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我各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率将达到多少

||||||||||||||||
您的位置:&&&&&&& 正文
2015年中国高等教育大事盘点
 日  来源:《北京教育》杂志
  2015&年中国高等教育基本围绕两大任务展开&:一是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主要开展的工作有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二是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取得进展。主要开展的工作有推进省级政府和高校教育综合改革、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等。&
  出台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建设高教强国成为国家意志
  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根据《方案》,到&2020&年,我国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21&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方案》提出,国家将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总体规划,分级支持,每五年一个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方案》确定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等五项建设任务&;明确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关键环节突破、构建社会参与机制、推进国际交流合作等五项改革任务。《方案》标志着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模式正式成形;标志着“双一流”建设将与国家五年建设规划同步;标志着“高教强国建设”战略首次进入国家文件,成为国家意志。 
  这个模式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第一,政府主导,上下联动。在地方政府层面,上海市发布了《上海高等学校学科发展与优化布局规划(&年)》;北京市教委启动了“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广东、浙江、江苏、安徽、福建和河南等省相继启动了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在大学层面,清华大学早在&1985&年就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大学等知名高校,都曾提出力争&2020&年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口号。第二,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在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标准方面,中国既主张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共识,也力主中国道路与中国大学特色。比较突出的是五项建设任务的世界性和五项改革任务的中国性。在人才质量上,主张立德树人&;在学科建设上,主张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建设&;在治理模式上,主张中国共产党对大学的领导&;在大学功能上,主张对文化的传承与继承。第三,公平竞争,特色发展。自“2011&计划”始,政府开始注重为全国不同类型的高校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方案》进一步去除身份壁垒,实行适度开放,也是这一导向的继续。第四,世界潮流,国家意志。建设高水平大学,建成高教强国是世界潮流。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等均提出了自己的高教强国建设目标与模式。第五,边界消融,问题多多。主要指政府与大学的边界消融&;大学与社会的边界消融&;大学与市场的边界消融&;不同类别高校之间边界消融&;大学内部 
  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边界消融、教学与科研边界消融等。这些问题困扰着中国大学的发展。 
  职业教育持续升温,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初成形 
  2015&年,教育部工作重点之一是“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年来,中央和地方上下齐动,以“纵向贯通、横向协作、终身教育、服务社会”为特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经初步形成。“纵向贯通”,即实现职业教育由中职到专业研究生的纵向贯通&;“横向协作”,即实现产教融合、校企结合,以现代学徒制为特征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终身教育”,即实现由学校职业教育向社会成人职业教育的延伸&;“服务社会”,即服务于国家战略,服务于产业企业,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大军,提高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水平。具体的内容包括&:第一,中央领导重视。习近平、李克强、刘延东等均对职业教育发展作出具体指示。第二,法规密集出台。2015&年,国家制度方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出台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设立了职业教育活动周。内涵培养方面,出台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年)》《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产教融合方面,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组建了新一届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出台了《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并配发《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学校管理方面,出台了《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年)》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终身学习方面,出台了《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服务经济转型升级面向行业企业开展职工继续教育的意见》《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等。