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母亲杂合突变会遗传变异

基因杂合突变到底是什么情况_百度知道
基因杂合突变到底是什么情况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霸气女人范6889
来自百度知道认证团队
霸气女人范6889
采纳数:464
获赞数:2700
擅长:暂未定制
基因杂合突变是因为:先天性疾病所致,,有三方面的原因,有物理性原因、化学性原因和微生物原因 。1、 紫外线可以引起基因突变,由于紫外线穿透性小,所以经常是人体体表细胞,如肤细胞和感觉器官的细胞,容易受到紫外线照射的损伤,使细胞中的基因密码产生突变,严重时会引起 癌变。而电离辐射会引起人体深层细胞产生基因突变,尤真是不能照射到生殖系统。不然的话,后果将是不可想象的。以上说的是物理性因素和以引起基因突变。2、许多化学物质也是引起基因突变的诱发物质。如食品中添加的色素、涂料中的有机溶剂,化学试剂、杀虫剂(包括蔬菜、水果和粮食等中的残留杀虫剂)等等,都会引起基因突变。由于这类化学物质种类很多,其所引起的基因突变很难察觉到,而且有个积累过程,因此引起基因突变的化学物质是十力危险的。 &3、下面再说一下引起诱发基因突变的生物性因素,微生物侵入人体,尤其是病毒进入人体细胞里去,就会引起基因突变,因为病毒是含有核酸分子,有的是 DNA 病毒,有的是 RNA 病毒,它们会干扰人体细胞变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甚至嵌入到基因密码中去,扰乱了细胞里的新陈代谢过程。又如黄曲霉菌分泌的黄曲霉素,是强致癌毒素。由于可见基因突变的生物因素更是值得注意和警惕的。基因突变指的是:1、基因在结构上发生碱基对组成或排列顺序的改变。基因虽然十分稳定,能在细胞分裂时精确地复制自己,但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基因也可以从原来的存在形式突然改变成另一种新的存在形式,就是在一个位点上,突然出现了一个新基因,代替了原有基因,这个基因叫做突变基因。于是后代的表现中也就突然地出现祖先从未有的新性状。2、1个基因内部可以遗传的结构的改变。又称为点突变,通常可引起一定的表型变化。广义的突变包括染色体畸变。狭义的突变专指点突变。实际上畸变和点突变的界限并不明确,特别是微细的畸变更是如此。野生型基因通过突变成为突变型基因。突变型一词既指突变基因,也指具有这一突变基因的个体。3、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发育的任何时期,通常发生在DNA复制时期,即细胞分裂间期,包括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分裂间期;同时基因突变和脱氧核糖核酸的复制、DNA损伤修复、癌变和衰老都有关系,基因突变也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研究基因突变除了本身的理论意义以外还有广泛的生物学意义。基因突变为遗传学研究提供突变型,为育种工作提供素材,所以它还有科学研究和生产上的实际意义。基因突变的主要特性:1、普遍性:基因突变在自然界各物种中普遍存在。2:随机性:T.H.摩尔根在饲养的许多红色复眼的果蝇中偶然发现了一只白色复眼的果蝇。这一事实说明基因突变的发生在时间上、在发生这一突变的个体上、在发生突变的基因上,都是随机的。以后在高等植物中所发现的无数突变都说明基因突变的随机性。在细菌中则情况远为复杂。在含有某一种药物的培养基中培养细菌时往往可以得到对于这一药物具有抗性的细菌,因此曾经认为细菌的抗药性的产生是药物引起的,是定向的适应而不是随机的突变。S.卢里亚和M.德尔布吕克在1943年首先用波动测验方法证明在大肠杆菌中的抗噬菌体细菌的出现和噬菌体的存在无关。J.莱德伯格等在1952年又用印影接种方法证实了这一论点。方法是把大量对于药物敏感的细菌涂在不含药物的培养基表面,把这上面生长起来的菌落用一块灭菌的丝绒作为接种工具印影接种到含有某种药物的培养基表面,使得两个培养皿上的菌落的位置都一一对应。根据后一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个别菌落的位置,可以稀有性在前一培养皿上找到相对应的菌落。在许多情况下可以看到这些菌落具有抗药性。