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颁奖词带分论点怎么写

[转载]阅卷老师给出满分的理由&&一一下面的评语来自《2015
阅卷老师给出满分的理由
一一下面的评语来自《2015年高考满分作文》&
1、引用贴切。本文非常贴切地引用了古诗名句“道是无情却有情”,即把它作为题目,又将之作为论证是中心,十分巧妙。
2、从本文的标题(柔也人生,刚也人生)即可以看出立意的深度与厚重,柔和与坚硬都是人生,但如何让二者刚柔相济、浑然一体,则需要智慧,这就给读者以深刻的思考与启迪。
3、文章的标题(刚柔并济,造就和谐的自我)即凸显了作者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扣合所给材料进行立意。
4、文章题目“让信任开花”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引出对信任的渴望。
5、文章标题为“自然,触手可及”,观点可以明确为“通过直接感知,亲近自然”,是属于切合题意的。
6、文章标题“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对仗工整,立意鲜明,文采斐然。
7、标题“用心感受,自然近在咫尺”,可谓观点鲜明。
8、题目(夜色温柔)新颖,先声夺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新颖的标题,不仅有顾盼神飞的美感,还有先声夺人的气势。一篇说理文,却能采用形象而又有诗意的标题来统领,将文章意旨巧妙而温婉地传递出来,颇值得称道。
9、形象生动,诗化说理。仅以文题为例,考生用“花开花声”,来比喻那些“踏踏实实做人,安安静静搞好学问”的人,诗化的表达,让文题多了些许迷人的魅力。
10、标题(错路中的坦途)便以两个看似矛盾的词汇传达出作者新巧的主旨,让人耳目一新。
11、标题跳脱“路”一词,大胆采用“尊规、革新、成功”三个行文核心概念独立成题,既大张旗鼓地坚定文章的立场,又新颖别致不拘一格。
12、文章标题即论点:“品格成就作品”,让人一目了然。
13、题目“为自己开扇窗”,紧扣材料中“大树”善于自我变通,自我调节的精神实质,中心突出,思想含蓄隽永。
14、这则材料的核心内容是描述实验结果与结论,标题中关键词“发现真与美”标志着考生对材料的理解与把握全面而深刻,自然胜人一筹。
1、立意准确。以书信体式开篇,先表明作者的观点,即对小陈的做法持肯定态度,使得本文的立意非常准确。
2、立意新颖,重点突出。本文以小陈是“另类”地孝子为中心展开,立意非常新颖。
3、角度新颖,立意准确。本文以对小陈的行为存有质疑的人为论证写作的对象,角度独特新颖。
4、立意精当。从“亲情”与“法理”两者的关系方面入笔,赞同小陈的做法,因为小陈的做法“既合情理又合法理”。如此立意,非常精当。
5、观点明确。本文开篇即明确作者的观点,即为小陈的行为点赞。接着从“小陈此举是对父亲的淳朴的爱”“小陈此举是对社会有帮助”“小陈此举会引起强烈的社会共鸣”这三个方面进行了非常透彻的论证,凸显了本文的主旨。
6、观点明确。本文开头从概述材料的内容入手,明确文章的观点一一女儿小陈的做法“道是无情却有情”(也是题目)。
7、立意深刻。本文以“存有质疑的网友”为对象,阐述写小陈的行为“无须质疑,而且值得社会为之喝彩”这一深刻的立意。
8、主题鲜明。本文作者对写作材料的理解与把握准确,“说到底,文化才是最重要的,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才是中华民族的根,才是最具风采”,紧扣作文材料来谈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提升了文章的品位。
9、观点醒目突出。文章开篇点题,紧扣“人生没有等出来的成绩,只有走出来的辉煌”的主旨。
10、文章对写作材料的理解与把握准确,“人生没有等出来的成绩,只有走出来的辉煌”,由对老王的评述转入对自己人生的论述,拓宽了写作范围,提升了文章的品位。
11、切合题意。该文观点醒目突出。“矢志创新人最美”,文章主旨深刻醒目,颇具震撼人心的力量。
12、主旨深刻醒目。“大千世界,风情万千,希望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全文紧紧围绕这一主旨。
13、主题鲜明,感情真挚。本文作者对写作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较准确,文章紧扣“谁更具风采”,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感情较真挚。
