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中什么最中国可信委是什么

我读书少:电影中的不靠谱科技
1902年,乔治·梅里埃拍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科幻电影《月球旅行记》,这100年中,科幻电影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类型片。在电影评分网站
IMDB的排行榜中,最佳影片的前50名中,科幻电影占据了十分之一的位置。而在电影历史票房排行榜上,高居榜首的则是《阿凡达》,在前20名中几乎全都
是科幻电影和动画电影。对于一种偏向于制造刺激体验或者描绘与生活有较大差异场景的电影类型,科幻电影往往能取得票房上的成功,但却在严肃影评中难以获得
较高评价。
但随着人类认识世界的不算深入,作为科学与想象力延伸的科幻电影,却呈现了越来越缤纷的场景。科学、科技元素在科幻电影中的比重
不一,但是呈现方式却大相径庭。有时候科学技术元素被合理的展开与想像,作为电影的主干,但大多数时候则仅仅是噱头。本期发烧Ke就来盘点一下科幻电影中
那些靠谱或者不靠谱的科技元素们。首先要明确一下,我们仅仅讨论那些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影,架空世界观的幻想电影以及超级英雄电影不在我们
今天的讨论范围内。举个栗子:《星球大战》系列看上去是科幻电影,但实质却是仅仅利用太空背景展开的正剧,里面的外星球,光剑,飞船的元素替换成外国,佩
剑和帆船则完全不影响故事的展开。请不要瞎扯了好吗《地心抢险记》中的“地船”准备发射有
这么一些电影,从故事出发点到营销话题全都集中在科幻元素,但是实际上这些科学元素基本上全都被错误讨论或展开。《地心抢险》就这这么一个反面典型。这部
电影描述了一中可怕的灾难:地心停转。电影讲道,因为不知名的原因,地球的核心停止了自转,地磁场因此消失,引发了一系列灾难。一队专业人员乘坐特殊的
“地船”深入地心,通过引爆核弹让地球核心重新转动化解危机。地球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地壳、地幔与核心,地壳与地幔的结构与成分目前较为清
楚,地壳主要的成分是铁铝硅组成的岩石,地幔的主要成分则是铁与镁组成的熔岩。至于地球核心的成分与状态,基本上只能推断为因为重力下沉的铁元素核心。说
到这部电影,槽点稍微有点多,我们一个个来。暂且假设故事中那种温度与压力越高越坚固的神奇物质造成的地船能够抵抗地球内部100万大气压
力以上的极端环境,那种瞬间能够开山劈地的激光钻头也同样存在,“地心停转”这个条件首先就有问题。现在较为通行的理论认为,地球的磁场是因为组成地球外
核的铁镍流的流动与地球自转共同作用形成,与地球固体核心的转动似乎关系不大。当然有一点这片子是没说错的,地球的核心确实保持了一个与地球本身不同的转
动速度,但是这个速度差异可能仅仅只有每百万年1度。至于地球磁场消失后出现的异象,电影描述的也不大对。电影中电网瘫痪,心脏起搏器被干
扰,极光在低纬度地区出现这些现象恰恰是因为地球磁场存在,被太阳风冲击释放能量才有可能发生,至于为什么全球会出现大量的大气放电,能够熔化钢铁、沸腾
海水的微波束的出现更是令人困惑。当然了,至于为什么主角们能用几颗小小的战术核武器就能驱动地球这颗太阳系密度最大的星球,我想也是一个没办法深究的问
题了。稍再靠谱点就好了《后天》中极端低温罪魁祸首:超级飓风有一些电影,基于正确的科学幻想因素,却受限于故事表达或主创的水平犯了一些错误,这样的电影往往具有较多的讨论价值,多年之后也会被人们津津乐道。举
例来说,灾难片专业户罗兰·艾默里克的《后天》就是这种类型的电影。后天拍摄的年代正是对二氧化碳排放与地球气候的影响争论最激烈的那几年,电影反映的也
几乎是全球变暖能导致的最可怕后果:融化的北极冰盖产生大量淡水,阻断了北大西洋暖流这一条重要的热量输送带,从而导致全球气候剧变。首
先,北大西洋暖流确实是地球表面最重要的气候调节因素之一。巨量盐分高密度较大的冷水从两极流向温带,从温带把热量带往高纬度地区。电影中,北极如果迅速
融化,产生的大量淡水会稀释原来密度较大的海水,洋流无法沉入深海,热量输送中断,高纬度地区温度变低,低纬度地区愈发炎热,热带气旋获得了巨大的能量,
造成了全球范围的可怕气候灾难。问题来了。如果上面描述的事情是以千年为单位,或许是可能的情景。距今大约12000前,曾发生过一次被称
为新仙女木事件(Younger Dryas)的古气候事件。彼时,末次冰期结束,北美大陆的冰川融化,
大量的融水阻止北大西洋环流向亚极地输送热量,地球气候在数百年内骤降15摄氏度之多。但是在电影里,这个过程在短短一周内就完成了。这显然是为了剧情展
