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荷兰鹿特丹大学今天的气候温度怎样

欧洲&& 全称欧罗巴洲。位于亚欧大陆西部。北濒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东与亚洲大陆相连。一般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脉、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和达达尼尔海峡作为亚欧大陆的分界线。岸外有不少岛屿,如北冰洋的新地岛、斯瓦尔巴群岛,大西洋的不列颠群岛、冰岛,地中海的科西嘉岛、撒丁岛、西西里岛和克里特岛等。全洲总面积约1060万平方公里,其中岛屿面积约占7%。&& 大陆主要处于中高纬度。最南点是伊比利亚半岛的马罗基角(北纬36°00′),最北点是挪威北部的诺尔辰角(北纬71°08′),最西点为伊比利亚半岛的罗卡角(西经9°30′),最东点在乌拉尔山北端(东经66°10′)。大陆东宽西窄,略呈三角形。边缘有众多的半岛和海域交错分布,使陆缘轮廓十分破碎。半岛面积约占大陆面积的30%。主要半岛有科拉、斯堪的纳维亚、日德兰、伊比利亚、意大利、巴尔干和克里木等,其中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面积82.5万平方公里,为全洲最大半岛。白海、波罗的海、北海、第勒尼安海、亚得里亚海、爱琴海、黑海、亚速海、波的尼亚湾、比斯开湾等边缘海域深入内陆,使全洲的平均距海值小于其他各洲,海洋对自然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影响。全洲海岸线总长3.8万公里,平均每260平方公里面积就有海岸线1公里,海岸线曲折程度居各洲之首。海岸类型多样: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苏格兰西岸为峡湾型海岸,岸线最曲折;亚得里亚海东岸为达尔马提亚型海岸;爱琴海沿岸和法国布列塔尼亚半岛为里亚斯式海岸;自荷兰向东至波兰的北海、波罗的海沿岸为湖海岸。北冰洋沿岸,介于斯瓦尔巴群岛、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之间有宽广的大陆架,面积达140万平方公里。大陆和大西洋深海盆之间也有广阔的大陆架,主要分布于英、法、荷兰、丹麦和冰岛等国沿岸。&&&&&&&&&&&& &&&&欧洲大陆以前寒武纪古陆块为核心,通过不同地质时期与相邻陆块结合、分离的漫长过程,伴随多次地壳构造运动,古陆块外围相继形成加里东、海西、乌拉尔、阿尔卑斯等褶皱带,逐步奠定了大陆的地质构造基础。&& &&元古代末至古生代初,劳亚古陆分裂,古大西洋(亦称约泼脱斯洋或前加里东洋)和前乌拉尔洋张开,古欧洲陆块与古北美、古西伯利亚陆块分离,南面为前海西洋(亦称中欧洋)。古欧洲陆块素有“原始欧罗巴”之称,主要由太古代和元古代结晶岩构成。其范围相当于今天北欧的大部分和整个东欧(包括中欧的一部分)。前者古老结晶岩基底出露地表,或仅覆盖薄层第四纪冰川沉积,称波罗的地盾(亦称芬诺斯堪的亚地盾);后者在结晶岩基底上覆盖深厚后期沉积,称俄罗斯地台(亦称东欧地台)。&& 早奥陶纪古大西洋扩张达到顶峰。从中奥陶纪开始,大洋两侧出现海沟,洋壳在俯冲作用下不断消亡。晚志留纪至泥盆纪,古大西洋闭合,古欧洲与古北美陆块碰撞,镶合成古欧-美大陆,其间产生北东一南西向的加里东褶皱带,在欧洲环列于波罗的地盾西缘,与今天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部和不列颠群岛中北部相当。&& 泥盆纪时,南欧陆块从冈瓦纳古陆北缘裂离,并北推西移;与此同时,前海西洋南缘发育了一列俯冲带,洋壳向南潜没于南欧陆块之下,洋盆逐渐收缩。至晚石炭纪起,前海西洋完全闭合,南欧陆块与古欧-美陆块碰撞缝合,形成大致呈东西走向的海西褶皱带。其范围包括今天的不列颠群岛南部,伊比利亚半岛中部,经法国、比利时、联邦德国南部,向东至波兰西南部和捷克斯洛伐克西部一线广大地区。前乌拉尔洋的最终闭合发生在二迭纪,俄罗斯地台与西伯利亚地台镶接,其间形成南北走向的乌拉尔褶皱带,从此欧亚大陆连为一体。&& 古生代末,沿冈瓦纳古陆以北,展布着宽广的特提斯洋。海西褶皱带形成后,在二迭纪沿南欧陆块南缘又发育了向北倾的新俯冲带;同时,从冈瓦纳古陆北缘裂离出新的微型陆块,向北漂移。中侏罗纪至上白垩纪,中大西洋张开,导致非洲与南美分离,并推动非洲板块东移。上白垩纪至晚始新世,北大西洋张开,欧洲与北美分离,由于北大西洋扩张速度超过中大西洋,促使非洲板块相对于欧洲板块作逆时针方向旋转。进入晚始新世后,整个大西洋扩张速度相近,非洲板块的西、南、东3面分别受大西洋、南极洲周围和印度洋扩张脊制约,向北移动。在大板块的钳制下,散处特提斯洋的微型陆块相继向北俯冲,碰撞镶接于欧洲板块南缘,特提斯洋则日渐合拢消亡,今日的东地中海便是它的残余部分。上述过程即为中、新生代欧洲阿尔卑斯运动造山期,在中欧南部和南欧广大地区,岩层褶皱变形,伴随火成侵入和高温变质,并造成规模巨大的推覆体构造,这就是欧洲的阿尔卑斯褶皱带。&& 欧洲的构造基础,决定了现代地形分布的基本格局。发育于俄罗斯地台的东欧平原及其向西延伸的中欧平原,构成大陆地形的主体。古生代褶皱山地环列于上述平原的周缘,经长期外力侵夷,山势均较低缓,多表现为块状山形态,如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中欧山地、乌拉尔山脉等。年轻高峻的阿尔卑斯褶皱山系横亘欧洲中南部,包括呈弧状伸展的主脉阿尔卑斯山,以及比利牛斯山脉、亚平宁山脉、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脉、喀尔巴阡山脉、老山山脉(巴尔干山脉)等;群山之间还夹有若干古老陆块和陷落低地。