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视角观看奥运社会科学,必须有怎样的视角

热门推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编辑部推出三大措施扶持青年学者
活动进行中(点击蓝色标题可查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的哲学社会科学使命
  刘世军 |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副书记、专职副主席
  本文刊载于《探索与争鸣》2016年第5期”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创新“专栏
  编者按: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在5月17日举行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对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如是殷切希望。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提出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党的18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关心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今天我们推出《探索与争鸣》近年来发表的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尤其是探索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方面的论文。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副书记、专职副主席刘世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的哲学社会科学使命》,深刻解读推进理论创新和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主任杨光斌教授针对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体制的总体性思考;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致远讲席教授王宁从世界主义角度阐释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化之道。
  自2016年第1期起,本刊推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创新”专栏,欢迎学界就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的问题、对策发表真知灼见。
  5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个新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过去任何一个阶段相比,在这个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党所面临的任务不是减少了,而是更加繁重了,我们的各项工作不是变得简单轻松了,而是更加艰巨复杂了。对于理论界和社科界来说,这项艰巨复杂的任务就是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努力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这是实践的呼唤、时代的呼唤、中国学术发展和进步的呼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的伟大实践,强烈呼唤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围绕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以中国梦为目标,“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四个全面”为战略布局,以合作共赢、建设“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国际战略,立足世情、国情、党情、民情,以大无畏的勇气、坚忍不拔的意志、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治国理政能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新的阶段。一方面,新的实践、新的创造、新的经验正呼唤着我们在理论上给予新的概括和总结;另一方面,在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中,也遇到了过去没有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比如:如何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如何认识供给侧结构改革遇到的新情况,如何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的新挑战,如何参与经济全球化、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这些挑战强烈呼唤理论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新的伟大实践正在全面展开,实践创新不停顿,理论创新也不能停顿,我们必须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和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创新,立足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坚持用中国理论指导中国实践,解决发展难题,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学理支撑。
  第六届世界中国学论坛邀请230名中国问题专家和中国通,用不同视角观察中国、研究中国、认识中国、解读中国,共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改革进程,共话中国改革给世界带来的机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的目标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哲学社会科学要进一步为确立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供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引用了三句诗,形象生动表达了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体悟。他说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进而说到,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此后多次强调,我们要增强政治定力,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回顾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发现,“自信”是中国共产党人宝贵的品格和气质。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他在新中国即将诞生前,自信豪迈地向世界宣告,“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也曾经讲到,“特别像我们这样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新中国成立 60 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和不懈努力,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都同过去不可同日而语。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创造了人类历史的奇迹。但是,总有一些人老在喋喋不休地说我们这也不对、那也不是,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一会儿散布“中国威胁论”,一会儿散布“中国崩溃论”,一会儿又散布“中国不确定论”。西方学者包括国内少数专家总是喜欢用西方的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概念、话语体系来裁剪中国实践,对“中国奇迹”作“西式解释”,有的甚至把西方的民主理论、经济理论、人权理论作为意识形态工具,攻击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在国际舆论场上,我们在思想交锋中处于下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自己的理论还不够成熟,我们自主的学术话语体系尚未确立。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的新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大力加强理论创新,用中国理论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解释中国奇迹、说明中国道路、讲好中国故事,用中国理论和中国学术话语体系阐明当代中国核心价值、阐发当代中国文化精神,不断增强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哲学社会科学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哲学社会科学要为全球治理创新,促进人类和平发展崇高事业贡献智慧。 当今时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当今世界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虽然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时代潮流,但是,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主题一个也没有解决,问题越来越多、挑战层出不穷。全球经济和金融面临的挑战危机前所未有,地区冲突持续不断,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增无减,军备竞赛、恐怖主义、网络安全、宗教冲突相互交织,世界格局和国际秩序正在经历大调整大变革大转型,全球化和网络化越来越把世界各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恐怖主义、核扩散、金融、能源、交通、气候、环境、传染病等成为世界面临的共同难题,传统世界秩序和治理理论、治理体系越来越不适应国际政治经济的新变化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发展的新要求,越来越不能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新挑战,改革全球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世界性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所有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强烈呼唤新思想、新理论、新学说为解决人类发展新课题、回应人类命运新挑战提供新思路、新选择。放眼全球,众声喧哗,一个世界性的百家争鸣时代已经到来。中国除了为世界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提供资本和各种物质和道义援助外,还要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这个更大的贡献就是为解决世界性难题提供中国思想和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6 年的新年贺词中说,“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这既是对大力推动中国理论创新和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发出的动员令,也是对理论界、社会科学界的殷切期望。充分认识推进理论创新和学术话语体系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创新意识,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作出新的应有的贡献,是理论界、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崇高使命。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推进中国理论创新和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创新
