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园上网有些家长觉得网上信息良莠不齐是什么意思,小学生辨别能力又差,

推荐青少年孩子叛逆论文题目阅读
热门青少年孩子自闭教育论文参考资料阅读
同类论文推荐九上综合实践综合练习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九上综合实践综合练习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6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经典教育认识篇  盲人摸象说  (一)  大家听过成语故事“盲人摸象”吧?我们来看一看,读经像不像盲人摸象?  话说,有一群盲人,从来没有见过大象。有一天,听说来了一只大象,于是,盲人们强烈要求,一定要见识一下。于是,大象的主人允许他们上去摸一下大象。盲人们得到允许,全部上去摸象。有的摸到大腿,大叫,我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了,大象就和柱子一样,又粗又圆;有的摸到肚子,大叫,我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了,大象就象一面墙,又宽又广。当然,还有的摸到耳朵、象牙。因此,在这些盲人心中,每个人都有了不同的大象的形象。他们互相争吵,都认为自己是对的。这就是“盲人摸象”的故事。  历史走到现代,许多中国人已经不认识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就像一只“大象”。有人说,我们一定要认识中国文化,因此,一大群人开始摸索。有的人摸到了《弟子规》,大叫,中国文化就是《弟子规》,《弟子规》是中华文化的根,要一门深入,要从孩子学起;有的人摸到了《论语》,大叫,《论语》是中国文化中最好的经典,是经典中的经典,必须好好学习,要学习一百遍、一千遍——就如那些摸到大象大腿的人们,在大腿上摸上一百遍、一千遍,试问,这样就能弄懂大象是什么吗?  育心经典,一群普通家长,遵守天地规律,勇敢地提出了“系统读经”的概念。没有系统,不把大象全部摸完,岂能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大象,如果只是摸,即使全部摸完,也只能摸清其外表,大象那些内在的,我们能摸得清楚吗?如果没有懂得大象的人说明,盲人能摸清大象的脾气吗?我们读经典也一样,大量读经,只是读,岂能弄清楚经典的精神?试看天下读经人有多少,但有几个是按经典做事的?学习经典,首先要了解,其次就是要有明师指引。大量读经,完全违背经典的精神。经典教导我们积小成高大,从来没有一本经典要求大量读经。如果没有明师指导,要读懂经典,几乎是不可能的。  大家看一看“盲人摸象”的故事,思考一下我们的读经运动,就知道有多少人是在盲人摸象,他们还自以为是,想想是多么的可笑呀!没有系统的读经,没有明师指导,这样的读经,只会浪费孩子,害了孩子的一生。  整个社会,根本就不清楚如何教育,所谓的教育界,就是一群“盲人”在摸“象”。看到我们这种成功的模式,他们还要打击,还要讥笑,但是,只有我们心里清楚,我们已经掌握教育的规律,我们正在成功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  (二)  读经典,重要的不是读,而是读之后,无形的因缘。只有读过经典的孩子,才能与明师结缘。  盲人摸象,摸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摸过大象,再听管理员介绍大象,就会更加清晰。大象的爱好、生活习惯是摸不出来的。那些无形的层面,只有懂得的人介绍一下,才清楚。学习经典也一样,经典的精神,并不是读出来的。读出来的,都是文字的东西。多少人在读经典,但内容不对,方法不对,岂能读通经典?他们的孩子,把“经典”背得滚瓜烂熟,但是,只能遗憾地说,没有用,因为他们跟错人了。看看他们所跟的人,到底学的“经典”是不是经典?经典有没有改变他们?他们会不会早起?是不是能够自强不息?那些人自己都不“经典”,如何带领别人去“经典”呢!  ()
楼主发言:38次 发图: | 更多
  经典教育阴阳说  按照《易经》的观点,整个世界由阴阳二气组成,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以整个教育系统来说,经典教育就是阳,为生发之阳;其他的技能教育均为阴,为生成之阴。无阴不成阳,无阳不成阴,所以,我们提出经典教育不离社会、不离生活的原则,其中包含着阴阳协调的天地之道。而部分经典教育推广者,只重经典,忽视其他,显然是不完善的。  从经典教育本身思考:六经为阳,包括《易经》《黄帝内经》《道德经》《孝经》《诗经》《金刚经》;其他典论规文则为阴,包括四书、蒙学、诸子、文史等。所以我们提出系统读经的原则,同样包含阴阳二面,而只重规论的经典教育,则会失之偏颇。  大家可以发现,以经类内容为主的读经宝贝,表现出的特色是非常阳光,而着重规论的读经孩子则阴气比较重。这个不是我们理论上这样说,而是在实际生活中随处可见。  这个是经典教育中的阴阳说,是本人,赖国全,首次创立,并明确地加以说明。国内大部分的经典教育专家、经典教育推广者,因为不懂阴阳,所以经常弄出固执的、偏执的教育理论,看起来是经典教育,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经典教育。  教育,不懂阴阳,将注定是失败的教育。现代教育因为没有经典,或缺少经典,缺少阳的层面,自然是比较失败的。而流行的经典教育,大部分又缺少阴的层面,或者在内容安排上,不以经为主,缺少阳的层面,这点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  ()
  系统读经说  (一)  就像盖房子,我们会说钢筋很好,水泥很好。现在问一个简单的问题:一栋房子,只用水泥能盖起来吗?或者只用钢筋能盖起来吗?这是不可能的。盖房子是系统工程,水泥也要,钢筋也要,木材也要,钉子也要,其中还有组合、比例的问题,都搭配好了才可以把房子盖出来。这就是系统性。请问培养孩子是不是盖房子?是不是一个系统工程?怎么可能只要一本经典,或者是两三本就行呢?同样是系统工程。盖一层楼跟盖一百层楼,从原材料的数量上讲,一百层楼需要材料的量最少应该是一层楼的一百倍。如果读一本书可以成为“一层楼”的话,想让孩子成为“一百层楼”的人,要读多少本书?最少要一百本。实际上绝对不是这么简单的等比例的量化关系,因为楼越高,地基越深,可能要一千本才可以盖一百层的“高楼”。显然,这个系统性理论,在现代的教育理论中,是严重缺失的。  ()   (二)  如果不是我们,育心经典,承担起为圣贤继绝学的使命,我们有几个人懂得要读《易经》?懂得读经的系统性?多少人买书,不是随便买几本的?多少人读书,会有系统的?没有系统,就像盖楼,随便盖,岂能建成万丈高楼?没有系统,就像买车,只买方向盘,或几个轮胎,岂能得到汽车的便利?  育心经典,就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我们的教材不过是钥匙,更多的内容,在有了钥匙之后,才能打开宝库,取之不尽。而打开宝库之后,所有的珍宝都是免费的。想一想吧,哪个专家会给你一套系统的教育理论,还有一套简便科学的教育方法,以及全面的服务和引导?  ()  (三)  事实上,“系统读经”这个概念,是我们首次明确提出的。之前,人们总是用“读一点总比不读好”来说明随便读经也可以,但是,经过不断地思考,我们认为,读一点,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还不如不读。  一件事,要么不做,要做,就一定要下决心把它做好。比如盖房子,我们怎么能认为,随便盖一点总比不盖好呢?随便弄一堆水泥、石头,却没有计划,不系统,盖出来的房子,既不能住人,也不能作其他用途,是不是还不如不盖?那片空地,我们留着,将来合适的时候,就可以计划做更大的用途,而现在,随便盖一下,变成了一堆垃圾,用之无用,舍之不能——这就是当今随便读经教育的结果。试看那些孩子,根本无法成才,而且受到一些错误思想的引导,要学习其他经典,也不可能了。  所以,“系统读经”这个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大家务必用心学习,全面了解。特别是,还有一些用盗版教材的,不仅没有系统性,而且材料还是假的,发心就有问题,岂能真正教育好孩子?请大家多学习,多思考,不断成长,好好了解育心经典的教育理论,更好地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坚持。配上累积法,成功不会迟。  ()
  经典分类说  (一)  我们把经典按照盖房子的步骤——地基、结构、装修三个层面来划分:  地基类是教做人的,如《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等等。教一个人怎么做人,它是“地基”。  结构类就是“经”,我们有《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诗经》等等。  还有装修类的,如唐诗、宋词,以及现在家长们非常热衷的培训,如唱歌、跳舞、画画等等,都属于装修类。  ()  (二)  我们的“137学习法”,中间有个“3”,即“三线程”:  第一个线程,学“经”,这是首当其冲、必须马上安排的,有《易经》《黄帝内经》《诗经》《道德经》《孝经》等。  第二个线程,是“典”的部分,有《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  第三个线程,是基础类及装修类的,有《三字经》《弟子规》《成语接龙》《文学启蒙》《诗词启蒙》等等。  ()  (三)  一根、六经、八典、九要、十四蒙,是根据育心的出版计划列出的,相对目前其他的读经流派,有较为系统的学习内容。经典学习目录:  一根:《易经》,或叫《易根》;  六经:《诗经》《孝经》《道德经》《黄帝内经》《金刚经》《孙子兵法》(或叫《兵经》);  八典:《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  九要:《尚书》《礼记》《春秋》《史记》《国语》《资治通鉴》《伤寒论》《难经》《神农本草经》;  十四蒙:《三字经》《百家姓与德育启蒙》《千字文与朱子治家格言》《弟子规》《增广贤文》《笠翁对韵》《成语接龙》《诗词启蒙》《文学启蒙》《幼学琼林》《神童诗》《中国古典长诗精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  这是育心经典三年读经规划中的学习内容。其中,一根、六经、八典,在三年的解经学习中,将安排讲师系统讲解,这部分内容要等到国学院建成才能完成。而最后三年的演经,则需要严格地挑选人员,将选择国内外著名的学院、名胜古迹,分批带领精选弟子,前往游学,在行万里路中,完成经典的深入体悟。部分合格弟子,将直接安排进育心教育集团任职。在前期的义师中,大家熟悉的许多老师,将直接聘用到国学院任职。这是我们正在进行的,一场史无前例的伟大事业,是教育史上、人类史上,从未有过的伟大事业,我们将不断创造奇迹,大家拭目以待。  ()
