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里中国道观佛寺教堂名录教太极

上帝、太极、法、天,其实是同一个意思.道教的“太极”,儒教的“天”,佛教的“法”,基督教的“上帝”,其实是同一个意思.无论什么教,最后探讨的一个“道”大同小异.这个“道”,不是人所能定,也不是人所能变.它是永恒不变的,它支配一切,它衍生一切.人只能去探求它,但不能左右它.偶读《圣经》《易经》有感于此
小水爱武艺51
我以前初信基督教的时候也这么想过.但是现在弄明白了不是那样的.道教/佛教/儒教/伊斯兰教等都是人为的宗教,对于宇宙的本源都是认识不清楚,并且被利用作为麻木人心的工具,他们都没有真理.要知道还有堕落天使邪灵魔鬼在迷惑普天下,它们的邪恶目的就是不要人认识造物主上帝.                      其实,宇宙万物就是上帝创造的最好证明,就如圣经所说:“诸天诉说上帝的荣耀,穹苍传扬他的手段.”(诗篇19篇1节)“  神(上帝和  神可以互换)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心里,因为  神已经给他们显明.自从造天地以来,  神的永能和什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看推诿:”(罗马书1章19/20)圣经是造物主启示的真理,耶稣就是道路真理生命,万有都在诉说造物主的造化之功.所以唯独上帝耶稣基督可信.“除他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使徒行传4章12节)正确的信仰只有一个,那就是信仰上帝主基督.因为所有的宗教里唯独耶稣基督说自己是上帝的儿子,也唯有主耶稣是由童贞女所生(上帝道成为肉身来到世界施行拯救),也唯有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这些都证明耶稣的超越,他本来就超越一切被造之物,他是生命的主.圣经可以看看歌罗西书1章15到20节,希伯来书1章1到4节.耶稣是可信的,他从死里复活就是上帝给人耶稣可信的凭据.(徒17:31)(提前1:15)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广义上面可以这么说。但狭义的落脚点不同:“太极”指的是思维;儒教指的是“行动”;佛教指的是“意识”; 基督指的是“行为”。
那真主呢?不过侧重点不一样的
通俗点说,这几个词语的含义都是宇宙真理。这样来说你的解释合情合理。我们确实还处于探求的阶段,至于是不是能左右,等探求到了再说吧。
神人啊,从古到今还没有几个人敢说把易经完全学通。你竟然,能合并东,西方的文化。
可基督教认为人不能探求道,即不可试探神他们的标准符合是十字架,和道,和太极没有任何关系,太极讲究阴阳和谐相处,而基督教认为只有一极即光明才是美的,按我的分析,有极大的可能他们会认为你说的是属撒旦的,拜偶像之类。
扫描下载二维码          
在线视频播放
【精彩视频推荐】
  道教宗派源流考(一)
道教宗派源流考(一)
发布时间: 10:03:22
关键词:(,,,,,,,,,,,,,)
道教是诸多道派的集合体。最早是东汉顺帝(126~144)时出现的五斗米道,灵帝建宁、熹平之际(168~177),又有太平道的建立。这是世人最初认识的道教。时至东晋南北朝,又产生了上清、灵宝、楼观等派别。道教的派别渐多,影响也逐渐扩大。至南宋与金对峙时期及其前后,北方又兴起了全真道、真大道、太一道等新道派;南方则出现了天心派、神霄派、清微派、东华派、净明道等诸多符新派;是为道教发展史上宗派繁衍最盛的时期。在整个道教发展史中,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一些宗派衰亡了,另一些宗派又繁衍了;在某种条件下,若干小宗派联合成一个大宗派,在另一种条件下,一个大宗派又分化为若干小宗派。这种宗派兴衰分合的现象,与道教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相始终,是道教发展史的重要构成部分。
&&&&尽管道教各宗派出现的时间有先后,产生的主客观条件也有差异,但有一点却是大体相同的,即大都出现在人民苦难深重,社会矛盾激化的时期。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产生于东汉末政治腐朽黑暗、经济危机深重的年代;上清、灵宝派则出现于东晋羸弱、十六国分争时期;北方三个新道派和南方诸符新派,则于北宋徽、钦二帝被俘、南宋孱弱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的时期,先后面世。究其原因,除了剥削阶级需要利用宗教作为麻醉和控制群众的手段以外,更在于人民处于苦难倍于往昔的境地时,往往想从宗教信仰中寻求暂时的慰藉和生活的希望,于是各个道派就随所处的时代应运而生了。
&&&&道派创建之初,大多数创教人皆以神降经书相张扬,借以耸动听闻,吸引群众。太平道创建时,宣扬张角获得了神人于曲阳泉水上降授给于吉的神书一百七十卷,号《太平青领书》(即《太平经》);五斗米道创建时,宣扬太上老君亲降鹤鸣山授张陵新出正一盟威之道;上清派创建时,宣扬魏夫人和诸仙真降授杨羲、许谧以《上清真经》;灵宝派创建时,宣扬葛巢甫获得了元始天尊降授给葛玄的《灵宝经》。如此等等。因此这些道派都以自称神授的经书之名称其派,张角据《太平经》称太平道,张陵据正一盟威之道称正一道(五斗米道、天师道皆为俗称),杨羲、许谧据《上清(大洞)真经》称上清派,葛巢甫据《灵宝经》称灵宝派。这种自造经书而托名神授的创教方式,为其后许多年代的创教者所沿用。如饶洞天于北宋时宣称,在地下掘得神书《天心经正法》而肇建天心派;王文卿、林灵素于北宋末宣称,汪君火师降授飞神谒帝之道和赵升(张陵弟子)降授《神霄天坛玉书》而建神霄派;刘德仁于金初宣称,一须眉皓白的老人(隐喻老子)亲授《道德经》要言和一支笔而创大道教(后改名真大道);何真公、刘玉相继在南宋和元代宣称,许逊降授《飞仙度人经》《净明忠孝大法》和《中黄大道》
《八极真诠》而创净明道。连注重内丹修持的全真道,在初建时也宣扬王丛诟屎佑鱿桑资谀诘た诰鳌R陨细髋纱唇套媸Φ纳袷诰楣适拢淙唤允羯窕按担慈菀滓鹂嗄讶褐诘哪谛墓裁识寄艹晒Φ亟ㄆ鸶髯缘牡琅伞
&&&&除很多以道教经书命名的道派以外,还有不少以创教地区命名的道派,如楼观道、龙虎宗、茅山宗、阁皂宗,以及后来的龙门派等。另外还有根据教义主旨命名的道派,如全真道以实行真功、真行为“全真”,故因以名其派。太一道如以传太一法命名,仍属据经书命名的一类,如以信仰太一神命名,则与全真道相类。又有据祖师之名命名的道派,如三丰派、萨祖派等。
&&&&尽管道教诸派出现的时间不同,名称各异,但其基本信仰和追求的目标则是大体相同的。其基本信仰是老子的“道”,终极目标是长生成仙。老子的“道”,原是一种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道教从宗教立场加以继承和改造,使之变成道教教义的思想基础和指导修炼的理论。同时把它和神仙思想结合起来,构成道教追求的理想世界的图景,得道、成仙成为个人理想归宿的实现。因此,信仰老子的“道”和追求长生成仙,是各个道教宗派的共性,舍此不得谓道教宗派。
&&&&与此同时,各个宗派又各有其个性。这种个性源于对基本信仰和目标的不同理解,和实现基本目标所采取的不同手段与途径。在早期道教,各派在追求长生不死的目标上,没有区别,只是在实现此目标的途径上各有不同。大略言之,一种是企图借助符咒术、祈禳、斋醮,辅以行气、导引、存神、守一等炼形手段,以期达到长生成仙的目的;一种是企图借助服食外丹,修炼内丹等途径,达到成仙得道的目的。主修前一类道术的道派,被称为符派,主修后一类道术的道派,被称为丹鼎派、炼养派。实际上,外丹术很早即为符派所修习,随着内丹术的发展,外丹术逐渐被视为邪道而排除于炼养派之外,只称修内丹者为炼养派。一般说来,早期道教各派,无论是主修符的符派,或主修内、外丹的丹鼎派,所追求的长生成仙的目标,皆以肉体与精神共存、肉体不死为特征。所修方术虽有各种名目,皆不外为了炼神和炼形,以期达到形神共存,即“形神俱妙”,而“肉体飞升”。
&&&&但经过若干年代的努力,各种方术都达不到肉体不死的目的。于是许多道派不得不在信仰目标上作出修正,即不再强调“形神俱妙”、“肉体飞升”,而只追求成仙证道的笼统目标。后起的全真道更干脆抛弃这个目标,批评“肉体不死”为“大愚,不达道理”;而只追求“真性”解脱和“阳神”升天,把不死的意义缩小为“真性”不死,即精神不死。这是道教后期在信仰上的一个转变。这一转变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信仰与实践的矛盾,但却淡化了道教固有的特性。
