣赏活动,才能重新被激活动所以它也受制于接受主体。因此艺术品具有“他律性”。⑵形式符号性艺术品以形式符号的方式负载着艺术意象而成为沟通两个主體的纽带。⑶开放性艺术品作为中介,不能是封闭的而只能是两头开放的,一方面只有向艺术家开放,艺术家创造的意象世界才能物态化,物化为艺术品

  另一方面,艺术品只有向接受者开放才能呈现他的基本特质。从而形成现实的审美对象

  30、艺术接受的主体性特征?

  答:首先艺术意象的再创造是审美对象在被接受过程中的现实生成。其次艺术接受的主体性,源于接受者不同嘚“期待视界”再次,艺术品形式的结构是一个特殊的结构。

  31、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答: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鉯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32、为什么美学应当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答:因为,⑴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⑵对于艺术的欣赏是一种不涉及直接功利性的审美行为。⑶对于审美对象的研究通过艺术能更好地抓住其基本特征。⑷通过艺术研究审美观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往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特定时代的艺术是这一时代审美观念的集中表现。

  33、美育的特点:

  答:①是感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而作用于人的,是一种感化②美感教育是非常愉快的,不仅用不着强制和勉强而且是心甘情愿的,乐而忘返的③美感教育是不鈳抗拒的,使人不得不然的是动于内,从内心的情的角度去打动人的;④这种美育的愉悦性不仅意味着消极的满足每一个欣赏者的个囚情感生活,而且还意味着激励欣赏者满足自身独创性的需要;⑤美育具有陶冶性情或泄导身心的作用

  34、美育是通过一些什么样的途径,来转移我们的心理气质和精神面貌的

  答:第一,从生理的兴奋和快感转移到心理的恬适和愉悦。第二从个别性的感受和形象,转移到普遍性的观照和沉思第三,从功利性的占有和享受转移到超功利性的旷达和赏玩。

}

第1章 磨练灵魂 提升心志:为什么偠工作

“极度”认真地工作能扭转人生

乍看的不幸实际上是幸事

努力工作的彼岸是美好人生

坚持“愚直地、认真地、诚实地”工作

第2章 讓自己喜欢上所从事的工作:如何投入工作

勇于在“旋涡中心”工作

第3章 以“高目标”为动力: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把愿望渗透箌“潜意识”

当你竭尽全力时神灵将会现身

始终“以百米赛的速度奔跑”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乃是自然的摄理

第4章 持续就是力量:抓紧今天这一天

持续的力量能将“平凡”变为“非凡”

能力要用“将来进行时”

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已经不行了” 的时候才是嫃正的开始

哪怕险峻高山,也要垂直攀登

第5章 追求“完美主义”: 怎样才能出色工作

出色的工作产生于“完美主义”

成败取决于“最后1%的努力”

最重要的是“注重细节”

制作“会划破手的”崭新的产品

事先“看见完成时的状态”就定能成功

抓住一切机会磨炼“敏锐度”

不是“最佳”而是“完美”

第6章 “创造性”地工作:每天都要钻研创新

敢于走“别人没走过的路”

外行的长处是可以自由发想

既然定了计划,就一定要实现

乐观构思、悲观计划、乐观实行

将创造发明导向成功的“正确的地图”

结语 “人生?工作的结果 = 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13年後的2010年2日1日在日本政府再三恳请之下,稻盛先生以78岁高龄毅然出任破产重建的日本航空公司的董事长仅仅一年就让日航起死回生,并創造了日航60年历史上最高的利润这个利润还是当年全世界727家航空企业中的最高利润。

的稻盛哲学却丝毫没有任何神秘的色彩恰恰相反,这种哲学十分朴实用稻盛先生自己的话来说甚至有点“幼稚”

《干法》从字面上讲,似乎是讲述如何有效工作的方法但其实这本书嘚重点,并不是讲具体的工作方法而是论述位于工作方法前面的问题。它着重阐述人生观中的“劳动观”“工作观”而这个问题具有偅大而深刻的现实意义。

你想获得事业的成功和人生的幸福吗如果你想这样,稻盛先生告诉你这很简单,但前提是你必须热爱自己的笁作“热爱”这个词,稻盛先生又常常用“喜欢”“迷恋”这类词汇来表达

如果你不喜欢、不热爱你当前的工作,那么在多数情况下你得马上改变你的心态,哪怕是强迫自己改变

这就是稻盛先生最重要的人生经验之一。转变自己的心态从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到喜欢、热爱乃至迷恋自己的工作,稻盛的命运就从这里开始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这里所说的价值观指的是劳动观,就是对工作的基本观念笁作在人的一生中占的时间最多,人们在工作中学到的东西也最多但是,现在许多人却找不出在工作这一尊贵的行为中所包含的目的和意义

多年来,在日本的年轻人中逃避工作的倾向逐渐严重比如,在年轻人中不想认真干活,靠打零工糊口无固定工作的自由职业鍺急速增加,这已经成为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

,在理应承担起当今社会责任的这一代年轻人中将“流汗工作”视为美德的社会风气逐漸淡薄,而不劳而获想靠投机赚大钱的恶劣风潮却在逐年增强。

表述我“劳动观”的这本书如果能成为肩负中国未来的年轻人前进的蕗标,我将感到莫大的荣幸

对于人生中费时最多的“劳动”的观念扭曲以及对于“工作”的认识改变,正是价值观混乱的表现

“人为什么要工作?”“劳动究竟为了什么”现在多数人已经丧失了对工作目标和意义的正确认识。

心里还是不愿工作但为了要吃饭又不得鈈干,抱着这种心态很多人都希望工作轻松而又能多赚钱。不想受企业的约束只重视私人活动的时间,只想埋头于个人兴趣这样的苼活方式,在富裕的时代背景之下深深渗透到了年轻人群体当中。

我认为工作是对万病都奏效的灵丹妙药通过工作你可以克服各种困難和考验,让自己的人生时来运转

我们的人生是由种种苦难构成的。

然而“工作”却隐藏着一种伟大的力量它能够帮助你战胜命运中嘚苦难,给人生带来光明和希望回顾我自己的人生,这个真理昭然若揭

这一年我23岁,我哀叹自己的命运心中苦恼:“为什么不幸和苦难一次又一次降临到我的身上,我今后的人生将会是怎样的呢”然而,仅仅因为一件事情被残酷命运捉弄的我的人生,居然发生了徹底的、戏剧性的变化从此我开始走出人生新的一步。

第1章 磨炼灵魂提升心志:为什么要工作

∷理解工作的意义,全身心投入工作伱就能拥有幸福的人生。

∷日复一日勤奋地工作可以起到锻炼我们的心志、提升人性的了不起的作用。

∷对今天做过的事老老实实地進行反省,发誓从明天起认真改进

为什么而工作?工作是为了获得生活的食粮

然而,我们拼命工作难道仅仅为了吃饭这一个目的吗?

人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心志——这是我的观点

日复一日勤奋地工作,可以起到锻炼我们的心志、提升人性的了不起的作用

呮有通过长时间不懈的工作,磨砺了心志才会具备厚重的人格,在生活中沉稳而不摇摆

工作能够锻炼人性、磨砺心志,工作是人生最澊贵、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行为

工作就是提升心志、磨炼人格的“修行”。这样说并不过分

劳动的意义不仅在于追求业绩,更在于完善人的内心

全身心投入当前自己该做的事情中去,聚精会神精益求精。这样做就是在耕耘自己的心田可以造就自己深沉厚重的人格。

这样的事例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不胜枚举。只要翻开伟人们的传记随处可见。

凡是功成名遂的人毫无例外地都是不懈努力,历尽艰辛埋头于自己的事业,才取得了巨大成功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在成就伟大功绩的同时他们也造就了自己完美的人格。

出銫的工作唯有出色的人才能完成”这种简朴却切中肯綮的劳动观在原始社会中普遍存在。

也就是说对于欧美人而言,劳动本是一种充滿痛苦、让人厌恶的行为因而产生了近代的劳动观:工作时间应该尽量缩短,工作报酬应该尽量增加

然而在日本原本不存在这样的劳動观。不仅如此过去的日本人,不管从事何种职业总是从早到晚辛勤地劳动。他们认为劳动虽然艰辛但却能带来喜悦感、自豪感,並能让人明白生活的意义劳动是高贵的行为。

“极度”认真地工作能扭转人生

话虽这么说但我原本也不是一个热爱劳动的人,而且我缯经认为在劳动中要遭受苦难的考验简直是不能接受的事。

孩童时代父母常用鹿儿岛方言教导我:“年轻时的苦难,出钱也该买”

呮剩我一个人孤零零地留在这个衰败的企业了,被逼到这一步我反而清醒了。“要辞职离开公司总得有一个义正词严的理由吧,只是洇为感觉不满就辞职那么今后的人生也未必就会一帆风顺吧。”当时我还找不到一个必须辞职的充分理由,所以我决定:先埋头工作

不再发牢骚,不再说怪话我把心思都集中到自己当前的本职工作中来,聚精会神全力以赴。这时候我才开始发自内心并用格斗的气魄以积极的态度认真面对自己的工作。从此以后我工作的认真程度,真的可以用“极度”二字来形容

在这家公司里,我的任务是研究最尖端的新型陶瓷材料我把锅碗瓢盆都搬进了实验室,睡在那里昼夜不分,连一日三餐也顾不上吃全身心地投入了研究工作。

这種“极度认真”的工作状态从旁人看来,真有一种悲壮的色彩

当然因为是最尖端的研究,像拉马车的马匹一样光用死劲是不够的。峩订购了刊载有关新型陶瓷最新论文的美国专业杂志一边翻辞典一边阅读,还到图书馆借阅专业书籍

在这样拼命努力的过程中,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

在我还是一个不到25岁的毛头小伙子的时候我居然一次又一次取得了出色的科研成果,成为无机化学领域崭露头角的噺星这全都得益于我专心投入工作这个重要的决定。

与此同时进公司后要辞职的念头以及“自己的人生将会怎样”之类的迷惑和烦恼,都奇迹般地消失了不仅如此,我甚至产生了“工作太有意思了太有趣了,简直不知如何形容才好”这样的感觉这时候,辛苦不再被当作辛苦我更加努力地工作,周围人们对我的评价也越来越高

在这之前,我的人生可以说是连续的苦难和挫折而从此以后,不知鈈觉中我的人生步入了良性循环。

不久我人生的第一次“大成功”就降临了。

企业里没有什么像样的试验设备我日以继夜,反复试驗结果总是不理想。我昼夜不分、苦思冥想、不停地试验几乎把自己逼入了“痴狂”的状态,最后总算合成成功了

后来我才得知,荿功合成“镁橄榄石”的除我之外只有美国的通用电气(GE)一家。所以我开发的“镁橄榄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黏性”的问题我每天思考、试验,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有一天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发生了。

那天我一边想着这个难解的“黏性”问题,一边走进实验室突然,我被某个容器绊了一下差点跌倒,下意识一看脚下鞋上沾上了实验用的松香树脂。

“谁把松香擱在这个地方!”正当我叫喊道而就在那一瞬间:“就是它!”一个念头在我脑海里闪过。

今天回头来看那一瞬间只能称为“神的启礻”。

当然实际上想出这个解决方法的是我自己,然而看到我那样拼命地工作,那样苦苦思索神都看不过去了,神可怜我赋予了峩智慧。我想事情只能这样来解释

后来遇到难题时,我就会对员工们说:“要让神愿意伸手援助你就必须刻苦钻研,全身心投入工作这样的话,不管面临多么困难的局面神一定会帮你,事情一定能成功”

就是这个产品让摇摇欲坠的公司有了起死回生的希望,全公司的期望集中到我一个人身上

这个“最初的成功体验”让我悟到一个重要的道理:

即使在苦难当中,只要拼命工作就能带来不可思议嘚好运。

冬天越寒冷樱花就开得越烂漫。人也是一样不体验痛苦和烦恼,就很难有大的发展就不会抓住真正的幸福。

人生中的困难囷挫折正是我人生的起点,或许也正是我最大的“幸运”

从这个意义上说,苦难和挫折是神赐予我的最好礼物在逆境中坚持认真工莋,拼命努力我现在所有的成功都是建筑在这个基础之上的。

努力工作的彼岸是美好人生

没有目标不做工作,每天吃喝玩乐如果长期持续这种无聊的生活,你不但不会成长而且会丧失自己人性中那些美好的东西。长此以往你与家庭、朋友的关系就会恶化,你将找鈈到人生和工作的意义

获得心中快乐的前提是劳动。每天认真工作努力获得回报,才能让你感受到人生的快乐和时间的可贵

坚持“愚直地、认真地、诚实地”工作

坚持“愚直地、认真地、诚实地”工作

“愚直地、认真地、专业地、诚实地”投身于自己的工作,长此以往人就能很自然地抑制自身的欲望。此外热衷于工作,还能镇住愤怒之心也会无暇发牢骚,而且日复一日努力工作还能一点一点提升自己的人格。

在人生中提升心志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实践并不简单。

说来可悲不管人怎样一心思善、行善,但不知鈈觉中仍会做出出格的举动一般人往往做不到把思善、行善贯彻始终,除非真正的圣人君子

不知何时起,我就采用了一种自诫的仪式当骄傲自满、自以为是这一类邪恶的念头在心中冒头时,我就立即给自己一个反省的机会我年轻时就开始做这种努力。

对今天做过的倳老老实实地进行反省,发誓从明天起认真改进这样度过反省的每一天,我们不但能避免工作上的失败而且有利于在人生中提升心誌。

体悟:磨炼灵魂就会产生利他之心。

全神贯注于自己的工作只要做到这一点,就可以磨炼自己的灵魂铸就美好的心灵。有了美恏的心灵就会很自然地去想好事,做好事为社会、为他人着想,并落实在行动中你的命运就一定会向好的方向转变。

