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弱的内部控制对审计的影响给企业利益相关者带来哪些影响

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结构关系研究
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结构关系研究
[摘要]对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的各种理论元素进行对比分析,对两者的关系从环境论和嵌合论角度进行阐述,指出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要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作支撑,而内部控制的创新和深化,将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并提出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内部控制的具体建议。[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控制环境[中图分类号]F27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9)12-0175-03一、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内涵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控制与激励机制,其根本点在于明确或划分权力、责任和利益,形成权力制衡、控制与激励并存的机制。公司治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主要是股东)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所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治理;广义的公司治理则是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股东、债权人、供应者、雇员、政府、社区)之间的利益关系。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就是建立一套多层委托代理、权责分明、相互制衡、相互协调的制度。从静态上看,公司治理表现为一种结构和关系;从动态上看,表现为一个过程和机制。治理的作用不涉及公司业务经营问题,其主要功能是权力的配置,即所有权的约束。二、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异同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结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二者有密切的联系,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存在着相互交叉与重叠的区域,主要体现在:1 理论基础一致。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都是因委托代理而产生的。公司治理是在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产生的委托代理的契约关系,解决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产生的委托代理问题。以保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内部控制是企业所有者为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保证代理人的行为能够符合委托人利益最大化的要求而设计的控制程序和制度安排,是企业的董事会与经理层、管理人员以及一般管理人员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都建立在委托代理理论上,两者所面临的核心问题都是权责制衡,其理论基础是经济学,尤其是制度经济学和产权经济学,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进一步涉及管理学、会计学和审计学。2 与企业组织形式演进及管理的发展密切相关。内部控制最早出现于历史上的内部牵制,是伴随组织的出现而出现的。公司治理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当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以后,为了协调两者的关系,公司治理逐渐兴起。结合企业的发展可以看出,两者都是随着企业组织形式演进及企业管理发展而发展的。随着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管理逐步上升到战略高度的全方位管理和注重人的因素的柔性管理,公司治理逐渐凸显其重要性,成为企业管理的关键环节。而内部控制范围也逐渐扩大,内部控制框架也由简单变复杂,从管理的局部控制延伸到全局控制。3 主体交叉。公司治理结构的主体是股东、董事会、总经理,以及其他利益关系人(债权人、社区公众、政府),既包括企业内部的,也包括企业外部的。其中董事会是核心,总经理之下的业务执行系统按经典公司治理概念不属于公司治理的范畴。而内部控制的主体是董事会、总经理、职能经理、执行岗位,核心在于总经理,且仅限于公司内部,而且控制重点主要集中于CEO及其之下的业务系统。因此,董事会和总经理既是公司治理的主体,也是内部控制的主体。4 手段重叠。公司治理结构的治理手段主要有控制和激励,在管理思想上重视行为和动机的抑制与激励;内部控制的手段侧重于审批、检查、考核、记账、盘点等技术措施,在控制的同时进行必要的激励,在管理思想上更重视程序性控制。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交叉部分是监督与激励、信息传递、权责分配。5 目标衔接。公司治理结构的目标是在股东、管理者和其他利益关系人之间建立起合乎公平和效率的经济机制,保证企业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防止董事、经理等代理人损害股东的利益;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公司治理目标的进一步延伸和具体化,公司治理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内部控制这些具体目标的实现,二者最终都统一于企业目标的实现。6 内容关联。公司治理结构的内容主要涉及到股东、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股权结构安排、剩余分配权的安排等。内部控制的内容主要是业务的授权审批、执行和检查、会计系统、财产保护、预算、运营分析、绩效考评等。在公司治理的实施过程中,董事会对高级管理人员的授权,要进一步通过层层授权落实到具体的部门,通过内部控制加以规范和管理。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的内容有分离区域,也有交叉领域。三、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关系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二者却有着密切的联系。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的关系在理论上还没有明确界定。目前的主要观点有环境论和嵌合论。1 环境论。环境论认为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的环境因素。内部控制处于公司治理设定的大环境之下,内部控制能否有效运行,与公司治理是否完善有很大关系。COSO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认为内部控制的首要要素就是指控制环境,而控制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即是公司治理结构,治理结构是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组成的,公司内部决策过程和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办法,主要作用在于协调公司内部不同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矛盾,克服或减少代理成本。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环境基础,只有在规范、完善的公司治理制度环境下,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根据哲学的基本原理,环境是与主体相对应并外在于主体的。