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酸铅污水处理厂调试方案药技调试方法

污水处理技术篇:八种含酸废水处理方法_污水处理_中国百科网
污水处理技术篇:八种含酸废水处理方法
    
  每年我国大约要排出工业废酸近百万立方米,化工厂、化纤厂、金属表面处理行业及电镀行业等在其制酸用和酸的过程中,会排出大量的酸性废水。如果直接排放这些工业酸性废水,会将管道腐蚀,损坏农作物,伤害鱼类等的水生物,破坏生态环境,危害人体健康。
  所以,工业酸性废水必须经过处理以达到国家排放标准才能排放,酸性废水还可以经过回收处理,再次利用。处理废酸时,可以选用方法有盐处理、浓缩法、中和法、萃取法、离子交换树脂法、膜法。
  1、离子交换树脂法
  离子交换树脂法处理有机酸废液的基木原理是利用某些离子交换树脂可从废酸溶液中吸收有机酸而排除无机酸和金属盐的功能来实现不同酸及盐之间分离的一种方法。
  例如&-萘磺酸(NSA),NSA为重要的染料中间体,大量的&-萘磺酸废液会在生产中产生。该废液COD值高、色度深、pH=2、含1%左右H2SO4,属极难处理的有机废液之一。李长海等的由弱碱性阴离子树脂分离&-萘磺酸中利用高选择性、高吸附容量,易再生的Indion860树脂处理该废液,可有效地将&-萘磺酸分离出来。
  离子交换法是德国拜耳公司开发的一项的除硫酸根的专利技术,去除硫酸盐所用的离子交换树脂为LewatitE304/88,其官能团为聚酰胺。测试结果表明。氯化钠的质量浓度为100~150gm时,经过E304/88树脂交换。盐水中的硫酸盐的质量浓度降为约0.2g/L。当硫酸盐的质量分数达到约50%时交换周期完成,其交换容量约达15g/L树脂,然后用精盐水返洗树脂。流出的硫酸盐可以冷冻生产芒硝,也可不经回收直接排放掉。
  2、盐析循环利用
  所谓盐析就是使用大量饱和食盐水将废酸中的各种有机杂质几乎全部析出。但是这种方法会产生盐酸,影响废酸中硫酸的回收利用,因此研究了用硫酸氢钠饱和溶液进行盐析除去废酸中有机杂质的方法。
  废酸中含有硫酸和各种有机杂质,有机杂质主要是少量6-氯-3-硝基甲苯-4磺酸和甲苯在磺化、氯代及硝化过程中产生的除6-氯-3-硝基甲苯-4-磺酸以外的各种异构体。盐析法就是使用大量饱和食盐水可以将废酸中的各种有机杂质几乎全部析出。
  盐析循环利用法既可以出去废酸中的各种有机杂质,还可以回收硫酸以投入循环生产,节约成本和能源。
  3、焙烧法
  焙烧发应用于盐酸这样挥发性酸,通过焙烧使其从溶液中分离以达到回收效果。
  张新欣等研究的喷雾焙烧法处理盐酸洗涤废液及其再生回收中经滤罐过滤的盐酸废液打入预浓缩塔,在塔内经焙烧炉的余热循环加热浓缩。浓缩液达到预定的浓度后泵入焙烧炉,通过喷枪使其呈雾状从炉顶部喷入炉内。
Copyright by ;All rights reserved.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含铅废水处理技术
发布时间: 10:00:00&&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1 引言
  含铅废水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破坏性影响巨大,其主要来源于采矿、铅冶炼、铸造、铅蓄电池的生产、铅酸蓄电池回收利用等过程中的工业废水.目前常用工艺主要有化学沉淀法、吸附法、生物法、膜分离法等,多存在消耗大量的化学药品、易造成二次污染、铅回收再利用率差等问题(高永等,2005;沙昊雷和陈金媛,2010;赵庆良等,2011;常玉等,2009;栗帅等,2011).含铅废水的处理与资源化是近年来工业处理的一大难题.