14、考生旗帜鲜明地表达了“活出真实的最美风采”的观点,传递一种正能量,很有社会意义。
15、立意精准,想象合理,内涵深刻。作者将自己定位为林则徐的儿子,陪伴父亲远赴新疆流放地。--------清晰可见作者对这一英雄人物的熟悉和钦佩之感,切合题目要求。
16、主题鲜明,详略得当,情感真挚。
17、立意新颖,情感真挚。-------约略可见汪曾祺《葡萄月令》、王蒙《葡萄的精灵》等作品的影子。作者阅读和写作的功底深厚扎实。
18、切合题意,中心突出。------能从成长中亲身经历的事情,写出独到的思想人生,中心凝练突出,扣题意识较强。
19、明确、直接、干脆,直抵所给材料的核心立意一一“站在刚与柔的边缘,我们应该俯首拾起,将它们糅合在一起,造就和谐的自我”,观点鲜明,不枝不蔓,主旨凸显。
20、在立意上,简明、深邃。
21、本文立意精准,将成功与具备“范儿”完全契合。
22、本文立论准确,切合题意,利用材料中的提示内容,由民族写到个人,思路清晰自然。
23、文章紧扣材料提示语,准确把握主旨,将“范儿”的精神气质与内涵从不同方面进行了全面诠释,深度解读。
24、文章结合材料从一个独特的角度一一“传递孝”立意,告诉人们要把“孝”这一美好的有价值的东西一代一代传递下去,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25、紧扣主题,充实内容。文章紧紧围绕“从容”和“匆匆”来立意,巧妙地点出二者与“智慧”的冥合之处,既丰富了前两者的内容,又深化了对“智慧”的理解。
26、联系生活,巧妙立意。文章能够紧贴生活实际,深入思考生活背后蕴含的人性来立意。
27、立意深刻,吃准材料。
28、立意新锐,思想深邃。在“开拓创新”成为渴望成功者的捷径、“盲目喝彩”成为看客惯用的手段,而“开拓者”的队伍空前壮大的现象成为一种社会潮流时,作者清醒地把这些“离经叛道的狂热盲目者”定义为“灰色开拓者”,并响亮地喊出“莫为‵灰色开拓者‵喝彩”的发人深省的最强音!
29、立意独到,见解深刻,能客观地针砭时弊,格调积极健康。
30、思想深刻,角度独到,将“路”的理解升华为“真理之路”,体现出思考的智性及知性。
31、观点新鲜,作者标新立异地对“众人之路”进行肯定,强调“尊规的重要性”,避免了极端化是思维,呈现出个人独特的见解。再阐述“尊规而不革新没有前途”,又补充论证“盲目创新形同玩火自焚”,最后独树一帜地提出“尊规与革新有机结合”这一观点,体现出作者深刻的见解。
32、立意大气:“作为社会领头羊的肩负时代重任的知识分子”理应“肩负开辟道路第一人的重任”。
33、审题准确,立意精当。作者从文学作品的风格谈起,明确有力地指出“作品的内容,作者的人品和个性,都是多元的,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并不绝对一致”这一观点,并借“并不绝对”一词表明其论证的严谨和思辨。
34、审题准确,有自己的理解和生发。
35、立意明确,具有思辨性。文章正确解读材料,得出“文并非定如其人”的辩证结论。
36、首尾呼应,论点鲜明。开头引用《墨子》中的名言,在分析的基础上论点。结尾再次重复论点,呼应开头,从而做到了论点鲜明突出。
37、紧扣材料,立意准确。论点来自对材料的概括和分析,十分准确。为让读者意识到这一点,作者在第二段结合作文命题材料进行分析,且在分析时使用了三个反问句,让人思考,可谓艺术。
38、立意有深意。作者在指出蝴蝶成功的三个要素的基础上,大谈“煽动翅膀”,意外之意是“千里马被发现是有一定条件的,但首先要做千里马”。其角度之新,格调之高,令人刮目相看。
39、本文的立意角度较为独特,抓住了材料中的“光”来做文章,一反常态,在肯定内因的前提下,强调了外部条件的重要。
40、作者不仅论述了外表美丽的必要,而且还举例阐释了内在涵养无与伦比的重要性,这种思想观点自然高人一筹。
41、运用迁移思维立意。立意时可以采用迁移法,将看似与材料无关的素材通过论点与文题相联系。本文作者别出心裁,将《诗经》、杜甫诗、长城、刘和珍、洋务运动与百日维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共和国建立、改革开放等诸多素材串联起来,切合题旨展开------
1、文章的开篇引用恰当。
2、文章开篇先是提出论点,主体部分分别从坚硬与柔弱两个方面加以阐述、论证,在末尾,强化中心论点。整篇文章收放自如,开合自然。
3、文章开门见山,快速入题,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
4、开篇朱自清的故事巧妙引出来文章的论题一一宽容,同时也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5、文章的开头结尾援引、化用的诗句,无形增强了行文的想象空间,体现了考生扎实的文字功力。