公司治理如果仅是内部控制的环境因素,二者应是两个完全独立的没有重叠和交叉的主体。而基于上述对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分析,董事会和总经理既是公司治理的主体,也是内部控制的主体。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在主体、内容、目标上都存在交叉区域。将公司治理结构仅认定为是内部控制的环境因素,会降低公司治理相对于内部控制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也没有关注内部控制对公司治理具有的反向促进作用。2 嵌合论。嵌合论认为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是相互支撑、相辅相成的嵌合关系。基于上述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结构的比较分析,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在理论基础、主体、内容、手段、目标等方面既有不同点也有相同点,既有分离区域也有交叉领域。公司治理既是内部控制系统得以顺利运行的条件,又是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保证。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要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作支撑,而内部控制的创新和深化,也将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都重视权、责、利的分配和组织结构的建设。公司治理结构是由所有者、董事会与高级经理人员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而内部控制的组织结构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设置,主要是控制权、监督权与执行权的监督与控制;二是管理部门的设置。公司治理位于内部控制整体构架的上层。在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分别赋予每个岗位以相应的责任。在公司治理结构3种权力的实施过程中,除了监督权主要由股东、监事会行使而独立于企业的业务系统外,决策权和执行权都要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岗位和个人,并通过内部控制制度加以规范和管理。内部控制是股东对经营者有效控制的工具。不管是内部控制,还是公司治理,都是为了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都服从企业目标。公司治理结构所追求的公平和效率目标,是建立在内部控制的目标即信息真实、资产安全和效益提高的基础上。公司制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控制目标拓展和控制层次提升的趋势,与公司内部治理的治理目标和治理层次具有几乎完全拟合的特征,通过内部控制目标拓展和控制层次的提升就可以达成公司内部治理的要求。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内部控制在现实的企业运转过程中,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往往相互脱节,甚至相互孤立,有必要构建一套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系统框架。1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企业内控环境建设。任何组织的控制存在于一定控制环境之中,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和程序效率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内部控制环境应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人力资源政策、内部审计、企业文化等。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首先要完善董事会职能,确立董事会在内部控制中的核心地位;建立健全相关的独立董事制度;强化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设,通过对公司高管人员实施股票期权等方法,使其自身利益与公司的业绩和股东的利益挂钩,与企业的长期发展挂钩;在公司外部,培育经理人市场,将竞争机制引入经理选聘中,从而有利于从外部市场对经理层进行有效的监控;完善监事会的监督职能,确保监督机构及监督人本身的独立性,提高监事职权和细化监事组成及其工作内容,强化监事会的独立性,加强监事会建设,不仅完善了公司治理的三角制衡关系,而且会督促董事以及经理人员对内部控制的遵循与执行。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具有内在的结构上的对应与一致性,内部控制制度要注意与公司治理的模式与特征相适应。例如,内部控制组织机构设置、权责配置、人员配备、内部控制中心定位与股东会、董事会或监事会、经理层等不同权力主体之间关系的制度安排相适应。构建多元化的内部控制责任主体,突出公司治理层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具体明确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以及其他机构和人员在内部控制制度中责任主体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强调董事会在其中的核心主体作用。内部审计通过监督和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保证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益。而内部审计也是公司治理的组成部分,内审人员以内部治理者的身份代表董事会进行审计,将内部审计报告直接上报审计委员会,通过与审计委员会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传递,提高公司的治理能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内部控制,就要健全内部审计的制度安排。作为内部控制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审计,其作用在于监督企业经营业务符合内部控制框架的要求,从审计角度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将内部审计活动当作企业管理的延伸,通过独立的检查与评价活动,针对内部控制缺陷、管理漏洞,提出切实可行、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措施,促进企业进一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综合实力。2 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的基础,没有内部控制,公司治理无从谈起,进一步推论也就是风险管理是公司治理的基础。企业风险管理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董事会,董事会需要批准组织的风险偏好。一旦设定了目标,管理层就要识别风险和影响风险的事项,评估风险并采取控制措施。为了加强控制系统的效果,内审人员需逐步理解组织的动态环境、风险和控制。内部审计通过控制自我评估与风险管理相联系,成为公司治理的一部分。3 强化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保证在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基础上制定的控制风险方案等有效实施的一系列的政策和程序。控制活动存在于整个组织中,存在于各个层次上,也存在于各种职能中。具体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业务流程与操作规程控制,财产保全控制,预算管理控制等。不同企业的经营活动与外部环境不尽相同,在制定控制活动时应充分考虑自身风险的特点,基于风险评估结果,抓住重要控制点,提高控制活动的针对性。具体业务内部控制制度设计过程中,将公司治理中董事会——经理层间治理机制对内部控制的要求融人控制关键点、控制程序与方法的设计之中,并充分考虑可能采取的各种控制措施成本与收益的平衡,考虑最佳控制措施与企业现状的距离,并设计各种不同的控制措施贯穿事前、事中与事后。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做支撑,公司治理所追求的价值最大化目标才能实现。