  高莹莹(2013)采用恒定摩尔法研究了二壬基萘磺酸(简称DNNSA或HD)和二-(2-乙基己基)膦酸(D2EHPA,商品名P204,简称HA)混合反胶团体系对含铅废水的萃取净化,研究结果表明DNNSA-P204混合反胶团体系对废水中铅离子具有正协同萃取效果,萃取过程能较快达到平衡,油水相分层快.当萃取剂总浓度为0.01 mol ? L-1,DNNSA与P204的摩尔比为1 ∶ 1时,协萃系数R=4.27,正协同萃取效果最佳,与单一DNNSA反胶团体系(高莹莹等,2013)相比,DNNSA-P204混合反胶团体系表现出一定优势.然而某种萃取剂或萃取体系是否能实现工业化的一个重要标准,即是萃取剂被反萃后的重复利用效果及其损耗大小.因此负载有机相的反萃,既是被萃物质的释放过程,又是萃取剂的再生过程,是萃取分离技术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步.
  调研文献发现采用简单反萃取法即低酸萃取高酸反萃,可实现对负载稀土元素的混合酸性磷类萃取体系的反萃(黄小卫等,2008;张永奇等,2009),若在反萃过程中添加一定量的HEH/EHP有助于改善负载重稀土的HDEHP的反萃性能,较好地实现对稀土元素的回收利用.邱海浪等(2013)采用简单反萃取法实现了对负载镍的单一DNNSA反胶团溶液的反萃,所得反萃液可作为电镀镍的原料进一步回收利用,实现了对含镍电镀废水的净化及资源化.
  本文采用简单反萃取法对负载铅的DNNSA-P204煤油溶液的反萃进行了研究,分别考察了反萃剂种类、反萃时间、反萃温度、反萃油水比(VO/VA)、反萃剂浓度等对负载铅的DNNSA-P204混合反胶团体系的反萃性能的影响.以期通过萃取和反萃得到富集浓缩的含铅水溶液,实现含铅废水的资源化及DNNSA-P204混合萃取剂的循环利用;实现无渣工艺,减少环境污染,并为进一步的应用研究提供基础理论数据.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材料和仪器
  DNNSA(50%(wt),苏州化工厂),磺化煤油(成都石油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均为工业纯,未作进一步纯化.其余药品均为分析纯.实验仪器主要有:GGX-6型赛曼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北京海光仪器公司),ALC-210.4 型电子天平(北京赛多利斯仪器系统有限公司),THZ-C-1型台式冷冻恒温振荡器(江苏太仓市实验设备厂),FT-IR红外光谱仪(Nicolet IS10,美国Thermo Scientific公司),广角激光光散射仪(BI-200SM,美国布鲁克海文仪器公司).
  2.2 实验方法
  将含铅模拟废水和DNNSA-P204煤油溶液置于台式冷冻恒温振荡箱中恒温30 min以上,按油水比(VO/VA)1 ∶ 2准确移取两相于干燥洁净的锥形瓶中,置入台式恒温冷冻振荡箱中进行萃取;萃取完成后将混合溶液移入分液漏斗静置分层,分离下层水相,上层有机相即为反萃实验所需的负载铅的有机相.分析水相中铅离子浓度(耿薇,2010),通过物料衡算得到有机相中铅离子浓度.
  将铅离子浓度为0.019 mol ? L-1的DNNSA-P204煤油溶液和一定浓度的反萃剂按一定油水比加入锥形瓶中,置于一定温度的台式冷冻恒温振荡器中进行反萃实验.一定时间后取出锥形瓶,静置分层后,取下层水相,分析铅离子浓度,记为 CPb2+(aq).
  3 结果与讨论
  3.1 反萃剂种类对反萃率的影响
  影响反胶团萃取过程的主要因素有表面活性剂的种类、浓度、水相pH值、水相离子强度和温度等,除控制水相pH值外,还可以采用调节水相离子强度来实现反萃取(徐宝财等,2004).实验所选反萃剂分别选择蒸馏水以及0.1 mol ? L-1的NaOH、NaCl、KCl、HCl、HNO3.