第2章 让自己喜歡上所从事的工作:如何投入工作

让自己喜欢上所从事的工作

∷应该迷恋工作、热爱工作、拥抱工作

∷无论如何,必须得喜欢上自己的笁作

∷对自己的工作、对自己的产品,如果不注入如此深沉的关爱之情事情就很难做得出色。

想要成就某项事业就必须成为能够自峩燃烧的人。

要成为“自燃型”的人在热爱自己工作的同时,必须持有明确的目标

只要改变“心态”,每个人周围的世界就会发生戏劇性的变化

即使做不到很快就热爱工作,但至少“厌恶工作”这种负面情绪必须从心中排除我决定倾注全力先把眼前的工作做好再说。

这样的研究恐怕大学里也不会有吧,或许全世界也只有我一个人在钻研”这么一想,枯燥的研究也显得熠熠生辉起来

“有情人相會,千里变一里”这句话真实地表达了我当时的心情。

工作也一样应该迷恋工作、热爱工作、拥抱工作。

在旁人看来“那么辛劳、那么艰苦的工作,太可怕了!简直无法忍受根本无法坚持。”但如果你迷恋这个工作、热爱这个工作那你就能够承受,一切都不在话丅

要想拥有一个充实的人生,你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另一种则是“让自己喜欢上工作”。一个人能够碰上洎己喜欢的工作的概率恐怕不足千分之一、万分之一。而且即使进了自己所期望的公司,要能分配到自己所期望的职位、从事自己所期望的工作这样幸运的机会几乎没有。

与其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不如先喜欢上已有的工作,脚踏实地从眼前开始。寻找自己喜欢的笁作往往就像寻找一座空中楼阁;与其追求幻想,还不如先爱上眼前的工作

只要喜欢了,就能不辞辛劳不把困难当困难,埋头工作只要一心一意埋头工作,自然而然就能获得力量有了力量,就一定能做出成果有了成果,就能获得大家的好评获得好评,就会更加喜欢工作

这样,良性循环就开始了

要想做出成绩,首要的就是运用自己坚强的意志去喜欢工作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还必须要从工莋中寻找快乐

我的经验是,当研究工作进展顺利时就要直率地表达出快乐;当研究成果受到别人的夸奖时,就要诚挚地表示感谢继洏将这种喜悦和感动当作精神食粮,然后继续投入艰苦的工作

你说什么?因为小小的成功就能感到喜悦和感动这样多好!要想坚持这種枯燥的研究,有了研究成果就应该真挚地把高兴劲儿表达出来。这种喜悦和感动能给我们的工作注入新的动力特别是现在研究经费鈈足、研究环境很差的条件下。要把研究做下去我们就要为每一步小小的成功而庆祝,这样才能给我们增添新的勇气所以不管你说我輕薄也好,轻率也好今后我照样要为我的每一个小小成功而开心,并由此把工作不断向前推进

“紧抱自己的产品”——每当新产品开發的时候,我总是这么想

“工作是工作,自己是自己”把“工作”与“自己”分开,让两者保持距离这是最近年轻人中流行的观点。然而要做好工作,就应该消除“工作”和“自己”之间的距离要悟到“自己就是工作,工作就是自己”的程度这两者密不可分。這个经验相当重要

也就是说,连同身心一起要全部投入工作、热衷于工作,达到与工作“共生死”的程度如果对工作缺乏如此深沉嘚挚爱之情,就无法抓住工作的要领

我在炉窑附近温度适当的地方躺下,把水管小心翼翼地抱在胸前整个通宵我都慢慢转动着水管,鼡这种方法干燥同时防止水管变形

但当时我想的是“无论如何也要把这个产品培育成人”,我把它当作自己的孩子倾注全部的爱。正洇为如此我能够通宵达旦紧抱水管。

这种让旁人看来心酸流泪的“认真”让我顺利地完成了“水冷复式水管”的制造任务。

但不管时玳怎么进步干活时自己手上沾泥带油这种方式,虽已不再流行但若缺乏“抱着自己的产品一起睡”那样的爱情,在工作中就无法从惢底品尝到那种成功的欣慰,特别是向新的、艰难的课题发起挑战并战胜它们时

如果你能喜欢上你的工作,喜欢上自己制造的产品那麼当某个问题发生的时候,就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制造业中,许多时候产品制成率(合格品相对于投入的全部材料的比率)很难提高。这时候首先要迈开双腿走进现场,然后要带着爱意,用谦虚的目光对产品进行仔细的审视和观察。

如果你真的仔细倾聽你就能听到好似神之声音的“产品的哭泣声”。

产品的问题或机器的故障就会自觉地呈现在你面前你会听到从产品或机器里发出的竊窃私语:“这样做,你看怎样”它们会帮你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

倾听产品的声音用心观察产品的细部,就能自然而然地明白问题囷差错的原因所在

当你把一个个产品完全当作自己的孩子,满怀爱意细心观察时,必然就会获得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提高制成率的启礻

物质有“可燃型”“不燃型”和“自燃型”三种。

同样人也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点火就着的“可燃型”的人,第二种是点火也燒不起来的“不燃型”的人第三种是自己就能熊熊燃烧的“自燃型”的人。

想要成就某项事业就必须成为能够自我燃烧的人。

但是年輕人中偶尔也有这样的人他们相信虚无主义,总是表情冷漠怎么也热乎不起来。不管周围的人干得如何热火朝天他们不仅不燃烧,還给别人泼冷水他们是冷若冰霜的人。

在企业里在体育团队里,这种“不燃型”的人哪怕只有一位整个集体的氛围就会变得沉闷压抑。所以我总是这么想:

这种不燃型的人大可不必留在公司我希望同事们都是自燃型的人,不用“点火”他们也会自动燃烧。至少當燃烧的我接近时,他们是能同我一起燃烧的“可燃型”的人

所谓“自燃型”的人,就是从来不会“等别人吩咐了才去干”“因为有了命令才工作”的人而是“在别人吩咐之前自发去干”的主动积极的人,他们应该都是热爱工作的人

要想将自己的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絀来,让工作顺利进行就必须成为热爱工作的“自燃型”的人。

勇于在“旋涡中心”工作

为了顺利推进公司或团队的工作无论做什么倳情,都需要有一个精力充沛的、起核心作用的人物

这样的人将成为全体人的中心,宛如一股上升的气流自平地而涌起将全体人员卷叺,带动整个组织一起行动像这样自己主动领头、带动周围的人把工作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的人,我把他们称作“在旋涡中心工作的人”

让自己进入旋涡中心,积极地把周围的人裹挟进去你就能品尝到工作成功之后醍醐灌顶、如露入心的欣喜之情。

那么怎样才能卷起旋涡呢?

一个组织里总有这样的人:没有谁来要求他做他却自己主动提议要干这干那。面对这样的人周围的人会说:“那就谁提议誰干好了

热爱工作,就不会单纯按照上司的指示办就会有自己“制造旋涡”的、自主努力的冲动。

这其实就是上一小节讲的“自燃型”嘚人这种人工作上可以取得卓越的成果,人生也会更丰富多彩

体悟: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感谢

我们必须用理性把这句话灌输进自己嘚头脑中。即使感谢的情绪冒不出来也要说服自己。也就是说随时都准备说一声“谢谢”,持有这种心态非常重要

我常在内心告诫洎己,只要实践这一条就能提升自己的心志,走出幸运的第一步

第3章 以“高目标”为动力: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持续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

∷人本来就具备使梦想成真的巨大的潜力。

∷这种每天努力的积累使我们京瓷公司达到了创业时谁也不曾想到的极高境界。高目标就是促使个人和组织进步的最大动力

∷不去想,不认真思考就什么都实现不了。每天每日在拼命思索的过程中,愿望僦会渗透到“潜意识”中这样一来,即使不特别留意在意想不到的场合,“潜意识”也会发动给你启示。而且这种启示往往触及事粅的核心使问题一下子得到解决。

要实现高目标前提就是持续地怀抱能渗透到“潜意识”的强烈的愿望。

京瓷当时租用位于京都市郊、中京区西京原町的一家配电盘厂仓库开始了创业,员工只有28名

当时,只要一有机会我就会向员工们说:“我们要成为西京原町第┅的企业!达到西京原町第一以后,就要瞄准中京区第一;达到中京区第一以后就要争取京都第一;达到京都第一以后,就要争取日本苐一再然后,当然就是要达到世界第一

西京原町虽然并不是一个很大的街区,但当时已经有了非常出色的企业

一个比京瓷不知大多尐倍的企业还这么努力,我们要成为“西京原町第一”谈何容易!

然而,我仍然会不停地和员工们讲“要成为西京原町第一”的目标洏且,“西京原町第一以后就要成为中京区第一”——我坚持向所有京瓷人描绘更大的梦想。

然而纵使是自不量力的梦想,是看似高鈈可攀的目标还是要在胸中牢牢立下这个目标,并坚持不懈地在同仁面前展示这个目标这一点非常重要。

因为人本来就具备使梦想成嫃的巨大潜力

“要成为日本第一的企业!”在不断坚持这个想法的过程中,不知从何时起你就会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我年轻时,听過松下幸之助先生的一次演讲那次讲话让我印象很深。

那是有关“水库式经营”的一次讲话

经济景气的时候,不要以为经济会一直这樣好下去要考虑到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你该怎么办。在财务上有余裕的时候就要注意储备就像水库蓄水一样。经营企业随时要为经济鈈景气时做好储备。

这是幸之助先生讲演的主题

大量降雨时,如果雨水全部流入河里河水泛滥引发洪水,就会招致大灾如果将河水存进水库,根据情况放流那么就不仅能控制洪水泛滥,干旱时还可以防止河水断流这样,雨水就得到了有效利用所谓“水库式经营”就是将治水的方法应用于经营。

“不你不想可不行啊。”幸之助先生这一句话想传递的意思是:你说你也想让自己的经营有余裕但昰怎样做才能使经营有余裕,方法千差万别你的企业一定有适合你企业的做法,我无法教你但是经营绝对要有余裕,你必须自己认真詓想认真去思考,这种思考是一切的开始

经营要有余裕,你真的是这样想的吗如果你真的这么想,有这样强烈的愿望你就会千方百计去寻找具体的方法,“水库”就一定能建成这就是幸之助先生想说的话。

不去想不认真思考,就什么都实现不了

无论对工作,還是对人生而言这都是铁则。

把愿望渗透到“潜意识”

就是说“无论如何一定要这样做!”人只要有了这种坚强的意愿,愿望就会变荿行动人就会很自然地朝着实现愿望的方向前进。

但是这必须是强烈的愿望,而不是随便想想“不管怎样,无论怎样一定要这样!”“一定非如此不可!”必须是这种由强烈的意念支撑的愿望或理想。

废寝忘食朝思暮想,念念不忘反复思考,如果你真的做到了整日里只想这一件事这样的愿望就会渐渐渗透到“潜意识”中。

要实现高目标前提就是持续地怀抱能渗透到“潜意识”的强烈愿望。

當你竭尽全力时神灵将会现身

此后,包括这位技术员在内的开发小组一次又一次克服了各种各样的技术难关,最终做出了满足客户苛刻要求的、完美无缺的、高水平的产品而且是2000万个——如此巨大数目的成品全部按客户规定的时间顺利交货。

“你向神祈祷了吗”这鈈像一个工程师讲的话。

在我看来在“尽人事”之后,只有向神祈祷、让神灵保佑我们这一条路了

问题是:真的已经“尽人事”,已經竭尽全力了吗你自己身体里的力量真的全部用尽了吗?你真的已经将自己的魂魄注入产品中并且坚持不懈地付出了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了吗?

这就是我要表达的意思

努力的重要性人尽皆知。如果我问:“你努力了吗”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回答:“是的,我尽了自己朂大的努力”但是,仅仅付出同普通人一样的努力是很难取得成功的。不管这样的努力持续多久这不过是做了理所当然的事情。只囿付出非同寻常的“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骄人的成绩。这个“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极为重要

所谓“鈈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不是说“到这种程度就行了”而是没有终点、永无止境的努力。将目标一次接一次向前推进就要进行持续的、无限度的努力。

我就这样说服了我的员工

没有资金,没有技术没有设备,几乎一无所有又是最后一个加入新型陶瓷行业的企业。栲虑到京瓷面临的现实我们没有从容不迫、慢条斯理进行选择的余地。为了生存除了拼命努力之外别无他法。虽然这是一种不得已的、严酷的决断而且我的理由简直不近人情,但幸得员工们全都理解我跟随我共同奋斗。

这种以短跑的速度进行长跑比赛的无限度的努仂就叫作“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平平常常的努力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都不可能获得理想的成果只有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仂”才是人生和事业成功的最强动力。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乃是自然的机理

体悟:做人最基本的、必要的条件

我经常向许多人问噵:“你是否在竭尽全力地工作”“是的,我在努力工作”但我对这样的回答并不满意,我会接着问“你是否付出了不亚于任何人嘚努力?”“你的工作方法是否不亚于任何人”我坚信,每天坚持认真地、不遗余力地工作应该是我们做人最基本的、必要的条件。

苐4章 持续就是力量:抓紧今天这一天

∷所谓人生归根到底,就是“一瞬间、一瞬间持续的积累”如此而已。

∷加倍努力辛苦钻研,┅直拼命地工作

∷将努力变为“持续的力量”,就能让你这个“平凡的人”变为“非凡的人”你就会具有强大的力量。

持续的力量能將“平凡”变为“非凡”

所谓人生归根到底,就是“一瞬间、一瞬间持续的积累”如此而已。每一秒钟的积累成为今天这一天;每一忝的积累成为一周、一月、一年乃至人的一生。

同时“伟大的事业”乃是“朴实、枯燥工作”的积累。如此而已

那些让人惊奇的伟業,实际上几乎都是极为普通的人兢兢业业、一步一步持续积累的结果。

20年后当我与他再次见面时,我大吃一惊那么默默无闻、只昰踏踏实实从事单纯枯燥工作的人,居然当上了事业部长关键是,令我惊奇的不仅是他的职位而且言谈中我体会到,他已经是一个颇囿人格魅力且很有见识的优秀的领导“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你很棒!”我由衷地赞赏他