这些制度标志着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顶层设计完成。第三,现代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初步形成。具体表现为&:办学类型上,坚持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是不断契合产业发展升级的教育;办学理念上,强调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不重升格重升级&;办学层次上,强调多层次、多类型教育模式创新,完善中职、专科高职、本科高职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四个培养层次,努力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系统化&;办学模式上,强调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五个对接”;办学机制上,既强调落实政府责任,也支持民办教育发展、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运用政策杠杆引导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第四,职业教育规模庞大,质量有所提升。一是我国高职教育规模首破千万,2014&年在校生达&1,006.6&万人,占整个高等教育规模的四成&;二是中国职业教育近&10&年培养近&8,000&万名毕业生&;三是&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有万人参赛&;四是我国职业选手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了4&金&6&银&3&铜、12&个优胜奖的优异成绩,创造了中国代表团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以来的最好成绩,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 
  省部共建高校提速,或成地方高校竞争的新平台 
  省部共建大学源于&2004&年。它的出现主要是平衡高等教育弱省无教育部直属高校或“211&工程”大学较少的状况,首批&11&所。截至&2011&年底,总计&22&所(含省部重点支持高校&4&所)。2012&年进入快速发展期,共建&7所&;2013&年共建&6&所&;2014&年共建&7&所。至&2015&年&11月底,教育部与高校所在省共建了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伊犁师范学院、扬州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8&所高校&;教育部与国家民委共建了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大连民族大学等&6&所国家民委的直属高校&;教育部和卫计委共建南京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温州医科大学和南方医科大学等&6&所高校;教育部与交通运输部、河北省共建了石家庄铁道大学,与商务部、浙江省共建了浙江工商大学,与工业和信息化部、河北省共建了燕山大学,共计&23&所。在“211&工程”大学、“985&工程”大学“关门”后的今天,省部共建高校的优惠政策和待遇,将成为地方各校竞争的新平台。 
  强力推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中国应用型大学建设慢步前行 
  引导一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年)》《中国制造&2025》都明确要求引导、推动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2015&年,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方面&:一是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出台了《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二是由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等主办,驻马店市人民政府、黄淮学院承办的第二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在河南省驻马店市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拥抱变革、创造价值―应用技术大学的使命与挑战”。 
  《指导意见》提出的转型发展思路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明确政策导向。转型的关键是明确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转变办学方式。二是重视制度建设。三是加强省级统筹。四是坚持试点先行。《指导意见》从四个层面提出了转型发展改革的十四项主要任务。《指导意见》提出了三项具体配套政策&:一是落实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二是加大对改革试点支持力度&;三是加大改革试点的经费支持。 
  2015&年,整体上讲,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进展顺利,但是在缓慢前行。目前,已有&181&所高校领先进行试点,一些省份已经明确制定了高校转型和专业转型发展的具体政策。但这与教育部要求的&600&所高校转型发展,还有不少差距。这至少说明两点&:一是把应用型高校看成低人一等的高校&;二是把应用型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 
  推进高校信息化,智慧校园与慕课(MOOC)建设成重点 
  2015&年,教育信息化格外引人注目。一是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在中国召开,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并提出:“中国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二是出台重大政策,力推高等教育信息化。重要的政策有两个&:一是教育部印发《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二是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应用管理意见》)。 