&&&&尽管道教诸派在基本信仰上大体相同,但如五斗米道、太平道、帛爱道、李家道等前期出现的一批道派,却与后期道派在性质上有较大的差别。一方面,这批道派处于道教初创时期,教义教规很不完备,在发展方向上,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另方面,更主要的是它们都起自民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群众对社会不公的不满情绪和要求改变现状的愿望;加上当时的统治阶级还来不及用封建礼法对它们进行思想约束,加强组织管理,因而每当社会动乱、阶级矛盾激化时,这些道派往往成为组织和发动农民起义的旗帜和纽带。如张角利用太平道发动了规模巨大的黄巾起义,张修领导的一支五斗米道在汉中加以响应。汉末三国间出现的帛家道、李家道,也时刻准备待机而动,至东晋初,终于发生了李脱弟子李弘在安徽霍山的起义。此后托称李弘(据说李弘是老君应世的化名)的起义,在东晋南北朝期间,更是“岁岁有之”。五斗米道在三国时期,更被张鲁利用在汉中建立政教合一政权,割据巴、汉近三十年。张鲁政权覆灭后,陈瑞领导的五斗米道又企图在蜀中起义而未果;李特、李雄领导的流民起义,却在蜀中五斗米道首领范长生的帮助下,占领成都,建立起成汉政权,立国四十余年。当五斗米道传入江南后,在晋末又爆发了规模更大的孙恩、卢循起义,加速了东晋的灭亡。所有这些起义,都是史书具载的重大事件,也是早期道教史上重要的一页。但是,汉末以后出现的小道派和起义事件,远不止此。葛洪《抱朴子?道意篇》载:“诸妖道百余种,皆煞生血食。”又称:“曩者有张角、柳根、王歆、李申之徒,或称千岁,假托小术,……遂以招集奸党,称合逆乱。”据考,柳根(似即刘根)、王歆、李申等,和张角一样,都是汉末起义领袖。可见早期道教出现的许多道派皆具有较强的叛逆性,使道教和统治阶级的关系经常处于对立状态之中,而不能取得封建统治者的支持,这便严重地影响当时道教的生存和发展。因此至南北朝初,如寇谦之、陆修静等一些出身士族的道士,相继对早期道派进行改造。他们以儒家伦理纲常为准则,去除其叛逆性和可能被起义者利用的思想因素,增加其封建伦理内容,以期达到与封建制度相适应的目的。经过寇、陆等人改造后的五斗米道(天师道),虽在宗教内容上得到了充实,但在性质上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由过去具有叛逆性的民间宗教变成为适合封建制度需要的士族宗教。与此同时,原由士族知识分子在东晋中期创建的上清派、灵宝派,以及受上清派影响的楼观道等,亦在教义教规中充实了封建伦理纲常的内容。从此道教各派完全被纳入封建制度的轨道。尽管此后仍有一些道士在民间继续从事反苛政等等活动,但以教派为旗帜的武装起义,已不见史传了。
&&&&道教各派在理论、教义方面的差别较小,因此各派之间几乎没有理论上的纷争,只在修习方术上互有贬斥;相反,各派之间的互相汲取,却是比较突出的。不仅符派之间互相汲取,符派与炼养派之间也互相汲取。这种现象在南宋以后特别明显。如南宋时期出现的神霄派、清微派以及当时的龙虎宗都十分重视内丹修炼,甚至强调内炼是行法的基础,使之和符咒术结合起来。全真道至后期也兼习符斋醮。这样互相汲取的结果是各派特点的进一步融合。这也是后期道教各派能互相联合为两大派的原因之一。
&&&&道教各派善于兼收并蓄,除各派彼此汲取外,又多汲取儒、释思想(与儒释又有斗争的一面,但主要集中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早期的五斗米道和太平道虽未汲取佛教思想,但却汲取儒学。其后各派则既汲取儒学,又汲取佛教。而且在唐宋盛行的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的推动下,其汲取融合儒释就更为广泛而深入。无论在教理教义、教制教规,以及斋醮科仪等方面,都在不同程度上相互汲取,从而使道教各派无不被打上三教合一的烙印。后期的全真道、净明道表现尤为突出。三教合一思想实际成为全真道立教的主旨,其成仙信仰和修炼理论尤具禅宗特色。净明道用儒家忠孝伦常思想阐发教义,更带浓厚的理学色彩。
&&&&道教各派在组织建设上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后期出现的道派,其组织制度较前期更完备。据称,张陵创五斗米道时,设立了二十四治,作为教民组织和传教点。其后,张鲁统治汉中时,实行政教合一的祭酒制度,祭酒既是宗教首领,又是政权首领,在巴、汉那块独立王国里,自不失为较好的道教组织形式。但当汉中政权被消灭、五斗米道北迁以后,条件变了,祭酒制度就日益松弛而难以继续维持。东晋末,上清、灵宝派出,创造了道馆(观)制度,以所建道馆(观)为道士集中生活和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道士之间仅有师徒传承的宗教关系,而无祭酒制的官民关系。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道馆(观)的管理制度和戒律制度。此道馆(观)至隋唐改名宫(观之大者)、观,逐渐定型化为道教的基层组织。
&&&&大约在南北朝中后期,统治阶级建立管理道教的机构,南朝梁设大、小道正,以掌道教;北齐太常寺设崇虚部函,掌道士簿帐,北周有司玄中士、下士掌道们之政。后历经唐宋的发展,至金代,“于帅、府置司,正曰道录,副曰道正,择其法精专者授之,以三年为任,任满则择人”(《大金国志》卷三十六)。至元代,从上到下的领导体制更趋严密,元室中央设集贤院总领道教各派,各派首领则分级管理本派教务。各派皆按元代的行政区域,路设道录司,掌其事者为道录、道判;州设道正司,掌其事者为道正、道判;县设威仪司,掌其事者为威仪;最基层为宫观,设住持、提举、提点。各级道官皆以道士任之。明代加强中央集权,强化了对道教的管理,京师设道录司以领天下道教,府设道纪司,州设道正司,县设道会司。明中叶后,道教衰落,全真、正一两大派的组织制度也无发展。
&&&&下面介绍的五斗米道等二十二十道派,其中既有大派(如全真道、正一道),也有一些小派(如帛家道、李家道),还介绍了一些支派(如玄教、龙门派、天心派等),目的是想从较多的角度勾划出道教宗派的发展变化。其次,五斗米道、龙虎宗、正一道,本是一个道派发展的几个阶段,也可以合为一个道派来阐述,但因它们各个阶段各有特色,区别较大,分派(分阶段)介绍,脉络可能更为清晰。上清派和茅山宗,灵宝派和阁皂宗,同属这种情况。最后,还有一些道派,如武当道、崂山派、三丰派、萨祖派,以及自全真道中分衍出来的龙门、随山、南无、遇仙、华山、嵛山、清静七个支派,除龙门派外,皆因资料不足,只能暂付阙如,有待史料的进一步发现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再同读者见面。至于明代出现的陆西星内丹东派,清代出现的李西月内丹西派,皆是从内丹学说上加以区分的称谓,尚不足构成一个宗派,故只在《全真道》篇中涉及,未另撰专文。
一、五斗米道
&&&&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派别之一。创始人张陵(34~156),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东汉顺帝时(126~144)入蜀,居鹤鸣山(今成都市大邑县境)学道,并造作道书(或称符书)以教百姓,倡言天人下降,授以正一盟威之道,以为人治病开始传教,据称“百姓翕然奉事之以为师”。他为了统率教民,设立二十四个传教点,称“二十四治”,以其中的阳平治(在今四川彭县)、鹿堂治(在今四川绵竹)、鹤鸣治(在今成都市大邑)为传教中心,因入道者需交纳信米五斗,故俗称“五斗米道”。又因创教之初,曾受巴蜀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的影响,巫术色彩浓厚,时人或称“米巫”。
&&&&张陵死后,其子张衡继续传道。衡殁、孙张鲁继之。祖孙三代,世人称为“三张”;道内则称“三师”:张陵称“天师”,张衡称“嗣师”,张鲁称“系师”。张衡事迹未见记载,张鲁《三国志》有传,是五斗米道的重要建设者。史载,刘焉为益州牧时,曾以张鲁为督义司马,初平二年(191),命其与别部司马张修率部共同进取汉中。后刘焉之子刘璋杀鲁母家室,鲁遂据汉中建立政教合一政权。东汉政府无力征讨,乃命张鲁为镇南中郎将,领汉宁太守。于是,张鲁遂以政权、教权首领的双重身份,在巴、汉地区大力推行五斗米道,在教义、教仪、方术以及组织建设上都有很大的发展。(广州太极拳& 广州市海珠区太极拳)
&&&&第一,在他统治的区域不设长吏,而以五斗米道各级首领管理政务和教务。入道者初名“鬼卒”;入道已久并笃信其教者,号“祭酒”,任统辖教民之职;统领教民多者称“治头大祭酒”。张鲁则自号“师君”,为五斗米道的最高首领。这样,在巴、汉地区内,五斗米道建立起由鬼卒――祭酒――
&&&&治头大祭酒――师君的组织系统,其组织制度渐趋完备。
&&&&第二,教民诚信不欺诈,有病自首其过,为此设“静室”,作为病者思过修善之所。并设“鬼史”,主为病人请祷。
&&&&“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文书),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①据《无上秘要?涂炭斋品》和释道安《二教论》载,张鲁又创制了道教最早的斋法“涂炭斋”,作为为人谢罪祈福的请祷仪式。其斋法虽较简陋,但却为制订道教斋醮仪式开创了先例。