从全局和相对于其他大洲而言,欧洲地势低平,平均海拔仅340米,与澳大利亚大陆相仿;平原占全洲总面积的比例则冠于其他各洲。欧洲海拔高度不足200米的地面占全洲总面积的57%,200~500米的地面占26%。欧洲地形深受第四纪冰川作用的改造,广布各种类型冰川地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是大陆冰川中心,阿尔卑斯山脉为山地冰川中心。一般把欧洲第四纪冰川分为4次冰期:贡兹、民德、里斯和玉木,其中里斯冰期时冰川覆盖范围最大,大陆冰盖南界一直伸展到英国北部、德波平原以及东欧平原的基辅―伏尔加格勒一线。山地冰川遍及南欧各大山脉。&& &&根据地质构造基础和地貌发育过程的差异,全洲可分为四大构造地形区:&& &&主要分布于<A href="/"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芬兰、苏联的科拉半岛和卡累利阿。在地质构造上属于加里东褶皱带和波罗的地盾。由于长期的风化和侵蚀,中生代该区已成为一片低缓的准平原。第三纪时受阿尔卑斯造山运动影响,斯堪的纳维亚山脉重被抬升,形成顶部平坦的块状山地,并伴有断裂和熔岩喷发。山脉西部抬升幅度较大,沿海形成陡壁;山脉东坡为诺尔兰高原,阶梯式地向波的尼亚湾递降。第四纪时,为大陆冰盖中心,冰盖最大厚度达2000米以上,冰蚀地貌十分发育。挪威沿海有很多深邃陡峻的峡湾;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东侧沿河谷形成串珠状冰蚀湖群。波罗的地盾上发育着地势低缓的台地,大部分地区海拔100~200米。受断裂和抬升作用影响,少数地区成为高原和丘陵。冰蚀湖群、羊背石、蛇形丘、鼓丘交错分布是台地区主要的地貌特征。(见彩图)&&&&&&&&&&&&&&&&&&&& &&西起大西洋岸,东达乌拉尔山脉,北自北冰洋,南抵黑海之滨,为一东宽西窄的广阔平原。大体以波罗的海东岸到喀尔巴阡山麓一线为界,东部为东欧平原,西部称中欧平原。&& <A href="/" a 东欧平原(俄罗斯平原)为丘陵性高地和平原相间分布的广阔的波状平原,平均海拔170米,少数地区海拔在 300米以上。瓦尔代高地和伏尔加高地最高点的海拔分别为347米和380米。地质构造上属俄罗斯地台。第四纪曾先后受4次冰期的影响,其中最大一次冰川覆盖南界达北纬48°附近,冰碛地貌十分发育。平原北部有几条北东―南西走向的终碛垅,瓦尔代高地即由终碛垅演化而成。冰碛丘陵之间,洼地、沼泽广布。此外蛇形丘、鼓丘、冰碛阜等冰碛地貌也很普遍。东欧平原南部地形比较平坦,分布深厚黄土沉积,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冲沟-干谷地貌比较发育。&& <A href="/" a 中欧平原(德波平原)西自莱茵河口,东至波兰东部的狭长地带,大部分地区海拔 50~100米,地形趋势南高北低、东高西低,西部有些沿海地区在海平面以下。中欧平原的地貌也与第四纪冰川作用紧密相关,但由于玉木冰川只出现在易北河以东地区,因此以易北河为界东西两部分的地貌特征有明显的差异。西部冰碛地貌不很显著,为一起伏和缓的低平原,由沿海向内陆大致可分为低地带、砂质平原带和黄土带。东部地区冰碛地貌保存较好,由沿海向内陆大致可分为砂丘带、底碛平原带、终碛丘陵带、冰水平原带和黄土带。&& &&主要为海西褶皱山地,大致可分为两支:西支为阿摩里干山系,起自英国南部,经布列塔尼半岛直到法国中央高原;东支为华力西山系,由联邦德国的哈茨山经民主德国至波兰南部的山脉。在中生代和新生代,这里曾多次遭受海侵,许多地方的古生代褶皱被后期的沉积物覆盖。阿尔卑斯运动时,发生强烈的断裂作用,同时伴随地壳升降和岩浆活动,遂形成山地与盆地或平原交错分布的格局。山地高度一般在1500米以下,以顶部平坦的块状山为主。如捷克高原就是一个被夷平、断裂抬升、又经风化侵蚀而成的切割块状山地。山地之间镶嵌着许多构造盆地,如法国的巴黎盆地,是一个典型的构造盆地,由侏罗系至第三系的岩层组成,地表切割较深,东部、东南部为数列单面山,西部、西北部为平缓的波状丘陵。法国的孚日山和联邦德国的黑林山中间有莱茵地沟,是被抬升的海西山地之间的陷落低地。&& &&包括阿尔卑斯山脉喀尔巴阡山脉、多瑙河中下游平原及南欧三大半岛的大部分地区。构造上属阿尔卑斯新褶皱区。褶皱山系之间夹有罗多彼和梅塞塔等古老地块以及波河、埃布罗河、瓜达尔基维尔河等流经的陷落平原。&&<A href="/" a 阿尔卑斯山脉为高大的年轻山系,山峰海拔高达3000米以上,其轴部由结晶岩和变质岩组成,地势高峻。第四纪时,是欧洲最大的山地冰川中心,尖削角蜂、锯齿状刃脊和冰川槽谷等地貌形态发育典型,形成了独特的“阿尔卑斯式”冰川地貌景观。至今,阿尔卑斯高山带还分布着冰斗冰川、悬谷冰川等现代冰川类型,冰舌末端可下伸到森林带。阿尔卑斯高山带两侧为石灰岩和白云岩构成的山岭,发育了边缘陡峭的喀斯特桌状山和险峻的白云岩塔状峰顶。山前地带主要由疏松的砂岩、页岩和泥灰岩组成,表现为圆浑状山顶和宽广的谷坡。&& <A href="/" a 喀尔巴阡山脉的形成早于阿尔卑斯山脉,并被夷为近乎准平原状态。第三纪末,发生不均衡抬升,同时两侧相对下陷,并伴随断裂和火山活动,内侧形成断断续续的火山岩带,外侧大多形成山前拗陷,被山上冲刷下来的物质填充后成为复理石带。海拔高度一般不超过2000米,山顶浑圆,山坡平缓。&& 多瑙河中、下游平原分别又称匈牙利平原和瓦拉尼亚平原。前者发育在覆盖深厚海相和陆相沉积的海西褶皱基底上,东部平坦,西部波状起伏;后者在第三纪曾是黑海的一个海湾,由南喀尔巴阡山冲刷物质充填而成,地势低平,湖沼广布。&& 南欧三大半岛构造和地形比较复杂,山地高原占优势,平原面积狭小。以海西褶皱为基底的梅塞塔高原构成伊比利亚半岛主体,高原边缘为比利牛斯、安达卢西亚等阿尔卑斯褶皱山脉。巴尔干半岛也是古地块(罗多彼)与新褶皱山脉(狄那里克阿尔卑斯、老山等山脉)的结合体,因古地块曾遭受强烈升降和断裂作用,地形破碎崎岖。