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待遇住房有300平方的吗

李斌(华中科技大学教授)_百度百科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1958年4月出生,主要从事数控装备、数控技术、智能制造,网络制造和智能控制技术等领域的科研和教学。
李斌个人基本情况
1958年4 月出生, 1958年4月出生,主要从事数控装备、数控技术、智能制造,网络制造和智能控制技术等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先后作为项目负责任人或主要成员承担了国家技术创新项目计划 “新一代数控系统平台开发” 分项目“全数字智能化交流进给驱动单元及车削中心验证系统”;国家973项目子课题一“高速数控机床动态行为演变及其高精度控制”;国家863B类项目:大型舰艇螺旋浆用重型七轴五联动车铣复合加工机床;国家863项目:数控机床误差智能补偿装置;国家863项目:数控机床直线移动横梁动态特性测试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项目2:支持网络协同的数字制造装备若干关键技术研究;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数控机床高速高精性能强化技术的研究;广东省粤港合作招标项目:半导体LED芯片自动检测和分选装备;横向课题“两千立升捏合机改造”;武汉市科技攻关项目“并联结构数控高速加工机床关键技术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伺服系统的自动控制与精度分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智能制造技术基础”、国家攻关项目“400瓦连续YAG激光加工机”等课题的研究;作为主讲教师承担了研究生“现代数控技术”、本科生“数控技术”课程的讲授任务。
李斌主要研究方向
数控装备技术、智能制造、数控装备动力学等
李斌主持的主要科研项目
在研课题及经费来源:
1、国家973项目子课题一:高速数控机床动态行为演变及其高精度控制(项目编号);
2、国家863B类项目:大型舰艇螺旋浆用重型七轴五联动车铣复合加工机床(项目编号)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项目2:支持网络协同的数字制造装备若干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编号);
4、国家863项目:数控机床直线移动横梁动态特性测试技术研究(项目编号:)
5、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数控机床高速高精性能强化技术的研究
6、广东省粤港合作招标项目:半导体LED芯片自动检测和分选装备(项目编号2004-1)
先后作为主编、副主编和参编人员出版了《数控加工技术》、《数控技术》、《数字控制机床》;发表论文30篇。
企业信用信息李学飞&&&&教师
&&&&201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博士学位。2013年12月成为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强磁场科学中心讲师,年在美国普度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学院进行联合博士培养。主要的研究方向为:1. 纳米器件高介电栅介质和原子层化学气相淀积(ALD)包括氮化镓、碳化硅、二维材料等;2. 半导体微纳器件的制备以及量子输运;3. GaN和SiC器件的可靠性研究。实验室现在拥有300平方米的两个超净间,原子层沉积和化学气相沉积等薄膜制备仪器,丰富的电学、光学等测试仪器、5K至400K的探针测试平台、扫描探针显微镜和低温强磁场物性综合测试系统及光刻、干刻蚀等常规微加工设备。目前发明专利受理4项,发表国际权威期刊和国际会议论文20余篇,正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自主创新基金一项。联系电话:027-3,邮箱:xfli@mail.。个人主页:/Article/Index/2073。
&2016招硕士研究生导师
Copyright & 2006 School of Electrical & Electronic
Engineering HUST ,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
中国·湖北省·武汉市 珞瑜路1037号 华中科技大学主校区西二楼 电话:86-027- E-Mail:seee@mail.刘方明(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_百度百科
?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
本词条缺少信息栏、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刘方明,男,工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存储所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数据与云计算的数据中心、软件定义的网络(SDN)、移动互联网等。[1]
.华中科技大学[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今日学堂高中部游学报告:文凭是平庸的保证书(陈丹青语)
今日学堂高中部明德一班的女生们,正在武汉游学,时间是一个学期!内容是了解大学,了解社会!。她们将进入武汉的几所名牌大学,了解同龄人或者比她们大一点的年轻人的生活模式和学习模式以及思维模式。毕竟,她们将来打交道的对象,就是这些人。不能够只认识新教育的圈子。她们跟大学的亲密接触,甚至深入到了她们是天天在大学食堂里面吃饭的程度---我们的游学中心是没有食堂的,因为她们就住在某个大学的校门口(是我十几年前在武汉买的两层的最大住房,总面积300平方左右,因为太大了不好卖),因此,我们的孩子天天去大学里面吃饭,运动,锻炼,做到了跟大学生活的无缝链接,而不是走马观花看看大小就走。她们还有功课:要在游学期间,认识和交往一批大学生朋友,将来要经常跟踪联络交流。对了,她们还去参加了武汉大学和华科的毕业生招聘会,令她们高兴的是:她们的应聘成功率,比大学生们高很多。很多企业对于这批个人素质极高却没有文凭的黑马学生关注很高,表示愿意接受。还主动电话联络她们。可惜,这些孩子还没有准备好去工作,她们还想好好学习更多的东西。。。。
当然,她们也有与普通大学生上大学时的不同机会。她们可以通过我的关系,接触一些大学里面的大师级人物。还可以通过我的平台,认识一些社会上的成功人士,还要一些江湖奇人,比如我认为应该是中国武功第一(至少是第一流)的武当派内家拳高手,并会得到这些老师的亲自指点。这样的经历,将让她们彻底无视一龙之类的电视包装出来的武术明星。因为她们真正看到了现实中的,能够把山长这样她们眼中的无敌高手一秒钟就击倒的真正民间高手,就再也不会相信官方推出的某些武打明星了。这就是我希望她们得到的东西---见识!至于她们能够从中学到多少,我就不在意了。只要见过了最好的东西,有心人就会在心中慢慢的发芽。也许,将来她们中也出个把高手?她们的毕业考试是:暑期回来后,要与我的学员对战一番,目标是一对30。至少累也要累垮了,看看是不是这样的。
我认为,只有见到各种各样的人,也是一种教育,而不是关起门来一心只读圣贤书就能出人才。我相信,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会是将来我们社会中最有见识的一群人。她们才是未来的希望。您认为,如果她们见识了中国的大学真面目,还有这样的学习提高机会,会有可能想去上中国的名牌大学吗?恐怕就太违背正常的逻辑了。实际上,北大清华的录取通知书送到她们手上,她们的态度是:转身轻轻地走掉,不带走一片纸片!