  经典阴阳说  经典是有阴阳的,有的是属于阳的,有的是属于阴的。《论语》和《弟子规》是属于阴的。实践证明,一个人读《论语》《弟子规》,读得多了以后,脸色会发青。我们可以去看看,长期读《弟子规》的孩子,脸是不是青的;而长期读《易经》的孩子,我们也可以去看看,脸是不是红的。  我们都知道,小孩是春天,春天是不是生发的?所以小孩一定会喜欢《易经》,因为《易经》是属阳的,从五行的属性来讲,《易经》是属生发的,“生生之谓易”。而《弟子规》,“规”是肃杀的,是属于秋天的。小小的孩子,是要助他生长,而不是要去“规”他,不要去“杀”他。我们这些已经是秋天的人,有很多毛病,这个时候要“杀一杀”,要“规一规”,就对了。这是个次第的问题,也是我们育心经典教育理论中,首先得到明确解决的一个问题!  ()  经典五行说  在中国文化中,与阴阳并驾齐驱的另外一个文化,就是五行文化。在我们提倡的“五经”中,同样包含五行的特性。  五行,是木、火、土、金、水。那么,请问,《易经》在五行中,应该属于什么?易为变化,生生不息之谓易,易是东方思想的典型代表,东方,木也。《诗经》呢?诗言情,情为志,志为火。《黄帝内经》呢?这个不用说都清楚了,黄为土。《孝经》呢?孝,代表的是中国文化中的义,“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代表整个五伦之义,为金。最后是《道德经》,是智,为水。  ()
  经典次第说  (一)  关于经典的先后顺序,我们在这里提示一下,大家可以去感受,是不是这样。  我们现在学习国学,学习中国文化,那么中国文化的代表著作是什么,我们要很清楚。如果说我们要学孔子、老子,那么,我们也要清楚,孔子、老子学的到底是什么。如果我们学习孔子、老子,却不学习孔子、老子所学的经典,反而去学孔子的弟子、老子的弟子,甚至连弟子都不是的弟子的弟子的弟子写的东西,这样我们能够学到孔子、老子的真正的东西吗?这是一点思考。  其二,经典的顺序是非常有讲究的。我们非常清楚,儿童学经典,没有难易之分,那为什么不从我们成人认为最难的经典开始呢?让孩子一步达到最高峰,接着学其他经典,就会“一览众山小”。而有些家长总是担心孩子不懂,非要从最简单的经典开始学,等于一开始就让孩子在山脚,随着年龄的增加,慢慢去读更难的经典,就像爬山一样,会越爬越难。这是从道理的层面,我们可以进行思考的问题。  实际的情况,我们也提出来让大家思考。我们先读《易经》一两年时间,再读《弟子规》,这是一种方案;或者我们先读《弟子规》一两年时间,再读《易经》,这是另一种方案。请问:这两种做法有区别吗?这两个人的收获会不同吗?肯定是不一样的。就如爬山,如果一开始就把你抬到高山顶上,以后你慢慢下山,会很容易。因为小孩子学习经典没有难易之说,所以一开始把他拉到“山顶”还是“山脚”,对他来说是没什么区别的。如果一开始让他学《三字经》《弟子规》,背儿歌,以后越学越难,等长到十几岁,已经有了畏难情绪,再去学《易经》,相对来说就会很难。  这就是读经次第的问题,道理说起来很简单,大家自己去体悟,去决定,我们只是引导大家。如果我们不认真地思考,人云亦云,就会走错路了还不自知。读经读经,你读的是真经吗?读典读典,你用的方法对吗?古代为什么圣贤辈出?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再也见不到圣贤出现了?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  (二)  南怀瑾先生讲得好,秦汉之后的文章,都要少看。其实中国文化的根,大家都清楚在哪里。为什么不读“根”,反而喜欢“枝叶”呢?这就是伪儒家的一个假命题。  以《易经》《黄帝内经》为主的读经思想,目前还只有我们这里有。下一步,我们还要加进《诗经》《孝经》《道德经》等,这是大家已经熟悉的。但以经为纲、以典为常的次第,仍然是许多人不认同的。  《三字经》里有一段话:“小学终,至四书”“四书通,孝经熟,如六经,始可读”。许多人把这段话当成经典,而不思考,《三字经》是什么时代的产物?是什么人所作?如依此次序,孔子他们怎么办?我们的方法,是从《易经》开始学,岂不比从小学开始更高明?我们也已证明,孩子完全可以难中易结合着学,不需要管哪个先,哪个后。  不过,如果现在人真能“小学终,至六经”,不成大师也难。“四书”的问题,我以后有时间会和大家交流。总之,孔子之后的东西,我们要多些思考,不要人云亦云。失去思考,也是因为人各有理,先入为主。有些人特别喜欢某本书,或某篇文章,就努力去推荐,而我们介绍《易经》,也有人说我们是为了卖教材。所以我们建议大家,一定要多思考,多比较,看看古往今来,那些大家们都是学什么,那些圣贤们都是学什么。  《三字经》,是宋代的作品,因此带有时代的烙印。宋代是什么时代呢?就是朱熹尊“四书”的时代。“四书”上升到超过“五经”的地位,谓之“四书五经”,显然,这样的次第,是有问题的。比如先有父,后有子,所以我们说“父子关系”,如有人提出,是“子父关系”,岂不谬哉?学问上也一样,先有老师,后有学生,所以是“师生关系”,如强名之为“生师关系”,岂不谬哉?“四书五经”,与此同例,荒谬了上千年,至今余毒不息,害人无数。此中道理,闻者能不仔细思量乎?  我说这段话,不知会引起多少麻烦,但是职责所在,良心所在,如果不告诉大家,不知多少人会被蒙在鼓里。不管前方是万丈深渊,还是地雷阵,我都会勇往直前。  ()
  (三)  读《易》与读“书”,可同时,但不可乱次第。中华文化,本来就是经先书后,惜只读“四书”者,未明此理,硬要先书后经。  历史不断前行,后人不断著书立说,每一个朝代,都有不同的解释著作出现。如以书为先,则每个朝代出的著作,都可能作为必要先读之物。此等著作,层出不穷,则后世何时得读经哉?书不读完,经不可读,经不可读,则《易》不可见。大道将废,仁义乃出。然,“四书”去经尚不远,仍有可观者焉,故可以同时阅之,有《易》相助,则可不失其正。此《易》之大义,未可先传也。中人以下,吾辈岂可言之?即或言之,其必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也。  中国文化,剥到极处,现在正是一阳来复之机。生生不息之谓易,易道来复,此乃天时因缘,非人力所为也。所幸我等逢此机缘,得读《易经》,今生唯感恩所有推广经典教育的大德前贤。良机莫失,时不我待,奋起直追,犹未为晚。尔曹皆年轻过我,前有赖老师四十读《易》,后有各位贤德你追我赶,中华文化之复兴,非赖尔等之力,岂可得乎?  ()  (四)  经典的次第,我们之前有讲过,现在再补充一下。比如有人看到一座美丽的山,甚觉雄伟、壮丽,因此妙笔丹青,以成佳作,至人处则出以观之,言此山之美、之雄、之壮丽,人亦美之。奈无缘亲见此山,此画亦不能带走,遂如法制作,展丹青之功,摹成此画。此后岁月荏苒、光阴如梭,无数人见画,再画,此山之真面貌已无人知,开始之画亦无人言,唯有那传了又传,画了又画的画,在世上流传。道亦如此,苟不知回至大道本源,那写了又写,传了又传的著作,可曾再觅真正的大道?故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其此之谓与!  这就是经典的次第,只是比喻,未必真切。如能回归那山,起码是那第一次画,为什么不回去呢?非要说最后的画,才是最好的山,其不智若此,奈何哉!  ()  (五)  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我们很自信地告诉大家,我们给大家的,是一条正确的道路——我们以经为主的方式,是正确的;以经解典,以经解书,也是正确的方向。而目前大多数的推广机构,并不清楚这样的次第,许多是以典解经,以书解经,以至于大多数的机构,并没有推广真正的经,而是让孩子读“四书”,读《弟子规》。次第之害,不可不慎也。一旦接受了“书”的思想,思维给框住了,要进入“经”的思想,了解经的大义,将难上加难,几至于不可能。  很多人用《三字经》做标准,殊不知《三字经》的思想,代表的正是宋代产生的以“四书”为主的思想,而此思想,并非孔子之前的思想。试想孔子、老子、庄子等前贤圣人,哪里有读过“四书”呢?而“四书”从宋代横空出世,之后还有圣人出现吗?所以我反复地、苦口婆心地强调,进入我们育心群的家长,是何等的殊缘,苟不至此,安知读经之次第?苟读错经典,孩子一生,岂非从此而废哉?  专家倡导读经,乃是大德之事,造福万民,但是在读的内容上如果弄错了,方法上如果不正确、不科学,读经是否有益,实难测也。苏东坡,世所谓聪明者矣,读书极多,留《洗儿歌》一首,诸位需当记取也。歌曰:“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  (六)  所谓“经”,是里边没有错误的思想,没有多余的文字,圆满、通达,放之四海而皆准,行于日常而不知,是经也。经者,常道也,径也,天理也。而非经则不免鱼目相杂。经读好了,则其他无非是参考书。不读经,只读参考书,其谬大矣。  我们反复强调经先书后,有深意在焉,有大义存焉,是极高明而道中庸,是致广大而尽精微。读经之义,不可不察,苟失其义,则吾恐有失道离德之忧。  ()  (七)  现在许多意识到国学经典缺失的人,开始《弟子规》《论语》的实践,只是比不学习经典的人好一些。但是《弟子规》《论语》造成的负面结果,现在仍然是很多人不敢讨论的。“四书”之害,已达千年,培养了一批固执的、不能自强不息的学者,空有理论,造成读书误国的事实。  “四书”要学,但不能只学“四书”,不能不懂根本。“四书五经”,将“四书”排在“五经”之前,不知多少读书人,从此迷失。  看看这些教授的实践,全部停留在“四书”里面,再往前他们就没有了。包括现在大部分的经典推广机构,也以“四书”为主,“四书”能救国吗?还是《易经》能救国?英语能救现代医疗,还是《黄帝内经》能救现代医疗?  “五经”是“四书”的妈妈。试想,妈妈是根本,还是儿子是根本?可惜的是,因为格局的问题,很多人随便抓到一本经典,就以为是根本,人云亦云,连是不是真经都没弄清楚。  ()
