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式太极拳站桩要领十大要领及注解

陈氏太极拳十大要领是习练陈式太极拳最基本的知识,;一、虚灵顶劲;虚灵顶劲是指演练太极拳时,始终保持头容端正,百会;要想做到虚灵顶劲,须先弄准百会穴的位置;清气如何上长?《拳经》说:“顶劲者,是清气上升于;顶劲又不可不及,不及则提不起精神;虚灵顶劲,既是打拳必须严格遵循的基本要领,同时又;只要由招熟渐悟到懂劲阶段,内气开始动荡,清气产生;二、含胸塌腰;含胸塌腰
陈氏太极拳十大要领是习练陈式太极拳最基本的知识,它是学好陈式太极拳的入门和根本,必须弄懂弄通,练习时严格遵守。
一、 虚灵顶劲
虚灵顶劲是指演练太极拳时,始终保持头容端正,百会穴轻轻向上领起,有绳提之意。此为演练太极拳最基本的要领之一。
要想做到虚灵顶劲,须先弄准百会穴的位置。百会穴位于人体头部顶端中央的发旋处,也即后发际正中向上七寸处,又称三阳、三阳五会、五会、巅上、天满、维会、泥丸宫、岭上、岭上满天等,为人体之制高点。《拳论》说:百会穴领其全身。虚灵顶劲就是清气上升,虚达于百会穴。
清气如何上长?《拳经》说:“顶劲者,是清气上升于头顶也。”如果中气不向上领,正气机塌,四肢瘫软,无涌上头,头重脚轻,足下不稳,扭转不灵,气脉不通,横气填胸,有损身体健康。
顶劲又不可不及,不及则提不起精神。所以《拳论》说:“中气上提,若有意,若无意,不轻不重,似有似无,不过不及,折其中而已。”“打拳全是顶劲,顶劲领好,全身精神为之一振。”
虚灵顶劲,既是打拳必须严格遵循的基本要领,同时又是一种拳术境界。练拳之初,很难真正领会其意,准确把握要领,
只要由招熟渐悟到懂劲阶段,内气开始动荡,清气产生、丰盈,膀胱发热,丹田中正气浩瀚,才可真正体验灵机一动,清气上浮,周身空灵的奇妙境界。但尽管如此,演练者从一开始,就须严格遵守虚灵顶劲的要领。非如此,难于练好太极拳,不会产生清气,也不会有以后的清气上升、浊气下降、随心所欲的通达和自如。
二、 含胸塌腰
含胸塌腰是在开胯屈膝的同时胸脯向内微微含住,心气下降,两胁微束,腰劲自然下塌,周身血脉流畅无阻;要塌腰,必定含胸。两者不能分开进行,而要互为前提,互为照应。 含胸要含住劲,切忌胸部外挺,若胸部外挺,则会引起气拥胸表,致使自身上重下轻,脚腿上浮,重心不稳。含劲要四面包涵住,却不是紧紧收闭,而要“胸虚如磐”。《拳论》说:“中间胸腹自天突穴至脐下阴交、气海、石门、关元,如磐折如鞠躬形,是谓含住胸,是为合住劲,要虚。”“胸间松开,胸一松,全身舒畅,不可有心,亦不可无心。自华盖至石门要虚、含住,不可令横气填于胸中。”“胸膈横气卸到脚底,即不能,亦当卸至丹田”。也就是说在气未能贯注周身时,即使不可能下沉直达涌泉穴,也要沉入丹田。久而久之自能周身贯通。
塌腰不可弓腰,弓腰成驼背,经脉、骨骼弯曲受压,气血不通;塌腰又不可软,软则失去灵劲活动。《拳论》说:“腰为
上下体枢纽转关处,不可软,亦不可硬,折其上方得(折其中的意思)”。塌腰时,“腰劲贯下去贵坚实。”“腰以上气往上行,腰以下气往下行,似上下两夺之势,其实一气贯通,并行不悖”。
含胸塌腰同时进行,则击身骨节处处开张,丹田中的清气方可上长、畅通至百会穴,下沉之气也可顺利下沉达于涌泉。周身气由丹田起,分四路出,一气贯通。六分至心,分作两股,各三分上行左、右肩,由骨疑宫贯到左、右指;其余四分,化作两股,各二分下行至左、右腿,经骨缝贯至左、右趾,以保证虚灵顶劲。
所以说,含胸塌腰非常重要,细心掌握,全身气血才能走通走活,必须严格遵守这一基本要领。
三、 松腰养气
松腰养气是指腰部放松,以养炼体内浩然之正气,此亦为演练太极拳务必遵循的基本要领。
松腰养气与含胸塌腰相关联,但要领不同。塌腰指的是腰劲下塌,中气自然沉入丹田;松腰则是指腰部松活,目的在于养护、养练正气。塌腰时,“腰劲贯下去,贯坚实”。松腰时,“腰中要虚,一虚则上下皆灵”。
《拳论》说:“腰如车轴气如轮”。腰不能紧,紧则束气,全身僵直;腰部要松,肾气才能出入畅通,身体各部位正气皆可上下相通,贯注丹田,遍布周身。清气上升,浊气下降,
上冲百会,下至涌泉,气随意动,处处开张,久而久之,内气自然充盈。所以说,松腰即可养气。