4 加强信息沟通。企业治理层需要各种信息来进行识别、评估风险和对风险进行控制,同时准确、及时并最大限度地获取和运用来自企业内外部的相关信息,是实现有效内部控制的前提。完善信息传递与披露制度,可以解决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推动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良性互动。最高管理层应充分重视相关信息对企业的价值,在整个企业形成一个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纵向与横向传递相关信息的有效途径和机制。最重要的信息沟通是经理层和董事会之间的沟通,经理层必须使董事会清楚关于企业业绩、发展以及其他相关事项的及时信息,董事会在执行其职能时才会根据得到的信息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反之,董事会也包括监事会应向管理者要求其所需要的信息并进行反馈和指导。有利于管理当局发现内部控制潜在的或显现的薄弱环节乃至企业存在的风险,及时采取相应预防或纠正措施。5 建立全覆盖式连贯一体的监督链。公司治理是所有者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内部控制中的监督是评估内控系统在一定时期内运行质量的过程,目的是对企业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及其运行情况的跟踪、监测和调节,以识别控制缺陷和漏洞并保证内部控制持续有效。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监督整合建立全覆盖式连贯一体的监督链,即建立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会、总经理、部门经理、岗位负责人、业务执行人自上而下、从外到里的监督链,实现对不良行为的全过程_监管。[责任编辑:昱文]
延伸阅读: &
上一篇:下一篇: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内部控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下载积分:600
内容提示:毕业论文,绝对原创,值得信赖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34|
上传日期: 03:25:09|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内部控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官方公共微信企业内部控制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 10:49:00
  【摘 要】 文章从信息的角度出发,指出内部控制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存在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企业是否会选择实施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受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成本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成本高低的影响;另一方面,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在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与监督方面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会起到抑制影响。进而得出结论,通过降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成本、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提高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成本,能够减少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 内部控制; 真实活动; 盈余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5-03&
  一、会计盈余信息及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会计盈余信息是企业信息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盈利能力。大多数利益相关者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企业的会计盈余信息上:投资者追求的是既定风险下的高收益,这种高收益一方面就来源于企业的股利分配,而所得税后的盈余是股利分配的基础;债权人关注的是收回本金和利息的安全度,企业的盈利是债权人权益保障的前提;政府以调整后的会计盈余为基础,并按一定的税率征收所得税。面对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弗里曼指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要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进行管理活动。因此,当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关注焦点汇集在盈余信息上时,企业会不断提高盈余水平。&
  由于企业追求的是自身利益最大化,再加上信息的不对称,企业便拥有了操纵盈余的便利条件。最初,企业会利用会计准则中给予会计人员主观判断的部分,如: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和运用以及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等,在不违背会计准则的前提下,选择对企业有利的手段,通过影响应计利润来进行盈余管理。但是随着会计制度的不断完善和紧密,监管环境的日益严格,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进行的空间越来越小。考虑到由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实施造成的损失大于其实施带来的收益,企业将盈余管理转向于真实活动方面,即通过构造真实交易或控制交易发生时间来调节盈余,常见的手段包括:减少酌量性费用,比如研发费用、销售管理费用等,来增加当期盈余;扩大生产规模,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不合理地放宽信用政策,扩大销量;自主选择处置长期资产的时机,平滑利润;利用股票回购增加公司收效。虽然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相对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而言,其隐蔽性较强,不易引起外部监管者及利益相关者的注意,但是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是以损害企业未来的盈余水平为前提来增加当期利润的短期行为,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内部控制及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
  由于生产分工的不断细化,权利的所有者受到知识、能力和精力方面的限制,不能行使所有的权利,为了使生产经营高效地运行,所有者将经营权委托给了具有专业知识的代理人,委托代理关系产生,同时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各自追求的利益不同,委托人追求的是自己的财富更大,而代理人追求自己的工资津贴收入、奢侈消费和闲暇时间最大化,这必然导致两者的利益冲突。有效地激励与监督代理人的行为是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两种手段,而内部控制是对代理人行为监督的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