&表 1 不同反萃剂对铅反萃的影响
  由上表可知,NaOH与铅离子反应生成Pb(OH)2沉淀,但是在pH≥12时,Pb(OH)2溶于强碱时形成亚铅酸盐,所以NaOH溶液对DNNSA-P204负载铅的煤油溶液有一定的反萃效果.加入硝酸和盐酸时反萃取效果都比较好.由于硝酸铅水溶性最好,其工业用途较广,以下实验均采用硝酸做反萃剂,以硝酸铅的形式回收铅.
  3.2 反萃时间对铅反萃的影响
  反萃时间是影响铅反萃的一个重要因素,考察不同反萃时间对铅反萃的影响.由图 1可知,此反萃过程速率较快,当反萃时间超过5 min后,水相中铅离子浓度基本保持不变,可视为达到反萃平衡,以下实验反萃时间均采用5 min.
&图 1 不同反萃时间对铅反萃的影响(反萃剂为硝酸、反萃剂浓度为0.5 mol ? L-1、反萃温度为298 K、油水比(VO/VA)为1 ∶ 1、转速200 r ? min-1)
  3.3 反萃温度对铅反萃的影响
  温度是反萃过程的一个重要参数,考察不同反萃温度对铅反萃的影响,实验结果如表 2.
&表 2 不同反萃温度对铅反萃的影响
  在一定实验条件下,分配比D与反应平衡常数K呈线性关系(李以圭,1988),根据Van′t Hoff方程:
,可得lgD=lgD0-
,其中,R为通用气体常数,其值为8.314 J ? mol-1 ? K-1; D为分配比;ΔH为反应的焓变(J ? mol-1);T为温度(K).作不同温度下lgD与1/T关系图(图 2),该直线斜率-
为49.24,故计算可得该反萃反应的焓变为:ΔH=-942.7 J ? mol-1,该反萃过程为放热过程,降低温度有利于铅离子的反萃.由表 2也可看出,随着温度升高,反萃率虽有降低但变化不很大,另一方面虽然低温有利于反萃但是温度过低有机相粘度增加,会加大动力消耗.故综合考虑,反萃温度可选择298~303 K.
&图 2 lgD与1/T关系图
  3.4 反萃剂浓度对铅反萃的影响
  考察不同浓度的反萃剂硝酸对铅反萃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 3所示.由图 3可知,随反萃剂硝酸浓度增加,铅的反萃率提高,反萃剂硝酸浓度越高越有利于反萃;当反萃剂浓度为超过0.6 mol ? L-1水相中铅离子浓度变化不大,故反萃剂硝酸的浓度可选择0.6 mol ? L-1.
&图 3 不同硝酸浓度对铅反萃的影响(反萃剂为硝酸、萃取温度为298 K、反萃时间为5 min、油水比(VO/VA)为1 ∶ 1、转速200 r ? min-1)
  3.5 反萃油水比对铅反萃的影响
  考察了不同油水比对铅反萃的影响,实验结果如表 3所示.
&表 3 不同油水比对铅反萃的影响
  在反萃负载有机相时,得到富集浓缩的含铅溶液有利于回收利用铅,因此希望采用尽可能大的油水比(VO/VA)进行反萃,但较大的油水比会降低反萃率.在实际反萃过程中通常采用多级萃取操作,适当的单级反萃效率即可获得理想的反萃效果;同时,实际反萃过程选择油水比时,应结合实际废水浓度以及负载有机相的浓度,综合考虑反萃效果、富集能力以及经济效益等因素.在本实验中,以下实验反萃油水比(VO/VA)选用2 ∶ 1.
  3.6 DNNSA-P204混合萃取剂的循环利用
  萃取条件:模拟含铅废水浓度为0.0003 mol ? L-1,油水比(VO/VA)为1 ∶ 10,转速200 r ? min-1,萃取时间15 min,萃取剂浓度为0.01 mol ? L-1的DNNSA和P204煤油溶液(摩尔比为1 ∶ 1),温度303 K,得到负载铅的有机相DNNSA-P204煤油溶液.
  反萃条件:硝酸为反萃剂,反萃剂浓度为0.6 mol ? L-1,反萃温度298 K,油水比(VO/VA)为2 ∶ 1,反萃时间5 min,转速200 r ? min-1,将上述所得负载铅的有机相DNNSA-P204煤油溶液反萃后,重复上一步的萃取实验.实验结果如表 4所示.