也许,她们的山长对中国教育的观点太偏激,也许我对于大学和中国的见识是错误的。但是,我让她们自己亲眼来见到的大学,让她们自己来决定要不要来这样的大学读书,让她们得出自己的结论,而不是重复我们灌输给她们的概念。这就是今日学堂:我们不是用信念来催眠学生,而是让她们自己体验和认知真实的世界。
关于在武汉的半个多月的学习生活记录,她们拿出了第一份答卷:一份大学就业调查情况报告。看看这是不是符合您希望孩子去上的心中的大学?
她们分了两个小组,拿出自己的答卷,您可以给她们打一个分数,说说您更喜欢第一组还是第二组的报告,给孩子们一个鼓励!
以下是朱老师发言:
明一班在武汉游学有机会直接接触大学。为了让她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大学现状,而不只是走马观花的听听课看看风景。我给她们布置了以如果我是教育部长,准备怎么办大学为主题的研究任务。她们需要对学生,老师,课程等各个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
前段时间她们参加了华科,武大的招聘会,对企业和大学生进行了调研。下面是她们的总结文章。为了更好的督促学习,我把她们分为两组进行pk。(此次调研也是最终研究报告的一部分)。
第一篇:无名小组文章:
在高中部第一课-----闭关结束之后,我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及期待来到了高中部的第二站-----武汉。所谓君子善假于物,既然是游学,学习上的内容当然也就与身边的环境相关。
在之前的生活中,我们大部分的时间都是与熟悉的人接触,至于对社会则相对陌生。尤其是对于中国教育的问题,虽然有很多分析,但终归只是理论上的。
我们认为大学可以不考,身心必须健康;文凭可以不要,德才必须兼备。这样的思考是否偏激呢?我们的研究又是否属实?因此,我们一定要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好好探访一下令无数学子魂牵梦萦的大学,揭开高级学府的神秘面纱。
因此,我们进行了一项社会调查,在各类大学举办的招聘会中对大学生和企业方进行调查,看看上大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下面便是在调查过后,我们小组形成的报告总结。
#p#分页标题#e#
中国教育体制下,到底有没有赢家?招聘会调查报告
今天的时代,是一个彼此之间联系紧密的时代,就像一个巨大的机器,要维持转动一定得各个零件都没问题。所以,互利共赢是这个时代的准则。任何体系,如果没有办法做到共赢,让涉足其中的团体或个人都获得好处,就是一个失败的、会被时代所淘汰的体系。
大学教育,是一个所涉团队和个体最多的、影响国之根本的重要体系。涉足的三方可以统一归纳为:大学、大学生以及社会。大学的目的是为了向社会提供精英,大学生的目的又是为社会服务,然后社会又能回过头支持大学的运作。所以,这是一个三角循环的关系,并且是一个关乎我们所有人的大体系。
那么作为国之根本的大学教育,今天它是否符合互利共赢的准则呢?涉足其中的所有人,他们能否从其中得到属于自己的利益呢?当我们去看待这个我们一直信任的体系时,却发现了很多的问题:
大批大批的啃老族、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失业待岗。截止到2014年中国有34%的大学生没有工作,造成了经济增长的负担。大学生抱怨:大学学不到有价值的东西,没有人来引领我迈向卓越;
社会需求得不到满足,大批大学生无法找到工作的同时,更多企业的管理层却开始抱怨人手不够,找不到合适的员工。社会也抱怨:当代大学生素质太差,我们很不满意;
而当我们都想把矛头指向大学教育时,他们也会抗议:明明是整个社会和民众都在倡导文凭和专业技术,既然如此,为什么我提供了这些东西你们还要骂我呢?我也很冤枉!
似乎我们的社会,已经不能够满足三者间的平衡和循环。那么,到底是哪一环出了问题?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下面将要论述的,便是我们小组在两次的大学招聘会中,对于大学生与企业的调查,对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教育的目的就是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人才,而朱镕基在美国耶鲁大学演讲时却提到,中国现在最缺乏管理人才。的确,事到如今企业越来越难招到合适的人才,而企业所遇到的困境,将会直接影响我们的社会。
那么,对于中国这个泱泱大国来说,每年有上百万的大学生毕业,为何却还是无法为企业和社会提供精英人才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来看一组我们本次调查中得到的数据:
一、企业的困境在哪里?
1、企业的需求
#p#分页标题#e#我们采访的企业当中,70%的企业对能力与素质的认可要高于对文凭的认可。高达80%的企业表明,文凭只能起到筛选价值,而且还只是高考期间对学生的筛选价值。因为只有比较优秀的学生才能够进入大学,其他考不上的普遍素质都会差一些。所以企业就将文凭当作了一种排除不努力者,选出优秀人才的方式。
对于企业方来说,文凭只是一种对能力的书面凭证,帮助自己更好地筛选人才。但最重要的,却还是该项能力本身。如果有了文凭却没有该项能力,也还是白搭。相反,只要自身拥有了这种能力,无论别人给不给你这种凭证,都并不重要。
由此可见,企业固然注重文凭,但是实际注重的,却是文凭背后代表的能力,而非凭证本身。那么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的观念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
2、大学生的理解
当我们采访大学生时,大多数人都认为文凭是自己最重要的资本,有了文凭才有竞争力。在调查中,有7成的学生认为大学提供给自己最重要的是文凭;8成认为读研最大的价值也是文凭;甚至有6成的大学生认为,面试官在招聘的时候,看重的还是文凭。几乎所有大学生在文凭和能力的单选题中,都会选择文凭。
因此,从这项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注重的,并非大学提供的能力,而是大学颁发的文凭。然而,要想在大学中获得优秀的能力,就需要靠自学及参加各种活动。不过是否参加这些活动,却并不是能否得到文凭的必需条件,所以就不会在只追求文凭的人的考虑范围内。
从以上的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现在的大学生,将文凭与能力的作用颠倒了过来,以为凭证本身才是最为重要的;殊不知企业只将文凭当作筛选机制,是用之及弃的敲门砖,关键还是背后是否有能力。
双方观念的不同,导致企业陷入了诸多困境。在我们调查的数据中,只有20%的企业表示招到的大学生可以达到标准。剩余的因为过于关注能力,导致各种能力的缺乏,素质低下,与人相处能力糟糕,缺乏上进心等,都不符合企业的标准。一位企业老总的原话是我的公司在招聘中发现,每收到1000份简历,或许只有两名应聘者能满足我们的要求。
这样的观念差异,也就导致了中国企业、中国社会缺乏人才的现状。不过,这种现状的罪魁祸首难道就是大学生吗?非也。实际上,大学生也同样是受害者,在这场游戏中,他们同样也是一个悲催的Loser。
二、大学生的困境
在漫漫求职路上,其实大学生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他们也是当今社会的输家。就让我们从最直观的角度,看看步入社会找一份工作的时候,大学生究竟遇到了哪些阻碍?