  从两大政策看,高等教育领域信息化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一是建设智慧型校园,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组织和社会服务模式,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二是《应用管理意见》提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和课程平台。《应用管理意见》有很多亮点与突破:第一,提出在线开放课程&“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建设原则。第二,建设一批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为代表、课程应用与教学服务相融通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第三,认定一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17年前认定&1,000&余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到&2020年,认定&3,000&余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第四,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第五,促进在线开放课程市场化应用。第六,破除高校身份壁垒,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创新,这是在教育部层面首次认可在线教育学分。目前,清华大学面向全球学者在线推出&504&门慕课课程,两年间全球共&200&万人次选修清华慕课。 
  持续推进高教法制化,管办评分离和章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015&年,中国高等教育在法制化进程方面,重大进展是管办评分离和“211&工程”大学章程建设。教育部2015&年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包括&5&个部分、22&条。第一部分可谓文件的“总则”,强调了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意义,明确了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第二部分强调的是“管”的问题,围绕推进依法行政,对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提出了具体要求。第三部分强调的是“办”的问题,围绕推进政校分开,对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提出了具体要求。第四部分强调的是“评”的问题,围绕推进依法评价,对建立科学、规范、公正的教育评价制度提出了具体要求。第五部分对如何贯彻落实好《意见》提出了要求。《意见》的核心思想是管办评分离。教育部将建立教育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政府职能转变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各界依法参与和监督的教育公共治理新格局,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重要制度保障。 
  在高校方面,最为重要的进展是高校章程建设。依据教育部网站&:教育部已先后分7批次,核准发布了&84所中央部门所属“211&工程”高校章程。同时,各地的&28所“211&工程”高校章程近期也全部通过核准。 
  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呈现新态势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国家战略,围绕国家战略开展工作是中国高校应有的特质和基因。2015&年,中国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有以下主要特征&:第一,领导重视。第二,政策给力。一是国家首次举办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二是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启动&;三是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意见》规划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路线图&:明确了总体目标与&9&大任务,推出了&30&余条具体举措,具有明显的实战特征。力争自&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到2017&年,取得重要进展,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第三,高校重视。2015&年以来,全国有&82%&的高校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大学生参与创业创新活动的人次&300余万。自&2009&年起,包括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等相继成立了创业学院。而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国内创业学院数量迅速增长,目前已经有上百所高校在校内成立了创新学院或类似组织。第四,学生积极。据上海市调查,有意选择毕业后立即创业的大学生比例,从过去的&3%上涨至&32%。 
  深化高考改革,教育公平是主线 
  2014&年&9&月,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正式启动。目前,除上海、浙江已发布方案外,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已形成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从&2015&年高考改革的线路图来看,中国高考改革遵循着教育公平这一总体原则。第一,绝对公平,即面向全体考生的公平,其中备受关注的高考加分项目大幅缩水。此外,自主招生大变脸。第二,差异化公平,即国家运用公权力,在高考招生中面向特定地区和群体进行招生。综合来讲,在高考改革方面,主要的进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考录取率地区差距进一步缩小。2015&年,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缩小到&5&个百分点以内。二是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2015&年已按要求全部调减到位。三是&2015&年中国高校自主招生大变脸。2015&年,教育部明确规定,2015&年的自主招生考核,由试点高校单独组织,不得采用联考方式,不组织专门培训。至此,由高校组成的“北约”“华约”“卓越”等笔试联盟、“校长实名推荐”全部取消。四是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名校比例继续增加。通过实施国家、地方、高校三个专项计划,2015&年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定向招生&7.5&万名,较&2014年增长&10.5%。五是高职分类考试招生大力推进。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高职招生计划数的&50%。六是上海、浙江两地的高考综合改革取得新进展,一些困扰素质教育的难题得到一定程度解决。 
