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质量检测报告监控质量报告为什么要有臭氧

【图文】空气质量报告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空气质量报告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529.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水晶天”却有“臭氧8小时”拖了空气质量后腿
龙虎网讯 7月份以来,全省各地屡屡出现的“水晶天”让人们欢天喜地。可是,让很多人想不明白的是,苏州、南京、无锡等地,有几天明明看上去是怡人“水晶天”,但空气质量日报却显示轻度污染,而“首要污染物”均是“臭氧8小时”。
“臭氧8小时”是什么
相对于PM10、PM2.5,对很多人来说,“臭氧8小时”还是个新概念。
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张祥志告诉记者,去年3月,环保部出台了新版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新增了三项污染物指标:一氧化碳、臭氧8小时浓度和细颗粒物(PM2.5)。
臭氧,本是大气中的一种微量活性气体。当臭氧存在于平流层时,有助于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但是当臭氧在地球表面附近浓度较高时,对植被和人类有伤害作用,对气管反应和肺功能会产生影响。
目前对于臭氧,新国标要求环保部门每小时都要出监测数据并且实时报告;而在空气质量日报中,则报告“臭氧8小时”,也就是以一天中最大的连续8小时臭氧浓度均值,作为评价这一天臭氧污染水平的标准。按照国家标准,“臭氧一小时”的二级标准为200微克/立方米,而“臭氧8小时”二级标准为160微克/立方米。
新国标为何既要求测“臭氧一小时”,又要测“臭氧8小时”?张祥志说,上世纪研究发现,1~3小时短期急性暴露较高浓度水平臭氧会引起健康效应,为此发达国家制定了1小时标准。但又研究发现,在低浓度水平下暴露6~8小时仍然会引起健康效应。与1小时暴露相比,较低浓度水平8小时暴露引起的健康效应更直接相关。因而,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国际上的臭氧环境空气质量基准逐渐发展为8小时浓度值。
臭氧超标夏季最明显
盛夏季节,空气扩散条件比较好,是一年中PM2.5浓度最低的季节,所以大家常常可以看到蓝天白云的“水晶天”,但是,夏季恰恰是臭氧超标最明显的季节。
省环科院大气所所长赵秋月解释说,臭氧污染源自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在温度较高情况下发生的光化学反应。一般来说,光照越强,臭氧污染越严重。臭氧污染的出现,一般从每年的4月份开始,一直持续到10月,其中6-8月份浓度比较高。从一天来看,早上开始臭氧浓度不断增加,在中午1点左右出现峰值,下午2-3点持续高值,到傍晚5点左右逐渐降低。
一些城市的监测情况还显示,郊区的臭氧浓度高于市区。赵秋月说,这是因为生成臭氧的“前体物”氮氧化物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等,发生光化学反应有一个过程,当氮氧化物随风飘到郊区时,反应更充分,臭氧浓度就更高;另一方面,机动车产生的氮氧化物中的一氧化氮有消除臭氧的效果,而等扩散到了郊区,一氧化氮减少,因此郊区的臭氧含量往往高于城区。
臭氧超标时最好在室内
据美国科学家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美国每年有数千人死于地表臭氧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臭氧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是强烈刺激呼吸道,造成肺功能改变,引起气道反应和气道炎症增加、哮喘加重等。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郭新彪教授指出,臭氧能引起上呼吸道炎症。当空气中臭氧浓度达0.01-0.02毫克/升时,人们就可以闻到;达到1毫克/升时,可使人呼吸加速、胸闷等;2.5-5毫克/升可引起脉搏加速、疲倦、头痛,在这样的环境中停留1小时,可发生肺气肿,以至死亡。
不过,臭氧在室内外差别很大,因为它怕墙壁等表面吸附物。专家提醒,在午后臭氧浓度高的时候,应减少去户外的次数,最好选择在室内。根据我国目前实行的标准,“臭氧8小时”浓度超过160微克/立方米时,儿童、老年人及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就应该减少长时间、高强度的户外锻炼;超过215微克,这些敏感人群就应该避免户外运动;达到265微克时,敏感人群应该停留在室内,一般人群适量减少户外运动;如果超过800微克,所有人都应避免户外活动。本报记者 杭春燕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吴鑫浩今年第一季度,珠三角空气质量继续好转,环保部22日发布了2015年3月份及第一季度的空气质量状况显示,第一季度珠三角区域9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平均为84.9%,与上年同期相比升高8.9个百分点,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今年第一季度,珠三角空气质量继续好转。环保部22日发布了2015年3月份及第一季度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等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第一季度珠三角区域9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平均为84.9%,与上年同期相比升高8.9个百分点,空气质量有所改善。