意大利半岛(亚平宁半岛)以亚平宁山脉为骨架,火山、地震活动较强烈。&&&&&&&&&&&&&&&&&&&&&&欧洲矿藏的种类多,储量也很丰富,煤、铁、石油、汞、钾盐、铜、铅、锌、铝等资源在世界上有重要地位。&& 前寒武纪地台的结晶岩中,富含金属矿,其中以铁最为重要,其次为铜、铅、锌等。波罗的地盾的基律纳等地的铁矿,含铁率高达63~70%,是世界著名的优质富铁矿。俄罗斯地台上沃罗涅日陆背斜的“库尔斯克磁异常区”蕴藏着世界上最大的磁铁矿。乌克兰的克里沃罗格铁矿储量亦很丰富。&& 加里东褶皱带中,以寒武纪~志留纪的沉积矿床为主,主要为赤铁矿和磁铁矿,分布于挪威北部和英国等地。与岩浆活动有关的金属矿床,主要为挪威境内的铜、镍、铬等。&& 海西褶皱带的沉积矿床,以煤最重要,形成了一条西起英国、东至苏联的煤矿带。主要煤田有下石炭系的英国煤田和波兰西里西亚煤田,中石炭系的法国北部、比利时、联邦德国、鲁尔和苏联顿巴斯煤田,石炭至二迭系的伯朝拉和乌拉尔煤田。二迭系地层中还盛产钾盐,主要分布于联邦德国、法国、苏联等地。岩浆活动形成的金属矿藏有铜、铅、锌、锡等,主要分布于英、法和联邦德国。爱尔兰纳文的锌矿和西班牙阿尔马登的汞矿为世界闻名的大矿。&& 阿尔卑斯褶皱带两侧盛产石油,如喀尔巴阡山外侧的波兰油田、罗马尼亚油田和苏联的巴库油田。60年代以来北海海底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地中海沿岸诸国的阿尔卑斯褶皱带还蕴藏着大量铝土矿。&&&&&&&&&&&&&& &&&&&&&&&&&&&&&&&&&&&&&&欧洲地处亚欧大陆西部的中高纬度,濒临大西洋并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加之大陆轮廓破碎、海域深入内陆、地势低缓、山脉多为东西走向等原因,气候的海洋性较为显著,是世界上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面积最广的一洲。&& &&与其他大陆同纬度地区相比,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全洲大部分地区冬季气温表现为正距平,如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部的1月平均气温,比同纬度地区平均气温高出20℃以上,为世界各洲所罕见。1月等温线在西欧几乎呈南北向延伸,其中0℃等温线沿挪威海岸,向南到阿尔卑斯山脉西端,东转经波河平原、巴尔干半岛西部和南部、克里木半岛南岸,顺着高加索山,直到里海南部。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及联邦德国西部等广大地区,1月平均气温都在0℃以上。甚至北纬70°附近的挪威沿海,海水也不冰冻。南欧一带冬季更暖和,1月平均气温都在6℃以上。东欧则受海洋影响较小,等温线呈西北―东南方向延伸,冬季比较寒冷。乌拉尔山北端1月平均气温可降到-22℃以下,是欧洲最冷的地方。7月等温线呈西南―东北向延伸。该月 20℃等温线自伊比利亚半岛北部,经法国中部、联邦德国南部、捷克斯洛伐克西部、波兰南部、苏联欧洲部分的南部,直到喀山附近。北冰洋沿岸7月平均气温在10℃左右,是欧洲夏温最低的地方。介于上述两等温线之间的广大地区,夏季十分凉爽。南欧地中海沿岸夏温较高,一般在22~27℃之间,个别地方可达28~29℃。全洲没有月平均温高于30℃的高温区,也没有月平均温低于-25℃的严寒区。海洋性自西向东减弱,气温年较差由西向东逐渐增大。&& 受海洋和西风影响,降水量较丰富,且西部较多,东部较少;山脉西坡较多,东坡较少。500~750毫米年降水量分布区范围广阔,并呈楔状伸向东欧。西欧和北欧的大西洋沿岸以及阿尔卑斯褶皱带的向风坡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有的地区可达2000毫米以上。南斯拉夫西部的科托尔湾沿岸个别年份的年降水量最高纪录达5000毫米以上。大陆的东北部、东南部和伊比利亚半岛内陆,年降水量低于 500毫米。里海附近的伏尔加河三角洲地区,年降水量在250毫米以下,具有荒漠气候的特色,但欧洲是世界上荒漠面积最小的一个洲。从降水的季节分配来看,欧洲大部分地区都有一定数量的冬半年降水:西欧、北欧西部,全年降水分配比较均匀,秋冬降水稍多;南欧以冬半年降水为主,夏季明显干燥;北欧东部、中欧和东欧地区的最大降水月份出现在夏季,但冬季降水仍占有一定比重。&& &&温带气候类型在欧洲占绝对优势,缺失热带气候类型及大陆东部的亚热带和温带气候类型。全洲主要气候类型有极地冰原气候、极地苔原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温带海洋型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型气候)等,其中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型气候在世界上具有典型性。&& &&仅见于北冰洋各岛屿上。受冰洋气团控制,全年低温,最热月平均气温在0℃左右,年降水量206毫米左右,以雪为主。斯瓦尔巴群岛西部,由于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最热月平均气温5℃左右,降水量可达300毫米。&& &&分布于大陆北部边缘和冰岛。冬季漫长而寒冷,1月平均气温-15~-20℃,但西部沿海地区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可达0℃左右。夏季短促,平均气温约10℃。年降水量200~400毫米,西部沿海地区较多。&&&&&&&&&& && &&分布于北欧的绝大部分和东欧平原北部,约占全洲总面积1/4以上。冬季漫长,气温较低,夏季短促凉爽,但东、西部之间有一定差异。