困境一:找工作难
由于企业的要求和大学生自身能力的脱节,因此现在的大学生很难找到一份让自己满意的工作。这次调查大学生的时候,所有人都无一例外地说: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太难了。
2013年大学毕业生中就有200万人失业,2014年大学毕业生为727万,日本一家网站预测称中国14年又会新增150万无法就业的大学生。
有很多大学的招聘会提供1000多个职位,会遭到几万名大学生疯抢。10个大学生争抢1个职位,这绝对不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甚至有的时候,就算是一份最底层的工作也常常有抢不到的情况。
困境二:胜任岗位难。
#p#分页标题#e#即使大学生们找到了一份工作,甚至是一份待遇合适的工作,那也必定会遇到第二重困难:胜任难。我们调查的所有企业都表明,如果没有岗前培训,大学生完全不能上岗工作。也许职前培训并不会给大学生制造太大的困难,但这在无形中却指明了大学生自身的问题:读了大学但依然无法顺利过渡进社会。还得通过企业来培养自己。
《中国教育怎么了》记录过这样一个案例,一家报社的总编辑说,他们报社有100多名记者,但合格的记者不足20人,真正优秀的不足5人。大学生能否胜任自己的岗位?这是第二难。
困境三:工作未必是自己喜爱的。
首先找到一份工作是很有挑战性的,其次在岗位上待下去且顺利通过培训也不简单。到了最后,选择的工作是自己向往的可能性还能有多大呢?
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很多大学生在刚步入大学时,都有自己的抱负,但是当面临选专业的问题却会做一次违心的选择,因为它比较赚钱或父母喜欢,还有一些甚至是因为自己选的专业人满了,被迫调到这个专业。因为自己真心喜爱而选择的人并不多。
在他们看来,理想和现实根本就无法结合。步入社会还是要以生存为先,哪有时间去考虑什么理想。(至于他们到底为什么觉得这两者之间是矛盾的,本次调查我们并没有深入下去,这也是我们的不足,在附录中会有提到。希望下次会有所改进)。
还有一部分人则根本没理想。在小的时候,大家都将文凭当做自己的努力方向,与文凭无关的都会被当做是耽误学习。而真正获得文凭时,大学生其实是非常迷茫的。因为目标似乎已经达成,却没有人告诉他之后该怎么办,该如何找到及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也就只能继续茫然地、随着大流一起找工作、生存下去
在痛苦和迷茫中度过自己美好的青春,最终却落得找不到满意工作、过不上理想生活的地步。难道这不算是他们的难处吗?
大学生们在步入社会时要面临如此严峻且几乎无法通过的考验,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他们在大学里究竟是怎样度过的?到底是大学生自己的问题,还是谁的问题呢?于是我们对他们的大学4年生活进行了调查。以下是我们了解到的情况:
1、大学严进宽出、过度自由,无拘无束
很多大学生都提到中国大学过于宽松。从小学到高中,他们都被老师和家长逼着学习和考试,巨大的压力之下通过了高考,步入了大学的殿堂。进来之后突然发现,大学里几乎没有任何压力,成绩是好是坏没人关注。能考进大学基本上都能毕业。
而由于之前学生们建立起的是被迫学习的模式,而不是自主学习的模式。所有现在没人管了,当然就可以好好潇洒一把。回顾他们大学4年的生活,近90%的大学生都表示大学四年过的其实并不满意,其中有30%的大学生感觉大学时光被荒废了。打打游戏,逃逃课,谈谈恋爱,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
2、大学生如何看待大学课堂
在问及他们觉得大学教授的知识重不重要时,回答重要的人数几乎为0。他们说大学里教的在未来基本上是用不上的。他们往往还会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不要指望在大学里能够学到有价值的东西,大学里真的教不了什么。
3、大学无法锻炼能力,想培养要靠自己
如果大学提供的知识没有什么价值,那么在能力方面呢?比如说与人相处的、为人处世的,工作经验等等。这回大学生们倒是说在大学里他们确实锻炼了不少这方面的能力。不过他们认为这不是大学的功劳。因为那都是他们利用自己的时间,参与一些自己组织的社团活动,或是外出打零工造就的。
一位本科生大哥哥说,他打工1个星期收获的东西,比他在大学里4年学到的都要有价值。想通过大学4年锻炼一些能力,不能靠大学教育,得靠自己。
一项调查显示,8777名受访者中有34.7%的受访者后悔上大学。他们认为大学里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
#p#分页标题#e#
如果说大学最重要的不是知识,也不是能力,那是什么呢?在被问到这个问题时,近70%的大学生告诉我们,就是文凭。但显然不是因为文凭代表好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素养,对于大学生来说,文凭就是对自己是一名大学生,经历过大学教育的认可。大学能够提供给他们最重要的,也就是一纸文凭了。
大学的价值真的名不副实,只有一纸文凭吗?还是大学生有眼不识泰山?就让我们走进大学仔细看看,大学到底是不是赢家,它到底创造了什么价值。
三、大学的困境
虽然看上去,大学就是这个失败体系的源头:因为它,大学生偏离了人才的标准;因为它,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但实际上大学在这个失败的体系当中,也是输家。
正常情况下,大学要为社会供给人才,而当它不能胜任的时候,它的存在也就没有什么价值了。从上述对企业与大学生的苦衷的论述当中,已经可以对大学的无意义概览一二;但为了更全面和直观地证明这一结论,接下来我们也会结合我们在调查中所得到的信息以进一步说明。
作为一个服务社会的机构,它的实际意义需要靠社会也就是企业的反馈来评估。那么,在与企业对口的时候,大学教育都展现出了那些弊端呢?