&&&&第三,设奸令祭酒,向教民宣讲《老子》,张鲁并为之作注,名《老子想尔注》。他从宗教立场出发,在注解《老子》时,阐述了五斗米道的信仰与教义。其基本信仰是老子的“道”。他把老子的“道”人格化为有意志、能创生天地、主宰一切的至高无上的神,称:“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②其基本教义是通过守一、守道诫,达到长生不死。“人不行诫守道,道去则死”。“奉道诫,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以此为身宝矣”。③
&&&&第四,《老子想尔注》表明,五斗米道除以符咒术为人治病,以祈禳斋醮为人谢罪除灾外,还行守一、行气、房中等道术。谓“守诫不违,即为守一”;“仙士有谷食之,无则食气”;“阴阳之道,以若结精为生。”“精结为神。欲令神不死,当结精自守。”④
&&&&此外,他还在境内设立“义舍”,置义米肉以供行人量腹取食,以及实施宽刑,禁酒等利民措施,史称“民夷便乐之”。因而在汉末天下大乱之际,张鲁统治的巴、汉成为比较安定的地区。五斗米道之所以能在那里得到较大发展,与这种政治环境不无关系。
&&&&张鲁统治汉中近三十年,是五斗米道在政教合一的特殊组织形式下兴旺发达时期。至建安二十年(215),曹操攻汉中,张鲁降曹,这一发展阶段遂告结束。此后,五斗米道虽面临若干严重问题,但却继续向民间,且向上层社会发展,并从巴蜀的狭小范围传播到北方和江南广大地区。
&&&&张鲁政权覆亡后,巴蜀地区五斗米道曾有过短暂(三国时期)的沉寂。但入晋以后,又渐趋活跃。西晋初,犍为人陈瑞在蜀中传播五斗米道,“初以鬼道惑民,其道始用酒一斗,鱼一头。不奉他神,贵鲜洁。其死丧产乳者,不百日,不得至道治。其为师者曰祭酒。父母妻子之丧,不得抚殡入吊,及问乳病者。”⑤
&&&&师称“祭酒”,传道之所称“治”,与张陵时相同,显然属于五斗米道的分支。据载,信奉其教者颇多,“徒众以千百数”,连巴郡太守唐定也成为道徒。后来势力愈来愈大,陈瑞自称“天师”,“作朱衣,素带,朱帻,进贤冠”,被认为有图谋不轨之嫌;咸宁三年(277),益州刺史王F以“不孝”罪,下令“诛瑞及祭酒袁旌等,焚其传舍。”⑥
&&&&陈瑞被杀不久,西晋惠帝永宁、太安(301~303)间,四川又发生了李特、李雄领导的流民起义。这支起义队伍中多是信奉五斗米道的z人。他们进攻成都时,得到五斗米道首领范长生(时居青城山)的支持,最后夺得成都。李雄于永兴元年(304)称成都王,改元建兴,于306年即皇帝位,国号大成,改元晏平,史称成汉。拜范长生为丞相,加号“天地太师”。范长生死后,其子范贲继任丞相。成汉政权存在四十余年,至东晋永和三年(347),始被桓温所灭。
&&&&陈瑞和范长生所代表的是西晋初年两个比较有名的五斗米道支派,他们先后在犍为、蜀郡的活动,表明五斗米道在四川确有深厚的基础,也表明经过三国时期短暂的沉寂,在西晋又开始复苏了。
&&&&张鲁政权覆灭后,不仅巴蜀地区的五斗米道未被消灭,而且随着张鲁及其部曲的北迁,又把五斗米道传播到中国北方。
&&&&史载,张鲁投降后,曹操将他和家属带回北方,令居邺城,并封张鲁为镇南将军、阆中侯,邑五万,其五子也封侯,并让自己的子女与张鲁的子女互为婚配,结为姻亲。当时被迫北迁的不止张鲁一家,《三国志?张既传》载,张鲁降后,“太祖(曹操)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而且北迁汉中民不止一次,继上次之后,杜袭留督汉中军事时,又“开导”汉中百姓“出徙洛、邺者八万余口。”⑦张鲁及大批汉中教民被迫北迁到三辅(长安、洛阳、邺城)之后,他们利用曹魏政权宽待张鲁家族之机,在它实行限制、利用的宗教政策夹缝中,或明或暗地向社会下层和上层传播五斗米道。经历曹魏和西晋,至东晋时,五斗米道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主要表现是在许多豪门士族中有了信徒,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天师道世家,如琅邪王氏、孙氏,陈郡谢氏、殷氏,高平郗氏,会稽孔氏,义兴周氏,丹阳许氏、葛氏、陶氏,东海鲍氏等。
&&&&《晋书?王羲之传》载称:“王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凝之弥笃。”同书《殷仲堪传》称仲堪“少奉天师道,又精心事神”。
&&&&同书《何充传》亦称:“郗旨暗荜挤钐焓Φ溃ê危┏浼暗茏汲缧攀褪稀!币陨洗侵校芳乙殉莆宥访椎牢焓Φ溃砻鞔蟾旁诙衅谌嗣嵌愿媒膛梢炎髁苏庋母某啤S醒д呷衔拔宥访椎馈北臼撬壮疲浣掏阶猿普坏阑蛱焓Φ溃缍杭纹蕉辏173)所立《米巫祭酒张普题字碑》即有“祭酒约施天师道”之语。如此,在东晋中期世人改称其教为天师道,只是从其教内的称呼而已。
&&&&在以上众多的士族信徒中,钱塘人杜子恭是其重要首领。
&&&&他有很多弟子,其著名者皆出身江南世家大族。《南史?沈约传》载:“钱塘人杜子恭,通灵有道术,东土豪家及都下贵望,并事之为弟子,执在三之敬。”沈约的高祖沈警即“累世事道,亦敬事子恭。子恭死,门徒孙泰,泰弟子恩传其业,警复事之。”杜子恭在世时,门徒众多,影响很大;死后,其天师道信仰为其子孙所继承。史载,其子运,运子道鞠,道鞠子京产,京产子栖,“世传五斗米道不替”。而且他死后很久,仍受人景仰。《南齐书?孔稚传》称:孔稚之父孔灵产,在宋明帝泰始中罢晋安太守,随即隐居钱塘,每“东出过钱塘北郭,辄于舟中遥拜杜子恭墓。自此至都,东向坐,不敢背侧。”
&&&&史载杜子恭死时,将教事付弟于孙泰,后孙泰与其侄孙恩、孙恩妹夫卢循等,以五斗米道为旗帜,发动了一次规模巨大的武装起义。《晋书?孙恩传》载:“孙恩,字灵秀,琅邪人,孙秀之族也。世奉五斗米道。恩叔父泰,字敬远,师事钱塘杜子恭。……子恭死,泰传其术。然浮狡有小才,诳诱百姓,愚者敬之如神。”孝武帝时,“稍迁辅国将军,新安太守,……黄门郎孔道、鄱阳太守桓放之、骠骑咨议周勰等皆敬事之,会稽世子元显亦数诣泰求其秘术。泰见天下兵起,以为晋祚将终,乃扇动百姓,私集徒众,三吴士庶多从之。于是朝士皆惧泰为乱,以其与元显交厚,咸莫敢言。会稽内史谢发其谋,道子诛之。”孙泰死后,弟子孙恩继之,于隆安三年(399)袭会稽,江东八郡,“一时俱起,杀长吏以应之,旬日之中,众数十万。”“于是恩据会稽,自号征东将军,号其党曰‘长生人’。……朝廷震惧,内外戒严。”后孙恩攻临海失败,赴海自沉。其妹夫卢循领其众继续战斗,又经若干年,至安帝义熙七年(411)广州战斗中失败,卢循投水死,起义最后结束。尽管后世史家对这次起义的评价各不相同,但都一致承认它是受五斗米道影响下的起义,因而它是五斗米道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可见,张鲁政权覆亡后,五斗米道(即天师道)不仅未被消灭,反而从巴蜀一隅发展到北方、南方,成为全国性的大教派;教徒成分,除有众多下层群众外,又有不少豪门士人。应该说,两晋是五斗米道的深入发展时期。但也逐渐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最主要者有二:
(一)与封建统治者的关系。五斗米道原起自民间,主要成分是下层群众,早期经书中即有一些批评社会不公、要求改变不合理现状、建立太平世界的言论,如以“三天正法”战胜“六天故气”(邪气)等。因此在社会矛盾尖锐时,五斗米道常成为发动起义的旗帜。在太平道组织黄巾起义时,汉中的五斗米道徒张修起而响应;西晋李特、李雄通过起义建立成汉割据政权;东晋孙恩、卢循起义更是加速东晋灭亡的大事件。至于以所谓老君化名李弘发动的起义,更是“岁岁有之”。所有这些起义不能不使五斗米道和封建统治者的关系处于紧张状态。
(二)组织涣散,科律废弛。建安二十年,张鲁降曹,随曹操回到北方,次年卒于邺城。此后,五斗米道失去统一领导,各级道官、祭酒各自为政,随意“置职”和“授”,组织十分紊乱;原有的制度和戒律也被废弃,道官乱收道民财帛,道民不去师治赴会等现象,十分普遍。
&&&&因此,南北朝初年,世家大族出身的寇谦之和陆修静,分别在北方和南方对天师道进行整顿和改造,以求问题的解决。
&&&&寇谦之在北魏初年,宣称太上老君授他天师之位,赐以《云中音诵新科之诫》,命他宣此《新科》,“清整道教”。清整的重点就是调整天师道与封建制度的关系,制止天师道徒利用天师道“犯上作乱”,使之与封建制度相适应。他对过去已经出现的各次起义,包括多次的李弘起义,严加斥责。称他们是“父不慈、子不孝、臣不忠”的“愚人”和“恶人”,犯了亵渎太上老君、叛逆君父的大罪,“当疫毒临之,恶人死尽”。
&&&&表示坚决制止同类事件的继续发生,为此要“以礼度为首”,即用儒家礼法改造天师道,用臣忠子孝的原则充实它的戒律,使之完全符合封建制度的需要。其次,要“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⑧还要整顿组织,加强科律等。经过寇谦之整顿、改造后的天师道,史称北天师道。南朝宋道士陆修静在南方也对天师道实行了整顿和改造,据《陆先生道门科略》记载,其重点是组织整顿。提出整顿二十四治,健全, “三会日”和“宅”制度,以及严格实行道官按功升迁制度等。经过陆修静整顿改造后的天师道,史称南天师道。