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部沿海在极地海洋性气团控制下,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1月平均气温0℃左右,7月10~15℃,年降水量可达1000毫米以上,季节分配均匀,冬季偏多。趋向内陆,主要受极地大陆气团和冰洋气团影响,气候过渡为大陆性。冬季气温由西向东递降,1月平均气温介于-5~-20℃之间;夏季气温南高北低,7月平均气温介于10~18℃之间;年降水量500~750毫米,夏季偏多。&&&&&&&&&&&& &&分布于不列颠群岛、法国、荷兰、比利时、联邦德国西部和丹麦西部,约占全洲总面积近1/4。地处西风带,全年受极地海洋气团控制,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行经沿海,气旋活动频繁,具有显著的海洋性气候特征。冬温夏凉,气温年差较小,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7月为14~22℃。全年有雨,以秋冬为主,雨日多,日照少,年降水量大于600毫米,不列颠群岛西部在1000毫米以上,其中苏格兰西部在2000毫米以上。&& &&包括中欧东部、东欧中部的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及东欧南部的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干旱气候两个类型。前者具有由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的性质,全年受海洋气团和大陆气团交替控制,1月平均气温自西向东介于0~-15℃之间,7月普遍升至18~20℃,年降水量500~600毫米,夏季偏多。东欧南部主要在温带大陆气团控制下,1月平均气温0~-10℃,7月20~25℃,年降水量200~500毫米,以夏雨为主,降水变率较大。&& &&分布于南欧三大半岛和地中海岛屿,约占全洲总面积的13%。由于地处西风带和信风带之间的过渡地带,夏季信风带北移,全区在亚速尔高压控制之下;冬季气压带南移,全区在西风带控制之下,因此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地中海的存在,在夏季对亚速尔高压起加强作用,使气候更加炎热干燥;冬季在地中海上空形成一个局部性低压,有利于地中海锋的形成和气旋过境,使气候特别温和多雨。因此欧洲的亚热带夏干气候,在世界各洲中最为典型,故又称为“地中海型气候”。1月平均气温在5℃以上;7月在22℃以上。年降水量一般为500~800毫米,集中在冬季。&&&&&&&&&&&& && &&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结构。自南向北,亚热带夏干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依次东西延伸南北更替,体现出中高纬度大陆西部的气候地带性图谱。由西向东,离海越远,大陆性越强,体现了非地带性的影响,形成了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及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和干旱气候的东西更替。由于西部海洋性典型,东部大陆性显著,因此温带海洋性气候带呈现西宽东窄向东楔入的空间分布特点,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则东宽西窄向西尖灭。气候类型的空间分布格局,对土壤、植被和动物界的地域分异图式有着重要的影响。&&&&&&&&&&&&&& &&&&&&&&&&&&&&&&&&&&&&全洲河流以东北―西南向的总分水岭(北乌瓦累丘陵、瓦尔代高地、喀尔巴阡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安达卢西亚山脉)为界,该线西北属北冰洋和大西洋斜面,东南则属里海和黑海─地中海斜面。大部分属外流区,但因全洲第一大河伏尔加河为内流河,故内流区也占相当比率(约1/6)。平原广阔,气候湿润,发育了比较稠密的河网。大多数河流水量丰富,水位变幅小,水流平缓,且易于开凿运河互相沟通,通航里程很长。流经山区和冰蚀湖群的河流,水力资源较为丰富。按水文特征的差异,本洲河流可分为6种类型:&& ① 东欧式俄罗斯型。主要流经平原地区,曲流发育,流速缓慢,雪水补给为主,春季涨水,秋冬枯水并有冰冻。&& ② 西欧式大西洋型。雨水补给,全年满水,秋冬水位稍高,夏季稍低。&& ③ 北欧型。发育短,河湖不分,雪水和雨水补给,春季水位最高,多急流瀑布,冬季枯水并有冰冻。&& ④ 南欧或地中海型。因阿尔卑斯山逼近海域,多短小河流,雨水补给,秋冬水位最高,夏季最低,甚至干涸。&& ⑤ 混合型本洲大河因补给地区不同和流经气候带多,因此上、下游水文特征不同。如多瑙河下游为东欧型,而上游属阿尔卑斯山地型;莱茵河下游属西欧型,上游属阿尔卑斯山地型。&& ⑥ 山地型。高山河流为冰川和雪融水补给,夏涨冬枯;中山河流为雪水和雨水补给,春涨夏枯。&& 主要的河流有伏尔加河、多瑙河和莱茵河等。<A href="/" a 伏尔加河发源于瓦尔代高地,向东南注入里海,全长3530公里,流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占东欧平原面积的1/3,长度和流域面积均居欧洲首位。流域内自然条件多种多样。上游气候湿润,河网稠密,往下游气候趋于干旱,河网变稀,在北纬50°至河口的800公里内,几乎没有支流注入。典型的树枝状水系,奥卡河和卡马河为最重要的两条支流。河面宽阔,中游河宽1~2公里,下游可达2~4公里。河流比降小,流速缓慢,多曲流、沙洲、牛轭湖和浅滩。春季融雪补给约占年径流量的55%。