  荣耀与耻辱并行,中国高等教育由大变强 
  2015&年是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五周年的日子。五年间,中国教育由大变强,已经位列世界中上水平。在高等教育,2015&年可以用“荣耀与耻辱并存”来形容。在荣耀方面,首先,最大的荣耀当属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是首位在中国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科学家,预示着中国科学家实现诺贝尔科学奖零的突破。其次,中国高校在世界上的表现也给中国的高等教育带来荣耀。《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2015&年&-&2016&年世界大学排行榜&TOP800,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进入前&50&名&;QS2016&年世界大学排行榜发布,清华大学首次进入&25&强&;美国&U.S.&News&发布了最新的2016&世界大学工科排行榜,中国大学强势崛起,清华大学超越麻省理工学院跃居全球第一。最后,截至&2014&年底,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5%,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2015&年,中国学术界出现了负面影响较大的三次撤稿事件&:3&月,英国现代生物出版集团宣布撤销已经发表的&43&篇论文,其中有&41&篇出自中国学者之手&;8&月,全球著名的学术期刊出版集团斯普林格也撤回旗下&10&个学术期刊已发表的&64&篇论文,这些文章全部来自中国&;10&月,爱思唯尔出版集团撤销中国&9&篇论文。为杜绝这种现象,中国科协发布《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五不”行为守则》。后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卫生计生委、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会共同研究制定发布了《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五不准”包括不准由“第三方”代写论文&;不准由“第三方”代投论文&;不准由“第三方”对论文内容进行修改&;不准提供虚假同行评审人信息&;不准违反论文署名规范。 
  不管如何,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中国高等教育越来越注重对国家战略的服务与参与,注重重大基础理论的研究,注重中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作者刘广明,工作单位:河南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
{ 编辑:刘继源 }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
细览版权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22:33:38
选择字号:小 中
中国科学报:展望高等教育的2015
2015年的第一天,《大学周刊》陪您共同迎来新年的第一道曙光。在新的一年里,继续推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进程,是关心高等教育发展的人们的共识。但在不同身份的人眼里,他们最为关注的议题也有所不同。《大学周刊》约访采写了一组文章,他们中有大学校长、教育专家,也有普通教师和在校学生,与读者们分享他们对于2015年的展望和期许。
有转折意义的新一年
2015年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颁布实施的时间过半的年头,是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实施的收官年头和新的五年规划研究制定的关键年头,是全面推行依法治国的第一个年头,也是按照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推进重任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走向深入的重要年头。从工作部署上看,2015年是带有转折意义的一年。
我们期待,在新的一年里,教育&优先发展&的方针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能够得以更好地贯彻。新常态意味着经济发展要从依靠要素投入转向依靠创新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因此,新常态是更加突显科教重要性的发展态。认识新常态,就必须认识到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没有教育优先发展,就没有可持续的创新驱动,就不能真正适应新常态,更枉谈引领新常态。
我们期待,在新的一年里,&素质教育&这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主题能够转而彰显出来。实施素质教育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然而《纲要》实施五年来,这个战略主题尚未很好地体现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之中。主题不彰,是教育发展的方方面面不能形成合力的表现,是教育改革未能超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原因。所以,在《纲要》实施时间过半的年头里,彰显素质教育这一战略主题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我们期待,在新的一年里,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能够转向深入。向哪里深入?关键是突破&评价&这道难关,使&培养什么人&的要求落在评价体系里,使核心价值观融进评价体系里。目前,考试招生改革已显突破之势,这个改革成功与否,就看能否形成立德树人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导向和有效激励,进而以&一发千钧&之力推动全面改革,使整个教育的面貌焕然一新。
我们期待,在新的一年里,&教育公平&能够转变为更高质量的新水平。不能把教育公平与重点建设对立起来,因为人民群众需要的公平是优质教育的公平服务,重点建设是提高质量的有效手段,是在更高质量水平上实现公平的前奏。
我们期待,在新的一年里,依法办学育人能够展现出新的局面。依法办学,就要落实好宪法法律的相关规定,特别是关于高校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研服务等各项工作的规定,关于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和大学治理结构的规定,关于教师和学生权利义务的规定。让政府、社会、大学和教师、学生、职员各就其位、各司其职,让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强劲地向前起跑。