  (八)  不懂经典的先后,是不孝。经典,是二个字,经+典,请问:是经在前面?还是典在前面?如果反过来说“典经”,可以吗?我们常说“父子关系”“母女关系”,如果反过来说“子父关系”“女母关系”,可以吗?在经典的次第方面,本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然而,当“四书”跑到“五经”前面,变成“四书五经”时,我们的民族,就完全不懂经典的次第了。  我们告诉大家,“四书五经”,是错误的,是大逆不孝。我们旗帜鲜明地坚持“六经四书”。经在前面,书在后面,这才是正确的次第。中国文化,何以变得庸俗?多少读书人,何以变得只有嘴上功夫而没有实践能力?现在多少人,还在走着重典不重经的道路?还有多少大师,理论一套套,实践的功夫却了了。明清产生的一群理论家,号称国学大师,却连一条治国的方略也没有,徒让中国被西方列强打得七倒八歪,原因何在?国学大师,不是治国平天下吗?何以让中国处处落后挨打?几百位国学大师,都是什么大师?都是理论上的大师、实践上的小民!他们何以如此?尊“四书”也。如果真正贯通“六经”,中国断不可能如此。今日,推广经典的大师中,又有多少是尊“四书”轻“六经”者?大家宜深思,宜深思!  《易经》,一部照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巨著,竟然被置于二流,甚至竟然不懂要去学习。我们要学习,也经常受到质疑和干扰。《黄帝内经》,一部让无数人成为大医大德的巨著,我们现在连一部完整的教材都找不到。“国学大师”,听到这个名字,我都想哭。中国,早就没有大师了!堂堂大师,连自强不息的精神都没有,叫什么大师!就算不能自强不息,也要做到厚德载物,其广能容,其厚能受!“百无一用是书生”,为什么会这样说?一百个,一个能用的都难找;一个理论家,说一百句话,不知有几句是能用的。  ()  (九)  很多人认为,经先还是典先,问题不大。以前,我是没有明确这个问题的。有人认为,经比较难,不要先,应该典先,会比较容易明白。现在我有必要说明一下。如果大家心中有疑惑,行动就会受到影响,这个是我不愿意看到的。如果你们能够看到我的用心,如果我的用心能够帮助大家提高认识,那么,我就会非常欣慰。  某读经流派明确表示,典先经后对经典的学习更有益。所以,根据他们的建议,“四书”先于诸经,与《三字经》里的说法是一样的。我们来看一看房子的建造过程。经,好比是钢筋,起结构的作用;典,好比是水泥、火砖,起丰满、完善的作用。这个比喻,不知大家能不能接受?那么先把结构做好,再做砖墙,是很自然的事。但是如果先做砖墙,然后再加钢筋,我们会发现,钢筋已经加不进去了。以水泥、火砖为先,造成的结果是很难建成高楼的。  关于经典的次第,我认为这个比喻是恰当的。之所以有这么多人认为经难,就是因为他们先典后经,先易后难了。这是个学风问题。这个不是现在造成的,从宋朝朱熹以来,“四书”排到“五经”之前,就造成了这样的结果,所以中国的读书人越来越没有出息,而在“四书”没有排到“五经”之前的时候,在先秦、汉、唐,我们出了很多杰出的人物。  现在很多专家、教授,仍然受到这个学风的制约,而跳不出来。为什么我可以跳出来呢?就因为我是经典的“门外汉”,没有受到太多的制约。虽然我是先读《论语》,但那是在完全不懂的情况下进行的,之后开始读《易经》,可以说,我是同步进行的。在经典融会贯通的时候,我才发现,真正重要的是经,而不是典。  其实,经也包括了典的内容、典的精华,比如讲做人、讲君子、讲仁等方面,《易经》中同样大量涉及,但是,典就不一定有经的内容。经,仿佛是大海;典,仿佛是河流。所以现在,我越来越体会到,如果我们真正希望孩子成为栋梁之才的话,必须是先经后典。  近期进行的读经教育实践,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我们认为比较难的经,事实上孩子们同样能愉快地接受。而且,喜欢经的孩子明显比喜欢典的孩子多得多,喜欢的程度也要高得多。从读的效果看,读经的孩子更显得自强、活泼;读典的孩子多数给人感觉不阳光、阴气重。喜欢经的成年人与喜欢典的成年人,也有鲜明的区别:读经的开朗、开明,容易接受新思想,胸襟开阔,生活也丰富,精神、物质均较富有;喜欢典的,则固执不化、自大,不接受新思想,理论为主,实践能力弱,甚至不少生活困难。生活中,这种人很多,我认识的不在少数。  所以,我真的希望,我们的家长朋友们不要再迷惑。这些道理,不是专家教授会告诉你的,是我们这样的实践者,实践出来的。今天大家听到的这些观点,个人认为价值连城,大家各自受用。如果认为我讲得不对的,也没关系,可以继续走自己的路。  至于《三字经》,为什么会安排典先经后呢?因为《三字经》产生的年代是宋代,而宋代的主流学问由朱熹确定了。如果我们还不明白经典的次第,中华文化要谈复兴,只能是一场梦。所幸,我们以平民之力举起了《易经》的大旗,跟随我们学习《易经》的家庭已达数千之众,并且跟从者逐年倍增。《易》之生生不息的力量,在经典推广中表现无遗。夫易,广矣,大矣,深矣,远矣,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万物无不化育,千秋咸可被泽。这股力量,已成不可阻挡之势,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  (十)  有人说《弟子规》简单,容易懂,所以我们要先学容易懂的东西;简单的东西、容易的东西都学不了,难的怎么学得了呢?这个是假的概念,非常的假。为什么呢?就像我们的孩子,现在五六岁,他可以喝稀饭,也可以吃大米饭,那你为什么就说孩子一定只能先喝稀饭呢?不是的,其实我们用实践证明,再小的孩子都可以读《易经》。《易经》甚至比其他的还更好读,一点都不难,因为我们不需要孩子理解。  我们有很多理论解释为什么孩子最容易学《易经》。首先《易经》里面不也是三个字、四个字一句的吗?如“《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这不是三个字、四个字吗?跟《三字经》有什么区别?跟《千字文》也没有什么区别呀。还有一个重要原由,是“经”的能量要强得多。小孩子他是有“趋光性”的,像飞蛾一样,他对能量大的东西会自然地亲近,而对那些“规”和“论”则不然。  ()
  大米说  (一)  我们从煮饭的过程来给大家讲一个“大米说”。  现在的任何人,只要有大米,应该都会做饭。买个电饭锅,放点水,通上电就行了,佳佳都会。两个人吃的话,放两勺米,水放到第二格,很轻松。不同的人煮饭时的水可能会放得多一点或少一点,所以做起来饭会硬一点、软一点,不是说你的硬一点就更好,软一点就不好,因为每个人的喜好也不一样。所以,这个没关系,已经是次要问题了,关键是你能够用大米做出饭来。然而,做饭的过程中,如果不用大米,而是用昨天剩下的半碗饭来做,你会做成什么?加点水,就做成粥了。那明天吃完了,剩下一碗粥,没有大米,叫你再做饭,你就做成了稀饭,对不对?继续地加水稀释,过了十多天,你做成什么东西了?米汤。是什么样的米汤?是馊了的米汤,已经咽不下去了,因为过了十多天,味道全变了。  可惜的是,中国文化就走了一条这样的道路!第一碗“大米”养出了孔子,孔子加水,做出了《论语》,《论语》就是“粥”了;《论语》中的一句话,再加水稀释,成了《弟子规》,《弟子规》已经是“米汤”了,而且从《论语》到《弟子规》,中间经历了2000余年,这个米汤,已经是馊了的“米汤”。《弟子规》跟中国文化的边都沾不上,它完全没有《易经》中的味道了,没有《易经》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些句子,也完全解决不了根本性、系统性等等问题,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它里面还有一点孝道。但是,《弟子规》里的孝跟中国文化的孝也是风牛马不相及的,只不过是一个听话的孝。听话也是孝的一种,但是孝可不只是听话。孝要“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但靠《弟子规》能扬名后世吗?显然做不到。  这样去理解“大米说”,就知道为什么中国文化会没落了。因为现在我们学来学去的东西,根本就不到“大米”的层面,只在《弟子规》这样的“稀饭”或者“米汤”的层面。即使回到《论语》,也只是在“粥”的层面上,根本没到“大米”。因为孔子学的根本就不是《论语》,老子学的根本就不是《论语》,庄子、孟子统统都不是学《论语》,他们学的是“六经”。“六经”才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圣贤艰苦努力总结出来的中国的“大米”。  在中国文化流传过程当中,我们把这些全部忘记了。因为“四书五经”出现以后,基本上百分之九十的读书人读的是“四书”。而读“四书”,我们用看象的方法去看,“四书”为“死书”,所以读“四书”就是读“死书”。“书”就是输掉的“输”,所以拼命读书就是拼命输掉而已。不读经,光读书,就输得干干净净,还想什么成才啊!为什么出现了那么多的书呆子、穷秀才?九儒十丐,那些所谓儒家就跟乞丐差不多了。现在自称儒家的,根本不是真正的儒家。真正的儒家绝对不是这些学“四书”的人。回到孔子当年学的那些学问上去,才能找到真正的儒家。  ()  (二)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我们没有办法回到源头,所以没有办法产生超越源头的经典。而且《易经》是数千年许多圣贤集体共同努力完成的,后世成为圣贤的人都不再有,更不可能产生超越《易经》的经典,并且也没有必要。但是孔子不一样,他是通过学习中华文化的许多经典培养出来的人才。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方法得当,我们完全可以培养出同样的人才。就像煮饭,如果我们知道煮第一碗饭用的是大米,我们找到同样的大米,遵守一定的原则和方法,我们就有可能做出同样的饭。  这方面,我们不但提出了思考,我们正在用实践试图恢复孔子的培养过程,通过“六经”之学,培养孩子。但是也比较难。当年孔子没有《论语》《孟子》之扰;没有《三字经》《弟子规》之忧,现在我们都要面对。起码我们提出了这样的思考,这是之前从来没有人敢提出来的。即使我们培养不出孔子那样的人才,差一些,也是了不起的。