季节变化明显,春季流量最大,水位最高,冬季流量小,水位最低且有冰冻。河口平均流量7710立方米/秒,每年约有254立方公里的水注入里海,对里海的水平衡起重要作用。&& <A href="/" a 多瑙河源自黑林山东坡的布列盖河和布里加哈河,东流注入黑海,干流全长2850公里,流域面积81.6万平方公里。维也纳以上的上游河段,属典型的山地河流,河谷窄而深,河床坡度大,多浅礁、急流,支流较多,流量夏大冬小。维也纳至铁门的中游河段,河谷展宽,坡度不大,河道弯曲,汊道、牛轭湖发育;流量以夏季最大,夏末、秋季最小。铁门以下为下游段,近河口处宽达15~20公里,形成面积约4300平方公里的三角洲;洪水往往出现在6月,最小流量在秋冬。多瑙河水量丰富,河口平均流量为6430立方米/秒,年径流量203立方公里。&& <A href="/" a 莱茵河发源于瑞士阿尔卑斯山圣哥达峰,注入北海,干流全长1320公里,流域面积为22.4万平方公里。巴塞尔以上为上游,河谷狭窄,河床坡度大,且呈阶梯状。巴塞尔至波恩为中游,其中巴塞尔至宾根段流经宽广的阶状谷地,河床比降不大,河道弯曲;宾根至波恩段的河床切穿片岩山地,谷地变窄,流速增加。波恩以下为下游,流经北德平原,在河口形成广阔的三角洲。莱茵河中、上游主要由冰、雪融水补给,以夏季水量最大;下游接受雨水补给,水量常年丰富,冬季稍大;河口年平均流量达2500立方米/秒。&& 湖泊众多,且以冰川成因的湖泊为主。芬诺斯堪的亚是本洲湖泊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有大小湖泊10多万个,湖泊面积约占该区总面积 8~12%。大多数湖泊外形长而弯曲,呈西北―东南向或南北向伸展,系断裂构造洼地,后经冰蚀作用或冰碛物壅塞而成。在东欧-中欧平原的北部地区,湖泊密布,但一般面积不大,深度小,属冰碛湖性质。在阿尔卑斯山的高山地区,分布着不少冰斗湖,山前地带则多为冰川终碛堰塞而成的冰碛湖。此外,湖、火口湖等其他成因类型的湖泊,在欧洲亦有分布。欧洲东南部与亚洲交界处的里海,是一个海迹湖,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为世界最大的湖泊。&&&&&&&&&&&& &&&&因气候、地形与演化的共同作用,在特定的欧洲地理位置上,发育了中高纬度的土壤和植被带的图谱,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动物界。在高峻的阿尔卑斯褶皱山系,又有明显的垂直带谱。自北而南发育的水平地带有:&& &&见于欧洲最北部北冰洋沿岸宽度自西向东增大:其南界大部分地区在北极圈附近,斯堪的纳维亚山地苔原- 冰沼土南界则达北纬60°以南。主要植被是地衣和苔藓,偏南地段有极柳和白桦等矮小灌木。土壤为冰沼土,腐殖质含量低,呈酸性反应。该带的哺乳类动物有北极狐、旅鼠、雪兔、极熊;海上有海豹、白熊、海象等;此外尚有驯鹿和极犬等。鸟类有柳雷鸟、白和雷鸟等。候鸟于夏季来临时形成“鸟市”,大量巢居的有海鸥、海雀、阿比、绵凫等。&& && 西起瑞典中部,向东经芬兰到苏联欧洲部分的北部,为云杉、冷杉、西伯利亚松等构成的针叶林带。东端已出现西伯利亚落叶松。林下为灰化土。该带南界,西部为北纬60°左右,东部偏南约为北纬55°。东欧平原中部已有栎属、属、鹅耳枥等阔叶树混入,形成混交林带。混交林带西宽东窄,其南界西部偏南,约在北纬52°处;东部偏北,尖灭于乌拉尔山脉西南北纬55°处。主要动物有松鼠、森林旅鼠、貂、麋、獐和褐熊等。&&&&&&&&&&&&&&&& && 主要分布于西欧和中欧海洋性气候条件下。植被为阔叶林,主要树种为山毛榉和栎树。山毛榉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条件下生长的树种,而栎树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强。自西向东,随着气候大陆度的增加和生境条件变差,阔叶林带不但宽度变窄,而且优势树种亦出现更替。西部地区,温湿条件较好,优势树种为山毛榉;东部地区优势树种逐渐由山毛榉―栎树过渡到以栎树为主的阔叶林。在海拔高度上优势树种也有类似的变化,西部沿海,山毛榉见之于低地森林;联邦德国北部,山毛榉林出现的高度为300~500米,而低地则被栎树林所替代;苏台德山区,山毛榉林出现的高度已达950米。除上述两种主要树种外,阔叶林中还有鹅耳枥、槭、椴、榆和赤杨等。地带性土壤为棕色森林土,呈中性或微酸性反应,灰化过程不明显,团粒结构较好,腐殖质含量较多,肥力较高。主要动物有松貂、欧洲獐、赤鹿、野猪、欧兔、山鼠、狐、、刺猬、欧洲水貂等。&& && 主要分布在东欧平原南部。在阔叶林带以南有一西南―东北走向的狭长的森林草原带,其西南端的南界为北纬48°,东端北推到北纬55°左右。该带乔木树种主要为栎树,草本植物以禾本科为主。森林草原带以南为广阔的温带草原带,植被以乌克兰针茅、细叶针茅、俄针茅、棱狐茅等禾本科植物为主。森林草原带和草原带下发育着肥沃的黑土,腐殖质含量很高,其中森林草原带的黑土更为肥沃,腐殖质含量高达8%以上,草原带的黑土腐殖质含量为4~8%。哺乳类动物以狼和高鼻羚羊为代表。 啮齿动物种类繁多,有灰兔、草原蹄免、大跳鼠、鼢鼠、黄鼠等。鸟类有草原鸨、云雀、野雁、鹑、草原雕、草原鹞、鹫等。&& && 主要分布于欧洲东南部的里海低地。植被稀疏,蒿属植物明显增加,短生植物比重较大,地带性土壤为淡栗钙土,碱土分布也很广泛。动物与草原区系有许多共同处,但数量较少。&& &&主要分布在南欧三大半岛和地中海岛屿。植被为旱生的硬叶常绿乔木和灌丛,而且灌丛多于森林。代表性植物有冬青栎、栓皮栎、油榄树、齐墩果、无花果、桃金娘等。马基群落为最典型的灌木群落,此外还有加里哥宇、托米里亚尔、佛里干那等群落。褐色土为地带性土壤,腐殖质含量4~7%,也是一种较肥沃的土壤。动物种类丰富而独特。哺乳类动物有扁角鹿、摩弗伦羊、赤鹿、阿尔卑斯山羊等。西班牙有欧洲唯一的猿猴类动物和。