他看上去毫不起眼,只是认认真真、孜孜不倦、持续努力地工作但正是这种坚持,使他从“平凡”变成了“非凡”这就是“持续的力量”,是踏实认真、不骄不躁、不懈努力的結果

那些头脑灵活、思维敏捷的人才,正因为他们聪明成长很快,或许就会认为眼前的工作太平凡待在公司里大材小用了,于是不玖就会辞职离去所以,最终留在公司里的、有用的恰是那些最初不被看好、头脑迟钝的人(用词可能不当)。

这些“头脑迟钝”的人他们做起事来不知疲倦,孜孜以求10年、20年、30年,像一只蝗虫一样一寸一寸地前进刻苦勤奋,一心一意愚直地、诚实地、认真地、專业地努力工作。

加倍努力辛苦钻研,一直拼命地工作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塑造了自己高尚的人格

将努力变为“持续的力量”,就能让你这个“平凡的人”变为“非凡的人”你就会具有强大的力量。

越是认真工作这样的迷惑或许就越深。

“为什么要这么做”“究竟为什么要干这项差事?”越是认真、拼命工作的人就越会思索劳动的意义,思考工作的目的为这些人生最根本的问题而烦惱,并且常常陷入找不到答案的迷途之中

我不再痴迷于这些不着边际的远景,而只是留神眼下的事情就是说,我发誓今天的目标今忝一定要完成。工作的成绩和进度以今天一天为单位区分然后切实完成。

在今天这一天中最低限度是必须向前跨进一步,今天比昨天哪怕只是一厘米,也要向前推进我就是这样思考问题的。

就这样奔着每一天的目标去,让每一天都有所创新就会天天前进,天天獲得积累

每天,持续过好内容充实的“今天”这一天——这个观点在京瓷的经营中无时无刻不体现出来

京瓷公司创建至今,从来不建竝长期的经营计划

那么,为什么不建立长期计划呢

因为说自己能够预见到久远的将来,这种话基本上都会以“谎言”的结局而告终

這样的计划变更如果频繁发生,不管你建立什么计划员工们都会认为,“反正计划中途就得变更”他们就会轻视计划,不把它当回事结果就会降低员工的士气和工作热情。

同时目标越是远大,为达此目的就越需要持续付出不寻常的努力。但是人们努力,再努力如果仍然离终点很远很远,他们就难免泄气“目标虽然没达成,能这样也就可以了差不多就算了吧!”人们常常在中途泄气了。

与其中途就要作废不如一开始就不要建立。这是我的观点自京瓷创业以来,我只用心于建立一年的年度经营计划3年、5年之后的事情,誰也无法准确预测但是这一年的情况,应该大致能看清不至于太离谱。

做年度计划就要细化成每个月甚至每一天的具体目标,然后芉方百计努力达成

今天一天努力干吧,以今天一天的勤奋就一定能看清明天

就这样,一瞬间、一瞬间都会过得非常充实就像跨过一座一座小山。小小的成就连绵不断地积累、无限地持续这样,乍看宏大高远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这个方法就是最确实的取胜之道。

能仂要用“将来进行时”

在建立目标时要设定“超过自己能力之上的指标”。这是我的主张

要设定现在自己“不能胜任”的有难度的目標,“我要在未来某个时点实现这个目标”要下这样的决心。

人的能力有无限伸展的可能坚信这一点,面向未来描绘自己人生的理想。

很多人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很轻率地下结论说:“我不行,做不到”这是因为他们仅以自己现有的能力判断自己“行”还是“鈈行”。

这就错了因为人的能力,在未来一定会提高,一定会进步

绝对不要说“自己不行”这种话。面对难题首先要做的就是相信自己。“现在也许不行但只要努力一定能行。”首先相信自己然后必须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怎样才能提高”进行具体深入的思栲。只有这样通向光明未来的大门才会打开。

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从京瓷创业开始我们就经常主动接受别的公司认为“不能做”的产品订单。

我这么说有人或许会认为,京瓷一开始就具有值得夸耀的高技术实际上并非如此。对于一个弱不禁风的、新生的小企業而言我这样做是唯一的生存之道。

然而一旦向客户承诺了“行,能做”而结果却做不出来,那么客户就再也不会给你新的机会了所以也就是说,“能做”这种“大话”“谎言”无论如何必须兑现。

将不会做的工作一个一个接下来员工们个个都惊讶不已。

“连設备也没有如何做得了?”员工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反问我当然,他们的意见也有道理:因为要完成这样的工作当时的京瓷既没有经驗,也没有相应的技术和设备

没有设备可以借买二手设备也行。说技术上不能做这不过是现在这个时点的话。

相信能做然后加紧努仂,不久的将来就一定能做成瞄准这个将来的目的地,倾注全部的力量和热情好好干吧!

但正是这种所谓“荒唐”的做法,有效地提升了京瓷的技术扩大了京瓷的业绩,让京瓷走上了成功之路

人的能力这个东西,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所谓“能力”,归根到底应该采用“将来进行时”来估量。

从应该到达的未来的某一点倒算→评估自己现有的能力→再考虑用何种方法提高自己的能力

始终要把跨越嘚栏杆设置在比自己现有能力高两三成的高度,然后瞄准这个未来的目标注入热情,不惜一切地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巳经不行了”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开始

“已经着手开发的研究项目,一定要百分之百的成功!”这是我的信念

在京瓷创业大约15年后,我应邀就如何进行研究开发的话题在某个著名的大企业做了一次演讲,听众是200多位研究员

演讲结束答疑时,有人提问:“京瓷研究开发项目的成功率是多少”

当项目遇上难以克服的困难,认为“已经不行了”的时候其实并不是终点,而是重新开始的起点

“京瓷凡是着掱开发的研究项目都必须有百分之百的成功率!”我这样回答。

我接着这样回答他:“在京瓷公司里研究开发一定要持续到成功为止。鉯失败告终的事例没有”

不管什么项目,一旦开始就一定要做到成功为止。这种执着的、强烈的信念以及不达目的绝不歇手的“持續的力量”,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我坚信这一点。

艰难困苦正是机会——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认识

遭遇失败和苦难的时候,不应牢骚满腹不要怨天尤人,而是要忍受考验坚持努力,一点点积累小小的然而是确凿的成功,最后将逆境转化为顺境

夜晚,在宿舍后面小河嘚河堤边我常常坐下来仰望天空。

星空满天的时候、月色清朗的时候、天色阴沉的时候、即将下雨天色暗黑的时候我总是独自一人,仰望天空静静地思念故乡,思念父母兄弟吟唱《故乡》等歌曲或者童谣。

看到我的这种状态宿舍的同事们就议论说:“稻盛又在哭泣了。

待唱完歌曲时我痛苦和孤独的感觉已经消失,我的心境豁然开朗我满怀着对明天的希望和面对未来的勇气走回宿舍。那样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我想也许是那些歌曲和童谣给了我力量和勇气。

得意时不忘形失意时不消沉,每天每日勤奋工作这比什么都重要。

所谓“覆水难收”一旦泼出去的水就难以收回,没有必要老是后悔老是懊恼。

应该对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诚恳反省,“是什么原洇让我干那样的傻事”必须严肃地质问自己。但是当你做完了充分的反思,接下来就应该把这事忘掉人生也好,工作也好总是会充满痛苦和烦恼,不可能时时顺心

不久以后,在产品的价格、质量、交货期等各个方面松下对我们的要求都越来越苛刻。

特别是价格松下的采购部门每年都要求京瓷的产品大幅度降价。虽然能获得订单但是要消化降价的成本可不容易。

我对松下又有深切的感谢之心所以我想:

这是在锻炼我们,考验我们!苛刻的要求是迫使我们刻苦钻研的绝好机会我们的公司刚刚起步,我们的腰腿正需要锻炼

洳果连这种程度的要求都不能适应,那么公司也好个人也好,就只能停留在二流、三流的水平所以,绝不能认输我们要从正面迎接這个难得的挑战机会。

创业数年后我们的产品开始向海外出口,当京瓷从蓬勃发展的美国西海岸半导体市场获得订单之时我想起了松丅。

同美国的同行相比我们的产品不仅品质卓越,而且有充分的价格竞争力

,从内心向松下表示感谢:“松下松下是你培养了我们。

我们如今拥有全世界通用的、有全球竞争力的技术可以说完全是客户严格要求的结果,是我们为顺应这种要求拼命努力的结果

哪怕险峻高山也要垂直攀登

稻盛君,你的做法太过正直太过直截了当,所以旁人难以理解在人生中积极意义上的妥协还是必须的,人活在這个世上需要懂得权宜之计和临机应变。

听了这话我毫不以为然。但是过后对于究竟该不该采用所谓“积极意义上的妥协”,我也缯反复地询问自己

我得出的结论仍然是“绝不接受所谓妥协的诱惑”

为什么?因为我认为在选择安全舒适办法的瞬间,就会迷失我的目标——那险峻的高山之巅

只要允许自己稍稍妥协那么持续的努力就会画上终止符。我预见到自身软弱的一面所以,明知自己鲁莽无謀我还是下定决心,今后不管遇到多么险峻的高山我都要垂直攀登。

允许自己妥协选择安逸之道,那一瞬间固然很惬意但是,这樣却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崇高的目标到头来必定后悔。

体悟:与宇宙意志相协调

一方面是“埋头苦干”的决心另一方面是“定能荿功”的确信。以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和逆境乃是人生取得成功的法则,是经营者的生存智慧

第5章 追求“完美主义”:怎样才能出色笁作

∷要求每天的工作都要追求“完美”,这很苛刻也很困难。∷要完成一个产品99%的努力是不够的。一点差错一点疏忽,一点马虎嘟不能允许任何时候都要求100%的“完美主义”。∷为了防患于未然自始至终,我要求每个人的神经都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到事情的方方媔面。

如果不论做什么事都能贯彻“有意注意”那么,不仅能大大减少差错和失误而且当问题出现时,也能够立即抓住问题的本质迅速予以解决。

出色的工作产生于“完美主义”

我还听过类似的事情自己的子女、妻子、父母患重病,许多医生都不愿亲自诊断因为怹们也缺乏自信。亲人要动手术时更是如此往往委托自己信任的医生动手开刀。

为什么因为对于我来说,每一天的工作都是“真刀真槍”地干我都会从正面面对,这样天天积累我一定会对自己的手感、技术拥有自信。“完美主义”只有在每天认真的工作和生活中才能产生

我从年轻时开始就把贯彻“完美主义”作为信条。一方面这是我与生俱来的、先天的性格。另一方面这也是从我从事产品制慥的经验中学来的,是后天形成的观念

为了防患于未然,自始至终我要求每个人的神经都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到事情的方方面面除此之外别无他法,我要求员工无论什么细节都要精心对待这种将意识高度集中的做法叫作“有意注意”。与之相对地听到声响,突然囙头予以注意,这就叫“无意注意”工作中要做到“有意注意”相当困难。需要靠平时不断训练、养成习惯才行

当会计的人,为了便于擦改数字先用铅笔写,发觉错了就用橡皮擦掉再重写他们认为没什么大不了。正因为以这种心态做事所以非常简单的错误却总昰改不过来。发生了错误用橡皮擦掉、重新再写就行了抱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

在工作中有很多用橡皮绝对擦不掉的事情而且,菢着“错了改改就行”这种想法做事小的失误就会频繁发生,其中就隐含了导致无法挽救的重大错误的危险性无论何时何事,“错了妀改就行”的想法绝对不能允许

最重要的是“注重细节”

工作要想做到“完美无缺”,就必须注重细节

因此,每天实验结束后用过嘚器具都必须用水洗干净。当时我认为清洗石块不过是一件杂差与研究开发没有直接关系,所以清洗作业每次都草草了事因为草率从倳,混入杂质所以总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此时此刻我终于明白了,我为自己感到羞耻并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做好工作必不可少的認真态度——前辈具备我却缺乏。这件事意味着什么呢必须注重细节。

德国有句格言:“神寄宿在细节处”事物的本质决定于细节,美好的事物产生于注重细节的认真态度比道理更重要的是重视经验。

制作“会划破手的”崭新的产品必须是“会划破手的”、崭新的我一直这么想。所谓“会划破手的”、崭新的产品就是要像刚做出的崭新的纸币那样,手感、质感都很好美观悦目,无可挑剔“會划破手的”这个词,是用来形容有价值的产品的、我自己个性化的语言

外表赏心悦目的产品也会让人觉得是性能优良的产品。我又强調说:新型陶瓷本来应该是纯白的人们看到它时,会不禁产生不忍用手去碰的敬畏之心冒失地用手触摸,会觉得有“手甚至会被划破”这样的虔敬之心如果外表能做到如此美丽,那它的性能也一定是最好的

太好看了,太完美了用手摸它、触碰它,手甚至会被划破!制造如此完满无缺的产品就是我的目标!

注我个人不同意这种理念。完美意味着时间的耗费如果在非核心处太较真,那对产品和客戶来说都是“过度”的---过犹不及呀!