&表 4 DNNSA-P204煤油溶液循环利用
  由表 4可知,循环萃取过程中发现,该混合反胶团损失较小,经过反萃后,该混合反胶团的萃取性能基本保持不变,该萃取剂可实现循环利用.
  3.7 DNNSA-P204混合反胶团体系反萃机理初探
  与负载铅的单一DNNSA反胶团体系的反萃相比较,DNNSA-P204混合反胶团体系的反萃稍难,这可能和该混合反胶团体系的萃取机理发生改变有关.
  单一DNNSA反胶团萃取废水中的铅为阳离子交换机理,被萃取的铅离子不是简单地增溶进入反胶团中,红外光谱表明确形成磺酸盐(高莹莹等,2013);利用低酸萃取高酸反萃进行反应式(1)的逆反应即可实现负载铅的单一DNNSA反胶团的反萃:
  当在DNNSA中添加HA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二者形成混合反胶团,且对某些金属有正协同作用(Miki et al., 1997),高莹莹(2013)采用恒定摩尔法研究了DNNSA-P204混合反胶团体系对铅的协同萃取,相比较单一DNNSA反胶团体系,DNNSA-P204混合反胶团体系的萃取性能表现出优势.
  在能够产生正协同萃取效应的DNNSA-P204混合反胶团体系中,由于HA的存在,废水中铅离子的萃取机理可能发生改变:由于HA水溶性比HD大,当水相和有机相接触时,有机相中的HA和水相中的HA或者A-快速建立平衡,当金属离子与HA结合后,较易进入有机相;在油水界面是HD单分子层,在有机相中HD与HA依靠分子间氢键形成了混合反胶团,此时:
  (1)铅离子首先和溶入水相的HA反应,反应产物为络离子,该络离子的亲油性比铅离子强;
  (2)该络离子和界面上的HD进行阳离子交换反应,生成中性络合物;
  (3)DNNSA中添加P204时,所形成的混合反胶团空腔可能会变大,当该络合物PbADi(界面产物)大小和混合反胶团空腔大小相匹配时,表现为正协同萃取,该界面络合产物增溶进入混合反胶团中,得到PbAD ?(HD)8 ? nHA.
  当负载铅的DNNSA-P204煤油溶液进行反萃时,增溶进入混合反胶团内部的PbAD依次进行反应式(4)、(3)和(2)的逆反应,故DNNSA-P204混合反胶团体系虽然在萃取性能方面具有优势,但是由于萃取机理发生改变,与单一DNNSA反胶团体系相比,负载铅的DNNSA-P204混合反胶团体系的反萃变难,实验结果也与此推论相吻合.
  为进一步验证上述推论,实验对萃取前和负载铅的DNNSA-P204煤油溶液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结果如图 4所示.
&图 4 负载铅的DNNSA-P204煤油溶液萃取前后的红外谱图(a. DNNSA-P204煤油溶液萃取前;b. 负载铅的DNNSA-P204煤油溶液)
  图 4a谱线为萃取前DNNSA-P204混合反胶 团煤油溶液的红外光谱图.从图 4a中可以看出1380 cm-1是萘的特征峰.P204的P O伸缩振动峰从1105 cm-1移至较高的位置1210 cm-1,同时在该混合反胶团中,1210 cm-1峰较强且宽,有可能掩盖了芳磺酸的SO2反对称伸缩振动吸收峰,芳磺酸的SO2反对称伸缩振动吸收峰此时为1210 cm-1右侧的肩峰,SO2对称伸缩振动吸收峰则移动到波数较低的位置1040 cm-1,估计是DNNSA中磺酸基上的氧原子与P204之间形成分子间氢键,两者形成混合反胶团.同时 C―S―O的反对称和对称伸缩振动频率分别位于890 cm-1和728 cm-1,与单一DNNSA反胶团煤油溶液相比,均往低频移动,同时也说明正是由于DNNSA磺酸基上的氧原子与P204之间形成的分子间氢键,使得该振动频率往低频移动.