松腰养气,能运周身之虚灵,可以促使虚实阴阳变化,足从手运,以腰为轴,圆转自如。与人交手,进退攻防,刚柔相济,松活弹抖,意到气到,足稳身固,无坚不摧。
松腰先要松胯。胯为腰根,松胯才能松腰。胯松、腰松、气脉才能贯通,涌泉、丹田、百会等穴位,才能一气相连。 演练太极拳要十分重视松腰技巧,养成浩瀚之气,气自阻随功夫长,方得太极神妙。
四、 分清虚实
周身上下,四肢百骸,无处不有虚实之分,所以说练习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必须分清虚实。动作能分清虚实,即可灵活转化,才能耐久不疲,张弛轻重匀运转换,不致困顿。
练太极拳时不仅双手要不虚实,双足要不虚实,左手和左足、右手和右足也要上下相随,在运动中分清虚实,左手实则左足虚,右手虚则右足实。一招一势,虚虚实实,遍藏玄机。 虚,不是全无力量;实,也并非全部落实,占实。只是比重各有所偏罢了。初学者,动作可以大开大合,大虚大实,根据身体条件和年龄的变化、功夫的进步程度即可选择练习中架或小架。比如二八分,转为小虚小实,变为三七、四六分等。小虚小实,由于动作幅度较小,虚实转换更为灵活。 分清虚实,但不要过偏。所谓“偏”,是指人的重心的偏心
距离超出两脚内距离的中间三分之一的范围。过偏不利于转换,易遭袭击,不易灵活应敌。分清虚实,不可过实,过实则迟滞;也不可过虚,过虚则浮飘,无着无落,根基不稳。 分清虚实要注意隅手的补救办法。与人交手,偏虚偏重出隅的情况经常发生,要注意运用隅手纠正自己的偏虚偏实劣势,随机应变克敌制胜。
分清虚实,演练者自己要尽量做到外形隐蔽,心中明了。“心要虚,心虚则四体皆虚,丹田与腰劲足底要实,三处一实则四体之虚皆实,此谓虚而实。”“心中有虚,虚中有实,太极自然妙用,至结果之时,始悟其理之精妙”。“开合虚实,即为拳经”。分清虚实,深得虚实变化要领,悉心把玩,相信演练者从中会逐步理解太极真味。
五、 沉肩坠肘
沉肩坠肘是在松胯屈膝、含胸塌腰束肋的同时,将两肩井松开下沉,两肘随之下塌,周身骨节放松,心气沉入丹田,清气上升,浊气下降至涌泉,全身贯通,劲达四梢。
沉肩坠肘与含胸塌腰要相互一致只有沉肩才能坠肘,只有含胸才可塌腰,只有含胸塌腰才能沉肩坠肘。否则,无法使周身之劲合为一体,运动时上下不随,内外不合,血气不畅。 《拳论》说:“打拳运动全在手领,转关全在松肩,功久则肩之骨缝自开,不能勉强,左右肩松不下则转关不灵。”“胳膊如在肩上挂着一般。”“两肘当沉下,不沉则肩上扬,不适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高等教育、各类资格考试、文学作品欣赏、专业论文、外语学习资料、行业资料、中学教育、太极拳十大要领61等内容。 
 太极拳练习要领_体育/运动_生活休闲。太极拳练习要领 1、练习任何一个拳式动作都要将身体分为阴阳、虚实、开合、即放大缩小。 2、任何手上动作开始前,先放松两...  陈式太极拳十大要领是演练陈式太极拳最基本的知识_学习计划_计划/解决方案_应用文书。太极爱好者看陈式太极拳十大要领是演练陈式太极拳最基本的知识, 动作要领是学好...  十大要领 陈式太极拳十大要领是演练陈式太极拳最基本的知识,动作 要领是学好陈式太极拳的入门和根本,必须弄通弄懂,在演练时 严格遵守。虚灵顶劲 虚灵顶劲是指演练...  2. 24 式简化太极拳,自建国以来,国家集以上各氏之所长,根据国人特点,以杨氏...太极拳十大要领 21页 免费 吴式太极拳要领 2页 免费 太极拳基本技术要领 10页...  学习陈式太极拳的要领 陈式太极拳十大要领是演练陈式太极拳最基本的知识, 动作要领是学 好陈式太极拳 的入门和根本,必须弄通弄懂,在演练时严格遵守。 一、虚灵顶...  杨氏太极拳练法要领_其它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杨氏太极拳练法要领一. 杨氏太极拳的基本规则 1. 立身中正:练太极拳首先讲究立身中正。所谓中正,就是要使身躯不可...  二十四式太极拳动作要领详解_其它课程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二十四式太极拳动作详解 第一式:起势 (1)左脚分开半步 (2) 两手臂慢慢向前平举,两手高与肩平。...  太极拳锻炼要领_专业资料。太极拳锻炼要领 张卓星 第一章 太极拳的静功 一、关于“无极”的概念 太极拳的预备式是极其自然地正面垂手站定的姿势。它的基本做法是...  24式太极拳动作要领_计算机软件及应用_IT/计算机_专业资料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24式太极拳动作要领_计算机软件及应用_IT/计算机_专业资料。24 式...杨氏太极拳的十个要领