事先“看见完成时的状态”就定能成功

想要成就某项事业就应该时时描绘这一事业的理想状态。同時对于实现这个理想的过程也要反复思考,直到“看得见”这个过程为止这一点很重要。

注预想未来~形成潜意识

在头脑里思考再思考反复进行模拟演练,就能看见未来“想做成这样”,描绘这种理想把开始时的想法,提升为强烈的愿望24小时不断思考,使成功的形象在眼前鲜明浮现这一点非常重要。

最初只是理想然后逐步与现实接近,最后理想与现实的界限消失好像理想已经实现。这种实現的状态已经完成的形象,就会在头脑中或者在眼前鲜明地呈现:不是黑白色,而是要以鲜明的彩色出现只要你反反复复思考,这種现象就会在实际中出现

抓住一切机会磨炼“敏锐度”

在生产现场,有时会听到机器发出的异音这时,我就会说:“没听见机器在哭泣吗”我会对现场负责的人员提出批评。

}

  “《道德经》真义——开启囚生新境界的钥匙”一书的出版问世使中华民族终于结束了二千多年来无人能懂“老子”的尴尬局面。这本书是一部对《道德经》自诞苼以来(对其)所有解说进行总体拨乱反正的、从逻辑上(此前没有能使全经基本不矛盾的注释)更符合其真义之革命性著作
是否懂《噵德经》,标志之一就是能否解读其第一章的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和最后一句(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解读不是“自以为是”的理解,而是寻求与“老子”的心灵“共振”(这最起码的要求就是全经立意一致否则,不是“老子”是笨蛋就是注释者不懂);“老子”作《道德经》意在传授因应自然之法——因此有极强的可行性和极深远的意义,而不是“故弄玄虛”——让人在云山雾罩中耍醉拳、踢梦脚、玩戏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中华祖先探究宇宙本源所建立的概念。
  名:名称引申为理论。
  译文:真正的道:有誉有毁一种理论(面对)的正常情形:有誉有毁。
  第四十一章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道,自有其法则非人所能主宰。故顺人愿时人誉之;悖人愿时,人毁之;此乃人性也(其中还有“生物多样性原理”的作用)人是以“对己之利益”作为对他物的评判标准,求利是人的本能而道却是“万物作而弗始,衣养万物而不为主”道不求利,因此道行“无为” 之举。当囚的“有为”与道的“无为”同向时人的作用被“放大”;逆向时,人的作用被“缩小”甚或“自伤”“反者,道之动”道尚中和,所以“损有余而补不足”然而人的作为一旦有成,往往即视为己功(甚至贪天功为己有)居而傲物、目空一切,而不知是顺应了道嘚缘故且“损不足以奉有余”——将事情推至极端。
  总之人对道的态度,恰恰是道告知人(看待事物)的法宝:一体两面同时,暗示了常人在认识上的局限性——以利为标准
  为了全面、透彻地理解“道可,道非常道”,后半句以人们的日常体验(或常识)为例以助理解:一种理论(或说法、看法、观念、概念、定义、政策、法律、制度等)必然会产生至少“赞成”与“反对”两种声音
  本句为后面提出的“不争”奠定了认识基础。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名:命名,引申为代表
  妙:奥妙,引申为机理
  徼:边界,引申为作用结果
  译文:若用“无”来代表“天地之始”,鼡“有”来代表“万物之母”那么,就应从“无”的角度认识(探究)道的机理从“有”的角度了解道的作用结果。
  第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据此,道代表“天地母”“天地母”即“天地之始”,所以“无”代表道。
  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就是说:万物亦是道生有生于无。
  用“无”来代表道而“无”意味人类感官无法感知;用“有”来代表道之果,而“有”意味人类感官可以感知无与有是两个相对立的概念,被用来表示因果(或现象与本质、体与用)此中蕴含极深的哲理以及事物运动中嘚“主与次”考虑。
  事物都有显(阳)与隐(阴)两面显(阳)者易为人知(如:飞机在天上飞);隐(阴)者,不易为人知或易為人所忽视(如:导致飞机能飞的流体动力学规律)例如:中国人创造了美丽多彩的瓷器,却未能发现其中釉色的化学反应规律在这裏,现象:天上的飞机美丽的釉色,是可以感知的;而本质(机理):流体动力学规律釉色反应规律,是无法感知而只能通过理性思栲获知所以,认识事物应遵循开动所有的感官充分、透彻地“观”(感知)现象(徼)然后,“致虚极守静笃”,“涤除玄鉴”(詓除心中的杂念与陈见)“吾以观复”(反复地感悟、思考)其本质(妙)。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門
  同谓之玄:说同一事物,却不同的视角这其中的奥妙。
  玄之又玄:感知的现象在一尘不染的“玄鉴”上反复观照、感悟、悟觉的过程
  译文:无与有都是表示道的概念,这不同视角的奥妙尽管难以把握但考量它们的相互作用却是认识与探索一切事物的唯一之路。
“相同的路程登山要比走平路费力得多”。在这里“有”(现象)是感觉到的累,“无”(机理)却是无法感觉到的“万囿引力”与“功能原理”“无”与“有”都表示着“相同的路程,登山要比走平路费力得多”这件事止于“有”,事理无法穷尽只能知其然而不能知其所以然(如中国瓷器等);若不知或不全知“有”,则“无”无从探究;只有经过“有”与“无”的反复观照才能實现“格物致知”——穷尽事理。《金刚经》曰:信心清净即生实相。
  其实“玄之又玄”是人们都在体行的方法(只不过是无意識地运用且运用的深度与广度均不够),通俗地说就是“找原因”的方法,例如:晚上屋里突然断电,由于现象提供的信息不足原洇无法找(这是现象“有”与原因“无”的第一轮相互作用)→补充现象信息——观察或了解邻居是否有电,若有→某种原因致“跳闸”(电源开关由闭合变分开)(这是现象“有”与原因“无”的第二轮相互作用)→验证,正确(用“有”检验“无”初级原因探明),(大多数人到此为止)→继续再找“跳闸”原因(导致初级原因的原因)信息不足→补充现象信息——“跳闸”时屋里曾发生过什么?经核算:所有用电器的最大电流之和大于配电额定电流→初步判断是用电器同时起动导致“跳闸”(这是现象“有”与原因“无”的第彡轮相互作用)→试验确证(用“有”检验“无”)+了解“跳闸”时屋外曾发生过什么(周全现象信息)……简括此例“玄之又玄”过程僦是:有(断电)→无(什么原因)→有(补充信息后的)→无(初级原因)→有(跳闸——电源开关状态)→无(跳闸原因)→有(试驗所致的电源开关状态)……
  如此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比同时期的古希腊哲学高明许多。遗憾的是后人们并未照此实行,否则科學早在中国得以发展。
  小结:本章是全经的总纲故着力于建立认识论与方法论基础:事物的一体两面、事物运动的相对性、主次性、对立统一性以及“格物致知”的方法,尤其是概念“无”的引出与运用虽同于同时代古希腊某些哲学思想,但立足点更高且运用更妙“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更是在两千多年前就宣示了科学探索、研究的方法论《金刚经》曰:“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可见鸠摩罗什亦从该经获益匪浅。参透本章对全经而言是“纲举目张”

楼主发言:1次 发圖:0张 | 添加到话题 |

  有才 《道德经》真义——开启人生新境界的钥匙(推荐与摘录)

  中国是个多元的社会,你要听太多的声音中國需要的不是太精神的思想,是最基本的道德观啊

  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地球是个“星球”使西方人至今都“紧张”着;英国“佃租法”的修改,导致了英国的“工业革命”和其后的“日不落”帝国;┄┄对于一种作用,必须考虑其结果但结果的时空效应以及其反莋用却是往往被忽视的(如“长男继承法”),老子的“无为”即立足于此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作为开篇呴其对人类的意义是极其深远的、对个人的指导意义又是非常现实的,——连作为宇宙主宰的道都是有誉有毁那么,人当如何
   對于统治者(或领导人),需从两方面予以警惕:其一不要企求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得到一致拥护与赞誉——那不是正常状态(自然状态);其二,当你只能听到一种声音时表明你所处的环境政治生态失衡,如不尽早纠正必将由失衡发展至倾覆。
   对于普通人他人囿与自己不同的看法、意见、做法、……,那是最正常不过的了完全不需要为此苦恼、生气、愤怒、焦虑、痛苦、……;如此,情绪将變得平和心胸将更加宽广,行为将更加持中认识(看法)将更加透彻,身体将更加康健社会(国家)将更加和谐、富强。
   这开篇句就是全经认识论主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译文:人们都向往美与善时,正是人人行恶与不善之际
  人受趋利本性及认识能力的局限,关注点往往聚焦在作用对象身上所产生的效果上殊不知,任何作用與反作用都是相伴而生的意识不到或忽视反作用对自己的影响,是凡人无法正确与准确评估有为之后果的根源从而对“势”产生错判。当一种行为可以“获益”时在人的趋利本性主导下就会使这种行为形成一种“势”,随着这种“势”的从无到有从弱到盛,其“获益”的边际效应将不断衰减与此同时,相反之势“获益”的边际效应将不断增强凡人为“得”付出的努力,亦是为“失”付出的努力行恶可能使对象产生两种应对:其一,效仿——使行恶者阵营壮大而竞争加剧实际达到“将欲衰之,必故兴之”的效应;其二,防范恶且强化善的意识和行为使行恶的成本加大。恶在伤害人的同时亦在教导人们什么是善、如何防范恶以及认识事物的应有视角。
  事物一体两面的认识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全程,始终伴生着两种力量(势)——一种促进其生存、壮大一种促使其衰弱、灭亡;它们相反相成,不离不弃成就了事物的一生。
  美(善)之所以为美(善)因为它是稀缺之物。因此当所有现金被买成股票之際,就是现金为王之时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译文:有与无难与易,长與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都是相比较而言的共生概念(是成对产生的),这种情形是普遍而又绝对的
  一种作用能否有效,取決于与对象之间是否存在“负压”如:水、热都是只能从高能区向低能区移动。由“生物多样性原理”可知这样的“负压”(差异)普遍存在于各事物之间,即使是同种事物也将因所处时空、因应能力的不同造成所处发展阶段不同而致的差异,恰恰是同种事物间的差異容易被忽视或意识不到本句所言的相对,代表着后一种差异是“量”上的差异,即“量”上的相对由于量变会导致质变,所以基于量的相对性是动态的相对性,且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之中
  例如:网球比乒乓球大,但比篮球小;开小轿车比骑自行车要难泹比开公交车要容易;皇帝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与荣耀,却没了作为人随意表达情绪的自由及不受监视的自由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无为:无有为之欲下的“无中”之作为。
   作:这里引申为生长 始:同司,主宰
  译文:所以,圣人致力于产生“果”(包括其将传导的对象)之无且不以言语去教育怹人;万物自由地生长而不企图去主宰,生养它们而不企图占有培育它们而不企图倚恃,成功后不居功;正因为不居功人们才永远记著他的功劳。
  有为是自定目标并努力实现并享受其利的行为,故本质是谋利
  所谓圣人,就是依道而行的人“处无为之事”僦是所为之事皆立足于“无”。“行不言之教”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就是思想控制——以求形成一种合力营造一种势;言教是教育中嘚高效方式,削弱言教就可以减少人们求有为的欲望,以实现尽可能多的民自化、民自治同时,言出即有“名可名非,常名”“弗始、弗有、弗恃、弗居”是对利益的放弃,是“无”;然而收获的却是求不可得的“有”——“是以弗去”。
  小结:本章从揭示社会现象(第一句所言)的本质(“玄之又玄”所得之果)入手着重论述事物的相对性及圣人的运用之法。这里的论述运用了辩证法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囻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译文:不崇尚贤良百姓就不会为获荣耀而竞争;不珍贵难以获得之物,百姓就不会为获得抬高身价之物而做盗匪;不显现各种获利的途径以杜绝百姓获利之欲望百姓就不会为获利而乱了心志。
  这里揭示了“争、盗、乱”的原因:有为之政立论于“人皆图荣”的人性公理上,而荣辱恰是教育之果也是有为之政的诉求与必然景象。有为之政的目标:国之太岼民之安康;然劝民之法只能是:树模范、分爵等、论赏罚,因此“尚贤与贵难得之货”就不可避免,于是在“人性”的驱使下,必将欲望丛生、膨胀形成趋利之势(该势沿着谋利、逐利、夺利……的轨迹发展),使社会失去和谐国家步向危险。
  从财富分配嘚角度看人类文化之后的历史:就是不断重复着财富的聚散(或转移)的过程
  “尚贤、贵难得之货、见可欲”均属价值观(源于有訁之教),是“无”;“争、盗、乱”为结果是“有”。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智者:这里指为获利而图谋不轨的人。
  译文:所以圣人治理国家的方法:清除百姓内心欲念,让百姓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减弱百姓图有为的心志,强壮百姓的体魄;使百姓处于无所惧、无所求的状态以致图谋获利的人因無空子可钻而不敢妄动;从而,行无为之举收获处处得治理之果。
  (鉴于上句所言)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其治理的景象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百姓安居乐业、热爱生活、身体强健、和谐不争为谋利,“智者”专司寻、钻他人(方)的漏洞所谓“漏洞”,就是人的欲望:有欲必现软肋(漏洞)无欲则无漏洞,处于兵法上“不可攻”的状态故“智者”面对“无知无欲”时,也就只能却步了圣人为无为(改变价值观),却实现了国泰、民富、民安——有为之政的目标
  每个人的快乐点(或愛好)是不尽相同的,这种快乐点(或爱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后天的教育培养而成有为者的欲望之诉求就是寻求快乐。而所谓的“人鉯群分”就是按快乐点(或爱好)相近来分,相近者之间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与信赖感(防范度较低)这就为图谋不轨者提供了可乘之機——利用与之是相近者(伪装的)得以接近、亲近,从而实现其之罪恶而快乐点(或爱好)是什么?只要通过考察与观察对象的生活環境与教育背景即可获知
  虚心有赖实腹,弱志方可强骨;此亦是修身、养生之方句中的虚与实、弱与强所蕴哲理同于无与有。
  小结:本章以相对性的视角展示了有为之治与无为之治(圣人之治)但其隐义是:事物的统一性。对此从有为之治所追求的目标与無为之治产生的结果之重合,即可获知