1、大学过于培养知识而非能力
在我们的调查中,不少招聘官都认为:大学过于重视传输知识技术,却没有给学生培养良好的能力。其实知识技术掌握起来非常迅速,在企业里学几个月就能适应岗位;但各项能力的培养就不像知识这么简单了,例如人际交往能力、统筹协调能力、管理能力等。但这都不是大学所注重的课业内容能够锻炼出来的。并且,这些能力貌似只能在课堂外的地方能培育。
同时我们还了解到,除了个别几家专业性特别强的企业,绝大多数企业最需的人才都不是专业知识好的,而是各方面能力不错的。可见能力在社会的需求上占了很大的比重,而大学却无法满足。因为它的重点只是通过课堂传授给学生知识技术,而非各项能力。
2、在知识上的培养又与企业对口性不强
能力固然重要,但企业也缺不了知识技术型人才。那么,一贯以知识培养为招牌的大学能否继续立足于社会之上呢?很多招聘官都说,大学生学到的知识都只是最基础的,并不能直接为岗位服务。
有一名软件公司的招聘官说,现在大学生的简历里都会写自己会C++。为此她不以为意,因为这样的证明基本上所有人都有,不足为奇。她说:大学课本里教授的都是30年前的内容,完全不符合当今社会的需求。企业其实不看重你在大学里学到了多少知识,他们需要的是你是否了解当今的技术。
还有一家企业说他们不喜欢通过大学招聘会来招人。相反,他们喜欢直接在培训机构里面预定名额,直接接手培训机构里走出来的人。这些人专业性更强,更符合企业需要。
3、大学生不经过回炉重造无法胜任岗位
在不久前(15年2月)的一个新闻报道中,也能窥见大学之弊:一位90后的长沙大学生本科毕业时,踌躇满志地找工作,结果因大学没学到什么一技之长,只找到了一份月薪3000的工作。后来他选择读技校回炉重造,一年后被分配到上海大众长沙分公司实习。不久,成为了公司的一名正式维修电工,现在月薪已近8000元。
我们了解到的信息也确实如此:在对大学能力及技术培养均失望的情况下,企业只好通过内部培训的方式尽可能地让大学生临阵磨枪。所有企业都表明,不经过岗前培训(不单是对企业文化的了解,还涉及很多能力和技术的重新集训),大学生根本没法工作。在我们问他们对现在大学生的整体满意度时,近45%的企业说在培训之后大学生才能勉强达标。近20%的企业对大学生不满意。
#p#分页标题#e#
从这些论据中我们可以发现,社会需求方已经连学业价值都全盘否定了,大学还剩下什么是值得我们去追捧的呢?大学与社会需求之间已经大幅脱节,传统大学模式是否还能存在,必定会是今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为什么大学虽输,展现出的问题却并不是那么严重呢?
理论上大学已经输的很彻底了,应有迹象显示才是,比如说人心动摇、上大学不再成为风潮等。但奇怪的是,大学至今都还安安稳稳的,一点动摇的迹象都没有。相反,大众还在一个劲地往里面挤。从这上面看,大学反而还有点扶摇直上的劲头。那么是不是说,我们上述的结论都是杞人忧天的,在我国国民的支持下,大学是能够继续高枕无忧呢?
答案是否定的,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些问题在现在之所以没有体现出来,是因为我们的国民劣根性随大流在从中作梗,掩盖了这一问题:
随大流这个词大家应该都不会陌生,这是我国国民性当中颇具特色一点:跟着集体走,集体说什么就是什么。这种心态让整个社会盲目认同大学教育的价值,其实各种就在我们眼皮下的问题,但大家都选择性无视,从来不去深入探究。而无论是谁,只要与我们这些学生一样去做调查,很容易就能发现真相。
随大流心态的本质,便是不为自己负责的体现,认为跟着集体走很安全。出了事也有集体为自己背黑锅。但这样看似安全的方式背后,其实隐藏着更大的祸端。试想,集体怎么会帮你背黑锅呢?这种不负责任的结果只能自己来扛。就像你跟随着大众一起去闯红灯过马路,认为可以有他们为你负责,结果大家都被车撞了,这个时候伤痕累累的还是自己。同理,盲目地将自己和自己孩子的未来寄托在经不起推敲的大学教育之上,失败了最终还是得自己负责。
这种随大流的心态下,大学教育就像房价一样被越哄越高。但是,抬得越高,最后出现问题也就会跌得越惨。掩盖只是对真相的蒙蔽,不早日拿开遮眼的帘,我们可能会失去最后悬崖勒马的机会。
总结:我们活在三输模式当中。
通过上述对于企业、大学生和大学三者的论述,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在这个失败的教育体系当中,是一个无论哪方都很郁闷的三输模式。而且搞笑的是,三者在这个失败体系之间环环相扣,很难找到负责人。
其实答案很简单,原因就出在我们自己的身上,因为我们大家缺乏对社会的观察,从来不去关注和发现社会的变化,所以不知道该去怎么做。同时也缺乏互相间的交流与了解。大学、大学生和企业之间仅仅是凭着自己想当然的方式来与对方合作,于对方的本质、需求、自己是否符合对方的需求等都一无所知;
#p#分页标题#e#其次也因为我们很迷茫,对自己的未来根本没有什么计划。上文中有提过:大学生其实根本就没有自己的理想,全然一副被家长洗脑过的样子,仅仅是为了家长的需求而考大学、找工作,最后只想求得个安安稳稳的生活。也就养成了不思考就行动的习惯。
总结成一句话:我们不知道这个社会需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我们被强大的思维惯性所控制,以为跟着集体走就不会犯错误,所以继续义无反顾地走在错误的道路上,追求这个失败的模式。所以,我们在成为这个失败体系的受害者的同时,也是这个失败体系的造就者,归根究底是我们自己在向自己施害,这怨不得别人。
反思:怎样转变成三赢社会?