6、开头两段,巧用原材料,文字优美,富有辩证色彩,也自然得出文章观点。
7、文章开头先由阐释“错路”一词的概念入手,准确地把握住一般意义上的错路与被误断的“错路”的差异,在不同概念的辨析中不断追问并为“错路”正名。
8、作者开篇便在对“真理大道”是否“永恒不变”的大胆质疑中掷地有声地抛出自己的观点:“新的道路在自己的脚下。”可贵的是,面对复杂的三则材料,作者能全面把握作文材料,化材料之形,将材料之神灌注入文。
9、文章开篇即巧妙地由材料中的“路”引申出“使命之路”的含义,并铿锵有力地提出“不要推辞,勇敢地独擎火炬,成为领路人”的论点。
10、入题灵活新颖,开篇迅速从“人生之路”入手,恰当引入标题(尊规·革新·成功)的三组概念,提出“尊规”“革新”是因,“成功”是果。
11、开篇导入梭罗名言,由论题“何必一定走大道”引入思考展开行文,继而对“路”进行解释,在一系列的追问中宣言要“敢于追求自我”。立意鲜明。
1、结尾回扣开头,再次点出文章主旨,结构严谨。
2、结尾处“路,还在延伸------”言有尽,意无穷,引发读者联想。
3、结尾处的“阳光”充满温暖和敬爱。
4、开头艺术,结尾巧妙。开头引用冯骥才的名言,在此基础上分析议论,引出中心论点,结尾则用《离骚》的名句,且独立成段,即点题又干净利索。
5、构思精巧,一波三折,特别是结尾,异峰突起,戛然而收,余音袅袅,启人深思。
1、事例典型,材料丰富。作者在围绕中心展开论证时,列举唐太宗与魏征的典型事例,引用学者言论,以丰富的材料,比较细致地分析小陈的所作所为,进一步论证了文章的中心。
2、从运动员、科学家、国家三个不同层面选材,真实可信,很有说服力。
3、内容充实。本文独辟蹊径,选材丰富,运用李时珍、李白、徐霞客的素材熟悉准确,也显露出考生深厚的积累。
4、事例典型,材料丰富,英雄勤勉、慈爱的形象较为丰满。
5、素材新颖,论据有力。本文所选用的一只老鼠跳进玉盂的素材,新颖而贴切,以一当十------廉颇负荆请罪、晏子使楚的故事等,也都妥帖、恰当,详略有别,共同论证了主题。
6、作者援引了古今具有代表性的实例来论证中心论点,旁征博引,充满了典型性、代表性与辩证性,具有以理服人的感人力量。
7、作者选材古今兼备,难能可贵的是,将高考之前刚刚发生的“东方之星”沉船事例作文作文素材,体现了作者敏锐灵活的思维,值得称道。至于文中的其他素材,同样可圈可点,对呼应文章中心起到了作用。
8、文章以梦境里的一只鹿为线索行文,通过梦境来展现作者内在的坚硬与柔软,素材新颖,与众不同,在考生中实为少见,胜人一筹。
9、本文选取电影《风声》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为写作素材,加之恰当的引用名言和深入说理,使得内容非常丰满、厚实,为论点的凸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10、阅读本文,你会被作者信手拈来而妥帖恰当的事例、论据所折服,不管是交通标志的援引,还是路边小猫的例证,抑或是名言的引用,或是蜗牛的选取,无不为中心论点服务,非常好地做到了材料与主旨的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思想深刻,充分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11、基于中国社会的实情为例,再举斯坦福监狱实验和所闻的一件趣事为实证素材,充分、有力地阐释了作者所持有的中心论点。
12、所引用事例材料丰富翔实,纵贯古今,又兼顾正反对举,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13、旁征博引,纵贯古今,文笔大开大合,颇有文不加点之势。
14、内容充实,有对生活独特的见地,可见该考生平时对自然和世界的观察很细腻,很全面。
15、素材多取材与课本及现实事例,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能激发认同感。
16、论据充实,反映时事,贴近生活,体现了考生善于观察生活和注重思考的特点。
17、内容丰富而充实,充满对社会的关注与认知,显示出开阔的视野和思路。
18、材料丰富精准,能恰当的为主题服务,而且兼顾古今中外,使“范儿”的主题得以延展深化。
19、通过丰富的事例阐释“范儿”的内涵,使之具备时代意义,从前人处得到启示,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20、观察仔细,精于选材。文章结合自己对日常生活实际的观察和积累,围绕中心,巧妙选取三则素材,使文章的内容丰富而真实。
21、文章选取朱敏才和孙丽娜夫妇、张纪清老人等时新素材,使文章机具说服力,也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主题更加深刻。