如果我们能够善用各种材料,并且有更为科学的方法,也许我们可以培养出超越孔子的人才。所以,当前我们育心经典的努力,将来必然是会影响整个中国文化的。  仍然有不少人,不愿意接受我们的做法,这也是阴阳,更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我们还要感谢他们的。论语派、弟子规派,仍然是当前读经的主流,我们只能做好自己,勇敢承担我们的使命。孔子的“六经”之学不兴,真正的人才就永远不可能培养出来,超越孔子,就成为没人敢想的问题。同样的大米,可以煮出差不多的饭;同样的文化,为什么不可以培养出差不多的人才?我们有理由相信,用累积法培养出来的孩子,必有大贤大德之才。  ()  (三)  我在山东讲学的时候,提出一个问题:中国的文化为什么只培养了一位孔子?我们的文化,一直把“四书”,特别是《论语》,当成最高级的经典,有没有问题?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承认孔子至圣先师的地位,我们学习孔子,那么孔子的学问,到底是不是在《论语》中?这些问题,不值得我们进行思考吗?或者说,因为我们不懂孔子之学,特别是不懂孔子的学问来源,所以后世没有办法再造孔子了。  举个例子,我们知道大米可以煮饭。如果我们用大米,可以煮出饭,虽然有差别,但是只要方法差不多,煮出来的饭也应该是差不多的;但是,如果我们忘记了用大米煮饭,而是用饭再煮饭,煮成粥,再用粥煮成稀饭,再用稀饭煮成汤,再用汤……结果是,我们永远也煮不出饭了!煮到最后,都馊了,臭了,全变味了,哪里还有大米饭香喷喷的味道!就吃这样的东西,还能培养出人才?可惜的是,在中国文化中,我们已经不晓得去找“大米”了!  我们在曲阜、济南所住的宾馆里都摆放着《论语》。这个《论语》,根本不是孔子的学问,那只是孔子生活中的言论,只言片语,是孔子的弟子凭记忆回忆的,未经孔子本人校对。而且许多内容是孔子年轻时说的,并不成熟和完善。孔子以“六经”为教材,教育弟子,我们后世不找孔子编的教材学习,而学习这些弟子的笔记,所以无法再造孔子!  希望大家警醒、珍惜!这样的道理,看起来简单,但是千百年来,无人清楚,无人明白。千年圣贤,孔子,寂寞地站在孔庙,看着后人乱搞,一筹莫展。孔子的偶像,周公,则孤独地站在周公庙,一派寂寞。望周公双眼,我泪盈双眸,芸芸众生学孔子,其中几个清醒人?圣贤自古皆寂寞,千古知音何处寻?懵懵懂懂的世人,自以为是的世人!知我者谓我心忧,面对世人我心怎能不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等到他们的孩子网游了,自杀了,甚至杀父母了,几人知道赖老师所求为何。恐怕大多数的人,是没有办法清醒的!进到我们的群里不说话,不修改名片,被踢了,就生气质问我们,为什么踢他。我们要传稀世宝,不踢几脚怎能传?  “大米”在哪里?其实孔子说过的,只是没人理解:“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孔子说,自己活到这把年纪了,还没吃饱,还想学《易经》。结果后世弄成孔子五十岁才学《易》了。到五十岁,还怎么学“易”,早变成学“难”了!  ()
  (四)  南怀瑾先生说过,书不读秦汉之后。如果把秦汉之后的书,统统归于“假经”,肯定会有很多人不同意,认为什么书都有一定的营养,都可以学习。我们换个概念就会看得非常清楚:大米、饭、粥、稀饭、米汤、米水——真正的大米,是能够做饭的,只有前面一项;后面的,全部可以称做“假大米”,全部是不能做饭的。所以,如果我们要吃大米饭,就一定要找到能做大米饭的材料:大米。我们在教育孩子时,虽然都说是读经,但是这个“经”,区别实在是太大了,如同上面所列,虽然都可以称做“吃饭”,但是因为选择的内容不同,其中的营养区别真的是太大了。  ()  (五)  要想让孩子变得最有智慧,就让孩子学习最有智慧的东西;要想让孩子变得没有智慧,就让孩子学习最没有智慧的东西。千古皆然的道理,只是到现在,满世界的人几乎全部失去了思考能力,连用大米做饭的道理都不懂了,试图用变馊了的米水、米汤,再做大米饭。因为失去了中国文化的“大米”,因此再也无法再造圣贤,悲哉!  《易经》,培养了周公、老子、孔子等等圣贤,是真正的中国文化的“大米”。批量培养人才是可行的,只要懂得做饭的道理。在我们育心,毫无疑问,将批量培养出真正的圣贤。圣贤群世的奇观,将在我们育心经典出现。舍《易经》,安可为哉!  看看那些整天读《弟子规》《论语》的孩子,真为他们可惜。“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当我们充满激情地告诉大家真相,什么才是真正的经典,却有无数的人,说我们在指责别人。“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我们就充当被别人误解的人吧,但愿有那么几个能够醒过来,则吾独受世人之所骂,又何辞哉!  ()
  易根说  (一)  现在我给大家提两个问题:第一,《易经》叫“易经”,对不对?第二,有人说《弟子规》是中华民族的根,对不对?第二个问题也可以换个说法:有人说《论语》是经典中的经典,对不对?  现在我们来看一棵树。我们学过植物学,知道一棵树分几个部分?分根、茎、叶三大部分。细分可以再分:根、茎、枝、叶、花、果实、种子。我们先看前面几个部分吧。如果把中国文化比作一棵树,那么,什么是中国文化的根?显然,只有《易经》是根。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就是《易经》。《易经》是根本,其他都是派生于《易经》,或思想上有传承的关系。所以,《易经》是文化之源,也是文化之始。那么,茎的部分是哪些呢?大家好好看象,“茎”通“经”,这个大家应该能够思考到了。《诗经》《黄帝内经》《道德经》《孝经》《金刚经》为茎的部分。  现在来看第一个问题:《易经》是“经”还是“根”?本人大胆地假设,《易经》长期以来叫“经”也是不正确的,正确的说法,应该叫“易根”,这样才能有别于其他的经典,才能正确地反映《易  经》的重要性。所以“六经说”要重新定义,叫“一根五经说”[1]。《易》是中国文化的“根”,抓住这个根才能够真正掌握中国文化。《易》是世界的变化规律,她不仅是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让我们自豪地说,“易根”是文化的根本,是一切经典、著作的源头。  现在我们看第二个问题:《弟子规》是不是中华文化的根。其实上面已经回答了,从时间上看,《易经》要明显早于《弟子规》,所以《易经》才是根,《弟子规》怎么能做根呢?现在很多女性喜欢上美容院做美容,请问一下,如果我们希望身体健康,上美容院能实现目标吗?我们想身体健康,就必须遵守养生的基本法则,而不是仅仅在面皮上下功夫。很显然,学习《弟子规》就是让孩子们做表面功夫。孩子还有丰富的内心世界,还有更多看不见的层面。皮肤健康VS身体健康,大家说,皮肤健康能不能等于身体健康?反过来,身体健康是不是表明皮肤也健康呢?  那么,要教育好孩子,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猛学《弟子规》,以达到表面规化的作用;还有一种叫做“养正教育”。请问通过学习什么可以达到养正的目标?相信大家都有答案了。“蒙以养正,圣功也”。养正,以中国文化真正的、全面的根、茎、叶这些丰富的内容来养,就可以达到不规而正,自然养正。  有根就有本,有本就有源,掌握根本,枝叶自茂。清楚这样的次第,就明白“《论语》是根本”“《弟子规》是根本”这样的命题,是不是能够成立了。  ()  (二)  从时间上来讲,《易经》是成书时间最长的,也是反映天地规律最全面的一部经典,几乎可以囊括这个世界的客观规律。其他流派所形成的不同经典,也是客观规律的另一种体现。总体而言,能称为“经”的,都是真实不虚的。  学习经典,需要我们有广阔的心胸,包容不同的正确的观点。这种包容,是基于对客观规律的正确的认识。《易经》从时间上讲是最早的,因此我们常常称之为起源。其他流派的观点,虽然未必直接从《易经》中派生,但确实在《易经》中能够找到合理的解释。而且《易经》是对天地人全面系统的描述,因此我们会比较推崇《易经》,现在我们叫“易根”。  总的来说,虽然我们以《易经》为主,但不排斥任何的其他经典。如果时间足够的话,都可以安排进来学习,不过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要有所取舍。如何取舍,这个就靠我们的智慧和觉悟了。  ()
  读根教育说  (一)  那么多经典,到底哪个最重要?在这个方面,我们提出了“读根教育”。现在很多人听到的都是“读经教育”。“读经”这个词,我们认为有点不妥,是不太正确的。因为在这个系统中,最重要的并不是“经”。  我们来看一棵树的结构,最下面是什么?连小朋友都知道,下面是根。中间是什么?茎。中间这个才是茎,然后是枝。最上面是什么?叶。装修类的都是“叶”。唱歌、画画全是“叶”,包括在学校学的物理、化学、英语,也是属于“叶”。在经典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泥土上面的重要,还是泥土下面的重要呢?显然,最重要的是根。一棵树如果没有根,行吗?所以我们讲“读经教育”不是很正确,要读什么最好?要读“根”!  那请问,在中华文化中,哪一本书可以当“根”呢?中华文化中有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叫做《易经》。它是中华文化的发源,所以被叫做“群经之首”,或者叫“群经之始”,这个就是“根”。我们给它改了名字,不叫“易经”,叫“易根”。我们的经典教育从这里开始,就叫“读根教育”。因为这个观念之前是没有的,是我们的理论创新。  其实,“根”可以有很多,每个领域最开始的部分,都是根。比如说,医学的第一本书是什么,大家知道吗?《黄帝内经》,这是医学的根,所以叫“黄帝内根”。那如果我们要学写诗,大家知不知道诗的根在哪里?《诗经》,是的,是文学的、诗词的根,所以叫“诗根”。  如果我们有这样的次第概念,就能知道到底什么最重要了。因为我们长期没有这个概念,所以当有人说《弟子规》最重要,就天天读《弟子规》,却不知道《弟子规》只是属于“叶”的部分,它并不是“根”。我们认为,在经典中,最重要的是“根”。一根六经,才是最重要的。  ()  (二)  “易根”,就是易跟,就是我们大人做好榜样,孩子们就容易跟。大人都不读,光要孩子读,就是难跟。许多读经流派对孩子的父母不作要求,还把孩子从家庭里夺走,这个是非常难跟的。我们是“大易教育”,遵守的是最容易的道,大大的容易,大大的易跟;我们是读根教育,大人怎么读,孩子就怎么跟,就是“读跟教育”。所以我们才提供童音跟读,就是跟录音读。这是经典教材编写上的重要突破,特别是系统地提供全部教材都可以跟,这是对中国文化最伟大的贡献。我们终于找到“根”了,终于能够“跟”了。千百年来,跟什么,怎么跟,在我们这里,终于明确了。这就是读根(跟)教育的精髓。  育心夫如何?圣贤钟智慧。大道唯累积,继往在读根。教材有跟读,内容很系统。引导靠明师,人才成必然。——诗说育心经典,日,育心经典大易网络国学院共勉。  ()