上面论述的内容,就是因为三者的脱节,导致无法满足各自的需求。那么如何转变成三赢的社会呢?以下是我们的理想状态:
大学的最致命的问题在于不知道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因此继续以知识和技术为主。所以要做的,就是去了解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企业想要学生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拥有着什么样的素质?然后就竭力为学生提供这些。
在大学转变之后,却不能直接代表学生能成功地融入社会。大学生需要思考清楚社会需要什么,是做事能力,还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自己又能为这个社会提供些什么?明确自己的目标及社会的需要,然后在大学中努力的做到训练自己的这些能力。这样一来,才能使大学生成功的融入社会,为社会服务。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做出一定的改变。比如说企业还得自己明白要什么样的人才,并把这个需求告诉大学和大学生,协助大学的建设。这样就可以达到双赢的状态,企业自己不单得到了适合的人才,也能够为大学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建议。
收获: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应该做些什么?
1、对传统观念的正确态度
引起三者脱节的重要原因,就是大家对于文凭的观念错误,根本不加思考就相信了这个传统观念,即使这个观念很轻易地便能够推敲出其中的问题。其实传统的、大众所认可的观念并不一定是正确的。当我们盲目去随波逐流的时候,就是对自己不负责的表现。
所以这也告诉我们:不能去迷信传统和权威。当我们在做出任何一个决定,相信任何一个观念之前,都需要问问自己:这是否是经过仔细的思考?是否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只有这样才能够清醒地活着。
2、锻炼自己的能力以便更好面对社会
那么如何便能做到客观和正确的审视呢?就需要运用到自己的能力了。能力是需要不断提升的,就像大学课本老教旧的知识根本就适应不了社会一样。
那如何提升呢?那就是锻炼思维。良好的思维能够让我们看透事物的本质,知道下一步应该怎么做。在学堂,我们有着这样难得的平台,有优秀的老师来引导我们的思维。但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的思考上,而是发现生活中任何的事件,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机会。
3、宣传正确的方式,帮助更多的人
除了上述两点,我们还可以帮助更多的人,比如像这次通过调查交流的方式,就提供给大学生一个新的思考人生意义的视角。我们还可以通过宣传正确的教育方式,帮助我们身边的很多人,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
尾声:变革已经开始,改变迫在眉睫
2009年国家突然宣布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全面改革,70%的内容是听力。让很多一直在学习哑巴英语的大学生措手不及。可仅一年前,有多少人知道要改变学习的模式了吗?如果将来大学模式和企业模式像当年的英语模式一样注定要改革,为什么还要选择走现在的大流路线呢?
事实上,文凭至上的状况已经开始了改变。调查过程中,我们拿出了一份根据我们自己的经历改变的简历,就有4成的企业就说很愿意录用,现场就有企业找我们要联系方式。其他企业因为专业性过强所以没有同意,但没断言同行是否一样。
#p#分页标题#e#这证明了:大学并不是步入社会的必经之路,只要我们有良好的能力,再掌握部分知识技术,就会被社会认可。我们不需要像大学生一样,在无趣的大学里荒度四年青春,最终只能得到一张无用的文凭,跟一大帮同样的迷茫青年一起面对困难重重的未来。在现在的大好的年华中,我们应提升对自己真正有用的能力,将来面向社会才能游刃有余。
面对大学、大学生和企业三者之间的脱节。现在,我们该做些什么了。希望我们的未来,在中国教育体制下,人人都是赢家!
附录:从本次调查中反映出的问题
本次招聘会调查活动暂时告一段落,虽然在这次活动中我们了解收获到了不少信息,但是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接下来附录一些我们从本次调查活动中反映出的问题,希望大家可以从中吸取一些教训,我们自己也需要总结经验,以便下次改进。
1.目的性不明确。
本次活动,我们出现的最为严重的一个问题就是在调查问题之前没有明确目的,经过总结之后才发现我们应该询问的方向是什么。
第一次去调查之前,我们小组讨论时整理出很多的问题,但是并没有预先设置我们的目的:我们想要重点了解什么,想要调查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等。所以第一次的讨论就显得比较肤浅,问题的方向也很散漫,导致最后的调查结果无法进行一个系统的汇总。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思路比较混乱,只是想讨论问题,但没有确立一些明确的方向以及目的。所以我们才会在细枝末节上花费时间,而没有在大方向和目的上进行思考。
对此我们采取的改进方式:在后期做一项事情或讨论之前,我们先行明确目的和方向了再做,这样的规定使我们接下来的两次讨论比第一次要好很多,在效率和质量上更高一些。
2.没有追根究底。
我们在调查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仅仅只是了解到一个现象就罢手,并没有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或引领调查对象挖掘更深层次的原因,比如我们在调查大学生对理想和现实的看法时,仅仅只停留在他们的浅层次回答上,如没有理想,现实与理想矛盾有冲突等等。这样的结果是非常浅薄的,我们仅是了解到了一个现象,并不知道背后的原因、大学生的心理。所以导致我们了解的情况不够深入。这主要就是事先没有设计,只觉得自己拿到答案就够了,没有想要再往下深入。
那么应该怎么样追根究底呢?例如,问大学生对理想和现实的看法,就应该预先模拟他们这样做背后的原因,分析出几种情况,再抛给他做选择,问他究竟是什么情况导致他放弃了理想,比如追求理想不能保证有饭吃,具有太多不确定性因素,或家人朋友的劝阻压力等等,这样的调查才算是追根究底。
导致我们没有追根究底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个是问的时候本身就没有想到要挖掘原因,有了答案就够了;另一个是由于事先没有进行思考,所以别人的答案我们也没办法进行更深一步的追问。
可惜的是我们在模拟了各种情况之后,由于时间原因,我们没有办法再次针对大学生用新的模式询问这样的问题。所以,有待今后的活动中再去改进。
3.其他细节问题。
在本次调查活动时,我们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还有很多有待提高的地方,重点有两点问题,一是问题不够清晰有些笼统;二是态度是调查别人完成任务,而不是真诚的交流,没有给别人提供良好的体验。
问题不够清晰笼统体现在我们问的范围比较空和大,导致别人没有办法短时间内向我们传达比较有价值的信息,比如我们问企业他们对人才的评判标准是什么,要求是什么,很多企业就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所以我们应该预先设置好一些方向或者选项,如他们更加看重文凭还是能力,哪方面的能力等等,这样别人才可能会提供给我们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的态度是去调查别人完成任务,而没有进行真诚的交流,所以导致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没有给他人提供良好的体验,会让别人认为只是一次非常枯燥无趣的调查,而没有带给他自己的启发与思考;第二个是这样的态度导致我们的交流方式比较机械化,比如只是根据提纲上的问题进行调查,而没有和大学生真诚的交流,而往往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是包含在他们与我们真诚交流的时候,当我们向他们机械的提问时,他们可能由于各种原因比如思维混乱,不愿意说真话等,反而无法显示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或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这也是我们需要反思的地方。
以上是我们存在的问题,希望下次能够有所改进。
第二篇:精诚小组文章:
大学价值的缺失:无法服务于个人与社会的教育空壳
大学招聘会调查总结
#p#分页标题#e#近日越来越多的报道和资料显示,大学教育出现了各种弊端和问题。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绝大多数的中国学生仍然在为考大学前赴后继,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这不免让我们好奇,大学吸引全国学子的价值到底是什么?中国大学,真如传闻所说的没有价值吗?若真的是这样,那么中国大学又该怎样改进?