&&&&天师道在南北朝经过寇、陆二人的整顿和改造后,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是摒除原来它所包容的某些反映下层群众要求、有违封建礼制的成分,增添了儒家伦理纲常的内容,使它由一个民间宗教变成符合封建统治阶级需要的士族宗教。&&&&与此同时,其组织得到相应的整顿,教规、教仪得到一定充实。自此以后,天师道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经寇谦之改革后的北天师道,得到北魏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在北魏境内大为兴盛。《魏书?释老志》载:太武帝“崇奉天师,显扬新法,宣布天下,道业大行”,并“起天师道场于京城之东南,重坛五层,遵其新经之制。给道士百二十人衣食,斋肃祈请,六时礼拜,月设厨会数千人”。太延六年(440),太武帝听从寇谦之建议,改元太平真君。三年(442),太武帝“亲至道坛,受符”。此后北魏历代皇帝即位时,都至道坛受符,成为定制。太和十五年(491)秋,孝文帝元宏因京城“里宅栉比,人神猥凑”,下令将原在城内的道坛迁至南郊。六世纪中期,北魏分裂为西魏、东魏,分别迁都洛阳和邺城,各将天师道场迁至新都,崇奉天师道如故。不久,高氏取代东魏建北齐,字文氏取代西魏建北周。天师道在北齐曾一度遭取缔,但在北周却继续受到支持。
&&&&经陆修静改造后的南天师道,亦有相当发展。主要表现是两晋时期天师世家的子孙仍继续奉道。如杜子恭的玄孙杜京产及子栖,仍“世传五斗米道不替”。《南齐书?高逸传》载:“京产少恬静,闭意荣宦,颇涉文义,专修黄老。”《南史?隐逸上》称其子杜栖亦续奉天师道,至于萧梁之世。另一天师道世家会稽孔氏,至孔灵产时继续奉道,他在宋明帝泰始中罢晋安太守后,有隐遁之怀,“宋明帝于禹穴之侧立怀仙馆,诏使居焉。”⑨此外,南郡枝江人刘凝之,于宋文帝元嘉(424~453)年间,“居衡山之阳,采药服食,受天师化民之道”,⑩而“王公赠遗,一无所受”。⑾
&&&&隋统一全国后,南北天师道合而为一。但直至唐代,史书缺乏记载,情况不明。唐代中后期,张陵子孙在江西龙虎山续传天师道,逐渐形成传播中心,世称龙虎宗。从此结束其早期发展历史,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①⑦ 《三国志》第1册264页,注引《典略》,第3册666页,中华书局,1959年
&&&&②③④ 《老子想尔注校证》第12页,第46页、16页,第12页、27页、9页、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⑤⑥ 《华阳国志》卷八:《大同志》
&&&&⑧ 《魏书》第8册3051页,中华书局,1974年
&&&&⑨⑩⑾ 《道藏》第24册875页,第25册296页,第304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二、太平道
&&&&太平道是早期道教派别之一。酝酿时间较早,如以于吉上《太平青领书》算起,则肇始于东汉顺帝时(126~144)。
&&&&但当时尚未形成教团。直至东汉建宁、熹平(168~178)年间,巨鹿(今河北宁晋)人张角为组织黄巾起义,始创太平道。
&&&&东汉后期政治黑暗,豪强兼并,小农破产,加以自然灾害频仍,社会矛盾极其尖锐。张角顺应时势,据《太平经》“以善道教化天下”之宗旨,开始以“跪拜首过”向神忏悔的方式布道,用“符水咒说”为下层民众治病,备受欢迎,史称“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①但在《后汉书》中,仅称张角“奉事黄老道”,“以善道教化天下”,并无“太平道”一词。在《三国志?张鲁传》注引魏郎中鱼豢所撰《典略》中,始有“光和中,东方有张角,……角为太平道”等语。实际上太平道之名源于《太平经》:“太平道,其文约,其国富,天之命,身之宝。”“急教帝王,令行太平之道”。《三国志?孙坚传》载:
&&&&张角“以善道教化天下,而潜相连结,自称黄天泰平。”表明“太平道”又是张角“潜相连结”起义时的自称。
&&&&太平道以阴阳五行、符咒语为根本教法,与《太平经》所谓奉天地、顺阴阳五行而杂以巫术的思想基本吻合。它的传教方式是:“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信道。”②其教人“叩头思过”亦源于《太平经》卷九十七:
&&&&“今欲解此过,常以除日于旷野四达道上四面谢。叩头各五行,先上视天,回下叩头于地。”认为人有过失,天必有所明察而施加惩罚,要得到天神宽宥,可在旷野四达道上叩头,气候之神便会将其所请上通于天,下通于地,而得免罪。《太平经》卷九十二称:“以丹为字,以上第一。次下行将告人,必使沐浴端精,北面西面南面东面告之,使其严以善酒,如清水已饮,随思其字,随病所居而思之,名为还精养形。”卷一百八又称:“欲除疾病而大开道者,取诀于丹书吞字也。”太平道认为符是天神的文字,饮符水则天神的命令入人体中,神使心正自觉,便可除病去疾,与《太平经》所载,如出一辙。
&&&&据《三国志?武帝纪》注引王沈《魏书》称,东汉初平三年(192),青州黄巾军曾致书曹操:“昔在济南,毁坏神坛,其道乃与中黄太乙同,似若知‘道’,今更迷惑。汉行已尽,黄家当立,天下大运,非君才力所能存也。”观此文之意,黄巾军是奉祀“中黄太乙”神的,这或许也是太平道奉祀的神灵。“太乙”即“太一”。《太平经》称:“天地之道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守气而不绝也。……乃上从天太一也,朝于中极,受符而行。”秦汉时期,“太一”被看作在天中央主宰四方的最高神。在《黄帝内经》《参同契》《老子铭》等与早期道教有关的文献、碑铭中,亦出现“太一”信仰,并有“太一”位于中央的观念。太平道在“太一”信仰上加“中黄”二字,既与“太一”居中的观念有关,又与五行土居中,色尚黄,黄为大吉之色的意义相通。
&&&&太平道据《太平经》创教,亦据《太平经》组织黄巾起义。史称张角自号“大贤良师”,倡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太平”,其所言“大贤”“黄天”等词,以及选甲子为起义之年,皆可在《太平经》中找到根据。《太平经》卷九十载:“治国欲乐安之,不得大贤事之,何以得一旦而理平?”《太平经》以奉天地、顺五行为主旨,按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运序,汉以火德王,汉运衰,代汉而兴者当为土德,土色黄,故张角自称“黄天”,以示将承汉祚而王天下。《太平经》卷三十九又称:“甲子岁也,冬至之日也,天地正始起于是也。……凡物生者,皆以甲为首,子为本,故以上甲子序出之也。”该经复有“三五气和,日月常光明,乃为太平”之语,可见张角选择甲子年(184)三月五日作为黄巾起义的日期,显然是受《太平经》的影响。
&&&&张角在创教过程中同时准备武装起义,十余年间,徒众发展至数十万,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境。张角以“方”为单位组织教徒,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共建立三十六方,每方设渠帅统领。准备就绪,乃命大方马元义等调集荆州、扬州数万人,北上冀州邺城,准备在邺城发动起义。由于叛徒唐周告密,朝廷车裂马元义,京城洛阳一千多太平道徒被杀,原定于甲子年三月五日起义被迫提前于二月发难。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八州太平道徒同时俱发,“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③经过十个月的激烈战斗,在东汉王朝重兵围剿下,黄巾主力虽然被歼,但到中平五年(188),中原地区黄巾余部再次发动起义,其中青、徐两州黄巾竟发展至百万之众。在黄巾起义中,大批太平道骨干多在战斗中牺牲,太平道组织无形解体,残余的信徒大都融入五斗米道中。
&&&&太平道虽在黄巾起义后瓦解,但对后世仍有相当的影响。
&&&&如太平道三十六方的术数观念,为后世道教所继承;后世道士持九节杖、着黄衣、戴黄冠,用符水、咒语等道术为人治病消灾,等等,也都承袭太平道的规制。唐宋时期的“明教”更尊张角为其教主;清代中期川陕白莲教起义宣扬“黄天将死,苍天当生,大劫在迩,人民有难”的谶语,亦明显受太平道的影响。&&&
&&&&①③ 《后汉书》第8册2299页,2300页,中华书局,1965年
&&&&② 《三国志》第1册264页,注引《典略》,中华书局,1959年
三、帛家道
&&&&帛家道是早期道教派别之一,流行于魏晋。
&&&&该派尊帛和为祖师,世人以其祖师姓氏名其派。据葛洪《神仙传》载,帛和,字仲理、辽东人。其师董奉为三国吴孙权时人,以行气、服术法授帛和。后到西城山,事王方平,受命入山,于石室中,视壁三年,见古人所刻《太清中经神丹方》,及《三皇天文大字》《五岳真形图》。最后入林虑山(一名隆虑山),为地仙。据此,帛和为三国时道士。另据《水经注》卷十五e水条称:“e水西南有帛仲理墓,墓前有碑云:
&&&&‘真人帛君之表’。仲理名护,益州巴郡人。晋怀帝永宁(嘉)二年十一月立”。此与《神仙传》所载不同,盖为西晋帛家道士所为。