开做的巨大妥协。如果真的能形成像电影中那么巨大的热带气旋,或许真的把平流层的低温空气拉至地面。若是地面温度真的达到零下60摄氏度以
下,飞机用的航空煤油确实会在零下47摄氏度以下凝固,但是人类在几秒内被冻成冰块需要的温度远不是零下60度就能完成的。至于国旗在空气中迅速结冻固定
则更不可能,想想看,冷空气中哪里会有那么多的水供冻结?时代所限不要责怪《侏罗纪公园》的关键 包含恐龙血的蚊子化石有一部电影,它不仅是划时代的作品,而且曾经引导了若干年的流行文化,并且让克隆这种技术手段深入人心,它就是《侏罗纪公园》。《侏
罗纪公园》拍摄于1993年,作为第一部大规模使用CG制作动物形象的电影,2013重映时的视觉效果依然引人入胜。电影的核心线索来自于一块多米尼加出
土的琥珀化石,化石里面有一只饱餐了恐龙血液的蚊子,一个雄心勃勃的商人利用这些血液中的DNA克隆出了一大堆恐龙,放在一个叫做侏罗纪公园的主题公园里
供人观赏。《侏罗纪公园》的原著小说出版于1990年,但直到2012年,科学家才得出了有关DNA能够保存多长的结论。当细胞死去后,残
留的酶就会水解DNA中核苷酸之间的化学键,微生物也会加速分解过程。另外,DNA还会在水的作用下降解。科学家的结论是,DNA的半衰期约为521年,
也就是说,每过500多年,DNA中脱氧核糖核苷酸中的化学键就会断裂一半,最多680万年,DNA就会分解的咋都不剩。但是最后的恐龙也都死在距今
6500万年之前。假设DNA是完整的,搞清楚各个基因负责的性状也是一件完全幻想的工程。电影中的科学家因为恐龙基因残破,就使用了两栖
类的基因来填补,这是十分费解的,要说亲缘关系,鸟类可能是恐龙的直系后代,甚至直接用人类的基因也比两栖类要好。当然了,仅用DNA就完全复制一种未知
生物对于现今的人类来说也是不可能的。限于当时的科学成果,《侏罗纪公园》瑕不掩瑜。但是有两个巨大的漏洞实在是没办法忽视。首先,科学家
是用了什么黑科技用一只蚊子体内的一点DNA造出了五花八门那么多钟恐龙的?第二,片中被胖子小坏蛋叛徒偷走的冰冻试管恐龙胚胎细胞是怎么被泥土埋起来就
变成蛋孵化了?最后一个问题,虽然叫《侏罗纪公园》,可是电影里的大部分恐龙都是白垩纪的啊。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千钧一发》中男主角需要常备买来的尿样验证身份说了这么多“反面典型”,我有一个逻辑和理论都几乎完全自洽与合理的好电影推荐:《千钧一发》(Gattaca)。我
不大喜欢这部电影的中文译名,以下就沿用《Gattaca》。《Gattaca》描述的世界是人类已经充分了解人类基因的结构,能够较为精确控制后代的智
商,外貌,遗传病发概率等等性状,几乎每一对夫妇都选择这样的人工受孕,诞生了大量具有优秀基因的后代。同时,那些自然受孕诞生的后代自然被认为是不完美
的。差别带来了歧视。虽然法律明令禁止用基因判断人,但是实际上电影世界中所有的面试,考试,谈婚论嫁都用基因作为唯一的判断因素。主角有一位完美的人工受孕哥哥,自己的基因四处碰壁,无法实现自己从小的宇宙梦想,于是从一位受赏瘫痪的优秀基因运动员那里买来了身份。他
随身带着买来的尿样、血样、皮屑,使用隐形眼镜和断骨增高,成功加入了最大的宇航公司Gattaca。在前往土星卫星泰坦的旅程即将启程之前,一桩凶杀案
打乱了一切。电影中无处不在指尖采血器与尿样检查器理论上没有问题,利用血样快速检测人的特征基因来判断身份也是可以实现的技术,电影中所有人的基因都是
备案的,检测血样只是与数据库进行身份匹配,而真的给一个人的基因测序,电影中还是要花一些时间。《Gattaca》不光在科学上几乎没有瑕疵,推断因此
诞生的社会问题也令人信服。电影中的基因歧视与现实中的肤色、性取向歧视何其相似?主角被判断有70%的可能性因为心脏病早衰,但这还代表他还有三成可能健康活下去,可是基因毁掉了一切。好在故事有一个温暖的结局。基因不决定灵魂,而每一个灵魂都是平等的。
[责任编辑:ugmbbc]
-5-4-3-2-1012345
当前平均分: 打分后显示
-5-4-3-2-1012345
当前平均分: 打分后显示
Advertisment ad adsense googles科学是不是最可靠的知识?有没有认识论上的特权
科学知识不一定是绝对正确的最终答案,因此也不是最可靠的知识,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它可能只是对现实的一种相对正确的解释.而且没有认识论上的特权,没有不被怀疑和突破的特权,从根本上是因为客观世界与实践都是无限变化发展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是。但是我没有 !