本学期,我们班来到武汉游学,便准备借此机会去武汉的各所大学一探究竟。我们的第一步,是走进了三所大学的招聘会,包括两个武汉一本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与一个二本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走进校园招聘会中调查呢?这是因为,把大学比作企业,那么它的客户群体就是学生与企业,而判断这所企业是否有价值的标准就在于它能否满足客户的需求;而校园招聘会则刚好是汇聚这两个群体的地方。
经过了一番调查,下面就是我们的调查情况及结论:
一、企业方调查:大学没有提供企业需要的人才
要了解中国大学能不能为企业培养他们需要的人才,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企业理想中的员工是什么样子?需要哪些能力和素质才能胜任这些工作?才能进一步衡量大学是否培养了这些能力。经过三次校园招聘会上对企业的采访,我们将企业最看重的素质总结为以下三点,并以此衡量大学是否能培养这些能力:
1)学习能力
在调查当中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提到了学习能力的重要性,这些企业认为:一个优秀的员工一定要拥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因为走上企业岗位,必然要面对很多新的事物、新的内容需要学习。尤其在现在飞速变化的时代,快速的变革逼迫企业学会了善于学习和接收新事物。那么大学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呢?
首先,能够学习的基本前提是他们想学并愿意去学,否则再好的培训也是白搭。而现在的大学生普遍非常缺乏这种虚心学习的心态,常常自命不凡看不起别人,很难学习新的东西获得提升。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告诉我们,他们认为现在大学生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眼高手低。有一个招聘人员说,前来应聘的大学生中有一种人,总相信自己要拯救世界,这种大学生往往自我感觉很良好,总觉得自己是做大事的料,而对企业里的工作抱以不屑甚至鄙视的态度,什么也学不进去,工作效果也非常糟糕。因此面对这种应聘者,企业往往都会敬而远之。
现在的大学生会有眼高手低的毛病其实也并不奇怪,在中国社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教育观念下,学生们早已经形成了会读书比什么都强的思维惯性。而大学生作为全国最会读书的一批年轻人,当然就是最心高气傲的,对企业里那些学历甚至不如自己高的老员工培训自己,大学生肯定会心里不服,自然什么也学不到。所以首先大学生在学习心态上是很成问题的。
其次便是对新事物的学习接受能力。调查中很多企业告诉我们,企业与大学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实践和理论的差别,企业认为能用才是学到,而这恰恰是现代大学生的硬伤。在这些企业看来,在大学里读完某本专业的教材,和能把这份工作做好完全是两码事儿。他们说,不要指望大学生们读完一本有关如何销售、如何管理的教材他就会做销售、会做管理,没有的事儿!其中以一个故事最有代表性,有一家企业的招聘人员曾经请教一位知名大学会计专业的教授怎样开发票,这个教授却说我不会开发票,只会教学生。可想而知,这种教授教出来的学生难道能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吗?还是一台只会死记硬背的录音机?
我们的企业所需要的显然不是书呆子,而是对学习充满学习热情、善于活学活用的员工。而大学显然没有进行培养,甚至它在加深学生死记硬背、当录音机的惯性模式,越来越丧失对新事物的学习热情和吸收能力,想必这是严重与社会和企业的需求背道而驰。
2)社交沟通能力
钢铁大王卡耐基曾经说过:铁路5%是铁,95%是人,明确说明了与人相处和沟通能力在事业成功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我们这次的调查也映证了这一点,社交沟通能力几乎是所有企业都提到的重要素质,他们要求自己的员工必须善于与人打交道、沟通,即便是科技研发企业也不例外,因为他们认为虽然科技研发主要在和机器打交道,但要做好研发必须靠团队协作,所以只有善于与人沟通才能做好研发。那么大学是否锻炼了学生的社交、沟通能力呢?