&&&&至西晋,有人假托帛和之名在北方传教。《抱朴子?祛惑》云:“乃复有假托作前世有名之道士者。如白和者,传言已八千七百岁,时出俗间,忽然自去,不知其在。其洛中有道士已博涉众事、洽炼术数者,以诸疑难咨问和,和皆寻声为论释,皆无疑碍。……后忽去,不知所在。有一人于河北自称为白和,于是远近竞往奉事之,大得致遗至当。而白和子弟闻和再出,大喜,故往见之,乃定非也。此人因亡走矣。(广州海珠区太极拳&& 广州太极拳)
&&&&……又《仙经》云:‘仙人目瞳皆方’。洛中之见白仲理者,为余说其瞳正方,如此果是异人也”。
&&&&由上可见,在西晋时,已有道士假托帛和之名创教,且在河北、洛中有一批弟子,不过,看来当时的组织规模不会很大,他们以帛和所得《太清中经神丹方》《三皇天文大字》《五岳真形图》相传承。另据《太平经》和天师道方面的经典宣称,《太平经》由太上老君于周末授于吉,于吉授帛和;上清派方面的经典宣称,金阙后圣帝君,先以《素书》二卷(即《太平经复文》)传上相青童君,青童君传西城王君,王君传弟子帛和,而后再传于吉,使演为甲乙十部,一百七十卷。帛家道又称“俗神祷”,即奉祀俗神,以“煞生血食”为祀。修炼方术有炼丹服气、召劾厌胜等。
&&&&至东晋,帛家道传入江浙一带,为不少士族所信奉。如丹阳许映(即许迈)“本属事帛家之道,血食生民,通愆宿责,列在三官,而越幸网脱,奉隶真气”。“华侨者,晋陵冠族,世事俗祷”。①“俗祷”,即指帛家道。后华侨“背俗入道”,于“丹阳许治受奉道之法”,成为《上清经》传人。陶弘景弟子周子良家族“本事俗神祷,俗称是帛家道”。“(周)子良祖母姓杜,为大师巫,故相染逮。外氏徐家,旧道祭酒,姨母化其父一房入道”。②所谓“旧道”指天师道。表明帛家道与天师道信徒之间互相交参。另外,据葛洪《抱朴子内篇》《晋书?葛洪传》及《鲍靓传》载,葛洪之师郑隐及其岳父鲍靓都曾以神丹经及《三皇文》《五岳真形图》传授葛洪,并十分重视这批经典。葛洪曾谓:“余闻郑君言,道书之重者,莫过于《三皇内文》《五岳真形图》也。”③表明郑隐、鲍靓、葛洪可能也曾信奉帛家道。
&&&&东晋后,不见帛家道的记载,据上述它与上清派、天师道的关系看,盖已融入上清派、天师道中。&&&
&&&&①② 《道藏》第20册513页,610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③ 《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336页,中华书局,1985年
四、李家道
&&&&李家道为早期道教派别之一,流行于魏晋。
&&&&该派托始于仙人李八百,并尊之为祖师,世人乃以其祖师姓氏名其派。李八百,葛洪《神仙传?李八百传》云:“李八百,蜀人也,莫知其名,历世见之,时人计其年八百岁,因以为号。或隐山林,或出市廛。”因见唐公房有志于道,历试之,最后以《丹经》一卷授之,入云台山仙去。李八百又作李八伯。《云笈七》卷二十八《二十四治》“中八品”第一昌利治注云:“山在怀安军金堂县东四十里,去成都一百五十里,昔蜀郡李八伯初学道处。八伯,唐公房之师也,游行蜀中诸名山,常自出戏于成都市,暮宿于青城山上,故号为八伯也。”以上记载,皆未著明李八百的时代,盖为两汉时期流传于四川民间的神话人物。在流传中,或云其“年八百岁”,或言其“动辄八百里”,故号李八百。因为流传较广,且为世人信向,故有道士假托其名以创李家道。
&&&&李家道创始于何时何人?葛洪《抱朴子?道意》断为三国时蜀人李阿。该篇云:“或问李氏之道起于何时?余答曰:
&&&&吴大帝(孙权)时,蜀中有李阿者,穴居不食,传世见之,号为八百岁公。人往往问事,阿无所言,但占阿颜色。若颜色欣然,则事皆吉;若颜容惨戚,则事皆凶;若阿含笑者,则有大庆;若微叹者,即有深忧。如此之候,未曾一失也。后一旦忽去,不知所在。”葛洪所作《神仙传?李阿传》也作了同样的叙述,只在上文之后加了一段有关古强之事,曰:“有古强者,疑阿异人,常亲事之,试随阿还所宿,乃在青城山中。……强年十八,见阿年五十许;强年八十余,而阿犹然不异。后语人,被昆仑山召,当去,遂不复还也。”《云笈七》卷二十八《二十四治》曾记李阿在平冈治修道,其“下八品”第五平冈治注云:“山在蜀州新津县,去成都一百里,昔蜀郡人李阿于此山学道得仙,白日升天。”葛洪《神仙传》分李八百、李阿为二人,人各为传,表明葛洪认定他们为二人,前者为李八百,后者李阿之号“八百岁公”,实为李阿对“李八百”的假托。之所以假托,是欲借李八百之盛名以创教。
&&&&托名李八百去吴中传道的不止李阿一人,《抱朴子?道意》继李阿事之后,又记有李宽,云:“后有一人姓李名宽,到吴而蜀语,能祝水治病,颇愈,于是远近翕然,谓宽为李阿,因共呼之为李八百,而实非也,自公卿以下,莫不云集其门,后转骄贵,不复得常见,宾客但拜其外门而退,其怪异如此。于是避役之吏民,依宽为弟子者恒近千人,而升堂入室高业先进者,不过得祝水及三部符、导引日月行气而已。……余亲识多有及见宽者,皆云宽衰老羸悴、起止咳噫,目瞑耳聋,齿堕发白,渐又昏耗,或忘其子孙,与凡人无异也。……吴曾有大疫,死者过半。宽所奉道室,名之为庐,宽亦得温病,托言入庐斋戒,遂死于庐中。……余所以委曲论之者,宽弟子转相教授,布满江表,动有千计。”此李宽“到吴而蜀语”,显然又系蜀人。
&&&&据葛洪所记,李宽所传李家道与五斗米道相似,以祝水为人治病,用三部符,并事导引、行气;所居道室名“庐”。
&&&&葛洪又称:“诸妖道百余种,皆煞生血食,独有李家道无为为小差。然虽不屠宰,每供福食,无有限剂,……或数十人厨,费亦多矣。”即是说它不像帛家道那样“煞生血食”,但要举办厨会(道士为人祈福治病的宗教集会),参加者有时达数十人。葛洪认为,如此耗费,“亦皆宜在禁绝之列”。举行厨会的作法,亦与天师道同。李宽所传李家道在吴中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力量,“自公卿以下,莫不云集其门”,“依宽为弟子者恒近千人”,“宽弟子转相教授,布满江表,动有千计”。
& &&至东晋初,又有李脱号称李八百去中州和江东传道。《晋书?周扎传》云:(王敦作乱)“时有道士李脱者,妖术惑众,自言八百岁,故号李八百。自中州至建邺,以鬼道疗病,又署人官位,时人多信事之。”李脱既号李八百,又以鬼道疗病,自属李家道人物。其署人官位的作法,与天师道相同,表明与天师道关系密切。
&&&&此李脱究系何人?史载不详。《太平御览》卷六百七十引《集仙录》记有此前之李脱,云:“李脱居蜀金堂山龙桥峰下修道,蜀人历代见之,约其来往八百余年,因号曰李八百。初以周穆王时来居广汉栖玄山,合九华丹成,去游五岳十二洞二百余年,于海上遇紫阳君授水五之道,又来龙桥峰作金鼎炼九丹,丹成。三于此山学道,故世号此山为三学山,亦号为栖贤山。”《混元实录》和《混元圣纪》卷五作了同样的记载。《三洞群仙录》卷十七引《野人闲话》亦记李脱,云:
&&&&“汉州昌利山李真人讳脱,自西周之初于此山中炼水玉及九华丹,三往三反八百余年,人谓之李八百。丹成,涂石成玉,变砂为珠,至今因雨往往拾得五色真珠者。后汉建武中,饵药骑龙上升。炼丹之处依然存在,其石壁药气所逼,尽成金玉之色,光彩异常。”《三洞群仙录》卷十二又引《列仙传》云:
&&&&“李真多者,神仙李脱之妹也。随兄修炼,而兄授之以朝元之要,行仅百年,状如二十许,遇太上降授以飞升之道,今蜀中有真多治是也。”据此记载,与上述《神仙传》所记李八百相似:因为来往蜀中八百年,人称李八百;修炼之处既有广汉,又有金堂。只是事迹很不相同。或者最初原型只是一个,几经流传之后,事迹愈增愈多,以致传说各异,现皆难于稽考。不过有一点是很清楚的,即此李脱大约也是两汉时期流传于蜀中的神仙人物,其所云“周穆王时来居广汉”固不可信,其所云“后汉建武中骑龙上升”,或许道出了他的真实时代。若此,《晋书?周扎传》所记之东晋李脱只能是假托,不仅“李八百”之号是假托,其“李脱”之名也是假托。至于他本人的真实姓名、履历,就难以查考了。《周扎传》谓其“自中州至建邺”,表明他是先在中州传道,后去建邺活动。据上述很多个号称李八百的李家道道士,都是出自四川,此东晋李脱,或许也是从四川去中州,再去建邺的。
&&&&《晋书?周扎传》又称,李脱有“弟子李弘,养徒山(今安徽霍山),云应谶当王。故(王)敦使庐江太守李恒告扎及其诸兄子与脱谋不轨。时r(周扎兄周靖第二子――引者注)为敦咨议参军,即营中杀r及脱、弘。又遣参军贺鸾就沈充,尽掩杀扎兄弟子,既而进军会稽袭扎。”按以上王敦杀李脱、李弘及周扎一门事,又见《晋书?明帝纪》及《周嵩传》。时在东晋太宁二年(324)。
&&&&继此李弘起义之后,从东晋至南北朝,发生了无数次李弘起义,据《晋书》有关人物传记记载即有:后赵建武八年(342),山东贝丘人李弘自言姓名应谶,举行起义;东晋永和十二年(356),江夏相刘岵、义阳太守胡骥讨“妖贼”李弘,破之;东晋太和五年(370),广汉“妖贼”李弘与益州“妖贼”李金根聚众反,李弘自称圣王;后秦弘始十六年(414),“妖贼”李弘反于陕西贰原,贰原氏仇常起兵应弘。此外,《魏书》《宋书》《南史》还记有多次发生在南北朝时期的李弘起义。正如北魏道士寇谦之《老君音诵诫经》所云:“但言老君当治,李弘应出,天下纵横,反逆者众,称名李弘,岁岁有之”,“称刘举者甚众,称李弘者亦复不少。”为什么在连绵二百余年间,会在全国广大地区内发生如此之多的李弘起义?