鸟类有蓝鹊、山雷鸟、撒丁莺、西班牙雀以及兀鹰等猛禽。翼手目种类较多,如菊头蝠、长翼蝠等。还有很多爬行类动物和昆虫。&&&&&&&&&&&&&&&&&& &&&&欧洲有着悠久的文明发展史。公元前4000~前2500年在南欧和西欧曾广泛分布有巨石文化,随后位于欧洲东南部的爱琴海地区勃兴为世界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称爱琴文明,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公元前6世纪,古罗马国家兴起,逐渐发展成一个囊括半个欧洲(大不列颠群岛至多瑙河口一线以南)及北非、西亚在内的庞大帝国,而意大利所在的意大利半岛一直是其政治和经济的核心区域。纪元初年,欧洲人口约3200万,其中半数以上分布于南欧,而东欧、北欧及不列颠群岛合计尚不足1/10。公元3世纪后,罗马帝国渐趋衰弱,原先居住在北欧的日耳曼人及居住在东欧的斯拉夫人相继大量入侵,这一进程所伴随的人口大迁移和经济、文化上的广泛交流,大大促进了欧洲的全面开发,14世纪中叶全洲人口达到8100万,南欧的比重降至1/3,其他地区尤其是东欧均明显上升。&& 15~16世纪,在南欧和西欧的一些国家中,资本主义开始萌芽,通过地理大发现和对海外殖民地的掠夺,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和英国相继发展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强国,在随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中,西欧进一步确立了在欧洲经济、文化中的领先地位。19世纪中叶,北欧、中欧和东欧诸国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南欧国家发展则相对缓慢。1900年欧洲人口为4.15亿,南欧的比重已不足 1/4。由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19世纪欧洲的经济、文化水平在世界上已遥遥领先,几个欧洲列强的殖民地遍布各大洲,几千万欧洲人移居海外,对世界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0世纪的前半期,欧洲先后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策源地由于战争的破坏,以及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欧洲在世界上的地位相对下降,其人口占世界的比重由1900年的25%下降到1950年的20%,工业生产所占比重亦由65%降至45%。在这个过程中,欧洲政治地图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17年并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涌现出一批新的社会主义国家。自50年代起,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为一方,以华沙条约缔约国为另一方,在欧洲形成了政治上和军事上的长期对峙,这一基本形势迄今没有根本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40年中,欧洲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在世界上仍有着广泛的、举足轻重的影响。由于原有基础或社会制度等的不同,战后欧洲各地区的发展速度有较大差异,南欧、中欧和东欧发展较快,但西欧、北欧的经济、科技发展总的水平在全洲范围内仍处于领先地位。&&&&&&&&&&&&&&&&&&&&欧洲共有34个国家和地区,按地理位置通常分为西欧、北欧、中欧、东欧和南欧5个地区。西欧,包括欧洲西部濒临大西洋的<A href="/" a 英国、<A href="/" a 爱尔兰、<A href="/" a 法国、<A href="/" a 荷兰、<A href="/" a 比利时、<A href="/" a 卢森堡 6个国家。北欧,包括欧洲北部的<A href="/" a 挪威、<A href="/" a 瑞典、<A href="/" a 芬兰、<A href="/" a 丹麦、<A href="/" a 冰岛5个国家,以及<A href="/" a 法罗群岛(内部自治)。中欧,包括<A href="/" a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A href="/" a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A href="/" a 波兰、<A href="/" a 捷克斯洛伐克、<A href="/" a 匈牙利、<A href="/" a 奥地利、<A href="/" a 列支敦士登、<A href="/" a 瑞士等8个国家。东欧,指<A href="/" a 苏联的欧洲部分。南欧,位于阿尔卑斯山以南,包括巴尔干半岛上的<A href="/" a 罗马尼亚、<A href="/" a 保加利亚、<A href="/" a 南斯拉夫、<A href="/" a 阿尔巴尼亚和<A href="/" a 希腊,亚平宁半岛上的<A href="/" a 意大利、<A href="/" a 圣马力诺和<A href="/" a 梵蒂冈,伊比利亚半岛上的<A href="/" a 西班牙、<A href="/" a 葡萄牙、<A href="/" a 安道尔,<A href="/" a 摩纳哥和<A href="/" a 马耳他共14个国家和地区,此外还包括土耳其的西北角。