在城市排名方面,惠州、深圳、珠海、中山4市进入74个主要城市的前十位,比去年第一季度增多一个城市。而惠州、深圳今年前3个月均进入74个城市的月度“十佳”行列,其中惠州头3月均位居珠三角空气排名之首。此外,3月份与2月份相比,珠三角9个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提高22.5个百分点,空气质量也有所改善。空气“十佳”市粤同比增1个环保部环境监测司司长罗毅介绍,2015年第一季度,全国未连续出现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空气重污染过程。74个城市达标天数比例平均为59.7%,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40.3%,其中轻度污染天数比例为23.3%,中度污染为9.4%,重度污染为6.4%,严重污染为1.2%。超标天数中以PM2.5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最多,其次是PM10。与上年同期相比,74个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由53.1%上升为59.7%,升高6.6个百分点;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均有所好转。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前10位城市分别是保定、邢台、石家庄、郑州、衡水、邯郸、沈阳、唐山、济南和哈尔滨;空气质量相对较好的前10位城市分别是海口、拉萨、惠州、舟山、厦门、昆明、深圳、福州、珠海和中山。而在3月份空气质量也有所改善,3月74个城市达标天数比例平均为71.1%,与上年同期相比升高8.8个百分点;与上月相比升高11.2个百分点。3月份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前10位城市分别是保定、唐山、邢台、郑州、石家庄、济南、衡水、邯郸、廊坊和沈阳;空气质量相对较好的前10位城市分别是海口、拉萨、惠州、舟山、珠海、厦门、深圳、台州、中山和东莞。记者翻查发现,今年3月珠三角有5个城市进入“十佳”,今年第一季度珠三角有4个城市进入“十佳”,均比去年同期多一个。其中惠州、深圳每月均进入前十,中山在1月和3月进入前十,惠州更连续三个月名列珠三角空气排名最前的城市。此外,惠州也是一季度74个主要城市中唯一达标天数比例达100%的城市。珠三角空气质量有所改善环保部分析显示,2015年第一季度,珠三角区域9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在74.4%—100.0%之间,平均为84.9%,高于74个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25.2个百分点;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15.1%,未出现重度及以上污染。超标天数中以PM2.5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最多,其次是二氧化氮。珠三角区域9个城市中,惠州市的达标天数比例为100%,深圳、中山、珠海、东莞和佛山5个城市的达标天数比例在80%—100%之间,广州、江门和肇庆3个城市的达标天数比例在50%—80%之间。珠三角区域9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48微克/立方米,臭氧日最大8小时值平均超标率为1.2%。6项监测指标中,PM2.5、PM10、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平均浓度分别下降15.8%、12.8%、28.6%、16.0%;一氧化碳日均值平均超标率持平;臭氧日最大8小时值平均超标率下降0.5个百分点。3月份珠三角区域9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平均为97.8%,高于74个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26.7个百分点;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2.2%,未出现重度及以上污染。与上年同期相比,珠三角区域9个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升高10.4个百分点;与上月相比,珠三角区域9个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升高22.5个百分点,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专家分析珠三角减排效果显现空气质量好转,天要帮忙,人也要努力。不过今年第一季度与往年同期相比,天气条件实际上并不特别好,以往在3月末开始狂风暴雨大作的强对流天气,直到4月下旬才开始出现,据省气象部门监测,今年1到3月,影响我省的冷空气强度明显偏弱,今年第一季度,全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显著偏高1.1℃,较去年同期偏高1.4℃,全省平均降雨量则较常年同期偏少4.5成。按照惯常情况,风雨减少对空气污染物的扩散并不利,而珠三角首季度空气质量能够好转,在我省的环保专家看来很可能是减排持续推进的功劳,像黄标车淘汰、小锅炉治理、工业扬尘治理、燃煤电厂脱硝改造等,其效果正逐步显现。不过,专家提出,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季度珠三角臭氧仍有超标,按照常理冬春季节阴天较多,臭氧应该很少超标。不过今年一季度风雨均明显偏少,日照条件比往年好,或许是造成臭氧部分时间超标的原因。
编辑:成苗苗
现场发言视频实录“高标准、高稳定、均...