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有一半左右的企业认为现在的大学生很不会与人打交道,不懂做人的常识。这些企业的招聘人员说,对很多应聘者他们只需要简单和他们聊几句就决定放弃,因为社交能力太差。包括我们在招聘会上看到的很多大学生,到招聘处只会递个简历,回答几个企业的基本问题,如自己中意的岗位、自己学的专业等,很难看到真正的沟通互动。有一家企业告诉我们,他对现在大学生前来应聘的状态十分无奈,很多学生会拿着一大堆简历,在招聘会现场晃来晃去,走了不下十圈还是没开始和企业交谈。对企业来说,想让这些大学生胜任销售、管理、人力资源等每天与人打交道的工作,难度确实高的惊人。
3)专业能力
这一点主要是针对专业性较强的岗位,例如自动化、勘探研究、软件开发等,企业会比较重视应聘者在这方面的专业能力。大学里各种各样的专业应有尽有,十分全面,这一点看起来应该是大学最有优势的项目了。
但从我们向众多企业了解到的信息来看,事实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第一,即便是在专业性非常强的岗位上,大学所学的知识和企业的需求依旧有明显的脱节。例如有一家企业讲到,他们问前来应聘的大学生会不会用Photoshop,而大学生的回答却是我在学校学过。这家企业想借此说明的是,大学生们的思维模式都是我学过什么,而企业所要的是你会用什么,这是有很大差距的。所以一些科研型的企业告诉我们,他们比较看重应聘者的竞赛作品和实习经验,因为只读书的大学生是不会用学到的技术的,竞赛和实习才能检验他们实际驾驭专业知识的能力,企业真正看重的是后者。
#p#分页标题#e#第二,在技术领域,大学的内容和企业脱节的另一个原因在于过时。有一个招聘人员说,大学教的很多专业知识在他们看来过于肤浅和老旧,不少东西都是企业不再会用的无效内容,大学生真的要在企业上岗工作,企业必须帮他们再次培训,深化这些专业知识才行。由此可见,中国大学即便是在自己最擅长的专业能力领域,都已经和社会与企业严重脱节,更不用说在其它的方面。现在中国的大学已经不能服务于企业这个重要的客户群体,大学价值严重缺失。
二、个人:大学无法帮助学生建立人生理想
人生理想,其实也就是对未来整个人生的一个规划、追求,比如发明家爱迪生说过:我想揭示大自然的秘密,用来造福人类。我认为,在我们的短暂一生中,最好的贡献莫过于此了,这就是人生理想、追求。
而很多普通人,他们认为自己也有人生目标,比如:买套豪宅,娶个漂亮的老婆,衣食无忧地度过一生等等。这算不算是理想呢?爱因斯坦说: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它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所以,所以这只能算是动物的生存目标,却不能说是人生的理想。
这种类似于动物的生活,没有任何思想、人生追求,只是顺着动物本能生存、繁衍后代。而当人们没有任何理想地度过这一生时,只是在物质上充足地度过一生,内心一定是缺乏成就感、十分空虚的。而另一群人,例如乔布斯、马云等人,他们都有自己的理想,例如乔布斯认为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马云的理想是让一亿人富裕起来。而他们也在为自己的理想不断地付出、努力。所以他们的人生过得很有意义,既取悦了自己,也能受到社会的尊重。
那么现在的大学生们是怎样定位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标的呢?他们怎样看待理想呢?
大学生没有理想
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50%的学生直白地答道:没有。并且认为这是理所当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而剩下的学生一般是没有直白地说出自己没有理想,或者说得很模糊,定一些不能称之为理想的小目标,如:找份好的工作、挣钱养家等等,这些也归类于没有理想。因此可以看出,这些大学生绝大多数没有理想。
对于理想这个问题,大多数大学生都会带有一种十分轻视和不屑的态度,很多人说:理想是什么?能当饭吃吗?并且对未来的规划,大多都是走一步看一步。还有一些大学生非常直白的回答到:我就是要找工作,你跟我谈理想,这不是扯淡吗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大学生对理想普遍不重视,甚至非常轻视。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大学又在这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呢?调查中有一个姐姐说,她和她身边的很多同学都生活的非常迷茫,她评价自己的状态就是不至于选择死,因为父母还健在不忍心这样做。但她们不知道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因此她们就在迷茫中一步步从小学、中学、大学,再到研究生、博士毕业、找到工作之后依然很迷茫。
这也可以反映出: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都没有引导学生建立清晰明确的价值体系,引导他们思考自己要什么、追求什么、人生的目标是什么,只是从出生起就开始灌输好好读书,将来考一个好大学,找一个好工作的概念。一直处于一种无意识、不思考的状态乱做事。从来没有思考过为什么要做。例如一定要考大学。但为什么要考?不知道。在调查当中,不少大学生面对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追问都回答的很模糊,想当然的认为应该是这样吧,但这些理由在一些常识性的质疑下很快就站不住脚了。因为他们并没有认真的思考过这个问题。绝大多数学生都在这样的浪潮当中拼命的低头赶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是一味跟着大家盲目前行。结果考上大学之后就发现他的人生没有目标了, 因此极度放纵和堕落,漫无目的地耗完大学四年的生活。因为他们没有清晰的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自然就跟着大众走,找工作、结婚生子,平平庸庸地度过一生。
而大学并没有在中间发挥什么价值与作用,很多大学生在高中时没有任何理想,像个傀儡一样随着大众走,上了大学依然这样,甚至因为大学的自由与轻松,更加放纵与堕落。
所以大学并没有对学生有任何的帮助与改造,引导学生找到自己正确的人生理想,并鼓励他们去追求理想,追求美好、有意义的人生。
三,中国大学应该怎么办?
#p#分页标题#e#综上所述,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大学的存在并无价值。同时,再反观那么多的中国学生为了考大学付出几十年的时间与精力,为了学习废寝忘食、整日坐在书桌上,对身体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到老年之后他们将会承担巨大的代价;
那么多的中国家庭,将对儿女人生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大学上,于是便不再关注对孩子人生真正有帮助的身体、个性、思考能力,不关注他们人生的幸福与快乐,而去关注试卷上的分数;那么多企业急需招兵买马的时候,却不得不无奈的到一个已经将学生培养的固执自大,能力低下的地方,将勉强好一点的人筛选出来在劳心劳神的在培养一遍。
结合这些因素,是不是可以说有大学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呢?甚至不如没大学呢?至少没大学,中国的家庭、孩子可能开始尝试去思考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开始去培养而不是盲目的考大学。而企业可能也就有了更多选择的空间。那么当今大学真的还有存在的必要呢?