  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内部实施的自我控制的一系列方法与措施的总称,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从内部控制的要素来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具有以下特点:良好的内控环境,健全的风险评估机制,有效的控制活动,顺畅的信息沟通,全面的监督检查。为建立这样一套严密的控制结构,所有者要求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履行情况进行披露,由此来评价受托责任的履行状况。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自愿披露阶段,直到日,财政部等五部委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对企业设计和实施内部控制制度,评价内部控制质量提供了具体指引,并强制要求日起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必须披露内控评价报告,日起沪、深两市A股主板公司必须披露内控评价报告。这标志着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已经进入强制披露阶段。&
  三、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成本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选择的影响&
  作为企业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非财务信息对财务信息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财务信息质量不高并不意味着企业各项运行机制都存在问题,企业仍可以通过非财务信息将自身的发展潜力和未来价值展现给信息使用者。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目的是要向利益相关者展现良好的财务信息,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容则属于非财务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当预计正常的经营活动无法向信息使用者呈现高质量的财务信息时,企业是试图通过构造真实交易或控制交易发生时间调节盈余来美化财务信息,还是通过有效披露内部控制信息这样的非财务信息将企业优势传递给信息使用者,受到实施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两者成本的大小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
  (一)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成本&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成本主要是由企业承担的因实施真实活动进行盈余管理而带来的未来期间的损失,比如削减本期的酌量费用,必然增加以后期间的费用,导致以后期间利润下降;扩大生产规模,造成产品积压,库存上升;不合理的放宽信用政策导致坏账呆账增加。虽然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较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来说其隐蔽性较强,但并不代表不会被发现,如果企业的行为被外部监督者以及利益相关者发现,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将会朝着不利于企业的方向改变。因此实施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被发现的风险也是企业由于采用真实活动进行盈余管理所要负担的一项隐性成本。&
  (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成本&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前提是企业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并能有效地运行,在这一阶段企业为此要付出内部控制的设计与执行成本。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是以报告的形式体现的,包括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要求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要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并出具评价报告。因此为了对内部控制评价所作的记录、整理和测试等工作都需要耗费人力、物力和财力,是企业需要承担的一项成本。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鉴证之后所出具的专项鉴证报告,企业为此付出的审计费用也构成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一项成本。
  (三)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成本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选择的影响&
  大多数利益相关者对于财务信息的偏好性大于非财务信息,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等信息使用者多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财务信息尤其是盈余信息上。但财务信息仅仅能够表示企业过去的业绩,并且随着上市公司以上市、配股和避免停牌退市为动机操纵利润、粉饰报表行为的增加,影响到了人们对其财务信息可靠性的判断,因而信息使用者对非财务信息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当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成本大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成本时,企业选择利用真实活动进行盈余管理来优化财务信息的可能性就会增大。相反,当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成本小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成本时,企业会更多的致力于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工作。&
  四、内部控制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抑制影响&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成本的高低会影响到企业是否选择实施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当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成本较低,并低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成本时,企业加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工作的意愿就会增强,进而会促使企业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系统,加强对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的控制,在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监督检查方面又会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产生抑制影响。&
  (一)良好的内部环境是切断真实盈余管理的根源&
  内部控制的内部环境是指对内部控制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诸如公司治理结构、人力资源政策、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企业文化、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法制观念等要素的总和。良好的内控环境意味着管理层和员工层对企业发展的愿景都是追求企业长效发展,而不允许以牺牲企业未来利益为代价谋取短期利益的盈余管理行为发生。由于管理层实施盈余管理最主要的动机是薪酬动机,管理者的薪酬与公司的经营业绩相挂钩导致管理者为了追求私人收益的最大化,采用各种手段提高利润水平,忽视了企业的长期利益,而良好的内控环境下的薪酬机制是合理的,不仅考虑到管理者对于利润目标的完成情况,而且更强调企业的长远发展,大大降低了实施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