&& 在国际政治经济中所说的东欧,除苏联外,还包括波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而欧洲其他各国则泛称为西欧。&& &&欧洲总人口7.67亿(1985年,包括苏联全部人口,不包括土耳其的欧洲部分),占世界总人口的16.7%,仅次于亚洲,在各大洲中居第二位。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6.1人(未计入苏联亚洲部分),在各大洲中则居首位,比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约超出1.2倍。本洲由于平原广阔,气候温和湿润,故人口分布相对均匀,绝大多数国家人口密度都在每平方公里50人以上,荷兰、比利时、联邦德国和英国人口尤为稠密,仅北欧地区相对稀疏。&& 除阿尔巴尼亚外,欧洲其他各国人口均增长缓慢,人口老化现象日趋严重。其自然增长率不足世界平均数的1/3,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丹麦、卢森堡、奥地利、匈牙利等国的自然增长率已降至负数。全洲的老年人口比重超过世界平均数1倍,北欧、西欧和中欧多数国家的人口老化程度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最高的。&& 欧洲城市化发达,城市人口比重达70%,以北欧、西欧较高,南欧、东欧较低。在英国、法国等资本主义城市化开始得最早的国家中,近几十年来,由于生产力高度发达对生产布局条件提出了新的要求,加之城市规模过大产生的弊病,大城市的人口不断向外扩散,小城镇和乡村的人口比重上升,标志着其城市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从16世纪起,西欧诸国在殖民侵略过程中,陆续向殖民地移民,至20世纪中叶,累计达6000多万人,占世界移民总数的3/4。&&&&&&&&&&&&&&&& &&居民99%属欧罗巴人种(白种人),在各大洲中,种族构成相对比较单一。全洲民族总数大约只有70个,比其他各大洲都要少得多,而且绝大多数民族在人数上均达到一定数量,小民族和小部落较为少见。人数在3000万以上的民族有俄罗斯人、德意志人、意大利人、英吉利人、法兰西人、乌克兰人、波兰人、西班牙人等。多数国家的民族构成也很单一,如民主德国除德意志人以外,少数民族很少。民族构成较复杂的国家有苏联、南斯拉夫、瑞士等。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外国移民大量迁入,比、荷、英、法、联邦德国等国居民的种族和民族成分已日趋复杂。&& 95%的居民语言属印欧语系(不包括苏联的亚洲部分),其中大部分又分属斯拉夫、日耳曼、罗曼三大语族。属于斯拉夫语族的有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波兰、保加利亚等民族,合占全洲总人口的1/3以上。属于日耳曼、罗曼两大语族的民族各占全洲人口 1/4以上,前者包括英吉利人、德意志人、丹麦人等,后者包括法兰西人、意大利人、西班牙人、罗马尼亚人、葡萄牙人等。&&&&&&&&&&&&&&&&&& &&&&欧洲一些国家,是世界上最早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行列的,不少国家在其他大陆上进行大规模的殖民扩张,许多地区成了欧洲的原料供应地、工业品的销售市场及投资场所。其经济和科学技术长期居领先地位。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以及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等原因,使它在世界上的地位相对下降,但其总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各大洲中仍居于首位,农业和运输业产值约占全世界40%(未包括苏联的亚洲部分,下同),工业产值约占45%,而商业贸易、金融保险以及旅游业更占有明显优势,在科学技术的若干领域内,也处于较领先地位。&& 目前,欧洲绝大多数国家都属于发达国家,其中位于北欧、西欧和中欧的一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瑞士、卢森堡、丹麦、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瑞典等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均遥居世界前列。南欧有些国家的经济水平相对较低。&& &&农业是较次要的生产部门,全洲农业人口比重为15%,仅及世界平均数的 1/3,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较高。农牧结合和集约化水平高是欧洲农业的显著特点。全洲耕地总面积约 2.9亿公顷,垦殖指数高达29%,大大超过其他各洲。耕地的分布北界一般不超过北纬62°。全洲谷物播种面积在1.5亿公顷左右,以种植小麦和大麦为主,次为玉米、燕麦和黑麦,其他谷物极少。谷物总产量占世界1/4,其中燕麦超过80%,大麦和黑麦约占2/3,小麦则占40%,人均谷物产量约超过世界平均数的2/3。马铃薯、蔬菜和瓜类的总播种面积约1亿公顷,显著领先于其他各洲,其中马铃薯占世界总产量的2/3。经济作物种类较少,总播种面积不足2000万公顷,主要生产甜菜、向日葵和亚麻,其产量在世界上均占大部分。果树园艺业较发达,葡萄和苹果的产量占世界半数以上。&& 畜牧业产值同种植业相当。除利用天然草场放牧外,还广泛发展起以人工种植的饲料为基础的饲养业。全洲猪的头数占世界1/4,牛和绵羊占1/5,生产率较高,肉、乳等畜产品的产量所占比重更大。&& 人口稠密,消费水平高,长期是世界上农产品最大的净进口地区之一(其进口总额比出口总额超出一半以上)。