&&&&李弘之名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号召力?原来是魏晋时期所出的道书中宣传李弘是太上老君降世的化名。如《老君变化无极经》:“老君变化易身形,出在胡中作真经,……胡儿弭伏道气隆,随时转运西汉中,木子为姓讳弓口,居在蜀郡成都宫。”《太上洞渊神咒经》称他为真君,谓“真君者,木子弓口,王治天下,天下大乐”。“木子弓口”是民间惯用的拆字法,“木子”合为“李”,“弓口”合为“弘”,谓李弘王治天下,天下就将太平,人民享受大乐。在东晋南北朝那种连年战乱、人民朝不保夕的年代里,这种号召自然深受群众欢迎。
&&&&因而以李弘之名发动起义,前仆后继、连绵不绝。
&&&&由上可见,前面那个“养徒山”、图谋“不轨”的李弘,很可能就是依据道书所作的托名。这个行动,表明他已放弃了他师父李脱所用的“李八百”那个老旗号,而改用了“太上老君”这个更具号召力的新旗号。从这个意义上说,尊李八百为祖师的李家道,到东晋明帝时,已被山李弘结束了它的历史,此后的多次李弘起义,已不是李家道旗帜下的起义,而是真君木子弓口旗帜下的起义,只是李家道多年的活动为其后的李弘起义准备了群众基础。
五、上清派
&&&&上清派为早期道教派别之一。是东晋中期杨羲造作的“上清经”逐渐传播后形成的。
&&&&关于“上清经”的来源,《云笈七》卷五李渤撰《真系》,及陶弘景《真诰》卷十九《真诰叙录》均称:东晋兴宁二年(364),有魏华存等众仙真下降,魏将清虚真人王褒所授“上清”众经三十一卷并诸仙真传记、修行杂事等授弟子琅王司徒公府舍人杨羲(331~386),杨得魏华存所传,用隶书写出,传护军长史丹阳句容许穆(305~376)。许穆再传子许(341~370)。《真诰叙录》云:“凡三君手书。今见在世者,“经”、“传”大小十余篇,多掾(许)写。《真授》四十余卷,多杨(羲)书”。由此可见上清派始创过程中,杨、许经书造作之一斑。实际上“上清”众经、诸仙真传记、并修行杂事等即扬羲的扶乩降笔。二许去世后,子临沮令黄民(361~430)收集先世所写经符秘,于东晋元兴元年(402)奉经入剡,为马朗、马罕礼敬供养。至东晋末,有道徒王灵期等向许黄民求经。王等遂在所得几卷经书基础上,窃加损益,盛其藻丽,再次造撰,凡五十余篇。这是继杨、许扶乩降笔之后,又一次“托言真授”的造经活动。从此“上清经”流传甚广,“举世崇奉”。于是,一个以皈依上清经的新道派――上清派渐次形成。
&&&&此时许黄民见王灵期经书卷帙丰厚,门徒殷盛,乃“鄙闭自有之书,而更就王求写”,致使“许王齐辔,真伪比踪”。
&&&&南朝宋元嘉六年(429),许又封其先世真经一橱留马家。后又为嘉兴殳季真所得,以付陆修静。陆又兼得《灵宝经》《三皇文》,遂总括《三洞》为世宗师。泰始七年(471),陆撰《三洞经书目录》,继又“撰经义百有余篇”,于是上清派“孙经宗坛,教法大备”。后陆又以“三洞”并杨、许真书授弟子孙游岳(398~489)。至梁代,陶弘景(456~536)又师事孙游岳。于永明六年(488)在茅山获杨、许手书。八年,传又得真人手迹十余卷。十年,陶弘景隐居茅山,自称华阳隐居。
&&&&为弘扬上清经法,他在顾欢《真迹》的基础上,以“真人口授之诰”为名,编《真诰》一书,其《真诰叙录》对“上清经”之源流及传授过程作了较详细的叙述。陶更广集上清法术,纂《登真隐诀》二卷,使上清经诀较之陆修静时更为完备。由于陶弘景为陆修静二传弟子,对上清派又作出较大贡献,遂成上清派的著名代表人物。此后“茅山”成为上清派的中心,世人改称上清派为“茅山宗”,而进入上清派发展的新阶段。
&&&&上清派最早崇奉的主要经典是《上清大洞真经》(一称三十九章经),谓读之万遍即可成仙,被誉为“仙道之至经”。
&&&&《正统道藏》收《上清大洞真经》六卷,系南宋茅山上清三十八代宗师蒋宗瑛之校勘本。谓“苦斋三年,乃得读之”,而诵咏万遍即可“乘云驾龙”而升天,是谓“上登上清”。盖道教认为:天有玉清、太清、上清三境,皈依上清派修行得道、即可升入“上清”,比天师道的“太清”更高。该经首叙修炼者登斋入靖,诵咏《大洞真经》前,应经叩齿、咽津、行气,存思(一称存想)、咒祝等一套程序,以及“存思日月法”、“存思二十四星法”等。“存思”,乃早期上清派的典型修炼法,出于魏晋间的《黄庭内景经》。该经也是上清派崇奉的另一重要经典,是一部以中国医学脏腑学说为理论基础,认为人体百脉关窍各有主神,需用“存思”法以存守身神的修炼专著。尽管经中缺乏具体作法,功理、功效也多有不实之辞,但借“存思”身内诸神、身外诸物来集中意念,达到精神内守,神不外驰,正体现了上清经法的根本。
&& &上清派尊元始虚皇天尊、太上玉晨大道君、太微天帝大道君、后圣玄元上道君、上相青童道君、上宰总真道君、小有清虚道君为“上清经圣师七传真系之谱”。奉魏华存为开派祖师,“嗣上清第一代太师”。杨羲为第二代玄师,许穆为第三代真师,许为第四代宗师,马朗、马罕为第五、第六代宗师,陆修静为第七代宗师,孙游岳为第八代宗师,陶弘景为第九代宗师。
&&&&上清派的开创人物均为士族出身,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统治阶级上层亦有联系,但东晋王朝对江南士族怀有戒心,因而仕途多不得志,而崇道入教。上清派多重于个人精、气、神的修持法,不重符、斋醮和外丹、贬斥房中术,易为士大夫和统治阶级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该派能较快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上清派的出现,反映了民间道教转向士族道教发展的变化。后经陶弘景的阐扬,形成茅山宗之后,由于人才辈出,成为隋唐时期影响最大的道教派别。广州海珠区太极拳&
六、灵宝派
&&&&灵宝派为早期道教派别之一。由东晋末年葛巢甫在古《灵宝经》传授基础上进一步造作“灵宝”类经典之后所肇建。
&&&&葛巢甫是东晋著名道士葛洪的从孙,生当东晋晚期。在此之前很久,即有灵宝经书的造作与传授。东汉袁康所作《越绝书》,载有神人授夏禹《灵宝五符》经的神话故事,略谓:“昔禹治水于牧德之出,遇神人授以《灵宝五符》。后藏于洞庭之包山(今太湖西洞庭山)。”“至吴王阖闾时,有龙威丈人得符献之,吴王以示群臣,皆莫能识,乃令(使者)赍符以问孔子。”孔子告之乃《灵宝五符》云云。葛洪《抱朴子?辨问》有类似的记载。并谓:“《灵宝经》有《正机》《平衡》《飞龟授AE|》,凡三篇,皆仙术也。”其《遐览》篇即著录《正机经》《平衡经》《飞龟振经》各一卷,盖以一篇为一卷。
&&&&葛洪《遐览》篇所录之书出自其师郑隐所藏,证明在郑隐、葛洪之前,确有《灵宝经》问世。现《正统道藏》所存《太上灵宝五符序》卷上,亦载有上述授经故事,所述《灵宝经》渊源,大致与《越绝书》《抱朴子?辨问》之说合,只是略有增益,其书名亦同于《越绝书》之《灵宝五符》。据刘师培《读道藏记》考证,此序及文与北周甄鸾《笑道论》及《御览》所引《五符经》文合,证明它确是古《五符经》。此《太上灵宝五符序》共三卷,只上卷之首段方为序文,其余为经,现将三卷皆标作序,“乃标题之讹也”。刘师培又据《太上灵宝五符序》卷上之“《五帝官将号》章,详析五方帝名及五色;
&&&&《太清五始法》章,以五藏、五常配五行,并及孤虚王相之法”认为“均汉人遗说,即出自汉季,亦未可知。”由上可见,在东汉末,至迟到汉、魏之际,已有“灵宝经”如《灵宝五符经》的出现,只是道士们为了神秘其书,将其托为夏禹或帝喾所授或所传。其托始之辞虽不可信,而出世年代较早,却是可以从书中反映的时代思想特征来断定的。
&&&&尽管灵宝经书出现的时间较早,但其卷帙一直较少,流传也不广。直到东晋中叶,继杨羲、许谧造作“上清经”之后,葛巢甫以古《灵宝经》为基础,加以附会引伸,造作出大批“灵宝”类经书,才使其卷帙有所增加。也正是在葛巢甫等大量造作“灵宝经”的基础上,才逐渐形成以此经书命名的灵宝派。葛巢甫造作“灵宝经”书的时间,大致在杨、许造经之后,到其以经书传弟子任延庆、徐灵期之前。杨、许造“上清经”始于晋哀帝兴宁二年(365),葛巢甫以经书传弟子任、徐在安帝隆安(397~401)末。葛巢甫所造“灵宝经”,在社会上很快得以流传,当王灵期诣许黄民求受“上清经”时(在许黄民于元兴三年奉经入剡后),已是“风教大行”。据日本学者小林正美考证,葛巢甫造作的“灵宝经”,主要有《灵宝赤书五篇真文》《灵宝赤书玉诀妙经》等。
&&&&葛巢甫及其后继者在造作“灵宝经”时,勾划出一个上自元始天尊,下至葛玄及其后嗣的传经谱系。《云笈七》卷三《道教所起》称:“今传灵宝经者,则是天真皇人于峨眉山授于轩辕黄帝,又天真皇人授帝喾于牧德之台,夏禹感降于钟山,阖闾窃窥于句曲。其后有葛孝先之类,郑思远之徒,师资相承,蝉联不绝。”《灵宝略纪》更进而称:“经一亿劫,天地乃开,劫名赤明,有大圣出世,号曰元始天尊,以灵宝教化,其法兴显。”又经若干劫,太上大道君出世,“元始天尊下降,授道君灵宝大乘之法。”并赐道君“太上”之号。“帝喾时,太上遣三天真皇赍《灵宝五篇真文》以授帝喾,……广州海珠区太极拳&
&&&&帝喾将仙,乃封之于钟山。……至夏禹登位,乃登名山巡狩,度弱水,登钟山,遂得帝喾所封《灵宝真文》。……禹未仙之前,乃复封之镇乎北岳及包山洞庭之室。”后吴王阖闾登包山得之,群臣不识,以问孔子,谓是《灵宝五符真文》。因阖闾“侈性慢易,不能遵奉道科,而真文乃飞上天,不知所在。后其子夫差嗣位,乃登劳山复得之,奉崇供养,自尔相承,世世录传。至三国时,吴主孙权赤乌之年,有琅葛玄字孝先,……入天台山学道,精思遐彻,未周一年,感通太上遣三圣真人下降,以灵宝经授之。……孝先凡所受经二十三卷,并《语禀》《请问》十卷,合三十三卷。孝先传郑思远,又传兄太子少傅海安君字孝爱,孝爱付子护军悌,悌即抱朴子之父,抱朴从郑君(思远)盟,郑君授抱朴,于罗浮山去世,以付兄子海安君,至从孙巢甫,以隆安之末传道士任延庆、徐灵期等。世世录传,支流分散,孳孕非一。”类似上述传经谱系,在陆修静《灵宝经目序》《道教义枢》卷二《三洞义》《云芨七》卷六《三洞并序》等书中,皆有记述。其所云元始天尊降授太上大道君,再遣三天真皇降授帝喾、夏禹、吴王阖闾云云,自属虚构的神话,所谓葛玄于天台山得“灵宝经”三十三卷,亦为造经者的依托。因葛玄乃葛洪从祖,其所撰《抱朴子》和《神仙传?葛玄传》,以及《道藏》所引《抱朴子》佚文,皆未载其事,仅提到葛玄、郑思远等传授《太清丹经》及《三皇文》。元谭嗣先造《太极葛仙公传》,录有陶弘景《吴太极左仙公葛公之碑》,亦未记其事。因此,陈国符《道藏源流考》曰:“盖本无其事,因六朝吴、会间,盛传葛玄神迹,故造经者依托之耳。”有学者提出,既然汉末已经造出“灵宝经”,葛玄传授其中某些部分,并不是完全不可能的。广州太极拳