  图 4b为负载铅的DNNSA-P204混合反胶团溶液的红外光谱图.从图 4b可以看出,该混合反胶团溶液萃取铅离子后,并未出现磺酸盐的特征吸收峰,这是由于:红外光谱是对分子团簇进行分析,红外不能反映一个团簇(这里的混合反胶团)里面包裹的每一个具体分子的情况.这与前述的推论相吻合:铅离子是以呈电中性的络合物的形式进入混合反胶团中,故萃取后并未出现磺酸盐的特征吸收峰.同时谱图表明萃取后,DNNSA磺酸基上的氧原子与P204之间形成的分子间氢键增强,因此P204的P O伸缩振动峰从1210 cm-1移至较高的位置1220 cm-1.其余峰的位置在萃取后均无大的变化.
  红外光谱结果表明,在DNNSA中添加P204确实能够形成混合反胶团,那么该混合反胶团空腔是否会由于P204的加入而发生改变?而这也是能够产生正协同萃取的关键所在.实验采用BI-200SM广角激光光散射仪对萃取剂19.4%(wt)DNNSA中添加不同量P204(wt)时的混合萃取剂煤油溶液的粒径进行了测定,测试结果如表 5所示.
&表 5 溶液粒径的自相关测试报告
  从表 5可以看出,在DNNSA含量一定时,随着P204含量增加,混合反胶团粒径逐渐增加.上述表征结果与前述假设相一致,说明DNNSA-P204混合反胶团体系萃取铅离子的机理确与单一DNNSA反胶团体系不同,该混合反胶团体系的萃取效果除与游离萃取剂多少有关外,还与所形成的混合反胶团空腔大小有关,而萃取机理的改变使得该混合反胶团的反萃较单一DNNSA反胶团的反萃难.具体参见资料或更多相关技术文档。
  4 结论
  1)选用硝酸作为反萃剂实现了对负载铅的DNNSA-P204煤油溶液的反萃.反萃时间为5 min,反萃温度为298 K,反萃油水比(VO/VA)为2 ∶ 1,反萃剂硝酸浓度为0.6 mol ? L-1时,反萃率可达70%;经过反萃的DNNSA-P204煤油溶液可循环使用于含铅废水的萃取净化,其萃取性能基本保持不变.
  2)DNNSA与P204依靠分子间氢键形成混合反胶团,该混合反胶团大小随着P204含量增加而增大;由于HA的存在,废水中铅离子以PbAD形式增溶进入混合反胶团,因此DNNSA-P204混合反胶团体系的反萃比单一DNNSA反胶团体系的反萃难.关注蓝晨环保官方微信
& & & &&/jslchb
& & & &&& & & & &&含铅废水处理技术及其展望--《公共安全中的化学问题研究进展(第二卷)》2011年
含铅废水处理技术及其展望
【摘要】:铅严重危害环境和人体健康,处理含铅废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详细论述了含铅废水的六种主要处理方法,包括化学沉淀法、离子交换法、液膜法、生物吸附法、电解法及胶束强化超滤处理技术。对各种方法和技术的原理、工程工艺设备、优缺点及发展现状进行了评述,展望了含铅废水处理技术的前景,提出电解法与离子交换法或与生物吸附法相结合是处理含铅废水的发展方向。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X703【正文快照】:
铅是人体非必需元素,铅和可溶性铅盐都有毒性,含铅废水对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生长都有严重危害。低浓度的铅可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和肾脏等所有系统和器官造成损害,高浓度的铅可致人死亡。、’J由于铅的危害和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人们对含铅废水处理也日益重视。1含铅废水处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玉春,杨勇,姚薇,陈秉倪;[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2年02期
郭如新;[J];化工环保;1997年04期
梁舒萍,陆冠棋;[J];化工环保;1998年04期
曹伟,傅佩玉,韩中华,徐杰,李绪志;[J];环境导报;1998年02期
张志杰,王志盈,吕秋芬,诸竹君,方芳;[J];环境科学;1989年05期
赵玲,尹平河,Qiming Yu,齐雨藻;[J];环境科学;2001年04期
夏立江,华珞,李向东;[J];核农学报;1998年01期
郑荣光,张丽梅;[J];环境与开发;2000年01期
魏振枢,袁萍,蒋元力;[J];化学研究;1998年02期
李宝成,汤清家;[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1999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利文,黄万抚;[J];四川有色金属;2004年01期
何小林;焦芸芬;;[J];四川有色金属;2006年03期
阎晓明,何金柱;[J];安徽农业科学;2002年06期
徐静圆;戈振扬;贺勇;;[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1期
吴瑞娟;金卫根;邱峰芳;;[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7期
葛绪广;王国祥;李振国;王文林;潘国权;;[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1期
俄胜哲;杨思存;崔云玲;王成宝;郭永杰;;[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9期
王宝申;王炳华;高树青;刘秀春;高艳敏;陈宝江;杨华;;[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1期
赵光;;[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8期