  哲学社会科学具有科学性、学术性、政治性、意识形态性相统一的特点。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方向,既是学术研究立场和态度的体现,也是推进理论创新和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创新发展的关键,坚持原则,把握规律,甚为必要。
  推进理论创新和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创新,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近代以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在西学东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运用,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中国社会,分析中国矛盾,解决中国问题,使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学术话语体系和学科体系上发生了革命性变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学术概念、学科体系和学术方法的大量引进,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指导地位有所下降,在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研究中存在照搬照抄照用西方理论体系、学术话语体系、教材体系以及科研评价体系的突出问题。 2004 年开始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党中央立足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立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引进、模仿和学徒”状态、“消费西方学术”的状态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中的式微态势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食洋不化、不接地气,以西方标准为标准,成为影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推进理论创新和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创新,必须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这束“普照的光”,照亮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三届(2015)学术年会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专场暨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年度论坛举行
  推进理论创新和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创新,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双百”方针。 在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学术上贯彻“双百”方针,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长期实践中,总结形成的重要经验和基本原则。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其核心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的各项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社会科学战线也是党的各条战线中十分重要的一条战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正确政治方向,是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创新的政治前提,离开这个前提,就会误入歧途,一事无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我们党领导文化工作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一个始终坚持的基本方针。 1956 年,党中央制定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12 年远景规划时,毛泽东同志指出:“艺术问题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的百家争鸣,我看应当成为我们的方针。”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又强调,“我们要永远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并指出对于思想领域的争鸣“不抓辫子、不戴帽子、不打棍子”。 1988 年,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在上海市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道:“理论只有在争鸣中才能获得生机和活力。历史已经证明,在理论研究中,搞所谓罢黜百家、定于一尊,必然是钳制人口,万马齐喑,窒息思想,其结果只能导致理论的枯萎。因此,要贯彻‘双百’方针。”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2016 年 4 月 2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知识分子座谈时强调,要切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信任知识分子,加快形成有利于知识分子干事创业的体制机制。要减少对知识分子创造性劳动的干扰,让他们把更多精力集中于本职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就工作和决策中的有关问题主动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欢迎他们提出批评。对来自知识分子的意见和批评,只要出发点是好的,就要热忱欢迎,对的就要积极采纳;即使一些意见和批评有偏差,甚至不正确,也要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宽容,坚持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双百”方针 60 年来之所以一直得到我们党的重视和提倡,一直得到广大思想文化理论工作者的欢迎和拥护,根本在于,这一方针深刻地揭示和反映了思想文化、学术理论繁荣发展的内在规律,并被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所证明。我们曾有过十年“文革”的惨痛教训。其间,“左的”思潮盛行,使理论创新和社会科学研究几陷于停顿状况,这正是党的“双百”方针没有得到执行的时期。改革开放 30 多年迎来思想解放、文化发展、理论创新、学术繁荣的新时期,也正是“双百”方针得到全面贯彻、真正落实的时期。
  上海社联举行“问题意识与学术情怀――《探索与争鸣》创刊三十周年报告会”
  坚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需要营造民主讨论、平等交流的研究风气,倡导不同观点、不同流派争鸣和切磋的理性精神,形成说理充分的批评与反批评的宽松氛围,尊重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学术规则。 无论是哪个学科均有多种学派,不同学派之间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相互学习是促进理论发展的必要前提。理论只有在争鸣中才能获得生机和活力,学术只有在争鸣中才能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也只有在不同观点的相互切磋中才能实现创新发展。当然,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不只是党和政府要坚定不移地加以贯彻,广大理论工作者也要身先士卒,积极加以实践,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独立思考,发表独立见解,形成独创性的学术观点。
  百年史学经典系列
  推进理论创新和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创新,必须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充分调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 国家兴盛,人才为本。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十分重视知识分子工作,把善于做好知识分子工作作为党的各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无论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岁月,还是在繁忙的建设时期,他们总是能把优秀的知识分子团结在党的周围,与人民群众一起为党的事业努力奋斗。毛泽东同志为徐特立 60 岁生日写的贺信,“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这段在党内外广为流传的佳话,是我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生动写照,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邓小平同志鲜明地提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不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要重视知识,重视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要承认这些人是劳动者。” 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创新,核心是人才。让“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成为一种空气,在社会科学界和全社会蔚然成风,把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主动性调动起来,创造性激发出来。
  《学术月刊》杂志社等单位举办的2015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发布会暨2016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展望论坛
  推进理论创新和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创新,必须以问题为导向,以中国经验为基础,批判地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 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创新,并不是“象牙塔”里的凭空想象和概念游戏,不是简单制造一些新概念、新表述,而是在解决中国问题、总结中国经验的基础上实现一种思想创造和理论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导向,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从具体到抽象,把经验升华为理论。要尊重学术规律,弘扬学术精神,注重学术质量,追求学术精品,不追求学术 GDP,不吹学术泡沫。需要指出的是,在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中,强调中国实践、中国经验、中国话语,并不意味着关起门来搞研究,坐井观天,闭目塞听,不关心世界、不研究世界,相反,要十分注重通过对世界性难题的研究,提出中国解释、形成中国方案,为国际社会提供中国的理论资源,以此逐步确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话语权。强调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并不意味着排斥一切西方学术,简单否定甚至意气用事地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相反,要有科学对待古今中外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立场、态度和胸襟,不封闭不保守更不能僵化。要坚持古为今用,从中华文化沃土中汲取丰厚养分,在充分彰显民族特色中构建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要坚持洋为中用,批判吸收西方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使其创造性转化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的有益成分。