杨氏太极拳的十个要领
学习啦【太极拳】 编辑:方婷
  杨式太极拳自创立起,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了。在杨露禅、杨健侯和杨班侯、杨澄甫和杨少侯祖孙三代的努力下,杨式太极拳已越来越多的被人们认识和喜爱,在当代也不断地得到传承和发展。下面学习啦小编为您整理了关于:杨氏太极拳的十个要领。欢迎阅读!
  杨氏太极拳的十个要领介绍
  杨氏太极拳的历史发展非常悠久,拳架舒展优美、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平正扑实、由松入柔,时常练习对身体健康非常有帮助。
  要领一、虚灵顶劲
  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 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要领二、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 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 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要领三、松腰
  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 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际&,由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要领四、分虚实
  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皆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要领五、沉肩坠肘
  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坠肘者,肘往下松垂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要领六、用意不用力
  此拳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
  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壑,沟壑不塞而本行,经络不闭则气通。如浑身僵劲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
  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即意到气到,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 中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
  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 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动,不足尚也。
  要领七、上下相随
  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 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 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币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也。
  要领八、内外相合
  太极拳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架子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 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形与神合一,即内外合为一气 则浑然无间矣。
  要领九、相连不断
  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止,有线有断,旧力巳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 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原论所谓&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又日 &运劲如抽丝&,皆言其贯串一气也。
  要领十、动中求静
  外家拳术,以跳掷为能,用尽气力,故练习之后,无不喘气者。太极拳以静御动,外动内静,虽动犹静,故练架子愈慢愈好。使则呼吸深长,气沉丹田,自无血脉愤张之弊。学者细心休会,庶可得其意焉。
看过&杨氏太极拳的十个要领&的人还看了:
本文已影响 人
[杨氏太极拳的十个要领]相关的文章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788人看了觉得好
717人看了觉得好
684人看了觉得好
【太极拳】图文推荐杨氏42式太极拳竞赛套路_太极拳十大要领-原创视频-搜狐视频
杨氏42式太极拳竞赛套路_太极拳十大要领
视频介绍:
杨氏42式太极拳竞赛套路_太极拳十大要领
推荐出品人
原创热播榜|||||||||||||||||
&>>&&>>&&>>&&&&&正文
陈氏太极拳的十大要领
陈氏太极拳十大要领是习练陈式太极拳最基本的知识,它是学好陈式太极拳的入门和根本,必须弄懂弄通,练习时严格遵守。
一、虚灵顶劲
虚灵顶劲是指演练太极拳时,始终保持头容端正,百会穴轻轻向上领起,有绳提之意。此为演练太极拳最基本的要领之一。
要想做到虚灵顶劲,须先弄准百会穴的位置。百会穴位于人体头部顶端中央的发旋处,也即后发际正中向上七寸处,又称三阳、三阳五会、五会、巅上、天满、维会、泥丸宫、岭上、岭上满天等,为人体之制高点。《拳论》说:百会穴领其全身。虚灵顶劲就是清气上升,虚达于百会穴。
清气如何上长?《拳经》说:“顶劲者,是清气上升于头顶也。”如果中气不向上领,正气机塌,四肢瘫软,无涌上头,头重脚轻,足下不稳,扭转不灵,气脉不通,横气填胸,有损身体健康。
顶劲又不可不及,不及则提不起精神。所以《拳论》说:“中气上提,若有意,若无意,不轻不重,似有似无,不过不及,折其中而已。”“打拳全是顶劲,顶劲领好,全身精神为之一振。”
虚灵顶劲,既是打拳必须严格遵循的基本要领,同时又是一种拳术境界。练拳之初,很难真正领会其意,准确把握要领,只要由招熟渐悟到懂劲阶段,内气开始动荡,清气产生、丰盈,膀胱发热,丹田中正气浩瀚,才可真正体验灵机一动,清气上浮,周身空灵的奇妙境界。但尽管如此,演练者从一开始,就须严格遵守虚灵顶劲的要领。非如此,难于练好太极拳,不会产生清气,也不会有以后的清气上升、浊气下降、随心所欲的通达和自如。
二、含胸塌腰
含胸塌腰是在开胯屈膝的同时胸脯向内微微含住,心气下降,两胁微束,腰劲自然下塌,周身血脉流畅无阻;要塌腰,必定含胸。两者不能分开进行,而要互为前提,互为照应。
含胸要含住劲,切忌胸部外挺,若胸部外挺,则会引起气拥胸表,致使自身上重下轻,脚腿上浮,重心不稳。含劲要四面包涵住,却不是紧紧收闭,而要“胸虚如磐”。《拳论》说:“中间胸腹自天突穴至脐下阴交、气海、石门、关元,如磐折如鞠躬形,是谓含住胸,是为合住劲,要虚。”“胸间松开,胸一松,全身舒畅,不可有心,亦不可无心。自华盖至石门要虚、含住,不可令横气填于胸中。”“胸膈横气卸到脚底,即不能,亦当卸至丹田”。也就是说在气未能贯注周身时,即使不可能下沉直达涌泉穴,也要沉入丹田。久而久之自能周身贯通。