汪志好;;[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常玉;陈朋;熊正林;路俊斗;陈红雨;;[A];第二十八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朱银红;刘辉利;朱义年;陈余道;;[A];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华南青年地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秦益民;刘静洁;施冰冰;章文涛;沈笠超;;[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下册)[C];2005年
华佳;张林生;;[A];2008年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交流会暨全国水网理事会换届大会论文集[C];2008年
崔礼生;朱万育;;[A];第十届全国粉体工程学术会暨相关设备、产品交流会论文专辑[C];2004年
郑怀礼;孙秀萍;梁琨;蔚阳;高朝勇;李凌春;;[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卢小军;薛赛凤;陶朱;骆建宏;;[A];全国第十四届大环化学暨第六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专辑[C];2008年
张光华;孙昌梅;曲荣君;张盈;;[A];中国化学会第15届反应性高分子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预印集[C];2010年
易发成;;[A];2005年全国矿物科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文祯中;刘佩松;李红敬;;[A];全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及生态修复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冯宁川;[D];中南大学;2009年
戴伟;[D];浙江大学;2008年
郝学奎;[D];兰州交通大学;2009年
陈文宾;[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林雁冰;[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袁海平;[D];浙江大学;2009年
冯霄;[D];浙江大学;2008年
方瑶瑶;[D];湖南大学;2009年
曲云欢;[D];湖南大学;2009年
樊霆;[D];湖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盈;[D];鲁东大学;2009年
张娜;[D];东北大学;2008年
赵月;[D];东北大学;2008年
鲁栋梁;[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蔡青青;[D];河南科技大学;2010年
官章琴;[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俞翔;[D];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
杨秀丽;[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邓丽萍;[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李晋;[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保军,杨惠芳;[J];重庆环境科学;1996年01期
杨天林,杨永会,孙思修,宋其圣,孙绚;[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9年01期
王福成;[J];国外耐火材料;1994年10期
郭如新;[J];化工环保;1997年04期
杜晓明,刘厚田;[J];环境化学;1991年06期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学科新动向调研》小组;[J];环境化学;1996年06期
莫健伟,姚兴东,张谷兰;[J];环境化学;1997年03期
徐占林,严忠,张河哲;[J];环境化学;1997年04期
郑礼胜,王士龙,张虹,栗宇红;[J];环境科学动态;1995年04期
李志超;[J];环境科学;1984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汤清家;[J];中国给水排水;1998年03期
郑淑玉, 汤清家, 刘学文;[J];工业用水与废水;1995年04期
蒋克彬;彭松;张小海;;[J];蓄电池;2008年02期
王代芝,姬艳萍;[J];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05年02期
施平平,刘金泉,王银叶,毕飞;[J];化学工业与工程;2005年03期
王雅君,汤清家;[J];工业水处理;1997年01期
王晨光;[J];铁道机车车辆;1998年03期
刘芬,刘文华,李方文,刘国胜,李小江,娄涛;[J];给水排水;2004年11期
苏广军;[J];铁道标准设计;1997年12期
李青彬;韩永军;刘雪平;马威;郝成君;;[J];环境工程学报;2007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尹玲玲;[D];长安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医疗机构污水处理加药机使用方法_百度知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污水厂调试方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