22、选材于现实,具有现实意义,能够引起人们的反思。
23、文章选取董笃行、周瑜、周恩来等古今名人的事例,并多次引用名人名言,既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作为文章的论据论证作者的观点。事例具有典型性和概括性,再辅之以恰当的议论,对中心论点加以有力的支撑,使论证更加严密。
24、文章的举例有延伸,比如列举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考生先援引荷尔德林的诗句,后又对《猎人笔记》进行现实的对照,显示了考生开阔的视野。
25、材料丰富,从开篇的“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到约翰·唐尼的《沉思》,从王维到苏子,从顾城到柴静,古今中外都有涉猎,体现了考生丰厚的素材积累和较为广播的阅读面。
26、取材热点,别有高致。最大的特色是取材上贴近社会热点。热点素材的运用,让文章的立意别有高致。
27、巧用典例,精致成文。作者巧妙地将说理和抒情融合在一起,让全文弥漫一种精致的风味。尤其文中“犀皮漆器”一例的运用,独具匠心,且深刻地论证了“从容”的智慧,让阅卷老师眼睛为之一亮。
28、妙裁时事,引述得当。本文能结合时事展开论述,它不是照搬时事热点,或简单剪裁,而是采取模糊法取材,只留时事的焦点,这样不但可以凝聚论述,而且使论述更见精深。
29、文中所引用的论据,多为时事热点,比如“锤子科技”等,充分显示了作者敏于关注社会、勤于思考的优秀思维品质。
30、内容充实,作者从社会现实入手,列举了近年来社会热点事件论证了“按部就班走大道”的后果,又结合“北大学子退学读技校”“高薪白领当花农”“世界这么大我想去走走”等社会现实的事例,分析鼓励走新路的原因,最后强化观点。
31、鲜明的时代气息,行文具有现实批判性。选取比较新颖生动的材料做论据,而不是尽人皆知的“通常事例”;所用事例材料能够有论证层次,层层递进。关照现实,针砭时弊。
32、例证有力。以加缪的作品《局外人》《西西弗的神话》对比,说明同一人可以有两种不同文风,论证充分有力。
33、事例典范,说服力强。作者举了著名作家阎连科的事例------
34、直击现实,针对性强。作者言现在的一下学者、演员,不把精力放在研究上,放在演戏上,而是放在去做广告代理上,放在电视访谈上,放在走红地毯上。如此抨击现实,针对性强,更容易让读者产生心灵的共鸣。
35、材料丰富,论证充分。作者在提出中心论点之后,便用典型事例论证。所有事例,有郦道元、有管仲,有阿黛尔,材料十分丰富。
36、联系现实,引起共鸣。文章是为现实服务的,这样才能会引起读者的共鸣,让读者在为之拍案。作者深谙这点,在举例论证论点时,用移植大树的例子,用摄影者为藏羚羊、青海湖的鸟儿拍照的例子,也就触及到了社会的疼处。
37、材料丰富。有安徒生《皇帝的新装》的例子,有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的例子,有叶芝的诗句等。
38、材料丰富,论证充分。有阿基米德的事例,有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的事例,有王安石的名言,有冯骥才的名言。同时,作者注重分析,自然做到了论证充分。
39、详略得当,正反对比。例子有的详,有的略,有正面的魏征的例子,有反面的勾践例子,形成对比。
40、本文既有名言论据,又有名人论据,还有名物论据,论据处于不同层面,内涵丰富。
41、论证时既有闵子骞、孔仲尼、孙子等历史典故,又有张纪清善行感动国人,吴敏才、孙丽娜夫妻等现实的事例,古今结合,材料丰富,体现了作者较为广阔的视野和关注现实的情怀。
42、作者视野开阔,引用名人名言,叙述名人事例,内容丰富。
43、紧扣社会现实,言之有据,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
44、本文紧扣材料,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为线,运用叙事文体,事理融合,清理融通。
六结构(构思)
1、层次清晰。文章从“情”“理”“法”三方面展开论述,同时内容上融合紧密,层次非常清晰。
2、总分方式,结构完整。运用了总一一分一一总的方式,即开头总括,接着从家庭、社会、国家三个方面进行较为深刻的阐析,最后总括并深化了主旨。如此论述方式使得本文结构十分完整。
3、层层深入。先提及女儿的举报是无奈之举,再分析新时代的“孝”,最后提到小陈的行为是尊重规则的表现。这样就使得本文围绕观点进行层层深入的分析论述。