塌腰不可弓腰,弓腰成驼背,经脉、骨骼弯曲受压,气血不通;塌腰又不可软,软则失去灵劲活动。《拳论》说:“腰为上下体枢纽转关处,不可软,亦不可硬,折其上方得(折其中的意思)”。塌腰时,“腰劲贯下去贵坚实。”“腰以上气往上行,腰以下气往下行,似上下两夺之势,其实一气贯通,并行不悖”。
含胸塌腰同时进行,则击身骨节处处开张,丹田中的清气方可上长、畅通至百会穴,下沉之气也可顺利下沉达于涌泉。周身气由丹田起,分四路出,一气贯通。六分至心,分作两股,各三分上行左、右肩,由骨疑宫贯到左、右指;其余四分,化作两股,各二分下行至左、右腿,经骨缝贯至左、右趾,以保证虚灵顶劲。
所以说,含胸塌腰非常重要,细心掌握,全身气血才能走通走活,必须严格遵守这一基本要领。
三、松腰养气
松腰养气是指腰部放松,以养炼体内浩然之正气,此亦为演练太极拳务必遵循的基本要领。
松腰养气与含胸塌腰相关联,但要领不同。塌腰指的是腰劲下塌,中气自然沉入丹田;松腰则是指腰部松活,目的在于养护、养练正气。塌腰时,“腰劲贯下去,贯坚实”。松腰时,“腰中要虚,一虚则上下皆灵”。
《拳论》说:“腰如车轴气如轮”。腰不能紧,紧则束气,全身僵直;腰部要松,肾气才能出入畅通,身体各部位正气皆可上下相通,贯注丹田,遍布周身。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上冲百会,下至涌泉,气随意动,处处开张,久而久之,内气自然充盈。所以说,松腰即可养气。
松腰养气,能运周身之虚灵,可以促使虚实阴阳变化,足从手运,以腰为轴,圆转自如。与人交手,进退攻防,刚柔相济,松活弹抖,意到气到,足稳身固,无坚不摧。
松腰先要松胯。胯为腰根,松胯才能松腰。胯松、腰松、气脉才能贯通,涌泉、丹田、百会等穴位,才能一气相连。
演练太极拳要十分重视松腰技巧,养成浩瀚之气,气自阻随功夫长,方得太极神妙。
四、分清虚实
周身上下,四肢百骸,无处不有虚实之分,所以说练习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必须分清虚实。动作能分清虚实,即可灵活转化,才能耐久不疲,张弛轻重匀运转换,不致困顿。
练太极拳时不仅双手要不虚实,双足要不虚实,左手和左足、右手和右足也要上下相随,在运动中分清虚实,左手实则左足虚,右手虚则右足实。一招一势,虚虚实实,遍藏玄机。
虚,不是全无力量;实,也并非全部落实,占实。只是比重各有所偏罢了。初学者,动作可以大开大合,大虚大实,根据身体条件和年龄的变化、功夫的进步程度即可选择练习中架或小架。比如二八分,转为小虚小实,变为三七、四六分等。小虚小实,由于动作幅度较小,虚实转换更为灵活。
分清虚实,但不要过偏。所谓“偏”,是指人的重心的偏心距离超出两脚内距离的中间三分之一的范围。过偏不利于转换,易遭袭击,不易灵活应敌。分清虚实,不可过实,过实则迟滞;也不可过虚,过虚则浮飘,无着无落,根基不稳。
分清虚实要注意隅手的补救办法。与人交手,偏虚偏重出隅的情况经常发生,要注意运用隅手纠正自己的偏虚偏实劣势,随机应变克敌制胜。
分清虚实,演练者自己要尽量做到外形隐蔽,心中明了。“心要虚,心虚则四体皆虚,丹田与腰劲足底要实,三处一实则四体之虚皆实,此谓虚而实。”“心中有虚,虚中有实,太极自然妙用,至结果之时,始悟其理之精妙”。“开合虚实,即为拳经”。分清虚实,深得虚实变化要领,悉心把玩,相信演练者从中会逐步理解太极真味。
五、沉肩坠肘
沉肩坠肘是在松胯屈膝、含胸塌腰束肋的同时,将两肩井松开下沉,两肘随之下塌,周身骨节放松,心气沉入丹田,清气上升,浊气下降至涌泉,全身贯通,劲达四梢。
沉肩坠肘与含胸塌腰要相互一致只有沉肩才能坠肘,只有含胸才可塌腰,只有含胸塌腰才能沉肩坠肘。否则,无法使周身之劲合为一体,运动时上下不随,内外不合,血气不畅。
《拳论》说:“打拳运动全在手领,转关全在松肩,功久则肩之骨缝自开,不能勉强,左右肩松不下则转关不灵。”“胳膊如在肩上挂着一般。”“两肘当沉下,不沉则肩上扬,不适于用。”讲的都是沉肩坠肘的基本要领。