我们工作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每一个人,不是改革的观察者而是践行者,我们要秉公尽能、扎实苦干,让期待成为现实。(作者系南开大学校长)
节点年和实施年
对中国的高等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发展而言,2015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
首先从宏观层面来说,2010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2015年正好是《纲要》实施的中间节点之年。2015年恰逢我国&十二五&规划的终结之年,同时又是&十三五&规划的制定之年。应该说,在教育领域的&十二五&规划中,高等教育的一些工作已经提前完成,比如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目前已经超过之前规划的数字。但在其他一些方面,如何能够按时完成任务,则需要教育界的各方人士加以梳理。
在微观层面,就我本人研究比较多的高考改革而言,在多年的调研和讨论基础上,国务院在2014年出台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这让刚刚过去的这一年在中国高考改革史上具有了标志性意义。2015年虽然不及2014年重要,但它同样具有着独特的意义。因为如果说2014年是高考改革的政策制定年的话,那么2015年就是中国高考改革全面实施的第一年。
比如,2014年国家作出了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的决定,而2015年将是这项政策实施的第一年;同样,将高校自主招生放到高考之后的政策也是从2015年开始实施,目前具体实施意见也已经出台。这些改革都可以称得上是高考改革的&大动作&,至于实施效果如何,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在国家招生考试方面,需要引起注意的还是上海市和浙江省的高考科目改革的试点。2014年,作为国家高考改革首批试点的上海和浙江出台了具体改革方案,宣布学生可自主选择三门高考科目。2015年,该方案将进入比较实质的操作阶段,因为新入学的高一学生就要面临选择哪些科目进入高考科目的难题。这对两个省市的考生非常关键,而其他省市也在关注着两省改革的情况和实施效果。对此,我们也应该抱有期待。
(作者系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本报记者陈彬采访整理)
学生要在智育上有所长
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要点。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教育首当其冲。
中国的孩子从小形成了依赖的意识,独立自主能力很差,直接影响了日后的创新,以致目前无论是&985工程&&211工程&高校,还是普通高校,都存在创新性不足的问题。
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差,在学习上主要表现为自主学习意识薄弱,独立思考能力较差;被动满足考试需要,缺少主动追求。怎样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加强创新思维培养,是当前人才培养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我们在大学基础课课堂上明显感觉到,教师仍以教授学生应试知识点为主,而怎样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让学生通过知识点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仍然停留在口头上的多,实践上的少。
2015年,我希望在创新人才培养上有较大飞越,教育战线能就创新问题掀起大讨论,从理念、体制上加以改变。如今,在招生环节上,改革已有行动。在培养环节上,高校不但应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而且在智育方面要允许学生个性化发展,只有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不能再延续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要更强调他们的思想、能力,让他们知道,学知识的同时,更要学知识背后的发现问题、提炼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这一点目前做得很不足,直接影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我希望高校在学风、教风上作进一步的提倡。大学生越到高年级学风越差,学校各类活动分散了学生精力,使得学生刻苦钻研的精神不够。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怎样开展围绕学习、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思想教育,还有待研究、琢磨。
通过一系列改革,如果能实现学生在智育上有所长,在长项上为国家作贡献,这就是国家教育的成功。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本报记者温才妃采访整理)
如何真正&立德树人&
作为学生,我最关注的话题是&立德树人&。这一议题既包括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也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之所以会想到这些,是因为2014年一些新闻事件,比如北师大教师套取科研经费,被判处11年,比如厦门大学吴春明的&诱奸门&事件等等。这些事件不仅损害了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对学校的声誉有所损害,对我们这些学生的心理也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高等教育不仅仅是向学生教授知识,还包括对学生道德品格的培养和塑造。本科生、研究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类课程是道德教育的载体,但是普遍不受学生重视。虽然这个问题年年讲,但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还处于极小范围,且起色不大,仍然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究。
至于师德方面,教师要为人师表,学生真正喜爱并尊敬的当然是那些&学高、身正&的老师。而2014年发生的一些新闻事件表明,个别教师不仅在教师职业道德方面有所缺失,甚至丧失了普通公民应有的道德水平。而这些,是我们学生尤其不希望再看到的。