现场发言视频实录在2016(第四届)...
Copyright (C) 2000- http://www.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
客服热线: 商务热线:010- 传真:010-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刘文义律师 京ICP备号-7
京公网安备:75中国环境报电子报
& & & & & & & &
第07版:地方新闻
&&&&&&&&&&
空气质量实时发布系统改版,采用当前1小时污染物浓度计算
空气质量信息与公众感受契合
图为上海市空气质量实时发布系统截图。系统改版后,新增了实时空气质量指数变化图(上)。
与最近24小时AQI变化图(下)相比,实时空气质量指数波动较大。
本报记者蔡新华 见习记者刘静上海报道 4月16日起,上海市环保局结合国家有关要求,再次对空气质量实时发布系统进行改版,在实时发布中统一采用各项污染物当前1小时浓度计算实时空气质量指数。 此次改版将彻底解决AQI滞后性问题,使空气质量实时发布更好地服务公众,发布结果更加符合公众实际感受。为让发布结果更加准确,上海市不断完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监测技术由单一向多元、平面向立体发展,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上取得了长足进步。 1 发布系统为何改版?
基于24小时平均浓度计算的AQI相对于小时浓度的变化存在明显滞后性 自日按照新标准发布空气质量指数(AQI)以来,上海市空气质量实时发布系统(含网站、手机软件、微博等)受到市民广泛关注,反映空气质量状况的AQI及六色空气宝宝形象日益为市民所熟悉。但与此同时,AQI相对于实时空气质量变化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与世界各国的空气质量标准相同,我国颁布的空气质量新标准对于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只规定了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和年平均浓度限值。当颗粒物浓度在短期内发生急剧变化时,基于24小时平均浓度计算的AQI相对于小时浓度的变化会存在明显滞后性。 例如,当空气质量变差时,可能会出现PM2.5小时浓度已持续超过150微克/立方米、但AQI仍为优或良的情况;而当空气质量转好时,又可能会出现PM2.5小时浓度已持续低于75微克/立方米、但AQI仍为中度污染或轻度污染的情况。在这两种情况下,与AQI对应的健康影响和建议措施都不能与实时空气质量状况相匹配,出现空气质量信息与公众感受不一致的现象。 为解决AQI滞后性问题,日,上海市环保局对空气质量实时发布系统进行了改版。当空气质量发生急剧变化并造成AQI数值与实时浓度值不相匹配时,弱化AQI评价结果,改用对当前空气质量状况作定性描述的过渡界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AQI滞后性问题。 2 改版后哪些方面有突破?
改进实时发布中空气质量指数的算法,以颗粒物当前1小时浓度计算实时空气质量指数 与2013年的改版不同,本次改版主要是改进实时发布中空气质量指数的算法。实时空气质量指数的分级、健康影响和建议措施维持原有标准,不会影响市民的使用习惯。 为避免概念混淆,实时发布中以当前1小时浓度计算的指数将使用“实时空气质量指数”这一名称,不再出现英文缩写AQI;空气质量日报中以日均浓度计算的指数仍沿用AQI的英文缩写。同时,原来以颗粒物24小时滑动平均浓度计算的AQI依然有效,在实时发布系统网站上仍保留其历史变化曲线供公众参考。 以颗粒物当前1小时浓度计算实时空气质量指数,可以避免24小时滑动平均浓度计算时出现的滞后性,实现指数值与浓度值的完全同步,提高了实时性,增强了空气质量信息与公众感受的契合度。但也会出现实时空气质量指数波动大、易出现瞬时高值等情况,而在目前的预测预报水平下,还难以准确把握每个小时的浓度值或指数值。 因此,实时空气质量指数的使用范围只限于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在空气质量预报和空气重污染预警工作中仍主要基于颗粒物平均浓度预测未来24小时或48小时空气质量等级,并以AQI作为重污染预警启动的判定条件。 上海市环保局副总工程师罗海林介绍,下一步,上海市环保局将继续研究空气质量实时评价方法,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形式,更好地为公众提供健康指导。 3 如何提高预报预警能力?