4、层次清晰,前后照应。本文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主要从“小陈此举是对父亲的淳朴的爱”“小陈此举是对社会有帮助”“小陈此举会引起强烈的社会共鸣”这三个层次进行论证,非常清晰。另外,本文首尾都提到“为小陈点赞”这个主旨,前后照应,结构完整。
5、由浅入深,结构严谨。本文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由浅入深地分析了父亲的行为。而在结构上,本文层次清晰,围绕“女儿举报父亲的无奈”这一内容,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证,结构紧凑。
6、结构严谨。文章井然有序,以自己作为评委的矛盾心理和难以取舍开始,到最后做出决定作结,结构严谨。
7、结构井然。全文紧紧围绕主旨,不蔓不枝,结构井然。
8、文字逻辑鲜明,层层递进,结构完整。
9、首尾呼应,一气呵成。
10、作文以并列式的结构,娓娓道出青花瓷“质朴、深沉与博大”的特征,每一部分自成一体,又前后关联,行文有着较为严谨的逻辑思路。
11、构思严谨,行文起伏摇曳,在一天的记叙中,融合叙事、描写和抒情,线索清晰,自然而不散漫。
12、结构上,文章先总说,再从中外等不同方面对论点加以论证,在文章结尾部分,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谋篇布局非常周密,逻辑性强。
13、写作思路分明一一先提出对论题的观点,再用自己的感悟来加以论证,最后得出结论,行文环环相扣,泾渭分明。
14、以“何以成功,唯有成‵范儿&”串联全篇,思路严谨,结构紧密。
15、构思严谨,三段框架层次清晰,夹叙夹议。
16、结构上总一一分一一总的层次清晰可见,严谨有序。
17、文章章法严谨,有开有合,浑然一体。作者采用从个人的“范儿”到民族的“范儿”继而推广到时代的“范儿”的层进式结构,深入地挖掘“范儿”的时代价值与意义。
18、数字为序,结构严谨。文章选取的事例巧妙地用数字进行串联,并在行文中用“这是我拍下的第一张照片”的形式进行连接,从而将文章的故事之间进行巧妙的衔接,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
19、文章以“心存善念”为题,开篇即阐述“善念”的内涵,颇具文采;中间运用事例论证“善念”,突出主题;结尾强调“善念应传承”,总结全篇。
20、文章结构清晰,逻辑表达严密,采用逐层深入的写法,对论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21、文脉清透,体悟独到。“智慧”的内涵是丰富的,考生能从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读过的书籍中,悟出生活与智慧之间的联系,并且将之精彩地化用在文中,足见独到。文章由事起议,层次清晰,论述严密。思维流畅,文脉清透。
22、思路清晰,脉络清晰。本文以“智慧”的话题贯穿全文,领起各个部分。
23、构思严密,论证逐层深入,结构清晰。文中由材料引入,但并不停留于证明材料,而是逆向发出追问:“一味追求独辟蹊径,真的能成就马云般的传奇吗?”从而步步紧逼,列出社会现象,提出解决办法。
24、结构严谨,论证层次衔接自然,层次清晰,首尾呼应。
25、问答结构完整清晰。文章以“为何文如其人”相问,以母亲与婴儿的比喻作答,继而以例证进一步充分论证,然后驳斥----观点,全文先立后驳。
26、结构完整。文章由材料引出,明确表明需辩证看待问题,在肯定“文如其人”后,以“作品趣味的高低真的能体现出人品的好坏吗”一问加深立意深度,得出“文并非定如其人”的辩证结论。
27、开头选择角度叙述材料,在分析的基础上引出论点,结尾再次提及材料,结构完整,说明立意来自材料。
28、巧用过渡,衔接自然。提出论点后,作者先用李时珍、居里夫人的例子论证,然后用“探索不仅是------,还是--------”过渡,进一步言明探索的重要性。
29、层次清晰。文章的主体部分由七个自然段组成,其中,每个例子即分析议论两个段落。
30、本文手法独特,运用自如。采用倒叙手法。此外,衬托、铺垫、伏笔在文中随处可见,技法运用非常成熟。
31、文章首尾呼应,思路清晰,结构完整。
32、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标题表明中心论点,两个小标题表明两个分论点,结构严谨。
七论证(内容)
1、对比阐述,态度鲜明。
2、论证时,列举了从古到今“孝”的具体含义,然后分析了小陈的“孝”,使得文章重点突出。
3、联系实际,详略得当。将小陈的“另类”行为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联系,进行重点阐述,具有时代感。而对网上的质疑则略微带过,做到了详略得当。