但可惜的是,目前愿意去客观了解这个现象,认知大学本质的人,只有极少数人,2013年,全国14.7亿人只有约100万名学生弃放弃高考,还不明原因是否是因为大学没有价值而放弃。而近年,弃考人数以每年接近10万人的速度在增加。而其他更多的中国学生、家庭仍然在为了考大学前赴后继。
而这些家庭,真的了解大学吗?他们明白自己的孩子在追求一个怎样的目标,而这个目标又能带给孩子什么吗?
事实是,大多数家庭虽然在努力追求考好大学,但是并不清楚为什么要考好大学。而这个现象,便反映了中国人普遍的问题:只知赶路,不知看路。就像一群人在跑到大学的路上,当我们看到这群人后,就会想这么多人都在这儿跑,前面一定有什么好东西,于是加入进去,努力的跑。尽管过程中有很多看过终点的人,说前面没什么好东西,但当我们看到旁边还有这么多人在跑的时候,便只会接着跑。但是另一种人就会思考:前面到底有什么?这群人为什么而跑?他们就知道前面有好东西吗?如果真有好东西,是不是有能够更快到达的捷径呢?
前者是大多数中国人的做法,这样的思维模式会让我们走很多弯路,吃很多亏。而如果我们能凡事都转变为后一种思维模式,才是对自己人生的高度负责,让自己的人生更加顺利。有时我们也会犯同样的错误,常常形成的习惯就是周围人都在做什么,自己就赶紧跟上,但是缺乏了事前自己独立的思考。因此接下来我们需要建立起后者的思维模式:三思方举步,百折不回头。
同时作为一个有荣誉感的中国人,当认识到当前的中国大学没有为社会提供正面价值甚至提供了更多负面价值后,我们除了选择放弃它,还能够做些什么呢?于是我们开始思考:大学应该怎么办,才能真正服务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为企业与个人创造价值?
要想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是什么导致了当前的中国大学如此失败,我们认为核心因素是:中国大学一直以来主要做的事情都是汇聚知识(很多是没用的知识)、为学生提供资源。而在互联网时代,由于资源太过普遍,大学必然会失去它的特有价值。因而,大学应该致力于帮助学生运用资源,而不仅仅是汇聚资源。而基于这个核心原则,我们创想了一套新的大学体制,在这个体制中,会有两类大学:
1,精英大学:这类大学,致力于培养各行各业的顶尖人士,因而有各行各业的精英大学。这类大学不会扩招,可能一所大学只会招收一百名学生,而同一行业的精英大学也不会超过三家(两三家可以互相竞争,变得更好)。因而精英大学的学生,必然是从全国学生中挑选出的在这个行业中最有理想、最有潜力的学生。
这类精英大学的老师,并不会出自当前的体制师范大学,而是各行各业真正有所成就的人士,为什么我们认为社会上的精英人士会来大学任教呢?因为每个行业的顶尖人士必然是热爱这个行业,且有志于在这方面做到顶尖的人士。
#p#分页标题#e#在这类大学中,并没有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考试规则,这些权利将全部还给教师,因为行业的顶尖人士必然会比只懂政治的官员更了解怎样才能成为该行业的大师。怎样才能考上这种精英大学?也要靠精英大学的教师来设立考试标准,比如中华武术精英大学的老师就可以规定:有志愿者打擂台赛,最终胜出的一百名学生便可以来这里深入发展。因而,对武术有兴趣的学生,只需要从小刻苦学武,而不需要为了上武术大学,便去考英语六级。而各种精英大学的出现,也让中国的孩子们能够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
最终,最有潜力的学生,最懂行的老师,加上他们共同对这个行业的热爱,中国将会出现各行各业的顶尖人士,为中国社会创造巨大价值;大学也帮助个人实现理想,带给了个人价值。
2,国民素质大学的设立。第一类大学会出现的问题既是:考不上精英大学的学生该怎么办?因而还会有另一类大学的创建:国民素质大学,致力于培养个人的生存素质、为企业培养人才、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这类大学在四年中,前三年会以素质教育为主,培养学生全方面的综合能力,最后一年以结合社会为主。
在前三年中,培养个人素质教育的任务,也不会交给只有体制文凭的人。而是任何人,只要你在这方面有研究或者想教学生,就可以去大学登记。那怎么筛选呢?由学生来选择,当你把自己这三年的教学方案、目标、理念公开出来的时候,学生就可以报名到你的班里学习,学一个星期后,学生可以再次决定要不要留在你的班里继续学习。如果没有人愿意到你班里,就相当于你的班被淘汰掉。
那怎样让足够多的人愿意来当这个大学老师?很简单,优秀大学教授的声誉能给教授带来很大的价值,那时,作为优秀大学的教授吸引的优秀学生越多,就说明他能力越大,那么在将来教授将是一个备受人尊重的职业,让人向往的职业。这样,中国大学就会成为一个教学方法百花齐放的地方,在这些不同教学方法的竞争中,中国的教学水平会逐渐上升。
而当学生上完前三年的素质教育后,因此最后一年,叫做职业教育,各个企业将与大学教师联合教学。他们负责教学生行业中的专业知识。同时,各个企业派过来的人,负责帮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以及培养学生到企业后真正能用上的技术、知识,相当于现在大学生去企业后还要进行的新员工培训。因此,学生上午学习行业基础理论知识,下午可以选后自己毕业后想去的企业,去学习实践知识。
那么,最终达到的效果就是学生找到工作、在工作中有发展的概率相当大,因为在走入社会之前,他们已经和当前最前卫的企业知识接轨了。有能力的企业,也可以轻而易举招到自己满意的员工,而且在录用员工后,可以让员工直接任职,不需要多次培训。
上述是我们目前对中国大学改变的一个初步构思,作为第一步调查后的思考,肯定还有考虑不全面的地方,将在日后更进一步的调查中逐步完善。但通过这次的调查,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要想中国社会更好,我们的后代未来更加明朗,大学必须改变。但是,中国大学突然全面改变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要想迅速改革,给我们的后代创造更好的教育、更好的社会、更好的中国,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推进大学的改变呢?这个问题,我们将随着更进一步的研究,思考出答案。
最后,也希望在不久之后,中国大学能够真正对企业与个人实现正面价值,成为中国社会的闪光点。
#p#分页标题#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待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