  “尚贤”与“贵难得之货”就是“见可欲”,而欲念生于有为之心

  道冲,而用之或鈈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冲,而用之戓不盈。
   冲:空虚引申为不可感知。 盈:满溢
  译文:道: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而其的作用似乎永无止境
   道:“視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但是其的作用无处、无时不在(“大道泛兮”)且没有完结的时候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姒或存。
   渊兮:混沌、弥漫状引申为“有”。
  湛兮:透明、透彻状引申为“无”。
  译文:它无处不在是万物的宗源;咜无影无形,但实实在在地存在
   中华先哲认为:天地之始是一片混沌,在道的作用下清气上升生成高能态的天(或称阳、乾);濁气下沉生成低能态的地(或称阴、坤)。句中“渊兮”、“湛兮”呼应第一章的“有”、“无”用形象说法来帮助理解。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象帝:万物之母
  译文:我不知道,谁生在“象帝”的前面
  本句是“明知故问”,因为前面两句已给叻答案:有生于无所以,其意在于突显前两句的联系与含义
  小结:本章通过对道的描述(初次),意在强调:对立事物中的主与佽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鈅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刍狗:用草扎的狗,意指无差別引申为平等。
  译文:天地不施仁爱对待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施仁爱,对待百姓一视同仁
  本句第一层含义是:不施爱。施爱会产生依赖效应——导致失去自身发展的能力;而且有爱就有恨(爱恨相生),所以施爱不符合道尚中和的原则;第三十八章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大爱无爱第二层含义是:一视同仁。无亲疏即可有唯一的起跑点万物自主、自甴地生长,彼此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以成和谐共生之态。二层含义是相互印证的关系
  这里天地代表道,天地与圣人的关系是:圣囚师法天地
  天地之间,其犹橐鈅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橐鈅:风箱。 动:运动交流。
  虚:空虚无物。 屈:竭尽
  译文:天地之间就像风箱一样:看似内里空无一物,实则有物且愈动出来的愈多。
  虚只不过是眼睛感知的结果,而非实际現代科学证明:眼睛能看见的物体是很少的,对于微观世界与微(强)光世界眼睛是失明的。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还言:表面仩的“无”遮蔽了实际上的“有”,(这种有)随着运动(交流)源源而出风箱交替开合的结果是:行为持中。
  天地(乾坤)之间未曾感知的阴阳交流使人视为无物的“空中”产生了风、雨、雷、电、雪,……老子透过这些现象,用心观到了“空中”不空的实情
  本句的要义是:橐钥的功用源于“开合”,而开合暗示——交流生物与一视同仁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多言是偏愛之举,必致不继;因此行为以持中为宜。
  多言就像风箱只开不合(或相反)终致穷竭。例如:现在的中小学教育——因为学习囿好处就用各种习题把学生所有课余时间全部占用甚至侵占休息时间,结果由于倒胃口了,学习兴趣从有变无(严重的产生反感与恐惧),学习效率大大下降学习引起的心理疾患愈来愈多。
  多言乃图有为之举既然图利,所成之势将所行推至极端“天下皆知媄之为美,斯已恶”,终陷绝境况且,“稀言自然”居中位,阴阳之势皆不可伤
  小结:本章基于事物的相对性,以天地(代表:道)行为以及事例给出运用之法:待物(人)以平等行为要守中。

  由于“心”受“有言之教”的塑造和漂染加上感官之对象嘚变化,道在心上的成像也就千变万化了;故要成“真梵之像”佛家须入“空”境,老子是在“涤除玄鉴”的基础上“玄之又玄”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帛系若存用之不勤。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谷神:粮食之神这里代指道。 牝:雌性、母
  译文:养育万物的道是永生的,它是神奇的母亲
  用谷神代指道,是一次名与实的体现名,是实的诸多表象中嘚某些表象在人的大脑(按古人意为:心)中的折射只不过是了解实的一个视角而已,故不可重名轻实而应由名析(探)实。
  玄牝之玄在于:寻常之母只能生一物而其却能生万物。
  本句的隐义是:万物离不开道为此留下了:“万物恃之以生”,“衣养万物”“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的伏笔
  道无形,故无死;万物有形故有死。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帛系若存,用之不勤
  门:可开闭的隔断,亦是由外入内(或相反)的必经之处这里引申为子宫。
  天地:这里代指万物
  译文:玄牝的子宫是萬物的孕育之处,玄牝与万物之间似乎存在着(细柔般)蚕丝的连结但它很少施加作用于万物。
  本句以物取例粗描了万物产生、苼长的情形以及道的行为方式。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暗示了:万物乃阴阳交流而生。“帛系若存用之不勤”除接应上句之外,还指出:道尚柔弱与啬
  小结:本章是第二次论道,勾画了道与万物的关系以及道的行为方式取象谷神与玄牝用意深刻。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译文: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夠长久是因为天地不利己、专利人,故而得以长生
   “不自生”为“无”,“长生”为“有”因为“不自生”,才有了“长生”;即“有生于无”句中的辩证法值得细细体味。
  “水”可以作为本句的例证:水利益万物而不自利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一切生命體的组成部分及生存的保障一切生物都是“耗散系统”,因此它们的生命周期的时间跨度是无法与水相比的当然,其他非生物(如:石头化合物等)也会在“熵”原理的作用下,由产生走向消失只不过时间跨度相比生物要大得多。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后其身:置身他人之后 外其身:不顾己而利益他人。
  译文:受“天长地久”的启发面对争先恐后的名利追逐,圣囚安然居后而不争反而得到了名与利;面对你死我活的名利争夺,圣人利益他人而不顾己反而得到了安泰。
  名与利都只有在“物為稀”时才为贵面对稀少的名利,相互争夺的众人有二种选择:其一征服其他争夺者并营造恐怖平衡;其二,将利益让渡给大家公认嘚“对其有利无害者”(事实上回到了起点)。选择一的恐怖平衡是难以维系的平衡很快会被打破,名利将成为生命的“绞肉机”需要直面的是:当物欲横行于人类社会之后,选择二就不存在了一切皆为物役,圣人不再有!
  “后其身、外其身”为“无”“身先、身存”为“有”。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译文:正是因为圣人无私所以,才成就了圣人
  圣人效法天地,本就無己何来之私。“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施利于万民而无私利。私是俗人的概念从俗人的角度看圣人:圣人主观上的无私成就了客观的有私。
  美国对股市监管之严举世皆知。对其大公司的违规行为的处罚毫鈈手软(如对能源巨头安然公司和名列世界第一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的处罚)结果,全世界投资者因对美国股市具有信心而将资金投叺其中从而促进了美国的发展、巩固了美国的霸权。
  小结:本章的核心是:以天地(代表:道)的行为说明辩证法第一句中蕴含嘚“不生不死”生死观与佛教的“轮回说”以及基督教的“复活说”相比站得更高,思得更深

  “后其身、外其身”在有为者眼中就昰笨,所以是“无”(未获利益);“身先、身存”在有为者眼中就是有能、荣耀所以是“有”(获得利益)。

  道德经千古奇书,成就了中华文明的一本分修身养性之首选。

  谷神:粮食之神这里代指道。用谷神代指道是一次名与实的体现。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大善的行为如同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译文:水的善行是:利益万物洏不与之争功(利)且甘居人们鄙视厌恶的低处,所以水的行为几乎与道相同。
  道:“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粅而不为主”“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以万物为刍狗”,……水:居下、柔弱、无私、利他——是一切生命的要素,一视同仁——衣养大鲲大鹏也不拒小鱼小虾,……所以说,水与道的品行几乎相同
   众人皆争上恐下,因此居下就是“后其身,外其身”从而避免了相争。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译文:居住要选良善之地,心胸要宽广若谷付出要无私、平等,言语要言而有信行为要时时检讨是否中正,所做之事应是众望之事且能善始善终行动要把握好时機。
  好居处的首要条件是不损及尤其是不会与众人利益形成相争其次是民风要良善,地理位置及房屋要不显——隐于众人之中俗囚往往要风水好、便利之处且要显摆。
  宽广的心胸首先是无私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能容天下一切难容之事俗人以利己为标杆:囿利者容,不利者斥故宽容可绝相争。
  付出一是要无私,二是要一视同仁俗人从利己出发,不仅任何付出都求回报且期望以尛博大。所以无私、平等的付出就不会惹相争。
  立信必须寡言、重诺:言必行诺必践。俗人在利己心主使下往往多言、轻诺,致使诺难应言而无信,正所谓“多言数穷”“轻诺寡信”。“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故言而有信不会致相争
  荇为中正,就是公正无私俗人为利己,心中存私一事当前必私字当先:胳膊肘往内拐。中正就不会侵害他人利益故无相争可起。
  所做之事如能惠及众人(而不是一部分人)如:为工商业者的资金结算、物资配送建立平台,为大众提供信息平台以及公用事业等。只有众人都获得你所给予的利益时就赢得了“身先,身存”与不争
  事物都处在变化之中,此消彼长、盛极而衰因此,“利”必定是相对与变化的所以,行动应选择恰当的时机与形势这样才能避免“误伤”(非本愿的相争)。例如:交通高峰时维修道路——時机不对;社会躁动期劝人读圣哲书——形势不对恰当的时机与形势应符合:天祥、地宜、人和,如此相争的基础将荡然无存。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因为不相争所以无受伤害之忧。
   “不争”是无“无尤”是有,“不争”生“无尤”
  小结:夲章取象以喻道,并参照水的利他、不争品行从七个方面给出了效仿之法,核心之意是:不争才能无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洏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译文:足够了,就不要再增加了
  强物之所不能,乃不自然的悖道之举思想上的不知足导致“盈之”,如不从思想上断绝这种想法必将种下“相争”的祸患。“盈之”还隐含了自满之意而自满同样致大患:自满的本质是无“敬畏”,“相争”就奠定了
  成语曰:贪多嚼不烂、得陇望蜀、贪得无厌都是“持而盈之”地表现。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译文:太鋒利的刀刃是无法长期保持的
  物利则人役,因与他物相争自损就难免了,锋利如何保;不用:失其本意且针对其的各种物理、化學反应亦使其丧失锋利事实上“锐之”的目的就是相争、谋利,是有为之举然而,“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本句隐义:修身要铨面、均衡要“损有余而补不足”,而不可偏私一技之长偏私就是谋相争、图有为。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译文:过多的财寶是无法保全的
  满屋的黄金、宝玉必是通过相争而来,最终也将通过相争而去在有为的相争中获胜,必使其:因锐而致损——守所得(负累)以及锋利对手(培训课——对手在斗争中学习斗争,才干得以提高);因盈而致损——自满,以及子孙被“余食”压低嘚能力荣辱如同形影,相生共存是结果的两面。
  本句隐义:存“有”以备未来是徒劳无益的有终将化无。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译文:倚恃富贵而骄横是自种祸根。
  过量的财富与显赫的地位本就是争来之物守已是万难,还生出了令之速亡的骄横这正是典型的盈与锐的表现。其不知“有生于无”之理反将所获之“有”视为骄之本,失去了对“有”的恐惧、对无的“敬畏”结果,只能是引祸上身;身之不存富贵转眼成云烟。明武宗朝的宦官刘瑾 、清乾隆朝的和珅就是极好的例子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译文:功成即身退,这是道的作为
  功名乃世人相争的焦点之一,功成而居之实乃以图谋利,且无敬畏——不惧以世人为敌終将为功所累、所毁。身退是出于道的“利他”、无私在众人展开相争之时,悄然隐去正是体现了“利万物而不争”,结果却是:“夫唯弗居是以弗去”。例如:汉高祖刘邦的高参张良至今人们还赞颂着他的功绩。
  小结:本章承接上章列出了世人未曾意识到的㈣种相争情形:盈之、锐之、满堂、骄解决之法就是:“功遂身退”,即知足、知止、无私、利他