4、论述有力。文中在论述中心论点时从“孝道”和“民主法治”等方面展开,有对比论证,有引用论证,非常有力。
5、论证有力,层次清晰。本文在谈论自己的看法时,就小陈用于揭发老陈的错误进行了较为深入有力的论述。在论述时,分清层次,“首先”“或许”“再者”,由浅入深地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
6、内容充实。本文在论述观点时,从“亲情”“良知”“法治”等方面展开论述,内容充实。
7、分析透彻,展示“情”“理”。本文在分析小陈的行为时,始终围绕“亲情”与“法理”的关系论述,分析得很透彻;同时也展示了作者所要阐述的“情”与“理”的内涵,有力地论证了“坚守法理”这一中心。
7、论证严谨。提出论点后,接着对父亲的行为、女儿的举动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特别指出女儿的行为看似无情,实乃“爱之切、情之深”的表现,使得文章的论证严谨。
8、角度新奇有趣。文章展开角度精巧,巧妙设想“我”作为评委评选“风采人物”时的纠结和最终决定,新奇有趣。
9、文章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极致,就是成功的人生。思考深入,发人深思。
10、强烈的对比中,凸显出文章“矢志创新人最美”的主旨。
11、文句的表现力强,分析比较透彻,可以说是针对现实,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深度。
12、文章冷静分析“值此快速发展的时代,像小刘一样肯在云白山青间捕捉最美的风景,才是时代最耀眼的风采”,很有时代意义,暗合“文化强国”的时代主题,见解独到,颇显深刻。
13、文章角度奇巧、新颖,深入挖掘,很有说服力。文章写历史上那些远行的人,他们“全力做好自己的事情”,终能“绽放人生的风采”。让人眼前一亮,在考场众多作文中自然会脱颖而出。
14、文章多处运用名言警句,显示出作者较为深厚的文化积累。
15、文章中间回归作文材料,鲜明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有效地避免了脱离主题之嫌。
16、处处扣题,论证有力。文章题目、开头、结尾都暗合“活出真实的最美风采”的主旨,中间部分既有具体的事例论证,也有多个事例组成排比进行论证,使论证严密而有力。
17、内容充实,有真实情境感,情感真挚。作者设定自己是“助手”的身份,讲述邓稼先院长的事迹,真实可感。
18、思维灵动,描写独特,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19、逻辑缜密,脉络分明。总一一分一一总式结构是文章的整体思路与脉络,首尾总说呼应,中间分三个分论点加以说理、论证中心论点。逻辑缜密,条理清晰。
20、文章紧紧扣住论点展开辩证的说理,层次深入,使中心论点在文末水到渠成地凸显出来,不枝不蔓,充分有力。
21、本文由小到大,由个人到社会,生动活泼、鞭辟入里地论证了------论点,振聋发聩。
22、本文重在说理,主要从“刚柔并济,心平气和”“能屈能伸,可得可失”“冷热有度,进退自如”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说,其中,引用的道理论据贴切、适当,也增添了素材的厚重感与文化积淀。
23、独辟蹊径,以特有视角将话题触及核心价值,以高屋建瓴之势纵论千年文化,援引丰富事例透彻阐释“华夏范儿”。内容庞杂,逻辑清晰,有深邃的思考和细腻的情思。
24、本文紧扣人生风雨中如何保持淡定从容之“范儿”,由个人到群体,由国家到个人地向读者展示了中国文化中那些“范儿”,了悟人生,重塑自我,表达对中华文化传承的信念,切合题意。
25、文章采取事例引用和恰当的议论相结合的方式,从个人角度写到国家、地区之间宽容的重要性,层层递进,使论证国家严谨。
26、文章选取典型事例,从“宽容”和“不宽容”两个对立面阐述不同后果,论证了学会宽容的重要性。
27、文章以三句追问发轫,从辩证的角度思考,从而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其核心词得到彰显。
28、行文大气,境界不凡。最让人激赏的是作者对“智慧”的把握,能与人生常态相结合,取常见之思,述不凡之意,不可谓不精彩。
29、关注社会,聚焦得当。文章选取“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体现出考生对平常社会热点的关注,仅这一点就足以征服阅卷老师,更何况是农村“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呢?