  读根教育说  (一)  那么多经典,到底哪个最重要?在这个方面,我们提出了“读根教育”。现在很多人听到的都是“读经教育”。“读经”这个词,我们认为有点不妥,是不太正确的。因为在这个系统中,最重要的并不是“经”。  我们来看一棵树的结构,最下面是什么?连小朋友都知道,下面是根。中间是什么?茎。中间这个才是茎,然后是枝。最上面是什么?叶。装修类的都是“叶”。唱歌、画画全是“叶”,包括在学校学的物理、化学、英语,也是属于“叶”。在经典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泥土上面的重要,还是泥土下面的重要呢?显然,最重要的是根。一棵树如果没有根,行吗?所以我们讲“读经教育”不是很正确,要读什么最好?要读“根”!  那请问,在中华文化中,哪一本书可以当“根”呢?中华文化中有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叫做《易经》。它是中华文化的发源,所以被叫做“群经之首”,或者叫“群经之始”,这个就是“根”。我们给它改了名字,不叫“易经”,叫“易根”。我们的经典教育从这里开始,就叫“读根教育”。因为这个观念之前是没有的,是我们的理论创新。  其实,“根”可以有很多,每个领域最开始的部分,都是根。比如说,医学的第一本书是什么,大家知道吗?《黄帝内经》,这是医学的根,所以叫“黄帝内根”。那如果我们要学写诗,大家知不知道诗的根在哪里?《诗经》,是的,是文学的、诗词的根,所以叫“诗根”。  如果我们有这样的次第概念,就能知道到底什么最重要了。因为我们长期没有这个概念,所以当有人说《弟子规》最重要,就天天读《弟子规》,却不知道《弟子规》只是属于“叶”的部分,它并不是“根”。我们认为,在经典中,最重要的是“根”。一根六经,才是最重要的。  ()  (二)  “易根”,就是易跟,就是我们大人做好榜样,孩子们就容易跟。大人都不读,光要孩子读,就是难跟。许多读经流派对孩子的父母不作要求,还把孩子从家庭里夺走,这个是非常难跟的。我们是“大易教育”,遵守的是最容易的道,大大的容易,大大的易跟;我们是读根教育,大人怎么读,孩子就怎么跟,就是“读跟教育”。所以我们才提供童音跟读,就是跟录音读。这是经典教材编写上的重要突破,特别是系统地提供全部教材都可以跟,这是对中国文化最伟大的贡献。我们终于找到“根”了,终于能够“跟”了。千百年来,跟什么,怎么跟,在我们这里,终于明确了。这就是读根(跟)教育的精髓。  育心夫如何?圣贤钟智慧。大道唯累积,继往在读根。教材有跟读,内容很系统。引导靠明师,人才成必然。——诗说育心经典,日,育心经典大易网络国学院共勉。  ()
  读经有害说  (一)  昨天有位家长问我,读经有害吗?害在哪里?  大家不妨思考一下:吃饭有害吗?一餐吃一碗饭,是不是叫吃饭?一餐吃十碗,是不是叫吃饭?饭有干净的饭,也有不干净的饭;有正常的米做的饭,也有转基因的米做的饭。说吃饭有百益无一害的,既然这么好,我让你什么都不要做了,一天到晚就吃饭,一餐最少吃十碗、一百碗,行吗?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很多读经的,就有这样的,一天到晚都读经,而且读的不是圣贤直接写的经,是“转基因”的经。个个都叫“读经”,具体读的是什么呢?读《弟子规》,也叫读经;读《论语》,也叫读经;读《易经》,也叫读经。  第二个思考题,究竟哪个是经。《弟子规》《论语》和《易经》,请选择,哪个是经?(众人回复:《易经》。)可是大家看看,所有学校的读经,哪个是真正的读经?所有学校,读的都不是“经”,却说是“读经”,岂不怪哉?  再看方法,有科学的方法没有?是怎么读的?要考察读经的内容、读经的方法、读经的系统性。这些在所有读经学校、私塾里,都是不予考虑的,随便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每个机构都有一套。大部分机构,一次只读一本,狂读100遍;如果做不到,就20遍、30遍。回到吃饭,有这样吃的吗?只吃一道菜,狂吃100碗?  这都是专家们弄出来的,如果我们不清楚,可能孩子被怎么整死的都不清楚。不是说吃饭这么好吗,怎么会吃死呢?不相信,你们说吃100碗,我家才吃20碗呢,结果就撑死了。  生活中非常简单的道理,但是多少人不愿意遵守,甚至骂赖老师总结的累积法。我们提出系统的理论,讲究科学的配合,因为我们的教材系统,所以会比较多,不少人骂赖老师的教材贵。一个人终生成长,需要的经典教材,如果不需要2000元,这个百层高楼,能盖起来吗?  各位善因缘进到育心群是何等的荣幸!我们能够系统读经,科学读经,读的是真经,盖的是高楼。很多人从来不告诉你,读经是系统工程,因此,你今年消费200元,明年消费300元,随便盖房,结果,钱也花了,房子却没盖成,成垃圾工程了。大家清楚吗,这就是读经之害!孩子是多么好的材料呀,就这样被没有智慧的父母给浪费了,就这样被好像很聪明的专家们忽悠了。教育没有回头路,错之毫厘,失之千里。  没有认真看完我博客上列出的精华内容的,请一定要抽时间去看、去学,这样才会理解我们的用心,才会明白我们在这上面付出的心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  (二)  “今年3月29日晚,从贵州老家到嘉兴市嘉善县打工的女子小诺(化名)因为3岁女儿对不上李白的《静夜思》,竟失手将女儿打死。”(《钱江晚报》4月6日A9版报道)[2]  这是一个悲剧。也许,这可以看作昨天讲的“读经之害”的一个注释。在举国同庆的今天,猛然看到这样的新闻,我的心不免一阵悲痛。读经好,读经好,在“读经好”的标题下,却有可能发生这样的悲剧,甚至,这个妈妈只不过是读点唐诗,根本算不上读经。在真正的大量读经、功利读经后面,那些正在发生的,或许还没有完全表现出来的心灵伤害,到底会有多少?我只能默默地祈祷,祈祷我们的小天使们,能够有足够的抵抗力,去承受许多来自父母、办学机构的不公平、不合理的要求。  凡事不可过度,教育父母比教育孩子重要得多。  想一想为什么要吃饭,难道吃饭是我们人生的最终目标吗?吃饭、读经,都是我们实现幸福、美好人生的一个途径。若不明此理,一定要给读经制定什么目标,或一定要给吃饭设定什么目  标,都是功利的。  《大易教育》[3]里讲了读经教育的十大好处,这些都是属于功利层面讲,并没有讲到深处。真正的好处,乃是读经对于生命的充实,对于健康、幸福人生的资益。然“道可道,非常道”,一切需要父母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识,所以我们提出读经三大纲领、八大原则,就是防止人们在读经过程中的偏激、不当,以免对读经的主体对象——孩子,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  (三)  读经,读成书呆子者,多矣;读经,读成瞎眼者,多矣。凡事必有阴阳,不知读经之害,何谈读经之利?  万子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君子反经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4]  君子反经。只有回到真正的“经”上来,把“经”弄清楚了,才可以谈教育,才可以谈文化复兴。而此,恰恰是当世之所谓学者不明者也。满口仁义道德,几人真明大义?哀哉中华文化,何时复其大明!  ()
  经典能量说  (一)  《易经》不是一两个人写的,它是集体创作的,而且不是普通人的集体创作,是圣人的集体创作。因此,我提出一个概念,即“书的能量体系”概念。很多人没有这个概念,以为读什么书都可以。确实,读什么书都开卷有益,都有用,但能量是不同的。如果我们把现在的小学课本的能量单位定义为1,那么《三字经》的能量就要超过小学课本100倍,它就有100的能量;《论语》又超过《三字经》100倍,可能达到10000的能量;《易经》的能量跟《论语》相比,又要超过100倍。没有学习《易经》的人是不清楚这里面的利害关系的。  我们读了《易经》,站在《易经》的高度去看万事万物,去读世界上其他的书,就会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因为《易经》是这么多圣人写的,所以它的能量非常充足。任何一本书如果是圣人写的,那就是不得了的。大家知道,《黄帝内经》是圣人写的,《道德经》也是圣人写的,所以它们的能量都很充足。经典的这个“经”字,相信很多人是不太清楚的,圣人写的才叫“经”,它们的能量都很大。《易经》是由十几位圣人写的,大家可以想象它的能量有多大。  ()  (二)  昨天,有位家长提供了一个网址,里边讲的是一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大卫·霍金斯,花了三十年时间总结的关于这个世界的能量学说。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我在几年前,就提出了经典的能量说,只是很多人不一定能够认同。我说过,如果把小学课本的能量定义为1,那么《三字经》的能量就是100,《论语》的能量就是10000,《易经》的能量就是1000000。我还讲过,任何一部著作,如果是圣贤所作,其能量不可估量,如《老子》(又名《道德经》),能量不可思议,而《易经》是许多圣贤集体的创作,其能量更加是不可思议。这些理论,可能在意的人并不多,通过大卫·霍金斯的理论,我们可以感受到更多。这是相关的网址:.cn/s/blog_00mzey.html。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教授大卫·霍金斯花了30多年研究,发现存在于我们这个世界的隐藏的图表,一个有关人类所有意识的能级水平的图表。如果你读了大卫·霍金斯《力量与能量》这本书,很容易揣摩出你目前的生活状况处于哪一个能量层级。  不论是书籍、食物、水、衣服、人、动物、建筑、汽车、电影、运动、音乐等等,统统都有一个确定的能量级。  