由于前一培养基是不含药的,因此这一实验结果非常直观地说明抗药性的出现不依赖于药物的存在,而是随机突变的结果,只不过是通过药物将它们检出而已。在第一个突变基因发现时,不是发现若干白色复眼果绳而是只发现一只,说明突变是极为稀有的,也就是说野生型基因以极低的突变率发生突变(一些有代表性的基因突变率见表)。在有性生殖的生物中,突变率用每一配子发生突变的概率,也就是用一定数目配子中的突变型配子数表示。在无性生殖的细菌中,突变率用每一细胞世代中每一细菌发生突变的概率,也就是用一定数目的细菌在分裂一次过程中发生突变的次数表示。据估计,在高等生物中,大约10^5~10^8个生殖细胞中,才会有1个生殖细胞发生基因突变。虽然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但是当一个种群内有许多个体时,就有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随机突变,足以提供丰富的可遗传的变异。3、可逆性:野生型基因经过突变成为突变型基因的过程称为正向突变。正向突变的稀有性说明野生型基因是一个比较稳定的结构。突变基因又可以通过突变而成为野生型基因,这一过程称为回复突变。从表中同样可以看到回复突变是难得发生的,说明突变基因也是一个比较稳定的结构。不过,正向突变率总是高于回复突变率,这是因为一个野生型基因内部的许多位置上的结构改变都可以导致基因突变,但是一个突变基因内部只有一个位置上的结构改变才能使它恢复原状。
来自科学教育类芝麻团
基因突变是基因组DNA分子发生的突然的、可遗传的变异现象(gene mutation)。从分子水平上看,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在结构上发生碱基对组成或排列顺序的改变。基因虽然十分稳定,能在细胞分裂时精确地复制自己,但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基因也可以从原来的存在形式突然改变成另一种新的存在形式,就是在一个位点上,突然出现了一个新基因,代替了原有基因,这个基因叫做突变基因。于是后代的表现中也就突然地出现祖先从未有的新性状。1个基因内部可以遗传的结构的改变。又称为点突变,通常可引起一定的表型变化。广义的突变包括染色体畸变。狭义的突变专指点突变。实际上畸变和点突变的界限并不明确,特别是微细的畸变更是如此。野生型基因通过突变成为突变型基因。突变型一词既指突变基因,也指具有这一突变基因的个体。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发育的任何时期,通常发生在DNA复制时期,即细胞分裂间期,包括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分裂间期;同时基因突变和脱氧核糖核酸的复制、DNA损伤修复、癌变和衰老都有关系,基因突变也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研究基因突变除了本身的理论意义以外还有广泛的生物学意义。基因突变为遗传学研究提供突变型,为育种工作提供素材,所以它还有科学研究和生产上的实际意义。种类基因突变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是诱发的。自发产生的基因突变型和诱发产生的基因突变型之间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基因突变诱变剂的作用也只是提高了基因的突变率。按照表型效应,突变型可以区分为形态突变型、生化突变型以及致死突变型等。这样的区分并不涉及突变的本质,而且也不严格。因为形态的突变和致死的突变必然有它们的生物化学基础,所以严格地讲一切突变型都是生物化学突变型。根据碱基变化的情况,基因突变一般可分为碱基置换突变(base substitution和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两大类。碱基置换突变(subsititution)指DNA分子中一个碱基对被另一个不同的碱基对取代所引起的突变,也称为点突变(point mutation)。点突变分转换和颠换两种形式。如果一种嘌呤被另一种嘌呤取代或一种嘧啶被另一种嘧啶取代则称为转换(transitioBU诱发的突变n)。嘌呤取代嘧啶或嘧啶取代嘌呤的突变则称为颠换(transversion)。