&&&&这种推测不无一定道理。但即使这样,葛玄所得仅是古《灵宝经》的某些部分,绝不会有《灵宝略纪》所云三十三卷,只能是葛巢甫及其后继者所造作。如真有其事,葛洪《抱朴子内篇》是不会不载的。
&&&&从上述葛巢甫及其后继者所编造的传经谱系中,可以看出,灵宝派尊奉的最高神是元始天尊,祖师是三国吴道士葛玄。晋末至南朝宋时期所出的许多“灵宝经”,大多托称元始天尊所说,并以太极左仙公葛玄“语禀”、“请问”的形式加以铺叙。其中如《洞玄灵宝本行宿缘经》,原名为《太极左仙公请问经》,《洞玄灵宝本行因缘经》,原名为《仙人请问众圣难经》。据《灵宝略纪》载,葛玄所受三十三卷“灵宝经”中,即有“《语禀》《请问》十卷”。将这么多经书依托于葛玄“语禀”、“请问”,自非祖师不具如此资格。广州海珠区太极拳&
&&&&灵宝派所奉经典,以较早出世的《灵宝五符序(经)》《灵宝赤书五篇真文》,和稍后出世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简称《度人经》)为最重要。但因《度人经》强调劝善度人,标出了该派立教的主旨,故被后世灵宝派道士所特别重视,并被《正统道藏》收作第一部经书,因此后来《度人经》就成了灵宝派的祖经,许多道士皆为之作注。劝善度人确是灵宝教义的重要内容,也是它区别于其他道派的重要特点,与它同时出现的上清派着重个人修炼,即与它有区别。后出的不少《灵宝经》不断对此主旨进行阐发。陆修静《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称:“圣人传授经教,教于世人,使未闻者闻,未知者知,欲以此法桥,普度一切人也。”①《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因缘经》还假葛玄之口告戒地仙三十三人说:
&&&&“子辈前世学道受经,少作善功,唯欲度身,不念度人;唯自求道,不念人得道,不信大经弘远之辞,不务斋戒,不尊三洞法师,好乐小乘,故得地仙之道。”即只念度身,不念度人,只能成为地仙,不能成为天仙。
&&&&灵宝派的基本信仰,仍是长生成仙。但因南朝时期所出的“灵宝经”大量汲取佛教教义,起因果报应,三世轮回,涅 灭度等,故而使它的成仙思想被染上浓重的佛学色彩。如《太上洞玄灵宝智慧定志通微经》云:“当知三界之中,三世皆空;知三世空,虽有我身,皆应归空。明归空理,便能忘身。能忘身者,岂复爱身?身既不爱,便能一切都无所爱,唯道是爱。”这是佛教“以有生为空幻,故忘身以济物”的思想,与道教原来提倡的爱身养生的宗旨大异其趣。既不爱身,也就不再追求肉体不死,即身成仙,而只追求积功累德,死后升入仙堂,或来世成仙。因, 此不少“灵宝经”宣扬所谓“灭度”“轮回”的成仙步骤,即要经过几死几生、若干轮回之后才能成仙。如《九天生神章经》云:“夫学上道,希慕神仙,及得尸解,灭度转轮,终归仙道。形与神同,不相远离,俱入道真。”《升玄内教经》云:“泥丸灭度,得免地官,魂神澄正,得升天堂,或补仙品,或生圣王,更相转轮,储积德行,行满福立,云舆乃迎。受度积功,非唯一生,志意不倦,克成仙王。”《诸天内音经》更假托天真皇人现身说法,叙述他经过六道轮
回、九灭九生之后,才“凌超三界,位登天真。”
&&&&《洞玄灵宝智慧定志通微经》又称道教最高神乐静信,也是经过多次轮回,累世积德之后才成高仙。葛洪《抱朴子?道意》云:“夫神仙之法,所以与俗人不同者,正以不老不死为贵耳!”今灵宝派宣扬所谓“灭度”、“轮回”,即几死几生后成仙,无疑是对原有神仙说的修正。广州海珠区太极拳&
&&&&灵宝派的修炼方法,主要是符咒术,用它来召神役鬼,消灾除病,也用它上通天神,使修道者名登仙籍。又特别重视斋醮科仪,疑为葛巢甫所撰的《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云:“夫学真仙白日飞升之道,皆以斋戒为立德之本矣。”
&&&&陆修静也谓“斋直是求道之本”。因此他为道教撰写了大批斋醮科仪书,特别是灵宝斋仪。此外,受上清派的影响,也讲存神,服气,叩齿,咽津。从其重符科仪方面说,它与天师道相接近,而与上清派有区别;从其强调劝善度人方面说,又与天师道和上清派都不完全相同。广州太极拳
&&&&《灵宝略纪》称,葛巢甫在隆安末,将“灵宝经”“传道士任延庆.徐灵期等,世世录传,支流分散,孳孕非一。”&&&《道教义枢》卷二《三洞义》作了同样的记载。任延庆事迹不详,徐灵期在《南岳九真人传》《南岳小录》《南岳总胜集》等中皆有记载。《南岳总真集?衡岳观》称其为吴人。但《南岳九真人传》与《南岳小录》皆称他于西晋武帝太康八年(287)去南岳建衡岳观,盖误。《南岳九真人传》称其为“宋时人”,以南朝宋“元徽二年甲寅(474)九月九日于上清宫白日升举。”(《南岳总胜集》谓元徽元年九月九日冲举),盖得其实。
&&&&除任延庆、徐灵期传“灵宝经”外,与其同时的陆修静(406~477)则是更为重要的传人。他是南朝著名道士,对改造旧道教、建立士族新道教有很大的贡献。他与天师道、上清派、灵宝派皆有渊源,但皆无直接的师承关系,自称“三洞弟子”。唐道宣《广弘明集》卷四对其评述曰:“昔金陵道士陆修静者,道门之望,在宋齐两代,祖述三张(张陵、张衡、张鲁),弘衍二葛(葛玄、葛洪)。郗张之士,封门受。
&&&&遂妄加穿凿,广制斋仪,糜费极繁,意在王者遵奉。”这一段评语是比较中肯的。
&&&&陆修静对灵宝经的弘扬和灵宝派建造确有突出的表现。
&&&&第一,他对灵宝经书进行系统整理。因为自葛巢甫造构“灵宝经”以后,不少人又将它和“上清经”等相杂糅,继续造作灵宝经典。“或删破《上清》,或采抟余经,或造立序说,或迥换篇目,裨益章句,作其符图,或以充旧典,或别置盟戒”。②
&&&&陆修静认为必须彻底改变当时“精粗糅杂,真伪混行”的状况。为此他对当时流行的五十五卷“灵宝经”,逐一进行辨别,剔除伪经,编出《灵宝经目》,于元嘉十四年(437)上呈宋文帝。在奏呈的表文中称:“即今见出元始旧经,并仙公所禀,臣据信者合三十五卷。”③此《灵宝经目》已佚,他所考订的是哪三十五卷,目前已难确切判定。
&&&&第二,对某些灵宝经进行阐释。陶弘景《真诰》卷二十《真诰叙录》称陆修静“既敷述《真文赤书》《人鸟五符》等,教授施行已广。”按《真文赤书》即《五篇真文》,载于《道藏》者不止一处,此指《元始五老赤书玉诀》,见《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卷上,据日本学者考证,为葛巢甫所造。
&&&&《人鸟五符》,在今本《五符经》(即《太上灵宝五符经》)无其文,是早已亡佚的古《灵宝经》。陆修静对它们作了“敷述”,使之扩大了传播范围,至陶弘景时,其“教授施行已广”了。
&&&&第三,系统撰订斋醮科仪。据记载,三张五斗米道时期,曾制作了部分道教斋仪,如涂炭斋、旨教斋。寇谦之改革天师道,和葛巢甫肇建灵宝派时,也曾增制了某些斋法,或撰写了某些斋仪书。但内容都较简单。陆修静总结了已往经验,重新造作了大批斋仪,使之从内容到形式都得到了充实和提高。据他所著《洞玄灵宝五感文》记载,他把原天师道的一二种斋仪,扩充为包括天师、上清、灵宝各派斋仪在内的“九斋十二法”。即上清斋二法;灵宝斋九法:金斋、黄斋、明真斋、三元斋、八节斋、自然斋、三皇斋、太一斋、指教斋;洞神斋一法,即涂炭斋。据《无上黄大斋立成仪》记载,陆修静撰作了除黄斋外的上述各种斋仪书。据其他资料记载,他又撰有多种斋醮乐章,如《升玄步虚章》《灵宝步虚词》《步虚洞章》等。《茅山志》卷十称陆修静“所著斋法仪范百余卷”。经过陆修静的大量撰著,道教的斋醮仪式基本上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其后隋唐道士张万福和唐末道士杜光庭继续撰著斋仪,皆以陆修静之书为本。斋醮法事是道教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方式,又是交通朝廷、影响群众的重要手段,对社会的影响很
大。陆修静的上述建树,自然获得后世道士的赞誉。
&&&&由于陆修静从事了上述工作,“于是灵宝之教,大行于世。”④
&&&&可以说,灵宝派虽为葛巢甫所肇建,但它的真正弘扬者则是陆修静。或者说,经过陆修静的弘扬之后,灵宝派才大行于世。
&&&&其“大行于世”的情况,陶弘景《真诰》的两条注文从侧面作了反映。该书卷十一注曰:在齐初,上清道士王文清曾在大茅山下建崇元观,二十年内,“远近男女互来依约,周流数里,廨舍十余坊。而学上道者(指修上清经者――引者注)甚寡,不过修灵宝斋及章符而已。”同书另一注文说:
&&&&茅山每年“三月十八日辄公私云集,车有数百乘,人将四五千,道俗男女,状如都市之众。看人唯共登山作灵宝唱赞,事讫便散,岂有深诚密契,愿睹神真者乎!”可以看出,从齐到梁,作为茅山宗祖山的茅山,上清法反而不被人们所重视,群众感兴趣的倒是灵宝派的斋醮法事,灵宝信徒超过了上清信徒。这是陆修静弘扬灵宝经法的结果。
&&&&陆修静虽对灵宝派的发展有很大贡献,但未见有弟子传承其灵宝经法者。因此灵宝派在陆修静之后的情况已不甚明了,且直至隋唐,也无灵宝道士显名于世者。大约至北宋初,方见灵宝派在江西清江县阁皂山形成传授灵宝经的中心,被称为阁皂宗,使灵宝派再次显名于世。&&&
&&&&①②③④ 《道藏》第9册824页,第22册19页,第9册839页,第6册376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七、楼观道