在人类社会,少数高能级的人的能量等同于大量低能级的人的能量总和。  一个能级300的人相当于9,0000个能级低于200的人;  一个能级400的人相当于40,0000个能级低于200的人;  一个能级500的人相当于75,0000个能级低于200的人;  一个能级600的人相当于个能级低于200的人;  一个能级700的人相当于个能级低于200的人。  这位家长朋友发出网址之后,提出了一个问题:请大家思考,赖老师的能量在什么级别?现在,我再给大家一个思考:各位在这里学习,在育心大家庭里,感受一下自己的能量成长,一年前或者半年前进入育心的朋友,感受一下自己的能量增加了多少?  在这里,我们还很可惜地考虑到另外一些群体:第一,没有因缘接触育心的朋友,是什么原因?第二,虽然接触到育心,但不能认同育心的理论,又离育心而去的朋友,是什么原因?我们来看一看这段话:  这里要透露一个更大的秘密。所有存在的一切都有一定的意识水平和能量水平。之所以大多数人根本没有去接触经典(文学著作、音乐、绘画名作等),是因为他们的能量水平和经典的能量水平根本不相应,也就是他们无法与经典保持共振,也就理所当然的不会去读经典了。  之所以有一大部分人永远接触不到我们,是因为他们的能量太低,无法与我们共振,这是由这个能量系统决定的。之所以有一大部分人永远接触不到《易经》,或者不认同《易经》,同样是因为这个能量系统决定的。  最后,我们如何能够快速地提高自己的能量呢?有什么最好的方法?大家想到了吗?  那么如何提升个人的能级呢?或许你也猜到了。就是放弃低能级的东西,和高能级的东西呆在一起。这包括具有更高能级的人,更高能级的书籍、音乐、电影、录像带、画像、工艺品、温和的猫以及可爱的狗。  最快的方法,就是找到最高能量的东西,包括书籍、人物、事业、时间、地点……然后,亲近他、接触他、追随他。那么最高能量的书,是什么书?最高能量的人,是什么人?最高能量的事,是什么事?最高能量的时间,是什么时间?最高能量的地点,在哪里?相信大家都有答案了。在育心这个大家庭,是我们收获幸福的地方,是汇聚高能量的地方。  有些低能量的人,进到这里无法适应,说我们的宣传夸大。常话说:对蚂蚁来说,大象永远都是太大。最高能量的人是不执着于外物,修心养性的人;最高能量的事是反求诸己,为民请命,铁肩担道义;最高能量的时间是一天之计在于晨,把每一刻都当成最后一刻进取,每一分钟都是最高能量;最高能量的地点是攀登最高能量的人坚持的地方。只有当他成长为与大象差不多大,甚至超过大象时,才会说大象不大。  大家在这里,能量最少是1000万以上了。让我们坚持简单的早起学习;让我们放下成见,怀着空桶的心;让我们紧密牵手,在这里充电、交流;让我们感恩天地,感恩圣贤给我们创造的一切。  最后赠大家三句话:读最高能量的经典,交最高能量的朋友,做最高能量的事业。  ()
  煮饭说  (一)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教育孩子就像煮饭,必须遵守规律。找到大米,量好水,通上电,必须等待一定的时间。如果反复打开锅盖来看有没有做好,那么饭是一定做不好的。教育孩子也一样,找到大米,用最好的、最有营养的经典,“一根六经”;找到水,用我们的爱创造的氛围;通上电,累积法就是电。然后,不断地坚持,静静地等待。数年之后,一碗香喷喷的大米饭,就可以摆到我们的面前。而反观其他流派的教育,不管是不是读经教育,均无法培养人才,原因何在?因为他们都是采用有为法,让孩子大量读经,背诵经典,是有为法。让孩子学习《弟子规》,天天检查对照,更是有为法,如此有为,岂能成功?  天地尚无为,万物始发生。一切有为法,化为尘与烟。累积法是大道,无为而为,必然成功。  ()  (二)  随着育心经典的影响不断扩大,累积式教育法,必然会造福千家万户,走进千千万万的幼儿园,中、小学校。整个国家教育部门无法解决的教育难题,在我们这里已经找到完美解决的方案。打下扎实的基础,有一套系统完善的培养方案,何愁培养不出人才?  用中华文化真正的大米,来做一碗中国高级人才的大米饭,通过累积式教育法,用育心经典的电饭锅,培养大格局,真正的超级人才,成为可能。只是时间问题,我们静待花开。  感恩我们的古圣先贤,为我们准备了最好的营养。“君子以类族辨物”,我们不但要找到合适的同路人,一起应用育心经典的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我们还要学会,通过生活,掌握教育的规律。做饭,就是一种非常简单的生活方式,但却蕴含着深刻的教育规律。  做饭要找到大米,这是多么简单的道理,而我们的许多教育专家、教授根本就不清楚,培养优秀人才的真正大米是什么?做饭的时候,还要遵守做饭的规律,要盖好盖子,静待饭熟,要养正、养气。看看现在许多的教育机构,都在做什么?都在边做饭,边不停地打开锅盖看饭熟了没有。大米也没找到,即使找到了,这样做饭,能做出来吗?  所以《易经》说,“君子以类族辨物”,通过生活,我们找到规律,这个规律,可以应用到各个方面,包括教育。  ()  社会乱象说  (一)  社会现实就是如此,许多荒唐可笑的行为,在许多行业都是存在的。随便教育孩子与随便盖房,两者相比就感觉到可笑。读经本来是系统工程,但是许多人随便买一两本,就叫“读经”,就如买车一样,随便买其中的几个部件,就想开车。许多人读了一本《弟子规》,就到处谈论中国传统文化,就如盲人摸象,摸到大象的脚趾,就开始谈论大象一样。可笑的是,当今社会,大多数的人,处在可笑之中,他们反而会觉得我们是不正常的。  大家慢慢会体会赖老师的心情,看到如此多的社会乱象,看到如此多的家长不懂教育,浪费孩子,看到如此多的伪专家害人,试想,自己当会如何?是假装看不见,还是好言相劝?路见不平,是选择扭头就走,还是会挺身而出?多少人会听我们的?多少伪专家还说我们是骗人的,多少家长还说我们的教材贵,而不知他们在错误的教育方法中,浪费了多少金钱,浪费了多少孩子?  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太多人愚蠢,却不清楚自己愚蠢;太多人上当受骗,却不清楚自己被骗。  ()  (二)  最近,常常有一些以前的朋友联系我。他们早就知道我在研究儿童教育,但是对于育心经典今天的成绩,许多人表示不相信。  今天早上,有一个相识近十年的朋友,一直在做英语培训的,看到育心经典的影响,说自己一直在关注。但是他永远不参与,不行动。很多人就这样错过了自己的因缘。他们因为各种机缘,与我是同事、朋友,或者是亲人,但是他们却是最无法受益的人,因为他们总是用怀疑的眼光看,觉得你这个赖国全,折腾不出什么东西来。还以为自己很聪明,可惜的是他们的孩子,基本上全部浪费了。他们就满足于送孩子到学校、幼儿园,当孩子出现各种问题的时候,他们却束手无策。育心经典,全面、系统地解决了教育的问题,本来,他们可以非常方便地学习到我们的理论、方法,但却因为是同事,是朋友,比普通的家长更难接受我们的一切。他们越是怀疑,其实损失最大的是他们自己,但是他们自己却浑然不知。这就是当今社会的乱象之一。  ()
  种树说  现在经常听到,某某,得癌症死了。这都是医院给出的结果。我们分析一下,第一,得了什么病,是不是确诊,很难说。第二,即使真得了癌症,是不是一定会死,也很难说。如果不化疗,不到医院,也不一定会死。死亡的原因有很多,医生的处理方法、护士、家人、环境,都可以导致死亡,不得癌症也一样。医院用一句话:“得了癌症,所以死了”,是极端不负责任的言词,把一切责任推给不会说话的癌症,而医院坐收死者的治疗费。这种手段,平常人看不出来,但是我们看得清清楚楚。  这是一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社会集体意识错误。另一个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同样的一些假象:《弟子规》把某些有病的人治好了,因此,整个社会就说《弟子规》好。这些现象的本质是一样的,把许多原因抛弃,有罪归于某一个原因,有功也归于某一个原因,都是非常可笑的。  这里想到种树的问题,大家看过种树吗?是怎么种的?什么样的树,需要规?种树,实在有很大的学问,在种树的过程中,我们更重视的,是树本身,还是规本身?是土地的营养,还是围起来的栏杆?人工种植的,把根挖断了,所以需要栏杆,但是我们去森林里看看,大自然的树,什么时候规过?没有。只要土地有足够的营养,我们就没有必要担心,大树长不起来。把眼睛盯在栏杆上,不是很可笑吗?我们的孩子,本来就是自然成长的,只要找到真正的营养,就可以养正的,根本不需要规。规,只能对有问题的、无根的孩子。这样一对比,就很清楚了吧。用心观察,自然都能看到本质。  ()  盲人摸猪说  我们之前讲过“盲人摸象说”,今天再丰富一下。有个人牵了一头猪过来,跟盲人说是摸大象,这是不是很好笑?生活中就有许多这样的现象,所以我们要好好的学习经典,要提高我们的格局,提高我们的智慧,否则我们在这个社会当中,真的会迷失的。  生活中有太多太多这种假象,包括找明师,要是找不到明师,我们也不要随便找。一个没结婚的人,你找他指引你寻找家庭幸福,不是开玩笑吗?一个没有孩子的人,你让他谈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的。他肯定跟你乱说一通,说完了,你也做不到,对不对?因为现在社会上的大师太多太多了,我们用结果判断法就非常清楚,就看他做到没有。提倡大量读经的大师,我是肯定不认可的,因为他们要求孩子们一天读十个小时,请问您老人家读不读?他说,我是说给你们做的。这不是很好笑吗?他自己不做的东西,却让别人做,而且也没法验证。让这些孩子读读读,读十个小时,八个小时,读出了问题,他们就金蝉脱壳,说是你的孩子不行,你的孩子有问题,还不够大量,才读一年嘛,再读两年;读两年又不行,还不够大量,再读三年,他还不行。他们这样是一种完全不负责任的行为,所以我们要有这个明辨是非的眼睛。  我们知道,盖房子要找一个设计部门,帮我们设计图纸,如果这个房子最后盖不出来,我们要找相关的责任部门,对不对?如果是设计部门的事,我们要让他们赔偿损失。但是我们现在这些搞教育的专家,他不是乱设计吗?设计图纸一大堆。我们家长无法分辨,随便拿一个来了,结果不成功。但是我们没有一个人去怀疑这个设计图,都以为是我们自己的施工队有问题,这个施工队没有施工好。我的孩子不行,是因为我当妈妈的不行,有这么好的方法,就没有教育好孩子。实际上那个设计图是有问题的,那个方案是有问题的,如果你用的是正确的方案,就不可能不成功,你只要努力就有结果。所以,这就是道跟法的区别。育心经典的整套方法、理论都是符合道的。读《弟子规》,读《论语》,都属于法术,而我们的属于道法,这个层次就不一样了。我们直接读的《道德经》,《道德经》不就是道吗?《易经》不就是道吗?易道阴阳。经都可以跟道相通,但是典就不行。你试下把论语加个道字进去,说“论道”,不行,说“语道”,也没这种说法,对不对?但是易道,就可以。易道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你很轻松就可以把道加进去了。经中有道,道中有经。但是,到典、到规,就不行。  ()