  (二)健全的风险评估机制是拒绝真实盈余管理的一道防线&
  一个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风险,对于这些风险如果不能及时地采取措施加以应对,将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企业有必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在内的风险评估机制。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实施是有风险的,一方面,企业要承担由于追逐当期的高利润而造成的未来损失的风险;另一方面,一旦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行为被外部审计和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发现,那么诉讼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能够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实施后所带来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评估并能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即抑制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
  (三)有效的控制活动使真实盈余管理丧失了实施手段&
  控制活动贯穿于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扩大产量降低单位成本和不合理的放宽信用政策是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有效的控制活动,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严密的投入产出进度控制计划,避免盲目增加产量以降低单位成本的情况发生。在销售过程中,有效的控制活动要求企业对赊销额度进行合理设定,对于销售业务与信用检查、信用额度确定工作要做到不相容业务分离,避免销售人员为扩大销售而使企业承受不适当的信用风险。&
  (四)顺畅的信息与沟通是真实盈余管理信号传递的通道&
  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系统是一个双向的流通系统,管理层将控制信息从上到下地传递沟通,使每个员工了解内部控制制度的各项规定,以及其在控制系统中所承担的责任,从而减少盲目采取不利于企业发展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发生的可能性。员工将控制情况的信息自下而上地传递沟通,将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损害企业长远利益的信息及时地反映给管理层,进而使管理层采取有效措施制止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
  (五)全面的内部监督是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再控制&
  内部监督是内部控制有效发挥作用的保证。从内部监督的主体来看,有效的内部监督表现为企业监事会和内部审计机构的高效运转。监事会能够对董事会和经理管理人员行使监督职能,并起到良好的制衡作用,减少委托代理产生的冲突。内部审计机构是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和管理活动的检察官,对各项活动加以检查监督,对于可能发生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环节进行重重把关,有效地防范风险。从内部监督的过程来看,有效的内部监督不仅要做到日常监督还要做到专项监督,并且要对内部监督所发现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其中包括不能控制真实盈余管理发生的内控缺陷)进行认定、分析并及时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监事会报告。&
  五、结论&
  企业是选择提高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还是通过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来美化财务信息,受到两者成本大小的影响,当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成本小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成本时,企业将会趋向于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而舍弃实施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而对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也促使企业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健全的内部控制系统能够通过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起到抑制作用。因此,从根源上减少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发生的手段就是在降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成本的同时提高实施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成本。具体来说就是为企业设计出一套标准化的内控披露系统,降低披露成本,对强制披露的内控信息进行优化,最大限度地体现每个企业的优势,强化社会公众对包括内部控制信息在内的非财务信息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黄文伴,李延喜.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0(6):144-149.&
  [2] 张雅婷,谢君.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J].北方经济,2010(2):74-75.&
  [3] 孙权.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权益成本研究[J]. 财会月刊,2013(12):8-11.&
  [4] 李彬,张俊瑞.生产操控与未来经营业绩关系研究: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证据[J].现代管理科学,2008(9):94-95.&
  [5] 黄秀蓉,曹文娟.真实盈余管理研究综述[J].会计之友,2013(2):41-46.&
  [6] 蔡冬梅,郑婕霞.小议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效益与成本[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2):88-90.&
  [7] 宋常,田莹莹,陈茜.内部控制自愿披露、披露成本与融资需求[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1):91-102.&
  [8] 韩宪纹,贾爱华,郭宏,等.完善会计内控架构的五要素[J].金融电子化,2007(5):75.&
  [9] 程昔武,管伟胜,李云云.内部控制有效性与真实盈余管理关系研究[J].会计之友,2013(27):63-67.&
  [10] 财政部,等.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2.
本文TAGS:
上一个文章:
下一个文章:
本站专注于、、及各类服务,联系QQ:(企业版多工号),全国统一客服热线:400-0808380(多线路)
联系地址: 四川大学望江校区 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24号 邮编: 610065
&&网站合法性备案号:苏ICP备号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星论文网 版权所有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内部控制对审计的影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