主要进口谷物和多种农业原料,尤以热带农产品为多,出口则以酒类和乳制品为大宗。&& 在农业地区结构中,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类型区:①北部畜牧业区,包括欧洲北部的大西洋和北海、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以丹麦、瑞典、荷兰、英国最为典型。本区属温和湿润的海洋性气候,牧草生长良好,畜牧业地位重要,在农业总产值中占70~80%;大田作物以大麦、燕麦、黑麦、马铃薯为主,多用作为饲料。②中部农牧业区,从法国中部向东延伸至苏联中、南部。区内地势平坦,垦殖指数高,气候大陆性程度向东逐渐增加,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大田作物以小麦、大麦、玉米、甜菜、向日葵为主,是欧洲粮食、糖料和油脂的基本产区。③南部地中海农业区,包括南欧三大半岛和地中海岛屿。在典型的地中海气候条件下,形成独特的农业类型。多年生作物比重较大,葡萄、水果地位突出。粮食以小麦为主。畜牧业相对薄弱,一般占农业总产值的40%。&& &&欧洲是工业革命的策源地。1870年前后,其工业产值占世界总产值的70%以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占55%,目前仍占45%,在各大洲中居首位。其工业具有加工型的特点,能源和采掘工业较薄弱,是世界上燃料和各类原料最主要的进口地区之一,工业制成品则大量输出。&& 一次能源的产量占世界不足1/4,消费量的比重则超过40%,绝大多数国家,包括苏联的欧洲部分,能源远不能自给。所产能源以煤炭为主,包括褐煤在内,产量占世界40%以上;产区从英国中部经比利时、联邦德国、民主德国、波兰直至苏联,成东西绵延的带状分布,其他地区煤产量很小。石油产量占世界1/10以上,以苏联的伏尔加-乌拉尔地区为最大产区,其次是以英国为主的北海海域。欧洲各国均已实现电气化,发电总量占世界40%,人均发电量超出世界平均数约1.5倍。&& 金属矿产以铁矿石产量较大,其中2/3产自苏联的克里沃罗格和库尔斯克两大矿区,其余大部分产自瑞典的基律纳和法国的洛林。欧洲钢铁工业规模巨大,钢产量占世界一半;除苏联居世界首位外,联邦德国、法、意、英、波、罗、捷、比、西诸国也均为重要钢铁生产国,所需原料均不同程度地依赖进口。有色金属矿资源较贫乏,但在进口原料的基础上,冶炼业规模很大,其中电解铝产量即占世界2/5。&& 包括电子、电器和金属加工业在内的机械工业是欧洲最主要的工业部门,在工业总产值中占 1/3以上。多数机械产品的产量,包括汽车、船舶、飞机、发电设备、农业机械、电子器材等,均占世界40~50%。以苏联、联邦德国、法国、英国等国的生产规模为最大,其他多数国家均各有自己的特色部门,如瑞士的钟表和精密机械、捷克斯洛伐克的重型机器、民主德国的光学仪器、西班牙的造船、瑞典的造船和矿山机械等,在世界上均素享盛誉。&& 化学工业是欧洲仅次于机械工业的第二大工业部门,约占工业总产值的 1/8。主要化工产品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其中化肥(包括氮、磷、钾3种肥料)、硫酸、烧碱、纯碱等基础化工产品的产量占世界半数以上,石油制品和三大合成材料的产量亦占40%左右。荷兰的鹿特丹、苏联的乌法、意大利的奥古斯塔和法国的勒阿弗尔等都是世界第一流的炼油和石油化工中心。&& 轻工业非常发达,但近几十年来发展较缓慢,目前仅占工业总产值 1/3;其中食品工业是全洲仅次于机械和化学工业的第三大工业部门。&& 西欧和北欧工业化的最悠久,但战后南欧和东欧有些国家的工业发展速度却显著领先,如年,英国和卢森堡的工业总产值仅增长1倍左右,比利时、丹麦和瑞典约2倍,法国约3倍,而同期意大利则增长了5倍多,罗马尼亚增长达41倍之多,全洲的工业布局遂发生了很大变化。尽管如此,西欧和北欧的工业化水平仍然较高,人均工业产值比南欧和东欧大约超出一半以上。从工业部门结构来看,各地区大同小异,其中西欧国家的化学、电力、电子和轻工业部门比重较大,经互会成员国多侧重于采掘、冶金、机械和建筑材料工业。&& &&运输业在各大洲中居首位,各种运输方式均高度发展,加之国际联运畅通,在全洲范围内形成了庞大的综合运输网。&& 全洲拥有35万公里铁路,约占世界1/3,货运周转量则占45%。近几十年来,西欧和北欧的铁路运输业逐渐衰退,但在东欧和中欧仍占重要地位。全洲铁路货运周转总量中,苏联的欧洲部分独占 3/4以上,其次为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 全洲公路总长达 420万公里,汽车拥有量约占世界2/5。汽车已成为主要的客运工具,在货运中的比重也不断提高。汽车运输的发达程度以西欧、北欧最高,东欧和东南欧较低,其人均汽车拥有量约相差3~4倍。&& 欧洲多数国家均拥有大规模的商船队,总吨位约占世界的45%。海运的卸船量显著大于装船量,前者占世界的比重超过2/5,后者则不到1/5,反映出进口大宗原料、燃料和出口工业制成品的外贸经济特征。全洲外贸海运吞吐量最大的国家是荷兰,每年在3.5亿吨左右(绝大部分集中于世界第一大港鹿特丹);其次为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各为2.5亿吨左右,再次为苏联的欧洲部分和联邦德国,各约1.5亿吨。以上6国合计占全洲外贸海运吞吐量70%。除吞吐量高达3亿吨的鹿特丹外,吞吐量在0.5~1亿吨的大港全洲还有马赛、安特卫普、勒阿弗尔、汉堡、热那亚和伦敦。&& 欧洲航空事业也很发达。&& &&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荷兰鹿特丹雨水广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