  培养说  《弟子规》《论语》不是从培养的角度出发的,它们是从“规”“论”的角度,试图把人规正。可见,他们有个前提,就是设定你的孩子有问题,所以我要规范他。规的本义就是拿把剪刀来剪。那么我们的圣贤教育不是要“规正”的,是要“养正”。养正,就是把充沛的营养给到他就行了,他自然就会正,不需要规的。养正的设定前提是,我们的孩子是没有问题的,我们的孩子就是一颗良种,只要有好的土壤,把土搞好,再注入丰富的营养,他就能成长。这就是我们的教育理论。而他们的教育理念,他们也不知道要找什么土壤,也不知道要找什么营养,他就设定这个孩子是有问题的,要拿一把刀来剪,以为这样就可以达到“规正”的目的。  我们也非常清楚做饭的过程:我们把水放进电饭煲,把米放进去,把电插上,这个时候还有一个重要的动作是什么呢?就是盖子一定要盖上。为什么要盖盖子呢?是要保留它的气。那个饭也是要养的,要养它的气。打开盖子煲饭,是不行的,这样做出来的饭就不香,不好吃。万物都是同理的。我们养孩子,也要养孩子的气,要养他的志气,这样的孩子成长之后才是“香喷喷的大米饭”!我们反观《弟子规》,《弟子规》是不盖盖子的。它随时都不相信你的孩子会是好的,不相信他会成材。它随时都要一条一条检查,那不就是相当于你煮饭的时候不相信饭会熟,所以打开盖子,整天拿个筷子在那搅啊搅吗?这就是《弟子规》。我们讲得有没有道理?(学员回答:有。)但是这样的道理在全中国是行不通的。现在全国人民都在学《弟子规》,都在对照,还要力行《弟子规》,太可笑了。一个孩子干嘛要力行《弟子规》?你让他学学也无妨,但没有必要这样去强求他,对不对?他们是一天要搞出三四十项来对照的:早起有没有按照那个来?什么“出必告,返必面。”是不是啊?吃饭的时候有没有什么“立端正”?什么“辄净手”啊?他都会去检查的,睡觉的时候是不是什么“夜眠迟”?这个“夜眠迟”又出问题了,“朝起早,夜眠迟。”这孩子能夜眠迟吗?我们要夜眠早。起床也要早,晚上睡觉也要早。早睡早起,而不是晚睡早起,所以这个《弟子规》里的问题是成堆成堆的,从我们的眼光看是没有一句可行的。从第一句“父母呼,应勿缓”开始,有没有问题?(学员回答:有。)如果父母这个导航仪就有问题的话,他怎么能导你呀?所以首先要把这个导航仪搞清楚,“父母呼”是有问题的。我们要“圣贤呼”,我们要听圣贤的,听经典的。经典讲的才是规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所以当一个孩子懂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时候,他就不一定要那么有规矩了。我希望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在我上班的时候,他突然打开门,“呯”进来了,把我吓一跳,看到桌上有东西,手他也不洗,拿起来就吃,吃了就走了。这就是正常的孩子,对不对?如果他门都不敢进,咚、咚、咚,然后说,“爸爸,请问我能进来吗?”那不完了吗,是不是?进来以后,“爸爸,这个我能吃吗?”“去洗手!”“好。”洗半天,会把这个气氛全部破坏掉,还是气的问题,没气,整个没气。结果他们还挺高兴,噢,我的孩子学会了给父母洗脚,学会了洗碗。这么小的小孩,你让他学会洗碗干嘛呀?他会洗碗了,你当妈妈的干嘛呀?不就意味着妈妈可以偷懒了吗?他小,就是你干活,他大了自然会干活,不用你规他的。到时候我们老了,都走了,这个家难道他不洗碗?很好笑的嘛!你可以告诉他一套这个东西,但是不用去强求他必须那样做,对不对?最可笑的是洗脚,搞了几百人、几千人在那里给妈妈洗脚。《弟子规》那整套东西,属于有为法,是术的路线。为什么会不行呢?就是因为有为法,就这么简单。他们太主张这种作为了。而我们累积法呢?累积法就是告诉你要学一些经典,但是并不是很要求你怎么学,一天半个小时,哪天忘了也无所谓,第二天接着来就行了。这是一种没有什么目标的,无为的。我们也不要求一定要背诵,你背下来当然好,背不了也行。这就是无为法,累积法走的是无为路线,很轻松。但是你不要小看这个轻松,过三五年你就会发现,你的孩子读的经典比谁都多。一定是这样的结果。所以我们不叫大量的,但是我们小孩子难道读的量不大吗?比他们大量的要多得多,而且我们走的是道的路线,所以小孩子是真正的喜欢,真正地留在他脑海里了,他还不是背那么简单,他不是停留在文字的层面上,他是去行动的。我们不要求力行,但实际上是反而力行了。  ()
  粽子说  “粽”这个字,大家可以看看象,有意思。  粽,米+宗,告诉我们,做饭要用大米,教育要找祖宗。现在我们许多人教育孩子,根本找不到大米,也不会找祖宗。  粽子,子,当然是老子,是孔子,是圣贤。  艾,用草做成爻,告诉我们要学习《易经》,学宗的智慧,才是真正的怀念祖宗。  同样,现在小学、幼儿园,包括许多读经机构,其高度也值得思考。要“吃粽子”,才能培养人才;要找大米,要找到最开始的大米。今天是端午节,大家吃粽子,好好思考。  ()  弟子规壁说  这个学经典,现在整个国家还是一头雾水,当然已经开始提倡了,也开始学经典了。学什么呀?(众学员答:学《弟子规》。)是的,把《弟子规》当成经典,这个是很可笑的。  之前我们有很多阐述,解释为什么《弟子规》不是经典。它既不是经,也不是典,根本与经典就没有沾边。《弟子规》是这个规,就像是杯的壁,我们要的经典,要学的文化是这个杯里的水,是里面的东西。现在它把这个壁当成一门学问来学习,这是很可笑的呀。规,当然要的,如果一个孩子没有规矩,我们可以规一规。但是有了规矩到底要干嘛?不是把这规矩学好了就天天坐在那里不动吧?那个不行的,这个孩子学习了规矩以后,他就要去学中国文化,那个就是水,要喝那杯水才行啊!他们把《弟子规》当成了中国文化,不是很可笑吗?从来《弟子规》都不是中国文化。它成书的时间非常短,因此还没法验证到这个《弟子规》到底能不能利益人民。事实上我们也知道没有一个人是学了《弟子规》成才的,不可能光学《弟子规》就成才呀!学习《弟子规》,就像学习那个小学生守则一样,不可能学小学生守则就能成才吧?其实,这个《弟子规》就是小学生守则。那我们上小学就天天学小学生守则行不行呀?那里面也有讲热爱人民,热爱党,热爱国家……那个只是守则,不能当内容,它只是壁。所以把《弟子规》当成文化来学是很可笑的。但是,现在整个国家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共识,政府部门都下文件了,要所有的小学、幼儿园学《弟子规》。前几天有个国家领导人还建议,我们国家小学课程取消英语,要增加我们的中国文化,学中国文化就是学《弟子规》《三字经》。当然,从中可以看到,国家开始意识到学习中国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到底什么是中国文化,可能并没有搞清楚。  ()
  白酒说  (一)  中国人爱喝酒,一瓶几万照样喝。白酒向洋酒看齐,为国争光长“志气”。学习经典值多少,看看英语便可知。英语不过学讲话,经典价值超百万。  假如今天的经典,还不涨价,我们学习经典的孩子,将来将面临生活困难的问题。经典要超过白酒,要超过房地产,让那些没有学习经典的房地产商、酒商,将来花更多的钱学经典。可惜,我们还没有这个能力,只能涨一点算一点吧。救救我们的经典,救救我们的文化!  对白酒,人家还懂得分高端低端,经典却连高端低端的概念都没有,真是令人可怜、可恨!不管是什么经典,都叫“经典”;没有录音、没有跟读、没有服务,也叫“经典”;没有方法,没有作者与读者的沟通,也叫“经典”。经典连产品的概念都还没有做出来,连让经典企业生存的基本利润都还没有,一群文化人,就在互相挤压、谩骂,怪不得叫“九儒十丐”,再这样下去,恐怕要叫“十丐十一儒”了。我们老祖宗的东西,就这样变得一文不值?  “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我还有多少爱,我还有多少泪,要苍天知道,我不认输!”[5]我们的经典,不愿意认输!我们的祖先,不愿意认输!如果经典打不赢白酒,经典就输得一败涂地。小小一斤白酒的价格,不管从任何角度,都不应该超过《易经》《黄帝内经》《诗经》。苍天呀,大地呀,这是什么世道!  白酒的生产工艺复杂吗?超过经典的编写、录音吗?NO!  白酒的生产成本很高吗?超过经典使用的纸张、光盘、录音、出版的成本吗?NO!  白酒对人的健康有益吗?超过经典对人的健康帮助吗?NO!  白酒对社会的帮助大吗?超过经典对社会产生的和谐作用吗?NO!  “天上有个太阳,水中有个月亮,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哪个更圆,哪个更亮……”[6]大家思考,哪一个更高,  哪一个更亮!  ()[1]  (二)  《易经》VS白酒?哪个更有价值?喝一瓶白酒好,还是读一遍《易经》好?一部《易经》,可以反复读,终生受益;一瓶白酒,只能喝一次,一次喝醉。生产白酒难,还是生产《易经》难?学习《易经》难,还是喝酒难?《易经》成本高,还是白酒成本高?学会《易经》,风流人杰;学会喝酒,财大气粗。道理如此简单,但是某些品牌的白酒,一次性消费的,竟然贵过《易经》。《易经》是一生的消费。就像住宾馆是一次性消费,买房子是一生的消费,如果买房子要100万,而住宾馆要200万,合理吗?我们学习经典,提高了自己的学问,开启了自己的智慧,才会有这样的分辨能力,才会看到世人的可笑、麻木和愚蠢,也才会明白身上的责任,挽世界于既倒,救人伦于已灭。  一瓶白酒,折射的社会乱象,触目惊心。  ()  (三)  一瓶白酒与一套《易经》,无论从任何角度看,我们都会得出结论:《易经》的价值要远远高于白酒。但是,白酒的价格可以炒到几千元,而我们的经典,自古以来就被认为应该免费。当我们史无前例地将《易经》精雕细琢,录音、校对、包装、出版,价格定到几百元的时候,不知多少人,对着我们指指点点,责骂我们拿经典赚钱。做经典为什么就不能赚钱?这是什么人的规定?什么时候的规定?简直是莫名其妙,匪夷所思。  撇开经典内容本身的巨大价值不说,教材作为一种商品,如果没有人去整理、录音、包装、出版,难道会从天上掉下来?也有人说,不都是教材吗,为什么外面有的教材很便宜,你们的很贵呢?