引进数据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和网络服务模块 2006年以来,随着空气质量日报预报系统不断完善,上海市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工作已从原来的24小时预报等单一性业务逐步转变为由24小时预报、48小时预报、分时段预报、一周污染滚动预报和污染临近预报组成的全面性、针对性预报体系。 借2010年世博会契机,上海市首次组建了空气质量日报预报专业队伍;首次实现了区域空气质量联动监测、数据共享及预报会商;首次开展了跨省市、跨部门的大气联合观测;首次启动了长三角区域空气污染预警联动机制。 为全面提升环境空气质量的信息化管理和应用水平,依托“中美合作——上海空气质量发布系统示范项目”,上海市引进了空气质量发布系统的关键技术——数据管理系统(DMS)、信息管理系统(IMS)和网络服务模块(Web service)。 系统还同时整合了上海市配套开发的网络气象资源下载模块、数值模式产品集成模块及预报结果分析模块等预报辅助工具,及上海市环境空气质量日报预报信息管理发布平台,实现了空气质量日报、预报信息快速处理和发布。 上海市环保部门与气象部门加强空气质量预报技术开发与合作,建立了信息共享和预报会商机制,并签订了合作协议。日起,通过网站、微博、广播等渠道,联合向公众发布未来24小时空气质量预报,实现了预报工作从API体系向AQI体系的平稳过渡。 4 监测技术如何发展?
监测因子多元化、强化区域输送监控、探索立体探空技术 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不断完善的同时,上海市环保部门以实施能力建设项目为依托,稳步强化监测技术装备,监测技术由单一向多元、平面向立体发展。 实现了监测因子多元化。上海市现有监测能力已由过去单纯的质量浓度向化学组成、光学特性、粒径分布、反应活性方向转变。配置了大气气溶胶化学成分在线离子色谱仪、有机碳元素碳在线分析仪、吸收散射系数/粒径谱仪、VOCs在线分析仪等一系列高精尖仪器。 强化了区域输送监控。污染问题已呈现区域化、同城化效应,污染物的区域输送成为当前空气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有效监控外来污染物输送对全市空气质量的影响水平,科学制定污染减排策略,上海市已配置了激光雷达、风廓线雷达等仪器设备,初步具备了污染物尤其是沙尘和区域细颗粒物等输送的有效监控能力。 积极探索立体探空技术。基于系留气球和无人机技术,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正与上海市民防办、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开展大气污染物三维分布和四维时空变化规律研究,为全市PM2.5和O3污染预警预报及防控工作提供新思路。 同时,根据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络结构和人员能力等现状,按照国家规范并参考国内外先进经验,上海市采取循序渐进的模式开展空气自动站质保审核:以分区日报数据采集平台为基础,推行由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区县监测站和子站运维人员联动的日常空气质量数据审核制度,使监测数据的质量得到有效控制,系统数据有效率稳定在95%以上。 每年对监测网络内子站的日常质量控制工作进行审核,同时配套技术培训,规范并统一现场质量控制措施,逐步做到现场审核内容对技术规范要求的全覆盖,并以质保审核配套打分规则推动各区县监测站在空气质量自动监测质量工作上的积极主动性。同时结合现场培训,大幅提高负责现场质量控制人员的技术能力。 5 监测预警怎样服务公众?