两肩要松下,不松上下身僵直,气脉不通,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无法完成。但松肩不是丢肩,丢肩则不是精神;更不可耸肩,耸肩气血不涌,中气不能通达四梢。故《拳论》说:“肩塌下,不可架起来。”又说:“两肩要常松下,见有泛起,即将松下;然不得已上泛,听其上泛,泛毕即松,不送则全肱转换不灵。故宜泛则泛,宜松则松。每势毕,胸向前合,两肩彼此相呼应。”
成势时,沉肩坠肘,含胸塌腰,膝盖与肘尖上下相对,使外三合与内三合紧密配合,全身呼应合住劲,天长日久,功夫自成。
六、以意行气
以意行气是指气受意的指挥,在体内运行,一举一动均要用意为用力,先意动而后形动,意到气到。以意行气,用意不要拙力,在太极拳最重要的特征。正如《拳论》所说:“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能顺遂,乃能便利从心”“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 以意行气中的气,是指“内气”并非一般所说用的肺呼吸的空气。内气又称元气,正气,先天之气,从母胎中带来,演练太极,就是为了让内气出现并吸取空气中的清气,五谷杂粮精微之气合为一体形成浩然之气。
& 虽然练太极要以意行气,但初练者意与气还没有达到高度协调,必须经过以意行气,以气催形的温长过程。达到以气催形,形气结合阶段时,也不可只想气在体内如何运行,而要把意注入动作中,否则就是神态呆滞,气不仅不能畅通,而且会造成气势散漫的错误,使意气具蒙其害。所以《拳论》说:“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形神兼备,内外兼修的效果。可以说,太极拳所有的训练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内气出现和以意运气。
&& 由于太极拳是意气运动,所以久练则精神集中,周身遍布脆劲,灵劲,只要意到,便可做出迅速反应,对突然而来的刺激,也会做出敏感,准确的相应动作,免受损害。到了时候,就到了神明阶段,以意运气可以随心所欲。
&& 七? 上下相随
&& 陈式太极拳劲起于脚跟,行于腿,主宰于腰,达于四肢,周身心须上下相随,一气贯通。由腿而腰,由腰而臂,由臂达于四肢。“发令者在心,传令者在手,观色者在目,手,眼,身法,步一齐俱到,缺一不可。
&& 上下相随必须注意以手为引领,而手又全在于手掌,手指中从穴领其周身运动,手到之处,足必相随,中间胸腹自然也随手足变化而运动,上下一体,一气相连,说动一起动,说停一起停,将顶,裆心,眼,耳,手,足,腰八体紧密结合,不先不后,迎送相当,前后左右,上下四旁,转机灵敏,缓急相将,正可谓“击首尾运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罗通,当中一击首尾动,上下四旁扣如弓。
初学者动作不熟,容易顾此失彼,顾上不顾下,顾下不顾上,必须加强训练,使之协调一致,同时还要注意分清虚实,特别是左手虚右手实,右手虚左手实,左脚虚右脚实,右脚虚左脚实,左手虚与右脚实,右脚虚与左手实,相互配合,以意运气,以气运形,练出灵劲,周身才有真正的上下相随。
八,内外相合
内外相合是指动作与内气运动互相一致,密切配合。
太极拳运动之所以必然要求内外结合,原因在于它是一项意识体操,以意运气,练拳以练意为先,意为主帅,意到气到,以气运形,身体上下,内外才高度一致,正如《拳论》所说“内外一气流转”。
陈式太极拳变化万千,所向无敌,虽然动作态势万千,也不外是虚,实,开,合四字,演练者从头顶到足尖,内有五脏六腑,经络筋骨,外有肌肤皮肉,毛发,四肢百骸处处相连为一体,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打之而不乱,以意行气催形变,若要拉开,不但手开足开,心中意念随之也开,如要闭合,不但手合足合,心中意念也与之合,一招一式,凡上欲动下自随神往,凡下欲动上自领神去,凡上下动中部合神策应,凡中欲动上下辅神主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虚实开合,浑然一气,则发力自然迅猛而机灵,