  由上海市改革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和上海东方青年学社主办的“以中国立场观察世界,用全球视野把握时代――首届‘读懂世界’上海论坛(2015)”在上海举行
把研究阐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攻方向,引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一定要有发展的观点,一定要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要结合当代中国实际与时俱进,要多讲 21 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这段话为我们指明了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主攻方向。我们要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个主题,以中国道路为重点,坚持中国立场、回答中国问题、总结中国经验、升华中国理论,努力推进 21 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至今已举办13届,学术年会由年会大会、学科专场、主题专场、青年论坛、高端论坛等板块组成
  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的首要的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时代和全局高度,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鲜明提出了新形势下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既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又打开了理论创新的新空间,提出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新课题。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于“四个全面”重大战略布局、关于“五大发展理念”、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关于核心价值观和文化强国、关于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关于生态文明、关于国防和军队改革、关于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于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关于“一带一路”战略和全球治理体系、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要系统研究阐释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入揭示这些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的理论创造、丰富内涵和内在逻辑,使其转化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概念体系、学术话语体系。
  深入研究回答国际国内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推进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重点突破口。 理论创新和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创新,并不是为创新而创新,重要的是回答人们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回答国际国内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要始终把强化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作为引领学术研究、激发学术创新的原动力和牵引力,在研究回答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创新。要从理论上深入研究回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合法性、合理性和优越性;深入研究回答现阶段我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现阶段我国发展战略机遇期的新内涵新特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特征和运行规律、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治道路、法治实践的本质和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软实力建设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互联网深入发展所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等等;深入研究回答中国发展给世界发展带来的机遇和动力,中国人所奉行的和平共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原则和理念对世界发展进步的意义,深入研究回答“国强必霸”“国强必战”陈旧思维的逻辑错误,在回答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提高中国理论的解释力,增强中国理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复旦大学主办的“上海论坛2015”聚焦于“亚洲的责任:创新合作模式”
  坚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立足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基本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支撑话语体系的基础是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没有自己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就没有话语权”,强调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研究上多下功夫,多搞“集成”和“总装”,多搞“自主创新”和“综合创新”,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作出贡献。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大体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发展阶段,即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前主要是建国后 17 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尽管受苏联影响比较大,但还是努力构建起了具有中国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文革”十年,哲学社会科学不仅停滞不前,而且遭到重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哲学社会科学迎来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 1979 年 3月 30 日,邓小平同志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说,“我们思想理论战线的同志们一定要赶快组织力量,定好计划,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陆续写出并印出一批有新内容、新思想、新语言的有分量的论文、书籍、读本、教科书来,填补这个空白”,“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我们已经承认自然科学比外国落后了,现在也应该承认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 就可比的方面说) 比外国落后了。我们的水平很低,好多连统计数字都没有,这样的情况当然使认真的社会科学研究遇到极大的困难。因此,我们的思想理论工作者必须下定决心,急起直追”,“毛泽东同志指出的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毛病,我们的思想理论工作者同样要竭力避免”,“我们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大党,我们自己不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不按照实践的发展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前进,我们的工作还能够做得好吗?我们讲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不就成了说空话吗?”今天重温这段话,令人思绪万千,感慨万端。 30 多年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与改革开放同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应该是一个总的基本的事实判断。据不完全统计,仅商务印书馆出版和重印的汉译世界名著哲学类 226 种,历史地理类 126 种,政治法律社会学类 158 种,经济学类 127 种,语言学类 13 种。这些数字一方面说明,我们在引进西方社会科学方面成绩斐然,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清醒看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受到西方学术话语体系的巨大影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引进来有余,走出去不足,“消费”有余,“生产”不足,理论自觉性和学术自主性、学术话语权和理论解释力与西方存在明显差距。中国改革开放 30 多年的成功实践经验和理论创新成果,远远没有融入、贯穿和升华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加强对中国实践的理论研究,加强对中国经验的理论提炼,深入阐发中国道路的独特创造、中国理论的独特贡献、中国制度的独特优势,深入阐发中华文化的独特渊源,需要创建充分反映当代中国实践的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国际关系理论、新闻学,等等。
  由华东师范大学创设的思勉原创奖旨在形成一个彼此欣赏、相互砥砺的学术共同体,同时推动一种新学术文化和学术传统的形成
  冯友兰先生在《三松堂自序》中如此说道,“就现在来说,中国就是旧邦而有新命,新命就是现代化。我的努力是保持旧邦的同一性和个性,而又同时促进实现新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新命”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努力就是,深入研究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更好地面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阐述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弘扬中国精神,提升中国学术的国家话语权,深入研究 21 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作出新贡献。
  人文社科学者的平台
  《探索与争鸣》
  唯一官方微信平台
  联系电话:021-
  投稿邮箱:
  版权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媒体转载请联系授权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部评论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认证顾问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哲学视角看人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