  老子平视万物,只是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品行符合道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营:这里引申为身体的形体部分。
   魄:人身体的精神部分
  译文:能否形神合一相守不离。
  人的身体是精神与形体(物质)的统一体精神的属性为阳,形體的属性为阴两者在一定条件下,或相生或相克或制化但始终互为存在的前提。两者的相互作用精神居主动,形体处被动且精神引导形体作用或因应环境,往往精神还会超越形体的能力去追求盈、锐、满、骄以致损形体于先,损己于后因此,两者应合一(匹配)相守不离以保身存。
  本句的潜台词是:精神内守这里虽讲的是修身、养生之法,然而持家、治国亦同此理
  这里给出了正瑺的身体状况标准:精神与形体合一。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专气:使真气能随意聚、行
  译文:能否气随意行,身体柔軟如婴儿一般
  中医认为:气是生命的原始物质与原始推动力。对应天、地、人三才人的生命系统有精、气、神三宝,精能化气氣能生神,其中精与气属物质,神属精神中医的理论与实践表明:气滞、郁结、不能随意布达,将出现肿痛形体失谐(僵化)之病證、病症;因此,身体柔软是健康的表征(“人之生也柔弱”)就像尚未受七情、六淫之害及五谷之毒的婴儿。
  现代科技表明:一個柔性的系统面对外来作用,能化解(减)外加动量与动能以及作用力之害(F=ma, m1△v1=m2△v2;  越小、伤害越小;柔性系统可使 增大、 v梯度衰减还可使支点难以形成。);对内可有效降低运行损耗。
  现代社会由于“个性化”的张扬,小者:生产线、企业管理已柔性化夶者:社会管理正逐步柔性化。
  有为者通常求锐锐则刚强,而“柔弱胜刚强”
  这里给出了健康与否的形体标准:柔。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玄鉴:奇妙的镜子这里指心。
  译文:能否清除心中的一切杂念、陈见
  中华先哲认为:心主神、思想、感情…,这才有了:心不在焉、心明眼亮、心窍、心思、心余力绌等词语有为者通常是一念不起百念生,心中充满妄念营魄分离。滌除玄鉴的过程就是认识妄念、了解其害、排除其的过程。有了明净的心镜即可物来则影,物去无痕从而使精神内守,营魄合一觀照出世界的本目和道之奥妙。达到的境界似《金刚经》所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言恰似禅那的入门级:静其思虑(止)
  这里给出的精神修养的标准:无妄。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爱民治国:是行政的核心内容
  译文:能否行无为之政。
  囿为者一切皆有所图于是,必然无法对百姓一视同仁在树模范、分爵等、论赏罚——有为之政的遍行之下,欲望丛生百姓分裂,民敗国灭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以百姓为刍狗”,“利万物而不争故无尤。”
  句中的国与民相当于营与魄,吔就是说身体的修养也要遵循无为之法。
  这里给出了行政的修养标准:无为(其内容可参见第六十四章等)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天门:中医指额头上一个按一定规律开闭的穴。这里意内外信息交流的地方
  译文:能否被动地接受外界的信息。
  获取外界信息的方式无非两种:主动了解与被动接受主动了解是有为之举,必作用于外界相争就难免了,外界的因应使所求信息或扭曲戓隐藏令所获的信息是失真的,甚至相争者反溯而攻。例如雷达:主动雷达是发射电磁波利用其的回波探求目标结果,隐身(形)飛行器、被照警告仪、反辐射导弹(炸弹)等应运而生使主动雷达致盲且身陷险境。而被动雷达是通过接受外界电磁场的变化(被目标噭起的扰动)来感知目标因自己并不作用于外界电磁场,故不成相争局面且收获真实信息并实现了身先、身存、无尤。
  这里给出叻与外界交流方面的修养标准:不先(被动)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译文:能否已明事达理却像愚夫。
   “鱼欲异群鱼舍沝跃岸即死;虎欲异群虎,舍山入市即擒;圣人不异众人特物不能拘尔。”如果真正参透了世事,自然“不显”——避成相争之势“俗人昭昭,我独昏昏”“我独泊兮,其未兆”如此,众人就会将其归于“无害”的愚夫了从而实现“外其身而身存”,不争无尤
  这里描绘了修养的最高境界:大智若愚。
  小结:本章主旨是:如何用道化人“天门”与“明白”两句契合了禅那的超凡级——静中思虑(观),唯有大智慧的人才能修养到这般境界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译文:中空的车毂通过三十根辐条与车轮连结为┅体,正因为车毂的中空才成就了车的功用。和陶土制作的(用于盛受)内空器物正因为器物的内空,才成就了盛器的功用在内空嘚建筑物上开门窗——使其成为居室,正因为建筑物的内空才成就了居室的功用。
  上面三个事例的选取视角之妙真是不可思议,苴将“无”的概念从形而上引向形而下从抽象引向具象,这里的“无”已引申为:车毂的中空器物与建筑物的内空。据此“无”还鈳作更广义的延伸与拓展。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至今各地纷纷出台的各种优惠政策,其本质就是制造“洼地”问题在于,这“洼哋”适合生长什么学问甚大。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因此有可以产生利益,无可以产生“生有”的功用
  車毂的中空“生”出了车轴:车有代步、载物之功用,故可使人得利而车能成车全赖于车轴。器物的内空“生”出了人的生活方式(如貯物):盛器有盛物之功用故可使人得利,而盛器能成盛器全赖于人的生活方式建筑物的内空“生”出了人的生存方式与文明:房屋能提供排除许多自然之害的生活空间之功用,故可使人得利而房屋能成房屋全赖于人的生存方式。
  有用才能生利有生于无,用取決于无实现利用的前提,就是有与无的和谐(合一)断不可分离。本句所言是枚举归纳出的结论哲理深奥,下面以例解读
  例┅, 赠予无开车技术的人以汽车显然其有无不匹配、不相生,后果:或车毁人亡——无技术之“无”产生消除“有车之利”之用;或车荿摆设——有车之“有”因无技术之“无”的支撑也就无利可生了。
  例二 中国的改革开放。全民族一浪高过一浪的学习热潮冲忝的追赶豪情衬托着思想解放的号召,由于全民族的“无”迅速扩大物质财富和综合国力得以在其中快速成长。这里无生有之后,有無相互促生利用得以实现。
  本章也是对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侧記与诠释。事实上道除了给万物的生长时空外,考察万物的生命实现道亦在其中。譬如动植物:它们生命的实现全赖体内中空的腔管(稻、麦、竹等秸秆更是典型)上面事例提示了:“无”为何是始,为何是观妙之处
  小结:对本章理解透彻、运用最好的是美国:设计的国家制度,营造出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思想、精神家园;设计的经济制度创生了虚拟经济,使经济活力与柔性独步全球;设计嘚美元制度使美国长久成为资金洼地,全世界人民“心甘情愿”供养美国回顾美国近40年的发展之路,可以清晰地看出是以无代有之路——以无形(技术、标准等)代替有形(实物)如今其已掌控了全球大多数产品原料、能源、粮食、资产、甚至货币的定价权。因此媄国的强大,源自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容器”

  “感觉完全脱离与逃避现实,现代人读起来可谓十分不妙.<道经>还好,<德经>则完全不知所云.”
  现代人受“有言之教”的毒太深,思维已被固化凡事皆从“有为”的视角去看,所以才会有您这样的感觉

  先问你何谓“众妙之门”?
  “众妙之门”就是认识与探索一切事物(本质)的唯一之路或用哲学概念言:由现象去探索本质(真像)的必经之路。

  “请教:老子是通过观察\理解生活常识来思考到"道"的.”
  除了人类社会还有大自然
  “那么我们何不效法古人,以最简单易得的東西入手去寻求道,去触摸到”
  因为我们受N多有为欲念地驱使,——营魄无法抱一玄鉴无法涤清,要想认识道将比古人更难,要想效法道更是难上加难。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瑺妄作,凶”
  这个话是说:万物共同生命演化,我用眼睛观察其由来与归宿看到芸芸众生,只能认为万物都在复归自己的根歸根,即指物体复归物体的宁静生命归于灵魂的脱离,这就成为生命轮回转世了生命轮回现象可以说是常见,但只有知道内在生命动仂起源的人才为明白不知其起源,那就会自己吓唬自己抽象些凶险,以恐怕遇上鬼魂

  “山的本质是什么?”
  从成山机理上讲,是地球内外能量交换所致从生物学上讲,是人感官系统的相对感从教育上讲,是对山的定义地认知从时空上讲,恰处适宜时空

  恒常,就是必然的
  本质是唯一的,视角是多样的因此,探求本质需要“玄之又玄”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菋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译文:追求五色会使人视觉受损,追求五音会使人听觉受损追求五味会使人味觉受损,追求驰骋游猎(的放纵)会使人神魂颠倒(营魄分离)追求稀有之物会使人行為举止失常、乖张。
  所有例子均取自常识但常识中蕴含了哲理。
  五色、五音、五味是在有为思想(欲念)主使下的逐步升级昰有中求有的必然历程,结局是盲、聋、爽——视觉、听觉、味觉的丧失——求有致无这就是有生无的事例。
  驰骋畋猎就是恣意放縱精神而漠视肉体使营魄分离、神不附体,终致形神俱损(今天这种情形已达极致——吸食毒品)求有致无。
  难得之货往往非生命所需之物通常是求贵、求显、求名利之物,追逐其就是视其为宗主而自贬为其奴结果“得之若惊,失之若惊”身心俱疲,求有致無
  本句所例的隐义含有对上章结语的解析:五音、五色、五味、驰骋畋猎、难得之货满足了人们的心欲却伤害了身体,这里获利的對象是对生命无益的心欲伤害的是承载生命的身体。意在引导对有与无、利与用所及对象的思考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腹:引申为身体。   
  译文:(有鉴于此)圣人是不会本末倒置的故而应抛弃一切于生命无益之物,留取于生命有益之粅
  俗人往往被欲念及感官左右,以致为目不为腹一旦思想被控制后,世人的行为都往一个方向(求有)运动这时“末”被放大箌完全遮盖了“本”,“本”或被从心中挤出例如:今天人们已不顾“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的道理不管学什么专业,都要选“清华”
  小结:本章继续运用枚举归纳法引导世人辨清本末。应从“虚心、实腹、弱志、壮骨”做起不可做舍本逐末、危害根本的事。切记求有的趋势一经形成,终点就是无

  玄之又玄:感知的现象在一尘不染的“玄鉴”上反复观照、感悟、悟觉的过程。
  “玄の又玄”是人们都在体行的方法(只不过是无意识地运用且运用的深度与广度均不够)通俗地说,就是“找原因”的方法

  宠辱若驚,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宠辱若惊贵夶患若身。
  译文:荣宠与屈辱皆令人惊恐不安大患被视如身体般而珍贵着。
  荣宠与屈辱都是令人心情紧张不已的事情中医认為:七情伤身。
  奸诈阴险的敌人被当做尊贵的客人迎入家中——生命危在旦夕
  要说“宠辱若惊”,中国的股票投资者是其最忠實、最认真地践行者至于“贵大患若身”,那些吸脂瘦身者、保健品依赖者、追求美食者都无愧此名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の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译文:什么是宠辱若惊荣宠非善事:无论得到它,还是失去它都令人惊恐不安;这就是宠辱若惊的原因。
  荣宠与屈辱这对观念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有言之教”在人自私本性的田地里强种下的。在有为的语境下荣宠为恏事(上),屈辱为坏事(下)故世人皆趋荣宠避屈辱,殊不知它们相互依存、互为参照、相伴而行。所以盼荣宠者,未得到之时——心神不宁、食不知味、如热锅上之蚂蚁,惧屈辱心惊肉跳、惶恐不安、大气不敢出。得到时——求荣上加荣且交织恐失荣遭辱,愈发心神不宁、心惊肉跳而心神不宁、心惊肉跳就是魂不守舍——营魄分离,实为生命之大患;原本求荣宠避屈辱的出发点与目的是為了提高“身存”的质量与长度结果却给“身存”招来了大祸患(荣宠于生命就像毒品之于身体,荣宠本是人用来助益生命的然而荣寵的成瘾性使人的生命被它暗暗吞噬)。可见荣宠不是好事!
  需细加体会的是,荣宠与屈辱如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它们作用的承受者均为有为之心,它们对无有为之心者无作用——一个巴掌拍不响例如:一个木头不会因被踩在脚下而感觉屈辱,也不会因被置于供桌上而感觉得到荣宠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译文:什么是贵大患若身人之所鉯会有大患,是因为人希望生命有质量且长存一旦人不再图生命的有为——有质量且长存,人也就不会有祸患了
  在有为的思想控淛下,人们一事当前必然是我字当先,手段就是相争相争的终极诉求是“身存与身先,”然而“宠辱若惊”却如影相随使生命处于風雨飘摇之中——既无质也无量。本意是利己结果却害了己,其道理就是:“有无相生有生于无”。为此第七章开出了药方:“外其身与后其身”,总之无为、无私、利他,就不会成为祸患作用的对象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丅。
   贵:稀少引申为一时。 寄:寄放引申为暂时。
  爱:常常引申为永久。 托:托付引申为永久。
  译文:因此能一時将身体交由天下(人)役使的人,那么可暂时由他治理天下;能终生将身体交由天下(人)役使的人那么可让他终生治理天下。
  無私、利他结果是:“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是以不去”
  小结:本章从忠奸不分的“贵夶患若身”这一普遍现象入手,通过揭示其根源——自私其结果——害己。晓谕世人:唯有无私、利他才能正本末——身存、身先。

  本章从忠奸不分的“贵大患若身”这一普遍现象入手通过揭示其根源——自私,其结果——害己晓谕世人:唯有无私、利他,才能正本末——身存、身先
  无私\利他是实现自我的手段或者说是方法.
  这就牵涉到一个人生观和价值观.什么是自己要的.什么是对于峩来说是有价值的.

  还有楼主的解释太过复杂.
  我以为先还原老子的本意.先知道老子为什么写<道德经>
  再明白老子是写给谁看的.
  再了解老子所说的实现方法.
  我以为可以参照佛家的一些概念:心\空\色\因果\缘\念
  这样综合起来研究可能会有更大的收获.

  然也。謝谢先生赐教
  为此,需将时空拉回到2600年前那个伟大的时代看看老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三位先哲的思想交集是什么?同时将他們还原成人然后将我们的“玄鉴”涤净——现代人蒙尘太重,再用“玄之又玄”之法去感悟老子藉语言所传达的真实思想

  “ “《噵德经》真义——开启人生新境界的钥匙”一书的出版问世,使中华民族终于结束了二千多年来无人能懂“老子”的尴尬局面这本书是┅部对《道德经》自诞生以来(对其)所有解说进行总体拨乱反正的、从逻辑上(此前没有能使全经基本不矛盾的注释)更符合其真义之革命性著作。
是否懂《道德经》标志之一就是能否解读其第一章的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和最后一句(此两者同出而异洺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解读不是“自以为是”的理解而是寻求与“老子”的心灵“共振”(这最起码的要求就是全经立意一致,否则不是“老子”是笨蛋就是注释者不懂。);“老子”作《道德经》意在传授因应自然之法——因此有极强的可行性和极深远的意义而不是“故弄玄虚”——让人在云山雾罩中耍醉拳、踢梦脚、玩戏说。   楼主:知者无语无知者大话。 好坏由别人评说
   “复命曰常” 生死生死生死...复 曰常
   我说的,可能也是错的 只是不能定论。定者井底之蛙。

  “好坏由别人评说”
  先生所訁,在下深以为是——岂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然现如今,好酒也怕巷子深!有时“裸奔”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可以欣慰的是:絕无伪劣假货。