30、巧妙设问,发人深思。考生不仅提出问题,还尝试着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点并不是显示小聪明,而是正好与“智慧”这一则材料紧密相系。
31、类比说理,生动透彻。类比论证让全文有一种难以驳倒的魅力,让人发自内心的诚服。
32、论述深刻。列举名人事例,如李安、李小文等正面举证,再从反面来进一步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揭示了王国维“六不”的意义,亦即“踏踏实实做人,安安静静搞好学问”的人生智慧。
33、层层递进,染情成文。文章以“智慧”为中心,从“火焰”“火种”,再到“升腾的火焰”,逐层推进,情感在其间渐趋高潮。气势充沛,发自肺腑。
34、思维缜密,论述客观全面。全文在追问“错路”的准确定义时,做了较为全面客观的条件分析-------论证由概念分析、引例分析、原因分析、条件分析到总结具体怎么做,论证的思路层层深入,论证十分周密。
35、论证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并借助其中的归谬法论证进一步深化自己的观点,展示了作者超强的论证能力。层层论证凸显思辨的光芒,具有较强的论题辨析能力和思维水平。
36、论证采用“正反合”的论证结构,论证张弛有度。论证严密,层层推进。
37、文章采用正反对照论证,有力论证了知识分子肩负重任的重要性。
38、论证深入。首先借事例得出论点,继而以“其次----换言之-----除去时间,境遇也在影响作者和他的作品-----”阅读容量大,论述能力强,思辨性强。
39、论述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文章不仅思考了作品与人格的关系,更进一步探讨了人品对文品的决定性影响。
40、分析问题深入,不仅仅停留在材料本身,进而有对“文”“人”关系的独到解读,文句有意蕴。
41、材料丰富,且揭示事物的因果联系。
42、本文在提出论点后,举张爱玲、鲁迅、韩寒、毛姆的例子加以论证,接着从“坦视自己、寻找方向、行动”三个方面阐述如何突破自己的局限,内容充实严谨,中心突出。
43、紧扣材料,运用比喻说理,层层深入。先引诗句提出论题,然后从三个方面阐释,之后笔锋一转,以于敏、赵久富的例子,阐述什么样的老实才是大聪明,什么样的聪明才是大智慧,并将它上升到“中国精神”的高度,表现了对当今社会的价值观、人生观的认识,认识到做人的标准。
44、巧妙讲古代事例折射,联系现实生活,对论题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45、全文以“老实和聪明”为中心,从“最老实的角色一一曹德旺,最聪明的角色一一琼·玛卡若,老实和聪明兼而有之的角色一一乔治·巴顿”三个角度来论证中心论点。并以者三点作为小标题布局谋篇,层次清晰。分章叙事,结构新颖。
46、说理透彻。说理很有层次感和立体感,文章从“发现真”与“发现美”两个角度来论证,而每一个方面又分别论述“发现的重要”与“怎样发现”,更加可贵的,最后一段还论述了“发现真”与“发现美”的辩证关系。行文如此老练与圆熟,只有写作高手方能做到。
47、文章独辟蹊径,抓住这次观察实验的“条件”做文章,论述了要做好一件事,必要必要条件的重要性。
48、自觉运用了一些哲学原理,如“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等,增加了论述的深度与力度。
49、本文从蝴蝶扇动翅膀“取得成功”的现象中得到启迪,论述了成功的秘诀,联想自然,发人深思。
50、文章切入点小,紧紧抓住“怎样使人生出彩”这一话题,层层论述,比较容易成功。“为人所添彩”的主旨,抓住了材料最本质、最核心的意义。
51、作者能够综合运用文学、历史、物理、哲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来写作,这种博闻强识,学用结合的本领表现得较为充分。
1、语言精警。如“你的行为如同晨光划破黎明,照亮了我前方的道路”等,体现了作者不凡的语言功力。
2、语言流畅、简练。
3、语言凝练,寄寓深远。如“一面是父女之情,血肉之亲;一面是生命之虞,法理之辩”“亲情始终系于心上,法理始终明了于心中”等等,通过语言表明了较为深远的主旨。
4、文章娓娓道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语言的力量是巨大的,能打动人心的。
5、语言符合文体要求,语言流畅,行文流畅。
6、课标倡导“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本文语言出色,有排比,有反问,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学积累。词语生动,句式灵活,文句有意蕴,足见作者的文字功底。
7、语言出色,流畅的语言表达出真切的感悟。
8、作者围绕“活出真实的最美风采”的观点,娓娓道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语言很有如心的力量。
9、语言厚实,符合人物身份特征,文采斐然,比喻、反复、引用等多种手法的运用,使得描写细致精彩,情感挥洒自如。--------人物语言典型,神态鲜明,栩栩如生。
10、从容雅致的文风,与作者主角“青花瓷”的形象融为一体。------选用古典雅致的语言,呈现“深入灵魂的热爱”。可见,佳作离不开深厚的写作功底!