由于DNA分子中有四种碱基,故可能出现4种转换和8种颠换。在自然发生的突变中,转换多于颠换。碱基对的转换可由碱基类似物的掺入造成。例如,5-溴尿嘧啶(5-bromouracil,BU)是一种与胸腺嘧啶类似的化合物,具有酮式和烯醇式两种结构,且两者可以互变,一般酮式较易变为烯醇式。当DNA复制时,酮式BU代替了T,使A-T碱基对变为A-BU;第二次复制时,烯醇式BU能和G配对,故出现G-BU碱基对;第三次复制时,G和C配对,从而出现G-C碱基对,这样,原来的A-T碱基对就变成G-C碱基对。碱基对的转换也可由一些化学诱变剂诱变所致。例如,亚硝酸类能使胞嘧啶(C)氧化脱氨变成尿嘧啶(U),在下一 次复制中,U不与G配对,而与A配对;复制结果C-G变为T-A(见右图)。又如,烷化剂中的芥子气和硫酸二乙酯可使G发生乙基化,成为烷基化鸟嘌呤(mG),结果,mG不与C配对,而与T配对,经过复制,G-C变为A-T。移码突变(translocation)指DNA片段中某一位点插入或丢失一个或几个(非3或3的倍数)碱基对时,造成插入或丢失位点以后的一系列编码顺序发生错位的一种突变。它可引起该位点以后的遗传信息都出现异常。发生了移码突变的基因在表达时可使组成多肽链的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从而严重影响蛋白质或酶的结构与功能。吖啶类诱变剂如原黄素、吖黄素、吖啶橙等由于分子比较扁平,能插入到DNA分子的相邻碱基对之间。如在DNA复制前插入,会造成1个碱基对的插入;若在复制过程中插入,则会造成1个碱基对的缺失,两者的结果都引起移码突变。缺失突变(deletion)基因也可以因为较长片段的DNA的缺失而发生突变。缺失的范围如果包括两个基因,那么就好象两个基因同时发生突变,因此又称为多位点突变。由缺失造成的突变不会发生回复突变。所以严格地讲,缺失应属于染色体畸变。插入突变(insertion)一个基因的DNA中如果插入一段外来的DNA,那么它的结构便被破坏而导致突变。大肠杆菌的噬菌体Mu-1和一些插入顺序(IS)以及转座子(见转座因子)都是能够转移位置的遗传因子,当它们转移到某一基因中时,便使这一基因发生突变。许多转座子上带有抗药性基因,当它们转移到某一基因中时,一方面引起突变,另一方面使这一位置上出现一个抗药性基因。插入的DNA分子可以通过切离而失去,准确的切离可以使突变基因回复成为野生型基因。这一事件的出现频率并不由于诱变剂的处理而提高。特性 不论是真核生物还是原核生物的突变,也不论是什么类型的突变,都具有随机性、低频性和可逆性等共同的特性。普遍性基因突变在自然界各物种中普遍存在。随机性T.H.摩尔根在饲养的许多红色复眼的果蝇中偶然发现了一只白色复眼的果蝇。这一事实说明基因突变的发生在时间上、在发生这一突变的个体上、在发生突变的基因上,都是随机的。以后在高等植物中所发现的无数突变都说明基因突变的随机性。在细菌中则情况远为复杂。在含有某一种药物的培养基中培养细菌时往往可以得到对于这一药物具有抗性的细菌,因此曾经认为细菌的抗药性的产生是药物引起的,是定向的适应而不是随机的突变。S.卢里亚和M.德尔布吕克在1943年首先用波动测验方法证明在大肠杆菌中的抗噬菌体细菌的出现和噬菌体的存在无关。J.莱德伯格等在1952年又用印影接种方法证实了这一论点。方法是把大量对于药物敏感的细菌涂在不含药物的培养基表面,把这上面生长起来的菌落用一块灭菌的丝绒作为接种工具印影接种到含有某种药物的培养基表面,使得两个培养皿上的菌落的位置都一一对应。根据后一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个别菌落的位置,可以在前一培养皿上找到相对应的菌落。在许多情况下可以看到这些菌落具有抗药性。由于前一培养基是不含药的,因此这一实验结果非常直观地说明抗药性的出现不依赖于药物的存在,而是随机突变的结果,只不过是通过药物将它们检出而已。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那个基因变异是杂合变异什么意思?医生说不致病又是什么意思?
那个基因变异是杂合变异什么意思?医生说不致病又是什么意思?
医生提醒:微信加医生为好友,快速帮您诊断
已回答12667条
医生建议:这个是相当难解释的问题。你知道基因是什么吗。这个相当的专业知识。不需要了解太多了。
(不少于10个中文字符)
直购热线:400-
可能相关的药品
向专家医生提问专业医生在线,十分钟内快速回复!