内外相合的基础是上下相随,但也只是达到内外结合的阶段,上下相随才会最完美的得到表达,演练太极拳不可上下不随,更不可内外不合,舍此便使周身散乱无主。
九,招势相连
招势相连是指打一整套太极拳不仅 是一动全动,周身相随,而且招式之间不丢不顶,元转自如,一气呵成,内劲不断,滔滔不绝,浑然天成,太极拳招式相连的原因,在于它是以意行气,以气运形的拳术运动,《拳论》说“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最忌只用后天拙劲。拙劲貌似刚强,但因其有起有止,有断有续,旧力尽时,新力未生,最易被人乘隙而击。以意行气,用的是内气,拳路自始至终,招招式式均由意念所引,绵绵不断,循环无穷。
招式相连的具体办法是:在手法遇到往复时,要嵌进折叠,如上一动作将终,在下一动作之先,如下一动作要往下和往前行,那么就要先向上一折,再往后一叠,然后再接做下一拳式,这样就会呈曲线缓和运动。《拳论》说:意欲向上必先寓下,意欲前必先寓后。步法上遇到进退时,要嵌以转换,迈步向前或退后走弧形,均不可直进直退,要有以步随身和身随眼动,留恋缱绻,是松非松,将展未展的神态,开合,收放,寓意收既是放,放即是收。招招式式,以意贯之,形断意连,劲断意不断,神气运形,源源不断,慢到方时快,快到园时慢,及其均称的配合着开合,如玉环的无端,看不清衔接在何处,拳情拳晾,如成峦叠嶂,江河奔流,自有无穷美感,与人搭手,进退攻防,不呆不滞,立于不败之地。
十,动中求静
陈式太极拳是在绝对运动中进行的,但它要克服外架拳术以跳跃为本,用尽力气去拼搏,练过之后气喘吁吁的弊端,为此,就必须在绝对的永久的动中求得相对的暂时的静,并与短暂的体形静态之中继续完成意念运动,条路身体内部因外部变化而带来的短暂的不协调,使自己在顷刻之间达到上下相随,内外相合,一应抵御外来之动,克制对方不协调的短暂瞬间,一举制敌,所以陈式太极拳的动作虽各式各样,千变万化,但在绝对懂的形态下进行却又贯穿动中有静的自然规律,是一套无与伦比的具有无限生机的内家拳术,
陈式太极拳本着动中有静与静中有动的自然运动规律,顺其道而行,在拳路运动中自然的把动与静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该动则动,该静则静,既有节奏性又有规律性,并且有变化性,演练中一慢为上,保持虽动犹静的法则,动作紧密配合呼吸,将气沉于丹田,保持身体血脉经络相通,使演练者大脑神经中枢保持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在运动中求得安定和沉着,保证在技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也是陈式太极拳的“以静制动”的重要法则,
陈式太极拳要求: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这是陈式太极拳术动中求静和以静制动的具体形式表现。即不动是如五岳之山,岿然不动,动似江泄海啸,滔浪腾空,不动时似狸猫捕鼠,以待机出击,动时如苍鹰叼兔,迅疾准狠。
陈式太极拳的每一招每一式,都是有起有落。起是动的开始,落是暂时的静,在两式承接之处,似停而非停,劲似断而意未断,如此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连绵不断,如波浪一般,徐徐变动。
陈式太极拳术的内气运行,当一个动作结束时,要将内气沉于丹田之中,而后再由丹田发出,随着已经气势的拳式进行周身运动,内气回归丹田时是短暂的一静,再由丹田勃发而出持续运动,演练者于静时蓄养内气,于动时气行周身,这是一个内气的转换与增生过程。在整个陈式太极拳林套路运动中,演练者必须善于做内气的转换,使身体内部源源不断的产生新气,维持整个运动的需要,太极拳是一静一动的有机结合,个形静时,内气欲动,内气静时,外形而发。太极拳本身就是在动中求静,静中有动的状态持续进行着,演练者必须细心体会,领悟出动中求静的原理,方可实施以静制动之法。
责任编辑:曹莹
48小时点击排行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极拳动作要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