需要补充的是,在我看来,高校教师之所以出现挪用科研经费的现象,不仅仅关乎职业道德问题。科研经费的使用与监管制度确实存在漏洞,但是杜而不绝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主要原因可能是主管部门对于高校教师多出成果,快出成果的急切要求与现实情况下不尊重知识生产规律及教师劳动成果间的矛盾:首先,富有活力的青年教师普遍在申请科研项目方面困难重重;其次,对于申请到的科研项目经费的支配教师缺乏合理的自由度,劳务费低廉,极大影响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老师的&套取&经费现象,也是无奈之举。我想,在三令五申整顿高校科研不正之风的同时,也要深入教师群体,改革科研经费不能是政府的&专断独行&,也要关注和倾听这一核心群体的呼吁和心声。
(作者系厦门大学学生,本报记者韩琨采访整理)
推动大学行政角色与学术角色分离
总体来说,我对2015年高等教育界的期许,主要着眼于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方面。虽然这个话题谈了几年了,并不新鲜,但却十分重要。各高校应该以制定或者落实大学章程作为突破口,从而推动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
在2014年召开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依法治国的大方向又一次被强调。高等教育界应该在2015年借助于依法治国的大背景,在大学里推进依法治校。而大学里的依法治校对于大学来说,首要任务就是把大学章程做好。然后,高校再在可以操作的范围内把已有的或者即将制定的章程落地,不能仅仅把大学章程当作纸面摆设,一定要让章程落到实际工作当中。而在章程的落实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建立健全专业的学术性组织,把专业的学术方面的权力交给它们。
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大学并不是完全学术的,而是呈现出行政与学术交汇于一体的特性。就此,个人建议推动大学内部的行政角色与学术角色分离。进入行政岗位的人就不得保留学术职称,不得带学生,不得报课题,不得参与学术事务决策和评定。在上世纪50年代,行政岗位的工作人员是没有学术职称的。80年代后期,一些已有学术职称的人走上了行政岗位,现在依然如此。因此,我认为大学内部应该推动这种分离。
针对中国目前的现实,很多人行政岗位和学术岗位混合造成了严重问题,如高校贪腐等。因此,教师进入行政岗位后,就不应该继续做学术。行政角色与学术角色彻底分离,可以解决目前中国大学里较为普遍的&官教授&现象。学者到了行政岗位,就不应该继续申报课题,不能让他们两边&通吃&。
在大学内部推动学术角色与行政角色分离,不仅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当下中国高校里许多严重问题的措施之一。虽然推进这一进程存在的阻力非常大,但是不可不为。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本报记者韩琨采访整理)
关注通识教育在基教上的衔接
在我看来,2015年中国高教领域应聚焦通识教育的改革,通识教育改革的背景是对前苏联专业教育模式的反思。不断健全的通识教育将为低年级本科生提供&共同的信念与知识&,培育健全的公民人格与创新性思维,有效地抑制高教领域的&精致功利主义&和社会责任感缺失。
通识教育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从短期来说,通识教育的改革应侧重于技术性的分散解决:第一,各高校基于自身能力与资源进行通识教育的课程与培养体系设计,以最精干的&通识经典&为中心,为低年级本科生提供最低限度的通识教育;第二,支持慕课课程体系,分享通识教育的课程资源,弥补中西部地区师资不足与技术限制;第三,将通识课程纳入学校核心课程体系,提升其地位和资源投入;第四,开展通识教育示范课与同行研讨活动,自下而上逐步形成全社会和教育一线教师的理念与实践共识及其标准。
而从长期着眼,则应侧重于理念启蒙、制度供给与教育体系匹配。其中,基础教育阶段的通识教育衔接问题,即在大学之前的基础教育阶段植入通识教育相关要素和课程,应引起注意。它在一方面为高教阶段的通识教育提供前提和基础,分解负担,使通识教育有更高的起点和目标;另一方面则切中了通识教育的&早期性依赖&,即在学生天性与心智形成的关键期,最有利于塑造其&共同信念与知识&和良好健全的公民道德人格。
从比较视野来看,基础教育阶段的通识教育一直是西方社会公民教育的基本经验与核心议题。而近期颁布的高中教育与高考改革系列意见,亦以综合素质评价的方式建立了介乎应试教育和通识教育之间的新素质教育模式,未来可进一步下沉至高中前阶段并结构性调整具体教育内容和形式。通过基础教育的早期铺垫和体系匹配,中国高教领域的通识教育将获得更大自由空间。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师,本报记者温才妃采访整理)
我所期待的大学
说实话,我对大学挺失望的。
我本科就读一所经贸类大学,只有一些经济类和法律类的专业。每一个同学都像一盒即将出厂的牛奶,急于获取各种认证,四六级证书、CPA证书、证券从业资格证、托福雅思托业。除此之外,大二的时候他们就会开始寻求各种实习的机会,毕业时带着一页塞得满满的A4简历,就好像牛奶裹着合格的出厂证书一样送到消费者&&各大企业手中。
当然,根据简历上的内容,他们会被分为三六九等。有一些是经典优质盒装奶,有些就是百利包。整整四年,我周围的同学都在抓住飞逝的光阴,为着出厂的一刻作准备,努力变成一盒优秀的牛奶。
研究生我来到北京大学,认识了一些历史系、中文系的同学,这里的人比较多元化,并不以进入投行和大国企作为终极目标,他们中很多人仅仅以获取知识为目的,读书、做学问。做学问这个词听着多老套,离&90后&的大学生太远了。这现象让我稍许心安。
大学在我看来,首先应该是多元化的。高考是高中三年里的唯一目的,成败皆以成绩论。大学找工作是很多人四年来唯一的目的,成败皆以工作论。大学应该让我们认识到成为不同的人的可能性,无论有什么样的优点、什么样的理想,都应该被包容和鼓励。只有这样,每个人才能在社会上找到合适的位置、方向。毕竟大学只是进入社会的开始。
第二,大学应该是一个做学问的地方。静坐书斋做学问在现代大学是很少见的事情了。我的朋友热衷于做学生会主席、去公司实习,为着积累人脉,多学一点人际交往的技巧。在我看来,大学是受教育和做学问的地方,有老师指点、同学相伴,但是我们把应该在社会上学习的东西,提前拿到大学,利用读书和学习的时间来练习,不可不说是得不偿失。
结尾我想说,同学们,你们万万不能因为上了&大学&,就耽误自己读书受教育啊。(作者系北京大学学生)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pan style="color:#15/1/1 16:05:13
&进入行政岗位的人就不得保留学术职称,不得带学生,不得报课题,不得参与学术事务决策和评定。&如果真是这样,那大学会发生翻天地覆的变化!!!
<span style="color:#15/1/1 15:15:28
先把扩招问题解决了,在谈发展问题
<span style="color:#15/1/1 11:59:17
我对教育改革是失望多于希望,今年能有些变化?
<span style="color:#15/1/1 11:10:09
取消高校行政化、实行学术委员会或教授委员会管理,实现公开、平等的工作环境,对教师爱岗敬业、对学生诚信考试和认真学习都将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
目前已有4条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