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学生科学开展户外活动 上海市教委和市环保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户外活动空气质量预警联动机制的通知”,上海市环保部门将指导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根据空气质量状况,科学开展户外活动。遇到雾霾,中小学校、幼儿园将在第一时间收到短信通知,推迟或取消学生户外活动。 预警信息内容包括时间段、污染原因、预计污染程度及相关建议。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还将发布短时污染预报提醒、季节性污染提醒等信息。同时根据国家和上海市相关要求,发布实时空气质量信息,并适时调整预警信息内容。 当空气质量状况达到或超过预警临界值时,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将及时通过微博、网站等渠道发布预警信息,同时发送至上海市教育督导事务中心的“上海教育督查短信平台”,由短信平台将预警信息转发至全市各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 上海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各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在获得预警信息后,应及时响应,根据相关建议采取措施,调整学生和幼儿户外活动的时间。如需调整体育课程,应做好补课方案,同时报区县教育局知悉。 当空气质量逐步改善、实时状况低于预警临界值时,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也将通过微博、网站等渠道发布预警解除信息,同时发送至短信平台,由短信平台将预警解除信息发送至全市各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各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获得预警解除信息后,应及时终止相关措施,恢复正常教学活动。 相关链接 构建立体化多功能 监测网络 上海市目前已建立了由57个空气质量常规因子自动站构成的自动监测体系(其中36个站已具备PM2.5监测能力),初步建立了灰霾、臭氧自动监测网络,建成了两个超级站,开展了对灰霾/气溶胶、臭氧/光化学烟雾的科研监测。上海市化工区西北边界站可对近300种化学物质进行实时监测。 上海市不断优化监测网络布局,构建全覆盖、立体化、多层次、多功能、专业化的监测网络。 常规监测网——由国控网、市控网和区控网3个部分构成,用来评估全市及各区县空气质量状况,并为公众提供环境信息服务。在2012年完成10个国控点升级改造的基础上,上海市正在开展每个区县2个~3个分区评价点的新改建工作。 大气复合污染超级站网——上海市规划建设“1+2”模式的大气复合污染超级站网,目前已依托能力建设项目建成浦东和嘉定两个超级站。超级站网为世博会环境保障和大气污染治理成效评估提供了重要监测数据。 交通路边空气监测网——为有效监控交通道路路边空气质量,上海市正在建设由10个地面固定站和4辆流动监测车构成的、覆盖全市不同道路类型的交通路边空气监测网络,涵盖了地面道路、高架道路、机场及港区等重要交通排放源。 建设工程扬尘监控网——建设工程施工中的扬尘污染是上海市PM2.5的重要来源之一。为有效监控建设工程施工规范性及扬尘污染防治措施的执行情况,上海市正在各区县重点工地开展扬尘在线监控系统试点。 监控网可24小时对建设工地的扬尘污染情况进行监控,并具有自动拍照功能,可及时取证,为管理部门提供有效的管理依据。 “8+2”重点工业区监控网——上海市选择石化、化工、钢铁等行业的8个大型产业园区和两个厂群矛盾较突出的工业区作为先进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试点。目前正在按照兼顾厂区、边界和周边环境监测的要求设置监控网络,主要由工业区或企业出资建设,为应急处置和信访处理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崇明生态岛预警监测专网——为构建生态岛预警监测体系,上海市在崇明岛设置了5个地面空气自动站和1辆流动监测车,监测因子除常规污染物外,还包含VOCs、颗粒物化学组分、BC、粒径谱等反映区域复合污染特征的因子。
中国环境网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 |臭氧层本是地球的“保护伞” 近地臭氧却成为成都空气质量“杀手” 那么 这些臭氧是怎么来的呢?
昨日,省环境监测总站日前发布《2015年8月四川省21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报告》,8月份总体达标天数比例为92.3%,成都达标天数为67.7%。在全省空气质量排名中,成都垫底,首要污染物以臭氧为主。
据报告,21个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市,8月份总体达标天数比例为92.3%,成都达标天数比例最低,为67.7%。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污染物超标情况一项,全省最大月均浓度值为193微克每立方米,出现在成都。显然,排名靠后受到了臭氧污染的影响。据悉, 距离地球表面25-50公里的臭氧层是地球的“保护伞”,可以保护地球生物不受紫外线的伤害。然而,在近地面的臭氧却是一种污染物。
省环境监测总站副站长罗彬介绍,通常,汽车尾气、工厂排放的烟雾中有着大量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它们跟空气中的氧气结合后,在阳光辐射和温度的催化下,便形成了臭氧。近地面的臭氧浓度过高,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污染。长时间暴露在高浓度臭氧下会损害中枢神经系统、使视力和视觉敏感度降低、引发呼吸道疾病、阻碍血液输氧功能。
臭氧污染作为氮氧化物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经光照后形成的二次污染,一次污染物的排放量以及当年的天气日照情况都会影响该年臭氧污染量的波动。因此,某种程度来讲,臭氧污染与PM2.5的污染会呈现“跷跷板”的关系。当PM2.5得到控制时,大气透明度好,光照便加强,就会有利于氮氧化物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进行反应。
成都晚报记者 白茹
本文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关键词阅读: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