请输入您的问题
看过本问题的人还看过
就诊科室:
病变部位:
典型症状:
混淆疾病:
相关用药指导
相关健康资讯
前列腺疾病热门问答
前列腺疾病专业医生在线
已帮助 5672896 位患者
相关疾病问题
【啪啪-蓝色经典组合】
【风邪致病】jak2基因杂合突变_好大夫在线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王静敏大夫本人发表
jak2基因杂合突变
状态:就诊前
希望提供的帮助:
想咨询是否有办法对胎儿和白血病相关的基因做一些检测
既往病史:
【手术/放化疗】北人 宫外孕做宫腔镜输卵管切除一侧结扎一侧,后试管怀孕,妇产医院剖宫产(填写)
检查资料:
疾病名称:迟发型耳聋的IVS7—2突变杂合子&&
希望得到的帮助:迟发型耳聋基因突变杂合子
病情描述:迟发型耳聋的IVS7—2突变杂合子,那个检查单上面只显示了这个,这个是复合杂合突变还是单杂合突变
疾病名称:GJB2基因 235del C位点杂合突&&
希望得到的帮助:平时应该注意什么
病情描述:GJB2基因235delC位点杂合突变。
疾病名称:癫痫脑病(基因突变)&&癫痫&&
希望得到的帮助:孩子遗传自父母的LAMA2基因复合杂合突变是否致病
病情描述:孩子一个多月是时候开始出现抽搐,三个月时做了基因检测显示孩子SLC1A2基因自发突变、LAMA2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咨询了相关医生确诊为SLC1A2基因自发突变导致的难治性癫痫。孩子现在发育严重倒退,...
疾病名称:基因杂合突变&&
希望得到的帮助:杂合突变代表什么?严重吗!
病情描述:小儿癫痫!现查出有基因杂合突变
疾病名称:足跟血测试耳聋基因杂合突变GJB2235&&
希望得到的帮助:请问该怎么办?
病情描述:听力测试两侧均通过了,今天通知足跟血带耳聋基因,GJB2/235突变。请问该怎么办?
疾病名称:足跟血测试耳聋基因杂合突变GJB2235&&
希望得到的帮助:需要如何处理
病情描述:听力测试两侧均通过了,今天通知足跟血带耳聋基因,GJB2/235突变。请问该怎么办?
疾病名称:孕30周,检测耳聋基因杂合突变&&
希望得到的帮助:希望医生可以给我明确答案
病情描述:孕中检测耳聋基因gjb2-235.和slc26a4-ivs7-2a>g均为杂合突变,孩子爸爸是gjb2基因中368c>a杂合突变,那孩子生下来是耳聋吗?
疾病名称:遗传代谢病,L2羟基戊二酸尿症&&
希望得到的帮助:是否确诊为L2羟基戊二酸尿症,如何治疗?
病情描述:11月下旬,无故抽搐一次,去神经内科就诊,化验血,做CT,视频脑电图,核磁共振。血液,CT与视频脑电图未见异常,核磁共振提示脑白质异常信号,怀疑为遗传代谢病,做基因检测。12月中旬又无故抽...
疾病名称:孕30周,检测耳聋基因杂合突变&&
希望得到的帮助:希望医生可以给我明确答案
病情描述:孕中检测耳聋基因gjb2-235.和slc26a4-ivs7-2a>g均为杂合突变,孩子爸爸是gjb2基因中368c>a杂合突变,那孩子生下来是耳聋吗?
王静敏大夫的信息
咨询范围为儿童智力障碍/发育迟缓、神经遗传病基因诊断与产前基因诊断,咨询者必须首先提供临床资料如智力运...
王静敏,女,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后,200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获医学博士学位;2004年博士后出...
王静敏大夫的电话咨询
90%当天通话,沟通充分!