说这样的话的,都是没有经过了解和思考。虽然同样是教材,里边的区别却犹如天地。比如,别人的教材是一本,我们的教材是五十本,这样的教材,能相比吗?再比如,别人的教材,没录音,而我们的,有童音跟读,这又如何相比?我们的教材,更加有文化史上从未有过的服务体系、课程体系。所以,太多的人,不经过了解,仅凭想当然,就给一件事情下结论,实在是非常可笑。  但是这样的观点,在其他地方,他们却不会有丝毫的怀疑。比如刚才提到的白酒,同样是白酒,为什么有的十元,有的上千元?人们对此,。对衣服,也是。同样是衣服,有的一件十元,有的一件要上千元,人们对此,。对汽车,也一样,有的汽车要几百万,有的汽车才要几万,不都是汽车吗?人们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习惯接受不同价值的产品,但是对经典教材,却无法接受,似乎不便宜就不行,不免费就不公道,这难道对经典是公平的吗?难道是我们的圣贤,愿意看到的吗?  育心经典,义无反顾,承担起对经典认识正本清源的历史责任。既然经典是珍贵的,就应该有珍贵的样子。教材的用纸就不能随便,要用比较好的纸,那么,免费能做得到吗?要适应人们的消费习惯,进行必要的包装,以显其庄重、珍贵,那么,免费的能行吗?事实上,人们都知道一句俗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凡是免费的,其实不是真正的免费,是找别人捐钱而已。捐的钱,额度有限,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过是一时免费而已,根本不可能做到长久,更不要说提供服务。  学习经典,难道是一时兴起就可以完成的事吗?经典教育,难道是风光一下就可以实现中国文化的复兴吗?一件影响如此深远,意义如此重大的事,岂能仅凭一时的兴趣就会实现?它需要深远的目光,伟大的构想,坚持不懈,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才可能实现。那么,要这么长的时间,涉及如此多的人民群众,经费何来?试问,国家会给我们钱吗?投资房地产、白酒业的企业家,会投资我们吗?仅深圳,投资在十亿元以上规模的房地产项目,有百处之多。试问,可有一个企业,投资经典教育,超过1亿的?整个中国,愿意投资经典教育的企业,为数了了,并且完全没有规模。经典教育的状态,对比其他的领域,这边是无人问津,但对社会、对生命的意义却是如此重大;那边是投资者众,但对社会、对生命的意义,实在看不出来。  敢辞去公职,个人投资百万,倾家荡产做经典教育的,这个世界除了赖国全,你们的泰泥老师,还有谁?那些口若悬河的专家、教授,试问让他们辞职出来推广经典教育,他们敢吗?那些腰缠亿贯、富得流油的企业家,让他们投资千万做经典教育,他们愿意吗?而我们,仅编写教材就投资了数百万。现在,我们在江西,又投资数千万准备建设我们的国学院。如果我们没有一定的资本,岂能实现这样的目标?即使许多人有钱,如果没有历史使命感,谁又会投资到经典教育之中?面对本末倒置的世界,价值观错乱的社会,我们只能靠自己,只有靠自己自强不息。  推广经典教育,殊为不易。大家共同努力,好好珍惜我们这个来之不易的大家庭。提醒大家,白酒喝多了,没好处;经典读得越多,越有好处。白酒放一屋在家里,也不能升值;经典请回家里,可以作为传家宝,代代相传。  ()
  你还在一直只发文章?没啥效果的吧?建议你找一下这个抠号:  27  9  45  639  77  (是10位的号哦)
  省钱说  (一)  早上和爱人,在路上,边走边聊。现在的房子,一平米二万多,人们还拼命去买。一套房子几百万,而我们这套教材,几十本书,近百张光盘,还有我们的方法、服务,帮助家长建设一个孩子人生的百层大楼,这两种价值,无论如何比较,教育孩子的价值,也比这一平米的房子更高吧?比付出的劳动,比未来的升值,比其中的技术含量,比付出的心血,比对社会的正面影响,这一平米,水泥火砖,怎么就可以卖几万元,而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甚至一个家庭、几个家庭的幸福,就如此的不堪,几千元都没几个愿意付出?  教育好孩子,是投资,同样能挣钱,而且是挣大钱。孩子教育好,不知能省多少钱。省钱,比挣钱还重要。佳佳现在什么补习班也不用上,成绩照样非常优秀。我们每年省了别人家几万元补习的费用,我们不需要择校费,每年又省了几万元。关键是孩子现在轻松快乐的生活,还有将来的幸福,那是用钱买不到的。  ()  (二)  请问我们的方法好不好?理论好不好?如果没有我们的方法,大家随便买教材,能教育好孩子吗?随便在书店里买教材,有方法吗?有的人说,不是有累积法吗?反正是免费的,我用累积法,到书店去买教材,不就行了嘛。大家认为行吗?  累积法,虽然是免费的,但是,并不是随便就能学好。特别是,如果没有团队,没有人指导,遇到问题的时候,还是容易放弃的。所以,还需要一个服务平台,当我们有问题的时候,可以咨询一下,当我们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能够获得信心,这就是育心经典服务平台的价值。  那么,没有育心经典的教材,却到育心经典的服务平台上,偷偷地享受服务,行吗?有的家长,带着其他机构的教材,去参加我们育心经典的户外读经班。我不清楚他们的心情如何,反正,如果是我,就会感觉良心不安,就像购买康佳的彩电,却偷偷到海尔去要求服务一样。这些,大家都可以用心思考一下,为什么有的人就是教育不好孩子,他们的发心如何?教材用盗版的,能教育好孩子吗?在教育孩子上,偷工减料,最后,培养的工程,就会成为“豆腐渣”,这是历史的教训。  ()  (三)  家长需要的是智慧,而不是省点小钱。如同有家长在交流时说到的,如果自己一不小心,购买了一万多元的英语教材,不知要在其他地方怎么省,才能省出这一万多元。如果没有这样的智慧,今天在这里省几元,沾沾自喜,明天在哪里却花了几千几万元,孰大孰小,要自己用智慧去分别。特别是有些家长有团购癖,今天这里团一点,明天那里再团一点,好像省了不少钱,但实际上,一年下来花钱无数,自己的心却根本没有用在如何选择判断,如何利用上。首先要判断,不好的东西再省也不要;其次要善用,把购买到的东西使用好,才是真功夫。  ()
  免费说  (一)  有人说,推广经典怎么能赚钱呢?要是免费的多好,最好书也免费。好像卖书赚钱就是你的不对,免费提供方法和平台就是好人。  其实,免费的,只能免《弟子规》,天下哪里有人免《易经》的?“不对”的人,做了最善的事,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对”的人,却什么事也不做。天下哪有对不对,只看你做不做。赖老师就是在这样那样的质疑声中,影响了一批批的家长,帮助了无数的家庭。  我们编辑出版《黄帝内经》,请问谁给我钱?我们要出版全本的《诗经》,没有经费怎么出版?还不要说我们的精力。请问哪个机构,会编辑免费的《易经》《黄帝内经》《诗经》?说大话,太好说了,弄一本《弟子规》,就说是免费的。就这本《弟子规》,也不知是多少人的捐献,还敢说免费。你不要捐款,你试着推广给几百万人。就算是免费的《弟子规》,有童音跟读吗?以后就问他们这几个问题,能回答好,我们就关闭育心经典公司,跟他们做免费去。  我们还要出版《伤寒论》,全中国只要有一家愿意免费,我们立即不做了。等我们出版了,必然又会有不知多少人,叫着要免费。假免费之名,行盗版之实,对做实事的人,进行打击。圣贤从来没有说过要免费。《易经》明确指出:“后以财成天地之道。”没有财,圣贤也做不了事。《大学》云:“生财有大道。”哪本经典说不要收费,说免费的?!真是可笑之极。  ()  (二)  读经典这件事,检验的是人心。其心不正,是读不好经典的。当有人盗版,或到处寻找免费下载的时候,我们只能为这样的人叹息。他们自以为聪明,事实上,反失大道。  事实上,许多人早期也难免走过这样的弯路,但当我们将眼界放宽,才发现,那些所谓免费的东西,有多少是真正能够让我们受益的?这些录音,要找到、找全不容易,付出的时间、精力,同样是不菲的。就算找到了,但是教材不一样,学习起来,同样不方便。况且,最重要的是,遇到问题时将无法找人咨询、服务。良心会起作用,偷人家的东西,还敢理直气壮地找人家提供服务的,我想不会多见。最后,即使勉强读了一些经,但是因为没有正式的教材,将来孩子要找人解经,仍然是问题,要拜师学习,恐怕就成为不可能的梦想。  所以,这些自以为聪明的人,最后失去的是他们想都想不到的。而那些尊重别人、懂得付出的人,得到的又岂是不知者可以度量?也许走点弯路,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提高一下认识,实在执迷不悟的,就由他们去吧。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法虽广,不度无缘之人。  ()  (三)  俗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真正的免费午餐,就是育心经典提供的方法、服务。在这个群,到处都是免费的东西:免费的课程、免费的咨询、免费的引导、免费的服务。免费到底好不好?珍惜的人多不多?这个要思考。  免费,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全部免费。严格上来说,免费只能是一个饵。在商场,不少食物是可以免费品尝的。但是,我们能够靠这样的免费品尝来生活吗?当你打包带走的时候,还能免费吗?许多免费的尝试,不过是钓鱼的饵。  ()  (四)  免费,能教育好孩子吗?一个家长,如果坐车想着免费,吃饭想着免费,那么这个家长还能有什么成就?  教育,是如此的重要,把孩子教育好,是父母应尽的职责,岂能通过免费来得到解决?如果大家都试图免费下载,试问哪家机构能够完成如此巨大的录音整理工作?连国家、政府都没有办法提供免费的经典录音产品。家长贪便宜,只能培养出贪便宜的孩子。我们到底想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是一个爱贪便宜,一事无成的孩子,还是一个努力进取,同时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的孩子?家长们自己选择判断吧。  ()  (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良莠不齐造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