扫描下载二维码&&&|&&|&&|&&|&&|&
您当前位置:山东省科学院海仪所:用最可靠的浮标守护中国的海洋&山东省科学院海仪所:用最可靠的浮标守护中国的海洋来源:&日期: 22:41:31&&“FZF4-1”孤独地坚守在一望无际的南中国海上,这个直径最大可达10米、形似UFO的“大家伙”日复一日地忠守着职责。 经过近40年打磨,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下称海仪所)研制出的第四代海洋环境监测浮标“FZF4-1”,可以确保长时间
“FZF4-1”孤独地坚守在一望无际的南中国海上,这个直径最大可达10米、形似UFO的“大家伙”日复一日地忠守着职责。
经过近40年打磨,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下称海仪所)研制出的第四代海洋环境监测浮标“FZF4-1”,可以确保长时间、连续性、全天候的工作——它每日定时测量并且发报出海流、海温、潮位、风速、气压等20多种水文气象要素,充当着人类海洋活动的“保护神”。
一代代海仪所人的努力没有白费。不论是在渤海、黄海、东海、南海,钓鱼岛海域,乃至北极地区,我国目前在沿海布设的业务化运行的逾百套10米大型浮标,几乎全部为该所研制。一个地方所发挥出了“国家队”的能量,这是怎么做到的?
“替补”上场完胜“世界水平”
对出海人来说,实时的海浪预报尤其重要。知道了大风大浪区域,航海时便可避之而行;知道了海流流向,便可顺之而行以节约航海时间和能源消耗;知道了潮位的异常升高,便可及时防备突发事件。
不为人知的是,海仪所的浮标每天要向国家海洋局和中国气象局提供近三万组气象水文数据,为中国海洋灾害预警预报提供了不可取代的实时数据。
2008年北京奥运会帆船比赛吸引了国内外浮标“巨头”竞标,当时代表着该领域世界水平的挪威浮标最终中标,但该浮标权运行半年就坏了两次。无奈之下,奥帆委随即决定改用我国自主研发的浮标,海仪所的浮标脱颖而出。“2007年夏天我们把浮标布好,直到2008年奥帆赛结束,设备一直正常运行,质量非常过硬,顺利完成任务。”海仪所研究员陈世哲告诉记者。
临时“替补”上场,却干成了“世界水平”胜任不了的任务,这就是海仪所的真实水平。
从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海仪所在王景田、曹恒永、李民等老一辈从事海洋资料浮标研究的专家的带领下,从零开始,踏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海洋监测技术和海洋监测装备的研发之路。1989年,由海仪所团队研制的我国第一台正式大型海洋浮标至今仍在北海运行。
包揽90%的国内市场份额
巨浪、飓风、盐雾、腐蚀、潮湿、生物附着,三分之一的时间要在海上的风吹浪打中度过……这就是海仪所浮标研发团队的科研环境。
原山东省科学院副院长、海仪所前任所长王军成还记得:有一次,浮标团队又要登上浮标进行作业,当时海浪高达2米,他们克服极度晕眩、大幅摇晃,整整坚持工作了4个小时,然而,巨大的风浪使得他们无法经过舷梯再从浮标回到船上。迫不得已,船长只能要求大家套上救生圈跳入海中,然后用绳子把他们拖到船上……
在1992年的一次会议上,海仪所得到消息,国家有关部门对当时装备的船舶气象仪不满意。以崔玖河为代表的课题组人员瞄准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终于研制出第一代产品并定型。经过王东明及同事们的不断改进、提高,于1998年被有关部门列入合格供方、统一集中采购。现在,我国有关部门大型船舶装备的船舶气象仪都是“海仪所造”。
凭着这种执着和坚韧,海仪所十几年来承担国家863项目24项,承担国际合作项目13项,承担1000万以上的大项目11项,3000万以上的大项目3项。在采访中,记者不断寻求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海仪所为什么能研制出中国第一台业务化运行的大浮标?为什么产品占国内90%以上的份额?为什么包揽了我国有关部门大型船舶装备的船舶气象仪?”
“我们所与其他涉海科研院所相比的竞争优势在于:一是应用研究能力,二是工程实现能力,三是技术服务能力,我们会为推出去的技术和装备负责到底,甚至不计成本。”海仪所所长张涛认为,海仪所从选题开始就立足国家需求和市场需要,研制过程中反复征求用户意见,不断优化设计,最终形成定型装备。
“用最可靠的浮标守护中国的海洋”张涛说,“作为一个国立科研机构,我们担负着为国家海洋监测技术发展提供手段与可靠的装备支撑的责任,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持续创新才能保持先进水平,才能有地位。”
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加盟网可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