小儿神经内科可通话专家
山东省立医院
小儿神经内科
河南省妇幼保健院
小儿神经内科
副主任医师
河南省妇幼保健院
小儿神经内科
副主任医师
小儿神经内科
江西省儿童医院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小儿神经内科请在APP上操作
打开万方数据APP,点击右上角"扫一扫",扫描二维码即可将您登录的个人账号与机构账号绑定,绑定后您可在APP上享有机构权限,如需更换机构账号,可到个人中心解绑。
检索详情页
{"words":"$head_words:婴儿恶性石骨症+$head_words:TCIRG1基因+$head_words:缺失突变","themeword":"$head_words","params":"$title:一例罕见的新的TCIRG1基因杂合性突变引起的婴儿恶性石骨症"}
&&&一例罕见的新的TCIRG1基因杂合性突变引起的婴儿恶性石骨症
一例罕见的新的TCIRG1基因杂合性突变引起的婴儿恶性石骨症
An unusual and novel heterozygous TCIRG1 mutation causes infantile ma-lignant osteopetrosis
目的:研究1例婴儿恶性石骨症患者的致病基因及其突变。 TCIRG1和CLCN7是婴儿恶性石骨症最常见的致病基因。前者被认为是纯合性致病基因,国外只有6例其杂合性改变也致本病的报导,而我国无杂合性突变导致本病的报道。方法:通过骨组织X线检查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确诊1例散发性婴儿恶性石骨症患者。提取患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基因组DNA,PCR扩增TCIRG1和CLCN7基因外显子及其剪切位点序列,对PCR产物直接测序。用TCRIG1基因附近的微卫星标记和SNP构建患者及其父母的单倍型。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对患者及其母亲进行TCIRG1基因拷贝数目变异的检测。结果:患者TCIRG1基因第5号外显子内发现一个4个碱基的缺失突变c.449_452delAGAG( p.Gln149Glnfs16),该突变使得基因3’端编码的666个氨基酸被截断,失去了整个ATP酶V0复合结构域。患儿双亲TCIRG1和CLCN7基因的突变检测及单倍体构建证实该突变来源于患者父亲。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未发现患儿及其母亲携带有任何累及TCIRG1及CLCN7基因的拷贝数目变异。结论:本研究发现了1例TCIRG1基因新的杂合性突变所致的婴儿恶性石骨症。这是我国TCIRG1基因杂合性突变引起婴儿恶性石骨症的首例报道。这个发现可用于婴儿恶性石骨症的分子诊断。
摘要: 目的:研究1例婴儿恶性石骨症患者的致病基因及其突变。 TCIRG1和CLCN7是婴儿恶性石骨症最常见的致病基因。前者被认为是纯合性致病基因,国外只有6例其杂合性改变也致本病的报导,而我国无杂合性突变导致本病的报道。方法:通过骨组织X线检查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确诊1例散发性婴儿恶性石骨症患者。提取患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基因组DNA,PCR扩增TCIRG1和CLCN...&&
Abstract:
[ ABSTRACT] AIM: To investigate the underlying genetic changes of a Chinese patient with infantile malignant osteopetrosis ( IMO) .IMO is a monogenic disease, mostly caused by mutations of TCIRG1 and CLCN7 genes.The former is believed a homozygous gene and only cause the disease in homozygous or compound heterozygous status.However, it has been reported that heterozygous mutations also cause the disease in 6 non-Chinese cases.METHODS:Genomic DNA was extracted from peripheral blood of the patient and his parents.All exons and splice sites of TCIRG1 and CLCN7 genes were amplified by PCR followed by Sanger sequencing.Mutation detection in the 2 genes was also investigated in the parents. Haplotypes were constructed by variations obtained in mutation detection and microsatillites flanking TCIRG1 gene in the family by Cyrillic.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 ( CMA) was performed to detect copy number variations ( CNV) of the patient and his mother.RESULTS:A novel mutation c.449_452delAGAG ( p.Gln149Glnfs16) was detected in the pa-tient.This mutation truncated 666 amino acids at the C terminal of the V-ATPase 116 kD isoform a3 protein.It wiped out the entire ATPase V0 complex and was predicted to result in total loss of protein function.This mutation was also detected in the patient’ s father.No pathogenic mutation was detected in CLCN7 gene.CMA did not reveal any CNV involving TCIRG1 or CLCN7 gene.CONCLUSION:We reported a novel heterozygous mutation of TCIRG1 gene causing IMO.This represents the first IMO case in China caused by heterozygous TCIRG1 gene mutation.
相关论文(与本文研究主题相同或者相近的论文)
同项目论文(和本文同属于一个基金项目成果的论文)
您可以为文献添加知识标签,方便您在书案中进行分类、查找、关联
请输入添加的标签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
&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实名学术社交
个性化订阅推荐
快速查看收藏过的文献 上传我的文档
 上传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一例罕见的新的tcirg1基因杂合性突变引起的婴儿恶性石骨症
下载积分:1500
内容提示:一例罕见的新的tcirg1基因杂合性突变引起的婴儿恶性石骨症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6|
上传日期: 23:30:29|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5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一例罕见的新的tcirg1基因杂合性突变引起的婴儿恶性
关注微信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杂合变异一定会致病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