&&&&楼观道为早期道教派别之一。形成于北朝北魏时期,流传至隋唐间。
&&&&楼观道尊尹喜为祖师。尹喜的原型是春秋时代与老聃齐名的道家关尹。《庄子?天下》将其与老聃并列,叹为“古之博大真人哉”!关尹主张“在己无居,形物自著”,做人要“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所以他“未尝先人,而常随人。”《吕氏春秋?不二篇》在论诸家学术特点时,称“老聃贵柔”、“关令贵清”。高诱注云:“关尹,关正也,名喜,作《道书》九篇。”司马迁为老子作传,有曰:“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①于是关尹遂成为关令尹喜,道德五千言之《老子》遂成为老子为尹喜所写之书。传为刘向所著之《列仙传》曰:“关令尹喜者,周大夫也。善内学,常服精华,隐德修行,时人莫知。老子西游,喜先见其气,知有真人当过,物色而遮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为著书授之。后与老子俱游流沙化明(‘明’为‘胡’字之误――引者注),服苣胜实,莫知其所终。尹喜亦自著书九篇,号曰《关令子》。”此传除将尹喜之官阶由函谷关令升为周大夫外,又增加了他善内学、隐德修行的行谊,特别是增加他与老子俱游流沙化胡的内容。其后道士们据此加以增饰、渲染,敷衍成系统的老子化胡成佛的故事。其中除西晋王浮作《老子化胡经》以外,东晋、南北朝时,又有《玄妙内篇》《出塞记》《关令尹喜传》《文始内传》等许多有关老子和尹喜的传记,加以渲染。在这些经、传中,尹喜始终是老子化胡(实为化佛)的随行大弟子和得力的助手或代理人,成为老子化胡故事中最显赫的人物。因此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的楼观道就选择这个显赫人物作为自己的创派祖师。《楼观本起传》:“楼观者,昔周康王大夫关令尹之故宅也。
&&&&以结草为楼,观星望气,因以名楼观。此宫观所自始也。问道授经,此大教所由兴也”。②《楼观先师传》和《楼观本记》亦称:昔周康王闻尹先生有神仙大度之志,乃拜为大夫,并赐嘉名,因号此宅为楼观焉。次昭王时,大夫遇老君,因遂得道。其次,穆王乃钦尚遗尘,为建祠修观,召幽逸之人,置为道士。自尔相承,于今不绝。③意即楼观道是在周康王时开创的,尹喜为其创教祖师。这无非是为了托之古远,在佛道斗争中以抬高自己的身价而已。事实上,该派在南北朝时期,也是力主老子化胡之说,为排佛教思想之最烈者。
&&&&尽管楼观道尊奉尹喜为祖师,但不能证实楼观道在周康王时就已创立。因为道教所尊奉的始祖老聃是春秋末期人,如果真有一个关令尹喜,也只能与他同时,怎能在他们出生之前很久的西周康王时会产生出一个道教派别来?因为道家老子之变为道教老子,道家学派之演变为道教,是在他们以后很久的事。楼观传记作者为了使人相信尹喜在西周初年确已创立楼观道,又在尹喜之后,安排了十二名所谓周秦道士:尹轨、杜冲、彭宗、宋伦、冯长、姚坦、周亮、尹澄、王探、李翼、封衡、张皓(见《仙苑编珠》所引《楼观传》)。称他们相继住楼观,续传尹喜之道。当然,这些记载,皆非信史。
&&&&据其他有关资料核查,陕西周至县楼观,自三国末期起,始有道士隐居修道。最早者为三国末的郑法师(履道)。继之者有其弟子梁谌,活动于西晋,卒于东晋初。接着又有王嘉、孙彻、马俭等,活动于东晋十六国时。截至东晋末,楼观道士仍然很少,对社会影响甚微。表明在那之前,楼观道尚未形成一个有一定特征和一定内聚力的道派。它正式形成为一个对社会产生影响的道派,始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时。据有关资料记载,太武帝始光(424~428)初,道士尹通事马俭法师于楼观,其后道术精进,渐获令誉。“太武好道,钦闻其名,常遣使致香烛,俾之建斋行道。自是四方请谒不绝。④嗣后,道士牛文侯、尹法兴等人才接踵而至,道士增至四十余人。北魏孝文帝太和(477~499)中,道士王道义又从姑射山率门弟子六七人来楼观,并大修观宇,土木工匠就役者,日常百数。楼观坛宇,一皆鼎新。王道义又“令门人购集真经万余卷”,置楼观。⑤再后,西魏文帝又钦敬楼观道士陈宝炽,召入延英殿问道,太师安定公及朝士大夫皆从而
师之。大统十五年(549)卒,诏谥正懿先生。⑥又召其弟子李顺兴至都城,试以法术,“有验,由是朝野钦信。”⑦由是观之,在北魏时期,楼观道在封建统治者的支持下,始正式形成为一个拥有相当数量的徒众、并对朝野上下有一定影响力的道派。广州太极拳&& 广州市海珠区太极拳
&&&&楼观派尊奉的经典主要是《道德经》,因为传说此书是老子应尹喜之请而作,故为该派道士必修的经典。其次,因该派坚主老子化胡说,故敷衍老子化胡最鲜明的某些经书,如《老子化胡经》《老子西升经》《老子开天经》和《妙真经》等,皆为该派所重视。《道教义枢》卷二《七部义》引《太玄经》云:“无无日道,义枢玄玄。而尹生所受,唯得《道德》《妙真》《西升》等五卷。”《甄正论》卷中云:“(老子),后遂西之流沙,至函谷关,为关令尹喜演《道德》二篇上下两卷,论修身治国,戒刚守雌,挫锐解纷,行慈俭谦下之道,成五千余言。尹喜录老子谈论言旨为《西升记》,其中后人更增加其文,参糅佛义,大旨略与道经微同。多说人身心情性禀生之事,修养之理,夭寿之由。后人改记为经。”此外,据《仙苑编珠》所引《楼观传》和《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三十所编楼观道士诸传讯载,楼观道士除修习上述诸经外,又传习多种上清经,如《大洞真经》《黄庭内景经》《上清琼文帝章经》《太上素灵洞玄大有妙经》《太上隐书》《灵书紫文》等,和少数灵宝经和三皇文。上清经和灵宝经皆肇造于东晋中叶,至东晋末和南北朝初始广泛流播,楼观道士传习上述经书,当在北朝初叶以后。由此又从另一个侧面证明楼观道确实形成于北魏时期。广州市海珠区太极拳
&&&&楼观道传习的修炼方术,表现了杂采兼收的特点,即符与丹鼎皆习。如梁谌“食磐谭缶∑涿睿止闼鞯ど埃苟薄"嗦砑蠹认菁渍己蛑ǎ侄瞎取⒎⑿衅⒌家鼓芤凼雇蛄椋埔廴盒埃沽《纳瘛"嵋ā胺凭⑿刍啤⑻烀哦辍保帜芪酥尾 F渌ス鄣朗看蠖既绱恕2还秸呦啾龋骋┪镌诼ス鄣朗恐懈毡椤
&&&&楼观道发展至北周及隋,进入其鼎盛时期。道士王延,字子元,扶风始平(今陕西兴平)人。西魏大统三年(537)入道,师陈宝炽于楼观。与李顺兴相友善。后访华山云台观,复师茅山道士焦旷,得三洞秘诀真经。北周武帝闻其名,遣使召之,王延至都久之,复还西岳云台观,诏增修该观以居之。广州太极拳
&&&&其后武帝下诏废佛、道,建立通道观。命王延于通道观校雠三洞经图,凡八十余卷;又作《三洞珠囊》(非现存王悬河之《三洞珠囊》)七卷,奏贮于通道观。隋文帝即位,置玄都观,诏以延为观主,复以延为道门威仪。据说隋文帝还从之受智慧大戒,大臣苏威、杨素等皆北面执弟子礼。王延于仁寿四年(604)卒于通道观(《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三十《王延传》)。又有道士严达(字道通),北魏末入道,师楼观道士侯楷,“学穷琼韫,博通妙术”,也驰誉于周、隋之际。北周武帝建德中沙汰佛教,正议同废道教时,诏严达入便殿,问佛、道二教优劣。严达答曰:“主优客劣”。谓释出西域,是客,道在中夏,是主。并谓:“客归则有益胡土,主在则无损中华。
&&&&去者不追,居者自保,又何送乎。”⑩表现了明显的排佛思想。
&&&&据说“上嘉其对”,然迫于形势,不得不二教同时俱废。武帝废除佛、道二教后,决定建通道观于田谷之左,选释、道二教中人以居之。其中选有楼观道士严达与王延、苏道标、程法明、周化生、王真微、史道乐、于章、张法成、伏道崇等十人。他们“以道术相忘,同乎出处,世号曰‘田谷十老’”。⑾隋文帝开皇(581~600)初,严达又重修楼观宫宇,度道士满百二十员,羽流精炼,“朝野宗奉”。⑿
&&&&进入唐代,因唐宗室认道教始祖老子为圣祖,相应大力尊崇道教,特别是因楼观道士岐晖(字平定)曾赞助李渊起义,故李渊作大唐皇帝后,对楼观道特予青睐。武德(618~626)初,敕修楼观宫宇,并赐田土十顷以充基业;又令改楼观为宗圣观,以岐晖为观主,诏赐粟帛以充斋给。武德七年(624)十月,李渊又亲诣楼观,祀老子。岐晖于贞观四年(630)羽化后,高宗即位,命原宗圣观道士尹文操任昊天观主兼知宗圣观事。尹文操又曾奉敕撰《玄元皇帝圣纪》一部,凡十卷,总百十篇。高宗览卷大悦,授尹文操银青光禄大夫、行太常少卿事。此后又著《祛惑论》《消魔论》三十卷,续《楼观先师传》一卷,表现出强烈的排佛思想。
&&&&总之,直至唐前期,在唐王朝的支持下,楼观道一直处于向上发展阶段。天宝(742~755)年间爆发安史之乱,此后楼观道趋于衰落。中经两宋,终于默默无闻。北宋太宗端拱元年(988),曾改楼观(宗圣观)为顺天兴国。至金哀宗天兴(1232~1234)间,因遭兵燹,楼观焚毁殆尽。至元代,全真道加以修复,变为全真观宇,原楼观道士亦转为全真道士。&&&
&&&&① 《史记》第7册2141页,中华书局,1959年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⑿ 《道藏》第19册543页,第22册707页,第5册271页,272页,272页,274页,270页,271页,第32册307页,第5册275页,275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关键词:(,,,,,,,,,,,,,)
天下太极出武当,练习武当太极拳,延年益寿,强身防身,消除亚健康,开发智力!
版权所有 网址:
信息产业部备案:
友情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氏太极拳教程高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