11、语言流畅生动,善于描写,符合记叙文的特点。
12、语言质朴,却能抓住读者内心。
13、语言闲淡优美,有自然的生活气息,又不失文学雅趣。
14、善用修辞,开合有度,一气呵成。语言行云流水,比喻、联想、化用等手法的运用,让情感的起承转合逐步深入,耐人寻味,连贯性较好。
15、运用三个对称的分论点,彰显了语言的对称美与整饬美;同时语言简洁、有力,很好地体现了议论文应有的语言风格与魅力。
16、借助引用、对偶等修辞手法,以及通过长句、短句的相间使用,使文章呈现一种错落有致的意蕴美、形式美和语言美。
17、无论是诗句的引用,还是行文的个性化语言,都简洁有力,绝不拖泥带水,显示出作者具有较强的议论文的写作水平与语言的积淀和驾驭功力。
18、诗话与哲理的语言,具有意蕴深邃、耐人寻味的特色;同时,言简意赅、词约义丰,也是本文的显著特色,可资借鉴。
19、本文的语言表达非常得体、简洁、连贯,包括引用的名言和作者的行文语言,都干净利落,表情达意准确、到位。
20、词约义丰,富含哲理,耐人寻味,是本文特别显著的语言特色。
21、读者本文,你会情不自禁地为作者张弛有度、言简意赅的文字所打动、所折服,这就是写作议论文所具备的语言特色,显示出作者语言积淀的深厚功底。
22、文字洗练、晓畅,表意清楚、明白,论证简洁、有力,是本文的语言上的突出特色。
23、善用排比及对偶句,句式骈散结合,行文流畅,文采飞扬。诗化的语言,恰当的引用,让文句意蕴深远,让情感自由挥洒。
24、整散句式交错使用,善用各种修辞,表达效果突出,读来自然酣畅,一气呵成,足见其文学功底深厚。
25、语言干净自然,善用长句和排比句式,使情感抒发得酣畅淋漓。
26、语言多用排比句式,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充满浩然正气。
27、文章的语言,优美生动,深刻丰富,讲究文采,除引用人物颁奖词彰显厚重外,无论引用,还是阐述,作者的字句都直指“善良”。
28、文章多次采用比喻和排比相结合的方式对宽容进行描绘,增添了文章语言的形象性,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
29、文章的语言清丽,具有一定的词汇储备,有些句子生动形象,刻画栩栩如生。
30、平白如话,体现生活。文章通篇没有什么浮华的辞藻,语言流畅,充满生活气息。
31、长短交错,富于变化。本文在语言的运用上相当考究,句式该长则长,该短则短。富于变化的语言之美,让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气宇不凡。
32、设问、反问及感叹句等句式的灵活运用不仅让文思有曲折变化之美感,更让说理饱含个人鲜明而强烈的情感,情理交融,感人至深。
33、语言准确、得体、通顺。论证语言呈现辨析的张力,文中佳句迭出------凝练又极具形象性,并且蕴含丰富的内涵。
34、文笔老辣,一气呵成。看此文如听现场辩论,无论是分析论证还是事例说明,都极有酣畅淋漓之感。
35、语言富有文采。文章颇有论述类散文的语句特点,在事例分析中感性十足,语言很有表现力。
36、语言散文化,感性蕴含于理性之中。
37、多用修辞,语言优美。引用诗句,巧用类比,这些都使得本文语言优美,耐人咀嚼。
38、本文文字简洁典雅,文字多处语言有文言色彩但不晦涩,意蕴内敛,让读者玩索不已。善用比喻、排比、对比、设问等修辞,让议论文具有流动的美感而不呆滞,感染力强,可读性强。
39、语言闪烁智慧的光辉,思想独具新意,如“‘残疾’才是这个世界的本质,人所不能,即为残疾”的句子反映出作者对“残疾”的独特认识,发常人所未发。
40、语言富有文采,简洁明快,比喻、类比、排比等手法的运用,显示了作者的写作功底。
41、文章最大的亮点,在于妙用修辞书写真情。对比显情;排比激情;博喻明情;夸饰溢情。
1、文体求异,讲究技巧。本文选择了大多数考生不愿写的记叙文体,文章起伏有致,叙述沉着、宁静,结构严谨。
2、文体特征明显。
3、写议论文,应该注意在纷纭复杂的问题表象中,剥开层层掩盖的现象外壳,抓住问题的核心,高屋建瓴的确立自己的观点。
4、今年大多数写的议论文,而本文作者却用记叙文来表现揭示------中心,这本身就彰显了一种个性。彰显个性,就要求考生“我手写我心”,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表现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与见解,以此表达深刻的主题。
1、一篇文章是由若干要素构成的。文章的要素主要包括:主题、材料(论据)、结构、语言、表达方式、文体等。
2、我们一共阅读了114篇作文,考察了114
篇评语。然后按照上边的九个小项进行了逐一分类梳理。当然没有全部录下来,大概录了百分之九十以上。
3、从上面梳理出的评语看:
标题有14条;
中心论点(主题)有41条;
论据(材料)有44
总共243条评语。
4、条目最多的是“论证”有51条,条目最少(文体)的仅仅有4 条。
有的条目多有的条目少,说明什么?阅卷者的关注点、关注度是不一样的。这就提示我们教与学的侧重点、着力点。超过40 条的有主题、论据、论证、语言。可不可以说这些个是阅卷老师或写说评语老师比较重视的要素,也是我们特别注意的点。
5、我们为什么录这个评语,就是让学生知道、理解,高考作文的要求。考纲、课标都有写作要求,而这些评语,更具体、形象。尤其结合具体的篇目来理解就更容易消化,乃至落实在写作实践中。
6、其实,通过这些评语,应该窥视出许许多多的信息,比如:评语中的高频词等等,对于教与学,会有大的裨益。可惜,笔者能力有限,期待大家指教!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议论文分论点集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