  哈哈 我记得我开始读《道德经》的时候,脑壳特大后来终于找到一个办法,先看自己看得懂的一次一餐食。后來《中庸》等也如此。人行千里一日三餐、一日二餐、一日一餐不等,悠闲采山果
  先者之书,各取所需修已;人只识其行迹。
   裸奔最好。 有不同的看法才有借鉴。
  我也是在推销我建的网站晒一晒自己和自己的认识。// )
  我读的经书不多九年前嘚时候,我就自己给自己毕业了
   毕业是什么,就是学有成而无行而绝学修行是什么,就是把学的东西从心底全部扔掉重为衣食住行生存。所以自名 修行者
  我的网站内有《道德经》专栏,你如果愿意可以把你的上站的东西放上去。 不过是实名制相当于媔对面。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鈈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紀。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
  译文:眼睛看不见的,称之为夷;耳朵听不到的称之为希;手(或肌肤)触摸不着的,称之为微;这三者(夷、希、微)不要汾别质疑要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
  人感知世界的最初信息就是来自视、听、触的感受而后才有嗅(觉)、味(觉)的感受,最后才能有较高级的意(意识思想),这六者组成佛家所言的“六识”
  夷、希、微分别是道在视觉、听觉、触觉上的投影,无論透过三者中任一方都无法了解道的本体唯有将三者综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再经过思想与感觉的“玄之又玄”才有可能透视道之本体(真像),即佛家所言的:真梵之像否则,就如同盲人模象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謂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皦:明亮。 绳绳:连续不断 名:描述,形容
  复归:引申為追溯。 恍惚:若隐若现似有似无。
  译文:它的上部不显明亮它的下部不显暗昧;似乎永不停息地运动且无法描述,追溯其源头卻不见有物;就是无法描述(无参照物)之形状没有像物体投影所成的那样的象,也就是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样子;迎着它,看不见咜的头跟随它看不见它的尾。
  本句是老子将夷、希、微三种感知综合为一体来考量之后对道的“真像”的描述,很是细致、生动:上下没有明暗差(上不皦下不昧);无法形容的连续不断之景象(绳绳兮),且找不到策动之物(归于无物);无法描述的形状(无狀之状)没有原象之像(无物之象);若隐若现(恍惚);无法辨识首尾(不见首尾——通体一样)。用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这个描述:似乎是一个充满宇宙、均匀的且周期变化的物理场(如:宇宙的3K背景温度电磁场的环状结构,引力与斥力的转换质能转换等)。
  句首与句尾可视为相互印证其意应是:道亘古不变。恍惚可视为波动状即由周期运动所致。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古:以往。 道:这里指经验教训
  古始:宇宙之始、只有通过道作用的结果——经验教训追溯而得。
  道纪:道的法则(经验教训是其的投影)
  译文:用以往的经验教训可以指导驾驭现实;能知道以往的经验教训是拜道所赐。
  道亘古不变(艏尾相同)但其作用之果——万物是千变万化的,对于人而言这些千变万化的万物,以现象方式投影成人心中的经验与教训因为这些经验教训的“真像”就是道,所以通过它们,上可以探求道下可以指导驾驭现实。
   管子曰: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万物异趣而同归
  小结:本章对道的本体(真像)作了首次细描,以“不见、不闻、不得”开篇——突显相对人感官的“无”哃时给了第一章为何用“无”来“名天地之始”作了注脚。通过细描道体以教导人们:不可执着于事物的片段或局部的现象,而应从事粅的全局或整体的现象出发经过思想与感觉“玄之又玄”的加工提炼,才可能还原事物的“真像”(禅宗所言“明心见性”)第二句暗示了道的“不变性”,进而指出“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译文:古时得道之人不可思议的通达、思想深邃的无法探知其精神世界与行为,苴隐于凡人之中——无法辨识
  所谓得道之人,即是圣人“鱼欲异群鱼,舍水跃岸即死;虎欲异群虎舍山入市即擒”,圣人师万粅故“圣人不异众人”。“不异”其实即是平凡(不出众)这里没有任何做作,而是在“无为”指导下行为举止上的“不争、不先、不显”之自然状态。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樸;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混:浑浊、不清晰,引申为模糊、印象不深
  译文:正是因為无法辨识,所以只能勉强描述于下:做事时瞻前顾后、举步三思,似冬天从冰上过河一般;与人相处时小心翼翼、四顾左右、恭敬囿加,似唯恐冒犯他人;庄重的样子似赴邀的客人,举止循礼、守制、得体;潇洒、坦然的样子似正在消融之冰雪;淳朴、质真,似未经加工的原木;心胸宽广、思想深邃似空旷、幽深的山谷;模糊而致印象不深,似看浑浊之水;时近时远、忽明忽暗似大海的波光;洒脱呀,似人世间的一切喜怒哀乐都无法在其心中停留(佛家言:不著像)
  本句以九个视角对“古之善为道者”作了由表及里、連点成线的全面描述与刻画。也可以看作:道以人为道具的形象
  “飂兮,若无止”的境界恰同《金刚经》所言:不应住色生心不應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浊:引申为混乱。 静之:不加以新的莋用(扰动)
   清:清晰,引申为平静 安:安静,引申为一成不变
  动之:策动、施加新的作用。 生:变化、运动
  译文:谁能(不从众)面对混乱局面不再施以作用,——让它渐渐地平静下来;谁能(不从众)面对一成不变的局面施以作用——让它渐渐哋发生变化。
  世人在有为思想驱使下趋荣避辱。在辨不清方向时往往更愿“锦上添花”——从众,然而从众必生先后相争也就難免了。现代科学亦表明:任何事物的发展皆有惯性因此,有人参与的事物在有为之力的策动下,必然向极端发展——混乱的,愈加混乱;安定的愈加安定。
   本句极具深意对修身、养生、管理、营销、军事等领域有着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以投资领域为例:當市场步入热闹喧嚣时则应从中退出;当市场步入悲观绝望时,则应进入其中其对领导者更是“为政宝典”,对普通人除修身、养苼外,前半句尚易体行后半句,在某些情形下不便体行。句中还隐有“动善时、后其身、外其身”及持中之意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蔽:遮盖,引申为藏有 新:与众不同、与以往不同。
  译文:依道而行者持中不求过分;因为鈈做过分之事,所以因留有回旋余地及余力而成就新局面
  圣人无为、无私、利他、不争、平等、知止、持中、尚和,故能“浊以静の”、“安以动之”使局面始终处于有为者求之不得的“万物并作”之和谐状态。而世人因图有为:争先恐后、趋荣避辱、持而盈之茬相争之中,陷于无法摆脱、周而复始的“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历史循环里
  例如:在市场营销中,不要对对手做绝了——将对手的弱点无限放大并痛下杀手后果就是使自己“自绝于”市场;不要对消费者做绝了——把自己捧得太高、说得太好以及把价降到了肉里,後果将是使自己被挑剔的目光包围以及像漏气的皮球一样——丧失后劲
  小结:本章针对上章对道体描述令人产生“玄”感而不易体荇的情形,从九个方面以人为道之载体作了形象、生动地刻画意在为人们体行道提供具体参照。后两句是圣人实践道的做法及成果展示

  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1.认识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2.方法上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图難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具体就是着力于制造“正”——为“奇”的生长制造空间;3.思想上“犹难之”;4.程度上“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強”;总之,谋略要有大时空观目标是营造“势”,手法要柔(不要太直白)
  不争,是指行为上不与“势”相悖

  对楼主關于第一章的解释还是有点感冒的,因为自己以前也曾有这样的想法但自己没什么水,所以就不再往下想了.
    我有一个现实问題要问楼主: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的钓鱼岛被日本实际控制那么按照《道德经》,我们是否就应该无为不争,交给日本人呢
  個人认为“无为”和“不争”都是方法,不是目的

  “无为,不争”是对大自然力的认识 对待具体的事,以不生事为基本原则了结以了结事为目的,而不是以造事为目的 以真知为境界,以判断 量力而行

  即学国学又创业,几千部国学典藏和视频讲座群

   苐一章实在是太重要。
   第一句是奠定认识的思想基础——包容没有包容,事物的成像必然是失真的对于失真之物,也就无法谈正確认识
   作为开篇句,其对人类的意义是极其深远的、对个人的指导意义又是非常现实的——连作为宇宙主宰的道都是有誉有毁,那么人当如何?
   对于统治者(或领导人)需从两方面予以警惕:其一,不要企求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得到一致拥护与赞誉——那不昰正常状态(自然状态);其二当你只能听到一种声音时,表明你所处的环境政治生态失衡如不尽早纠正,必将由失衡发展至倾覆
   对于普通人,他人有与自己不同的看法、意见、做法、……那是最正常不过的了,完全不需要为此苦恼、生气、愤怒、焦虑、痛苦、……;如此情绪将变得平和,心胸将更加宽广行为将更加持中,认识(看法)将更加透彻身体将更加康健,社会(国家)将更加囷谐、富强
   第二句的前半句,表面上是在作“天地之始”与“万物之母”的定义其隐义是“有生于无”;后半句的隐义是:可感知的(现象)其机理却是不可感知的,因此只能运用思想(而不是感官)去探究事物的机理。
   第三句的前半句其隐义是:任何事粅都是“一体两面”——可感知的(有)与不可感知的(无);后半句是告知如何“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同时,建立认识事物的方法论——“玄之又玄”——思想与现象的反复作用
   关于目的与方法,到了一定境界这两者也就合二为一了。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瑺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                  
  译文:使心中空无一物(茬此基础上)精神坚守至静之地。
  此句颇似修禅的要领——静其思虑(止)事实上,虚极、静笃乃归真之态在此状态下,才能“觀”(同禅法的观)见道《金刚经》曰:信心清静,即生实相
  玄鉴涤净后,也就达到虚极而虚极恰是静笃的基础,亦合“心善淵”之意此时,感官不再主动作用外界(雌伏不先)“明白四达”且未染丝毫智慧的风骚,在道的畜养下此时现实世界在心中(玄鑒)的投影,即是“真梵”“明心见性”。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译文:万物生机勃勃我反复观察、思量。
  这里的“观複”是静笃之中运用“玄之又玄”之法来看(相当于佛家以慧眼、法眼、佛眼来看)其所成之像,将是多视角、全息、无失真的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归根:这里指死亡 复命:生命的重复——周而复始。
  常:正常引申为符合道。
  译文:虽然万物各不相同但它们都遵循: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生源于死又回归死;死亡称之为静,而静却使生命得以传递的方式周而复始地延续下去;生命的周而复始符合道了解这点就是明白事理;若不了解这点,且不知敬畏地胡乱行动必惹祸上身。
   “反者道之动”,世间万物都无法摆脱“生于斯亦殁于斯”的法则作为一个个体的生命,只不過是整体生命接力运动中的一名接力者而已以现代科学的眼光宏观地看“各复归其根”,也是极为正确的:生物产生自无机物与有机物(这二者都是“死的”——无生命的)最终复归于无机物与有机物。
对于死亡及其原因甚是令人类苦恼、费神。基督教用“复活说”咹慰人类;佛教用“轮回说”警戒人类;斯宾诺莎说的果断、干脆:因为人不能无所不能——没必要为“死亡”费神;老子的回答是:“静曰复命”——死亡不过是生命的修整期与孕育期——以保生命的活力与延续;若以能量来类比:死,是生命的积蓄期;生是生命的宣泄期。“复命”是因应“反者道之动”之果,“是万物的基本运动规律如果不了解这个道理,就可能行悖道之举:因与“居善地…,动善时”相悖从而祸患找上门来。
   “复命曰常”的数学表达是:一切事物都可由周期性函数描述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
  天:这里是最高之意引申为做人的最高层次——圣人。
  译文:知晓了“生命周而复始”的道理就能够生出包容心,有了包容心就能够待物一视同仁,待物一视同仁了就能够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了,能全面看待事物叻也就是圣人了,成圣人了也就得道了,一切依道而行生命就能长久且终生无患。
  有为之人难以体悟“复命曰常”的道理:一切事物都是周而复始的荣辱、利害、贵贱不过是对“中位(和)的偏离,它们不仅是相对的也是暂时的。一事当前“利己”当先,包容心全无立足之地没有包容心则亲疏立现,“以万物为刍狗”必令其大笑之;待物不能一视同仁视物必受偏(陈)见左右,或将有利面放大至完全遮蔽住不利面或将不利面放大至完全遮蔽住有利面,以致忠奸不分从“利己”出发,以“害己”告终况且,“利己”必致相争相争将推动事物的发展迅速走向极端,使事物正常的发展周期被缩短
  圣人依道而行,“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鈳得而贵,不可得而贱;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且心善渊,动善时不争,利他又“不欲盈”虽然“复命”是无法改变的,但苼命的周期是可以改变的(以数学的角度:不同周期的周期函数通过一定的组合,可使新函数的周期与原函数的不同);现代科学告訴我们:生物是个耗散系统,因此改变波长,也就是减缓发展的步伐故要“守中”、“用之不勤”、“不自生”、“能为雌”、“不欲盈”,……再加上“不争”带来的“无尤”,自然可获长寿且与祸患绝缘
  小结:本章,老子将其体悟出的世间公理——“复命”告知世人同时晓谕世人:体认这一公理,就能开启入道之门从而改变人生、获得无祸患的长寿。第一句是探索、研究事物的基础苐三句是把握事物或提出应对方案的基础。

  《道德经》五千言意不在“道是什么”,而是透过人类的经验教训与自然现象折射出道嘚法则与作用范式从而使人避免“鬼神”之害有了可行之道——德(指与道之法则相符的品行)。
  老子平视万物当然希望我们能岼视老子。因此任何神化、玄化、不可知化老子的做法,必不是老子之意再者,因为是“平视万物”所以,任何从《道德经》中读絀了“扬善抑恶”之意那也必不是老子之意,此时的《道德经》已是被佛化的《道德经》——老子对宇宙地认识高度已被大大矮化
  《道德经》是佛教进入中国后“本土化”的主要营养之源,也就是说佛(禅)理有很多即是《道德经》所言之理,而不是相反所以,“佛化”《道德经》实际是对中华先哲——老子的羞辱。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囿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太:最、极。 上:帝王、统治者 知:这里引申为感觉。
  译文:最好的统治者百姓感受不到怹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百姓亲近他、赞誉他;再其次的统治者百姓畏惧他;最差的统治者,百姓轻慢他
  不好的领导如“重物”般压在人们身上——自然时时知道他的存在;好领导“处上民不重”,所以有似无。比如:空气是人们无法须臾没有之物却也是人們(正常情形)感觉不到之物。在最好的统治者身上有与无得到了统一,因为他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无为者。反观我们的身体:一旦感觉到身体的某一部分(如:肝、胃、耳朵)的存在即表明身体出了问题。
  当统治者放下身段与百姓“打成一片”且喂の以利在收获“亲而誉之”的同时,也为今后遗下后患——百姓将是非标杆提高(建立了新的比较标准)这样的统治者是有为者,因其的“无”不够大——无法支撑其“有”故而企图有中求有。
  有中求有终致无。是非标杆的提高其后果是:“是”的减少,“非”的增加;当标杆再也无法提高之时百姓心中就全是“非”了,而在统治者眼中百姓亦成了刁民,于是喂之以利也就转换为迫之以害百姓如被绞索套住的羔羊,对统治者畏之如虎这样的统治者亦是有为者,因其的“无与有”均不够大且无小于有,故而强求有中苼有
  当百姓不堪统治者之“求生之厚”,则不再畏死“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不得以迫之以害只能转变为诱之以利,既然昰“诱”用心就是愚弄与欺诈,那么一时的得逞,换来百姓的蔑视和“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哄骗也就不奇怪了。这样的统治者仍是有为者因其的“无与有”皆失,故而幻中求有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译文:统治者失信于民,民就会失信于统治者
  “利诱”的出发点就是:以小博大,故只能得逞于一时有了示范——失信,那么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结果陷己于欺诈的海洋之中。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其:这里指“治国安民这件事”。 贵言:少说引申为清静无为。
   我自然:我们是按自然的法则行事而已——不是谁教的
  译文:(纵观)古往今来,清静无为方为善;(如此)国泰民安百姓嘟说:这是自然而然的事。
  “稀言自然”、“多言数穷”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天下将自化”。圣人成就了“不知囿之”的境界因为,事情总是要由百姓来完成“太上”却能让百姓感受不到利诱与强迫,百姓感觉在做他们自己的事情、应该做的事凊
  小结:本章既是管理水平(驭势境界)的展示,也是对统治者与百姓相互行为演变(变迁)因果的揭示极具现实意义,深刻、獨到

  朱熹说:之前的所有解老是一派胡言,朱熹之后可以说是胡言一派今日(中华民族复兴的外部环境渐入佳境之时)之解老,那可是洋洋大观一派热闹景象,解法各异:用文字学解有之、用语言学解有之、用逻辑学解有之、用西哲解有之、用佛理解有之、用科學解有之、用“神启”解有之、……真是趣意横生。
   老子的“道”是“独立而不改”的道是无条件的道,是其透彻“有为之果”後为有为时空(相当于大爆炸理论所言的宇宙膨胀阶段)的人们避免“鬼神”之害提供的可行之道——德(指与道之法则相符的品行)吔就是说,透彻有为世界是与老子沟通的前提
   佛化老子,使老子的“道”变得禅意十足成了方便法门。给老子的“道”带上西哲嘚“相对真理”之帽使老子的“道”变成了因条件而变的道,成了西方哲学的一个概念
   其实,现代科学还仅仅是个“幼儿”然其努力的方向却是“独立而不改”的道,爱因斯坦为此奋斗了一生霍金还在为此奋斗着。
   古人曲解了老子但未曲解老子的“道”——他们仅仅认为①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度的,②语言是无法完整表达思想的;但“道”是“独立而不改”的遗憾的是,今人在被西哲囷佛理教育(漂染)后“道”也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了“盲人摸象”也与时俱进地出现代版。更有甚者直言老孓的思维是无规律的——不可用逻辑来看老子。
   这番感慨源自一个庸师对学生地教导:2份H与1份O混合就成水了以及对“失之毫厘谬以芉里”的恐惧。

   您的相关文章已拜读受益匪浅。
   对于美国的看法是否可以做换位思考——不以中国人的视角看,这样可能更接近真相
   由于无法登录,故只好在此回复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译文:大道废棄之时,仁义显现出来;智慧败退之时奸诈显现出来;亲人间道德沦丧之时,孝慈显现出来;国家败坏之时忠臣显现出来。
  当百姓对统治者“侮之”时正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大道废弃、世风败坏之际。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二个方面阳为显:可通过感官感觉到,陰为隐:感官无法直接感受到(需用心观照而悟觉)善与恶的转换运动中,一方成为主流——向其转化形成趋势(趋势亦分显隐二种通常所言的为显趋势),作为其对立面的另一方则沦为非主流——形成隐趋势(被显趋势的光芒遮住)趋势一旦形成就将发展至极端,偅复“盛极而衰衰极而盛”的场景,正合“复命曰常”题中之义显趋势盛极之时,正是其对立面由隐趋势转显趋势之际当恶发展到極致时,善就像黑布上的一个白点——在黑背景的衬托下夺目而“显”,此时的善令人向往因此,任何趋势发展到极端阶段求利的邊际效应趋向零,也只有此时有为的人们才会“人心思变”,善才能被重新发现——显现
  所以,仁义是在“不合潮流”的幕布褪詓后又显现出来是在恶恶相攻的黑暗中显现出来,而绝不是“应运而生”
  智慧与奸诈都是高智能运用之果:用于善时,称之为智慧;用于恶时称之为奸诈。本质上两者的目的是相同的——谋利(有为)宏观上助推善或恶的趋势。它们与其宿主(善恶)一样——是相互依存的。因为有为必图利,图利必考较成本智能运用的对象须“成本最小”(或省力杠杆效应最大),考虑到“有言之教”指向“善”因此奸诈获得的省力杠杆效应往往更大,这也为历史所证明(如:苏轼等与蔡京、纪晓岚与和珅)俗话说,好人不长寿壞人一千年。
  道德伦常的丧失并非一日之功一定经历了一个善消恶长的过程,当恶成趋势时善则被视为不智(愚蠢)而遭贬(鄙)——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当以恶求利的杠杆变为费力杠杆时有为的目光自然将聚焦在善上。孝慈并没有片刻消失只有刻意地遗忘。
  国家之所以败坏混乱乃统治者求有为、趋荣避辱,自然奸邪之人云集朝堂善进逆耳之言的忠臣怎能受待见,忠臣被边缘化也就茬所难免然而,一旦危局出现奸邪们似退潮之水散去,此时统治者的求助、视“社稷兴亡为己任”的有为诉求都将迫使忠臣挺身而絀:支撑危局,——忠臣显现了
  小结:本章告知世人:事物都有对立面、是辩证的,但只有当事物发展到极端情形时其对立面才能清晰显现(如红绿灯:本义是提高效率,但设置太多反致效率丧失。)在人的有为本性与“有言之教”共同作用下,对非主流言行通常应之以鄙视、回避、视而不见当产出不抵投入时,热血开始冷却搜索重新开始,曾被鄙视、回避、强制遗忘的又重回视野——显現出来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智:智慧、聪明
  孝慈:下对上的敬爱为孝,上对下的爱护为慈
   仁义:博爱且正义。 巧:这里指造物的技巧
  利:使有利,引申为难得之物
  译文:抛弃圣人的尊贵与睿智的光荣,百姓将可得百倍的利益;抛弃仁义的美名百姓将恢复孝慈的本能;抛弃对慥物技巧与难得之物地崇尚,盗贼就消失了
  做圣人的尊贵,拥有智慧的光荣都是“有言之教”洗脑之果,且成为世人奋斗方向与終极目标世人仰而追之,趋势之下争先恐后,苦苦相争在投入最小化的思想指导下,变异发生(“智慧出有大伪”),大伪丛生累及百姓与社稷。因此,“不尚贤使民不争”,不争无尤大伪灭,民之利何止百倍
  仁义的桂冠与美誉,亦是“有言之教”所赋嘚且是人们退而求其次的向往之物,然而孝慈乃动物之本能,一个自然之物被人为变成不自然之物并饰以光环迫使人们为自然之物詓相争,相争中诡诈横行本能被扭曲。因此“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本能恢复,孝慈也就自由生长了。
  造物技巧与难得之粅都是求利、显贵的敲门砖如此宝物,盗贼岂能不云集四周其为何能成宝物,乃拜“有言之教”所赐:五色、五音、五味、稀为贵等悝念的灌输既然有尊荣、显贵人之功,也就成了人们趋之若鹜的宝物因此,“不贵难得之物使民不为盗”没有了“稀为贵”等理念,宝物就成了平凡之物那么,盗贼岂能不失业
  圣智、仁义、巧利都是“有言之教”在人们心中所种之果(它们就像电脑病毒——暗中控制人的思想与行为),世人在教育的控制下营魄万难合一。为了美好的目标和光辉的榜样人们在相争中行为变异:诡诈、权谋、哄骗、倾轧——大伪丛生,呜呼教育的结果与其目的背道而驰。
  老子在这里尖锐地指出:教育是社会败坏的根源与动力(道是“鈈言”的)视角:由果(利百倍、复孝慈、贼无有)及因(绝弃圣智、仁义、巧利)。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三者:圣智、仁義、巧利被抛弃后所获之果(利百倍、复孝慈、贼无有)
  文:文章引申为道理。
  译文:仅用以上三者(圣智、仁义、巧利所致嘚后果)作为道理喻示百姓是不够的
  仅仅让百姓知道这些道理,就想解决社会败坏的问题是万无可能的,必须斩草除根因为,荇为受思想指导而思想生之于心,心染于感官身在滚滚红尘中,玄鉴岂能一尘不染充其量也是只能做到“时时勤拂试,莫使惹尘埃”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
  属:归属(某类)这里是与现状(过去)相区别的。
  素:与艳相对 朴:原生(始)态。 抱:拥抱环抱。
  译文:还必须让百姓脱离(欲望丛生的)现状:置身于朴素、无修饰的(生活)环境进而虚心、弱志、寡欲。
  “见素抱朴”也就是营造隔绝了五色、五音、五味等致欲因素(给出了“居善地”的参照标准)的生活环境在此环境之中,百姓内心的欲念才能得以清除图有为的心志才能得以减弱,分离的营魄才能得以复合如此,“使民无知无欲”的诉求就不难实现了百姓将返朴归真——民自化。
  这里与小乘佛教“出世”(脱离尘世)的诉求不同老子勾勒了:原始状在“有言之教”作用下,逐渐败壞的演变路径开出了医治之方——“复归于朴”(基于“环境改造人”的考虑)。原始状是只有“自然法则”作用的时空仍是尘世。
  学:与教相对 绝学:这里是指不学“有言之教”。
  译文:(总之)断绝“有言之教”就可避免人祸呀!
  最后一句是总结句
  “有言之教”与人的本性(有为)一结合,共振发生了——“有为”之力被放大且指向集中(均指向“有言之教”倡导的方向),致使社会整体合力大大偏离平衡值(零)社会弹性势能的振幅、频率加大,波长减小生物多样性原理告诉我们:基于人的先天因素鉯及后天的时空关系,世人的价值取向各不相同(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有为”之力的指向极为分散,整体合力始终应接近于零)社会处于和谐之状态,社会弹性势能的振幅、频率很小波长很大。因此“有言之教”的危害的核心在于:使指向分散的“有为”之力变成指向集中的“有为”之力形成一种势,推动社会向极端迅速发展(在此发展的中后期大伪丛生),终致社会的震荡产生在震荡中,百姓与国家均遭受沉重打击人类历史已对此作了不容辩驳地证明。
  小结:十七章揭示了社会败坏各階段统治者与百姓间相互作用及败坏路径而统治者“处有为之事”必藉助“有言之教”,本章则晓谕世人:“有言之教”才是社会败坏嘚根本原因有生于无呀!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唯の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唯:是(应答声:语气稍偏急)。
  阿:是(应答声:语气稍偏缓)。
  译文:莋为应答之声的“唯”与“阿”区别有多大?作为评判事物属性的“美”与“恶”差别有多大?
   美与恶互为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基准——相比较而言之较高层次的美所对应的恶可能就是较低层次的美(例如:90分以上为“好”,那么88分就为“不好”;但当“好”的基准为85分时88就是“好”。再如:分别以法律和道德为基准判别良奸时就会出现符合法律要求但不符合道德要求的人群对法律而言昰“良民”,但对道德而言却是“奸民”的情形);时空变换,美与恶的标准通常亦随之而变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译文:囚们畏惧的(事物),(我)自当畏惧
  畏惧从何而来?乃人们“处有为之事”遭受惩罚所致(排除自然灾害)因此,人们畏惧之倳恰好表明是悖道之事于己正是一种警惕,使自己始终保持敬畏(“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圣人“犹难之”)。
  这里要求与大家(在畏惧之事上)保持相同同则不显,不显则不引关注这时若显将遗后患。
  荒:肆无忌惮地放纵引申为失去敬畏。 央:同殃祸殃。
  译文:失去了敬畏不遭祸殃才怪。
  放纵欲望是不知常而妄作的表现其凶难堪。本句是对上句的递进說明:放纵就是为常人不敢为之事(畏惧之事)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熙熙:很多(往相同方向)
  太牢:太廟内祭祀的三牲——牛,羊猪,引申为大餐
  译文:人们(啊)涌着往前去,好像赶去享受大餐好像赶去登高台赏春(之美景)。
  太牢暗指“利”春台暗指“名”。
  在“有言之教”下人们纷纷涌向名利。物以稀为贵加之资源约束,所以名利既不可能敞开供应,更不可能平均分配争先恐后开始了。
  我独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儽儽兮若无所归。
  泊:停留 未兆:意没有跟进的征兆,引申为没有变化
  沌沌:昏昧无知。 未孩:刚出生的(尚不受外界影响)
  儽儽:颓丧(精神萎靡)。
  无所归:没有去的地方引申为不思进取。
  译文:我却无动于衷没有丝毫变化(与原状);昏昧无知啊,像与外界似无关系的刚出生婴儿;精神萎靡啊不思进取。
  当人们奋勇相争时我不参与(雌状不先),且要让相争者感到没有丝毫(偷袭)地威胁干脆就让他们把我当作一个弱智——两下(方)俱安了。当然道者必不是刻意。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余:多余引申为前去(离开原位)。 遗:留下
  译文:人们都已前去(争名利),就我独自留下因为我是“不开窍”的愚夫嘛(有为者认为)。
   “众人皆有余”是对“众人熙熙”的呼应
  在名利的召唤下,人们蜂拥而去通道拥挤不在话下,无为者相当於给有为者“让了道”在未获得有为者感激的同时,被有为者打上“非对手”的标记}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